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單元 2 遊歷感悟(景物描寫)

講讀一 《岳陽樓記》
課本練習 參考答案
【版邊問題】(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一冊,頁 2.8~2.11)

1. 滕子京為甚麼會重修岳陽樓?

滕子京被貶謫至巴陵郡,當地政務順暢,百姓和睦,許多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

他完成了本份後,還有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便重修岳陽樓。

2. 滕子京怎樣重修岳陽樓?他做了甚麼?

滕子京擴大了岳陽樓的規模,還把唐代才德出眾的人、當代人寫的詩歌和辭賦刻

在樓上。

3. 為甚麼范仲淹只用幾筆輕輕帶過巴陵勝狀?

因為岳陽樓的雄偉壯麗景觀,前人的著作都已經描寫得很詳盡了。

4. 范仲淹認為「遷客騷人」觀賞洞庭湖一帶的景物時,會有甚麼感受?

范仲淹認為「遷客騷人」觀賞洞庭湖一帶的自然景物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5. 第 3 段描寫了岳陽樓甚麼時候的景色還有哪些景物和聲音?

陰雨天的時候。描寫了風浪、太陽和星宿的光輝、山嶽、商旅的船隻、老虎的吼叫

和猿猴的啼叫。

6. 第 4 段描寫了岳陽樓甚麼時候的景色還有哪些景物和聲音?

晴天時的景色。描寫了平靜、碧綠的湖面、湖上的沙鷗、水中的游魚、岸上和小洲

的花草、夜晚的明月與湖面泛動的月影、漁夫的歌聲。

7. 「古仁人」甚麼時候會憂?甚麼時候會樂?

「古仁人」無論做官或退隱,都在天下人擔憂前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後才快樂。

1
8. 范仲淹會因為岳陽樓的不同景象而悲傷或高興嗎?從哪些句子可以得知?

不會。從「吾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兩句可

看出范仲淹追求的是古代仁人之心,不會因外在景象的變化而悲傷或高興。

【古漢語知識】(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一冊,頁2.13~2.14)

試圈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字義。

句子 本字 字義

1.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 1 段) 俱 全部、都

2. 屬予作文以記之。(第 1 段) 囑 囑咐、委託

1. 試解釋「屬予作文以記之」(第 1 段)中「之」字的意義。

意義: 這件事

2. 以下哪一句中的「之」字,和「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第 2 段)句中的「之」字

的語意不同?

A 前人之述備矣。(第 2 段) A B C D

B 覽物之情。(第 2 段) ○ ○ ○ ●

C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第 5 段)

D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 5 段)

試找出句子中「其」字的意義,並把代表正確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在橫線上。

A 它的 B 他們 C 他們的 D 沒有實義

A 它的
1.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 1 段)

2
C 他們的(指在
2.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第 5 段)
朝廷做大官的)

B 他們(指「古
3.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第 5
仁人」)
段)

試找出以下句子中「夫」字的意義。。

意義:●那/ ○ 他/ ○ 至於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第 2 段)

根據句意和括號內的句子成分提示,補充以下句子省略了的字詞。

1. 他╱滕子京(主語)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第 1

段)

2.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洞庭湖(主語)銜遠山,吞長江 的巨流(賓語) (第 2 段)

3.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覺得(謂語)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第

3 段)

【篇章探究】(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一冊,頁 2.14~2.17)

詞句語譯

1. 試找出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意義。(4分,每分題1分)
(1 分)
極:○ 極致/ ○ 頂點/ ● 通到
(1)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第 2 (1 分)
段)
開:● 放晴/ ○ 打開/ ○ 開創
(2)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第 3 (1 分)
段)
潛:○ 逃亡/ ○ 暗中/ ● 隱沒
(3)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第 3 段) (1 分)

薄:○ 厚度小/ ● 逼近/ ○ 淡


(4)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第 3 段)

3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成白話文。(6分,每分題3分)

(1)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第 2 段)

被貶謫、放逐到異地的官員和詩人,大多聚集在這裏(1分),他們觀賞自

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1分),該不會沒有分別(1分)嗎?

