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第九課 出師表  諸葛亮

一、寫作背景
蜀漢 建興四年,魏文帝 曹丕去世,子魏明帝 曹叡嗣位,諸葛亮決定乘機進攻魏國。唯一不放
心的是年輕的後主 劉禪。因此向後主呈上出師表,勸諫後主廣開言路、秉公執法、親賢遠佞,並表
明圖報先帝、效忠蜀漢、興復漢室的心志。
*前出師表(建興五年):勸誡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以鞏固根基,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
後出師表(建興六年):以審時度勢、力排眾議,重申北伐討賊之義為主旨。
中國古代三大抒情文:
南宋 謝枋得 文章軌範引安子順評語:「讀諸葛亮【 出師表 】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 陳情
表 】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 祭十二郎文 】不墮淚者不慈。」

二、諸葛亮介紹
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隴畝,平日喜歡吟詠梁父吟,又常以春秋時代的管仲、樂毅
自比(以一代的政治家、軍事家自期)。時人龐德公善於品鑑人物,稱諸葛亮為「臥龍」

*梁父吟
步出齊門城,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 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 晏子。
譯注:走過齊國都城,遠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個墳墓相鄰,形式很相似。請問這是
自比管 樂 誰的墳墓?原來是田開疆和古冶子的墳墓。他們的勇力可推開南山,又可斬
人稱臥龍 斷地基。突然遭到讒言陷害,兩個桃子殺害這三位勇士。是誰設計了這個謀
略呢?就是齊國宰相晏子。(二桃殺三士:齊景公在位的時候,齊國有三位
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及古冶子,他們的個性驕傲而狂妄,如果聯合起來,
足以威脅齊王室的政權。宰相晏子深知這三個人狂妄、高傲,非常好面子,
因此抓住這個弱點,和齊景公共謀,以二桃賜三人,令其論功領賞,欲使
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最後三人因此而自殺。後世以「二桃殺三士」比喻運用
計謀殺人。)
經徐庶推薦,【 劉備 】三顧茅廬,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
出因應策略(隆中對):
1. 消滅較為軟弱的劉表、劉璋勢力,占據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
隆中對策 2. 改革政治,改善與西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穩定內部,積聚力量。
3. 結好孫權,孤立曹操,與曹、孫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4. 抓住有利時機,兵分兩路(分從荊州、益州出兵),北伐滅曹,最後實現統一。
*諸葛亮答應輔佐後,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1. 建安十三年,荊州刺史劉表去世,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大軍南下,舉州投降。駐
屯樊城的劉備倉促南奔,在當陽被曹操率輕騎趕上,又敗走夏口。在這危急之
奉命於 時,諸葛亮說:「事急矣,應求救於孫將軍!」
危難之間 2. 諸葛亮親赴柴桑見孫權,促成孫、劉結盟,於赤壁大破曹軍。
3. 劉備占領益州、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4. 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出兵伐吳,蜀兵大敗。一氣成病,臨終前於白帝城託孤。
深入不毛 積極與吳修好,建興三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渡瀘水,七擒七縱,降伏孟獲。平定

121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平定南蠻 南方後,用當地領袖為官,不留兵看守,南蠻感激,捐獻資源以助國用。
1. 蜀漢政治穩定以後,諸葛亮決心親率三軍,北定中原。從西元二二七年(建興五
六出祁山 年)至二三四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先後親率蜀軍兵出祁山,北攻曹魏,
鞠躬盡瘁 但均因碰上了強勁對手司馬懿而屢戰不克,無功而返。
2. 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軍營中。

*歌詠諸葛亮的聯語
1.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游俊題成都 武侯祠聯)
【語譯】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百代。

2. 文章西漢兩司馬
經濟南陽一臥龍 (左宗棠 題臥龍岡諸葛草廬詩)
【語譯】西漢時代,司馬相如、司馬遷兩人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至於治國安民,則是號稱臥龍的
諸葛亮最傑出了。

3. 大業定三分,伊呂洵堪稱伯仲
奇才真十倍,蕭曹未許比經綸 (潘矩墉題陜西 勉縣 武侯墓聯)
【語譯】諸葛亮全力輔佐蜀,使之與魏、吳形成三分天下,盛大的功業,實在可與伊尹、呂尚比
肩而論;諸葛亮是少有的特殊人才,其政治才能,蕭何與曹參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

4.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內,
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陜西 岐山縣 諸葛廟聯)
【語譯】取得東川與西川,擺設八陣圖,六次從祁山出兵北伐中原,七擒孟獲;與司馬懿戰於五
丈原,設下四十九盞明燈的法陣,向上天祈求延命,這一切都是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
的知遇之恩;平定西蜀,收服南蠻,東邊聯合吳國 孫權,北邊抗拒魏國 曹操。於主帥
帳中卜卦籌策,神機妙算,在長江之上的赤壁竟能以火攻取得勝利。
【說明】上聯混嵌數字一至十,下聯對之以五方(東、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
土),濃縮了諸葛亮一生的文治武功。

