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15. 07

LAN ZHOU XUE KAN

赵翼《瓯北集 》中的救灾思想行为研究
陈清云

摘 要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封建士大夫,退隐后的赵翼不遗余力、积极主动投身到家乡常州旱涝
灾害的救援活动当中,以期恢复社区生活秩序稳定。但他的两次努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自身蒙受经济和声
誉上的损失。赵翼救济乡民时遇到的两次窘境说明,乾隆后期嘉庆前期,江南地区严重的旱涝灾害和急剧增长的人
口,使众多贫民流离失所,在浮华享受、道德沦丧社会风气的诱发下,大灾促使饥民猝变。赵翼虽然提出了设局劝
赈、贱价售米和析产报恩等保障饥民生活、维护社区安定的救援措施,但在吏治败坏、儒学价值体系逐渐崩塌,社会
风习日益颓靡的社会大背景下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社区邻里关系; 赵翼; 《瓯北集》; 救灾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3492( 2015) 07 - 0079 - 08

赵翼,字云崧( “崧”或写作“松”、“菘”等) ,一作耘菘,号瓯北,一作鸥北,晚自号三半老人。 江苏常州府


阳湖县人。生于雍正五年丁未( 1727) ,卒于嘉庆十九年甲戌( 1814) ,寿八十八。乾隆二十六年( 1761) ,一甲
第三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州知府、贵州分巡贵西兵备道。著有《陔余丛考》《廿二史
札记》《瓯北集》《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皇朝武功纪盛 》和《檐曝杂记 》。 文学上,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
“乾隆三大家”; 史学上,以《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同为乾嘉时期
史学巨著。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十月,赵翼在广州任内从轻发落海盗一案被追查,认为不合大清律例,① 部议降一
级调用,赵翼遂以养亲为名,从贵州分巡贵西兵备道任辞官归里 。这一年赵翼才四十六岁,正值春秋鼎盛、大
展宏图的好时候,赵翼作出这样的抉择,无疑需要相当大的魄力。
一、赵翼救济乡民时遇到的两次窘境
作为一名以天下为己任的封建士大夫 ,归隐后的赵翼仍不忘记自己的职责 ,不但在灾荒年月协助官府抗
灾赈灾,而且利用自己的乡绅身份,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赈恤灾民,维持社区生活秩序稳定。 乾隆后期嘉庆前

作者简介: 陈清云,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后( 上海 200444) 。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东亚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琉球汉文学研究”( 项目编号: D10 - 0102 - 14 - B01) ; 2014 年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14YJC752003) 。
① 赵翼《瓯北集》卷十六《决囚叹》: “伶仃洋,渺无际,昔文丞相过师地。……胡为化作羣盗薮,剽掠公行肆无忌。……新来太守书生弱,
下令空严编保甲。……可怜三十八少年,惨似鸡豚受刳膊。其余遣戍敦煌西,魂魄万古委沙漠。……我今但快骈戮多,毋乃不教而杀谓之虐! ”
另见《檐曝杂记》卷四“茭塘海盗”条记载,当时共捕获海盗 108 人,赵翼只处决了 38 人,其余遣戍边疆。按照清律,汪洋大盗不分首从皆处斩,
赵翼的处置显然和律条不符。
② 文章所引赵翼诗歌均出自赵翼《瓯北集》,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注明。

79
期,家乡常州四次较大的旱涝灾害,赵翼在有生之年,无不亲力亲为。 由于赵翼存诗近五千首的《瓯北集 》②
具有明显自传性的特点,而且,诗歌往往反映了某一阶层在特定历史环境里的鲜活感受 ,甚至比正史更真实
生动。基于这种考虑,文章拟就以《瓯北集》为切入点,审视乡居期间的赵翼在“乾嘉盛世 ”下对自然灾害和
社区不安定因素作出的对策和思考 ,借以了解赵翼家乡常州当时真实的社区邻里关系和“乾嘉盛世 ”的社会
