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司馬法

簡介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相傳是姜子牙所寫,但到了戰國時已經散失。

根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
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原來姓田,名穰苴,曾領兵戰勝
晉、燕,被齊景公封為掌管軍事的大司馬,後人尊稱為司馬穰苴。

《司馬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的禮類,稱《軍禮司馬法》,共計 155 篇。漢朝以


後,在長期流傳過程中,該書多有散佚,至唐代編《隋書·經籍志》時錄為 3 卷 5 篇,列入子
部兵家類,稱為《司馬法》,即今本《司馬法》3 卷 5 篇的原型。

此書受到歷代兵家及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漢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任,
秩比博士。"司馬遷稱該書"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北宋元豐年
間, 《司馬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考試武臣、選拔將領、鑽研軍事的必讀之
書。由於《司馬法》年代久遠,散失嚴重,所以對於該書的真偽、成書年代、作者等問題,
歷代學者均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特別是明清以來,辯偽成風,《司馬法》成了一部爭議極大
的兵書。有的認為《司馬法》是一部偽書;有的學者認為史書中的《司馬兵法》、《司馬穰
苴兵法》、《司馬法》、《軍禮司馬法》是幾種不同的書;有的認為今本《司馬法》可分為
兩部分,前兩篇為古《司馬法》,後三篇為《司馬穰苴兵法》。目前,國內學者一般認為今
本《司馬法》不是偽書,歷史上的《司馬兵法》、《司馬穰苴兵法》、《軍禮司馬法》均包
含於《司馬法》之中。作者為司馬穰苴及其追論者。儘管由於該書亡佚嚴重,155 篇僅存 5
篇,內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好的軍事思想和很高的軍事價值。

主要內容:《司馬法》論述的範圍極為廣泛,基本涉及了軍事的各個方面;保存了古代
用兵與治兵的原則,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師禮儀、兵器、徽章、賞罰、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
料。此外,還有很豐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視戰爭中精神、物質力量之間的轉化和輕與重辨證
關係的統一。對於人的因素、士氣的作用非常重視。

司馬法卷之上

仁本第一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
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
說,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
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
愷。春嵬秋獼①,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②,是以明其理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
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捨服,是以明其勇
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
悅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其次,賢王制禮樂法度,乃作五刑,興甲兵以討不義。巡守省方,會諸侯,考不同。其
有失命、亂常、背德、逆天之時,而危有功之君,遍告於諸侯,彰明有罪。乃告於皇天上帝
日月星辰,禱於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塚社,乃造於先王。然後冢宰③徵師於諸侯曰:"某為國不
道,徵之。以某年月師於某國,會天子正刑。"冢宰與百官布令於軍曰:"入罪人之地,天暴
神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無
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既誅有罪,王及諸侯修正其國,舉賢立
明,正复厥職。

王霸之所以治諸候者六:以土地形諸侯,以政令平諸侯,以禮信親諸侯,以材力悅諸
侯,以謀人維諸侯,以兵革服諸侯。同患同利以合諸候,比小事大④以和諸侯。

會之以發禁者九:憑弱犯寡者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凌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
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⑤,外內亂,禽
獸行則滅之。

【註釋】

①春嵬秋獼:春秋以前的軍事練習和演習,統常在農閒時以田獵的方式進行。其中春季
田獵練兵為"嵬",秋季季田獵演習為"獼"。

②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追擊敗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跟踪追擊主動退卻的
敵人不超國 90 裡。奔,逃走。綏,不戰而退。三舍,90 裡,古代行軍 30 里為一舍。

③冢宰:周代官名,相當於宰相
④比小事大:親近小國,事奉大國。比,親近

⑤杜之:封鎖,孤立。

天子之義第二

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於先聖;士庶之義,必奉於父母。而正於君長。故雖有
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故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
同而意和也。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
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爭。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
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事極修則百
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以禮為固,以仁為勝。既勝之
後,其教可複,是以君子貴之也。

有虞氏戒於國中①,欲民體其命也;夏后氏誓於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於軍門之
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週將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
其兵不雜;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週,力也,盡用兵之刃矣。夏賞於朝,貴善也;殷戮
於市,威不善也;週賞於朝,戮於市,勸君子懼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
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戎車,夏后氏曰鉤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
首人之勢也;殷白,天之義也;週黃,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
威也;週以龍,尚文也。

師多務威則民詘,少威則民不勝。上使民不得其義,百姓不得其敘,技用不得其利,牛
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②,此為多威。多威則民詘。上不尊德而任詐慝,不尊道而任勇力,
不貴用命而貴犯命,不貴善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

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雖交兵致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
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故在國言文
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
而果,介者③不拜,兵車不式,城上不趨,危事不齒。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有虞氏不
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週以賞罰,德衰
也。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賞,上下
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④,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不善在己,必遠其罪。上下分惡如此,讓之
至也。

古者戎軍三年不興,賭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則愷歌,示喜也;偃
伯靈臺,答民之勞,示休也。

【註釋】

①有虞氏戒於國中:虞舜在國都內舉行誓師儀式。有虞氏,傳說中的古代部落名,其首
領為舜。戒,告誡,約誓。

②有司陵之:主管者盛氣凌人欺壓下屬。有司,負責的官吏。

③介者:身著鎧甲的人。

④伐善:自我標榜,誇耀戰功。

卷中

定爵第三

凡戰,定爵位,著功罪,收遊士,申教詔,訊厥①眾,求厥技,方慮極物,變嫌推疑,
養力索巧,因心之動。

凡戰,固眾相利,治亂進止,服正成恥,約法省罰。小罪乃殺,小罪勝,大罪因。

順天,阜財,懌眾,利地、右兵②,是謂五慮。順天奉時,阜財因敵,懌眾勉苦,利地
守隘險阻,右兵弓矢禦,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迭戰則久,
皆戰則強。見物與侔,是謂兩之。主固勉苦,視敵而舉。
將心,心也;眾心,心也。馬、牛、車、兵、佚飽,力也。教惟豫,戰惟節。將軍,身
也;卒,支也;伍,指拇也。

凡戰,智也;鬥,勇也;陳,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廢其不慾不能,於敵反是。

凡戰,有天,有財,有善。時日不遷,龜勝微行,是謂有天;眾有有,因生美,是謂有
財;人習陳利,極物以豫,是為有善。

人勉及任,是謂樂人。大軍以固,多力以煩,堪物簡治③,見物應卒,是謂行豫。輕車
輕徒,弓矢固禦,是謂大軍。密靜多內力,是謂固陳。因是進退,是謂多力。上暇人教,是
謂煩陳。然有以職,是謂堪物,因是辯物,是為簡治。

