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謝明達
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人間佛教」一詞,令人想到太虛大師(1890-1947)、印順
導師(1906-2005)、星雲大師(1927-)的入世教法。無庸置疑,
來自台灣的許多跨國佛教「大道場」,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等,
於新加坡這樣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在弘揚佛法及促進文化與慈善
活動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學者(和佛教徒)或
許並不曉得,早在這些橫跨世界的著名台灣佛教團體之前,人間佛
教的初期概念就已出現在新加坡。本文將討論二十世紀初至現今的
新加坡人間佛教史,並將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分成以下三個階
段:1.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2. 演培法師(1917-1996)的人間佛教
3. 台灣人間佛教團體在當代新加坡的發展,予以呈現。

一、橫渡南海─太虛大師和中華佛教會 1
太虛大師是中國大陸民國時期,推崇中國佛教現代化革新極為
重要的人物之一。他 1890 年生於浙江省崇德縣,在江蘇出家,於
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隨後與會泉法師(1874-1942)、圓瑛法師
(1878-1953)等同學,一同在天童寺寄禪和尚(1852-1912)門下
接受僧伽教育,後來也在南京祇洹精舍,隨佛教學者楊文會居士

1. 這部分大多引自筆者正在撰寫的書稿:Monks in Motion: Buddhism and Modernity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62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1837-1911)研習《楞嚴經》,亦向翻譯家蘇曼殊(1884-1918)
學習英文。2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太虛大師領導「佛教復興運動」,提
倡佛教寺院體系的改革和教育的推動。1922 年,太虛大師創立武昌
佛學院,栽培中國新一代的僧青年。3 一年後,他成為佛教世聯會
的首任會長。隨著其名望在志同道合的佛教改革倡導者中愈來愈響
亮,1927 年被推舉接替會泉法師,擔任南普陀寺方丈兼閩南佛學院
院長。4
太虛大師在當時是個活
躍但頗有爭議的人物,他呼
籲透過「推動教制革新、現
代 教 育、 社 會 慈 善 事 業 及
世界性佛教合作事宜」來
復興中國佛教,5 並且提倡
以「人生佛教」改革當時相
當 強 調 死 亡、 喪 葬 儀 式、 一生為佛教改革奉獻的太虛大師
出世救贖的中國佛教。他所

2. 一般認為楊文會是「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1908 年,楊文會在南京成立祇
洹精舍,是一所供僧信二眾就讀的佛學教育機構。他也創辦金陵刻經處印行佛
經。 關於楊文會生平, 見 Gabriele Goldfuss: Vers un bouddhisme du XXe siècle :
Yang Wenhui (1837-1911), réformateur laïque et imprimeur, Paris: Collège de France,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2001.
3. 關於武昌佛學院, 見 Rongdao Lai, “The Wuchang Ideal: Buddhist Education and
Identity Production in Republican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3, 1 (2017):
55-70.
4. 《廈門佛教志》,頁 278-280。
5. Don A. Pittman, Toward a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Taixu’s Reform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2.

63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提出的「人生佛教」概念,旨在解決二十世紀中國面臨的社會人文
與心靈價值議題。太虛大師致力於扭轉「佛教是死人的宗教」的形
象和理解,並強調在此生的生活裡實踐佛教。因此,他提倡建立人
間淨土的至高理想,多於往生至超越現世的淨土。6 在白德滿(Don
Pittman)對太虛大師的研究中,他認為:一、太虛大師是「虔信道
德的人」,他用唯識宗的哲學,鼓勵個人虔誠信仰佛教,並展開健
康、有生命力的信仰生活。他相信,宗教活動是心靈修持和菩薩道
昇華過程的核心。二、太虛大師教導佛教徒應善盡社會責任,並推
崇某種救世的社會學觀點,強調行為與社會秩序的改變有著根本的
關聯性。7
太虛大師成為南普陀寺方丈後,仰賴南海網絡弘揚人生佛教的
理念,也藉此尋求東南亞華僑的支持。他分別於 1926、1928、1940
年三度造訪新加坡。1926 年 9 月,太虛大師在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
堂進行一系列演講,吸引了大群海外華人。8 由於二十世紀初,新
加坡大多數佛教寺院與在家信眾無關,而太虛大師認為,成立居士
佛教組織有助於將佛法帶到海外華人社區,因此他在某次演說中便
如此倡議。當時一位相當重要的在家居士寧達蘊,受啟於太虛大師
的建議,於新加坡成立一個居士佛教團體。9

