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不可錯過的五首大提琴傑作

文—崔光宙、圖—SONY BMG
在西方樂器發展過程中,在 1530 年代的大提琴,還稱之為「低音小
提琴」(Bass violin)。到 1611 年西班牙的字典中,首度出現
「violincello」 的名稱,1660 年代,義大利也開始出現同樣的稱呼。
從此之後,大提琴不再只是附屬於弦樂團的低音部,而逐漸發展成
有獨特個性的樂器。柯琳(Elizabeth Cowling)在「大提琴」的書
中,就清楚統計過早在巴洛克時代(1600-1750 年),就有 56 個義
大利作曲家寫過大提琴的奏鳴曲,如今仍受世人所喜愛的是韋瓦第
的 6 首大提琴奏鳴曲和巴赫的 6 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而近 400 年
來,大提琴主奏的作品不計其數,本文只能就其中挑選出個人較偏
好的 5 首大提琴不可錯過的垂世之作,以供愛樂者參考。

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

19 世紀浪漫派作曲家雲集,其中又不乏器樂超技大師,如鋼琴有蕭
邦、李斯特;小提琴有帕格尼尼、布魯赫,並留下膾炙人口的協奏
曲作品。唯大提琴這樣樂器,聲音低沈、響度不足,無法與大型管
弦樂團相抗衡,故浪漫派時代大作曲家除舒曼外,都在大提琴協奏
曲的創作中缺席。被言詞向來嚴苛的布拉姆斯大加讚賞的德弗乍克
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則堪稱大提琴協奏曲之王。

德弗乍克早在 24 歲(1865 年)就寫過一首不太成熟的 A 大調大提琴


協奏曲,而當時他正在布拉格為金匠女兒約瑟費納(Josefina
Cermakova)的鋼琴老師,約瑟費納後來嫁給貴族青年康尼克伯爵
(Count Vaclav Kounek),令德弗乍克痛苦萬分,而這一段刻骨銘心
的初戀,後來譜成了『柏樹』(The Cypress)連篇歌曲集。原先的
A 大調協奏曲卻因未譜管弦樂部分,而為德弗乍克所遺忘,如今此
曲的管弦樂分別是拉斐爾(G. Raphael,1929)和布豪塞
(J.Burghauser,1977)所編。

1892 年 2 月至 5 月間,德弗乍克與小提琴家拉契納(Ferdinand
Lachner)、大提琴家韋漢(Hanus Wihan)在波西米西和摩拉維亞的
39 個城鎮巡迴演出,韋漢是當年捷克最傑出的演奏家,德弗乍克特
別為他寫了一首鋼琴伴奏的大提琴輪旋曲,此曲後來成為 b 小調大
提琴協奏曲的素材。
1892 年 10 月 12 日,德弗乍克應蘇寶女士(Jeanette Thurber)之邀,
前往美國任紐約新音樂學院院長一職,年薪 15000 美金,是他在布
拉格音樂學院的 25 倍,且有 4 個月的休假,和安排 10 場音樂會的機
會。使德弗乍克在如此優渥的環境下,創作出多首偉大作品。

1894 年 3 月 10 日德弗乍克在布魯克林區聽到一場愛爾蘭出生作曲家
赫伯(Victor Herbert 1859–1924)發表他所創作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
曲(op.30)的音樂會,赫伯是紐約愛樂的大提琴獨奏家和優秀的舞台
劇作曲家。當德弗乍克發現,即使赫伯在協奏曲中使用了伸縮號,
也不會掩蓋大提琴的音響,於是他決定以豐富的管弦樂色彩來創作
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曲中並使用短笛、三角鐵、土巴號和伸縮號
等古典協奏曲中罕見的樂器。

協奏曲在 1894 年 11 月 8 日至 1895 年 2 月 9 日間完成初稿,在此時德


弗乍克意外接獲約瑟費納的來信,信中述說她長年臥病的慘況,她
丈夫經常奔波於布拉格和維也納之間,她的母親則憂慮過度自顧不
暇,也無法照應她,在病痛折磨下,真是生不如死。德弗乍克展讀
來信,百感交集。於是取柏樹連篇歌曲集中約瑟費納最心愛的一首
歌『讓我獨處』(Leave me alone,op.82),作為第二樂章的第二主
題,而在此主題之前的 g 小調戲劇性強大和弦樂句,則代表他接到
來信時,內心所掀起的風暴震撼。

