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

中四級中國語文科
宋詞三首(教師版)
姓名: ( ) 班別: 日期: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生平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大文學家,其詩詞文俱有成
就,亦擅書畫,影響深遠。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文章更與弟同列「唐宋
八大家」。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舉進士,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
外放任杭州通判,後轉任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為團練
副使。元祐年間,詔返朝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紹聖元年,遠貶惠州,其後再貶
儋州(今海南島)。最後遇赦北還,不久病死常州,終年六十四歲。諡文忠。 著有《東坡全集》及
《東坡樂府》。

題解
《念奴嬌》,是詞牌名。
「赤壁懷古」是詞的題目。宋神宗元豐五年七月,蘇軾遊黃州赤壁磯,
即地感懷,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同年,亦作《前赤壁賦》
。按:赤壁,在湖北嘉魚縣,吳蜀聯
軍曾於此大破曹操大軍。而蘇軾詞所指赤壁,乃指黃州赤壁磯(一名赤鼻磯),非當年赤壁大戰
之地。

課文
原文 語譯
上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水向東奔流而去,波濤滾滾,沖走了千百年來傑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出的英雄人物。江畔,舊時營壘的西邊,人們傳說是

寫 亂 石 穿 空 , 驚 濤 拍 岸 , 捲 起 千 堆 三國時代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陡峭嶙峋的石壁高聳

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入雲,起伏洶湧的波濤拍擊江岸,捲起了無數個如同

弔 白雪的浪花。山河雄壯,美景如畫,那時多少的英雄

豪傑在相互較量!

下 回想起當年的周瑜,美貌的小喬剛嫁給他,他的姿態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 初 嫁了, 雄

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 雄偉,英才煥發。他手搖白羽扇,頭戴青絲巾,談笑

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
懷 之間,曹操的戰船便在烈火中化作飛灰,煙消塵滅。
我,早生 華髮 。 人間如夢 , 一尊

還 酹 江月。 當年赤壁古戰場的英雄事跡真使人心馳神往,可笑我

今 太多情善感,這麼早便生出花白的頭髮。人生在世,
︶ 猶如幻夢一場,還是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罷!

1/19
周郎:指周瑜。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國時吳國的大將,24 歲已任將軍之職,吳人稱他為周
郎。赤壁之戰時任孫權劉備聯軍的主帥,時年 33 歲。
亂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高空。此句一作「亂石崩雲」。
驚濤拍岸:巨浪拍擊岸邊。此句一作「驚濤裂岸」。
一時:對應前文的「千古」。
檣橹:檣,船上掛帆的桅桿。櫓,划水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而大。這裡借代曹軍的戰船。
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的倒裝句,意思是應笑我自己多愁善感。
一尊還酹:尊,同「樽」,古代的酒器。酹,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

內容分析表
詞牌﹕念奴嬌
詞題﹕赤壁懷古
體裁 字數﹕100 字,屬長調
段數﹕兩段,屬雙調
韻腳﹕物、壁、雪、傑;發、滅、髮、月
1. 由滔滔江水,引起對歷史人物的懷想。
上片 2. 由身處的地方聯想到赤壁之戰和相關的歷史人物。
(憑弔赤壁) 3. 描寫赤壁雄奇的景色。
4. 因山川景色而聯想到與赤壁之戰有關的風流人物。
1. 側面烘托﹕寫小喬下嫁周瑜,以美人襯托英雄。
2. 肖像描寫﹕英姿雄偉,手揮羽毛扇,頭戴青絲巾,一派將風
周瑜的形象
範。
下片 3. 文才武略﹕表現卓越不凡,談笑用兵,指揮自若。
(懷古感慨) 1. 年華漸老,功業未成。
2. 人世間的豐功偉業像夢幻般,轉瞬即逝。
作者的感慨
3. 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恆不變的,且向江上明月奉上好酒一杯
罷。

 主旨(3 分)
主旨方程式︰
本文藉描寫景物,及懷想歷史人物的目的,藉此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及人生態度。(藉……,決
心及懷想………,抒發……,並以……為喻,表現……的人生態度)

藉憑弔赤壁遺迹及懷想赤壁之戰的統帥周瑜(1 分),抒發對自己年華老去仍未有作為的感慨(1 分),


並以人生如夢為喻,作自我開解,表現豁達的人生態度(1 分)。

2/19
課文理解

 文言詞句解釋
試語譯以下帶‧字詞的意思。(5 分)
1.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人們傳說是(1 分)

2.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遙遠地回想(1 分)

3.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花白(1 分)

4. 檣櫓灰飛煙滅。

桅杆和船槳(1 分)

5. 一尊還酌江月。

以酒澆地作祭奠(1 分)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1)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2 分)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空中,(1 分)巨浪拍擊岸邊。(1 分)

問答

1. 蘇軾怎樣描寫赤壁的景色?(3 分)
詞中上片描寫了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先寫附近的環境,長江水滾滾東流,傳說中的赤壁
在舊營壘西邊。(1 分)。然後寫眼前的景物,仰視見「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壁聳入高空;(1
分)俯視則見「驚濤拍岸,捲起千埋雪」,巨浪拍岸,像捲起雪埋。(1 分)