状况。
乾隆五十年( 1785) ,赵翼家乡常州,继乾隆四十年乙未( 1775) 后再度大旱,“乾隆四十年乙未,五十年乙
[1]
巳,今嘉庆十二年丁卯,皆遇旱。”( 卷四十九《忧旱》其四自注 ) 运河干涸,卷二十九《苦旱》《旱坐遣闷 》等
诗均有记载。大灾面前,尽管不在其位,赵翼岂能坐视,《瓯北先生年谱》曰:
是年大旱,运河日涸。六月初,自常州至苏州,已不得行船。苏州米价日贵,抚藩大吏出示有米之家减价
平籴。摄常州守夏某亦仿行之。而不知自镇江至常州尚可行舟,正当高价以来米船,使地方买以储备,则价
虽增而米尚不缺,此赵清献救荒法也。会先生自扬州归,见途次米船反由常州往镇江,问之,因常州有平籴之
令,故不敢泊而却回耳。先生亟告于夏守,夏守使人探市河,果无一船停泊,乃自知其误,亟驰其禁。 于是市
价骤增,每升卖至二十六七文。小民无知,谓先生一言使我辈食贵米,遂相聚数百人至先生家肆掠。 先生姑
避之。律以城市聚众劫掠,罪当置重辟,先生悯其无知,转语地方官薄惩之。 而驰禁后河已涸,虽高价以招,
米船不能至矣。未几市价每升至五十文而不可得 ,于是始服先生见。倘初贵时无此厉禁,则米船到常者多,
[2]
地方收买充裕,当不至如此之缺而益贵也。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好心被人误解,声誉和经济遭受损失,理应为自己辩诬的这件事在赵翼《瓯北集 》本
年诗歌中丝毫见不到踪迹,反复表现的却是对“年饥”、“米贵”的极大关心 ( 卷二十九《年饥》《米贵 》) ; 对在
饥荒中不幸死去乡民的深切同情,“岂天欲尽穷黎命,奇荒奇冷并一年。…… 灾来偏杀无罪人,更从何处论
公道! ”( 卷二十九《书所见》) 但赵翼本年底在扬州所作度岁诗,透露了个中消息,“故乡不忍听号呼,度岁今
宵在客途。……指吾乡乙未劝赈事。今复举行,余老矣,不复能身任也。…… 桑梓千村半沟壑,此身敢独叹
饥驱。”( 其一) “薄产不收聊旅食,奇荒难救但旁观。”( 其二 ) ( 卷二十九《扬州度岁 》) 联系《瓯北先生年谱 》
对赵翼家遭小民肆意抢掠后的记载,“先生姑避之”,可见赵翼在这件尴尬事情发生之后 ,自己默默承受了所
有委屈。 卷二十九《扬州度岁 》一再表达的是赵翼旅居扬州,在年末岁尾并非伤感一己之身有家不能回 ,而
是反复诉说面对桑梓遭遇饥荒,自己无能为力的悲哀。
无独有偶,类似的尴尬情况,二十年后又在赵翼身上重演了。 嘉庆九年 ( 1804) 夏,梅雨成涝,无法插秧,
“粮艰价渐昂”( 卷四十六《水退 》) ,造成“猝起饥民掠食喧 ”( 卷四十六《猝起 》) ,不少乡民进常州城抢米。
赵翼家有米一百二十石,为了救助饥民,同时也避免灾民虎视眈眈,赵翼决定贱价售米,谁知在售卖时却遭众
人哄抢( 卷四十六《甲子夏梅雨过多苏州以下多被水不能插秧米价顿长贫民遂蜂起抢掠直入省城一日劫案
数十百起城门昼闭三日稍定吾常地势高幸免淹浸而粮价亦贵群不逞闻风将效尤余家有米一囷计一百二十石
亟减价平粜市价每升三十五文余仅以二十四文定价于是万众毕集有无赖子突起抢米众皆随之少年女亦脱其
裙中袴作囊盛得升斗呜呼饥窘之迫人以至无忌惮亡廉耻如此自惟小惠招尤固自贻之戚而民气嚣然不靖大可
虑也》) 。赵翼在此诗诗题中详细告知了这件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 ,除了自责“小惠招尤 ”外,赵翼更深的忧
虑是“饥窘之迫人以至无忌惮亡廉耻如此”、“民气嚣然不靖大可虑也 ”。 赵翼此次减价售粮虽然被抢,却无
意诉官,他在诗中说“方惭涓滴微,忍传诉讼理 ”,可见赵翼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遭受的经济损失 ,而是为饥
窘所迫的贫民的生存担忧,为民风渐嚣、道德沦丧替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能力担忧 。这件主动救荒
事件既体现出一位真正仁者的情怀 ,又表明赵翼虽然退居林下依然怀抱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
二、出现如此窘境的原因
赵翼退耕以后几乎参与了家乡所有的救灾活动 ,但面对上述两次的尴尬窘境,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
80
历史学家,赵翼想必有更深的思索,出现如此窘境的原因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
( 一) 灾荒频仍,官府救济不得力
赵翼《瓯北集》中详细记录了家乡常州四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 。
1. 乾隆四十年( 1775) ,秋旱。
作于乾隆四十年( 1775) 的卷二十二对此次旱灾及官方的救助行为有记载,“已看浜港断,阳湖亦涸辄 ”
