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哈姆雷特》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


家。 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少年时曾在当地文法学
校接受基础教育, 学习拉丁文, 哲学和历史等, 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
后因家道中落, 辍学谋生。 莎士比亚幼年时, 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
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1585 年前后, 他去伦敦, 先在剧院打杂, 后来当上
演员, 进而改编 和编写剧本。 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 还广泛接触社
会,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到乡间, 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莎士比亚把一半时间花在伦敦,另一半花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1596 年,
本地室安脑入新房子之前的一年,莎士比亚住在泰暗士河的北岸圣海伦郊区。
1599 年,他粉到丁河的南岸, 同年剧团在那里建造丁环球剧场, 1604 年, 他再
度搬到了河的北岸圣保罗座堂北面一个有很多高档房子的区域。 他从一个名叫
克里斯托夫·芒乔伊的人那里租房子住. 芒乔伊是法国雨格诺派,制作女士假发
和其他头饰。

1616 年 4 月 23 日, 莎士比亚逝世, 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女儿。 大女儿苏


珊娜和内科医生约翰·霍尔于 1607 年结婚, 二女儿朱迪思在莎士比亚逝世前
两个月嫁给了酒商托马斯·基内尔。

莎士比亚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 37
部戏剧,154 首 14 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
1593)和《鲁克明兰爱记》(1593-1594) 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
主题是描写爱情小可抗拒以及遣责违背 “荣誉 " 观念的兽行。 14 行诗
(1592-1598) 多采用连续连的班中北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其主要成就
是戏剧,按时代, 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 中 晚 3 个时期。

 《哈姆雷特》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剧中的矛盾与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 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
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
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哈姆莱特》对于颠倒
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呼唤理性, 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 社会理
想。 除此以 外, 《哈姆莱特》 还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 对现实中被
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哈姆雷特》之剧情简介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 , 这部作品创作于 1602


年,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 他有魄力、 好思索, 接近人民,
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

1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然惨死,叔叔克劳狄斯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在一天
深夜, 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 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
克劳狄斯趁老哈姆莱特在花园里午睡时, 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 并
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 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 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
老哈姆莱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 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 哈姆莱特知道真相后,精
神恍惚, 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 一心想着复仇。

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奥菲利娅, 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 奥
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波洛涅斯,波洛涅斯又报告了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虽
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享, 但他心中有鬼, 派人试探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一方面想复仇, 一方面又 碍于母亲的面子, 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
非常苦恼。 哈姆莱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
子, 他安排了一出戏, 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
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 戏演时, 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狄斯,见
克劳狄斯坐立不安, 中途就离去。 哈姆莱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
克芳狄斯派王后劝说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与母亲发生争执, 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
听的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儿子要复仇为由, 要将哈姆莱特送往英
国, 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识破克寺狄斯的诡计, 中途返回
丹麦, 当时, 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 落水身亡。 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刘娅的哥哥
同哈姆莱特决斗, 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 哈姆莱特第一会合获胜, 克劳
狄斯假意祝贺送上毒酒, 但哈姆莱特没喝。 哈姆莱特第二回合获胜, 王后非常
高兴, 端起原准备给哈姆莱特的毒酒喝了下去。 决斗中, 哈姆莱特中了对手的
毒剑, 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 王后中毒死去, 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
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
击中了克劳狄斯, 自己毒发身亡。

《哈姆雷特》情节内容分析

《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一共有五幕: 第一幕 (深夜幽灵) 、 第二幕 (哈姆莱特


装疯), 第三幕 (葬送爱情、 贻误良机、 误杀大臣), 第四幕 (流放的阴谋、
奥菲利娅之死)和第五幕(最后的决斗)。

第一幕: 深夜幽灵

2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情节概要] 霍拉旭向哈姆莱特讲起有关鬼魂的事时, 困惑中的哈姆莱特立刻相


信了,并决定当天晚上一起见父王的鬼魂, 哈姆莱特看见鬼魂, 果然和霍拉旭他
们描述的一模一样, 鬼魂示意哈姆莱特跟它到人少僻静的地方去好一吐为快。
霍拉旭他们竭力劝阻哈姆莱特不要跟鬼魂去, 生怕鬼魂露出狞恶的面目 吓坏了
他。但哈姆莱特挣脱了霍拉旭他们的阻碍, 跟着鬼魂走了。 当四处无人的时候,
鬼魂打破了沉默,说它正是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鬼魂说它是被人害死的, 凶
手就是他的亲弟弟克劳狄斯, 目的是为篡夺王位 、霸占王嫂,哈姆莱特听说之
后立誓要为父亲报仇。

[内容解读] “深夜幽灵” 这则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一幕, 作为故事的开端,


它通过幽灵的倾诉为读者填补了情节上关于先王之死的空缺, 这同时也解决了
戏剧开头设置的悬念,但紧接着又设置了新的悬念, 哈姆莱特是怎样为父亲复仇
的呢? 因为 《哈姆莱特》 的另一名字 叫 《王子复仇记》, 所以此处点题了,
但又有产生新的悬念, 对于哈姆莱特王子,一般的看法是他忧郁, 缺少果敢的行
动。 但在此处所表现出的果决 和勇敢也应该是他丰富形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
方面。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对幽灵鬼魂这一想象的东西, 总是心存戒备和畏
惧的。 然而哈姆莱特没有任何的畏惧, 反而挣 脱朋友 们的劝阻, 一个人去倾
听鬼魂的倾诉, 这说明哈姆莱特是一个勇敢的王子, 其中包含对叔叔的怀疑。
这种疑虑加上他对父亲的敬佩, 让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寻 找问题
的答案。

第二幕: 哈姆雷特装疯

[情节概要] 在得知整个宫廷阴谋之前, 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莱特的身体虚 弱,


精神颓唐, 鬼魂揭开秘密又在他心灵上增加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哈姆莱特生怕
这样下去会引起克劳狄斯的注意, 于是就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 假装
发疯, 这样一来, 克劳狄斯可能就不会认为他有什么图谋, 也不会有什么猜忌
了。 而且, 假装发疯不但可以巧妙地掩盖他内心中真实的不安, 也可以给他机
会冷眼窥视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 从此, 哈姆莱特在言语、 服饰及各种行动
上都装得疯癫怪诞。 他装疯十分肖似, 以至国王和王后都被他哄骗了过去。

[内容解读]装疯的原因一,父亲的暴亡和母亲匆忙的改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
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莱特说: “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 ” 他
父母的婚姻在他心目中也是坚贞的典范, 这其中蕴涵着他对爱情, 对友谊, 对
人性的一整套人文主义的看法。 而父王的突然死去,母亲在“送葬的时候所穿
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 就急忙和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
面前, 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彻底破灭了。 装疯的原因二, 鬼魂的出现。 第一幕
四五场鬼魂的出现又给哈姆莱特重重的一击。 哈姆莱特与鬼魂见面, 通过鬼魂
的口吐露了不可见人的宫廷丑闻, 然而他一个人的肩头担负了过重的责任,而他
的力量也过于渺小, 他又无可避免, 无法推诿, 所以只好装疯, 寻找其他的解
决途径。哈姆莱特装疯原因三,一方面有效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使自己有时间
思索,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把危机变成转机。 这个行为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智
慧和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

3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第三幕:

a. 葬送爱情

[情节概要] 波洛涅斯给国王献计, 用女儿奥菲利娅做引诱, 让哈姆莱特和奥菲


利娅见面, 然后国王, 王后和波洛涅斯藏起来偷听他们的对话, 从而窥探王子
装疯的原因。 哈姆莱特面对着该不该复仇的困惑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
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的疑虑, 然后用 “疯子” 的言语深深伤害了奥菲利娅.