2.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作者如何通過刻劃人物形象來抒發
個人的情懷?試略加說明。(6 分)(2018年參考卷題)
(作答方程式:手法+引例+突出人物「xx」的形象+目的)
此句以周瑜反襯作者(1 分),以行動描寫(1 分),寫周瑜在談笑之間,消滅了曹操的軍隊戰船
(1 分),以弱勝強,突出周瑜雄姿瀟灑的形象(1 分)。目的是要以此來跟自己被貶官而投閑置
散的落泊處境作反襯(1 分),抒發一己無所作為的感慨(1 分)。

3/19
 人物描寫手法
肖像描寫 亦稱外貌描寫。即描寫即描繪人物的面貌特徵,包括人物
的身材、容貌、服飾、打扮、表情、儀態、風度、習慣等特點。
如專注描寫面部表情,就要用表示表情、神態的詞語,例
如:哭喪着臉、專注的神情等。
人物描寫
行動描寫 亦稱動作描寫。行動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現,因此可
以透過描寫人物特徵性的動作,從而展示其精神面貌和性
格特徵,塑造出個人鮮明的人物形象。
語言描寫 包括人物的獨白和對話。獨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重要
手段;對話可以是兩個或數個人的相互交談。
心理描寫 描寫人物的思想和內心世界,從而帶出人物性格特徵。

3.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慨歎「人間如夢」後,以「一尊還酹江月」作結。這兩句並列,有甚
麼用意?作者藉這二句寄託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態度?試加以說明。(5分)
(1) 用意:作者有感「人間如夢」,只有眼前的明月可以永恆長存,把這兩句並列,是以短
暫虛幻的人生對比永恆不變的月亮。(2分)
(2) 寄託:作者藉此寄託了自己豁達的人生態度。(1分)既然「人間如夢」,即使功業顯赫
如周瑜的「千古風流人物」和「豪傑」,最後也煙消雲散,不能如月亮長存,故此作者雖
然仕途失意,屢遭貶謫,也就不足介懷了。(2分)

4. 上片「驚濤拍岸」一句,另有版本作「驚濤裂岸」,你認為哪一句較能表現出江浪的氣勢?試
談談你的看法。(3分)
作答方程式:明確立場+闡述選擇的原因+不選擇另一項的原因
我認為「驚濤拍岸」較能表現江浪的氣勢。(1分)「驚濤拍岸」運用擬人法,形象生動地刻畫
江浪拍打岸邊的動態;(1分)「驚濤裂岸」描寫的是江岸巖石被浪濤沖擊的結果, 未能充分
表現江浪的動感和氣勢。(1分) (建議保留原文的立場,所以不答「驚濤裂岸」)

5.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末表現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A 沉鬱悲觀,執著成敗。
B 豁達樂觀,自我寛解。
C 積極進取,勇於求成。
D 隨遇而安,堅守本分。 B

6.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一句有何結構作用?試加以說明。(3 分)
作答方程式:以「文本句子」總結了上文「xx」意思+開啟下文「xx」意思
  此句在結構上有承上啟下(1 分)的作用。作者見到眼前的長江,雄奇壯麗,不禁讚道「江山如
畫」,但見江山依舊,人事全非(1 分),作者於是慨歎:「一時多少豪傑」,此句亦為下闋歌
詠周喻作了伏筆(1 分)。

4/19
7. 篇章比較題
杜甫《登樓》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分別提及哪些歷史人物?作者有甚麼用意?試分別說明。
(6 分)
(1)《登樓》:提到三國時蜀漢後主(1分)。作者以昏庸的後主死後還有祠廟供奉,暗諷當時
在位的代宗同樣昏庸,使國家陷於內憂外患。(2分)

(2)《念奴嬌‧赤壁懷古》:提到三國時吳國大將周瑜。(1分)作者以周瑜雄偉威武,英姿煥
發,年青時已能建功立業,反襯自己年事漸高而功業未成,被貶黃州,仕途坎坷,抒發
壯志未酬的感慨。(2分)

篇章結構常見的作用
「結構」是指文章內容的組織和構造,是作者按主題的需要,將材料作有機組合和編排,又稱謀
篇佈局。一篇好文章,往往根據作者的思路,將零散的材料組織起來,例如怎樣安排開首和結尾
劃分層次與段落、設置過渡與照應等來表現文章主題,使文章嚴謹周密,條理分明。文章主要以
開首、內文及結尾三部分組成,各部分及段落層次間有不同作用,常見作用如下﹕

開首部分
記敘 / 抒情 / 描寫文 論說文
設置懸念 開門見山,點出題旨
舖墊下文 / 埋下伏筆 開啟下文 ./ 引出下文
總領全文 / 統領全文
先破後立,點出題旨

內文部分

記敘 / 抒情 / 描寫文 論說文
承上啟下 從正面 / 反面說明
前後呼應 / 前呼照應 / 呼應前 以駁論說明
文 / 呼應下文 以具體事例說明
過渡 / 轉折 呼應上文作小結
舖墊下文 / 埋下伏筆 深化主旨
深化主旨

