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农业活动都有比较适合的经营位置——农业区位

稻作农业——冲积平原、三角洲

商业性谷物农业——气候温和的中纬度地区 自然环境

热带栽培业——湿热的低纬度地区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尤其是市场指向农业活动

乳农业——大城市周围 人文条件 传统农业区位

热带栽培业——劳力充足、海运便利的地区

早期交通不发达,农业生产地靠近市场,运费支出少、农民
可投入的人力和资本相对增加,经营变得集约,产出也较多 农业活动深受距离市场远近影响

以运费问题为中心,说明土地利用受市场距离影响 德国经济学者杜能提出

理论假设地表均质、运输条件一致、只有一个市场、价格固定、生产成本
各地相同、农民最求最大利润 农业区位理论

随距离市场远近变化
利用自然环境获得食物等生活资源
市场周围土地所获利润——区位租 早期农产品需进入市场销售——运输成本成为影响
距离市场越近,负担运费越少,区位租较高,农 农业经营型态的重要因素。如今各国投入更多资
民投入增加、土地利用变得集约 金及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运输成本占农业成本 农业 狭义:农作物栽种
的比例相对变小,农业区位也发生了变化
例16世纪欧洲引进马铃薯,使贫瘠的土地得以投入生产 广义:土地的生产活动
引进新作物
欧洲资本家在东南亚引进橡胶,改变当地自给自足的农业形态 第一级产业(初级产业)-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资
从土地开采人类所需/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
源的产业
农业技术改良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矿业
改良品种、更新栽培方法 第六节:农业活动的区位转变 矿产~不可更新资源(制定环境保护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扩展作物种植范围 法规,以期矿业能永续发展)
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
第一节:第一级产业
在海洋、河川、湖泊从事捕捞或养殖水生动物
例罐头制造、冷藏冷冻技术发展,使易腐坏的农 的种类和经营特性
渔业
产品不必紧邻市场 距离对农业活动分布的影响力降低 生产技术发展 渔产虽可再生,但人类滥捕,渔业
资源会面临枯竭
区域间连接度增加,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趋向专业
化(改变原来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生产技术与运输革新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对森林及林木资源进行经营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

林业
甲市乙市是孤立的城市,周围均从事自给性生产活动,作物 森林~可更新资源,但需合理经
种类和面积依需求而定 第一阶段 运输革新 营,避免过度开发

甲乙两市建立运输路线,两地农产品互通依赖,各自选择 繁殖、饲养禽畜
出现专业化现象 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农产,扩大生产面积 第二阶段 区域专业化过程 畜牧业
目的:获得肉、乳、蛋、皮、毛等原料
甲乙两市进一步扩张最具竞争力的作物面积,农 甲乙两市分别在港口城市丙建立运输路线,农产
业土地利用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品不仅可以在甲乙两市互通,还可经丙市输出 第三阶段

自然投入:日照、降雨、地形......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组织的运作下,农产 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社会经济技术影响
各国市场开放,各国农业者面对国际性竞争和挑战 品在各国流通障碍减少 投入过程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从 人文投入:资本、劳力、运输、技术......
投入、生产到产出的过程中,各个相关因素所结
例:劳力土地成本低的我国,可以以价格低廉的棕油作为竞争 自由贸易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农业系统 合而成的生产体系
优势 面对自由竞争,各国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发 生产过程 选种、犁田、播种、施肥、收割、饲养、繁殖......
展在价格上较有优势的农产品,同时指定农业政
策,辅导农民进行农业转型
例地小人稀的台湾,农业规模小但发达,可采取精致农业经营途径, 产出过程 农作物、畜产品、农业废物
比较利益原则:在自由贸易中,一个地区倾向于
以科学化方式生产高品质产品,与其他国家竞争
生产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具利益的产品,并与其他
地区交换本地不生产的产品 最原始的农业活动(人类为生存,顺应自然环境
而发展而成)

软木针叶林为主;树干高直,纤维均匀,容易加工,质轻力
强,树种单纯;利于机械作业(俄罗斯、加拿大) 寒带森林 使用简单的器具,从大自然获得资源,包括采集
采集 植物与狩猎 狩猎居民需随动物迁徙而季节性移动,因此聚落
多属暂时性
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树种复杂,生长茂 林业的发展
密;不利于机械作业,林业发展缓慢(亚马逊平原、刚果盆 主要分布在低纬度雨林区、沙漠及北半球高纬度
地、东南亚) 热带雨林 1.淋融作用盛行,土壤贫瘠, 地区
养分易流失,需不断迁徙。

