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1_Sum1_7 月改文參考指引

7 月改文參考指引
1. 「只怪我平日信口開河,今天的事才會不被大家信任。」根據以上描述,試
以你的經歷和體會,寫作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記述因平日信口開河而致在今天的事中不被大家信任的經過,
並抒述當中的感受和體會。
⚫ 「信口開河」,指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可以是輕率地許下諾言,可以是講
話內容誇張無據,也可以是不知就裡便亂說一通。
「平日」
,指平時、平常,
考生宜有意識反映「我」信口開河乃是經常發生的常態。考生須在文章之中
明確交代「我」信口開河的具體表現,背後的原因、動機或意圖可有所涉獵,
同時亦可刻劃他人平日對「我」言行之觀感及態度,以作鋪墊。
⚫ 「不被信任」,表示他者無法相信或不敢有所託付。一個人不被信任,背後
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可以是他/她的誠信破產,可以是別人曾因他/她的言
行而蒙受損失,可以是他/她的能力或處事動機不被認可,也可以是其他合
理原因,茲不贅舉。至於「今天的事」之取材,本文並沒有特別限制或要求,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惟「這件事」的時間跨度不應超過一天。
⚫ 「怪」有怪責之意,考生宜呈現為著自己平日信口開河而致今天不被大家信
任感到自責、內疚。「才」指方、始,表示出現新情況和變化,暗示事態本
來並非如此。考生須呈現自己今天不被大家信任是平日信口開河所致,或指
出理論上/一般而言/在平常情況下自己理應被信任,以示當中的分別在於
平日信口開河與否。
⚫ 文章須透過敘事和描寫抒發個人體會,取材須配合立意。本文不宜只交代「我」
因平日信口開河,以致在今天(的事情中)不被大家信任,便立刻收結全文,
應藉此提出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可以是反思言行相稱、信守諾言的重要性,
可以是思考如何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守信的形象,可以是談談如何注意
及改善個人言行,也可以是反思怎樣的人才值得被信任等,不一而足。
⚫ 考生必須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寫作;
「平日信口開河/今天不被信任」
的人均必須是「我」。至於敘述者的身分則沒有指定,只要相對於平日或今
天的經歷而言合乎情理即可。不過,考生不宜盲目追求代入特殊身分作述。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立意高下取決於經歷和體會是否真切,鋪陳是否具體恰當,思考是否深刻。

1
20-21_Sum1_7 月改文參考指引

2. 「怕吃苦的人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陣子。」試就個人對這句話的體
會,以「吃苦」為題,寫作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吃苦」一詞開展話題,抒述個人的體會,考生必須配合引
句內容,擷取扣題線索,圍繞「吃苦」作述。考生既不能抽空引句意旨,泛
泛而論,亦不能脫離「吃苦」的主題,只抽取引句某些細節引申發揮。
⚫ 「吃苦」,指承受或經歷痛苦,遭受折磨。所選例子或論述對象中,考生必
須反映當中的「苦」明確指什麼,可以是皮肉之苦,可以是心靈或精神層面
上的折磨,可以是一些難以擺脫的困厄,甚至可以泛指所有負面、造成傷害
的事物。考生必須留意的是,
「吃苦」是一種行為表現或處境的描述,而「(不)
怕吃苦」則是一種心態、想法,所選例子或論述對象中,考生必須反映如何
可見這樣的心態或意念,不能只表面地描述「吃苦」的處境。
⚫ 引句提出一個人怕吃苦與否,跟其所遭受的「苦」之歷時長短有密切關係,
考生宜思考「怕吃苦/不怕吃苦」與「苦一輩子/苦一陣子」之間的因果關
聯,具體說明或論證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並提出個人的反思和體會。
「苦
一輩子」的原因,可以是相關的「苦」無從消減,伴隨一生,或情況只會每
況愈下;而「苦一陣子」的原因,可以是往後之甘甜足以抵銷苦楚,或相關
的「苦」有淡化、消失的一天,也可以是指習慣了就不再感到痛苦等。
⚫ 考生可以運用不同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
取材不拘,可以是個人經驗,也可以虛構故事來說理或抒情。
⚫ 與「吃苦」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與題材切入,自由
發揮。本題的寫作方式可以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意,端視乎考生的取材是
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無論怎樣取材構思,「吃苦」應是文章的關鍵詞,
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題目句子旨在引發思
考,考生毋須不斷重覆句子的內容,或將句子細節套入不同處境再寫一遍;
只須選取恰當的材料,抒發個人體會和理解。文章取材須配合立意,倘是生
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吃苦」的想法,東拼
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2
20-21_Sum1_7 月改文參考指引