5/19
《青玉案》元夕

作者背景
辛棄疾,字幼安,原字坦夫,自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
港街道四風閘村)人,宋高宗紹興十年生。南渡後,家於江西上饒,復徙鉛山,其後裔遂爲鉛山人
棄疾生時,山東已沒於金,年二十三,率義軍數千人渡江歸宋。歷官江西、福建提點刑獄,湖北、
湖南轉運副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東安撫使,大理少卿,兵部侍郞等職,以龍圖閣待 制
致仕。中間兩遭落職,晦跡林泉,陶情歌酒者,前後二十年。寧宗開禧三年卒,六十八歲。

題解
《青玉案》,詞牌名。「元夕」,是詞的題目。農曆正月十五日叫元夕,又稱元宵。本詞寫元宵
佳節滿城花燈,遊人歡笑的熱鬧情景,但傷心人別有懷抱,隱喻自己孤高的人格。

課文
原文 語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元夕夜,滿城花燈燦爛耀目,好像是春風把千樹萬樹的花
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 都吹開了,又好像是春風把滿天繁星吹落、如雨點般降下。
富貴人家的車馬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路上瀰漫著陣陣幽
上片 滿路。鳳簫聲動,玉壺
香。樂器吹奏起來了,月亮緩緩的在天空中移動著,人們整
光轉,一夜魚龍舞。
夜在街上舞動著魚形、龍形的彩燈。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 看熱鬧的婦女頭上配戴著各式各樣的飾物,她們體態輕
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 盈,有笑有說地 伴著淡淡的幽香走過了。我在人羣中找尋

下片 千百度;驀然回首,那 過她 千百次 ;忽然回頭一看,那人卻遠遠站在 那燈火稀


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疏冷落的角落裏。

東風夜放花千樹:東風,指春風。夜裡滿城花燈,好像是春風把千萬棵樹的花吹開了。這
句化作用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闌珊:衰落,將盡。這裡指稀疏零落。

6/19
內容分析表

詞牌﹕青玉案
詞題﹕元夕

體裁 字數﹕67 字,屬中調。
段數﹕兩段,屬雙調。
韻腳﹕樹、雨、路、舞;縷、去、度、處

1. 花燈﹕滿城耀目的花燈,像春風吹拂,千樹花開。

2. 煙火﹕滿天煙火,像春風吹落的繁星,如降雨一般。
上片
3. 遊人﹕駿馬拉著馬車載著富貴人家出遊,香氣瀰漫。
(元宵盛
4. 音樂﹕演奏動人的音樂,樂韻悠揚。
況)
5. 月色﹕月亮在天空慢慢地移動。

6. 表演﹕燈舞/百戲表演,徹夜不停。
賞燈的婦女 1. 戴上各種頭飾爭妍鬥麗,刻意打扮,盛妝豔服﹕
下片
2. 笑語盈盈,幽香瀰漫。
(作者寄
託) 孤高的「那 敍述自己尋找不慕繁華、自甘寂寞的「那人」的經過,暗示自己孤高不
人」 群。

主旨
主旨方程式︰
本文藉描寫景物,藉此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及人生態度。(藉……,諷刺……,並以……為喻,
寄託……的高尚情操)

借描寫元夕夜熱鬧繁華的賞燈情景,諷刺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進取的懦弱行為。同時亦借一
位不慕繁華,自甘淡泊的美女,隱喻作者不願與人同流合污,並寄託自己孤高自潔的高尚情操。

課文理解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2 分)
夜裏滿城花燈,好像春風把千萬棵樹的花吹開了;(1 分)滿天煙火(滿城煙火)又像是春風吹
落繁星,好像降雨一樣。(1 分)

 文言字詞解釋
試解譯以下帶‧字詞的意思。
1. 寶馬雕車香滿路。

7/19
雕著花紋的華麗車子(1 分)
2.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比喻月亮(一說用白玉製成的精美花燈)/整夜(1 分)
3.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走過(1 分)
4.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突然/稀落(1 分)
5. 笑語盈盈暗香去
體態輕盈、含情脈脈(1 分)

問答

1. 詞的上片中,作者如何描寫元夕繁華熱鬧的場面?試加以說明。(7 分)
作者運用直接描寫(1 分)手法描寫場面,如:
(1) 燈彩繁多:元宵夜花燈處處,色彩繽紛,如美麗的花朵,加上數目眾多,就如同「東風夜
放花千樹」(1 分)。而燈火又閃爍不停,像漫天星星,雨點般灑下來,四周閃耀奪目,令人
目眩。(1 分)
(2) 歌舞喧鬧:元宵夜樂聲響起,笙歌處處 (1 分),雖然已是夜深時份,人們仍不停地舞動著
魚形、龍形的花燈,通宵達旦的,場面好不熱鬧。(1 分)
(3) 遊人不絕: 「寶馬雕車香滿路」指出富有人家也來湊興,觀賞花燈,車馬裝飾得非常奢華,
氣派十足。(1 分)而婦女們也打扮得花枝招展,在路上來來回回、談談笑笑的賞燈,為
場面增添了不少熱鬧的色彩。(1 分)
2. 試摘錄詞下片敍寫尋覓「那人」經過的句子,並說明作者的心情變化及對「那人」的感情。(5
分)
試想想:
作者尋人不獲的感受;
「回首」發現對象的感受。
(1) 句子:眾裏尋他千百度(1 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1 分)
(2) 說明:作者在眾人之中尋覓「那人」,百次千回也遍尋不獲,失望的心情躍然紙上(1 分);後
來,他不經意回首,竟發現原來「那人」就在燈火疏落之處,他的喜悅也就不言而
喻了(1 分)。從遍尋不獲到後來忽然發現「那人」的喜悅,可知他對「那人」的愛慕。(1
分)

