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5

建築耐震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手冊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093-301070000G1024

建築耐震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手冊

受 委 託 者 : 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

研究主持人 : 曾一平

協同主持人 蔡益超

研 究 員 : 黃德琳、段永定、李明皓

研 究 助 理 : 吳志強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Recommended Specifications and Quality


Control Guidelines for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 Seismic Applications

BY
Y. P. Tseng
I. C. Tsai
D. L. Hwang, Y. D. Duan and M. H. Lee
John Wu

November, 2004

























建築耐震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手冊
出版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電話:(02)27362389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 333 號 13 樓
網址:http://abri.gov.tw
出版年月:九十三年十二月
版(刷)次:初版
工本費:200 元
目次

目次
目次 ..................................................................................................................................... i
表次 ................................................................................................................................... iii
圖次 .................................................................................................................................... v
中文摘要 ........................................................................................................................... vi
ABSTRACT ................................................................................................................... ix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 1
第一節 結構設計流程與計算書目錄 .................................................................... 1
第二節 設計品管機制 ............................................................................................ 5
第三節 品管作業綱要 ............................................................................................ 6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 28
第一節 立面或平面結構系統不佳 ...................................................................... 28
第二節 結構分析模型不當 .................................................................................. 29
第三節 結構分析或設計程式不當 ...................................................................... 31
第四節 梁柱構材設計缺失 .................................................................................. 31
第五節 非結構牆配置不當 .................................................................................. 32
第六節 軟弱層檢核不正確 .................................................................................. 33
第七節 地下結構設計方式不當 .......................................................................... 34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 37
第一節 結構系統概述 .......................................................................................... 37
第二節 設計依據 .................................................................................................. 38
第三節 垂直載重計算 .......................................................................................... 38
第四節 水平地震力計算 ...................................................................................... 39
第五節 地下室與構材設計地震力 ...................................................................... 45
第四章 規範檢核 .......................................................................................................... 47
第一節 極限層剪力強度檢核 .............................................................................. 47
第二節 強柱弱梁檢核 .......................................................................................... 49
第三節 軟層(剛性率)檢核 ................................................................................... 51
第四節 柱之長細效應檢討 .................................................................................. 51
第五節 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 52
第六節 非結構牆之影響 ...................................................................................... 52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 55

i
目次

第一節 設計流程 .................................................................................................. 55


第二節 結構分析模式-地上結構......................................................................... 56
第三節 結構分析模式-地下結構與基礎............................................................. 61
第四節 載重組合 .................................................................................................. 63
第五節 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 .............................................................................. 66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 70
第一節 國內耐震設計規範草案之耐震工程品管 .............................................. 70
第二節 國內其他施工相關法規及規定 .............................................................. 74
第三節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 77
第四節 施工品管機制 .......................................................................................... 78
第五節 建築結構施工品管作業綱要 .................................................................. 79
第六節 建築結構施工品管檢查表 ...................................................................... 90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 115
第一節 混凝土品質問題 .................................................................................... 116
第二節 模板工程問題: .................................................................................... 117
第三節 基礎施工問題 ........................................................................................ 117
第四節 構材斷面配置及施工問題探討 ............................................................ 118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 125
第一節 結構施工品管檢查 ................................................................................ 125
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品管檢查 ............................................................ 127
第三節 其他建築工程 ........................................................................................ 128
參考文獻 ........................................................................................................................ 137
建築結構之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研究案審查回覆 .................................................... 138

ii
表次

表次
表 1-1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13
表 1-2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14
表 1-3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15
表 1-4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16
表 1-5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17
表 1-6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18
表 1-7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19
表 1-8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0
表 1-9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1
表 1-10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2
表 1-11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3
表 1-12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4
表 1-13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5
表 1-14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6
表 1-15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 27
表 3-1 阻尼比修正係數BS與B1(線性內插求值) ................................................. 45
表 6-1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封面.......................................................... 91
表 6-2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基本資料概要 ........................................ 92
表 6-3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工程概要 ................................................. 93
表 6-4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檢查與試驗項目 .................................. 94
表 6-5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檢查項目(續) ........................................ 95
表 6-6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混凝土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96
表 6-7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鋼筋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97
表 6-8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模板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98
表 6-9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鋼構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99
表 6-10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非結構構材與設備品質管制檢查表
(範例)............................................................................................................................. 100
表 6-11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地磚貼作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101
表 6-12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石材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102
表 6-13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砌磚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103
表 6-14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水泥砂漿粉刷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
(範例)............................................................................................................................. 104
表 6-15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鋁門窗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iii
表次

........................................................................................................................................ 105
表 6-16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天花板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106
表 6-17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觀測系統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 106
表 8-1 模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I) ................................................................ 129
表 8-2 模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II) ............................................................... 130
表 8-3 鋼筋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131
表 8-4 混凝土澆置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132
表 8-5 水泥砂漿粉刷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 133
表 8-6 壁磚貼作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 134
表 8-7 鋁門窗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 135
表 8-8 天花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 136

iv
圖次

圖次
圖 1-1 傳統結構設計流程............................................................................................ 12
圖 3-1 921 地震時測站TCU052 記錄所模擬之反應譜相符地震記錄...................... 46
圖 5-1 樁基礎與簡易模型............................................................................................ 69
圖 5-2 精確之樁基礎模型............................................................................................ 69
圖 6-1 模板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107
圖 6-2 模板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108
圖 6-3 鋼筋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109
圖 6-4 混凝土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110
圖 6-5 水泥砂漿粉刷工程施工檢驗流程...................................................................111
圖 6-6 壁磚貼作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112
圖 6-7 鋁門窗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113
圖 6-8 天花板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114

v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關鍵詞:耐震設計、耐震施工、品管作業

一、研究緣起

921 集集大地震與後續的 331 大地震,除了讓民眾對房屋結構安全


失去信心,同時也震出了國內建築結構於設計及施工品質上之問題。有
鑑於美國採用「特別監造制度」(Special Inspection) 確保結構之品質及
公共安全,及日本採用之「中間檢查」制度來落實建築監造及加強施工
檢查,國內建研所亦規劃設置並推動「耐震建築標章」欲來提升國內建
築物之耐震品質。但此些制度皆著重於施工品質管制與品質確認方面,
而在設計階段之品管機制則著力較少,雖然「耐震建築標章」中參考國
內之「結構外審」制度有提出「耐震設計品質(含規劃設計能力)」方面
之審查機制,但其審查項目僅限於概略性之描述,其適用於如「結構外
審」之獨立審查機構,屬於品質保證查核部份,對於業主(起造人)或設
計單位(承造人)自主之設計品質管制機制則需要較詳細之檢查表格,以
使能確切記錄設計品管過程及供主管單位參考。以工程的順序來看,設
計乃先於施工,建築物設計品質之優劣不但關係結構體安全,且連帶影
響後續的施工品質,因此,建築物的耐震設計品質管制與品質保證更應
優先列入考量。

國內之施工檢查制度一般皆較著重於施工保證方面,對於業主(起
造人)或施工單位(承造人)自主之施工品質管制機制則未有規定之,在美
國 FEMA-353 鋼結構耐震施工品質確保準則中則對品質確保及品質管
制有較完善之規則,因此,本研究此部份則以耐震施工品質管制為考量
先提出初步施工品質管制機制,並探討由施工現場工作者經品質管制人
員到品質確認人員之作業研究。

vi
中文摘要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內容主要於業主或設計單位自主之設計與施工品質管制機
制探討,藉由參考國內外相關於此方面之規範或研究文獻,配合國內實
務設計與施工現況調查,研究內容於設計品質管制部份包括設計品管機
制探討及設計品管作業手冊研擬,著重於說明結構設計流程、計算書目
錄及提供設計查核表。於施工品質管制部份則著重於承造廠商之設計品
質管制探討、品管機制及施工品管作業手冊研擬等相關研究,內容主要
於施工品管作業等相關文獻整理及提供施工品管查核表與其詳細說明。
三、重要發現
完成相關研究資料之蒐集、整理與研究探討,如參考美國 FEMA-353
鋼結構耐震施工品質確保準則、美國 IBC2000 建築法規、建築物耐震規
範及解說之修訂則、美國「特別監造制度」、日本「中間檢查」制度、
國內建研所之「耐震建築標章」、工程會施工品質管理制度及各縣市相
關建築管理規定等文獻。參酌國內建築結構工程實際設計與施工狀況,
並藉由收集國內外研究報告與試驗資料,建議出本土化之建築耐震設計
與施工品管作業手冊。
四、主要建議事項
根據研究發現,國內設計與施工品質管制方面仍有許多改進空間,
於建築耐震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正式施行前,應該有其前置準備作業,
本研究分別從立即可行的建議及長期性的建議加以列舉如下。

(一)立即可行之建議

1.委請設計顧問公司針對本研究報告於建築耐震設計品管作業方面進行
試用,以提供設計品管作業手冊於實際施行上之修正意見。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及設計顧問公司

2.委請營造廠商針對本研究報告於建築耐震施工品管作業方面進行試
用,以提供施工品管作業手冊於實際施行上之修正意見。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vii
中文摘要

協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及營造廠商

(二)長期性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縣市政府

協辦機關:學術研究機關、工程顧問公司、營造廠商
長期而言包括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蒐集有關美、日等國,對於建築結構於耐震評估、補強設計之相
關資訊及實際案例,及我國此方面之設計實務資料,進一步將耐震評
估與設計品質管制及耐震施工品質管制兩部份納入本研究手冊。

2.舉辦研討會、講習會及審查會,針對本研究內容進行修訂與審議,廣
集各方意見並藉透過審查會之公信力,對設計與施工廠商願意配合採
用本品管手冊者,頒給象徵性獎章。

3.由內政部營建署對經過審查之品管手冊進行複議,將設計與施工品管
作業之報告與相關文件,視為建物申請開工與使用執照之必要文件。
此點可由公有建物開始施行。

viii
英文摘要

ABSTRACT

Key words: seismic desig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 Research Cause
The Earthquake 921 and 331 not only make people doubt the security of building
structure in Taiwan, but show the problem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architecture structure. In case that the ‘Special Inspection’ is exercised to confirm the
structure quality and public safety in USA and the ‘Medial Check’ is used to make sure
the same goal in Japan, the Taiw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as planned to
establish a system called ‘Seismic Structure Label’ to uplift the domestic seismic
construction quality. However, all those specifications emphasize more o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affirmation, but less on the design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Though the ‘Seismic Structure Label’ quotes a trial method about the seismic
design quality from the domestic ‘external structure trial’ system, all the trial items
restrict on the general descriptions and suit the ‘external structure trial’ only. Regarding
the self design quality control of the builder or the design department, it needs more
detailed check lists to keep the records of designing procedure, which could satisfy the
boss or charger’s needs.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ocess, design surely lies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the design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affects not only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but also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sequently, the seismic design quality
control and affirmation system of structure sha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first.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inspection system focuses generally more on the
construction affirmation ,but fewest on the self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the builder
or the constructer. The USA codes for seismic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steel
structure,FEM-353, has the whole restrictions about both the quality affirmation and
control.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part into consideration to apply an initial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procedure how the workers would
be in the charge of the quality control man and the quality affirmation man at last.

B. Research Method and Process


The contents of this research emphasizes mainly on the self design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the builder or the design department. Referring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 as well as the local practic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design quality
control’ part of the text includes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sign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the make-up of the related handbook. And this part also stresses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design procedure, offering the table of the calculating book contents and the design check

ix
英文摘要

lists. The other par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the make-up of the related handbook. And it
offers the construction check lists.

C. Significant Discovery
This research finishes collecting, arranging,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lated
documents, for instance, The USA codes for seismic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steel
structure ‘FEM-353’, USA architecture regulations’ IBC2000’, seismic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s, USA ‘Special Inspection’, Japan ‘Medial Check’, Taiw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eismic Structure Label’,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local restrictions of building management. Taking the
domestic practic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to account, the contents also present the
local seismic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D. Major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re is much room to improve the domestic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system. Before the seismic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start executing, the preceding preparation should have been done. This
research presents both the immediately applicable and long-term suggestions.
(a). Immediately Applicable Suggestion
1. The design consultant corporations are employed to try out the seismic architecture
design quality control method which the research gives, and the advices from them
would be applied on the Design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Sponsor: Taiw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the I interior)
Adviser: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of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nd design consultant corporations
2.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re employed to try out the seismic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thod which the research gives, and the advices from
them would be applied o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Sponsor: Taiw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the I interior)
Adviser: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of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nd construction companies

(b). Long-term Suggestion


Sponsor: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Taiw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of Ministry of the I interior), County or City

x
英文摘要

Government
Adviser: academic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stitutions, design consultant
corporations and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e long-term suggestions list as following:


1. We must spend more efforts on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 and practical cases locally
or from USA and Japan, which regard the seismic capacity estimation and retrofit
design of architecture. Furthermore, the seismic capacity estimation and design
quality control shall b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textbook.
2. Lectures, meetings, and trial conferences should be held, and the contents of this
research must be taken into discussion and revision during the process. The advices
from all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could be executed under the public power of the trial
conference. The design consultant corporations and construction companies which
give the most will to apply this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will be rewarded.

The trial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should be taken into the second
confirmation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of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So the related documents about the mentione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 must also be taken for granted
when a new construction applies to begin or a operation license allows to
be approved. This could be practiced from public buildings.

xi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921 集集大地震與後續的 331 大地震,除了讓民眾對房屋結構安全


失去信心,同時也震出了國內建築結構於設計及施工品質上之問題。有
鑑於美國採用「特別監造制度」(Special Inspection) 確保結構之品質及
公共安全,及日本採用之「中間檢查」制度來落實建築監造及加強施工
檢查,國內建研所亦規劃設置並推動「耐震建築標章」欲來提升國內建
築物之耐震品質。但此些制度皆著重於施工品質管制與品質確認方面,
而在設計階段之品管機制則著力較少,雖然「耐震建築標章」中參考國
內之「結構外審」制度有提出「耐震設計品質(含規劃設計能力)」方面
之審查機制,但其審查項目僅限於概略性之描述,其適用於如「結構外
審」之獨立審查機構,屬於品質保證查核部份,對於業主(起造人)或設
計單位(承造人)自主之設計品質管制機制則需要較詳細之檢查表格,以
使能確切記錄設計品管過程及供主管單位參考。以工程的順序來看,設
計乃先於施工,建築物設計品質之優劣不但關係結構體安全,且連帶影
響後續的施工品質,因此,建築物的耐震設計品質管制與品質保證更應
優先列入考量。
本篇研究內容主要於業主或設計單位自主之設計品質管制機制探
討,內容包括設計品管機制探討及設計品管作業手冊研擬,有關於品質
保證查核部份則可參見「耐震建築標章」等相關研究文獻。本章內容主
要說明結構設計流程、計算書目錄及提供設計查核表,設計查核表之詳
細內容說明則參見第三章至第五章之內容。

第一節 結構設計流程與計算書目錄

圖 1-1 為傳統結構設計之概略流程圖,其中包括建築基地調整與概
況說明、基地地質調查與鑽探、建築設計及結構系統之選擇、選用結構
材料及設計載重計算、結構分析與檢核、結構細部設計、繪製結構圖說
及施工系統圖說與料單製作等過程。傳統結構計算書之基本目錄則如下
所列,其中項目雖並非所有結構皆適用,但該計算書提供結構計算書之

1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基本格式。
結構計算書目錄
第一章、建築概況
1.1 基地位置概況 1.5 內外牆系統
1.2 建築規模(基地形狀及面積、總高 1.6 停車系統
度、總層數、各樓層高度、建築面積、 1.7 屋頂型式及用途
建蔽率、總樓地板面積) 1.8 鑽探報告摘要及地質評估、地下水
1.3 各層使用用途 位觀察等
1.4 建築材料 1.9 開挖及擋土措施

第二章、結構系統歸納
2.1 構造型式 2.5 擋土支撐
2.2 地上結構系統 2.6 構材尺寸
2.3 牆系統 2.7 層高與跨度描述
2.4 地下結構系統

第三章、荷重計算準則
3.1 設計載重 3.1.6 水位及水浮力
3.1.1 靜載重 3.1.7 設備載重及衝擊載重
3.1.2 活載重 3.2 荷重計算基準
3.1.3 地震力 3.3 荷重數據
3.1.4 風力 3.4 樓層重量分佈
3.1.5 溫度、乾縮應力

第四章、結構模型建立原則
4.1 構材之模擬 理方式
4.1.1 RC 構造 4.1.5 樓版之模擬(橫隔版之模擬)
4.1.2 S 構造 4.2 梁柱接頭之模擬
4.1.3 SRC 構造 4.3 地盤反力計算與土壤彈簧模擬
4.1.4 RC 剪力牆之模擬及非結構牆之處 4.3.1 側向土壤彈簧

2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4.3.2 筏基虛層及土壤彈簧模擬 4.7.1 混凝土材料


4.3.3 基樁彈簧計算與模擬 4.7.2 鋼筋材料
4.4 結構分析模型與程式 4.7.3 鋼骨材料
4.5 橫隔版與獨立自由度說明 4.7.4 銲接材料
4.6 質心與形心位置計算 4.7.5 污工材料
4.7 材料規範

第五章、結構設計資料
5.1 結構平面圖 5.3 建物基本振動周期
5.2 建築物構架圖 5.3.1 規範計算值與動力分析值

第六章、詳細地震力計算
6.1 地震力計算相關係數 6.2.3 動力歷時分析
6.1.1 震區係數 6.2.4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6.1.2 用途係數 6.3 地震力之豎向分配
6.1.3 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係數 6.4 地下結構分析地震力之計算流程
6.2 地震力計算準則 6.4.1 傳遞之極限層剪力強度
6.2.1 靜態地震力 6.4.2 傳遞之極限傾倒力矩
6.2.2 動力反應譜分析

第七章、耐震規範相關檢核
7.1 振態質量和 7.4 極限層剪力強度
7.2 意外扭矩放大倍率 7.5 弱層檢核
7.3 層間最大變位角 7.6 地震剪力傳遞

第八章、結構分析與設計說明
8.1 上部結構分析模式 8.4 構材設計
8.2 地下結構分析模式 8.5 彈性地梁或基樁設計
8.2.1 地梁或基樁之結構應力分析 8.6 非結構牆設計
8.3 載重組合

3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第九章 梁設計範例
9.1 RC 構造 9.3 SRC 構造
9.2 S 構造

第十章、柱設計範例
10.1 RC 構造 10.4 細長柱檢核
10.2 S 構造 10.5 強柱弱梁設計範例
10.3 SRC 構造

第十一章、水浮力檢核
11.1 填土 11.5 常態水位之上浮力檢核
11.2 水位 11.6 最高水位之上浮力檢核
11.3 抗拉拔樁 11.7 筏基底版與地梁小梁配筋
11.4 上浮力檢核之安全係數

第十二章、施工系統
12.1 施工方法
12.2 連續壁或擋土結構應力分析
12.3 開挖面穩定分析
12.4 開挖安全措施及監測系統配置
12.5 特殊施工法

4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第二節 設計品管機制

根據國內建築物耐震規範及參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評鑑制
度,建立國內結構設計專業品管制度,以提供公共工程或民間一般工
程,實施結構設計品管檢查與監督。

1.通則
相關條文所規定之結構設計檢查項目,起造人(或起造人之代理人)
得獨立聘用一位以上專業工程師或專業機構,或由設計單位經起造人同
意指派一位以上專業工程師或專業機構,於設計階段依據本條文規定之
項目,實施結構設計品管查核。專業工程師必須就本章所定之結構查核
項目,實施獨立之結構專業品管查核,並將品管查核記錄依據規定,通
知建築主管機關、起造人、承造人及監造人。
2.結構設計品管查核實施對象

所有建築結構皆需進行結構設計專業品質管制查核。

3.結構設計品管查核機制
結構設計品管查核報告應列為各縣市申報開工許可參考文件之一
及需進行結構外審建築物之參考文件之一。專業工程師應依據工程規模
及設計項目,須有足夠合格專業工程師實施結構設計專業查核。
4.專業工程師

專業工程師為有資格執行設計品管作業之結構、土木專業技師,並
受中央主管機關管理者。
5 起造人

起造人職責為『品質督導』,起造人辦理設計品質督導作業時,應
查核是否確實執行設計品質管理作業。並依據相關規定,得獨立聘僱專
業工程師,執行結構設計專業品質管理工作。

6.結構設計專業查核項目

建築物結構需依表 1-1 實施結構設計專業品管查核。

5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第三節 品管作業綱要

本部份參考美國 IBC2000 建築法規、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


中耐震工程品管章節及國內結構設計常見問題,擬定建築結構設計品管
作業手冊,訂定結構設計品管檢查項目及檢查標準,及各檢查項目之檢
查表格。擬定品管作業手冊綱要如后:

建築結構設計品管作業手冊綱要

1. 通則:

本品管作業手冊適用於一般建築結構物之結構設計品管檢查。相關
條文所規定之檢查項目,起造人得聘用一位以上專業工程師,於設計期
間就設計單位提供之完整結構計算書,依據本條文規定之項目,實施結
構設計專業檢查,專業工程師必須符合相當資格,並須符合中央主管機
關之能力認證。專業工程師必須就本章所定之結構專業項目,將結構設
計檢查過程、結果與改善措施,通知建築主管機關、起造人以及原設計
單位。

2. 標準:

本品管作業手冊之檢查標準為:

(1)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

(2)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

(3)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範及解說

(4)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

(5)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及解說

(6)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6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3.檢查項目:

(1)建築概況
A.基地位置及週遭地貌、道路描述
B.建築規模、各層用途、內外牆系統描述
C.電梯、樓梯、管道間及停車系統描述

(2)基地調查
A.鑽孔數、分佈及深度
B.地下水位觀測
C.取樣及試驗方式
D.各項目數量與頻率依基礎設計規範之規定

(3)結構系統
A.結構系統之選擇是否合適
B.規則性與不規則性結構之判斷
C.基礎型式、平面承載系統、與地盤承載力

(4)設計依據
A.設計規範之使用

(5)垂直載重
A.靜載重
y 每一平方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數值
y 靜載重項目
B.活載重
y 各種用途之樓版活載重
y 屋頂所用活載重與一樓開放空間活載重值
y 活動隔間之重量
y 活載重之折減率計算

7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6)地震力
A.靜力分析:
y 建物是否可以採用靜力分析。
y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計算方式,設計反應譜與重量之選用
y 地盤之分類判斷及反應譜工址放大係數 Fa 及 Fv。
y 建築物基本振動週期之計算
y 用途係數、結構系統韌性容量、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倍數之選用
y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
y 豎向分配及屋頂外加總橫力
y 結構物之偏心扭矩
y 垂直地震力
y 地下室與基礎設計地震力
B.反應譜分析:
y 加速度反應譜係數
y 阻尼修正係數 BS 與 B1 的計算
y 反應譜分析之總橫力
y 考慮之振態數目的有效質量和
y 建築物不規則時,地震輸入的方向
y 使用之振態疊加方法
y 動態扭矩
C.動力歷時分析:
y 模擬之地震紀錄方法
y 線性歷時分析之調整係數
y 線性歷時分析之等效之阻尼比
y 構材非線性分析模型
y 各樓層與構材之韌性需求檢核

8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7)結構分析模式

A.地上結構
y 結構物分析模型之幾何尺寸
y 分析程式
y 結構物分析模型
y 樓板之模擬
y 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
y 接頭之模擬
y 主要構材與次要(非結構)構材
y 樓層重量與質心位置
y 屋突層重量與幾何形狀模擬
y 地上層之基面

B.地下結構與基礎
y 地下結構幾何尺寸與重量模擬
y 基礎構材之強度與勁度
y 土壤彈簧之位置與勁度
y 牆體位置之模擬
y 地下設計水平地震力計算

(8)弱層檢核
A.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方法
B.牆量比檢核,牆之有效斷面積計算
C.層剪力比值

(9)軟層檢核 (剛性率檢核)
A.非結構牆貢獻
B.構材強度計算
C.檢核結果

9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10)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A.檢核層間變位角之地震力及層間變位角
B.鄰棟間距

(11)非結構牆之影響
A.非結構牆配置
B.不均勻及不對稱非結構牆之相關處理

(12)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
A.設計方法
B.設計程式及驗證範例
C.載重組合
D.版構材
y 版配筋及撓度
y 樓版剪力傳遞
E.梁構材
y RC 梁之剪力箍筋韌性設計
y 梁之頂層與底層主筋配置
y RC 梁或 SRC 梁之鋼筋配置
y 鋼梁之無側撐長度及其挫屈危險性
F.柱構材
y 短柱之剪力筋
y RC 柱或 SRC 柱之鋼筋配置
y 鋼柱之局部挫屈危險性
y 鋼柱之續接處處理
G.柱之長細效應檢討
y 細長柱之 P- ∆ 效應
y 側移構架或無側移構架之判斷
y 彎矩放大倍率

