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
中四級 中國語文科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1 學習重點 頁1
1.1 掌握古體詩、近體詩的體制。
1.2 連繫寫作背景,分析寫作動機,掌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1.3 賞析作品中的意象。
1.4 掌握詩歌常用的表達手法:直接抒情、借景
抒情、運用典故、襯托、誇張、對比。
2 詩歌體制認識 頁2
3 詩三首*文言經典篇章 頁 3-23
(詳見作業上冊 P.1-16)
4 導讀篇章:陶潛《飲酒》(其五) 頁 24-25
5 語文運用 頁 26-27
4.1 修辭:對偶、雙聲疊韻
4.2 文言詞匯:莫、與
6 自主學習檢討表 頁 28-31

姓名:_____________ 班別: ___________ ( )

1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詩歌體制認識
古詩 律詩 絕詩
不限 不限  8句  4句
句數

每句字數不限。 必須整齊劃一  必須整齊劃一


以五言、七言為主。  或每句七字,稱為  或每句七字,稱為
如句子參差不齊,稱 「七言律詩」;或每句五 「七言絕詩」 ;或每句五
為「雜言古詩」,如 每 字,稱為「五言律詩」。 字,稱為「五言絕詩」。
每 句 字 數 句七字,稱為「七言古
詩」;如每句五字,稱
為「五言古詩」。

不講求對仗  全詩八句,每兩句為  不講求對仗


一聯,第一二句為「首
聯」,第三四句為「頷
聯」,第五六句為「頸
對仗 聯」,第七八句為「尾
聯」。
「頷聯」、「頸聯」必
須對仗

不限押韻的位置,也  一 韻 到 底 , 不 可 換  一韻到底,不可換
可轉韻 。 韻。 韻。
 通 常 在 第 二、 四 、  通常在第二、四句最
押韻
六、八句最末一個字押 末一個字押韻, 首句可
韻, 首句可押可不押 押可不押。
必須押平聲韻。  必須押平聲韻

2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閱讀堂課紙 1 王維《山居秋暝》
語譯

原文 語譯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空曠的山中剛下了場雨,傍晚的天氣清涼,更顯秋

意。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明亮的月光照在青松之間,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動。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林傳來歸家洗衣姑娘的喧鬧聲,蓮葉搖動,漁船

順流而下。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就任由春天的花草凋謝吧,
(這裏很美,)我自可留

在這裏。

段意與主旨
試寫出課文中各意義段的段意,然後歸納主旨。

部分 句數 內容大意

首聯 1-2 交代背景。

頷聯 3-4 描寫眼前所見的景物。

頸聯 5-6 描寫山間的人物活動。

尾聯 7-8 抒發了個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退隱生活的嚮往。

3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主旨:

描寫秋天雨後的山林美景,刻劃山中居民淳樸的生活,寄託作者

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並表達他遠離世俗,寄情山水的高潔情操。

內容分析

一.作者生平:王維(約 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

• 玄宗開元九年登進士第,曾任太樂丞。
• 安史之亂平定後,一度論罪降職,後升遷至尚書右丞。
• 晚年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
• 前期詩歌內容較廣闊,主要寫建功立業之心。
• 後期詩作以山水田園詩為主,描寫隱居生活和自然景物。
• 後期的詩常有佛理禪意,故又有「 詩佛 」之譽。

二、解題:

1. 出處:選自《王右丞集》。
2. 背景:本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別墅時所寫,他在此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三、課文內容大要:

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描寫山中的景象,呈現詩人筆下的「空山」
,並表達出詩人

在其中所感受到的 涼意 :

 環境: 幽靜的山野 ;
交代本詩的 首
 天氣: 下雨過後 ; 聯
寫 作 背 景
 時間: 雨後的黃昏 ;

 季節: 初秋 。

4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詩人眼前有 皎潔的月光 ,灑在松間;有 清澈的泉

水 ,流過岩石。

 青松聳立、山石崢嶸都是 靜景 ,而在靜態中又有動 頷
描寫眼前所

見的景物 態的景物,就是 月影 移動,山泉流淌。

 詩人以 動 襯 靜 ,令詩歌動靜結合,表現出詩歌 空

靈 的意境。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詩人忽聞竹林裏 笑語歡聲 ,原來是 洗衣的姑娘 歸