6. 關於太虛大師如何詮釋彌勒信仰, 詳見 Justin R. Ritzinger, Anarchy in the Pure


Land: Reinventing the Cult of Maitreya in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7. Don A. Pittman, Toward a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Taixu’s Reform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3-8.
8. 太虛:《太虛自傳》,頁 136-137。
9. 釋傳發:《新加坡佛教發展史》,頁 96。釋能度:《新加坡漢傳佛教發展概述》,
釋賢通、何秀娟、許源泰編撰,新加坡:藥師行願會,2010 年,頁 315-317。

64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1927 年,寧達蘊在轉道法師(1872-1943)的協助和當地商界
的財務支援下,創立了「中華佛教會」。10 新加坡當時是英國殖民
的港口城市,位於新加坡牛車水的中華佛教會,是這座城市的第一
個居士佛教團體,並成為推動新加坡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機構,為海
外華人社區提供教育和福利。中華佛教會策略性的座落在大多數華
人移民所居住的克塔艾爾區,在弘揚佛陀教法和提供新加坡海外華
人圈福利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11 中華佛教會的成立,亦
體現了南海網絡有助於帶動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從廈門至東南亞沿
海國家的弘揚,並使有著嶄新型態的佛教機構得以在海外華人僑居
地成立。
此外,太虛大師當時也策劃成立「世界佛教聯合會」,希望達
成聯合各佛教團體的願景,並進一步將南海佛教網絡擴大為弘揚人
生佛教的全球網絡。他建議成立「南洋佛教會」,這是個聯合荷
屬東印度、英屬馬來亞、新加坡等三個東南亞國家的區域性佛教
團體,並預計將總部設在新加坡。太虛大師想讓新加坡成為佛教
弘法活動的區域性樞紐,希望南洋佛教會能連結這三個東南亞沿海
國家,形成國際佛教網絡。12 他看到佛教在東南亞沿海國家的發展
潛力,也相信這樣的區域性佛教中心,可以促進華人僑居地的佛教
教育、福利以及佛學研究。13 太虛大師這個南洋佛教會的願景雖然
未能實現,卻透露了他希望擴大南海佛教網絡、聯合佛教團體的壯
志。

10. 釋傳發:《新加坡佛教發展史》,頁 96-97。


11. 釋能度:《新加坡漢傳佛教發展概述》,頁 41。
12. 太虛:〈全南洋佛教組織之希望〉,《太虛大師全書》第 28 冊,頁 234。
13. 太虛:〈南洋佛教會之展望〉,《太虛大師全書》第 28 冊,頁 618-619。

65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二、從學問僧到社會實踐者─演培法師和新加坡佛教福
利協會 14
演培法師是參與新加坡佛教理念革新與社會福利工作的重要佛
教僧侶之一,他的一生和其所從事的工作,皆極強調形塑佛教社會
行動的國內外力量。演培法師 1917 年生於中國大陸江蘇省,年幼
出家,受具足戒後,他的師父看出其潛力,要他接任寺院住持,但
演培法師並不想當寺院行政管理人員,而是希望繼續研修成為佛
教學者。因此,年輕的演培法師離開寺院,往南來到福建省廈門,
就讀當時相當前衛的
閩南佛學院,師事積
極弘揚人生佛教的著
名佛教改革家太虛大
師。15
後來,演培法師
成為著名佛教思想
家 印 順 導 師(1906-
2005)的學生。印順
導師最為人知的,是
他在人間佛教方面的
演培法師(右)與印順法師(中)、星雲大師攝於新竹福
嚴精舍。(人間社資料庫提供) 研究對新一代的中國

