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

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

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
1. 試指出《青玉案•元夕》開首「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描寫

的對象和突顯的特點,並扼要說明詞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4 分)

(1) 描寫對象:元宵節晚上璀璨的花燈(和煙火)。(1 分)

(2) 突顯特點:花燈(和煙火)鋪天蓋地,閃閃生輝。(1 分)

(3) 修辭手法:作者一連以「花」、「星」、「雨」三個比喻來刻畫既漂亮又

密集的燈火(和煙火)。( 1 分)寫出花燈(和煙火)的色彩鮮豔、閃

亮發光和密密麻麻地分佈。(1 分)

2. 《青玉案•元夕》上片描寫元宵佳節怎樣的熱鬧氣氛?試從景物、人事兩

方面說明。(6 分)

(1) 景物:元宵的晚上,滿城張掛花燈(和滿天煙火),火樹銀花,璀璨奪目 。

(2 分)

(2) 人事:遊人絡繹不絕,車水馬龍,香氣彌漫,( 2 分)周圍傳來悠揚的音

樂,整夜舞動魚燈、龍燈,熱鬧非常。(2 分)

3. 試摘錄《青玉案•元夕》下片敍寫尋覓「那人」經過的句子,並說明作者

的心情變化及對「那人」的感情。(8 分)

(1) 句子: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2 分)

(2) 說明:作者在眾人之中尋覓「那人」,百次千回也遍尋不獲,失望的心情

躍然紙上;( 2 分)後來,他不經意回首,竟發現原來「那人」就在燈

火疏落之處,他的喜悅也就不言而喻了。( 2 分)從遍尋不獲的失望到

後來忽然發現「那人」的喜悅,可知他對「那人」的傾慕。(2 分)

2
4. 以下哪一項不是《青玉案•元夕》下片塑造「那人」的形象?(2 分)

A 超凡脫俗

B 不黯世事

C 不慕繁華 A B C D

D 自甘寂寞 ○ ● ○ ○

5. 《青玉案•元夕》作者運用甚麼手法來突顯「那人」的形象?試加以說明。

(5 分)

(1) 手法:襯托 / 反襯。(2 分)

(2) 說明:佳節當前,婦女出遊都盛裝打扮,在街上走路時「笑語盈盈」,又

傳來陣陣「暗香」,嫵媚吸引,惹人注目;( 1 分)而「那人」卻偏偏

不在眾人之中,只獨自留在「燈火闌珊處」,不隨俗不造作。( 1 分)

作者藉一般婦女的表現反襯「那人」超凡脫俗、不慕繁華、自甘寂寞的

形象。(1 分)

6. 結合辛棄疾寫《青玉案•元夕》時的政局和他的處境分析,你認為詞的上、

下兩片分別有甚麼寄意?試加以說明。(6 分)

(1) 上片:當時正值南宋偏安江左,金兵環伺,局勢危急,( 1 分)作者藉上

片所寫的元宵熱鬧景象,諷喻南宋朝廷只顧醉生夢死,不思振作( 2

分)

(2) 下片:作者屬抗金主戰派,屢遭主和派排斥,鬱鬱不得志,( 1 分)所以

藉下片所寫的「那人」自喻,寄託自己孤高傲世、自甘寂寞、不願隨俗

同流的高尚情操(2 分)

3
7.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作者如何通過

描寫人物來抒發個人的情懷?試略加說明。(4 分)

作者寫「那人」不在人羣之中,而在燈火疏落之處,( 1 分)突顯她自甘

寂寞、脫俗清高的形象,( 1 分)實際是以「那人」自喻,寄託他即使在

政治上屢遭挫折,但仍堅持理想、孤高傲世、不願同流合污。(2 分)

8. 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來刻畫元夕燈會的

場面。下列引文運用了甚麼描寫手法?(答案可多於一個,分題全對才給

分。)(3 分)(每分題 1 分)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 寶馬雕車香滿路。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明喻 暗喻 借喻 借代 誇張
: ● ○ ● ○ ●
: ○ ○ ○ ● ●
: ○ ○ ○ ● ○

4
9. 閱讀以下《青玉案‧元夕》的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甲 寶馬雕車香滿路。
乙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1) 引文甲的「寶馬雕車」和引文乙的「蛾兒雪柳黃金縷」分別借代哪些人

物?(2 分)

引文的「寶馬雕車」:富貴人家(1 分)

引文乙的「蛾兒雪柳黃金縷」:仕女(1 分)

(2) 辛棄疾怎樣通過上述人物的活動來刻畫元宵燈會的氣氛?試分別說明。

(4 分)