[内容解读] “偷听” 的行为隐含了三个人各自的想法: 国王想知道哈姆莱特


的真实想法: 波洛涅斯想证实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乔特鲁德希望奥菲利娅的温
柔能够治愈儿子的病, 而作为主角的哈姆莱特也有他的想法。 先前亲情和友情
的打击, 让他越来越忧郁,也无从选择, 所以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发问,
这是他选择忍耐和选择反抗的矛盾心理的体现。 但是从伤害无辜的奥菲利娅的
一幕中, 我们又看到他的决心, 不惜亵渎爱情,伤害恋人, 以保证全身心地投入
到复仇的计划中。 奥菲利娅的形象在这一幕中是描绘得比较深刻的。 她甘心
做父亲试探王子的工具, 并遵从父命将定情信物还给恋人, 这深深打击了哈姆
莱特对爱情的信念。 这也可以看出奥菲利娅的单纯、 不明世事, 同时也奠定
了她的悲剧结局。

b. 贻误良机

[情节概要] 为证实鬼魂的话,哈姆莱特决定利用戏班子演出鬼魂所说的谋杀场
面试探, 然后仔细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究竟是不是凶手。 国王和
王后都被邀请前来看戏,哈姆莱特便坐在他的旁边, 仔细地察看克劳狄斯的神情,
当剧情发展到琉西安纳斯把毒药灌进在花园里熟睡的贡扎古的耳里时, 哈姆莱
特发现他的篡位的叔叔再也看不下去了, 国王忽然大喊点起火 炬回宫, 装作身
体不舒 服的样子, 匆匆离开了剧场。 哈姆莱特终于断定鬼魂说的全是实话。
这个一直困扰着他的疑问终于得到解决, 可而后, 当克劳狄斯对弑兄夺位的行
为忏悔时, 哈姆莱特没有抓住从他背后经过的机会动手,以至于失去了最好的复
仇机会。

[内容解读] “戏中戏”是哈姆莱特聪明和机智的体现,然而接下来的错失复仇
良机又是他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 他的人文主义性格的矛盾性在这里体现的最
为集中而深刻,他为什么要这样拖延贻误机会呢?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增加剧
情, 延长剧本; 可以看做是他犹豫多虑、 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 可以认为是人
文主义理想和杀人复仇的动机的 冲突;也可以看成哈姆莱特把较多的精力花费
在决定上, 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还可以看成是哈姆莱特意志软 弱的表现·或
者杂而有之。

C. 误杀大臣

[情节概要] 正当哈姆莱特盘算着该如何去报仇时, 王后奉克劳狄斯之命派人叫


他去后宫谈话, 并向他表示, 他俩都不 很高兴他刚才的举止。 篡位的国王生
怕乔特鲁德会偏袒儿子,隐匿起一些他很想知道的话,所以就吩咐御前大臣波洛

4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涅斯躲在王后内宫的帷幕后面, 王后很温婉地责备了哈姆莱特的举止行为,说王
子己经得罪于他的“父亲” 了, 哈姆菜特听到“父亲"这个词时非常吃惊和生
气,便毫不客气地冲撞王后.当王后生气了想要离开的时候, 哈姆莱特想利用这
个好不容易的单独的机会, 叫她意 识到自己的堕落, 于是就抓住王后的手腕,
按住她让她坐了下来. 王后十分害 怕, 担心他由于疯狂会做出伤害她的事, 于
是就大声嚷了起来. 而此时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也大声叫喊 “救王后”,
哈姆莱特以为是国王藏在那里, 于是拔出佩剑向幕布后刺去。 当他把尸体拖出
来才发现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内容解读] 哈姆莱特的复仇的决心和行为在这个场景中体现得最为坚决, 但遗
憾的是死去的不是他的杀父仇人, 而是他女友的父亲, 在这个复仇过程中, 悲
剧的角色不止是他, 另外还有两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也让我们同情, 其中之一便
是他的母亲乔特鲁斯。 乔特鲁斯是一个不守妇道、 没有主见、善恶不分、 是
非不明、 性格软弱的傀儡式的人物。 儿子对她在送葬时所穿的鞋子还没有破
旧就嫁给了克劳狄斯的指责, 便是对她性格的经典概括。但她对自己的过错也
有醒悟, 当哈姆莱特指责她 “你觉得羞愧” 时, 她就觉得 “这些话像刀子一
样戳进我的耳朵”, 但是她的性格缺陷决定了她的悲剧。 然而作为一个母亲,
她又是真心爱自己的儿子的,从规劝闷闷不乐的儿子, 到找儿子谈心, 再到为儿
子的婚恋操心等等, 都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疼爱和担忧, 而且在哈姆莱特告诫
她要保守自己装疯的秘密时, 她也欣然允诺。

第四幕:

a. 流放的阴谋

[情节概要] 国王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把哈姆莱特驱逐出境, 送他到当时丹麦


附属国英国, 并安排两个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国去, 以避免所谓的处分。 同时,
克劳狄斯给英国朝廷写了封信, 要他们把哈姆莱特处死, 哈姆莱特怀疑这里面
肯定有名堂,于是在夜里偷偷从那两个大臣处拿到那封信, 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
擦掉,换上 那两个大臣的名字。 不久,船受到海盗的袭击, 哈姆莱特拿着剑杀
上了敌人的船,而两个大臣却驾着船逃跑了,把他丢下, 带着改过的信件急急忙
忙跑到英国去接受应得的惩罚了。 海盗俘虏了主子以后, 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
们说些好话, 然后就把他放了。

[内容解读] 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克劳狄斯一直没有放松对哈姆莱特的警惕,
只要有一丝机会便会立即抓住, 克劳狄斯的凶险、 奸诈在这个情节中被表现得
淋漓尽致。 他要借刀杀人, 却找一个驱逐犯人的借口: 要大臣看管, 却以避免
处分为借口, 由此可见一斑。 这段情节还是对哈姆莱特勇敢形象的一个很好的
补充, 他杀上敌船是直接展现其勇敢:陪同的大臣逃跑,是对比衬托出她的无畏。

b.奥菲利娅之死

[情节概要]老波洛涅斯死了之后,奥菲利娅受了很大刺激,神经也变得不正常起
来,因为她没想到父亲居然会死在她所爱恋的王子手里, 她疯疯癫癫地跑来跑去,
把一束束鲜花撒给宫里的女人们, 说是在给她父亲举行葬礼;又时常 唱一些爱

5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情和死亡的歌儿。 她喜欢痴痴地坐在一条小河边. 有一天, 她溜了出来,来到


小河旁, 编结了一只小小的花圈,然后爬上一棵柳树, 想把花圈挂到伸向河中的
柳条上, 可是树枝一下折断了, 奥菲利娅便带着她编的花圈掉进了水里。

[内容解读]奥菲利娅是哈姆莱特复仇之路上的另一个悲剧的女性。她性格单纯,
对爱痴情, 对哈姆莱特更是一往情深, 然而她所爱的人却是她的杀父仇人,一个
简单的姑娘怎能承受这样矛盾的打击, 这是性格的悲剧, 也是命运的悲剧。 同
时这个情节也推动了后文雷欧提斯的复仇和两人决斗情节的发展.