面积大,树种单纯的针叶林~利于伐木业 古老且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2.需长期休耕。人口增加,只
1.森林面积及树木种类 好缩短休耕期,地力衰退。
例瑞典森林有丰富的水电资源,锯木业和纸浆工业发达 没有固定农田,通过砍伐、焚烧的方式在森林或
草原清理出耕地,用以种植农作物

森林易达性会影响它的被利用程度 游耕/火耕/迁移农业
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就放弃
它,去开发另一片耕地
包括距离市场的远近、交通设备、地形与气候 2. 森林的易达性 投入产出比商业性农业低;生产过
程缺乏专业化分工;配合大自然规
分布在热带雨林的低地、丘陵及边缘草原地区(
理想方式:水运(节省运费);建铁路和公路使成本增加 传统农业活动 律,对大自然干扰少
例亚马逊河流域、刚果盆地)
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
机械砍伐提高生产效率 人类最早驯养动物的方式
林业
森林重植,改良树木品质,增加产量 地区草料少、零散分布或供应随季节变化,人们
3. 开发和经营方式 游牧
需迁移牲畜,寻找天然牧草
研究和实施各种森林保护措施,确保木材的供应,达到永 拆迁方便的帐篷成为特色
续经营的目的 分布在沙漠边缘、山地与高纬地带
吉打州因姆达河灌溉计划,60%地区获得充分水
工业国对林木和纸浆需求大,往往成为林木和纸浆输出国, 源灌溉,稻米耕种从一季稻作转变为二季稻作, 地狭人稠的传统社会:农民耕地不大,需投入大
带动林业发展 4. 市场需求 产量提升 量劳力,进行精密耕种,才足以维持生计
第二节:世界主要农业类
林业市场与耕地需求增加,森林被砍伐而消失,留下荒地 1. 林源枯竭 型与经营特色
到了近代,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
稻作农业 药、化肥;采用机械化耕种
明显干季的林区,容易发生林火,大片森林被烧毁

2. 森林火灾 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例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日
局部气候反常和炎热的天气,也会引起森林大火,造 本、中印半岛)
成林区缩减
林业发展的影响 大规模商品化畜牧的农业活动
林地处内陆地区,地势崎岖,缺乏河流运载,需靠陆地运输,
使成本增加 3. 交通不便 特色: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佳;专业化程度高

热带雨林杂木多,砍伐不易,且伐木工作危险性高、市 以圈牧的方式把牲畜养在围篱里,饲料来自天然
场价格波动大、国家之间竞争及环保意识抬头,都是林 放牧业 牧草,牲畜种类单纯(肉牛、乳牛、绵羊为主)
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 其他因素

产出多以肉类、乳制品、皮毛等为商品销售
水产品是人类重要的营养来源,现代人对水产品需求量增
全球五大渔场:东亚渔场、西北欧渔场、北美东 加(比起1960年代,增加了3倍)然而渔业资源并非取之不 第五节: 林、渔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岸和西岸渔场、南美西岸渔场 尽,为了满足需求,人们开始发展养殖渔业 渔业的发展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及地广人稀的大草
原(例巴西高原、北美洲中西部)
虽劳力投入少,但大规模经营、总产量庞大、单
大陆棚多浮游生物,吸引鱼群前来觅食 位劳力产量高
种植为主的市场指向农业

捕鱼工具可深入海底,大陆沿岸地区形成渔场 1. 大陆棚地形
特色: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过程大量使
用机械;经营方式粗放;需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
北半球大陆棚较宽广,大渔场也较多
商业性谷物农业
农产品透过便捷的交通销售到市场,以换取现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对流旺盛,把海底深处的矿物质搅 第三章:第一季产业 金,加速农产品流通
拌上来,吸引鱼群觅食

2. 洋流流经 分布在地势平坦辽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低的
南美西岸因秘鲁凉流自海底涌升而上,把深海矿物带到浅 地区(例北美洲中部大平原、澳洲)
海,形成天然渔场 自然因素
兼营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的农业活动
利于渔港建设,让渔船停泊

3. 海岸线曲折 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牲畜以牛猪羊为主
地势崎岖地区农业不盛,居民发展渔业(例北欧
市场为指向的农业;农产品多投入市场销售;所
挪威的渔港)
获利润除了供日常生活,也再度作为农业系统的 早期以自给性为主;现今在工业化带动下,朝专
商业性农业活动 人文投入 业化发展,商业化程度高
河流将溶解的物质和有机养料带至海口,吸引鱼群觅食 混合农业
4. 其他因素 土地轮种小麦、牧草,另一部份土地休耕,保持
温带寒带地区的夏季气温高,光线投入水中,使浮游生 土壤肥力;一部分作物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的
物生长加快,让鱼群群聚 粪便作为土地的肥料
影响渔业发展的因素
渔业
捕鱼工具现代化(雷达、声纳系统、全球定位系 分布在土地平坦、雨量适中的地区(例阿根廷、
统)使渔获量大增 南非)
1. 技术配合
渔获处理方法也获改善(渔船设冷藏设备,保持 以畜牧为主的市场指向农业
渔获新鲜)