( 《池荷盛开而天旱殊甚感叹作诗》) 、“胡为自我归田后,三年已遭旱两年。”( 《苦旱 》) 及《秋旱被灾岁收极
歉皇仁加赈户庆更生而人多米贵犹恐不支桑梓谊难坐视敬偕在籍绅士劝分赈恤得钱二万六千馀缗约可济十
五万人将蒇事呈同事诸公》。
2. 乾隆五十年( 1785) ,夏,大旱; 冬,大饥。
卷二十九对本年常州自夏至冬的灾害过程 ,有详细记录。《苦旱 》其四自注: “五月二十以后,各处支港
已竭,无水可戽。农民不能插秧,皆束手坐待。”《旱坐遣闷》《清口谒云岩相公 》其二自注: “今年被旱,洪泽
湖水涓滴不能出清口,转藉黄河水倒灌入运河。 公并议清口筑坝蓄水,以备明春刷黄济运之用。”大旱造成
《年饥》《米贵》,《书所见》曰: “岂天欲尽穷黎命,奇荒奇冷并一年。”《扬州度岁 》记录灾后家乡惨景: “故乡
不忍听号呼,度岁今宵在客途。……指吾乡乙未劝赈事。今复举行,余老矣,不复能身任也。…… 桑梓千村
半沟壑,此身敢独叹饥驱。”( 其一) “薄产不收聊旅食,奇荒难救但旁观。”( 其二 ) 乙未劝赈事指乾隆四十年
( 1775) ,赵翼首倡与里中乡绅一起劝赈济民之事 。
3. 嘉庆九年( 1804) ,梅雨成灾。
卷四十六实录了本年常州淫雨成灾及灾民暴动的详情。《五月中阴雨连旬低田淹浸今届小暑尚有未插
秧者感赋》《水车十百戽田水入河》《小暑后忽得快晴低田水渐退而乡民又恨东南风大不得速驱向苏湖致插
秧尚有待也诗以解之》,饥民暴动,《猝起》题注: “苏松近事。”《水退》: “水退种堪补,粮艰价渐昂。 人争平籴
米,官仓平籴。田窃早栽秧。青秧已朽,惟早栽者已发科,可以分半补莳,故多抢窃。……闻苏松尚有不能补
栽者。”被填《沟壑》不知凡几、灾民蜂起抢掠《甲子夏梅雨过多苏州以下多被水不能插秧米价顿长贫民遂蜂
起抢掠……》《杨舍见逃荒者感赋》: “我来暨阳住十日,静看逃荒人乞活。 家住苏松夏潦灾,至今八月尚没
膝。”《常郡地高被水处少因下流灾重米价骤增遂致食贵今新榖将登民已宁贴惟闻苏湖水尚未退恐种麦犹迟
是可忧耳》《米贵》。
4. 嘉庆十二年( 1807) 夏,大旱; 冬,大饥。
卷四十九为本年常州夏大旱造成冬大饥 、饿殍遍野的真实写照。《正届插秧经旬无雨夜寐忽闻淅沥声
以为甘澍也起视仍月色满庭感赋》《忧旱》: “夏至年年插莳齐,今交小暑未翻犂。”( 其一) “叹我还乡三遇旱,
不曾太甚似今年。乾隆四十年乙未,五十年乙巳,今嘉庆十二年丁卯,皆遇旱。”( 其四) 、《夜起占星》盼澍雨;
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喜雨》其二: “小暑栽秧已过时,半收颖栗尚堪期”、《六月十三日大雨三四寸旱田皆可补
插秧苗喜赋》《望雨》: “经旬暵又望甘霖,孤馆无眠到夜深”、《喜雨 》; 有限的雨水并未完全缓解旱情,《荒
景》: “天将降割此方民,灾沴连番过十旬。夏至后无雨,白露中又毒雾连日。”灾荒怨天有感,《即事》; 灾民仅
靠《剥榆皮》《掘芦根》为生,常州城《四野》满目荒凉,悲从中来; 《岁暮荒景益甚偕绅士设局劝赈即事感赋 》。
( 二) 人口急剧增长,贫民流离失所
“从乾隆朝开 始,我 国 有 了 正 规 人 口 统 计,也 有 了 比 较 详 细、比 较 准 确 的 人 口 统 计 数 字。 乾 隆 六 年
( 1741) 统计开始时有人口 1,
4341 亿,至乾隆六十年 ( 1795) 有人口 2,
9696 亿, 5355 亿,平
54 年净增人口 1,
[3]
均每年增加 284 万人。统计乾隆一朝的人口年增长率约为 12. 9‰,这是相当高的增长率。” 人口急剧增
加,可开垦的土地有限,造成很多贫民根本没有赖以糊口的土地 。
赵翼较早地注意到这一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民生方愈多,地力已无余 ”( 卷三十二《山行杂咏 》其
81
四) ,“一冢地堪一人食,废却耕稼为茔阡。 地下人多于地上,更千百载将无田 ”( 卷四十一《为伟儿觅葬
地》) ,“如今直欲禁婚嫁,始减年年孕育蕃 ”( 卷四十六《米贵 》其六 ) 等都咏及这一难题。 赵翼的好友洪亮
[4]
吉,作于乾隆五十八年( 1793) 任贵州学政时的《意言二十篇》其六《治平篇》( 《卷施阁文甲集》卷一) ,对人
口剧增,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同样深表忧虑。
为解决可耕地日少、人口日多、流民日多的社会现状,赵翼提出的解决办法有三: 一是“或仿秦开阡陌
例,尽犁坟墓作田畴”( 卷四十六《米贵》其五) ,仿秦采取井田制,犁去坟墓,开垦坟地,以此增加可耕地; 二是
“禁婚嫁”( 卷四十六《米贵》其六) 即令百姓晚婚晚嫁,以此减慢人口增长速度; 三是“天因生齿满,借水作虔
刘。”( 卷四十三《阅邸抄六月中畿辅大水淹浸数十州县甘肃又以旱报恩诏稠迭蠲赈兼施诗以记事 》其二 ) ,
“太平生齿日增多,天亦难供可奈何。 何不教他饥疫死,却教狼藉死兵戈。”( 卷四十一《秦蜀 》) 即认为可以
