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

西洋音樂史
紙本與數位教材
第二章
古典時期:海頓

授課教師:莊效文(版權所有)

l 古典主義的意義與內涵
l 奏鳴曲形式
l 海頓
Ø  生平
Ø  音樂作品

l  音樂史上的古典時期大約是1750年到1820年左右的這段時間。
l  例如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新的曲種與其形式
取代了舊時巴洛克組曲等類型的創作。
l  傾向客觀與理智的精神、含蓄而內斂的表達。喜愛簡短而清晰、
優美而典雅的風格,以平衡與對稱的樂句與段落為美的大宗。
l  奏鳴曲形式(Sonata Form)的發展對後世音樂有著重大的影響。
l  大小調性之主音音樂系統的主導迫使了對位與調式系統之複音音
樂的退位。
l  中產市民階級的興起,音樂的創作以大眾的娛樂為目的,相對輕
鬆而愉快的風格受到更多的歡迎。
l 奏鳴曲形式是古典時期非常重要的一種音樂形式。
l 奏鳴曲形式是混雜了多種巴洛克時期的形式並逐漸形成的。
其中包含了各式的二段體(Binary)與三段體(Ternary)、
義大利歌劇詠嘆調、協奏曲等樂種內之等等形式。
l 與其說奏鳴曲形式是一「種」形式,不如說它是一「類」的
形式。如果用生物分類的概念來比喻,奏鳴曲形式更應該是
一個「科」(Familia)而不是一個「種」(Species),當中
還可以被分為幾個不同的「屬」(Genus),例如:奏鳴曲
快板(Sonata Allegro)、慢板樂章形式(Slow Movement
Form)以及奏鳴曲—輪旋曲形式(Sonata-Rondo)等等。

²  * 引用 Charles Rosen Sonata Form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88.
Forms Exposition 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

•  Sonata Allegro •  ||: A – B : || •  ||: (A+B) •  A – B :||

•  Slow Movement Form • | |: A – B  •  (------) •  A – B :|| 

•  Sonata-Rondo •  ||: A – B – A :|| •  ||: C •  A – B – A : ||

•  Key or Harmony: •  ||: T – Others than T •  ----------------- •  T -----------


l 自古典時期以來,奏鳴曲形式便幾乎主宰了交響曲、奏
鳴曲、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等等的各式曲種,成為
最主要的形式。
l 到了貝多芬以及後來的浪漫主義,奏鳴曲形式或有新的
發展與樣式出現,但是它的基本架構、外貌以及內涵依
舊可以被辨識的出來。
l 奏鳴曲形式其實是一種「調性」或者「和聲」的形式,
因此當調性在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逐漸的被擴張以至
於瓦解之時,奏鳴曲形式也隨之式微,但是其影響依舊
存在。
l  海頓與莫札特是十八世紀兩位最傑出的作曲家,也是古典主義時
期的代表。他們兩人使用當時通用的音樂語言,創作絕美的音樂。
l  海頓與莫札特不僅是同一個時代的作曲家,音樂語彙也相似,更
是交好的朋友,並且互相的欽佩與欣賞,音樂也相互的影響。

1732-1809 (77) 1756-1791 (35)

