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DOI : 10. 13885 /j . i ssn. 1000 -2804. 1997. 01.

025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 rnal of Lan zhou U niv. ( Soci al Sciences)
1997, 25 ( 1): 151~ 156     V ol. 25 N o . 1 1997 P151- 156

   贝多芬 《庄严弥撒曲》 及其创作思想


何云蛟
(兰州大学 M ID I音乐制作室副教授 , 兰州  730000)

内 容 摘 要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位 杰出的人物。 他的作品素以结构严谨、 宏大辉煌、 富


有哲理性而著称。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英雄性因素占主要成份 , 但贝多芬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 他的
作品也有博爱光亮的一面 。《庄严弥撒曲》 就是反映和表现了这方面内容。本文试图从分析作品的
创作思想入手 , 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 全面的贝多芬。
关 键 词 贝多芬 庄严弥撒曲 信经
中图法分类号  J605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条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在音乐中确立英雄性


因素的发展线索 ,另一条是揭示人和自然界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即人的生活的抒情方面。贝
多芬晚期的大型作品 《庄严弥撒曲》 就属后一种线索的力作。这部闪烁着不朽光辉的作品 , 是
贝多芬晚期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贝多芬在致他的好友旭班齐赫的信中说: “最美的事 , 莫过于接近神明而把它的光芒撒播
人间。” 在致另一位好友贝蒂娜的信中说: “谁能悟透我音乐的意义 , 便能起脱寻常人无以振
拔的苦难。” 我们渴望更多地了解贝多芬的作品 , 在接触和领会 《庄严弥撒曲》 的同时 , 我们
回味这位音乐大师的隽永之语 , 将对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内涵有所助益。

一、 创作背景

从 1915年起 , 整整 4年时间内 , 贝多芬经历了一段创作的危机时期 , 1815年不仅在他的


创作生活中是一个转折点 ,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危机与欧洲巨大的政治危机的同时迸
发与聚合。 维也纳会议把波旁家族重新推上了法国的王位 , 加固了德国的分裂状态 , 重新规
定了德意志君侯的旧有权利 , 并且还加强了奥地利、 俄国和全欧洲的反动势力。 革命的希望
没有得到实现 , 出类拔萃的有识之士则往往对此感到意志消沉、 怀疑、 甚至彷徨。 这种政治
上的黑暗在精神上给予贝多芬重大的打击 , 使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感到失望 , 在一定程
度上对革命和胜利发生了动摇。 同时 , 在这一时期家庭琐事的袭扰 , 也常使他忧心忡忡 , 思

收稿日期: 1996-04-26.

151
绪烦乱。 在这一阶段他的创作收获不大 , 尽管如此 , 他却花了不少时间去收集、 编配各国的
民歌 , 他把这种对民歌的追求看作排除个人烦忧 , 追求自由与民主的行动。 从在危机时期所
产生的一些作品中 , 可以发现他的创作风格在转变着 , 抒情性的风格代替了原来占统治地位
的英雄性风格。 从抒情性的声乐套曲 《致遥远的爱人》 等作品中可以看出 , 他着力突出了抒
情性和民歌的韵味 , 预示了他晚期作品的基本特点。 在危机时期 , 由于爱国主义思想 , 使贝
多芬更多地接近了 J· S· 巴赫 , 他试图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绘 , 达到自我超脱、 抒发内心情
感的境地。 此外 , 把巴赫的赋格艺术与自己器乐作品中的交响性思维相结合 , 也是他尝试的
一个方面。
从 1918年起 , 他基本上度过了自己创作上的危机时期 , 重新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反封建
斗争方面 ,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我们可以从他的 《庄严弥撒曲》、 《b B 大
调奏鸣曲》 和 《第九交响曲》 等作品中看出: 他对革命胜利仍报着坚定的信心 , 他对人民的
痛苦和悲惨的命运给了深切的同情。 他在沉默了 4年之后 , 重新考虑怎样在新的形势下去同
那些原有的敌人继续斗争。 于是在他的脑海里孕育着一个宠大的计划 , 对反动势力下一个打
击就是创作并公开演奏 《庄严弥撒曲》 和 《第九交响乐》。 他在 1822年致卡乐· 费里德里希
· 彼得的信中说: “人们所要求的东西 , 并不是永远与作者的愿望相适应的 , 我实质上似乎也
不是没有价值的 , 我所写的无非是歌剧、 交响乐、 宗教音乐、 至多还有四重奏… …”。 要理解
这些话的意义 , 并不困难。 贝多芬只所以运用各种音乐形式进行创作 , 就是以自己的作品求
得广大阶层的同情与支持 , 唤起民众 , 鞭鞑反动势力的统治 , 追求自由、 幸福与欢乐。

