You are on page 1of 5

音樂比賽的演奏觀與心態

文 / 郭宗愷

最近,台灣進行著一連串的重要音樂比賽,其中眾所矚目的 2003 年
第一屆台灣國際鋼琴大賽、政府每學年舉辦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
「行天宮菁音獎」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山葉鋼琴比賽、河合鋼琴比
賽、大台南音樂比賽等等,不斷刺激著國內外樂器演奏者的挑戰意
識。音樂比賽對於音樂風潮的鼓動,在教育與社會上扮演了重要的
貢獻。傳播媒體對比賽的報導,除了引起一般民眾對古典音樂的注
意與期待外、比賽對演奏者學習動機的提升、演奏潛力的發揮、都
有極正面的激勵作用。

就如水可載舟,亦可沈舟,音樂比賽誘使參賽者在期盼中,為著
「贏」,長時間「拼命」,但各種比賽的第一名幾乎皆只有一位,
期盼的落空,一家歡樂多家愁的殘酷現實,對參賽者、父母、師長
們易產生心理上的傷害,輕則需在挫折中療傷,調整對自我的認
識,重則在失望中,中斷了參賽者的音樂演奏之路。如比賽的觀念
與心態不正確,參與者的心靈與學習都將受到無謂的折磨與摧殘。

比賽的觀念與思想,塑造出參賽者的心態,而比賽心態對比賽時的
演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由於思想會引導情緒,有了正確的
演奏觀與心態,才能營造自然表達的心理環境,也才能發揮演奏的
實力與潛能。

演奏觀

演奏的觀念與取向因演奏的性質不同而改變。各種演奏,例如,比
賽、一般的演奏會、期未考試、升學考試等等,皆因目的與功能的
不同,演奏者也秉持迥異的心態演奏。很不幸的,演奏的水準不是
由自己決定,需仰賴他人的評鑑,多數人認同了,才是好的演奏。
這是民主政治,多數人(聽眾或專家)的意見定位了演奏的層次,這
實違反藝術表達的獨一性,怎知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且藝術
有其統整性與完美性,它是無法比較的。但,如硬是要拿來比賽,
則評量與「比較」就無可避免。

演奏者參加比賽各有不同的動機,基本上是為著奪冠、為了證明自
己比別人強、或為了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或為了增加演奏經驗、
或為了增加自己的名與利。比賽的名次,除了取決於自己的臨場表
現外,對手是誰,及評審委員們對音樂的認知與品味,皆是關鍵因
素。參賽者的心態是意圖壓倒群雄,並深知自己被檢驗;聽眾與評
審委員的聆聽取向是檢視與比較的。

一般音樂會的演奏,是為了呈現演奏者的樂思,動機上是與聽眾分
享自己獨特的成就,希望與聽眾在心靈上有雙向的溝通。這是最舒
服而自由的演奏情境,演奏者的心態常是主動分享而親切表達的。
聽眾對音樂的態度是欣賞的,而非檢測的;是為了對演奏者的好
奇、或為享受其音樂而聆聽。

期未考試的演奏,屬於成就測驗,是被檢驗的,評鑑的目的在檢查
本學期是否用功,學習是否進步。這種演奏是不舒服的,常淪為被
動、被檢驗的心態。

升學考試的演奏,亦屬於成就測驗,更是被嚴格檢驗的,評審委員
在檢查演奏者的基礎訓練、音樂性、音樂觀念、及估測將來發展的
潛力。這種演奏是最不舒服的,演奏常為強制性的表達,是只許成
功,不容失敗的被檢驗心態。

比賽的演奏心態

「怕」是演奏者如影隨形的心魔,它不斷地破壞及鬆動演奏的完美
性。「怕」有許多不同的內涵,有的是無名的怕,有的是莫名的焦
慮,有的是憂心達不到水準,有的是怕得不到期盼的名次,有的是
怕輸給某人,有的則是怕使關心自己的人失望,有的人怕自尊掃
地,有人甚至害怕被責罵等等。

在人格上對週遭環境敏感的人,演奏時緊張與怕的反應也強烈。無
名的怕也常與對世界的關係及自信有關。改善無名的怕,應自改善
人際關係,發展自己對世界的愛,主動與人分享內心的感受,創造
愉悅的演奏經驗,安排能力所及的成功演奏經驗著手。在人際關係
中敞開胸懷,坦然眾人面前接受自己的長短處,能不偽裝而感受到
交流的快樂與成就感後,即可對自己的自信給予正面的加強,並改
善演奏中的無名怕。另外,亦可用減敏感的訓練,選擇性地使自己
只對音樂的情感反應,而對週遭的環境及負面的思想不反應。

