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單元二

<出師表>導學案老師版

本課學習重點:

(1)瞭解「表」的奏議類文體特徵

(2)學習如何從多方面及不同技巧作游說

(3)學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4)認識儒家的君臣之倫

(一) 課前預習:

請同學預備所需資料(2-4),並寫於/貼於學文集上。

1. 後主時期蜀國的形勢
第1頁
天下分十四州,魏國最強,約佔其十;吳次之,佔其四;蜀漢最弱,只據益州。

2.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

先主身處荊州時,三次親身到隆中邀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為其制「隆中對」,

奠定天下三分的大計。諸葛亮感知遇之恩,出山效力劉備。多年間,劉備從其計,

逐漸建立蜀漢的基礎。君臣之間,相互信任。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孤之有孔

明,猶魚之有水也。」

至劉備臨終於白帝城,從成都召諸葛亮交托後事,囑咐其好好輔助後主。可見君臣

相交互信之深。

第2頁
第3頁
3. 後主的生平

劉禪(207 年-271 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

皇帝,史學家稱蜀漢後主,223 年—263 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

後主初期,由諸葛亮輔助,政務井井有條,孔明亡後,重用小人如陳祗、黃皓等人,

朝政日益敗壞,終為魏國所滅。後被封為「安樂公」,移居洛陽。

曾於宴會上留下了「樂不思蜀」之句,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4. 儒家的君臣之倫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第十九章—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

交也。」

《論語·八佾》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第4頁

《孟子》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
第5頁
5.何謂「表」?

<出師表>一文,顧名思義,即出師前的表書。
「表」是古代臣下對君主書 陳情言事時用

的一種公務文體。

漢代以前,臣下對君主進言,多稱「上書」
;漢代以後,則細分為「章」
、「奏」
、 「表」、

「議」四大類別。劉勰(約 465-520)《文心雕龍.章表》細分曰:「章以 謝恩,奏以按劾,

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李善《文選》注云:「言標著事序, 使之明白,以曉主上,得盡其

忠,曰表。」可見「表」有表白臣子忠義的作用, 內容以曉理、陳情為主。

「表」為奏議類的公務文書,語言相對樸實,歷來以表書傳誦後世者不多。 惟諸葛亮<

出師表>一文,敘事賢明通達,陳情真摯感人,字字句句,皆從肺腑 而出,自然流露作者的

至情至性,將本來樸實無華的文體表現得無比動人,故被 奉為理政的規範,為人的圭臬,作

文的楷模,歷代傳誦不絕。《文心雕龍.章表》 評曰:「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

也。」誠非溢美之辭。

(二) 初讀文章:

(1)語譯:

第6頁
1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完成一半,卻在中途逝世。現

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在天下分裂為三,而我們益州國力疲憊,這實在是國

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 家危急存亡的重要時刻啊!然而朝廷內的官員,毫不

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 懈怠;忠心的將士,在外不顧性命奮勇作戰,這原來

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 是大家追念先帝特別的知遇,想報答在陛下身上。陛

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下實在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以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德,激勵志士的士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

不合道理的話,以致阻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 內朝和外廷,是一個整體,提升工作表現優異

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的,貶謫工作表現不好的,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 果有做壞事、觸犯法令的,或是盡忠行善的,就應該

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應得的刑罰或獎賞,以顯

示陛下治理國家公正嚴明;陛下不應該偏袒徇私,使

內朝和外廷有不同的法制。

3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都是忠良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 信實,志向忠貞,思想純潔的,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

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給陛下任用。臣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徵

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詢他們的意見,然後才去實行,那就一定能夠補救缺

有所廣益。 失,彌補漏洞,獲得更大的效益。

第7頁
4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將軍向寵,品行善良,處事公正,精通軍事,先

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 帝以前試用他時,就稱讚他「能幹」,因此大家決議

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 推舉他擔任中都督。臣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該和

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他商量,那就一定能使軍隊和睦團結,能力強的和能

力弱的人,都得到適當的位置安排。

5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 親近賢臣,疏離小人,這是前漢興盛的原因;親

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近小人,疏離賢臣,這是後漢衰微的原因。先帝在世

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 時,每次與我談論到這件事時,沒有不歎息和痛恨

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 桓、靈二帝的昏庸!侍中(郭攸之、費禕)
、尚書(陳

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 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信

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實、肯為節義犧牲的大臣,希望陛下能親近他們,信

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便指日可待了。

6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 我本來只是一個平民,在南陽耕種維生,只想在

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 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先帝

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和見識鄙陋,委屈地降低自己的身

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 份,三次到茅舍來看望我,並和我商量當世的大事;

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因此我非常感激,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他在

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軍事上遭到嚴重挫折,我就在兵敗的時候接受委任,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在危急艱難的關頭接受使命,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二

第8頁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 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

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大事交託給我。自從接受遺命至今,我早晚憂慮歎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息,恐怕不能完成先帝付託的任務,因而損害了先帝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 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時帶兵渡過瀘水,深入蠻荒之

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 地。現在南邊已經平定,軍備已經準備充足,應當鼓

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 勵和率領全軍,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盡自己低劣

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的才能,剷除奸詐兇惡的奸賊,復興漢室,重返舊都。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效忠陛下所應該盡的責任

了。至於考慮施政的得失,就是郭攸之、費褘、董允

的職責了。

7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 希望陛下委派我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

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 務,如果不成功,就請把我治罪,以祭告先帝在天之

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靈。要是沒有提出施行德政的建議,就責備郭攸之、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 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以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

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 應該自己多加考慮,徵詢下屬治國的良策,審察接納

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 正確合理的意見,認真追念先帝的遺訓。我受恩不

所言。 淺,感激不盡。在我將要遠離陛下的時刻,面對這篇

奏章,不禁落下淚來,已不知道所說的是些甚麼話

了!

