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105

甲部
第一章 華夏政治的肇始
1. 大約在五千年前,中國的很多部落都分布在   黃河   流域。

2. 黃帝的妻子   嫘祖   發明了養蠶取絲,用來縫製衣裳。

3. 黃帝的史官   倉頡   創造文字,方便族人把事情記錄下來。

4. 部落領袖   炎帝   親嚐百草,用草藥為人治病,被後人尊稱為「神農」。

5. 黃帝在   阪泉   打敗炎帝,炎、黃兩個部落合併,不斷發展壯大。

6. 黃帝在涿鹿打敗   蚩尤   ,成為各部落的共主。

7. 黃帝帶領族人在   涿鹿   大敗蚩尤一族,成為共主。

8. 黃帝被擁戴為各部落的共主,後人公認他是   華夏民族   的共同祖先。

9. 堯在位時,找   舜   來幫助治理政事,後來堯更讓位給他。

10.    堯   和舜把帝位讓給有才能的人,不把帝位看作一家私有,這種傳位
方法史稱   禪讓   。

11. 「   禪讓   」即是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而不把帝位看作一家私有。

12.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大水災。堯派大臣   鯀   治水,但他失敗


被殺,由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的工作。

13. 夏禹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改用  疏導  河水的方法,成功治平黃河水


患。

14.    禹   為了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更得到舜傳予共主之位。

15. 夏的開國君主是   禹   ,末代君主是   桀   。

16. 禹本想把帝位傳給大臣   益   ,但他的兒子   啟   也很賢能,加上


人民懷念禹治水的功勞,於是便擁立他的兒子繼承帝位。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06
17.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是   夏朝   ;它也是「   家天下   」的
開始。

18. 夏啟即位後以   陽城   為都城,建造宮殿城池,設立政府機構和軍隊。

19. 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據考證是   夏   朝的重要都城遺址。

20.    夏桀   是夏朝最後一位君主,他寵愛   妺 喜   ,只顧享樂,荒廢


朝政,引起國民叛變之心。

21. 夏朝人民不滿夏桀殘暴的統治,於是東方諸侯  商湯  乘機起事,推翻夏朝。

22. 夏代從禹開始至桀亡國,國祚共約   四百   年。

23. 商本來是黃河下游的一個部族,是   夏   的屬國。

24. 商的始祖契,因協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到   商   。

25. 商朝的開國君主是   湯   ,末代君主是   紂   。

26. 商湯任用   伊尹   為相,先後征服黃河下游的多個部落,逐漸建立自己


的勢力。

27. 商湯在   鳴條   打敗夏桀,然後把他放逐到南巢。

28. 湯滅了夏朝建立商朝,定都於   亳   。

29. 商湯以貴族身分推翻夏朝,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   貴族革命   。

30. 商王   盤庚   為了發展國力,決定把首都遷到殷去,所以商又稱殷。

31. 商代末年,紂王寵愛美人   妲己   ,作酒池肉林,不理政事。

32. 周族的領袖姬發在   牧野   打敗紂王。

107
第二章 周代封建與列國相爭
1. 周族本來是   渭河   流域的一個部落,遷到岐山一帶定居後,便過着農
耕生活,很快地興盛起來。

2. 姬昌死後,兒子   姬發   繼位,他在牧野大敗商紂,紂王戰敗自殺。

3. 姬發滅商後,成為新共主,他建立周朝,定都   鎬京   。

4. 姬發出兵伐商,在牧野擊敗紂王後,建立周朝,是為   周武王   。史家


把周朝立國後以鎬京為國都的三百多年,稱為「   西周   」。

5. 「封建」的意思就是   天子   把部分疆土分給   諸侯   建立國家。

6. 周滅商後,武王推行   封建   制度,封紂的兒子武庚於殷,又分封歷代
共主的後人。

7. 周武王死後,   成王   繼位,由叔父周公攝政。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
於是聯合   武庚   起來作亂。

8. 周公東征後,營建   洛邑   為東都,作為統治東部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

