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1.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
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是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和治疗中,创造性地将流行病学及
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用于研究病人及其群体的诊断、治疗、预后
以及保健的决策和评价。
3. 现况调查 Prevalence survey, Cross-sectional study:
4.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
5.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暴露因素的有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
组,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
素与发病结局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6.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是从研究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某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在同
一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非某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人群既往某些暴露因
素出现的频率进行比较,以分析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7.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对照和盲法的原则,评价某种疾病
疗法的优劣或某种干预措施的效果。一般要求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
8. 现场试验(Field trial):是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干预措施作为实验组,一组不给干预
措施作为对照组,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两组对象所观察的结局有无差异,从而判断干预
措施的效果。对象为未患病的健康人或高危人群中的个体。
9. DME:Design 设计:临床研究和观察的设计;
Measurement 测量:用测量的方法衡量和比较临床现象;
Evaluation 评价: 评价各种临床数据、实验室数据、临床研究结论。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10.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是指某病再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
患病水平等。(三间分布)
1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2. 罹患率 (attack rate):指短时间小范围内的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13. 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14. 疾病发病指标的应用
1) 发病率:主要用于疾病监测或公共卫生监测数据的表达,有助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2) 罹患率:用于疾病暴发和流行、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描述;
3) 患病率:主要用于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资料的描述与分析,尤其适合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4) 感染率:可用于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调查,如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5) 续发率:适合于疾病暴发、横断面调查,用于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防疫措施的效果
15.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再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再该人群众所占的比例。
16. 病死率 (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病例。

17. 生存率 (survival rate):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 n 年的随访,到


随访结束是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18. 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病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
星出现,病例间无明显联系。确定散发时多与当地近三年该病的发病率进行比较。
19. 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20. 爆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
似的病人。爆发往往是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由共同的传染源引起。
21. 疾病死亡指标的应用
1) 死亡率:适用于死亡报告系统资料的分析,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
2) 病死率:适用于疾病监测、疾病暴发和流行等资料分析,说明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的严重程度;
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3) 生存率:主要用于疗效评价,说明某些治疗的远期疗效,也可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
22. 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为暴发或时点流行 Point epidemics (short-term) ,是指在一个集
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23. 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横断面分析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指再特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状
况的年龄分布特征及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多用于发病率或死亡率没有明显长期变化趋势
的疾病。
出生队列分析 (birth cohort analysis):指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在不同阶段某并的发病率、死
亡率等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列队的暴露特点对发病
或死亡的影响。多用于发病率或死亡率有明显长期变化趋势的疾病。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24.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某个或多个不存在时,人群疾病发生频率就
会下降。分为必要病因和促成病因。
【病因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25. 危险因素(risk factor):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即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
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精神心理及遗传等。
26. 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某种疾病的发生必须具有的某种因素,这种因素缺乏,疾病就不可
能发生。但是有该因素的存在,却并不会一定导致疾病的发生。
27. 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factor of cause):是指某些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但
该病发生时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则该因素称为促成病因。
28. Mill 准则(Mill’s canons)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又称“同中求异法”;如:察布查尔病---米送乎乎。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或称“异中求同法”;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共同点--下水
劳动
共变法(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如:肺癌与烟草消耗
类推法(method of analogy)如:氟含量高→龃齿发病率低→氟斑牙发病率高
排除法(method of exclusion):如:肝癌 → 与饮水中的藻类毒素有关
29. 偏倚(Bias):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系统误差”,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存在的各种对暴
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系统地扭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
混杂偏倚。
30.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当按照一定条件识别研究对象时,选入的研究对象中获得有关暴露因素
与疾病的联系,系统地偏离了源人群中该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即认为存在选择偏倚。
31.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又称观察偏倚(observation bias),是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从研究对象
获取研究所需信息时产生的系统误差。主要来自资料手机过程中的不正确信息。
32. 混杂偏倚(indirect association):是指再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
个或多个既与研究的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暴露的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
而歪曲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称为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
33. 因果关联(Association)的推导:即是从统计学联系的表面现象中,剔除虚假关联和间接关联,凸
现出真正的病因关联。
虚假关联:选择性偏移
信息偏倚
间接关联:又称继发关联,通常由混杂关联所致
因果关联:单因单果
单因多果
多因单果
多因多果
34. 关联的强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关联的强度是两件事发生的频率的相对比。主要指标为相
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则研究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因果
关系可能性就越大。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35.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
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常用方法:个例调查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等。
36. 个例调查:是对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属及周围环境的流行病
学调查。目的和用途:是疾控中心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传染病报告病例、暴发和流行中病例
及疫源地的调查,以便核实诊断,掌握疫情
37. 病例报告:是临床上详细介绍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目的和用途:介绍疾病不常
见的表现、探讨疾病和治疗的机制、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
38. 病例分析:目的和用途:分析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评价某种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效果、促
使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病因假设和探索方向。
39. 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 按照事先设计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
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其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态的
分布及其有关因素,又称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或现患研究(prevalence study)。
【特点】 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不设对照组。可发现病因线索,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一
般不用于病程较短疾病。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类型】普查、抽样调查(优缺点)
【抽样方法】现况调查中所采用的基本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
抽样和多级抽样。现况调查中较常用的抽样方法是多级抽样。
40. 现况调查的质量控制:①样本选取必须随机化 ②应答率一般应高于 80% ③ 进行预调查 ④
统一培训调查员 ⑤调查和检查方法标准化 ⑥控制偏倚
41.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 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它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
资料,在群体水平上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
病之间的关系。
【用途】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监测。

