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基 因



成 舉





規 基 法
則 成 ,
性 是

相 基
的 成
規 的
則 性
故 相
。 ,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13
「量所成立」為有法,是基成的性相,因為具備基成性相的規則
故。舉出規則!因以量決定基成之前,必先以量決定量所成立故。

為何「量所成立」是基成的性相?因為具備基成性相的規則。所有的

性相皆可如是套用。此中的規則是什麼?以「基成」為事例,如文:因為,

以量決定「基成」之前,必須先以量決定「量所成立」
。此處本文以「基成」、

「量所成立」為例而作說明,推之其他亦如是。

又如,
「輕動」是風的性相。為何「輕動」是風的性相?因為,
「輕動」

是具備風性相的規則。此中的規則是什麼?即是:通達「風」之前,必須

先通達「輕動」。即是說,必須先通達「輕動」才能通達「風」。具有這樣

的規則。

由此可知,任一法的「性相」
、「名相」二者之間一定有此規則。即是:

依於某一事相而欲了知其「名相」之前,一定必須先了知其「性相」
,而後

才能了知「名相」。亦即是:「性相」是表達「名相」的內涵。

性相、名相的八周遍門,指:二是周遍、二非周遍、二有周遍、
二無周遍。必須於各自事相上,以性相徹底領悟名相之理。

性相、名相的八周遍門——二是周遍、二非周遍、二有周遍、二無周

遍。一定要記住。

性相、名相的八周遍門。如,
「熱焚」是「火」的性相。性相「熱焚」、

名相「火」,二者一定有八周遍門:

(一)二是周遍:(1)是熱焚,一定是火;(2)是火,一定是熱焚。

(二)二非周遍:(3)不是熱焚,一定不是火;(4)不是火,一定不

是熱焚。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14
(三)二有周遍:(5)有熱焚,一定有火;(6)有火,一定有熱焚。

(四)二無周遍:(7)沒有熱焚,一定沒有火;(8)沒有火,一定沒

有熱焚。

又,二法是「同義詞」一定有八周遍門。譬如,「所作性」
、「無常」二

者是同義詞,故二者有八周遍:

(一)二是周遍:(1)是所作性,一定是無常;(2)是無常,一定是

所作性。

(二)二非周遍:(3)不是所作性,一定不是無常;(4)不是無常,

一定不是所作性。

(三)二有周遍:(5)有所作性,一定有無常;(6)有無常,一定有

所作性。

(四)二無周遍:(7)沒有所作性,一定沒有無常;(8)沒有無常,

一定沒有所作性。

性相、名相二者有八周遍門的關係。基本上,通達性相、名相二者沒

有前後次第性;但是,於事例上通達時,則有前後的次第性,如前文所說:

「舉出規則!因以量決定基成之前,必先以量決定量所成立故。」即是,

於事相上以量決定「名相」之前,必須先以量決定「性相」
。如,
「剎那性」

是「無常」的性相,
(1)
「剎那性」
、「無常」二者有八周遍門;又不僅如此,

而且是(2)於事相上通達「無常」之前,一定是先通達「剎那性」,後再

依通達「剎那性」而於事相上通達「無常」
。於事相上通達此二——剎那性

(性相)、無常(名相),次第決定如是。

如上說,「所作性」是性相、「無常」是名相,基本上,僅以性相、名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15
相而言,通達性相「所作性」
、名相「無常」二者並沒有前後次第性;但於