9. 周初的兩次分封,   宗室   、功臣和前代共主後人,都是受封的對象。

10. 在封建制度下,周王自稱「    天子    」,諸侯按爵位分為公、侯、伯、


子、   男   五等。

11. 西周末年,幽王寵愛   褒姒   ,廢太子宜臼,激怒了宜臼的外祖父申侯,


他勾結   犬戎   ,率兵入侵鎬京。

12. 公元前 770 年,   周幽王   死後,周平王遷都洛邑。史家把平王東遷以


後的時期稱為「   東周   」。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08
13. 平王東遷是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東周又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  春秋
時代,後期是   戰國   時代。

14. 春秋時期,西、北面的    戎狄   等邊疆民族紛紛南侵,南方的  楚國


也急速擴張,對中原的華夏民族構成極大威脅。

15. 春秋時代的霸主,領導各國,尊重   周天子   ,抵抗夷狄,制裁兼併,


以保衞華夏文化為己任。

16. 春秋時期,霸主以「禁   篡弒   ,抑   兼併   」為口號,以禁止諸侯


國內的權臣奪取王位,阻止諸侯之間互相侵佔土地。

17. 在「春秋五霸」中,真正能做到「尊王攘夷」的只有兩位,依次為︰   齊桓公


和   晉文公   。

18. 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又任用   管仲   為相,獎勵農商,擴充軍


備,使齊國勢力漸強。

19.    宋襄公   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於是與楚國大戰,但因力量不足而戰


敗。

20.    晉文公   是齊桓公以後真正的霸主,他曾獨力勤王,又率領諸侯大敗


楚國,奠定了他的霸業。

21. 春秋時期,由於受晉國所阻,   秦穆公   便積極向西面發展,成為西方


的霸主。

22. 春秋時代,   楚莊王   即位後,楚國對中原的小國大肆攻伐,甚至侵入


周天子的領土。

23. 春秋時代,吳國君主   闔閭   攻打越國,受傷而死,   夫差   為父


報仇,滅掉越國。

109
24. 春秋時期,各國不斷透過   兼併   來擴張領土,加速了   封建   制
度的崩潰。

25.    韓   、趙、魏本是晉國的三個卿大夫,後來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史稱
「三家分晉」。

26. 戰國七雄是指齊、楚、趙、魏、   燕   、韓、秦七國。

27. 戰國時期,齊威王任用名將   孫臏   ,大敗魏軍。從此,齊國取代了魏


國的領導地位。

28. 秦孝公時,任用   商鞅   為相,提倡變法,國力驟強,秦國成為了西方


的一大強國。

29. 在商鞅變法時,秦國建立了   縣   制,國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限制宗


室特權,貴族子弟若無   軍功   ,不能取得爵位。

30. 戰國後期,秦昭王以「    遠 交 近 攻     」的政策,跟偏遠的    齊 國


和楚國交好,而攻打附近的韓、魏等國。

31. 趙國在   長平   戰役中慘敗後,再沒有能力與秦國對抗。

32. 秦王政即位後,採用   李斯   的離間計,分化六國的團結;並且不斷向


外用兵。最後,秦吞併六國,統一了中國。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10
第三章 秦代大一統帝國的建立與驟亡
1. 秦國位於黃河上游的   關中   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2. 秦國地勢險要,有崤山和  函谷關   作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

3. 秦國位於偏遠的   西方   ,很少參與東方的戰爭,故能蓄養實力,打敗
六國。

4. 秦孝公任用   商鞅   為相,推行變法,使秦國日漸富強起來。

5.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其出身和  國籍   ,重用  客卿   ,故人才濟濟,


國力日益強大。

6. 秦國歷代君主均重用客卿,如秦惠王用魏人張儀的  連橫計   ;秦王政
用楚人  李斯   的離間計。秦國在客卿的輔助下,成功統一天下。

7. 秦的統一策略得宜,如在外交上首先採取  連橫   策略,利用六國互相
猜忌的特點,瓦解它們的聯合,然後再以  遠交近攻   、離間等策略,
逐步吞併六國。

8. 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不斷,人民飽受其苦,故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秦始
皇滅掉六國,使中國復歸統一,正符合  民心   的趨向。

9. 秦王政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  三皇五帝   ,於是自稱  皇帝   ,並


