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迦密柏雨中學 班別: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第一學期期終考試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四中國語文 試卷一 學號: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能力
評分參考
2024 年 1 月 4 日
一小時三十分鐘完卷

考生須知 考生得分
(一) 宣布開考後,考生須首先在第 1 頁的適
甲部 / 30
當位置填寫班別、姓名和學號。

第一篇 / 50
(二) 本試卷分甲、乙兩部。甲部根據「指定閱 乙部
讀篇章」設問,佔全卷 30%;乙部根據 第二篇 / 20

另行派發的「閱讀能力考材」設問,佔全
總分 / 100
卷 70%。

(三) 全部問題均須作答,考生必須根據有關

文章回答問題。

(四)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本試題答題簿指定位

置,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

閱。漏答或錯答者,該題得 0 分。

(五) 本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為便於修

正答案,多項選擇題宜用鉛筆作答。

(六) 作答選擇題時,請選出正確答案,然後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

答案,多選者 0 分。

1
甲部:指定閱讀篇章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2 分)

(1)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患: 擔心 (1 分)

(2) 隨意春芳歇。(《山居秋暝》) 歇: 凋謝 (1 分)

2.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一文中,藺相如從以下哪些情況察覺秦國無意以城池
交換和氏璧?(2 分)

 秦王接見藺相如的地點

3.  秦王不相信和氏璧上有瑕疵 在
 秦王得到和氏璧後,沒有提及交換城池一事
 秦王以假地圖顯示送出的城池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澠池之會」一事中,秦王在會上作出的舉動反映他甚麼
性格特點?(2 分)藺相如又有甚麼舉動?(2 分)試填寫下表。

人物 舉動 性格特徵
:
秦王 要求趙王鼓瑟,讓御史記秦王命令趙王鼓瑟。
仗勢凌人(2 分)

:(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2 分)

藺相如 以 死 相 脅 , 要 求 秦 王 擊 勇敢愛國

缻 。

4. 王維《山居秋暝》中,以「空山」概括山中幽靜的氣氛,但又在頸聯描寫「浣女」
、「漁舟」等
2
景物,這會否破壞全詩的氣氛?試根據相關句子加以說明。(4 分)

不會破壞全詩氣氛。詩中提及浣女洗衣服歸來,竹林傳來喧鬧聲,(1 分)連浣女的聲音

都清晰可聞,正反襯出山間的幽靜 (1 分)。另外,詩中提及漁船順流而下時,令蓮花搖

動,(1 分)這裡同樣以反襯手法突出河面的平靜,惟有船駛過才有絲毫搖動。(1 分)由

此可見,「浣女」、「漁舟」正反襯出山的幽靜。

5. 根據《山居秋暝》一文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 分)(每題 2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 詩中「王孫自可留」中的「王孫」,指的是詩人自己。 ● ○ ○

 作者藉反用《楚辭》的典故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受。 ○ ● ○

6. 杜甫《登樓》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一句描寫了登高所見的景色,這兩個景
色分別象徵甚麼?試填寫以下表格。(4 分)

詩句 描寫的景色 象徵意義
:

錦江流水的春色 唐室政權的好景/亙古常新的江山(2
「錦江春色來天地」

分)

:
「玉壘浮雲變古今」 玉壘山上的浮雲
古今世事多變(2 分)

3
7. 試根據杜甫《登樓》回答以下問題。

《登樓》的尾聯提到劉後主和諸葛亮的事跡,試摘錄有關詩句。(2 分)

(1) 可 憐 後 主 還 祠 廟 , 日 暮 聊 為 梁 甫 吟 。

(2) 承上題,杜甫在上述詩句中抒發甚麼情懷?試加以說明。(4 分)

杜甫先寫劉後主因寵信宦官,最終招致亡國,卻仍然有人為他設廟供奉他( 1 分),

杜甫以劉後主的歷史諷刺唐代宗信任宦官,治國無方,以致國家被外族入侵( 1

分)。然後杜甫借諸葛亮的典故,寫自己只能在傍晚時分效法諸葛亮吟誦《梁甫吟》,

借緬懷獲劉備重用的諸葛亮,寄寓自己空有報國抱負,但懷才不遇的感慨(2 分)。

8. 有論者認為根據《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和《登樓》的內容,廉頗與杜甫同樣是關懷國
家的人。試結合《廉頗藺相如列傳》 (節錄)和《登樓》的內容說明。 (4 分)