5. 王業不偏安,兩表於今懸日月
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雲 (趙壽山題陜西 勉縣 武侯墓聯)
【語譯】帝王的業績不能偏安一隅,前、後出師表的忠誠至今仍高懸在日月天地間。為臣的諸葛
亮既已表明鞠躬盡瘁,從此便親身率領軍隊在風雨中駐守、征戰。

6. 先主與武侯,相逢雲雷際。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
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                 (岑參 先主武侯廟)
【語譯】劉備和孔明相逢在大時代的風雲電會之際。特殊的君臣情義,使他們有魚與水一樣的默
契。如今來到祭祀劉備和孔明的廟,空留蕭條寂寥之感,但是君臣二人的英靈志節橫
貫千秋直至後世。
7. 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裡(上聯蘇軾語)
122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經濟從清心寡慾中得來(下聯朱熹語) (明 陳矩 成都 武侯祠聯)
【語譯】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書的伊訓、說命篇相比美。諸葛亮經世濟民的功業,是從「淡泊明
志,寧靜致遠」中培育出來。

8. 伊呂允堪儔,若定指揮,豈僅三分興霸業
魏吳偏并峙,永懷匡復,猶餘兩表見臣心 (清 宋可發 成都 武侯祠聯)
【語譯】諸葛亮可以和伊尹、呂尚相提並論,在戰場上指揮若定,他的才幹哪裡只是輔佐蜀漢奠
立三分天下的基業而已。蜀和魏、吳各處一隅互相對峙,諸葛亮並不以此為限,他一直
懷有恢復大漢的心志,至今還可從前、後出師表中看見他的忠心。

三、國學與文化常識
(一)文體簡介:表
1. 「表」最早稱「敷奏」。
2. 「表」的意思是明白、標著,有「標著事序,使之明白」之意。
3. 上古時代,凡臣民用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都叫「上書」
。直到戰國之前,都沿用這種名稱。秦始
皇時代新創制度,改稱為「奏」
。漢朝又依上書性質分成四種:章(答謝君恩)、奏(進言彈劾)
表(陳述衷情)、議(表示異議)。
(二)《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比較
三國志 三國演義
作者 陳壽 羅貫中
成書年代 西晉 元末明初
體例 紀傳體正史 章回小說
歷史觀 以曹魏為正統 以蜀漢為正統
(三)謙詞與敬詞
1. 謙詞
例  句
愚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諸葛亮 出師表)
鄙 鄙人、鄙見
忝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司馬光 訓儉示康)
辱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蘇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
僕 不假僕一二談也(丘遲 與陳伯之書)
妾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李益 江南曲)
微 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李密 陳情表)
駑鈍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諸葛亮 出師表)
不佞 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連橫 臺灣通史序)
在下 在下倒有一個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吳敬梓 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
小老 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吳敬梓 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
小人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 鄭伯克段於鄢)
小子 先生大才,小子失敬(羅貫中 三國演義)
2. 敬詞
例  句

123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陛下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諸葛亮 出師表)
殿下 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丘遲 與陳伯之書)
足下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 與元微之書)
(1)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執事
(2)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蘇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

四、課文深究:全文意暢辭達,情感真摯,鎔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
諸葛亮上表,是從北伐全局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伐順利,因而以追念
構思 先帝功業領起全文,再談當前危險形勢,然後由勢入理,先進安定後方之言(「開張聖
立意 聽」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親賢臣,遠小人」),再表奪勝決心。至忠至愛之情貫串全
文。
一、二、三段: 表文前三段是諸葛亮臨行時,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第一段【 廣開言路
內容 臨行進諫 】,第二段【 秉公執法 】,第三段【 親賢遠佞 】。
分析 第四段: 由自敘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
表白忠誠 決心。

1. 表文結束前提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陛下亦宜自課,
結構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將諫言與出師兩部分攏合。
嚴整 2. 文章開頭分析形勢,提出當前處境危殆;中間先論列建議,布置朝政,後陳述心志,
層次 說明出師目的;結尾表明決心,提出察納雅言之要求,重申告誡。
清晰 3. 全篇從「先帝創業未半」始,以「深追先帝遺詔」終;從「開張聖聽」起,以「察納雅言」
收。
1. 全文共六百二十四字,先後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深切地抒發了對先
感情
帝的感恩戴德和忠心效命的真情,又表現出對後主的諄諄開導,披露了欲報先帝恩德
誠懇
於後主的真情摯意。
深摯
2. 以「誠宜」、「不宜」等字眼,表達父執輩諄諄告誡之情、款款忠誠之意。