14. 這個部分主要根據拙作章節 “Toward a History of Engaged Buddhism in Singapore,”


in Living with Myths in Singapore, eds. Loh Kah Seng, Thum Ping Tjin, and Jack
Meng-Tat Chia, (Singapore: Ethos Books, 2017), 229-238.
15. 關於太虛大師改革的研究,見 Don A. Pittman, Toward a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Taixu’s Reform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66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佛教僧侶有著關鍵性的影響。16 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連結佛法與生
活,將佛教修行的重心從出世的救贖轉為入世的精神追求,演培法
師就是受到這個觀念的啟發。國共內戰爆發後,印順導師和演培法
師離開中國大陸,先抵達香港,後於五○年代初期到台灣。1957 到
1960 年期間,演培法師在台北善導寺擔任住持。
五○年代末、六○年代初,演培法師數次應邀到東南亞講演,17
受到熱情款待,並且受邀常駐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弘法。1963 年,他
決定定居新加坡,並成為靈峰般若講堂的住持。擔任住持期間,演
培法師積極講經說法,弘揚人間佛教。他亦是一位著作豐碩的佛教
學者,曾編撰《諦觀全集》(共 34 冊的論文集)。18 此外,他還翻
修、擴建靈峰般若講堂,成為新加坡的佛學研究中心。19
若放眼於當時新加坡的社會背景,演培法師的社會行動主義
將更易理解。六○、七○年代期間,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政府在新加坡的物質、經濟和社會風貌轉型方面,
扮演主導的角色。新加坡政府為這個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推行了現代化計畫,內容包括工業化、基礎建設成長、公共
住宅、教育、工業訓練以及人口控管,對新加坡民眾的影響甚深。20

16. Charles Brewer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chapter 4; Pittman,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263-270.
17. 演培法師的遊記後來出版為《南天遊化》一書。釋演培:《南天遊化》,台北:
天華出版社,1990 年。
18. 後來又出版 12 冊的續集《諦觀續集》。
19. 釋演培:《一個凡愚僧的自白》,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年,頁 493-507。
20. Shirley M.S. Yee and Chua Beng Huat,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llowing
the Contours of Social Issues,” in Singapore Studies II: Critical Survey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 Chua Beng Huat,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30.

67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1965 到 1985 年之間,新加坡經濟快速成長,並由貿易港口搖身一


變,成為該區的製造業樞紐。21 由於經濟發展快速,使新加坡的生
活費大為提高,社會階層亦驟然形成。八○年代生活費的高漲,更
導向低收入族群的經濟惡化趨勢。22
演培法師堅信人間佛教的理念,看到佛教徒參與社會事務的必
要,尤其是面對新加坡低收入族群經濟情況惡化的問題。1980 年,
他決定成立「新加坡佛教福利協會」(Singapore Buddhist Welfare
Services,簡稱 SBWS),並在弟子寬嚴法師的協助下,為佛教福
利協會募款。1981 年 5 月 27 日,新加坡佛教福利協會在社團註冊
局(Registry of Societies)正式登記為宗教慈善機構。23
新加坡佛教福利協會的工作分為三大範疇:(1)老年照護與
盡孝,(2)器官捐贈和洗腎,(3)毒品防制與復健。七○年代
末和八○年代,人民行動黨政府為了因應所預見到的「福利國家
危機」(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決定跟隨英國、西歐和美國
的雷同方針,採取縮減國家補助金額和實施重新分配計畫。政府
反過來強調,個人和家庭的經濟能力和社會福祉必須仰賴自己,24
因此,政府所提供的社會救助是須經挑選的,並非人民的共同權
益。後來,政府在九○年代初推廣「多方援手」(“many helping

21. Carl A. Trocki, Singapore: Wealth, Power and the Culture of Control (London:
Routledge, 2006) 107.
22. Shirley M.S. Yee and Chua Beng Huat,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llowing the
Contours of Social Issues, ” in Singapore Studies II: Critical Survey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 Chua Beng Huat,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39.
23. 釋演培:《一個凡愚僧的自白》,頁 508-512。
24. Chua Beng Huat, “Singapore: Growing Wealth, Poverty Avoidance and
Management,” in Developmental Pathways to Poverty Reduction, ed. Yusuf
Bangur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205-206.

