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中四考試溫習

《岳陽樓記》《廉頗藺相如》《唐詩三首》《勸學》《師說》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
《岳陽樓記》
詞解:
(1)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會:

(2)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至若:

(3) 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極:

(4)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臨:

(5) 是進亦憂,退亦憂。 是:

語譯:
(1)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2)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問答:
1. 《岳陽樓記》末段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試回答以下問題。
(1) 「二者」指甚麼人?(2 分)
「二者」是指因景色轉變、個人際遇得失而高興或悲傷的人。(2 分)
(2) 「古仁人」有甚麼特點?(2 分)
「古仁人」的特點是在任何情況都以天下為己任,身在朝廷時為百姓擔憂,身在民間時為君主擔
憂。( 1 分)做到在天下人擔憂之前,自己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自己才快樂。( 1
分)
(3) 作者寫「古仁人」的特點前,先寫「二者」的表現,這是甚麼寫作手法?試加以說明。( 5
分)
 寫作手法:襯托 / 反襯。(1 分)
 說明:文中先寫「二者」因景色轉變、個人際遇得失而高興或悲傷;( 1 分)然後寫「古仁
人」不會因優美的景色而喜悅,也不會因自己的際遇而悲傷,( 1 分)他們無論在任何處境,
都憂國憂民,在世人未憂慮時已先憂慮,在世人都感到快樂後才快樂。( 1 分)作者寫「二
者」等一般人跟「古仁人」的分別,藉此反襯「古仁人」境界之高。(1 分)
2. 《岳陽樓記》中,作者在文章結尾感慨地說:「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試回答以下問題。
(1) 這句寄寓了作者甚麼抱負?(2 分)
作者敬佩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1 分)希望與他們一樣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胸襟和抱負。( 1
分)

3. 《岳陽樓記》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個句子在文章結構方面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
(3 分)

1
(1) 作用:承上啟下 / 過渡。(1 分)
(2) 說明:「覽物之情」指觀賞景物所生的感情,( 1 分)這句承接上文寫岳陽樓因地理位置優越
而看到的壯觀景象,並開啟後面兩段分別寫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和遷客騷人觀賞景物時所產生
的不同感情。(1 分)

《岳陽樓記》
內容總結
交代寫作背景
作者友人滕子京遭貶謫,重修岳陽樓後,邀請作者寫文章記述此事。
描寫岳陽樓上所見洞庭湖的總體景觀
予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 描寫洞庭湖景觀的原因:洞庭湖是巴陵最具標誌性的景物。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 視野廣闊,遠眺羣山,長江江水湧進洞庭湖,氣勢澎湃,湖面廣闊,無邊無際。
 景象隨着早晚明暗不同而變化萬千。
遷客騷人「覽物之情」各有不同
覽物之悲 覽物之喜
物 (1) 天氣情 天氣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 況 號,濁浪排空。  春光明媚,不起波濤。
岳  雨下不停,天色晦暗,或風雨交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
陽 加,翻起巨浪。 金,靜影沉璧。

上  煙霧消散,明月高掛夜空,湖面
所 的月影隨微波蕩漾。

洞 (2) 視野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庭  模糊不清、朦朧一片。  空闊清晰,光線充足。

的 (3) 人事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不 活動  商人、旅客行蹤杳然,船隻破損。  漁民互相唱和,樂也融融。

景 (4) 動植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
物 物  黃昏時,傳來山中獸吼:猛虎長 郁青青。

嘯,猿猴悲啼。  生機處處,沙鷗、魚兒出沒,湖
邊的植物生長茂盛。
情 遷客騷人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
觀看景物 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時產生的  發出思鄉之情。  心曠神怡、閑適自在。
情緒  擔憂遭人毀謗和譏刺。  拋卻個人榮辱。
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分別
遷客騷人 古仁人
情緒受自己的際遇和身處的環境而影響。 情緒不受自己的際遇和身處的環境而影響。

環境 際遇 環境 際遇
身處上文所述的不同環 為自己遭貶謫、離鄉 不 受 環 境 影 響 , 只 會 無論身處朝廷,還是
境中,會產生截然不同 別井或被人毀謗而擔 憂國憂民。 江湖之中,始終心繫
的悲喜之情。 憂,心中所繫擺脫不 國家百姓,以天下為
了榮辱得失。 己任。

2
作者的抱負
微斯人,吾誰與歸?即使仕途失意也會堅持古仁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作法總結
一、結構嚴謹、照應緊密
1 第 2 段「前人之述備矣」,呼應第 1 段的「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2 承上啟下

(1)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遷客騷人」承接首段「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覽物之情」開啟下文寫遷客騷人面對不同景致而生的悲與喜。

(2)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 上承遷客騷人覽物的悲喜之情,下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及「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操。

3 末段「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照應上文「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和「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 滕子京被貶而身處民間,遠離朝廷。