通过灾害、饥荒等天灾,自然减少人口总数。但灾荒、饥馑等一旦真的发生,灾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由此引发的
社会动荡,又令赵翼寝食难安。赵翼晚年尤其是嘉庆朝以后,诗歌主题主要是悲悯苍生、忧时伤乱。 灾害一
旦发生在他身边,就更让他触目惊心了。
( 三) 社会风气日颓,儒学价值观念动摇
除了自然灾害,最让赵翼忧心忡忡的是整个社会风气 、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的潜移暗转。他感叹: “今日
后生看孔孟,已非我辈后生时。”( 卷四十二《风俗》) 时移世易,短短几十年,作为立国纲常的孔孟之学已经不
再像以前那样为年轻人所看重。荣华富贵、奢侈享受成为人们竞趋的目标,管理机构、制衡机构的贪污横行、
腐败成风、上行下效又加剧了社会道德体系的沦丧 。一些有力者不甘贫贱,开始起来反抗,整个社会由于儒
学价值体系的动摇,已经开始由潜流萌动到躁动不安,让人有很快就要倾覆的恐惧,这就是卷四十四《风气 》
一诗所传达的焦虑。
赵翼多次在诗中表达对与日俱增的“民骄”、“嚣风”的担忧,例如卷四十一《午日竞渡本旧俗今岁郡城好
事者增饰更盛有控官禁止者诸好事遂纠集数十百人连毁控禁之十二家嚣风殊可虑也 》有“竞渡不成成竞閧,
[5]
民骄从此少安宁”句。灾荒年月灾民抢米、吃大户之事在雍正、乾隆、嘉庆朝均有发生, 清人钱泳《履园丛
话》十四《祥异·抢米》云: “嘉庆甲子年五月,吴郡大雨者几二十日,田俱不能插莳。 忽于六月初一日,乡民
结党成群,抢掠富家仓粟及衣箱物件之类。九邑同日而起,抢至初六日,不知其故。其计一千七百五十七案,
[6]
真异事也。” 这并非异事,赵翼自身在主动救助乡民过程中就两次遭遇饥民抢掠 ,但他最为担心的是“世风
日下似颓波”( 卷五十二《所见》) ,积重难返,无法遏制。因此,不但灾荒以及由此造成百姓流离失所 、暴尸荒
野的悲惨遭遇让赵翼揪心,而且流民的暴动起义也是赵翼晚年的一大心病,《瓯北集》中屡屡述及。
为挽救世风,树立文化道德典范,嘉庆二年( 1797) ,赵翼倡议建造怀杜阁 ( 卷三十九《和立崖诗后 ……》
《前和立崖虎丘诗……》《立崖诸公方营杜阁……》《中秋后晓村太守招游怀杜阁 ……》) ,与吴敬梓《儒林外
史》中建泰伯祠具有同样深意,“他们在文化上的领袖作用包括弘扬儒学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
[7]
的物质表现。” 赵翼归隐后一直自觉运用文字维护“风教”,
“生平报国堪凭处,
终觉文章技稍长”( 卷二十《壬
辰冬仲……》其七) 、 贫惟教子读书勤。……报国已无康济具,
“闲每劝人为善乐, ”( 卷二十六
或于风教补微勋。
《遣兴》其三) 在赵翼这样的士大夫看来,
促进乡邦的风纪教化,
是整个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根本措施。
三、赵翼想到的救助乡民的对策
在分析赵翼的救灾行为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赵翼的救灾能力,即他的财产收入。
( 一) 赵翼的财产收入
赵翼早孤,家境贫寒,尽管为宦时间不长,还是正直清廉之官,但在归隐之初,赵翼应该宦曩尚丰,这从归
隐前早已购置田宅,乾隆三十八年( 1773) 抵家后又买了三十亩鱼塘( 卷二十一《买得鱼塘三十亩在阳湖之旁
将营草堂为终老计诗以张之》) 可以见出。但随着为母亲营葬、为长子娶妇,生齿日多,赵翼分外感到生活的
82
压力,于是乾隆四十六年( 1781) ,赵翼决定赴京补官。刚行至台儿庄,两臂忽然中风,只好中途折回 ( 卷二十
七《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痹客中无医彻夜酸痛迥舟归里感成四律情见乎辞 》) ,赵翼从此再也没有动过出
仕的念头。乾隆四十八年( 1783) ,赵翼赴真州乐仪书院教席,自此至乾隆五十七年 ( 1792) ,主讲书院成了赵
翼重要的谋生手段之一,其间,他曾两度在著名的扬州安定书院主讲 。 还在这期间,乾隆五十一年 ( 1786) 十
一月,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二年 ( 1787) 正月,赵翼以前的上司,时任闽浙总督的李侍尧力邀赵翼
入幕,帮助筹措赴台官兵粮饷。据尚镕《三家别传》: “及李侍尧征台湾贼,邀之入幕。 事平馈金数千。 翼本
[8]
机警善治生,由此家大起,日以哦诗为事。” 记载,此次入幕,赵翼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酬金。
除了束修、入幕的报酬外,卖文也是赵翼归隐后的一项重要收入,卷三十三《卖文 》曰: “卖文钱稍入悭
囊,欲破休粮秘密方”、卷四十六《稚存见题贱照有十万黄金之嘲走笔戏答 》亦曰“老年生计略可支,卖文钱润