成為日後人們對天子的尊稱。

10. 秦王政把三皇五帝的名稱合而為「皇帝」,並在開首加上「  始   」字,而


他的子孫則為二世、三世,藉此希望自己的帝位能  世代相傳   。

11. 秦始皇為了樹立皇帝的權威,規定皇帝自稱為「  朕   」,而皇帝頒布的


命、令,則分別稱為「  制   」和詔,臣民必須服從。

111
12. 秦始皇在首都設立中央政府,以  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三
公以下設「  九卿   」,負責處理皇室及政府各項事務。

13. 秦始皇在中央實行三公制度:用丞相管理政務,   太尉   掌管軍事,


御史大夫   負責監察。

14. 秦統一六國後,所有官員必須由  皇帝   任命,不可  世襲   。

15.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採納   李斯   的意見,廢除了封建制,設立了


郡縣   制,把全國政權集中在皇帝手裏。

16. 秦始皇為了壓制反秦勢力,將一些六國貴族和 豪強  遷徙至 咸陽  ,加


以監視。

17. 秦始皇沒收民間的  兵器   ,並拆掉六國原有的  城郭   、堡壘,


以防止六國遺民叛亂。

18. 秦始皇命蒙恬北伐  匈奴   ,收復黃河  河套   地區,並置郡加強


防守。

19. 秦朝在統一全國後,北伐匈奴,南征  百越   ,並在南北地區廣置郡縣,


使全國  版圖   進一步擴大。

20. 秦始皇把燕、趙、秦三國舊有的城牆連接起來,西面起自  臨洮   ,東面


遠至遼東,藉以防範  匈奴   入侵。

21. 秦始皇下令以銅錢為下幣,稱為  半兩錢   。

22. 秦以  黃金   為上幣,單位為鎰;銅錢為下幣,單位為  半兩   。

23.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標準,更規定這些量度、長度、  重量   的用器,全


由  官府   監製,不得私造。

24. 秦始皇命  李斯   等人以秦國的大篆為基礎,制定  小篆   ,通行


全國。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12
25. 秦始皇以  小篆  為全國共用的文字,既方便傳達  政令  ,亦有
助各地文化交流。

26. 為了控制人民思想,秦始皇下令除有關  秦史   、  占卜   、醫藥、


種植的書籍之外,其餘藏書全部燒毀。

27. 秦始皇禁止民間藏有不利其統治的書籍,又下令坑殺四百多個非議他的 儒
生  、方士,史稱「  焚書坑儒  」。

28. 秦始皇以 咸陽  為中心,修築了可溝通全國的馳道和通往北方邊境的 直


道 。

29. 秦規定主要道路的寬度和車軌的距離同為  六尺   ,以便所有車輛都能


通行全國。

30. 秦始皇下令開鑿  靈渠   ,連接湘江和灕江,使  長江   和  珠


江   得以貫通起來,從而促進交通運輸和農業生產。

31. 秦始皇下令疏通  鴻溝   ,溝通黃河與  淮河   ,以改善南北水路


交通。

32. 秦國統一中國後,  中華民族   日漸壯大,豐富了華夏文化的內涵。

33.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至  沙丘   時病逝。

34. 秦始皇幼子 胡亥  與宦官趙高、丞相李斯合謀,偽造遺詔,迫太子 扶蘇


自殺,奪取帝位。

35. 秦始皇死後,  胡亥   繼位,是為秦二世。秦二世比父親更為殘暴,又


不理朝政,大權遂落在  趙高   手中。

36. 秦末,陳勝和  吳廣  率領數百個民伕揭竿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
   平 民起義  。

37. 戍卒陳勝在   大 澤 鄉   揭竿起義不久,即宣布稱王,並定國號為「


張楚   」。

113
38. 當陳勝和  吳廣  揭竿而起後,六國遺臣紛紛響應,其中以楚國的舊貴
族項羽和沛縣的平民  劉邦  實力較強。

39. 由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子嬰亡國,秦朝國祚只有  十五   年。

40. 秦始皇徵調七十多萬人建造阿房宮和  驪山   陵墓,再加上築長城、建馳


道、鑿靈渠,役使人力超過二三百萬。

41. 劉邦入咸陽後,廢除秦的苛法,和人民「  約法三章   」,得到百姓支持

42. 項羽入咸陽後,殺  子嬰   ,燒毀秦宮室,引起百姓的不滿。

43. 秦亡後,項羽分封將領,自稱   西楚霸王  ,封劉邦為  漢王  。

44. 在  垓下  一戰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在  烏江  自刎而死。

45. 秦朝滅亡後,劉邦、項羽爭奪政權,展開了歷時五年的「  楚漢相爭  」

終於,項羽在  垓下  被擊敗,逃至烏江自刎而死。

46. 秦末,項羽在  鉅鹿   打敗了秦軍主力,同時劉邦率軍乘虛西進,成功


進入關中,攻下  咸陽   。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14
第四章 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1. 劉邦統一天下後建立漢朝,是為漢高祖,定都  長安  。