苦學、晚成 神童、早熟

謙遜有禮且低調沉 生性放浪且變化無
穩,具耐心與毅力 常,喜愛引人注目

善指揮不善演奏 全方位的音樂家

處事得體,屈身貴 自由無拘,不善理
族府邸而甘居下風 財與處理生活細節
l  出生於奧地利靠近匈牙利的邊境小鎮羅勞(Rohrau)。他六歲寄
住海茵堡(Hainburg)與叔父法蘭克(Johann Matthias Frankh,
1708-1783)生活並學習,是他音樂的啟蒙。八歲時到維也納,在
聖史蒂芬大教堂唱詩班擔任歌童,獲得到許多的音樂經驗。
l  海頓在1749年離開唱詩班,之後靠打零工為生,一面自修音樂理
論。後來他擔任義大利作曲家波爾波拉(Nicola Porpora,
1686-1768)隨從並隨他學習作曲。
l  1754年,海頓擔任瑪蒂妮姿(Marianne von Martinez, 1744-1812)
的老師,以學費抵住在她的家裡。
l  大約1757年,海頓獲得在捷克多爾尼(Dolní)莫爾辛(Karl von
Morzin)公爵在盧卡維茲城堡(Lukavece)樂團的樂長一職,他
在那裡寫了包括了第一號交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等的早期作品。
l  1761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Paul Anton
Esterházy, 1711-1762)提供了海頓在這個家族宮廷的副樂長的職
位。海頓並且在1766年獲升樂長一職。
l  埃斯特哈齊家族是當時奧匈帝國地位顯赫的貴族之一,海頓工作
期間隨著移動在這個家族於埃森城(Eisenstadt)、埃斯特哈齊堡
(Esterháza)以及維也納(Wien)的三個宮廷駐地之間。
l  保 羅 、 安 東 以 及 尼 可 勞 . 埃 斯 特 哈 齊 ( N i k o l a u E s t e r h á z y,
1714-1790)兄弟皆為音樂的愛好者,他們欣賞海頓,提供了海頓
必要的條件讓他能盡其所能的揮灑。
l  海頓在埃斯特哈齊家族工作了廿九年,直到1790年退休為止。這
段時間海頓寫作了大量的作品,不斷的創新與進步,建立了他與
這個家族的音樂聲望。
-  Rohrau, Österreich
-  Haydn Geburtshaus (Rohrau)
-  Eisenstadt Schloss Esterházy (Eisenstadt)
-  Pfarrkirche M. Heimsuchung (Eisenstadt)
-  Haydn Mausoleum (Eisenstadt)
-  Haydn Wohnhaus (Eisenstadt)
-  Haydnkirche an der Mariahilferstrasse (Wien)
l 1790年海頓,海頓自埃斯特哈齊家族的工作退休以後,
便搬到維也納買了自己的房子並且定居於此。
l 1 791年,海頓接受了音樂家,同時也是經紀人薩洛蒙
(Johann Peter Salomon, 1745-1815)的建議訪問倫敦,
這不僅是海頓第一次離開歐陸,他生平還首次的見到海
洋。他在倫敦停留直到翌年才返回維也納。
l 海頓在倫敦早已是家喻戶曉的音樂大師,這次的訪問發
表了他的交響曲新作,並且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這促成
了他1794到1795年的第二次造訪倫敦,而聽眾依舊蜂擁
而至,演出也同樣的極為成功,讓海頓名利雙收。
l 海頓第一次訪問倫敦之時途經德國的波昂(Bonn),在
那裡他遇見了少年貝多芬。經由他的遊說以及尋求的資
助,貝多芬終於來到維也納成為海頓的學生,直到海頓
第二次出訪倫敦為止。
l 海頓的兩次英國行最重要的是他為倫敦音樂會創作、寫
於1792到1795年之間的十二首「倫敦交響曲」。當中前
六首是他為第一次訪問倫敦的音樂會所寫的,後六首則
是為第二次造訪的音樂會所寫的。
l 包 含了「驚愕」、「奇蹟」、「軍隊」、「時鐘」與
「倫敦」等的這十二首交響曲都是海頓最成熟、最傑出
的作品。
l 1795年海頓返回維也納,而以曾經聘用海頓而為榮耀的
埃斯特哈齊家族再度邀請海頓兼任樂長一職,於是海頓
便在夏日來到埃斯特哈齊的宮廷。其餘的時間海頓則居
住在維也納,這個聘任直到海頓過世為止。
l 這 段時間海頓還寫作了五首的彌撒作品、包括了「第
五」與「皇帝」以及「日出」等他一生最後的九首弦樂
四重奏、一首小號協奏曲(Trompetenkonzert)以及兩部
重要的神劇:1798年的《創世紀》(Die Schöpfung, The
Creation)以及1801年的《四季》(Die Jahreszeiten, The
Seasons)。
l 海頓寫作了包括了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弦樂
四重奏、歌曲以及神劇等不同曲種的作品。
l 海頓在世之時最滿意的作品是自己的歌劇,但是當時他並
沒有意識到對後世影響最深遠,也是他最偉大的創作是交
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他的歌劇現在反而很少被演出了。

l 除了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外,他的鋼琴奏鳴曲以及晚年所
寫的兩部神劇也都是音樂歷史上的傑作。此外,他1796年
的一首小號協奏曲也堪稱這個樂器的經典作品。

