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真境物与真感情的至高境界
——兼谈杜甫的《登高》

○钱叶春

摘 要:杜甫《登高》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在于诗人在夔州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以及夔州独特
的地貌气候所提供的境物与之深层契合,更与诗人至高的人生境界对境物的艺术提升有关。
关键词:杜甫  《登高》  真境物  真情感  至高境界  宇宙意识

关于意境中的情景关系,王国维先生认为“一切景语皆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
情语”;又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走马蹄。
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这首诗可谓是成都草堂三
[1]
境界。” 也就是说,景物与情感是互相渗透的,更具体地 年济世思想被压抑的心态总结。这三年是杜甫自乾元二年入
说,景物是情感的对应物;但只有写真景物与真感情的作品 成都到宝应元年春。“促成杜甫政治心理变化的是皇位的更
才能有境界。这一理论最能说明杜甫的诗歌。杜甫《登高》 替”[3]。宝应年四月代宗即位,为了政治的需要,一些在肃
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登高 宗朝被贬的官员得到升迁,此外宝应元年五月昭雪永王璘。
有感所作。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曰:“此章五十六字,如 “这一系列处置,无疑是对肃宗朝种种猜忌行为的纠正。新
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朝的新格局新形势使杜甫前一阶段的那种心境和人生态度,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 不能不有所变化。”[4]。
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首诗歌得此殊 杜甫寓住梓阆间,其退避幽栖之志渐变为对政治有所追
荣,还与作者当时的心态、所处的地貌风光及其至高的生命 求和期待,济世思想占主导地位,诗人的精神面貌一改平和
境界有关。 之音。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云:“公报忧国之怀,筹时
首先,在夔州的时期杜甫处于济世理想与偏僻孤独处境 之略,而又洊逢乱离,故在梓阆间有感于朝事边防,凡见诸
所产生的苍凉激楚的情境之中。 诗歌者,多悲凉激壮之语,而各篇精神焕发,气骨风神,并
草堂时期,诗人“虽然志在隐逸,但潜抑的济世思想仍 臻其极。”
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济世思想与隐逸之志的矛 从梓州、渝州、忠州至云安,大历元年再到夔州居之,
盾使诗人的人格形象表现出‘狂人’、‘囚人’、‘幽人’ 其间也不过四年时间。此时诗人的情感从梓州的悲凉激壮
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心态和情怀。”“一生几乎都积极追 已变得苍凉激楚。如大历二年夔州时写的《九日五首》其
求儒家济世理想的杜甫,在草堂时期却志在隐逸。这是一种 一言:
有违诗人平生之志的表现。可是草堂——一个远离政治中心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
的僻壤之地,用她的美丽、安详与无私一度抚慰滋润了诗人 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
疲惫和受创的心灵。草堂时期诗歌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心境和 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情怀,是诗人在隐逸与济世之间的生命情态的呈现。而这种 正值重阳节,弟妹萧条流落不知何处;而且据《旧史》
违心的隐逸是诗人的道统人格与济世思想矛盾的极端表现。 记载:是年九月,吐蕃寇邠州、灵州,京师戒严。真是国难
由于济世思想的活动性,这种矛盾的斗争使诗人的人格形象 家难齐至!“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
[2]
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杜甫在左拾遗其间铮谏受到的打 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真有苍凉激楚、长歌当哭之情
击及肃宗偏狭心理所做的一系列不公正行为让杜甫失望而逃 调。不能喝酒,菊花也不必开了。这与陶渊明《饮酒》其五
避。《畏人》有记: 中“采菊东篱下”的恬淡悠然的情态相反,诗人完全处于苍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鸣。万里清江上,三年 凉激楚的情态之中。白雁似雁而小,来则霜降,北人谓之霜 21
XIANDAI YUWEN