二、 创作动机

贝多芬并不像巴赫或海顿那样是无比虔诚的基督徒。巴赫把他的大半生奉献给教会音乐 ,
写 下了大量的宗教作品 , 海顿到晚年时 , 宗教信仰更加坚定 , 于是写下了 《创世纪》、 《四
季》 的神剧巨作。 贝多芬在晚年几乎和教会没有什么接触 , 由于各种因素和环境的促成 , 贝
多芬在晚年大约化费了 5年光景 , 写下了他的宗教音乐代表作 《庄严弥撒曲》。贝多芬认为这
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 , 他说: “它从我心中流出 , 再流到大众的心里。”
贝多芬诞生于天主教信仰广大深厚的莱茵河衅 ,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天主教徒 , 当然他
出生以后 , 也在天主教堂受过洗礼。 他家祖宗三代都在宫廷或教堂担任歌手或风琴师。 可是
在贝多芬的幼年时代 , 家里根本没有什么宗教气氛可言 , 起码从整日喜欢酗酒的父亲那里 , 根
本得不到宗教的熏陶。 尽管如此 , 在贝多芬的一生中 , 却留下了许多有关探讨宗教问题的记
录。 他心目中的神可能是年幼时在波恩教会认识的 , 他在 1816年的日记中曾写道: “神是无
形的 , 我们不能看到它 , 它不具有任何形态 , 可是我们从它的造物中 , 可以觉察它是无始无
终 , 全知全能 , 无所不在的 , 由于超越一切欲望和烦恼 , 所以是至尊至贵的…… ”。 贝多芬年
幼时曾对一位颇具影响的新牧师克里斯丁· 史杜姆的著作 《说自然界中神的创造》 很感兴趣 ,
对于书中的一节特别喜欢诵读: “我感谢你的恩典 ,因为你以各种手段带领我亲近你… …神啊!
我只想向你祈求一件事 , 请帮助我能有最好的创作。 在你的应允下 , 写出更多的最佳作品。”
贝多芬从大自然中发现了美的神韵 ,特别是他本人处于一种内外交困与社会的政治危机之中 ,
健康的恶化 , 耳朵开始变聋 , 社会的黑暗 , 使他渐渐脱离了人群与社交场合 , 和山川园林接
152
近 , 在自然界中窥秘探幽。 然后把个人的感情体验抒发出来 , 变成乐谱 , 写下了他失聪后更
伟大的不朽作品。 有人说 , 贝多芬是一位自然神论者。 贝多芬在大自然的繁衍生息中燃起了
对生命的希望 , 增强了对生活的热爱 , 他不是完全倾倒于大自然的秀美山色之中 , 而是投身
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 他从大自然的风云晓暮 , 山川水色中获得慰藉、 启示与灵感 , 得到创作
的源泉 , 这也是他很少去教堂 , 从神父那里恭听说教的真正原因。 因此 , 《庄严弥撒曲》 的创
作 , 其动机的萌生 , 一是想以此来庆贺他的好友鲁道夫大公晋升大主教 ; 二是想以此为契机
来表白他内心对于广大人民苦难命运的忧虑 , 它主要的出发点是用以阐发他民主共和主义思
想和人道主义思想。