10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H.剪力牆及端構材
y 剪力筋配置與錨定
y 端構材分析與設計
y 牆體需承受面內彎矩時之垂直筋配置
I.梁柱接頭
y RC 梁柱接頭檢核
y 鋼骨梁柱接頭等設計
y 強柱弱梁檢核方式

(13)基礎設計
A.基樁承載力分析
B.筏基版之鋼筋施工合理性
C.樁帽及樁本身抗剪、抗彎之分析
D.彈性地梁分析方式與設計

(14)開挖及檔土措施設計
A.分析程式
B.結構分析模式
C.各開挖階段側壁之內力計算及開挖順序
D.連續壁貫入深度計算
E.開挖之塑性隆起穩定性檢核
F.砂湧安全性之檢核
G.上舉破壞之安全性檢核
H.監測系統與計劃
I 鄰房保護措施

3.1 結構設計品管檢查

本節依據前節訂定之建築結構設計品管作業手冊綱要之檢查項
目,擬定查核表之參考型式類如表 1-1,本表依結構設計之檢查項目,
由專業工程師依檢查日期及結果分別記錄於檢查表上,必要時可將缺失
或簡圖記錄於查核表,並於查核表備註欄註明。

11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概念設計與初步設計

建築基地調整與概況說明

大地工程技
基地地質調查與鑽探
師負責進行

依據建築物耐
建築設計部 建築設計及結構系統之選擇
震設計規範
分為由建築
師負責進行
依據建築技術
選用結構材料及設計載重計算
規則

依據建築物耐
進行結構分析與檢核
震設計規範

依據混凝土設
進行結構細部設計
計或鋼結構設
計規範

繪製結構圖說

施工系統圖說與料單製作

圖 1-1 傳統結構設計流程

12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1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建築概況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基地位置,周圍建築物、道路及地貌概況是否詳細描述

□ 建築規模是否詳細描述(基地形狀及面積、總高度、總 層數、各樓層高度、建築
面積、建蔽率、總樓地板面積)

□ 各層用途是否詳細描述

□ 電梯、樓梯及管道間、機械房位置是否詳細描述

□ 隔間隔戶牆及外牆之材料、厚度、位置、固定系統是否詳細描述

□ 停車系統是否詳細描述(坡道或機械停車、車輛、載重、種類)

□ 屋頂型式及用途是否詳細描述

□ 屋突及水箱是否詳細描述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不合格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13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2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基地調查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鑽孔數、分佈及鑽孔深度是否恰當

□ 地下水位觀測是否確實,高低水位推算是否合理

□ 取樣及試驗方式是否正確

□ 地盤承載力計算及沉陷量計算是否正確

□ 地工報告中之柱狀圖、各層土壤分類、N 值、單位重、塑性指數、凝聚強度、
內摩擦角、透水係數、孔隙比、粒徑分佈、垂直及水平彈簧係數等是否完備。

□ 是否收集工址附近一公里內明顯活動斷層之位置及斷層之活動頻率資料。

□ 工址是否需進行地盤改良,改良方式為:

□ 地工報告建議之基礎型式是否恰當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14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3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結構系統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結構系統之選擇是否合適,韌性容量 R 值之選取是否正確

□ 規則性與不規則性結構之判斷是否正確

□ 基礎型式、平面承載系統、與地盤承載力是否合適

□ 剪力牆配置位置是否合適

□ 平面及立面結構配置圖是否詳細

□ 主要板、梁構材尺寸及跨度:

□ 主要柱構材尺寸及高度: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15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4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垂直載重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靜載重
□ 是否詳列板梁柱牆重量計算方式。

□ 每一平方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數值是否合理。

□ 靜載重項目是否遺漏(保護層、鋪面、天花及裝修、管線、設備、防火被覆),重
量是否低估。

活載重
□ 各種用途之樓版活載重有否低估

□ 屋頂所用活載重與一樓開放空間活載重值否偏低

□ 活動隔間之重量是否計入

□ 活載重之折減率計算是否正確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16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5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地震力(靜力分析)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建物是否可以採用靜力分析。

□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計算方式是否正確,設計反應譜與重量之選用是否正確

□ 地盤之分類判斷是否正確,反應譜工址放大係數 Fa 及 Fv 是否正確。

□ 建築物基本振動週期之計算是否正確,各主軸方向基本振動週期有無分別考慮。

□ 用途係數、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R、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倍數之選用是否正確

□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是否為設計地震、中小度地震及最大考量地震之設計地震
力取大值進行設計。

□ 豎向分配於構造各層方式是否正確,屋頂外加總橫力有無考慮

□ 結構物之偏心扭矩是否有同時考量真實偏心扭矩及意外偏心扭矩
X 向扭矩最大之放大倍率: ,所在樓層:
Y 向扭矩最大之放大倍率: ,所在樓層:

□ 垂直地震力是否正確,對於板、梁及柱對應之垂直地震力是否分開妥為計算。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17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6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地震力(反應譜分析)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是否使用韌性折減之加速度反應譜係數

□ 阻尼修正係數 BS 與 B1 的計算是否合理

□ 反應譜分析之總橫力是否依規定進行調整

□ 考慮之振態數目的有效質量和是否達地上層總質量的 90%

□ 建築物不規則時,地震輸入的方向是否有多考慮幾個角度

□ 使用之振態疊加方法是否合適

□ 動態扭矩是否同時考慮動態偏心距及意外偏心距,
X 向扭矩最大之放大倍率: ,所在樓層:
Y 向扭矩最大之放大倍率: ,所在樓層: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18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7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地震力(歷時分析)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模擬之地震紀錄方法,是否可信及是否確實為反應譜相符

□ 線性歷時分析之調整係數是否正確,是否有考慮最低限制值

□ 線性歷時分析之等效之阻尼比選用是否合理

□ 非線性歷時分析,輸入地震紀錄振幅是否有乘以用途係數 I。

□ 非線性歷時分析之構材非線性分析模型是否能反應構材真實行為。

□ 非線性歷時分析結果是否有進行各樓層與構材之韌性需求檢核。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19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8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結構分析模式-地上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結構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結構物分析模型之幾何尺寸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合

□ 分析程式是否適當; 分析程式名稱:

□ 結構物分析模型是否能反應建物立面與平面之不規則性

□ 樓板之模擬是否正確:

□ 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是否正確

□ 接頭之模擬是否合適

□ 主要構材與次要(非結構)構材之判斷與模擬是否正確

□ 樓層重量與質心位置是否正確

□ 屋突層重量與幾何形狀模擬是否正確

□ 地上層之基面選擇是否適當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0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9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結構分析模式-地下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結構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地下結構幾何尺寸與重量模擬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

□ 基礎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是否正確

□ 土壤彈簧之位置與勁度之模擬是否合適

□ 牆體位置之模擬方式是否合適

□ 地下室各層之設計地震力是否遺漏,其值是否正確。

□ 地梁或基樁之結構應力分析方式是否正確

□ 其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1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10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規範檢核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弱層檢核
□ 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方法是否合理

□ 是否有檢核其下層與上層之牆量比,牆之有效斷面積計算是否確實

□ 層剪力比值是否合乎規定,最小之比值:

軟層檢核 (剛性率檢核)
□ 計算層勁度時是否包括非結構牆貢獻

□ 構材強度計算是否合理

□ 檢核結果是否為軟層或極軟層,最小之層勁度比值:

□ 檢核層間變位角之地震力是否正確,層間變位角是否合格,
X向最大之層間變位角: ; Y向最大之層間變位角:

□ 鄰棟間距是否足夠,
X向最大屋頂位移: ; Y向最大屋頂位移: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2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11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非結構牆之影響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非結構牆配置是否為立面均勻及平面對稱之情況。

□ 不均勻及不對稱非結構牆之相關處理與檢核是否恰當。

不合適牆體位置或牆體配置建議草圖: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3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12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構材設計與韌性設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計-1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設計方法(強度設計或工作應力法)是否適當,對應之載重組合使用是否正確。
□ 設計程式是否可信,有無驗證範例。
載重組合
□ 載重組合是否確實進行並用以設計構材
版構材
□ 版配筋及撓度分析否正確
□ 樓版剪力傳遞檢核是否確實
梁構材
□ RC 梁之剪力箍筋韌性設計是否正確
□ 梁之頂層與底層主筋配置是否合適
□ RC 梁或 SRC 梁之鋼筋配置是否過密影響施工性
□ 鋼梁之無側撐長度及其挫屈危險性檢核
柱構材
□ 短柱之剪力筋需求是否確實檢核
□ RC 柱或 SRC 柱之鋼筋配置是否過密影響施工性
□ 鋼柱之局部挫屈危險性檢核是否合適
□ 鋼柱之續接處處理是否合適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4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13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品管人員:
檢查區分:材設計與韌性設計-2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柱之長細效應檢討

□ 細長柱之 P- 效應考量是否合理

□ 有無進行側移構架或無側移構架之判斷,其判斷是否正確。

□ 彎矩放大倍率計算是否正確

□ 柱之設計是否依放大後彎矩進行

剪力牆及端構材
□ 剪力筋配置與錨定是否合適

□ 端構材分析與設計是否確實

□ 牆體需承受面內彎矩時之垂直筋配置是否合適

梁柱接頭
□ RC 梁柱接頭是否確實檢核,圍束狀態是否考慮。

□ 鋼骨梁柱接頭橫隔板、加勁板、蓋板、焊道等設計是否合格。

強柱弱梁檢核
□ 強柱弱梁檢核方式是否合適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5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14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基礎設計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基樁承載力分析是否合理。

□ 筏基版之鋼筋排列及接續或斷點之施工合理性。

□ 樁帽及樁本身抗剪、抗彎之分析及主筋與箍筋設計是否正確。

□ 彈性地梁分析方式與設計否正確。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6
第一章 結構設計流程與品管機制

表 1-15 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市○○○大樓新建工程結構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範例)

檢查區分: 開挖及檔土措施 品管人員: 查核日期:


設計者:

查核項目:

□ 分析程式及版本是否合適

□ 結構分析模式是否正確(包括支撐勁度、連續壁剛度、樓版軸向勁度、土壤彈簧、
上壓力、水壓力、超載、水位等之假設)

□ 各開挖階段側壁之內力是否確實計算,開挖順序是否合理可行

□ 連續壁貫入深度計算是否正確。

□ 開挖之塑性隆起穩定性檢核是否正確。

□ 砂湧安全性之檢核是否正確。

□ 上舉破壞之安全性檢核是否正確。

□ 監測系統與計劃是否合適

□ 鄰房保護措施是否合適

其他需改進處及建議:

須改善處改善情況:

須改善處覆核日期:
覆核人:

27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本章主要探討一些在一般結構設計上可能之缺失,其包括立面或平
面結構系統配置不佳、結構分析模型或程式不適當、構材設計缺失及軟
弱層檢核不確實等方面之探討,雖然現今業界之結構設計與圖說製作皆
已經相當自動化,但仍有需多問題需要加以注意以使結構耐震能力能得
到進入之確認。

第一節 立面或平面結構系統不佳

在許多地震及台灣 921 地震災害中發現結構配置不良的不規則性結


構,是致使結構發生破壞的原因之一。一般規則性建築物在地震中的彈
性反應較易掌握,因此構材進入非彈性的時機較勻稱,不會集中在局部
構材,但不規則性結構的反應則較難了解。不規則性結構主要是立面、
平面不規則或地震力傳遞路徑不規則,立面及平面不規則之結構系統雖
然並無法完全避免,但設計者應該運用結構設計技巧,加強部份柱梁、
斜撐等構材的勁度與承載能力,使結構系統於地震下能有均勻之力量分
配及具有規則之地震力傳遞路徑。
以下說明幾種常見之立面不規則性結構: 抗彎矩構架若其某一樓
層之高度較相鄰樓層高出許多,則該層之勁度會因高度之增加而減小,
若結構規劃設計時,無法或不去增強該層勁度到與相鄰之樓層相當時,
則建築物視為立面不規則性結構。若建築物某樓層之重量與其相鄰之樓
層有明顯之差異時,則建築物亦視為立面不規則性結構,此可能發生於
某一樓層具有較大之重量之情形時,如設置游泳池或空中花園等。另一
種形式之立面不規則,為由於建物立面幾何形狀不對稱所造成的,有些
建築物可能其立面幾何形狀對垂直軸是對稱的,但由於其於某些樓層有
過大之水平退縮或延展,造成抗側力之垂直構材於垂直方向具不連續
性,此類建築物亦視為立面不規則性結構。圖 2-1 中有描述此類建築物
是否視為不規則性結構之判定方式。弱層不規則性係指該層之側向強度
與該層設計層剪力之比值明顯低於其上一層者,此弱層之存在將使結構

28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物於地震之作用下,只於此層產生降伏而其他層樓依然保持彈性,此一
情形將改變結構物之振動特性及變形形狀,並於此弱層產生極大之變
形,甚至造成結構物不穩定而倒塌,於 921 集集大地震中,即有許多因
弱層效應而造成建築物倒塌的案例,此原因並非規範未注意及規範到此
問題,而是設計者常忽略非結構牆而以構架進行弱層或軟層之檢核,如
此當然無法反應出如一樓為開放空間之軟弱底層效應。
關於平面不規則性,一棟建築物或許具有對稱且不含凹角與側翼之
平面幾何形狀,但仍可能因其質量分布或豎向側力抵抗構材之不對稱
性,而被歸類為平面不規則結構。除此之外,即使在靜態質心與剛心重
合的情況,建築物也可能在地震時產生扭轉效應。舉例而言,不對稱的
裂縫與降伏均會導致建物產生扭轉效應。當然,靜態質心與剛心的偏心
將更放大此扭轉效應。因此,當靜態質心與剛心的偏心量超過建築物與
地震力垂直方向尺度百分之十者,將視為平面不規則結構,所以設計時
應該盡量調整構材勁度使剛心與質心盡量接近。規則性建築的平面幾何
形狀可為方形、矩形或圓形。一棟方形或矩形的建築物若僅具有輕微的
凹角時仍可視為規則性結構,但若凹角之尺寸過大而呈現十字型外觀
時,則必須視為平面不規則結構。因為此類具凹角建築物的側翼地震反
應與完整建物的地震反應大不相同,且會引致更大的作用力。H 型的建
築物雖具有對稱的幾何外觀,但因其側翼反應仍被視為平面不規則結
構。若同一層樓版之勁度不連續,將改變各個豎向構材的側力分布,而
引致扭轉效應,因此歸類為平面不規則結構。同時,側向力之傳遞路徑
具不連續性,如豎向構材之面外錯位,將迫使水平構材難以適切提供抵
抗垂直力與側向力的能力,因而歸屬於平面不規則結構。此外,豎向側
力抵抗構材不平行或對稱於側力抵抗系統之兩正交主軸者,須考慮雙向
地震力,亦屬於平面不規則結構。

第二節 結構分析模型不當

結構物分析模型之正確與否,對於其後續耐震設計與相關耐震檢核
之影響甚大,對於不當之結構物分析模式,不論其採用之分析方式為靜
力分析或動力分析,其分析所得之如桿件內力、構材變形、層間變位等
結果可能與結構於真實地震下之反應有相當之差距,所以也會導致後續
設計工作之正確性,所以正確之結構分析模型的建立為良好結構設計之

29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第一步。分析模型應包含所有能提供足夠勁度之構架,無論其原始之設
計是否當作為結構抗側力系統。即使二維模型已能對規則對稱結構、及
含柔性樓版之建物提供適當的結構特性,一般而言,建物應以三維之構
件建立模型、分析及檢核,對於具不規則性之建物,則須以三維數值模
型進行分析與設計。進行分析、設計及檢核時,建立之分析模型需考量
及模擬建物受地表震動正負方向作用的反應,即地震力加載方向需同時
考量正負方向作用的結果。常見之分析模型缺失如下:

1.結構物分析模型之尺寸、配置與設計圖說不相符,此方面常見於屋突
層或地下結構部份,因此地方常為構材尺寸與配置較具變化處,設計
者常因疏失未確實注意或為簡化工作而以簡易模型取代。

2.剛性樓板之模擬不正確,對於狹長型樓地板及樓地板不連續者未以多
個剛性樓板分割模擬。另對於挑高柱未與樓版相連時,應該將該點自
由度視為獨立,P- ∆ 效應應該於結構分析中或構材設計中加以考慮,
分析若將其直接連接於剛性樓板則會造成內力值之不正確。

3.構材之勁度與位置模擬不正確。

4.樓層質心位置不正確;雖然一般程式具自動計算質心功能,但結構分
析模型無法包括所有之非結構牆、設備於模型中,所以此些重量應該
以質點或線質量妥為包括於分析模型中。

5.屋突層之模擬不正確;一般常採用簡化模型或忽略屋突層之存在,另
一般屋突層皆設置有厚度較厚之 RC 外牆,亦常被設計者忽略,如此
則無法確實反應地震時其下方構材所需實際承擔之內力值。

6.地下結構、基礎、虛層及土壤彈簧之位置與勁度模擬不正確;基礎的
勁度與強度會影響上部結構在地震時的性能表現,工程師常認為地上
結構底層固定情況下所引致內力為最大,所以常忽略或簡化地下結構
之模擬,如此之觀念並非完全正確,此與軟弱地盤的假設對地下結構
的反應並不一定是保守謹慎的道理一樣。另在土壤彈簧之勁度計算上
亦為常見之缺失,因為計算地盤反力經驗公式甚多,也各有不同之適
用範圍,工程師常未判斷其適用範圍及限制就直接引用。

30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第三節 結構分析或設計程式不當

分析若使用如 TABS 之 2 維程式,因 2 維平面構架程式並無法反應


出結構之不規則性,一般也不能滿足柱變位一致的條件,如此會導致周
期偏差,而動態扭矩也可能不正確。現在一般商業分析程式皆具有良好
之功能及可信度,但進行構材設計時則常以自行開發之設計程式進行,
所以設計者應該注意設計程式之功能限制與適用範圍以免造成錯誤之
設計結果。

第四節 梁柱構材設計缺失

常見於結構構材設計上之疏失或不當處如下列各點:

1. RC 樓版主筋、副筋及溫度筋排列方式、彎折及斷點位置不當,忽略
地震力引致之橫力傳遞能力檢算等。

2.管線穿梁柱位置不當,如梁、柱腹板穿孔影響接頭區強度。

3. RC 梁柱或 SRC 梁柱之尺寸過小而鋼筋配置過密影響混凝土澆灌之施


工性,此現象尤其於 SRC 梁柱更需特別注意,否則根據文獻 [1] 之
研究發現其會造成如下之問題:

(1)鋼筋與鋼骨或鋼筋與鋼筋之間隙太小,產生搭接不易,或搭接範圍
主筋之間灌漿孔隙太小情形,影響混凝土正常流動,容易引起蜂窩
現象。SRC 構造之水平橫隔板無法配合主筋水平位置,或水平橫隔
板數量多,造成工廠銲接施工困難

(2)鋼筋重量過重,或主筋中點撓度過大,形成與主筋與鋼樑之間距不
足,影響鋼筋之握裹力。

(3) SRC 梁柱接合若採用貫穿柱腹板方式,柱腹板因為貫穿孔過多,損


害柱構材剪力強度。

(4)柱之斷面過小,但主筋排列過多,造成混凝土填充不良。

31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5)容易於接頭處與梁鋼筋或鋼骨相衝突,使柱之主筋易位或困難施
工。

(6)柱鋼筋續接段空間不足,鋼筋搭接或續接施工不易。柱之箍筋、繫
筋因為尺寸預留不當,導致施工困難。

(7) SRC 構造梁柱接頭處,箍筋需貫穿大樑腹板,如柱之斷面尺寸太小


時,箍筋穿孔住置與鋼管大樑腹板螺栓孔將非常接近,形成大樑剪
力接合板附近腹板撕裂,影響耐震能力

4.忽略扭力鋼筋之設計而無腰筋之配置,或跨度過短之短梁造成箍筋配
置過密。

5.鋼骨構造之梁柱接頭加勁鈑與梁翼鈑接續設計不確實,或梁端蓋鈑、
腹板等組合之施工困難。

6.剪力牆之端構材 (boundary element) 之分析或設計不確實,一般分析


常見疏失為未將剪力牆與端構材模擬成一體而採柱牆分離型式,如此
柱與牆之內力並不很正確,設計時亦應該採用剪力牆與端構材整體所
受之彎矩與軸力來設計垂直向鋼筋。另需注意剪力牆水平筋排列間
距,以及與端構件連接之施工可行性。

第五節 非結構牆配置不當

建築物進行結構分析時,一般均不將非結構牆體納入結構分析模式
內,一般稱此分析模式為空構架,且認為是一種偏保守的設計。結構設
計時,非結構性 RC 牆之配筋也以單排双向之溫度鋼筋量配置。實際
上,RC 牆的實際勁度能有效抑制建物之側向位移,並提供相當程度之
抗剪能力,但因其勁度高而不可避免的會吸收更多的地震力,其餘梁柱
構材則承擔較少的地震力;相關研究發現,良好之牆體配置確能有效提
昇建物能力及減少層間變位,尤其於層間變位需求低之情況下,空構架
之耐震性能確實比含良好牆體配置構架差上許多。因此若將非結構RC
牆納入模擬且以原設計規範檢核,一般主要耐震構材之斷面強度均屬足
夠,但此僅在牆體配置為適當之情況下才成立。

32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對於集合式住宅常於最底層設置店鋪、停車場或挑高的開放空間
等,使得最底層成為軟弱的第一層,該層容易因變形集中而受損,若於
結構設計時,仍將實際構架視為未填充鋼筋混凝土牆或磚牆之空構架,
則有無非結構性牆之結構在地震時呈現截然不同的反應。往往二樓以上
填充牆體很多之建築物其塑鉸會集中於底層發生,而以空構架模擬之塑
鉸係均佈發生之韌性破壞方式,兩者反應截然不同,此點為工程師設計
上必須加以考慮之因素。此種底層軟弱構架其塑性鉸將集中於底層,且
由底層柱之上、下端先產生,地震力持續增大時,其餘梁柱構材並不會
再產生塑鉸來幫助消能,而只會使第一層的層間變位持續增大,並由該
些塑鉸來消耗地震能量,直到其韌性容量耗盡為止,所以該類構架的整
體韌性容量最低。這種幾乎全由第一層來消耗地震能量的構架極易使底
層先行崩塌。
另一種不當牆體配置情況為因為牆體造成平面之不規則性,對於不
規則之牆體配置,其相當可能會造成質心與剛心偏離而引起較大之偏心
扭矩及造成地震力傳遞路徑不規則。一般規則性建築物在地震中的彈性
反應較易掌握,且規則性結構各個構架之構材進入非彈性的時機較勻
稱,不會集中在局部構材,但對於不規則性結構,雖配置有垂直連續之
牆體,但若因為牆體造成偏心而使無牆一側之構架位移過大,柱很快用
盡其韌性容量,使得其極限耐震能力不但未提昇反而降低,所以不對稱
牆體提供之剪力強度若過大,則容易造成偏心而使外側位移過大,不僅
使其構材提早用盡韌性容量而降低極限耐震能力而使耐震性能表現較
差。

第六節 軟弱層檢核不正確

規範對於求取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方法沒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設計以
建築物進行強柱弱梁韌性設計後,可求得各柱當其上、下梁端產生塑鉸
時對應的柱剪力,將整層的此等柱剪力相加後再加上結構牆之剪力,就
可得該層的極限層剪力強度。在 86 年規範並未明定檢核極限層剪力強
度時是否須要包括非結構牆之貢獻,所以設計者最可能之不適當處為未

33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考慮非結構牆之效應而直接以構架強度進行檢核,如此則對於底層為開
放空間或某層為牆量比少的建築物,若不考慮非結構牆之效應則無法確
切的檢核出此一類弱層的存在。
另由於規範對於軟層之規定為「軟層者係指該層之側向勁度低於其
上一層者之 70%或其上三層平均勁度之 80%」
,對於此軟層結構需視為
立面不規則而採用動力分析設計。另對於極軟層之規定為「極軟層者係
指該層之側向勁度低於其上一層者之 60%或其上三層平均勁度之
70%」,此極軟層結構為不允許採用之結構系統。因為此些軟層規定為
呈現於規範之表格中而未於條文中明述其規定,所以設計者常常忽略掉
要進行此些項目之檢核,即使有進行檢核亦常使用不考慮非結構牆之結
構系統進行,如此並無法確實檢核出實際軟層之存在,設計者若能確切
將非結構牆等可抗側力系統納入軟弱層之檢核,則如一樓為開放空間之
集合住宅應該皆為規範所不允許之結構系統。