[9]
笔资”。洪亮吉《更生斋诗》续集卷一《题赵兵备翼秋山晚景长卷 》 、《前题赵兵备行卷有十万黄金诗一万
[10]
之句兵备复枉诗相嘲爰戏答一篇 》 还说赵翼在商业上投资过。《瓯北集 》卷四十四有《自杨舍检校质库
回》,所谓“质库”即当铺。可见,赵翼在杨舍还开有当铺。这可能就是尚镕所谓“机警善治生”的真实写照。
赵翼晚年还有一项收入就是其诗文著述刊刻后的售卖所得 ,赵翼作品最初都是家刻,即湛贻堂刻本,见
卷四十四《呼匠刷印所著诗文戏作》、卷五十《书贾施朝英每年就我刷印拙刻瓯北诗钞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
十家诗话等各数百部书以一笑》等所言。
通过以上途径,经过多年的经营,赵翼家产已有“九带厅房六顷田 ”( 卷五十《分产 》其一 ) ,终于可以衣
食无忧,安心做诗人、学者了。由此不难看出,除了佐幕获得的馈赠外,赵翼其他的收入大都和他所从事的诗
文创作、学术著述活动有关,也即赵翼的大部分收入是靠自己辛苦的书院授徒 、著述刊刻所得。
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亲亲有等的观念 ,正如费孝通所言,是属于遵循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即人与人之
间以人伦亲属为序,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凡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为近,无亲属关系的为远; 相识者为近,不相
[11]
识者为远; 与自己有利益关系者为近,无利益关系者为远。 缘于此,“中国人的慈善原则,往往是由近及远,
由亲及疏”,人们的捐助对象首先是亲朋邻里,对陌生人的捐助则较为罕见。 这也使得“民间慈善活动带有
[12]
浓厚的乡里情结和亲族情结”,从而导致“中国慈善事业的封闭性和内敛性”。
因此,作为一位豁达开明的乡绅,大灾面前,赵翼勇于担当,积极采取措施,以切实的行动参与到救灾中
去,尽自己所能维护社区生活秩序稳定 。
( 二) 赵翼的主要救灾方式有三种
1. 设局劝赈
赵翼归隐后的第三年,乾隆四十年 ( 1775) ,家乡常州遭遇秋旱,虽然此时朝廷尚有余力救济灾民,而且
官府救荒的措施也有一定的力度 ,卷二十二《送邑侯周中峯病假旋里 》记载道: “抚字循声一载余,何堪旅病
忆乡闾。……君办捐赈事最力,事将竣,以病去官。”及同卷《即景》: “发帑频闻至再三,岁功虽歉国恩覃。”但
桑梓情谊使乡居的赵翼毫不犹豫倡议其他在籍乡绅捐钱赈灾 ,以弥补官府救荒的不足,卷二十二《秋旱被灾
岁收极歉皇仁加赈户庆更生而人多米贵犹恐不支桑梓谊难坐视敬偕在籍绅士劝分赈恤得钱二万六千馀缗约
可济十五万人将蒇事呈同事诸公 》其二曰: “悭囊破尽仅壶飱,难满田家老瓦盆。 为巧妇炊谁有术,慷他人慨
我何恩。尚愁饿死填沟壑,敢说阴功到子孙。”赵翼首倡救济乡亲,是出于一片公心,决非沽名钓誉。
嘉庆十二年( 1807) ,赵翼已经八十一岁,常州夏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致使冬大饥,百姓难以为生。 赵翼
又首捐银千两,倡议当地士绅设局劝赈,救助乡亲,同里洪亮吉主其事,卷四十九《岁暮荒景益甚偕绅士设局
劝赈即事感赋》有记载。
2. 贱价售米
嘉庆九年( 1804) 夏,淫雨成灾,不能插秧,卷四十六详细地记述了持续几个月的涝灾过程,八月苏松地
83
区洪水尚存,“家住苏松夏潦灾,至今八月尚没膝。”( 卷四十六《杨舍见逃荒者感赋 》) 常州由于地势高,水退
后,炎歊中家家忙补插秧( 卷四十六《黄鹂》) ,但由于错过插秧季节,补栽成活率有限,有些地区还不能补栽,
官仓平籴又很有限,米价日渐高昂,“水退种堪补,粮艰价渐昂。人争平籴米,官仓平籴。田窃早栽秧。 青秧
已朽,惟早栽者已发科,可以分半补莳,故多抢窃。…… 闻苏松尚有不能补栽者。”( 卷四十六《水退 》) 六月
初,苏松地区即爆发饥民入城抢米风潮 ,卷四十六《猝起》题注曰: “苏松近事。”常州灾民也箭在弦上,赵翼伤
神沟壑中灾黎( 卷四十六《沟壑 》) ,决定贱价售米,以救饥民,卷四十六《甲子夏梅雨过多 ……》) 百姓抢购,
以致抢米,赵翼减价售米没有成功。
3. 析产报恩
嘉庆十三年( 1808) 正月十九日,妻程氏病殁 ( 卷五十《悼亡 》) ,赵翼很悲痛。 七终后,赵翼即往江阴杨
舍寓所小住以遣闷( 卷五十《杨舍寓斋作》) 九月初,由杨舍归,为子孙析产,分为四房 ( 卷五十《分产 》) 。 家
产既分,凡是早年有德于己者,赵翼均有所馈赠,而于杭应龙子孙尤其丰厚。
赵翼《檐曝杂记》卷二“杭应龙先生”条对常州东千埼杭应龙的知遇之恩有详细记载,“十五岁,先府君
见背。余童呆,专弄笔墨学作诗、古文、词、赋、四六之类,沾沾自喜,而举业遂废。有杭应龙先生,与先府君交