1895 年 4 月,德弗乍克返回祖國弔祭父親及追思指揮畢羅,而同年
5 月 29 日約瑟費納病重過世。德弗乍克悲痛之餘,決定將 b 小調協
奏曲修改為懷念初戀情人的作品,並在終樂章結尾之前,再加上約
瑟費納之歌,然後樂曲才依依不捨的結束。1895 年 6 月 11 日,新的
修正版出爐,真情感人,令聞者莫不動容。

當初要求德弗乍克為他寫大提琴協奏曲的韋漢,建議在 b 小調協奏
曲的終樂章,加上一段裝飾奏,以展現自己精湛超技。德弗乍克卻
以此加油添醋的裝飾奏,必將破壞他懷念約瑟費納的美意而堅拒,
甚至還反對韋漢擔任首演獨奏家,因此,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
1896 年 3 月 19 日德弗乍克親自指揮倫敦愛樂在倫敦首演,獨奏大提
琴改為史登(Leo Stern)擔任。

b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兼有下列三大特點,故在音樂史上佔最重要地
位,是所有大提琴家精神內涵與技巧的試金石。
1.使表現器樂超技的古典協奏曲,深化其精神內涵,本質上提升為
具刻骨銘心愛情的浪漫協奏曲。
2.將大提琴各種艱難複雜演奏技巧融於一爐,為大師超技的最高挑
戰。
3.兼有德奧傳統的厚重和聲、波西米亞鄉土旋律及色彩豐富的管弦
樂法,具多元文化瑰麗音響的曠世傑作。

柴科夫斯基羅可可變奏主題曲

1876 年柴科夫斯基的創作,突然出現濃厚的復古興趣,他採取了 18
世紀歐洲官廷的一種精巧華麗風格來創作大提琴作品。「羅可可」
(Rococo)源自法語,是貝殼形狀的意思。原指 C 形和 S 形的曲線
裝飾建築,以及色彩輕淡柔和,以宮廷華貴仕女為題材的繪畫風
格。在作曲家方面,法國的庫普蘭(F. Couperin,1668-1733)和拉摩
(J.P.Rameau,1683-1764)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柴科夫斯基創作羅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以主題、7 個變奏和結尾的
結構所寫成,為了充分展現大提琴纖細柔情的一面,管弦樂部分具
室內樂的特質。樂曲的「主題」兼有古典風格和俄羅斯民謠氣質,
旋律的精美華貴,確有幾分「羅可可」的趣味。在 7 個變奏之中,
第 1、第 2、第 4 共 3 個變奏,最具羅可可的輕快氣質,至於第 3 和
第 6 變奏的抒情浪漫慢板,展現俄羅斯民謠的真誠感人。速度對比
強烈的第 7 變奏和結尾,一方面表現大提琴獨奏的超技,另一方面
也類似協奏曲終樂章的燦爛輝煌。這部作品算是他生命黑暗時期,
最具光明逸趣的傑作。除了羅可可主題變奏曲之外,柴科夫斯基還
陸續發表「莫札特風格曲」、「弗洛列斯坦六重奏曲」等具復古風
的作品,算是他生命中自我平衡的心靈紀錄。

莫斯科音樂院大提琴教授費曾哈根(B.F. Fitzenhagen,1848-1890)是
這首曲子的演奏技術支援者,在柴科夫斯基寫作過程中,他幫忙改
寫大提琴獨奏聲部,刪除原有的第 8 段變奏,並在 1877 年年底在莫
斯科舉辦的俄羅斯音樂協會第 3 次交響音樂會上首演,因此柴科夫
斯基順理成章將這首曲子題獻給他。

布魯赫的晚禱

布魯赫一生活了 82 歲,他幾乎是在 20 世紀現代音樂潮流風起雲湧


之際方離開人世,但是他的後半生的音樂創作生涯,似乎並沒有隨
著時代的變遷而與時俱進,反而始終是以保守的態度,堅持以古典
形式與和聲學原理作曲,因此他在音樂史上是一個落伍陳腐的音樂
家,但這一點也不能影響現代人欣賞他作品的趣味。畢竟他以香醇
的古典和聲,加上充滿美麗民謠的親切旋律,在聽覺上所創造的音
樂美感,仍有其永垂不朽的聆賞價值。