第五章队列研究
42.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暴露因素的有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
组,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
素与发病结局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又称为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
核心用途为检验病因假设。
43. 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具有某种研究的特征或行为。是本研究
需要探讨的因素。
44. 结局(outcome):也叫结果,是指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如发病、死亡等,也即研究
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
45. 队列(cohort):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组人群(如出生队列和暴露队列)。根据其变
化分为固定队列(fixed cohort)和动态队列(dynamic cohort)。
46.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D)与时
期开始时总人数(N)之比。前提为研究人群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
公式:CI= 发病(或死亡)人数 /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47.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发病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表示在
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前提:队列为一动态人群,人口不稳定,观察人数变动较
大(失访、迁移、死于它病、中途加入等)
公式:ID= 发病人数 / 观察人时数
观察人时(person time,PT): 观察人数与观察时间的乘积,人年最为常用,由此计算的发病密度称为人年发病率。
48.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率比(rate ratio,RR)/危险度比(risk ratio, 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
(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指标,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意义】:RR 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1.0,表示该暴露因
素是危险因素,RR 越大,联系强度越高;<1.0,表示该因素是保护因素, RR 越小,联系强度
越高;
49. 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 RD):是暴露组的
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之差的绝对值。说明由于暴露因素村子使暴露人
群发病(或死亡)率增加或减少的程度。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50.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是从研究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某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在同一
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非某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人群既往某些暴露因素
出现的频率进行比较,以分析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又称为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
51. 匹配(matching):又称为配比,是指所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这些因
素成为匹配因素或匹配变量。匹配的目的是去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更有效探讨所研究因素与疾
病的关系。
匹配过头(overmatching)把与结局变量关联性很强的独立变量作为匹配条件,从而低估真实病因
的作用,称为匹配过头。
52. 质量控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员培训。
病例和对照同法调查:时间接近、调查的环境和方法相同
重复性调查:不同调查员对同一调查对象的调查;
同一调查员不同时间对同一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53. 比值比(odds ratio; OR ) :病例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odds)是指事物发生
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a /c ad
OR= =
b/d bc
当人群疾病频率很低时,可将 RR 计算公式中 a/(a+b)和 c/(c+d)中分母的 a、c 忽略不计,
即: a+b→ b;c+d→d; 则: a/(a+b ) a/b ad
RR= ≈ =
c /(c +d ) c /d bc
OR≈RR 的条件:1)良好的代表性
2)人群疾病频率较低(<5%)
54. 分层分析(stratification analysis):是把病例组和对照组按照不同特征(一般为可疑的混杂因素)分
为不同层次,再分别在每一层内分析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混杂
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混杂的三个条件: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
必须和暴露因素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不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55. 实验流行病学( 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指以人群为演技对象的实验研究,主要由研究者对研


