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成 異


的有
所是
知的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7
「有是爾、又是堪為覺知境的同位」,即有是的所知的性相。

「無有是爾、又是堪為覺知境的同位」,即無是的所知的性相。

由此可知,「所知」又可分二:有是的所知、無是的所知。

【說明:「有是爾、又是堪為覺知境的同位」,即有是的所知的性相。】

定義中有兩個條件:
(一)有是爾——字義上是「有是它」或「有是汝

(你)」,內義上是「可以安立為某一法」;(二)堪為覺知境——是所知。

是此二交集同位的法,就是「有是的所知」。

瓶子是「有是爾」,因為瓶子可以被安立為一法,而且,是「有是爾」

一定有它的事例,如金瓶,金瓶是瓶子。瓶子是總、金瓶是別。又,瓶子

是「堪為覺知境」,因為瓶子是「所知」
,瓶子是「量所成立」。如是,瓶子

是「有是爾」與「堪為覺知境」同位的法,也就是,瓶子是屬於二者交集

的法,因為,瓶子是「有是爾」也是「堪為覺知境」,是故,瓶子是「有是

的所知」。

書是「有是爾」
,因為書可以安立為一法,而且,是「有是爾」一定可

以舉出事例,如桌上的《攝類學》。又,人是「有是爾」,因為人可以安立

為一法,而且,是「有是爾」一定可以舉出事例,如台灣人、高雄人等。

又,「男女二」不是「有是爾」,並且無法舉出事例。又如,台中人、

高雄人二者是相違,相違的二法合起來,是「無有是爾」
,非是「有是爾」。

又如,瓶子、柱子二者是相違,二法沒有交集,所以,瓶子和柱子是「無

有是爾」。

由上說明先了解「有是爾」
。瓶子是「有是爾」
,既是「有是爾」
,一定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8
可以找到它的事例,如金瓶、瓷瓶等。這樣的法就是「有是爾」
。並且由此

可知,相違不交集的二法合起來就是「無有是爾」,因為二法沒有交集。

【有問】
:當作柱子用的大瓶子,是不是「瓶子」?是「有是的所知」?

【答疑】
:這個並不是瓶子。瓶子的性相是:腹鼓、縮底、且具有盛水

作用者。瓶子是可裝水,而且可以用得到,例如灌頂、灑淨會使用到寶瓶,

或是裝花的瓶子(花瓶)等等。必須清楚:瓶子的性相及作用、柱子的性

相及作用,二者不一樣。

【有問】
:定義中說到「同位」
。以人來說,人是「有是爾」
,例如台灣

人。這是不是說「人」與「台灣人」有同位,是就這個角度來說嗎?

【答疑】
:必須是「有是爾」和「堪為覺知的境」二者的同位。以人來

說,人是「有是爾」,而且也是「堪為覺知境」,人是此二的交集、同位之

法。舉出事例:高雄人。就這個事例來說,高雄人是人——是「有是爾」,

也是「堪為覺知境」。這樣的法就是「有是的所知」。

【說明:「無有是爾、又是堪為覺知境的同位」,即無是的所知的性相。】

「無是的所知」即與「有是的所知」相反。定義必須具備二個條件:
(一)

無有是爾——字義上是「無有是它」或「無有是汝(你)」,內義上是「無

法安立為某一法」;(二)堪為覺知境——是所知。具備此二條件就是「無

是的所知」。由定義中可知:「無有是爾」、「堪為覺知境」二者是有交集。

首先了解「無有是爾」。相違、無有交集的二法一定找不到共同事例,

即是「無有是爾」
,如馬和牛,馬和牛無法安立為一法。又,除了「無有是

爾」,並且必須是「堪覺知境」——是存在的所知。又,此中的義趣即是: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69
「無有是爾」、「堪為覺知境」是有交集、同位。

