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荫 伸匡 

201
0年第2
3卷第1
2期G
ans
u 
Jo
ur
na
l 

/TC
M,2
010
 Vo

.23N
o.1
2 

《灵疆  灸脉诊2曹囊 
习振 文,
李 娟,
郭应强 
甘肃省人 民医院康 复理疗科 ,
甘肃 兰州 73
0000
 

摘 要 (
便 枢》的许多针灸篇 章中都 蕴藏着 一个诊脉原 则.通 过正确察脉 ,
可 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 
实,
从而指导 临床针灸治疗。
 
关键词 便 枷)
;脉诊 ;
针灸 
中图分类号:
R22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
100
4—6
852(
201
0)1
2—00
01—02
 


灵 枢 》亦 称 针  ,是 针 灸 医 师 必 读 的 经 典 著 作 ,
其  查证必 须诊脉 ,
凡脉与症相逆者 ,
应倍加注意 ,
不宜 贸然用 
中阐述的针灸治疗原则,
在今天仍有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
  针 。另外 《
灵枢・
逆顺》篇 中描述 到“无刺之热 ,
无刺浑浑之 
尤其是脉 诊,
其 指导意义 日益 明显 ,
笔 者在导 师指导 下重  脉,
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
,也是 告诫 医者临床中查证必须诊 
读 很 枢》,
获益匪浅,
现简述如下:
  脉,
脉症不符应慎用针,以免导致失治、
误治 。
 
1 用针必先诊脉  2 人迎 、
寸 口对 比诊法及平人不病 

灵枢 ・
九针十二原》篇 日:
“凡用 针者,
必先 诊脉,
视气  很 枢・
九针十二原》篇 日:
“谨奉天道 ,
请言终始 ,
终始 
之剧易,
乃可 以治 。”
医者在针灸临床 中,
必须通过诊脉来  者,
经脉为 纪,持其 脉 口人迎 ,以知阴 阳有 余不足 ,
平 与不 
了解 疾病 的 阴 阳 、
表里 、
寒热 、
虚 实,
气 血 的盛 衰 ,以及 所 涉   平,
天 道 毕也 。所 谓 平 人 者 不 病 ,
不病者,
脉 口人迎 应 四 时 
及的脏腑 、
经络、
病位 、
邪正力量消长 ,
为治疗指 引方向,
并  也,
上下相应而俱往来 也,
六经之脉 不结动也,
本末 之寒温 
据此确定针刺 治疗穴位 、
选择针具 、
针刺的深浅 、留针与否  之相守司也 ,
形 肉血 气 必 相 称 也 ,
是 谓平 人 。 少 气 者 ,
脉 口 
及 时间的长短 ,
而后才施用相应 的针灸补 泻手法等。至于  人迎 俱 少而 不 应 尺 寸 也 。如 是 者 ,
则 阴阳 俱 不足 ,
补 阳 则 阴 
具体 的补 泻原 则 ,
则 依据虚 实所 涉及 的 内容不 同而 有不  竭,
泻阴则阳脱。如是者 ,
可将 以甘药,不可饮 以至剂。”
 
同,
如《灵枢 ・
终始》篇 日:
“正脉动 而实且疾者疾泻之 ,
虚而  脉 口即是“寸 口”
,医家 又称 之为“气 口”
。气 口一属手 
徐者则补之 ”
,此即脉学总纲 。用 手指 切按动脉 ,
如果脉象  太 阴肺经 一候 阴经之 气,
人迎 一属足 阳明 胃经一候 阳经之 
跳动 有力且快者 ,
一般 多为实证 ,
用泻法 ,使脉象平 和 ;
如  气,
如《灵枢 ・
禁服》篇云:
“寸 口主中 ,
人迎 主外 ”
;《灵枢 ・四 
果脉象虚衰无力且慢者,
一般 多为虚证 ,
用 补法 ,
使 脉象充  时气》篇云:
“气 口候 阴,
人迎候阳。像 以胃气为本 ,
肺为 百 
实 。如 《
灵枢 ・
终 始 》篇 中 :
“人 迎 一 盛 ,
泻 足 少 阳 而 补 足 厥  脉之 宗 ,
所 以切 人 迎 、
寸 口脉 ,
衡量二脉 脉象协 调与否 ,
可 
阴”
是据 阴阳 的 盛虚 而 定 的补 泻 原 则 。医 者 若 能 精通 脉 理 ,
  以测 定 人 体 阴与 阳 ,
脏与腑 ,
表 与里 ,
相 对 而 又 统 一 的 动 态 
熟识脉象 ,
就 可以圆机活法 ,
洞悉 病机 ,
把 握 疾 病 的动 向 。
  变化情况来诊断疾病 ,
测病之轻重 ,
预后吉凶 ,
通过诊其寸 