五、重要字句

臣亮「言」:本為說、講,這裡是臣子的「上奏」。
生難字詞 先帝創業未「半」:完成一半。
塞「忠諫」之路:進忠言勸諫。

第一段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劉備即位於成都,章武三年病逝於白帝城 永安宮。
重要文句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蜀漢處境艱困,已至危急萬分的地步。強調形勢嚴峻,是希望後主能
提高警惕,重視國家前途安危。
第一段 重要文句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
報之於陛下也。
→文武官員因受先帝之殊遇,願能為國效命,報答皇上。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4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勸戒後主應自重自愛,多察納忠言。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囑咐後主對宮中和府中官員要一視同仁,賞罰公平分明。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
第二段 重要文句 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囑咐後主應公平開明的讓主管官員執行賞罰,須無所偏私。三國志 蜀
書 先主傳贊:「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
器焉。」
以「遺」陛下:留下、留給。
愚「以為」營中之事:認為。
「親」賢臣:親近。
生難字詞
此先漢「所以」興隆:何以、為何。
此後漢所以「傾頹」:衰敗。
計日而待:指為期不遠。
第三段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意謂向寵曉暢軍事,知人善任,值得舉薦。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
重要文句
頹也。
→國家的成敗興衰與如何對待賢臣、小人息息相關,因此強烈告誡 後主
應「親賢遠佞」。
「躬」耕於南陽:親自。
後「值」傾覆:遇到。
恐「託付」不效:指先帝託孤一事。
生難字詞 以傷先帝之「明」:指知人之明。
「進盡」忠言:即「盡進」,竭盡心力進諫。
臣不「勝」受恩感激:盡。
今「當」遠離:將要、就要,副詞。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第四段
→諸葛亮自言視名位如浮雲,無意於仕途。
諮臣以當世之事
→劉備以「伸張大義於天下」為志,請諸葛亮協助。
重要文句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感於劉備的一片誠心,應允輔佐他。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二十一年來諸葛亮跟著蜀國闖蕩大小危難,先長坂坡、後在夏口被曹
操所敗,最後和吳聯軍於赤壁,大敗曹軍。

125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諸葛亮自言竭盡心力以輔佐後主,深恐損及先帝的知人之明。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表明北伐的決心,誓言「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第四段 重要文句 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
激。
→提醒劉禪自我省察採納忠言,勿忘先帝遺訓。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諸葛亮因即將出征遠離而感傷至極。

六、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賈誼 過秦論)
逃跑、逃亡
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司馬光 訓儉示康)
死亡 家破人「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 出師表)
滅亡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蘇洵 六國論)
1. 亡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楚策四)
遺失、亡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賈誼 過秦論)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通「無」【 ㄨˊ 】
(論語 子張)
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諸葛亮 出師表)
動 【 成功 】
2. 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諸葛亮 出師表)
名 【 任務 】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諸葛亮 出師表)
一葉知「秋」[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
四季中的第三季
趨勢]

年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3. 秋 時候 多事之「秋」
喻衰老 客路蕭蕭兩鬢「秋」(陸游 南鄉子)
姓 「秋」瑾
庶子,與「嫡」相對 「庶」長稱孟,魯大夫孟氏是也(班固 白虎通 姓名)
「庶」務、富「庶」
人口眾多
既「庶」矣,又何加焉(論語 子路)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百姓
4. 庶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 諫逐客書)
【 希望 】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諸葛亮 出師表)
相近、差不多 回也,其「庶」乎!屢空(論語 先進)
用於複合詞,如:庶幾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史 文天祥傳)
(希望、差不多)

126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回頭看 瞻前「顧」後
泛指觀看 左「顧」右盼、「顧」影自憐、不屑一「顧」
5. 顧 探視,引申為拜訪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 出師表)
但是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連橫 臺灣通史序)
說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 出師表)
6. 云 句末助詞,無義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應該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諸葛亮 出師表)
將要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 出師表)
7. 當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衛靈公)
遇、面對
「當」之者鮮不為厲(文天祥 正氣歌并序)
人謀不「臧」[用以表示事情的失敗,乃由於人的謀劃不善所致]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 出師表)
8. 臧
稱許、頌揚 「臧」否人物[批評人的善惡得失]

介 介紹動作、行為所憑
藉 的 工 具 或 涉 及 對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象,可譯作「用」、 (諸葛亮 出師表)
「拿」、「把」、「憑」
介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
的原因,譯作「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 出師表)
「因為」
介 表示時間、空間的限
9. 以 制,一般連接方位詞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諸葛亮 出師表)
與「來」、「往」等字
連 表示動作、行為的目
的,可譯作「來」、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諸葛亮 出師表)
「為了」、「以便」
連 表示動作、行為的結
果,可譯作「才」、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諸葛亮 出師表)
「以致」
古代用來書寫的竹片, 在齊太史「簡」,在晉 董狐筆(文天祥 正氣歌)
即竹簡 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連橫 臺灣通史序)

簡單、簡約 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論語 雍也)


10. 簡 披沙「簡」金[亦可作「披沙揀金」,比喻從大量的同類事物中選
擇出精華]
挑選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 出師表)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11. 科 法令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

127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諸葛亮 出師表)
只「科」罰汝三塊錢,就算是格外恩典

(賴和 一桿「稱」仔)
國劇中的動作、舉止稱為 「科」白、插「科」打諢[本指戲劇表演時,以滑稽的動作或言語
「科」 引人發笑。亦泛指引人發笑的舉動或言談。諢,音ㄏㄨㄣˋ]