馬和牛是「無有是爾」
,因為,馬和牛是相違的二法,相違的二法完全

不會是「有是爾」而是「無有是爾」
,因為無法安立馬和牛為一法,找不到

馬和牛交集的事例;但是,牛和馬是存在的所知,所以是「堪為覺知境」,

因此,馬和牛是「無有是的所知」。

父親和母親是「無有是爾」,也是「堪為覺知境」;可是,並沒有一個

是父母又是母親的人,所以是「無有是的所知」。父親、母親二者是相違、

無有交集,因為沒有既是父親又是母親,不交集的二法是「無有是爾」
;但

是,父親、母親不僅是「無有是爾」
,而且又是「堪為覺知境」
,因為父親、

母親是存在的。

由上說明可知:
「無有是爾」
、「堪為覺知境」是有交集、同位。舉出事

例:父親和母親。相違的二法一定是沒有交集,沒有交集的二法就是「無

有是爾」
,因為,無法將相違的二法安立為同位的所知;但是,它是存在的,

存在的所知就是「堪為覺知境」
。如上舉例,馬和牛是相違的二法,所以馬

和牛是「無有是爾」
,但是,馬和牛是存在的,所以是「堪為覺知境」
。又,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就是:
「無有是爾」
、「堪為覺知境」是有交集、同位,

如牛和馬。

【有問】
:以「無是的所知」舉出事例,如瓶與柱。瓶與柱是存在,但

是,是瓶又是柱,這是不存在。這樣作區分理解嗎?

【答疑】:不要這樣作理解,這樣會誤解為:「無有是的所知」是不存

在的,就像舉出「瓶柱二」是不存在。會容易產生這樣的誤解。如定義中

明示「堪為覺知境」,所以一定是存在的法。又,「無有是的所知」中也有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0
〝所知〞二字。瓶、柱二法是存在,既然是存在,一定是「堪為覺知境」,

但它不是「有是爾」,而是「無有是爾」,因為二法是相違、沒有交集,無

法將瓶和住安立為一法,無法舉出是瓶又是柱的事例。此中,必須清楚:

是「無有是爾」又是「堪為覺知境」,就是「無是的所知」,所以一定是存

在的法。相較於前面「有是爾」而言,瓶子是「有是爾」
,因為可以安立瓶

子為一法,可以舉出瓶子的事例,如金瓶。那麼,兔角是不是「有是爾」?

不是,因為無法安立兔角為一法,無法找到兔角的事例。又,印度的兔角

是不是兔角?既然兔角是不存在,如何去說印度的兔角。由此說明,若是

「有是爾」
,一定有其事例。簡言之,找得到事例(如瓶子)
,又是存在的,

就是「有是爾」;找不到事例(如牛和馬,父親和母親),又是存在的,就

是「無有是爾」
。因為,相違的二法完全不會是「有是爾」的法,因為無法

將相違的二法安立為同位的一法。

「非各別的法」即一的性相。「各別的法」即異的性相。

諸法包含於一、異。存在的法不是一、就是異。所謂「一」
、「異」
,可

以從「返體一」和「返體異」的角度作理解。

「各別的法」就是「異」的性相,如瓶、柱是各別的法,因為二者是

「返體異」
,二者的返體是相違、沒有交集,所以是「異」
。所以,凡是「返

體異」的法一定是「各別的法」
,「各別的法」一定是「返體異」
,此是互相

周遍。

「非各別的法」就是「一」的性相,如瓶子,瓶子是一個法,不是各

別的法,若是各別的法,一定是兩個以上的法,但瓶子是「一」
,返體也是

一,故瓶子是「非各別的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瓶子是瓶子」,如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1
果瓶子和瓶子是異的話,各自的返體一定是異;但不是如此,因為瓶子的

返體唯是倒返於瓶子,瓶子是瓶子的返體;如果瓶子和瓶子是「異」的話,

那麼,瓶子就不是瓶子的返體。所以瓶子是「一」的法。又如,四個瓶子

是「一」或是「異」?答:是「異」,因為是各別的法。所以,二個以上的

法就是屬於「異」。

在內心一定要清楚到:
「各別的法」一定是兩個以上的法,是兩個返體

以上的法;反之,只有一個法,返體是一,就是「非各別的法」。

【有問】:「2」是異嗎?它不是「一」嗎?因為它只是一個。

【答疑】
:僅僅「2」、「3」等等,是「一」的法,返體一;但是,以事

相而言,是「異」,如「2」是兩個個別的法,這是就事相而言。就事相而

言,如果「2」是「一」的話,那麼就無法計算出它是「2」,也就是無法通

達「2」,因此,也無法去算到「3」,推之也無法算到「100」。這樣你賺不

到錢喔。(全堂哄然大笑)