如今布魯赫留在人世間的音樂作品,具有作品編號者不下 80 首,其
中包括 c 小調和 E 大調弦樂四重奏(1856&1860)、c 小調鋼琴三重
奏(1857)、3 部歌劇、清唱劇《奧德賽》(1872)、3 首小提琴協
奏曲、3 首交響曲、俄國民謠組曲。但如今仍經常在演出的作品,
不外 g 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大提琴、鋼琴和
管弦樂曲「晚禱」。

由於布魯赫本人有猶太血統,他在擔任利物浦愛樂指揮期間,與當
地猶太人社團建立深厚友誼。為了展現猶太音樂沈思內斂之美,於
是他以管弦樂伴奏大提琴獨奏的形式,創作《晚禱》(Kol
Nierdi)。這首樂曲具有憩靜優美的大提琴主題,並以猶太歌曲作為
其背景,以孕釀出神秘冥想的獨特氣氛。1882 年 1 月 31 日在給好友
康普豪森(Emil Kamphausen)的信中,布魯赫本人親自解說《晚
禱》的主題來源:「這首樂曲由兩個第一流(first-class)的旋律所
構成,第一個旋律是希伯來古老的宗教歌曲,內容描寫耶穌替世人
贖罪受難的情景;第二個樂曲中段的 D 大調動人旋律,則來自拜倫
詩填詞的莊嚴華麗歌曲,曲名是『為巴別塔飲泣的人痛哭』。這兩
首歌曲是我在柏林合唱學會的以色列兒童演唱中聽來。晚禱這首曲
子的成功是可以確信的,因為這個旋律原本就在全世界的猶太人心
中。」

《巴別塔》的典故出現在舊約創世紀第 11 章,經歷洪水之後,諾亞
的子孫散居各地,語言不通。於是他們想要在巴比倫建一座通天之
塔,以解決人心與語言的混亂。但耶和華降臨,使建塔的工程終
止,天下人的語言繼續混亂。因此巴別塔就成了天下混亂的別名。
拜倫所作:為巴別塔哭泣的詩,指人類必須面對現實混亂的悲情,
布魯赫將這個歌曲置於晚禱一曲中,實有其深意。

為了推廣這首樂由,布魯赫曾為它寫過各種不同的演奏版本,如中
提琴與鋼琴、鋼琴與風琴、鋼琴獨奏、大提琴與管風琴、管風琴獨
奏。但最常演出的版本仍是獨奏大提琴與管弦樂的演出,根據布魯
赫在利物浦寫信給出版商辛洛克(Simrock)的說法,這個版本是為
大提琴家豪斯曼(Robert Hausmann)所作。

此曲的歷史性錄音版本很多,大提琴家卡薩爾斯(EMI)、博尼葉
(DG)、杜普蕾(EMI)都有留下偉大的演奏。至於較新的錄音可
以選麥斯基 1992 年與巴黎管弦樂團的合作(DG)。

蕭邦 g 小調大提琴奏嗚曲

如眾所周知,鋼琴詩人蕭邦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均以鋼琴為主,而
且各種鋼琴獨奏的形式,無不涉獵。如:4 首敘事曲、27 首練習
曲、25 首前奏曲、21 首夜曲、4 首詼諧曲、升 c 小調幻想即興
曲、15 首圓舞曲、15 首波蘭舞曲、56 首馬祖卡舞曲、3 首鋼琴奏嗚
曲和船歌、幻想曲、變奏曲等。而大提琴是蕭邦所喜歡的另一種樂
器,他一生至少寫過 3 至 4 首大提琴和鋼琴的作品。最知名的是 C
大調波蘭舞曲(op.3)和 g 小調大提琴奏嗚曲(op.65),蕭邦的鋼
琴獨奏曲往往是為自己而作,但他的大提琴作品則都是友情贊助。
例如:作於 1829 年 10 月的波蘭舞曲,是為一個業餘大提琴家—拉
齊威爾王子(Prince Anton Raziwill)所作。拉齊威爾王子的 17 歲女
兒—萬達公主(Princess Wanda),當時正在學習大提琴,她的美麗
與美質高雅,促使蕭邦想要將樂曲寫得很精美而容易演奏。g 小調
大提琴奏嗚曲作於 1845 年至 1846 年間,則是獻給另一位大提琴家法
蘭瓊姆(Auguste Franchomme,1808-84),這首奏鳴曲是由快板—詼
諧曲—緩板—快板的終曲 4 個樂章所構成,光是第一樂章的篇幅就
超過 15 分鐘,規模遠遠大於早年的波蘭舞曲。最短的緩板樂章
(Largo)演出只要 3 分 40 秒,但是優美而深沈的旋律,不但將大提
琴的音色與表情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也使聽者回味無窮、永難忘
懷。因此,欣賞這首樂曲,絕不能忽略這段永恆的 3 分 40 秒。

