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2

工業通風

11/5/21 職業衛生學
作業場所有害物防制策略

2
工業通風種類

 整體換氣 (General Ventilation/Dilution


Ventilation)
– 自然通風 (Natural Ventilation)
– 機械通風 (Mechanical Ventilation)

 局部排氣 (Local Exhaust Ventilation)


常使用於靠近或是位於污染發生地點,包括氣
罩 (hood)、風管 (duct) 、污染防制設備 (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 及排氣機 (fan)。
3
4
整體換氣

 作業場所內污染源所產生之有害空氣污染物,
在尚未達作業者呼吸帶前,導入未受污染之
新鮮空氣予以稀釋,使排放污染物濃度降至
作業環境容許濃度以下。
 調節溫、濕度,主要應用於辦公大樓、旅館、
住宅、戲院等環境的建築(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VAC system)

5
何時使用整體換氣?
1. 污染物毒性較低、進入空氣中的速度較慢、
且以規律均勻的速度釋放出。
2. 污染物的量不大,其產生量小於稀釋空氣量
時。
3. 污染物分佈廣泛或局部排氣裝置不易設置時。
4. 作業人員呼吸域離污染源較遠。
5.污染物不需經污染防制設備處理,即可排至
大氣中。

6
整體換氣的種類
1.自然換氣 (Natural Ventilation)
– 不使用機械(動力)之換氣方式
– 優點 : 較省錢
– 缺點 : 不易獲取預期之效果,無法確保必要之
換氣量及有害空氣污染物之排除效果。
– 包括風力換氣法、溫度差換氣法、風力與溫
度差併用方式、 分子擴散法、慣性力排除法

7
2. 機械換氣 (Mechanical Ventilation)
– 排氣方式
– 給氣方式
– 給氣及排氣併用方式

8
Poor Fan Locations

9
Good Fan Locations

10
小型狹長室內空間不良換氣案例:(一)改善前,(二)改善後。
11
大型狹長室內空間不良換氣案例:(一)改善前,(二)改善後。
12
整體換氣的目的
1. 稀釋排除有害物質
Q : 稀釋污染物所需之換氣量(m3/hr)
Q G G : 有害氣體或蒸氣於單位時間內之體積產生
C 量(m3/hr)
C : 單位體積空氣所含有害物質之容許濃度
(m3/m3)

W
G 24.45103
M W : 有害氣體或蒸氣於單位時間內之產
生量(g/hr)
Q W 24.45103
MC M : 有害氣體或蒸氣之分子量(g/mole)

13
勞工工作場所空氣充分流通之換氣標準
2. 控制作業環境溫度 工作場所每一勞工 每分鐘每一勞工所需之
所佔體積(m3/人) 新鮮空氣量(m3/min/人)
3. 供給補充新鮮空氣 < 5.7 0.6 以上
5.7~<14.2 0.4以上
a) 作業環境含氧量對
14.2~<28.3 0.3以上
勞工的影響
 28.3 0.14以上
b) 以CO2計算換氣所
需新鮮空氣量 含氧量對人體之影響
含氧量(%) 含氧量對人體之影響
21 ~ 18 安全界定,但應連續實施換氣。
<16 呼吸、脈搏數增加、頭疼、噁心。
<12 目眩、噁心、肌力下降、無法支持體重,而
易發生跌倒或墜落等意外事故。
<10 顏面蒼白,有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嘔吐、
失神等現象。
<8 失神、昏倒,約7~8分鐘內死亡。
<6 瞬間昏倒、停止呼吸、痙攣於6分鐘內死亡。
14
Q G
C0 Ci
Q : 必要換氣量(必要通風量) [m3AIR/hr]
G : 每小時呼出之CO2量[m3 CO2 /hr]
C0 : 室內作業環境空氣中CO2最大容許濃度(MPC)
Ci : 室外空氣中CO2濃度(一般為300 ~ 400ppm,即
m3CO2 )
0.0003~0.0004
1m3Air

勞委會公告『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
準』規定CO2容許濃度為5000ppm。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1000ppm

15
成年男人每人每小時的二氧化碳呼出量

m3 CO2  m3 CO2 


RMR 二氧化碳呼出量  hr  建議計算值  hr 
0~1 0.0129 ~ 0.0230 0.022
1~2 0.0230 ~ 0.0330 0.028
2~4 0.0330 ~ 0.0538 0.046
4~7 0.0538 ~ 0.069 0.069
註:『RMR』Required Metabolic Rate:能量代謝率