灵枢・
经 脉》篇中的 :
“经 脉者 ,
所 以能决 死生 ,
处百病 ,调  口、
人迎脉 ,
对 比二者从而知道 阴阳脉气的盛与衰 ,
这是最 
虚实 ”
及《素问・
三 部 九 候 论 篇》记 载 的 脉 诊 法 ,
都 把 它 提 到  根本的道理 ,
因此 阴阳之 气平和 ,
没有盛衰的人 ,
是没有病 
很高的地位 并指 出:
“人有三 部,
部有三候 ,以决死 生,以处  的,
这就是人迎、
气 口脉的临床价值 。故 《
灵枢・
禁服》篇说 :
 
百 病 。 ”《
灵枢 ・
刺 节 真 邪》篇 日 :
“凡 用 针 者 ,
必 先 察 其 经 络  “寸 口主 中,
人迎主外 ,
两 者相 应,
俱往俱 来,
若 引绳 大小齐 
之实虚 ,
切而循之 ,
按而弹之 ,
视 其应动 者 ,
乃 后 取 之 而 下  等,
春 夏人迎微大 ,
秋 冬寸 口微大 ,
如是者名 日平人 。 ”
如 
之 。”《
灵枢 ・
经水》篇亦 日:
“审切循 扪按,
视其 寒温盛衰而  《
素问・
六 节 藏 象 论 篇 》日 :
“人 迎 一 盛 病 在 少 阳 ,
二盛病在 
调 之 。”《
难经・
六 十 一 难》说 :
“切 脉 而 知 之 者 ,
诊 其 寸 口,
视  太 阳,
三盛病在阳 明,
四 盛 已上 为 格 阳 。 寸 口一盛 ,
病在厥 
其虚实 ,
以知 其 病 在 何脏 腑 也 ”
。后 世 《
景岳 全 书》日 :
“脉 者  阴,
二盛病在少阴 ,
三盛病 在太阴 ,
四 盛 已上 为 关 阴 。人 迎  
血气之神,
邪正之鉴也,
有诸中必形诸外 。故血气盛者脉必  与寸 口俱盛 四倍 已上为关 格 ,
关格之 脉赢 ,
不能 极于天地 
盛,
血气衰者 脉必衰 ,
无病者脉 正 ,
有病者脉 必乖 ”
亦是 强  之精气 ,
则死矣 。’

类似的论述 ,
在《黄帝 内经》中并不少见。
 
调脉诊的重要性。同时针灸的治疗原则在 《
灵枢 ・
禁服》篇  通过 比较寸 口、
人迎二 处的脉动 程度 ,
可 判 断 阴 阳盛 衰 及 
有 以下论述:
“盛则徒 泻之 ,
虚则徒补 之,紧则 灸刺且饮药 ,
  病变的经脉,
进而决定补泻方法 。《
灵枢・终始》篇对此做 出 
陷下则徒灸之 ,
不盛不虚 ,
以经取之 ”
。从以上不难看 出,
针  具体 阐述 :
“人迎 脉气盛于 寸 口,则阳气过 盛而 阴气不足 ,
 
灸治疗大法 的提 出是在脉 诊的基础 上确定 的 。《
灵枢 ・
热  人迎脉盛一倍于寸 口,
则病在少阳 ,
二倍 则病在太阳 ,
三倍 
病》篇也提到“身热甚 ,阴阳 皆静者 ,
勿刺也 。”
告诫临床上  则病在 阳明 ,
针 刺 应 泻 阳 经 补 阴 经 ;寸 口脉 盛 于 人 迎 则 为 
荫 呻 匡  2
010年第2
3卷第1
2期G
ans
u 
Jo
ur
na
l 