68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hands”)政策,這個政策將「福利的提供」定義為家庭、社區、
非政府組識、國家的共同責任。25 於此,政府為失業、貧窮老人、
病患、身心障礙人士提供有限的輔助,並不會將富人的收入重新分
配給窮人。由此可見,新加坡政府視貧窮為短期問題,並且認為貧
窮是由個人因素所造成,而非源自社會結構的缺陷。26
同時,1975 年起,新加坡生育率就在下滑,老年人口比例也在
上升。由於這 20 年來出生率降低,新加坡就學人口已由 1970 年的
高峰 56 萬 9,400 人,降至 1990 年的 41 萬 8,800 人;27「高齡扶養比」
(old dependency burden,工作年齡人口對 60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的
負擔指數),也由 1957 年的 3.8% 倍增至 1980 年的 7.2%,1990 年
更增至 8.4%。281982 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人口老化問題委員會」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s of the Aged),研究人口老化所帶來的
影響。29 委員會的報告與政府的社會福利措施一致,亦將問題的責
任歸給家庭、社區和社會,強調照護老人為家庭成員的重要職責,
並且有必要對新加坡的年輕一代宣揚孝道。30
在這樣的背景下,演培法師憂心新加坡貧困人士和老人的福

25. Ang Bee Lian, “The Soul of Nation Building in Singapore: Contributions from Social Work,”
in 50 Years of Social Issues in Singapore, ed. David Chan,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2015), 142.
26. Philip Mendes,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on Singaporean Welfare Policy,” Social
Work and Society 5, 1 (2007): 35.
27. Saw Swee-Hock, 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Third Editio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2), 36.
28. Ibid., 37-38. 關於 1901-2000 年新加坡依年齡層統計的人口分布,詳見 Saw, 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37.
29. Olivia Goh, “Successful Ageing: A Review of Singapore’s Policy Approaches,”
Ethos 1 (October 2006): 16-17.
30. 見 Report on the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s of the Aged, Singapore: Ministry of
Health, 1984.

69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利,協助提供政府所未能滿足的需求。他發表了一系列演說,講述
佛教對老人照護和孝道的看法,這些演說後來刊登於 SBWS 的《慈
恩》月訊。31 在其中一篇演講裡,他主張「佛教是最重視孝道的宗
教」,32 並強調很多貧困的老人生活水準都在貧窮線之下。33 具體來
說,演培法師將 SBWS 的工作導向積極的社會救助,義工固定到公
寓探訪貧困老人,並攜帶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給他們。單單 1985
年 3 月,SBWS 就一共發放了 424 公斤的米、469 包麵條,以及公
共救助金 1,038 美元。34
1985 年 1 月,演培法師創立老人安養機構「慈恩林」,給無
家可歸的老年婦女一個避風港,不分種族和宗教,提供她們免費食
宿、醫療照護、物理治療。1986 年 3 月 16 日,SBWS 和慈恩林正
式啟用。35 副總理王鼎昌在啟用典禮中,讚歎演培法師將佛教的崇
高理想轉化為滿足人類需求的務實態度,亦稱讚 SBWS 的管理委
員、會員、義工、信徒、支持者,為(新加坡)社會福利作出貢獻。
王鼎昌也認可宗教團體對於輔助政府提供老人、年老病患所需的貢
獻。36
除了老人以外,演培法師也積極推動器官捐贈,認為這樣的布
施符合佛陀教導的慈悲。他支持「佛教應鼓勵所有佛教徒捐腎,或

31. 例 見 Grace Monthly, July 1983; Grace Monthly, May 1984; Grace Monthly, June
1984; Grace Monthly, May 1985; Grace Monthly, December 1985.
32. 《慈恩》月刊,1985 年 5 月。
33. 新加坡從未有正式的貧窮線。 見 Teo You Yenn 討論新加坡貧窮問題的章節 ;
Grace Monthly, April 1985.
34. 《慈恩》月刊,1985 年 4 月。
35. 舉行開幕典禮,代表榜鵝路 105 號的 SBWS 和慈恩林新建築啟用。
36. 《慈恩》月刊,1986 年 3 月。

