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前 言 林耿如

本文係前辯經院洛桑院長於九六年八月,邀請蒞臨洛杉磯講法,應筆者請求講解,因為
時間關係,無法公開講解。因此在他離開之前,利用每天清晨錄音,並由喇嘛洛桑阿旺口
譯錄成中文。院長囑我聽後,有機會講給同修聽,不必寫出。後來我摘錄部分,與同修討論
過一次,引起同修興趣,決定整理刊行。
本書一九九七年初版,有人喻為天書。近年來有志學法法友,漸漸重視並對宗義書的興趣
紛紛來信索取,因而重新校正再版。院長雖是簡要講授,但對各宗見解次第分明的詳細說
明,正如院長所說:「會對大家有益」。

略說四部見解
洛桑嘉措院長講述
林耿如 整理

我想向諸位法友,簡略地介紹四部見解。因為在洛杉磯的學佛者及台灣來的,都比以前進
步很多,特別對中觀應成派的求學心非常強,我看到這種情形,也非常高興。
幾天來我已對中觀應成派見解作了一些解釋,但未從下部慢慢往上學習的次第做扼要的
說明。現在我按次第從下部到上部最殊勝的見解,作簡略的解釋,會對大家有益。
一般對應成派的見解,今生學習很好,再加上對應成見
解的宿世習氣很重的人,不需要從下部按次第學,直接從應成見解學習,也有這樣一類的
但是我們宿世習氣不重,見解串習力不是很強烈的人來說,從下部按次第學習,逐步了解
是比較殊勝的。我有三種理由來証明這樣學習,是比較殊勝的。
第一、剛開始從下部見解按次第學習,有時會覺得浪費很多時間。如果是按次第慢慢了解
之下,有了堅固的基礎之後,再去了解應成派見解,是比較殊勝的。第二、不僅有堅固的基
礎,因為了解粗分的所破,遮除了粗分的所破,慢慢去了解細分的所破,這樣按次第都了
解了,假如自己去引導他人,可以透過親身體驗,按他人的根基,可以用不同的見解引導
他們。第三、如果直接學應成見解的人,未曾按次第學習時,假設有位初基見解的人向你求
法,就無法配合他的根基,因為你能解釋的只是應成見解,但是他要學應成以下比較粗淺
的見解,就無法適應他的需求;自己如果按次第學見解,以自己的體驗,不論那一種根基
求法者,都可以為他介紹見解。
如果不是宿世善根,就直接進入學習應成見解的人,也有很大危險,對見解的領悟稍有
錯誤的話,前後世的安立,業果的安立,就會墮入斷邊。如中論說:「不能正觀空,鈍根則
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四百論也是這樣的說。所以沒有智慧辨別就會有很大損
傷,不從下部了解,慢慢進入應成見解,很易墮入斷常二邊。從下部次第去了解見解,對
假名安立體會很深,慢慢進入應成見解,直接從中道去了解見解,就不會墮入兩邊。因此
對應成見解無誤的,很完整的了解,必須從下部見解無誤的按次第學習,這是非常殊勝的
同樣地,以見解所破來說,自己對粗分的所破沒有概念,很難了解細分所破。因此,我們
從下部見解去了解粗分所破,慢慢了解細分的所破。那麼就會很穩固,很完整體認最殊勝
的見解。因此,從下部按次第學習去了解上部最殊勝的見解,是很重要的。
所謂見解是什麼?怎麼會產生這種見解?讓我們來研討一下:有些人以心對外境,閱讀
經論後作解釋,所破的見解,僅按經論表面的意義解釋,這樣就會與內心不相符合。真正
的所破是在經論上?或是自心相續上?會配合不起來。抉擇見解主要的是自己內心的一種
顯現,在自心續上顯現不同的相,就有不同的所破。我們內心會顯出不同的相,由於無始
以來的串習「我」,總覺得「我」是從自己方面有,就會從自己方面有的相去執著;看到他人
時,也會覺得他人是從他方面有,而從他方面顯現,就以同樣執著「我」的心去執著「他」。
有了一個從他方面現起他的存在,從我方面現起我的存在。所以看到任何一種法,就會從
自或他方面存在而執著。例如看到瓶子的眼識,會把瓶子和瓶子從他那方面存在合為一體
去執著。同樣的,我們常覺到的「我」,當這個「我」的力量很強時,就會感到我是從自己方
面而有去執著;有時也會現出名言有的我,但以我們凡夫來說,一天當中現出我從自已方
面有,比起名言有的我的次數,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名言有的次數是很少。所以執名言有
的我及執從自己方面有的我,混在一起。我們無始以來的力量,都以自己方面有的力量較
強,一天當中都以此執著。因此以自己的體會,好像「我」在五蘊中,五蘊像房屋一樣,自
已好像可以從五蘊中取出「我」來。因此所現出的相,「我」在五蘊中;不僅是在五蘊當中,
而且會覺得我是從他那方面有;執著五蘊當中的我,就是執著自主的我;以及我是從自己