²  J. Haydn: Trompetenkonzert Es-dur


l 海 頓一生共寫了104首交響曲,其中前面的92首都在
1789年之前完成,大多數都是為埃斯特哈齊親王的樂團
所寫的。
l 其中1758-1786年間所寫的第82~87號交響曲是應巴黎的
一系列音樂會之邀請而寫的,因而被稱為「巴黎交響
曲」;第88-92則是因為私人的請託而作;1791年所寫的
第97號則被稱為「牛津交響曲」,是海頓接受牛津大學
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的會場演奏而被冠上的名稱。
l 包括交響曲在內的許多海頓的作品都有個名稱,但幾乎
沒有一個是作曲家自己加冠上去的。
l 音樂學者將海頓的交響曲創作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

Œ  1771年前的早期交響曲作品。
  1771-1774年。
Ž  1774-1788年。
  1788年以後。

* 註:不同的音樂學者也許有各自不同的觀點與時期的區分,但是大致
上這些不同的區分之間並無太大的差異或彼此的矛盾。
l  海頓早期交響曲採用了由義大利歌劇曲演化而來的三樂
章形式:一個快板、一個平行小調或下屬調的行板,最
後由小步舞曲或基格舞曲式的樂章結束。
l  受到巴洛克時期會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的影響,
海頓早期的部分交響曲由一個慢板樂章開始,並且以一
個相同的調性貫穿四個樂章。它們的典型是一個行板、
快版、小步舞曲與中段樂章以及最後的急板。
l  海頓寫於1762年的G大調第三號交響曲是後來古典四個樂
章形式的第一首交響曲作品。
l  值得一提的是,1761年所寫的三部交響曲,海頓將
整個樂曲的重心放在第四樂章,這與當時交響曲或
其他樂曲重心在第一樂章是有所不同的。
1771~1774
l  1771-1774年間的交響曲顯示出海頓是一位技巧成熟、想
像力極為豐富的作曲家。
l  具有文學的「狂飆運動」那樣熱情的表現也在這個時候
的作品當中出現。
l  綜觀海頓此時期的交響曲有幾個特徵以描述:
  主題的呈示果斷而寬闊,並有對比性段落的設計。
‚  動機的開展更富推進力與戲劇性。
ƒ  和聲色彩的運用與調性轉移的處理更為豐富多變。
„  聲量的強弱幅度更大,使音樂更富有張力與表現力。
…  對位技巧的運用使得樂念的開展更有動力。
1771~1774
l  這個時期有幾首值得注意的作品,包括第44號「悼
念」、45號「告別」、第47號以及第49號「受難」
等部交響曲。
l  這幾首交響曲各有其特色,例如「悼念」的第二樂
章是一個慢板樂章形式;第47號的第二樂章則為一
個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s)。「告別」的
第一樂章發展部有一個長而新的主題,這在海頓的
作品當中是個絕無僅有的特例。此外,這首作品升
F小調的調性在當時也是非常前衛的。
² 音樂:J. Haydn Symphonie Nr.44 e-moll, Hob. I:44
1774-1788

l  帶約1772年左右,海頓的交響曲創作便有了轉變,
像是即將從成長過程的危機當中慢慢脫穎而出。
l  這個改變之一的原因是,從這一年起海頓越來越多
的喜歌劇創作,這樣的風格也影響了他在交響曲上
的寫作。
l  這些影響以及蛻變終於在他1774年所寫第54以及57
號交響曲當中清楚的呈現出來:過去階段的小調、
音樂的表情、奔放的重音以及在形式的各種試驗,
已經讓位給流暢、自信且輝煌的開展與豪放歡樂的
風格,對管弦樂淺力的開發也更充分的掌握。
1774-1788

