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2

韓德爾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 - 1759
• 巴洛克時期作曲家,
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
神劇、頌歌及管風琴
協奏曲。
• 韓德爾是巴洛克時期
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水上音樂》、《皇
家煙火》和《彌賽
亞》為代表作。
世界級音樂大師
• 韓德爾與著名音樂大師巴赫(約翰‧塞巴
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齊名,
他們同年出生於同一國家,兩人被稱為巴
洛克音樂時代的巨人、世界級音樂大師。
德國音樂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正因為有了
巴赫、韓德爾,才可以和意大利、法國並
駕齊驅。
德國小鎮哈勒 (Halle)

• 韓德爾生於德國,不
過一生中大多數的時
間都定居於英國,父
親是一名理髮師兼外
科醫師,期許自己的
孩子能就讀法律,搏
得好出路,從小便禁
止韓德爾學音樂。
幼年
• 6 歲時,韓德爾無意間發現了家中的古鋼琴,便趁晚
上偷偷去彈琴,立刻展現了對音樂的天份。直到七
歲那年,韓德爾隨父親前去拜訪薩克森宮廷,無意
中被公爵聽到他優美純熟的琴音,指示父親讓他在
教會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韓德爾開始學習管風琴、
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創作一些為宗教禮儀和
活動用的清唱劇作品。
• 韓德爾同時也與宮廷樂師來往,學習了巴洛克時期,
帶有華麗、豐富的宮廷音樂。兩者對於韓德爾一生
的成就都有著莫大的影響。
Halle 大教堂

• 1702 年 (17 歲 )
他成為 Halle 大
教堂的管風琴師,
同時也為教會譜
寫每個星期天要
用的彌撒曲。
修習法律
• 韓德爾順從父親的遺願去念法律系,教授向韓德爾
灌輸了“尊重人的尊嚴和自由以及法律莊嚴的威嚴
” (respect for the dignity and freedom of man's mind
and the solemn majesty of the law,)
的原則,這些原則吸引他並將他留在英格蘭。