70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其他有用的內部器官給病患;佛教徒應積極舉辦捐腎活動」。37 為
了鼓勵佛教界的參與,演培法師 1983 年 9 月 4 日舉辦「腎臟捐贈:
佛 教 與 醫 學 的 觀 點 」(Kidney Donation: Buddhist View & Medical
View)座談會。他從佛教的觀點進行闡述,與會的 Gwee Ah Leng、
Ong Siew Chey、Kwan Kah Yee 三位醫師則從醫學的角度探討器官
捐贈、器官移植和洗腎的議題。座談會的高潮是,各由一位接受器
官移植和洗腎治療的病人發表演說;結束時,共有 305 人誓願支持
器官捐贈。38
繼座談會的成功與響應,演培法師於 1983 年 12 月,在世貿中
心舉辦為期 5 天的腎臟照護展。他相信「預防勝於治療」。這個展
覽旨在提高社會大眾對健康生活和飲食重要性的意識,對腎臟功能
的衰竭有所防範。演培法師也分別舉辦中英文論壇,探討腎臟疾病
與預防之道,以及如何過健康生活等議題。39
10 年後,演培法師在後港一巷 114 街區的住宅區成立「新加
坡佛教福利協會暨全國腎臟基金會洗腎中心」(Singapore Buddhist
Welfare Services-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Dialysis Centre)。 全 國
腎臟基金會第五間洗腎中心在新加坡
東北部成立,SBWS 成為第一個承擔
起 150 萬 新 幣 全 額 經 費 的 贊 助 人。
SBWS 也 對 腎 臟 病 患 者 提 出 長 期 承
演培法師巡視新加坡佛教福利協
諾,成為首個每年定期贊助 70 萬新 會暨全國腎臟基金會洗腎中心

37. 《慈恩》月刊,1983 年 8 月。
38. 《慈恩》月刊,1983 年 9 月。
39. 《慈恩》月刊,1983 年 12 月。

71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幣的贊助人,以支持洗腎中心。這間洗腎中心 1992 年 6 月 13 日由
通訊及新聞部長楊榮文正式揭幕,目前有 22 台洗腎機,能容納 132
名在後港和附近地區居住或工作的腎臟病患,也為貧困病患提供津
貼和金錢補助。40
演培法師關注的第三個議題是藥物濫用。七○年代,年輕人吸
毒成癮成為全國關注的議題。初中的年輕學生開始體驗 MX 丸等毒
品,後來還有海洛因。隨著上癮人數增加,政府主張,「對於這個
『比例已達到流行病、令人震驚程度』的情況,需採取更嚴厲的措
施來加以對付」。411971 年,新加坡政府設立國家主要緝毒機構「中
央肅毒局」(Central Narcotics Bureau),期能打擊毒禍。一年後,
「新加坡肅毒協會」(Singapore Anti-Narcotics Association)成立,
這是個志願性的社會福利機構,旨在推動新加坡毒品的防治。當時
新加坡只有一間政府經營的位於聖約翰島的勒戒所,沒有其他的中
途之家或後續關懷服務。42 演培法師認為佛教徒須明白藥物濫用的
問題,並支持政府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他在講演中向大眾示警,
表示藥物濫用有害健康,會讓未來毀於一旦,且破壞社會和平與安
樂,並強調佛教戒律對酒精或毒品(intoxication)的禁制。
儘管如此,演培法師也指出,佛教徒應憐憫曾有毒癮的人,並

40. 《慈恩》月刊,1991 年 12 月。“SBWS-NKF Dialysis Centre,” http://www.sbws.org.


sg/4f_nkf.html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41. Noorman Abdullah, “Exploring Constructions of the ‘Drug Problem’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ingapor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 2
(December 2005): 50.
42. “History of Drug Abuse & SANA,” http://www.sana.org.sg/about-us/history/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關 於 新 加 坡 反 毒 活 動 的 歷 史, 見 Tan Ooi Boon,
Slaying The Dragon: Singapore’s Fight Against Drugs, Singapore: SN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te Ltd, 2006.