稱眾因地,因敵令陳,攻戰,守進,退止,前後序,車徒因,是謂戰參。不服、不信、
不和、怠、疑、厭、懾、枝、柱、詘、頓、肆、崩、緩,是謂戰患。驕驕、懾懾、吟曠、虞
懼、事悔,是謂毀折。大小、堅柔、參伍、眾寡、凡兩,是謂戰權。

凡戰,間遠觀邇,因時因財,貴信惡疑,作兵義,作事時,使人惠。見敵靜,見亂暇,
見危難無忘其眾。居國惠以信,在軍廣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國和,在軍法,刃上察。居國
見好,在軍見方,刃上見信。

凡陳,行惟疏,戰惟密,兵惟雜。人教厚,靜乃治,威利章。相守義則人勉,慮多成則
人物。時中服厥次治,物既章④目乃明,慮既定心乃強。進退無疑,見敵無謀,聽誅。無誑
其名,無變其旗。

凡事善則長,因古則行。誓作章,人乃強。滅厲祥⑤。滅厲之道:一曰義,被之以信,
臨之以強,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說,是謂兼用其人。一曰權,成其溢,奪其好,我自其
外,使自其內。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辭,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謂七政。
榮、利、恥、死,是謂四守。容色積威,不過改意,凡此道也。

唯人有親,有仁無信,反敗厥身。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凡戰之道:既作其氣,因發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辭。因懼而戒,因欲而事,蹈敵制
地,以職命之,是謂戰法。

凡人之形,由眾之求,試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將之;若行而行,因使勿
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謂之法。

凡治亂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義,六曰變,七曰專。
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無淫
服。

凡軍,使法在己曰專,與下畏法曰法。軍無小聽,戰無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凡戰,正不行則事專,不服則法,不相信則一。若怠則動之,若疑則變之,若人不信上
則行其不復,自古之政也。

【註釋】

①厥:猶"其"

②右兵:注重兵器。右,古代右為尊。

③堪物簡治:善於選拔任用各種人才去管理軍中的各類事物。

④物既章:旗幟鮮明。物,這裡指旗幟。章,同"彰"。

⑤厲祥:鬼怪妖魔。厲,惡鬼。祥,妖祥。

卷下

嚴位第四

凡戰之道,位欲嚴①,政欲粟,力欲窕,氣欲閒,心欲一。

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立進俯,坐進跪,畏則密,危
則坐。遠者視之則不畏,邇者勿視則不散。位下左右,下甲②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籌
以輕重,振馬噪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則膝行而寬誓之。起噪鼓而進,則以鐸止之。
銜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執戮禁顧,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則勿戮殺,示以顏色,告之
以所生,循省其職。

凡三軍,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師可服。

凡戰,以力久,以氣勝,以固久,以危勝,本心固,新氣勝,以甲固,以兵勝。凡車以
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輕勝。

人有勝心,唯敵之視;人有畏心,唯畏之視。兩心交定,兩利若一。兩為之職,惟權視
之。
凡戰:以輕行輕則危,以重行重則無功,以輕行重則敗,以重行輕則戰,故戰相為輕重。

舍謹兵甲,行慎行列,戰謹禁止。

凡戰:敬則慊,率則服;上煩輕,上暇重;奏鼓輕,舒鼓重;服膚輕,服美重。

凡馬車堅,甲兵利,輕乃重。

上同無獲,上專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勝。

凡人:死愛③,死怒,死威,死義,死利。凡戰之道,教約人輕死,道約人死正。

凡戰:若勝,若否,若天,若人。

凡戰:三軍之戒,無過三日;一卒之警,無過分日;一人之禁,無過瞬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執略守微,本未唯權,戰也。

凡戰:三軍一人,勝。

凡鼓:鼓旌旗,鼓車,鼓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齊。

凡戰:既固勿重,重進勿盡,凡進危。

凡戰:非陳之難,使人可陳難④;非使可陳難,使人可用難;非知之難,行之難。

人方有性,性州異,教成俗,俗州異,道化俗。

凡眾寡,既勝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堅,車不告固,馬不告良,眾不自多,未獲道。

凡戰:勝則與眾分善。若將復戰,則重賞罰。若使不勝,取過在己。复戰,則誓以居前,
無復先術。勝否勿反,是謂正則。

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鬥,以信專,以利勸,以功勝。故心中仁,行中義,
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讓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爭賢以為人,說其心,效
其力。

凡戰: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倦勞,避其賢窕;擊其大懼,避其小懼。自古之政也。

【註釋】
①位欲嚴:職責要求做到嚴格明卻。位,士卒在行列中的位置,這裡引申為職責。

②下甲:屯兵。

③死愛:為報答恩愛而戰死。以下"死怒"、"死威"等語法結構與此相同。

④使人可陳難:使士卒熟悉陣法有困難。

用眾第五

凡戰之道,用寡固,用眾治。寡利煩①,眾利正。用眾進止,用寡進退。眾以合寡,則
遠裹而厥之。若分而迭擊,寡以待眾,若眾疑之,則自用之。擅利②,則釋旗迎而反之;敵
若眾,則相眾而受裹;敵若寡若畏,則避之開之。

凡戰:背風背高,右高左險,歷沛歷圮,兼舍環龜③。

凡戰:設而觀其作,視敵而舉,待則循而勿鼓,待眾之作攻則屯而伺之。

凡戰:眾寡以觀其變,寬而觀其慮,進退以觀其固,危而觀其懼,靜而觀其怠,動而觀
其疑,襲而觀其治。擊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襲其規,因其不避,阻其圖,奪其慮,乘其
懼。

凡從奔勿息,敵人或止於路,則慮之。

凡進敵都,必有進路。退,必有反慮。

凡戰:先則弊,後則懾,息則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懾。

書親絕,是謂絕顧之慮;選良次兵④,是謂益人之強;棄任節食,是謂開人之意。自古
之政也。

【註釋】

①寡利煩:兵力寡少利於戰術變化而出奇制勝。煩,多,這裡指戰術變化頻繁,出奇制
勝。

②擅利:敵方已佔據主動。

③兼舍環龜:晝夜兼程進占。環龜,指四周有險可守。
④選良次兵:選拔人才,配備兵器。次,排比,引申為安排。
【簡介】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
王(公元前 356——前 320 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
法》。 ”漢代對《司馬法》評價很高。武帝時,“置尚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位秩比博土”。(見
苟悅《申鑒·時事篇》)

司馬遷稱道《司馬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見《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司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