第七節 地下結構設計方式不當

一般地下室之結構模擬,應將地下室外牆納入,有些設計者採未將
外牆納入分析,僅在地下層各質心加上三個勁度很大的彈簧,如此作法
無法反應結構真實行為,並不妥當。另常見之缺點為忽略基礎-土壤之
模擬,筏基層之下面未模擬虛層來設置土壤彈簧,而直接採用固接之方
式,或是筏基層水平與扭轉土壤彈簧沒有按實計算,而以很大勁度的彈
簧來模擬,以上所述之作法並非相當妥當,因為此種作法會使得地下結
構受力較均勻而無法反應出構材實際所受之內力值。
地上結構設計地震力需藉由一樓樓版傳遞至地下室側壁或地下室
梁柱,一般結構分析時如將上下部結構一起模擬,則地下室承受的僅為
上部結構的設計地震力及規範規定的地下層地震力,但實際大地震下地
上結構傳下來之基底剪力與彎矩為極限剪力與彎矩而非設計地震力,其
所差之倍率約為 1.2 α y ~1.4 α y 倍,所以地下結構設計應該以 1.4 α y 倍的地
上層設計地震力加上規範規定的地下層地震力來進行設計,唯在如此極
限之情況下,構材設計若採強度設計法就不需要再乘載重因子,土壤彈

34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簧值也無需折減,以免造成設計上之困難。
地梁設計時需考慮地下水位之影響,此點亦常為設計者所忽略,對
於深層之地下結構,水浮力可能較地震力更容易控制設計結果。水浮力
應分高水位與低水位分別分析,在高水位時,若水浮力超過地盤反力,
應將土壤彈簧去掉重新分析。分析時應檢核在地震力下,高水位加上地
震力不得使整體筏基與土壤分開或基樁超過其容許拉拔力。此外,地梁
與連續壁間傳遞剪力之能力亦為設計應注意之重點。

35
第二章 結構設計缺失

A A

幾何形狀不規則

較重質量

質量不規則

抗彎矩構架 剪力牆

勁度不規則

36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第一節 結構系統概述

耐震設計規範將抵抗地震力的結構系統主要分為承重牆系統、構架
系統、抗彎矩構架系統及二元系統四類,依其進入非彈性後相對消散能
量的能力訂定其 R 值。以下列出結構系統方面需加以考量及檢查之項目

1.結構系統之選擇是否合適
說明:對於以剪力牆、斜撐構架及韌性抗彎矩構架或混凝土部份韌性
抗彎矩構架抵禦地震力之系統,需注意其抗彎矩構架是否能單
獨抵禦 25%以上的設計地震力。對於複雜結構系統,如由 SRC
構架混合 RC 剪力牆及鋼造桁架組合而成之系統,需注意其韌
性容量 R 值之選取是否妥善。

2.規則性與不規則性結構之判斷是否正確
說明:一般規則性建築物在地震中的彈性反應較易掌握,因此構材進
入非彈性的時機較勻稱,不會集中在局部構材,但不規則性結
構的反應則較難了解。檢核時應該根據耐震規範所定之平面與
立面不規則性,判斷建物是否屬於不規則性結構。判斷建物是
否屬於不規則性結構時應將非結構牆之效應納入考量,並依第
五章之檢核要項進行相關檢核。

3.基礎型式、平面承載系統、與地盤承載力是否合適
說明:需檢核基地調查時,由地質鑽探獲得的地質資料及地下水文資
料是否可信,並檢查地盤承載力計算公式是否合適,基礎承載
系統配置是否使承載力具均勻性。若具有明確理論根據之分析
方法,且證明其安全及穩定時,則筏基與樁基可以共同承擔其
上之結構載重。

37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第二節 設計依據

1.設計規範之使用是否合適
說明:對於一般結構設計以我國之耐震設計規範為主要設計依據,構
材之設計則依相關設計規範進行,對於業主特殊要求情況下採
其他規範進行設計之結構,需注意其使用之規範是否有無與我
國設計規範相衝突之情況,若有則應以兩者之保守值進行相關
之設計。

第三節 垂直載重計算

3.1 靜載重

結構構材重量、非結構構材重量、裝修材料重量、防火被覆重量、
固定設備重量(含水箱)等均依按實計算。計算靜載重時,要注意重量是
否低估,靜載重項目是否遺漏。靜載重之計算如果不正確,也會連帶影
響到地震力計算時的 W 項。檢核重點為:

1.檢查每一平方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數值是否合理。
說明:一般低層 RC 建物每一平方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約一頓左右,
並依樓層數增加而略為增加。

2.靜載重項目是否遺漏,重量是否低估。
說明:需注意如防火被覆重量、粉刷層與表面鋪面重量、固定設備重
量及女兒牆與眉牆等非結構牆重量是否確實計入靜載重中。

3.2 活載量

需注意各種用途之樓版活載重、屋頂花園之活載重、一樓開放空間
活載重、活動隔間活載重及活載重之折減率計算是否確實,檢核重點為:

1.各種用途之樓版活載重有否低估。
說明:對於某一樓層為公共使用空間或具花園、游泳池等設施時,需
檢核於其設計選用入活載重值是否正確。

38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2.屋頂所用活載重與一樓開放空間活載重值否偏低
說明:屋頂所用活載重與一樓開放空間活載重值均較一般樓層為高,
需檢核於設計時是否依規定輸入活載重值。

3.活動隔間之重量是否計入
說明:活動隔間之重量應以每平方公尺 100 公斤,按活載重計算之,
亦即載重係數要用 1.7。如將此部份重量視為靜載重,用載重係
數 1.4,並不妥當。如活動隔間已指定材料,可按質計算重量,
但不得低於 40 公斤/平方公尺。

4.活載重之折減率計算是否正確
說明:活載重依規定可進行折減,惟一般設計時均未予折減,未予折
減之活載重於耐震設計時並非保證一定有利。折減率可照建築
技術規則的規定進行。折減率與構材的承受載重面積有關,所
以計算單一柱對應的承載面積應注意是否合適。

第四節 水平地震力計算

4.1 靜力分析

一、規範規定
依 2002 年耐震設計規範草案規定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計算方式
為:構造物各主軸方向分別所受地震之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 V 依下式計
算:
S aD I
V = W (3-1)
1.4α y Fu

S aD ⎛S ⎞
(2-1)式中 得依(2-2)式修正,修正後命為 ⎜⎜ aD ⎟⎟ 如下:
Fu ⎝ Fu ⎠m

⎧ S aD S
⎪F ; aD ≤ 0.3
⎪ u Fu
⎛ S aD ⎞ ⎪ S S
⎜⎜ ⎟⎟ = ⎨0.52 aD + 0.144 ; 0.3 < aD < 0.8 (3-2)
⎝ Fu ⎠m ⎪ Fu Fu
⎪0.70 aD
S S
; aD ≥ 0.8

⎩ F u Fu

39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I ⎛ S aD ⎞
V = ⎜⎜ ⎟⎟ W (3-3)
1.4α y ⎝ Fu ⎠m

其中
S aD :工址設計水平譜加速度係數,為工址水平向之設計譜加速度與重
力加速度 g 之比值。
I :用途係數。
W :建築物全部靜載重。活動隔間至少應計入 75 kgf/m2之重量;一般
倉庫、書庫應計入至少四分之一活載重;水箱、水池等容器,應計
入全部內容物之重量。
α y :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倍數。
Fu :結構系統地震力折減係數。

二、檢核項目

1.建物是否可以採用靜力分析。
說明:需根據規範之規定及相關軟弱層等檢核結果來判斷建物是否可
以採用靜力分析。另外對於位移型被動消能建物要求每一樓層
在考慮方向上提供之最大層剪力與藉由地震力豎向分配公式計
算之樓層需求剪力的比值,必須介於所有樓層比值平均值的
80% 至 120% 之間。樓層最大層剪力之計算應包含所有結構
體、非結構體及消能元件的貢獻。

2.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計算方式是否正確,設計反應譜與重量之選用是
否正確。
說明:結構構材重量、非結構構材重量、裝修材料重量、防火被覆重
量、固定設備重量(含水箱)等均需按實計算。審查者應檢查各
層每一平力公尺樓地版平均靜載重數值是否合理,靜載重項目
是否有遺漏,重量是否有低估。對於未確定之活動隔間之重量,
應以每平方公尺 100 公斤,按活載重計算之,亦即載重係數要
用 1.7;如將此部份重量視為靜載重,用載重係數 1.4,並不妥
當。如活動隔間已指定材料與位置,可按實計算重量,但不得
低於 40 公斤/平力公尺。另水箱中之水重估計是否確實,水箱

40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位置是否按實計算於該層之質心位置及扭轉慣量。

3.用途係數之選用是否正確。
說明:關於供商場、市場使用之建築物,用途係數應採用 1.25,惟若
商場、市場之樓地版面積末超過 3000 平方公尺,也未達整棟建
築物全部樓地版面積的百分之二十時,才可以使用 1.0。此外,
在檢核層間變位如超過 5/1000 的規定時,鑒於控制層間變位的
目的在防止非結構牆之破壞,此時用途係數可由 1.25 降為 1.0。

4.地盤之分類判斷是否正確,其計算所得之反應譜工址放大係數 Fa 及
Fv 是否正確。
說明:地盤分類需根據土層性質,藉由地表面下 30 公尺之土層平均特
性決定之並求其對應之放大係數 Fa 及 Fv,地盤判斷方式可採
用(1)依工址地表面下 30 公尺內之土層平均剪力波速 VS 判斷(2)
依工址地表面下 30 m 內之土層平均標準貫入試驗 N 值判斷(3)
依工址地表面下 30 m 內砂質土層之平均標準貫入試驗值 N CH 及
粘性土層的平均不排水剪力強度 su 取保守之結果。以上所述三
種判斷地盤種類之方法,規範並未強制規定一定需要使用那一
種方式,設計者可依實際鑽探資料與工址土層情形選擇合適之
判 斷 方 法 , 對 於 土 層 中 若 存 在 有 軟 弱 粘 性 土 層 ( su < 0.255
kgf/cm2)且其厚度總合超過 3 公尺者,則宜直接將其歸類為第
三類地盤或採用第三種判斷方式進行地盤種類判別。

5.建築物基本振動週期之計算是否正確,是否各主軸方向之基本振動週
期有分別考慮。

6.結構系統韌性容量 R 之選用是否正確,建物具有不同抗側力結構系統
時是否有考量其效應。
α
7.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倍數 y 是否正確,建物具不同構造時是否有考量
α
其組合效應重新計算 y 值或選用保守值。
α
說明:對於建築物含有不同構造時(如鋼構混合 RC 結構),其 y 值應依
合理方式決定或直接選用保守值。

8.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是否為設計地震、中小度地震及最大考量地震之
設計地震力取大值進行設計。

41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說明:進行耐震設計時,若地盤於設計地震或最大考量地震下會因液
化等因素而產生不穩定情況時,則應考量地盤為穩定與不穩定
二種狀況分別進行分析,並取較嚴格者作為設計之依據。若地
盤為不穩定狀況時,由於設計地震下及最大考量地震下土壤參
數之折減可能有所不同,結構物之基本振動週期及基礎土壤彈
簧模擬值亦會因此而有所不同,故不能僅以設計地震力之大小
為設計之依據,而應根據規定計算出設計地震及最大考量地震
下之設計地震力,並分別根據所對應之土壤參數折減情況進行
分析,並取較嚴格者作為設計之依據。

9.豎向分配於構造各層方式是否正確,屋頂外加總橫力有無考慮。

10.結構物之偏心扭矩是否有同時考量真實偏心扭矩及意外偏心扭矩,其
相關分析及計算是否正確。
某一樓層之總偏心扭矩包含下列兩項:真實偏心扭矩,為樓層及
其上方所有樓層因質量中心偏移而造成之偏心扭矩。意外偏心扭矩,
為計及質心位置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水平偏移量,採樓層水平尺寸 5%
的質心偏移量計算。計算意外扭矩放大係數時,需注意所選用建物之
兩最外點是否妥當,及放大係數是否用以確實放大偏心扭矩。

意外扭矩係考慮到質心的位置可能估計不準,而需要額外加上的
扭矩。動力分析如要包括此效應,就要假設各層質心在許多不同的偏
離位移上,進行的分析狀況雖多,但卻是最準確的,因為也已考慮到
質心偏離所造成意外扭矩的動態效應。

如果覺得上述做法過於麻煩,也可將質心放在計算的位置,動力
分析只做此一次,意外扭矩的部份以靜力來考慮,但不要忘掉意外扭
矩的放大係數。

11.垂直地震力計算方式是否正確,對於樓板、梁及柱所對應之垂直地震
力是否分開妥為計算。
一般而言,雖然進行動力分析,垂直地震力的處理仍照靜力計算,
就如同意外扭矩的處理一般。不過由於 ETABS 程式已能考慮垂直向的
自由度,所以也可以進行多振態反應譜疊加。進行動力分析時的好處,
就是能考慮柱不是剛性無窮大的構材,所以樓層越高垂直地震力可能
更大,這與靜力分析假設柱、牆的剛性無窮是不同的。

42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4.2 反應譜分析

以多振態反應譜疊加法進行動力分析,可求出一樓經 CQC 疊加後


的一樓總剪力,此值通常會小於靜力分析所算得之總地震力,規範規定
要加以調整,使不規則性建築物的動力分析總剪力提昇至靜力分析所算
得之總地震力。一般而言,調整係數譬如為 1.35 是合理的,但某些情況
下其值遠超過合理值,此時就須設法了解其原因,而進行適當的處置。
有時建築物的兩個主軸方向並不在分析時所取的 X、Y 向,如果僅
取 X 向總橫力來調整,係數難免大了一些。此時可以取 X 向與 Y 向的
總橫力的平方和開根號之值,當做動力分析的總橫力,再進行調整。對
於此種建築物,地震輸入的方向要多做幾個,每個方向的結果都可照上
述方式來處理。

一、檢核項目

1.韌性折減之加速度反應譜係數 ( S aD / Fu ) m 的計算是否正確

2.短週期與長週期的阻尼修正係數 BS 與 B1 的計算是否正確,土壤材料
阻尼與輻射阻尼是否依可信理論計算,複合振態阻尼比計算及阻尼修
正係數選用值是否合理;阻尼修正係數參考表 3-1。

3.反應譜分析之總橫力是否依相關規定進行調整

4.多振態反應譜疊加法所考慮之振態數目的有效質量和是否達 x 向、y
向及扭轉方向之建物地上層總質量的 90%。

5.建築物不規則時,地震輸入的方向是否有多考慮幾個角度

6.使用之振態疊加方法是否合適

7.動態扭矩是否同時考慮動態偏心距及意外偏心距

4.3 動力歷時分析

一、規範規定

1.輸入地震要求

43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至少三個與設計反應譜相符之水平地震紀錄,其應能確切反映工
址設計地震(或最大考量地震)之地震規模、斷層距離與震源效應。

針對任一個水平地震紀錄,計算其 5%阻尼之反應譜。同時,調整
地震紀錄使得位於 0.2T 至 1.5T 週期範圍內任一點之譜加速度值不得
低於設計譜加速度值之 90%及於此週期範圍內之平均值不得低於設計
譜加速度值之平均值,其中 T 為建物基本模態之振動週期。如圖 3-1
中所示為採用 921 地震時 TCU052 所得記錄模擬之設計反應譜相符之
地震記錄。

2.線性歷時分析
α F
線性歷時分析之調整係數為 I/(1.4 y u ),但為避免中小度地震時
建築物過早降伏,對一般工址與近斷層區域,調整係數不得低於
α α
I/(4.2 y ),對台北盆地,調整係數不得低於 I/(3.5 y )。分析所得任一主
軸方向之總橫力,亦須依相關之規定進行調整。對多組地震紀錄分析
所得之反應值,採最大反應值進行設計。

3.非線性歷時分析
進行非線性歷時分析,結構之模擬除須按相關規定進行,構材之
非線性分析模型須要能確切反應構材真實之非線性行為;非線性歷時
α F
分析所得之反應值不得再以調整係數 I/(1.4 y u )予以折減。

二、檢核項目

1.模擬之地震紀錄方法,是否具可信理論或為由公信單位所提供 之方
法,另地震記錄是否確實為反應譜相符。

2.線性歷時分析之調整係數是否正確,是否有考慮最低限制值。

3.線性歷時分析之等效之阻尼比選用是否合理。

4.進行非線性歷時分析時,其輸入地震紀錄振幅是否有先乘以用途係數
I 來調整。

5.進行非線性歷時分析時,構材非線性分析模型,於降伏強度、破壞機
制及遲滯行為方面是否確切反應出構材真實行為。

6.非線性歷時分析結果是否有進行各樓層與各構材之韌性需求的檢核。

44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第五節 地下室與構材設計地震力

地上結構設計地震力需藉由一樓樓版傳遞至地下室側壁或地下室
梁柱,一般結構分析時如將上下部結構一起模擬,則地下室承受的僅為
上部結構的設計地震力及規範規定的地下層地震力,但實際大地震下地
上結構傳下來之基底剪力與彎矩為極限剪力與彎矩而非設計地震力,其
所差之倍率約為 1.2 ~1.4 倍,所以地下結構設計應該以 1.4 倍的地上層
設計地震力加上規範規定的地下層地震力來進行設計,唯在如此極限之
情況下,構材設計若採強度設計法就不需要再乘載重因子,土壤彈簧值
也無需折減,以免造成設計上之困難。

表 3-1 阻尼比修正係數 BS 與 B1(線性內插求值)


有效阻尼比ξ (%) BS B1
<2 0.80 0.80
5 1.00 1.00
10 1.33 1.25
20 1.60 1.50
30 1.79 1.63
40 1.87 1.70
>50 1.93 1.75

45
第三章 結構設計基本資料查核

4.0
原 記 錄 之 反 應 譜
反應譜 模 擬 地震之 反 應 譜

86規 範 之 反 應 譜

C 2.0

0.0
0.0 1.0 2.0 3.0
Period

1000
原記錄
500
Recorded

-500

-1000
0 20 40 60 80

1000
模擬之記錄
500
Simulated

-500

-1000
0 20 40 60 80
time (sec)

圖 3-1 921 地震時測站 TCU052 記錄所模擬之反應譜相符地震記錄

46
第四章 規範檢核

第四章 規範檢核

第一節 極限層剪力強度檢核

1.1 規範相關規定

為使建築物各層具有均勻之極限剪力強度,無顯著弱層存在,應依
可信方法計算各層之極限層剪力強度,不得有任一層強度與其設計層剪
力的比值低於其上層所得比值 80%者。若弱層之強度足以抵抗總剪力
V= Fu (SF
aM
u
)
m
IW 之地震力者,不在此限。須檢核極限層剪力強度者,包括
所有二層樓以上之建築物;另若建築物之下層與上層之總牆量斷面積
(含結構及非結構牆)的比值低於 80%者,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時須計及
非結構牆所提供之強度。

1.2 相關說明與檢核項目

規範對於求取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方法沒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設計以
建築物進行強柱弱梁韌性設計後,可求得各柱當其上、下梁端產生塑鉸
時對應的柱剪力,將整層的此等柱剪力相加後再加上結構牆之剪力,就
可得該層的極限層剪力強度。在 86 年規範並未明定檢核極限層剪力強
度時是否須要包括非結構牆之貢獻,所以設計者可能因此而不考慮非結
構牆之效應而直接以構架強度進行檢核,如此則對於底層為開放空間或
某層為牆量比少的建築物,若不考慮非結構牆之效應則無法確切的檢核
出此一類弱層的存在;在 1999 年臺灣 921 集集大地震中,就有相當多
軟弱底層建物倒塌之案例,所以 2002 年規範草案規定若建築物之下層
與上層之結構與非結構牆之牆量比的比值低於 80%者,計算極限層剪力
強度時須計及非結構牆所提供之強度,以使能確切檢核出建築物之弱層
的存在。至於含非結構牆結構物的極限層剪力強度如何計算,雖然牆及
構架之極限強度於地震時通常不會同時到達,但由於檢核之目的僅在將
因非結構牆所造成之弱層的現象檢核出來,所以計算含非結構牆極限層

47
第四章 規範檢核

剪力強度時可分別計算構架及非結構牆的強度,然後直接相加而得該層
之極限層剪力強度。由於柱、RC 剪力牆、非結構 RC 牆與磚牆破壞時
單位面積對應能承擔的剪力不同,因此以 RC 剪力牆的面積為基準,RC
柱、非結構 RC 牆與磚牆之有效面積要分別乘以 0.5、0.4 與 0.25。

如何計算各層之極限層剪力強度,其實就是計算韌性充分發揮時各
層所承擔之剪力。每一層承擔地震力的元件可能有構架與剪力牆,構架
部份柱之極限剪力強度可依一般的方法計算之,剪力牆的邊界柱不包含
在內,該柱係歸併於剪力牆中。至於剪力牆極限剪力強度之計算,則要
先確定其破壞模式,到底是彎矩破壞,或是剪力破壞,可依下式判斷之。

Vn = 0.75(1.4VD + 1.7VL ) + α1VE

M P = 0.75(1.4 M D + 1.7 M L ) + α 2 M E

其中 Vn 為剪力牆之剪力計算強度,依規範規定之方法計算之。 M P
為剪力牆之塑性彎矩強度,可依全斷面視為柱計算其彎矩強度,但拉力
筋之應力以 1.25 倍降伏應力計算。 VD 與 M D 為靜載重造成之剪力與彎
矩,V L 與 M L 為活載重造成之剪力與彎矩,而 V E 與 M E 為設計地震力造成
之剪力與彎矩。比較 α 1 與 α 2 的大小,就可知其破壞模式,並可求得剪力
牆破壞時承擔之剪力。

因一樓柱底不必設計為強柱弱梁,因此一樓柱底直接計算其塑性彎
矩強度,拉力筋之應力以1.25倍降伏應力計算。配合柱頂當其旁梁產生
塑鉸時對應之彎矩,就可求得一樓柱之極限剪力強度。屋頂層之柱頂,
如果不是強柱弱梁的話,同樣直接計算其塑性彎矩強度,再求頂層柱之
極限剪力強度。

各層極限層剪力強度與設計層剪力的比值,在建築物的中下層部
份,其值差不多在2.5至3.5之間,但在建築物的上層部份,其值可能會
很大,比如5.0以上,此乃因上層構材的尺寸沒有縮小之故。大地震時,
將只有中下層產生塑鉸,耐震能力會小一些,如能讓上層部分亦產生塑
鉸,則耐震能力會因各樓層均勻消能而有所提升。

48
第四章 規範檢核

建築物的基面,通常在地面層,此乃因地下室有勁度高的外牆所
致。因此地下室之構材是否要進行韌性設計,實有討論的必要。地下室
之構材可以不必進行韌性設計,但在載重組合時地震力的載重係數要加
以放大,其放大的倍數 α ,宜以地面一層極限層剪力強度與設計層剪力
的比值為準。地下室構材之彎矩與剪力都很小,所以放大後還是不大,
惟地震產生之軸力較大,放大後較為可觀,不過設計上還是可以得到合
理的配筋。
綜合以上所述各要點,結構設計時建議需要進行以下之項目檢核:

1.建築物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使用梁柱構架及剪
力牆之極限強度來計算極限層剪力強度。

2.建築物是否有檢核其下層與上層之牆量比,若比值低於 80%者是否有
將非結構牆納入考量及牆之有效斷面積計算是否確實
3.是否建築物任一層強度與其設計層剪力的比值皆低於其上層所得比值

80%,未符合者是否其強度足以抵抗總剪力 V= Fu (SF
aM
u
)
m
IW 之地震力。

4.是否有其他上述未提及之缺失

第二節 強柱弱梁檢核

2.1 規範相關規定

規範訂定設計地震力時,已考慮建築物之韌性容量而將設計地震力
折減。因此建築物應依韌性設計要求設計之,使其能達到預期之韌性容
量。
抵抗地震力之鋼筋混凝土構架應設計為韌性抗彎矩構架。

2.2 相關說明與檢核項目

有關構材之韌性設計可參閱相關設計規範如「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
與解說」
、「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範及解說」
、「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
範及解說」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及解說」其中有關耐震設