 遷客騷人因人生際遇失意,離開國都或故鄉。

二、大量運用修辭手法:
擬人 (1) 銜遠山,吞長江。 (2) 陰風怒號。
暗喻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對偶 (1) 銜遠山,吞長江。 (2) 北通巫峽,南極瀟 湘。
(3)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 (4)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5)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6)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7)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借代 (1) 檣傾楫摧(以船桅和船槳借代船)
(2) 錦鱗游泳(以魚鱗借代魚)
疊字 (1) 浩浩湯湯 (2) 霪雨霏霏
(3) 薄暮冥冥 (4) 郁郁青青
反襯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以因觸景傷情、感懷身世及因覽物而
喜、忘卻榮辱的人,反襯古仁人的境界更高,無論在任何處境,都具有憂國
憂民的高尚情操。)
反問 (1)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 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3) 微斯人,吾誰與歸?
設問 (1)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誇飾 (1)百廢具興 (2)橫無際涯
(3)氣象萬千 (4)一碧萬頃 (5)皓月千里
3
三、景物描寫
1 感官描寫
(1) 視覺描寫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描寫風和日麗的湖面。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描寫岸上茂盛、充滿香氣的植物。
(2) 聽覺描寫

「陰風怒號」:描寫風聲像人在狂叫怒吼。
「虎嘯猿啼」:描寫老虎吼叫、猿猴悲啼。
「漁歌互答」:描寫漁人互相唱和。
2 動態描寫
(1) 「濁浪排空」:描寫混濁的浪頭衝向天空。

(2)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描寫沙鷗飛散又聚攏起來,魚兒則在水中暢泳。

(3) 「浮光躍金」:描寫月光的倒影映在湖面被風吹動。

3 靜態描寫
(1)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描寫煙霧消散,月亮普照千里。

(2) 「靜影沉璧」:描寫月亮的倒影像沉在水底的璧玉。

四、借景抒情
作者寫「遷客騷人」在不同天氣下登岳陽樓所見的景色,產生「覽物之悲」與「覽物之喜」的
感受。
1 覽物之悲:在連日大雨、濁浪滔天的日子登樓,景色淒涼冷落,使人內心充滿憂慮和哀傷。
2 覽物之喜:在風和日麗的日子登樓,景色使人心曠神怡,內心充滿喜悅,忘記榮辱。

五、句式整齊
第 3、4 段為四字句(除連接詞「若夫」、「則有」、「至若」、「而」和虛詞「者矣」外) ,
讀起來富節奏感。

4
《廉頗藺相如》
詞解:
(1)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 度:
(2)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誠:
(3) 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孰:
(4)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歸:
(5)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忍:
(6)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已而:
(7)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獨:

語譯:
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答:
1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中,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試從他的話中摘錄一個能概括藺相
如特點的句子,並說明作者記述這件事的作用。(2 分,3 分)
(1) 句子:其人勇士,有智謀。(2 分)
(2) 作用:作者通過繆賢憶述自己曾得藺相如獻策而獲趙王赦罪的經過,側面描寫藺相如具識見和
智謀,並指出藺相如智勇兼備的特點。( 1 分)這樣一方面可以引起讀者的注意,( 1 分)另
一方面為藺相如日後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中的出色表現作鋪墊。(1 分)

2 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一事中,表現出甚麼特點?試加以說明。(6 分)
有勇有謀和忠君愛國。在有勇有謀方面,秦王要求趙王鼓瑟來羞辱他,藺相如馬上要求秦王擊缻 ,
並要脅與秦王同歸於盡,嚇退秦王左右的人,可見他的急智和勇敢。( 2 分)當秦臣要求趙國送
十五座城給秦王,藺相如立即要求秦國把首都咸陽送給趙王,突顯秦國的要求不合情理,也可見
他有智謀。( 2 分)在忠君愛國方面,藺相如陪趙王赴會,深入虎穴,秦王欲羞辱趙王時,他一
再挺身護主,保全了趙王和趙國的顏面。(2 分)

3《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中,廉頗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這句話反映了他
哪兩種心態?(4 分)
(1) 慚愧 / 內疚(1 分):廉頗貴為大將,謙稱自己是「鄙賤之人」,尊稱藺相如為「將軍」,與之
前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表現大相逕庭,反映他為自己出言不遜而深感內疚。(1 分)
(2) 佩服藺相如(1 分):廉頗強調藺相如「寬之至此」,顯示他對藺相如的寬宏大量十分佩服,自
愧不如。(1 分)

4《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善用襯托手法刻畫人物,試根據有關內容完成下表。(12 分)
以趙王及大臣面對秦國脅迫時的 猶豫不決 / 束手無策(2 分)襯托藺相
完璧歸趙
如的 勇敢果斷 / 胸有成竹(2 分)。
1 以廉頗的 心胸狹隘(2 分)襯托藺相如的 個人恩怨(2 分)。
負荊請罪
2 以廉頗只顧 顧全大局(2 分)襯托藺相如能 寬宏大量(2 分)。