三、 创作过程

1819年 6月 4日 , 鲁道夫大公被选任莫拉雅亚的奥米兹大主教 , 就任典礼决定在 1820年


3月 9日举行。贝多芬在没有任何人暗示的情况下 , 决心利用这个既严肃又难得的机会 , 谱写
《庄严弥撒曲》 赠给鲁道夫大公 , 以便对他这位地位最高的贵族学生 , 表示庆贺。贝多芬此举 ,
绝不是为了逢迎王公贵族 , 或是慑于权贵。 他对于当时的达官贵族 , 从未抱有任何的友情或
敬意。 1804年 , 年仅 15岁的鲁道夫成了贝多芬的钢琴学生。 1808年 , 拿破仑的弟弟西法伦
王 , 准备聘请贝多芬担任德国卡塞尔宫廷乐长 , 给他极为优厚的待遇 , 鲁道夫大公知道后就
诚挚地挽留他 , 并且与另外两位好友罗勃高雅志太子和金斯基公爵说好 , 每年一起给贝多芬
4千格尔登的年俸 , 贝多芬才打消去意。他非常珍视与鲁道夫大公的友情 , 先后创作了不少表
达诚挚友谊的作品献给鲁道夫。
1818年晚秋 , 贝多芬在完成巨大的 《b B 大调钢琴奏鸣曲》 op. 106后 , 就着手谱写 D大
调 “弥撒曲”。 他的学生与忠实的崇拜者辛德勒说 , 大师为了渡过 1819年的夏日就回到梅德
林 , 我时常访问他 , 发现 “弥撒曲” 逐渐具体化的过程。 为了适宜在大教堂举行的庆典 , 贝
多芬为这首 “弥撒曲” 选择了 D大调的调性。 D大调能使人们对威严、 光彩、 欢乐的音乐引
发强烈的联想 , 同时贝多芬决心发挥他最高的技艺 , 为这首作品增色添辉。 为了创作的需要 ,
贝多芬在鲁道夫大公的图书馆 , 开始查阅从格丽哥圣咏到巴勒斯替那· 巴赫以及亨德尔的宗
教音乐资料。 贝多芬在 1818年的一次谈话中说: “为了写作真正的教会音乐 , 就必须全部涉
猎由修士或他人所写的典礼用圣咏。 同时藉着能充分传达正确韵律的美好翻译 , 去获得所有
天主教会歌曲诗节的韵味”。他精心地为弥撒经文做出正确的翻译 , 努力使教会音乐跟自己的
作风能完全地融合。 到了 1819年夏天 , 贝多芬已集中全部精力用于 “弥撒曲” 的创作 , 关于
这方面的情况 , 他的学生辛德勒这样追述 ; 贝多芬赶写 《信经》 时那精神的兴奋状态 , 不论
是当时 , 之前或之后 , 我都不曾看过贝多芬这种跟人世间完全游离的状态。接近 8月底时 , 我
带着音乐家贺沙卡访问大师在梅德林的住屋。 我们从客厅关着的门后 , 能够听到大师在写作
信经的赋格曲时哼唱、 叫喊、 顿脚的声音。 我们听完想离开时 , 突然门开了 , 贝多芬站在我
们面前 , 他的容貌如同遭遇一场恐怖而疲惫不堪。 接着 , 他就埋怨起来 , “这些是什么食物!
任何人都会逃之夭夭。 从昨天中午起 , 我什么都不曾下肚。” 我立刻安慰他 , 帮他做点杂事 ,
贺沙卡忙着到餐厅为他买食物。吃饭之间 , 大师向我俩倾诉家族的状况…… 《庄严弥撒曲》 这
样伟大的艺术作品 , 是在这种不幸的生活状态中创作出来的 , 实在难以想象。 辛德勒把贝多
153
芬写作 《信经》 的赋格曲 “来世的生命” , 形容为 “跟对位法大军的生死搏斗”。 但罗曼· 罗
兰则认为 “并不是在技巧上有了困难问题。” 如果说 “真的斗争 , 是在如何使这种形式跟自己
的乐思相配合 , 使其正确地流泻…… ”。 在 1819年夏天的创作过程中 , 贝多芬面对当时生活
的拮据和可悲的健康状态 , 每天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 , 此外 , 为了争取侄子卡尔的监护权 , 与
卡尔的母亲不断发生纠纷 , 时常上维也纳法院。 可是当各段落的作曲全面铺开时 , 规模却比
当初预计的要大。 贝多芬在困难的条件与健康不利的情况下 , 以坚强的毅力努力使自己脑海
中的伟大理想 , 付诸于内部构造与和声转调等方面 , 在各段落的谱写中愈来愈具体化。