事例上,則有如文所說的前後次第性:以量決定「無常」之前,必須先以

量決定「所作性」。由是了解,再進一步來說,以通達「所作性」、「無常」

二者同義詞而言,並不是全然決定,因為另有情形,如以「所作性」為正

因,正因論式——「聲有法是無常,因所作性故」
,通達此正因論式的次第

是:先通達所作性,後再通達聲是無常;但是,換一個正因「事物」
,則是——

「聲有法是無常,因是事物故,如瓶子」
,通達此正因論式則是:先通達「是

事物,周遍是無常;非是事物,周遍非是無常」,先通達此二周遍,後再依

此而於「聲音」有法通達「聲是無常」。此中是:先通達「事物」,後再通

達「無常」
;但不一定有通達「所作性」
。所以,不一定有如是的次第性——

先通達所作性,後再通達無常;但是,二者有八周遍。

總之,基本上,通達性相「所作性」
、名相「無常」並沒有前後的次第

性,但於事例上,則有如文所說的前後次第性,並且性相、名相二者有八

周遍門的關係。又還有一種情形,於事相上通達則不一定有決定性的次第,

如前舉例「聲有法是無常,因是事物故,如瓶子」作說明。

這就是性相與名相之間的關係,為能令了解一法,以概念施設定義而

說明此法的本質內涵。因此,記住、了解「性相」極為重要,如果沒有的

話,如何於名相上作觀察?如,如何正確認識無常?為何是無常?因為是

剎那性,所以是無常。此中就是依性相推論。如果沒有依性相推論而獲得

了解,雖然會說「無常」
,但是進一步問:無常是什麼?無法回答。何謂「無

常」?就是「剎那性」。「剎那性」是如何?就是剎那剎那改變,生住異滅

的改變。有如是「剎那性」一定是「無常」
;是「無常」一定是「所作性」。

又反推,生、滅是如何?如拍手發出聲音,就是生,出生剎那的同時即滅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16
(此滅並非完全消滅,而是改變),有如是生滅改變,就是「剎那性」。再

推之,具此剎那改變性,就是無常。

再說:【通達瓶子、通達是瓶子,二者不一樣】

「通達瓶子」
:不認識瓶子的人,第一次見到瓶子的性相——腹鼓、縮

底,具盛水作用者——眼知見到瓶的性相而通達瓶子,在通達瓶子的時候

已經通達瓶子的性相、名相;但是,並未通達「是瓶子」。此中,如前說,

通達性相、名相並沒有決定的次第。

「通達是瓶子」:不認識瓶子的人,第一次見到金瓶(瓶子的事相),

了知瓶子的性相——腹鼓、縮底,具盛水作用者——眼知先見到瓶子的性

相而通達瓶子,但是,還未通達「是瓶子」
。為什麼?因為還不了知它的名

相。問題在於:還未通達「名言」
,也就是,分別心還未取名安立。當有人

說「這是瓶子」,馬上就能了知原來這是瓶子,當下即通達「是瓶子」。這

就是依於事相金瓶而通達「是瓶子」。由是說明,通達「是瓶子」,一定是

依於某一事相上而能通達,並且有如是次第性——於事相上通達「名相」

之前,一定是先通達「性相」
,後再依通達「性相」而能於事相上通達「名

相」。此次第性是決定。

由是應知:「通達瓶子」並沒有如上所說的次第性;但是,「通達是瓶

子」則有如是次第:先了知「瓶子」(瓶之性相),後再依通達性相而於事

相而了知「是瓶子」。

又,進一步說明:「通達無常」、「通達是無常」二者不同。「通達是無

常」是依於某一事相而通達;「通達無常」是通達「剎那性」。如,順世派

外道不承認比量,但是,事實上他們有承許比量。例如,雖然他們不承認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17
「彼山有火,因有煙故」是依正因(因三相)而通達,但是,他們看到山