随城市人口增加,对乳制品需求大增发展而成
渔场接近人口稠密区,从事渔业较有利可图(全
球渔场也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北半球) 2. 广大的市场
牧场规模不大;在狭小的土地上种植牧草饲养乳
人文因素 牛;需大量劳力;经营方式较集约
渔夫工作辛劳且危险性高,年轻人不从事此行业 乳农业

3. 劳力的供应 产出的鲜乳出销售到市场,也运送到加工厂制成
捕鱼季节有周期性,渔民需捕捞足够的渔获,维持全年 奶粉、奶油、奶酪
开支(否则依赖政府津贴或副业,例兼任农民)
乳制品不耐久藏,且市场位于城市
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湿润且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地
经营规模大的商业性渔业,需大量资金投入,建设渔港、 区外围(例新英格兰和五大湖地区、德国、法国)
码头、加工厂、购置渔船、捕鱼工具等 4. 充足的资金

以企业化方式大规模栽种经济作物的农业活动
不当的捕捞方式(渔网孔目过小、使用毒鱼、炸鱼等方式)可
热带栽培业
增加渔获量,但会导致渔源枯竭,鱼类面临绝种
分布在东南亚、西非等热带湿润地区
1. 渔源枯竭
政府设立法规限制渔网的孔目大小、设立禁渔期、禁渔区,并设置
产卵区(以控制过度捕捞)
依据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单一经济作物,需大量
过度捕捞渔获,影响海洋食物链 渔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劳工参与,消耗大量化肥和农药(殖民地劳力不
足,就引进国际劳工)
1.作物内容单一且集约
渔船排放垃圾及油渍,污染海水,影响鱼类生存
近年朝机械化方式经营
2. 影响生态系统
养殖渔业分布在沼泽地带,过度发展造成沼泽生态系统破坏
目的:减少运输成本和提高产品价值

各国设法管制,防止渔业对海水的污染和破坏(需国际间
合作才能达到效果) 经营特色 2.产品在产区初步加工 多透过海运运销到国外

大部分热带栽培业公司也兼营产品运输和销售业务

矿物资源分布极为不均
农产规模大、劳工多、投入资本大、业务事项多

一般而言,金属矿比重较大,多存在与地壳深 1. 地质构造 3.企业化管理


处,后因地层变位,经多年侵蚀,才蕴含或裸露 为达最大利益,业者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经营,
在地表中 以一种资本与劳力密集的市场指向农业活动

自然因素
属不可更新资源 热带栽培业需大量劳力,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1.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消耗速度远超过生成速度,导致储量不断减少 2. 矿物特性 殖民母国引进国际劳工,造成殖民地族群结构多元

当一地矿产开采完毕,当地矿业就会没落 依赖单一作物,结构不健全

影响矿业发展的因素 2.价格波动大
矿产原料笨重且数量庞大,需良好的交通设施输 发展对当地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易受国际市场需求的起落而波动,影
出矿产(例铁路、公路及港口) 1. 交通地理区位 响国家经济发展