廉頗赤膽忠心,為了趙國的體面,勸趙王答應赴澠池之會,又擔憂國家陷入困局而早作

防備,建議趙王立太子為王,免得 秦國以趙王作人質威逼趙國,又列以重兵,以防秦國

的進攻,盡力維護趙國的安全(2 分)。《登樓》中,杜甫看見繁花盛放,春回大地的美景

後,卻想到國家正處於國事艱危、外族入侵的處境,生起對時局的關切和憂慮,又在詩作

中以北極星比喻朝廷,表達對唐室政權長久穩固的肯定,警告外族切勿入侵,表現出對

國家的關愛(2 分)。由此可見,兩者均時刻心懷國家,以國事為重。

評分原則:
 能依據文本,具體闡述廉頗如何關懷國家,最高給 2 分;
 能依據文本,具體闡述杜甫如何關懷國家,最高給 2 分。

4
乙部:閱讀能力考材

第一篇

9. 第一篇共有 15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第一至三部分分別由哪些段
落組成(3 分),然後概述其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5 分)。

部分 段落 段落大意
:
第一 交代作者與家人前往武陵農場的理由。
第1至3段
部分
(1 分)
: :
第二 記述前往武陵農場的過程(1 分)和對舊遊之地的回憶(1
第4至8段
部分
(1 分) 分),並抒發作者對沿途所見風光的感受。(1 分)

: :
第三 描寫武陵農場一帶的美麗風景(1 分),並記述作者一家在
第 9 至 14 段(1
部分
分) 農場內的活動∕遊玩的過程(1 分)和感受。

第四
第 15 段 總結全文,抒發作者對到武陵農場一行的感受。
部分

答案分析:
本文通過記述作者一家前往武陵農場的經過,描述武陵農場一帶的美麗風景,並抒發作
者嚮往暫時放下城市俗務,如武陵人般投入和喜愛大自然的生活。
第一部分(第 1 至 3 段):交代前往武陵農場的理由。作者本來嚮往《桃花源記》中淨土
般的世界,剛好遇上暮春時份,桃花盛開,加上小孩放春假,於是萌生「做武陵人」,到
武陵農場遊玩的念頭,並付諸實行,計劃一家到農場渡假。
第二部分(第 4 至 8 段):記敍前往農場的見聞和感受。作者一家出發前往武陵農場,不
過旅途並不順利,在路上面對不同的阻礙,包括堵車、繞路和路途崎嶇的情況。此時,作
者回想以前到訪沿途地方的經歷,想起風景已變,擔心農場的風光亦變了,對旅途產生
患得患失的感覺。
第三部分(第 9 至 14 段):描寫農場的美麗風光和記敍作者一家到達農場後的活動。作
者到達農場後,發現農場的風景比他二十年前所見的更美,於是愜意地和家人遊覽農場
各處,並仔細描繪武陵農場、七家灣溪流和桃山瀑布的美麗風景。然後,作者發現有不少
遊人跟他們一樣,選擇到農場偷得浮生,讓自己放空,重新歸零。
第四部分(第 15 段):作者抒發對做武陵人的感受,並好奇自己二十年後再到農場時
會有甚麼感受。

5
10. 承上題,試根據文章第一部分,說明作者一家前往武陵農場的理由。(2 分)

因為桃花盛 開的季節 勾起了作者對隱逸世界的嚮往, 希望可以暫時 逃離都市生活。( 1

分)他也希望帶在都市長大的孩子好好親近大自然。(1 分)

11. 根據第 6 和第 7 段的內容,判斷以下句子的陳述。(4 分)(每題 2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不想與後輩分享往事,因為覺得自己的往事索然無味。 ○ ● ○

(2) 作者認為現代人前往武陵農場比古代人誤入桃花源還要困難, ● ○ ○

是因為路不易走。

12. 根據第 5 至 8 段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在第 8 段提到的「我心目中台灣最後一塊處女地」,指哪一個地方?(2 分)

A 中橫 A B C D
B 合歡山 ○ ○ ○ ●
C 梨山
D 武陵農場

(2) 作者在第 8 段提到「我心目中台灣最後一塊處女地,是否像沿途那些林野一般,已


慘遭人們蹂躪?僅存的價値已被文明的辣手掠奪一空?」的擔憂。作者為何會生出這
種擔憂?試加析述。(4 分)