49
第四章 規範檢核

計之特別規定。進行強柱弱梁檢核時,梁之極限彎矩分配到上下柱之比
例,一般皆依上下柱之勁度(EI值)比例或地震力作用下所受彎矩比例來
進行分配,由於設計規範並未明確規定其分配比例應如何進行,僅規定
上下柱標稱強度和需大於左右梁標稱強度和之1.2倍,但考慮結構之確實
受震行為,應該以地震力作用下上下柱所受彎矩比例來進行分配較合
理。
柱主筋之配置一般不必與梁一樣,以載重組合之軸力與彎矩計算
之。因柱必須達強柱弱梁的要求,所以柱的設計彎矩直接由強柱弱梁的
條件推求最為快速。強柱弱梁的要求如下:
6
∑Mc ≥ 5 ∑M g
其中 M g 為梁柱相交節點左右梁端斷面之設計彎矩強度,依梁斷面
實際配筋以雙筋梁計算之。 M g 實為 φM n ,且要對梁柱節點中心而言。上
式係檢核用,設計則要求得柱端斷面之設計彎矩如下:
6
5
∑Mg
M ctu = M ct
( M g1 + M g 2 ) elastic

6
5
∑Mg
M cbu = M cb
( M g1 + M g 2 ) elastic

其 中 M ct , M cb , M g1 , M g 2 均 為 彈 性 地 震 力 分 析 所 得 之 柱 端 與 梁 端
彎矩。當然梁端彎矩除要考慮順鐘向外,亦要考慮逆鐘向。如此得
到之柱設計彎矩配合載重組合 柱軸力,就可求出柱配筋了,而且已
經滿 足強柱弱梁的要求了。
強柱弱梁對一樓柱底不能適用,因地下室有勁度很高的外牆,地面
層梁之地震彎矩很小,大地震時亦不會降伏,因此一樓柱底必會降伏,
其設計彎矩與彈性地震彎矩之比值,可取稍大於一樓柱頂之值。換句話
說,一樓柱底產生塑鉸的時機稍晚於一樓柱頂旁之梁端產生塑鉸之時
候。
頂樓柱頂亦可以不滿足強柱弱梁之要求,因柱軸力小,產生塑鉸並

50
第四章 規範檢核

無關係。此外,柱頂斷面之彎矩要與兩根梁的彎矩強度抗衡,比較難以
設計為強柱弱梁。此斷面之配筋設計可根據載重組合設計之。
檢核項目:
□ 強柱弱梁檢核方式是否合適

第三節 軟層(剛性率)檢核

規範對於軟層之規定為「軟層者係指該層之側向勁度低於其上一層
者之70%或其上三層平均勁度之80%」
,對於此軟層結構需視為立面不規
則而採用動力分析設計。另對於極軟層之規定為「極軟層者係指該層之
側向勁度低於其上一層者之60%或其上三層平均勁度之70%」
,此極軟層
結構為不允許採用之結構系統。因為此些軟層規定為呈現於規範之表格
中而未於條文中明述其規定,所以設計者常常忽略掉要進行此些項目之
檢核,即使有進行檢核亦常使用不考慮非結構牆之結構系統進行,如此
並無法確實檢核出實際軟層之存在,查核時應注意設計者是否將非結構
牆等可抗側力系統勁度納入軟弱層之檢核中。
檢核項目:
□ 計算層勁度時是否包括非結構牆貢獻
□ 構材強度計算是否合理
□ 檢核結果是否為軟層或極軟層,及改善對策是否可行合理

第四節 柱之長細效應檢討

柱之長細效應區分為(1)無側移構架,考慮所有載重組合(2)側移構
架,考慮所有載重組合(3)無側移構架,僅考慮垂直力之載重組合3種,
使用者須先行判斷設計構架適用之選項。
檢核項目:
□ 細長柱之P- ∆ 效應考量是否合理
□ 有無進行側移構架或無側移構架之判斷,其判斷是否正確。
□ 彎矩放大倍率計算是否正確
□ 柱之設計是否依放大後彎矩進行

51
第四章 規範檢核

第五節 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與建築物之間隔

5.1 規範相關規定

一、容許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角
IFu ⎛ S aD ⎞
在地震力 V = ⎜ ⎟ W 作用下,每一樓層與其上、下鄰層之相對側
4.2 ⎜⎝ Fu ⎟⎠ m
向位移除以層高,即所謂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角應有所限制,其值不得超
過 0.005。計算位移時應計及平移與扭轉位移。
二、建築物之間隔
為避免地震時所引起的變形造成鄰棟建築物間的相互碰撞,建築物應
自留設設計地震力作用下產生位移乘以 0.6×1.4αyRa 倍。若設計地震力
* *
由中小度地震控制時,則應乘以 0.6×1.4αy Ra 倍,其中 Ra 係以一般工址
與近斷層區域 Fu 等於 3.0,或台北盆地的 Fu 等於 2.5 的條件下,由公式
計算所得之 Ra 值。

5.2 相關說明與檢核項目

1.檢核層間變位角之地震力是否正確,層間變位角是否合格。
說明:進行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角分析時,需注意選用之地震力及構材
勁度是否正確,對於 RC 結構根據結構牆體配置來假設開裂斷
面勁度進行會較合適。

2.鄰棟間距是否足夠。
說明:最好考慮分析建物與鄰棟建物反向運動時之間距是否足夠。

第六節 非結構牆之影響

建築物進行結構分析時,一般均不將非結構牆體納入結構分析模式
內,一般稱此分析模式為空構架,且認為是一種偏保守的設計。結構設
計時,非結構性 RC 牆之配筋也以單排双向之溫度鋼筋量配置。實際
上,RC 牆的實際勁度能有效抑制建物之側向位移,並提供相當程度之
抗剪能力,但因其勁度高而不可避免的會吸收更多的地震力,其餘梁柱

52
第四章 規範檢核

構材則承擔較少的地震力;於建研所研究報告「依耐震規範設計下鋼筋
混凝土建築物極限耐震能力之研究中」分析顯示,良好之牆體配置確能
有效提昇建物耐震能力及減少層間變位使非結構體損壞降低。因此若將
非結構RC牆納入模擬且以原設計規範檢核,一般主要耐震構材之斷面
強度均屬足夠,但此僅在牆體配置為立面均勻及平面對稱之情況下才成
立。
但對於集合式住宅常於最底層設置店鋪、停車場或挑高的開放空間
等,使得最底層成為軟弱的第一層,該層容易因變形集中而受損,若於
結構設計時,仍將實際構架視為未填充鋼筋混凝土牆或磚牆之空構架,
由相關研究結果可以得知,有無非結構性牆之結構在地震時呈現截然不
同的反應,往往二樓以上若填充牆體過多之建築物其塑性鉸會集中於底
層發生,而以空構架模擬之塑性鉸係均佈發生之韌性破壞方式,兩者反
應截然不同,此點為工程實務設計上將來必須加以考慮之因素。
結構配置不良常為引致結構發生破壞的另一重要原因。一般不規則
性結構主要分為立面、平面不規則或地震力傳遞路徑不規則,對於不規
則之牆體配置,其相當可能會造成質心與剛心偏離而引起較大之偏心扭
矩及造成地震力傳遞路徑不規則。一般規則性建築物在地震中的彈性反
應較易掌握,且由相關研究知規則性結構各個構架之構材進入非彈性的
時機較勻稱,不會集中在局部構材,但對於牆體配置不規則之結構,因
為牆體造成偏心而使無牆一側之構架位移過大,柱很快用盡其韌性容
量,會使得其極限耐震能力不但未提昇反而降低,所以不對稱牆體提供
之剪力強度若過大,則容易造成偏心而使外側位移過大,使構材提早用
盡韌性容量而降低極限耐震能力。
綜合以上所述各要點,結構設計時對於非結構牆之配置需要進行以
下之檢核:

1.非結構牆配置是否為立面均勻及平面對稱之情況。

2.低層非結構牆配置是否與上層有不連續情況且含牆之極限層剪力低於
上層值達 20%,若是的話,則結構需進行含牆之二次分析,並確保牆
體較主要梁柱結構先行產生破壞。

53
第四章 規範檢核

3.建物某層各主軸方向非結構牆配置是否不對稱且兩側牆體提供之剪力
超過樓層極限層剪力之 20%,若是的話,則結構需進行含牆之二次分
析,並確保牆體較主要梁柱結構先行產生破壞。

54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第一節 設計流程

一般建物之設計流程為進行工址調查、地震危害度分析(規範規
定)、建築概念設計、結構初步設計、結構細部設計、設計審核、施工
品管及完工後維護等步驟。以下簡要說明其相關項目:

1.1 工址調查及地震危害度

經由耐震設計規範可以決定工址之地表運動,地表運動可依設計分
析方法的需求用加速度反應譜或設計地震歷時型式來表示。工址調查包
括土層分佈、土層性質、地盤承載力及土壤液化等方面之調查。

1.2 建築概念設計

建築概念設計包括了建物之佈置、型式、結構系統及材料、基礎型
式及非結構系統之選擇,於概念設計階段決定基本設計時,下面所列各
項有助於增進耐震能力之基本原則宜加以考慮,

1.儘可能使用簡單、對稱及規則之型式

2.輕量化之建築物及儘量避免高細長比之結構

3.提供較多之贅餘度及韌性以彌補耐震設計上之不確定性

4.提供足夠之勁度以預防因變形所造成之損壞,提供足夠之柔度以預防
因加速度所造成之損壞

5.提供穩定之強度、能量耗散能力及降伏後之勁度

6.使勁度強度韌性之分佈盡量均勻且連續

7.結構之強度與勁度能與基礎及土壤狀況具諧和性

8.儘量採用短跨度及減少柱間距

55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9.考慮採用消能與隔震裝置之可行性

1.3 結構初步及細部設計

設計步驟依構材及設計分析方法而異,但其基本步驟及考量為相類
似的。於初步設計階段,結構依所選擇之準則進行尺寸決定及相關檢
核,採用韌性設計之結構物,會產生塑鉸處,須確認其設計細部是否能
達到所要求之韌性細節,於細部設計階段,對於重要非結構構件及附屬
物,其設計必須考慮到結構之非彈性反應狀態下的耐震行為。

1.4 設計審核

在設計之每一個步驟中,須檢核設計結果是否可以滿足耐震規範之
相關標準,一般檢核項目為如應力比、極限層剪力、樓層變位、韌性設
計、配筋量、消能需求等。適切的設計審核為確保設計品質之一個重要
過程,此一審核包括了獨立之審查步驟及官方之審查。

1.5 施工品管

若沒有良好之施工品管,則不論設計方法與方式如何之先進與精
細,皆無法使施工結果符合設計時之耐震要求。施工品管為由設計工程
師、專業審查人員、建築官員及承包業者所共同來進行的,設計工程師
當然必須包含於此一步驟中,以確保其設計概念及設計細節於建造過程
中能確實被達成。

1.6 完工維護

良好之維護,不任意變動結構之佈置及使用用途才能確保建築物興
建後所具有之耐震性能。

第二節 結構分析模式-地上結構

結構物分析模型之正確與否,對於其後續耐震設計與相關耐震檢核
之影響甚大,對於不當之結構物分析模式,不論其採用之分析方式為靜
力分析或動力分析,其分析所得之如桿件內力、構材變形、層間變位等
結果可能與結構於真實地震下之反應有相當之差距,所以也會導致後續

56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設計工作之正確性,所以正確之結構分析模型的建立為良好結構設計之
第一步。分析模型應包含所有能提供足夠勁度之構架,無論其原始之設
計是否當作為結構抗側力系統。即使二維模型已能對規則對稱結構、及
含柔性樓版之建物提供適當的結構特性,一般而言,建物應以三維之構
件建立模型、分析及檢核,對於具不規則性之建物,則須以三維數值模
型進行分析與設計。進行分析、設計及檢核時,建立之分析模型需考量
及模擬建物受地表震動正負方向作用的反應,即地震力加載方向需同時
考量正負方向作用的結果。
結構分析首先要建立正確的結構分析模式,而模式之模擬,基本原
則是照實模擬,以求分析所得內力的正確性。一般結構分析模式之建
立,大概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將地下室最下一層的柱底固定,以上
的結構整體為一個模式。除了基礎相關構材之外之其他構材之內力均利
用此結構分析模式來求取,不管是進行靜力分析或是動力分析都是使用
此模式。第二部分的結構分析模式,則是針對基礎的分析,其結果供筏
基及樁基之設計。以下謹就基礎以上結構其須注意的要點說明如下。

1.梁柱接頭的剛域要加以考慮,譬如 RC 結構可以考慮全部,鋼結構可
以折減 50%或 100%。

2.RC 構材之 EI 值,柱應打七折,梁本來應打三五折,但考慮樓版 T 梁


效應後,可以打七折。由於梁、柱同時打折對結構分析之內力沒有什
麼影響,一般都未打折。但當檢核地震層間變位角時,就應該打折。
以後的規範著重性能設計法,位移的控制也是其設計目標之一,所以
EI 值的正確使用就很重要。

3.樓版常因幾何形狀與開孔,不能假設為整塊剛性版,此時要假設為多
塊剛性版,其間以柔性版相連。凡柱不與樓版相連者,其自由度應與
剛性版分離。

4.地下室的外牆要建入結構模式中,由於其勁度已很大,因此地下室各
層之質心通常不必再置放三個自由度的彈簧。

結構分析模型其與一些相關之模擬分析參數有關,以下列出建置地
上結構分析模型需加以考量及檢查之項目。

57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1.結構物分析模型之幾何尺寸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合
說明:結構物分析模式中各尺寸應檢查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合,其包
括樓層高度、平面尺寸、構材尺寸、重量等;對於變斷面之構
材亦需以所使用之分析工具所具功能加以適當考量其效應;對
於樓層之懸挑部份若無較剛性構材將其連接於抗側力構材上及
其懸挑尺寸大於結構平面尺寸 1/10 時,則分析模型應該包括此
懸挑部份。

2.結構物分析模型是否能反應建物立面與平面之不規則性
說明: 對於具不規則性之建物,須以三維數值模型進行分析與相關檢
核,對於會造成結構為立面或平面不規則之非結構構材或固定
設備設施重量亦需包含於整體分析數值模型中而不可忽略。

3.樓板之模擬是否正確
說明:樓版會傳遞地震引致之慣性力至抗側力系統之桿件。數值模型
之建立應能反應樓版勁度。一般認定混凝土樓板或鋼承版上澆
鑄混凝土可視為剛性樓版,但對於樓板不連續性高(開孔範圍
多)、非常不規則、極狹長形狀或無澆鑄混凝土鋼承版的樓板,
則需將其視為柔性樓板或分割為多個剛性樓板區域來進行模
擬,在耐震設計規範中並未明確規定如何判斷樓板為剛性樓板
或柔性樓板,在美國 FEMA 356 研究報告對於剛性或柔性樓板
之判斷方式為採用沿整體樓板長度方向之最大水平變形與相鄰
層抗側力垂直構材之平均層間變位的比值來判斷。

對於某些柱之端點若未與樓板相連時,如 ETABS 程式中假設


樓板為剛性就不適用於這些節點。此時應將柱端點的自由度視
為獨立,不隨樓版整體移動,此時其附近的梁與版,也會有軸
力產生。

4.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是否正確
說明: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之模擬需根據其相關設計規範之規定進
行,如 RC 結構之混凝土彈性模數、構材抗彎勁度與抗剪勁度
可依照「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之規定來計算模擬,但
計算決定設計地震力大小之結構週期時,不宜採用開裂斷面之
勁度來模擬。另對於 S 結構可依「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範

58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及解說」及「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之規定,SRC 結
構則可依「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及解說」之規定。

對於埋設於混凝土中之元件,可假設完全複合之行為來計算勁
度,但強度計算不能假設具複合行為,除非能確定其力量傳遞
分配或有相關規範之規定。鋼造結構中對於有混凝土澆鑄之構
材,勁度應考慮複合行為,但複合斷面之寬度應取為鋼材之寬
度為原則,且不得包含鄰接的樓版,除非混凝土與鋼材之間有
適當的剪力傳遞機制。

5.接頭之模擬是否合適
說明:抗彎接頭應採全斷面之特性模擬,並可假設梁與柱間為剛性接
合或適當折減鋼域。模擬可採用梁、柱中心線至中心線的尺寸,
或可將交會區假設為剛性而將梁柱之部分線段平移。梁柱交會
區勁度亦可於分析模型中直接加入適當元素(彈簧)來直接考
慮。

鋼造結構中對於採用剪力板之接合方式常用於僅設計承受垂
直載重而不須採用抗彎接合之梁柱接頭。接頭勁度可以旋轉彈
簧連接梁與柱的方式進行模擬或將剪力板接合處模擬為鉸
接,若模擬為鉸接一般而言對其他構架為保守之假設。旋轉彈
簧之勁度或梁之等效勁度可參考建研所報告「鋼結構建築耐震
評估、補強及修復準則之研擬」中之建議。

6.主要構材與次要(非結構)構材之判斷與模擬是否正確
說明:構材需區分為主要構材、次要構材或非結構構材。本研究之主
要構材為指設計上需承擔靜(活)載重與地震力之柱、大梁、剪
力牆與斜撐等構材。次要構材則指設計上僅承擔垂直載重之構
材,如小梁、鉸接柱等。非結構構材為指設計上不需承擔任何
載重之活動隔間牆、磚牆、隔間 RC 牆或 RC 外牆等。

數值分析模型應包含主要構材提供之勁度和強度。根據 FEMA
356 規定若所有次要構材之側向勁度合超過所有主要構材勁度
合的 25%時,則應該將一些次要構材視為主要構材來包含於整
體分析模型中,以使其他次要構材之總勁度合低於主要構材初
始勁度合的 25%。

59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對於非結構構材若其提供之側向勁度或強度合超過樓層之側
向勁度或強度的 20%時,則部份非結構構材應盡量適當包含於
整體分析數值模型中,以降低非結構構材對整體結構於勁度或
強度上之影響。另對於會造成建築結構為立面或平面不規則之
非結構構材亦需包含於整體分析數值模型中而不可忽略。

7.樓層重量與質心位置是否正確
說明:現工程界常用之一般軟體如 ETABS 及 SAP2000 等皆有自動計
算樓層重量與各剛性樓板質心位置之功能,但由於次要構材或
非結構構材可能不包括於分析模型中,所以計算所得質心位置
為主要構材與樓板質量合之質心,並未包括次要構材與非結構
構材,因此次要構材與非結構構材之重量需仔細計算並包括於
分析模型中,對於次要構材或非結構構材均勻分佈於樓層者,
可假設其為均佈質量並附加於樓板上,但對於分佈不均勻者,
則需依其分佈位置來考量與模擬。對於使用無自動計算樓層質
心位置功能之程式進行分析時,質心位置需依構材分佈形式採
合理方式進行計算並於計算書中列出計算方式與算例。

8.屋突層重量與幾何形狀模擬是否正確
說明:屋突層之構材佈置應依原設計確實模擬,不宜採用簡化模型或
忽略屋突層之存在,水箱位置與重量亦需適當加以考量;一般
屋突層皆設置有厚度較厚之外牆,對於主要之外牆應該適當包
括於分析模型中;對於屋突層之柱構材為梁上柱之形式的結
構,則對於支承梁之上下部的牆體應該於分析模型或設計中加
以考量其效應,以確實反應支承梁於地震下需實際承擔之內力
值。

9.地上層之基面選擇是否適當
說明:對於建物地上層之基面選擇一般以一樓樓板為主,但需注意對
於一樓樓板面抬高於地面之情況,則基面則以地面為主來計算
建物之地上層高度。另對於可能有土壤液化工址亦需注意其因
液化而使地上層基面降低之情況是否有考量於設計中。

60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第三節 結構分析模式-地下結構與基礎

在建構基礎模型時,結構工程師可依適當的材料性質來組合每個構
件,如同建立主結構系統時一樣,須要經驗判斷以取得精確度與簡易度
之間的平衡,一個太過簡易的結構模型可能遺漏某項重要物理性質,而
導致不可信賴的結果,但太過複雜的模型又增加誤判的機會,或是使得
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結合基礎系統與上部結構系統時,兩者的的組成架
構必須是調和一致的,這樣才能有效率地將整座建築物在受地震作用時
的反應有效且正確地表現出來。
結構物的耐震行為分析可藉由直接包括地下結構與基礎於分析模
型中而將地下結構與基礎的影響一併考慮,考慮基礎效應的結構模型其
特性會與相關之分析參數有關,結構工程師必須對所需的精確度做出判
斷,以得到分析結構物的重要行為模式。
基礎的勁度與強度會影響上部結構在地震時的性能表現,結構工程
師必須決定如何適當正確將基礎的影響加在分析模式中,在一些實例中
大地工程師的專業幫助是十分有用的。大地工程師必須注意的是高強度
與高勁度並不一定較柔度與韌性要來得好,軟弱地盤的假設對結構的反
應並不一定是保守謹慎的,最好的方式是提供一特定範圍的值,將所有
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考慮到。非常精確地評估土壤性質會使得工程費用相
當昂貴,因此大部分在工程上的應用都是利用簡化的參數研究所得之經
驗法則來判定所使用之參數,且許多參數對基礎模擬時的影響並不明
顯,因此,經驗常常是工程師做判斷的依據。
以下列出地梁與基樁之結構分析之模擬要點:

1.兩度空間的地梁系統先按實模擬,如有基樁,將其垂直向彈簧勁度置
入,筏基版下則置入均布的垂直向彈簧,至於筏基的周邊如有連續
壁,則置入線彈簧。

2.地梁的端點與連續壁相接,可假設為不承擔彎矩的鉸接。

3.輸入的外力主要為地下室最下層柱底內力,如有水浮力,也要往上加
在基礎版上。地震力的部分要以極限層剪力強度的放大倍數計算,而

61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基礎版上的土反力如有受拉的情況,則要將彈簧去掉進行迭代。由於
此行為係非線性者,因此各個不同的載重組合均要分別進行結構分
析。

4.現行的基礎構造設計規範已容許使用複合基礎,即筏基與樁基混合的
基礎。然有多少力量會由筏基承擔,與使用的垂直向地盤反力係數有
關,因此最好考慮地盤反力係數有一個範圍來進行分析與設計,使筏
基與基樁的設計趨於保守。如果樁的間距較大,由分析結果顯示樁基
只吃到一半的載重。

5.有關基樁支承力之檢核,中小度地震與大地震均須檢核,其所受之軸
力分別不得超過容許支承力與極限支承力。此外,現行規範對支承力
係經試樁決定者,設計時採用的安全係數可用較小之值,此種情況下
較可能發生中小度地震通過的基樁尺寸與長度,無法通過大地震時與
極限層剪力對應所傳下之軸力。

6.有關基樁樁頭承擔之剪力,係以一樓的極限層剪力加上地下室各層地
震力為總橫力,再根據樁的勁度來分配。然因樁頭下尚有連續壁,所
以也可考慮連續壁一起來分擔。求出樁頭剪力後,就可求樁頭彎矩,
進行樁體之配筋。

地下結構與基礎分析模型其與一些相關之模擬分析參數有關,以下
列出建置地下結構分析模型需加以考量及檢核之項目。

1.地下結構幾何尺寸與重量模擬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
說明:地下結構與基礎分析模式中各尺寸應檢查是否與設計圖說相符
合,其包括地下室範圍模擬是否正確、重量等是否正確;對於
變斷面之構材亦需加以適當考量其效應;對於不同地上結構物
共用一地下室之情況,原則上應同時模擬全部地下與地上結
構,但將若能說明分析結構下方結構其受不同地上結構之互制
影響不明顯時,則不必同時模擬全部地上結構。

2.基礎構材之強度與勁度模擬是否正確
說明:地下結構各構材之強度與勁度之模擬需根據其相關設計規範之
規定進行;進行彈性地梁分析時,對於擋土側壁或非結構 RC
牆提供之勁度應該適當的加以考量其效應。

62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3.土壤彈簧之位置與勁度之模擬是否合適
說明:垂直向與側向土壤彈簧之勁度依可信之公式或規範計算求得,
土壤彈簧應該同時考慮基礎其軸(側)向與旋轉向之勁度,土壤
彈簧位置與數目應該要能足夠反應出地盤反力特性,不可使用
附加於整體剛性樓板之單一彈簧來近似此一效應;進行彈性地
梁分析時,土壤彈簧應該考量土壤受拉與受壓特性之不同,且
土壤彈簧位置至少需擺放於地梁兩端、中點及離梁端 1/4 跨之
位置。由於土壤彈簧的計算很難準確,結構分析時如能涵蓋彈
簧值為兩倍與 1/2 倍的情況,自然最佳。

採用樁基礎之結構,群樁或單樁效應可採用圖 5.1a 之簡化模型


或圖 5.1b 之較精確模型進行分析模擬,樁之勁度與承載力需使
用可信方式計算,樁帽之側向土壓效應可併入樁之側向勁度與
承載力計算中,但需注意側向土壓計算是否合理;結構工程師
應該依實際狀況判斷所使用之分析模式是否恰當。