3. 有人認為時刻保持警覺才能好好保護自己,亦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未免過於疲
累。你較認同哪一種說法?試談談你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古語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們大多認為保持警覺有
助於謹慎應對生活上諸般境況,避免遭逢禍患。然所謂「過猶不及」,過了
限度的警覺性有可能讓人陷入神經質、疲憊不堪的光景。本題要求考生就題
目中的兩種說法表達意見,考生可輕鬆地談談個人看法或嚴肅說理。考生無
論採納何種立場,亦須兼論兩種看法,並且明確表達個人立場,說明較認同
哪一種看法,又或是具體視乎什麼情況而定;全文的立場必須連貫、一致。
⚫ 「保持警覺」
,指維持對危險或情況變化所存的敏銳感覺及戒備狀態;
「時刻」,
指時時、經常。
「保護自己」
,泛指所有照顧或守護自己的情況,可以是外在
層面的,也可以精神或心理層面上的保護;
「過於疲累」
,指過了合理程度的
疲倦困怠,或指不必要地超出應有範圍的勞累困倦。無論考生的立場是什麼,
舉例闡述時須具體呈現人物保持警覺的表現,相關表現出現的頻率理應甚高,
以扣連「時刻」一詞;若能反映「保持警覺」的動機或意圖,則更理想。
⚫ 無論考生提出什麼論點,均必須與題目的另一種說法作比較,兼論兩者。
⚫ 較認同「時刻保持警覺才能好好保護自己」者,可以論述時刻保持警覺與保
護自己的因果關聯;論述時刻保持警覺為何較其他方法更能有效保護自己;
或論述為何保持警覺的頻率要高才算理想/有效等。以上為論述方向舉隅,
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較認同「時刻保持警覺未免過於疲累」者,可以論述時刻保持警覺之於生理
或心理有何影響;論述時刻保持警覺如何或為何使人疲累;或論述時刻保持
警覺為何使人承受超出正常或合理程度的疲倦等。以上為論述方向舉隅,考
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視乎情況者,須論述在不同情況下的考慮皆有所不同,難以一概而論(所舉
情況應合理、有被考慮或端視的必要,且會直接影響對文題的判斷)。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3
20-21_Sum1_7 月改文參考指引

4.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他最能體現「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智慧。試寫作文
章一篇,描述這位人物的言行。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理解為做大事、成就不凡的人,不拘泥於瑣碎、
無關痛癢的細節。「大事」於此泛指所有重要的事、重大事業,而「小節」
則應是就著同一件大事而言的細節或旁枝。本題要求考生描述「他」的言行,
以示其如何體現「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智慧。考生可選取的範圍甚廣,
無論是他個人的外貌、衣著、生活習慣、處事原則、或是在不同情境的相處
片段或經歷均可記述。考生所抽取及描述的言行須是具體事例,才能描寫這
個人如何彰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智慧。
⚫ 取材須與「他」的言行有關,並能體現他的為人以及彰顯「成大事者,不拘
小節」的智慧。考生必須具體詳細描寫「他/她」的言行,不宜流於空泛或
含糊不清。
⚫ 考生可用不同的手法敘事,所記事情多少、詳略不拘,只要能具體凸顯「他」
的為人及處事原則,說明個人對「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有什麼體會即可,
考生亦可抒發個人對這個人的感情。
⚫ 「最能體現」,暗示在彰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智慧方面,「他」給
「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或最為深刻)。考生可以呈現「他」的言行如
何給予「我」不曾有過的啟發或感悟,或藉由「他」跟其他人/一般人之言
行對比,凸顯他為何最能體現「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智慧。
⚫ 「他/她」的身分以及其與「我」的關係,並無限制,可以是平輩(同學、
朋友、兄弟姊妹等),可以是長輩、前輩(親戚或長輩、校內的學長學姐、
職場或任何場合的前輩等),可以是平輩(同學、朋友、兄弟姊妹等),可
以是晚輩、後輩(校內的學弟學妹、職場或任何場合的後輩等),也可以是
陌生人(雙方互不相識,但多番在同一處境下相遇碰頭)。
⚫ 本文以記敘、描寫為主,考生須透過記敘以抒發個人體會,取材須配合立意。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考生宜以第一身敘述,而敘述者的身分並沒有指定,只要相對於領悟「成大
事者,不拘小節」的智慧之經歷而言合乎情理即可。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4
20-21_Sum1_7 月改文參考指引