引文甲:作者通過描寫富貴人家的馬車擠滿道路的場面(1 分),刻畫元

宵燈會人山人海的盛況(1 分)。

引文乙:作者通過描寫仕女穿戴漂亮,有說有笑地遊覽燈會(1 分),

突出燈會歡樂熱鬧的氣氛(1 分)。

10.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反映當時南宋社會出現了甚麼問題?(1

分)

A 皇帝寵信宦官 A B C D
B 君臣無心北伐 ○ ● ○ ○
C 士人不思進取

D 商人窮奢極侈

5
11.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從哪些感官描寫元宵佳節甚麼景象?試從詞

中摘錄原句各舉一例,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4 分)

感官描寫 景物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
視覺 香滿路/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

: :
聽覺(1 分) 鳳簫聲動/笑語盈盈暗香去

:
嗅覺 寶馬雕車香滿路/笑語盈盈暗香去

12.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上片從哪些方面描寫元宵佳節的熱鬧繁華?試引

用詞句說明。(4 分)

詞人從景物和人事兩方面描寫元宵佳節的熱鬧繁華。( 1 分)他先寫「東風

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描寫元夕的花燈,又以「寶車雕車香滿

路」描寫富貴人家出遊的車馬和以「玉壺光轉」寫元宵夜的月色。( 1.5

分)詞人以「鳳簫聲動」描寫人們演奏音樂的情景,又以「一夜魚龍舞」

描繪人們表演燈舞的活動。(1.5 分)

6
13.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運用襯托手法描寫「那人」的形象,並藉此寄懷。

試就有關內容完成下表。(學生可用自己文句,或引錄原文作答。)(6

分)

一般女子 「那人」
:
盛裝打扮,爭妍鬥麗,穿插在擁擠
形象 自甘寂寞,不願慕繁華,孤高脫俗
喧鬧的人羣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
象徵 南宋朝廷 詞人的理想人格(2 分)

:
以一般女人的形象反襯「那人」不隨俗合流的性格( 1 分),暗含作者
寓意
對南宋朝廷苟安圖存,沉醉偏安繁華的不滿(1 分)。

14.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那人」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2 分)

 自甘寂寞
 隨俗合流
 貪戀繁華
 孤高脫俗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7
15. 以下是一段分析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寄寓的文字,試填寫相關內容在

橫線上,或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4 分)

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的上片特寫元宵佳節的不同景物,包括

花燈(0.5 分) 、遊人的車馬、 樂聲(0.5 分) 和燈舞,營造出一個

歌舞昇平/繁華熱鬧(0.5 分) 的氣氛,實為比喻時值南宋外族環伺,暗

A 窮兵黷武 ○
諷當時朝廷 B 俯首稱臣
(1○
分)。下片寫一般出遊婦女的裝扮,並
C 醉生夢死 ●
D 同室操伐 ○
以「那人」自喻,借敍寫尋覓「那人」寄託自己 孤高不羣(1 分) 的高

尚情操,反映詞人因 主張抗金(0.5 分) 而遭朝廷冷落,表達其內心的

不滿。

16. 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以下哪組句子與「蛾兒雪柳黃金縷」運用

相同的修辭手法?(2 分)(借代)

A 東風夜放花千樹 A B C D
B 寶馬雕車香滿路 ○ ● ○ ○
C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D 笑語盈盈暗香去

8
17. 清代劉熙載評論「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你認

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能否做到這個境界?試加以說明。(6 分)

能。(1 分)劉熙載之意是詞的精妙之處在於以婉轉的語言寄托情感。( 1

分)而辛棄疾在《青玉案 ‧元夕》使用比興手法,以「那人」象徵自己理

想的人格,尋覓美人即寄託他追尋理想人格,又同時表達「人皆醉而我獨

醒」的情操。(2 分)他不直斥南宋人民和朝廷的苟安圖存,反而運用隱誨 、

婉轉的方法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孤憤,產生朦朧意境,更見意韻。(2 分)

18. 以下引文在作品中起甚麼結構作用?試加以說明。(3 分)

「「蛾兒雪柳黄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 結構作用:承上啟下/過渡句(1 分)

 說明:甲句上承詩人在花間獨酌,在寂寞中執意及時行樂,轉入下文描

寫自己在酣醉中的逸興。( 2 分)乙句描寫仕女的賞燈情況,承接上片

描寫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過渡至下片敍述尋覓「那人」的經過。( 2

分)

9
19. 杜甫《登樓》與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結筆寫法是否相同?試加以說

明。(5 分)

