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教师版

小组合作的形式,思考下列问题: 再读课文,体会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
说说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 么。试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概括说说。”接
件。 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静”。最后,让学生
尝试用父亲的口吻说说文章中诸葛亮对儿 思考古人所说的“君子”有哪些内涵。
子说了些什么,体会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诫
我们都知道,理解文本不是文言文教学的 子书》,而不是《与子书》?两者的差异在何
唯一任务,但却是基本任务。然而需要强调的 处?我觉得关键在“诫”字。“诫”是劝诫、劝
是,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 勉的意思,诸葛亮的这封家书写的不是家长里
言文阅读的能力才是目的所在。本节课设计的 短,不是父子情深,因此,我在教学中要让学
这个环节,是一种解决“言”与“文”关系问 生明白作者告诉了儿子哪些修身治学的道理。
题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尝试用父亲的口吻告 概括起来,第一是“静”,第二是“俭”,第三
诫自己的儿子,这需要一个前提:学生要读懂 是“志”。“静”与“俭”是修身养德的方法,
文句。教师对“言”的讲解一定要点在学生的 修身养德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宁静是
疑难处,讲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本文文下的 一个人明确、坚定志向而走向成功的前提。流
注释较多,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太大,但有 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一事无成。诸葛亮告诫
些用法必须加以强调,比如,“非学无以广才, 自己的儿子应该惜时勤学;勤学的目的是成才,
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广”和“成”都是使动 而成才则是为了为社会所用。诸葛亮教子之心
用法,
“非……无以……”是双重否定句式,其 何等良苦!
作用是加强肯定的语气。 朱熹说: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很有道 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
理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遵循“字不离句,句 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
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教者的眼里一定 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
要有“言”又有“文”。 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可见,阅读
三、三读,读透训诫之理 文言文需要层层深入,“去尽骨,方见髓”。由
文言文教学不能止步于字词积累,也不能 文言,到文章,再到文化,这应该是我们文言
停留在文本内容上,文言文还蕴含着文化与情 文教学设计的一条基本准则。如何将这三者有
怀。本文开篇就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 机结合、融会贯通?我想,关照言与文,通过
指出了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因此我设计了一 朗读深入挖掘文本,让学生读懂、读透文本,
个主问题:
“《诫子书》短短 86 字,有人评价说 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言文合一的有效实施路
它是修身养性之准则、处世治国之根本。请你 径。

·多读一点·

初,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

68    2019年第6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