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有無
成為常
勝事
義物


自作
相性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1
「剎那性」乃無常的性相。「具有作用」乃事物的性相。「已生」
乃所作性的性相。
「堪生、住、滅」乃有為的性相。
「勝義具有作
用者」乃勝義諦的性相。「非僅存於分別假立,而由自方成立」
乃自相的性相。彼等皆同義。

各自的性相,如此處本文。前本文「彼等有常、無常〝等〞多種分法」,

此「等」字中也包括「事物」、「非事物」的分類方式。如本處文說:「具有

作用」乃〝事物〞的性相。

由此段本文應知:無常法、事物、所作性、有為法、勝義諦、自相法,

此等是同義詞。此是以經部宗的宗見而說,一法是所作性,一定是無常法、

事物、有為法、勝義諦、自相法。

(一)「剎那性」乃無常的性相。

以量決定「名相」之前,必須先以量決定「性相」。譬如,「剎那性」

是「無常」的性相,則(1)
:「剎那性」
、「無常」二者有八周遍門。又不僅

如此,而且是(2):以量通達「無常」之前,必須先以量通達「剎那性」

而能通達「無常」
。進一步說,在事例上通達無常,則是:於事例上通達「無

常」之前,一定是先通達「剎那性」
,後再依通達「剎那性」而於事例上通

達「無常」
。於事例上通達此二法:性相——剎那性;名相——無常,次第

決定如是。

「剎那性」是「無常」性相。通達「剎那性」、「無常」有無前後次第

性?先通達「剎那性」,後再通達「無常」。可是,有一種情形,並非如是

決定。無常的同義詞「有為法」
、「所作性」
。有為法的性相「勘生住滅」。

也就是說,因緣所生的法。所作性的定義「已生的法」
。那麼,通達正因論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2
式「聲有法是無常,因所作性故」
,其次第是:先通達所作性,後再通達聲

是無常。但是,如果換一個正因——「聲有法是無常,因是事物故,譬如

瓶子」
,通達此此正因論式,則是:先於事例瓶子上通達「是事物,周遍是

無常;非是事物,周遍非是無常」
,以此二周遍於事例瓶上已經通達,後再

依此而通達「聲是無常」。此中是:先通達「事物」,後再通達「無常」
;但

是不一定有通達「剎那性」
。所以,不一定有這樣的次第性:先通達所作性,

後再通達無常。但是,二者是有八周遍。

經部宗以上的宗派對於「剎那性」的承許,不同於有部。有部的主張

認為:有為法皆是無常,但不一定剎那壞滅,有為法生起之後必須先經過

「住」的階段,然後才會進入「壞滅」的階段。此如《俱舍論釋》中說:
「於

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又說:
「諸行相續初起名

生,終盡位中說名為滅,中間相續隨轉住。」

經部宗以上,對於有為法的剎那性的承許則是比較微細。以瓶子為例,

瓶子分有五個剎那,最後第五個剎那是瓶子消滅,就正確通達無常之剎那

性的心識而言,是在瓶子生成的第一剎那未到第二剎那——在瓶子的第一

剎那時位,就已經了知此法是變異消滅。於何時消滅?於瓶子第二剎那產

生的同時,第一剎那即消滅。也就是,有為法產生的第一剎那,當下即是

變異為性,未到此法的第二剎那時位,即已是變異為性,續流到第二剎那

時位的同時,第一剎那即消滅。這當中必須清楚:瓶子的續流是存在——

第一剎那到第二剎那、第二剎那到第三剎那;雖然,瓶子的體性是剎那變

異消滅,但是,所謂剎那變異消滅,並非意謂瓶子消滅不見,而是說,此

法是有為法,一定是有剎那變異消滅的本質自性。

所謂無常、剎那性,並不是最後會消滅不見的意思,而是說,此法自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3
身是剎那變異消滅為性,不會安住不變動。如前說,瓶子分為五個剎那——