東漢以後,馬融、鄭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馬法》為重要文獻資料而加以徵引,據以考
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軍制。

晉唐之間,杜預、賈公彥、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馬法》為立說的根據。可見《司馬法》當時
仍具有軍事權威著作的聲譽。

宋元豐中(公元 1078——1085 年)把《司馬法》列為《武經七書》之一,頒行武學,定為將校必讀之


書,其重視程度,也不減晉唐。

迄至清代,姚際恆、龔自珍等人,疑為偽書。但對他們所質疑的問題,詳加考查,顯然根據不足。(參
見蘭永蔚著《春秋時期的步兵·〈司馬法〉書考》中華書局出版)

《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
著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
要的資料。

《司馬法·仁本第一》白話譯文

仁,古代儒家的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本指人與
人之間互相親愛。仁,也是古代所謂善政的標準,即“仁政”。仁本,就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意思。本篇
現存七節,主要論述興兵作戰的目的是為了“除暴安人”,推行“仁政”。在進行戰爭中,也要以仁為本,
採取合宜的手段。

l、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人安人,
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方,
信見信。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譯文】 古人以仁愛為根本,以正義的方法處理國家大事,這就叫做政治。政治達不到目的
時,就要使用權勢。權勢總是出於戰爭,而不是出於中和與仁愛。因而,殺掉壞人而使大眾得到安寧,
殺人是可以的,進攻別的國家,出發於愛護它的民眾,進攻是可以的,用戰爭制止戰爭,即使進行戰
爭,也是可以的。因此,【君主應該】以仁愛為民眾所親近;以正義為民眾所喜愛;以智諜為民眾所
倚重;以勇敢為民眾所效法;以誠實為民眾所信任。這樣,對內就能得到民眾的愛戴,藉以守土衛國;
對外就能具有威懾力量,藉以戰勝敵人。

2、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
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狝,諸
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譯文】 作戰的原則是:不違背農時,不在疾病流行時興兵作戰,為的是愛護自己的民眾;
不乘敵人國喪時去進攻它,也不趁敵國災荒時去進攻它,為的是愛護敵國的民眾;不在冬夏兩季興師,
為的是愛護雙方的民眾。所以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
險。即使天下已經平定,全國歡騰,每年春秋兩季還是要用打獵來進行軍事演習,各國諸侯也要在春
天整頓軍隊,秋天訓練軍隊,這都是為了不忘戰爭準備。

3、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捨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
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譯文】 古時候(西周以前),追擊遺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踪主動退即的敵人不超過九
十里,這是為了表示禮讓。不殘殺喪失戰鬥力的敵人並哀憐它的傷病人員,這是為了表示仁愛。等敵
人布陣完畢再發起進攻,這是為了表示誠信。爭大義而不爭小利,這是為了表示戰爭的正義性。赦免
降服的敵人,這是表明軍隊的勇敢。能夠預見戰爭開始和結局,這是表示統帥的智慧,根據“禮、仁、
信、義、勇、智”六德按時集合民眾進行教育,作為管理民眾的準則,這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4、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說懷,
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譯文】 從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順應自 然規律,適合地理條件,任用賢德的人,設官分職,


各司其事,分封諸侯,區分等級,按照爵位高低給以不同的俸祿。這樣,使諸侯都心悅誠服,外國也
嚮往歸附,訴訟和戰爭也都沒有了,這就是聖王用仁德治理的天下。

5、其次,賢王制禮樂法度,乃作五刑,興甲兵以討不義。巡狩省方,會諸侯,考不同。其有失
命、亂常、背德、逆天之時,而危有功之君,徧告於諸侯,彰明有罪。乃告於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禱
於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塚社,乃造於失王。然後冢宰徵師於諸侯曰:“某國為不道,徵之,以某年月日師
至於某國,會天於正刑”。冢宰與百官布令於軍曰:“入罪人之地,無暴聖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功,
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勿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
之,醫藥歸之。”既誅有罪,王及諸侯修正其國,舉賢立明,正复厥職。

【譯文】 其次,賢王制定禮樂法度,設置五刑【來治理國家】,使用軍隊討伐不義。親自巡
視各諸侯的領地,訪察地方,會見諸侯,考核他們是否遵守“禮樂法度”。對那些玩忽命令、觸犯法紀、
敗壞道德、逆天行事和迫害功臣的國君,便通令各國諸侯,公佈他的罪行,並上告於天地神靈和祖先。
然後由冢宰向諸侯徵調軍隊,發布命令說:“某國無道,應出兵征伐他。各諸侯的軍隊應於某年某月某
日到達某國,會同天子懲治罪犯。”冢宰又使百官向軍隊宣布命令說:“進入該國的地區,不准褻瀆神
位,不准打獵,不准破壞水利工程,不准燒毀房屋建築,不准砍伐樹木,不准擅取家畜、糧食和用具。
見到老人和兒童,要護送他們回家,不准傷害。即使遇到少壯的人,只要他們不抵抗就不以敵人對待。
對於受傷的敵人,給予治療,而後放他們回去。”懲辦了首惡後,天子和諸侯們還要幫助整頓好那個國
家,選用賢能,另立明君,調整、恢復其各級官職。

6、王霸之所以治諸侯者六:以土地形諸侯,以政令平諸侯,以禮信親諸侯,以禮力說諸侯,以
謀人維諸侯,以兵革服諸侯。同患同利以台諸侯,比小事大以和諸候。

【譯文】 王霸治理諸侯的辦法有六種:用調整封地的大小來控制諸侯,用政策法令約束諸侯;
用禮儀威信親近諸侯,用饋贈財物悅服諸侯,用有智諜的人去扶持諸侯,用強大的軍隊懾服諸侯。還
要以共同的利害來使諸侯聯合起來,大國親近小國,小國尊敬大國,和睦相處。

7、會之以發禁者九。憑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
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禽獸行,則滅之。

【譯文】 會合諸侯頒發九項禁令。凡是恃強欺弱以大侵小的,就削弱他。虐殺賢良殘害民眾
的,就討伐他。對內暴虐對外欺凌的,就廢除他。使田野荒蕪民眾逃散的,就削減封地。仗恃險固而
不服從的,就兵臨其境警告他。殘殺骨肉至親的,就按法律懲辦他。驅逐或殺害君的,就誅滅他的同
黨,毀滅他的家園。違犯禁令不守法度的,就孤立制裁他。內外淫亂,行同禽獸的,就滅掉他的國家。