第五幕:最后的决斗

[情节概要]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对其父亲, 妹妹惨死的忿愤, 设奸计唆使雷


区城斯同哈姆莱特挑战比剑. 狠毒的国王利用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欧提斯,让他使
用一把深前每约的开刃尖头剑。 比赛前,哈姆莱特挑了一抨钝剑时,也没用检查
雷欧提斯的剑,剑后, 雷欧提斯没拿出真实本领来,故意让哈姆莱特占些上风,好
趁他掉以轻心之时主刀一击, 这时国王克劳狄斯也故意称赞哈姆莱特的胜利,大
声喝彩. 这一切都分散了哈姆米特的心神。 几个回合过后,哈姆莱特剑势就有
些松弛, 这时,雷欧提斯凶狠地拿出本领,用毒剑一下刺中了哈姆莱特。 但这一
击激起了哈姆莱特的怒火和勇气。 激烈的拼斗中,哈姆莱特夺过那把毒剑并用
它回敬了雷欧提斯. 正在这紧张的时刻, 王后喝下那杯克劳狄斯准备给哈姆莱
特庆祝胜利的毒药, 国王忘了事先关照王后, 王后就倒地身亡了。

[内容解读] 克劳狄斯的阴险, 奸诈、 狠毒再次集中体现, 既虚伪地利用雷欧


提斯的复仇心理,又设计双重诡计, 可谓用心险恶. 而哈姆莱特对比赛规则的信
任也让他粗心地献出了无辜的性命。

《哈姆雷特》艺术特色

首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在上文的
分析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着重提一下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阐述的艺
术见解。他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
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他还强调艺术表现“不能越
过自然的常道”,既不能过分,也不能懈怠。这些先进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观点,不仅为莎士比亚本人所竭力遵循,就是在今天也仍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

其次,作品结构的复杂和情节的生动也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卓越的艺术才能。
剧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丹麦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丹麦与挪威、英国
的外交往来,丹麦朝廷对德国威登堡(人文主义中心)的态度;哈姆莱特的家
庭关系,波洛涅斯的家庭关系,以及这两家之间的冲突;对剧情的转折起重大
作用的戏中戏和比剑的安排;哈姆莱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父亲的亡魂、作为
对手的叔父、波洛涅斯、他的两个同学、王后、奥菲莉娅、霍拉旭、雷欧提斯、
剧团伶人、两个掘墓人以及作为旧式官僚的代表的奥斯里克)。所有这一切的

6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都被莎士比亚巧妙地安排在这一悲剧里,不仅增强了剧本
的现实性,更为剧中众多人物展示其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
间环境。

第三,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莎士比亚为他们设计了大量的独白。尤
其是在刻画哈姆莱特这一中心形象时,为了把他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
为了更好展现他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过程,莎士比亚大大发挥了独白的作用。
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前文多有引述),是莎士比亚所有剧本中独
白最多的一个。这些独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独白,
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把握了剧情展开的线索。这些独白本
身也是优秀的诗篇。如果删除了这些独白,剧本无疑将大为逊色。

最后,剧中不同人物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也是莎士比亚该剧的重要成就之一。在
这里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哈姆莱特的直截了当,波
洛涅斯的咬文嚼字,两位同学的躲躲闪闪,奥斯里克的矫情迂腐,掘墓人的俗
俚简洁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而同一个哈姆
莱特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也在不断变化着语言,有时是一针见血的褒贬,有
时是晦涩难懂的疯话,有时是温情脉脉的表白,有时又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俚语。
哈姆莱特的独白也同样具有多样性,时而诗体,时而散文,诗体意味着庄重与
典雅,散文意味着诙谐与粗俗。这种不同文体的使用在其他角色身上也有体现,
比如掘墓人使用的民谣。运用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文体不仅丰富了人
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作者为我们精心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文艺复兴时期
的社会风俗画。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他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展现了一段历史,一段精神与
思想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文学与艺术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被一种
激情和悲壮感召着,激励着,去咀嚼已逝的过去,去思考未至的将来。

《哈姆雷特》戏剧的悲剧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一部充满悲剧的戏剧. 《哈姆雷特》悲剧
的根源可从四个方面来谈论即王子 (哈姆雷特) 的悲剧、爱情的悲剧、 亲情的
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1.王子的悲剧性

它的悲剧根源有两个, 即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冲击和社会的现实与性格
碰撞,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 对“人”抱有美好的看
法。 他甚至称赞“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 在他眼中人类简直就是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他无视封建规范和习俗, 重视友谊, 爱情, 主张
人们应该平等互爱, 老国王一去世, 原本心目中像圣女一样贞洁的母亲, 在父
亲葬礼举行后还不到两个月内就嫁给了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钻进了乱伦的衾
被”,对于这场变故,他不能释怀,成为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从人文主义者来说,

7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哈姆雷特信奉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与当时封建制度还 很强大的制度及当时
的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哈姆莱特单纯地想实现自己“重整乾坤" 的抱负, 同时
又想用最正义的手段: 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看清社会的现实, 低估了对手的强大,
因此造成了最终的悲剧。这是那个时代像哈姆莱特一样的人文主义者自身局限
造成的悲剧.关于社会的现实与性格碰撞方面, 哈姆莱特深刻的思想或喜欢深思
的性格, 形成了他意志的耗散, 信念的不坚定, 在行动上迟缓, 拖延,“生存还
是毁灭”, 这个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对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更是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哈姆莱特才
长期 踌睹和拖延着他早应该采取的复仇行动理相与现实的矛盾, 使得他陷入了
严肃的,优郁的流思,从而失去了果断的行为,内心的激列的结果, 使他时常变得
对前途感到淀然,这神气氛深深笼罩着他,使他不能自拔、使他外部表现为怀疑、
忧郁、 犹豫; 表现得意志薄弱。 而他犹豫的不是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必须怎
么做的问题,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悲愤与失望, 苦闷与彷徨, 批判了丑恶
的现实,也揭露出哈姆雷特悲剧的必然性。

2.爱情的悲剧性

此外, 爱情亦是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之一。本来, 哈姆莱特是热恋着奥菲


利娅的,这我们可以从奥菲利娅的口中得知,也可以从波洛涅斯对国王和王后的
谈话中得知 。但是父王的死与母后迅速的改嫁对年轻的哈姆莱特造成了重大的
打击, 使他对世界产生怀疑,甚至对爱情的信念发生动摇,又因复仇之事踌躇、
装疯,不得不冷淡奥菲莉亚。 由此可见,哈姆莱特把自己的复仇重任看得比奥菲
利娅要重要得多, 这也 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至于可怜的奥菲莉亚, 她对此
却毫不知情,她怀着极度失落而又还抱着一丝希望的矛盾心情与哈姆莱特见面,
听到的却是自己心爱的人冰冷, 绝决、 疯癫的话语。 她以为她最心爱的人-哈
姆莱特真的已经疯了。 尔后, 她的父亲又被自己所爱的人错杀, 而深爱的人又
将被放逐英国。 一连串的打击致使她焦虑、 悲伤过度, 精 神失常了, 最后在
河岸失足而亡, 其实从奥菲莉亚爱上自己的杀父仇人这一点而言,就注定了她与
哈姆莱特的爱情是不会有好 结果的了。 她不可能和自己的杀父仇人在一起 ,
甚至生活。 因此, 奥菲莉亚的死在 《哈姆莱特》 这部戏中亦是必然的。 换
言之, 奥菲莉亚是为爱情而死的, 而哈姆莱特是造成奥菲莉亚死亡的最直接原
因。

