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單元 2 遊歷雜感
講讀 歐陽修《醉翁亭記》

姓名:               日期:

班別:             (  )

【課文理解】
1. 「醉翁」和「醉翁亭」之名是怎樣得來的?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語,反映作者怎樣的情趣?
                                    

                                    

                                    

3. 滁州山間朝暮四時之景色有甚麼變化?
                                    

                                    

                                    

                                    

4. 「滁人遊」的具體情景是怎樣的?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5. 「太守宴」的具體情景又是怎樣的?
                                    

                                    

                                    

                                    

6. 「太守」是誰?「太守之樂其樂也」是甚麼意思?
                                    

                                    

                                    

                                    

【基礎訓練】
一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醉翁亭記》以「樂」為主調,寫出了「山水之樂」、            ,

            和            。

2. 以上這些「樂」,其內涵分別是甚麼?
                                    

                                    

                                    

                                    

                                    

                                    

3. 試根據以上分析,以及參考本文的寫作背景,理出歐陽修表現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
情。
                                    

                                    

二 找出段落中心句,概括段意,理清篇章脈絡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2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1. 試找出第 2、3、4 各段的中心句,並在課文內畫下間線作為標記。
                                    

                                    

                                    

                                    

                                    

                                    

2. 根據上題所找出的中心句,概括段意,理清篇章脈絡,並把適當內容填寫在橫線上。
段落 內容重點
第1段 介紹滁州勝景、醉翁亭的位置、命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間也」,抒發醉翁從賞山水、喝美酒所得的樂趣。

第2段 呼應第 1 段,描寫           的具體內容,帶出其

樂趣              。
第3段 呼 應 第 1 、 2 段 , 描 寫 滁 人

               的場面,並點出太守

第4段 呼應前三段,由人之樂說到                ,

襯托太守之                ,抒發其

          的仁者胸懷。

三 分析寫作方法

借景抒情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3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1. 第 3 段和第 4 段所寫的「景」有甚麼特點?試分別說明之。

                                  

                                    

                                    

                                    

                                    

2. 承上題,這兩段如何通過描寫這些「景」,抒發作者的感情?
提示 理清「景」和「情」的關係。
                                    

                                    

                                    

                                    

                                    

                                    

層遞法

1. 細閱本文的第 3 段,分析作者怎樣運用層遞法描寫「滁人遊」及「太守宴」的情景, 
並說明這種寫法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4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2. 層遞法除了可用來寫景狀物外,還可以用來突出內心感受。試閱讀以下一段文字,
理清當中幾種「樂」的層遞關係。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第 4 段)
「樂」 內涵 層遞關係
遊人去後,山林復歸平靜,
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屬
本能的快樂。

人之樂

多感官描寫
1. 在第 2 段中,作者在描寫山中朝暮四時的景色變化時運用了甚麼感官描寫?

(1) 早上:日出而林霏開 (    )

(2) 黃昏:雲歸而巖穴暝 (    )

(3) 春天:野芳發而幽香 (    )

(4) 夏天:佳木秀而繁陰 (    )

(5) 秋天:風霜高潔 (    )

(6) 冬天:水落而石出者 (    )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5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2. 第 4 段運用多感官描寫能收到甚麼效果?試舉例說明。
                                    

                                    

                                    

                                    

3. 試向鄰座同學介紹一種你喜愛的花草,但先別說出它的名稱,只運用不同的感官作
出描述,看看對方能否就你的描述猜中花草的名稱。
                                    

                                    

                                    

                                    

四 價值反思:與眾同樂

1. 歐陽修因看到別人快樂而感快樂,你欣賞他的胸襟嗎?從中得到甚麼啟示?
                                  

                                  

                                  

                                  

                                  

2. 在現實生活中,以下人物也應擁有歐陽修這種胸襟嗎?試說說你的意見。

警察 政治家 醫生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6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進階訓練】
1. 試閱讀以下一段引文,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
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
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節錄)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二者:指前文會為眼前景物而悲喜的人。
物:指美好的客觀景物、環境。
廟堂:指朝廷。

(1) 比較《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兩篇文章,兩位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有甚麼相
似和相異的地方?
 

(2) 兩者抒發情感的方法有甚麼不同?為甚麼有這樣的分別?
 

