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投稿類別:史地類

篇名:
春秋戰國的紛擾

作者:陳又豪、張瑋麟、葉俊言。市立高雄中學。一年九班

指導老師:
顏銘賢老師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壹:前言: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之一,春秋有五霸:齊桓、晉文、宋襄、秦穆

還有楚莊,而戰國有七雄:韓、趙、魏、齊、楚、燕、秦這些實力雄厚的諸侯。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嬴政結束了戰國這個亂世,但春秋、戰國時代又是經歷了什麼

有趣、驚險的歷史何紛擾我們這組就是想知道這其中的秘密,希望能透過網路、

書籍、還有指導老師所擁有的資料,一起解開這個疑惑。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貳.正文: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亂世。這個亂世可由周平王東遷開始說起,平
王東遷後,勢力大不如前,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發
生,戎狄蠻夷等邊境族群趁機入侵,以周天子為中心的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
機。在這種情況下,管仲提出「尊王攘夷」,齊桓公、晉文公等中原諸侯擁戴周
天子、維護華夏、抵禦和討伐戎狄蠻夷,雖說是尊王攘夷,但實際上是為此壯大
自己的勢力,先後而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本文先以此時代的歷史入題,
接著再深入探討這時代對華夏時代的影響:

(一).歷史簡介:
1.春秋時代(周平王元年(前 770 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 477 年))
:平王東
遷後,周天子的威信越來越低,漸漸地不能控制各國諸侯,因此各諸侯國先後稱
霸,產生了春秋五霸。而關於春秋五霸,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一、 左傳: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二、 荀子: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勾踐

三、白虎通: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廬

四、漢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平王東遷後,周室的地盤縮小,逐漸失去對諸侯的控制,然而這些侯國都是有野
心的,雖然最先稱霸的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而且後面接著稱霸的侯
國也聲稱自己大會諸侯是為了周天子,但其實只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因此各
國為了稱霸而互相攻伐,像是:
(1.)秦晉之爭:秦穆公稱霸西戎以後,正想往中原推進,於是派出孟明視、西乞
術、白乙丙三將率軍遠道襲鄭,但是卻被牛販弦高以智逼退,只滅了滑國,就匆
匆退去,然而退去途中,中了晉軍的埋伏,導致幾乎全軍覆沒,因此埋下了導火
線。而後此二國也為了稱霸中原而有所爭執。

(2.)宋楚之爭:桓公死後,齊國諸子爭立,因此漸衰。這時宋襄公子茲甫就乘
勢而起,會合幾個小國,想要稱霸。然而此舉也惱怒了當時也想稱霸的楚國,於
是宋、楚兩國便於西元前六三八交戰於泓水。當時楚國軍馬比宋國強大,數量也
比較多,所以司馬子魚勸襄公在楚軍還未排好陣勢時攻擊,但襄公卻堅持「仁
義」,不做偷襲等小舉動,結果戰後宋軍大敗,襄公右股受了重傷而死。

(3.)吳越之爭: 西元前 496 年,闔閭攻越,戰於欈李,越軍採取偷襲戰術,闔


閭中箭,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於是夫差刻苦自勵,在飯前仍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要求大臣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殺父之仇,加上伍子胥、孫武等的輔助,西元前 494
年於夫椒打敗越王勾踐。勝利後,夫差聽信讒臣伯噽的意見,將勾踐釋放回越國。
然而勾踐回國後臥薪嘗膽,和范蠡忍辱過了十年,為的就是和吳國報仇,皇天不
負苦心人,勾踐最後打敗吳王夫差,成為東南方的霸主。

而所謂的亂世出英雄,這種亂世促使各國君主唯才是用,因此,有很多人才和思
想家崛起,比如說:管仲、五羖大夫百里奚、著吳子兵法的吳起、幫助勾踐復國
的范蠡、提倡仁義和禮樂而周遊列國的孔子、無為而治的老子……等,這些大人
物都再各國的政治舞台上闖出一片天。

2.戰國時代(前 476 年~前 221 年):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


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西元前 455 年發生了晉陽之戰,趙襄子退居
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攻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
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
前 453 年,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前 403 年,周威烈王始封三家為諸侯國。分別是:魏斯、趙籍、韓虔,三家分晉
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西元前 376 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
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然而西元前 349 年,韓
和趙兩家又刮分晉剩餘土地,晉國因此滅亡。

