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4

單元 5 講讀一

《六國論》
蘇洵
想一想

你看過以戰國時
代為背景的電影
嗎?

戰國的時代背景
是怎樣的?
課前預習
1. 試自行查找資料及參考課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 1 )寫出圖中至七國名稱

 秦  趙
 燕  魏
 齊  韓
 楚

( 2 )根據以下指示,完
成戰國形勢圖。
1. 將賂秦的國家填上紅色
2. 將附秦的國家填上棕色
3. 將抗秦的國家填上綠色
課前預習
2. 文言文中有些字詞雖為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但其意
思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以下句子摘錄自蘇洵《六
國論》,寫出句中附着重號的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句子 在文中的意思
( 1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 ‧ 終於
(第 2 段)
( 2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 ‧ 不去、不前往
(第 3 段)
( 3 )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
‧ ‧ 智謀和軍力
亡,誠不得已。(第 3 段)
( 4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 ‧ 舊事、先例
(第 5 段)
課前預習
3. 根據課文內容及提示,圈出各題的答案,完成下面
的圈字遊戲。
用 武 而 不 終 智 力 孤 危 (9
1)
2
3
4
5
6
7
8 )燕國滅亡的
韓、魏、楚
齊國滅亡的
趙國滅亡的
六國的強敵
作者認為割
六國中哪一
秦趙之間曾
良將李牧被
良 將 猶 在 邯 割 地 賂 秦 三國滅亡的原
原因是甚麼?
是誰?
地賂秦有如甚
國最後滅亡?
多次交戰,趙
殺後,趙國有
戰 敗 而 亡 鄲 戰 不 善 國 因是甚麼?
麼舉動?
國的戰果是怎
何遭遇?
樣的?
丹 以 荊 卿 為 計 賂 弊 終
李 讒 二 刺 郡 革 者 在 抱
牧 誅 敗 客 破 滅 齊 賂 薪
與 嬴 而 不 助 五 國 秦 救
燕 趙 三 封 天 下 謀 臣 火
諸 侯 勝 暴 秦 之 欲 無 厭
作者簡介

• 關心國事,喜歡談兵
• 所作多史論和政論
• 散文明暢雄健,善於
論辯
• 與其子蘇軾、蘇轍,
合稱「三蘇」,並列
蘇洵 唐宋八大家
• 著有《嘉祐集》
篇章提要

• 原題為「六國」,「論」字為後人所加

秦 秦
韓 秦
趙 秦
魏 秦
楚 秦
燕 秦

六國陸續被秦所滅
六國

• 針砭時弊的史論文章,體現論辨體的風格
• 立論鮮明,論點明確,論據充分
• 運用不同的議論方法,論證有力,說服力強
篇章提要
寫作背景
宋仁宗與西夏議和 遼國要脅宋
宋太宗征遼, ,每年給西夏輸送 朝增加賂遼
連吃敗仗 銀、絹、茶葉 銀、絹
1004 年
979 1044 年
年 宋真宗時,遼兵大 宋、遼簽訂《澶
舉南下,宰相寇準 淵之盟》,宋朝
迫使真宗「御駕親 每年給遼國輸送
征」,戰勝遼軍 銀、絹

• 蘇洵深憂朝廷屈辱退讓的政策會導致國家衰
亡寫作本文警誡執政者
課文

1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
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語譯 六國破敗滅亡,不是兵器不鋒利,作戰不得法
賄賂秦國而令自己的國
,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
力損虧,這是破敗滅亡的原因啊。 ……
課文

1 ……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
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
賂秦也。」

語譯 有人問:「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因為賄賂秦
國嗎?」 回答說:「不賄賂秦的國家因為賄賂秦
的國家而亡,因失去了強大的援助,自然不能獨
個兒保全。所以說弊病就在賄賂秦國。」
版邊問題
1. 作者認為六國為甚麼會滅亡 燕

? 趙
魏 趙

割地賂秦



秦 秦 秦 秦 秦 秦 魏 魏

韓 韓

楚 楚 楚
課堂提問
1. 六國並非「兵不利,戰不善」,為甚麼
還要賂秦?

