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姓名: () 班级:

第十九课《五柳先生传》学习单

学习要求:
● 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 体会作者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及其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
● 掌握自传的基本写作特点。

作者简介:
● 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 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自小家境贫困,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很快就辞职隐居。
● 41 岁时迫于生计又当官,后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又辞官回家,从此真正归
隐田园。
● 被视为隐逸诗人之宗,也是田园诗的鼻祖。
● 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有“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之称。
● 名篇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组诗《饮酒》、《归园田
居》等。
● 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
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
治理想的作品。

背景简介:
● 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
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
● 传记要求真实,与记载的人物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除此之外还应有生
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但本文写法作者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
关。
● 尽管史传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但是在材料的剪裁和取舍方面,
也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
● 《五柳先生传》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所以只能说《五柳先生传》
是作者的“自况”,不能当作陶渊明完全的真实传记来看待。
●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
● 第 2 段赞语以议论为主,这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所加的评论性文字。
● 《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
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
“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
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
● 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

原文与翻译:
第一段: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因以为号焉。 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作为自己的
别号。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他的性格沉静寡言,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
意,便欣然忘食。 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
领会时,就会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他生性喜爱喝酒,但因为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
之。 朋友知道他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招待他。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
家,竟然不会舍不得离开。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冷清,不能遮蔽严寒和烈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粗布短衣上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
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的样子。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经常写文章来自得其乐,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
志趣。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就是这样过了一生。

第二段: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丈夫:“不为
贵。” 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 从这句话看,五柳先生不也是这样的人吗?一边喝酒
一边吟诗,使自己的情志得到快乐。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大概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的
人民吧?

内容分析:
● 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志趣;
后一段“赞”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
● 第 1 段以叙述为主,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也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
方。
● 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他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他有三大志趣:
● 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
生;
●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 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
利的五柳先生。
● 通过种种性情行为上的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
现地刻画了出来,也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 第一段结构:
●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淡泊名利→忘怀得失
● 文中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写到
的“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相照应,令古(黔娄)今(五柳先生)两个人物相映
生辉,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 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显然
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其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
“传”的部分相呼应。
● 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
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
就不足为怪了。
● 全文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练习:
1. 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拼音:

嗜( )酒 辄( )尽 吝( )情 短褐( )

晏( )如 箪()瓢( )屡( )空 黔( )娄()

汲( ) 兹( ) 俦( ) 酣( )觞( )

2. 本文描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情况与资料?试根据课文填写下表。(用原文回答)

籍贯姓氏
思想性格
乐趣爱好
生活状况

3. 文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与性格特点,表现出他的
三大志趣,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

4.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即读书不死抠字句,
而要求领会其真谛。这与陶渊明______________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精神的
享受。所以,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这句话不能仅理解其字面意思。

5. 文中“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表达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