此事件表現出戰國與春秋時代的國家並不相同,春秋時代的國君以諸侯自居,屬
於封建國家的性質;而戰國七雄則自稱為王,而周室則淪為一個小國,失去了天
下共主的地位。戰國七雄:韓、魏、楚、燕、趙、齊、秦。

(1.)韓:韓虔時,與趙籍、魏斯兩家分晉而成列侯。據晉國南部,約有今河南
省中部以西及山西省東南部,疆域最小,國勢亦弱。初都平陽,繼都陽翟。韓昭
侯時,用法學家申不害為相,內修政教,外結諸侯,國治兵強,稱雄一時。其後
為秦將白起敗於伊闕,取韓安邑以東至乾河之地,遂不復振。
(2.)魏:魏斯時,與趙籍、韓虔兩家分晉而成列侯,是為魏文侯。據中國東部
及西南部,國勢強盛。初都安邑,繼都鄴,再都魏,後都大梁。魏文侯以孔子的
弟子子夏為師,法學家李克為相,制定法典,改革稅制,國家大治;又以軍事家
吳起為將,守西河,使秦軍不敢東進。子武侯、孫惠王皆能勵精圖治,稱雄一時。
但惠王只致力於統一三晉,卻忽視了開始隆盛的齊、秦。其後魏大將龐涓伐趙(周
顯王十五年),齊出兵救趙,敗魏軍於桂陵(圍魏救趙之由來),魏勢一挫。伐
韓(周顯王二十八年)齊又出兵救韓,大敗魏軍於馬陵,魏受重創。而秦乘機大
舉伐魏(周顯王二十九年),襲取魏之河西,魏從此失卻大河之險,不能禦秦。
此後魏國勢衰,齊、秦二國繼之而起。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3.)楚:楚原為春秋舊國,建都於郢。自春秋晚年為吳王闔閭所敗後,至戰國
初年,國勢漸復。滅陳、蔡,國勢益盛。至悼王時(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 387
年),魏將吳起與魏武侯有隙而奔楚,悼王以起為令尹,實行變法。以魏國所行
新法用之於楚,申明法令,練兵增產,提高君權,削弱貴族,因此楚國驟強。後
復南平百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成為長江中游的一等強國。但
到秦惠王時,楚懷王在位,因受秦之離間計,與齊絕交。曾兩次興師伐秦,均為
秦所敗,國勢因而大挫。

(4.)燕:燕在春秋時尚為弱小的國家,到戰國時開始強大。齊人攻入燕後二年
(公元前 312 年),燕人立太子平為王,是為燕昭王。昭王乘燕破弊之餘,弔死問
孤、撫循百姓、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因此得魏人樂毅。公元前 284 年,燕昭王以
樂毅為上將軍,並將燕、秦、韓、趙、魏五國之兵以伐齊。齊師大敗,六月之間,
連下齊七十餘城,齊國幾為所滅。其後燕昭王死,子惠王立(公元前 279 年),
聽齊國反間,惠王派騎劫為帥,樂毅被迫棄軍奔趙。後齊將田單用火牛陣大敗燕
軍,盡復燕所侵七十餘城,齊由是得以復國,但從此齊、燕元氣大傷,僅足自保。

(5.)趙:趙籍時,與韓虔、魏斯兩家分晉而成列侯。據晉國北部,初都晉陽(此
晉陽即平陽),繼都中牟,後都邯鄲。到趙武靈王在位時(周赧王八年,公元前
307 年),任用賢相平原君,大將廉頗,外交長才藺相如等,實行利國便民政策,,
國勢漸強。其後北略胡地數千里,國勢驟強,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抗秦的強國。

