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22-2-(壬寅年) 經學班 詩經、禮記選讀-學員筆記 (第一堂) 頁1

【詩經】選讀 (簡介) (第一堂講義)

《詩經的價值》
詩經-是我國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無論在探究古代史上、在
文化教育上、在文學修養上,都有其權威性。乃至在品德修養上、
陶冶性情上、感情抒發上、人情禮節的認識、生活知識的認知上,
都具有非常珍貴的參考價值。也是四言詩的鼻祖,是後代詩作啟
發靈感來源之一。
雖然詩經距離現代社會已經很遙遠,但詩經中不少精煉的語句,
仍然是現代人常常引用作思想交流的。古人熟讀詩經,方稱得上
文人雅士,才懂得人際交往。現代人學詩,能完善人格,提升修養,
淨化社會。
修行上學習詩經,在提升個人文化素養、言語表達方面很有幫
助,更能契入儒家經句的神髓。對於認識各朝代的其他詩詞,會
更容易掌握及運用(古人言:一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所指之書,包括詩經)
《詩經的歷史》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距今約三千年。詩經
內容非常廣泛豐富,有描寫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
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外交聯誼,甚至天象、地貌、動
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內容概括了由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前後
共約五六百年的上下層社會面貌。所涉及地域包括陝西、甘肅、
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據說詩經流傳到春
秋時期原有 3 千首,後經孔子篩選刪除後,只剩下 311 首,稱詩三百.

詩經最初有很大部份是配有樂譜用以唱詠的;可惜因年代久遠,
頁1
2022-2-(壬寅年) 經學班 詩經、禮記選讀-學員筆記 (第一堂) 頁2

樂譜失傳了,只留下詩經的文字。
《詩經在春秋年代的作用》
一, 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才。
二, 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唱誦。
三,在官式酬酢或外交場合中以為邀請、訴求、爭辯、交涉的語言.
外交往來中以詩表意,乃當時十分重要的語言工具(不學詩無以言) .
“春秋左傳”中有關以詩辦外交的記載不少(襄公 27 年-齊國慶封
到訪魯,宴會中無禮,被大夫叔孫豹唱「相鼠」詩諷刺- (鄘風-相
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
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音全, 快速之意)死?).

(魯昭公 20 年-晏子隨齊景公出獵,景公稱贊一臣子與他和協,
晏子引詩-商頌·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以烹煮食物,五味應該
融洽,調和才算好味,來說明協調的意義;隱喻臣下一味附和君上
的話,不能稱為和協。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國遭受吳國入侵,楚將申包胥赴秦國
討救兵,秦哀公不為所動。申包胥在秦宮外一連哭了七天七夜,
終於感動秦哀公,並唱了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表明秦國願意出手相救。
可見「詩」在當時是國際間交往的一種重要工具!但所引用“詩
”中的句子,不論屬於勸諫、評論、辨析、抒慨等,皆只取詩的

二句以表達自己的心聲,與整篇的意義未必相同。

論語中記載孔聖人對「詩」的推崇:

頁2
2022-2-(壬寅年) 經學班 詩經、禮記選讀-學員筆記 (第一堂) 頁3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
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篇

興 -引發聯想:從詩所描寫的畫面或意境,聯想到其他有關的切身
事情,就是「興」。
「興」-也是引發真誠心意。因為詩的內容皆出於純真的情感,唸
誦它,自然會把內心的真實情感喚醒,回歸了真實的自我!
「詩經」啟發了歷代文人的創作思路,豐富了各朝代的詩作。
讀李白的詩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
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會連想到自己和親人,乃
至有深度的流行曲,同樣會喚起聽眾心中情懷,這就是「興」。
可以觀-觀是可以觀察到個人志節「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聽了學生唸誦詩經的內容,即了解到該學生的品德修養.
人在年輕時雖有高潔的理想,但久了會淡忘,學詩就能喚醒個人
的志節。
可以羣。群是可以感通人群,產生共鳴;詩經裡面所描述的,大
多是群眾共有的經驗,例如:孝順父母,父母如何養育、照顧兒
女,這些普遍性的內容,讀了詩自然受感動,大家都會有共鳴!
猶如現代的歌曲-媽媽好、父母恩、當你老啦、甚至 BE YONG 的,
無論聽、唱都有共同感受,就叫做群。
「群」也有合群的意義。唱詩可以結交朋友,促進友誼。
可以怨。可以舒解委屈怨恨。以誦詩發發牢騷,避免抑鬱成病。