《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二》白話譯文

本篇第一節首句是“天子之義”,因以為篇名。主要講統軍、治軍、訓練等問題。還包括:教民化
俗,賞善罰惡,及車、旗、章、服等。

8、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於先聖。士庶之義,必奉於父母而正於君長。故雖有明君,士不
先教,不可用也。
【譯文】 天子正確的思想行為,應當是取法天地,借鑒古代聖王。士氏的正確思想行為,應
當是遵從父母教訓,不偏離君主和長輩的教導。所以雖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
不能使用他們的。

9、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德義不相踰,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
意和也。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踰。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
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爭。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從命為士上
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
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譯文】 古代教育民眾,必須制定上、下、尊、卑的人倫道德規範,使上下尊卑之間彼此不
相欺凌,德和義不互相踰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沒,有勇力的人不敢違抗命令,這樣,大家就會同心
協力了。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能用於軍隊,軍隊的禮儀法度,不能用於朝廷。所以德和義就
不會互相踰越。君主必須敬重不自誇的人,因為不自誇的人,是君主所寶貴的人才,如能不自誇,就
說明他沒有奢望,沒有奢望就不會和別人相爭。朝廷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一定會掌握真實情況,軍隊
裡能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事情就會得到妥善處理,這樣,有才技的人就不致被埋沒了。對服從命令的
人,上級要給予獎勵,對違抗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制裁,這樣,有勇力的人就不敢違抗命令了。民
眾經受了這些教育,然後再慎重選拔任用他們。各項事業都治理得很好,各級官吏就盡到職責了。教
育內容簡明扼要,民眾就容易學得好,習慣一經養成,民眾就會按習俗行事了。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
效。

10、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以禮為固,以仁為勝,既勝之後,
其教可複,是以君子貴之也。

【譯文】 古人用兵,追擊敗逃的敵人不過遠,追踪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迫近。不過遠就不易被
敵人誘騙,不迫近就不易陷入敵人的圖套。以禮制為規範,軍隊就能鞏固,用仁愛為宗旨,就能戰勝
敵人。用這種方法,取勝以後,還可以反復運用,因而賢德的人都很重視這種方法。

11、有虞氏戒於國中,欲民體其命也。夏后氏誓於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於軍門之外,欲
民先意以行事也。週將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譯文】 虞舜在國內告誡民眾,是為了使人們理解他的命令。夏啟在軍中誓師,是為了使軍
隊事先有思想準備。商湯在軍門之外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了解他的意圖以便行動。周武王在兩軍
將要交鋒的時候誓師,是為了激勵士卒的戰鬥意志。

12、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盡用兵之刃
矣。
【譯文】 夏禹用德取天下,沒有使用武力,所以當時兵器種類比較簡單。商湯用義取天下,
開始使用武力和兵器。周武王用武力取天下,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兵器。

13、夏賞於朝,貴善也。殷戮於市,威不善也。週賞於朝,戮於市,勸君子懼小人也。三王彰其
德一也。

【譯文】 夏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是為了鼓勵好人。商代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
了警告壞人。周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勉勵“君子”,震駭“小人”。
三王的辦法雖有不同,但是鼓勵人們為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14、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
則鈍,鈍則不濟。

【譯文】 各種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發揮威力。長兵器用以掩護短兵器,短兵器用以抵近
戰鬥。兵器太長就不便使用,太短就打擊不到敵人。太輕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毀。太重就不鋒利,
不鋒利就不中用。

15、戎車:夏后氏曰鉤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週日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首
人之孰也,殷白,天之義也;週黃,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週以
龍,尚文也。

【譯文】 兵車:夏代叫鉤車,注重行駛平穩;殷代叫寅車,注重行動遲速;周代叫元戎,注
重結構精良。旗幟:夏代用黑色,取其像手持人頭那樣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像天體那樣皎潔;周
代用黃色,取其像大地那樣深厚。徽章:夏代用日月,表示光明;殷代用虎,表示威武;周代用龍,
表示文采。

16、師多務威則民詘,少威則民不勝。上使民不得其義,百姓不得其敘,技用不得其利,牛馬不
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謂多威。多威則民詘。上不尊德而任詐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貴用命而貴犯
命,不貴善行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

【譯文】 治軍過於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缺少威信,就難以指揮士卒克敵制勝。上級使
用民力不適宜,任用官吏不恰當,有技能的人不能發揮其作用,牛馬也不能合理地使用,主管者又盛
氣凌人地去強迫人們服從,這就是過於威嚴。過於威嚴,士氣就感到受壓抑。君主不尊重有德行的人
而信任奸詐邪惡的人,不尊重有道義的人而任用恃勇逞強的人,不重用服從命令的人,而重用專橫武
斷的人,不重用善良的人,而重用殘暴的人,以致引起民眾反抗官吏,這就會降低威信。缺少威信,
就不能指揮士卒去戰勝敵人。
17、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雖交兵致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踰列,是以不亂。軍旅
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譯文】 軍隊行動,以從容不迫為主,從容不迫就能保持士卒力量的充沛。雖各衝鋒陷陣中,
步兵也不要快步走,兵車也不要奔馳,追擊敵人也不准超越行列,這樣才不至擾亂戰鬥隊形。軍隊的
穩固性,就在予不打亂行列的秩序,不用盡人、馬的力量,行動的快慢決不許超出命令的規定。

18、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故在國言文
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
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不上趨,危事不齒。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譯文】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用在軍隊中,軍隊的禮儀法度,不用在朝廷內。如果把
軍隊的禮儀法度用在朝廷內,民眾的禮儀風氣就會被廢弛,把朝廷的禮儀法度用在軍隊中,軍隊的尚
武精神就會被削弱。因為在朝廷上說話要溫文爾雅,在朝見君主時態度要恭敬謙遜,嚴以律己,寬以
待人,國君不召不來,不問不說,朝見時禮節隆重,辭退時禮節簡單。在軍隊中要昂首直立,在戰陣
中要行動果斷,穿著皚甲不跪拜,在兵車上不行禮,在城上不急走〔以免驚擾士眾】,遇危險不懼怕
【以免惑亂軍心】。所以禮和法是相互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廢的。

19、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有虞氏不賞不
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週以賞罰,德衰也。賞不踰時,
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規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
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
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以不善在己,必遠其罪。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譯文】 古代賢明的君王,表彰民眾的美德,鼓勵民眾的善行,所以沒有敗壞道德的事,也
沒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無須用 賞也無須用 罰。

