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十五篇文言文(三) 複習講義 桃花源記(B1L8)

先自行閱讀課文,並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從題目檢索
(一)從題目檢索文章主題:
題目 桃花 源 記
重要概念 特色、意象 空間地點 文體
1. 「桃」諧音【 逃 】,有逃
離人間大亂、隱遁之意。
2. 「桃」諧音【 陶 】,有暗 【 記敘 】
涵義 水源處
指此處為己身理想生活之意。 文
3. 桃在神話中有重生、長生之
意。

(二)請從〈桃花源記〉的題解中尋找線索,回答下列問題:
「桃花源」是指何地? 作者想像中的【 人間樂土 】
此文原本放於何詩之前? 〈【 桃花源 】詩〉
桃花源記 的文體屬性為何? 贈序 詩序
戰亂頻仍 社會汙濁 安居樂業
作者所處的環境為何?
虛偽黑暗
用寫作以溫飽 期望扭轉現實
創作桃花源的動機與原因為何?
寄託自己理想

從文體檢索
(一)請依據本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本文屬於【 記敘 】文。
2. 本文的主旨是:
漁人勇闖祕境而有意外的收穫 文人描繪和樂自足的理想世界
隱士描寫恬靜安詳的生活自況
(二)本文記敘捕魚人尋訪桃花源的始末,請依課文完成人、事、時、地的訊息檢索。
人 事 時 地
漁人、桃源人、太守
發現桃花源 晉太元中(秦亂) 武陵(桃花源)
、劉子驥
3
請運用從課文中得到的訊息,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從段落檢索訊息、發展解釋
第一段
(一)請依據第一段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時間(朝代及年號) 地點 人物(職業)
【 晉太元 】年間 武陵 漁人

(二)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是

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事先計畫 偶然發現

漁人發現桃花源的原因 緣溪行,【 忘 】路之遠近。

範圍:夾岸【 數百步 】。
桃花林範圍與狀態 狀態: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樹木
凋零
到桃花林的盡頭,看見: 於是主角:
因見桃花林而: 一山,山有【 小口 便【 捨船
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甚【 異 】之 】, 】,
。 彷彿若【 有光 】。 從【 口入
】。
暗示漁人入桃花源乃無
【 忘(路) 】、【 忽(逢) 】。
心之舉的文字
流露出漁人好奇心,鋪
甚異之
墊漁人之後動作的文字
1. 詮釋理解:由此段文句推論,能進入桃花源的人,心靈狀態如何
答:(參考答案)漁人沿溪划行,不小心「忘路」才誤入桃花源,而「忘」字正強調了「
忘機」,沒有心機的人才能有機會發現桃花源。
2. 詮釋理解:漁人為什麼感到桃花源的「異」呢?
答:(參考答案)漁人對夾岸桃花驚嘆不已,於是想要一探究竟。漁人的「異」是單純感
到奇異而想追尋美的心情,跳脫塵俗的功利。

第二段
(三)請依據第二段,說明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自然景觀為何?
景觀 特色 課文文句
地貌 丘陵起伏 山高路窄 平坦廣闊 土地平曠
屋舍 雜亂 參差 整齊 屋舍儼然
田地 肥沃 貧瘠 荒蕪 有良田
水池 優美 汙濁 乾涸 美池
植物 梅 竹 桑 茶 松 桑、竹之屬
忙碌喧鬧 交錯通達 崎嶇難行
道路 阡陌交通

豕 雞 狗 貓 馬
牲畜 雞犬相聞

(四)其次,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人情風景如何?
人情風景 特色 課文文句
各自生活,少有往來 交往便利,互有往
彼此互動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和漁人穿著相似 和漁人穿著不同 男女衣著,悉如【 外人



衣著
外人:【 桃花源外的人

稼作勤奮,豐衣足食 青黃不接,耕作不 黃髮(借指【 老人


氣氛 力 】)垂髫(借指【 兒
鼓腹而遊,及時行樂 親子同樂,老安少 童 】),並怡然自樂。

可用哪些詞語形容他們的生活狀態?
自給自足 知足和樂 兵荒馬亂 農業社會 情感疏離 賦稅沉重

環堵蕭然 安居樂業 老者安之 白雲蒼狗 少者懷之 及時行樂

(五)桃花源人看到漁人的反應是:
事件 反應 課文文句
見到漁人 害怕 驚訝 生氣 悲傷 見漁人,乃大驚
拒絕漁人,趕離桃源 不予理會,日常耕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