描寫山間的 來;又忽見蓮花叢搖曳紛紛,原來是 打漁船 順流下行。 頸


人物活動 聯
 與主題的關係:這首詩的主題是抒發王維對世俗官場的

厭惡,並表達他歸隱的決心。這兩句描寫山村傍晚時婦

女洗衣回來,漁舟順流而下,表現出山中人生活勤勞純

樸,與世無爭的生活環境。通過描繪這些簡單的鄉間生

活,反映作者對寧靜純樸生活的嚮往,以及歸隱的決心。

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詩人在看到山間的景色與人物活動過後,表示雖然

春天的百花 已凋謝, 王孫公子 卻仍可留下欣賞


抒發了詩人
的個人感受 秋景的感受。 尾
 詩人借寫大自然景物的榮枯,又以王孫公子自比,表 聯

現自己對官場生活感到 厭倦 和對退隱生活的 嚮

往 。

5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作法探究

一、寫作手法

1. 景物描寫出色
(1) 感官描寫
(i) 視覺
 「 空山 」點出山中空曠寧靜的狀態。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甚具畫面美,作者從光暗著墨,
先寫仰首之景,再寫低頭所見,把 月色 、 松林 、 清
泉寫得活靈活現。
 「 歸浣女 」、「 下漁舟 」寫人物活動:浣女歸來、漁舟
順流而下。
(ii) 觸覺
 「天氣晚來秋」道出入夜天氣轉涼,秋高氣爽之感。
(iii) 聽覺
 「竹喧歸浣女」描寫洗衣女歡樂喧鬧的聲音。
(2) 襯托手法
1. 詩中既描寫 靜態景物 (如明月、松、石、竹)
,亦描繪 動
態景物 (如清泉流過、蓮葉晃動、漁舟順流而下),並以動態景
物襯托出山中的寧靜清幽。
2.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前句寫皎潔的明月照向松林,月
色掩映, 靜中帶動 ;後句寫泉水在石上流淌,「流」字具有
動感,由此 反襯 出山中幽靜(以動襯靜)。
(3) 詩中有畫

蘇軾曾稱譽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現以《山居秋暝》「明

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為例,從光暗、構圖、動靜三方面說明:

(1) 光暗:幽幽的月光照在松林之中,光線穿過樹蔭,隱約照出了在石上

流動的清泉,天上的月光皎然,樹下的光線較暗,顯得明暗有致。

(2) 構圖:天上有皓月,其下有高聳的松林,低處還有在石上流動的清泉,

由上而下,構成一幅山中月夜圖。

6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3) 動靜:「清泉石上流」描寫水的流動,以細微的動態反襯環境的空靈和平

靜,描繪出清幽的山間景致。

2. 善用典故
(i) 「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反用《楚辭.招隱士》典故。
(ii) 《招隱士》原句為: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王孫兮歸來,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王孫為山中隱士,此句指春天到來,作者欲
招王孫出山入仕,為國效力。)
(iii) 王維反用(即用上相反的意思)《楚辭•招隱士》的典故,把原本希
望王孫歸來,不要在山中久留的意思,反過來表示自己喜歡山間的美
景和山居的生活,任憑春天的芳草百花凋謝也不想離去。
(iv) 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亦流露出對黑暗政治環境與醜惡官場的厭
棄,反映出世的歸隱思想。

3. 運用倒裝句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是「竹喧浣女歸」和「蓮動漁舟下」的倒裝,
這裏運用倒裝句能突顯「歸」和「下」的動作。

二、體裁
本詩為五言律詩。

共 八 句,兩句為一聯,分 四 聯(一二句為 首 聯,
句數
三四句為 頷 聯,五六句為 頸 聯,七八句為 尾 聯。

字數 句式 整齊 ,通篇為 五 言。

必須在 雙數 句末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且必須

押韻 押平聲韻。

韻腳:秋、流、舟、留

平仄 有嚴格規定,必須平仄諧協。

7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對仗 頷聯 、 頸聯 必須對仗。

課文總結表

《山居秋暝》

地點:空曠的 山野 。

季節及時間:秋天的 傍晚 ,剛下了一場 新雨 。
眼前景色:皎潔的 月亮 映照着茂密的 松林 ,清澈
的 泉水 在石上潺潺流動。
人物活動: 洗衣女子 回家, 漁夫 坐着漁船順流而下。