在害怕自己達不到演奏水準方面,演奏者應有的認知是,一旦走上
舞台,演奏的完美度即不是自由意識所能掌控的。亦即只能「盡力
而為」,而無法追求完美,演奏時秉持「完美主義」的心態,常因
「戒慎恐懼」,而畏首畏尾,導至不完美的演奏。在演奏時「完
美」有如影子,捉摸不定,在意識上越要抓它,越是適得其反;想
反的,任它而去,切忌追求完美,只要「盡力而為」,它即可能悄
然出現。在台上,沒有任何正常的人會故意失常演出,因此,要接
受自己有「犯錯的權力」,對自己的態度,是「寵愛」的,即使在
台上出現了極大的差錯,都要全然接受,一旦有抵抗或不原諒自己
的態度,演奏即會產生更可怕的失常與失誤。所以對任何不完美的
演奏,皆應以平常心,打從心底,坦然接受。

害怕自己達不到演奏水準,可以另一角度加以改善,即平時對自己
嚴格的要求與做好充分的準備。一般的學生,平常練琴時,態度常
鬆弛而不嚴謹,但上了台卻要求自己做出平時達不到的完美演奏,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應在平常練琴時,即對自己嚴格要求,秉持
「完美主義」的態度,要求自己達到最完美的境界;要有「危機意
識」,要知道「迷糊的練習,產生明確的失敗」。惟有充分準備,
成熟度高,才允許自己上場演奏。如此上台前,即能對自己增填幾
許把握與自信。

「怕輸」的心理,會令人裹足不前,患得患失,失去演奏應具備的
主動、自信、勇氣、能量與自由的投射,更失去「隨心所欲」的自
然表達與心靈的溝通。比賽有如上戰場,「驕兵必敗」,「哀兵不
勝」,而「貪生怕死」的軍隊與勝利勢必無緣,「敢死」的軍隊才
有贏的契機。應深知不怕死的軍人,也可能被流彈打到而陣亡;勇
敢的想法是,二十年後,又是好漢一條。同理,比賽要「不怕失
敗」,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台上忘譜,或犯無法控制的錯誤,有
這種情形出現,只好認了,當作被流彈打到,仍應盡力演奏完畢,
再接再厲,續創新局。惟有「不畏失敗」的心,拿得起,也放得
下,才能保有激發潛力的心態,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努
力做音樂,勇往直前。

非戰之罪

參賽者對比賽的評鑑與選拔之性質,應有更清晰而深入的理解。在
高層次的比賽,如果參賽者的水準皆很高時,並不表示第一名比第
二名好,只能說,該比賽的評審委員,品味接近第一名參賽者的人
較多。亦即,同樣的演奏,如果評審委員換成另一組人,其結果很
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參賽者要知道,拿第一名,並非演奏出自己
的最好面貌即可獲得,還要碰點運氣,即主辦單位聘請的評審委員
們,接近你品味的人必需佔多數。這個變項不是參賽者所能操控
的,只能碰運氣,解決的辦法是,多參加幾場比賽,如果你夠好,
總會碰到欣賞你的評審團。認清這個選拔的現實,才不會受傷:第
二名,不代表比第一名差。

對手是誰,亦為決定名次的外在因素。如果這場比賽,高手很少,
則勝算機會大;但如高手盡出,是否夠幸運被多數評審委員點選,
則需要更大的運氣,參賽者僅能盡力而為。所以,對比賽的結果,
應以平常心對待,末得到預期的結果,可以反省,但決不責備自
己。

為音樂而演奏

為音樂而演奏是一切演奏的根本,其他的原因,只是完美演奏的副
產品。演奏時,勿為音樂以外的因素而演奏,只能心存音樂,為音
樂藝術而演奏。

很可惜,演奏者常捨本逐末,為分數、為名次、為考學校、為不輸
給某人、為父母師長、為自尊、為名利、為金錢等等與音樂無關的
事而演奏。演奏時,如果心中掛念著這些非音樂的標的,則不可能
專心或自然流露出真誠的音樂。但從另一角度想,如果演奏者心中
只追求音樂藝術,全心投入、心無顧忌,才能做出忘我的音樂,這
是完美演奏的唯一心法。一旦演奏者能展現自己最自然的情感,完
美而感人的演奏即可能出現,其他的副產品,如分數、名次、入
學、自尊、名利等等,自然尾隨而至。

比賽是以現場的演奏定天下,如果心繫名次,則敗象已生,唯有心
無旁鶩,渾然忘我,沈浸於音樂,才能展現自己的實力。不要去捕
捉名次,努力做好音樂,優異的名次自會追隨而至。

同理,參加比賽的心態,應以提升自己的音樂層次及演奏能力為參
賽的目標。可以有奪冠的鬥志,並將之轉化為練琴時的動力,及演
奏時的旺盛精力,但如果變成心理上患得患失的焦慮與負擔,則是
弄巧成拙,本未倒置,想以此獲得優異成果,更是緣木求魚。只要
自己在音樂藝術表達的能力不斷精進,優勝的戰果,遲早會輪到
你,「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比賽場常見人生的各種層次,先是初生之犢所呈現的「見山不見
林」,然後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心態,最後則是賽場高手
的風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這裡的「山水」指
的是比賽的名利,而「林」才是音樂。在「怒海狂濤」的比賽心境
下,看淡名利,以平常心,反璞歸真,回到音樂。心存音樂,且只
有音樂,才是比賽演奏時應有的心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