l  同樣在1774寫作的第56號交響曲是海頓以C大調所寫
的廿多部交響曲之一。除了早期的幾首之外,這些C
大調的交響曲都有幾個特徵:都是為埃斯特哈齊家
族特定的節慶所寫,因此都在固定的編制外增加了
小號與定音鼓。而第56號交響曲更增加了圓號,添
加了節慶的氣息。
l  1781年的第73號想曲被稱為「狩獵」,是海頓此時
期交響曲的一個典型;而自1782年的海頓在其第77
號交響曲的末樂章採用了一個新的形式:奏鳴—輪
旋曲形式,這可能是海頓受到莫札特影響的結果。
1774-1788

l  1785年自82到87號的六首「巴黎交響曲」,以及作
於1787-1788年、第88到92號的五首交響曲則是這一
時期的頂峰之作。其中的第88號以及第92號「牛
津」是最受聽眾的歡迎。
l  這幾首交響曲的共同特徵是:第一樂章都由一個慢
的導奏開始、導奏的主題則與後來的主題關係密切
Structural Unit
Introduction 1st Area 2nd Area
連結、呈示部兩個對比調性的區域經有常源自相同
Thematic Materials
A A A
Harmony T T Others than T
旋律的主題,而慢板樂章有以木管為主、安靜而內
省的結尾。
²  音樂:J. Haydn Symphonie Nr.92 G-dur Hob. I:92
海頓:十二首倫敦交響曲

l  海頓為兩次倫敦之行所做的這十二部交響曲是他藝
術的顛峰,是作曲家浩瀚而雄偉作品。
l  海頓在寫作這幾首交響曲之前,已經充分的觀察並
瞭解音樂將要演出的場合以及倫敦聽眾們的音樂品
味等等。
l  由 於 倫 敦 的 聽 眾 稱 海 頓 為 「 世 界 最 偉 大 的 作 曲
家」,因此海頓自然期待自己是不負眾望的。
l  海頓的全力以赴以及其四十年的創作經驗,成就了
這幾部交響曲名列史上偉大的作品之中。
海頓:十二首倫敦交響曲
l  在「倫敦交響曲」當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Œ  小號與定音鼓被使用在包括慢板樂章在內的所有
樂章當中。
  除了第102號之外,其它十一首交響曲都使用的單
簧管這個樂器。
Ž  小號不再只是重複法國號而有獨立的聲部;同樣
的情況也出現在弦樂的大提琴上。
  有獨奏的弦樂器突出於管弦樂的全奏背景上。
  木管樂器的比重增加,增加了整體聲響色彩的空
間感與明亮度。
海頓:十二首倫敦交響曲
l  除了管弦樂法之外,海頓在「倫敦交響曲」當中的
和聲上也有大膽的運用:
Œ  在同首作品的不同樂章,或同個樂章的不同段落
之間,時有上三度關係的調性的運用,取代了過
去的屬或下屬的五度調性關係。
  與以上相關的還有同一首作品或同個樂章當中之
遠系轉調的運用。
Ž  例如第104號「倫敦」交響曲的導奏,海頓大膽的
運用了具有令人焦慮不安、具懸疑又戲劇性的和
弦進行,藉以烘托那緊接而來的、明朗而具穩定
性的主題做了預備。
海頓:十二首倫敦交響曲
l  在樂曲的形式上,「倫敦交響曲」也有許多令人們
感到新鮮而驚奇的處理:
  同一個主題材料運用在第一主題群以及第二主題
群,讓人們誤以為這個奏鳴曲樂章的呈示部的第
二主題是缺如的。
‚  承上,這個樂章在即將結束的「結束主題」卻出
現了新的素材,混淆了人們對於傳統兩個「主
題」的理解與辨識。
ƒ 
Intro
慢板樂章即使是主題與變奏的形式,依然有如奏
Introduction 1 theme
st