虞舜不用賞也不用罰,民眾都能聽他使用,這是由於有了高尚的道:德。夏代只用賞而不用罰,
這是由於有了良好的教育。商代只用罰,而不用賞,這是由於有了強大的威勢。周代賞罰並用,這是
由於道德已經衰敗了。獎賞不要過時,為的是使民眾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懲罰要就地執行,為的
是使民眾迅速看到做壞事的惡果。大勝之後不頒發獎賞,上下就不會誇功,上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
驕傲了;下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向上比了。上下都能這樣不誇功,這是最好的謙讓風氣。大敗之後
不執行懲罰,上下都會認為錯誤是在自己。上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改正錯誤,下級如果
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不再犯錯誤。上下都像這樣爭著分擔錯誤的責任,也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20、古者戌軍,三年不興,覩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則愷歌,示喜也。偃伯
靈臺,答民之勞,示休也。
【譯文】 古時對於守邊防的軍人,【服役一年後,】三年內不再徵調他們,這是看到他們太
辛苦了。上下這樣地互相體恤,就是最團結的表現。打了勝仗就高奏凱歌,表達喜慶的心情。結束戰
爭後,高築“靈臺”集會,慰勞民眾,表示從此開始休養生息。

《司馬法·定爵第三》白話譯文

本篇以開頭“定爵”二字為篇名。本篇現存二十六節,並不是都講的“定爵位”,而是統論軍政事務,
內容很龐雜,大體是講為了作戰而應建立的製度和禁令。

21、凡戰,定爵位,著功罪,收遊士,申教詔,詢厥眾,求厥技,方慮極物,變嫌推疑,養力索
巧,因心之動。

【譯文】 凡是作戰,先要確定軍中各級官職爵位,宣布賞罰制度,收用各方遊士,頒發軍隊
教令,徵詢大眾的意見,搜羅有技術的人才,多方考慮,弄清各種情況的根源,分辨和推究疑難問題,
積蓄力量,尋求巧計,根據民心所向而採取行動。

22、凡戰,固眾,相利,治亂,進止服正,成恥,約法,省罰,小罪乃殺,小罪勝,大罪因。

【譯文】 作戰必須:鞏固軍心,明辨利害,治理紛亂,進止有節,服膺正義,激發廉恥,簡
約法令,少用刑罰,小罪就要製止,犯小罪的如果得逞,犯大罪的也就跟著來了。

23、順天、阜財、懌眾、利地、右兵,是謂五慮。順天奉時,阜財因敵。怪眾勉若。利地,守隘
險阻。右兵,弓矢禦、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迭戰則久,皆戰則強。
見物與侔,是謂兩之。主固勉若,視敵而舉。

【譯文】 順應天時,廣集資財,悅服人心,利用地形,重視運用兵器,這是作戰必須考慮的
五件事情。順應天時,就是要利用天候季節,因時制宜地行事。廣集資財,就是要利用敵人物資以增
強我之實力。悅服人心,就是要順應大眾意志以勉勵士卒殺敵。利用地形,就是要控制隘路、險要、
阻絕等地形。重視運用兵器,就是戰鬥中要用弓矢掩護、殳矛抵禦、戈戟輔助。

這五種兵器有五種用途,長兵器用以掩護短兵器,短兵器用以補救長兵器的不足。“五種兵器”輪
番出戰可以持久,全部出戰就能形成強大力量。發現敵人的新兵器,就應該仿效製造,才能與敵保持
力量平衡。主將既要善於勉勵士卒,鞏固軍心,又要仔細觀察敵情變化,採取相應的行動。

24、將心,心也,眾心,心也。馬、牛、車、兵、佚飽,力也。教惟豫,戰惟節。將軍,身也,
卒,支也,伍,指姆也。
【譯文】 將帥的意志和士卒的意志必須統一,馬、牛兵餵飽,休息好,車輛、兵器要妥善保
養,這樣,才有戰鬥力量。訓練重在平時,作戰重在指揮。將帥好比人的軀幹,卒好比人的四肢,伍
好比人的手指,〔必須象它們一樣地協調一致,才能指揮運用自如。】 25、凡戰,智也。鬥,
勇也。陳,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廢其不慾不能。於敵反是。

【譯文】 作戰指揮要用智謀,戰鬥行動要靠勇敢,軍隊布陣要巧妙靈活。要力求實現自己的
意圖,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違反自己意圖和力所不及的事。對於敵人則相反,(要使他去做他所
不願做或不能做的事。】 26、凡戰,有天,有財,有善。時日不遷,龜勝微行,是謂有天。眾
有有,因生美,是謂有財。人習陳利,極物以豫,是調有善。人勉及任,是謂樂人。

【譯文】 凡是作戰,應該有天,有財,有善。遇著好時機不要錯過,占卜有了勝利的徵兆就
機密行動,這就叫“有天”。民眾富足,國力充沛,這就叫“有財”。士卒訓練有素,陣法熟練,物資器
材預有準備,這就叫“有善”。人人都能盡力去完成戰鬥任務,這就叫“樂人”。

27、大軍以固,多力以煩,堪物簡治,見物應卒,是謂行豫。

【譯文】 軍隊強大而陣勢鞏固,兵員充實而戰法熟練,選拔各種人才去管理各項事務,洞察
各種情況以應付突然事變,這就是預有準備。

28、輕車輕徒,弓矢固禦,是謂大軍。

【譯文】 兵車輕快,步兵精銳,弓箭足以固守,這就是強大的軍隊。

29、密靜多內力,是謂固陳。因是進退,是謂多力。

【譯文】 兵力集中,軍心鎮定,士氣旺盛,這就是鞏固的陣勢。憑藉這樣的陣勢而又進退合
宜,這就是增強了戰鬥力。

30、上暇人數,是謂煩陳。然有以職,是謂堪物。因是辨物,是謂簡治。

【譯文】 主將從容不迫,部隊操練純熟,這就是訓練有素。各項事物,都有人負責,這就叫
事事有人管。人人勝任職務而能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這就是用人得當。

31、稱眾,因地,因敵令陳;攻戰守,進退止,前後序,車徒因,是謂戰參。

【譯文】 衡量我軍兵力,適應地形條件和敵人情況而確定我軍陣形;掌握攻、戰、守的變化,
前進、後退或停止的時機,注意前後的順序以及戰車與步兵的協同,這些都是臨戰應該考慮的事情。

32、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厭、懾、枝、拄、詘、頓、肆、崩、緩,是渭戰患。
【譯文】 【對上級】不服從、不信任、彼此不和睦、怠忽職守、互相猜疑、厭惡作 戰、畏
懼敵人、軍心渙散、互相責難、委屈難伸、疲勞困頓、肄無忌憚、分崩離析、紀律廢弛、這些都是作
戰的禍患。