【有問】:結合前面所說,是不是:是「一」一定是「有是的所知」;

是「有是的所知」不一定是「一」,例如:「無常」、「有為法」二者是「有

是的所知」,然卻是「異」。

【答疑】
:是可以。又,
「所作性」
、「無常」二者是「有是爾」
,事例如:

瓶子是所作性、也是無常,可是,二者是「異」,因為是兩個返體,所以一

定是各別的法。
「各別的法」的意思就是返體不一樣,因為返體是異,所以

是「異」。這不用從「體性一」
、「一體」的角度去看,只要從「返體」的角

度去看——各別的法、非各別的法。

「一」和「有是的所知」有三句差別,同樣的,
「異」和「無是的所知」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2
也是有三句差別。即是:是「無是的所知」一定是「異」,是「異」不一定

是「無是的所知」
,例如:
「所知」和「無常」不是「無是的所知」
,但是「異」

【再加上「一體」、「同體」、「同體相屬」作說明】

「一」、「異」就是以「返體一」和「返體異」的角度作理解,意思是

一樣。兩個法一定是「返體異」
,也可說是「異」
;只有一個法是「返體一」,

也可說是「一」、「一體」、「同體」。

是「一」一定是「一體」(或有稱為體性一);是「異」不一定是「一

體」
(或有稱為體性一)
。「異」中有「同體相屬」的法、
「因果相屬」的法。

「一體」一定是「同體相屬」的法,沒有「因果相屬」的法,因為,「因果

相屬」的二法一定是「異體」(或有說體性異)。

是「同體相屬」的法必定也是「一體」,也是「同體」,如無常、瓶子

二法是「同體相屬」,無常是「總」
、瓶子是「別」,有總別關係一定是「同

體相屬」
,也是「一體」
,也是「同體」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有「總、

別」關係的二法一定是「返體異」,所以是「異」。由此可知,「異」和「返

體異」的意思是一樣。二法若是「返體異」一定是「異」;是「異」一定是

「返體異」,這是確定的。

再說,「一體」不一定是兩個法,只有一個法也可以說「一體」,如瓶

子是「一體」也是「一」,因為是「返體一」。所以,是「返體一」一定是

「一」。諸法包含於「一體」、「異體」,那麼,瓶子是屬於什麼?瓶子是屬

於「一體」。所以,是「一體」不一定是兩個法,如瓶子。

【有問】
:比較容易理解瓶子是「一」
;但是,如何理解瓶子是「一體」?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3
【答疑】
:瓶子的體什麼?對此有理解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瓶