group
Transition
Tras
2 theme
nd

Group
Closing theme
or Coda
A 鳴曲形式般的兩個對比段落的設計。
A A A B
海頓:十二首倫敦交響曲
„  幾部交響曲當中的「小步舞曲」已經不再是宮廷
的舞曲樣貌:海頓保留了來舞曲的形式與架構,
卻因為速度的關係而成了道地如樂曲起首般的快
板樂章。
…  承前,雖然海頓總是保留了「小步舞曲」的標
示,但許多時候它們卻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詼諧
曲」(Scherzo)了。
†  末樂章雖然也有傳統之奏鳴曲快板形式的使用,
但海頓卻喜愛奏鳴—輪旋曲形式。
l  以上諸項皆在海頓無窮的想像力之下,有著各式極為
豐富與巧妙的變化,令當時的聽眾歎為觀止。
海頓:十二首倫敦交響曲
音樂:12 London Symphonien (ausgewählt):

Nr. 93 D-dur Hob. I-93

Nr. 94 G-dur Hob. I-94

Nr. 97 C-dur Hob. I-97

Nr. 101 D-dur Hob. I-101

Nr. 104 D-dur Hob. I-104


l  海頓創作於1770年的弦樂四重奏和他的交響曲一
樣,是成熟的「海頓風格」的作品。
l  1771與1772年所做的兩部弦樂四重奏(op.17
& op.
20)便以可以確立海頓在當時的盛名與歷史的地
位。有幾個特徵可以在這兩首作品當中呈現:節奏
較之前更富於變化、主題更長而大的開展、形式或
結構更為有機與連貫。
l  更重要的是,海頓讓這四部樂器平起平坐,每個樂
器都有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僅由第一小提琴作為主
導者。
l  海頓op.20共有六組的弦樂四重奏,當中有幽暗、有光
明、有哀傷、也有喜悅、有沉穆也有快活,內容豐富而
多采多姿。
l  在這六首作品當中,大提琴首度的被用作獨奏的旋律樂
器,使得音樂擺脫了對和聲(低音)的依賴。
l  對位技巧更多的運用,在op.20當中,有三首的末樂章都
叫做「賦格」。
l  奏鳴曲形式當中,有與前後兩個單元在長度上得以相抗
衡的發展部,並且以一個旋律主題貫穿整個樂章的這三
個部分。
l  在op.20第一首的第一樂章發展部當中有一個精彩的「假
再現」(Fausse Reprise):突然出現的主調性主題陷聽
眾於疑惑與猜忌的不安,再伴以隨而來的驚喜。
l  這一時期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列表:

ü  Op. 42 (一首)~1785
ü  Op. 50 (六首「普魯士四重奏」)~1787
ü  Op. 54 (三首)~1788
ü  Op. 55 (三首)~1788
ü  Op. 64 (六首)~1790
l  這六組弦樂四重奏在寫作的技巧上與同時期的交響
曲相仿,但是第一樂章沒有導奏。
l  這些作品當中有許多經過特意安排、細緻而迷人的
小花招,例如:在作品64第六號的第一樂章,發展
部與再現部熔接在同一小節當中;慢板樂章使用雙
主題的主題與變奏,形成了一個「雙重變奏曲」。
在作品55的第二首的慢板樂章當中,海頓為這個雙
重變奏設計了對比的大調與小調的主題。而同樣作
品64之第三與第四號的慢板樂章也是雙主題的變奏
曲,但兩個主題本身亦有衍生的關係。
l  海頓最後的幾組弦樂四重奏包括了:

ü  Op. 71 (三首)~1793
ü  Op. 74 (三首)~1793
ü  Op. 76 (六首)~1797
ü  Op. 77 (二首)~1799

l  另外有兩個殘篇: Op. 103 (1803)


l  海頓最後的四組弦樂四重奏是他同曲種最高境界的
作品。當中有幾個著名的代表:op. 76第三首的第二
樂章是根據海頓所創作之奧匈帝國國歌為主題所做
的變奏曲,這整首作品又被稱為「皇帝」、第四首
則有個叫做「日出」的標題。
l  Op. 77的第二首被咸認為海頓為這個體裁所寫之不朽
之作的代表。
²  J. Haydn Streichquartett op. 76 Nr. 3