究对象实施敢于,然后评价干预措施对疾病或健康的影响。又称干预实验(interventional trail).
56.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对照和盲法的原则,评价某种疾病
疗法的优劣或某种干预措施的效果。一般要求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
【分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则:随机-对照-盲法-重复)、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第八章筛检与诊断实验评价
57. 筛检 Screening: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将那些可能有病或有缺
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真正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58. 诊断 Diagnosis:将病人和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者区别开来
59. 整群筛检 Mass screening :指用一定的筛检方法对一定范围人群进行筛检,找出其中可疑患某
病的人,然后对其进一步诊断及治疗。
60. 目标筛检 Targeted screening:对有某种暴露的人群或高危人群等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以早期发
现病人,及时给予治疗。
61. 金标准(gold standard):一种被广泛接受或认可的具有高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方法或标
准。
假阳性(false positive):用金标准诊断为阴性但用诊断试验却判为阳性者。
假阴性(false negative):用金标准诊断为阳性但用诊断试验却判为阴性者。
62. 真实性(validity):又称为有效性、效度、准确性,是指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
程度。实际值往往用金标准的结果来表示。评价真实性的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
误诊率、似然比及正确诊断指数等。
63. 灵敏度(sensitivity, SE):是评价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的指标。即实际有病且被该诊断试验正确
地判为有病的概率。即“真阳性率”
64. 特异度(specificity, Sp):指一项诊断试验能将实际上未患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未患病的能力,即
“真阴性率”,表示该诊断试验判定无病的能力。
65. 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 FPR):为实际无病、经诊断试验判定为患病的百分率,即诊断试验阳
性的非病人占非病人总数的比例,即“误检率”。
66. 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 FNR):为实际患病、经诊断试验判定为无病的百分率,即诊断试验阴
性的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比例,即“漏检率”。
67. 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r =敏度+特异度-1】,表示诊断试验能正确判断病人和非病人的
能力,范围在 0-1 之间,值越大,表示真实性越好。
68. 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病者中得出某一诊断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
比值。分为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真阳性率 灵敏度 A /( A+C )
阳性似然比( PLR )= = =
假阳性率 误诊率 B /(B+ D )
表示正确判断阳性的可能性是错判阳性可能性的倍数。此值愈大,诊断方法愈好。

假阴性率 1 -灵敏度 C /( A+C )