四、 乐曲解析

贝多芬的这首 D大调 《庄严弥撒曲》 , 这一部演出时间需要 1个半小时的大型声乐套曲。


此曲于 1824年 5月与 《第九交响乐》 一起在维也纳首演 ,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不过当时演出
的 , 只有 《慈悲经》 《信经》 《羔羊经》 三段。 全曲的公演 , 是在俄国圣彼得堡举行的。 全曲
是由女高音、 女低音、 男高音、 男低音领唱加混声合唱与管弦乐 (管风琴 ) 一起演出。 乐曲
的气势宏大、 壮丽、 自由、 崇高 , 其艺术魅力足以同第九交响乐相媲美。 《庄严弥撒曲》 是由
“慈悲经”、 “荣耀经”、 “信经” , “圣哉经” 和 “羔羊经” 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慈悲经”。 经文是 , “主啊 , 请垂怜。 基督 , 请垂怜。 主啊 , 请垂怜。” D大调 ,
虔诚地、 持续地 , 三段体。 开始 , 由乐队奏出 D大调主和弦 , 接着经过 20小节平静的前奏之
后 , 由小提琴和管乐奏出即将出现的独唱旋律 , 由管风琴和大提、 贝司奏出合唱的男低音曲
调。 在完满的主和弦之后 , 合唱庄严地唱出 “主”。 “主” 的主题先由男高音、 女高音先后呼
应 , 到女低音时得到确立。 然后由合唱带出 , 继续往下发展。 中段采用适当强调的行板 , 用
B小调 3 /2拍子。 开始由女高音响出: “基督 , 请垂怜” 的主题 , 男高音唱出对题曲调。 接着
女低高音、 男低音引出合唱 , 乐曲在升 F小调主和弦上终止后 , 又回到 D大调主和弦 。第三
段重复第一段 , 所不同的是 , 挂留音较之第一段增多了。
第二部分 “荣耀经” , 乐曲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活泼的快板 , D大调 3 /4拍。在乐队强有力的前奏后 , 合唱中的女低音声部唱出
荣耀经主题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 这个主题 , 与不久出现的 “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
的人” 这段旋律形成鲜明对比。 前者激烈、 欢畅 , 后者平稳、 舒缓。 接着男低音声部唱出起
伏较大的赋格曲风格的主题 , 经过发展 , 稳定在 C大调上。 此后由优美的男高音加上合唱的
烘 托 , 引出了 “全能的圣父” 这一高潮乐句。 此句在 D大调终止后 , 又高唱出 “圣父的圣
子” , 尔后引入第二段。
第二段是甚缓的慢板 , 2 /4拍。 由 F调转入 D大调。 这里唱出的 “免除世罪者 , 请垂怜
我们” 象叹息一般 , 飘散着一股阴沉的气氛。
第三段是庄严的快板 , D大调 3 /4拍。首先由乐队奏出尖锐的切分音 , 接着男高音声部唱
出 “因为你是唯一的圣” , 直至女高音声部出来时才确立在 D大调上。
第四段是从容的快板 , D大调 4 /4拍。开始的大赋格曲 , 以男低音声部与低音乐器的很强
力度 , 呈示出 “在神圣父的荣光中 , 阿门。” 的主题。 作者以领唱加合唱的衔接手法 , 形成一
种推波助澜、 步步升高的态势。 这时乐曲变成 2 /2的拍子 , 在 “阿门” 的句子上掀起高潮 , 最
154
后荣耀经的主题再度出现 , 显得辉煌、 灿烂。
第三部分 , “信经”。 乐曲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从容的快板 , 降 B 大调 , 4 /4拍。在四小节前奏之后 , 男低音部唱出浑厚有力的
信经主题。 在平静下来的时侯 , 合唱又絮语般唱出了 “在万世前” 的乐句。 接着信经主题以
三、 五度跳进经下发展 , 引出了和谐、 丰满的合唱旋律 “它为了我们” , 和 “从天降下” 的乐
句。
第二段是多里安调式的慢板 , D小调 , 4 /4拍。几位男高音静静地唱出 “因圣灵自童贞马
利亚取得肉体” 的旋律 , 然后由女低音、 女高音与男低音独唱者重复 , 这里由长笛吹出的旋