(2)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第 5 段)

唉!(1分)沒有這些(1分)人,我依歸(1分)誰呢!

內容與作法
1. 根據課文內容,找出第 2 、 3 和第 5 段的中心句,並概括第 1 、 2 和 4 段
的段落大意。(3 分,6 分)

段落 中心句 層次大意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 4:

交代滕子京 重修岳陽樓的緣由(1
第 1 段 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
分)和本文的寫作原因(1分)。
文以記之。」

5:
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概括描寫在岳陽樓所見的洞庭湖景
第 2 段 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
(2
千。(1分)」
分) 。

2:「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 描寫天氣惡劣時在岳陽樓所見的景

鄉,憂讒畏譏,滿目蕭 象,抒發遷客騷人傷感悲哀的心情。
第 3 段
然,感極而悲者矣。(1

分)」

4
†:描寫天氣晴朗時在岳陽樓所見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
第 4 段 的景象(1分),抒發遷客騷人
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心曠神怡的心情(1分)。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
第 5 段 交代作者的遠大理想和襟懷。
之樂而樂。(1分)」

2. 在第 1 段,范仲淹指出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後,建立了哪些政績?(2分)
1 政治通暢順利 2 百姓生活和順
3 興辦荒廢事情 4 興建名勝建築
A 14 B 23 A B C D
C 123 D 234 ○ ○ ● ○

3. 本文第 2 段概括了巴陵郡的優美風景全在洞庭湖上。

(1) 范仲淹從哪些角度描寫洞庭湖的景象?這些景色有甚麼特點?(5分)
范仲淹先從1 ○ 天氣/ ● 空間/ ○ 顏色/ ○ 時間 描寫洞庭湖的景

象,形容洞庭湖好像張開口2 含着遠處的羣山(1分)和3 吞嚥長江的巨流

(1分),水勢浩大,交錯沒有邊際的樣子,然後,從4 ○ 天氣/ ○ 空
(1 分)
間/ ○ 顏色/ ● 時間 的角度,描寫洞庭湖早晨和傍晚時份的景象。他

描述景色5 或晴明或昏暗(1分),千變萬化。

(2) 范仲淹提到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 湘」。為甚麼他要概括洞庭湖的地

理位置?試略加說明。(3分)
范仲淹概括洞庭湖向北通到巫峽,向南通到瀟水和湘江(1分),是要指出這

是被貶謫或放逐到異地的官員和詩人聚集的地方(1分),同時呼應第 1 段

提到滕子京遭貶謫到巴陵郡一事(1分)。

5
4. 第 2 段中哪個句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試找出該句子,並略加說明。(1分,4

分)

1 句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

乎?(1分)」

2 說明:「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1分)」是承接上文描寫洞庭湖的地理位

置(1分);「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1分)」

則開啟下文對「遷客騷人」觀賞在不同天氣下的景物(1分)時,產生

不同心情的描寫。

5. 在第 3 至 4 段,范仲淹寫到「遷客騷人」登上岳陽樓時的情景和所產生的感

受。

甲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第 3

段)

乙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第 4

段)

(1) 為甚麼「遷客騷人」看到不同景象時會有以上兩種不同的感受?(2分)

因為他們的心情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未能超越個人利害(1分),心情會

因個人的境遇和得失而波動(1分)。

(2) 范仲淹描寫「遷客騷人」出現這兩種感受,有甚麼用意?(3分)

范仲淹想以「遷客騷人」的心情會受外在環境和個人得失影響(1分),與

「古仁人」的心情不會因環境或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改變的胸襟作比較(1

分),反襯「古仁人」有更廣闊的襟懷(1分)。

6
6. 文中第 3 至 4 段描寫岳陽樓在不同時候的景象。

(1)范仲淹運用了對比法描寫陰天和晴天下岳陽樓的景象,使洞庭湖的景色更鮮

明。試以自己的文字完成下表。(7分)
陰天 晴天

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
1 連續

數個月(0.5分)都不放晴;○
2

陰冷的風(0.5分)大聲喊叫; 春日天氣○
5 暖和(0.5分) ,
天氣
太陽和星星○
3 隱 沒 了 光 輝 日光明亮。

(0.5分)
;傍晚時份○
4 天色幽

暗(0.5分)。

湖水沒有○
7 湧 起 大 波 浪 ( 0.5

6 渾濁的浪濤衝向天空。(1
湖水 分),湖面一片碧綠,非常○
8 廣
分)
闊(0.5分)。

成羣的沙鷗時而飛翔時而○
9 停

動物 老虎怒吼,猿猴悲鳴。 歇聚集(0.5分),○
10 色彩華美的

魚兒(0.5分)游來游去。


11 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1
人事 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
分)