貪圖安逸 以為賂秦便
可換來太平
段落層次

第一層:(第 1 段)

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
課文

2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
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語譯 秦國用武力奪取土地之外,小則得到城邑,
大則得到城池。秦國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跟戰勝
而得到的土地相比,實際要多百倍;六國賄賂秦
國所喪失的土地,跟戰敗而喪失的土地相比,實
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最大的
際也多百倍;
禍患,根本就不在於戰爭了。 ……
課文

2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
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語譯 …… 六國的祖輩,冒着風霜雨露,披荊斬棘
,才佔有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卻不怎麼愛惜這些
土地,雙手捧着奉送給別人,好像拋棄小草一樣
。 今天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
後才換得一夜的安睡。 ……
課文

2 ……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
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

語譯 …… 可是起來看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
來了。但是六國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欲無
窮,你送給他愈多,他侵略你就愈厲害,所以不
用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清楚分辨了。
……
課文

2 ……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語譯 …… 終於弄到滅亡的結局,是順理成章的。
古人說:「拿土地侍奉秦國,就好比抱着木柴去
救火,柴沒燒完,火不熄滅。」這話真有道理。
版邊問題

2. 秦的土地多是怎樣得來的?

戰勝掠奪 其他國家割地賂秦


版邊問題
3. 為甚麼割地賂秦的國家不能得到長治久
安?

只換得一夕安寢

引誘貪得無厭的秦國加速侵略

招致覆亡
課堂提問
2. 為甚麼作者提及六國的祖輩得到尺寸之
地的艱難?

借六國祖輩得到
尺寸之地的艱難

對比

他們的子孫不愛惜土地,
輕易將之拱手相讓予秦
課堂提問
3. 這段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分別論證
了甚麼?
對比論證

明六國
諸侯的
大患並
不在於
戰爭

比喻論證 引用論證

明賄賂
秦國才
是六國
破滅的
主要原

課文

3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
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
,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
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

語譯 齊國從來不曾賄賂秦國,最後也隨着五國滅
亡,為甚麼呢?
這是親附秦國而不幫助五
國的緣故。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就不能倖免
燕國、趙國的國君,起初還有遠大的謀
a 了。
略,能守住自己的國土,堅持原則不賄賂秦
國。
所以燕國雖然是小國而能較後才滅亡,這就
是用兵的效果。 ……
課文

3 ……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
,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
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

語譯 …… 到了太子丹以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的
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五次跟秦國作
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
戰,兩次失敗而三次勝利。
,李牧接連擊退了秦軍。
及至李牧因遭受讒言誣陷而被殺,邯鄲就變成
秦國的一個郡了,真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卻不能
堅持到底。 ……
課文

3 ……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

語譯 …… 況且燕、趙兩國處於秦國快要把其他國
家消滅淨盡的時候,可說智謀和軍力都很單薄,
被打敗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課文

3 ……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
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
相較,或未易量。

語譯 …… 假使三國都愛惜自己的國土,齊國人不
要去親附秦國,荊軻不去刺秦王,李牧這樣的良
將還在,那麼勝敗的運數,存亡的因素,假使跟
秦國相比,或許還不容易估量。
版邊問題

4. 六國中,有哪幾個國家向秦割地求和?

秦 秦 秦

楚 韓 魏
版邊問題
5. 作者認為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有哪些個別因素
和共同因素?

個別因素 共同因素

齊 與秦交好而不助五國 賂秦國家相繼破滅

燕 派刺客行刺秦王失敗 失去鄰國的支援

勢寡力弱
趙 趙王聽信讒言,殺了
 抗秦的良將李牧
版邊問題
6. 作者認為在甚麼情況下,六國才有實力跟秦比
拼?
珍惜自己的土地, 魏
不以地賂秦 韓 楚


不依附秦國 齊

珍惜良將
不派荊軻 李牧
行刺秦王 趙

段落層次

第二層:(第 2 ~ 3 段)

以「割地」的史實論證「弊在賂秦」之理。
以齊、燕、趙三國為例,論證「不賂者以賂者
喪」的道理,進一步證明「弊在賂秦」。
課文

4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
,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嚥也。……

語譯唉!如果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有
謀略的大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才智出
眾的人才; 合力向西抵禦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
的人連飯也吃不下去了。……
課文

4 ……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哉!