4.牆體位置之模擬方式是否合適
說明:地下結構其擋土側壁位置應該確實模擬其位置與勁度,主要之
RC 非結構牆應該考量於分析模型中,以確實反應出地下結構之
柱構材與基礎於地震下所承擔之內力值。

5.地下設計水平地震力計算是否正確
說明:地下設計水平地震力計算是否有同時考量中小地震、設計地震
及最大考量地震三者,對於有土壤液化工址是否有考量因液化
而使地上層基面降低之情況於計算中。

第四節 載重組合

4.1 RC 構造

對於RC構造,由耐震設計規範及「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
之規定關於耐震設計所需進行之載重組合為
1.4 D + 1.7 L
(C2-12)

63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0.75(1.4 D + 1.7 L ± 1.87 EQX ± 0.3 × 1.87 EQV )


(C2-12)
0.75(1.4 D + 1.7 L ± 1.87 EQY ± 0.3 ×1.87 EQV )
(C2-13)
0.75(1.4 D + 1.7 L ± 0.3 × 1.87 EQX ± 1.87 EQV )
(C2-14)
0.75(1.4 D + 1.7 L ± 0.3 × 1.87 EQY ± 1.87 EQV )
(C2-15)
0.9 D ± 1.43EQX ± 0.3 × 1.43EQV
(C2-12)
0.9 D ± 1.43EQY ± 0.3 × 1.43EQV
(C2-13)
0.9 D ± 0.3 × 1.43EQX ± 1.43EQV
(C2-14)
0.9 D ± 0.3 × 1.43EQY ± 1.43EQV
(C2-15)
所以進行RC結構設計時,需注意上述之載重組合是否確實進行並
用以設計構材配筋。

4.2 S 構造

對於鋼造結構,由耐震設計規範及「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範及
解說」及「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解說」之規定關於耐震設計所需進
行之載重組合為
採容許應力設計法者:
D+L
(C2-12)
0.75( D + L ± EQX ± 0.3EQV )
(C2-12)
0.75( D + L ± EQY ± 0.3EQV )
(C2-13)
0.75( D + L ± 0.3EQ X ± EQV )
(C2-14)
0.75( D + L ± 0.3EQY ± EQV )
(C2-15)
0.75( D ± EQ X ± 0.3EQV )
(C2-12)
0.75( D ± EQY ± 0.3EQV )
(C2-13)
0.75( D ± 0.3EQX ± EQV )
(C2-14)
0.75( D ± 0.3EQY ± EQV )
(C2-15)
採極限設計法者:

64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1.2 D + 1.6 L
(C2-12)
1.2 D + 0.5L ± EQX ± 0.3EQV
(C2-12)
1.2 D + 0.5L ± EQY ± 0.3EQV
(C2-13)
1.2 D + 0.5L ± 0.3EQ X ± EQV
(C2-14)
1.2 D + 0.5L ± 0.3EQY ± EQV
(C2-15)
0.9 D ± EQ X ± 0.3EQV
(C2-12)
0.9 D ± EQY ± 0.3EQV
(C2-13)
0.9 D ± 0.3EQX ± EQV
(C2-14)
0.9 D ± 0.3EQY ± EQV
(C2-15)
所以進行S結構設計時,需注意上述之載重組合是否確實進行並用
以檢核構材之應力比

4.3 SRC 構造

對於RC構造,由耐震設計規範及「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
及解說」之規定關於耐震設計所需進行之載重組合為
1.2 D + 1.6 L
(C2-12)
1.2 D + 0.5L ± EQX ± 0.3EQV
(C2-12)
1.2 D + 0.5L ± EQY ± 0.3EQV
(C2-13)
1.2 D + 0.5L ± 0.3EQ X ± EQV
(C2-14)
1.2 D + 0.5L ± 0.3EQY ± EQV
(C2-15)
所以進行SRC結構設計時,需注意上述之載重組合是否確實進行並
用以構材鋼材部份之應力比檢核及混凝土部份之配筋設計。

65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第五節 構材設計與韌性設計

5.1 梁構材

對於不同材料之梁構材其設計方式應依對應之設計規範進行,現一
般結構分析與後續設計程式皆已具自動化。但審查者宜檢查以下項目以
增進耐震安全性與施工工作度。

1. RC 梁之剪力箍筋韌性設計是否正確
說明:一般 RC 梁設計其剪力箍筋時應採用其梁兩端皆產生塑鉸時對
應之地震剪力,加上靜載與活載產生之剪力設計其應配置之箍
筋量。一般梁主筋量完在進行實際圖說配置時,常因施工考慮
會對主筋鋼筋根數給予適度調整,所以對於梁端塑鉸對應之地
震剪力,應該留有適當之餘裕以能符合實際配筋狀況。另一般
結構設計上常將箍筋配置分為左中右三個區段,中間區段之箍
筋量配置通常較少,且設計者常僅計算梁左右端及中點三個位
置後即進行配筋,所以設計檢核時應該確實注意中間段與左右
段此一箍筋量變化處的箍筋量是否足夠,以免產生抗剪力能力
不足之現象。

2. RC 梁之頂層與底層主筋配置是否合適
說明:頂層與底層主筋配置比例是否合乎規定。

3. RC 梁或 SRC 梁之鋼筋配置是否過密影響施工性

4.鋼梁之無側撐長度及其挫屈危險性檢核
說明:一般結構分析時如未將大梁之側撐梁或斜撐模擬於分析模型
中,則設計檢核鋼梁之應力比時則無側撐長度則需要採人工輸
入方式進行,此時應注意無側撐長度之選用是否正確。

5.2 柱構材

1.短柱之剪力筋需求是否確實檢核

2. RC 柱或 SRC 柱之鋼筋配置是否過密影響施工性

66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3.鋼柱之局部挫屈危險性檢核是否合適

3. 鋼柱之續接處處理是否合適

5.3 剪力牆及端構材

1.剪力筋配置與錨定是否合適

2.端構材分析與設計是否確實

3.牆體需承受面內彎矩時之垂直筋配置是否合適

5.4 梁柱接頭韌性設計

1. RC 梁柱接頭是否確實檢核,圍束狀態是否考慮。

2.鋼骨梁柱接頭橫隔板、加勁板、蓋板、焊道等設計是否合格。
說明:參考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則 (二) 鋼結構極限設計
法規範及解說中之相關規定。

5.5 基礎設計

1.基樁承載力分析是否合理。

2.筏基版之鋼筋排列及接續或斷點之施工合理性。
說明:查核時需注意筏基版之主副筋大小、排列及接續或斷點之施工
合理性,及筏基或基礎大小梁、地下室之週圍外牆、連續壁與
樁體等之斷面配筋及主副筋排列及接續之施工合理性。

3.樁帽及樁本身抗剪、抗彎之分析及主筋與箍筋設計是否正確。
說明:可將基樁模擬成合理之彈簧支承系統,與筏基共同作用承擔全
部之垂直載重。

4.彈性地梁分析方式與設計否正確。
說明:需注意彈性地梁分析時土壤彈簧是否確實考慮受壓不受拉之情
況,地下水位影響是否納入考量,及與週圍外牆連接處之抗剪
強度檢核是否確實等。

5.6 開挖及檔土措施設計

1.分析程式及版本是否合適

67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說明:了解分析程式之功能及限制,判斷是否適用於分析。

2.結構分析模式是否正確
說明:注意包括支撐勁度、連續壁剛度、樓版軸向勁度、土壤彈簧、
上壓力、水壓力、超載、水位等之假設與分析是否正確。分析
中所用水位,主、被動土壓力,水壓力及超載壓力的數值如何
計算,是否合理均需檢查。

3.各開挖階段側壁之內力是否確實計算,開挖順序是否合理可行
說明:對於各開挖階段及地下室施工階段側壁引致之彎矩、剪力分佈
足否均有計算,並由包絡線求得各斷面最大彎矩值與剪力值以
為設計之根據。鋼支撐預力是否妥為模擬,鋼支撐最大軸力的
計算是否合理,連續壁最大變形是否允許。

4.連續壁貫入深度計算是否正確。

5.開挖之塑性隆起穩定性檢核是否正確。

6.砂湧安全性之檢核是否正確。

7.上舉破壞之安全性檢核是否正確。
說明:檢查有無根據土壓力之平衡來計算應有的貫入深度,其分析的
方法及引用之數據是否妥當。開挖面下為黏性土壤時,檢核是
否會塑性隆起的分析方法及引用之數據是否妥當。擋土牆內外
水位差異較大時是否進行砂湧檢討,其分析的方法及引用之數
據是否妥當,及抽水計畫是否妥當。另開挖面下有不透水層時,
是否進行上舉破壞安全性檢核,其分析的方法及引用之數據是
否妥當。

8.監測系統與計劃是否合適

9.鄰房保護措施是否合適
說明:開挖監測系統之規劃是否妥善,如何將觀測結果回饋至分析。
有無較可能的潛在危險性,其突發應變措施為何,鄰房保護措
施計畫是否合適等。

68
第五章 傳統結構設計之檢核

柱/牆
地梁
樁帽

土壤

樁/墩

結構構件

垂直彈簧元件 水平彈簧元件

• 樁表面磨擦力與點承力特性 • 被動土壓與樁側向勁度特性

圖 5-1 樁基礎與簡易模型

結構構件

模擬樁帽側向土壓
模擬表面磨擦力之 力之彈簧元件
垂直彈簧元件
模擬樁側向土壓力
之彈簧元件

結構構件

模擬點承力之垂
直彈簧元件

圖 5-2 精確之樁基礎模型

69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美國舊全山自 1994 年北嶺大地震造成多人死亡的慘劇後,加州政


府為確保結構之品質及公共安全,因此採用「特別監造制度」(Special
inspection)另外,日本自阪神大地震之後,日本政府體認列必須落實建
築監造及加強施工檢查,也出現「中間檢查」制度,兩制度皆藉由政府
或中立第三方機構的檢查機制來使建築物的品質能更有保障。有鑑於
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除於「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結合各先
進國家之相關規範增訂耐震工程品管專章,並推動「耐震建築標章」,
來提升國內建築物之耐震品質。但此些制度皆較著重於施工保證方面,
對於業主(起造人)或施工單位(承造人)自主之施工品質管制機制則未有
規定之,在美國 FEMA-353 鋼結構耐震施工品質確保準則中則對品質確
保及品質管制有較完善之規則,因此,本研究此部份則以耐震施工品質
管制為考量先提出初步施工品質管制機制,並於後續研究中繼續探討由
施工現場工作者經品質管制人員到品質確認人員之作業研究。
本篇研究內容主要於承造廠商之設計品質管制探討,內容包括品管
機制及施工品管作業手冊研擬,有關於品質保證查核部份則可參見「耐
震建築標章」等相關研究文獻。本章內容主要說明施工品管作業等相關
文獻及提供施工品管查核表,查核表之詳細內容說明則參見第八章之內
容。

第一節 國內耐震設計規範草案之耐震工程品管

有鑑於美國目前所採用之結構獨立審查以及 IBC2000 對結構試驗


及結構專業監造有結構專業的規定,以確保結構之品質及公共安全,另
日本亦採行建築鑑定檢查制度交付民問之指定檢查機構,並導入中間檢
查制度,以提昇結構耐震安全品質,建研所於八十九年「建築物耐震規
範及解說之修訂研究」案,參考國外之施工檢查機制研擬國內耐震工程
品管之檢查機制,依據其條文之內容可歸納說明如下:

70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1.耐震工程品管
起造人為公共安全須支付提升品質之費用予結構專業技師,使結
構專業人員能負起監造結構施工之責任,其次辦理適任之獨立專業結
構設計審查,同時並責成承造人提出施工品質保證計畫,以對耐震工
程之施工品質管制,負起施工責任。

2.設計審查
設計審查包括建築主管機關之平面審查及獨立之專業審查屬於特
殊結構審查之結構設計須依規定委請建築管理單位所規定之審查單位
來審查。

3.平面審查
對簡單之建築物或規則設計之建築物,僅建築管理官員對設計獨
立之審查,了解其設計內容,並提供對平面作適當之審查。

4.專業結構設計審查
對其他之建築物包括特殊,不規則或重要性結構,獨立之專業審
查定是必需的。此種審查可在概念設計之後與最後設計階段之間。以
獨立的專業技師就結構設計之假設,模擬分析及有效性提供專業的評
定。

業主須委請獨立之結構專業技師作結構專業審查,其費用依所委
託之事項而定,除要求審查之結構專業技師重新分析設計應支付規定
之結構設計費用之外,以不超過結構設計費用之二分之一為宜。

5.施工品質保證計畫
承造人應提出由負責人及主任技師簽署之施工品質保證計畫,包
含耐震施工品質保證計畫及結構以外之施工品質保證計畫,耐震施工
品質保證計畫由結構監造人提出而結構之施工品質保證計畫由建築裝
修監造人、建築設備監造人等分別提出。

6.耐震施工品質保證計畫
結構監造人應提供施工品質保證計畫書,其內容至少應包括

(1)耐震系統有依規定作施工品質管制。

(2)結構專業監造及試驗有依據相關施工規範執行

71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3)試驗之型式及頻率

(4)結構專業監造之型式及頻率

(5)規定之試驗及結構專業監造報告之提送頻率及提送單位

(6)結構檢視之執行計畫

(7)規定之結構檢視報告之提送頻率及提送單位
除結構部份外須由建築裝修監造人及建築設備監造人提供,其
他之附加系統之施工品質保證計畫包括:

(1)外牆及其錨定

(2)吊掛天花板系統及其錨定

(3)高架地板及其錨定

(4)鋼骨貯架及其錨定

(5)相關之機電設備系統如空調、管線、緊急發電機、昇降梯等及其錨
定或支撐

7.耐震結構施工品質管制
承造之施工廠商應提出由負責人及主任技師簽署之施工計畫書,
施工計畫書中之內容除建築主管機關之規定者外應包含品質管制計
畫,提出品質管制計畫報告書。

於施工期間將施工品質管制作業之結構按時彙整成品質管制結果
報告書,送請監造者審查簽認。經業主認可後送交主管機關備查。

施工品質計畫內容至少應包括

(1)品質管制預定表

(2)工程品質管制表

(3)自主檢查表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報告書至少應包括:

(1)一般工程概要

72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2)使用之材料與施工方法

(3)試驗與檢查部位
承造之施工廠商應提出:

(1)結構施工品質管制人員,其資格應具結構專業技師資格或經結構施
工品質管制訓練通過具有證明者

(2)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3)施工品質管制計畫報告書

(4)施工品質管制結果報告書

(5)接受到施工品質保證計畫之簽收及依據執行

8.特別監造
除一般規定之監造程序外,起造人應增加聘雇一個以上之特別監
造人,來執行特別監造工作。如果此項施工作業為一較不重要之小型
作業,主管建築機關可免除此項特別監造之規定,有關特別監造人之
資格與責任如后:

(1)特別監造人須為有資格執行該項特別施工作業之特別技師。

(2)特別監造人須依核准之設計圖與施工規範來監造施工作業,並 向
特別技師、建築師、建築主管機關以及其他規定之單位提出監造報
告。

(3)所有不符規定之施工作業須即時通知承造人改正,若未改正, 須
馬上通知設計單位並告知建築主管官員。

(4)特別監造人須提出監造完工報告,其內容包括特別監造之施工 作
業範圍,以及依設計圖與施工規範所須完成之施工作業與施工工人
之技術符合規定,並在報告上簽署。

9.結構檢視
符合下列條件者,須作建築物之結構檢視

73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1)用途係數大於 1 之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建築物。

(2)近斷層工址之建築物。

(3)建築師或專業技師規定者。

(4)建築主管機關規定者。

起造人須聘請負責結構設計之特別技師或由負責結構設計之特別
技師所指定之特別技師來執行結構檢視。

結構檢視所發現的缺點須以書面報告通知業主(或業主代表)、特別
監造人、承造人與建築主管機關。結構檢視者必須書面述明已知現場訪
視,並依構檢視者之最佳認知,指出任何在報告中尚未解決缺點。

第二節 國內其他施工相關法規及規定

要改善施工不良的情況,除由設計面先行加以避免出現之外,主要
仍須藉由加強施工品質管制及施工品質保證兩方面來著手。本節乃針對
現行施工管理制度上公權力所要求之各項施工品管手段加以檢討。防止
施工不良的方法在於施工查驗制度之設計與其執行之考核,而現行法規
中有關施工查驗制度之相關條文摘錄如下:

1.建築法第五章施工管理第五十六條:
「建築工程中必須勘驗部份,應由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
關於核定建築計晝時,指定由承造人會同監人按時申報後,方得繼續
施工,主管建築機關得隨時勘驗之。

前項建築工程必須勘驗部分及勘驗紀錄保存年限,於建築管理規
則中定之。」

2.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第一章基本規則第二節施工品質
第八條:
「(品質耍求)建築物構造施工,須以施工說明書詳細說明
施工品質之需耍,除哉計圖及詳圖能以表明者外,所有為達成設計規
定之施工品質耍求.均應詳細載明施工說明書中。」

第九條:「(試驗證明)建築物構造施工期中,監造人須隨工作進

74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度,依中國國家標準,取樣試驗證明所用材料及工程品質符合規定,
特殊試驗得依國際通行試驗方法。施工期間工程疑問不能解釋時,得
以試驗方法證明之。」

3.台灣省建築管理規(79.3.8)第二十八條:
「建築工程必須勘驗部分,依左列施工階段辦理:

(1)放樣勘驗: 建築物放樣後,挖掘基礎土方前。

(2)基礎勘驗: 基礎土方挖掘後、澆置混凝土前,其為鋼筋混凝土構
造者,配筋完畢,如有基樁者,基樁施工完成。

(3)配筋勘驗: 鋼筋混凝土構造及加強磚造各層樓板或屋頂配筋完
畢,澆置混凝土前。

(4)鋼筋勘驗: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各層鋼骨組立完成裝置模板前或鋼
骨構造、鋼骨結構組立完成作防火覆蓋之前。

(5)屋架勘驗:屋架豎立後蓋屋面之前。

前項勘驗應包括建築物位置相關事項、防空避難設備、配筋、騎樓
及其標高、公共交通、衛生及安全措施。

申報勘驗之文件應經承造人會同監造人查核簽章後於該階段工程
施工前送達當地主管建築機關次日方得繼續施工。但有緊急施工之必要
者,監造人或承造人得監督先行施工並於三日內報備,依本規則第十七
條規定免由營造業承造及建築師監造之建築物由起造人自行依核定圖
樣施工免予施工勘驗。放樣及基礎之勘驗,有關建築物之位置,臨接建
築線部分,以主管建築機關所定建築線為準,土地界址由土地所有權人
申請主管地政機關鑑定之,地界未經鑑定致越界建築者由起造人負責。
勘驗紀錄應與建築執照申請書件及工程圖說一併保存至該建築物拆除
或損毀為止。」

4.台北市建築管理規則(63.2.5)第十四條:

「建築工程進行至左列必須勘驗部份時,除依法免設主任技師得
由承造人出具證明者外,應先由承造人主任技師出具證明確實依照核
准範圍施工之證明書送請監造人查驗無訛方得繼續施工,但供公眾使

75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用之建築物經監造人出具證明書後,由承造人報請工務局派員複驗,
經復驗合格後方准繼續施工。

(1)放樣勘驗: 在建築物放樣後未開始挖掘基礎土方以前,但基地境
界線仍由起造人負責。

(2)基礎勘驗: 在挖掘基礎土方後未搗製基礎以前,基礎如為鋼筋混
凝土構造時,在基礎配筋完畢,末搗製混凝土以前。

(3)鋼骨鋼筋勘驗: 鋼筋混凝土、鋼骨鋼筋混凝土、鋼骨混凝土、構
造之各層樓板或屋頂配筋(骨)完畢後,搗製混凝土之前。

(4)屋架勘驗: 在屋架豎立後蓋屋面之前。

工務局應將勘驗結果作成紀錄,與建築執照一併予以保存。」

5.台北市建築工程施工必須勘驗部份作業要點(79.6.29)第 2 條:

「建築工程施工中必須勘驗部份及申報勘驗時間規定如左:

(1)放樣勘驗: 基礎或地下室土方開挖前。

(2)基礎勘驗: 基礎配筋完畢,澆置混凝土前,含擋土措拖。

(3)鋼骨鋼筋勘驗: 鋼筋混凝土、鋼骨鋼筋混凝土、鋼骨混凝土構造
之各層樓板或屋頂配筋(骨)完畢後,搗製混凝土之前。

(4)屋架勘驗: 在屋架豎立後蓋屋面之前。

(5)雜項工程勘驗: 雜項工作物,於施工計畫核定之各階段配筋完畢,
澆置混凝土前。

(6)其他如連續壁、基樁等,於施工計晝書中核定。」

6.高雄市建築管理規則(63.3.5)第二十八條:

「建築工程必須勘驗之項目及申報時問規定如左:

(1)基礎勘驗: 在挖掘基礎土方後未搗製基礎前;基礎如為鋼筋混凝土
構造時,在基礎配筋完畢,未搗製混凝土前。

(2)鋼骨、鋼筋勘驗:鋼骨混凝土等構造之各層樓板或屋頂配筋完畢後

76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搗製混凝土之前。

(3)屋架勘驗: 在屋架豎立後屋面材料覆蓋以前。但屋架跨距未超過
十二公尺者免勘驗。」

第三節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根據工程會施工品質管理制度,在施工品質之層次方面區分為品質
評鑑、品質保證、品質管制三個層次,各層次之組織架構及作業內容如
下表中所示

工程會施工品質管理制度表

層次 組織架構 作業內容
品質評鑑 工程主管機關 執行工程評鑑
業主(或專案管理顧問) 核備品質管理計畫
督導品質管理作業
建築師及專業技師 審核品質管理計畫
品質保證 查證材料設備
查核施工作業
記錄建檔保存
訂定品質保證計畫
承包商 建立施工品管組織(指派品管工程師)
訂定施工要領
分包商 訂定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品質管制
訂定檢驗程序
訂定自主檢查表
建立文件、記錄管理系統

根據「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研究」案,於施工期間,承造
之施工廠商應提出由負責人及主任技師簽署之施工品質管制作業。施工
品質管制計畫內容至少應包括

(1)品質管制預定表

77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2)工程品質管制表

(3)自主檢查表
根據以上施工品質管制計畫內容之三部份,本研究部份提出建議之
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概要書內容如表 6-1 所示,關於施工品質管制及施工
品質保證之流程及機制如下章節所述。

第四節 施工品管機制

根據國內建築物耐震規範及參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評鑑制
度,本報告擬建立國內建築結構施工專業品管制度,以提供公共工程或
民間一般工程之承造單位,實施建築結構施工檢查與品質管制。

1.通則

相關條文所規定之結構施工檢查項目,起造人(或起造人之代理人)
得獨立聘用一位以上專業品管工程師或品管專業機構,或由承造單位經
起造人同意指派一位以上專業品管工程師或品管專業機構,於施工階段
依據本條文規定之項目,實施結構施工品管查核。專業品管工程師必須
就所定之施工查核項目,實施獨立之結構施工品管查核,並將品管查核
記錄依據規定,通知建築主管機關、起造人、承造人及監造人。

2.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承造人需於施工前提出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以供起造人及監造人
進行審核,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應符合相關施工規範、工程計畫規格及
品質保證計畫書之要求,品質管制計畫書內容至少應包括品質管制預定
表、工程品質管制表及自主檢查表三部份。

3.施工品管實施對象

所有建築結構皆需進行結構施工品管作業。

4.結構施工品管查核機制

結構施工品管報告應列為各縣市申請使用執照許可參考文件之

78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一。應依據工程規模及施工項目,須有足夠合格專業工程師實施結構施
工專業查核。

5 專業品管工程師

專業品管工程師為有資格執行施工品管作業之結構、土木類專業技
師或符合中央主管機關之能力認證者,並受中央主管機關管理。

6 起造人

起造人職責為『品質督導』,起造人辦理施工品質督導作業時,應
查核是否確實執行施工品質管理作業。並依據相關規定,得獨立聘僱專
業工程師,執行結構施工專業品質管理工作。

7 結構施工查核項目

建築物需依類似表 6-1 之型式實施結構施工專業查核。

第五節 建築結構施工品管作業綱要

本部份參考美國 IBC2000 建築法規、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


中耐震工程品管章節及國內結構設計常見問題,擬定建築結構施工品管
作業手冊,訂定結構施工品管檢查項目及檢查標準,及各檢查項目之檢
查表格。擬定施工品管作業手冊綱要如后:

耐震建築結構施工品管作業手冊綱要

1.通則

本品管作業手冊適用於一般建築結構物之結構施工檢查。相關條文
所規定之檢查項目,專業品管工程師必須就所定之施工項目,將檢查過
程、結果與改善措施,通知起造人及監造人。