第9頁
(2)本文可根據內容分為四部份,試填上第二及第三部份的分段,以及第二至第四段的內容大意。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第一部分 第1段 分析當前蜀國形勢,勸勉後主要虛懷納諫。

勸勉後主要賞罰分明,並推薦宮中和軍中的賢士,提醒後
第二部分 第 2-5 段
主要親賢臣遠小人。

憶述身世,表明自己為國盡忠的心志,以及道出北伐出師
第三部分 第6段
的原因。

重申君臣之責任,再次勸勉後主,期望君臣合力,興復漢
第四部分 第7段
室。

(3)試寫出本文主旨:

外層:勸勉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選用賢能並親賢遠佞。

中層:表明作者為國盡忠,為君盡瘁的心志。

內層: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彰顯儒家的君臣之義。

第 10 頁
(三) 再讀文章:

(1) 前人謂諸葛亮<出師表>「叮嚀周至」, 諸葛亮在文中叮嚀後主做甚麼。試從如何納諫、

以何賞罰、用人標準、親疏之別等四方面作說明。

納諫:諸葛亮叮嚀後主要廣泛聽取臣子的意見,不要說一些不合道理的話,以致阻塞臣子進

諫的道路。

賞罰:諸葛亮叮嚀後主對內朝和外廷的臣子要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不可偏袒徇私。

用人:諸葛亮向後主推薦文臣、武將,叮嚀後主在政務和軍事上諮詢他們的意見。

親疏:諸葛亮以兩漢的歷史事實,叮嚀後主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以桓、靈二帝因寵信小人

而亡國為鑒。

(2) 綜合<出師表>全文,從諸葛亮對後主的勸勉中,可見後主有哪些缺失?(2 分)

 妄自尊大

 剛愎自用

 賞罰不公

 用人不當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第 11 頁
(3) 綜合<出師表>全文,諸葛亮運用以下哪些技巧向後主表達意見?(2分)

 動之以情

 說之以理

 予以認同

 因勢利導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四) 深讀文章

(1)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舉薦的文臣、武將有甚麼共通的特點?他們可如何輔助後主?

試完成下表。

人才 共通的特點 可輔助後主

彌補後主施政上的缺點和漏洞;(1 分)
文臣:郭攸之、費 忠貞、善良,
(1 分)由先帝

提拔和得到先帝讚許。(1 提出施行德政的建議。(1 分)
禕、董允

第 12 頁
分)
武將:向寵 使軍隊和睦團結,
(1 分)將士不論才幹

高低,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1 分)

(2) 諸葛亮認為先漢與後漢國運迥異的原因何在?試從文章引句子說明?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先漢

君主多親信賢臣,疏遠小人,故此先漢國運頂盛,至於後漢則相反,君主重用小人,遠離賢

臣,以致國勢衰敗。

(3) <出師表>第六段中,諸葛亮五次提到「先帝」,分別提及甚麼事情?試略加說明。

原文 事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紆尊降貴,三顧草廬,誠意邀請他輔佐政事。(1 分)

遂許先帝以驅馳。 他因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答允出山為先帝奔走效力。

(1 分)

先帝知臣謹慎。 先帝知他做事謹慎,所以信任他,臨終前更把國家大事交託

給他。(1 分)

以傷先帝之明。 他恐怕未能完成先帝付託的任務,因此憂慮歎息。(1 分)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 他要出兵北伐,平定中原,復興漢室,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之職分也。 並盡忠於後主。(1 分)

第 13 頁
(4) 諸葛亮將自己與劉備的遇合及個人的感懷,放在<出師表>的最後部分。如果改將這抒懷明

志的部分放在文首,是否會影響這篇表書的感染力呢?

如果將個人感懷的部分置於文首,開章即突出諸葛亮的功勞與地位,容易令全文重心失衡,

影響表書的說服力,甚至引起後主猜疑及不滿。

相反,現在以分析國家形勢起首,可以引起後主緊張國情,更加專注於表書內容,對當中「廣

開言路」、「執法公正」、「親賢遠佞」等勸諫有更深印象。說理之後,再在文末加入諸葛亮的

感懷部分,動之以情,有助將前文的理念順利推展,加強全文的感染力,收畫龍點睛之效。

(五) 討論題:

劉備臨終前曾交代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認為這是劉備由衷之言,

還是另有用心?如果你是諸葛亮,面對後主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你會如何選擇?請加以說明。

第 14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