方面有的執著。這兩種執著都是同時生起,自己如果仔細的思惟觀察,就不難體會到。
因為有這樣一個獨立自主的我執之後,對自己會非常尊重,對他人就會輕視,不顧他人 ;
隨時隨地以自己為主,忽視他人的存在。同時產生對自己的愛----愛我執。有了愛我執,貪著
自己,瞋恚不喜歡的人,中庸的不理會他,產生近親遠疏的嚴重分別心。把愛非愛劃分兩
派,在愛的方面又有區別,親近自己的人,愛的執著更強,疏遠一點的,愛的分量比較少
但即使是最親近的人,同「我」比起來,仍覺得「我」是最珍貴的,我為第一。假使沒有愛我
執,這些就不會有。例如一個母親有兩個兒子,有一天兩個人做錯事,有一人必須判死刑
那時母親會考慮,比較關心他的,比較聽話的,對自己付出愛比較多的,就會想法保護他
把不聽話的兒子交出來。由此可知會把愛較少的先放棄。如果有人偷了人家東西,被人抓到,
一定要把他的一隻手砍掉,自然他會選擇左手被砍,保留右手,因為右手比較有用,能作
許多事啊!因此,有了愛我執,會分別親疏不同層次,對親的接近,疏的遠離。
我們有了獨一自主的我及愛我執之後,就會流轉在生死當中受苦。外道的數論派,他們
也說:「我們受苦的主因是有了我」。同樣佛教四大宗派也說:「我」是生死受苦的根源。但各
宗派對「我」的認識,粗細就不大相同。我們透過種種的比喻觀察,來了解我們輪迴受苦惱
的根源的「我」。
有這樣一個我們常常體會到的「我」,到底是存在或不存在的法?內外道各派就有不同的
解釋:以數論派說,假如沒有「我」就不會受苦。他們肯定「我」的存在,而且我是實有的,
他們安立在五蘊中有「我」,是獨立自主的常法,獨立自主常一的「我」存在。他們認為如果
從前世到後世是無常法,就會變化消失,所以前世到後世必須是常法。他們認為有個常一
自主的「我」,這個「我」是不須依五蘊而能夠獨立自主的。為什麼是一呢?小時候的我,同
現在的我是一個,是不可分的;前世的我,後世的我,現在的我都是一個。所以安立了
「我」是具備常、一、自主的。因為按他們內心所現起的相,覺得就是如此,因而就如此安立。
如果有人同他辯論,就會發現他們的安立是有許多過失。但他內心是這樣現起,就覺得是
這樣,所以安立常一自主的我。同樣的,我們有時也會現起類似的相,仔細的認真觀察,
自己是否現起「我」的存在時,有類似的相。
很多大德都說,常一自主的我的執著,是因為宗派的見解,所以才會執著它,這是一種
遍計所執(分別我執)。所謂遍計所執是自己按宗派理由安立,由於宗派理由是這樣,就
執著這種安立。但我覺得不是宣說宗義者,一般人也會現
起這樣的相;我以前也會現起自主的我執。假如我們是心識現起的相去執著,那不是內外
宗派的區別,同是佛教宗派也會現起常一自主的我。所以常一自主的我,並不是遍計所執
的常一自主的我,還有俱生所執的常一自主的我,我有時也會這樣的想。但是很難肯定常
一自主的我,就是遍計所執,很難如實的解釋。以經論上說,都認常一自主的我是遍計所
執,很少說是俱生我執的常一自主的我。所以我們去思惟覺得有一個世俗的我,是俱生的
執著;但是常、一、自主三個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執著這個我,好像沒有俱生的,只有遍計所
執。僅僅對內心現起的我,只是世俗的「我」執著,那是俱生的執著。這樣抉擇,現起獨立的
自主的我,會有個俱生的執著,常一自主的我只是遍計所執,這樣符合經論所說。我們要
破除的是常一自主的我,然後安立其他的法,安立自己的見解,這是第一步。
先要確定沒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我們好好思惟觀察,就不難了解。假如有個常的我,
快樂時應該是恆常的,可是當「我」有病時就不會快樂,而且會擔心「我」時刻都在變化,所
以不是常的。同樣的,也不是自主的。我們都隨順貪瞋癡的煩惱造業,在生死流轉中受苦,
都是苦相,不能自主呀!所以沒有一個自主的我。但也沒有「一」的我,我們隨煩惱及業力
遷變,有快樂的我,亦有痛苦的我,痛苦和快樂不同,所以不是一。快樂痛苦時刻變化,
所以是無常的,因此可以體會沒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
雖然沒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可是在五蘊中,總覺得有個我;好像我在五蘊中,不需依
靠五蘊。雖然沒有常一自主的我,但是我們會執著,有個我在五蘊中,執著有個獨立的我。