3.〈青玉案‧元夕〉作者運用甚麼手法來突顯「那人」的形象?作者以此有何用意?試加以說明。(5
分)
(1) 手法:襯托∕反襯(1 分)
(2) 說明:佳節當前,婦女盛裝出遊,聯羣結隊,「笑語盈盈」,嫵媚動人,惹人注目(1 分);而
「那人」卻偏偏不在眾人之中,只獨自留在「燈火闌珊處」,不隨俗不造作。(1 分)作
者藉一般婦女的表現反襯「那人」超凡脫俗、不慕繁華、自甘寂寞的形象。(1 分),作
者以此表達自己不會隨波逐流的志向。(1 分)
星級筆記
8/19
又稱映襯或烘托,指用甲事物 正襯﹕利用事物的類似條件作正面陪襯,如用
夠陪襯乙事物,使描寫的事物 「好的」襯托「更好的」。
襯托
更鮮明突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桃花潭水
來襯托出與汪倫的深厚感情。)

4. 《青玉案•元夕》下片「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兩句,在全首詞的結構上有甚麼作
用?試加以說明。(5分)
(1) 作用:承上啟下。(1分)
(2) 說明:承接上片描寫元夕熱鬧活動的盛況,敍述婦女盛裝觀燈的情景, (1分)並為下片尋
找「那人」作鋪墊(1分),以盛裝婦女與在「燈火闌珊處」的「他」作對比(1分),以更能襯托出「那
人」自甘寂寞和孤高脫俗。(1分)

5. 結合辛棄疾寫《青玉案‧元夕》時的政局和他的處境分析,你認為詞的上、下兩片分別有甚麼
寄意?試加以說明。(6 分)
(1) 上片:當時正值南宋偏安江左,金兵環伺,局勢危急 (1 分),作者藉上片所寫的元宵熱鬧景
象,(1 分)諷喻南宋朝廷只顧醉生夢死,不思振作。(1 分)
(2) 下片:作者屬抗金主戰派,屢遭主和派排斥,鬱鬱不得志,(1 分)所以藉下片所寫的「那人」
自喻(1 分),寄託自己孤高傲世、自甘寂寞、不願隨俗同流的高尚情操。(1 分)

6.
(1) 作者在哪一刻以及在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1 分)(2018 年文憑試題目)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1 分)

(2) 作者抒述了什麼情懷?(1 分)他又怎樣抒述這種情?試綜合全文分析說明。(4 分) (2018 年文憑


試題目)
抒述個人孤高不群的志向。/盼望找到品格高潔,不與世俗同流的知己。/抒述對人們在國家動
蕩之際仍沉醉逸樂、苟且偷安的不滿。(1 分)

綜合全文分如何抒述情,參考下表:
抒述情懷手法:對比/襯托/反襯/自況/象徵
重點 舉例說明 文本依據

元宵熱鬧 景 燈火 花燈煙花耀眼/燈舞漫天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


的情景 徹夜/燈火璀燦/張燈結 如雨」/「玉壺光轉」/「一夜魚龍
綵 舞」
車馬 路上有達官貴人寶馬香 「寶馬雕車香滿路」
車/車水馬龍

9/19
音樂 樂韻悠揚 「鳳簫聲動」
人 仕女 仕女佩帶華麗的頭飾/盛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
裝打扮/花枝招展/爭妍
鬥麗/笑語盈盈
燈火闌珊 四周一片繁華熱鬧,卻有一人獨在燈火暗淡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處的孤寂 零落之處

評分(入品)參考:
品第 情懷 手法 綜合全文舉例 闡述
熱鬧 孤寂
上品 正確 準確 二例(景與人) 一例 例子具體;闡
(3 分) 述飽滿
中品 正確 準確 一例(景/人) 一例 例子具體/尚能
(2 分) 舉例,闡述一

下品 正確 尚準確 欠缺 一例 尚能舉例,闡
(1 分) 述粗疏
正確 尚準確 一例或以上 欠缺 尚能舉例,闡
(景/人) 述粗疏
不入品 正確 不準確 一例或以上 欠缺/錯誤 闡述粗疏
(0 分) (景/人)
正確 欠缺/錯誤 欠缺/錯誤 欠缺/錯誤 闡述粗疏
錯誤 錯誤 錯誤 錯誤 闡述粗疏

10/19
《聲聲慢》(秋情)

