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基督教崇真中學

2018-2019 年度
中三級 中國語文科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三________班( )

【學習重點】

1. 學習反駁觀點
2. 複習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

【學習難點】
1. 作者如何善用各種論據,論證快樂的本質?

【初讀文章】
初讀文章】
各組員分工尋找以下資料。

組員 尋找資料
1 作者梁實秋的生平
2 本文所使用的論證方法的定義
3 指出本文其中三處用典,並簡述其作用
4 分享一篇梁實秋的其他短文作品

作者梁實秋的生平

第 1 頁,共 6 頁
名稱 定義 作用
是指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方 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具體有力地證明了
法。 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
舉例論證

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觀點等作為 可以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
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 有力或更有吸引力,進一步說明文章論
引用論證
理的論證方法。 點。

對比論證,是正反對比論證的簡稱, 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比單從正面說理,論
也稱比較法,是把兩種事物加以對 證更有力,觀點更鮮明。揭示事物的本
對比論證
照、比較後 ,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質,使所闡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說
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 服力。

文中三處用典 由來
1.「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周易》
「稱八旬之觴,鐫十全之寶」 《十全記》

2.2「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論語》

3.「幸遇三杯酒美,況逢一朵 《西江月》
花新」

第 2 頁,共 6 頁
分享一篇梁實秋的其他短文作品
內容大要:

選擇該作品的原因:

1. 根據文中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下表。

段落
論點 論證方法 論據

論點一︰

做皇帝是最快樂的 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志得意滿。
第一段 舉例論證

事。

論點二︰ 引用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的話,指

做皇帝並非如想像 出他雖擁有財富與權力,但一生真
引用論證
正幸福的日子只有十四天。
般快樂。

第二段 引述英語教科書中的寓言故事:

「一個快樂人的襯衫」,說明國

對比論證 王、富豪都有心事,都不快樂;反

而農夫自食其力,無憂無慮,怡然

自得。

第 3 頁,共 6 頁
段落
論點 論證方法 論據

論點三︰ 叔本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

快樂其實存在於苦
西,幸福快樂乃消極的根本不存在

痛裏面,沒有苦痛 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
第三段 引用論證
痛。
在先,便沒有幸福
梁任公:「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

在後。
於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

論點四︰ 作者有一次病癒後,邁出醫院大

快樂在於開闊的心 門,看見美麗的陽光、市集熙熙攘
第四段 舉例論證
攘,覺得心情愉快。
境。

【再讀文章】

2. 承上題,第 1 段與第 2 段的論點自相矛盾,作者實際上支持哪一個論點?作者通過什麼


來反駁一般人的觀點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作者支持第 2 段「做皇帝並非如想像般快樂」的論點。作者運用了駁論的技巧,先在第 1 段提
出做皇帝是最快樂的事的觀點,然後在第 2 段加以反駁,論證做皇帝並不快樂。作者預先提出

固有的看法,然後反駁,有助確立自己的觀點,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材料 :

1. 用拉曼三世的話和「一個快樂人的襯衫」的故事駁斥「做皇帝最快樂」的論點
2. 引用叔本華和梁啟超的論述來建立作者的論點
第 4 頁,共 6 頁

目的:
主旨:本文通過駁斥「做皇帝最快樂」的論點,說明快樂是存在心裏,

快樂與苦痛是息息相關的,進而指出只要敞開心胸就可以獲得快樂,最後勉勵人們學會享受快

樂。

【深讀文章】

3. 試比較「一個快樂人的襯衫」故事中國王和農夫的生活環境、快樂與否,並分析他們快
樂或不快樂的原因。

國王 農夫

居住在皇宮,身邊的聲色娛樂應有盡 在田裏耕種,連一件襯衣都沒有。
生活
環境 有。

第 5 頁,共 6 頁
國王 農夫

心情 快樂 不快樂 快樂 ¡不快樂


國王日理萬機,背負着國家重任,只 農夫雖然沒有財富、權力,但他自食其

希 望 用 外 在 的 物 質 去 滿 足 心 靈 的 需 力,本來無一物,便不用擔心失去任何

原因
要,於是心裏愈渴望得到快樂,便愈 東西,心中自然沒有掛慮,於是覺得很

但是失去現在所擁有的物質。 快樂。

4. 此寓言的題目是「一個快樂人的襯衫」,故事中襯衫象徵着甚麼?

人所擁有的物質。

5. 有華服的人不快樂,快樂的人卻是連襯衣也沒有,作者藉着這個故事帶出甚麼道理?
快樂的關鍵在「無所牽掛」,人們不應盲目追求物質帶來的快樂,了無牽掛便是真正的
快樂。

6. 以下是一個分析本文第 3 段的段落,請在橫線上填上答案。

本文的第 3 段分析「快樂」和「苦痛」的關係。作者引用叔本華的哲學,指出快樂是一種

① ,而苦痛則是一種 ② ,我們感受到的所謂快樂,其實只不過是 ③ 。換句話說,如


第 6 頁,共 6 頁
果沒有 ④ ,也就沒有 ⑤ 。作者再引用梁任公的說法,指出人生最快樂的事,是 ⑥ 。

由此可見,我們不須害怕苦痛,因為 ⑦ 。

① 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② 實在的東西

③ 解除苦痛的結果 ④ 苦痛在先

⑤ 幸福在後 ⑥ 完成一件工作

⑦ 解除了苦痛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快樂是存在於苦痛之中的

7. 梁實秋在文中認為「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但他在前文中卻引用叔本華
和梁啟超的文字,要證明快樂和痛苦相伴,快樂和責任相伴。你覺得梁實秋認同叔本華和梁啟超
的觀點嗎?請簡述你的理由。

我認為作者是認同叔本華和梁啟超的觀點的。在叔本華觀點中快樂和痛苦相伴,解除痛苦就是幸

福,而痛苦和幸福本身都是主觀的概念,所以該論據和作者的立場「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

逼人而來」相同。而在引用的梁啟超的觀點中,看著責任完成便是快樂,即快樂與否和其外界的

物質條件的多寡並不相關,而和主觀的責任意識相聯繫,所以該論據和作者的立場「只要把心胸

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也相同。

[延伸問題]
8. 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一文指出:「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你認為這句
話與本文論點是否有矛盾之處?試與小組組員分享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7 頁,共 6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