(2) 范仲淹善用多感官描寫來表現岳陽樓在不同天氣下的景象。下列引文分別

運用了哪一種感官描寫?(答案可選多於一個)(4分,每分題1分)
視覺 嗅覺 聽覺 觸覺

1 濁浪排空,日星隱耀。(第 3 段) ● ○ ○ ○

2 虎嘯猿啼。(第 3 段) ○ ○ ● ○

3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第 4 段) ● ○ ○ ○

4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第 4 段) ● ● ○ ○

7
(3) 承上題,運用多感官描寫怎樣有助加強岳陽樓景象的描寫效果?試分析以

上各引文的效果。(8分,每分題2分)
1 描寫混濁的浪濤衝向天空,日星都隱沒了光輝(1分),用誇張的手法

突顯天氣的惡劣(1分)。 / 2 描寫老虎怒吼,猿猴悲啼(1分),渲

染了陰雨天時岳陽樓的蕭瑟氣氛(1分)。/ 3 描寫成羣的沙鷗時而飛翔

時而停歇聚集,魚兒暢游(1分), 突顯洞庭湖生趣盎然(1分)。/4

描寫岸邊或小洲上的白芷和蘭草香氣濃郁,長得很茂盛(1分),渲染岳陽

樓四周的清雅環境(1分)。

7. 范仲淹在末段寫到「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指出他曾探求不同人的

心思和表現。試根據相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古仁人之心」和「二者」分別指甚麼?(2分)

前者指古代仁者的思想感情(1分);後者指文人登樓引起的感情(1

分)。

(2) 「古仁人」和「二者」的特質有甚麼不同?為甚麼會有這不同?(3分,2

分)

「古仁人」 「二者」

心情不會因為1 外界的景物(0.5 心情會因為4 景物(0.5分)的


特 分)和2 自己的遭遇(0.5分)而改 變化和5 貶謫的遭遇(0.5分)
質 變,無論在任何環境都懷着3 憂國 而改變。

憂民的心(1分)。

思想感情從† 國家和人民(0.5分) 思想感情從8 自身(0.5分)的



的角度出發,重視‡ 國家和人民的 角度出發,重視個人的9遭遇

整體福祉(0.5分)。 和成就(0.5分) 。

8
(3) 承上題,這裏運用了哪種寫作方法突顯「古仁人」與「二者」的分別?(1

分)

寫作方
反 襯 (答案不得多於兩個字)╱襯托(1 分)
法:

8. 范仲淹提到「古仁人」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 5 段),當中

「天下之憂」和「天下之樂」分別指甚麼?又這句話反映「古仁人」有怎樣的心思?

(2分,2分)
「天下之憂」是指社會動蕩,民不聊生(1分);「天下之樂」是指政治通暢順

利、百姓生活和順(1分)。這句話反映「古仁人」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1分),盡心謀求百姓福祉的抱負(1分)。

9. 在文章結尾,范仲淹以「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第 5 段)一句收結全文,有甚

麼用意?試加以說明。(4分)
范仲淹慨歎世上沒有人像「古仁人」般與自己志同道合,流露出知音難求的孤獨感

受(1分);同時他表達自己嚮往「古仁人」,希望自己也能以天下為己任(1分)。

另一方面,他強調只有「古仁人」值得追隨,勸勉滕子京效法他們(1分),帶有規

勸的含意。

【進階思考】(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一冊,頁2.18~2.19)