作者背景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父李格非(生卒年不詳)為當時著名學
者、名列「蘇門後四學士」。李清照少日已嫻熟詩詞,年十八嫁與趙明誠,生活安穩,並於青州築
「歸來堂」,賦詩品茶,考訂書畫金石。後隨趙明誠宦遊萊州、淄州、江寧等地。建炎三年,趙明誠
病卒。其後李清照流居越州、杭州、金華等地,一說她曾改嫁張汝,未幾離異,境遇孤苦。李清照
的詞可以宋室南渡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多寫閨情,風格清新明麗;後一階段經歷國破
家亡後,境界開闊,詞風較為淒苦悲涼。她的詞,無論小令和長調,都有佳作。著有《易安居士文
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編有《漱玉詞》、《李清照集校注》等。

題解
這首詞為李清照晚年之作。作者以精煉的語言,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後她的生活特徵
和精神面貌。聲聲慢:原名《勝勝慢》。上下兩片,有平韻、仄韻兩體,此詞為仄韻。

課文
原文 譯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 到處尋找啊尋找,一片秋清景像,令人感到孤
慘戚戚。乍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單心酸。似是回暖了,忽而又清涼,如何可讓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上片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心頭平息。喝上三二杯淡酒,哪裡可抵禦入夜

後的寒風來襲。雁兒飛過時,惹起心頭傷心,

這是多熟悉的影子啊。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 秋菊開始凋落,黃花堆積滿地。剩下一些將枯
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
的花,還有誰去採摘呢。我獨自坐在窗前,呆
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
滴。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呆守候黑夜的來臨。
下片
淅瀝的雨點打在梧桐樹葉上,到了黃昏,猶在

滴滴嗒嗒的響著,這樣的情景,怎麼可能用一

個愁字去形容我心中的幽怨。

11/19
內容分析表
詞牌﹕聲聲慢
詞題﹕秋情
體裁 字數﹕97 字,屬長調
段數﹕兩段,屬雙調
韻腳﹕覓、戚、息、急、識;積、摘、得
上片 1. 心情﹕由動作、環境、內心感受,逐層深入,總寫作者的心境。
(總寫心情、 2. 氣候環境(1) 寫天氣乍暖還寒,暗示心情也起伏不定,難以休息。
氣候環境) (2) 寫淡酒不敵急風,暗示借酒消愁不成,愁思無法排遣。
(3) 見秋雁南飛,觸發對國破家亡的感懷。
下片 1. 庭中景況 1. 見庭中黃花遍地,自傷年華老去,也感歎飄零異鄉。
(獨守庭園、 2. 獨坐窗前,盼時光快點溜走,有渡日如年之感。
自歎愁懷) 3. 庭中雨打梧桐發出點點滴滴的聲音,使孤單的人更感淒涼。
2. 感歎 前述一連串情景中蘊含的愁思,根本沒法訴說清楚。

主旨
主旨方程式︰
本文藉描寫景物,藉此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及人生態度。(藉……,抒發……

本文通過描寫秋清景物(1 分),抒發國破家亡、及自己天涯淪落的悲苦(1 分)。

課文理解
 文言字詞解釋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帶的字詞﹕
1.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突然(1 分)
2.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調養 / 休息(1 分)
3. 怎敵他晚來風急!
對付(1 分)
4. 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情形 / 光景(1 分)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1.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聲聲慢‧秋情》)(2 分)
雁兒飛過,正使我傷心起來(1 分),牠們正是我舊時相識的(1 分)。

2. 怎一箇愁字了得﹗(2 分)
怎麼可能用一個愁字(1 分)去概括得了(1 分)﹗

12/19
問答
1. 作者在詞的最後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表達了甚麼意思?這在結構上有何作用?(2
分)
結尾的「次第」是指眼前一連串的景物,勾起詞人心中的悲苦,「怎一個、愁字了得!」意思是
作者的萬般愁思沒法訴說清楚(2 分)。這幾句在整首詞的結構上發揮概括全篇的作用。

2. 本詞上片首句運用七組疊字,富有層次感。若把這七組疊字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表達了
作者怎樣的心境?試以不多於 20 字概述。(6 分)
層次(環境) 用意(心境)
外在:動作行為 帶出作者心神恍惚,若有所失 (1 分),空虛
尋尋覓覓 寂寞(1 分)。

外在:環境的淒冷 展示作者尋覓無著,清冷徹骨(2 分)。


冷冷清清

內在:心中不同的感受 反映作者內心淒涼悲切/愁苦鬱悶/憂懼悲痛
悽悽:淒涼悲切 (1 分)。透過六字層層遞進,強調和深化作
慘慘:孤苦慘淡 者自感孤苦無依(1 分)的愁懷。
戚戚:心中有戚然之感(於我
悽悽慘慘戚戚
心有戚戚然)
以三組聲音相近的疊字堆疊
成句,產生強調感情的效
果。

3. 承上題,作者運用疊字抒發感情,有甚麼好處?(4 分)
作答提示:

 疊字的最大特色在聲音效果上。
 思考聲音與情感表達的關係。
疊字由兩個或以上,字形和字義都相同的漢字,重疊在一起使用所組成的詞語。大多數的 象聲
詞都是由疊字組成。運用疊字的好處是增加語言的節奏感、加強意思以及增加事物的形象性。
這七組疊字在音韻上平仄相間,音調和諧,朗讀起來有一種鏗鏘錯落的音樂美。作者利用音
調的轉折,直接傳達出情感由失落轉為悲戚,再轉為悲痛的過程,由外到內,由弱到強,反
覆迥轉,把詞人愁苦不堪的心情充分表現出來,使詞更富感染力。