5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內容總結
二人的出身廉頗為趙國良將,因戰功拜為上卿;藺相如本只是宦者令繆賢的門客。
序幕
藺相如登場秦王向趙王要求以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趙王與羣臣進退兩難又找不到
事 使者人選繆賢引薦藺相如藺相如向趙王分析形勢利害,並請纓擔任使者,並保
件 證不讓趙國吃虧。

: 藺相如出使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判斷秦王沒有誠意履行承諾,使計從秦王手上
完 拿回和氏璧,並以璧玉威脅秦王齋戒五日,同時派人完璧歸趙 面斥秦國素不守

歸 信,自請受刑秦王放過藺相如。
趙 結果藺相如保持趙國體面,不受外侮,獲趙王升遷為上大夫。

廉頗、藺相如為趙王部署秦攻趙而勝,秦王要求與趙王會盟廉、藺力勸趙王赴
會,藺相如隨行,廉頗留守並作部署。


件 藺相如為趙王解圍秦國欲在外交辭令上勝過趙國,宣揚國威,藺相如則與秦國君臣
二 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澠  秦王以「令趙王鼓瑟」羞辱趙王;藺相如則冒死威脅秦王,迫使「秦王為趙王
池 撃缻」。

會  秦羣臣請趙以十五城「為秦王壽」佔趙國便宜;藺相如則請秦以咸陽「為趙王
壽」還以顏色。
結果藺相如在外交場合維護了趙國尊嚴,不受辱於秦國,獲趙王拜為上卿。

和 事 廉頗的嫉妒廉頗妒忌出身低微的藺相如憑着外交辭令位居自己之上,聲言:「我見
) 件 相如,必辱之」。

: 藺相如的退讓藺相如忍辱負重,避免與廉頗正面衝突門客誤解藺相如怯懦,藺相

荊 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自辯,指出廉頗與自己是趙國阻止秦國入侵的主力,
請 決不能內鬨。

( 廉頗的悔改廉頗得知藺相如的辯解,覺悟前非,負荊請罪。


結果廉頗、藺相如冰釋前嫌,成為刎頸之交。

6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作法總結
一、人物描寫,生動傳神
運用多種描寫手法表現人物的形象,如《世說新語•品藻》所指「懍懍恆如有生氣。」
直 肖 1「怒髮上衝冠」:因秦王無意守信,藺相如頭髮豎起頂着帽子,神情顯
接 像 得義憤填膺。
描 描 2「張目叱之」:藺相如以同歸於盡要脅秦王,喝退秦王侍從時,帶着威
寫 寫 武、憤怒的眼神。
語 1 藺相如
言 「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揣度情勢,自動請纓,可見他沉着
描 堅定,充滿自信。
寫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以人亡璧碎要脅秦
王,可見他勇氣過人。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自請受刑,兵行險着,可
見他果敢冷靜。
「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暗示同歸於盡,迫使秦王妥協,可
見他智勇雙全。
「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咸陽乃秦都,突顯秦王要求趙以十五
城祝壽的無理,可見他有急智。
2 廉頗
「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
為王,以絕秦望。」:預算日程,做好部署,令秦不能以趙王為人
質要脅,塑造他心思細密、具謀略的形象。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
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
必辱之。」:妄自尊大、傲慢無禮的言辭,可見他恃功自高,輕視
同儕,心胸狹隘。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自稱「鄙賤之人」,尊
稱藺相如為「將軍」,並強調藺相如寬宏大量,可見他勇於自省,知
錯能改。
3 秦王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 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歸趙。」:就事論事,不涉情感,只問利弊,可見他重視功利,而
城府甚深。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故作輕鬆,誘使趙王順從而加以
羞辱,可見他為人狡詐。
4 趙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誰可使者?」:面對難題,無
計可施,處處倚賴藺相如進言,可見優柔寡斷,欠缺謀略,但尚能從善
如流。
5 繆賢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
欲往。」:只憑短暫對話而欲投奔燕王,不知燕王只因他是趙王親信而
結交,可見思慮不周。

7
直 行 1「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描寫
接 為 藺相如威脅與和氏璧同歸於盡時動作迅疾,而且作好準備姿勢擊柱,可
描 描 見果敢決斷。
寫 寫 2「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和氏璧到手後,秦王態度輕佻傲
慢,可見他缺乏誠意。
心 1「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藺相如判斷秦王不會守諾言以
理 城換璧,可見藺相如心思慎密。
描 2「趙王畏秦,欲毋行。」:趙王因懼怕秦國,不想前往秦王提出的澠池
寫 盟會,可見他的怯懦。
間 側 1 以繆賢憶述曾接受藺相如獻策而獲趙王赦罪的往事,塑造藺相如有智謀
接 面 的形象。
描 描 2 以秦王侍從被藺相如瞪眼呼喝而嚇退,塑造藺相如勇悍、威武的形象。
寫 寫
襯 1 趙國君臣對秦國換璧的要求不知所措襯托藺相如能定奪對策,見其
托 智慧果斷。