2.   漢高祖  鑑於秦朝因嚴刑峻法、賦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後讓人民
休養生息。

3. 漢惠帝、呂后採取「  無為而治   」的政策,令社會安定。

4. 漢文帝、景帝時期,施行各種利民政策,使社會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史
稱「   文景 之治   」。

5. 漢朝在地方政制上採用秦代的  郡縣  制度。然而,漢高祖鑑於秦代廢
除封建,王室因孤立而速亡,於是恢復封建,大封  功臣  和同姓宗室。

6. 漢高祖立國後,除保留秦代的郡縣制度外,還恢復封建,大封功臣和同姓宗
室,合稱「   郡國制   」。

7. 漢朝初年,劉姓諸侯的勢力日漸膨脹。  漢文帝  時開始削弱諸侯的勢
力;漢景帝時,由於削奪諸王的封地,結果引起  吳楚七國  之亂。

8. 漢景帝採納大臣  晁錯  的建議削藩,結果引起吳楚七國的叛亂。

9. 漢景帝派  周亞夫   平定七國之亂,並削減封國的領土,收回諸侯任免
官吏的權力。

10. 漢初,文帝和景帝時已着手削藩,但直至  武帝  時才完全解決這個問
題。

11. 漢武帝採用大臣主父偃的「  推恩令  」,使諸侯國的封土越分越小,實
力也越來越弱。終於,秦代開創的中央集權和  郡縣制  ,至武帝時得
以重新確立起來。

115
12. 漢武帝除了在土地方面打擊王國外,也在   財政   及用人方面加以種種
限制。

13. 漢武帝採取  獨尊儒術  的政策。此後儒家的學說成為歷代的正統思想,
支配我國二千多年。

14. 漢武帝設立  五經 博士   和博士弟子員的制度:政府從各地選拔優秀的


青年,送到京師的太學做博士的弟子。

15. 漢武帝時,各地方政府可   察舉   人才,向朝廷保薦。

16. 漢武帝時,由於中央和地方的政府官員都是文人學者出身,因此被稱為
士人  政府。

17. 漢武帝規定鹽、  鐵  、酒為國家專營;鑄  五銖錢  為標準貨幣。

18. 漢武帝時,以  平準法  來控制物價;又實行  均輸法  ,把地方
呈獻的貢物,運到市價較高的地方出售,以增加國家的收入。

19. 漢武帝改變高祖以來對待邊境民族的   和親   政策,把消極防守改為主


動出擊,建立了輝煌的武功。

20. 漢武帝曾派大將衞青和  霍去病  遠征匈奴,解除匈奴對漢室的威脅。

21. 漢武帝除了北伐匈奴,還出兵平定東面的  朝鮮  和南方邊境民族,令
版圖擴大。

22. 漢武帝想聯絡西域國家,夾擊   匈奴  ,於是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23. 漢武帝晚年時,國力開始衰落。其後的昭帝和宣帝使漢朝的政治回復正軌,史
稱「   昭宣之治   」。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16
24. 漢昭帝時,  霍光  輔政,適時改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其後的宣帝更賞
罰分明,選賢與能,使漢代的政治回復正軌,史稱「  昭宣之治  」。

25. 自漢元帝以後,君主把一切政事交給 外戚 掌管。例如  漢成帝  時,
外戚王鳳和幾個兄弟相繼執政,形成王家根深柢固的政治力量。

26. 漢成帝時,外戚  王鳳  和幾個兄弟相繼掌政,擔任軍政要職,造就了
王莽篡漢的機會。

27. 王莽把西漢的政權推翻,建立  新朝   。

28. 王莽即位後,實行「   托古   改制」,推行不少改革,以抑制當時嚴重的


土地兼併,並解決社會上貧富懸殊的問題。

29. 王莽時,在經濟上設立「  六 筦   」,即「六項管制」:煮鹽、冶鐵、釀酒、


鑄錢、山澤資源及  五均賒貸   。

30. 新朝建立後,王莽為抑制土地兼併,解決社會上的貧富懸殊,將全國土地
收歸國有  ,由國家計口授田,不得買賣。

31. 王莽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稱為「   王田  」,由國家計口授田,不得買