執著獨立的我,有俱生及遍計兩種。既然不能安立一個常的我,也不能安立一個無常的我
那末就安立非常非無常的「不可說我」。這種安立不是違背佛經,佛陀為了教化某些眾生,
他說:「五蘊是個背袱,補特伽羅背這個背袱,補特伽羅是常法,或是無常法都不可說」。
所以他們就依這個安立,不是常法也不是無常法的不可說實體有我的存在。這在小乘十八
部中,有五部(正量、犢子、密林山、法上、賢胄)這樣安立。這種見解有人說是外道的見解,
有人說是內道,因為他們按佛說的經安立的見解。有的說他們是外道,持外道的見解,佛
陀為了度化他們而宣說,他們雖然在佛陀教下出家為比丘,但仍持外道見解。有此不同的
說法。例如現代有些出家人,受現代科學的影響,雖然皈依三寶而出家,持的見解有些同
佛法相違,但行持上仍是出家比丘。五部以佛說的法為依據安立,很難說他不是內道。
宣說佛教宗義者,必需承認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承
認四法印,就不是真正佛教徒。因此立見解者,不能離開四法印。我們必須從各方面去了解,
不同的解說,思惟辨別。如果不這樣做,就肯定認為就是這樣。不加思惟修習見解,智慧很
難提升,領會很難增長。所以我們要有深廣的了解,然後經過思惟抉擇,肯定自己所了解
的見解,這樣才能進步。
不需依五蘊而在五蘊中有個自主的「我」存在,那就是獨立的我。執著獨立的我,有俱生
及遍計的兩種執著。但是宣說佛教宗義的有部、經部、唯識及自續,他們都覺得這個「我」必
須要依實有五蘊而安立,如果有個不依五蘊而安立的「我」,就是要破除的,假名必須依實
物有才能安立。破除五蘊中獨立的我,現出依五蘊安立的我,不依五蘊而有的「我」就是所
破。依五蘊安立的我,是假名的我;能破獨立的我,對執著獨立的「我」的意識,自然就會
消失,依蘊安立的假「我」存在。了解無獨立的我,就是無我,就是我們要修的。有部以上自
續以下,安立的人無我或補特伽羅無我,就是這個,他們認為是細分的人無我。
自續以下共認補特伽羅我是假有的,是依蘊安立的。需要依其他法安立的法是假有,補
特伽羅我是依五蘊安立,所以是假有;五蘊應該是實有,依實有法安立假有的法;要有實
質的五蘊,安立一個假有的補特伽羅我、人;實質有是不需依其他法而能認定的,稱為實
質有。承認一切法不是獨立存在的,但實質有和獨立要分清,實質有在內心上認定時不需
依其他法。如認定色蘊時不需依其他法,眼識見到這是色蘊;例如看到手的當下,馬上就
知道是色蘊;看見到人的身體,就知道那是人,人是假有,依身體安立而有。同樣的依受
蘊了知苦受樂受,我痛苦和快樂是依受蘊而安立,所以我是假有的。依想蘊了知他是誰,
依想蘊而安立的,也是假有的我。依行蘊造作安立雜染清淨的我。依識蘊安立中陰身,投胎
受生的我。
因此必須依五蘊,或任何一蘊才能安立補特伽羅我,或了知苦樂清淨雜染。補特伽羅必
須依實有五蘊才能安立,補特伽羅是假名,五蘊是實有。五蘊若不是實有,就有二種過患
一、五蘊若不是實有,必須有個能依的法安立。二、五蘊若不是實有,必須依其他法安立,
其他法又依其他法,永無窮盡。因為有此過患,所以五蘊必須實有;依實質有的五蘊,安
立假有的我。這是自續以下各宗宣說宗義者的解釋,按這種安立思惟修持。不宣說宗義者不
會有這種分別,這種執著是遍計所執的我執,不是俱生執著的我執。應成派說這是遍計所
執的我執,也是一種執著,不立宗就不會有,所以不是俱生我執。
補特伽羅是假有,這是內宗一致認定的,但認定的層次各宗派仍有差別的。自續以下都
說依實有的五蘊,安立假有的我,能破除不依五蘊而有獨立的我,就是了解「無我」,而且
說這是細分人無我,但應成派說是粗分人無我。獨立自主的我,是不依五蘊,所以要破除
這種邪執。所破是不依五蘊存在的我,安立依五蘊存在的我。我們在修心時應思惟,有無此
類執著。有時強有力的想,我要如何如何,就好像感覺有個不依五蘊的我存在,那都是我
執。如果想我要靠身體才能做事,好像又認識了假我。我們大部分都有不依五蘊獨立的我執,
我能如何如何,時刻都有這種俱生我執產生。如果按宗義認定,必須依實有的五蘊,安立
假有的我存在,這是遍計所執,俱生執著是未有宗派理念的我執。所以我們應多加思惟,
了解各種無我的道理,不應以無我就是無我,應依正理抉擇破除獨立我執。
要破除獨立的我執,必須先破除獨立的我;那麼破除獨立的我,這個我和五蘊是一或異 ,
如果是異體,那同外道數論主張無別。我們凡夫的我是苦相、無我相、無常相,非常一自主。
以此理由,就不會如數論所說的常一自主的我,所以不應與五蘊異體;我若與五蘊異體,
五蘊所為與「我」無關,造惡業是五蘊不是我。若我與五蘊各不相干,為何我們依五蘊動作,