即是借詩抒發不滿,平衡心理。歷代名人如屈原-離騷,陶淵明-歸
去來辭。李白、蘇軾-都以賦詩發洩心懷。

頁3
2022-2-(壬寅年) 經學班 詩經、禮記選讀-學員筆記 (第一堂) 頁4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人感覺運氣差,碰到小人太多,常
被陷害、懷才不遇等等,都會形成心中的怨恨。讀了詩,感受也
有受屈怨嘆的人,自己不是最苦的,就能平衡自己的情緒。
*現代的流行曲,更有不少寫實的歌曲是以「怨」的形式表達的:
半斤八兩/黃家駒-海闊天空/光輝歲月等等。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因為詩經內容不少是描寫孝悌之道。學了
詩,在家更懂得事奉父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到社會上做事,
在朝廷做官,能通情達理,與君上相處會更好(面對君上,有些話
是不能直說的,詩就起勸諫作用了。
(武則天為鞏固權力,殺親生兒子,一子李賢唱詩進諫: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
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尚可,摘絕抱蔓歸。武聽了也大受感動。
在兄弟姐妹相處上,最有名的借詩言志,莫過於七步詩。這些都
是詩的力量。

多識於鳥獣草木之名--詩經中所記載,有草 113 種,木 75 種,鳥


3 種,獸 67 種,虫 29 種,魚 20 種,認識這些名稱,對大自然的
常識就豐富起來(讀詩就好像讀自然課本一樣)。
孔子教育兒子時也曾說過: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周南、召南兩篇是國風首兩篇,主要是談夫婦之道,勉勵修身齊

家之道,孔子說:不讀這兩篇,就不通人情,不懂得與家人和諧
相處,像面向著牆壁,寸步難行。
 這就是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頁4
2022-2-(壬寅年) 經學班 詩經、禮記選讀-學員筆記 (第一堂) 頁5

《聖賢對詩經的推崇》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
孟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荀子:“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司馬遷:“《禮》以節人,《詩》以達意”
《詩經的作者》
詩經不是單一作者的,具體是哪些人寫的,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
證,據說採集者為周朝小國尹國國君尹吉甫,孔子整輯編訂。
尹吉甫因採集詩,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詩經名稱由來》
先秦時期,詩經只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
時期以《詩》《書》《禮》《易》《春秋》尊為儒家五經,始稱《詩
經》。
《詩經的內容分類》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內容有
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
反欺淩的怨歎與憤怒感情的表達。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各地
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
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讓天子能聽到百姓的心聲,
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民間作品,佔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
風,涵蓋中原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歌。
「十五國風」是:周南、召南、邶(音杯)風、鄘(音容)風、衛風、王
頁5
2022-2-(壬寅年) 經學班 詩經、禮記選讀-學員筆記 (第一堂) 頁6

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檜即-鄶)、
曹風、豳(音賓)風。共 160 篇,所以「風」是《詩經》的核心內容。
其中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
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雅】雅是正樂的意思,內容是宮廷貴族用以配合樂曲演唱的,
有 105 篇。分為《小雅》和《大雅》兩類;
《大雅》是周王朝全盛時期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周朝祖
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績,性質比較莊嚴恭敬,除了宴會樂
歌、祭祀樂歌和史詩之外,也有表達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的詩
作,反映民眾願望的諷刺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是宴飲的樂歌,有歡聚的,
也有悲怨傷時、諷詠的詞句。其中一部分民歌,與《國風》類似,
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作品。
【頌】《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
也。
共有 40 篇。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是周王庭和貴族
宗廟祭祀的樂歌、頌神樂歌為主,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
舞,是把周文王用兵打仗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
來,是宗廟樂歌的特點。頌詩中,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的.頌的
名篇主要有《清廟》《維天之命》《噫嘻》等。
春秋戰國,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事
時,往往會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可見「詩經」
在當時的權威性。
頁6
2022-2-(壬寅年) 經學班 詩經、禮記選讀-學員筆記 (第一堂) 頁7

《詩的傳承歷史》
最早傳承者,是孔子學生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
論語: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
「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漢初,說詩的共有四家: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
以及秦末漢初毛亨、毛萇叔侄;據傳毛亨的詩學傳自子夏。到晉
朝,三家詩已流失,只有韓詩外傳 10 卷流傳。現今流傳的詩經,
出自毛亨、毛萇(牆)手筆,史稱毛詩。毛亨、毛萇歷史上稱大毛公、
小毛公(叔侄的關系)。

頁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