3.亲情的悲剧性

再者, 王后乔特鲁德之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可以看作是亲情的悲剧的体现 ,
在《哈姆莱特》 这部戏中,王后可 谓是乱伦下的悲剧, 她与自己丈夫的弟弟成
亲, 使得自己的儿子 (哈姆莱特) 对自己不甚谅解, 认为自己不知廉耻。 在丈
夫过世仅仅两个月就匆匆改嫁, 完全把自己的丈夫抛诸脑后, 抹杀了 她与丈夫
之间所发生过的爱情。 而且, 克劳狄斯娶乔特鲁德的重大原因乃是为了巩固自
己 (国王)的地位,堵住那悠悠之口。

8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虽然如此, 王后对哈姆莱特的关爱和柔情是真挚的。 她利用奥菲莉亚试探他是


否真疯也是出于母爱, 希望他的疯癫是由于爱情引起, 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
这样就能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替他解决, 然而哈姆莱特对母亲却是爱恨交织,
他在精心安排了一场演出,确定父亲的鬼魂所言真实之后, 在母亲寝宫里,面对
母亲的不满,先是自我告诫不能杀死母亲, 只能用言语来伤害,尔后,犀利刻薄的
言语却又在无尽的羞辱中含着深深的爱, 从中,亲人间的真情实感流露得淋漓尽
致。 然而, 王后终究还是逃脱不了 道德的谴责和哈姆莱特的蔑视与批评。 最
后阴差阳错替儿子喝下那杯毒酒, 似乎也正昭示着上帝专赐予她为自己的不坚
贞和对家人不忠赎罪的机会。

克劳狄斯身为哈姆莱特的叔父, 不仅杀害了自己的兄长 (老哈姆莱特), 夺取丁


王位,还娶了自己的嫂嫂 (乔特鲁德) 为自己的王后,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及
资念, 不惜一切代价, 对亲人下毒手,最后死在哈姆莱特的剑下。 亲人间理应
相亲相爱,共聚天伦之乐,无奈<《哈姆莱特》 这部戏中的亲人间却不得不粕互
残害, 可真 谓是人间一大悲剧。

4.人性的悲剧性

人性亦是 《哈姆莱特》 这部戏的悲剧根源之一。 新国王克劳狄斯的死是必然


的, 他是哈姆莱特复仇的对象, 也是野心与欲望的祭品。 他是剧中最大的反派,
是王位的篡夺者,是道德的败坏者。 他觊觎兄长的王位, 对王后怀有欲望, 但
命运注定他本该得不到这一切。他用别人的鲜血换来不属于自己的一切。 当他
发现哈姆莱特可能得知真相后, 又开始拯救自己可能会失去的辛苦到手的 “幸
福”. 他曾做过无力的忏悔, 想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他徘徊在罪孽和理性之间,
最终还是死在被自己淬了毒的剑下。

哈姆莱特亦曾为友情欢 唱, 他对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曾非常友善, 年少时


候亲密的情谊, 多年的交情, 是他认为的始终不渝的友好. 可是他们之间的友
谊竟如此廉价, 他们为国王卖命, 陷害哈姆莱特,这是友情的毁灭。 对于哈姆
莱特来说, 现在也算是 “众叛亲离” , 只有在威登堡读书时的同学霍拉旭可
以信任。 这友情的一次背叛,深深地刺痛了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了的哈姆莱特 ,
使他更加认清了人情的险恶、 世情的凉薄。

有人认为所有人都死了的结局太不人性, 可这就正是 《哈姆莱特》 的悲剧性


所在. 波洛涅斯, 奥菲莉亚、 雷欧提斯,都是死于哈姆莱特复仇的犹豫之下,
王后遭受了上天对她的惩罚, 克劳提斯的死是邪恶的必然结局,而哈姆莱特的死
正是体现了人处于不光明的、彷徨的时代中的性格悲剧。 《哈姆莱特》用它悲
剧式的精神,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悲剧,人生的意义, 存在的价值, 个人的选择
……它给我们以 很深的启示, 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很大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

9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他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广泛性
上。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及时变换自己所运用的艺术形式以达到内容和形
式的尽可能的和谐统一这是莎士比亚艺术创造的鲜明特点之一。

(1)喜剧

喜剧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占有相当分量共 10 部。它们的共同风格是浪漫与抒
情综观莎士比亚喜剧它的浪漫、抒情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下列因素有关:
首先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莎士比亚喜剧是歌颂式喜
剧他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爱融汇成了莎士
比亚喜剧的主旋律。这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主题莎士比亚艺术地将它表现了出来。
同时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莎士比亚也进行了揭露和嘲讽但是他的讽刺带有温和
性而且在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 其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
独特光彩。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刻画生动她们天生丽质感情纯真心地善
良才思敏捷热情活跃意志坚强。如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鲍西娅能言善辩、利
嘴如刀的贝特丽丝活泼开朗、调皮狡黠的罗瑟琳善良无私、坚毅忍耐的薇奥拉
还有感情真挚、追求执著的奥丽维娅等等。 第三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
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场面充满诗情画意、欢声笑语和轻
歌曼舞自然景象的美好怡人是与人物的美好情愫融为一体的。 最后莎士比亚喜
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莎士比亚的喜剧语
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充满着奇思妙想和机智风趣是诗意和机敏相结合的产
物因而洋溢出了绮丽、诙谐的特异光彩。

(2)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面貌和实质。 莎士比亚悲
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他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
英雄的高贵性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出身上而且体现在他们的品性上他们大都具有
正面的特质伟大的性格是社会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舞台
上他们却从显赫的高位上跌落下来甚至毁灭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他们的痛苦
与灾难异乎寻常;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普遍的性质属于
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因而特别动人心魄发人深省。 其次在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亚不
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这就体现出了形象
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 第三就艺术风格而言莎士比亚悲剧一般不把悲喜截然
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它们结合起来在情节发展的进程中让庄
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并使主题蕴意得以升华。 第四
在表现手段上莎士比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他让鬼魂、女巫上场直接参与
舞台表演利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迷信观念来帮助制造气氛展开情节
刻画人物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戏剧效果。 最后意象的充分运用则构成了莎士比亚
悲剧语言上的最大特色。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意象不仅是大量的、成群的而且在
每一剧中均有一个、乃至几个主导意象而这则直接关系到作品主题的表达。

(3)悲喜剧

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喜剧的框架(形式)内表现具有悲剧性的矛盾
冲突;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悲喜相间、悲喜混

10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杂的戏剧形式和戏剧风格体现出了莎士比亚锐意革新、大胆创造的精神为后世
“正剧”和“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传奇剧 首先浪漫情节中的奇崛美。通过神话般的奇特故事梦境、神谕和魔
法的神秘性以及偶然性与巧合的频繁发生构成了一出出险峻奇兀、惊心动魄的
戏剧。它不仅渗透着作者的狂放想象也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的洞彻理解和豁达
态度。 其次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在莎士比亚的传奇剧里在剧情由“悲”转
“喜”的过渡阶段都有一个自然背景和田园环境的描绘。 第三象征结构内的和
谐美。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结构原则为:剧情(家庭关系)由合(和谐)到分(分裂)
再到合(和谐)场景由宫廷到社会(田园)再到宫廷。这一“圆”形结构方式反映
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也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与希
望。