2 秦王一再受制於藺相如計策,因璧還而驚愕襯托藺相如有智謀,善

應變。
3 秦王以利益為首要考慮襯托藺相如重視禮義,考慮是否理虧。
4 繆賢的愚昧和趙王的膽怯襯托藺相如的明智和勇敢。
5 門客誤以為藺相如畏懼廉頗襯托藺相如思慮周詳,顧全大局。
6 廉頗心胸狹隘襯托藺相如寬宏大量。

二、結構嚴謹
1 提綱挈領
繆賢評藺相如為「勇士」、「有智謀」,這綱領帶出下文對他智勇兼備的具體描寫。
2 線索連貫、前後呼應
秦 趙矛盾與廉頗、藺相如矛盾為貫串全文的線索。廉頗、藺相如的行事多與秦國進逼有關;
而篇首寫廉頗、藺相如地位懸殊,埋下伏筆,隨着藺相如升官而導致廉頗忌恨,至篇終以
「負荊請罪」解決矛盾,廉頗反稱自己「鄙賤」,與篇首成為對照。
3 層次分明
選取「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件大事,順着時序集中敍寫,組成全文,
每件事首尾獨立,自成單元,又互有關連,能合為整體,情節清晰。
4 過渡自然
全文三大主要事件以因果關係前後連繫。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秦王懷恨在心,攻打趙國
報復,引出澠池的秦 趙會盟;會後,藺相如拜為上卿,令廉頗忌恨,結果引出「負荊請罪」
一事。三個故事脈絡相通,渾然一體。

三、剪裁史料,詳略得宜
1 敍述事件方面
作者善於剪裁史料,記敍故事時,往往選取重點情節以表達文章主旨。文中記述歷史 事件
時,選取能着重突顯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三大事件加以詳述,而對「完璧歸趙的 後續事

8
件」以及「秦拔石城」兩件事採取略述,既能使各事件之間的銜接合理,也使文章節奏明快。
2 描述人物方面
對於藺相如和廉頗兩人的描寫,可選取的歷史事件應該同樣有很多,但作者在本文中 採取
的策略是:詳寫藺相如,略寫廉頗。
在「完璧歸趙」及「澠池之會」中,以大量筆墨描寫藺相如應付秦王的經過,只以寥寥數筆
描述廉頗,形成藺主而廉次的格局,不過這寥寥數筆其實已突顯廉頗的形象。文章一開頭是
這樣形容廉頗的:「以勇氣聞 於諸侯」,在澠池之會時,廉頗對趙王的建議及盛設兵以待秦
的行動,正正呼應了文章的開頭,使廉頗的這一形象縱貫全篇。
之後的「負荊請罪」,廉頗的部分相應增加了,但作者仍以藺相如為主角,這是為了突 顯藺
相如公而忘私的形象,同時廉頗知錯能改、直率忠誠的形象也躍然紙上。

《唐詩三首》
詞解:
(1) 空山新雨後。 空:

(2) 隨意春芳歇。 歇:

(3) 獨酌無相親。 酌:

9
(4) 行樂須及春。 及:

(5) 萬方多難此登臨。 《登樓》 難:

(6) 日暮聊為《梁甫吟》。 《登樓》 聊:

問答:
1《山居秋暝》中哪些事物呼應第二句的「晚」字?試加以說明。(3 分)
詩中「明月」、「歸浣女」及「下漁舟」都呼應「晚」字。( 1 分)當時正值晚上,皓月當空;而
婦女洗衣歸來,漁舟亦順流而下,正是村中傍晚時分的人事活動,與「晚」字呼應。(2 分)

2 試根據《山居秋暝》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這是倒裝句,試說明這裏運用倒裝句所產生的效果。(2 分)
這兩句是「竹喧浣女歸」和「蓮動漁舟下」的倒裝,這裏運用倒裝句能突顯「歸」和「下」的動
作。(2 分)

(2) 這兩句與詩歌主題有甚麼關係?試加以說明。(4 分)
這首詩的主題是抒發王維對世俗官場的厭惡,並表達他歸隱的決心。( 2 分)這兩句描寫山村傍
晚時婦女洗衣回來,漁舟順流而下,表現出山中人生活勤勞純樸。通過描繪這些簡單的鄉間生
活,反映作者對寧靜純樸生活的嚮往,以及歸隱的決心。(2 分)

3 在《山居秋暝》中,王維如何反用典故表達自己的情思?試從詩中摘錄有關詩句,並略加說明。
(2 分,3 分)
(1) 句子: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2 分)
(2) 說明:王維反用《楚辭•招隱士》的典故,把原本希望王孫歸來,不要在山中久留的意思,( 1
分)反過來表示自己喜歡山間的美景和山居的生活,任憑春天的芳草凋謝也不想離去,( 1
分)暗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1 分)