2.標準

本品管作業手冊之檢查標準所依據之規範如下:

79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1)混凝土工程施工規範

(2)鋼結構施工規範

(3)鋼骨鋼筋混凝土施工規範

(4)鋼構造建築鋼結構銲接規範

(5)鋼結構品質管制作業標準

(6)鋼筋續接器續接施工規範

3.施工圖說與文件

施工圖說與文件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各項:

(1)所有結構構材及其連接材料之尺寸及位置

(2)所有結構構材之配筋位置、管線穿孔位置、加勁材位置等詳圖

(3)栓接或銲接處之位置、尺寸及型式

(4)表面處理及粉刷

(5)組合細節圖

(6)所有結構構材之編號及於平面圖上之位置

(7)所有結構構材之使用材料及材料使用規格

(8)施工程序圖及安全措施圖

(9)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及自主檢查表

(10)施工監測系統配置

4.施工計畫

承造人需訂定整體工程之各施工階段,並於各階段施工前,提出此
階段施工計畫給予監造人或起造人加以審核,施工計畫需包括施工方
法、施工順序、相關施工圖說與規定、施工人員、施工所需使用之設備
及材料、施工品質管理檢查項目、設備維護及材料試驗報告等。

80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5.組織

承造人需訂定與整體工程相關之管理計畫與組織如下

(1)施工管理及組織

(2)緊急應變及防災計畫

(3)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及組織

(4)環境污染防治計畫

(5)施工品質管制計畫

(6)工期管理及進度控制計畫

6.人員

承造人需詳列所有參與工程之施工人員及品質管制工程師並加以
編號或給予代號,以便於管理及施工問題之追蹤。施工人員曾受過之職
前教育訓練,及所具有之技術士職業證照亦加以詳述。

7.專業品管工程師

專業品管工程師為有資格執行施工品管作業之結構、土木類專業技
師或符合中央主管機關之能力認證者。專業品管工程師由起造人獨立聘
用之機構或個人,或由承造單位經起造人同意後指派。
品管工程師或品管組織為一獨立行使品管業務之單位,品管工程師
直接向承造人負責,不隸屬於工地主任指揮。
品管工程師與本工程施工系統間之關係為,對外行政之代表,仍以
工地主任為主,舉凡試驗等之記錄文件除由工地主任簽認外,並需經品
管工程師核准。
品管工程師的職務責任與工作為

(1)查驗協力廠商、供應商及材料商之品管過程及輔助與督導。

(2)所有施工品管文件之核准。

(3)不定期實施品管稽查業務,對外配合業主辦理品質稽查業務。

81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4)品管文件之建立。

(5)執行材料檢驗與工地檢驗工作。

(6)辦理品質控制作業。

(7)會同業主、協力廠商來辦理工地品質檢驗試驗工作。

(8)對工程現狀與施工品質做持續性查驗與評估、填報查驗與評估相關
文件。

(9)各種品管文件(如證明、報告、記錄、施工計劃書、工作圖、施工
圖、查核表)之建立與審查。

(10)品管檔案之建立。

8.品質保證與特別監造

承造人訂定之施工品質管制計畫需能與監造人之施工品質保證計
畫及特別監造之項目與程序相符合。

9.書面責任施工聲明

承造人於施工作業完成前,須提送一承造人書面責任施工聲明給建
築主管機關單位特別監造人、起造人或業主。承造人之書面責任施工聲
明須包括下列各項:

(1)了解品質保證計劃之特別規定。

(2)了解品質管制須符合建築主管機關核准之施工規範及文件之規定。

(3)承造廠商之品質管制執行步驟,提送報告之內容方法及提送之頻
率。

(4)於承造廠商組織中負責執行品質管制者之資格及職位的確認。

10.檢查項目

承造人於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完後需進行施工項目與下列項目相
關部份之施工檢查與品質管制工作,下列項目如有不足或不適用處,可
於施工前補足訂之。

82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10.1 施工材料:

1.混凝土預拌廠提供之合格證明、使用之混凝土配比、水泥品質、掺料
使用量等文件驗證。

2.鋼筋之材料試驗報告驗證

3.結構用鋼板及塑鋼材料驗證

(1)依核准施工文件規定之 CNS 標準(或其他核可之標準)之確認

(2)製造廠商之出廠驗證試驗報告

(3)非 ASTMA76 鋼筋之可銲性確認

4.銲接材料之確認

(1)依核准施工文件規定之 CNS 標準(或其他核可之標準)之確認

(2)製造廠商之符合相關銲接規範之出廠證明

5.高強度螺栓螺帽墊片等之材料確認

(1)依核准之施工文件規定之 CNS 標準(或其他核可之標準)之確認

(2)製造廠商之符合相關規範出廠證明

10.2 基礎工程

1.擋土壁之種類、施工法、壁厚、壁深、周長、貫入層是否符合原設計

2.擋土壁保護層厚度是否符合施工圖說

3.臨時支撐構材尺寸、位置是否正確

4.基樁種類、施工法、樁徑、樁長、樁數、貫入層是否符合原設計

5.樁頭處理、補強是否符合施工圖說

6.樁頭主筋的預留長度是否正確

7.樁筋保護層厚度是否正確

83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10.3 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

一、混凝土工程

A.澆置工作前準備

1.預拌混擬土配比、水泥品質、飛灰使用、骨材品質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2.預拌車動線是否暢通

3.澆置區高程標示完成否

4.泵送管架設完成否

5.振動機及其他機具是否準備完全

6.澆置分區與順序及混凝土接續面是否已做好處理

7.大面積混凝土澆置施工縫之設置是否適當及準備完全

8.巨積混凝土發熱控制及裂縫控制方式是否適當
B.進場檢查:

1.預拌混凝土運輸時間、運輸過程是否符合規定,混凝土是否已超出初
凝時間

2.坍度合乎規定否

3.氯離子含量檢測合乎規定否

4.試體取樣合乎規定否
C.澆置中

l.泵送過程、澆置順序是否適當

2.澆置方法是否安全

3.澆置速率是否適當

4.搗實情形是否良好

5.柱牆平整度是否精準

84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6.地坪平整度是否精準

7.施工人員、機具是否超出支撐強度
D.養護、拆除

1.清理完成否

2.養護工作是否確實

3.養護過程中是否禁止荷重加載

4.拆模時間合乎規定否
E.完成面檢查

1.是否無蜂窩現象

2.無 裂、冷縫之情形

3.樓板平整度良好否

4.外牆精度是否合乎要求

5.無漏水之情形

6.取樣試體試驗強度合乎規定否
二、鋼筋工程
A.柱

l.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續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續接器是否符合規範規定

4.鋼筋之保護層厚度是否正確

5.箍筋直徑、形式與間距是否正確

6.彎鉤長度是否足夠

7.隔件或墊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85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B.梁

1.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續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續接器是否符合規範規定

4.錨錠長度是否足夠

5.保獲層厚度是否足夠

6.箍筋直徑、形式與間距是否正確

7.彎鉤長度是否足夠

8.隔件或墊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9.腰筋是否符合施工圖之綁紮方式

10.開口部或其他補強筋是否正確
C.牆

1.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續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錨碇長度是否足夠

4.保護層厚度是否足夠

5.隔件或整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D.樓版

1.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搭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錨碇長度是否足夠

4.保護層厚度是否足夠

5.鋼筋彎折位豈是否正確

86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6.梁位置錨錠是否適當

7.開口部或其他補強筋是否正確

8.樓版角隅是否依圖說補強
E.樓梯

1.鋼筋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鋼筋彎折位置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錨錠長度是否足夠

4.保護層厚度是否足夠

5.隔件或墊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三、模板工程
A.施工準備階段

1.模板規格、尺寸及數量是否正確

2.鋼管支柱規格、尺寸及數量是否正確

3.緊結器規格、尺寸及數量是否正確

4.模板加工之精度是否達到要求

5.支撐搭接補強完成否

6.放樣精度是否達到要求
B.模板組立

1.模板位置是否正確

2.斷面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3.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4.緊結器之位置與數量是否正確

5.斜撐材位置、數量是否正確

87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6.預埋物安裝是否完成

7.檢視孔是否完成

8.梁、版構件部位模板之預拱是否完成

9.支撐之數量、間距是否適當

10.特殊部位是否特別留意

11.鋼筒吊放之震動是否造成模板位置偏移之確認

12.泵送混凝土震動是否造成模板位置偏移之確認

13.模板內雜物是否清除
C.拆模

1.拆模時間是否適當

2.再撐方法、位置是否恰當
10.4 鋼結構工程
一、材料方面

l.電銲材料是否附有原廠證明,檢驗結果是否合格,銲材儲存方式與地
點是否妥當

2.高拉力螺栓、錨錠螺栓及剪力釘之規格、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3.構件上螺栓接合之孔數、孔徑、邊緣平整度及間距是否正確

4.鋼材檢驗證明、層裂檢查證明、鋼材厚度、表面平整度與標示是否符
合要求
二、鋼骨吊裝組立

l.塔吊操作手是否具合格執照證明

2.負荷起重之警告裝置功能是否正常

3.吊裝作業是否有檢討鋼構件之重量

4.架設、組立之順序是否依照施工計畫進行

88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5.鋼柱在正式接合固定前,是否以螺栓作假固定

6.臨時固定之假螺栓數量是否在 1/3 以上
三、精度調整

l.現場放樣用測量基準點是否已複測無誤

2.引測點是否已測定、校核

3.單節鋼柱的水平、垂直精度是否在容許誤差內

4.柱頂高程是否在容許誤差內

5.構材組裝精確度是否在容許誤差內
四、接合作業

1.接合部之接觸面是否清除乾淨,預熱、入熱控制及後熱工作是否確實

2.鎖緊之順序是否依照正常程序施作

3.天候是否適合作業

4.是否依照規範規定之要求來作業

5.銲接方式是否適當,銲接尺寸、型式、位置及使用材料是否正確

6.銲接設備之保養維護及銲接前測試是否依照正常程序施作

7.是否設置火花、銲渣防護設施

8.扭力板手校正與所需預拉力是否適當

9.厚板銲接後是否發生層裂狀況之確認與處理是否適當

10.銲接後非破壞檢驗是否依照正常程序確實施作
五、安全防護作業

l.高空作業之安全母索與防護網是否完成

2.惡劣天候是否停工

3.安全防護措施是否定期檢查

4.放置在鋼架上之器具、材料是否加以固定

89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5.是否做好適當防護措施,以避免人員或器具之掉落

6.電銲機、接地線等是否無漏電之虞

7.電銲區下方是否已移開易燃物品

8.周邊高壓電線是否加以防護

第六節 建築結構施工品管檢查表

本節依據前節訂定之建築結構設計品管作業手冊綱要之檢查項
目,擬定查核表如表 6-1 之範例以供參考,本表依建築結構施工之檢查
項目,由專業品管工程師依檢查日期及結果分別記錄於檢查表上,必要
時可將缺失或簡圖記錄於查核表,並於查核表備註欄註明。另於圖 6-1
列出各種不同施工項目檢驗流程範例以供參考。

90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封面

台北市○○○新建工程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

施工廠商名稱:
負責人姓名:
主任技師姓名:
監造單位名稱: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91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2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基本資料概要

基本資料概要

[1.業主]
<公司名稱>
<負責人>
<地址>
<聯絡電話>

[2.設計單位]
<建築事務所名稱>
<負責人>
<地址>
<聯絡電話>

[3.監造單位]
<建築事務所或公司名稱>
<負責人>
<地址>
<聯絡電話>

[4.承包廠商]
<公司名稱>
<負責人>
<地址>
<聯絡電話>

[5.興建物名稱]

92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3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工程概要

工程概要

[1.建築場所及基地概要]

[2.工程預定開工日期]

[3.工程完工預定日期]

[4.施工順序及預定完工日期]
(1)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基地側壁放樣)
(2)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施作連續壁)
(3)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基地開挖)
(4)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基礎工程配筋完成)
(5)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二樓版結構體工程完成)
( )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
( )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
( )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
( )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
( )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
( )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屋頂工程完成)

[5. 施工人員及品質管制工程師]

[6.其他必要事項]

[7. 備註]

93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4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檢查與試驗項目

編號 檢查項目 檢查或試驗內容 設計圖說


(1)基地 基地 01.形狀與臨接道路長度 建築圖
02.基地高低差 建築圖

(2)材料 材料 03.材料的規格、品質、強度、接頭的強度測試結果等的報告,
須記載或以附件說明。
(3)基礎工程 擋土壁 04.種類、工法、壁厚、壁深、周長、貫入層 結構圖
擋 土 壁 的 承 05.承載力
載力 鑽探報告
基樁 06.種類、工法、樁徑、樁長、樁數、貫入層 結構圖
07.樁頭的處理、補強 鑽探報告
08.樁頭主筋的預留長度 結構圖
09.樁筋之保護層厚度 結構圖
結構圖
(4)主結構各 基腳 10.位置、形狀、尺寸 結構圖
部份之種 11.鋼筋的支數、位置與材料試驗報告 結構圖
類、品質、
形狀及尺寸 柱 12.主筋的支數、直 徑、位置、間距 結構圖
等 13.主筋錨定長度、位置 結構圖
14.主筋續接(搭接、銲接、瓦斯壓接、續接器)的 結構圖
形狀、長度、位置
15.主筋的固定
16.梁柱接頭箍筋支數、直徑、間距 結構圖
17.箍筋及繫筋的直徑、間距、位置 結構圖
18.箍筋及繫筋的形狀、標準彎鉤(角度、長度) 結構圖
19 柱筋保護層厚度 結構圖
20.灌漿有無缺陷 結構圖

94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5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檢查項目(續)

區分 檢查項目 檢查內容 設計圖說

梁(包含大梁、小 21.主筋的支數、位置 結構圖


梁、位置、地梁) 22.主筋錨定長度、位置 結構圖
23.主筋續接(搭接、銲接、瓦斯壓接、續接器)的形 結構圖
狀、長度、位置
24.主筋的固定 結構圖
25.箍筋的直徑、間距、位置 結構圖
26.箍筋的形狀、標準彎鉤(角度、長度) 結構圖
27.梁筋保護層厚度 結構圖
28.穿孔的位置與補強方法 結構圖
29.灌漿有無缺陷

版(包含樓板、基 30.版筋的方向、直徑、間距、位置 結構圖


礎版) 31.版筋錨定長度、位置 結構圖
32.版筋的固定
33.角隅處、開口部補強 結構圖
34.版筋保護層厚度 結構圖
35.灌漿有無缺陷

牆(包含一般牆、 36.牆筋的方向、直徑、間距、位置 結構圖


剪力牆) 37.牆筋的固定

95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6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混凝土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混凝土工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1.預拌車動線是否暢通
2.澆置區高程標示完成否
澆置前 3.泵送管架設完成否
準備 4.振動機及其他機具是否準備完全
5.混凝土接續面是否已做好處理
1.混凝土是否已超出初凝時間
進場、 2.坍度合乎規定否
撿查 3.氯離子含量檢測合乎規定否
4.試體取樣合乎規定否
l.澆置順序適當否
2.澆置方法是否安全
澆 3.澆置速率是否適當
置 4.搗實情形是否良好
中 5.柱牆平整度是否精準
6.地坪平整度是否精準
7.施工人員、機具是否超出支撐能力
1.清理完成否
養護、 2.養護狀況是否良好
拆模 3.養護過程中是否禁止荷重加載
4.拆模時間合乎規定否
完 1.是否無蜂窩現象
成 2.無 裂、冷縫之情形
面 3.樓板平整度良好否
檢 4.外牆精度是否合乎要求
查 5.無漏水之情形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96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7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鋼筋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 鋼筋工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l.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續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續接器是否符合規範規定
柱 4.鋼筋之保護層厚度是否正確
5.箍筋直徑、形式與間距是否正確
6.彎鉤長度是否足夠
7.隔件或墊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1.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續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續接器是否符合規範規定
4.錨錠長度是否足夠
5.保護層厚度是否足夠

6.箍筋直徑、形式與間距是否正確
7.彎鉤長度是否足夠
8.隔件或墊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9.腰筋是否符合施工圖之綁紮方式
10.開口部或其他補強筋是否正確
1.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續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牆 3.錨錠長度是否足夠
4.保護層厚度是否足夠
5.隔件或墊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1.鋼筋根數、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2.搭接之位置、長度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3.錨錠長度是否足夠
樓 4.保護層厚度是否足夠
板 5.鋼筋彎折位豈是否正確
6.梁位置錨錠是否適當
7.開口或其他補強筋是否正確
8.樓版角隅是否依圖說補強
樓 1.鋼筋直徑及間距是否正確
梯 2.鋼筋彎折位置是否與施工圖一致
及 3.錨碇長度是否足夠
其 4.保護層厚度是否足夠
它 5.隔件或墊塊是否符合作業標準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97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8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模板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 模板工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施 1.模板規格、尺寸及數量是否正確
工 2.鋼管支柱規格、尺寸及數量是否正確
準 3.緊結器規格、尺寸及數量是否正確
備 4.模板加工之精度是否達到要求
階 5.支撐搭接補強完成否
段 6.放樣精度是否達到要求
1.模板位置是否正確
2.斷面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3.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模 4.緊結器之位置與數量是否正確
板 5.斜撐材位置、數量是否正確
組 6.預埋物安裝是否完成
立 7.檢視孔是否完成
8.梁、版構件部位模板之預拱是否完成
9.支撐之數量、間距是否適當
10.特殊部位是否特別留意
拆 1.拆模時間是否適當
模 2.再撐方法、位置是否恰當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98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9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鋼構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鋼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一 l.電桿材料是否附有原廠證明,檢驗結果是否合
材 2.高拉力螺栓、錨錠螺栓及剪力釘之規格、尺寸
料 是否符合要求
進 3.構件上螺栓接合之孔數、孔徑及問距是否正確

二 l.塔吊操作手是否具合格執照證明
鋼 2.負荷起重之警告裝置功能是否正常
骨 3.吊裝作業是否有檢討鋼構件之重量
吊 4.架設、組立之順序是否依照施工計畫進行
裝 5.鋼柱在正式接合固定前,是否以螺栓作假固定
組 6.臨時固定之假螺栓數量是否在 1/3 以上

三 l.現場放樣用測量基準點是否已複測無誤
精 2.引測點是否已測定、校核
度 3.單節鋼柱的水平、垂直精度是否在容許誤差內
調 4.柱頂高程是否在容許誤差內

l.接合部之接觸面是否清除乾淨

2.鎖緊之順序是否依照正常程序施作

3.天候是否適合作業

4.是否依照規範規定之要求來作業

5.銲接方式是否適當

6.是否設置火花、銲渣防護設施
l.高空作業之安全母索與防護網是否完成
五 2.惡劣天候是否停工
安 3.安全防護措施是否定期檢查
全 4.放還在鋼架上之器具、材料是否加以固定
防 5.是否做好適當防護措施,以避免人員或器具之
護 掉落
作 6.電銲機、接地線等是否無漏電之虞
業 7.電銲區下方是否已移開易燃物品
8.周邊高壓電線是否加以防護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99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0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非結構構材與設備品質管制檢查表
(範例)

檢查項目: 非結構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材與設備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一 l.內部非結構牆及隔間是否合格
非 2.女兒牆及內部懸壁非結構牆是否合格

3.外部非結構牆之施工品質是否合格

構 4.標誌及廣告牌之固定是否安全
材 5.天花板之架設是否合於規定
6.惟幕牆之施作與固定是否合格
7.惟幕牆吊裝作業是否有檢討施工安全性
8.非結構架設、組立順序是否照施工計畫進行
9.非結構牆接合系統固定是否合格
10.地版、地坪及粉刷是否合於規定
二 l.空調設備之安裝與固定是否確實
設 2.升降機、電扶梯元件之安裝與固定是否確實

3.配電系統、燈具之安裝與固定是否確實
4.管道系統之施作是否確實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00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1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地磚貼作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 地磚貼作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工程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1.磁磚規格、確定、選色、施工位置
2.進場目視檢驗材質、規格、顏色、批號、
平整度
3.施工面表面徹底清潔雜物
4.現場灰誌放樣,洩水坡度設定,完成面高
程設定
5.吊運材料是否破損,堆積妥當
6.水泥、砂漿攪拌是否均勻及依施工計劃舖

7.地磚施作是否整齊壓實
8.句縫線是否平直,大小是否適當
9.句縫是否完全填滿,洗淨
10.污染之牆面是否清潔
11.垃圾是否清除
12.完工後檢查是否空心、凸起、 裂現象
13.其他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01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2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石材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 石材工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1.細部施工圖送審(大樣圖、分割圖、細部收
頭)
2.石材加工外觀檢查(光面、倒角、曲面、疤
痕、瑕疵、缺角)
3.施工面現場放樣檢查
4.五金配件是否恰當
5.石材規格是否合乎標準
6.是否按次序施工
7.句縫線是否按細部施工圖施工
8.施工面及環境是否保持清潔
9.句縫是否平整、顏色均一
10.施工面、平整度、垂直度
11.石材顏色是否均一
12.地坪施工完成 24 小時內禁止行走
13.完成面須妥善保護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02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3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砌磚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 砌磚工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紅磚之形狀、大小及硬度是否恰當?
砂質是否純淨無污染,有機物及其他雜質?
水泥與砂之拌合場地是否先掃除乾淨?
水泥與砂之拌合比例(1:3)是否正確?
水泥與砂之拌合是否均勻?
紅磚於施作前是否充分澆水淋濕?
磚牆有縫是否一致且維持在 7~10mm 之間?
磚牆之上下兩皮之砌築是否交互搭扣?
砌築時是否逐皮接水平線及垂直線?
砌築時灰縫是否確實飽漿並清除牆面?
砌築時牆頂縫隙是否以水泥砂漿填實?
木門框是否以規定大小、根數之固定器
嵌入,位置是否恰當?
木門框上方是否以 RC、小楣樑架設並突出於
兩側各 10 公分之碑牆,且留 1 公分?
磚牆轉折處是否確實以交釘處理?
門框之固定材是否任意移動?
管道間是否確實包管填實並砌至樓版
底,不得留縫隙?
管道間是否預留抽風用套管?
每日收工前是否將磚牆地坪之泥潰、磚
屑清除?
每日砌磚高度是否按規定不得超過 1.5 公尺?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03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4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水泥砂漿粉刷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
(範例)

檢查項目: 水泥砂漿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粉刷工程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平面灰誌、梁柱邊垂直水平灰誌是否
設置
原壁面之雜物、鐵絲夾板是否清理
牆面粉刷前,是否澆水濕潤
牆面凹凸面是否先填平或打除
水泥砂漿拌合是否依配比
以木鏝刀配合押尺刮平粗紋施工
粉光面層是否留有水痕鏝刀痕氣泡 裂
門窗、關開盒週邊污染是否清理
粉刷後是否澆水潤濕養護
剩餘材料是否清除
拌合用水是否合格
砂是否清潔,不得有泥土或其他雜質
水泥是否新鮮無結塊硬化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04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5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鋁門窗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 鋁門窗工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窗型及尺寸施工圖確認
材料色澤是否一致?
材料發包是否符合規定
材料表面是否處理良好,平滑潔淨
材料表面是否無刮痕,生鏽現象
材料之框架是否有扭曲,變形現象
裝設時水平度,垂直度
裝設時是否穩固不鬆動
玻璃安裝是否緊密不鬆動
五金配件安裝是否牢固、位置正確
關閉是否順暢
緊密性是否良好
五金配件是否正常運作
門框窗框之塞水路施工防水處理
玻璃防水處理是否良好不滲水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05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表 6-16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天花板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天花板工程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材質、規格品牌之確定
角材材質、尺寸、數量之確定
施工高度確認
骨架、組立是否合乎規定
懸吊線是否合乎規定
懸吊角材間距是否合乎規定
檢修孔、預留孔之位置是否恰當
角架之固定是否水平,牢靠
施工完成平整度
色澤是否合乎規定,統一
施工完成後穩定度
簽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章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表 6-17 建築耐震施工品質管制計畫書-觀測系統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範例)

檢查項目: 觀測系統 檢查位置: 檢查日期: 年 月


工程
檢查結果
區分 檢 查 項 目 檢查次數 改善結果 備註
合格 須改善
傾度管埋設方式及數量符合規定?
鋼筋計埋設方式及數量符合規定?
開挖後鄰房的傾斜量是否在允許範圍內?
各項計測工程是否依建立觀測頻率及安全管
理值實施觀測?
各項計測工程是否皆作成記錄?
分析土層側移量是否超出安全容許範圍?
是否確實依模擬計測管理值執行開挖安全計
測系統?
角架之固定是否水平,牢靠
施工完成平整度
簽 承造人: 品管工程師:
章 主任技師: 工地負責人:

106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1 模板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配合事項
1.平面、立面、剖面圖檢討
2.磁磚計劃與結構圖尺寸是已調整 圖 面 檢 討
3.模板支撐形式、位置有否考慮
1.模板之規格、數量、尺寸
2.模板材料新舊程度 材 料 進 場
不 施工放樣圖繪
3.鋼管支撐之長度及材質 合 裝完成、變更
4.五金配件之標準 格 設計完成
5.模板表面之處理 材料檢驗
合格
1.基準線之檢核(雙重檢核) 放 樣
2.其他放樣線之檢核

1.斜撐材位置、高度
2.牆模之垂直、水平度 柱牆外模組立
3.開口尺寸、位置 不
4.IM 線之檢核 合 柱筋綁紮完成

牆模檢驗
合格
1.鐵擋距離
2.封模前之雜物 牆內模組立
3.牆壁厚度、高度

1.樑的斷面及尺寸 樑底版牆組立
2.樑的跨度及預拱

1.板的水平垂直度
2.板(夾板)的新舊程度 版 組 立
3.版完成面之清潔度 不
合 牆筋綁紮完成
4.版下之支撐材間距
5.放樣孔之預留 格 水電配管完成
版檢驗
合格

1.水平繫件之施作 鐵線繫件加強

1.拆模時間之檢討 拆摸檢驗

完 成

107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2 模板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配合事項

1.圖面檢討 材 料 確 認 設計規範及圖說

1.錨碇、彎釣、型號、數量 鋼筋加工圖
2.搭接尺寸及位置

1.尺寸、強度、輻射、直徑 準備材料 不合格退貨


2.重量、外觀 及檢驗
合格

1.材料堆放保管 材 料 進 場 過 磅

1.裁切尺寸、彎曲角度半徑 鋼 筋 加 工

1.號數、位置、間距、支數 現 場 組 立 現 場放 樣

不合格
配筋檢驗 改善

合格

混凝土澆置

108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3 鋼筋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配合事項

1.圖面檢討 材 料 確 認 設計規範及圖說

1.錨碇、彎釣、型號、數量 鋼筋加工圖
2.搭接尺寸及位置

1.尺寸、強度、輻射、直徑 準備材料 不合格退貨


2.重量、外觀 及檢驗
合格

1.材料堆放保管 材 料 進 場 過 磅

1.裁切尺寸、彎曲角度半徑 鋼 筋 加 工

1.號數、位置、間距、支數 現 場 組 立 現場放 樣

不合格
配筋檢驗 改善

合格

混凝土澆置

109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4 混凝土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配合事項

計 畫

施工要領書

決 定 材 料 1.檢驗不合格材料

不合格
限期運離工地
2.退貨紀錄備查
1.決定材料、規格、型號及數量 3.換貨紀錄備查
2.樣品提送業主審核 材料檢驗
3
3.每 75m 抽樣試體一組
1.混凝土澆置計劃
2.強度及數量確認 合格
3.模板之支撐及補強是否完備 施工前準備
4.鋼筋檢驗是否合格
5.版面是否清潔
6.相關工種連繫及最後確認

1.材料規格是否現場檢驗
2.版面壓送管是否墊廢輪胎
3.澆置時是否保持模板支撐及載
重之平衡
不合格立即改正

現 場 施 工
4.振動是否確實,嚴禁接觸鋼筋 1.缺失項目依時程
改善
5.材料嚴禁加水 2.改善項目紀錄備
6.澆置厚度控制是否恰當 查
3.改善後簽證備查
7.材料候車時間是否超過初凝
8.不定時作坍度及試驗取樣
施工檢驗
9.施工縫是否設在版樑之跨度中

合格

1.版面濕置養護 完 成
2.蜂窩水泥砂漿修補

110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5 水泥砂漿粉刷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1.決定施工順序、收頭 粉 刷 計 劃

1.模擋、鐵絲清理 材 料 檢 討
2.曝露鋼筋處理
3.門窗嵌縫、蜂窩填補
1.水平基準線
放 樣

不合格
2.樑柱邊垂直線

1.查核放樣線,水平及垂直度是 放樣檢驗
否按施工計劃
合格
2
1.灰誌貼設範圍間格≦1.5m
灰誌貼設
2.樑柱陽角轉角壓條貼設檢查

1.粉刷底層前一天先澆水潤濕 潤 濕

1.凹凸處大於 3cm 以上應先填補或打除


底 度 粉 刷
2.以木鏝刀配合押尺刮平粗紋施工

1.不得有氣泡產生或留有水痕、鏝刀痕
面 層 粉 光
及 裂現象
2.平整度標準以 180cm 正負差<1mm
3.垂直度以 6 尺水平尺標準正負差<1mm 打除

1.門窗框、開關盒週邊污染清潔
清 潔
2.拌合場及牆角底廢泥渣清理

1.粉刷後潤濕養護 濕治養護

不合格
1.查核平整度、垂直度及氣泡凸 驗 收
起、波紋、 裂現象
合格
完 成

111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6 壁磚貼作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1.磁磚規格、數量確認 磁 磚 計 劃
2.收頭位置確認

1.進場前檢驗 材 料 進 場

不合格
1.查核規格、數量、色澤、批號 材料檢驗 退貨
、平整度
合格
1.垂直度及平整度
2.四面牆是否成直角 粉 刷 打 底 水泥砂漿配比訂定
3.打底面高度

1.查核規格、數量、批號及是
材 料 吊 運
否有破損

1.有無起砂、牆面泥渣清除乾淨
打底面清潔
2.施作前一天表面以水潤濕

1.分格線面積以不超過 1.5m2 放樣彈分格線




1.查核規格、數量、色澤、批號 格 水泥漿海菜粉
放樣檢驗
、平整度 之配比訂定
合格
1.泥漿塗抹範圍每次以不超過 1.5m2
2.是否壓貼敲實、對齊及平整度 磁 磚 貼 設
3.收頭切割位置依施計劃
4.縫隙留設大小

1.填縫處清理,填抹縫應確實滿漿 填 抹 縫 敲除

1.磁磚面餘漿清潔並以乾布擦乾
2.垃圾、廢料清運 清 潔 不
3.廢紙箱回收 合

1.查驗是否有空心凸起、色差、 驗 收
裂現象
合格
完 成

112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7 鋁門窗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窗型及尺寸確認 材 料 確 認

鋁窗數量確認 整 理 備 料

不合格
檢驗方式及方法 進料檢驗 退貨

合格
材料堆置 存 放

水平度、垂直度、進出面檢驗 不合格
及鐵件是否確實固定 安裝檢驗 改善

1.須滿縫 合格
2.不可擠壓鋁料變形 嵌 縫
3.填塞物取出

配合拆架及內裝進度施作 拆紙及玻璃安裝

週邊須確實清理乾淨及充 塞 水 路
分乾燥矽利康須飽滿平順

門窗扇及紗網安裝後調整 調 整



完成後之鋁窗測試檢查 驗 收
合格
保養及防護措施 完 成

113
第六章 施工品管機制

圖 6-8 天花板工程施工檢驗流程

檢驗項目 流 程

材 料 確 認

材 料 進 場 不


1.天花板材質、規格品牌 退
2.角材材質、尺寸 材料檢驗 貨

合格

1.高度確認 施 工 放 樣

釘 角 架



1.角架縱橫向之間隔尺寸
2.角架之固定情形 角架檢驗
3.抽風機孔、檢修孔位置之預留
合格

封板、修邊

完 成

114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建築物結構工程於各階段作業項目繁多,例如混凝土作業、鋼筋作
業、鋼骨作業、模板作業、續接器作業、銲接作業、吊裝作業、裝修作
業等,所需之專業施工承包商亦需要有施工專業技術以及品質控制能
力。另外,於設計鋼筋混凝土階段,亦需要注意相關尺寸之比例或預留
灌漿空間,以避免尺寸不足而影響作業程序,進而影響完成後之耐震品
質。
本部份即探討構造於施工中常見之影響施工品質問題,例如:
l.設計者所定尺寸不合理,導致施工困難。
2.梁柱接頭施工困難或灌漿不易。
3.梁、柱腹板穿孔影響接頭區強度。
4.鋼筋續接器品質不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5.梁柱接頭銲接或螺栓不良,無法達到預期結構韌性。
6.其他施工上之品質問題。
經由探討結構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影響品質或耐震能力之施工與設
計問題,作為施工查核之重點,並將查核重點標準化,以協助提昇國內
建物結構之耐震性能。
本部份探討針對建築結構施工方案之問題,簡要區分為:
1.混凝土品質、模板工程、基礎施工問題
2.梁主筋配置問題探討
3.柱主筋配置問題探討
4.箍筋配置問題探討
5.鋼筋續接器探討
6.鋼骨斷面尺寸問題探討。
7.梁柱接頭問題探討
8.其他施工上之問題。

115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第一節 混凝土品質問題

混凝土係鋼筋混凝土工程之主要材料,其品質影響耐震能力及耐久
性甚具,目前絕大多數都由預拌混凝土廠商供應,甚少由承包人採用場
拌混凝土。良好之鋼筋混凝土工程需從有優良之混凝土品質開始,但混
凝土品質常常不良且常為人詬病,主要造成混凝土不良原因為
1.細骨材不良:採用河川下游之扁平形砂、海砂、或含泥土或有機物過
量之砂。
2.粗骨材不良。
3.水泥不良:水泥成份不對或儲放時受潮或加入過量之飛灰等。
4.水質不良:含過量之氯離子等。
5.混凝土材料儲放不當或運輸上等問題。
6.預拌車抵達工地時間超過規定時間或在運輸途中任意加水或未按規定
操作機具。
7.輸送管路老舊未換或未做好清管工作及管內混凝土亂倒等。
8.混凝土澆置不良:澆置分區不當,澆置方法、搗實方法、鏝平作業不
當,或是混凝土施工任意加水並在澆置點任其流動,或者是振動棒頂
住鋼筋振動等。
由於混凝土品質不良,會影響結構之強度及耐久性甚嚴重,預拌混
凝土廠自混凝土成分材料之儲存、配比設計、品管計劃、生產而至運輸
等過程,理應由監造人嚴密監督,惟經常未確實執行而造成品質之低
落。所以除了慎選混凝土預拌廠、加強廠方之管理、加強駐場監驗及點
收、加強工地混凝土點收監督及取樣工作等項目外,亦應與混凝土供應
商明定監驗,品管程序及罰則條款等,以防止使用到品質低劣之預拌混
凝土而影響結構性能。

116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第二節 模板工程問題:

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施工,模板及支撐系統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
色。欲獲得品質良好的混凝土構材,業主與設計者除了事事依規範及施
工說明書之要求嚴格查驗模板材料及施工品質外,更須事先依所要求之
水準,要求使用好的模板及準確之施工。主要常見模板及支撐系統不良
現象有
1.垂直及水平精度不足。
2.鋼筋吊放或澆灌混凝土時造成模板移位。
3.模板破舊、縫隙過大造成漏漿及變形。
4.支撐力量不當造成澆灌混凝土後之模板變形。
業主及設計人應要求 RC 柱筋紮好封模後先澆置 RC 柱混凝土至
梁底位置為止,然後再配置梁筋、梁柱接頭箍筋與繫筋以及版筋,模板
工最後才封側模以便澆置梁、版及部分柱頂之混凝土,如此可以獲得較
佳的鋼筋混凝土構材品質,惟模板工、鋼筋工及混凝土工等皆須來工地
進行二、三次作業,成本高過於一般之作法。使用好的模板及角材也使
其不易爆模並且足堪模外振動搗實。設計及監造者宜熟知各項不同之作
業程序而訂定不同之施工說明。
第三節 基礎施工問題

再耐震設計之考慮上,基礎常常不如上部結構體本身受到重視,但
由於基礎之檢視及維護困難,所以一但有問題產生,其補強或修護所花
費之成本可能較上部結構體來得多。主要常見基礎系統施工不良現象有
1.地梁及柱位放樣不正確: 造成與上部結構柱位產生錯位或地梁系統不
良。
2.地下連續壁主筋外露:若連續壁體做為結構系統之一部分會有不利之
影響,如其為柱體之一部份,則會使柱之承載力受損,其主因為吊放
連續壁鋼筋籠時,未控制好垂直度或定位器在吊放鋼筋籠時被壓彎偏

117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位以致鋼筋籠偏斜一側。
3.地下連續壁滲出大量白華及鏽痕:漏水日久鋼筋隨著腐蝕,連續壁及
相連之柱或樑之強度受損。其主要原因可能為連續壁公母單元之重合
處鋼筋過密,澆置混凝土時易產生空洞或孔隙,或是母單元兩側鋼板
及預留之搭接用鋼筋處附著之皂土液清洗不乾淨,造成混凝土壁體內
之弱點。
4.鋼筋混凝土反循環基樁施工不當,混凝土澆置不良: 其會造成基樁強
度(承載力、拉拔力、抗彎等) 不足;作為永久性結構用時,耐久性不
佳。其原因可能為鋼筋配置過密使保護層明顯不足、穩定液成份不
良、澆置混凝土時土、石塌入混凝土中等。
設計地下連續壁或基樁時尺寸要足夠,使其內之配筋間有充分之間
距以使混凝土能充填密實,設計者、施工者皆須事先了解是否有可施工
性。此外,穩定液之處理工作及混凝土澆置工作要確實依規定作業,且
應避免土石塌入混凝土內,並加強控制垂直度之器具或鋼筋籠吊放及混
凝土澆置等作業程序。
第四節 構材斷面配置及施工問題探討

1.梁鋼筋配置相關問題:
業主常要求柱少梁長之高層 RC 建築結構,如此一來則柱或梁之
鋼筋數量過多,而會造成配筋之困難及混凝土澆置不確實,使拆模後
的柱、梁有骨材分離、蜂窩或鋼筋外露之不良現象。業主、建築師、
技師常未實際到工地觀看鋼筋配置的合理性,而使錯誤的方式仍然一
再被採用,所以於設計時應該考量配筋施工之困難來修正斷面設計。
RC 或 SRC 大梁上下層配置之主鋼筋,如主筋配置過多,將形成
施工之困難如下:
(1)梁鋼筋採用搭接方式續接時,鋼筋與鋼骨或鋼筋與鋼筋之間隙太
小,產生搭接不易,或搭接範圍主筋之間灌漿孔隙太小情形,影響
混凝土正常流動,容易引起蜂窩現象。

118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2) SRC 梁水平橫隔板無法配合主筋水平位置,或水平橫隔板數量多,


造成工廠銲接施工困難。
(3)梁主筋與主筋之間之間距不足,影響混凝土填充或鋼筋與混凝土間
之握裹力。
(4)對 SRC 梁,主鋼筋重量過重,或主筋中點撓度過大,形成與主筋與
鋼樑之間距不足,影響鋼筋之握裹力。
(5) RC 梁之接頭處灌漿困難,及 SRC 梁柱接合若採用貫穿柱腹板方
式,柱腹板因為貫穿孔過多,損害柱構材剪力強度。
(6)水泥砂漿墊塊之使用不當造成鋼筋混凝土構材(柱、梁、版)之施工
缺陷。
(7)鋼筋之支墊不良,造成鋼筋位置不正確或保護層厚度不足。會造成
混凝土保護層不足易致鋼筋生鏽或耐火能力不足,及鋼筋位置偏移
使 RC 梁或柱之強度折減。
(8)梁筋或柱筋之配置數量及位置不確。
(9)直接在梁筋上燒切其他鋼筋,此會傷及梁筋或箍筋。
(10)鋼筋以鐵絲綁紮不確實,或梁、柱接頭之箍筋與繫筋因不易綁紮
而省略不紮。如此若工作人員在版筋上行走,往往使鐵絲拉斷而致
版筋定位偏失。
(11) RC 大梁或版之配筋上方排置線槽或密集之管線,梁中穿入大孔徑
管線等。將使大梁之強度及勁度受損,所以設計者應遵照規範之要
求不得使管線之配置傷及結構體之強度,必要時以設計明管為佳。
另在施工時若發現此現象時應及早改正或採取措施使傷害減至最
低。
2.柱鋼筋配置相關問題:
RC 或 SRC 柱四週之主筋如配置過多,將形成施工之困難如下:
(1)柱之斷面過小,但主筋排列過多,造成混凝土填充不良。
(2) SRC 柱易與鋼樑翼末寬度相衝突,使柱之主筋易位或困難施工。
(3)容易與大梁主筋相衝突,使主筋配筋施工困難。
(4)柱鋼筋續接段空間不足,鋼筋搭接或續接施工不易。

119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5)柱之箍筋、繫筋因為尺寸預留不當,導致施工困難。
(6)柱筋未固定直立後即澆置混凝土,造成混凝土硬化後柱上方之預留
筋偏位或歪扭。
(7)柱之主筋偏位或整體扭偏,以冷彎或熱彎之方式彎折兩次使校直定
位。此會導致如鋼筋被不當彎折,鋼筋材質局部劣化且不再為直立
鋼筋,將使柱強度折損。
(8)頂層柱之頂端主筋在版面處全部切斷未有 90°標準彎鉤錨錠,導致
握裹不足及梁與柱不為剛接之關係。
3.箍筋設計及施工問題探討
常見導致施工品質不良或耐震能力損失之箍筋問題,例如:
(1)由於梁柱尺寸過小而主鋼筋配置過多,使箍筋 135 度彎鉤現場施工
不易,容易與鋼筋碰撞。
(2) SRC 柱箍筋現場施工時,無法預先頂部套入柱內,因此無法採用閉
合箍筋方式施工,需採用 L 型或口型結合方式施工,箍筋之圍束強
度及品質控制不易。
(3)梁柱接頭處,如柱之斷面尺寸太小時,RC 有配置施工困難及 SRC
有箍筋穿孔位置與大樑腹板螺栓孔非常接近問題。
4.混凝土配比設計及施工問題探討
由於耐震因素,構材常需配置緊密箍筋及主筋造成間隙較小,阻
礙混凝土流動性,因此必須考慮坍度或流動性之配比問題,以及骨材
最大粒經之控制,常見混凝土配比設計與施工問題如下:
(1)混凝土坍度或流動性不足,造成灌漿不易。
(2)未指定最大粗骨材粒料,造成材料分離於梁柱內形成空洞孔隙。
(3)混凝土施工搗實不足,梁柱接頭區域形成蜂窩現象。
(4)鋼柱內未預留灌漿氣孔,形成灌漿孔隙。
5.鋼筋續接器及施工問題探討
鋼筋工程另一項重要部份為鋼筋續接器之使用,工程應使用合格之
續接器。續接器連接工地取樣之鋼筋所做成之接合樣品須通過拉力試驗
及反復拉壓試驗之強度、勁度及滑移量要求。另使用鋼筋續接器時,鋼

120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筋須符合國家標準(CNS)。常見鋼筋續接器之使用與施工問題如下:
(1)使用不合格之鋼筋續接器。(RC 梁或柱使用之鋼筋續接器之接合除
須通過拉力試驗外尚須通過反復拉壓試驗)
(2)使用不合格之鋼筋。如鋼筋之強度不合要求;鋼筋斷面非圓形;車
牙車不好;鋼筋之竹節紋凹凸程度不足;使用擠壓式續接器時性能
折滅。
(3)使用螺紋式續接器時,鋼筋之旋緊程度不夠;亦或鋼筋車牙部分裸
露生鏽而影響旋緊作業。
(4)所有柱筋全部在差不多同一高度且應力甚大處(常在離 RC 版面六十
公分至一公尺左右處)使用鋼筋續接器。
(5)將鋼筋連結於鋼骨上之可銲續接器不合格或焊接不當 (如於工地焊
接時因位置過低無法仰焊等 )。
使用不合強度要求以及滑移量要求之鋼筋續接器或在同一斷面全
部採用續接器皆會減損或危及 RC 柱梁甚至 SRC 構件之強度。所以除
應使用合格之續接器外,現場以扳手旋緊螺紋式續接器時,監造工程
師必須在場監督且須逐一檢視;鋼筋車牙部分應加套頭或以膠布包
紮,不使生鏽或碰撞受損。另使用續接器時之各項工地作業皆須謹慎
按施工說明書施作。
6.鋼骨設計斷面及施工問題探討
由於 SRC 或鋼構造之鋼骨斷面,在設計階段已經決定,但斷面之
比例及形狀,影響施工甚鉅,甚至無法以施工方法克服斷面比例不當
對耐震品質之影響,因此有必要於施工檢查階段,就鋼骨設計斷面尺
寸,影響施工品質部份,提出檢查或改善建議,並於鋼構廠製造生產
之前,修正施工圖說,以增進系統之耐震能力,常見鋼骨斷面設計與
施工問題如下:
(1) SRC 鋼梁或鋼柱與外包混凝土尺寸比例不符合灌漿施工要求,通常
柱斷面外包混凝土尺寸,應大於鋼骨柱尺寸約 30 公分,梁斷面外包
混凝土尺寸,應大於鋼骨架尺寸約 25 公分,如果梁柱尺寸壓縮得大
小,將造成保護層厚度不足或混凝土流動不良之蜂窩現象。

121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2) SRC 梁尺寸假設不當之另一種影響情形,即鋼筋續接器與鋼骨大樑


翼板之問過於接近,翼板與鋼筋續接器背後之水平橫隔版位置過於
接近導致鋼構廠無法施作,或是為了方便橫隔板銲接,使鋼筋續接
器與水平橫隔板偏心接合,將導致鋼柱翼板容易產生脆性撕裂現象。
(3)鋼樑之尺寸限制;例如梁深應大於 350mm 以上,梁翼板厚度應小於
30-40mm 以下,SRC 梁總寬度約大於鋼骨翼板寬度約 20 cm,SRC
梁深度大於鋼骨深度約 25 cm,以確保最小保護層厚度或混凝土骨
材灌漿時流動空間,或梁箍筋 135 度彎鉤之作業空間。
(4)鋼柱之尺寸限制;例如 BOX 柱尺寸應大於 50 cm 以上,以避免工廠
施作橫隔板時,產生銲接施工困難。
(5) H 型鋼柱,柱之翼板寬度應大於梁翼板寬度 2 cm 以上,以避免梁
柱接合施工時,銲道之起弧位置容易產生起始裂縫瑕疵。
(6) SRC 柱總寬度應大於柱鋼骨尺寸約 25-30 cm,以確保最小保護層
厚度或混凝土骨材灌漿時流動空間。
7.鋼構梁柱接頭施工問題探討
梁柱接頭在進行施工時,梁翼板和柱面間的全滲透銲接將是極為
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到接頭甚至整體結構物的耐震行為,全滲透銲
接施工細節可能會有之施工問題如下:
(1)銲條的大小無法配合銲接尺寸,銲條太小則因為入熱量不足造成銲
接融透的不完全,太大則入熱量過高造成母材脆化,影響到接頭的
強度及韌性發展。
(2)銲條保存不當,在空氣中曝露的時間太久未適當乾燥,影響銲條的
品質。
(3)梁翼下背墊片在全滲透銲接完成後未予移除,因下背墊片位置為應
變最大之處,容易造成接頭銲道的破壞。
(4)鋼材表面未處理乾淨,週邊有鐵鏽、油漆、油脂或水份等附著異物,
容易發生銲道夾雜有氣孔和其它雜質的缺陷。
(5)銲接前預熱不完全,容易造成熱影響區的冷卻速度加快,使晶粒粗
大化與硬化現象及銲接部位的 裂。

122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6)銲道瑕疵探測不確實,銲道存有裂縫、夾渣或融透不足的現象,這
些瑕疵將會造成接頭的提早破壞,使其無法達到預期的韌性效果。
(7)採用切削式接頭或上、下翼板扇形開孔未確實磨平,或漸變斷面未
保持圓滑連續,如此則容易造成應力集中現象。
8.鋼構其他施工問題探討
(1)柱內橫隔板焊接不良、位置不正確或入熱控制不良,造成柱翼板材
質受損箱形柱翼板撕裂;會使梁、柱接頭強度、韌性不足,結構完
成前即發生超量位移。
(2)識圖錯誤、落樣錯誤或用錯附屬構件尺寸造成鋼構廠中之組合錯
誤。
(3)鋼構件未打鋼印或鋼印錯誤,使組裝構件時發生錯誤。
(4)鋼構材開孔如孔徑、孔數錯誤或孔位不正確的缺陷,而造成組立困
難及降低構件強度
(5)母材間隙過大、角焊不足、全滲透焊未完全填滿之鋼構廠發生的電
焊缺陷,形成潛在破壞點及構件強度不足等缺陷。
(6)切割傷及母材、切口不規則、切割面偏斜等之構材切割缺陷,而影
響組裝精度及構件強度不足等缺陷。
9.現場施工方面
(1)螺栓材料不良、未按規定上緊、未以扭力扳手檢查等造成栓接處鬆
動,影響組裝精度及造成結構勁度與強度不足。
(2)焊道表面未徹底清潔、鋼板變形或切割不良使焊道超音波檢驗不合
格。
(3)構材表面油漆之防鏽效能低落,使鋼板生鏽、腐蝕。
(4)厚板焊接未注意控制入熱、厚板未經檢驗造成鋼板發生層裂等缺
陷,使鋼構強度大幅降低及降低焊道品質與強度
(5)焊材受潮、焊材與鋼板材質搭配不對、焊接前未徹底清潔板面、 焊
接中途熄火使焊材脆化、梁柱翼板間距過大、角焊腳長不足、焊道
設計過大、全滲透焊切角不正確等之焊道破壞現象。