而才安立我做甚麼。例如口吃東西,與「我」無關。通常說我吃東西,不會說是口吃東西不是
我吃。由於雙腳運動而安立我走路,我們必須依五蘊作業,依五蘊才能安立我做什麼。有部
及經部依此修持無我(人無我),而証得解脫的果位。並未安立法無我,以及現前的所知
障。
唯識宗認為修此種人無我,可証得解脫,這是確實的。但是証一切智的佛果位,必須了
解法無我。大乘各派都主張人無我法無我,証得解脫及佛果位;唯識宗的法無我,就是心
外無境(無色法),色法與持色(識)之量並無距離隔閡(萬法唯心造),這稱為法無我
小乘以証得人無我,得到果位;大乘以法無我証得果位。法無我是什麼?心外無境,萬法
唯心造。這些法是假有,如夢如幻一般。一切法含攝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中。有為
法認定是依他起,是心外有,稱它為遍計執;色是依他起,心外有色是遍計,色名言安立
處有自相,就是遍計,心外無色是圓成實,色法命名處無自相無自性是圓成實。每一法都
能安立三種性相來解釋。執著心外有色法,就是遍計所執;能夠破除心外有境,是心外有
色空,色法命名處有自相空,這就是圓成實。二取色與持色之量有實執異體空,即二取空
所取能取空,這是唯識的圓成實所安立的空性。
為了對應成安立五蘊等色法無自性無自相,有更深的了解,所以先要了解唯識的見解,
才知道應成所遮所破。
唯識破心外有境的執著,主要的對象,是有部及經部,二部都認為心外有實法。有部及
經部為何強調心外有境?這對初學者,能夠產生業果及前後世的存在,強有力堅定不移的
信任。以有部經部的見解,一切有為法都安立為勝義諦,有真實作用的稱為勝義諦,無真
實作用的稱為世俗諦;一切勝義諦就是有為法,具有自相的有為法,也是有為法也是勝義
諦。他們重視自相,所謂自相是以現前識所現的境,稱為自相,假如有不以現前識所現的
境,稱為異共相。唯名言安立的法為世俗諦,世俗諦不能在現前識中現起。假如是無常法一
定是勝義諦,一切無為法安立為世俗諦。一切有為法就是勝義諦,不虛假的。如果有為法不
是真實的,就無法安立業果不虛假,因果不爽,前後世無法安立,也無法安立解脫及決定
勝。這是針對佛法的初學者,能對業果前後世生起真實堅固的認定而安立的。
心外有境是如何存在的?例如色法在眼識見到色法時,色法能以自主的力量讓眼識見到
色法,色法從他那方面很自主的讓眼識現起色法的眼識。因此,色就是現起緣色的所緣之
緣。如瓶、柱等自主的為眼識之所緣緣。他們著重色法,特別對色法解釋最廣。如藍色是勝義
諦,藍色有自相的,自主的讓眼識現起藍色的相。因此不論何種色法現起相,在根識之前
都是自主的相;相就是所緣之緣,所緣的法讓根識現起,緣他的相都是自主的讓眼識現起
的相。總而言之,這種認定同一般世人所見完全符合;一般世人見到的外物,都是自主的
見到的相;所以現前識都是不錯亂的,緣色法的眼識都很清楚的見到色法,都是不錯亂的
現起自主的色,見到自主相的色法,外在有個自主的色法,現起不錯亂的現前眼識,這是
安立心外有境的主因。如眼識現前見到藍色是不錯亂的,在外有個自主的藍色存在,在藍
色的相中有不可分(無方分)的藍色微麈(極微或鄰虛),現起不可分的藍色自主的相。
這是他們的解釋。有部及經部無方分微麈的主因,即建立在此。所以必須安立有自主的相,
讓眼識見到。
唯識問:如藍色是自主的現起藍色的相,是藍色的聚合體?或是每個藍色微麈自主的現起
藍色的相呢?如果是在聚合體中現起自主的藍色的相,這個自主的相應該在每個角落都有
自主的相,應該在每個無方分微麈中,也有自主的相,那麼應該在每個角落都有自主的相
存在?
二部答:每個無方分微麈中,都有現起自主藍色的相。尤其經部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稱
為宣說實事派,與唯物主義者就很相似。
唯識問:那麼,五彩色也是自主的見到五彩色,五彩的無方分微塵中,是不是都有自主的
五彩?如有,則每個微麈中一定都有黃紅藍黑白。黃色的微麈中都有五彩嗎?但黃色不可
能有其他色,因此每個微麈中不
可能有其自主的相。所謂無方分微麈聚合,怎能成為大的物體?如仍堅持有無方分,那麼
東方也有微麈,南西北上下各方都有微麈,東面的微麈同其他接觸,是不是六方同時接觸
呢?或是一面接觸其他不接觸呢?
二部答:微麈東方與其他接觸,其他各面也同時與其他接觸。
唯識問:那麼就是有方分了。例如一杯水,必須每一滴水的微塵各面和其他水滴接觸,這
樣才能變大成為一杯水,就是六面與其他面接觸才可以,怎能說無方分呢?