2.《醉翁亭記》的其中一個作法特色,是敍事、寫景和抒情三者相互結合。試綜合全文加
以說明。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7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8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單元 2 遊歷雜感
講讀 歐陽修《醉翁亭記》  參考答案

【課文理解】
1. 「醉翁」和「醉翁亭」之名是怎樣得來的?
作者常與賓客到此亭喝酒,他稍喝幾杯便醉,而在眾人中又年紀最大,所以自號
「醉翁」,也因而把亭子名為「醉翁亭」。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語,反映作者怎樣的情趣?
此語反映出作者對醉翁亭周圍山水景色的喜愛之情,喝酒不過是為了增添遊賞的情
趣而已。                                
3. 滁州山間朝暮四時之景色有甚麼變化?
日出時樹林霧氣消散,雲煙聚集時巖洞昏暗,是朝暮景色的變化;春天花開,夏天
木葉秀美,秋天天高氣爽,冬天水落石出,是四時景色的變化。        
4. 「滁人遊」的具體情景是怎樣的?
滁州百姓在山路上邊走邊歌唱,或在樹下休憩,與同遊的人前呼後應;遊人中有老
人家,有小孩子,熙來攘往,絡繹不絕。                  
5. 「太守宴」的具體情景又是怎樣的?
太守宴會中吃的是鮮魚和野味野菜,喝的是用泉水釀製的美酒。宴會中有投壼、下棋
等玩意,觥籌交錯,樂也融融;太守則由於不勝酒力而醉倒了。        
6. 「太守」是誰?「太守之樂其樂也」是甚麼意思?
太守指作者歐陽修。此句指作者因滁州百姓和賓客得到快樂而感快樂,表現了他與
民同樂、為政通人和而樂的思想。                      

【基礎訓練】
一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醉翁亭記》以「樂」為主調,寫出了「山水之樂」、  「禽鳥之樂」  ,  「人之樂」
和  「太守之樂」  。

2. 以上這些「樂」,其內涵分別是甚麼?
「山水之樂」指作者欣賞山間朝暮四時不同景色,而感樂趣無窮;「禽鳥之樂」指鳥兒
在山林間生活之樂;「人之樂」指滁州百姓和賓客相聚遊玩之樂;「太守之樂」指太守
(作者)看見滁州政通人和,政績良好而感欣慰。             

3. 試根據以上分析,以及參考本文的寫作背景,理出歐陽修表現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9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情。
文中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樂趣,同時也披露作者「與民同樂」的胸襟;但從另一角
度看,作者當時剛遭貶謫,「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似在暗示其抱負不為人所知,而寄
情山水美酒,也有聊以自遣之感。因此,作者在篇中雖以「樂」為主調,卻隱約流露
出被貶謫後的鬱悶心情。                        

二 找出段落中心句,概括段意,理清篇章脈絡
1. 試找出第 2、3、4 各段的中心句,並在課文內畫下間線作為標記。
第 2 段: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第 3 段: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第 4 段: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
樂其樂也。                           
2. 根據上題所找出的中心句,概括段意,理清篇章脈絡,並把適當內容填寫在橫線上。
段落 內容重點
第1段 介紹滁州勝景、醉翁亭的位置、命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間也」,抒發醉翁從賞山水、喝美酒所得的樂趣。

第2段 呼應第 1 段,描寫 山水之樂 的具體內容,帶出其樂趣  無


窮   。
第3段 呼應第 1、2 段,描寫滁人   遊山玩水    和  太守、賓
客宴飲 的場面,並點出太守   樂在其中   。

第4段 呼應前三段,由人之樂說到     禽鳥之樂    ,襯托太守之


樂其樂  ,抒發其  與民同樂   的仁者胸懷。

三 分析寫作方法
借景抒情
1. 第 3 段和第 4 段所寫的「景」有甚麼特點?試分別說明之。
第 3 段描寫滁人遊山玩水和太守賓客宴飲的情景,氣氛熱鬧歡愉;第 4 段描寫夕陽
西下,人散鳥鳴的情景,氣氛歡欣,也寂寥。                
2. 承上題,這兩段如何通過描寫這些「景」,抒發作者的感情?
提示 理清「景」和「情」的關係。

第 3 段着力描寫滁人、賓客遊玩的歡樂情景,反映作者因政通人和而自得其樂。然而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0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他雖是「樂其樂」,但因被貶謫,心情鬱悶,所以寄情山水,借酒消憂;而第 4 段所
寫既歡欣又寂寥的情景,就含蓄地流露他在失意中自感欣慰的複雜心情。   