七、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裨補闕漏、俾使、腦性麻痺、睥睨群雄、奴婢、髀肉復生[漢末,劉備寄住荊州
ㄅㄧˋ 多年,因見自己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已經長了出來,於是發言感嘆。後用以比喻或自
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髀,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卑 ㄅㄞˇ 縱橫捭闔[政治或外交上慣用的拉攏、分化等靈活高明的手段。捭,分開]
ㄅㄞˋ 稗官[小官。稗,卑賤、微小]
ㄆㄧㄣˊ 東施效顰[形容拙劣的模仿,反弄巧成拙。顰,皺眉]
【 ㄊㄤˇ 】 公帑〔公款。帑,國有、公有的錢財〕
【 ㄋㄠˊ 】 呶呶不休〔嘮嘮叨叨說個不停〕
奴 【 ㄋㄨˊ 】 駑鈍、駑馬戀棧[比喻庸才貪戀祿位]、妻孥、奴才
劍拔弩張、強弩之末[強弩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
【 ㄋㄨˇ 】
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楶梲之材〔比喻不能擔當重任的小材。楶,柱頭斗拱,方似斗形,上承橫梁。梲,梁上
ㄐㄧㄝˊ
短柱。梲,音ㄓㄨㄛˊ〕

悉以咨之[「咨」,通「諮」,詢問、商量]、資賦、粢盛[一種古代的祭祀儀式。祭祀
次 ㄗ
時將黍稷放在祭器裡。粢,黍、稷、稻、粱、麥、菰等六種穀物的總稱。盛,音ㄔㄥˊ]

ㄗˋ 恣意妄為
ㄘˊ 陶瓷、茅茨〔用茅草蓋的屋子〕
ㄕㄜˋ 交涉、跋山涉水
視如敝屣[比喻輕蔑,不屑一顧。屣,鞋子]、
步 ㄒㄧˇ
倒屣相迎[因急著迎接客人,而將鞋子穿反了。比喻熱情款待賓客)
ㄓˋ 陟罰臧否
八、修辭、文法舉隅
定義 改變句子的銜接順序,閱讀時,必須就文意調節對應關係
錯綜
◆陟罰臧否──「陟臧罰否」
(交蹉
例句 ◆志慮忠純──「志忠慮純」
語次)
◆性行淑均──「性淑行均」
定義 不直接說出事物的名稱,而借用有密切關係的另一事物的名稱來代替。
借代 ◆欲報之於陛下也──指天子。  ◆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指軍隊。
例句
◆臣本布衣──指平民。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蠻荒地區。
鑲嵌 定義 在詞語中,插入虛字、數目字、特定字、同義字或異義字,以增加詞語音節。
例句 ◆同義複詞:用一個平列而同義的字作陪襯,以舒緩語氣。

128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1)中道崩殂   (2)妄自菲薄   (3)諮諏善道
◆偏義複詞:用一個平列而反義的字作陪襯,僅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取其
義。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偏重於「異」。

九、成語、詞語集錦
(一)成語
【 妄自菲薄 】 任意看輕自己。
危急存亡之秋 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鞠躬盡瘁 不辭辛勞,盡力於國事。
不知所言為何,表示感慨至極。亦可指說話或文章內容模糊、重點不明,無法
不知所云 讓人了解其意旨。
作姦犯科 為非作歹,觸犯法令。也作「作奸犯科」 。
計日而待 等待的時日已屈指可數,指為期不遠。也作「計日而俟」。
不毛之地 荒涼貧瘠、不生草木的土地。(相反詞:沃野千里)
不求聞達 無意追求名聲和顯達。
陟罰臧否 即「陟臧罰否」,賞善罰惡。否,音ㄆㄧˇ。
裨補闕漏 補救缺失和疏漏。
引喻失義 引證譬喻不恰當。
廣開言路 指政府鼓勵人民充分發表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
蜀漢滅亡之後,劉禪被遷往洛陽,司馬昭和劉禪宴飲,為他演蜀戲,劉禪樂在
樂不思蜀 其中,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劉禪答:「此間樂,不思蜀。」後比喻樂而忘返
或樂而忘本。
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竭誠聘請諸葛亮協助其興復漢
初出茅廬 室。諸葛亮才出山就大敗曹操的軍隊。後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比喻人學識淺陋。三國名將呂蒙原習武略,後聽從孫權勸說,篤學不倦,幾年
吳下阿蒙 之後,學識英博。

如魚得水 好像魚和水般的契合。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氣相投的人或很適合的環境。

三國時代周瑜精通音律,就算是在喝了酒的情況之下,也能精確的指出曲律上
顧曲周郎 錯誤的故事。後多用以比喻知音。
三國 蜀主劉備進食時,聽到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大吃一
聞雷失箸 驚,筷子遂掉落地上,此時正逢雷雨,劉備乃託言是因打雷受到驚嚇。後比喻
利用巧言掩飾真情。
曹操率兵行軍至途中,士兵乾渴難耐,曹操就騙士兵前有梅林,梅子又酸又
望梅止渴 甜,誘使士兵流出口水以解渴的故事。後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二)詞語古今義比較
詞 語 古 義 今 義
誠宜「開張」聖聽 擴大 商店開始營業
妄自「菲薄」 輕視 微薄
「曉暢」軍事 精通 指文章通順明白