律 , 宛若飘浮于天空的彩霞 , 又如圣灵在飘移。 当唱到 “被钉+ 字架” 和 “受难” 的句子时 ,
旋律采用减音程进行 , 尔后又形成五、 六度的下行跳进 , 呈现出一种沉重的气氛。 当 “在第
三日复活” 的句子出现时 , 曲调变成快板并进入第三段。
第三段是更快的快板 , F大调 , 2 / 2拍。 乐曲从 “升到天上” 的上行音阶开始 , 在 “坐在
圣父右边” 处高声赞美基督。 合唱在 “阿门” 的句子上掀起高潮 , 进入第四段。
第四段是从容的稍快板 , 降 B 大调 , 3 / 2拍。 在四小节的前奏后 , 静静地唱出赋格曲 , 主
题由女高音声部出 , 男高音配上对题。 为了充分支持合唱反复出现的 “等待来世的生命。 阿
门。” 的唱词 , 乐队自始至终以齐奏与合唱相配合。 不外 , 当合唱以较长时值强有力地唱出
“阿门” 时 , 乐队奏出上行音阶 , 给人留下消失在天空中的印象。
第四部分 “圣哉经”。 慢板 , D大调 , 2 /4拍。 经文 “圣哉 , 圣哉 , 万军之神的主 , 你的
荣光充满大地 , 和散那于至高的天。 奉主名而来的当受赞美 , 和散那于至高的天。” 开始领唱
轻轻地唱出 “圣哉 , 万军之神的主” , 随后以 D 大调主和弦分解音型为主旋律 , 变成快板。 在
以后的急板中 , 由五度下行与上行进行的主题 , 分别展开成小赋格曲。 在进入 “奉主名而来
的” 乐句时 , 由持续音为依托 , 频用挂留音 , 显得既平静又神秘。
最后乐曲进入如歌的行板 , 两支长笛的音色 , 加上下行三个 8度的小提琴音色 , 犹如从
天上降临的圣灵。 男低音声部在 D音上静静地唱出 “奉主名而来的当受赞美” 的乐句 , 在小
提琴清丽音色的助奏下 , 给人以纯净洁白之感。
第五部分 , “羔羊经”。 乐曲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慢板 , B小调 , 4 / 4拍。 合唱殷切地唱出祷告 “免除世罪的神的羔羊 , 请垂怜我
们” 的主题 , 旋律在减音程的框架中运动 , 使祷告的气氛显得无比虔诚。
第二段是活泼的快板 , D大调 , 6 /8拍。 贝多芬在乐谱上写着: “祈求心境的内在与外在
安宁” 字样。 三段体结构。 开始由女低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唱出 “请赐给我们平安” 的歌词 ,
当此句以较长的时值出现时 , 弦乐以断奏的上行旋律出现 , 期待平安的到来。
中段是很快的快板。 在微弱的定音鼓之后 , 小号吹出进行曲风格的曲调 , 一扫前面平静
安逸的气氛 , 随后女低音与男高音不安地、 叫喊般地唱出宣叙调。但很快又回到开头部分 , 以
平静的心情 , 期待平安的到来。
第三段是急板 , D 大调 , 2 /2拍。 这是由伴有震音的三小节短小动机 , 与第二段双重赋格
曲主题竟相出现。 不久 , 铜管乐和定音鼓宣告终曲的开始 , 由合唱唱出 “免除世罪的神的羔
羊” , 由独唱唱出 “请赐给我们平安”; 其间 , 双重赋格曲的女高音声部汇入当中 , 这时乐曲
掀起了最后的高潮。 结尾由定音鼓打出了神秘的节奏 , 在 “阿门” 的合唱声中 , 全曲庄严地
155
结束。
《庄严弥撒曲》 代表了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思想 , 这一思想反映出他严谨的艺术构思 , 深刻、
细致和复杂的心理 , 以及积极地要求行动与悲痛的沉思 , 相信未来的胜利并充分估计到斗争
的艰巨性 , 曲折性 , 对现实的不平、 义愤与对理性及和平的企求等等。 因此 , 从 《庄严弥撒
曲》 来看 , 他的创作风格靠近了巴赫 , 这表现在创作形成的自由化、 多元化。 在技巧上复调
因素占有明显的位置 , 曲式结构方面即兴的倾向或多种结构混合运用的倾向突出了。 古典的
奏鸣曲式原则已渐渐被一种新的形式原则所代替。《庄严弥撒曲》 显示了这巨大的变化了的开
端。 贝多芬晚年清苦、 贫困的生活 , 不能不对他创作风格形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 , 在他成