fTC
M,2
010
 Vo
L23
 No
.1
2 
阴气 过盛 而阳气不足 ,
寸 日脉 盛一倍于人迎 ,
则病 在厥阴,
  许多近世医者 ,
只是在针剌前诊脉,
未能在针刺结束时做脉 
二倍则病在少阴,
三倍 则病在阳 明,
针刺应泻阴经补阳经 。
”  象上 的前后对 比,
未及时了解病人脉象的变化,
仅从就诊病 
其所施补泻之 阴经 、
阳经均指表里经 ,
若寸 口与人迎 二脉相  人口中得知疗效,
其往往出于某种原 因被夸大或缩小 ,
未能 
比较未及该经脉 的盛衰标准,
说 明病变、
阴阳经气虚实不 明  及时 、
真 实、
全面地反应针刺疗效,
难 以指导下次治疗 ,
如针 
显,
宜在相应的表里经采用平补平泻之法 。
人迎寸 口合诊法  刺处方 的穴位 加减 ,
针 具的选择,
针刺 的深 浅,留针与 否及 
对疾病 所发部位 、
疾 病的进退 、性质及预后 均有较详 细描  时间的长短 ;
如调整相应 的针灸 丰
 泻 手法 ,从而缩 短疗程 ,
 
述。
如《灵枢 ・
五色》篇云:
“切其脉 口滑小紧以沉者 ,
病益 甚,
  提高疗效。
 
在中;
人迎气大紧以浮者 ,
其病益甚,
在外 。其脉 口浮滑者 ,
  4 补泻有先后 
病 日进 ;
人迎沉 而滑者 ,
病 日损。其脉 口滑以沉着 ,
病 日进 ,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篇 日:
“阴盛 而阳虚,
先补其 阳,
后 
在 内:
其人迎脉滑盛 以浮者 ,
其病 日进,
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  泻其阴而和之 。
阴虚而阳盛 ,
先补其 阴,
后泻其阳而和之。”
 
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
病难 已。病之在藏 ,
沉而大者,
易 已,
  若机体 出现寸 口脉 大于人迎 脉时 ,
即为阴经邪盛而阳经正 
小为逆 ;
病在府 ,
浮而大者 ,
其病 易已。
人迎盛 坚者 ,
伤于寒;
  虚时,
应 先补 其相关的阳经 正气 ,
而后泻阴经邪气 ,
从而调 
气 口盛坚者,
伤于食 。
”从其主病 内容描述之全面,
论述篇章  整阴有 余而 阳不足的状态,
使阴阳之气平和 ;
若 出现人迎脉 
之多,
可 以推断人迎 寸 口对比诊法是 《
黄帝内经》时期常用  大于寸口脉 ,
即为阴经正虚而阳经邪盛 时,
应先补其相关的 
的重要脉诊法 之一 ,
与三 部九候诊法 相 比较 ,
更 加简便 易  阴经正气 ,
后泻其 阳经邪气,
从而调整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 
行,
加之两处动脉搏动清晰 、固定 ,
大大提高 了诊病 的准确  态,
使阴阳之气平和 。
先补虚为主 ,
后泻实为辅,
体现针刺 治 
率。很 枢 ・
经脉》篇日: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疗补泻有先后,
扶正在先,
驱邪在后的观 点。
 
以经取之 是针灸治疗 的总原则 ,
该 治则所说的盛虚乃是 以  5 典型病例 
人迎寸 口的大 小为标准 。
人迎 、
寸 口对 比诊法近世多废而不  王某,
男,7
0岁,
200
9年 1
2月 1
6日就诊 。耳鸣、
耳聋 1
 
用,
然而在急症及危重病症的情况下 ,
诊取人迎脉 ,
不但可  年余 ,
加重 1月 ,自述近 日来耳鸣如蝉 ,
时时发作 ,
两耳听力 
以提高疑难疾病 的鉴别诊断,
而且可以提供治疗方 向,
如脑  明显下降,
眩晕 ,
失眠 多梦 ,
腰膝酸软 ,
神疲乏力,
烦躁易怒,
 