129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何以、為何 表示結果的連詞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痛心遺憾 非常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分卑微、見識鄙陋 品行惡劣
「猥」自枉屈 有辱對方,謙詞 卑賤下流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感動激奮 衷心感謝

十、延伸學習
(一)後出師表(節錄)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
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
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注釋:○固:本來。○孰與:何如、哪裡比得上。○思惟:思慮。惟,思。○北征:指北伐曹魏。○入
南:指平定益州南部諸郡,當時為少數民族所居之地。○並日而食:兩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飯
○非計:謂並非上策。○疲於西:在西方疲於奔命。指蜀漢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伐
魏,關中震動,魏明帝不得不西鎮長安。○務於東:在東方致力作戰。同年秋天,魏將曹休
攻打吳國,在石亭(今安徽省 潛山縣)被吳將陸遜打敗。○乘勞:趁敵人疲勞的時候。○進
趨:猶言進攻。
語譯:  先帝深思漢賊不兩立,王業不能偏安在一方,所以把興師討賊的重任託付給我。憑先
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能,本來就知道由我去討伐曹魏,我的才能薄弱而敵人的勢力強大
啊。然而不去討伐曹魏,王業也會滅亡;只是坐等滅亡,哪裡比得上去攻打曹魏?所以先
帝毫不猶疑地把討賊的任務託付給我。
我自從接受先帝命令那天起,覺也睡不安,食也不知味。思考要北征,應先平定南方,
所以五月間渡過瀘水,深入蠻荒地區,兩天才吃上一天的飯。我並不是不愛惜自己,只是
想到王業不能偏處在益州,所以冒著危險艱辛來執行先帝的遺志,可是議論的人認為討賊
是錯誤的決策。如今曹賊在西邊正被打得疲憊不堪,又要在東方作戰。兵法上說作戰要趁敵
人疲勞的時候,因此這正是進攻的好時機。
簡析:  本篇選自漢晉春秋(裴松之 三國志注所引),屬奏議類古文。世稱諸葛亮有前後兩出
師表。前出師表指蜀漢 建興五年(西元二二七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行時向後主
劉禪上疏,見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有些人認為本文是後人偽作,但到底是誰偽作的呢?
有人以為是張儼,有人以為是諸葛恪,到目前還沒有定論。
綜觀全文,其寫作目的是在申明出師的必要,而且指出時機寶貴,迫在眉睫。諸葛亮
以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是堅定不移的總原則。且說明這是先帝的政策,託付給
自己的使命。其次從正反兩面分析,不伐賊,則坐以待亡;伐賊,或可取勝。即使伐賊失敗
也勝過坐以待亡。最後說明有人以為不宜北伐,諸葛亮進一步提出反駁,因為他反對消極
防禦,主張應主動出擊,積極開闢新局面。

1. 有關後出師表的說明,下列說明適當的選項是: 
(A)認為自己才弱而敵人強盛,與其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不如偏安於蜀都 
(B)只要敬奉先帝遺意,君臣一體,同心同德,就能得到祖先在天之靈的護佑 

130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C)北伐宜採聲東擊西的策略,混淆敵人視聽,且打持久戰,一天只能吃兩餐 
(D)北征前宜先渡瀘,深入不毛,一方面可得到南方資源,一方面無後顧之憂
答案:(D)
解析:(A)諸葛亮認為王業絕對不能只偏處在益州。(B)未有此說。(C)「疲於西,又務於東」是指
敵人在東、西方皆有戰事,難以兼顧。而一天只能吃兩餐是指諸葛亮忙於公務,無暇飲食
2. 繼前出師表之後,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又對劉禪說明了幾件事,並解釋「即刻出師」的迫切因素
請依據文本所述 A、B、C 三項資訊,推論其中「原因」。(建議字數:各 15 字以內)
文本所述 原因

A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先帝劉備未竟之業,務必完成

B 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不能坐以待斃,我方或可取勝

趁敵人東邊西邊同時征戰,疲勞
C 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之際進攻

(二)從草堂春睡到漢賊不兩立—試析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節錄) 王溢嘉
(一)一個拘謹、戒慎的英雄
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孔明,與作為文化原型人物的孔明,在性格上有著很大的差距。三國演
義裡的孔明,「羽扇綸巾」,有著從容、瀟灑的人格型態;但三國志裡的孔明,卻「夙夜憂勞」,
有著謹慎、甚至拘謹的基本特質。他在出師表裡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這
固然是在反映劉備的知人之明,但也可以說是孔明的自我表白。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孔明的評語是:「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種說法跟三國演義裡足智多謀、用兵如神
的孔明,簡直是南轅北轍,歷來也有不少人說陳壽是「以成敗論英雄」,但有人認為陳壽的話應
是可信的,因為拙於「奇謀」與「應變力」正是一個「謹慎」人格者應有的行為反應模式。實在很難
想像一個謹慎的人會屢出「奇兵」與「險計」的。
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建議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
也」,孔明卻認為此非「萬全之計」,太過「冒險」,而未予採納,這正是他應有的作風。
孔明身為丞相,卻事必躬親,連會計帳冊都自己查核(躬校簿書),當時楊顒就曾進諫:
「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
神困,終無一成。……今明公為治,乃躬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孔明雖感謝他的忠言
規勸,但還是無法完全改變這種習性。孔明之所以要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非想
「大權獨攬」,同樣是出於根深柢固的性格「謹慎」。
如果我們能承認,「謹慎」乃至「拘謹」,是孔明人格的核心樣貌,那麼就較能理解他的政治
立場,「迷戀法統」可以說是此個性的投射。
他的這種性格,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歷史的孔明」何以會讓劉備「三顧茅廬」?出師表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孔明在南陽時與徐庶等人交往,
常自比管仲、樂毅,有人因此說既然自比管、樂,又為什麼說「不求聞達」呢?這難道是在「說謊」
或者「面冷心熱」?但若從他基本的人格面來考慮,一個拘謹、戒慎的人,通常也不是豪邁、主動
的人,自比管、樂,懷有熾熱的理想,但孔明無法像豪邁不拘的李白一樣上萬言書,大剌剌地說
「但願一識韓荊州」般,向他的「劉荊州」毛遂自薦。用現在術語來說,就是孔明不會「自我推