對待漁人 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
邀請到府,盛宴款待 好奇關心,圍觀了
訊。

可以看出桃花源人有哪些特質?
純樸敦厚 熱情好客 疏離冷漠 親切隨和
好奇熱絡 慷慨善良 爾虞我詐 防禦心強
(六)桃花源人自述先祖進入桃花源以及漁人述說村外世界後,村人的反應是
桃花源人先祖為何來此 先世【 避秦時亂 】
先祖帶哪些人進入桃花源? 妻子 小孩 同鄉的人 官員
桃花源人不知道哪些朝代? 秦 漢 魏 晉
(參考答案)得知桃花源外的世界早已幾度改朝換代、物換
村人聽漁人述說外面世界為 星移,想必人民又經過不少戰火,可想見社會的動盪與人民
何嘆惋? 的苦痛。外界依然過著如先祖當初一樣,動盪不安的生活,
因此感到無奈悲嘆。
第二段從「見漁人,乃大驚」至「停數日,辭去」善用省略技巧。請於此段課文文字中
的【 】填入正確的主詞或受詞,使文意更完整。如:「【村中人】見漁人,【村中人
】乃大驚。」
【 村中人 】見漁人,【 村中人 】乃大驚,【 村中人 】問【 漁人 】所從來
,【 漁人 】具答之。【 村中人 】便要【 漁人 】還家,【 村中人 】設酒、殺雞
、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村中人 】咸來問訊。【 村中人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村中人 】問今是何世?【 村中人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村中人 】皆嘆惋。餘人各復延
【 漁人 】至其家,【 村中人 】皆出酒食。【 漁人 】停數日,【 漁人 】辭去。

(七)漁人欲辭去,桃花源人對他有所叮嚀(或告誡),其用意與原因是
桃花源人的叮嚀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以原文回答)
希望 外界知道桃花源
用意
不希望
(參考答案)桃花源人先祖是為避亂,才逃到桃花源。當得知桃花源外
原因 的亂象,更明白避世不易,而不願外人得知桃花源,所以才婉轉的叮嚀
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希望破壞原本平靜的生活環境。

第三段
(八)漁人離開桃花源後的發展是
舉動:1. 便扶向路,【 處處誌之 】。
漁人離開後,有哪 2. 及郡下,【 詣太守 】,【 說如此 】。
些舉動? 短促句式呈現出:【 (參考答案)表現漁人急於向太守報告桃花源
的存在,置桃花源人的叮嚀於不顧,不守信用。 】
漁人、太守與劉子 漁人和太守 尋【 向所誌 】,遂【 迷不復得路 】。
驥先後如何尋訪桃
花源?其結果如何 聞之,欣然【 規往 】,【 未果 】,尋
劉子驥
? 病終。
最後結局是什麼? 結局:後遂【 無問津者 】。
作者藉此暗示什麼 暗示:【 (參考答案)美好境界的幻滅,讓讀者因而有所反思,或
? 增添想像空間,使故事餘味無窮。 】
詮釋理解:陶淵明為何於文末安排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卻不可得的故事情節?對
這兩個角色各有何寄託
答:(參考答案)太守代表追求權勢及有機巧之心的人,有心機當然無法找到桃花源。而
劉子驥在晉史中是真有其傳的高尚隱士,他雖然規劃要去,但還沒成行就生病而死。
代表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終究破滅。

全文統整
(一)梁啟超說:「〈桃花源記〉可以說是唐以前第一篇小說。」請依下列小說要素,整理全
文的結構:
小說要素

主題(主旨 建構理想境界 展現隱居世界 呼籲自然保


) 育
人物 武陵人 桃花源村人 東晉孝武帝 太守 劉子驥
地點:【 武陵 】、【 桃花源
場景 時間:【 晉太元 】

請將以下代號,依〈桃花源記〉情節發展填入下列空格中:
(A)忽逢桃花林,進入山洞 (B)離去再尋覓,無法尋得
情節
(C)沿溪捕魚 (D)進入桃花源,描述所見所感
開端【 (C) 】 發展【 (A) 】 高潮【 (D) 】 結局【 (B) 】
敘述觀點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二)本文為陶淵明虛構的故事,虛實交疊的手法讓人信以為真。其中虛與實的故事要素是:
項目 故事要素
虛 漁人、桃花源人、桃花源故事、太守
實 時代:晉太元。地名:武陵。人名:劉子驥

(三)超級比一比:漁人前後兩次探訪桃花源的經歷有哪些不同?
比較的類別 第一次 第二次
參與人員 獨自一人 太守遣人隨其往
偶然發現──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探訪經過 刻意計劃──尋向所誌
忽逢桃花林
探訪目的 【 無 】心機──【 無 】特定 【 有 】心機──【 有 】意尋
(有/無) 目的 訪
探訪結果 無心而入桃花源,備受禮遇 違背承諾有心機,遂迷不復得路
設計兩次 (參考答案)有意再尋找卻不成功,令桃花源更加撲朔迷離,似真似假,令人
探訪用意 難辨。亦暗指現實社會中,人因現實深懷心機,不可能找到純淨無垢的安樂淨
土。

(四)寓意快問快答:請比較文中的重要人物。
人物 命名特色 行為 世俗形象

漁人 以【 職業 】為名 發現桃花源又離開桃花源 愚昧凡夫俗子

桃花源人 以【 地名 】為名,是一群人 與世隔絕的生活 離世隱居者

以【 位階 】為名,強調身分地
太守 刻意派人探訪而不得 貪婪為官仕宦

受美好理想牽引而刻意尋
劉子驥 【 真 】有其人,實際人名 清高隱士

閱讀下列文章,並試著回答問題:

文章比較、延伸閱讀
(一)以下為張旭〈桃花溪〉,是藉 桃花源記 的意境而創作的寫景詩,請閱讀後回答下列問
題: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釋】飛橋:高橋。磯:水邊凸出的岩石。盡日:整天、終日。
1. 關於本詩,下列描述正確的有哪些?
全詩從遠景起筆寫到近景
首句寫的是銀河鵲橋
真實描繪桃源洞裡美妙景色
三四句寫出流水無情之感
呈現嚮往世外桃源心境
全詩單純寫景,並無描繪人事
補充說明:此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以及詩人對漁人的詢問,散發出嚮往世外桃源
的心情。首句從遠外落筆,寫的是野外煙霧中的若隱若現的橋,好像仙境一般;
然後鏡頭移近,寫飄流片片桃花的溪上,有著漁舟輕泛,「問漁船」三字,則透
露出對世外桃源心馳神往的情態,詩人也自入此詩中。全詩暗用了〈桃花源記〉
的典故氛圍,有「問漁船」等人事發生。
2. 請試著翻譯本詩:
答:(參考答案)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我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上的人。那桃花整天隨著
流水不斷飄出,桃花源的洞口是在清溪的哪一邊呢?
(二)以下為《老子》第八十章之內容 小國寡民 ,請與〈桃花源記〉相比較,先依下表列出
兩篇文句,再說明兩篇相同處為何?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
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
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釋】什佰之器:十倍、百倍的器物,形容器物甚多。什伯,即十百。重死:重視生命
。不遠徙:不向遠方遷移。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然有船與車,卻沒有必要乘坐
。輿,車。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雖然有鎧甲兵器,卻沒有必要使用。陳,陳列,
引申為使用。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讓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生活,引申為不用巧
智與知識。復,回到。甘其食:人民以他們的食物為甘美。甘,動詞,以……為
甘。下三句「美」、「安」、「樂」用法相同。俗:群眾的風尚習慣。老死不相
往來:直到老死,互相不來往。比喻人雖然相距很近,彼此間卻互不來往,互不
干擾。
語譯: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雖有許多器物,而不使用;讓人民重視生命,不向遠方遷移;雖
然有車、船,但沒有必要乘坐;雖然有鎧甲兵器,但沒有必要使用。讓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
的生活。人民以他們的食物為甘美,以他們的服裝為美觀,以他們的居所為安適,以他們的
習俗而安樂。鄰國之間可以彼此望見,雞鳴狗吠聲會相互聽到,但人民則從生到死,都互相
不往來。

小國寡民
〈桃花源記〉 相同點
(請填入原文)
兩者社會型態皆過著怎樣的生
土地平曠,屋舍儼 活?
然,有良田、美池 答:(參考答案)安詳和樂地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 住在純樸鄉野,過著自給
生活環境 、桑、竹之屬,阡
相聞。 自足、無為無華、知足自
陌交通,雞犬相聞
。 在,怡然自樂的生活。

黃髮垂髫,並怡然 甘其食,美其服,安
風俗人情
自樂。 其居,樂其俗。

聯繫狀態 先世避秦時亂,率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 兩者與外界聯繫狀態如何?


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相聞,民至老死不相 答:(參考答案)過著與世隔
,不復出焉,遂與 往來。 絕,沒有私心欲望、政治
外人間隔。 紛擾、權力鬥爭,不與外
界接觸的平靜生活。

知己想想
清初張潮在《幽夢影》曾說:「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
淵明為知己。」請仔細品讀下列詩句後,寫出花名,並勾選出以陶淵明為「知己」者
陶淵明
詩句 花名
知己
1.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
今。 梅花
王淇〈梅〉
2.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
今。 菊花
曹雪芹《紅樓夢》
3.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
中。 菊花
鄭思肖〈畫菊〉
4.只應紅杏是知音,灼灼偏宜間竹陰。幾樹半開金谷曉,一溪齊綻武陵
深。 桃花
李中〈桃花〉
5.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此花開盡更無
花。 菊花
元稹〈菊花〉
6.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占人間第一
香。 牡丹
皮日休〈牡丹〉
語譯:
1. 梅花不願受半點塵埃的汙染,甘心待在竹籬茅舍邊獨自綻放。只因不小心結識了林和靖,便被
詩人們傳誦吟詠至今。
2. 滿紙書寫的都是平日自憐的愁怨,誰能從隻字片語中理解我的心事呢?菊花自從受到陶淵明的
品評後,高尚的品格直到今日還被人稱道。
3. 菊花不跟隨百花一同盛開,獨自在疏籬間綻放也能自得其樂。它寧願在自己的花香裡凋謝,也
不願在冬日裡被凜冽的北風吹落。
4. 只有杏花是它的知音,在竹林中顯得特別鮮明。在金谷園中有幾棵已半開,在武陵則整段溪岸
都一同綻放。
5. 一叢叢的秋菊環繞著房舍,好像來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賞菊,不知不覺就到了太陽西斜
的時刻。不是因為偏愛菊花,而是因為等到菊花凋謝之後就無花可賞了。
6. 當眾花相繼凋零,它才剛初吐芬芳,人們稱其為百花之王。人們競相誇讚它舉世無雙的豔麗,
人間最芳香的花非它莫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