含蓄抒情:儘管春天的花草 凋謝 ,作者還是長久留在這裏。
從而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歸隱的思想。

作法總結(見課本 P.12)

8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閱讀堂課紙 2 李白《月下獨酌》
語譯

原文 語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共飲便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身影也只是隨著

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暫且把月和身影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趁着美

好的春光。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酒醒之時(我們)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邈雲漢。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遙遠

的銀河再見。

9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段意與主旨
試寫出課文中各意義段的段意,然後歸納主旨。

部分 句數 內容大意

一 1-4 作者交代飲酒的地點、時間、環境氣氛、處境、飲酒的伴侶。

作者描寫眼前冷清的環境,表達 豁達 的人生觀、及時行樂
二 5-8
的思想。

三 9-12 作者描寫眼前熱鬧環境及抒發個人感慨。

四 13-14 作者與月影相約。

主旨:

李白透過在花間月下獨自飲酒的情況,抒發他的孤寂落寞之情,

從中亦反映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10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內容分析

一、作者生平

•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盛唐著名詩人。

•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讒陷而離去,從此漂泊流浪。

• 詩題材豐富,擅長寫古體詩和絕句。

• 詩想像豐富,比喻生動,善於運用誇張手法。

• 詩風格飄逸奔放,雄奇壯麗,感情豐富,故後世稱之為「詩仙」。

二、解題:

1. 本詩選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原作共四首,這是第一首。

2. 「酌」,即 斟酒 ;「月下獨酌」即 在月下自斟自飲 。

3. 本詩多數以為寫於天寶三年,李白任供奉翰林而不得玄宗賞識,又被權貴所排
擠,鬱鬱不得志。

三、內容要點:

 詩眼:「獨」。

第一層次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飲酒的地點:在長安的一個繁花盛放的亭園中。

 時間: 春天月明的晚上

 環境氣氛:當夜花好月明,眼前有美酒一壺。酒香、花香盪漾四周。

 作者處境: 「獨酌無相親」 ,表達了作者一人在無眠的月夜喝悶酒


之孤單寂寞。縱有花好月圓的良辰美景,又有美酒當前,但獨
酌無伴,那是多麼孤單寂寞,多麼的令人難受。

11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 飲酒的伴侶: 月、影、自己成三人 ;李白在月下獨酌,感到孤清,便


忽發奇想,舉杯邀月對飲,於是月、自己的影子、連同自己,
便成「三人」。月影與他共歡,為冷清的月夜添上了熱鬧的
氣氛。

第二層次 :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但月不會飲酒,影只是伴隨在身側;所謂對影成三人,也是虛渺的,

結果仍是一個人獨酌。可是作者有 豁達 的人生觀,表達姑且以

月影為伴,及時行樂 的思想。

第三層次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 熱鬧環境:李白邀請了 月和自己的影子 相伴行樂。他喝酒後既歌且

舞,而徘徊不去的月亮,正似在 傾聽他的歌聲 ;他的影子,

在月光下隨著他 起舞而轉動零亂 ,像與人共舞,使冷清的

場面變得熱鬧起來。

(這熱鬧的歌舞,卻是作者意圖造成熱鬧的場面以打破獨酌的冷
落與悵惆,反襯其「獨」之心情。)

 感慨: 酒醒的時候 ,還可以和月和影歡聚; 酒醉的時候 便要和

它們分散了。

★以月、影之伴,寫感情交融之境界 ── 醒時相聚交歡,醉後分散實不
捨。

12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第四層次 :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與月影相約:在分散的一剎那,詩人與無情的月和影相約,要和它們永遠結遊,
並且相約在那遙遠的天上銀河相見。

 作者人生觀:

(1) 及時行樂:在這春暖花開的晚上,在明月、身影的陪伴下,作者唱歌跳舞,
及時行樂。

(2) 曠達超脫:詩人與月影盡歡,但害怕醉後,要與月影分散,不禁落寞惆悵,
最後他與月、影邀約作「無情」之遊,在遙遠的雲漢上相會同
遊,不也逍遙快樂嗎?這種超現實的盼望,正表現他曠達超脫
人生觀以及鄙棄世俗,追求高潔的情懷。

課文總結表

《月下獨酌》
情感變化
事件緣起:作者獨自在月下 喝酒 ,沒有可以
情感: 寂寞
互相親近的人 。

邀請: 邀請明月共飲,加上影子,三者一起飲酒
情感: 歡悅

相伴:月與影只是暫時的 伴侶 ,讓人及時行
樂。作者 高歌 和 跳舞 時,月與影 情感: 無奈
相伴在側;清醒時一起作樂, 酒醉 後卻各

散東西。

展望:期待將來在 天上銀河 相聚,一起盡情 遊樂 。 情感: 充滿希望

13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作法探究

一、寫作手法
技巧 例子

 花間 (1) 獨酌 ,無人相伴,—— 抑。

 邀請 (2) 月 、(3) 影 共聚,自得其樂,—— 揚。

 但是月、影本為死物,不通 (4) 人情 ,—— 抑。

情意抑揚  但求及時 (5) 行樂 ,姑且以月、影為伴,—— 揚。

 酒酣之際,與月、影同歌共舞,情意繼續上揚。

 惟醉後須與月、影相分,情意由揚轉抑。

 最後與月、影相約雲漢再聚,詩歌便在昂揚情意中作結。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在花間獨醉,卻忽發奇想,邀請(6) 月 、

(7) 影 共醉,把「無情」的月和影想像為朋友一般,令本來冷清的氣氛

變得熱鬧。
想像豐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月、影俱為死物,所以不通人情,詩人竟有怪

責之意。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酒意漸濃,詩人高歌之際,只覺天上明月(8) 徘

徊不去,靜靜傾聽 ;翩翩起舞,又覺地上身影 (9) 零亂 。

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詩人最後相約月、影在 (10) 雲漢 再聚,

永結 (11) 無情 之遊。

本篇善於以熱鬧寫孤獨

 詩中藉月下繁花美景反襯孤獨心情。詩人在 (12) 花間 飲酒,天上有一輪

(13) 明月 ,可謂良辰美景,但只有他一人獨酌,如斯美景只能反襯他的
善用反襯 (14) 孤獨 。作者藉美景反襯哀思,運用樂景寫哀的手法,更見其哀。

14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 他邀請本是死物的月、影與他同歌共舞,場面因而變得 (15) 熱鬧 ,但

那是死物,由他們陪伴詩人作樂,更顯出他的孤獨。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二句,是不經雕飾的文字,卻交代飲酒的 (16) 地

點 和 (17) 季節 ,尤其突出詩人 (18) 孤獨寂寞 的處境。

文字清麗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二句結構相似,意思相對,是 (19) 對偶 句。

這裡表現作者豐富(20) 想像 力,描寫月、影與他同歌共舞,把其醉態盡

現。

二、體裁

1. 體裁 ── 五言古詩

2. 韻腳 ── 兩組韻 (1) 親、人、身、春 (2) 亂、散、漢

3. 句數、平仄及對仗 ── 不限

作法總結(見課本 P.13)

15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閱讀堂課紙 3 杜甫《登樓》
語譯

原文 語譯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繁花開近高樓,我卻很是傷心,因為我在這國家多

難的時刻登臨這樓頭。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錦江一帶盎然的春色,已從天地的邊際來臨。古往

今來的風雲變幻,就像眼前玉壘山的浮雲。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我們的朝廷,會像北極星一樣恆久,始終不會改變。

西面來的強盜,莫再徒勞無益地來侵犯。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可歎像劉禪,也有他的祠廟。我在這黃昏時分,姑

且念念憂國憂民的詩歌。

16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段意與主旨
試寫出課文中各意義段的段意,然後歸納主旨。

部分 句數 內容大意

首聯 1-2 交代背景。

頷聯 3-4 描寫眼前所見的景物。

頸聯 5-6 表達個人期望。

尾聯 7-8 抒發憂國自傷之情。

主旨:

作者借登樓所見,表達對國家安危的無限關切與外敵入侵的傷心

之情。詩中表達了對朝廷的信心,並為自己報國無門而自傷寂寞

的心情。

17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內容分析
一、作者生平:
•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著名詩人
• 安史之亂時,被亂軍所俘
•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入蜀
• 晚年攜家眷出三峽,病死於途中
• 因居成都時曾獲友人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稱他為杜工部
• 他的詩歌內容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因此他被稱為_詩聖____,而且內容反映
唐代歷史,又稱為 詩史__。
• 作品輯錄為《杜工部集》

二、題解:
本詩寫於唐代宗二年(764 年)春天,作者身處四川成都,當時吐蕃不斷入侵,代
宗昏聵無能,又寵信程元振、魚朝恩,朝政日壞,後得郭子儀平定吐蕃。

三、內容理解:
1. 《登樓》一詩所描寫的景物及由這些景物觸發的感情

詩句原文 景物 感受

花近高樓傷客心 從「傷客心」一句作者面對美好的春
繁花滿目
萬方多難此登臨 景卻未感歡愉,反而想到 客居在

外 ,國家又正面臨 危難 ,

為國家多難、內憂外患而感到傷痛。
錦江春色來天地 錦江一帶春色無邊
作者以滿眼春色反襯自己悽愴的心

境,以樂景襯哀,更見其哀。

玉壘山上的 浮雲 作者因浮雲而想到古往今來 世情
玉壘浮雲變古今
變幻不定 多變 ,興亡難料,於是感歎萬分。

18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詩中的「北極朝廷」指唐朝政權,

如北極星一般穩固,絕不動搖。「西

山寇盜莫相侵」呼應了「萬方多難

此登臨」一句,吐蕃(西山寇盜)

的侵擾正是國家多難的具體寫照。
北極朝廷終不改
/ 面對外族入侵的威脅,詩人這兩句詩
西山寇盜莫相侵
表示堅信國家能安然度過,唐朝政權

屹立不倒,並嚴詞警戒敵人別再來

犯,流露出他的愛國情懷。

北極:
《論語.為政》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後主」指三國時蜀國後主 劉

禪 ,他昏庸無能,繼位後朝政日

作者登樓看見附近的 壞,終至亡國。作者由眼前所見的後
可憐後主還祠廟
後主廟 主廟想到這個亡國之君,暗諷當時的

統治者代宗,抒發 失望和擔憂

之情。

三國時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經常吟

誦《梁甫吟》。杜甫一方面以這典故

表達對國事的憂慮:唐朝廷只有如蜀

國後主一樣的昏君,卻沒有如諸葛亮

日暮聊為梁甫吟 寫天色已晚,日暮黃昏 一般的賢相;另一方面自傷際遇:作

者從時間的流逝/黃昏想到自己已年

華老去 ,在國家正值危難之時,想

到諸葛亮獲劉備賞識,自己屆垂暮之

年卻空懷濟世之心,卻報國無門,因

19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而感到極之傷心。

梁甫吟:山東民謠,記述晏嬰二桃殺三士的

故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亮躬耕

隴畒,好為梁父吟。」「父」通「甫」。諸葛

亮乃山東琅邪人。

2. 本詩反映杜甫的思想、品格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年間,反映了時代的實況。例如「北極朝廷終不改」指
長安曾被吐蕃攻陷,當時已經收復;「西山寇盜莫相侵」則警告吐蕃不要再來
犯。這反映了杜甫 關心時局 的特點。
作者登樓看見春色遍地,卻未感一絲快樂,只是想到國家正是「萬方多難」
之時,於是見花傷心,表現出他 憂國憂民、悲天憫人 的情懷。
作者以諸葛亮自比,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如諸葛亮一樣,得到明君賞識,為
國效力。可是他已是「日暮」之年,空有濟世之心而報國無望,流露出 自
傷不遇 之情。
《登樓》一詩表現出杜甫關切時事、熱愛國家、渴望報國的高尚情操,而
杜甫大部分詩歌也具備此一特點,所以後人稱譽杜甫為「 詩聖 」。