1. 綜合全文,范仲淹寫作《岳陽樓記》,除了是應滕子京的囑託外,還有甚麼目
的?(3分)
范仲淹寫作此文的另一個目的是申述自己憂國憂民,不會受外在環境和個人遭遇所

影響的襟懷。(1分)作者激勵自己的同時,更與滕子京相互勸勉,規勸好友雖然身

處逆境,仍要堅守信念和志向。(1分)此外,范仲淹還以此文勉勵世人效法古代仁

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1分)

9
2. 本文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包括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部分。試分
析《岳陽樓記》全文結構的寫作方法,完成以下文字。(9分)

《岳陽樓記》一文把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的寫作方法融為一體。范仲淹在首

段先以記敍方法,交代1 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原因(1分)和2 自己寫作本文的

原因 A 陰晴不定 ○
B 壯闊浩渺 ●
C 奇異秀麗 ○ (1 分)
(1分)。然後在第 2 段概括描寫洞庭湖3 D 清幽雅致 ○ 的景致,並且由這

個景致引申至「遷客騷人」觀賞景物所產生的感情。接着,文章在第 3 段和第 4

A ● 描寫和記敍 (1 分)
B ○ 描寫和抒情
綜合運用4! ! ! ! ! ! ! ! ! ! ! ! ! ! ! ! ! ! ! ! 的方法,一方面描寫岳陽樓在陰、晴兩種天氣下
C ○ 記敍和抒情
D ○ 抒情和議論

的景致,另一方面記述「遷客騷人」5 對觀賞這些景色的不同感受(1分)。最

後,范仲淹在末段抒述自己對「古仁人之心」的† 仰慕(2分)之情,並勸勉滕

子京‡ 雖然身處逆境,仍要堅守信念與情操(2分)。

3. 「記」是古人記述遊覽名勝所見所感的文體,內容多是記敍名勝規模和景色,

《岳陽樓記》只略寫岳陽樓的外觀,反而花上大量筆墨描繪「遷客騷人」登樓後

所見的景物和感受。范仲淹為甚麼這樣寫?試舉一例說明。(5分)

提示 在第 1 段中,范仲淹提到前人對岳陽樓的記述是怎樣的?他們的感受與「古

仁人」的有甚麼不同?范仲淹為甚麼要記述他們的感受?

范仲淹認為前人對岳陽樓的記述已經十分詳盡,所以他不用重複記述岳陽樓的規模

和景色。(1分)他改為描繪遷客騷人登樓後所見的景物和心情,例如描繪岳陽樓在

天氣惡劣時蕭瑟昏暗的景色,和遷客騷人看到景色後感到憂愁。(1分)范仲淹寓情

於景,把心情受外界景物影響的遷客騷人,與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的「古仁人」作對
10
比(1分),表述自己像「古仁人」一樣,不會因自身際遇而改變憂國憂民的心志(1

分),同時以此規勸好友滕子京和世人要以天下人為己任(1分)。

4. 《岳陽樓記》的句式以散句為主,但亦善用對偶句。
(1) 從以下句子中找出使用了對偶手法的句子。(答案可多於一個)(2 分)

A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第 1 段) A B C D

B 銜遠山,吞長江。(第 2 段) ○ ● ● ○

C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第 3 段)

D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第 4 段)

(2) 運用對偶句對描寫景物和文章結構兩方面分別起甚麼作用?試以上題的其中
一句答案為例,加以說明。(3 分)

對偶是指把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兩個語句成對排列,表現相對

或相反意思的修辭手法。(1分)《岳陽樓記》中,范仲淹以「銜遠山,吞長

江」這個對偶句描寫洞庭湖的壯麗景色。他把句子安排在散句之中,使文句

錯落有致,加強了文章的節奏感。(1分)另外,這個句子由兩個結構相同的

三言句組成,句式整齊,能使文章更工整。(1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跨篇閱讀】(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一冊,頁2.19~2.20)