續流到第五個剎那,就此而言,雖然第二剎那生起的同時,第一剎那消滅,

但是,瓶子的續流還是存在。又如,我們這樣學習過一年後,一開始學習

的我,在一年後是不存在,但是,續流是相續到現在,所以我學到經論、

學了一年的時間。其實,今天學習的人,在下午上課結束時就不見了,這

是在說剎那變異性。剎那改變的意思並非如此——我現在存在,下午就不

存在;而是說,現在的我、下午的我,二者是因果關係,是有續流。過去

的我是存在,今天的我是存在,明天的我是存在,這是續流的「總我」
,如

果沒有續流的我,我根本學不到東西;但是,雖然續流的「總我」是存在,

但並不是常住不變,而是剎那剎那改變。又,既然是不斷的改變,那麼如

何去區分?現在的我、下午的我等等是「總我」的「別」
,其與續流的「總

我」是一體的,因為「別我」的無常改變,所以「總我」也有無常改變,

如此續流下去,是有變異性。時間、外在的事物都是具有剎那性改變。總

之,無常、剎那性,並不是消滅不存在,而是剎那剎那變異相續之義;反

之,就是常法。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片面的認為「無常」、「剎那性」就是

最後會消滅。

例如,在過去的學習討論中,有人問:佛是圓滿斷德、證德之補特伽

羅,那麼,佛是有為法嗎?是的。是無常法嗎?是的。那麼,佛最後會消

滅?會有這樣的疑問。我想一想,對方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沒有正確

的從性相上去了解無常。所謂無常、剎那,並不是最後會消滅不見的意思,

而是說,此法的體性是剎那變異為性,不會安住不變動。譬如,透過修行,

心最後成就一切相智,當心最後轉變為一切相智,此一切相智並非是我們

現在的心,而是說,心的續流最後會轉變為一切相智。又說,一切眾生最

後會成佛,但是,明明現在就是眾生,難道是從現在這樣就變成佛嗎?不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4
可能,而是續流。透過修行,心最後斷除所有的障礙而成就一切相智,即

是佛。
「一切眾生最後會成佛」是說:眾生的續流最後會成就佛果。當成為

一位離開所有障礙的補特伽羅,就是佛。那麼,從一位眾生到成佛,其心

識續流也是剎那改變。如果佛不是無常的話,那麼釋迦摩尼佛也不是無常,

應該不會死亡。

又,佛的功德有二:斷功德、證功德。於佛的功德中唯有滅諦是常法,

斷除障礙後的功德是滅諦,是常法,以及佛性、佛心續中的空性,也是常

法。又譬如,心是無常、心的所作性是無常;可是,心的所知、心的空性

是常法,是同時存在,為何這樣區分?就是關係到「返體」。「返體」是共

相。「共相」是:必須依於分別假立而存在的法。「自相」是:不須依於分

別假立的法。從一個角度來說,不須依於義共相而能直接緣到此法的自相、

內涵,此法就是自相法。又,以另一個角度而言,也是由「現量」及「比

量」,「現前」及「分別」而安立區分為「自相」、「共相」
。也就是,必須透

過了解自相、共相是如何存在,才能了解一法上的常、無常,因為如此,

而又必須去了解「返體」。如果對這些區分能夠清楚,就比較容易理解到:

佛的心續中有常法的功德,也有無常法的功德,二者以一體、同體的方式

而存在。因為對這些不了解,所以會疑問:佛怎麼是常法、又是無常?佛

的心續中怎麼會有常法,又有無常法?二者怎麼會一起存在?種種的疑問

因此產生。常法的部分就是滅諦,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功德,斷障礙的功

德就是滅諦,滅諦是常法。

從現在到成佛,光明心都是存在於心續中,但不一定顯現,它是無常

法。光明心為何是無常法?因為它是心的續流,心的續流一定是無常法,

若是常法,並沒有續流。有人認為,因為光明心一直都存在,所以是常法;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5
事實上,光明心是都存在,但是,是以變異為性的相續而存在。譬如以我

們來說,從現在到成佛,我們的第六意識都是存在,但是,有沒有剎那改

變?當然有。很多人認為,無常法就是會消失不見,並不是這個意思。就

像很髒的黑水,經過一個小時的沉澱之後變成乾淨的水——這個水開始沉

澱的時候,它的續流是存在;沉澱到變為乾淨的水,它的續流也是存在;