語譯 …… 這多麼可悲啊!六國有這樣的形勢,卻
被秦國久積的威勢所脅迫,土地一天天、一月月
地割削,以致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
別人積累的威勢所脅迫啊!
版邊問題
7. 作者認為六國應用甚麼方法對付秦國?從六
國賂秦而亡的歷史,可以得到甚麼教訓?

對付秦國
教訓
 封賞謀臣
治國的人
 禮遇奇才 不要被積威所脅迫

 合力對秦用兵
段落層次

第三層:(第 4 段)

以六國賂秦而亡的歷史教訓作結論,呼籲
「為國者」不要被積威所脅迫。
課文

5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
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語譯 六國跟秦國一樣是諸侯國,他們的勢力比秦
國弱,尚且還有可以不用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
如果以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追隨六國滅亡的舊事

,這就連六國也不如了。
版邊問題

8. 文中「天下之大」所指的是甚麼國家?

西夏

北宋

大理
版邊問題
9. 為甚麼作者會有「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六國下矣」這個結論?

只要六國聯合起來
分析六國形勢
就足以抗秦

「天下之大」
的一統皇朝

若採取賂敵之策重蹈六國覆轍
連六國也不如
課堂提問
4. 作者在第 4 及 5 段分別表達了甚麼不同的感
受?
第4段
對賂秦之國
表達惋惜和遺憾之情

第 5 段 以借古諷今的方法
表達對北宋會
重蹈六國覆轍的擔憂
篇章主旨

第四層:(第 5 段)

揭示主旨,借古諷今,勸請北宋
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覆轍。
篇章主旨

作者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痛切論
述屈辱求和必定自取滅亡的道理,委婉地諷
諫當政者應汲取歷史教訓,改變對外妥協的
政策,積極禦侮,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閱讀策略

找出篇章的論點,理清議論文的篇章結構

以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為例
總論
本論
結論
主要論證部分,用以闡述和證明中心論點。
在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作為統攝全文的綱領。
議論文的總結,以回應中心論點為旨,也可以抒發感慨
1 段:提出「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
展開論證時,常用分論和申論兩種形式。
《為》的第
和提出建議,一般放在文章的末段。
分論是從不同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過程中所提出的觀點
,則易者亦難矣」,揭示做事與為學都沒有絕對的難易
《為》的第 3 段:從故事中總結出「自敗者」與「自
即分論點;申論指對中心論點作層層深入的論證。
之分。
力者」的分別。
《為》的第 2 段:借蜀鄙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說明力學
的重要。
篇章探究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標有▲號的字詞,並把答案寫在
橫線上。

( 1 ) 固不在戰矣。(第 2 段) 本來、根本
固:

( 2 )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第 2 段) 然則:
但是,可是
▲ ▲

( 3 ) 斯用兵之效也。(第 3 段) 斯:
此,這就是

( 4 )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第 5 段) 從: 跟隨

篇章探究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

( 1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第 1 1 段)
六國滅亡,不是兵器不鋒利,作戰不得法
,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
( 2 )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第4 段)
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別人積累的威勢所脅迫
啊!
篇章探究
3. 按照議論文的結構,本文可分為四個
層次,試分析每個層次的結構、內容大要及作用。
結構 段落 內容大要及作用
起筆即提出六國破滅的 主因 ,點明
總論 第 1 段
中心論點 下文
,開啟 。
六國無論賂秦或不賂
本論 承接上文,分析
秦 同樣破滅
第 2~3 ,最終都
分論點 的事例作為文
支持中心論點
段 章的 ,用以 。
結論 提醒為國者要汲取歷史教訓,不要被
第 4 段 「積威所劫」,總結論點,回應總論。
補充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
餘論 第 5 段
警誡北宋的統治者。
篇章探究
4.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甚麼?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
作者從哪兩方面解釋六國滅亡的原因?試析述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的國家 不賂秦的國家

失掉鄰國的援助,不能
削弱本身國力,自取滅亡
單憑本國之力抗秦,同
樣被滅
篇章探究
5.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