33、驕傲,懾懾,吟曠,虞懼,事悔,是謂毀折。

【譯文】 驕傲已極,畏懼太甚,士卒呻吟吵鬧,軍心憂慮惶恐,朝令夕改,這會導致軍隊的
覆滅。

34、大小,堅柔,參伍,眾寡,凡兩,是謂戰權。

【譯文】 聲勢宜大宜小,戰法用剛用柔,編組用參用伍,兵力用多用少,都必須從利害兩個
方面加以考慮,這是作戰的權變。

35、凡戰,間遠,觀邇,因時,因財,發信,惡疑。作兵義,作事時,使人惠,見敵靜,見亂暇,
見危難無忘其眾。

【譯文】 一般作戰,【偵察敵情】遠處用間諜,近處用觀察。【用兵作戰】要抓住時機,適
應財力。【軍隊內部】要崇尚誠信,切戒猜疑。興兵要合乎正義,做事要抓住時機,用人要施恩惠,
遇敵必須沉著,遇著混亂必須從容,遇著危險和艱難不要忘掉部隊。

36、居國惠以信以信,在軍廣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國和,在軍法,刃上察。居國見好,在軍見
方,刃上見信。

【譯文】 治國要施恩惠講信用,治軍要寬厚要威嚴,臨陣要果斷要敏捷。治國要上下和睦,
治軍兵法令嚴明,臨陣要明察情況。這樣,治國就能為人民所愛戴,治軍就能為士卒所敬重,臨陣就
能為全軍所信賴。

37、凡陳,行惟疏,戰惟密,兵惟雜,人教厚,靜乃治。威利章,相守義,則人勉。慮多成則人
服。時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慮既定,心乃強。進退無疑見敵無謀,聽誅。無誑其名,無變
其旗。

【譯文】 一般布陣,軍隊的行列既要求疏散【以便使用兵器】;又要求密集【以便於戰鬥】。
兵器要多種多樣配合使用,士卒要訓練有素,要沉著鎮靜,陣形才能保持嚴整。威令鮮明準確,上下
遵守信義,就能人人奮勉。謀劃屢次成功就能使人信服。人人心悅誠服,事情就能依次辦好。旗幟鮮
明,部隊才看得清楚。作戰計謀既經確定,決心就應堅定。對那些進退不定,遇敵無謀的人,應予以
懲罰。【臨陣的時候】,不要隨意亂用金鼓,不要輕易改變旗號,【以免引起錯覺和迷
亂。】 38、凡事善則長,因古則行。誓作章,入乃強,滅歷祥。滅厲之道:一曰義。被之以信,
臨之以強,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謂兼用其人。一曰權。成其溢,奪其好,我自其外,使自
其內。

【譯文】 凡是好的事情就能保特長久,按照古法辦事就能順利推行。戰鬥誓詞鮮明有力,士
氣就會旺盛,就能消滅一切敵人。消滅敵人的方法:一是用道義。就是以誠信感召敵人,以威力懾服
敵人,造成統一天下的形勢,使人人心悅誠服,這就能爭取敵國的人為我所用。二是用權謀。就是設
法助長敵人的驕橫,奪取敵人的要害,用兵力從外部向它進攻;用間諜從內部策應。

39、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辭,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謂七政。榮、利、恥、死,
是謂四守。容色積威,不過改意。凡此道也。

【譯文】 一是廣羅人才,二是嚴肅法紀,三是注重宣傳,四是講求技巧。五是善用火攻,六
是習於水戰,七是改善兵器,這是七種軍國大政。榮譽、利祿、恥辱、刑罰,這是四種令人遵守法紀
的手段。和顏悅色地講道理或嚴厲地予以管教,都不過是為了使人改惡從善。所有這些都是治軍的方
法。

39、唯仁有親。有仁無信,反敗厥身。

【譯文】 只有仁愛,才能使人親近。但是只講仁愛而不許信義,反會使自已遭到失敗。

40、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譯文】 用人要知人善任,正人必先正己,言辭必須嚴正,火攻必須用得適宜。

41、凡戰之道:既作其氣,因發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辭。因懼而戒,因欲而事,蹈敵制地,
以職命之,是謂戰法。

【譯文】 一般作戰的原則:已經鼓舞了士氣,接著就要頒布紀律。對待士卒要和顏悅色,教
導士卒要言辭懇切。利用他們畏懼的心理而告誡他們,利用他們的慾望而使用他們,進入敵境就要控
制有利地形,並按將士的職位分派他們任務,這就是戰法。

42、凡人之形;由眾之求,試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將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
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謂之法。

【譯文】 凡是要求人們執行的規章制度,都應來源予大眾的要求。在試行中檢驗其是否名副
其實【卓有成效】。並力求妥善地、徹眾地予以執行。如果有可以做到而沒有做到的,將帥就要親自
帶頭去做。如果一切都做到了,就進而要求部隊牢記這些準則,經過多次反复執行,就形成了規章制
度,這些符合人們要求的規章制度,就叫做“法”。
43、凡治亂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義,六曰變,七曰專。

【譯文】 治亂的方法,一是仁愛,二是信用,三是正立,四是統一,五是道義,六是權變,
七是集中指揮。

44、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無淫服。

【譯文】 建立法制,一要使人能接受。二要法令嚴明,三要有法必依,四要雷厲風行,五要
規定各級服制,六要用顏色區別等級,七要使官吏按規定著裝,不得混亂。

45、凡軍,使法在己曰專。與下畏法曰法。軍無小聽,戰無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譯文】 治軍,執行法令完全由將帥作主的叫做“專”。上下都一致遵守的才能叫做“法”。
【軍隊要聽從統一的指揮號令】而不要聽信非正式的傳說。作戰時不要貪圖小利,計劃要能計日成功,
行動要求隱密莫測,這才是治軍之道。

46、凡戰,正不行則事專,不服則法。不相信則一,若怠則動之,若疑則變之,若人不信上,則
行其不復。自古之政也。

【譯文】 一般作戰時,用正常的辦法行不通就要用專斷,不服從的就用軍法制裁。如果互不
相信就要使之統一認識,如果軍心懈怠就應加以鼓舞,如果下級產生疑懼就設法改變這種情況,如果
下級不信任上級命令,更要堅決執行而不輕易改變。這些都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司馬法·嚴位第四》白話譯文