將這個水倒出來,它是有改變,可是它的續流還是存在。一樣的,我們的

心現在是有很多垢染、障礙,經過努力的修行令障礙越來越少、越來越清

淨,一直到心斷除所有障礙、無垢清淨;但是,心的續流是存在的。所以,

心,從現在到成佛都是存在,這個意思是說它的續流是存在,但是,有沒

有剎那改變?當然有,如果沒有剎那改變的話,心不會有機會離開痛苦、

所有的障礙。當成佛時,報身永遠都是存在,但也是剎那改變。一樣的,

從出生到現在,我的身體是有改變,可是,我的續流是存在。所以,報身

也是一樣,因為成佛是功德圓滿,所以身相莊嚴,但也會有改變,可是,

並不是第一刻很莊嚴,第二刻變成不莊嚴;如果莊嚴身相是如此,則應是

沒有得到究竟圓滿的功德,還需要修行,因為功德還會退失。

又舉例來說,釋迦摩尼佛說,
「我」曾經於何時何處生為人、當國王,

這個「我」並不是當時為比丘身的釋迦摩尼佛,而是「總說的我」
。我昨天

有吃飯、明天會吃飯,今天有上課、明天也要上課,這個我是「總我」
。將

「總我」作區分,可分為: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可是,「昨天

的我」於今天時不存在;「今天的我」於明天時不存在;但是,就總來說,

我昨天存在,我今天是存在,我明天也存在,甚至我會到下一世,這個「總

我」的續流是存在。過去造業的我,也是總的我;現在的我是出家身,當

死亡時不存在,但是「總我」是存在、續流下去,所造的善、惡業熏於心

續而續流到下一世。為何「現在我」所造的業會續流到下一世?因為,
「現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6
在我」、「總我」二者的存在,是以無二無別的體性而存在,因為皆是依於

「我的蘊體」而存在。「我的蘊體」是「總我」的所依處、是存在。當心離

開蘊體已經死亡,心會續流下去,所以心是「我」的所依處,因此「總我」

亦如是相續下去。

一樣的,推之前面所舉的事例:將瓶子掉下摔破分為五個剎那。瓶子

於第五剎那時位破掉,瓶子的續流即不存在;可是,第一剎那到第五剎那

的續流是存在。就是說,雖然瓶子的體性是剎那剎那的變異消滅,但是,

剎那剎那變異消滅並不是消滅不見的意思,而是說,此法是有為法,一定

有剎那變異消滅的自體性、本質。如前說,有為法產生的第一剎那當下,

未到此法的第二剎那時位,即已是變異為性,續流到第二剎那時位的同時,

第一剎那即消滅。

可由此推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念死無常」
。 一般人對於人的

出生會覺得很高興並且慶祝;但是,了知「念死無常」的人並不會覺得很

高興,因為從出生就是剎那不停的趨赴死亡。可以這樣想一想:如果百分

百的確定,你在四個小時之後一定會死亡,你的內心會是如何?一定是非

常難過、非常緊張,並且會將心趣向於追求下一世,不會貪著現世。就像

這樣,真正通達「念死無常」應該會生起這樣的覺受。所以,如果能夠理

解無常,對於出生並不會覺得高興、慶祝,因為凡是出生必有消滅、死亡。

一般會說,從母親的肚子出生就開始變老,或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

識入胎的第二剎那,即是老。其義即是:最後終究是死亡。一法新生,即

開始變異消滅,此即是「剎那」的義涵。

又,如果沒有非常細微的剎那變異,粗分的剎那變異也無法體現出來。

所以,我們的眼知現前所見的粗分無常、很大的變化,例如一個人變老、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7
出生到死亡、花開花謝落等等,皆是基於此法是非常細微的剎那變異之緣