72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和物質上不穩定」的問題。43 為了協助這些曾
有毒癮的人恢復正常,他於 1993 年創立「青松園」,這是新加坡
首間也是唯一一間佛教的中途之家,由 SBWS 全額資助和營運,為
曾有毒癮的人提供 6 至 12 個月的住民復健與治療方案。這個方案
服務範圍廣泛,包括個人、家庭與團體諮商,以及學業輔導、社區
服務、後續服務,還有宗教、文化、娛樂性質的活動。更重要的是,
青松園在戒毒者勒戒計畫的最後一階段,協助他們尋找容身之處和
工作,這有助他們回到原生家庭,重新融入社會。44
1996 年 11 月 11 日,演培法師突然圓寂。他圓寂後,徒弟寬嚴
法師接任 SBWS 會長。SBWS 持續提供各項服務,服務範圍廣泛,
包含醫療、護理、公共教育、育兒,以及其他社會福利、社區服務。45

三、當代新加坡的人間佛教弘揚
柯群英在其著作 State, Society and Religious Engineering: Towards
a Reformist Buddhism in Singapore 中,考察了華人宗教融合主義的
「佛教化」,以及華人社區趨向「改革佛教」(Reformist Buddhism)
運動的進程。在華人社區裡,65% 的佛教徒視自己為「佛教改革
者」。她主張,有責任改變新加坡華人宗教面貌的人,包含了新加
坡政府、佛教僧團,及宗教社群中的佛教改革人士。46 柯群英提出,
「改革佛教」的推動者主要參與以下六種宗教活動,即:(1)向

43. 《慈恩》月刊,1983 年 4 月。
44. “Green Haven,” http://www.sbws.org.sg/4l_gh.html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45. “Our Services and Affiliates,” http://www.sbws.org.sg/4o_sbws.html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46. Kuah-Pearce Khun Eng, State, Society and Religious Engineering: Towards a
Reformist Buddhism in Singapore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1.

73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大眾弘揚關於佛教經典的知識;(2)鼓勵對普遍活動的社會參與;
(3)培養虔誠、積極的佛教改革人士(Reformist Buddhists);(4)
透過傳教活動讓人潛移默化地改變信仰;(5)在現實生活和行動
中實踐信仰;(6)將佛誕節合法化為國定假日。47 筆者認為,弘揚
人間佛教是新加坡改革佛教運動形成的因素之一。八○年代起,一
些到新加坡的台灣佛教僧侶和團體,對新加坡的人間佛教弘傳有很
大貢獻。筆者將於本段討論新加坡的三大重要人間佛教團體:慧嚴
佛學會、新加坡佛光山、新加坡慈濟。
1985 年,印順導師的弟子―來自台灣的厚宗法師移居新加
坡,並成立「慧嚴佛學會」。厚宗法師 1966 年於福嚴精舍依止印
順導師出家,1967 至 1977 年在台北慧日講堂接受佛法訓練。48 他
到新加坡成立慧嚴佛學會,希望弘揚佛法、推動佛教教育。慧嚴佛
學會有兩大使命:一、以佛教教育的辦法,培養真正的佛教徒,並
展開弘法利生的事業;二、護持僧寶,供養生活所需與醫藥照顧。49
慧嚴佛學會弘揚的人間佛教,主要依據印順導師的《成佛之
道》。厚宗法師將其師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教法,整理成三年制的
佛法課程,並和他的徒眾持續為初、中、高學生授課,每週兩小
時。50 慧嚴佛學會是個典範,體現出像厚宗法師這樣移民到新加坡

47. Kuah-Pearce Khun Eng, State, Society and Religious Engineering: Towards a
Reformist Buddhism in Singapore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3) 1,
233.
48. “Religious Advisor,” https://tmbs.org.sg/religious-advisor-%E5%AE%97%E6%95%99%E9%
A1%BE%E9%97%AE/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49. “About Us,” https://tmbs.org.sg/%E5%AD%A6%E4%BC%9A%E7%AE%80%E4
%BB%8B/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譯註:中譯資料出自慧嚴佛學會網站,
https://tmbs.org.sg/zh/c-about/,2020 年 6 月 15 日瀏覽。
50. “Religious Advisor,” https://tmbs.org.sg/religious-advisor-%E5%AE%97%E6%95%
99%E9%A1%BE%E9%97%AE/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74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的法師,如何在當地的人間佛教弘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新加坡另一個重要的人間佛教團體,就是新加坡佛光山。1993
年,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成立,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旨。星雲
大師派弟子慈莊法師到新加坡尋找協會的據點。1996 年,新加坡
佛光緣於東海岸路成立,希望在新加坡弘傳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1998 年,佛光緣和滴水坊搬至巴耶利峇一間較大的建築。自佛光
緣成立後,星雲大師就固定造訪新加坡弘法,推動其人間佛教的理
念。51
2000 年,新加坡佛光山正式登記,4 年後在榜鵝(Punggol)
找到一塊地,經過數年的計畫和建設,於 2007 年 10 月竣工。新
加坡佛光山是一座現代寺院建築,內有大殿、多功能教室、客堂、