病与心脏疾患 ,
临床如心之阳气虚弱或水气凌心,
均可 以出  舌红 ,
苔薄黄 ,
脉弦 、
细、数,
寸 口脉明显小于人迎脉:曾在某 
现人迎脉动甚 。
据统计 很 枢》中记载人迎 、
寸 口脉法 的篇章  医院就诊,
查双耳鼓膜完整 ,
脑 干诱发 电位加 P
300示:
双侧 
有1
6篇 ,
超过记载脉法 的篇章 总数的一半,
其 中以《
灵枢 ・
  听觉传导通路轻度受损,
经颅多普勒检查示 :
椎 一基底动脉 
经脉第 十》《
灵枢 ・
终始第 九》和 《
灵枢 ・
禁服 第 四十八》为  血流减慢。西医诊断为耳 鸣、
耳聋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己  主t
 2l
。  中医诊断为眩晕 (
耳鸣),
肝肾阴虚、
虚火上炎。治疗先予补 
3 气至而有效  法针刺太溪 、
复溜、
太冲、
足三里、
关元,
再予泻法针刺耳 门、
 

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日:
“所谓气至而有效 者,
泻 则益  听宫、
听会 、
翳风 、
风池 、
外 关,
采用 曲池 、
合谷平补平泻 ,
留 
虚,
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 也;
坚如其故者 ,
适虽言故 ,
病未  针3
O分钟 ,
取针后诊脉较针前 缓和 ,患者虽述较前 无明显 
去也 。补则益实,
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夫如其故而不  变化,
但告其明 日将有变化,
第 2日患者电话告知耳鸣较前 
坚者 ,
适虽言快 ,
病未去也 ,
故补则实,
泻则虚,
痛虽不随针,
  明显缓解 ,
经治 l
0次,
耳鸣消失,
两耳听力基本恢复正常。
 
病必衰去 。”
即所谓有针 感。实证用泻法 ,
症候由实转虚,
使  以上为笔者重读 《
黄帝内经・
灵枢》的相关针灸理论 ,
并 
弦实有 力的脉 象逐渐 和缓下来 ,
和缓下来的脉象虽 同针刺  运用于临床之体会 ,
不足之处,
望同道斧正。
 
前一样大 ,
但不坚实挺手 ,
若同针刺前一样坚实挺手者 ,
病  参考文献 
人虽感到一时的松快 ,
但病情并没有减轻,
未起到 治愈 的效  【I】 佚名.灵枢经【M】
.田代华 ,
刘 更生,整理 .2版.北 京:人 民卫 
果。虚证用补法 ,
症候 由虚转实,
使虚软无力的脉象逐渐充  生 出版 社,2005:39
-160.
 

实有力,
若脉大而同针刺前一样无力者 ,
虽病人感到病情一  【
2】 王 玉川.《内经》人迎 寸 口脉法 的演 变【
J】.北京 中医学院学 
报,1990,13(
6):9
. 
时的缓解 ,
但 未痊 愈,
所 以用 补法 使无力的脉象充实 ,
用泻 
法使挺手的脉象和缓 ,
病痛虽没有随针刺而立即减少,
但病 
收稿 日期 :2010
-06-26
 
情必定会痊愈,
故《灵枢 ・
九针十二原》篇日:
“刺之要 ,
气至 
作者简介 :习振文 (
1983一),男,
硕士学位 ,医师.研 究方向:针 
而有效,
效之信,
若风之吹云,
明乎若见苍天 ,
刺之道毕矣。”
  灸治疗内科疾病 。
 

Pul
se 
Dia
gnose
 in 
Cli
nic
al 
Tre
atm ent
 of 
LingShu
 

XI
 Zhen-wen,
Ll 
Juan,
GUO ri
ng.
-qi
, ̄  
De
par
tmen
t f Re
o hab
ili
tat

on,
Gan
su 
Pro
vin
ce 
Peo
ple
 Ho
spi
tal
,Ga
nsu
 La
nzh
ou 
Chi
na 
7300
30 

^bI
It
 |ct  The 
pri
nci
ple 
of 
pul
e 
s di
agnos
e WaS
 in 
many 
acupunct
ure chapt
ers
 in 
LingShu.
Exami
nei
ng 
the
 pul
se 
cor
rect
lyca
lldi
ag
n osi
sdef
ici
encyandexceS
Sofmer
idi
an 
andor
ganst
hent
ogui
de 
clni
i calt
reat
ment
. 

墨∞-  0  Li
ngShu;Pul
se 
Diag
n os
e;Acupunct
ur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