中有煙就會知道有火——在心續中是已產生此比量知。所以,雖然他們不

承認比量,但是有比量。由此來說明:順世派外道的心續中有「通達比量」

的心,但是,沒有通達「是比量」的心。這有特別的意義,因為,通達「是

比量」
,一定是依於某一事例而通達,而順世派外道並不承許「是比量」——

就一法而言不承認是比量;但是,其內心是有通達比量。順世派外道不承

認「是比量」,這是因為順世派外道無法通達「是比量」,原因是在於:根

本不承認比量的名言。所以,以順世外道而言,
「是比量」是「顯而未定知」

如,通達「山中有火」的比量已經在心續中產生,雖然,此通達「山中有

火」比量知之自證分是同時通達此比量,但是,自證分並沒有通達「是比

量」,於「是比量」是顯而未定,因為雖然緣到「比量」,但沒通達「是比

量」,自證分沒有證知「是比量」。

又如,順世派外道雖然不承認比量,但是承認「現在種田,七、八月

一定收穫」,對「七、八月得果」產生確定的心就是「比量知」,與此「比

量知」同時產生的「自證分」也證知此「比量」
,故知順勢派外道是有此「比

量」;但是,此「比量知」並未通達「是比量」,原因是:不承認比量的名

言。所以是,此比量知的自證分並未證知「是比量」
,此自證分於「是比量」

是「顯而未定」,自證分並沒有證知「是比量」。

「與爾為異是爾」和「與爾互異是爾」,二者有四句,因可依次
安立為:唯常、無、所知、兔角之故。

此中,「唯常」就是「只有常」;「無」就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非

量所成」。

「與爾為異是爾」
、「與爾互異是爾」
,二者有四句:
(1)是「與爾為異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18
是爾」,不一定是「與爾互異是爾」,事相如:唯常。(2)是「與爾互異是

爾」,不一定是「與爾為異是爾」,事相如:無。(3)二者皆是——是「與

爾為異是爾」
,也是「與爾為互異是爾」
,事相如:所知。
(4)二者皆非——

不是「與爾為異是爾」,不是「與爾為互異是爾」,事相如:兔角。

(一)第一句:是「與爾為異是爾」
,不一定是「與爾互異是爾」
,事相如:

唯常。

(1)是「與爾為異是爾」
,是「與爾(唯常)為異,是爾(唯常)」
。「與

唯常為異」——這是存在的,而且一定是常法;又,是常法,一

定是「唯常」,是故,「與唯常為異,是唯常。」

(2)不一定是「與爾互異是爾」,不一定是「與(唯常)互異,是爾

(唯常)」。不一定「與唯常互異的法」就是「唯常」,因為「與

常法互異的法」還有其他,如「無常法」。

「無常法」、「常法」是相違,以相違的二法而言,此法若是存在,彼

另一法一定不存在。如果「唯常」存在——只有常法存在,那麼,則有「無

常法」不存在的過失,因為「無常法」是存在,所以「唯常」是不存在;

相對的,「常法」是存在,所以「唯無常」是不存在,如果「唯無常」是存

在——只有無常法存在,則有「常法」不存在的過失,所以「唯無常」是

不存在。從這些角度而言,「唯常」、「唯無常」是不存在。

「唯常」就是〝只有常〞的意思。「唯常」是不存在,因為「唯常」若

是存在,就是只有常法而已,別無他法,但並非如此。諸常法是「唯常」,

因為常法的存在唯是常而已,並非是無常,如虛空是「常法」,「常法」一

定是「唯常」,因為其「只是常法」。故知,所有的「常法」是「唯常」。但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19
是,「唯常」並不存在,因為「唯常」是「只有常法」,如果「唯常」存在