131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銷」,難以「主動站出來」,「積極開拓自己的人生」,而只能被動地等待劉備的慧眼來認識他這
個「拘謹的英雄」。這可能是在「三顧茅廬」這件歷史公案裡,孔明所具有的「真正心態」。

(二)漢與賊,時勢與英雄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
公道。……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
這樣的褒語來自「敵國之臣」的史筆,殊屬難能可貴。孔明的確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賢明宰
相,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景仰與懷念,民間百姓透過三國演義去認識「文化的孔明」,這個「孔明」
有著接近「神」的思想與性格,乃是三國時代的第一號英雄人物。他無法「匡復漢室,還於舊
都」,完全是礙於「天意」。在六出祁山後,司馬懿受困於上方谷,孔明夜觀天象,悲憤地發現自
己的「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而以祈禳之法,「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鑑聽」,
增加他一紀之壽,則他必能「克復故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但最後魏延踢倒
了延命燈,孔明不得不「棄劍而嘆」,吐血而死。
讀者讀到此處,不掩卷嘆息者幾希!雖然大家明知這個「文化的孔明」乖離歷史,是虛幻
的,但大家還是喜歡這樣的一個「孔明」和他的「英雄悲劇」
。這種「英雄悲劇」固然彰顯了孔明「鞠
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但其實也反映了一個文化執拗地放縱它的奇想時,尷尬收場的
困境:像孔明這樣一個不世出的能人異士,怎麼無法「匡復漢室」呢?答案只有一個:荒謬的「天
意」。但這也是一個荒謬的答案。這個荒謬的答案,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後人對政治和政治人物的
看法。
「歷史的孔明」確實是個難得的賢相,但要走出文化的迷霧,我們必須「硬起心腸」以較現代
的眼光來透視他的思想與人格。從以上對他思想與人格的分析,孔明雖是三國時代的「英雄人
物」,但基本上,是一個「時勢造出來的英雄」,而非像曹操般屬「創造時勢的英雄」。這個「英
雄」,用現代術語來說,是個「體制內改革者」、
「右派的保守主義者」,而他的「堅持法統」與「漢
賊不兩立」立場,正是他這種思想與人格的總結。外在的環境與內在的心性,決定了他的格局和
命運。

簡析:  歷史真實的孔明謹慎拘謹、堅持法統、執法嚴明;三國演義將之神格化,塑造了從容瀟
灑、足智多謀、用兵如神的「文化的孔明」。即便「文化的孔明」乖離歷史、虛幻不真,仍深受
大眾喜愛,影響後世。

1. 下列選項符合「前一個是歷史真實孔明,後一個是文化虛幻孔明」的選項是:
(A)事必躬親、迷戀法統/足智多謀、用兵如神
(B)漢室匡復無成是天意/先帝臨崩託孤寄大事
(C)魏延踢倒延命燈,孔明棄劍而嘆、吐血而死/是創造時勢的英雄
(D)未採納魏延建議率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
答案:(A)
解析:(B)前後相反。(C)文化虛幻的孔明/曹操。(D)皆是指歷史真實的孔明。
2. 作者認為在「三顧茅廬」這件歷史公案裡,孔明真正心態是被動地等待劉備慧眼辨識出他這個拘
謹英雄。如果讓作者用 SWOT 來分析這個孔明,請幫他完成以下這個表格:(請參考上文「(一)
一個拘謹、戒慎的英雄」末段文字)
132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優勢〈Strength〉 劣勢〈Weakness〉
謹慎。 布衣。
自比管仲、樂毅。 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懷有熾熱的理想。 不會毛遂自薦、不豪邁、不主動。
(20 字以內) (40 字以內)
機會〈Opportunity〉 威脅〈Threat〉
因不求聞達於諸侯,卻又自比管仲、樂毅,
善於等待。
有人說他在「說謊」或者是「面冷心熱」。

十一、歷屆試題精選
(一)選擇題
1. 下列文句中的「則」字,與顧炎武〈廉恥〉:「不廉則無所不取」的「則」字,用法相同的選項是:
(A)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B)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
任也。                              〔104.指考〕
答案:

2.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齊柏林的紀錄片發聾振憒,喚醒國人的土地保育
意識 (B)獲得國際電影大獎的肯定後,他成為熾手可熱的明星 (C)職場新人如能虛心求教
並多演練實務,將可稗補闕漏 (D)這項改革方案應審慎評估風險,以免推動時窒礙難行。
[106.指考]
答案:

3. 下列文句「 」內的詞,屬於謙詞用法的是: (A)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B)鄰國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
(D)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E)「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
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107.學測]
答案:

4. 依據下文,關於曹操的想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早有人報到許昌,言劉備有諸葛亮、龐統為謀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連結東吳,早晚
必興兵北伐。曹操聞之,遂聚眾謀士商議南征。荀攸進曰:「周瑜新死,可先取孫權,次攻劉
備。」操曰:「我若遠征,恐馬騰來襲許都。前在赤壁之時,軍中有訛言,亦傳西涼入寇之事,
今不可不防也。」荀攸曰:「以愚所見,不若降詔,加馬騰為征南將軍,使討孫權,誘入京師,
先除此人,則南征無患矣。」操大喜。             (《三國演義》第 57 回)
(A)欲採荀攸建議,趁孫權陣營發生變故時南征 (B)知馬騰有反意,防他趁曹軍南征時攻取

133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西涼 (C)有意自孫權陣營招降馬騰,再使之討伐孫權 (D)同意荀攸之計,誘馬騰與孫權互
鬥進而兩傷。                               [107.指考]
答案:

5. 下列「 」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詩詠關「雎」/「椎」心之痛 (B)葦「苕」繫巢/乘
「軺」建節 (C)「綢」繆牖戶/「倜」儻佻達 (D)中道崩「殂」/自邇「徂」遠。
答案: 〔108.學測〕

6.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 (A)「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又「陟」一小巔,
覺履底漸熱 (B)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呈卷,即「面」署第一 (C)齊「放」其大臣孟
嘗君於諸侯/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D)男有「分」,女有歸/明乎為君之職「分」,則
唐、虞之世,人人能讓 (E)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
以事。                         [109.學測]
答案:
(二)非選擇題
■文章分析                                 〔103.學測〕
言語交際過程中,常見運用「謙遜原則」──儘量降低姿態,不彰顯自己,例如:「小弟不
才,能力有限,請多包涵」。但基於某些目的,也可能刻意不採取這項原則。請就下引諸葛亮〈出
師表〉的文字分析:(一)列出並簡要說明文中何處運用「謙遜原則」?何處刻意彰顯自己,不
採取「謙遜原則」?(二)文中運用「謙遜原則」的同時,又刻意不採取「謙遜原則」,目的為何?
  請將答案標明(一)(二)書寫,(一)(二)合計文長約 250-300 字(約 12-14 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
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
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
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
分也。

◆ 「歷屆試題精選」解答
(一)選擇題
1. 答案:(C)
解析:題幹與(C)皆為「就」。(A)是、乃是。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B)卻。出自韓愈〈師說〉

(C)出自《荀子.勸學》。(D)是。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2. 答案:(D)
解析:(A)「憒」→聵。聵,音ㄎㄨㄟˋ,天生耳聾。發聾振聵: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

134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比喻以言論喚醒糊塗麻木的人。(B)「熾」→炙。炙手可熱︰手一靠近就覺得很熱。比喻地
位尊貴,勢燄熾盛。(C)「稗」→裨。裨補闕漏︰補救缺失和疏漏。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D)
窒礙難行:有所阻礙,難以進行。
3. 答案:(B)(C)
解析:(A)忠誠、愛戀。非謙詞用法。出自《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B)寡德的人。古代國君
自稱的謙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C)自稱的謙詞。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D)此處指
無才能者。非謙詞用法。出自《孟子.離婁》下。(E)我。非謙詞用法。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4. 答案:(A)
解析:(A)荀攸建議趁東吳大將周瑜剛死,發兵南征,曹操有意採納,只是擔心馬騰趁機偷襲。
(B)曹操乃是擔心馬騰會趁曹軍南征時偷襲許昌,並非擔心他攻取西涼。(C)馬騰並非孫
權陣營的人,且使之討伐孫權只是藉口,實際上是想除掉他。(D)曹操同意荀攸之計,誘
馬騰入京以除掉他,並非誘使他與孫權互鬥。
語譯:老早就有人到許昌去向曹操傳訊,說劉備招攬了諸葛亮、龐統當謀士,招收軍士,購置
戰馬,屯積糧草,並且跟東吳互相結合,遲早會發兵征討北方。曹操聽聞後,就聚集謀
士們商量征討南方的事宜。荀攸上前說:「周瑜剛死,我們可以先拿下孫權,再進攻劉
備。」曹操說:「我如果到遠處征戰,恐怕馬騰會偷襲許都。之前在赤壁作戰時,軍隊裡
就有謠言,傳聞西涼將趁機入侵,現在不可不防備類似的情形。」荀攸說:「依照臣的見
解,不如頒下詔書,晉升馬騰為征南將軍,派他征討孫權,引誘他進入京師,先把此人
除掉,那麼征討南方就沒有後顧之憂了。」曹操聽了非常高興。
5. 答案:(D)
解析:(A)ㄐㄩ/ㄓㄨㄟ。(B)ㄊㄧㄠˊ/ㄧㄠˊ。(C)ㄔㄡˊ。綢繆:纏縛,引申為修補,使之堅固。
繆,音ㄇㄡˊ。牖戶:窗與門。牖,音ㄧㄡˇ/ㄊㄧˋ。倜儻:卓越豪邁、灑脫不受約束的樣
子。儻,音ㄊㄤˇ。佻達:音ㄊㄧㄠ ㄊㄚˋ,輕薄放蕩。(D)ㄘㄨˊ。自邇徂遠:自近至遠。
徂,至、及。
6. 答案:(D)(E)
解析:(A)遷升、獎賞。出自諸葛亮〈出師表〉/登。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B)面對。出自蒲
松齡〈勞山道士〉/當面。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C)放逐。出自〈馮諼客孟嘗君〉/放
任。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D)本分,指職業。出自〈大同與小康〉/本分職責。出自黃宗
羲〈原君〉。(E)全部。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司馬遷〈鴻門宴〉。