內容總結表(見課本P.11)
《登樓》

登樓所見:詩人看見 繁花處處 ,想到 國家正遭遇各種災難 ,不由


景 得感到傷心。

描寫景物:在高樓上,詩人描寫了 錦江無邊的春色和 玉壘山上變幻不定的的


浮雲 ,感慨世事 變幻無常 。

觸景生情:詩人堅信 唐朝國運穩固不移 ,警告 外敵別再費力入侵 。



含蓄寄意:藉着 蜀漢後主 和 諸葛亮 的事跡,表達自己年老卻報國無門的
感慨。

20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作法探究

一、寫作手法

1.《登樓》一詩採用了興、 比 、賦三種手法。

在登樓時興起 傷感之情 ,描寫登樓所見之景時寓含比喻,並能聯繫_ 國

家危難的時局 ,直陳其事,表現出詩人關切時事、 憂國憂民 、悲天憫人

的情懷。

首聯提攜全篇,先用「 傷 」字點染悲愴的氣氛,以繁花觸目的樂景反襯作者滿

腹愁思、 黯然哀傷 _的心情,又以「 萬方多難 」作為登臨的背景,將多災

多難的時代拉到眼前,起勢高遠。

頷聯描寫 錦江流水 奔騰、春色蓬勃、 浮雲飄忽不定 的壯闊景色,

對仗工整且起到前後照應的結構作用。對仗而言,作者以 江水 與 山雲 相對,

天地 和 古今 相對,囊括時間與空間;結構方面,天地春來與「 花近高樓 」

照應, 古今浮雲 與「萬方多難」照應。\

頸聯再以「 北極朝廷 」和「西山寇盜」作對比,既表達了對國運久遠、朝

廷收復失地的 堅定信心 ,又隱含對寇亂 侵擾 、興亡難料的擔憂。

尾聯通過眼前所見的後主祠堂暗諷 統治者昏庸無能 ,流露出自己空

懷 濟世之心 的憂戚憤懣,結果只好如 諸葛亮 出山前那樣吟誦詩歌以寄

懷。全詩境界 壯闊雄渾 ,寄慨遙深,融自然景象、國家之難、 個人情思 於

一體,體現了詩人 沉鬱頓挫 的藝術風格。

2.用字精煉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說杜甫寫詩,如果未能寫出驚人之語,便勢不罷休。這表示杜
甫詩的遣詞用字或煉字十分精妙。
《登樓》的例子如下:
 「錦江春色來天地」中,作者用「 來 」字顯示春天從天際洶湧而至,
營造 闊大 的空間,帶出春色遍地的景象。
 「玉壘浮雲變古今」中,
「 變 」字語帶雙關,既寫 浮雲 的變
幻,也寫古今 時事 的變幻,聯繫了眼前景物和歷史想像。

21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 「西山寇盜莫相侵」中,作者用「 莫 」字顯示了對吐蕃的憤慨,義
正詞嚴警告他們不要再來犯,也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和人民的 愛護 之
情。

二、體裁
本詩為七言律詩。

共 八 句,兩句為一聯,分 四 聯 (一二句為 首 聯,
句數
三四句為 頷 聯,五六句為 頸 聯,七八句為 尾 聯。)

字數 句式 整齊 ,通篇為 七 言。

必須在 雙數 句末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韻腳:心、,臨、今、侵、吟)
押韻
必須押 平聲 韻;

必須 一韻到底 。

平仄 有嚴格規定,必須平仄諧協。

對仗 頷聯 、 頸聯 必須對仗。

作法總結(見課本 P.14)

22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歷屆試題

年分 試題

2019 問答:
1. 試根據《山居秋暝》回答以下問題:
(i)《山居秋暝》屬什麼題材? (2分)

A.古詩 B. 樂府 C. 律詩 D. 絕句

(ii)試摘錄運用「以動襯靜」的手1描寫山居幽靜的一聯。(2分)

2020 問答:

1.杜甫《登樓》寫登樓所見景物,氣象恢宏。試摘錄有關詩句。(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
*必須要背詩句,不可只是記詩的內容。
**不可有錯別字。