唯識的破無方分微麈,安立有方分的微塵,即是依此理由。如有方分即可再分解,破除
自主現起的相,自然破除心外有境的安立。如果不了解細微的緣起法則,有方分也很難安
立,但是破有部及經部,是很有道理,二部就無法反駁。這在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論中,
破除無方分微塵,安立有方分微塵,也自然破除心外有境。陳那論師也以此理破除有自主
的相。如藍色是自主的現起藍色的相,每個藍色的微塵都有這樣自主現起藍色的相,那麼
五彩的相是不是每個微塵都自主現起五彩相呢?黃色微塵中也現五彩的相?但黃色不可能
有五彩啊!他以這種理由破除有自主的相。因此唯識很有理由破除有部及經部所安立的心
外有境。
但唯識內部也有很多諍論,他們也安立五彩相,也要安立現起五彩相的眼識,因為心外
無境,五彩是不是現起的心識就是五彩?因此又分為真相唯識派(雖不許取境為實有,但
許根識所現為實有),假相唯識派(不但不許所取境為實有,根識所現也不許為實有)。假
如一切心法都是自主的現起相讓根識見到,豈不變成心外有境,有自相的法,心外有法?
有部經部承認自主的相讓根識見到,因此唯識說眼識見到是錯亂識,與真實存在的相不相
符合。自主的相現起讓眼識見到,是唯識要破除的,他們主張沒有自主的真實相讓眼識見
到。
進一步說明,眼識見到外面自主的現起相讓眼識見到,那種眼識是錯亂識,根識現起的
相同真實存在是不一樣的。除了佛地以外,根識現前識都是錯亂的。
二部問:現前識所現起如果是錯亂的,那麼如何安立業果及前後世呢?現前識見到綠色,
你們否定了,又如何安立綠色,明明見到綠色,你們說這是錯亂的。
經過這種辯論,他們就安立心外有境,有個自主的相現起,唯識否定心外有境,安立萬
法唯心造。唯識破除無方分微塵,安立微塵有方分,很容易破除有自主的相讓根識見到的
心外有境。
唯識不立所緣緣,心境(持色與色之量)是同時產生的(無二取);二部安立藍色和現
起藍色之相,是有先後的因果次第,因此有所緣緣,應該先有藍色,及緣藍色生起眼識存
在;唯識認為緣藍色的眼識及藍色是同時產生,它們依同一習氣成熟,在同一個習氣成熟
的當下,就有緣藍色的眼識及藍色,看起來似乎有先後,實際上並非如此。到底是同時
或是先後?這點值得我們深思。
因此,不承認有外境存在的宗派,都不承認所緣緣;唯識及隨唯識的自續派(寂護、獅
子賢、解脫軍),不承認有所緣緣;安立所緣緣的,就有前後因果次第,他們是安立同一
習氣成熟,同時產生,以此理由破除心外有境。清辨論師以及智慧藏論師(隨經中觀自續
派)依有部及經部安立所緣緣,依所緣緣產生眼識,安立心外有境,應成派依緣起認定有
所緣緣,境與具境相依關係。
唯識以有方分微塵破二部無方分微塵,以及破除有自主的相,安立心外無境。
問:假如心外無境,怎麼產生起緣藍色、綠色和其他法的眼識,及聞聲音的耳識呢?
答:不需外境。見到藍色的眼識,是因為在眼識上成熟可見到藍色的習氣,習氣一成熟就
能見到。習氣有二,境的習氣及持境(眼識)的習氣,這種習氣同時成熟,眼識就可見到
藍色。並非先有藍色,然後生起持藍色的眼識;持藍色眼識的習氣成熟當下,見到藍色。夢
喻:夢識和夢境同時產生,夢識產生當下就有夢境。這些都因境的習氣與具境(識)的習
氣,同時成熟當下,就有持境的根識和境產生。他們以習氣成熟產生,安立見解。
問:習氣是如何成熟的?
這方面又有很多諍論,唯識對習氣分為很多類。
答:有與無全依習氣成熟而決定,習氣成熟一切就有,不成熟就無。
問:如果一切都依習氣成熟而產生,那麼夢識中為何有大象的夢境,是否習氣成熟而產生
是不是要承認夢裡有大象呢?白天看到大象的眼識和大象,是因為見大象眼識及大象的習
氣成熟而產生,所以安立有大象;同樣的在夢裡看到大象的夢識,也是兩者的習氣成熟而
產生,因此應該安立夢裡的夢境就有大象啊!