最厚,悯余孤露,谓不治举业,何以救贫? 乃延余至家塾。…… 余时年十八,犹厌薄不肯为。 至冬,有庄位乾
明经移帐于杭,课先生从子廷宣,书舍与余同一厅事,日相怂恿,始勉为之。然驰骋于诗、古文者已数年,一旦
束缚为八股,转不如十四五岁时之中绳墨矣。明年补诸生,遂不得不致力。后藉以取科第得官,皆应龙先生
[13]
玉成之力也。”
赵翼诗歌中更是对父执杭应龙在自己幼孤经济困苦时的雪中送炭和人生道路抉择时的指点迷津 ,终生
感激涕零,卷一《杭丈应龙先君子执友也以余久废举业遂令两郎君杏川白峰邀为文会诗以志感 》、卷三《哭杭
应龙先生墓》其一: “我归但有徐君墓,公在曾怜赵氏孤。”及卷四十《五哀诗 · 父执杭应龙》: “识士于未遇,
援手已高谊。不论遇不遇,喣沫情更挚。系余少偏孤,孑立四无倚。饥穷食不给,飘荡学且废。童騃不知愁,
尚逐群儿戏。先生先子交,视如亲子弟。为营授徒馆,俾作养母计。……兼令两郎君,杏川、白峯。共淬下帷
肄。斯时先生心,岂可谓成器。正惟无所期,垂悯乃真意。及余得官归,黄垆已长逝。生有涸鲋恩,死仅只鸡
祭。疏窗一间屋,是我馆餐地。短屏数行书,是公格言字。往迹一追思,枕席泪尚渍。所幸有子孙,通家往来
继。虽尝分薄少,百未酬一二。”可以说,如果没有杭应龙的及时导向,少年赵翼耽溺于诗词,不走封建科举
[14]
仕途,依据赵翼早年显露出的才华,“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 《清史稿 · 赵翼传 》) 赵翼也
能成为一位诗人,但可能是一位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的诗人,决不可能有一甲第三名及第、官至四品后诗人赵
翼的胸襟与气魄。
四、赵翼对策不能成功的原因
乾隆晚期、嘉庆时期,国力已经空虚,一旦灾害发生,虽有赈济,杯水车薪,更兼吏治败坏,真正能够发到
灾民手里的微乎其微,卷二十九《书所见》及卷三十《所见》《鸦犬争肉行》、卷四十八《活移尸 》等诗歌缕述贫
民由于灾害饥寒致死的惨象。不甘坐以待毙的饥民就开始背井离乡到处流亡觅食 ,各地官府都把这些流民
当成累赘,派人遣送出境,卷四十八《押蝗回歌》小序云: “今下河逃荒之民不减飞蝗,地方官具舟给钱,押送
出疆,谓可以邻为壑矣。而下游诸县亦不许入境,仍押送回,此真所谓押蝗回也,爰为作歌。”读罢让人既觉
流民可怜,又觉官府可笑。流民的到来也确实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索米不劳书帖乞,
求钱似责左债偿。居人被扰竟罢市,大街可射箭穿杨。”( 卷四十八《逃荒叹》) 清代很多诗人也都注意到流民
对社会秩序的威胁,如赵翼族孙赵怀玉《亦有生斋诗钞 》卷二十二《流民行》云: “弱者泣路隅,强者横索殊披
[15]
猖。轰然什百成群至,小户愁开大户闭。孰肥孰瘠能指名,无藉乡人助其势。” 再如《清诗铎 》卷十七范来
宗《逃荒民》记载: “老少结为队,男妇杂作群。或集日中市,或叩富儿门。应之肆贪索,却之动怒嗔。 其初穷
84
[16]
无告,其继凶莫驯。”
所以,赵翼既同情流民“他乡故乡总无路,惟有待毙祈早亡 ”( 卷四十八《逃荒叹 》) 的悲惨遭遇,又痛惜
官府无力安置流民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侧闻有司下令逐,具舟押送归故乡。却望故乡在何所? 洪流降割方
汤汤。”( 卷四十八《逃荒叹》) 、“死法死饥等死耳,垂死宁复顾禁防 ”( 卷四十七《逃荒叹》) ; 而嘉庆九年他贱
价售米反遭哄抢的经历,更让他亲身领略到铤而走险的求生本能 。因此,对于暴动的流民,赵翼从维护社会
稳定出发,斥为“贼”,希望官府早日将暴动镇压下去。 譬如,嘉庆初年,白莲教徒接连在湖北、四川、陕西等
地起义,清廷多方镇压,屡扑不灭。赵翼身在林下却对此忧心如焚,卷三十八《湖南逆苗湖北邪教先后滋事
官兵攻剿尚未殄灭江村闻信诗以遗忧 》、卷三十九《书感》《荆襄 》、卷四十一《拟老杜诸将之作》《息阴 》和卷
四十二《衰孱》《纪梦》等都感叹自己衰迈不能报国杀“贼”,而在卷三十九《治病》与卷四十二《读史》里,他以
治病为喻,认为应该弭乱于初起,以免养痈成溃: “及今犹可治,急选国医良 ”( 卷三十九《治病》) ,“事当讨乱
速为工”( 卷四十二《读史》其二) 。一旦战事取得进展,赵翼总是喜不自禁,卷三十九《阅邸抄 …… 大获全胜
喜赋》、卷三十九《闻贼入蜀 …… 蒇功当有日矣喜赋 》、卷四十三《阅邸报 …… 荡平有日矣志喜 》、卷四十四
《阅邸抄残贼剿除将尽志喜》、卷四十四《阅邸抄……余贼可不日平矣诗以志喜》、卷四十五《阅邸报……军事
告蒇喜作凯歌》。
但追根溯源,赵翼认为“百年安堵享升平,谁肯轻生兆乱萌。 死有余辜贪吏害,铤而走险小人情 ”( 卷三
十九《阅明史有感于流贼事》) 、“但须牧宰皆廉吏,何至川原作战场 ”( 卷四十四《阅邸抄残贼剿除将尽志
喜》) ,即吏治腐败造成官逼民反。这几乎是当时士大夫们对白莲教等流民起义原因的一致看法 。 洪亮吉就