• 韓德爾還遇到了神學家和東方語言教授奧古斯特 ·
赫爾曼 · 弗蘭克,他很關心孩子,特別是孤兒。他
毫無疑問地影響了韓德爾的慈善觀, ( 韓德爾將彌
賽亞的權利分給倫敦的棄兒醫院 ) 。
從哈勒到意大利
• 1703 年,韓德爾正式揮別哈勒大學的法律課程,
前往當時德國境內唯一不受宮廷控制的歌劇院城
市漢堡。在漢堡,他結識了約翰.馬提頌
( Johann Mattheson ),並經由其引薦擔任歌劇
院交響樂隊的第二小提琴手。
• 1705 年,韓德爾創作的歌劇《阿爾米拉》上演並
獲得成功。這讓 21 歲的韓德爾有資金在那不勒斯、
羅馬、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等地學習了三年。當時
意大利是全歐洲歌劇藝術的聖地,韓德爾學到了
意大利歌劇藝術精髓。
一舉成名
• 韓德爾在義大利的這段時間,剛好是羅馬教皇禁止歌劇
演出,教會音樂盛行的時期,可是影響韓德爾最多的還
是威尼斯的歌劇及史卡拉第父子 (Alessendro &
Domenico Scarlatti) 與柯賴里 (Arcangelo Corelli) 的音樂。
這對他日後的藝術成長具有極大的幫助。
• 1709 年底他在威尼斯發表了他的首部義大利歌劇
「 Agrippina 」之後,大獲成功,他在歐洲音樂界一舉
成名。
• 漢諾瓦教廷請他返國擔任宮廷樂長,韓德爾於 1710 年
衣錦還鄉就任新職。 1711 年利用假期前往英國倫敦旅
遊,並且上演他的歌劇『雷納多』,獲得空前成功,而
且也受到安娜女王的禮遇,於是韓德爾的名聲越來越響
亮。
滯留倫敦
• 1712 年,韓德爾到英
國旅行又受到安妮女王
的器重便長期停留在倫
敦,熱心推廣義大利式
歌劇,在倫敦引起一陣
歌劇風潮。作品之中以
「賽爾西」( Xerse )
最為著名。
• 他逾假未歸,使得漢諾
威選帝侯蓋歐格一世很
生氣。
最成功的馬屁音樂
• 1714 年,安妮女王去世,由安妮的表兄蓋
歐格一世繼承英國王位,是為喬治一世。
• 韓德爾怕喬治一世生氣, 1717 年便為了泰
晤士河上舉辦的王室聯歡會寫作了著名的
作品《水上音樂》,喬治一世聽了之後非
常高興,原諒了他的不辭而別,並賞他每
年兩萬鎊津貼,鼓勵他繼續進行創作(也
有人說這是穿鑿附會,事實上漢諾威侯到
了英國後,仍重用韓德爾)。
《水上音樂》
• 7 月 17 日當天,喬治
一世和貴族乘皇家駁船
沿河遊覽。另一駁船則
搭載有約 50 名樂師的
管弦樂團演奏曲目。當
時不少倫敦人都往河邊
欣賞演出,而國王十分
喜愛韓德爾的作品,他
至少下令將水上音樂重
複演奏 3 次。
《水上音樂》
• 基本上整個曲目由二
十幾個小樂章組成,
但目前聽到的水上音
樂已經過多次改編,
與韓德爾當初寫曲的
風貌不太相同。較為
廣傳的版本是由英國
作曲家依當代樂器編
制改編的,一共有六
個樂章。
定居英國
• 韓德爾從此定居英國。兩年後成立了皇家音樂
協會。
• 此後的十餘年間,韓德爾創作了大量的聲樂和
器樂作品,特別是歌劇,這為他在全歐洲贏得
了巨大的聲譽;他也是舉世公認的管風琴大師,
在當時只有巴赫才可與他匹敵。
• 但從十八世紀 20 年代後期開始,盛行的義大
利歌劇在英國開始衰落,而且韓德爾的歌劇只
是在表現合適的旋律與節奏,炫耀歌手美好的
嗓子,因此高潮一過便被束諸高閣。
牧師扎多克
韓德爾創作了四首
加冕頌歌,其中
《牧師扎多克
Zadok The Priest 》
( 1727 年)是為
喬治二世的登基所
作,後來在每次英
皇加冕時演奏。
人生危機
• 1737 年韓德爾經歷一場人生的大危機,他因
經營歌劇院破產,原因是 從 1730 年起,歌
劇就已日趨沒落了,倫敦人士對義大利歌劇
的狂熱已消逝 ,取而代之的,是沈迷於很
「英國本色化」的「乞丐歌劇」,也是 1737
年 ,他因壓力過大而中風,之後精神喪亂了
一陣子。在這過程中,非常有可能他經歷了
很深刻的心境掙扎,因為在他病癒後,他的
創作方向劇變,由歌劇轉成「神劇」,音樂
風格也放棄義大利式的花腔華麗,變成德國
式的沈穩 。
彌賽亞 Messiah
• 韓德爾在 1741 年 8 月
22 日下午開始寫作「彌
賽亞」,在 24 天的時間
裡完成了他最著名的清
唱劇《彌賽亞》。歌詞
取自《聖經》,但並無
連貫故事情節的《彌賽
亞》,表現了上帝派耶
穌降生人世以至受難、
復活、昇天的過程。
彌賽亞
• 通常把《彌賽亞》的歌詞分為三部份:「耶穌誕
生」、「耶穌受難」和「救贖」。
• 第一部份在有伴奏的宣敘調中,由男高音歌手唱
出聖經的預言,宣言彌賽亞的到來。
• 第二部份談的是人們並不接受上帝為人安排的方
法—藉彌賽亞的流血受死和上帝的大能使人得以
自由,不再受罪的壓制。
• 第三部談到罪人的救贖和關於永恆拯救的諾言,
最後的歌詞堅定陳述極其動人,伴隨著絕妙的對
位表現,所有的聲部以無與倫比的流暢性和靈活
性互相作用。
「哈利路亞」大合唱
• 據聞韓德爾在寫作之中
常常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淚水浸濕了手稿。尤其
當他寫到「哈利路亞」
大合唱時,曾雙膝跪倒
在地,雙手向天,喊著
說:「我看到天門開
了」。韓德爾在感動之
餘,原本希望藉此賺點
錢的念頭也打消了。
彌賽亞
• 1742 年在都柏林首演時,海報上寫著:「為了一
些困苦的 囚犯,以及梅爾舍醫院的利益」而演出。
在 3 月 27 日預演時,大家都非常感動,為了達到
慈善演奏的最高效果(希望多些人入座),宣傳
單上註明婦女們不穿蓬裙、男人 不佩劍。

• 4 月 13 日首演果然轟動。到韓德爾去世時,一共
演出 56 場。 1750 年 5 月 1 日在倫敦更是演出最
成功的一場,而奠定了「彌賽亞」神劇在聖樂史、
音樂史上的永久地位。
• 這部作品開啟了兩個慣例:一是據說當時
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在座,他聆聽到第二部
份的大合唱《哈里路亞》時,非常感動,
為表示敬意站了起來,一直站著聽完了這
首大合唱。從此以後形成習慣,每當演出
《彌賽亞》,唱到大合唱《哈里路亞》時,
聽眾都會不由自主地一齊起立恭聽。
• 其二是,每年在西敏寺大教堂都要演奏
《彌塞亞》。
《皇家煙火》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 韓德爾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於
1749 年的組曲,也是其最富盛名的作
品之一。
• 該作品是慶祝 1748 年奧地利王位繼承
戰爭結束和第二亞琛和約的簽訂、預
計於該年 4 月 27 日在倫敦綠園舉辦的
煙火典禮所寫。
描繪皇家煙火於 1749 年 5 月 15
日在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
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形式和小步舞曲等形式
的樂章,共由五個樂章組成 :