嚴位,就是嚴格規整陣形(戰鬥隊形)中士卒的位置。本篇現存十四節,主要講陣的構成,陣中士
卒的位置、姿勢、行動等。此外,還講了一些取勝的方法。

47、凡戰之道,位欲嚴,政欲栗,力欲窕,氣欲閒,心欲一。

【譯文】 作戰一般的原則,【戰鬥隊形中士卒的】位置要嚴格規定,號令要森嚴,行動要敏
捷,士氣要沉著,意志要統一。

48、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立進俯,坐進跪。畏則密,危則坐。
遠者視之則不畏,蹟者勿視則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籌以輕重。振馬躁,
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則膝行而寬誓之。起、躁,鼓而進,則以鐸止之。銜枚、誓、糗、坐,
膝行而推之。執戮禁顧,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則勿戮殺,示以顏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職。
【譯文】 作戰的方法,要根據人們的德才分成等級,授予適當的職位,建立軍隊各級的編制,
規定行列的次序,調整縱橫隊列,並檢查是否名副其實。採用立陣時前進要彎腰,採用坐陣時移動用
膝行,軍隊有畏懼心理時,隊形要密集。情況危急時,要用坐陣。對遠處的敵人觀察清楚了就不會惶
恐;對近處的敵人,要目中無敵,就會集中精力,進行戰鬥。士卒在布陣中的位置,按左、右、行、
列分佈。屯兵駐止時用坐降。從容下達命令,要規定每個甲士和徒手的具體位置,兼顧各種兵器使用
的輕重緩急,如果車震馬躁,士卒畏懼,就應靠攏使隊形密集,採用跪陣或坐陣,將領膝行前去用寬
和的言詞告誡他們,【使他們鎮定下來】。如果要轉入進攻就起立,高聲呼喊,插鼓前進。如果要停
止,就鳴金鋒。當士卒銜枚、受命或吃飯時,都應坐下實施,必須移動時,用膝行移動。在戰場上要
用殺戳來嚴禁顧盼不前,並高聲喝令他們前進。如果士卒畏懼太甚,就不要再行殺戮,而應和顏悅色
地把立功求生的辦法告訴他們,使之各盡其職,完成任務。

49、凡三軍: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師可服。

【譯文】 三軍之中:對小部隊下達的號令,半天以內就要執行;對個別人員下達的禁令,要
立即執行,甚至不等吃完飯就要執行;要乘敵人尚在疑惑不定的時候,用兵襲擊,就可征服它。

50、凡戰:以力久,以氣勝。以固久,以後勝,本心固,新氣勝。以甲固,以兵勝。凡車以密固,
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輕勝。

【譯文】 一般作戰:凡兵力充實就能持久,士氣旺盛就能取勝。營陣風固就能持久,軍隊處
於危地反能取勝。士卒真心求戰就能穩固,朝氣蓬勃就能取勝。用盔甲防護自己,用兵器戰勝敵人。
兵車密集就能鞏固,步兵用坐陣就能鞏固,鎧甲要厚重才能堅固,兵器要輕銳應手才能取勝。

51、人有勝心,惟敵之視。人有畏心,惟畏之視。兩心交定,兩利若一。兩為之職,惟權視之。

【譯文】 人們都有了求勝之心 ,這時就應該著重研究敵情是否能打。人們都有畏懼之心,


這時就應著重研究他們是畏懼敵人呢?還是畏懼將帥?把求勝之心 和畏懼之心都研究清楚,把兩方面
的有利條件都發揮出來。而對這兩方面情況的掌握,就全在於將帥的權衡。

52、凡戰:以輕行輕則危,以重行重則無功,以輕行重則敗,以重行輕則戰,故戰相為輕重。

【譯文】 一般作戰:使用小部隊對敵小部隊可能有危險,使用大部隊對敵大部隊就可能不成
功,使用小部隊對敵大部隊就要失敗,使用大部隊對敵小部隊就要迅速決戰,所以作戰是雙方兵力的
對比和較量。

53、舍謹甲兵,行慎行列,戰謹進止。

【譯文】 駐軍時要注意嚴整戰備,行軍時要注意行列整齊,作戰時要注意進止有節。
54、凡戰,敬則慊,率則服。上煩輕,上暇重。奏鼓輕舒鼓重。服膚輕,服美重。

【譯文】 凡是作戰,謹慎從事就能達到目的,以身作則就能服眾。將帥急躁煩亂就命輕率行
事,將帥從容不迫就會遇事持重。鼓點緊就是號令急速前進,鼓點緩就是號令徐緩前進。服裝薄而輕
行動就敏捷,服裝厚而重行動就遲頓;

55、凡馬車堅,甲兵利,輕乃重。

【譯文】 只要兵車堅固,甲胄兵器精良,雖是小部隊也能起大部隊的作用。

56、上同無獲,上專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勝。

【譯文】 將領喜歡隨聲附和,就不會有所成就。將領喜歡專橫武斷,就會多所殺戳。將領貪
生怕死,就會疑慮重重。將領只知拼命,就不能取得勝利。

57、凡人,死愛,死怒,死威,死義,死利。凡戰,教約人輕死,道約人死正。

【譯文】 人們有為感恩而效死的,有因激怒而拼死的,有被威逼而拼死的,有因仗義而效死
的,有因貪利而拼死的。一般作戰,用法令約束人,只能使人們不敢怕死,用道義感動人,才能使人
們願意為正義而死。

58、凡戰:若勝,若否。若天,若人。

【譯文】 一般作戰。或者勝利,或者失敗,【都取決於是否】順應天時,順應人心。

59、凡戰:三軍之戒,無過三日;一卒之警,無過分日;一人之禁,無過瞬息。

【譯文】 凡是作戰:對全軍下達的號令,三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百人小部隊下達的號令,
半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個別人員的指示,要立即執行。

60、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執略守微,本末惟權。戰也。

【譯文】 進行戰爭,最好的方法是用謀略取勝,其次才是用攻戰取勝。必須掌握全局的形勢,
抓住具體環節,【以決定】是用謀略取勝還是以攻戰取勝,這是作戰時應該權衡的問題。

61、凡勝,三軍一人,勝。

【譯文】 凡是勝利,都是由於全軍團結得像一個人,才能取得。

62、凡鼓,鼓旌旗,鼓車,鼓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齊。
【譯文】 一般指揮部隊的鼓點,有命令旗幟開合的,有命令兵車馳驅的,有命令戰馬奔馳的,
有命令步兵前進的,有命令交兵接刃的,有命整齊隊形的,有命令起坐行動的。這七種鼓點都必須規
定齊全。