故。我們看到一個人變老了,其實並不是突然變老,而是如上所說,從母

胎出生就開始變老,或是說:從識入胎的第一剎就開始生滅的老。總之,

可將「剎那性」總說為「不斷變異消滅」之義。

又可由此推之,思惟念死無常的粗、細。透過學習這些教理而修「念

死無常」
,在心續中真正任運生起「念死無常」之心,即能遮止諸種追求現

世快樂之散亂、懈怠、貪著安逸等等,一定能精進於學習經論、修行、積

資淨罪等等,因為,終究一定會死亡。如果花很多錢可以不死亡的話,你

一定很願意花很多錢讓自己不會死,相對的,如果在內心確定生起「念死

無常」的心,一定會殷重於學習經教等等修行。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

引《大般涅槃經》說:
「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

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心續中有「念死無常」的心,就能殷重勤於學習經教、積資淨罪等等修行,

不會被推諉心遮蔽——今天先休息、明天再看看,後天再修、下個月再修、

明年再修等等;或是心想——今天先忙於其他事情、幫誰作什麼,明天再

看看;到了明天,明天又有其他重要的事情。我們經常發生這樣的情形,

原因就是在於:內心執為「常」的認知——與「無常」相反。認為今天會

存活、明天也會存活、後天也是會存活......,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可

是,由於內心有一個強烈「執常」的認知,對於修行就會推諉。所以,從

《攝類學》中學習到「剎那性」、「無常」的定義及解說,將這些推至《菩

提道次第廣論》所說「念死無常」
,在思惟、修習上能多獲助益。一定會死;

不知何時會死,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死時,親友、財富、自身,都不能幫

助——即《菩提道次第廣論》思惟「念死無常」之「三根本」:(1)思惟決

定死、
(2)思惟死期無定、
(3)思惟死時除佛法餘皆無益。此中,
「思惟死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8
期無定」者,又有「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甚至

原是有益的享受都可能變成導致死亡的因由,例如開車、飲食等等,原是

我們享受的作用,可是當福報不足、業障深重的時候,種種因緣具足之下,

即使是非常美味的飲食都會變成導致死亡的因緣。

(二)「具有作用」乃事物的性相。

所有的有為法皆是「具有作用」
。首先要清楚:具有作用。瓶子是有為

法,為何瓶子是「具有作用者」?有答:因為瓶子具有盛水作用。依此回

答又問:破掉的瓶子,是不是具有作用者?有答:破掉的瓶子不是具有作

用,因為無法裝水。依此答又問:但,破掉的瓶子是屬於有為法,前已經

確定:有為法是具有作用者。那麼,要如何理解?所以,這當中要先清楚

此處所說的「具有作用者」。

換一個方式來思考,先問:破掉的瓶子,是不是瓶子?有答:不是瓶

子,因為已經不具足瓶子的性相,不具有盛水的作用。這一點確定之後,

再問:破掉的瓶子不是瓶子,那麼,破掉的瓶子是不是具有作用?有答:

是的。因為,破掉的瓶子是事物。以上,是就外在的法而言。又,就內在

的法而言,問:貪瞋癡有什麼作用?有答:有染污心的作用。習氣有何作

用?有答:障礙解脫成佛、障礙成就一切相智。那麼,前面說,破掉的瓶

子是具有作用,此中「具有作用」的意思為何?破掉的瓶子並無法裝水,

為何說是具有作用?也就是,必須先清楚這裡所說的「具有作用」涵義。

因與果有何作用?因能生果,因的作用就是能助果生,果是由因所生,

由是說有作用。如前說,將瓶子掉下摔破分為五個剎那,於第五剎那時,

瓶子破掉而成為「破瓶」
,「破瓶」雖然無法裝水,但是,
「破瓶」是前一刻

「未破瓶子」的果。從相續的續流來說,由前剎那相續而生後剎那,由是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89
說有因果的作用,此即本文說「具有作用」的涵義。也就是,有因果作用——