4. 《聲聲慢•秋情》中運用了借景抒情,以下為有關詞句。
甲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上片)
乙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下片)

以上兩句借景抒情,你認為當中情與景的關係是怎樣的?試加以說明。(1分,4分)

(1) 情景關係:甲句運用觸景生情(0.5分)的手法,乙句運用緣情寫景(0.5分)的手法。

13/19
(2) 說明:甲句:作者本居北方,因中原淪陷,避走南方, (0.5分)當看見從北方南下的大雁
飛過,(0.5分)便勾起她對故國家鄉的想念,(0.5分)傷心不已,(0.5分)屬於觸景生情;乙
句:寫庭院中菊花枯萎凋謝, (0.5分)作者惋惜菊花憔悴, (0.5分)其實出於自己年華老
去,(0.5分)飄零異鄉,孤苦無依的感情,(0.5分)屬於緣情寫景。

觸景生情:作者看到外在的景物,誘發起蘊藏於心中的感情。作者的心理平靜,沒有甚麼激情,
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受到外界物的刺激,激起感情。
緣情寫景:作者把自己主觀的感情,投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上,目的是抒發情感,鋪陳景物,指

是詩人當時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

5. 《聲聲慢•秋情》下片句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當中運用了哪兩種感官的感
覺來描寫黃昏景象?分別達到怎樣的抒情效果?(6分)
(1) 感官感覺:視覺。(1分)
抒情效果:描寫黃昏時候下着細雨,窗外一片幽暗朦朧(1分),正好襯托詞人的年華老去及思
念家鄉的愁緒。(1分)
(2) 感官感覺:聽覺。(1分)
抒情效果:描寫細雨打在梧桐葉上,人能清楚聽到點點滴滴的聲響(1分),可見環境冷清幽
靜,也因此突顯作者的孤獨感受,而這樣的聲音在夜長人靜之時讓人更添愁苦。(1分)

6. 《聲聲慢•秋情》以「秋情」為題,有人認為改用「愁思」為題更合適。試談談你的看法。(6 分)(作
答方程式:明確立場+闡述選擇的原因+不選擇另一項的原因)
我認為「秋情」較為合適。本詞借秋景以抒發感情(1分),以「秋情」為題,讀者在讀詞之前有
較大的想像空間(1分);不點明抒發哪種情感(1分),表情達意也較為含蓄(1分)。反觀「愁思」
一詞,直接把感情表達出來(1分),有失詞作婉轉含蓄的要求(1分)。
(建議保留原來的題目,所以不答「愁思」)

7. 本詞中,詞人如何巧用「黃花」意象愁緒?(4 分)
作答提示:

 黃花的情態為何?
 作者的處境為何?
本文運用了象徵手法, 黃花的情態是枯萎凋零 (1分),作者飽經離亂,現已年華老去,客顏
憔悴,隻身一人孤苦無依(1分)。詞人借黃花自比,描述了自己隨著時間憔悴飄零,(1分)沒人
關心,表達了他深沉無奈悲鬱。(1分)

 象徵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

 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徵手法,可以將某些
 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

14/19

 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

意象 分析
8.
淡酒 酒有「借酒消愁」之意,在文中詞人同樣希望借酒來排遣愁思,然
篇 章
而此處「淡酒」卻不敵秋風,猶言愁思難以排遣,更加渲染詞人的詞心深
沉愁緒。

梧桐細雨 秋雨梧桐,是歷來文人常用傷秋意象組合,古代詩詞中的秋雨大
多是落在了梧桐葉,風吹梧桐葉,蕭蕭瑟瑟,本已悲涼,又加細雨滴到
梧桐上,更助悲涼。本文寫梧桐細雨,描寫黃昏時候下著細雨,營造窗外
一片幽暗朦朧,正好襯托詞人的滿懷愁思。

雁 中國文學中,時有文人借孤雁表達孤寂及遊子思鄉之情。文中「雁
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見到天上雁過觸發
她流落江南之悲,寄托懷鄉之意。

比較題
《聲聲慢‧秋情》和《青玉案‧元夕》描寫景物時,均運用了感官描寫。試摘錄當中描寫聽覺感受
的句子,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表達效果。(6 分)
《聲聲慢‧秋情》
(1) 句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2 分)
(2) 表達效果:在黃昏時候,冷清的庭園中響着雨打梧桐產生的點點滴滴的聲音,使環境更顯
冷清淒涼。(2 分)
《青玉案‧元夕》
(3) 句子:鳳簫聲動。/ 笑語盈盈暗香去。(2 分)
(4) 表達效果:在元夕夜,各種樂器演奏的音樂和賞燈婦女的笑聲,突顯元夕盛會氣氛熱鬧。
(2 分)