63、凡戰,既固勿重。重進勿盡,幾盡危。

【譯文】 凡是作戰,戰鬥力強就不要過於持重。即使兵力雄厚、進攻時也不要把力量一次用
盡,凡是把力量用盡了的都很危險。

64、凡戰,非陳之難,使人可陳難,非使可陳難,使人可用難,非知之難,行之難。

【譯文】 一般作戰;不是布陣難,而是使吏卒熟習陣法難。不是使吏卒熟習陣法難,而是使
他們靈活運用難。總之,不是懂得陣法難,而是實際運用難。

65、人方有性,性州異,教成俗,俗州異,道化俗。

【譯文】 各地的人各有其性格,性格隨各州而不同。教化可以形成習俗,習俗也是各州不同。
通過道德的教化就能統一習俗。

66、凡眾寡,既勝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堅,車不告固,馬不告良,眾不自多,未獲道。

【譯文】 不論兵力大小,打了勝仗要和沒有打勝仗一樣不驕不懈。凡是不講求兵器鋒利,不
講求盔甲堅韌,不講求車輛牢固,不講求馬匹良好,不努力擴充兵員,都是沒有掌握打勝仗的道理。

67、凡戰,勝則與眾分善。若將復戰,則重賞罰。若使不勝,取過在己。复戰,則誓以居前,無
復先術。勝否勿反,是謂正則。

【譯文】 凡是作戰,勝利了要與眾人分享榮譽。如果還要再進行戰鬥,就要著重賞罰。假使
沒有取得勝利,就要把錯誤歸於自己。再戰時,要決心身先士卒,不重複使用上次的戰法。無論勝敗
都不要違反這個原則,因為這是正確的原則。

68、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鬥,以信專,以利勸,以功勝。故心中仁,行中義,
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讓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爭賢以為人,說其心,效其力。

【譯文】 對待士卒要用仁愛解救他們的危難,用道義鼓勵他們去作戰,用智慧明辨他們的功
過,用勇敢率領他們去戰鬥,用威信使他們唯命是從。用財物獎勵他們去效力,用功勳鼓舞他們去取
勝。所以思想要合乎仁愛,行為要合乎道義,處理事物要靠智慧,制服強敵要靠勇敢,長久地贏得人
心要靠誠信。

謙遜而和藹,上下因而融洽,自己承擔錯誤,而把榮譽讓給別人,就能使士卒悅服,樂於效力。

69、凡戰,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疲勞,避其閒窕;擊其大懼,避其小懼,自古之政也。

【譯文】 凡是作戰,要進攻兵力弱小而故作鎮靜的敵人,避開兵力強大而故著鎮靜的敵人;
進攻疲勞沮喪的敵人,避開安閒輕銳的敵人;進攻非常恐俱的敵人,避開有所戒備的敵人,這些都是
自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司馬法·用眾第五》白話譯文

用眾,篇名。本篇現存八節。主要闡述“用眾”和“用寡”的方法。進而論述陸陣時待敵觀變、避實
擊虛、觀察部隊情況、鞏固軍心的辦法。

70、凡戰之道,用寡固,用眾治,寡利煩,眾利正。用眾進止,用寡進退。眾以合寡,則運裹而
闕之,若分而迭擊。寡以待眾,若眾疑之,則自用之。擅利,則釋旗迎而反之。敵若眾,則相眾而受
裹。敵若寡若畏,則避之開之。

【譯文】 指揮作戰的要領,兵力弱小應力求營陣鞏固,兵力強大,應力求嚴整不亂。兵力弱
小利於變化莫測出奇制勝,兵力強大利於正規作戰。兵力強大要能進能止【穩重如山】,兵力弱小要
能進能退【出沒無常】。用優勢兵力與劣勢敵人交戰,應從遠處形成包圍並留個缺口“讓他潰逃”,或
者分批輪番攻擊敵人。用拐勢兵力對付優勢敵人,就要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採用出敵意外的方法爭取
勝利。如果敵人已佔據了有利地形,就捲起軍旗,假裝敗退引誘它出來,然後反擊它。如果敵人兵力
很多,應當察明情況並準備在被圍攻的情況下作戰。如果敵人兵少而行動謹慎,就應先退讓一步,然
後乘隙消滅它。

71、凡戰,背風背高,右高左險,歷沛歷圮,兼舍環龜。

【譯文】 凡是作戰,要背著風向背靠高地,右邊依托高地左邊依靠險要,遇著沼澤地和崩塌
地要迅速通過,宿營要選擇四面有險可守、中間較高的地形。

72、凡戰,設而觀其作,視敵而舉。待則循而勿鼓,待眾之作。攻則屯而伺之。
【譯文】 一般作戰,先擺好陣勢,不忙於作戰,看敵人怎樣行動,再採取相應的行動。如果
發現敵人已準備好圈套,等待我去中它的計,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就暫不發起進攻,而等待觀察敵人
主力的行動。如果敵人進攻,就集中兵力看準敵人的破綻去打擊它。

73、凡戰,眾寡以觀其變。進退以觀其固,危而觀其懼,靜而觀其怠,動而觀其疑,襲而觀其治。
擊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襲其規,因其不避,阻其圖,奪其慮,乘其懼。

【譯文】 一般作戰,應使用或多或少的兵力去試探敵人,以觀察它的變化。用忽進忽退的行
動,以觀察它的陣勢是否穩固;迫近威脅敵人,看它是否恐懼;按兵不動,看它是否懈怠;進行佯動,
看它是否疑感;突然教擊,看它陣容是否整治。在敵人猶豫不決的時候打擊它,乘敵人倉卒無備的時
候選攻它,使敵人戰鬥力無法施展。襲擊敵人並打亂它的部署,利用敵人冒險輕進的錯誤,阻止它實
現其企圖,粉碎它既定的計劃,乘它軍心恐懼時殲滅它。

74、凡從奔勿息,敵人或止於路則慮之。

【譯文】 凡是追擊潰敗的敵人,一定不要停息,敵人如果在中途停止,就要慎重考慮它的企
圖。

75、凡近敵都,必有進路。退,必有反慮。

【譯文】 凡是迫近敵人都城的時候,一定要先研究好進軍的道路。退卻的時侯,也一定要預
先考慮好後退的方案。

76、凡戰,先則弊,後則懾,息則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懾。

【譯文】 凡是作戰,行動過早易使兵力疲憊,行動過遲易使軍心畏怯,只注意休息會使軍隊
懈怠,總不休息必然使軍隊疲困,但是休息久了,反而會產生怯戰心理。

77、書親絕,是謂絕顧之慮。選良次兵,是謂益人之強。棄任節食,是謂開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譯文】 禁絕士卒和親人通信,以斷絕他們思家的念頭。選拔優秀人才,授予兵器,以提高
軍隊的戰鬥力。捨棄笨重裝備,少帶糧食,以激發士卒死戰的決心。這些,都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
方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