賣。

32. 王莽末年,民生困苦,民變四起,其中較為重要的有   綠林兵   及赤眉


兵。

33. 王莽末年,漢宗室  劉秀  在昆陽大破王莽軍隊,  劉玄  乘機攻
入關中。結果,王莽在長安的暴亂中被殺,新朝滅亡。

34. 王莽盲從古制,使新法變成害民的苛政,加上天災頻繁,饑荒處處,人民紛
紛叛變。終於,王莽建立的新朝只有  十五  年便滅亡了。

117
第五章 東漢的戚宦政治
1. 公元 25 年,劉秀宣布自立為帝,仍舊以漢為國號,定都於  洛陽  ,史
稱東漢或  後漢  。

2. 東漢初年,   光武帝  注重文教。他為了獎勵氣節,於是表揚那些在新
莽時代隱居不仕的  名士  。

3. 東漢光武帝廢除王莽的苛政,減輕租稅和徭役,提倡儒家學說,史稱「
光武中興   」。

4. 漢光武帝死後,漢明帝和  漢章帝  先後繼位,無論文治武功,都有巨
大的成就,是東漢最繁盛太平的時期,史稱「  明章之治  」。

5. 東漢光武帝以後的明帝和  章帝  ,都是賢明的君主。他們留心吏治、減
輕賦稅,使經濟繁榮。

6. 漢明帝曾派遣竇固出擊  匈奴  ,解除邊患,又派  班超  出使西
域,恢復與當地的交通。

7. 東漢自章帝以後,直至覆亡,皇帝多是  年幼  繼位,接近皇帝身邊的
外戚和宦官便容易干政,埋下戚宦相爭的伏線。

8. 東漢皇帝大多短命,母后和  外戚  選立幼小的王子繼位,藉機掌握大
權。

9. 東漢後期,太后大多臨朝聽政。由於太后長住深宮,故用娘家的兄弟子姪來擔
當重任,政權落入  外戚  手中。

10. 東漢一朝,外戚掌握大權後,變得驕傲專橫;直至皇帝長大,便聯合 宦官
剷除外戚。

11. 東漢和帝年幼即位,  竇太后  臨朝聽政,外戚竇憲當政。後來,和帝
稍長,與宦官  鄭眾  合謀誅除竇憲及其黨羽,成為戚宦相爭之始。

12. 東漢光武帝提倡  氣節  ,令士人養成了以名節為重的風氣,在政治上
形成一種輿論的力量。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18
13. 東漢桓、靈時期,宦官橫行不法,引起了正直的士大夫和   太學生  不
滿,提出嚴厲的抨擊。

14. 東漢  桓帝  和靈帝時,士大夫及  太學生   抨擊朝中掌權的宦官,


結果遭到報復,被誣指為結黨營私,先後兩次被逮捕和禁錮。

15. 東漢桓帝時,朝臣李膺、陳蕃等抨擊宦官亂政。宦官誣指他們結黨營私,誹謗
朝廷。最終,李膺等人被  禁錮  終身。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16. 東漢  靈帝  時,竇武與李膺、陳蕃等人密謀誅除宦官失敗。最終,竇武
等人被害,另有多人受牽連而被處死或遭禁錮。史稱「  第二次黨錮  之
禍」。

17. 東漢  黨錮  之禍後,朝中的賢良大臣全被清除,宦官的黨羽遍布州郡,
橫行鄉里,令政治日益腐敗。

18. 張角、張寶、  張梁  三兄弟創立「太平道」,尊老子為教主,信奉《
太平經  》,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組織之一。

19. 東漢靈帝時,張角創立   太平道   ,藉治病傳教,勢力分布在黃河流域


和長江流域一帶。

20. 公元 184 年,張角率眾起事,在頭上裹着  黃巾  作為標誌,為亂二十


多年,史稱「  黃巾之亂  」。

21. 黃巾軍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蒼天」是指
   東漢   政權;「黃天」則指太平道起事後創建的政權。