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

哈姆雷特是整部剧中的主人公,他的父亲被人毒害、母亲被人霸占,自己却生活
在仇人的权威之下,使他的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与刚烈。他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
人,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的父亲被他的叔父克劳迪斯害死母亲又被其霸占,
开始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个真相,可以说是认贼作父,父亲的幽灵告诉了他的真
相。期初他还不敢确定父亲的幽灵告诉他的是真是假,他为了避免克劳迪斯的怀
疑就开始装疯卖傻,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他精心设计一部父亲
被害死的剧,他在暗中观察克劳迪斯的反应,当克劳迪斯出现了紧张的不正常反
应时,他确定了父亲确实是被他害的。在爱与复仇之间他充满了矛盾,在处理母
亲的事情上他也充满了矛盾,还有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极大推崇者,他的
行为也处处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自由博爱自然受到了群众的拥戴。他在大
学时候就开始学习人文主义思想,替父报仇就不再是他个人的行为了而是上升到
为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上了。他的性格中又有一些优柔寡断,他有几次机会
可以杀死克劳狄斯,当克劳狄斯在神的面前忏悔的时候,他本可以就杀死他但他
认为他是在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会受到神的怪罪,于是放弃这个极佳的机会,也
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他的思虑要多于行动,在行动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所以这就造成了他性格中的那份快乐与忧郁的矛盾统一。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也和其性格有着巨大的关系,
他的性格养成也和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有关。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
主义形象,但当他面临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压迫、钩心斗角又感到了极大的迷惑,
在宫廷之中充满了尔虞我诈、权利的斗争,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获得一己私利宁愿
违背事实真理屈服于强大的专制制度前。这都让哈姆雷特感受到深深的困惑 ,是
逃避还是去战斗是哈姆雷特面临的选择,最后他勇敢地选择去与封建专制战斗,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也值得人们赞扬。可以说哈姆雷特所处的时期是人文主义思
想与封宗教建思想相碰撞的时期,也是新兴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时期,同时
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新兴阶级在传统思想和封建势力面前还
显得很弱,这正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哈姆雷特看不上一般的民众,他也
不会采取暴力手段推翻克劳迪斯的政权,尽管克劳迪斯担心由于民众都喜欢哈姆
雷特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影响,但暴力手段与哈姆雷特心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相差太

11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远,这也注定了在那个时代他是很难成功的。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他自己的原因 ,
而是那个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可能成功。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
在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想还不足以推翻封建制度但对人们却有着重要的启迪作
用。哈姆雷特的死也象征着其对封建势力、旧制度旧思想的胜利,他没有屈服于
强大的旧势力、封建专制面前,他的做法也极大地鼓舞了后人与旧制度的战争,
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奥菲利娅的人物形象分析

奥菲利亚是一个善良纯洁并且十分美丽的女孩,但由于其处于的特殊位置使她的
很多行为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于爱情她选择藏在了心中,她深爱着哈姆雷特
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她就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和大胆地去追求。她非常的
纯洁体现在她的不谙世事,把一切都想得那么好和那么单纯,这也为她日后的悲
剧埋下了伏笔。她美貌、善良、纯洁就像天使一样降落在人间,但她的不幸是生
活在一个封建父权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里,她十分听父亲的话,父亲在她的
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连她想和心爱的人在一起都会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
而放弃,这在她经常地说的一句话:“父亲,我一定听您的话。”就可以看出来。
由于生活在父权社会环境下,她的顺从只能使她的人生会以悲剧收场。对父亲、
哥哥的绝对顺从使她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恋人的厌恶与父亲、哥哥的不理解加快
了她的死亡。似乎只有死亡才能让她解脱烦恼和远离现实的纷争。奥菲利亚的
悲剧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她和哈姆雷特一样,都拥有一颗善良纯洁的
心,对人对事都充满爱心,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不一致。同时她所处
的父权环境下,一个弱女子是没有话语权的,很难得到男人的真正关心与帮助,与
哈姆雷特的关系也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总之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
善良、但又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孩在那个时代如何走向尽头的过程。奥菲利
亚的死也没有唤醒哥哥的觉悟,反而增加了他对哈姆雷特的仇恨,于是就与克劳
狄斯密谋要害死哈姆雷特。可以看出奥菲利亚的死不足以改变当时的现状 ,她只
是一个权利斗争的牺牲品而已,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封建专制和旧思想的痛恨,
在惋惜中我们更坚信封建专制和旧思想必将走向灭亡,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些
流血和牺牲。

(三)克劳狄斯的人物形象分析

克劳狄斯是作为国王、哈姆雷特的叔父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他杀死了自己
的兄长也就是哈姆雷特的父亲,还霸占了他的母亲。对待周围的人处处提防,时
刻警惕着周围人对他的威胁,害怕自己失去这来之不易的王位。他奸险狡诈,人
面兽心,有过人的手段,他骗得了哈姆雷特母亲的信任同时又使得一群大臣对他
效忠,例如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的。为了巩固统治他可以说是始
终将自己放在一个优势的地位上,例如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就告诉大家:“不要忘
记自己的本分”来让大家忘掉因老国王而产生的悲伤,进一步地让大家明白现在
他是新的国王,你们现在要专心为我服务。之后他还给挪威的老国王写信,让他
劝阻小福丁布拉斯的冲动行为。总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善于利用一

12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切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同时他也懂得身边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懂得怎样平衡各
种人物之间的关系,虽然最后雷欧提斯告诉了哈姆雷特真相,他也被哈姆雷特杀
死,我们也能深深地认识到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罪恶统治者的君主形象。通过他
的一系列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善于伪装自己的真实面目,善于虚情假意,对待
哈姆雷特表面上充满了爱心,背地里却时刻提防他要将他置于死地。他是封建统
治阶级的典型代表,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他可以不惜一切手段杀害周边的亲人。
从他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权利和高高在上的特俗地位对
与人是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为了取得统治地位可以不顾亲人的死活,可以说在他
的心中没有亲情与友情爱情,权利是他获得一切资源的基础,就像服丧期还没满
的时候就着急地迎娶哈姆雷特的母亲一样。总之,克劳狄斯的死预示着封建制度
将要走向灭亡,新兴阶级和新思想将会取代封建制度和旧思想,社会也会变得更
加平等自由。

评论哈姆莱特的复仇记

故事讲述了身为丹麦王子的哈姆雷特在德国享受旅学时光时,突然传来国王去
世的噩耗彻底地改变了这个快乐王子的境遇。叔父克劳迪斯登上王位、母亲改
嫁新王,被老国王的鬼魂告知死亡真相后他便开始寻找凶手、为父报仇,这期
间不断面对遭受迫害,爱人离世的悲惨境遇。最后哈姆雷特杀死了凶手,自己
也以丧命的悲剧结尾。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为何走得这么艰难?是什么导致了
他的悲剧?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王子?我们从《哈姆雷特》中看出哈姆雷特自
身的性格延宕,也就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的复仇之路走得很艰难。他在复仇过
程中犹豫不决,他虽然是复仇意愿上的巨人,但却是复仇行动上的矮子。

一.确实复仇对象中的延宕

从确认复仇对象上来看,哈姆雷特没有直接相信老国王鬼魂的诉说,而是大费
周章自行寻找真凶,这已经开始显现出他延宕的性格。从知道老国王死讯开始,
哈姆雷特始终沉浸在丧父的悲伤中,继承权的丧失,王后的改嫁更加深了他的
忧郁情绪。即使在新国王克劳迪斯的婚礼上,他也身穿丧服出席。就算他心中
已怀疑叔父克劳迪斯就是害死父亲的“毒蛇”,但却迟迟没有展开探究真相的
行动。直到老国王的鬼魂出现在自己面前,但是哈姆雷特强烈的宗教思想却让

13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他无法完全相信鬼魂的话,他用装疯卖傻、安排戏中戏去刺探真相。而这一系
列的行为过后,已经是整整两三个月的时间。