作者在前往武陵農場的途中,看見昔日踏足過的林野已經草木不生,就如 梨山已被

大肆開發成為農業活動區域(1 分),變得面目全非∕受到嚴重破壞。(1 分)因此

他擔憂武陵農場這片碩果僅存的自然風光,也會像他沿途所見的其他林野一樣,(1

分)因社會文明的發展而遭受破壞。(1 分)

13. 綜合第 10 和第 11 段,武陵農場的環境在二十多年前和二十多年後分別是怎樣的?試根


6
據文章內容填寫下表。(5 分)

武陵農場的環境

二十多 :當時的武陵農場在晚上滿天星斗,周遭只聽到蛙鳴蟲叫(1 分),農莊散

年前
落在谷地,僅有幾盞孤燈亮着(1 分) 。

二十多 :武陵農場已變成一座風景遊樂區(1 分),道路經過拓寬,而且鋪上柏油

年後
路面(1 分),又新建了賓館和山莊,花木茂盛。(1 分)

14. 作者在第 10 段補充了他初次遊歷武陵的片段,這對刻劃武陵農場的現況起了甚麼作用?


試加以說明。(4 分)

這個片段描述當時的武陵農場原始、粗獷,設備較為簡陋,景色純樸。(1.5 分)作者補

充此片段的作用是要與現在的武陵農場作對比(1 分),展現出現在的武陵農場設備完

善,而景色也依然秀麗,令作者仍嚮往在其中遊歷。(1.5 分)

15. (1) 作者在記述第 10 段時,運用了哪一種記敍手法?(2 分)

作者運用了 手法。(答案須是兩個字)
插 敍

(2) 承上題,文中的哪一段落所用的記敍手法跟第 10 段相同?(2 分)

A 第4段 A B C D
B 第5段 ○ ● ○ ○
C 第6段
D 第7段

7
16.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描繪武陵農場的風景。下列引文分別運用了甚麼修辭手
法?試根據文意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6 分)(每題 2 分)

 那一片無邊無際的蒼翠綠意,伸開它巨大的雙臂,緊緊地擁抱我們入懷(第 9
段)

 令人情不自禁地要走入波浪的底層,徜徉在花海之中,隨着陣陣春風載沉載浮。
(第 11 段)

 較深的水潭潭水綠得像發光的翠玉,卻看不見櫻花鈎吻鮭的蹤跡。(第 12 段)

明喻 借喻 擬人 擬物
: ○ ○ ● ○
: ○ ● ○ ○
: ● ○ ○ ○

17. 綜合全文,作者藉着不同的片段反映自己到武陵遊玩的心情。試根據有關內容把答案填寫
在下表之內。(每個答案不得多於兩個字。)(4 分)

時序 片段 作者的心情

當我們車子滑入農場的入口,看着那一片無邊無際 :
的蒼翠綠意,伸開它巨大的雙臂,緊緊地擁抱我們
到達武陵農場
入懷時,我知道,上蒼仍未遺棄我們,將永遠為我 放心∕安心
們保留這塊最後的淨土。(第 9 段) (2 分)

翌日清晨即起,雨倒是停了,滿山的煙雲繚繞,恍
如置身仙境之中,用過早餐之後,我們即沿着登山
遊登山步道 安舒
步道去尋找桃山瀑布。清晨的山林,杳無人跡,只有
滿山的鳥鳴嘰喳不已,益增靜謐安詳。(第 13 段)

:
安知二十年後我再登臨,是何種景況?又是何種心
下山後 好奇∕疑惑
情?(第 15 段)
(2 分)

8
18. 本文處處都提到或隱含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內容,這種安排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
作用?試以第 12 段為例,加以說明。(5 分)

這種安排的作用是突出∕深化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分)第 12 段寫作者和小孩遊武陵吊

橋,因看見眼前的美景,而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作者以他們自比,感

覺自己和孩子也仿如置身於桃花源中∕成為真正的武陵人。(2 分)作者在此提到《桃花

源記》的內容,既突出了作者對吊橋一帶的美景的喜愛之情(1 分),也深化了自己與孩

子在此美景中遊玩的閒適自樂∕怡然自得的心情(1 分)。
評分原則:
 能準確理解作者提到《桃花源記》的作用,給 1 分;
 能準確舉出文章說明《桃花源記》的例子,給 2 分;
 能準確解釋例子所起的作用,最高給 2 分。