• 第一樂章《序曲》( Ouverture ):柔板、快


板、慢板、快板
•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 Bourrée )
• 第三樂章《和平》( La Paix ):西西里舞曲
• 第四樂章《歡慶》( La Réjouissance ):快板
•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 1 與 2 》( Menuets I and
II ):第 2 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為第六樂章
樂器編制
• 本曲的演出中動用了大量樂器,是韓德爾
創作過的作品中編制規模最龐大的一首
[3] 。在他的設計中,演出樂器包含了 24 支
雙簧管、 12 支低音管(及一支低音巴松
管)、 9 支小號、 9 支自然號、 3 組定音
鼓。當中銅管樂器的使用增強了聲音和氣
勢上的磅礡,而定音鼓的敲擊更形成了類
似煙火聲響的效果。
改編為管弦樂版本
• 在初次演出後,韓德爾重編了人員配置,將
原本純管樂組成的形式改為管弦樂團式編制,
因而減少了管樂器的數量,改加入弦樂器補
充。
• 他還對配置的改變做了註記,中小提琴代為
演奏雙簧管的聲部、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取
代原低音管的聲部。而保留下來的管樂樂器,
除了在弦樂器為主的第二樂章和第五樂章第
1 部份內僅使用部份雙簧管、低音管外,在
其他樂章都是全數加入演奏
1749 年演出情形
• 在 27 日大典當日,韓德爾的音樂與滿空的煙火搭配,
形成了一場聲光盛宴。然而,這場大典並不若《皇家
煙火》一曲本身那麼成功;當晚一枚煙火誤射到一座
亭子上,立刻釀成了火災,使典禮被迫提早收場。
• 此外,該活動也非《皇家煙火》的初次亮相,早在 6
天之前,即已在泰晤士河南岸的沃克斯霍爾花園舉辦
了全程彩排,共計 1 萬 2 千名觀眾前往現場聆聽。由
於與會人潮數量太龐大,以至於在當天通往南岸的交
通要道——倫敦橋由於結構坍塌而封橋維修,使得湧
往彩排會場的馬車大陣塞在橋北動彈不得,狀況長達
三個小時都無法排除。這是倫敦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
的交通堵塞事件。
去世
• 韓德爾晚年得了眼疾雙
目失明,最後一次演奏
是在考芬園的彌賽亞公
演,當晚病入膏肓,一
週後( 1759 年 4 月 14
日)病逝於布魯克街府
邸。韓德爾享受了國葬
的待遇,長眠在歷代國
王聖賢下葬的西敏寺教
堂墓地,在那裡有一座
韓德爾紀念像聳立至今。
• 韓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
大約 41 部歌劇, 5 首頌歌, 5 首加冕讚美
歌, 37 支奏鳴曲, 20 支管風琴曲,還有
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
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
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後來他轉向創作神
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聲代替。
韓德爾和巴哈
• 韓德爾和巴哈同年出生,
只相差一個月,兩人被
認為是巴洛克音樂集大
成的代表人物,巴哈一
生窮困而子嗣眾多,韓
德爾沒有婚姻卻一生享
有盛名和榮華。可惜的
是巴哈雖然很想求見韓
德爾,卻因錯過機會,
從未見過面。
韓德爾和巴哈
• 韓德爾往英國發展,做為戲劇音樂家度過
其一生, 作曲的中心為歌劇與神劇,韓德
爾這一生不斷重複的是籌設歌劇團、與歌
手簽約 、讓新作品上演、等候觀眾的反應、
然後韓德爾像瘋子般去面對指責妨礙與挫
折 。在他的一生中,應付時時刻刻都在變
化的現實,隨時都必須寫出具有新效果的
音樂,至於思索向自己心靈傾訴的內省式
音樂的時間,則是一分鐘也不存在。
韓德爾和巴哈
• 韓德爾與巴哈成為對比,他將基礎擺在觀
眾反應上,一方面因為他是戲劇音樂家,
最大理由還在於自己個人的人格特質。
• 對他而言,神劇與戲劇是擺在同一層次的 ,
這也是他跟巴哈不同之處。所以他的神劇,
跟歌劇一樣要求嘹亮宏偉力量光輝 。
韓德爾和巴哈
• 韓德爾晚年和巴哈一樣雙目失明,但和巴哈不同
的是,韓德爾終生未娶,而且兩人的音樂風格也
截然不同。
• 巴哈是宗教思想的虔誠傳導者,韓德爾則是戲劇
與抒情表達的天才。
• 巴哈巧妙的運用對位法的技巧,寫出無數崇高偉
大的音樂,韓德爾卻以他擅長的旋律與和聲,譜
出許多通俗且易於親近的作品。
• 雖然巴哈和韓德爾的氣質完全不同,但是他們在
音樂上的偉大成就、及通過歷史重重的考驗,使
他們成為巴洛克時期做傑出也是最重要的音樂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