5. 人在情緒激動時,往往容易犯錯,但要事事冷靜以對,我們又能否輕易做到?
試以「冷靜以對」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冷靜以對」開展話題,談談個人的體會,考生可因應構思
及文章立意,具體交代敘事/論述中「冷靜」的具體表現為何,以及所欲藉
冷靜來應對的情境是什麼;當中「……以對」的意圖或動機必須明晰可見。
與「冷靜以對」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考生可從不同角度與題材切入,自由
發揮,考生可發揮的甚廣,寫作方式亦可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意,視乎考
生的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考生須選取與「冷靜以對」相關的情境
作素材,構思文章的立意,取材與立意之間須有合理關聯。無論怎樣取材構
思,「冷靜以對」應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
⚫ 「冷靜」是指平心靜氣、沉著、理智而不感情用事的表現,而「冷靜以對」,
可理解為以冷靜的態度來面對事物。考生不宜只描述或呈現人物外在的冷靜
表現,還必須反映人物乃有目的、有意識、有意圖地採取冷靜的應對方式。
冷靜應對處境的人,往往意識到冷靜與不冷靜的分別,或權衡過冷靜與不冷
靜的利弊得失,繼而選擇這樣的態度,以達至特定效果,或避免某些影響。
⚫ 出現或存在「冷靜以對」的範疇不限,可以是圍繞日常生活、人際交往、校
園或職場的處境、與家人相處的片段、遭逢意外或巨變的時刻、面對人生重
大抉擇等,茲不贅舉,只要能清晰具體交代及呈現「冷靜」的行為表現或態
度,並且清楚交代以「冷靜」應對什麼事物,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文章必須合乎以下要求:一、立意或主旨須清晰、明確;二、對「冷靜以對」
的理解、聯想或詮釋須合理;三、取材或立意與「冷靜以對」須有緊密關聯;
四、取材能體現或闡明立意(所抒感悟和體會應緊扣「冷靜以對」的涵義)。
⚫ 考生可運用不同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考
生可就「冷靜以對」的想像或思考虛構故事,或透過論述來表達個人的看法。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冷靜以對」的想法,
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反映冷靜(以對)」的層次,宜加入個人體
會及反思,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5
20-21_Sum1_7 月改文參考指引

6. 你認為「懂得取捨」還是「懂得兼取」更有智慧?試談談你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人們的資源有限,而欲望無窮,故面對抉擇或不同選項時,往往難以滿足一
己所有要求,必須有所取捨。有些人不甘「以失換得」
,力圖兼取所有事物,
然而無憂者寡,更多的是難以維持平衡,顧此失彼,反倒未盡理想。本題要
求考生輕鬆談談個人看法或嚴肅說理,比較論述「懂得取捨」和「懂得兼取」
何者更有智慧,從而抒述個人的看法和體會。考生可提出「懂得取捨」或「懂
得兼取」更有智慧,也可以就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看法,但立場必須清晰明確,
不可模棱兩可,否則難以自圓其說。
⚫ 「取捨」,指拿取或捨棄,亦借指選擇,當中往往牽涉一個權衡輕重、判斷
孰棄孰留的過程;
「懂得取捨」
,可以是明瞭適合自身的取捨準則,可以是清
晰知道自己應如何權衡事物的輕重利弊,也可以是對客觀環境及條件有充分
的了解與掌握,不一而足。
「兼取」
,指同時擁有,兼顧及得到所有選擇;
「懂
得兼取」,可以是明瞭當下並無割捨或放棄任何選項的必要,可以是覓得兩
全其美、盡攬所有方案的對策,也可以是有辦法維持平衡狀態,不一而足。
考生對「懂得取捨」與「懂得兼取」的理解可有不同,惟必須清晰劃分二者
的差異,論述及析例時亦須具體說明二者分別指的是什麼,切忌泛泛而論。
⚫ 「智慧」,指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也指人們的聰明才智。考生必須
明確交代或說明比較哪一者更有智慧的準則是什麼。
⚫ 考生必須明確表達個人立場和意見,全文的立場必須連貫、一致。無論考生
提出什麼論點,均必須與題目的另一個選項作比較,兼論兩者。
⚫ 認同「懂得取捨/懂得兼取」更有智慧者,可論述所選選項比另一選項的意
義和價值更大;或論述所選選項比另一選項更要求個人的分析及判斷能力,
或論述所選選項比另一選項的難度更高,故更需要智慧以完成之。以上為論
述方向舉隅,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視乎情況者,
須論述在不同環境/不同領域/不同事件等情況下,懂得取捨與懂得兼取何
者更有智慧,均難以一概而論。
(所舉情況應合理、有被考慮或端視的必要,
亦須交代不同情況如何影響當中的考慮)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