•蘇洵認為六國「割地事秦」:
六國「割地事秦」的主要原因是「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不敢力抗強
(秦1 ) 有違孝道,因為諸侯的祖輩遺
• 六國因此割地事秦以求「一夕安寢
令後人要愛惜土地,割地賂秦即
」,苟且偷安
有違祖宗遺訓。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2 ) 被秦國的威勢所嚇倒,只希望
苟且偷安。• 作者認為六國祖輩冒着霜露,披荊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斬棘,才佔有很少的土地,後輩應
該好好珍惜,不應如棄草芥
• 但這並非六國祖輩的遺訓
篇章探究
6. 蘇洵分別以哪些史例來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
道也」及「不賂者以賂者喪」(第 1 段)?使用
這些例證,對證明論點有甚麼好處?試加以說明。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不賂者以賂者喪」

使論點更具說服力
篇章探究
7. 在《六國論》第 2 段中,作者如何通過對比論證
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個論點?這在論
證上可收到甚麼效果?

秦國 諸侯
受賄所得土地 賂秦所失土地
比戰勝所得 比戰敗所失
多「百倍」 多「百倍」

鮮明而深刻地證明「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說服力強
篇章探究
8. 試根據以下摘錄的句子,回答所附問題。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第 2 段)
( 1 )「 抱薪救火」一詞中的「薪」和「火」分別比
喻甚麼?
( 2 ) 作者以這個比喻說明甚麼?又藉以論證甚麼觀點?
薪 火
諸侯的土地 秦國侵略的野心

用柴薪救火→火勢愈燒愈旺:
用土地討好秦國無補於事,反而助長秦國侵略的野心
柴薪燒盡→火勢才會熄滅:
「弊在賂秦」
諸侯土地耗盡,國家滅亡→秦國才會罷休
篇章探究
9. 試分別指出以下兩段引文屬於哪種類型的例證。這
兩個例證在內容上有何聯繫?
甲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
設例
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第 3
段)
史例
乙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
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
未易量。(第 3 段)

引文甲:已發生的歷 引文乙:作者對應三
史事件論證三國滅 國滅亡的原因所提出
亡的原因 的假設
論證六國有勝秦之機
篇章探究
10. 細閱以下摘錄自《六國論》首段及
末段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首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末段: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國下矣。

( 1 )這兩節文字對表達本文主題有甚麼作用?試分別
說明。
首段文字: 末段文字:
開門見山,指出六國 借六國賂秦,指出北
失敗的原因所在 宋姑息攻策的不智→
借古諷今

篇章探究
( 2 )作者於文章開首下筆立論,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

首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開宗明義地指出賂秦的不當
→ 論點明確

先入為主的印象
→ 逐步分析,反覆論證
→ 讀者完全折服
篇章探究
11. 有指蘇洵寫作《六國論》其實別有用意,試結合本文
的寫作背景,回答以下各題,推敲文章的言外之意。
( 1 )試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或自行搜集資料,比較六國
和北宋的共通之處。
六國 北宋

外患 遭強秦入侵。 遭遼國和西夏入侵。

畏懼強秦威勢, 每年納幣予遼國和
對外政策
割地求和。 西夏,以求苟安。
割地賂秦,國力 國庫空虛,國力
國力 日益虧損。 日漸衰弱。

篇章探究
( 2 ) 以下是本文作者對六國主政者提出的建議,圈出
以下引文中的關鍵詞,並推敲作者的弦外之音。
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
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第 4 段) 建議:北宋政府重用人
才,在軍事上做好準備,對付外

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第 4 段)
提醒:北宋政府以史為鑑,不要震懾於遼國和西夏
的強大勢力,而採取屈辱退讓的妥協政策
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
下矣。(第 5 段)
批評:北宋對遼國和西夏採取消極的退讓政策之不智
諷喻:朝廷不要走上六國破亡的覆轍 續
篇章探究
( 3 ) 綜合以上兩題所得,試指出作者的寫作目的。
借六國賂秦招致滅亡的歷史故事

屈辱求和必自取滅亡的道理

諷刺北宋當政者

 期望君主能以史為鑑
 改變對遼和西夏輸送歲幣以求
相安的妥協政策
 積極禦侮,以保國家長治久安

篇章探究
( 4 ) 蘇洵《六國論》篇中大部分內容都是論證六國賂秦
而亡的故事,對北宋朝廷隻字不提,主要原因是甚
麼?