的話,那麼「無常法」則不存在。同樣的,就無常法而言,以瓶子為例,

瓶子是無常,也是唯無常;可是,「唯無常」並不存在,如果「唯無常」存

在的話,除了無常法以外沒有其他,但非如此,所以「唯無常」是不存在。

譬如,這個房間只有黃先生,意思就是,其他的人都不在這個房間。所以,

「唯常」若是存在,則除「唯常」以外的其他法則不存在,如無常法不存

在,但並非如此;反推之,「唯常」不存在,因為「無常」存在,因為,常

法、無常法二者皆是存在。如是說明「唯常」。

(二)第二句:是「與爾互異是爾」,不一定是「與爾為異是爾」,如無。

(1)「與爾(無)互異,是爾(無)」。「無」即是「非是量所成」,也

就是不存在的。此是就「無」與另外一個「無」而言,與「無」互異是「無」——

即是,與「無」互異的,是「無」
。此理,如同下一個第三句的(2)
「與所

知互異,是所知」,可依此角度理解。

(2)但是,不一定是「與爾(無)為異,是爾(無)」,因為「無」是

不存在、非是量所成,與此「無」為異,並不是「無」,而是存在的有法。

(三)第三句:二者皆是。是「與爾為異是爾」也是「與爾互異是爾」,如

所知。

(1)「與爾為異是爾」——「與爾(所知)為異,是爾(所知)」。與

所知為異,是所知。「與所知為異」是存在的,而且它也是所知。

(2)「與爾互異是爾」——「與爾(所知)互異,是爾(所知)」。與

所知互相是異,是所知。
「與所知互相是異」是存在,既然是存在,當然就

是所知。
「二者互異」即是:彼與此是異、此與彼是異。此「二者互相是異」,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20
其是存在的,所以它是「所知」,因為,存在的諸法可分為「一、異」。此

中,交集法是「所知」
。又,二法是異,即是二法的返體是異,所以,二法

一定是存在的。返體異是「異」
,「異」是存在,就「異」本身而言是常法,

常法是屬「所知」
。A 與 B 是異、B 與 A 是異,此異是存在,如果不存在的

話,A 不會是 B 的異,B 也不會是 A 的異。由是可知,


「與所知互異」是存

在的。是故:與所知互異,是所知。

(四)第四句:二者皆非,如兔角。

(1)因為,兔角是不存在,所以於「與爾為異是爾」無法成立。

(2)並因為,兔角不是兔角,所以於「與爾互異是爾」無法成立。

「爾是爾自己」和「非爾是爾」有四句等,皆應廣大了知。

「爾是爾自己」、「非爾是爾」,二者有四句:(1)是「爾是爾自己」,

不一定是「非爾是爾」
,事相如:瓶子。
(2)是「非爾是爾」
,不一定是「爾

是爾自己」
,事相如:唯常。
(3)二者皆是——是「爾是爾自己」
,也是「非

爾是爾」,事相如:名相。(4)二者皆非——不是「爾是爾自己」,也不是

「非爾是爾」,事相如:瓶柱二、兔角。

(1)第一句:是「爾是爾自己」,不一定「非爾是爾」。事相如瓶子。

因為,瓶子是瓶子自己;但是,「非瓶」並不是瓶子。(「非瓶」即「不是瓶

子」
,「不是瓶子」這個法是存在,但它並不是瓶子。即是說,
「非瓶」此法,

不是瓶子。)

(2)第二句:是「非爾是爾」
,不一定是「爾是爾自己」。事相如「唯

常」。因為,非爾——非「唯常」——「不是唯常」是存在的,而且其存在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21
的方式一定是常法,既然是常法,所以一定是「唯常」,因此是:「非爾是

爾」。但是,不一定是「爾是爾自己」。

(3)第三句:二者皆是,二者交集的法。是「爾是爾自己」
,也是「非

爾是爾」,事相如「名相」。「名相」的性相是:齊備假有三法。「與爾是爾

自己」——名相自己是自己,簡言之就是:名相是名相。如果名相不是名

相的話,那就是性相,如果是性相的話,那就應該是名相的名相,因為它

(名相)自己變成性相了。所以,名相不是性相。又,
「非爾是爾」——非

名相是名相。「非名相」的性相是:非齊備假有三法。所以,「非名相」是

一個名相。

(4)第四句:二者皆非。如兔角、瓶柱二。「瓶柱二」非是「爾是爾

自己」,即是說:「瓶柱二」不是「瓶柱二」。又,「瓶柱二」非是「非爾是

爾」,即是說:無法成立「非瓶柱二」是「瓶柱二」,因為「瓶柱二」是屬

於「無有是的所知」。如果,「非瓶柱二」是「瓶柱二」的話,那麼,「瓶柱

二」就會變成是「有是的所知」,有此過難。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22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23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2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