政府对于国内矿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例牌 为满足大规模经营,大量开发森林,造成物种灭绝、自然
照发放、土地管理、劳工制度....)都会影响矿业 生态失去平衡;种植单一作物,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
发展 3.环境污染及破坏
人文因素 为减少虫害和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2. 政府政策 污染水源和土地;加工厂排放废气和污水
例:我国政府为配合国际锡限而减少锡矿出口配
额,打击国内锡矿产业
4. 1960年代,橡胶价格大跌,政府鼓励种植油
科学技术、资金、矿产价格、军事冲突、国际垄 3. 独立后,受产业国有化影响,外国企业减少, 棕,成立棕油研究院等机构,研究品种改良和棕
与早期欧美殖民地有关:殖民地国为获得 1. 19世纪前,以自给自足的传统稻作农业为 2. 19世纪末,英殖民政府引进据市场潜 转为官联企业和私人企业经营。政府也鼓励本国 油新用途,提高棕油竞争力。也透过橡胶小圆主
断和竞争等 3. 其他因素
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强迫殖民地人民种 主。随英殖民政府到来,开始种植高利润经 力的橡胶,推广橡胶种植,橡胶业蓬勃 人自营小规模的园丘。联邦土地发展局透过垦殖 发展局(RISDA)和联邦土地发展局等机构开辟
植经济作物(例可可、咖啡、椰子、甘 济作物(本地农业走向热带栽培业) 发展(20世纪重要产业) 取得土地开发,成为热带栽培业重要经营者 或翻种油棕园。
1970-80年,锡矿资源枯竭,国际对锡矿的需求 19世纪末,英殖民政府进入,欧洲企业控制矿业 公元前,马来半岛已有锡矿开采活动。14-15世纪 第三节:热带栽培业 蔗.....)
减少,锡矿价格大跌,锡矿业走向没落。近年 生产,引进开采技术(铁船、地下矿井采锡 锡成为制造货币的原料。19世纪中期,森美兰、雪
来,各国未有新增大型的锡矿开采活动,导致全 法),锡矿产量大增。90年代,我国成为世界上 兰莪等地发现锡矿,加上当时对锡矿的需求大增, 不仅面对其他油棕生产国,还面对其他食用油作
球锡矿供应出现短缺。 最大的产锡国 促使当地矿业发展(吸引大量华工移入) 锡矿 我国热带栽培业的发展 1. 市场竞争 物的竞争,导致价格波动大,影响国家收入
第四节:矿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974年,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 随工业化发展,经济的转型,人民就业选项的改
成立,通过《石油开采法令》,授予国油控制我国 我国矿业发展 变,热带栽培也面对劳力短缺的问题,进而导致
面对的难题
石油的专利权,成为我国所有是由于天然气的开发 1910-1972,在美里挖掘超过600个油井,使美 2. 劳力短缺和成本增加 生产成本增加
公司,包括后期的增值加工处理。截至2017年, 里石油枯竭。后来在美里岸外发现油田和天然 19世纪末,最早在美里发现石油。早期我国石油
我国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天然气储备国。 气。 由外资公司开采(例蚬壳 Shell 和埃索 Esso) 石油与天然气 改变原有景观,大量化肥和农药及加工厂污水排
3.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放,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原有生态,物种灭绝
我国早期的铁路与公路因矿业需求而兴起 1. 交通基础建设的发展
我国气候地形适合,各州皆有种植油棕
我国矿区多分布在内陆沿山地区,这些地区因矿
业发展而促成了人口增加 我国油棕以薄壳品种油棕为主,种植3年后进入
收获期,经济寿命长达25年,与其他油脂作物相
大量人口及矿业也带动加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 2. 内陆市镇的兴起与没落 我国油棕种植与产业现况 比,产油量最高
发展,造就内陆地区市镇聚落的兴起(例霹雳州
的太平、吉隆坡等) 油棕种植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高,农地的种植、收
割、运输等事务都由承包公司处理,园主只负责
开采锡矿留下的废矿区,随城市发展,转变为建 管理工作 管理方式受小园主青睐,纷纷投入油棕种植
筑用地(例沙登、甲洞等)

我国矿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1.劳力短缺
部分矿湖也被保留,作为休闲造景之用(例太平
湖休闲公园) 3. 废矿区的再利用 动物栖息地萎缩,原住民权益受损

废矿湖也可作为畜牧养殖之用(例金宝郊区利用 大量开发泥炭地,加剧温室效应,加速全球暖化
废矿湖养鸭)
2. 环境污染 为降低清理和整地成本,公开焚烧森林,产生烟
除石油开采、加工设备排出的废气及废水造成的 油棕产业面对的困境 雾,影响人们健康
污染外,因设备故障而发生漏油意外事故,不仅 马来西亚油棕种植业
污染水质,也危害水中生物及附近栖息的鸟类(
沿海园丘使用农药,造成水质污染、影响养殖渔
附近渔业也备受打击)
业发展

矿产开采也会导致矿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 4. 环境生态的污染问题
3. 棕油的使用比例和经济价值不断上升,压缩其
及出海口受严重污染,河水的矿物含量达到危险
他油脂作物的市场占有率,使一些国家财务贸易
水平,甚至含有放射型金属成分
保护措施,规范棕油出口,甚至是抵制棕油

1. 为了填补缺口,引进国际劳工;推动产业机械

2. 争取棕榈油永续发展圆桌会议(RSPO)认
证,采取永续经营的管理模式,不破坏森林、开
发泥炭地、进行火耕和侵犯人权
解决办法

3. 努力改进油棕种植和生产方式,扩大油棕的经
3. 建立本国的永续棕油认证(MSOP),保障国 济和使用价值,连同其他油棕产业发达国家组成
内业者,强制小园主取得认证,提高小园主面对 资源共享,创立具公信力的指标,方能持续使油
国际环保议题的竞争力 棕业继续为我国经济作出贡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