哈姆雷特认定新王克劳迪斯是杀父仇人,经历了自我起疑—鬼魂诉苦—找出真
相三个步骤,那他为何不在第二个步骤鬼魂出现时就确定对象呢?因为这超出
了哈姆雷特的信仰范围,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曾经的快乐王子,一名接受过人文
主义精神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拥有自己的道德信条。他面对的克劳迪斯,既
是作为叔叔的亲人,又是作为国王的统治者。于情,他无法伤害和自己有血亲
关系的叔叔;于理,他不能跨越道德界限去迫害一国之主。他根本不愿意相信
叔叔就是杀父仇人,所以他用一次次的有些“繁琐”的行动一再证实鬼魂的话,
从难以置信到接受现实,这其中巨大的心理变迁将他延宕的性格展露出来。

二.寻找复仇方式时的延宕

从寻找复仇方式上看,哈姆雷特先是错过趁克劳迪斯祈祷暗杀他的时机,又因
误杀爱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大臣波罗涅斯被迫赴英。至此他都没有找到一个切实
可信的复仇方法。而他复仇不成,在这过程中自己又反遭迫害,他延宕的性格
是导致其复仇之路曲折却毫无进展的重要原因。

有不少读者认为,趁着克劳迪斯祈祷杀了他,是全剧复仇机会来临的高光时刻。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从确认凶手的一系列铺垫中,哈姆雷特展现出的是完完全
全的虔诚宗教徒形象,他的信仰绝不容许他进行罪不可恕的谋杀行径。然而,
在复仇路上的王子不仅被他的信仰“拖累”,还受他的母亲王后乔特鲁德阻碍。
王后乔特鲁德并不知道克劳迪斯杀害老国王的事实,如今的克劳迪斯对她来说
就是珍爱的丈夫,如果哈姆雷特杀害了克劳迪斯,他就会变成王后眼中不忠于
一国之主,不孝于母亲的“凶手”,这让他在开展复仇行动中背负了太多顾虑。
也正是如此,当克劳迪斯假意利用王后与哈姆雷特的谈话来摸清《捕鼠器》一
戏意图时。前去赴约就是他犹豫的表现,这场谈话最终也以正中圈套误杀波罗
涅斯结束。在与王后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又设置了老国王鬼魂再次出现的情节,
这一次连鬼魂都开始催促他复仇,可见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

三.完成复仇行动时的延宕

哈姆雷特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复仇之路,在他与奥菲莉亚的哥哥雷欧提斯的决斗
中走向结局。想要完成复仇,这场绝杀之战来得意料之中,但故事的结局却让
人难以平复。王后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亡,哈姆雷特和雷欧
提斯也两败俱亡,到了最后关头,哈姆雷特才杀死了克劳迪斯。复仇终于完成
了,可结局不是以克劳迪斯的死美满结束,而是以所有人的死惨淡收场。明明
可以一剑杀死克劳迪斯,哈姆雷特却深陷决斗丢了自己的性命,这显示了他延
宕的体现。

在最后这幕中,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哈姆雷特要等到自己遭受毒剑即将丧命之际
才下手杀死克劳迪斯。毋庸置疑,他的复仇之心是坚决的,但他选择最后关头

14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才杀死克劳迪斯,是具有一定契机的。因为在这之前,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乔
特鲁德已经死了。哈姆雷特的延宕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其内在的“俄狄浦斯情
结”,即“恋母情结”。其提出者弗洛伊德认为双亲是儿童最初的性发展对象。
哈姆雷特在潜意识中仰慕母亲,对父亲具有敌对态度,克劳迪斯毒害老国王是
“正中下怀”。他的犹豫,踌躇,迷茫和内心的挣扎都在母亲被克劳迪斯误杀
后得到释放,这时候他才能以为母报仇的名义心安理得地完成复仇。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复仇之所以进行地如此缓慢,结束地那么凄
惨,与他自身延宕的性格特征脱不了干系。由于信仰宗教,他无法相信鬼魂的
话;由于坚守道德,他难以确信叔叔就是凶手,这体现了他寻找复仇对象时的
延宕。为了遵守不杀生的宗教信条,为了顾及王后的心情,他错过复仇的最佳
时机,这是他在寻找复仇方式时的延宕。即便在最后决斗中杀死了克劳迪斯,
他也因自己潜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待到王后已死,自己即将丧命之际才
出手,这是他在完成复仇行动时的延宕。

阐述《哈姆雷特》的体式特点

莎士比亚通过巧妙机智的戏剧构思及其娴熟多变的语体风格,为人们留下了众
多名垂千古的杰作。在谈到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一剧的魅力时,亚
顿版莎士比亚专集前主编哈罗德·詹金斯先生曾经说:“作为世上最富有魅力
和争议的作品,剧中几乎没有哪一行对白未曾吸引人们的关注并为此发表过一
两篇文章。”

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几位主要人物在剧中先后被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语体风格,
其中包括:无韵诗、韵文、散文、双关语、偶韵体、即兴创作的打油诗及歌谣
等。而每一种文体又有各种各样的风格。难怪我国著名英语专家王佐良先生将
《哈姆雷特》称为“一个诗文体裁的展览厅”。

一、 诗体

《哈姆雷特》剧中的戏文大都为不押韵的诗体形式——无韵诗或自由诗。尽管
行与行之间没有韵脚,但每行诗句都有固定的音节与音步数量,即十个轻重相
间的音节和五个音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律鲜明。一般只有受过良好教育且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在比较庄严正式的场合,谈论高雅严肃的主题,
或是表达强烈的悲喜情感时才会使用。这种无韵诗体首先由英国戏剧家兼诗人
克里斯托弗·马洛创新,由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的诗人及剧作家一起发展,并
成功地使英国诗歌与英国戏剧结合起来。相比之下,莎士比亚在使用这种诗体
方面则显得更为得心应手、自然灵活。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或形象,他常
常打破跨行的限制,以便获得更为丰富的诗歌旋律和戏剧效果。“莎氏把五音
步十音节的诗体运用到臻于完美的境界,既保存了诗体形式的整齐匀称,又写
得流畅自如。”

莎士比亚在选用诗体和散文的不同体裁时,主要是“根据说话者的地位,更多

15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的时候是根据他们的性格和气质来作出细致精确的区别。昂扬在一般音调之上
的高贵的语言,只适合于某一种礼仪风度”。例如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
大的诗行”的哈姆雷特在第三幕第一场那一段有关生死存亡的内心独自,节律
明快、音调优美、主题凝重、发人深省。此处采用诗体形式,不仅适合说话者
的地位——哈姆雷特学识渊博,出身高贵,而且在内容方面也非常适合他的思
想性格与两难处境,因为崇尚人文主义理想的哈姆雷特此时已感到了现实的黑
暗以及自身的不足。

据统计,《哈姆雷特》全剧共有十二段独白,属于哈姆雷特的就有八段,共
221 行。莎士比亚给予哈姆雷特一人 200 余行的独白,由此大大拉近了他跟观众
的距离。尽管哈姆雷特“对其他角色说话时隐语连篇,拐弯抹角,甚至针锋相
对。但在独白时,他的言论却是直言不讳、发自内心”。由此也显示了独白这
种语体在剧中的分量。