不同,前者以議論作結,後事則以敍事作結。(1 分)杜甫以「可憐後主還

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一句借用劉後主寵信宦官招致亡國的事跡,

諷喻唐代宗任用宦官而招致外族侵凌;又以效法諸葛亮誦讀《梁甫吟》,

寄寓自己空有報國心志,懷才不遇之感,寓抒情於議論。(2 分)辛棄疾以

「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敍寫詞人在元宵佳節 中,終於

在一處燈火稀疏的地方尋覓得意中人,流露了詞人乍見的驚喜,通過敍事

來抒情。

10
《晉靈公不君》

1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

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2 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

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

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

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

羣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

廢矣。」

1. 不君

2. 斂

3. 辟

4. 患之

5. 稽首

6. 靡

7. 鮮

8. 闕

11
3 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

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

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4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

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

「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鬥且出。提彌明死之。

9. 猶

10. 驟

11. 患之

12. 假寐

13. 觸

14. 趨

15. 爵

16. 且

17. 死之

12
5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

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

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

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宣

子遂自亡也。

18. 田

19. 食之

20. 遺

21. 盡之

22. 免之

23. 自亡

13
《孟子.告子下》

1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

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

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

死於安樂也。

1. 發

2. 舉

3. 是

4. 苦

5. 拂亂

6. 忍性

7. 曾益

8. 恆

9. 喻

10. 亡

14
《道德經.六十四》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

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1. 持

2. 未兆

3. 泮

4. 合抱

5. 幾

6. 慎

7. 欲

8. 貴

9. 復

10. 為

15
《管子.匡君大匡》

1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使鮑叔傅小白,鮑叔辭,稱疾不

出。管仲與召忽往見之,曰:「何故不出?」鮑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

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賤臣傅小白也。賤臣知棄

矣。」

2 召忽曰:「子固辭,無出,吾權任子以死亡,必免子。」鮑叔曰:「子如

是,何不免之有乎?」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廟者,不讓事,不廣閒。將

有國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召忽曰:「不可。吾三人者之於齊國也,譬之

猶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吾觀小白,必不為後矣。」

1. 傅

2. 辭

3. 稱疾

4. 莫若

5. 不肖

6. 權

7. 其

8. 譬

9. 猶

16
17
3 管仲曰:「不然也。夫國人憎惡糾之母,以及糾之身,而憐小白之無母也。

諸兒長而賤,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齊國者,非此二公子者,將無已也。小白

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非夷吾莫容小白。天下不幸降禍加殃於齊,糾雖

得立,事將不濟,非子定社稷,其將誰也?」召忽曰:「百歲之後,吾君卜世,

犯吾君命,而廢吾所立,奪吾糾也,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

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濟,是吾義也。」

4 管仲曰:「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

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

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鮑叔曰:「然則奈何?」管子曰:

「子出奉令則可。」鮑叔許諾。乃出奉令,邀傅小白。鮑叔謂管仲曰:「何

行?」管仲曰;「為人臣者,不盡力於君則不親信,不親信則言不聽,言不聽

則社稷不定。大事君者無二心。」鮑叔許諾。

10. 惡

11. 濟

12. 義

13. 死一糾

14. 奉

18
5 僖公之母弟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衣服札秩如適。僖公卒,以

諸兒長,得為君,是為襄公。襄公立後,絀無知,無知怒。公令連稱、管至父

戍葵丘曰:「瓜時而往,及瓜時而來。」期戍,公問不至,請代,不許,故二

人因公孫無知以作亂。

15. 寵

16. 卒

17. 以

18. 絀

19. 戍

20. 許

21. 因

19
《進學解》

1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

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佔小善者率

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

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1. 誨

2. 荒

3. 隨

4. 治具

5. 畢張

6. 率

7. 錄

8. 庸

9. 孰

10. 患

11. 有司

20
《莊子行於山》

1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

「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

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

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2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胡可得

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1. 止

2. 故

3. 不材

4. 舍

5. 故人

6. 豎子

7. 奚

8. 以

9. 胡

10. 志

21
《孔子問子桑雽》

1 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衞,窮於商周,圍於

陳蔡之間。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

2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

『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

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

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

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

故以離。」

1. 再

2. 患

3. 益

4. 與

5. 獨

6. 亡

7. 趨

8. 布

9. 屬

10. 甘

22
《尚書.大禹謨》

1 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

率,汝往征。」禹乃會羣後,誓於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茲有苗,

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

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當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2 三旬,苗民逆命。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

時乃天道。帝初於歷山,往于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

瞽叟,夔夔齋慄,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茲有苗?」禹拜曰:「俞!」班師

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1. 朔

2. 率

3. 咨

4. 咸

5. 咎

6. 克

7. 旬

8. 贊

9. 弗屆

10. 矧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