由自之因而生自之果,就是此處所說「具有作用」。

就因而言,有「直接因」、「間接因」
。如出生的嬰兒,「直接因」是這

一世的父母親,
「間接因」是累世續流的這一位補特伽羅。一樣的,前說的

事例,未破的瓶子是因,已破的瓶子是果。如果這一個瓶子是泥土所作的,

它是因就是泥土,由泥土作出瓶子、瓶子存在,瓶子有其續流而存在;而

掉下摔破的瓶子——成為「破瓶」的這一刻,就是前一刻「未破瓶子」的

果。當瓶子摔破,地上有很多碎片,這些碎片也是可以分出,由第一個剎

那到第二個剎那,由第二剎到第三剎那……,有如是因果作用。或是,於

摔破瓶子的過程中,再區分之,由大的碎片摔成小的碎片,亦是因果作用。

以上所說,是屬於外在的法。就內在而言,心的相續,此一剎那到後一剎

那,也是因果作用。

所以,有為法皆是具有「剎那性」,皆是「具有作用」。如前,先說明

「剎那性」
,讓大家了解「剎那性」的涵義是:第一剎那到第二剎那、第二

剎那到第三剎那,雖然體性是剎那變異消滅,但並非消滅不見,而是說,

有為法一定具有剎那變異之本質自性。如此之「剎那性」——由前剎那到

後剎那,就是「無常」的性相。接著又說明,由前一剎那到後一剎那——

自之因生自之果的作用,即是「具有作用」,這樣法就是「事物」的性相。

如此融通作理解。

(三)「已生」乃所作性的性相。

有為法皆是依賴因緣而生,即是本文「已生」的意思。所謂「已生」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0
就是「從因而生」
。「已生」是以果的角度而言,
「所生」是以因的角度而言。

所以,「能詮」
、「所詮」是有差別,有時是從「能詮」的角度而說,有時是

從「所詮」的角度而說。「已生」是以果的角度而言,是指已經生出的果。

果是從何而生?從因而生。一般而言,因、果是同義詞,此法是因,一定

也是果;此法是果,一定也是因。如前說明,此法若有續流,則必定是因

生果的存在。

所有的有為法是因、也是果,這是確定的。那麼,修道位以金剛喻定

斷最後品煩惱之最後剎那,是不是果?是不是因?如果是因,它的果是什

麼?如果認為它的果是無學位,那麼,煩惱能生無學位?並沒有辦法,因

為煩惱是無學道的障礙,怎麼能生無學道?修道位以金剛喻定斷最後品煩

惱之最後剎那,它是證得無學道的障礙,不可能由它生出無學道。譬如說,

以時邊際剎那作區分,修道位斷最後煩惱的時邊際剎那,其是臨近獲得無

學位阿羅漢果,此一最後剎那,是不是果?是不是因?果是從因而生,這

是確定的,那麼,它是不是因?如果它是因的話,它有果嗎?這個果是什

麼?又,如果它還有續流到下一剎那,那就不是最後剎那,若是如此,它

的果是如何安立?如前說,此法是因,亦必定是果,因和果是互相周遍。

這些問題可以想一想。

(四)「堪生、住、滅」乃有為的性相。

有為法一定是生、住、滅,而且此三者是同時存在,如文說:
「『堪生、

住、滅』是有為法的性相」
,所以一定是三者同時存在。第一剎那是生,也

是住,也是滅;第一剎那滅,同時產生第二剎那。經部宗以上認為,有為

法一生起即變異壞滅。例如,瓶子有五個剎那,瓶子的第一剎那生起時,

同時也是住;當第二的剎那生起的同時,第一個剎那就滅。也就是,當此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1
一剎那生起時,什麼滅?它的因(前一剎那)已經消滅。以有部的宗見,

則是認為,凡是有為皆是非常,但不一定剎那壞滅,有為法生起之後必須

經過「住」的階段,然後才會進入「壞滅」階段。

此中,
「滅」並不是完全消滅不見,而是開始滅的意思。例如,出生當

下一刻就是開始「老」,「老」並不是馬上就變成老人。意思是一樣的。又

說,無常法最終會消滅,這也是一種「滅」的意思。所以,
「滅」可說為二:

開始消滅改變、完全消滅不存在。

(五)「勝義具有作用者」乃勝義諦的性相。

經部宗所承許的世俗諦、勝義諦,都是在「勝義有」的基礎上作差別。

經部宗認為:存在的法都是在「勝義有」的基礎之上,若不是「勝義有」

的基礎之上,則不存在,等同兔角。所以,勝義諦法是「勝義具有作用」,

也就是,在「勝義有」的基礎上有作用,如本文說「〝勝義〞具有作用者」。

又,文中說到「具有作用者」
,由此可知,經部宗主張勝義諦是有為法。又

因為,現量的顯現境和有為法是同義詞,所以,諸有為法是勝義諦。

何謂「勝義諦」?「勝」是指現量,「義」是指現量的所緣境,又,現

量通達此法,是對境不錯亂,因此稱為「諦」。亦即是說,「諦」意謂不錯

亂的現量,現量的顯現境與有為法是同義詞。
「勝義諦」者,必須是依靠現

量通達此法而安立此法是勝義諦。就經部宗而言,現量的顯現境和有為法

是同義詞,無為法沒有辦法於現量中顯現,現量唯是顯現有為法。所以,
「勝

義」就是指現量顯現的境,
「諦」是意謂現量通達對境是不錯亂。以《宗義

寶鬘》中所說:
「之所以稱為勝義諦,是因為在勝義心態上呈現為真。此處

,就是在顯現的境相上不會出現錯亂的認知。」這就是「現
所謂的『勝義心』

量」
,如上說明。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2
又,勝義是「現量顯現的境」,不能說是「現量〝通達〞的境」,不能

說是〝通達〞
,因為並不周遍。因為,就經部宗而言,見道無間道通達「無

獨立實體我」,「無獨立實體我」不是勝義諦,而是世俗諦,雖然見道無間

道是以現量通達,但是「無獨立實體我」是見道無間道的間接境,不是現

量的顯現境。因為經部宗主張,見道無間道是直接現量通達「補特伽羅我

的有為行法」——現量通達補特伽羅五蘊之無常等,然後間接通達「補特

伽羅無我」。

於此處先了解經部宗的勝義諦,而後能了解上部派唯識宗的勝義諦是

不一樣。上部宗派認為,勝義諦是依於聖智現量通達境而安名;但是,以

經部宗的主張,只有說現量而已,所以不一定是聖智所通達,凡夫也有現

量通達。而且,經部宗主張現量必須是不錯亂,但是,唯識宗以上認為眼

知現量是有錯亂,這一點又是不同。

【補充】:何謂勝義諦?何謂世俗諦?

僅以中觀宗而言,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的解釋,如下:

世俗諦的「諦」、勝義諦的「諦」,各自有其意義。諸法可分為:勝義

諦、世俗諦。世俗、勝義二者都是諦。世俗諦,一切世間境。勝義諦,聖

者等持平等智中之境。如其所見,無有顛倒,故稱諦。也就是說,勝義諦

者,意謂此法所現是虛假,必須依於聖者現量所通達,如其所見是正確、

不欺誑,故稱為「諦」。

【勝義諦】

「勝」謂聖者平等智(根本智)是最為殊勝。
「義」謂聖根本智所行境

義,其所行境就是空性,所以是最為殊勝。
「諦」者,意謂如其法本性,不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3
虛不誑(空性是不欺誑、是諦實)
。就是說,此義(空性境)是聖智的行境,