22. 東漢末年,朝廷調集大軍討伐黃巾,但它的餘部仍在  黃河流域  一帶
轉戰二十多年,沒有平息。

23. 東漢朝廷為清除  黃巾  餘部,在地方上設置「  州牧  」,並給予
軍政大權,使他們漸成為地方上的強大勢力,最後演變成羣雄割據的分裂局
面。

24. 州牧  董卓  入京廢漢少帝,立  漢獻帝  ,把持國政。後來,各
州牧紛紛起兵割據稱雄。

119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
1. 東漢末年,各地州牧以討伐  董卓  為名,擁兵割據,全國陷入長期分
裂的局面。

2. 曹操把東漢最後一位君主  獻帝  迎接到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

3. 官渡之戰中,曹操打敗了  袁紹  ,統一中國的北方。

4. 公元 208 年,曹操大軍南下,  諸葛亮  前往江東,說服東吳,與劉備
軍一起對抗曹操。

5. 東漢末年,   曹操  統一了中國的北部後,為進一步統一全國,遂率領
大軍南下,與孫權和  劉備  的聯軍在赤壁展開決戰。

6.   赤壁  之戰中,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三國鼎立局面逐漸形成。

7. 赤壁之戰後,曹操只能在北方稱雄;孫權在  江東  的地位更加穩固;
劉備則佔據荊州、益州和  漢中  ,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8. 公元 220 年,  曹丕  廢漢獻帝自立,改國號魏。次年,劉備在蜀稱帝,
史稱「蜀」或「蜀漢」。公元 229 年,   孫權   也稱帝,國號吳。

9. 三國之中,吳國因有  長江  的天險和漁鹽之利,所以國祚最長。

10. 公元 263 年,魏出兵伐蜀,  劉禪  出降,蜀亡。三年後,  司馬炎


篡魏,改國號晉。公元 280 年,晉出兵南下滅吳,中國暫歸統一。

11. 司馬懿長期以來掌握魏的軍權,把持魏國政權,到了他的孫兒 司馬炎  時,


正式篡魏,改國號晉。

12. 晉武帝大封  宗室  為王,並准許他們自行任免官吏,訓練軍隊,以拱
衞王室。另一方面,又下令裁撤  州郡  兵員,使地方武力不足。

13. 晉惠帝繼位後,  賈后  亂政,引起諸王互相殘殺,是為「八王之亂」。

14. 「五胡」包括匈奴、鮮卑、氐、  羌  、羯五族。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20
15. 西晉八王之亂時,州郡空虛,胡人紛紛起兵反叛,這是「   五胡 亂 華   」
的開始。

16. 西晉末年,  匈奴  人劉淵立國反晉。該國軍隊先後攻陷洛陽和長安,
晉懷帝和  晉愍帝  亦先後成為俘虜,西晉正式滅亡。

17. 晉懷帝永嘉五年,  劉 聰   率領匈奴兵攻入洛陽,大肆劫掠及屠殺,並


擄去懷帝,史稱「  永嘉之亂  」。

18. 西晉滅亡後,皇族  司馬睿  在建康被擁立登位,是為晉元帝。

19. 西晉滅亡後,晉元帝在江南登位,定都於  建康  ,史稱「東晉」。丞相
  王導  爭取南北世族擁護晉室,使東晉的政治和社會逐漸安定下來。

20. 東晉時,帶領北伐的主要將領有  祖 逖   、桓温和劉裕。

21. 西晉滅亡後,北方先後建立多個國家,其中較重要的有十六國,且多是胡人
建立的,史稱「  五胡十六國  」。

22.   前秦  君主苻堅統一了中國北部後,親率八十萬大軍進攻東晉。東晉
的謝石、謝玄帶領精兵八萬大敗前秦軍隊,史稱「  淝水之戰  」。

23. 淝水之戰後,強大的  前秦  便告瓦解,北方又陷入分裂的局面,而東
晉的勝利使其在南方得以維持偏安。

24. 東晉鎮將劉裕平定  桓玄  叛亂後,手握軍政大權。公元 420 年,劉裕


廢掉  晉恭帝  自立,建國號宋,東晉滅亡。

25. 自東晉滅亡後,中國南面先後由宋、齊、梁、  陳  四朝統治。北面在
北魏  統一後,分裂為東魏、西魏,不久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齊、北周所取
代。