123
第七章 結構施工常見缺失

(6)螺栓規格不符、螺栓孔位不準、組立誤差過大、扭力扳手未適當校
正使栓接處發生破壞而危及結構安全。
(7)喉深不足、長度不足、梁柱間距過大、背襯板不良等工地焊道尺寸
不合格而形成結構潛在弱點。

124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根據第六章之施工品質管制檢查項目與第七章中所述之常見施工
缺失,本章討論進行建築物結構工程各項目施工如混凝土作業、鋼筋作
業、鋼骨作業、模板作業、續接器作業、銲接作業、吊裝作業、裝修作
業等之各項作業各階段管理項目、標準、檢查時間、方法、頻率及不合
格品處理標準等,使執行檢驗之品管工業師有所參考資料,全程管制工
程品質以求工程品質之完善。

第一節 結構施工品管檢查

1.1 一般事項
1.電焊工是否具有電焊執照或經政府機關檢驗合格,一般檢定方式依照
AWS.D1.1-84-SEC.5 PARTC 之規定。
2.電焊作業人員是否有一年以上之實際電焊工作經驗,並在最近半年仍
繼續擔任同類工作者。
3.在組合及電焊過程中所使用之焊接步驟及順序是否有注意使變形收縮
減至最小限度。
4.焊接順序是否能使焊接進行過程中之加熱量平衡。
5.有較大收縮之焊接是否在較小收縮之焊接前施工以減少束制。
6.工程所有之焊接施工是否有參照 AWS D1-1-90 等相關規範。
7.焊接前之點焊是否使用 4m/m 低氫系焊條並與正式焊接同等焊接管理
條件下準確施工。
1.2 準備工作
1.電焊程序是否於施工前檢定完成。
2.低氫系溶渣遮覆型焊條是否依照 AWS 之規定加以選擇及烘乾處理方
可使用。
3.潛弧自動焊之焊藥是否依照規定加以烘乾處理。
4.設計圖上未指定須磨平之對焊其溢餘量是否依照規定加以控制。

125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5.焊接面是否保持乾燥,並將足以影響焊接品質強度及工作進行之異物
如油漆水份,灰塵等加以清除,雨天或濕度過大時是否停止工作,如
在室內焊接是否有先確定焊接部位無殘存水份後方可施焊。
1.3 現場作業應注意事項
電焊時,必須依照規定之電流、電壓及電焊速度施焊,其使焊料完
全溶透,而不發生缺陷,尤其應避免電焊起點之熔透不足與灰渣以及焊
疤之不良形狀與 裂等現象。現場作業之一般檢查為
1.工作圖尺寸檢查
2.材料檢查
(1)檢查所用鋼材是否合乎規範要求及出廠證明書。
(2)檢查鋼板厚度。
(3)檢查焊接材料,是否合乎規範要求。
(4)確實核對開槽材料、角度、尺寸,是否與施工圖尺寸相符。
3.接部位檢查
(1)施焊前,每一焊接部均須就下列項目逐項檢查。
a)材料,b)背墊板與原鋼板接合密度及端接板之固定,c)開槽角度及
間隔,d)焊接面之清掃,e)預熱,f)點焊
(2)施焊中應就下列項目時常管理檢查:
a)電焊工資格,b)焊接程序,c)焊接順序
(3)樑直線性偏差
水平方向,建議最大為樑長之 1/1000。
垂直方向,以拱勢線為基準,建議最大為樑長之 1/3750,但不得超
過±6 公厘。
4.組合 H 型或 I 型斷面,腹板中心線與冀板中心線之偏差,宜最大不超
過 6 公厘。

126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5.構材長度之誤差。
構材端部須加工並密切承壓接著者,宜不大於 0.8 公厘。
構材端部不必密切承壓接著者,長度在 10 公尺以下者。宜不大於 1.5
公厘,長度大於 10 公尺者不得大於±3.0 公厘。
6.構材翼緣之扭曲與傾斜,其翼線趾端,距腹板中線之垂直線偏差,不
得大於翼緣寬 1/200 或 3 公厘。
7.構材翼緣寬度及腹板高度之誤差。
寬度或高度 450 公厘以下,最大為±2 公厘。
寬度或高度 450 公厘至 900 公厘,最大為±3 公厘。
寬度或高度 900 公厘至 1800 公厘,最大為±5 公厘。
寬度或高度 1800 公厘以上,最大為+8,-5 公厘。
8.鋼承鈑鋪設作業現場施工注意事項
(1)鈑料是否依施工順序分層分區包裝,每包以不超過 1.5 噸為限依施
工圖將鈑料吊至各層各區並確認。
(2)鋼承鈑施工前,是否確認鋼骨校正及電焊完成,以避免多工種在同
一區域施工,相互妨礙。
(3)鋪設之鋼承鈑是否均先行點焊固定。

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品管檢查

2.1 模板工程
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施工,模板及支撐系統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
色。欲獲得品質良好的混凝土構材,需依規範及施工說明書之要求嚴格
查驗模板材料及施工品質。另需要求 RC 柱筋紮好封模後先澆置 RC 柱
混凝土至梁底位置為止,然後再配置梁筋、梁柱接頭箍筋與繫筋以及版
筋,最後才封側模以便澆置梁、版及部分柱頂之混凝土,如此可以獲得
較佳的鋼筋混凝土構材品質,惟此成本會較偏高。使用好的模板及角材
也使其不易爆模並且足堪模外振動搗實。茲將模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
準列於表 8-1 中以供參考。

127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2.2 鋼筋工程
鋼筋工程應在配筋完成後逐一查驗並要求改正,檢查是否加適當之
支墊或鋼筋是否確實綁紮。茲將鋼筋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列於表 8-2
中以供參考。
2.3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係鋼筋混凝工程之主要材料,目前絕大多數都由預拌混凝土
廠商供應。混凝土品質需注意預拌混凝土供應廠商是不是合法的生產工
廠,其材料品管人員素質,預拌混凝土廠材料之儲存、配比設計、品管
計劃、生產而至運輸等過程亦應該嚴密監督。施工前確認混凝土澆置分
區計劃、混凝土澆置量、澆置施工之人員與機具、預拌混凝土車進場時
間與數量、特殊狀況之應變計劃等,須事前經過核可方能施工。輸送混
凝土時不可任意加水預拌車是否及時到達也應該加以注意。茲將混凝土
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列於表 8-3 中以供參考。

第三節 其他建築工程

對於其他建築工程如水泥砂漿粉刷工程、壁磚貼作工程施工、鋁門
窗工程、天花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則列於表8-4至8-7中以供參考。

128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1 模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I)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RC構造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之處置方法
施 圖面檢討 平面,立 尺寸,形 施工圖製 檢討,討 施工前 請建築師修 自主檢查
工 面,剖面 狀一致 作前 論 正 表
前 結構
磁磚計劃 磁磚對縫 施工圖製 檢討,討 施工前 重新修正 自主檢查
與整塊舖 作前 論 表

模板支撐 應符合規 施工前 查核支撐 施工前 重新設計 自主檢查
方法及應 範 強度 表
力計算
材料進場 模板之規 依照檢討 卸料前 捲尺及目 抽 取 1/10 退料 自主檢查
格,尺寸 後之施工 視清點 樣品檢 表
,數量及 圖
貯存方法
鋼管支柱 依照檢討 卸料前 捲尺及目 每次材料 退料 自主檢查
,規格及 後之施工 視清點 進場時 表
尺寸,數 圖
量 (高度)
緊結器, 生鏽,損 卸料前 目視檢查 每次材料 刷除 自主檢查
橫擋材料 毀之不良 進場時 表
之五金配 品挑除

施 放樣 基準控制 誤差值± 放樣完時 經緯儀, 基準線放 重新校核放 自主檢查
工 線 0mm 水準儀 樣時 樣 表
中 柱,樑, 誤差值± 放樣完時 經緯儀, 每層樓放 重新校核 自主檢查
牆,樓梯 2mm 水準儀 樣時 表
之控制線
柱牆外模 斜撐材支 相對水平 模板組立 尺丈量, 每牆面立 調整高度 自主檢查
組立 撐度 高 度 ±時 目視 完時 表
3mm
頂部水平 不超出混 牆板組立 尺丈量, 每片牆完 修正 自主檢查
精度 凝土頂部 時 目視 時 表
之高度
垂直向精 不超出放 模板組立 尺丈量, 牆面立完 修正 自主檢查
度 樣 線 ±時 目視 時 表
1mm

129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2 模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II)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R.C構造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施 柱牆外模 開口尺寸 如施工要 牆配筋前 尺丈量 牆面立完 修正 自主檢查
工 組立 ,位置 領 時 表
中 模板,鐵 誤 差 ± 牆封模前 尺丈量 每面牆 修正 自主檢查
擋,間隔 3mm 表
器,五金
牆內模組 上端之水 誤 差 ± 內模組立 拉線用尺 每次組內 修正 自主檢查
立 平精度 3mm 完成時 丈量 模時 表
牆壁厚度 誤差 內模組立 用尺丈量 每次組內 修正 自主檢查
完成時 模時 表
樑底版牆模 斷面尺寸精 版面須平整 樑底模組立 用尺丈量 每次組內模 修正 自主檢查表
組立 度 ,且縫隙不 時 時
大於1mm
版組立 版面狀況及 誤差±5mm 版面完成 目視, 用 每次組內模 修正 自主檢查表
縫線隙 尺丈量 時
水平精度 誤差±3mm 版面完成時 目視,水準 每次組內模 修正 自主檢查表
儀 時
樓梯踏板 級高,級深 組立時 用尺丈量 每次組內模 修正 自主檢查表
精度 時

130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3 鋼筋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RC結構工程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施 施工要領 圖面檢討 設計規範及 繪製加工圖 依數量,尺 鋼筋加工圖 再檢討修正 審核記錄
工 圖說 前 寸,型號逐 製作前
前 一檢查
製作鋼筋加 鋼筋加工圖 確認鋼筋標 加工前 送至甲方認 鋼筋加工圖 再檢討修正
工圖 內容 準圖及重要 可 繪製完成時
加工要件
鋼筋加工 裁剪尺寸, 施工圖 加工前 以尺丈量, 鋼筋加工 重新裁切或變 鋼筋加工圖
彎曲角度, 目視 更
半徑,長度
材料進場 鋼筋及加工 防止鋼筋污 每天 目視 每次卸貨或 改善堆置方法 進料管制表
完成品之堆 染及鏽蝕 堆置時
置方法及狀

材料試驗 鋼筋材料強 如設計圖說 進場前 送請公信單 每次材料進 退貨 材料試驗表
度及延展性 位檢驗 場時
,材質及輻

施 鋼筋組立 主筋箍,腹 施工圖 組立時 以尺丈量, 排置鋼筋 改正 自主檢查表
工 筋支數,排 目視
中 紮位置間距
,直徑
開口補強筋 施工圖 組立時 以尺丈量, 排置鋼筋時 改正 自主檢查表 建築技術
直徑,支數 目視 規 則 第
長度 365,366,3
74條
施 配筋檢驗 各部鋼筋組 施工要領 混凝土澆置 目視,以尺 每次澆置前 修正 自主檢查表
工 立狀態 前 丈量

131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4 混凝土澆置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RC結構工程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施 澆置,搗實 振動棒震動 5-10秒/處 澆置中 目視 澆置時 改正 自主檢查表
工 時間
中 模板震動機 上下左右各 澆置中 目視 澆置時 改正 自主檢查表
震動間隔 100cm/每處
(接觸模板)
模板濕潤 濕潤狀態 澆置前 目視 每次澆置前 再灑水濕潤 自主檢查表
預拌混凝土 拌合至澆置 氣溫≧25℃ 卸料時 記錄出廠至 每一車 發貨時間 出貨單
運輸 完成之時間 90分鐘以內 工地卸料時 重新調整
控制 ;氣溫≦25 間
℃,120分鐘
以內
卸料檢查混 預拌混凝土 均勻 卸料時 目視 全數 通知預拌廠改 自主檢查表
凝土試體抗 外觀 善
壓試驗 坍度 設 定 值 ± 卸料時,設 坍度儀尺量 1 次 / 日 且 通知預拌廠改 試驗成果之
2cm 定值±2.5cm /150m2 善 照片
含氣量 卸料時 卸料時 含氣量測定 1次/日 通知預拌廠改 試驗成果之
儀 善 照片
鹽化物含量 氯離子換算 澆置初始時 氯離子測訂
0.3kg/cm2 以 定儀

施 混凝土試體 試體取樣 同一預拌車 卸料時 1次/日,且1 自主檢查表
工 抗壓強 取料3只試 次/75m2
中 體/組
試體28天齡 (X) ≧ 混 凝 洗置後28日 送請壓驗, 每次澆置後 依合約規定處 抗壓試驗報
期抗壓強度 土設計強度 依壓驗強度 28日 置 告書
報告
試體抗壓強 如施工要領 適時 拆模前 修正拆模時間 抗壓試驗報
度(支撐拆 告書
除參考用)
泵送車壓送 輸送管末端 避免損壞排 洗置時 目視 隨時 改善移管動作 自主檢查表
軟管之移動 紮之鋼筋
輸送管之拆 注意管內剩 拆管時 目視 每拆管時 指示處理 自主檢查表
除 料之清潔處

澆置,搗實 澆置方法, 如施工要領 澆置中 按計劃施工 澆置時 隨時改正 自主檢查表
澆置順序 ,澆置計劃

振動棒插入 間 距 45cm 目視 澆置時 改正 自主檢查表
間隔 ,垂直插入
50cm

132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5 水泥砂漿粉刷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裝修工程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施 事前規劃 掌握設計圖 粉刷計劃, 施工前 目視 檢討修正
工 內容 要領
前 打底層清潔 整修清理 應潔淨 施工前 粉刷前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放樣 水平,垂直 誤 差 小 於 施工前 水平尺,錘 每次放樣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基準線彈設 2mm 球
灰誌貼設 貼設範圍 間 格 1.5m2 施工前 捲尺 每次粉刷前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以內
陽角轉角壓 水平垂直度 施工前 捲尺,錘球 每次粉刷前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條貼設 小於2mm
濕潤 底面濕潤狀 面乾內飽和 施工前 目視 每次粉刷前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施 水泥砂漿拌 拌合配比 依施工計劃 施工前 目視 每次粉刷時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工 合
中 底度粉刷 凹凸處小於 應先填補或 施工前 捲尺,錘球 每次粉刷前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3cm以上 打除
粉刷表面 以木鏝刀配 施工中 目視 每次粉刷時 立即修正 自主檢查表
合押尺刮平
粗紋施工
面層粉光 粉刷表面 不得留有水 施工中 目視 每次粉刷時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痕,鏝刀痕
及氣泡 裂
現象產生
面層粉光 水平度及垂 180cm 正 負 施工中 目視,水平 每次粉刷時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直度 差小於1mm 尺及押尺
預留 工作孔邊之 依施工計劃 施工中 目視,捲尺 每次粉刷時 立即修正 自主檢查表
預留
施 清潔 門窗,開關 污染清洗乾 施工後 目視 每天收工前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工 盆週邊 淨
後 清潔 環境 拌合場,墻 施工後 目視 每天收工前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角底廢泥渣
清理乾淨

133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6 壁磚貼作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裝修工程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施 事前規劃 掌握設計圖 訂定磁磚起 依主(次)牆 規劃時 檢討修正 自主檢查表
工 內容 始,收頭, 面訂定起始
前 切割位置計 及切割位置
劃(施工大
樣圖)
磁磚訂定 資料彙整 廠商樣本提 施工 目視

材料進場 抽樣檢驗 檢視尺寸, 進場時 捲尺,目視 每次進場 修正 自主檢查表
色澤,數量 與樣品比對
,批號,平
整度
堆置存放 堆放位置之 進場時 依材料堆置 每次進場 自主檢查表
配置及保護 計劃
粉刷打底 依磁磚計劃 1.垂直度及 打底後 目視,捲尺 每次打底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平整度≦ ,錘球,水
2mm 平尺,直角
2.四牆成90 尺
°直角
3.打底面高
度依施工計

材料吊運進 材料核對 核對吊運材 吊運前 目視 每次吊運 改正,補齊 自主檢查表
場 料之規格,
批號,數量
,是否有破
損及使用位

打底面清潔 打底面整修 1.施作前一 貼磁磚前 目視 每次放樣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濕潤 天表面以水
清洗潤濕
2.起沙,牆
角泥渣清除
乾淨

134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7 鋁門窗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適用範圍:裝修工程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施 材料進場 鋁料之尺寸 核對訂貨單 卸料時 核對進場目 運入工地時 退貨 送貨單
工 ,數量,貯 內容,避免 視
前 存方式 存放於日光
直射處
材料顏色 不鏽鋼色 卸料時 目視 運入工地時 退貨
加工檢 尺寸及精度 ≒3cm 卸料時 捲尺丈量 抽 取 1/10 樣 退貨
品檢查
鋁料寬 鋁窗8cm 卸料時 捲尺丈量 抽 取 1/10 樣 退貨
鋁門10cm 品檢查
抽樣檢驗 膜厚15μm 進場時 送 經 一樘 全數退貨 風雨試驗報
電極7μm “CNLA 認 告
耐 風 壓 證” 之試驗
-240kg/m2 室檢驗
氣 密 性
-8m2/Hr
水 密 性
-35kg/m2
施 檢查預留口 其間隙應為 每一層 捲尺丈量 每一樘 若偏差則請工 自主檢查表
工 與鋁門窗及 15-25mm 地整修
中 高度尺寸
固定片PVC 每 間 隔 每一層 捲尺丈量 每一樘 補固定片 自主檢查表
押條 500-600mm
安裝位置出 以內牆往外 每一層 捲尺丈量 每一樘 重新安裝 自主檢查表
入線 1±0.5cm
嵌縫 應紮實不空 每一層 以金屬敲打 每一樘 打除重新施作 自主檢查表

木楔及雜物 應取出 每一層 目視 每一樘 打除補填縫 自主檢查表
取出
施 表 面 保 護 除補填縫包 每一層 目視 每一樘 補保護PE膠布 自主檢查表
工 PE布 覆其餘全部
後 以PE膠布
拆紙與清潔 全部清潔 每一層 目視 每一樘 補清除 自主檢查表
塞水路 10mm × 每一層 目視 每一樘 補施作 自主檢查表
10mm
玻璃安裝與 平整平順 每一層 目視 每一樘 調整 自主檢查表
調整

135
第八章 結構施工檢查要項與方法

表 8-8 天花板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標準

施 工 管 理 標 準 適用範圍:裝修工程
管 理 要 領
工程項目 不合標準值之 管理紀錄 備 考
管理項目 管理標準 檢查時期 檢查方法 檢查頻率
處置方法
施 圖面確認 繪製施大樣 依施工圖說 施工前 核對,目視 檢討重新規劃 自主檢查表
工 圖及檢修口
前 位置
備料 材質,尺寸 依合約規定 訂料前 核對,目視 檢討修正 自主檢查表
,數量之確 及提出出廠 ,尺
認 證明
進料 進料檢查 依合約規定 卸貨前 目視 每次進料 退貨 自主檢查表
施 骨架 用材間隔數 橫 向 1 尺 ~ 施工中 目視,捲尺 每次施工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工 量 1.5 尺 以 內
中 縱向3尺~4
尺以內
固定 懸吊角材間 依施工大樣 施工中 捲尺 每次施工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距 圖懸吊角材
4尺以內至
少1支
檢修孔 位置,尺寸 檢修孔之位 施工中 捲尺 每次施工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是否正置 置是否有補

面板裝釘 色澤,水平 使用同一批 施工中 目視 每次施工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是否標準 面板
施 檢驗 水平完成面 每公尺水平 施工後 水平尺,目 立即改正 自主檢查表
工 是否平順 誤差2mm以 視
後 下
穩定度 牢固而不鬆 施工後 接觸檢查 完成後

13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ICBO, 2003,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2003 Edition, Whittier,


CA.
2. 住宅品質確保促進相關法律,2001 年
3. 林耀煌等,建構耐震建築標章認證制度與輔導諮詢案,內政部建研
究所報告,民國 92 年。
4. 陳正誠、陳生金,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施工實務手冊之研究,
內政部建研究所報告,民國 91 年。
5. 林耀煌、吳毓勳,建築工程施工監督及品質管制之建立,內政部建
研究所報告,民國 81 年。
6. 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則 (一) 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
範及解說,內政部營建署,民國 87 年。
7. 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則 (二) 鋼結構極限設計法規範及
解說,內政部營建署,民國 87 年。
8.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修訂草案,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
會,民國 91 年。
9. 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及解說,,內政部建研究所報告,民
國 86 年。
10. 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民國 88 年。
11. 葉祥海、黃德琳、曾一平、楊森翔、吳志強,
「建築物隔被動消能設
計規範與實務之研究比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民國 92
年。

137
建築結構之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研究案審查回覆

建築結構之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研究案審查回覆
項次 審查意見 回覆

一 詹教授添全
隔震消能專有名詞建
議參考耐震設計規範
1 草案訂定之隔震元件 有關制震等字眼皆依規範草案改成被動消能。
及含被動消能元件之
統一名詞撰寫報告
結構設計審查是否結
綠建築屬於建築設計方面之專業,於結構設計品
合綠營建廢棄物減量
2 管上應該不於綠建築方面規定,而由相關建築法
之精神,增列審查程序
令來規範
或審查項目。
建議將結構設計品質
此點於研究報告之建議事項中加以建議,由相關
3 管制系統納入審查流
單位來加以規定。
程。

二 洪技師思閩
有關制震方面,廠商應提出之相關資料,本文第
一章第二節之「結構計算書目錄第三章」已有提
請補充制震隔振裝置
供被動消能元件設計需求資料,這些資料廠商皆
1 之廠商應提出資料有
應提供。至於所提供消能元件之力學性能、耐久
關之規範事項
性、裝置誤差等規定,則可以參考蔡克銓等人「隔
制震建築物設計、安裝及管理機制之研究」
P13 ( 2 )基地調查部
分應依基礎設計規範
之規定,建議納入基礎 已經於期末報告中加入應依基礎設計規範進行
2
形式與承載力、基椿承 之項目
載力及彈簧、監測之最
少要求。

p28「台北市」應修正
3 已經於期末報告中修改
為「□□□市/縣」

第五章、第六章:未見
4 列之文字,請補充修 已經於期末報告中修改
正。

138
建築結構之設計與施工品管作業研究案審查回覆

表單未含鋼結構部
期末報告表 6-1i 中有列出鋼構工程品質管制檢查
份,請補充。並請補充
表,第六章內文中亦有鋼結構工程施工品管檢查
5 鋼結構之施工核驗流
項目。非結構牆之品管可由鋼筋、模板及混凝土
程、非結構牆之品管部
工程三者組合而得。
分。
三 蔡教授益超
設計品質管制查核表
本報告第一章第二節對此點規定如下: 結構設計
到底是設計人的自主
檢查項目,起造人(或起造人之代理人)得獨立聘
檢核表,抑或是所謂的
用一位以上專業工程師或專業機構,或由設計單
1 PEER REVIEW,表中
位經起造人同意指派一位以上專業工程師或專
的品管人員及覆核人
業機構,於設計階段依據本條文規定之項目,實
又是何人,宜詳加說明
施結構設計品管查核。
以瞭解其機制。
工程品質管制檢查表
係營造廠使用的一級
對於設計者監造部份或特別監督部份之品質保
品管,本計畫也應針對
2 證方面作業,各縣市及耐震規範草案都有相關規
設計者監造部份或特
定,應該依其規定進行。
別監督部份提出品管
作業手冊。
四 邱顧問昌平
圖 1.1 之建議結構設計
1 流程,宜加入概念設計 已經於期末報告中修改
或初步設計部分。

1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