篇章探究
12. 作者認為六國有條件和秦國較量,你認同他的看
法嗎?為甚麼?

前提:秦國的國力維持不
變,六國國力增強
人才決定 秦國原
國力的強 只為西
弱 方小國 不符合現實情況 如地理的優
廣招人才 勢
→國力逐
步增強 同樣道理 秦統一天下還有其他客
觀因素
→六國能抵
抗秦國
比較閲讀
1. 根據《左傳.曹劌論戰》和蘇洵《六國論》,回
答以下問題。
( 1 )齊、魯交戰前,曹劌與魯莊公討論作戰的條件;交
戰後,曹劌總結「以弱勝強」的軍事策略。試析述
當中的內容。另蘇洵認為六國應怎樣做才可以有
「以弱勝強」的形勢?

齊軍敗退後:看到車轍散亂、軍旗倒下

魯莊公:祭祀時,不敢誇大祭祀物品的數
魯莊公:凡大小案件,雖不能細察,但都能
兩國交戰時:魯軍先讓齊軍擊了三次戰鼓→
魯莊公:平日把衣食等必需品分給大臣,不
韓、魏、楚三國都愛惜國土,不割讓給秦

 齊國不親附秦國大舉追擊
根據實情來辦理
士氣已低落時→發動攻擊
敢獨享目,必定信實地告訴神明
 ∵ 齊國強大,軍力充實
曹劌:對神明的小信用,亦未能取得神明的
曹劌:估計魯國人民因此必肯盡忠效力,支
曹劌:給大臣的小恩小惠未能施於百姓,百
荊軻不去刺秦王
可能預設埋伏
李牧這樣的良將還在
信任,神明不會保佑他
持魯莊公同禦外侮
姓不會聽從他
未可戰
可戰


比較閲讀
( 2 ) 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閒
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曹劌論戰》)
乙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蘇洵《六國論》)
 甲、乙兩節引文運用了哪一種相同的寫作手法?試略
作說明。
引文甲:鄉人的話→一般魯國人民不
理政事對比曹劌關心國事
對比手法
引文乙:以賂秦國家的先祖從艱苦中
創業對比子孫不自愛,將土
地輕易送予強敵 續
比較閲讀
 你認為「肉食者鄙」和「子孫視之不甚惜」都是國家
衰亡的關鍵嗎?試略抒己見。
同意

肉食者鄙: 子孫視之不甚惜:
• 肉食者→處理政務的人 • 愛惜土地→不會胡亂送
• 鄙→不能訂立謀略 予他人
例子:《曹劌論戰》 • 土地與國力成正比
• 不能掌握作戰條件,容 例子:《六國論》
易戰敗 • 三國割地事秦→招致亡

比較閲讀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
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
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
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
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語譯
   我曾經讀六國《世家》,心裏感到奇怪,為何當
時天下的諸侯,以(大於秦)五倍的土地,(多於秦)
十倍的軍隊,發憤向西進逼,攻打山西千里之大的秦國
,卻免不了被滅亡。(我)常常為此事深思細想,認為
必定有可以自保的計策。因此未嘗不歸咎於當時的謀士
,他們對於禍患的思慮不夠周密,對於利益的眼光太過
膚淺,而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勢。

比較閲讀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
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
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
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
語譯
   韓、魏不能單獨抵擋秦國,而天下的諸侯卻要藉
着他們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厚待和親近韓、
魏來抵禦秦國。秦國人不敢跨越韓、魏,來窺伺齊、楚
、燕、趙,而齊、楚、燕、趙也就可以自保了。以四個
沒有外患的國家,幫助面臨敵寇的韓、魏,使韓、魏沒
有東顧的憂慮,為天下人挺身抵擋秦兵。……


比較閲讀
……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
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
,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
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節錄) )
語譯
   ……以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其餘四國在後方
休息,於危急之時暗中援助他們。如果這樣,便可以無
窮地應付下去,那秦國還有甚麼作為呢?不懂得用這計
謀,卻貪圖疆界尺寸土地的小利,違背盟誓,破壞條約
,甚至互相殘殺併吞。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兵,天下的諸
侯已各自疲困了。秦國人能窺伺機會消滅他們的國家,
這不是令人悲痛的事嗎?
比較閲讀
( 1 )根據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兩者認為六國
滅亡的主因有何不同?