26. 劉裕篡東晉,建國號宋;不久,   蕭道成  篡宋,改稱齊;接着,蕭衍


篡齊,稱梁;其後,   陳霸先   篡梁,稱陳。

27. 南朝四個政權均由漢人建立,並且均定都於  建康  。

28. 北朝末年,北周滅掉  北齊  ,統一北方。後來,  楊堅  藉禪讓

121
之名迫北周靜帝退位,改國號隋。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22
乙部
第一章 遠古時期的文化
1. 根據石器的粗糙和精巧的不同程度,石器時代分為 舊 石器時代和 新
石器時代。

2.   元謀 人 在雲南出土。目前為止,這是在我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3. 元謀人是中國至今所發現最早的直立人,他們在   長江   流域一帶居住。

4. 考古學家推斷元謀人是距今約   一百七十 萬  年前的遠古人類。

5. 考古學家推斷藍田人是距今約  六十萬  年前的猿人。

6. 考古學家在藍田人遺址內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頭蓋骨、  頜骨  和牙齒骨化石。

7. 考古學家在藍田人遺址發現了  炭 粒   ,推斷當時的人類可能懂得用火。

8. 考古學家在北京附近的  周口店  發掘出北京人,並推斷他們是大約五
六十萬年前的原始人類。

9. 公元 1929 年,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發現一個完整的古人類   頭蓋
骨   化石,這古人類後來被定名為「北京人」。

10. 北京人的智力不及現代人,因為北京人的  腦容量  比現代人小。

11. 北京人的上肢和現代人很相似,下肢介乎人與  猿  之間,可以直立行
走。

12. 周口店附近有長滿野果的森林,洞穴內有大量的獸骨,證明北京人以採集和
   狩獵   為生。

13. 在北京人的洞穴裏,發現了大量的木炭、灰燼、燒過的石塊和獸骨,推斷北京
人已懂得  用火  來照明、取暖、煮食等。

14. 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位於陝西省   半坡   村。

15. 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以  紅褐  色為主,上面繪有紅黑色或白色的條紋。

123
16. 仰韶文化陶器的紋飾種類很多,部分更繪上   動植物   的圖形。

17. 仰韶文化以彩陶為主要特徵,所以又稱為「  彩陶  文化」。

18. 仰韶文化時期的生產方式已從採集、漁獵時期演進到農耕和 畜牧 的階段。

19. 公元 1928 年,考古學家在山東省  龍山  鎮發掘出不少石器、骨器和一


些黑色而光亮的陶器。

20. 龍山陶器的顏色以黑色為主,所以又稱為「  黑陶  文化」。

21. 在龍山文化遺址裏,人們發現了用來鬆土的   雙齒木耒   、用來收割的


蚌鐮和石鐮,證明當時的農業已有顯著的發展。

22.   良渚  文化是分布在長江下游太湖地區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

23. 良渚文化的先民多居住在   干欄   式的房屋裏,這種房屋可適應當地低


窪的地勢和潮濕的氣候。

24. 良渚文化的遺址中有墓地祭壇和禮儀活動場所,考古學家認為當時的人類已

   原始宗教   活動。

25. 太湖地區的土地肥沃、氣候温和,良渚文化時期的人類對  水稻  、花生
芝麻、蠶豆等農作物種植已有相當的認識。

26. 幾何印紋陶文化主要分布在  珠江  流域。

27. 考古學家認為幾何印紋陶文化是古代嶺南  越  族文化的一部分。

28. 從曲江石峽遺址可知當時嶺南居民過着以農業為主, 漁獵 為輔的生活。

29.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  五千  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30. 紅山文化分布於   遼河   流域一帶。

31. 紅山文化的陶器以   手製   為主,大致可分為繪有不同花紋的彩陶和刻


有紋飾的粗陶。

32. 考古學家在遼寧 牛河梁 發現了女神廟,並在廟內發現了女神的 頭像 。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24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1. 在人類還沒有文字前,上一代寶貴的經驗和知識,靠  口耳相傳  的方
法流傳下來。