• 通常成年女性、兒童之CO2呼出量分別約為男性之90%
及50%。

16
例:計算一成年男性在安靜狀態時之必要換氣量

Q G
C0 Ci

17
4. 提供舒適之作業場所
適當的溫度、濕度、新鮮之流動空氣及無不能忍受之輻
射等危害環境因子。

舒適作業環境溫濕度建議值
溫度 15C 16 ~ 20 C 19 ~ 21 C 21 ~ 23 C 24 C
相對濕度 70% 55 ~ 65% 60 ~ 70% 50% 40%
依季節 冬季建議值 夏季建議值
溫度 16 ~ 20 C 19 ~ 22 C
相對濕度 55 ~ 65 % 60 ~ 70 %
依工作量 輕工作 中度工作 重工作
適宜之溫度 20 ~ 22 C 15 ~ 20 C 18C以下

18
 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
室內或無日曬時:WBGT= 0.7Tw + 0.3Tg
室外有日曬時:WBGT= 0.7Tw+0.2Tg+0.1Td
Tw:濕球溫度
Td:乾球溫度
Tg:黑球溫度

 不舒適指數 (Discomfortable Index, D.I.)


D.I. = 0.72 (Td + Tw) + 40.6
Td :乾球溫度
Tw :濕球溫度

不舒適指數 D.I. 作業環境內操作者之感覺


DI < 70 無人感到不舒適
DI  70~75 約半數人感到不舒適
DI  80 大部份人感到不舒適
19
5. 預防火災與爆炸
a) 燃燒界限 (爆炸界限)
爆炸界限:爆炸下限(Lower Explosive Limit,
LEL)及爆炸上限(Upper Explosive Limit, UEL)

24
. 
45 103
W(g / hr)
Q(m / hr)  LEL
3

M
S
Q : 防火防爆之必要換氣量
W : 可燃性氣體、蒸氣每小時發散之量
M :可燃性氣體、蒸氣之分子量
LEL: 爆炸下限(%)
S : 爆炸下限安全係數 (3 ~ 10)
10-3 : 1 liter = 10-3 m3

20
b) 為預防火災與爆炸,應控制作業場所或侷限
空間中的可燃性蒸氣濃度在爆炸下限之10%
濃度以下。並應注意可燃性蒸氣對作業人員
是否有健康危害,因作業場所之容許暴露濃
度一般遠低於爆炸下限之十分之一。

21
局部排氣 (Local Exhaust System)

 氣罩(Hood)
 風管(Duct)
 污染防制設備
(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
 排氣機 (Fan)

22
局部排氣的優點
 如設計得當,污染物可於到達作業人員呼吸帶前
被排除,免除作業人員暴露於有害物質之危險。
 由於控制範圍侷限於污染源附近,需排出與補充
之空氣量較小,操作成本較低。
 僅排出少量之污染空氣,處理費用較節省。
 作業場所附近設備不易受污染物腐蝕損壞。
 抽排速度較大,性能較不易受風速與導入空氣流
線設計不良之影響。

23
氣罩 (Hood)
局部排氣系統的進入點,主要的功能為產生氣流域,有效捕
捉及搬運污染物進入氣罩。

24
氣罩種類
 Enclosing hoods (包圍式)
 Booth-type hoods (崗亭式)
 Exterior hoods (外裝式)
 Receiving hoods (接收式)

25
Enclosing Hood Booth-type Hood

26
Exterior Hoods

27
Exterior
Hoods

28
氣罩設計與設置原則
一、氣罩應儘可能靠近污染源,但不可影響操作。
二、氣罩應儘可能對正污染源方向。
三、要有足夠捕捉風速。
四、利用環境的流線(熱上升)。
五、減少作業場所周圍之干擾氣流。
六、氣罩開口外設置凸緣時 (flange),可防止非控
制污染物所必要空氣之吸入,可獲得較大風速
並降低約20~50%所需風量。

29
30
31
32
風管 (Duct)
 主要的功能在將氣罩內之污染廢棄物送至污
染防制設備,使廢氣經處理合乎法規要求後
予以排放。
 主要分為兩部份:
– 吸氣風管:從氣罩搬運污染廢氣經污染防制設
備至排氣機之間的風管。
– 排氣風管:自排氣機至排氣口之間的風管。