2.杜甫《登樓》一詩借用典故以抒情。試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4 分)

典故 典故内容 所抒發的情懷
後主 慨歎當時君主的
(i)_________ 昏庸,沒有賢臣
______________ 輔助。
______________
諸葛亮 相傳諸葛亮遇劉 (ii)_________
備之前,喜歡吟 ______________
《梁甫吟》。 ______________

23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導讀篇章 陶潛《飲酒》其五
原文 譯文
結廬在人境 1 ,而無車馬喧 2 。 建造住宅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君何能爾 3 ?心遠地自偏 4 。 問我怎麼能做到這樣?只要心境遠離塵俗,
採菊東籬下,悠然 5 見南山。 雖居喧鬧之境也自會像偏遠之地一樣清靜。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6 。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
此中有真意 7 ,欲辨已忘言 8 。 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
伴歸來。
這裏面蘊含生活真正意趣,想要說明,卻不
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

一、 作者簡介
陶潛(公元 365 – 427),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 九江西南)人。出身沒落士族,
早年曾任江州祭酒,不久辭職。後又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最後在四十
一歲時棄官歸隱。此後一直過着躬耕隱居的生活。劉宋時曾有詔令徵他為著作郎,但他
堅辭不出。死後被尊稱為「靖節先生」。

二、 背景資料
《飲酒》共二十首,成一組。原序說這些詩都是醉後所寫,所以總題為 《飲酒》
,大約
作於詩人剛過四十歲不久之時。舊說多以為是義熙十二、三年時作,即陶淵明五十二、
三歲時。

三、 注釋
1. 結廬:建造住宅。人境:人世間。
2. 車馬喧:指世俗來往的喧鬧。
3. 君:作者自稱。何能爾:怎麼能做到這樣。
4. 心遠地自偏:心既遠離塵俗,雖居喧鬧之境也自會像偏遠之地一樣清靜。
5. 悠然:形容自得的神態。
6. 相與:結伴。
7. 此:眼前情景。真意:關於生活真正意趣的體會。
8. 欲辨已忘言:想要說明自己的這種領會,卻又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

24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四、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首四句
大意:通過不聞「車馬喧」,表達只要心境超然,不為物困,即使居於人境,也不怕俗
世的煩擾,而能活得逍遙自在。
第三、四句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作者不慕名利,甘於歸隱的思想。

第二部分:第五至八句
大意:描寫詩人的田園生活和南山景致。
作者於南山東籬下採菊,悠然自得,在傍晚時分看到山上景色的美好。在暮色中,飛鳥
一群群地結伴回來。
抒情:其中菊的清淡脫俗、南山的遠離塵垢、歸鳥的倦飛知還,既是歸隱後才能見到的
景色,也與詩人的清高品格結合為一。作者打破了物我的隔閡,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
作者跟象徵隱逸的菊花、翩然歸來的鳥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
的歸宿。作者借飛鳥歸來,象徵自己厭惡官場而反璞歸真,回歸自然。

第三部分:最後兩句
大意:抒發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意趣中,而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受。

所謂「真」,即是領會生活真正的意趣。作者在田園生活中找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使
他能夠獨立於充滿「車馬喧」的鬧市中。作者通過這詩,表達了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
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我交融,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詩人歸隱後融入自然
最充分的體現。

25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語文運用

一.修辭:對偶、雙聲疊韻
對偶:把兩個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詞性相對的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這種
修辭的方式就叫對偶。對偶句的音節均稱整齊,讀起來琅琅上口。作用是起令句子結構
工整、均勻的效果。
例子: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雙聲:是把兩個聲母相同的字組合成一個雙音詞。
例子: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閣夜》
「陰陽」的粵音聲母同為 J;「霜雪」的粵音聲母同為 S。
疊韻:就是把兩個韻母相同的字組合成一個雙音詞。
例子:渡過的歲月都摺疊起來。《給苦瓜的頌詩》
「摺疊」的粵語韻母同為 ip。
兩者都有助增強語言的音樂感。

練習一:試從下詩歌中找出屬於雙聲和疊韻的詞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雙聲詞語(共 4 個):__刁斗、琵琶、幽怨、烽火_______________