2.   結繩記事  成為文字出現前的一種記事工具。

3. 相傳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故我國文字大概起源於  黃帝  時期。

4. 古書上常說︰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也有人說是   伏羲氏  畫「八卦」而
衍生出文字。

5. 考古工作者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所發現的 符號 ,可
以被視為原始的文字。

6. 當複雜的  圖畫  簡化為一種象形符號,就成為原始的象形文字了。

7. 「  六書  」就是古人分析漢字的構造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8. 東漢的文字學家   許慎   根據漢字的構造歸納出六種條例,即「六書」。

9. 轉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法則,而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則是  造字  的方
法。

10.    象形   字是勾畫實物輪廓的造字法。

11. 指事字是在文字上加上   指示符號   ,表達抽象的概念。

12. 在「六書」中,   會意   字是用兩個或以上的字合併,結合它們的字意造


出具新意思的字。

13. 形聲字是用一個表達   字意   的意符和一個表達   字音   的聲符結


合而成的字。

125
14. 轉注是用字法,即兩個   部首   相同的字,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說明。

15. 假借是用字法,即有些文字,最初有音無形,要借用   同音   字來表示


該意思。

16. 甲骨文大部分屬於  象形  文字,殷人用來記錄  占卜  的事情。

17. 甲骨文是指刻在龜甲或   獸骨   上的文字,殷人多用來記錄占卜的內容,


因而又稱為   卜辭   。

18.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  鐘鼎文  。

19. 太史籀對甲骨文和金文進行整理後,制定了  大篆  。

20.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執行「  書同文  」的政策,於是銳意改革文字

21. 秦始皇命李斯以秦國文字為範本,簡化大篆為  小篆  。

22. 秦代時,相傳獄吏   程邈   把小篆改良為隸書。

23. 草書把  隸書  的筆畫連起來或加以減省,使書寫時更為方便。

24.   東漢  末年,出現了楷書。自此,它成為我國文字的標準字體。

25. 楷書的特點是形體  方正  ,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26. 楷書又叫正書或  正楷  。

27.   行書  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

28. 草書、楷書和行書都是在   漢   代出現的書體,至今仍然流行。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改革文字,致力於  簡體字  的規範與應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26
用。

127
1. 商紂王和  周幽王  都是以沉迷女色而聞名的昏君:前者因寵愛  妲己  而
荒廢政事;後者則因寵愛褒姒而廢太子,促使申侯起兵叛變。

2. 西周和西晉都在立國後不久便實行   封建   制度,但是西晉與西周不同
的是晉室只分封同姓宗室而不包括功臣。

3. 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派   蒙恬   和衞青、霍去病北伐匈奴;不過,秦始
皇曾修築   長城   以鞏固北方的邊防,漢武帝就沒有此舉。

4. 秦始皇與漢武帝同樣重視貨幣問題:秦始皇統一幣制,以黃金為   上幣  ,
以半兩為單位的銅錢為下幣;漢武帝則禁止私自鑄錢,並鑄     五 銖 錢
為標準貨幣。

5. 漢武帝和王莽均曾改革幣制,但王莽改革幣制的次數較頻密,而且貨幣種類
繁多,他曾把貨幣分成  六類二十八種  ,導致幣制混亂,人民無所適
從。

6. 西漢   七國   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禍源,都是由於朝廷分封同姓諸侯
王。

7. 秦和新朝均亡於民變。秦朝末年,陳勝在   大澤鄉   揭竿起義後,各地


民眾紛紛響應,最後劉邦成功攻入咸陽,   子嬰   出降,秦朝滅亡。新
朝方面,新朝末年,各地人民來叛亂,其中較重要的有   赤眉兵   和綠
林兵。後來劉秀在   昆陽   大敗王莽軍隊,同時長安城人民發生暴動,
把王莽殺死,新朝滅亡。

8. 秦、西漢及西晉時期,匈奴均曾入侵中國,其中西晉時,匈奴人    劉淵
曾在北方建立國家,國號  漢   。

9. 東漢的赤壁之戰及東晉的  淝水   之戰,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
強的戰爭,而當中處於防守一方的蜀、吳及東晉,均以  長江   天險抵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題目庫 1》 128
擋北方的進侵。

1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