33
靜壓(Static Pressure): 與空氣流向垂直之壓力,用以克服氣流之摩
擦阻力和紊流。

動壓(Velocity Pressure): 空氣流動所具有之動能以壓力表示。

全壓(Total Pressure): 靜壓+動壓。

34
沿局部排氣裝置導管之壓力變化關係
35
搬運速度
 對局部排氣裝置而言,輸送粉塵廢氣的風管
應維持一個最小的搬移風速,使粉塵不致滯
留阻塞於風管內。
 過高的風速會造成風管磨損及排氣馬達之浪
費。
 最小風管風速

36
各種物質所需之搬運速度(勞動部)

37
風管壓力損失 (Losses)

 在直線管 (duct) 內流動之損失


 肘管 (elbow) 壓力損失
 合管(branch entry/junction)處壓力損失
 管徑大小改變,包括漸縮管、驟縮管、擴張
管等。

38
39
40
41
風管設置原則

 應考慮原廠房之規格,並盡量避免與其他設
備衝突。
 盡量減少風管長度及彎曲,避免過多壓力損
失。
 排氣機應置於污染防制設備下游,以免風管
中之污染物腐蝕並損壞排氣機。
 盡量減少排氣機下游管道通過室內的機會,
以免在風管破裂時污染物藉管內正壓洩入室
內。
42
污染防制設備 (Air Cleaning Device)
(1) 粒狀污染物之控制:
重力沉降室、離心集塵器、濕式洗塵器、袋
濾式集塵器、靜電集塵器。
(2) 氣狀污染物之控制:
吸收法、固體吸附法、燃燒、冷凝。

43
Venturi Scrubber

44
45
46
Reentry

Figure 16.1 Schematic of reentry. Some portion of stack exhaust


reenters building through roof and side intakes.

47
48
排氣道的設置原則
一、排氣道的出口高度應高於屋頂面至少3.05 公尺(10
英呎)。
二、排氣道的安裝位置應距離建築物新鮮空氣之進氣口
至少15.24 公尺(50 英呎)以上的距離。
三、排出氣體排出排氣道的排氣速率至少15.24 m/sec
(3000 fpm ),以克服在屋頂可能出現的下捲風。
四、由於排氣道的出口為垂直向上,建議裝設出口管套,
以減少雨水侵入。
五、建議不要再將排氣道的出口設計為雨遮型式,因為
此種型式的出口無法使排出氣體有效率地擴散進入
大氣。
49
50
局部排氣裝置的排氣道設計安裝方式
51
通風測定
 通風測定的目的
– 確認通風系統設計及操作是否正確
– 確定是否符合環保或工業安全衛生等法規
之標準
– 決定通風設備是否需要保養或換修
– 確認通風設備保養維修結果是否維持原裝
置之設計效果

52
常用測量方法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by Pitot-Static Tube

Pressure
Measurement

53
Pressure Measurement

Inclined Manometer

Inclined/vertical Manometer

54
Figure 3.6 Hook gage micromanometer with electronic sensing that can be read to
0.00025 in. H2O. (Courtesy of Dwyer Instruments, Inc.)

55
Measuring locations for a 10-point
velocity traverse in a round duct.
Figure 3.8 Microprocessor-based system for direct Pitot-static
Theses points divide the duct into
pressure and velocity measurements and averaging capability
equal area annular rings.
at the test location. A belt-mounted printer permits one person
to conduct and record all measurement. (Courtesy of Alnor
Instrument Company.)
56
 Rotating Vane Anemometers

57
 Swinging Vane Anemometers

58
 Heated-element Anemometers

59
60
參考資料
 工業通風 (楊振峰、林進一、陳友剛編著; 高立圖書有
限公司)
 Fundamentals of Industrial Hygiene (5th Edition; Eds: Plog
A, Quinlan PJ;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 Chap 19 Local Exhaust Ventilation
– Chap 20 Dilution Ventilation of Industrial Workplaces
 Ventilation for Control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Burgess
WA, Ellenbecker MJ, Treitman RD; John Wiley & Sons,
Inc.)
 Industrial Ventilation – A Manual of Recommended
Practice (18th Edition; Committee on Industrial Ventilation;
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61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