是殊勝,也是諦實。勝義之「諦」
,為何是不欺誑?因為,真實通達空性慧

是現見無諦實,其所顯現與法性是相合,所以是不虛妄、不欺誑,故稱「諦」

因此說為「勝義諦」

【世俗諦】

從反面來說,諸法的究竟本質是無諦實,然於無明心卻現為諦實,無

明心,如其所現諦實而執為諦實,故稱為「諦」
;然而,是欺誑世間。如眼

識執持瓶子的內心分別,顯現瓶子為有諦實,但事實上,瓶子的法性是無

諦實。

總之,於無明心上,法不如其本性,現為他性(現為諦實)
,故是虛妄,

於執實心前現為諦實,執實心又執為諦實,故稱為「諦」,是「世俗諦」。

於真實通達空性慧是現為無諦實,所顯現與法性是相合,所以是不虛妄、

不欺誑,故稱「諦」,由是說為「勝義諦」。

(六)「非僅存於分別假立,而由自方成立」乃自相的性相。

所謂「自相」就是:非僅存於分別假立,而由自方成立。經部宗主張,

有為法是自相有,既然是自相有,就是「由自方成立」。「自方成立」的內

涵非常廣大,「自方」是指法自身,法自身的存在是如何?法的自身之相,

會於現量知的面上顯現,並不是由分別心安立過去,而是從法自境上顯現

出來。所有的有為法是由自方顯現而成立,並非僅存於分別安立。就是說,

現量趣入境的時候,境是由自方直接顯現出來。反之,共相法、常法等,

則是分別心依於義共相的引領而取境,境並非是從自方面顯現,無法由自

己方面呈現出來,必須依於義共相的引領而取境,後趣入這個境。所以,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4
共相法、常法的存在,必須是依靠分別心安立而存在,並不是由因所生。

反之,由因所生的法都是屬於「自相法」
,都是「非僅餘分別假立,由自方

成立」。

如何理解【非僅餘分別假立,由自方成立】:

現量、分別心趣入境的方式,二者完全不一樣。現量趣入境的方式是:

境上直接顯現而見,如鏡子明照事物一般。分別心則不如是,分別心如同

瞎子一般,無法直接現見境,必須依於義共相的引領而取境,後趣入而見

境。如同,前面有一隻大象被一條繩子綁在樹上,大象身上又綁個一條繩

子被瞎子牽著,瞎子必須依賴手中的繩子作引領才能抓到大象,但是卻無

法抓到那一棵樹,因為,這個繩子就如同分別心所顯現的義共相,義共相

唯有顯現大象,並沒有顯現那一棵樹,所以,瞎子依賴手中的繩子只有抓

到大象。一樣的,以瓶子為例,瓶子的特法有很多——瓶之無常、瓶之所

作性,瓶之獨立實體我等等,但是,分別心顯現瓶子的時候,唯有顯現瓶

子的義共相,依於義共相的引領,唯是取到瓶子而已,並無法取到瓶子的

無常等特法。由此可知,依於義共相趣入一法,這是分別心趣入境的方式。

分別心趣入一法,一定是依於義共相作引領而趣入。

反之,現量無分別則不如是,就現量無分別知而言,法自身是如何,

即如是完全顯現。也就是,現量趣入境,此法與此法的特法都會顯現。例

如,執瓶之眼知現量,不僅緣到瓶子,也有緣到瓶之無常、瓶之所作性等

特法,都有緣到;可是,所通達的唯是瓶子,因為,緣到不一定是通達。

瓶子與瓶子特法——瓶之無常、瓶之所作性等,是同質的存在,所以,眼

知現量趣入瓶子的時候,瓶子與瓶子同質的所有的法,同時都被眼知緣到,

但是,緣到不一定是通達,眼知現量唯是通達瓶子,並無法通達與瓶子同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5
質存在的法——瓶子的特法:瓶子的無常、瓶子的所作性等等,雖然此等

是為眼知現量所緣。眼知現量通達瓶子,是因為見到瓶子的顏色、形狀而

通達瓶子;可是,瓶子與瓶子同質的法是完全都顯現出來——「自方成立」

的意思就是說這個。

總此段本文,如《宗義建立》中說:
「『在勝義當中,能發揮功用之法』

就是勝義諦的定義。
『勝義諦』
、『諦實成立』
、『事物』
、『所作性』
、『無常』、

『有為』、『實質』、 「某一法,
『自相』等同義。」亦如《宗義寶鬘》中說:

其存在不必依待『言詞』﹙能詮之聲﹚與『概念』﹙分別心﹚的施設,而可

以經得起『理智』﹙正確的識體﹚,從此法自身存在的原理這一個層面去考

察的,這種法就是勝義諦的定義。
『有作用的法』
、『勝義諦』
、『自相』、
『非

常法』、『有為法』和『真實存在的法』都是同義詞。」所以,所有的有為

法是自相法、勝義諦、事物、有為法、無常法、所作性,等等皆是同義詞。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6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7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9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