答:習氣有固定和不固定,夢裡夢識見到大象是依不固定的習氣成熟,白天是依固定的習
氣成熟而產生;不固定的習氣是錯亂的習氣而產生。同樣的,有固定的同類習氣和不固定
的同類習氣,依固定的同類習氣成熟,才是真正存在的,不固定的同類習氣成熟,不是真
正存在的。因此有與無是依固定的同類習氣,及不固定的同類習氣成熟而決定。
唯識不以現起相為標準來安立有與無,有部及經部是以現起相去尋找,存在的就是存在,
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如見到藍色的雪山的眼識,經過尋找並無藍色的雪山,雪山一定白
色;現起藍色雪山的相,那就是錯亂識,藍色雪山是不存在的。見到兩個月亮的眼識,雖
是現起兩個月亮的相,這是眼翳,但經尋找不會有兩個月亮,這種眼識都是錯亂的顛倒識
因為境上只有一個。唯識認為非由境上現起,而是依固定的和不固定的同類習氣成熟,來
決定存在和不存在。所見到藍色雪山的眼識,是依不固定的同類習氣成熟而產生,這些都
是錯亂識的習氣成熟而來,兩個月亮也是如此。
問:五個人在一起,眼識同時見到藍色或綠色,那是依同一習氣成熟而見到嗎?
答:五人各自習氣成熟不同,有不共習氣及不共的所見。例如有一個人,對親、怨、中庸所
見不同,見到親人起悅意相,見到仇人則生不悅意相,見到中庸非悅意非不悅意相,每人
均有不共的習氣成熟,見到不同的相。同樣的,三個人見到同一個人,亦會產生悅意、不悅
意、中庸等不同的相。例如一部影片對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都是共與不共的習氣成熟而產
生,悅意的習氣成熟,見到就是悅意相,不悅意的習氣成熟,就會現出不悅意的相,境上
是不會有悅意及不悅意的相。因此心外不是有自主的相,不然就所見皆同。因此,一切都由
境及持境(識)的習氣成熟而產生,見到共與不共的相。譬如有人常常看人家的過錯,發
脾氣,這也是他的內心習氣成熟,並非外境有個自主的相讓他見到。
問:色界天的天人以神通看到地獄及地獄眾生受苦,都由境及持境的習氣成熟才看到嗎?
佛陀看到地獄及地獄眾生受苦,是不是境及持境的習氣成熟才看到嗎?如果有神通的天人
他心續上也要成熟看地獄的習氣的話,那麼他的心續上有地獄苦的異熟果。佛陀也要在心
續上有地獄及地獄苦的習氣成熟才能看到,這怎麼可能,又如何解釋?
這對唯識來說,是很重要問題,一般看來唯識安立是有很大過患,但是唯識回答盡量避
免這種過患。
答:例如一隻羊被殺,必須羊被殺的習氣成熟,並不是在屠夫身上成熟羊死的習氣;因此
要靠某一種習氣成熟,成為另一種習氣成熟的助伴。如果屠夫殺羊的習氣成熟時候,那隻
羊也有死在屠夫手中的習氣成熟,兩種配合才能把羊殺死。如屠夫殺羊的習氣成熟,那隻
羊被殺的習氣未成熟,那隻羊一定會逃過災難。所以某種習氣的現起,另一現象現起為他
的助伴。天人看到地獄及地獄眾生受苦,是有習氣成熟,那是境上習氣成熟,而讓他心續
上也有習氣成熟,看到這種現象,但並不是他自心續上有受地獄苦的習氣成熟,然後看到
地獄及地獄眾生受苦,而是地獄眾生習氣成熟,推動天人心續上有股習氣看到他們受苦。
問:天人既然能看到地獄苦,必須靠心續上不共習氣成熟而看到,那應該唯有他的心造出
來?
唯識碰到這種問題,也有很多麻煩,難以回答,但是仍需解釋。
答:有神通的天人是看到地獄及地獄眾生受苦,並不是真實的地獄及地獄眾生受苦,只是
看到影像而已,就好像用望遠鏡看遠方物體的影像。因此不必在心續上成熟受地獄苦的習
氣,只要成熟看地地獄苦影像的習氣而已。同樣的,佛陀看到地獄眾生受苦,並不是佛陀
成熟一種習氣,然後看到地獄及地獄眾生受苦;地獄眾生受苦的習氣成熟被佛陀看到。例
如看到一個人喝酒,是那個喝酒的人習氣成熟被看到,並不是看的人自己喝酒習氣成熟
看到喝酒的人。
這種解釋是不是無誤,是個問題,不過他們作這般解釋而已。唯識安立心外無境,自然
會產生許多過患。
因業力及習氣成熟現前,各自有不同的體會與所見。以地獄及餓鬼道眾生可以為証;經
說地獄眾生,冬季連溫暖的太陽也變成冰冷;餓鬼道眾生,見到果樹的水果想吃,見到水
想喝,到了境又消失了。餓鬼道眾生分為外障及內障二種:外障者從遙遠見到結實纍纍的
果樹,跑到近果樹又變成乾枯,或者發現守護果樹的士兵追殺。有的接近果樹,突然不見
了,發現在相反的方向,疲於奔命也吃不到。這是由於各自心續上習氣成熟,而非外在的