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鳴曲

奧國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曾在 26 歲那年(1823 年),留下一首精


采絕倫的「琶音琴」奏鳴曲(Arpeggione sonata)。笑淚兩相忘的優
美旋律,不但是舒伯特的典型傑作,也是過耳難忘的名曲。

「琶音琴」是一種拉弦吉他,出現在 1823 年的弦樂器,這種樂器的


外型類似吉他,而且像古典吉他一樣,由 E-A-D-G-B-E 的 6 根弦所
構成。但它發音不是用撥奏,而是使用大提琴的弓拉奏。當 1823 年
維也納的吉他製造家史陶佛(Johann Georg Staufer, 1778-1853)發明
這種樂器時,他是對古典吉他進行多項的實驗和革新,當他製造這
種「吉他—大提琴」,是希望它可以兼有吉他和古中提琴(Viola da
gamba)的優點。而琶音琴也確實有音域寬廣的優點。它比大提琴的
高域還寬兩個 8 度。但是用弓去拉 6 根弦的樂器,終究有其技術上
不易克服的困難,因此這種樂器的出現維持不到 10 年,就成為歷史
名詞。反而是為這種樂器寫奏鳴曲的舒伯特,留下這首名垂千古的
曠世之作。

說到「琶音琴」奏鳴曲,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主角。修斯特
(Vincenz Schuster)是「吉他—大提琴」實驗團隊中最熱心的支持
者,他為了要推廣這種新發明的樂器,還特別發表一本新書,名為
「學習史陶佛發明吉他—大提琴簡介」(Anleitung zur Erlernung des
von Herrn Georg Staufer neu
erfundenen Guitarre-Violoncells),修斯特認為,書中必須要附一首專
為這種樂器所寫的樂譜,才能具體說明它的演奏方法,於是在修斯
特的請託之下,舒伯特在 1824 年 11 月在維也納家中完成了琶音琴
奏鳴曲。而在創作這首奏鳴曲的同時,舒伯特正處於身體的不適與
情緒的低潮。在他給好友庫指培威瑟(Leopold Kupelweiser,1796-
1862)信中說:「我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快樂的人。試想一
個人的身體健康永遠不會再好起來,而且對這個世界絕對的失望,
做事又越來越差,對愛情和友誼毫無希望,對己有美好的事物幻
滅。當然我也可以日夜歌唱,但我在每天睡覺時都不希望明天早上
再醒來,因為每天早上,都只有告訴我昨天的哀傷。」

奏鳴曲是為音域寬廣的琶音琴所作,但是這種樂器在出現不到 10 年
的時間便消失,所以這首樂曲也被世人忽略。在樂曲創作一個世代
之後的 1871 年,這首 g 小調「琶音琴」奏鳴曲首次出版,編號
D821。但是原譜音域廣闊,沒有一種樂器可以按原譜演出,因此有
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長笛、豎笛各種樂器的版本,而最
受歡迎的,仍是大提琴演奏的版本。

結語

在現有的管弦樂團中,至少要有 4 種弓弦樂器。小提琴音域最高,
音色也最嘹亮,號稱「樂器之后」。地位僅次於指揮的樂團首席,
也常是許多管弦樂作品中的獨奏樂器,其重要性不言可喻。至於大
提琴是第二種最重要的弓弦樂器,其趨近於人聲的音域,與變化豐
富的演奏技巧與音色,足以動人心弦、感人熱淚。從 17 世紀以來,
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不斷精進,到 19 世紀發展成為一種十分成熟的
樂器。本文不過在多如牛毛的精采作品之中,選出旋律最優美的 5
首名曲,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但這精挑細選的傑作,卻絕對是百聽
不厭,錯過遺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