新加坡佛光山積極弘揚人間佛教。圖為新加坡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聯
合舉辦「入學禮暨敦親睦鄰活動」,與會者大合照。

51. “About Us,” https://www.fgs.sg/origins-cu3n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75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九期

齋堂、抄經堂、淨土堂、滴水坊、露台,以及一些現代設施,期融
入現代科技和當代藝術,以便在新加坡這個國際大都市弘法。根據
新加坡佛光山的網站,新加坡佛光山致力舉辦「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等四種活動,
希望在當代新加坡弘傳人間佛教,開發佛光淨土。52
最後介紹新加坡慈濟,它也是在當代新加坡生根的人間佛教團
體,1993 年 9 月正式於新加坡註冊成立。新加坡慈濟最初沒有自
己的場地,承新加坡寶光佛堂住持慧琪法師允許在寶光佛堂舉行活
動。因為慧琪法師和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都是印順導師的徒
弟,所以支持慈濟在新加坡的工作。1997 年,新加坡慈濟文化中心
成立,協助將慈濟台灣總部的出版品翻譯成英文和簡體中文,並於
新加坡和東南亞地區發行。1998 年 8 月,新加坡慈濟文化中心重新
命名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新加坡)」,並搬到牛車水一
棟歷史建築裡。他們積極關懷住在牛車水的貧困年長住戶,並協助
貧窮病患醫治愛滋病和洗腎。53
2003 年 SARS 疫情期間,新加坡慈濟首度與新加坡紅十字會合
作,舉辦鼓勵捐血的活動,希望解決新加坡血荒的問題。2004 年,
慈濟在牛車水開辦第一間免費診所,為長者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2005 年,新加坡慈濟的靜思堂竣工,是慈濟義工學習佛法、參與社
會福利活動的會堂。從此,慈濟建立了義工環島網絡,讓他們在新
加坡分享佛法、主持慈善活動、推廣資源回收。54

52. “About Us,” https://www.fgs.sg/origins-cu3n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53. “History,” https://www.tzuchi.org.sg/en/about-us/tzu-chi-singapore/history/
(accessed August 20, 2018).
54. Ibid.

76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結論
本文闡述新加坡人間佛教簡史,並提出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主軸是早期太虛大師所作的努力,他鼓勵佛教徒成
立中華佛教會,希望藉此宣揚他的人生佛教理念。為了推廣他對現
代佛教跨宗派的視野,他也嘗試成立南洋佛教會,但並未成功。
第二階段主要是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的重要學生―演培法師
來到新加坡。演培法師在新加坡提倡人間佛教,先是擔任靈峰般若
講堂住持,後來更創立 SBWS。他不但用佛法證明新加坡佛教徒須
對社會福利有所貢獻、不能與社會脫節,甚至進一步提出,佛法可
以是解決國內問題的實際良方。
第三階段則是台灣的僧侶和佛教團體來到新加坡。慧嚴佛學
會、新加坡佛光山、新加坡慈濟等人間佛教團體,都是當代新加坡
弘揚佛教教法、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的重要機構。未來進一步的相關
研究,可著重於人間佛教對新加坡的影響,以及其在這個世界級城
市國家的長期發展。(黃馨玉中譯,李苑嫣修潤)
* 本文英文在頁 124-141

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人的心、 每一個人的道、 每一個人的理, 是每


一個人生命的淨化昇華, 舉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教示, 都是人間
佛教。
―《人間佛教語錄》

7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