從「詩餘」到一代文學
「詞」是中國詩歌的一種體裁,最初是為特定的曲調所填寫的歌詞。初時稱詞為「詩餘」,意味
着詞只能算是詩的餘緒或變格,地位比不上「正宗」。後來,「唐詩」
、「宋詞」並稱,表示宋詞的文
學價值可與唐詩相提並論。

關於詞的起源,歷來眾説紛紜,有起源於《詩經》、樂府詩絕句,或胡樂等不同説法。無論如
何,可以肯定的是,詞最遲在盛唐時期已出現在民間。從中唐開始,文人填詞的情況逐漸普遍,
不過題材或體例方面都和詩差別不大,似乎只是詩人作詩之餘的嘗試。至於晚唐、五代和宋初的

詞當中,李煜(李後主)身為亡國之君,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書寫國破家亡的悲歎之情,其他詩
15/19
人的詞作多寫男女之情,故又有「詞為豔科」之説。

宋代以來,詞人有「婉約派』興「豪放派」之分。婉約派詞人側重寫兒女感情,兼及離愁別緒,
或以詞詠物等,詞作特點是結構縝密,言辭綺麗,講究音律和諧,呈現一種柔婉之美。代表詞人
有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其中周邦彥更被稱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

豪放派則由蘇軾所開創。其詞作特點是不限於寫兒女之情,而是將抒情、寫景、哲理等包納入
詞,擴闊了寫作範疇,提高了詞的意境。同時,詞作相對上擺脱音律限制,情感較自然奔放。南
宋愛國詞人如張孝祥、辛棄疾等的湧現,使豪放派的詞作更為豐富多采。

如以五言詩、七言詩為主的近體詩歌作比較,詞在聲律、章法等方面可説別具特色。詞發展至
宋代達到頂峰,「宋詞」被視為宋代文學的代表,得以與「唐詩」相媲美。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的曠達人生觀

  在蘇軾的詞作中,常常顯露出一種樂觀、曠達的人生觀,使後世人深
受吸引。最能反映這種曠達人生觀的,可說是《定風波》一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
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
蘇軾在詞作中常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展露樂觀曠達的
人生觀,為後世
所傳誦。
  該詞寫於他謫居黃州之時。那天他在路上行走,遇上天雨,身邊又沒
有雨具,同行的友人都感到狼狽,蘇軾卻仍是瀟灑吟嘯漫步,自得其樂。
「一簑煙雨任平生」,意思是即使穿著簑衣,在風雨中度過一輩子也不擔
心,暗示自己無懼一時的得失起跌。這首詞展現出儒家厚德載物、道家無
待、及佛家空明澄澈意念的雜揉融合,因而受到後世的景仰和傳誦。

  在貶官到黃州後的數年間,蘇軾寫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當中不少
蘇軾謫居黃州期
詞作也像《定風波》一樣,反映出他能樂觀看待世事的一面。如《鷓鴣天》: 間,有不少詞作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說天公頗有情意地於昨夜三更下 也反映他樂觀看
待世事的一面。
了一場雨,讓他能度過涼爽的一天。《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認為一個人只要具備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便能在任何境遇中處之泰然,享受到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涼風。

  蘇軾的人生並不順遂,在仕途上曾多次遭到貶官,但他仍常以一種
蘇軾屢遭貶官,
瀟灑、曠達的人生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或許是因為蘇軾自少讀老莊,又喜 仍以瀟灑曠達的
與僧人交遊之故。他的人生態度反映在他許多詩詞、文章中,為後世留下 人生態度面對逆
境,為後世帶來
豐富的文學瑰寶。 啟發。

16/19
古代才女知多少
中國歷代文學創作者多以男性為主,女性作者似乎被隱沒在歷史洪流裡。除了為數極少的
「才女」之外,中國古代的女性作者很少受到重視。

其實中國古代的女性作者為數不少。據曹正民《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一書統計,從漢代到清
代,可考的女性作者就有三千多人,其中二千多人有文學作品保留至今。當中確有一些才女,

能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南宋的女詞人李淸照固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西漢時的卓文君
《怨郎詩》,使有意離棄她的夫君司馬相如回心轉意;又如東漢初的班昭,繼承其兄班固續寫並
完成《漢書》;再如東漢末年的蔡琰(蔡文姫),一度被匈奴人所擄,回國後寫成著名的《悲憤
詩》。

但整體上,相對於男性的才子而言,受到注視的才女在古代文學史上可謂寥若晨星。之所以
出現以上現象,是由於中國傳統思想中「重男輕女」的觀念使然。首先,中國古代婦女地位是較低
的,大約在明清時期更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説,因此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比男性少,作品
自然也相對較少。其次,古代又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觀念,婦女即使有機會讀書,但她們的職
責往往被限制於相夫教子,缺乏其他生活的體驗,縱然有機會寫作,也往往因為缺乏人生閲歷,
而影響作品的深度。再者,古代的文壇始終由男性主導,男性文人可能是出於好奇或憐惜,會對
才女的作品或生平事跡加以傳揚,梘之為一時佳話,但才女或女性作者本身難以打入男性文人
圈子,只能處於邊緣地位。

時移世易,到了近代,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作家在文壇上的比例已較古代大為增加 ,
不讓男性作家專美。而女性作家號稱「才女」者,更是十分常見的現象。