疊韻詞語(共 2 個):__黃昏、蒲桃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二.文言詞匯:莫、與
莫:一般有以下兩種用法
1. 代詞:可譯為沒有。

例子: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2. 副詞:可譯為不、不要。

例子:莫聽穿林打雨聲,何妨吟嘯且隨行。《定風波》

與一般有以下用法:
1. 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直接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給、替、為等。

例子:(漢王)乃予與義帝發喪。《漢書‧高祖本紀》
2. 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旁及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等。

例子: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
3. 連詞:連接詞語或詞組,表示並用的關係,可譯為:和、跟、同等。

例子:中軍置酒飲貴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 語氣詞:通歟,表示疑問或感嘆,可譯為:嗎、呢。

例子:管仲非仁者與?《論語》

練習二:試把以下句子中的與字譯成白話文,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魯仲連列傳》___替 / 為_______

2.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逍遙遊》____和 / 跟______

3.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___和__

4. 是魯孔丘與?《論語》___嗎_______

27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中四級 中國語文科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學習成效檢討表 班別: ______________ 學號: ________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1. 目標設定
(1.1) 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
(i) 掌握古體詩、近體詩的體制。
(ii) 連繫寫作背景,分析寫作動機,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iii) 賞析作品中的意象。
(iv) 掌握詩歌常用的表達手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運用典故、襯托、誇
張、對比。
(v) 其他的目標(如有):

(1.2) 你預期在這個單元評估中取得什麼成績?(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A.50%以下 B.51% -60% C. 61% - 75% D. 76% - 90% D. 91% - 100%

2. 自我規劃
(2.1) 課前預習 (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2.1.1) 你有否完成預習和複習已有知識? 有  沒有 

(2.1.2) 你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已有知識?

A. 50%以下  B. 50% - 70%  C. 71% - 90%  D. 90%以上 

(2.1.3) 你有瀏覽以下課前老師提供的教學片段嗎?(如有) 有  沒有 
香港高中中國語文.指定文言經典動畫教材套:月下獨酌

28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香港高中中國語文.指定文言經典動畫教材套:登樓

香港高中中國語文.指定文言經典動畫教材套:山居秋暝

(2.2) 課後自習 (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以下為《登樓》的網上練習和分析,可參考連結:

以下為《山居秋暝》的網上練習和分析,可參考連結:

29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以下為《月下獨酌》的網上練習和分析,可參考連結:

你有瀏覽上述老師提供給你的自學材料嗎?(如有) 有  沒有 

3. 自我監控
(3.1) 你有多大程度上能準時繳交習作? (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A. 50%以下  B. 50% - 70%  C. 71% - 90%  D. 90%以上 

(3.2) 面對本單元學習上的困難,你有否運用以下哪些方法去解決? (請在適當的方

格內加 )
(i) 請教老師 有  沒有 
(ii) 請教同學或學長 有  沒有 
(iii)請教家人 有  沒有 
(iv) 補習 有  沒有 
(v) 繼續自己加強研習課文和筆記或上網搜尋資料 有  沒有 

4. 自我評鑑
(4.1) 你在多大程度上掌握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1 代表最不能掌握,5 代表最能掌

握。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加 。)

學習目標 1 2 3 4 5

最不能掌握 最能

掌握

(i) 掌握古體詩、近體詩的體制。     

(ii) 連繫寫作背景,分析寫作動機,掌     

30
單元七:言志抒懷——詩歌鑒賞

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iii) 賞析作品中的意象。     

(iv) 掌握詩歌常用的表達手法:直接抒     
情、借景抒情、運用典故、襯托、
誇張、對比。
(4.2) 你在本單元的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的平均成績為:

A. 50%以下  B. 50% - 70%  C. 71% - 90%  D. 90%以上 

5. 溫習

以下為所教課文的教學片段,各位可瀏覽作溫習之用。
(i) 學校自主學習資源庫:詩三首教學片段一至五

你有瀏覽上述老師提供給你的自學材料嗎?(如有) 有  沒有 

請同時上 Google Classroom 填寫電子版自主學習成效檢討表,以便老師統計數據。謝

謝!

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