4 試根據《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詩句中的「三人」是指誰?(3 分)
李白自己、(1 分)月(1 分)和自己的影子。(1 分)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4)
(2) 李白運用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他當時的心境?試加以說明。(1 分,2 分)
 寫作手法:襯托 / 反襯。(1 分)
 說明:李白想像自己、月和影子「三人」既歌且舞,渲染熱鬧的氛圍,( 1 分)以反襯自己的
孤獨,以熱鬧寫孤獨,更見其孤獨。(1 分)
(參考 2014 年「試題舉隅」題 6)
(3) 詩中還有其他句子運用了上述的手法來抒發感情嗎?試摘錄有關句子,並加以說明。(2 分,3
分)
 句子: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2 分)
 說明:詩中藉月下繁花美景反襯孤獨心情。( 1 分)李白身處「花間」,當晚「明月」當空,
正值良辰美景,( 1 分)但他卻孤獨一人,獨酌無味。作者藉此反襯哀思,運用樂景寫哀

10
的手法,更見其哀。(1 分)

5 在《月下獨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兩句中,寄寓了作者甚麼思想與情懷?試就個人對
這首詩的體會,加以說明。(4 分)
月和影子雖沒有感情,但作者卻希望與月、影永遠為伴,以自我開解,這可見他曠達超脫的思想,
(2 分)以及鄙棄世俗,追求高潔的情懷。(2 分)

6 試就個人對《月下獨酌》的體會,說明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感情和思想。(3 分)
作者在詩中記述月下行樂,邀月和影共飲,既歌且舞,( 1 分)抒發孤獨鬱悶的心情,( 1 分)展
現曠達超脫的思想和人生態度。(1 分)

7 試據《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詩中的「北極朝廷」指甚麼?試簡略說明。(2 分)
指唐朝政權,( 1 分)如北極星一般穩固,絕不動搖,也就是詩句中「終不改」的意思。( 1
分)
(2) 「西山寇盜莫相侵」一句呼應了詩中哪一句?試簡略說明。(2 分)
呼應了「萬方多難此登臨」一句,( 1 分)吐蕃(西山寇盜)的侵擾正是國家多難的具體寫
照。(1 分)
(3) 這兩句詩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感情?(3 分)
面對外族入侵的威脅,詩人這兩句詩表示堅信國家能安然度過,( 1 分)並嚴詞警戒敵人別
再來犯,(1 分)流露出他的愛國情懷。(1 分)

8 杜甫在《登樓》「日暮聊為《梁甫吟》」句中寄託了自己的心意,試加以說明。(4 分)
三國時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經常吟誦《梁甫吟》。杜甫一方面以這典故表達對國事的憂慮:唐
朝廷只有如蜀國後主一樣的昏君,卻沒有如諸葛亮一般的賢相;( 2 分)另一方面自傷際遇:諸
葛亮獲劉備賞識,自己屆垂暮之年卻空懷濟世之心,苦無報國之路的遺憾。(2 分)

《唐詩三首》
內容總結
《山居秋暝》
體制 體裁:五言律詩
特點 句數:八句
每句字數:五字
11
對仗:第三、四句(頷聯)與第五、六句(頸聯)對仗
韻腳:秋、流、舟、留

交代背景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
 季節:秋天。
 時間:傍晚。
 地點:空曠的山間。
 天氣:剛下過雨,帶來秋天的涼意。
描寫山中景物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頷聯)
 景物:皎潔的月亮在松林間照耀,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動。
 特徵:寧靜而意境高遠。
內容
描寫山中的人事活動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頸聯)
 人事活動:洗衣服的女子歸來,竹林裏傳來她們的喧鬧聲。水上的蓮葉搖動,原來
是漁船順流而下。
 特徵:山村生活勤勞而簡樸平靜。
藉山間景物抒發感情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尾聯)
 反用《招隱士》典故,指出任憑春天的芳草凋謝,秋色仍然很美,王孫自會繼續留
在山中,不想離去。
 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12
《月下獨酌》
體裁:五言古詩
體制 句數:十四句
特點 每句字數:五字
韻腳:親、人、身、春;亂、散、漢

點出作者的處境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作者在花間獨自飲酒,身旁沒有親近的人。
 心情:孤獨難耐。
描寫作者跟月、影的活動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影為伴  邀請天上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伴共飲,自我開解。
 心情:由悲轉喜。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 慨歎月亮不懂得喝酒,影子也只是跟隨着自己而移動,復感寂寞。
 心情:由喜轉悲。
及時行樂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內容  暫時以月亮和影子為伴,趁着春天及時行樂。
 心情:由悲轉喜。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作者在花間月下載歌載舞,以月為聽眾,以影為舞伴。
 心情:豁然開朗,喜極而歌。
歌舞共歡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 只在清醒時才可與月、影作伴同樂,醉後就要與月、影分離。
 心情:由喜轉悲。
寄託作者的情懷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 想像與月亮和影子永遠結為朋友,相約在遙遠的天上仙境會面,以此自我開解。
 展現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以及鄙棄世俗、追求高潔的情懷。
 心情:由悲轉喜。