认为,“始则惑于白莲、天主、八卦等教,欲以祈福; 继因受地方官挟制万端,又以黔省苗氛不靖,派及数省,赋
外加赋,横求 无 艺,忿 不 思 患,欲 借 起 事 以 避 祸。 邪 教 起 事 之 由 如 此。”( 《卷 施 阁 文 甲 集 》卷 十《征 邪 教
[17]
疏》) 纪昀亦认为,“故非常之事不应有而忽有,其酿之必非一朝,知其所以乱,即知其所以治矣。…… 惟
皇上光明心镜,四照无方,知民气之悖悍由于民志之怨讟,民志之怨讟由于官役之侵蚀。 封疆大吏或簠簋不
饬,竟藉以增郿坞之藏; 或洁己有余,诘奸不足,务持忠厚之论,使贪墨者益无所忌,铤而走险。此其故在官不
[18]
在民。”( 《纪文达公遗集》卷十《御制〈平定三省纪略〉恭跋》) 因此,当官兵奏捷时,赵翼想到“是民是贼不
分明……枵腹死犹为饿鬼 ”,不禁“翻因凯乐动悲情 ”( 卷四十四《闻各路军营报捷残贼计日可尽喜赋 》其
三) 。
以赵翼为代表的士大夫普遍认为 ,贪官酷吏的腐败无能是造成流民起义的罪魁祸首 ,而朝廷和皇帝是清
明神圣的代表,是盛世的保障,理应加以讴歌和赞颂。所以晚年的赵翼,衷心拥护现有皇权统治,认可并极力
维护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瓯北集》中可以见到很多衷心赞美当今“圣上”、赞美“盛世”的诗篇。我们不要
忘记,赵翼既是一个关注现实、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又是一个目光如炬的史学家,这就决定了他的诗
歌里不可能只有幸福满足、歌功颂德的赞词,而必定会出现反映民生疾苦、抨击官僚腐败的文字。 在这类讽
谏诗歌的背后,是赵翼对一个朝廷的“治”与“乱”以及“气数”等问题在史学上的深入思考。
大量忧世伤民的诗歌,不自觉地消解了赵翼的幸福满足感和对皇权的歌功颂德。 作于嘉庆十一年
( 1806) 的《逃荒叹》详细记述了一次并非天灾的人为涝灾,“下河流民如飞蝗,过江阵阵来逃荒。此荒不是天
降割,请为泽国缕述详。淮黄交汇济漕运……”( 卷四十八) 黄河由于治理不善,此年涨水时,为保住河堤,开
坝放水,导致下游秦州、阜宁等十州县,淹没在一片汪洋中,无辜百姓饱受其害,白骨露于野。
所谓盛世,在乾隆晚期嘉庆初期,早已呈现出衰败之迹。敏感如黄仲则者,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就写下这
[19]
样的诗句: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历史学家,赵翼从历史发展的角
度,只能得出无奈的结论,“多应关气数,治久有循环”( 卷四十三《阅邸抄六月中畿辅大水淹浸数十州县甘肃
又以旱报恩诏稠叠蠲赈兼施诗以记事 》其四) 。嘉庆十一年 ( 1806)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起火,赵翼看到
85
寺内四根万年楠木柱被焚,自然联想到整个大清国的前途命运,“万千年物一朝烬,想是劫数应告终。 长成
何艰摧何易,使我凭吊心忡忡。”( 卷四十八《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赵翼救助乡民、维护社区秩序稳定的措施无论多么完善 ,都不可能扭转整个社会的
颓局,反而会自招祸尤。赵翼对此早已有清醒的认知,但大灾面前,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良知仍然让他不可为
而为之,“可怜饥溺相关处,一个儒官抱牍呼。”( 卷三十九《题啬生徐州勘灾散赈诗卷 》) 赵翼评价李保泰的
救灾行为,也正是自身的写照。

参考文献
[1]赵翼. 瓯北集. 赵翼全集[M]. 曹光甫校点. 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9 年,卷四十九第 1011 页。( 文章所引赵翼诗歌均出自该版本) 。
[2]赵翼. 附录一·瓯北先生年谱. 赵翼全集[M]. 曹光甫校点. 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9: 17—18.
[3]戴逸. 乾隆帝及其时代[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325.
[4][17]洪亮吉著. 刘德权点校. 卷施阁文甲集[A]. 洪亮吉集( 第一册) [C].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年,卷一第 14—15 页、卷十第 206.
[5]冯尔康,常建华. 清人社会生活[M]. 沈阳: 沈阳出版社,
2002: 361—362.
[6]钱泳撰,张伟校点. 履园丛话[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380.