²  J. Haydn Streichquartett op. 76 Nr. 4


l  海頓鋼琴奏鳴曲創作風格與技巧的發展與他的交響曲與弦樂四
重奏基本上是相同的。例如,一七六O到七O年代的作品第十
九號以及第四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呈現了這個時期C. P. E.
Bach對他的影響。
l  1771年的第廿號鋼琴奏鳴曲則有澎湃洶湧的氣勢,是狂飆時期
對他影響的代表。
l  第廿一至廿五奏鳴曲是獻給埃斯特哈齊親王的鋼琴作品,與同
時期的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相同的顯現出一種輕鬆與舒展的風
格。
l  一七七O年代末的代表作品則有第三十二號與第三十四號的兩
首奏鳴曲。

²  J. Haydn Klaviersonate Nr.34 e-moll Hob.XVI: 34


l  第四十九號降E大調的鋼琴奏鳴曲三個樂章都是典型的古
典形式與規格。此外,作曲家自己還曾說過對這首作品
的第二樂章是具有「深刻的意義」的。
l  海頓在倫敦的時期有三首寫作於1794-1795年間,編號自
五十至五十二號的鋼琴奏鳴曲。其中最後一首降E大調的
一首是他晚期最精彩巔峰的品之一,例如它的第二樂章
採用了遠系的E大調,大膽而創新,而僅僅是第一樂章當
中的和聲與調性的轉換也有許多令人驚訝之處。

²  J. Haydn Klaviersonate Nr.50 C-dur, Hob.XVI:50

²  J. Haydn Klaviersonate Nr.52 Es-dur, Hob.XVI:52


l  海頓在1782年有一部值得注意的《瑪麗亞策爾彌撒》
(Missa Mariazell),與當時許多合唱樂章一樣的使用奏
鳴曲形式,並以一個導奏作為開始。
l  1783到1792年間,因為皇帝禁止教堂採用附有管弦樂伴
奏的音樂,海頓因而沒有任何彌撒曲的寫作。
l  1796到1802年間海頓所寫的六部彌撒作品反映了他對交
響曲的關注。
l  與莫札特以及同時代大部份德國南方作曲家同樣受到奧
地利教堂那樣巴洛克式建築的影響,這些彌撒作品都有
一種華麗的氣派。
l  海頓的彌撒作品滲入了交響曲與歌劇的語彙,並且更多
歡樂活潑的,反而較沒有肅穆的儀式氣氛。
l  海頓晚期的彌撒忠於維也納的傳統,以獨唱與合唱
交替,但其新穎獨到之處在於突出的管弦樂以及交
響曲的風格,甚至於交響曲的形式。
l  雖然如此,海頓依然保留了過去彌撒慣用的手法,
例如榮耀經(Gloria)與信經(Credo)當中賦格的
運用等等。
l  海頓晚年最有盛名的彌撒作品是1798年的《憂傷彌
撒》(Missa in Angustiis)。同時間還有包括了《定
音鼓彌撒》(Missa in Tempore Belli)、《德樂撒慶
典彌撒》(Theresienmesse)以及《管樂隊彌撒》
(Harmoniemesse)等作品。
l  《創世紀》與《四季》是海頓晚年的兩部巨作。
l  1792年,海頓在倫敦聆聽了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彌賽亞》的演出而大受感動。《彌
賽亞》給海頓非常大的影響,並且具體的呈現在他晚年
的這兩部神劇,特別是當中合唱的部分。
l  海頓過去寫作交響曲的經驗也反映在他的神劇當中,例
如「序奏」那混沌不明、懸而未決的和弦最終解決在一
級主題的技巧也被運用在《創世紀》的開始。
l  海頓的神劇不僅是雄偉的、謙卑的,也有他的幽默與風
趣,亦有他對庶民生活的共鳴以及他對自然中之敬畏卻
又喜悅的心情,表現處作曲家豐厚的生命閱歷,年事已
高卻又童心未泯而朝氣蓬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