13
《登樓》
體裁:七言律詩
句數:八句
體制
每句字數:七字
特點
對仗:第三、四句(頷聯)與第五、六句(頸聯)對仗
韻腳:心、臨、今、侵、吟

交代登樓背景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首聯)
 環境:春臨大地,繁花盛放。
 時局:國家面對內憂外患。
 心情:難過傷心。
描寫登樓所見的景色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頷聯)
 錦江:無邊春色鋪天蓋地而來。
內容  玉壘山:浮雲幻變無常,有如古往今來的世情不斷變動。
聯想國家時局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頸聯)
 堅信唐室政權如北極星一樣堅定不移,能安然渡過危難。
 告誡吐蕃別再犯境侵略,因為唐室政權穩固,侵擾只是徒勞。
抒發作者的感情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尾聯)
 以蜀漢 後主諷刺唐代宗的昏庸,又感歎朝廷沒有賢臣輔助。
 自傷際遇,感歎自己報國無門,只能吟誦諸葛亮喜歡的《梁甫吟》以自遣。

14
《唐詩三首》
作法總結
《山居秋暝》
一、 詩中有畫
王維善於捕捉景物的特點,把山中景色寫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仿如一幅優美的空山秋
夜圖。
1 多感官描寫
觸覺描寫 天氣晚來秋。 描寫秋雨後天氣涼快。
聽覺描寫 竹喧歸浣女。 描寫由竹林裏傳來的浣女喧鬧聲。
視覺描寫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描寫明月、松林、清泉、石頭、浣女、蓮葉、漁舟的景
象。

2 動態描寫
(1) 清泉石上流:描寫泉水在石上流動。
(2) 竹喧歸浣女:描寫洗衣服的女子歸來的情景。
(3) 蓮動下漁舟:描寫漁船順流而下,蓮葉搖動。
3 靜態描寫
明月松間照:描寫月亮在松林間照耀。

二、借景抒情
王維借山間秋夜雨後的美景,表達他對山居生活的嚮往,抒發樂於歸隱山中的情懷,也暗示了
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三、善用反襯
1 以光襯暗:以明月在松林間灑下月色,反襯山間晚上的幽暗。
2 以動襯靜:寫流動的清泉、洗衣服回來的婦女和因漁舟划過而搖動的蓮葉,用動態描寫反襯
環境的平靜。
3 以聲襯靜:以竹林裏傳來的浣女喧鬧聲,反襯山間的幽靜。

四、善用修辭手法:
手法 例子
用典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反用《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
可以久留」的典故,認為山中比朝廷好,值得留下,表達歸隱山林的意
願。)
對偶 (1)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15
《月下獨酌》(其一)
一、 呼應緊密
1 「花間一壺酒」與「行樂須及春」互相呼應,春天繁花盛放,應該及時行樂,所以在「花
間」飲酒。
2 「行樂須及春」與「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互相呼應,具體說明「行樂」的活動是唱歌 、
跳舞。
3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與「永結無情遊」互相呼應,月亮和影子不解人意,所以只能
結伴作「無情遊」。

二、 善用反襯
1 以樂襯哀:作者身處「花間」,「明月」當空,正是良辰美景,但他卻沒有良朋相伴,只能
獨自飲酒,這是以樂景反襯哀思,突顯其哀。
2 以熱鬧襯孤獨:作者想像自己、月亮和影子「三人」既歌且舞,渲染熱鬧的氛圍,反襯自己
在現實中的孤單。以熱鬧反襯孤獨,更顯其孤獨。

三、 善用修辭手法:
手法 例子
對偶 (1)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2)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對比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 以「醒時」的「交歡」對比「醉後」的「分散」,突顯了作者的喜與
悲、合與離。
擬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作者把月亮和影子人格化,月亮好像為了聽他唱歌而徘徊,影子則隨
他起舞。
雙聲 我舞影零亂。
疊韻 我歌月徘徊。

16
《登樓》
一、 善用反襯
1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2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 以樂景反襯哀情:以春天繁花盛放的美景和鋪天蓋地的錦江春色,反襯自己客居異地、憂國
憂民的傷痛之情。

二、 借景抒情
玉壘浮雲變古今。
→ 作者看見玉壘山變幻不定的浮雲,心有所感,抒發對歷史興亡、世事變遷的感慨。

三、善用修辭手法:
手法 例子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 以蜀漢 後主 劉禪因寵信宦官導致亡國,但死後仍有祠廟供奉的典
用典 故,諷刺唐代宗的昏庸。
 用《三國志》記諸葛亮隱居南陽時「好為《梁父吟》」的典故,寄託
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並流露懷才不遇的感慨。
(1) 玉壘浮雲變古今。
 以由古至今不斷變幻的浮雲,象徵世事變遷不定,政權興亡更替無
象徵 常,藉此寄託自己對國家前途的憂慮。
(2) 日暮聊為《梁甫吟》。
 以「日暮」象徵自己年華老去,自傷沒有機會像諸葛亮為國效力。
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對偶
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北極朝廷終不改。
借喻
 以北極星比喻唐室政權。
西山寇盜莫相侵。
借代  以「西山寇盜」借代吐蕃。