1. 以下一有關於范仲淹的故事,從中可見范仲淹的為人。試閱讀故事,然後回答問題。

1 范仲淹購置了一千畝良田,稱為「義田」,用來供養救濟同族的人。族人每

天有飯吃,每年有新衣穿,嫁娶喪葬都得到補助。族人聚居在一起的有九十人,

義田每年可獲稻穀八百斛。拿這些收入,給予那些聚居的人,充裕有餘而不會匱

乏。

2 范仲淹雖然已經官位崇高,俸祿優厚,可是他一生窮困。他去世時,遺體沒
11
有入殮的衣物,兒子也沒錢辦喪事,他只是把賑濟窮人、養活族人的義行,留給

兒子罷了。(內容改寫自宋代錢公輔《義田記》)

(1) 從上述范仲淹為族人所做的事可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1 淡泊名利 2 慷慨仗義
3 先人後己 4 勤於政事
A 14 B 23 A B C D
C 123 D 234 ○ ● ○ ○

(2) 根據《岳陽樓記》的內容,范仲淹的哪些表現同樣體現了以上的特質?試舉
例並略加說明。(4分)
提示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最後一段,提及自己追求甚麼理想?這種理想反
映他具備怎樣的性格特質?這些性格特質與上述故事所反映的性格特
質有甚麼相似之處?

引文寫范仲淹用自己的錢財供養救濟同族的人,讓族人生活豐裕。
(1分)他自

己則甘於節儉生活,去世時沒有錢財留給子孫,連喪事也沒錢辦。
(1分)
《岳

陽樓記》提到范仲淹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1分)

這種優先解決百姓的憂慮,把他們的快樂置於首位,自己的享樂放在最後的精

神,與引文中范仲淹對待族人的態度相似。(1分)

2. 《禮記.大同與小康》一文中,提到孔子對「大同」社會的看法。試根據本文和以
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1

閉而不興2,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3」。

(《禮記.大同與小康》(節錄))

1 謀︰陰謀詭計。
2 興︰興起、發生。
3 大同:即完全和平、平等的社會。

(1) 《禮記.大同與小康》描述在「大同」社會中,人們為甚麼可以不關上住處
的大門?(3分)
因為「大同」社會的人不會1 私自收藏起(1分)財物,社會沒有2 陰謀詭

12
計和盜賊(1分),不會發生3 偷竊(1分)的事,所以人們可以不關上住處

的大門。

(2) 《岳陽樓記》中,「古仁人」的心態與「大同」社會中人們的心態有甚麼相

同和相異之處?(2分,2分)
相同之處 相異之處
1 同樣不計較個人的利益(1 2 「古仁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

分),會為他人付出勞力(1 會為國家大事憂慮(1分),

分)。 「大同」社會民生安定,人們

無憂無慮(1分)。

3. 杜甫《登岳陽樓》一詩同樣寫登上岳陽樓的所見所感,細閱詩歌,然後回答所附問
題。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 楚1東南坼2,乾坤3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4關山北,憑軒5涕泗流。

(杜甫《登岳陽樓》

1 吳 楚︰春秋 戰國時的吳國和楚國。
2 坼︰土地分開。
3 乾坤︰天地。
4 戎馬︰本指戰馬,借代軍隊。
5 憑軒︰依靠着欄杆。

(1) 杜甫在詩中看到洞庭湖的景物後,抒發了甚麼感情?(2分)
A 擔憂國家命運 A B C D
B 懷念逝世親友 ● ○ ○ ○
C 慨歎青春易逝
D 哀痛功業未成

(2) 根據杜甫在《登岳陽樓》一詩中所抒發的感情,他與范仲淹在《岳陽樓記》

中提及的「古仁人」有甚麼相似之處?試加以說明。(4分)

提示 「古仁人」具備甚麼特質?他們無論身處何地都會有甚麼相同的感受?

杜甫抒發的感情與「古仁人」的感受一致嗎?

13
「古仁人」不會受外界環境和個人遭遇的影響,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懷着愛國

愛民的心。(1分)杜甫在《登岳陽樓》中記述自己登上岳陽樓,看見洞庭湖

壯闊的景色後,他的心情並沒有因環境而改變(1分),反而想到自己與親友

離散,加上關山北方的征戰不斷,擔心得淚流滿面(1分)。杜甫時刻心繫國

家命運,與「古仁人」重視國家和人民處境相似。(1分)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