境變異。內障者見到恆河的水可以喝到,當進口中變成滾熱的烊鐵汁;有些咽喉像針那麼
細小嚥不下去。這些餓鬼道眾生都是依不同的業習氣成熟,受種種不同的苦。同樣的,世間
人也因不同的業習氣成熟,同一樣的東西,也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食物,有的人吃了覺
得很好,有的人吃了生病,有的人吃了也不覺得怎麼樣。總之,沒有一樣事對所有人是一
種感受,因為各自業習氣成熟不同。 
不同的眾生所享受依各自不同的業習氣成熟,並不是見不到就不存在;有的眾生看得見 ,
我們看不見,情器世間各有不同的受用。經說三千大千世界不同的眾生,各按自己業習氣
成熟享用不同。並不是如科學家說的,看不見的不算。如天人看到水是甘露,餓鬼道眾生看
到是濃血,人道看到是平凡的水,喝時感受又不同;天人不會見到餓鬼所見的濃
血,人也見不到天人所見的甘露,餓鬼所見的濃血。但由各自不同的業習氣成熟,享受各
自不同的物質,並不是液體中有三種不同的質。餓鬼的惡業習氣成熟所見就是濃血,是由
業習氣轉變;天人福報大就轉變成甘露,業習氣成熟就有共與不共所見,不共的享受所見
也是依各人不同的業習氣成熟。因此無外境,萬法唯心所造,依心識顯現不同而已,外境
是不存在的。根識所見外面景物,好像有距離隔閡,但真實存在規則是唯心所現。唯識以此
理由,安立心外無境。
唯識的學者都認為心外無具相的色法存在,沒有藍色或綠色存在,都是心的性質。也有
一派安立有具相的色法,依內心習氣成熟安立具相的色法,具相的藍色綠色。安立因和緣
都是內心性質,產生具相的因,具相的緣。
了解唯識安立,能體認業力是不可思議的,如海洋世界畸形怪狀的動物,有的大吃小,
有的小吃大,不管大小形狀,都具有各自的功能。業由眾生不同的尋思而造出來,所以產
生不同的果;亦由業習氣成熟產生不同的增上果,不同的果由千萬種不同的習氣成熟產生
習氣是怎樣流轉下來?隨經唯識認為無始以來,不變的延續下來,是安住在阿賴耶識中,
直到現起之前,不會變壞。隨經唯識廣泛的說明阿賴耶識保存習氣,沒有阿賴耶識就無法
保存。隨理唯識派除了少數論師,大部分不承認阿賴耶識的存在,但對習氣停留何處,又
很難解釋。隨瑜伽行自續派也不承認阿賴耶識。
隨經唯識認定阿賴耶識就是了別明亮的心,無始以來都不變,所以不管我們造什麼業,
都會儲存在上面,至佛地也不變。阿賴耶識又稱為異熟意識,又有稱種子依意識;在未斷
煩惱前稱為阿賴耶識,種子斷除稱為異熟意識,斷除了所知障至佛地,異熟意識又變成佛
的智慧。在凡夫未斷貪瞋痴煩惱之前,貪瞋痴一直滋補阿賴耶識上的習氣,阿賴耶識不敗
壞,所以能產生果,如種子生果必須依水土陽光生芽。阿賴耶識的田地種下了習氣種子,
依貪瞋痴的水滋潤之下,便能生果。因此,我們造了慈心悲心習氣,也要以慈悲的水灌溉
不要讓它損壞;同樣的,具空正見的智慧習氣,今生也要以空性慧滋補,不要讓它損壞,
將來才能生果。
對習氣產生這方面,應成派也作如是解釋,但是與唯識不同,唯識完全以心外無境,是
由習氣成熟而產生。唯識的心外無法,這是違反真實現象安立。因此,必須安立與真實相違
的見解,心外無法,萬法唯心造。在這種基礎下,就有很多違越真實的安立出現,引起了
自相矛盾的衝突,也傷害了原先所安立的。但唯識並不認為有衝突過患,作種種的解釋來
安立見解;如以應成來觀唯識的安立,前後的見解,就有許多矛盾衝突,前後無法清楚交
代的事實。
隨瑜伽行的自續派,他們同樣的以萬法唯心造,心外無境,以這個為基礎作解釋,不按
隨經部的自續派解釋;自續本應是中觀的見解,中觀不會安立心外無境,萬法唯心造。中
觀是安立心外有境;隨瑜伽行自續派是隨唯識的見解,所以很難圓滿解釋,因為他們承認
第三法輪的解深密經是了義經,因此不得不如此安立。
唯識依習氣成熟安立,以講法及聽法來說,同樣的講一部經,聽的人很虔誠,恭敬心很
強,受益會很大,有不共的體認。有些人以觀察式來聽,體會不到那麼深;另外有些內心
不相應,不會產生信心,反認為說的不對,產生另一種效果。因此,各自成熟習氣不同,
所體會、所現起、所見到也不同。
習氣輕重不一,譬如有人沉睡,在旁邊拍手也聽不見,要拍很多次,才會慢慢醒來;不
是沉睡的人,輕輕一拍就醒。同樣對法習氣很重的人,只要遇到小小的緣,習氣就能很快
成熟;對法習氣微劣,遇到很大很殊勝的因緣,習氣也很難成熟;對法習氣微劣,造惡習