19. 本文題目為《重為武陵人》。綜觀全文,作者多次強調希望做「武陵人」。「武陵人」代表了
怎樣的生活態度?(2 分)
 享受大自然之樂
 積極重建自然環境
 放下繁忙的生活俗務
 隱居山林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答案分析: 正確(2 分)
文中作者不斷強調欣賞和享受大自然之美。在第 2 段,作者表示自己被盛開的桃花所吸
引,要「化身為武陵人,去追逐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第 12 段記述作者一家欣賞七家溪
的景色時,以《桃花源記》的黃髮垂髫自比,表示自己沉醉於當前的美景;第 13 段記述
作者一家在第二天觀賞桃山瀑布的美景,可見武陵人真正熱愛自然山水,故選項正確。

作者先在第 2 段寫自己「渴望逃出台北盆地這個樊籠」,「樊籠」是指受束縛不自由的境地
而台北是市區,可見作者要逃離市區這個樊籠;然後在第 14 段,作者指出有很多到武
陵遊玩的旅客都是一派悠閒自在,為「逃避紅塵濁世」 、
「偷得浮生半日閒,把自己放空,
重新歸零」,大家都成了「武陵人」,可見「武陵人」的其中一個生活態度是放下平日的生
活俗務,故選項正確。

9
第二篇

20.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 分)

 越五月,路寢成。 越: 經過 (2 分)

 為柣為棖且不可,況為負任器耶! 況: 何況 (2 分)

21. 在文章開首,齊桓公召喚工師翰「具材」的理由是:(2 分)

A 齊國的道路受破壞。 A B C D
B 齊桓公需要大量新砍伐的木材。 ○ ○ ● ○
C 齊桓公要求工師翰修復宮室。
D 齊桓公希望在五個月後建成新的宮室。

答案分析:
文中記述「齊路寢壞,桓公欲新之」,意思是齊國國君處理政務的宮室毀壞了,齊桓公想
要翻新它,因此他召喚工師翰準備木材,用作翻新宮室,故選項 C 正確。

22. 工師翰為何指齊桓公「察其小而遺其大」?試加以說明。(4 分)

工師翰指齊桓公能察覺到用樗木做廳堂木柱,一旦屋柱被蛀蝕,宮室便會毀壞倒塌這種

小錯誤,(2 分)但卻遺漏了任用眾多巧言諂媚的人/寵信 眾多奸臣,會敗壞朝政,導致

國家覆亡這種大錯誤,(2 分)因此說齊桓公「察其小而遺其大」。

23. 工師翰向齊桓公進諫時,提及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和開方四個大臣。工師翰認為他們分
別有何問題?試根據文意,填寫下表。(3 分)

大臣 問題

雍巫 獨攬國家權柄。(1 分)

夷鼓初 成為內奸。

寺人貂 助長齊桓公的慾望。(1 分)

開方 對外使諸侯討厭齊國而不改變違背仁德的惡行。(1 分)

24. 工師翰向齊桓公進諫時,說到「眾楹皆蠹矣,路寢能獨存耶」。這句話中,「眾楹」和「路
10
寢」分別比喻為甚麼?(2 分)

A 「眾楹」比喻大臣;「路寢」比喻齊桓公。 A B C D
B 「眾楹」比喻齊桓公;「路寢」比喻國家。 ○ ○ ○ ●
C 「眾楹」比喻齊桓公;「路寢」比喻大臣。
D 「眾楹」比喻大臣;「路寢」比喻國家。

答案分析:
文中記述齊桓公責備工師翰用樗木作廳堂的木柱後,工師翰便表示「國猶寢也」,即是
國家就如路寢一樣。然後他指出齊桓公重用的四人: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和開方各自對
齊國的禍害,最後他以上述的反問句作結。「楹」是支撐「路寢」的物件,按照工師翰對齊
桓公的規勸,可見他以「路寢」比喻為國家;而「眾楹」則比喻為支撐國家運作的一眾大
臣。「眾楹皆蠹」即指屋柱都被蛀蝕,猶如上述四個獲齊桓公重用,只會敗壞朝政的奸
臣,故選項 D 正確。

25. 齊桓公聽到工師翰的諫言後,有何回應?試加說明。(3 分)又齊桓公的回應反映他是一


個怎的樣的人?(2 分)

齊桓公聽後 就醒悟到自己的用人不善的問題 ,( 1 分)並革除 那四個 奸臣的職務,( 1

分)改為任用賢臣管仲。(1 分)

這反映齊桓公 的形象。(2 分)(答案須是四個字)


知 錯 能 改


虛 懷 納 諫

試卷完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