熟时期的创作里主要是反映了那个充满斗争和光辉的时代的话 , 那么在他的 “弥撒曲” 里则
更多地反映了他在那个阴暗现实条件下丰富的、 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这部作品里抒发了无
比新颖、 壮丽的美好理想 , 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 , 赋予对人类无比的爱 , 进而把一颗具有
行善意愿、 争取民主、 追求自由的心 , 赤诚地、 无私地奉献给人民。
从表层来看 , 这部作品是为一定宗教仪式谱写的 , 但从深层来看 , 作品的思想内容、 音
乐性质和形式规模都与宗教仪式完全不相称 , 而成为贝多芬内心的表白。从思想内容来看 , 作
品充满了明显的启蒙精神 , 具有鲜明的 “企求和平” 的人道主义思想。 音乐性格比较富于哲
理性、 抒情性和心理刻划性。 从创作手法来分析 , 作者除了突出复调因素外 , 还运用了歌剧
中的宣叙调、 独唱、 重唱、 合唱和乐队等形式 , 显得篇幅庞大、 气魄宏伟。
诚然 , 贝多芬的晚年生活是悲惨的、 孤独的 , 他 “单身只影同上帝在一起” 生活 , 可是
他渴望幸福、 温暖 , 他多么想同自己的同胞一起生活。 他不是孤独的人 , 而是一位伟大的人
类之友 , 是一位非凡的思想家 , 是一位坚强的战士。 他把不朽的作品留给人类 , 他的作品以
及精神和思想永远留在人间。
参 考 文 献
[ 1] 蓝纪先 《外国音乐家的故事》 ,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 1981年版。
[ 2] 丰子恺编著 《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80年版。
[ 3] 郑显全 《外国音乐曲名词典》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2年版。

Beethoven 's " the Missa Solemnis " and the Creative Vision
He Yunj iao
( The o ffice of music M IDI productio n, Lanzho u U niv er sity , Lanzho u 730000)
Abstract  Ludw ig v on Beethov en w as o ne of the g reatest com posers as w el l as o ne o f the
o utstanding figures i n the histo ry o f musi c. Hi s com posi tio ns are fa mous fo r t heir st ruct ura l
coherence and grandeur a nd i nherent phi loso phy and dynami c pow er. Whi le it i s true that his
w o rks a re f ull o f heroi c quali ties, i t is also t rue t ha t Beethov en w as a man of f lesh and blo od,
and his music al so sho w s bri ght ness and univ ersal lov e, w hich i s ref lect ed by " the Mi ssa
Sol em nis". The cur rent a nalysi s is i ntended t o giv e a full depicti on of Beethoven f rom the
view poi nt o f his crea tiv e visi on.
Key words  Beet hov en  mass solem ni s  creativ e v isio n
(责任编辑: 孟 恩 )

15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