在於賂秦

• 諸侯目光短淺,
未能聯合抗秦
蘇洵 • 各國只為小利而
自相殘殺
蘇轍
比較閲讀
( 2 )蘇轍在評論諸侯協助韓魏之利時,運用了哪種
論證方法?試說明之。

六國聯合抗秦 六國互相殘殺
比較閲讀
( 3 )你認為哪一篇《六國論》所提出的論點較合理
?為甚麼?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
蘇洵的《六國論》

六國破滅的共同因素:
「賂秦而力虧」

六國破滅的個別因素:
「蓋失強援」→ 「不賂者
以賂者喪」
品德情意
蘇洵作《六國論》警戒北宋統治者不要被積威所懾服,
申述其主戰用兵之說。有人指出蘇洵主戰用兵,有損國
家的和諧穩定。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不同意 如果不奮起反抗

只會助長敵方無厭的欲望

壯大敵人的勢力,削弱本國的力量
→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古漢語知識

試指出以下句子中「或」字的詞性和意義。

句子 詞性 意義
1.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第 1 段) 不定代詞 有人

2.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第 3 段) 副詞 或許
古漢語知識
試指出以下句子中「以」字的詞性和意義。

句子 詞性 意義
1. 不賂者以賂者喪。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
(第 1 段) 因為
的原因
2. 以有尺寸之地。
(第 2 段) 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才

3.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第 4 段) 連詞,表示目的關係 以致

4. 苟以天下之大。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
(第 5 段) 的憑藉 憑藉
古漢語知識
試判斷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字義是否相同,塗滿與答案
相應的圓圈。
相同 不同
( 1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弊在賂秦。(第 1 段)
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第 2 段)
( 2 )諸侯之所亡。(第 2 段)
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第
4 段)
古漢語知識

試辨識以下句子中「與」字的詞性和意義,把答案寫在
橫線上。

( 1 )與戰勝而得者。(第 2 段) 介詞,和……相比

( 2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第 3 動詞,親附、結交
段)
連詞,和
( 3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第 5
段)
古漢語知識
試指出以下句子中附有着重號的字的用法和意義。

句子 用法 意義

1. 以地事秦。(第 2 段) 名詞用作動詞 侍奉

2. 李牧連卻之。(第 3 段 動詞的使動用 使……退


) ‧ 法 卻,擊退

3. 並力西嚮。(第 4 段) 名詞用作狀語 向西

課文賞析

開門見山
《六國論》以 六
的手法,提出「
國破滅,弊在賂秦 」的中心論點,

在論證過程中,作者首先從正面申論,指出
賂秦必亡 的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賂秦將
坐大秦國,助長敵人的 勢力 野心 和 ,另一個
原因是指賂秦將令本國損失 大量土地 ,削弱
國力 。接着,作者從反面申論,分述齊、燕、
趙三國不賂秦,但仍遭滅亡的個別原因,說明「
不賂者以賂者喪 」的道理,……


課文賞析

…… 進一步指出不賂秦者亡國的共同原因是 孤立
無援 團結
,不知 ,各自用武,帶出下文六國應
抗敵自強 的設想。最後,作者提出統治者應把
割讓給秦國的土地封賞給 天下的謀士 ,以奉承
秦國之心禮待 天下的奇才 聯合各國力量
,並
對抗秦國 ,不應被秦國的積威所懾服。

本文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通過論證六國

賂秦而相繼滅亡 妥協苟安
的故事,諷刺了北宋朝廷
的政策,警戒統治者以史為鏡,堅守國土,發奮
圖強,積極抗敵,以免 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段落層次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提出六國破滅 以六國賂秦而亡
,弊在賂秦的 的歷史教訓作結
論點。 論,呼籲「為國
者」不要被積威
以「割地」的史實論證 所脅迫。
「弊在賂秦」之理。以齊
、燕、趙三國為例,論證 揭示主旨,借古諷今,
「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 勸請北宋統治者不要重
理,進一步證明「弊在賂 蹈六國覆轍。
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