《勸學》
詞解:
(1) 其曲中規。 中:符合(2 分)
17
(2) 輮使之然也。 然:這樣(2 分)
(3) 而致千里。 致:達到(2 分)
(4) 非能水也。 水:游泳 / 泅水(2 分)
(5) 用心一也。 一:專一(2 分)

語譯:
(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我曾經整天思索,(1 分)卻比不上學習片刻所得到的知識。(2 分)
(2)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多行好事,自然養成崇高的品德,(1 分)心智澄明,就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2 分)

問答:
1.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如何以木材為喻,指出人的習性可通過後天學習而改變?試從文中
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2 分,3 分)
(1) 句子: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2 分)
(2) 說明:以木材比喻人,(1 分)指出筆直的木材烤彎來造車輪後,便不會再次挺直,(1 分)就
像人經過後天學習,變惡為善後,便不會為惡。(1 分)

2.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怎樣運用對比手法指出「不舍」是重要的學習態度?試從文中摘錄
一個例子,並略加說明。(2 分,3 分)
(1) 句子: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
可鏤。(2 分)
(2) 說明:以駿馬(騏驥)和劣馬(駑馬)作對比/ 以雕刻腐爛的木頭和雕刻堅硬的金石作對比,
(1 分)突出資質高低並不重要,只要不放棄,持之以恆,就會成功,說明「不舍」的重要。
(2 分)
3. 荀子提出「學不可以已」,他勸人學習甚麼?試根據《勸學》(節錄)加以說明。(6 分)
荀子勸人學習做人的道理。( 1 分)他在文首提出「學不可以已」後,以多組比喻論證學習的意
義,(1 分)然後點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即勸人們要省察自己,
學習做人的道理。(1 分)此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一句也證明荀子着重修
養品德,(1 分)可見他是想勸人們去惡遷善,(1 分)學習做個有品德的人。(1 分)

《勸學》(節錄)
內容總結
中心思想
18
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1 改變本性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學 通過學習可以改變本性,由惡變成善。
習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意 通過後天改造,可去惡從善。
義 2 增長知識,培養品德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廣泛學習,常自我省察,可成為智慧高明、行為沒有過失的君子。
1 學習勝於空想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學。
學 指出踮起腳遠望,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論證整天思索,比不上片刻的學
習 習。

方 2 善用外物學習
法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以登高招手、順風呼叫、乘坐車馬和划船渡河為喻, 說明學習之道不在於天
資優異,而在於妥善借助外物。
1 累積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指出「積土成山」,風雨就會興起,「積水成淵」,蛟龍就會生長,論證累積

行,自然養成崇高品德,心智澄明,達致聖賢境界。
2 不捨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學 學有所成的關鍵,不在於先天資質,而在於後天努力。

的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態 學習要堅持不懈,方能有成。

3 專一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的身體先天條件不足,但能挖地穴,飲泉水,因用心專一。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螃蟹的先天條件較佳,但不能自挖巢穴,因為用心浮躁。

《勸學》(節錄)

19
作法總結
一、論證手法
1 比喻論證
(1) 以「青於藍」、「冰寒於水」,比喻學習能改變本性。
(2) 以「輮木為輪不復挺」比喻學習為善後,不再回復惡性。
(3) 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比喻人在學習後可提升能力。
(4) 以「跂而望矣」比喻「終日而思」,以「登高博見」比喻「須臾之學」,論證空想不如學
習。
(5) 以「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輿馬」、「舟楫」的比喻,論證要善用外物學習。
(6) 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比喻人沒有恆心、半途而廢,則
學無所成;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比喻人持之以恆,則
能突破自己的不足而學有所成。
(7) 以螾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比喻學習態度專注的人能學有所成;以蟹「非蛇蟺之穴
無可寄託」,比喻學習態度浮躁的人難成大器。

2 類比論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以堆積土石成了高山,就會生出風雨;匯積水流成為深淵,就有蛟龍生長,推論多行好事 ,
養成崇高品德,就具備聖人心智澄明的境界,從而論證為學必須積累。

3 對比論證
(1) 把「終日而思」、「跂而望」和「須臾之學」、「登高博見」作對比,突顯只是空想而不
學習是不行的。
(2) 把「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和「不積跬步」、「不積小流」的結果作對比,突顯累積
是學習的重要方法。
(3) 以「騏驥」和「駑馬」、「朽木」和「金石」兩組本質相反的事物,並用「舍」和「不
舍」兩種相反的態度和所得的效果作對比,從中論證「不舍」而堅持到底的重要。
(4) 用蚯蚓、螃蟹兩種身體強弱懸殊,挖土能力卻相反的動物作對比,論證用心專一的重要。

二、修辭手法
(1)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對偶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3)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
排比 焉。

20
《師說》
詞解: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孰:誰(2 分)
(2)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出:超越(2 分)
(3)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益:更加(2 分)
(4)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遺:遺棄(2 分)
(5)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攻:鑽研 / 從事(2 分)

語譯:
(1)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只是彼此在領會道理的時間上有先後,( 1 分)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長,(1 分)就是這
樣罷了。(1 分)