落日低。 信。旧都的白雁来了,霜也要降了;漂泊他乡,黄昏的猿啼
odern chinese

2010.04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犹如哭声。深秋、日落、他乡、年老、多病、家难,还有国 的决定因素。
难,真是“干戈衰谢两相催”!这首诗歌典型地表现了诗人 杜甫作为诗圣,是儒家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心灵境界
在夔州时期那种苍凉激楚的心境。 达到了儒家诗化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
其次,夔州的地貌和天气为诗人特定情感的抒发提供了 儒家倡导的人生抱负与宇宙意识的交融。儒家对士人人生价
最适合的物质基础。 值的要求就是治国平天下。“窃比禝与契”(《咏怀五百
有境界的诗歌除了要有真情感,还要有真境物。王国维 字》),稷和契都是传说中舜的贤臣,可见诗人的政治理想
先生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 之高远。具有这种高远政治理想的诗人,其心胸抱负与自然
[5]
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真境物,能豁人眼目, 宇宙相比齐。曹操的《观沧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无矫揉装束之态,亦即自然。实际上,“古典诗歌的审美时 都是人生抱负与宇宙意识相交融的典型诗篇。只是后者的宇
空一般与自然时空相对应,含有真实性、层次性、饱满性等 宙意识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同样,杜甫的
[6]
原生态的特点。” 诗歌中的真境物,就是自然时空,它不 这首诗与陈子昂的《登幽州》中的宇宙意识具有相似的情
仅为特定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和谐时空,而且它独特的境物正 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萧萧”
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处所,充满着诗人真实的情感体验,具有 足见秋意浓重萧肃,前面加了“无边”,不仅表现出空间的
直觉性。 广远,而且渲染出悲壮的情感色彩;“长江滚滚来”已显江
由于景物是情感的对应物,要充分抒发诗人特定情感, 水流逝的强劲气势,前面加上“不尽”,就呈现出时间的连
一个适合的境物尤为重要。夔州的地貌天气可以说正为抒发 绵悠长,更是渲染出沉雄的情感意态。由此,两句就构筑了
杜甫此一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提供了最适合的物质基础。 一个广袤无尽的宇宙时空,显示了远大、壮阔的气象。这与
长江流到奉节,即古代的夔州,进入到长江三峡的第一 诗人远大的心胸抱负相对应。而这一宇宙时空中流荡的情感
峡——瞿塘峡。杜甫的《夔州歌十首》其一言:“中巴之东 悲壮、沉雄。深秋的落叶、滚滚的流水彰显了诗人韶华易
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 逝、壮志难酬的悲愤。这两句,作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关。”东汉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 年多病独登台”的兴句,又体现出沉郁的特色。这种沉郁就
巴。夔州为东巴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 是诗人无尽的悲慨、壮阔深厚的情感的具象化显现。所以此
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长江 两句被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这是不为过
开辟流过其间,可见其古老险要。白帝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 的。它们不仅是诗人的造化之笔,更是诗人人生至高境界的
高峰顶上。而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 体现。
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很危险。总之,夔州一带高山、大 前四句写境物,气势宏阔沉雄。后四句抒情极尽悲壮苍
川、深林、险江,形成了峥嵘的气象。这一地貌与诗人的胸 凉之致。两者契合交融,形成了浑灏流转、气韵生动的诗
怀抱负、大起大落的身世相谐合。 境。结尾一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诗
特别是夔州深秋的风光更是契合杜甫此期的心态。最突 人的自我形象作结,悲凉抑郁。正如胡应麟《诗薮》评曰:
出的就是猿啸。夔州一向以猿著称,高猿长啸,“空谷传 “此片结句,似微弱者,第前六句,既极飞扬震动,复作峭
响,哀传久绝。”(《水经注・江水》)具有苍凉凄楚的意 快,恐未合张弛之宜,或转入别调,反而更为全篇之累,只
味。而峡口更以大风闻名,深秋天高气爽,猎猎大风吹荡着 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未为不称也。”
凄楚的猿啼之声,更增加了几多的悲壮。所以,大风与猿啸 综上所述,杜甫《登高》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
所形成的悲凉雄壮与杜甫此时的苍凉激楚的心境相谐和。 一”,在于诗人在夔州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以及夔州独特
“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夔州独特的境物一下子就抒发了诗 的地貌气候所提供的境物与之深层契合,更与诗人至高的人
人内心苍凉激楚的情感。 生境界对境物的艺术提升有关。
上一句是写仰视夔州的典型境物,接着诗人俯视江心。
同样,其间的境物亦契合诗人的心境。“渚清沙白鸟飞 注释:
回”,秋天的江水清澈幽蓝,加上沙子的洁白,这就从视觉 [ 1 ] [ 5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的角度,给人以冷清的感觉。这对于诗人来说有种凄清的意 第2 页,第14页。
味。这与诗人年老孤独多病的身世有关。特别是“鸟飞 [ 2 ] 钱叶春:《隐逸中儒家诗人的生命情态——杜甫草堂时期诗
回”,即鸟雀在大风中只能回环飞翔才能前行。这一景象与 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诗人不能把握命运只能在异乡漂泊的身世相对应。 学版),2007年,第2 期,第116-119页。
总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 [ 3 ] [ 4 ] 余恕诚:《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夔州的地貌和深秋的风光 年版,第162页,第163页。
与诗人此期的身世、境遇和心境高度契合,充分抒发了诗人 [ 6 ] 钱叶春:《虚拟景象中的和谐性与直觉性——兼论李白〈行
22 苍凉激楚、孤独凄清和艰难漂泊的情境。 路难〉其一》,名作欣赏,2010年,第4 期,第13页。
XIANDAI YUWEN

再次,心灵的至高境界对真实境象的提升是成就这首诗 (钱叶春  云南蒙自红河学院中文系  066110)
odern chinese

2010.0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