南宋的愛國詞人群體
南宋時,北方的中原地區落入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國手中,宋室偏安江南。不少文臣武將希望
朝廷出師北伐,收復中原。他們透過填詞表達心中願望,形成了愛國詞人群體。

南宋的愛國詞作中,最著名的要數岳飛(1103-1142 年)的《滿江紅》。岳飛是南宋初年一代
名將,《滿江紅》: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充分表
達誓要奮勇殺敵,光復故土的雄心壯志。

而南宋愛國詞人中成就最大者,要數辛棄疾。他繼承蘇軾的豪放詞風,善用比興,詞風雄奇
壯闊、富有進取不屈的精神,也是兩宋詞作最多的詞作家。其代表作《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敍述喝醉的壯士在醉夢浮現
在軍營閲兵點將的景象。又如《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
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在賞覽風景時,也想起中原失陷,對故土念念不忘。

張孝样(1131-1169 年)也是著名的愛國詞人。他也仿效蘇軾的豪放詞風,善於即景抒情。他
的《水調歌頭》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引用東晉名將祖逖渡江北伐時立誓的典故,表
達北伐中原的願望。其他著名的愛國詞人如張元幹、葉夢得、朱敦儒、陸游等,亦多展現豪放風格。
17/19
南宋的愛國詞人,除了填寫慷慨激昂的愛國詞作之外,有時也會在詞作中書寫山水園林生活
對於一時未能實現抱負的他們來説,這不失為一種對自我心靈的治療。如辛棄疾《蝶戀花》:「何
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來,人要山無意。」及《玉樓春》:「老僧拍手笑相誇,且喜青山依舊
住。」,展現閒適喜樂之情,呈現出詞人情感的不同樣態。

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風俗與民族特色。中國古代的詩詞作品
中國古代的詩詞
多有對傳統節日的描寫,當中不乏佳作名句。 作品中,不乏關
於傳統節日的佳
作名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
舊符。」這是王安石《元日》所描寫的春節景象。春節也就是農曆新年,在每
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中國傳統節日當中, 中國人過春節講
最重要的莫過於春節;《元日》中提到的燃放炮竹、更換春聯等習俗,都有 求一家團圓。
除舊迎新的意思。中國人過春節也講求闔家團圓,在春節前一晚是除夕,
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除了春節之外,不少中國傳統節日也講求「團圓」。中秋就有「團圓節」
的別稱。中秋節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月圓之夜。月圓也象徵闔家團
圓,這天晚上,一家人通常會一同賞月,共享天倫之樂;若家人分隔兩
中秋節也是講求
地,人們就會想念異地的親人。古代詩人留下不少在中秋夜想念親人的詩 一家團圓的節
詞名句,當中以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最為 日。
人所熟悉。

  冬至也是講求「團圓」的節日。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
一日;從這天起到夏天,白晝的時間會愈來愈長,古人認為這是代表陽
氣回昇,因此視之為重要的節日。冬至受到的重視可說僅次於春節,故又
稱「亞歲」,又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在這一天,中國南方人習慣吃湯圓, 冬至也講求團
圓。
象徵一家大小團圓;在很多地區,這天晚上都有一家團聚吃飯的習慣。至
於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反映的則是詩人
長年客居異地的哀愁。

  此外還有元宵。元宵節在每年正月十五日。這天晚上是一年之中的第
一個月圓之夜,月圓象徵團圓;這一天人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湯圓也
是團圓的象徵。據考證,元宵起源於漢代以燈火祭祀神明的習俗,後來則
形成夜賞花燈之風俗。在這天晚上,男男女女多會外出觀賞花燈,街上遊 元宵節也是象
徵團圓的節
人熙來攘往,由此也造就古代男女交往的機會。辛棄疾《青玉案》:「眾裡 日,也被視作
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繪的就是元宵佳節中 中國情人節。
尋找意中人的情節。到了現代,元宵又被稱作「中國情人節」。

  在元宵之外,中國還有一個屬於情人的節日──七夕。相傳天上的牛
18/19
七夕講的是牛郎
織女的故事,是
另一個中國情人
節。
郎和織女被天河所阻隔,只能在每年七月初七日才有機會相聚。《古詩十
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寫的便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而
北宋秦觀的《鵲橋仙》詞作,所寫的也是牛郎和織女,當中的「兩情若是久
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為後人所傳誦。就民間風俗,婦女在七夕拜祭
七姐(據說織女在姊妹中排行第七),祈求像七姐那樣具備智慧而手

工靈巧,故七夕又稱「乞巧」節。

  中國傳統倫理十分重視孝道,一些傳統節日中也有追念祖先的風俗。
俗語說:「清明掃墓,冬至祭祖。」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清明節、重陽節
行人欲斷魂」,描述的清明景象。此外,人們也常在重陽掃墓祭祖。重陽的 都是中國人掃墓
祭祖的節日。
風俗最初主要是登高和賞菊,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到自
己身在異鄉,未能與家人登高,由此寄託想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

  中國具有五千年歷史,其節慶活動薈萃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傳統節日反映民
族文化,也為文
同時成為中國傳統文學重要的題材。 學中重要的題
材。

19/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