層遞法
1. 細閱本文的第 3 段,分析作者怎樣運用層遞法描寫「滁人遊」及「太守宴」的情景, 
並說明這種寫法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文中先概括描寫滁人遊山玩水的情景,然後把描寫的範圍集中在賓客宴飲的場面,
最後聚焦在蒼顏白髮、醉倒其間的太守身上。這是層遞法中「由大至小」、
「由總體至局
部」的手法。這寫法能突出醉翁醉倒其中,流露他樂在其中,樂其樂的思想感情。 
2. 層遞法除了可用來寫景狀物外,還可以用來突出內心感受。試閱讀以下一段文字,
理清當中幾種「樂」的層遞關係。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第 4 段)
「樂」 內涵 層遞關係
禽鳥之樂 遊人去後,山林復歸平靜,
禽鳥之樂及人之樂都屬於
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屬
「個人之樂」,而太守之樂
本能的快樂。
則是「以別人的快樂為快
人之樂 這種樂包括遊山玩水之樂 樂」,情感是最高尚的。
和宴飲之樂,是人普遍追
求的快樂。

太守之樂 具有「與民同樂」的仁者胸
懷,也隱含既欣慰又失意
的複雜心情。

多感官描寫
1. 在第 2 段中,作者在描寫山中朝暮四時的景色變化時運用了甚麼感官描寫?
(1) 早上:日出而林霏開 ( 視覺 )
(2) 黃昏:雲歸而巖穴暝 ( 視覺 )
(3) 春天:野芳發而幽香 ( 嗅覺 )
(4) 夏天:佳木秀而繁陰 ( 視覺 )
(5) 秋天:風霜高潔 ( 觸覺 )
(6) 冬天:水落而石出者 ( 視覺 )
2. 第 4 段運用多感官描寫能收到甚麼效果?試舉例說明。
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就運用了視覺和聽覺描寫。這樣能夠突出夜色四合、樹林漸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1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暗、人散鳥鳴的情景,使黃昏深山更見幽靜、寂寥。            

3. 試向鄰座同學介紹一種你喜愛的花草,但先別說出它的名稱,只運用不同的感官作
出描述,看看對方能否就你的描述猜中花草的名稱。
玫瑰:花瓣鮮紅色(視覺);香氣濃郁(嗅覺);觸摸花莖會有刺痛感覺(觸覺)。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四 價值反思:與眾同樂
1. 歐陽修因看到別人快樂而感快樂,你欣賞他的胸襟嗎?從中得到甚麼啟示?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 在現實生活中,以下人物也應擁有歐陽修這種胸襟嗎?試說說你的意見。
警察 政治家 醫生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進階訓練】
1. 試閱讀以下一段引文,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
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
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節錄)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二者:指前文會為眼前景物而悲喜的人。
物:指美好的客觀景物、環境。
廟堂:指朝廷。

(1) 比較《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兩篇文章,兩位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有甚麼相
似和相異的地方?
兩者相似之處,就是都有一種「以民為先」、
「民先樂而後樂」的胸襟。不同之處,
則是前者隱約流露出被貶謫後的鬱悶情緒,只不過把這種情緒寄附山水之中;
後者雖同遭貶謫,卻表現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信念,事事以家國為先,不
會因自身的遭遇而感到憂傷。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2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2 講讀使用

(2) 兩者抒發情感的方法有甚麼不同?為甚麼有這樣的分別?
前者較直接地表現其「與民同樂」的思想,但心中的鬱結卻借景抒情,隱藏得若
有若無;後者借「古仁人之心」表明心跡,暗示自己也有相同的胸襟。有這樣的
分別,主要是因為前者的鬱結在當時或有叛君之嫌,故表現得十分含蓄,而只
力陳其「樂」;後者則借古人以喻己,既能加強感染力,也能讓君主感受到自己
的心意。(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醉翁亭記》的其中一個作法特色,是敍事、寫景和抒情三者相互結合。試綜合全文加
以說明。
本文做到敍事、寫景和抒情三者結合,如第 1 段先描寫醉翁亭四周的景致,然後概
述醉翁亭得名的由來,並基於此而抒發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及「山水之樂」的情懷。
又如第 2 至 4 段,描寫滁州朝暮四時景色之變化,以及記述滁人遊山及賓客宴飲的
事,藉以抒發作者「樂其樂」、「與民同樂」的胸懷。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3 ©2009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