子的體是「一」或是「異」?瓶的體是「一」,所以是「一體」。瓶子的自

體只是一個,並非兩個,所以是「一體」。瓶子、柱子二法則是「異體」,

因為其各之自體是異。諸法是包含於「一」
、「異」
,亦即是,存在的諸法是

各自有體,就其體而言,即是包含於「一體」、「異體」。

「一」、「一體」有三句差別:是「一」定是「一體」,如瓶子;是「一

體」不定是「一」,如無常、瓶子;二者皆非。所以,「一體」可以是「同

體相屬」的法,以及就此法自身而言。
「同體相屬」的法,如瓶子、無常二

法是「同體相屬」,而且二法是「一體」
、「同體」。「一體」和「同體」的意

思是一樣,但是,
「一體」和「同質」則是不一樣。於下一段文說明「同質」。

又,單單一法也可以說「一體」
、「同體」,不論無常法、常法都可以,如虛

空是「一體」,也是「同體」;但是,若是以兩個法來說,如柱子、瓶子是

「異體」,而不是「一體」。

「同質」者,唯就有為法而言,如瓶與瓶之無常、瓶與瓶之所作性,

以瓶為因而同時存在者,皆是與瓶為「同質」的法,而且是「成住同質」,

「成」是俱時生起;
「住」是安住。即是:同一時位上,同成同住,同時生、

住、壞、滅,而且又是同質之不同類的事物。如「瓶之無常」是以「瓶」

為因而同時存在,瓶消滅時亦隨之同時消滅。又,所作性與無常也是屬於

此,因為二者的生滅是同時。簡言之,瓶之特法——瓶之所作性、瓶之無

常、瓶是事物等,皆是與瓶為「同質」的法。又,是「同質」不一定是同

時生滅,事相者:「今天的瓶」與「瓶」是「同質」,但非是與瓶「成住同

質」。

「質異」者,或稱為「異質」,即不是同質。有二類:(1)因果二法;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4
(2)不交集、不相干的二法。前者,如因生果,因、果二法是「質異」。

後者,如柱子、瓶子二法是「質異」;人、馬二法是「質異」。是「質異」

一定是「異」,如柱子與瓶子;是「質異」不一定是「異」,如虛空常法,

因為「質異」一定是就有為法而言。又,柱子、瓶子二法是「非同體」
,因

為於現量知是顯現為二法,像這一類的有為法就是屬於「非同體」
,也一定

是「質異」。

【有問】:有「總、別」的關係,一定有「同體」的關係;那麼,只要

有「同體」的關係,一定是有「總、別」的關係?

【答疑】:有「總、別」的關係,一定有「同體」、「一體」的關係;但

是,有「同體」的關係,不一定有「總、別」的關係,如瓶子是「一體」、

「同體」,但是,無法單單就瓶子去區分「總、別」,「總、別」一定就兩個

法而言。又,「同體相屬」的定義,如《攝類學》中說:
「『爾與彼以同體性

的方式為異,以遮彼之力遮爾』
,即爾與彼同體相屬的性相。」如定義所說,

二法是以「同體」性的方式為「異」。此中,「同體」即是「返體一」,「異」

即是「返體異」。所以,「同體相屬」的法一定是兩個法,這兩個法一定是

「一體」,也是「同體」。

【有問】:兩個法就是不一樣的法,但又是「同體」,這一點要如何理

解?

【答疑】
:如果認為兩個法應該說為「體性一」
;可是,瓶子是一個法,

是「一體」,也是「同體」
。單單就瓶子而言,瓶子是「一體」、「同體」
,這

是單單以瓶子而言,而不是兩個法。所以,不一定是就兩個法安立「一體」、

「同體」,也可以僅就一法而安立。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5
又,
「同體相屬」、
「一體相屬」二者是一樣,如果不是,譬如,無常與

瓶子是「同體相屬」
,那麼,為何不是「一體相屬」?應該也是。無常是總、

瓶子是別,總別關係一定是「同體相屬」,而且也一定有「一體相屬」(或

有說「體性一的相屬」)。

「同體相屬」一定是就兩個法而言,
「同體相屬」的兩個法一定是「一

體」
、「同體」
,譬如,瓶子與無常;瓶子與所作性,而且都是有總別的關係,

有「總、別」關係的法一定是「一體」,也是「同體」。如「同體相屬」的

定義是:
「『爾與彼以同體性的方式為異,以遮彼之力遮爾』
,即爾與彼同體

相屬的性相。」當中說到「為異」,所以一定是就兩個法而言。

但是,單單就一法而言,有「一體」、「同體」的關係卻沒有「總別」

關係,如瓶子是「一體」、是「同體」。不論常法、無常法,僅僅就一法而

言是「一體」
,也是「同體」
,如柱子、所作性、虛空等。所以,
「一體」
、「同

體」可以就一法而言,也可以就二法而言。

由是可知:是「同體相屬」一定是「同體」,是「同體」不一定是「同

體相屬」,如瓶子是「同體」卻不是「同體相屬」。有「同體相屬」關係,

一定是就二法而言,而且二法是有「總別」的關係,而且二法一定是「異」,

也是「返體異」。

【討論「體性一」、「一體」、「同體」的詞句安立】

「所作性」、「無常」二者是「一體」,這是可以理解。但是,一般說:

「所作性」、「無常」是「體性一」
。請問:此中「性」是什麼意思?這當中

加上「性」字,在中文上有何特別的解釋?這一點就比較難解釋。因為,
「性」

是就一法的本質,或是就一法的特性、特法而言。是故,安立為「一體」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6
會比較適當,因為現量顯現「所作性」
、「無常」二法,並無法各別的顯現,