使用独白这种语体风格的基本功能或者戏剧效果,就是能够揭示角色的内心世
界。“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功能。他使用的独白,
前后相当一致,它们将我们的注意引向了心理本身,特别是引向了人类所独有
的作为反思与推理工具的内心。”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中,有关作者对人类的生存状况所表
现出的普遍关注,在哈姆雷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我们从哈姆雷特独白
的字里行间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不仅鞭鞑了官场的腐败、小人的得志以及社会
的不公,同时还论及了人生的苦难、意志的薄弱以及死后的困惑等。我们由此
不难发现,哈姆雷特沉思的难题,更多地涉及了人生的实质,而并非复仇的本
质。我们也可由此理解哈姆雷特为什么迟迟未能采取复仇行动的原因所在,因
为他所逃避的不再是个人的复仇行为,而是整个人生的沉重负担。

正如阿尼克斯特所说:“我们在了解《哈姆雷特》意义的同时,时刻也不能忘
记它里面的诗。莎士比亚把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一些深刻的思想用极其优美的
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外表的漂亮,而是真理的优美。”

同样,奥菲丽娅发疯之后所唱的歌谣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首歌谣的主题是
关于令人失望的爱情:一个情人占有了一位姑娘的童贞之后又将她抛弃。我们
知道,奥菲丽娅这位善良温存的姑娘一直爱着自己心中的王子——哈姆雷特,
而且也“曾从他悦耳的盟誓中汲取蜜意”。只是碍于哥哥和父亲的先后警告以
及当时的社会礼节,她才不得不将自己的爱情深深地埋在心底。

剧作家安排奥菲丽娅在失去理智的时候,以歌谣的形式唱出自己心中的愿望与
渴求,这不仅符合奥菲丽娅的身份与处境,而且也可以唤起读者或观众更多的

16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同情与惋惜,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奥菲丽娅这一朵“五月的鲜花,芬芳的玫
瑰”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之中所遭受的爱的压抑以及自身的不幸,从而增加戏剧
的悲剧效果。

在谈到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用韵的特点时,德国文学家兼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家
威廉·席勒格曾经说道:“在《仲夏夜之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韵文
成为重要部分;因为莎士比亚也许希望赋予它们一种热烈奔放的色彩,同时也
是因为人物角色适宜于用一种更富有音乐性的语调来倾吐他们的爱情与哀
愁。”相比之下,《哈姆雷特》剧中的韵文部分虽较少,但其语言风格却最为
丰富,因为其中有几种诗体并存:有介乎文白相间的独白,有非常口语化的调
侃,有即兴创作的打油诗,有辞藻华丽的情书,有阿谀奉承的咬文嚼字,又有
疯言疯语的歌谣,还有承上启下的偶韵等。就连其中的不少散文,尽管没有诗
形,但却不乏诗意。

二、 散文

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很少使用散文,例如创作于 1591-1592 年间的《亨利六


世》(上)中就没有散文。在莎氏较后期的戏剧中,散文的比重逐渐增加,在其
编剧生涯中期创作的《哈姆雷特》里,居然占了近三分之一的分量。据《莎士
比亚百科全书》统计,《哈姆雷特》剧中共有散文 1211 行,无韵诗 2444 行,
加上其它各体诗文韵句共计 3929 行。

与诗体相比,散文没有节律要求,也就是在每一诗行之中没有固定的音节。就
《哈姆雷特》一剧所使用的散文体而言,它们的跨行非常随意,有时同一个单
词之间也可以跨行。剧中的书信、宣言与剧情说明都采用散文形式。这种文体
大都只适用于那些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下层人民,如剧中
的仆人、士兵、水手、小丑等都采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就哈姆雷特本人而言,当他想以一种比较随意自如的方式与朋友或亲人
交流时,或当他需要讥讽喜爱故弄玄虚的波罗纽斯,以及指挥演员们排演的时
候,他都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语调降低到平常的口吻,由此可表明他谈话的
对象有所不同,或当时的气氛有所改变,以及他本人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等。

如在第五幕第一场,当波罗纽斯献计将自己的女儿奥菲丽娅“放出去”引诱哈
姆雷特,并以此向国王与王后证明自己已发现了哈姆雷特发疯的根源时,便对
“正念着书本走来的”哈姆雷特迎上前去,问他读的是什么,哈姆雷特就采用
极其自然、流畅的散文风格,假借书本里的内容,巧妙机智地对波罗纽斯这位
“讨厌的老傻瓜”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讥讽与嘲弄。就连自以为“嗅觉灵敏、百
发百中”的波罗纽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尽管这是疯话,但却很有见地。”
剧作家由此将哈姆雷特学识渊博、才智过人以及冷嘲热讽、爱憎分明的个性展
示在我们的面前。

17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身为诗人和剧作家,但莎剧里的散文部分艺术价值很高,有些批评
家把它誉为英语文学最优秀的散文作品,评价不在诗体部分之下。”从他颇为
口语化的散文中,我们也可略见一斑。

如第五幕第二场两位掘墓的小丑经过一番一本正经的激烈争论之后,同意奥菲
丽娅是属于自杀身亡。但一想到要按照基督教的仪式为她下葬时,他们则感到
迷惑不解,甚至愤愤不平。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若是自杀身亡,死者的
尸体就应该埋在荒郊野外,上面堆上石头和瓦砾,而不应将其葬在教堂的墓地
之内。但就奥菲丽娅的情况而言,“上面下令更改了常规”,对她的葬礼给予
了特殊的优待。所以两位小丑散文化的一段对白,“是对剧本情节的评论……
像是莎士比亚忽然警觉到剧中都是王侯将相,缺少了宫殿外面的人民群众的直
接评论是不行的……但同时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的评论”。这也正是莎士比亚想
通过下层人民之口,对社会的不公予以抨击,对时世的变迁表示慨叹。而且,
“也正是这种穿插增加了剧本的戏剧性,也深化了剧本的思想意义”。

三、 双关语

双关语,是一种文字游戏,是作者利用词与词之间的谐音,或一词多义的优势,
来表明字面意义与内在意义之间的差距,以达到戏剧性的语言效果。“莎士比
亚及其同时代的剧作家都喜爱玩弄文字游戏,而这种游戏常以双关语的形式出
现。”

在谈及莎士比亚剧中双关语的作用时,威尔逊先生在其编撰的《莎士比亚全
集》的导言中曾说道:“莎士比亚对文字敏感,每用一个词,脑海中就会出现
该同的多种含义,他下笔时很能够充分运用每个词的不同含义,令剧文含义多
姿多彩,意象丰富;因此莎剧的语言往往包含多层意义,双关语不但供给观众
娱乐成分,更是诗的表达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根据罗伯特·韦曼先生编著的《莎士比亚的字义搬弄》一书统计,《哈姆雷
特》剧中共有 90 多处双关,为莎氏诸剧之冠。而在他的另一部著名悲剧《麦克
白》中却很难发现这种修辞现象。由此推断,他在剧中用不用双关,是基于不
同对象的性格特征以及戏剧情节的发展需要。而且他“很可能遵循了经过深思
熟虑的能够经受严格考验的某些原则”。

我们以哈姆雷特在第一幕第二场首次亮相便使用的一句双关语为例。当新任国
王克劳狄斯答应雷厄提斯可以返回法国之后,便开始与哈姆雷特搭讪,并亲切
地将其称为“my son”(我的儿),哈姆雷特对此颇为不满并出言不逊(“有点胜
过亲族,但是远于同属”)。国王接着追问哈姆雷特:“你为什么依然阴云笼
罩?”哈姆雷特及时地反驳道:“不,陛下,我倒受不了太阳的热乎儿。”哈姆
雷特在对克劳狄斯的反驳之中,利用单词“sun”多义的优势,既可表达自己
“不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心情,因为他此刻身穿丧服正为死去的父亲痛苦
哀伤,所以更愿隐蔽起来;同时也可表达哈姆雷特不想再见到国王的意愿,因