(6.)齊:齊國姓原為「姜」,為春秋舊國。自大夫田和篡齊自立(周安王十六
年),受命為諸侯,國姓才改為「田」,佔有齊國舊有的領地,都臨淄,有山海
之富,國勢甚強。齊太公傳至桓公,再經威王、宣王、湣王三代的經營,國勢大
盛。威王時,曾兩敗魏軍,與秦遙相對峙,稱雄東西。宣王時,乘燕內亂而伐之
(周赧王元年),滅燕後,燕人仍立太子平為王,是為燕昭王,與齊對峙。宣王
死,子湣王立(周赧王二十九年),齊出兵滅宋,並攻略楚及韓、趙諸國,但為
燕昭王與秦及韓、趙、魏聯軍所敗,幾致覆國。子襄王以莒及即墨兩城為根據地,
逐燕復國。但齊之勢力自此不振,不復為中原諸侯所重。

(7.)秦:秦於春秋穆公時,國勢隆盛,稱霸西戎,闢地千里,為西方強國,惟
受扼於晉,不得志於中原。然而到戰國初期,內亂迭起,中原諸國,均以夷狄視
之,對秦國勢力的發展,未加注意。秦孝公即位之時,即下詔求賢,用衛人公孫
鞅變法,經十年徹底改革,秦遂富強。於是遷都咸陽,積極經營東方。其後鞅乘
魏新敗於馬陵,襲取魏河西之地,與魏共控大河之險,對東向發展更為便利。孝
公死,子惠文王立,與商君有怨,乃族誅商君,但仍行商君新法,繼續向外擴展。
同時,東方六國雖有蘇秦的「合縱」之策,但魏人張儀又為秦惠文王以「連橫」
之策離間各國,秦益強。而後,魏人范雎又對秦昭王獻出「遠交近攻」之策,使
秦邁向了統一天下的一大步。後來,秦昭王命大將白起全力攻趙,雙方激戰於長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平(是謂長平之戰)。此為戰國時代的空前大戰,雖然趙國派出經驗豐富的老將
廉頗,卻又中了反間計,改替趙括為將,結果大敗,趙降卒四十萬人被坑殺。經
此戰後,東方六國已無力抗秦。秦滅六國的大勢,也至此形成。

(二.)影響
(1.)思想:由於戰亂更加頻繁,各國君主皆求富國強兵,所以用人唯才,社會
上逐漸興起布衣卿相的風潮。隨之,平民教育更加普及,學術已不再專屬於貴族
門第,而是能普及大眾,此時社會階級流動頻繁(如呂不韋由商人變成宰相),故
人人皆想功成名就,因此產生了許多文學思想及創作,史稱「百家爭鳴」。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墨家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道家
商鞅、韓非、申不害、慎到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法家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陰陽家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以謀略游說天下-縱橫家
楊朱提倡的屬於極端個人主義-楊朱學派
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農家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名家
以《呂氏春秋》的為代表,兼取各家學說-雜家
還有《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等軍事理論。
但各國君主仍以富國強兵為主,所以大部分皆已法家為主,像是秦孝公任用商鞅
變法、韓國的申不害和韓非。

(2.)經濟:土地私有化
西周時,周公創立了井田制度,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公有制徹底瓦解。土
地私有制顧名思義也就是地主土地所有製得到確立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
各國的改革或變法運動促進了這一轉變。土地自由買賣已經合法化,參與土地買
賣的有平民、官僚和貴族,再也不是地主和佃農的關係了。

(3.)民生工業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普及,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
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
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在青銅冶鑄方面發明了冶金、
冶銀、嵌紅銅等新工藝。大批鑄造陶器、手工金屬品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
銅冶鑄業和採礦業的規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
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戰國時期青銅業仍在發
展,冶鐵業取得的進步也較大,另外漆器、陶器、車船的製造也有發展。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参.結論:
春秋戰國這個亂世,看的出各國君主爭強鬥勝的心,也可映證「天下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總而言之,各種明爭暗奪就是這時代唯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最具

代表性,因此這時代出現了許多能幹的君主,也有許多能人志士。但也因為如此,

從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井田制度、宗法制度等完全被打破,平民可以受教,間

接造成了布衣卿相的局面、士大夫的衰微,君主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把有才能的

人得到手,為的就是當上王者,是個名副其實的弱肉強食的朝代,形成了春秋五

霸、戰國七雄。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肆:引注資料

1.吳美川(1989)。史記的故事。台北昇陽出版社

2.余邵魚(1980)。中國歷史演藝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3.高永謀(2009)。中國通史。台北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4.維基百科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