(二)非選擇題
寫作提示:
(一)符合「謙遜原則」的用詞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許先帝以驅馳」、「庶竭駑鈍」,是謙詞的使用。
(二)所謂「彰顯自己,不採取謙遜原則」,一指諸葛亮於文中使用老臣口吻,用以顯示先帝的恩
寵和信任。二指所有功績,皆不言是後主英明所致,都是自己點滴奮鬥得來。用詞有「三顧
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參考範文:
(一)  符合謙遜原則的如「苟全性命於亂世」,以「苟全」二字來表現自己身分的卑微,另外
135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庶竭駑鈍」四字也刻意謙虛的表示自己不才,但仍希望竭盡自己低劣的才能以對君上盡忠
而彰顯自己的文句,如「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以先帝不惜紆尊降貴,可見自己也有不凡的
才能。後言在敗軍之際,受命於危難之間,又於先帝臨崩之際,還被交付大事,亦可看出
自己的才能深受先帝信任。並且因為是先帝將任務託付給自己,如今才能平定南方,使蜀
地兵甲富足。
(二)  文中特意不採取謙虛原則的陳述,是因當時後主沉湎逸樂,荒於政事,須以較不謙遜
的老臣口吻告誡後主,並藉老臣口吻以顯示先帝對自己的恩寵和信任。最後引述先帝遺訓,
期使後主益增警惕。                       (景美女高 張玉璽)

136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十二、閱讀素養提問引導
1. 為何作者一開始就要強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嚴峻形勢?這種寫
作方式產生何種效果?(文意推論)
答 (1)希望後主能提高警惕,重視國家前途安危。
(2)暗示如不行明政,蜀漢便有滅亡的危險,促使後主開張聖聽,接納諫言,以光先帝遺德。
(3)為下文的種種建議奠下基礎。
2.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的原因是?(擷取訊息)
答 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
3. 推想作者建言:「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用意是?(文意推論)
答 (1)強調朝廷及丞相府的法律標準應一致。(2)勸後主賞善罰惡,不宜偏私。
4. 諸葛亮認為漢朝興盛與衰亡的關鍵原因是什麼?(擷取訊息)
答 (1)興盛的原因──親賢臣,遠小人。(2)衰亡的原因──親小人,遠賢臣。
5. 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完成了什麼軍事任務?(擷取訊息)
答 平定南方。
6. 諸葛亮誓言「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的目的是?(擷取訊息)
答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7. 本段中哪些文句與「出師」有關?(擷取訊息)
答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2)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8. 推想「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這句話背後的心情與寄意是?(文意推論)
答 (1)因責任重大,即將遠離出征而百感交集。
(2)恐後主沉湎逸樂、不思振作而悲憤。
9.諸葛亮以哪三件事勸諫後主?(擷取訊息)
答 (1)廣開言路:開張聖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2)秉公執法:陟罰臧否,不宜偏私。
(3)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10. 作者於本文中稱「先帝」多達十三次,有何用意?(文意推論)
答 (1)深切抒發對先帝的感恩和忠心效命的真情。
(2)藉由諸多敘及先帝之事,表明自己與先帝關係深厚。
(3)彰顯先帝知人善任之明,強調朝中良臣多為先帝所選拔,希望後主愛惜重用。
(4)以「深追先帝遺詔」勸勉後主自我省察,期能完成興復漢室之大業。
11. 文中三次提及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請找出敘述重點的不同?並分析原因。(文意推論)
答 (1)第一次重點在強調他們都是「志慮忠純」的侍衛官,能「裨補闕漏」,使宮中諸事得宜,值
得後主親近、信任,重在推薦。
(2)第二次重點則明確指出他們的職分,希望大家各盡其責。
(3)第三次從反面立說,指出如果失職,「無興德之言」,必須責罰,強調分層負責,賞罰嚴
明,絕不護短徇私的觀念。

137 109 高中國文(二)第九課 出師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