阴性似然比( NLR )= = =
真阴性率 特异度 D /(B+ D)
表示错判阴性的可能性是正确判断阴性的可能性的倍数。此值愈小,诊断方法愈好。

69. 可靠性(Reliability):是指诊断试验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又称精确度(precision)、信度(reliability)、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和稳定性(stability)。评价可靠
性的指标有:变异系数(CV)、符合率、一致性检验(kappa 检验)。
70. 收益:诊断试验应用在人群中的效果。主要包括预测值的估算、诊断出的新病例及其预后状况、
卫生经济学的评价。
71.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 ):诊断试验阳性的人,其患病概率(可能性)。
A
PPV = ×100%
A+B
72. 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 );诊断试验阴性的人,其不患病的概率(可能性)
D
NPV = ×100 %
D +C
73. 并联试验(test in parallel):也称“平行试验”,是指任何一个诊断试验呈阳性即称阳性。此法可
以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74. 串联试验(test in series):也称“系列试验”,即只有当一个人经过一系列诊断试验,其结果均呈
阳性后,方称为阳性。此法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
75. 领先时间偏倚(lead time bias):指筛检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因筛检延长的生
存时间。这种表面上延长的生存时间,实际上是筛检导致诊断时间提前所致
76. 病程长短偏倚(length bias):指一些恶性程度低的癌症病人常有较长的临床前期,而恶性化程
度高的同类癌症病人的临床前期较短,因此前者被筛检到的机会较后者大,而前者的生存期又
比后者长,从而产生一种筛检者比未筛检者生存时间长的假象.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77. 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传染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
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学科。
78.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RI):是新出现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与再发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ID)的总称;
EID 是指新种或新型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
RID 是指已经存在且受到控制、但发病和流行又有增加或面临增加危险的传染病。
79.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是指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轻重程度的频率;不同的传染病
有不同的感染谱,包括:隐形感染为主,、显性感染为主、以死亡为结局。
80. 流行过程 (Epidemic 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
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必须具备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并且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因素”的影
响。
81. 疫源地 (Epidemic focus):是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大小,即可能发生新病
例或新感染的区域,有疫点和疫区之分。
82. 传染源( Reservoir of infection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83. 潜伏期(Incubation of period):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
84. 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是指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85. 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86. 人兽共患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是指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
87.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
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88. 传播媒介又称传播因素(spreading factor) :是指病原体在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依附的各种媒介
物,参与病原体的传播
89. 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
的一种传播途径,如性病,狂犬病等。
90. 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
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手在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中发挥重要
作用。
91. 机械携带(mechanical vector):病原体在非吸血节肢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存活,不在其体内发育,
只是机械携带。
92. 生物学传播(biological vector): 吸血节肢动物因叮咬血液中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病原体进入节
肢动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繁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
性。从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到具有感染性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
9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94. 消毒(Disinfection)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消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针对可能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 施行消毒。
疫源地消毒:为了消灭传染源排除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包
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第十一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9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 NCD):简称慢性病,是起病隐匿、病程长
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未完全明确的一类疾病的
总称。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
9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危险因素】:吸烟(Tobacco use)、酗酒(Harmful use of alcohol)、运动缺乏(Physical
inactivity)、膳食不合理(Unhealthy diets)、超重和肥胖(Overweight/obesity)、空气污染、感染、其
他环境因素
97.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即病因预防、发病前期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
子、可疑治病因子或相关因素所采取的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98.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它是建立在疾病发生后为了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即临床前期预防、发病期预
防。
99.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实在疾病的后期为了减少疾病危害所采取的措
施。目的是防止病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100. 【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为服
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方式为主;
【功能】:通常讲“六位一体”,即防-预防,治-常见多发病诊治,保-保健,康-康复,教-健康
教育,计-计划生育指导。

第十二章疾病的监测
101.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
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
评价其效果

第十三章医院感染
102.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NI;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HAI) 是指住院病人和医务人
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和医
护人员在护理或治疗患者过程中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
期的感染。
103. 内源性感染 ( endogenous infection ):又称自身感染 (sel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本
身的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
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4.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及病人与陪护人、探视人之间接触
引起的感染
105.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在诊断、治疗或预防中由于器械、材料或场所消毒不严或
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106.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不严
格;抗生素及其它抗菌制剂使用不合理;医院设施和临床诊疗方式发生改变;传染病分诊缺失
或漏诊致交叉感染 。
107. 医院感染的管理: 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将医院感染管理
纳入医院评价体系;制定颁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暴发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
全国抗生素耐药性监测。
108. 医院感染的监测: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
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
供科学依据。 常用指标:1. 医院感染发生率 2. 医院感染患病率
3. 医院感染续发率 4. 医院感染漏报率
109.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常规性措施:加强领导并提高管理力度 医院感染发生时的措施:
加强对抗生素应用的管理 依法依规报告
加强消毒灭菌的监督监测 感染者的救治和安抚
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感染发生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加强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购入与管理

第十四章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

110.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


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
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它强调临床实践等一切医疗卫生活动的决策
都尽可能考虑或遵循现有最好的科学研究证据。
111. 系统评价 (systematic review,SR): 一种综合文献的研究方法,即按照特定的问题,系统、
全面地收集已有的相关和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
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并进行科学的定性或定量合成,最终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112. 定性系统评价:用描述的方法,就某一专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单个原始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总结
的过程
113. 定量系统评价:即 mete 分析(meta analysis),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对原始研究进行统计学处理,
分析评价其合并效应量的过程
114. 异质性检验(heterogeneity):指对各个原始研究之间结果的变异程度进行检验,目的是检查各
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可合并性。P≤0.10 异质性较大,P>0.10 具有一致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