唯是顯現為一,所以這兩個法是「一體」。「一體」是這個意思。

所謂「自性」,此中「性」,應是指此法的特性、自性。如,瓶子、柱

子是無常的自性,意思就是,瓶子、無柱子是無常。或可說:瓶子、柱子

有無常的自性。就「自性」而言有二:暫時的自性、究竟的自性。
「瓶之暫

時自性」
,如瓶之無常、瓶之所作性、瓶事物等;
「瓶之究竟自性」
,即是瓶

的空性。如《釋量論》中說:「是故,諸物體自性住各體。」《釋量論》中

對此作解釋的時候,舉出很多種自性。由是應知,一法的自性不是只有一

個而已,而是說每一個法都有其自性,例如瓶子,瓶子是由非瓶倒返的法

之自性,此即是瓶的自性。又如無常,無常是由常法倒返的法之自性,此

即是無常的自性。所以,瓶子上有很多自性:瓶本身是由「非瓶」倒返的

法之自性;是由常法倒反的法,即「無常」之自性;是「非所作」倒返的

法,即「所作性」之自性。意思就是,一法上有很多的返體,但是,此法

自身卻不一定是此返體,例如,瓶子是由「非瓶」倒返的法,此即是「瓶

子的返體」,此唯是一個;但是,若就瓶有法上而言,則是有很多的返體,

例如,瓶子是由常法倒返的無常法,此一返體;瓶子是由「無」倒返的有

法,此一返體;像這種的有很多,此中每一返體都是屬於瓶子的自性,如

《釋量論》中說:
「是故,諸物體自性住各體。」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瓶子」、「所作性」二者是「無常」的自性,如是,就「無常」的角度來

說,「瓶子」
、「所作性」二者是「自性一」
。由是可知,「自性一」不一定是

「體性一」,例如,柱子、瓶子二法是無常的「自性一」,但是,柱子、瓶

子二法不是「體性一」,因為二法是相違,是「體性異」。

又,瓶子、柱子是無常的自性,此「性」是指無常之性,就是說,瓶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7
子、柱子是無常的意思。一樣的,所作性的「性」
,意謂其是所作之性;空

性的「性」
,意謂其是空之性,破除空性所破法之性,即是空性。所以,各

自都加上「性」字。因此問難:「體性一」中加上「性」字,有何特別的解

釋?一般而言,這當中所說的「性」是存在的,如解釋二十空性說到「性

的空性(本性空)」、「自性的空性(自性空)」、「自相的空性(自相空)」,

既然當中有「性的空性」,所以「性」是存在的。

再說,中觀宗自續派以下認為:諸法是自性存在,因為法的存在必須

有其自性,若是無自性,為何二十空性中說「性空」
、「自性空」,所以,諸

法一定是有自性。又,有說「空性的空性」
,於聖根本智中沒有緣到世俗法,

這就是空性,聖根本智唯是緣勝義諦法,若是有緣到世俗法,則此世俗法

一定是諦實成立而有。由是,中觀自續派以下就認為:空性也是諦實成立

有,因為其於根本智中是有。因為中觀自續派未破除此執,所以再說「空

性的空性」
,諦實成立的空性也是不存在。重點是,有自性就是說這個法是

存在的,是就這角度而言。加以區分,就有:暫時的自性、究竟的自性。

如,水的自性是「濕潤」,此是水的暫時自性;其究竟自性即是水的空性。

所以,一法的特性皆可說是此法之自性,若加以區分,就可分為:暫時自

性、究竟自性。

是故,所謂「體性一」
、「一體」
、「同體」,此中「一體」、「同體」二者

的用法會比較適當,因為加上「性」字的話,解釋上就會比較不適當;但

是,過去中文上都是使用「體性一」一詞,這沒有關係,大家記住內涵就

可以,配合《釋量論》中所說的內涵去作理解,就會比較容易獲得正確的

理解。所以,對於「體性一」,可以用「一體」、「同體」、「同質」,必須將

這三個記住。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8
【附註】:二十空性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
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79
《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18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