問答:
1.《師說》屬「說」一類,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甚麼?(2 分)
「說」的寫作目的:用以說明道理。(2 分)

2. 《師說》中韓愈提出「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的不同表現,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他以此論
證甚麼觀點?試加以說明。(1 分,3 分)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1 分)
(2) 論證的觀點:他以具有過人智慧的古聖人尚且願意從師學習,對比當時社會上智慧低於古聖人
的一般人卻恥於從師學習,( 1 分)結果聖人更加有智慧,一般人更加愚昧,( 1 分)藉此論
證從師學習的重要。(1 分)

6《師說》中韓愈描述當時「士大夫之族」的表現,以下為有關片段。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第 5 段)
(1) 試根據以上引文,說明士大夫的身份及他們的表現怎樣造成「師道之不復」的後果。(4 分)
士大夫是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他們的行為對社會風氣有很大影響,( 1 分)連讀書做官的人
也不從師學習,從師的風氣當然不再存在。( 1 分)此外,他們聽到別人談論老師、弟子的事 ,
就聚在一起譏笑,(1 分)令有意從師的人因為害怕被人譏笑而不敢從師學習,使從師的風氣
不能恢復。(1 分)

7 韓愈在《師說》中評論當時社會的歪風時流露強烈的感情。試說明以下三個句子中韓愈認為
「難」、「惑」、「怪」的原因,並總結他流露的感情。(8 分)
當時社會的歪風 說明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 「難」的原因:人人都會有疑惑,但當時的人不從
人之無惑也難矣!(第 3 段) 師學習,便難以解決疑惑。(2 分)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 「惑」的原因:當時的人會為兒子擇師,自己卻恥
也,則恥師焉,惑矣!(第 4 於向老師學習,這種矛盾的做法既可笑又有乖情理,
段) 令人費解。(2 分)

21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怪」的原因:君子看不起醫師、樂師和各類工
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匠,但當時的君子卻比不上他們,不懂從師學習,令
可怪也歟!(第 5 段) 人感到奇怪。(2 分)

11 在《師說》中,韓愈如何運用引用論證指出擇師的原則?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2 分,2 分)
(1) 句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2 分)
(2) 說明:引用孔子的話,論證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有才能或德行,只要對方先領會道理或有技藝
專長,便應虛心向對方學習,( 1 分)聖人孔子尚且向德行不及自己的人學習,一般人更應
從師學習。(1 分)

22
《師說》
內容總結
立 1 老師的職責:
論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的職責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決疑難。
2 從師的必要: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不是生來就有知識,一定會有疑惑,因此要從師學習來解決疑惑。
3 擇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只要對方領會「道」便可向他學習,不必理會年齡、身份、地位等條件。
反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作者的看法
面 古 之 聖 人 , 其 出 人 也 遠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

述 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遠矣,而恥學於師。 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 古代聖人有過人智慧, 當時一般人的智慧低於 能否虛心從師學習,是聖

組 仍從師學習,所以更加 古聖人,卻恥於從師學 人和一般人的分別所在。
對 有智慧。 習,所以更加愚昧。

) 為兒子擇師 自己不從師 作者的看法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當時的人為兒子擇師學 為兒子擇師,自己卻恥 也。
習句讀。 於從師學習道理。 時人在學習上輕重不分,
本末倒置, 極為不智。
社會低下階層 士大夫 作者的看法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位 卑 則 足 羞 , 官 盛 則 近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
不恥相師。 諛。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社會下層的巫醫、樂師 士大夫恥於向地位低的 歟!
和各類工匠都能互相學 人學習,向地位高的人 從師學習的風氣不再。士
習。 學習則顯得阿諛奉承。 大夫看不起社會下層人
士,但才智卻比不上他
們。
正 孔子之行(舉例) 孔子之言(引用)
面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述 徒,其賢不及孔子。 引用孔子的話,意思是幾個人走在一
( 以孔子為例,指他曾向德行比不上自己 起,其中一定有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學習

例 的人學習。 對象。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用 以孔子的言行為例,論證從師的必要,並指出老師不一定甚麼都比學生高明,重申
) 擇師的原則:只要先領會道理和有技藝專長,便可為師。

23
寫 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作 讚賞弟子李蟠不受當時的社會風氣拘束,能效法古人從師學習,所以寫《師說》一

機 文送給他作為嘉許和勉勵。

作法總結
一、 論證方法

1 對比論證
(1)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
師。
以「古之聖人」虛心從師,對比「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2)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以士大夫為兒子擇師學習句讀,對比他們自己恥於從師學習道理。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以巫醫、樂師和各類工匠願意互相學習,對比士大夫譏笑他人從師。

2 舉例論證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以孔子的事跡為例,論證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原則。

3 引用論證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引用孔子的話,論證擇師的原則:只要能領會「道」和有一技之長,便可以成為別人的
老師。

二、 修辭手法

手法 例子
反問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對偶 (1)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
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2)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頂真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4) 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示現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4
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