18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为‘SUn(太阳)’一词在传统上可象征‘王室、帝王’”。另外,哈姆雷特在自
己的回答中,也利用了“sun”与“son”两词之间的谐音,机智地“反驳并拒
绝了新任国王将其称为‘儿子’的意图”。如果说哈姆雷特在自己的回答中,
利用单词的谐音与一词多义的优势达到了一语双关的戏剧效果,那么克劳狄斯
在自己的问话中,也不乏弦外之音。因为“clouds(阴云)”一词根据上下文,
既可明指哈姆雷特此刻所穿的黑色丧服,又可暗指哈姆雷特内心所笼罩的阴影,
所以同样也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剧作家在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首次见面时,便安排他们两人以双关语的形式针
锋相对,由此拉开了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序幕。

哈姆雷特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谐谑语和双关语:“它们都随着哈姆雷特的情绪
变化而变化,或尖刻暗讽,或粗憨戏谑,但都充满妙趣和才智,可惜由于时代
的变迁和译文的障碍,有些地方比较费解或不易传神了。”附带说一句,笔者
将哈姆雷特上述双关语译为“不,陛下,我倒受不了太阳的热乎儿”,因为其
中的“sun(太阳)”一词,既可明指“阳光”,又可暗指“帝王”(此处为克劳
狄斯);另外将该词中的暗含意义译为“热乎儿”,意在利用“乎”与“呼”之
间的谐音,来表达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将自己“呼”为“儿”的不满,希望能
借此将原文的戏剧效果模仿一二。

四、 偶韵体与打油诗

偶韵体,就是随韵体或双行一韵体。《哈姆雷特》剧中的每一场结尾部分大都
采用了这种语体。当作者“有意强调或想让观众将某些诗行记住时”也采用这
种文体。此外,哈姆雷特在不同的场景说出或引用的格言、警句等也都采用了
偶韵体形式。例如,哈姆雷特在第一幕第五场结尾得知父亲遇害的真相之后发
誓要为父亲报仇,当他最后要跟当晚与他一起在炮台站岗的朋友告别时,他说
道:“时代已经脱节,噢,糟糕透顶,竟让我负起这拨乱反正的使命!”哈姆雷
特上述偶韵体,既可对第一幕的主题进行概述,又可对随后的剧情给予铺垫,
从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戏剧效果。我们知道,之所以“时代已经脱节”,是因
为“尽善尽美”以及“天神般的”父亲已惨遭杀害,取而代之的正是杀害父王
的凶手——自己的叔父——一位“一钱不值”的怪兽。而更为糟糕的是,自己
的亲生母亲已经停止对这位“天神”的哀悼,转而委身于一位怪兽,从而使自
己变得禽兽不如,因为就连那“缺乏理性的畜生都会哀悼得更久”。此刻,
“丹麦王国的皇床”已变成“一种供人淫荡和乱伦的卧榻”。

哈姆雷特誓言要负起的“这拨乱反正的使命”,“若从最广泛的道义而论,不
是杀死残害父亲的凶手,而是要通过这一举动除掉世上的怪兽,从而把这个世
界归还给天神”。对年轻的哈姆雷特来说,要想完成这样一种使命肯定是任重
而道远。

19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最后再来看第五幕第一场,当哈姆雷特在墓地对掘墓人扔出的头骨进行了一番
沉思与诘问之后,接着又反问好友何瑞修能否通过想象“追索亚历山大那尊贵
的尘土如何去堵桶口”,当何瑞修回答“要想到这一点太需要奇思妙想”时,
哈姆雷特首先以散文形式反驳何瑞修的观点,随后又即兴吐出了四句打油诗。
就韵律而言,哈姆雷特这四句打油诗也属偶韵体范畴,它们结构整齐,韵律鲜
明。剧作家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对所谓的伟人与帝王进行了戏谑性的蔑视与讥讽:
恺撒——罗马帝国的统帅、君王,人们常把他与亚历山大相提并论。亚历山大
——马其顿国王,先后征服过希腊、埃及与波斯,并侵入印度,建立亚历山大
帝国,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伟大的征服者。同时也以其长相英俊、体味芳香而出
名。但他死后肯定也会是朽骨一堆、臭不可闻。剧作家借此可以重申本剧的主
题之一——对死亡的沉思:“死亡是一个均衡器——亚历山大死后与他的仆人
并无两样。”尽管他在世期间威震四海、功高盖世。

通过上述具体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剧中人物无论采用哪一种语体风格,都非常
恰当得体,都与他们的身份、谈话的对象及他们当时的心情及环境完全吻合。
“诗人把同样一句话用诗而不是散文表现出来,或者相反用散文而不用诗表现
出来,都是不能加以改变的,否则就会损伤或破坏了原有的美。”

同时,剧作家在剧中采用多变的语体风格,也向我们展示了哈姆雷特的多才多
艺、思维敏捷,以及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准确而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气
质与性格特征,让他们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融为一体、交互作用,并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戏剧的初衷。因为“戏剧的目的,古往今来,就是充当自然的一面明
镜;要让美德得以彰显,使丑恶原形毕露,再现时代的烙印,反映历史的真
实”。

鉴赏与评析《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
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
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
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但是,他的美
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
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
附势等等。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
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
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

20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
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
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
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
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
“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
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
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
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
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百度“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
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
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
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
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
出来的一朵长不开败的艺术之花,直到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欣赏并贯彻作品中的优良价值观

1.哈姆雷特对待别人的善良。哈姆雷特是这部剧中的主人公,他拥有一颗善良的
心,对待仆人和其他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叔父克劳迪斯
的邪恶与狠毒。他的善良体现在很多方面,他其实有几次机会都可以杀掉克劳迪
斯,例如当克劳迪斯在神面前忏悔的时候,他就可以杀掉他,但他放弃了因为他认
为这样做会受到神的谴责的。

2.哈姆雷特对于人类的态度。《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对于人类
的态度上,他主张人类的自由与博爱,认为人类的灵魂和生命都应该充满着自由
的气息。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宣扬要以人为本,认为人才是宇宙的主宰,反对封建
思想和宗教神学,提倡人个性的充分表达。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人是多么了不
起的物品,理性是多么的高贵,力量是多么的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智慧多么像
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他对于人性的肯定,认为人
是天地间的最高贵的生物,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后面他所遇见的现实世界与理想
的对立,也为他后来与封建旧势力做斗争的做法提供了依据。

21
BCNB 3163- 小说与戏曲 M15- 现当代戏剧选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3.哈姆雷特对于人和事物的平等观念上。哈姆雷特待人平等,反对压迫和歧视,
这可以通过他所做的一系列事看出来,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行为,
而是要同封建旧势力做斗争,要推翻封建统治解放民众。正是因为接受到了人文
主义思想的教育影响,对于现实世界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统治阶级
的残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他充满了厌恶所以他才将个人的恩怨上升为为整
个国家、整个民族进行斗争的崇高行为。他本可以提前就杀死国王克劳迪斯 ,但
由于克劳迪斯在神的面前进行忏悔,他担心这样做会受到神的怪罪,同时他要在
大庭广众之下审判克劳迪斯将他的罪行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国王,
使民众不再受他的压迫统治。追求人们之间的平等与自由,是哈姆雷特与封建制
度做斗争的动力,就像作品中体现的对普通大众的深深同情一样,哈姆雷特也在
追求者人们之间的平等,反对封建压迫。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