[7]张仲礼著. 李荣昌译.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48.
[8]尚镕. 持雅堂文集卷三[Z]. 道光间刻本.
[9][10]洪亮吉著. 更生斋诗续集[A]. 刘德权点校. 洪亮吉集( 第四册) [C].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卷一第 1517 页,卷一第 1520.
[11]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25 - 34.
[12]高灵芝. 论慈善事业的社区化与社会化[J].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3) .
[13]赵翼. 檐曝杂记. 赵翼全集[M]. 曹光甫点校. 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9,卷二第 24.
[14]赵尔巽等撰. 赵翼传[A]. 清史稿( 第四四册) [C].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卷四百八十五第 13390.
[15]赵怀玉. 亦有生斋诗钞[Z]. 亦有生斋集. 嘉庆间刻本.
[16]张应昌. 清诗铎[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556.
[18]纪昀. 纪晓岚文集[M]. 孙致中等校点.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 244 - 245.
[19]黄仲则. 两当轩集[M]. 李国章标点.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236.
责任编辑: 郭洪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Reconstruction
———Zhao Yi“Oubei set”in Thinking and Behavior of Disaster Relief
Chen Qing Yun
Abstract: As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feudal literati,retired Zhao Yi spare no effort,actively plunge into the hometown Changzhou
flood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in order to restore order and stability of community life. But his two effort has not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s,but make
their own suffering economy and reputation loss. The Zhao Yi relief when two corner,Qianlong period Jiaqing period,the Jiangnan region severe droughts
and floods,rapid population growth,so that many poor people become destitute and homeless,and enjoy,in morality social evoked,before the disaster
prompted the jerky. Although Zhao Yi put forward to set Bureau advised aid,cheap sale of meters and the property security,maintenance of life. The
community stability and rescue measures,but in official corruption,Confucian value system gradually collapse,social customs increasingly decadent social
context is not fully realiz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Zhao Yi; “Oubei set”; The relief thinking and behavior

8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