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 付出不是只為了獲得成果
− 相信付出的過程是有益的
− 不問收穫可令人走得更遠
− 耕耘是種歷練,可增長個人經驗
− 經驗是無價的
− 盡力而為,問心無愧
−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打拼過後,有無收穫交比天決定
− 太在意眼前收穫可能會令人喪失鬥志
− 不問收穫,有時是因為深知收穫不是一下子就浮現的,其影響力是長遠的,
急不來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人生路上,很多時候耕耘和付出不是只為了獲得成果,我們相信付出的過
程是有益的。耕耘是種歷練,可增長個人經驗,而經驗是無價的。真正的成功,
很多都來自不問收穫的付出。
著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女士當初為了尋找有效對抗瘧疾的藥物,翻
閱、抄錄大量古籍,匯集二千餘種藥物,經歷 191 次實驗,才終於找到了有效
成分。這過程中,許多的努力和付出都是無成果的,例如那數百次的實驗,但
是不是因為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就就此放棄呢?正因為屠女士只問耕耘不問收
穫的態度,才終讓她問鼎諾貝爾奬。
要啟發人生,教會我們如何立身處世是關鍵。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教我們的
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不急功近利。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正所謂萬事
起頭難,初步入社會很多時候都會做無用功。若太計較眼前收穫,則容易會令
其倍感失落,喪失鬥志。例如,職場上若新人不介意每天早一些到公司作準備,
或不介意額外加班將工作做好。這樣的付出,當然不會換來即時性的晉升,但
長久下來,老闆自然會賞識這種有責任感、為公司奉獻的人,其升遷機會自然
更大。不問收穫,有時是因為當下耕耘的影響力是長遠的,其收穫不是短時間
內就浮現的,急不來。
再者,人生從無絕對。沒有人會為你的付出寫保證書,承諾你耕耘與收穫
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要學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將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
做好,盡力而為,問心無愧。俗語言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打拼過後,有
無收穫則交給上天決定。這樣的心態會令我們活得更舒坦一些,不會對於成果
而耿耿於懷。
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我們相信,人生就是一步一腳印的過程,無論做何事腳踏實
地很重要。

例子:
有一位發明家愛迪生,他看見別人看書時要用蠟燭才可以 照亮書本,但這樣既
不方便又很危險,假如蠟燭跌在書上就 會引起火災,於是愛迪生心血來潮想發
明電燈,讓看書的人能 夠清楚看到書上的每一個字。自此,他就不斷研究,可
是他的 發明不斷失敗,但他沒有放棄,他只是為興趣才發明電燈,就 算沒有收
穫也不重要,因他在發明中獲得了快樂。後來他終於 發明了電燈,但他沒有想
到這個發明可以讓他拿到諾貝爾科學獎,而這個發明已流傳萬世,在日常生活、
教育、醫療上都為 人類作出極大的貢獻。

有一個運動員他在跑步比賽中失敗了,只拿到第四名,但 是在場上拿一、二、
三名才可以獲得獎牌。這個運動員在比 賽前不斷練習,有人問他在比賽之前接
受那麼多艱苦訓練,但 最終卻沒有獎牌,是不是很失望?但是他說:「努力並
不是一 定要有收穫,雖然在跑步比賽中只是拿到第四名,但我沒有失 望,因為
我是為興趣而跑步,不是為了名利而跑步,我十分享 受跑步比賽,我在跑步期
間得到快樂。」可見過程比結果更重 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