氣很重的一個人,習氣也很難成熟,不管聽了多少法,不但不會生起敬信心,反而生起邪
見。透過了解唯識不同習氣成熟的見解,對業果能生起堅固的信心。同樣的以這些理由,對
應成無自性的領會力量會更強。能同應成對立起來,只有唯識;所以了解唯識的見解,便
能很清楚的了解應成的無自性。
唯識安立空性,是心外無法,心外有境空,這是大乘要學的法無我。心外無境只有大乘
者才能通達,聲聞獨覺不能通達心外無境,不能通達二取空,二取空是非常勝妙深奧。要
斷煩惱障,修持有部經部安立的沒有獨立的我?----人無我。進入大乘道斷所知障,必須通達
二取空。唯識作如是解說。
唯識對中觀的批判,沒有一個法從他那方面有,以及一切法無自性,那是落入斷邊;如
果無自性,怎能安立業果及前後世。要安立業果必須有自性,業果也必須有自性。認為隨經
部自續派也落入斷邊,因為自續派安立遍計執是真實有,依他起不是真實有(同唯識安立
完全相反);如果依他起不是真實有,就不能安立圓成實,依他起必須是真實有,否則就
是無,不存在,落入斷邊。依他起是有的法,應該是實有,因為依他起是有自相有作用的
必須真實有才能有作用,是不依其他法存在的,依其他法就不是有作用。例如種子本身有
生果作用,如果種子本身不具生苗芽的能力,就沒有作用;既然種子本身有生苗芽作用存
在,所以種子是實有的,是從它自己方面有的,真實存在的,而且有自性的。無為虛空是
假名安立而已,沒有真實作用,並無生果的能力,是不存在的,不是真實有,假名安立而
已。所以隨瑜伽行自續派,對無為虛空安立為非實有。
唯識對廣行方便品,以及道次第都有很廣泛的闡述,應成是認同的,唯對無外境及二取
空,有不同的見解。因此應成特別對深見方面,緣起性空作更詳盡的說明。
隨經行自續派,經部有部及應成都安立心外有境,但見解仍有不同。小乘二部是安立無
方分極微為心外有境,隨經部行自續認為有極微集聚的外境,應成不承認無方分;應成安
立的心外有境,是依內外法而言,內心及外境而安立,色與持色的眼識不是同時,而是異
時,因果次第,不是依習氣成熟而現的。內外是不同的體性,不是同時習氣成熟而產生;
色是持色眼識的所緣緣,依色的因才有持色眼識產生的果,是前後關係。不承認萬法由心
造,離境即無心,離心亦無境,心境相依,一切法相互觀待而現。經說持色的眼識有四緣
所緣緣就是持色眼識之因,才有眼識見色之果,所以色與持色的眼識不是同時,而是異時。
隨瑜伽行的自續派,解釋同唯識。眼識見到色法有距離間隔,見到心外有境,這是錯亂
識;見到外在的法是自相有自性有,這個眼識是不錯亂的。隨經部自續派,主張接近經部
有部,見到色法的現前眼識對色法是不錯亂的,眼識不能見到實有,因此對色法不會錯亂
有自相的有自性的從他方面有,有自主的色法讓眼識見到。以現前識來說,經部及隨經部
自續派是一樣的,離分別不錯亂是現前識的定義。唯識及隨瑜伽行自續派,安立現前識有
不同的定義,離分別依習氣成熟而產生的識。持色法的眼識是自相有、自性有、是現量的。
中觀有自續和應成二派;這兩派名字以前在印度,並無如此安立,但實際上兩派的見解
是有差異;後來西藏的大譯師,以他們的見解分為中觀自續和應成。自續派是認定一切法
不是諦(真)實有(勝義諦),但是有自性有自相,從自己方面有(世俗諦)。不僅如此
還認有自續因(因明宗、因、喻的因,因有三相,遍、同品、異品。自續主張破他需自立量,
因此承認自立之因),所以稱為自續派。但這樣並不是離二邊的中道,何以稱為中觀呢?
因為中觀所詮的是般若經十萬頌、二萬頌、八千頌(廣中略)為主要所詮,自續派也認為般
若經是了義經,所以也稱為中觀宗。但般若經說無自性無自相,自續為何不承認?自續是
依般若經說名言有,並非諦實有。所以說般若經是了義經。般若經的無自性無自相,指的是
無諦實有的自性自相。因此了解中觀有這樣的一派。現觀莊嚴論也是釋般若經的,以及楞伽
經中,也有隨瑜伽行的中觀見解,所以自續有兩派。
自續都承認一切法從自己方面而有(存在),一切法是有自性有自相的(世俗有自性),
為了遮除諦實有安立空性(勝義無自性)。所以一切法不是真實有,不是勝義有。比起唯識
殊勝的,就是這一點;唯識是遍計所執不是真實有(世俗無自相),依他起圓成實是勝義
有、真實有(勝義有自相有自性)。
自續所謂的真實有、勝義有是什麼?他們認為不是由於無違害(不錯亂)識前現起增上
安立,而是從自已(境上)存在的原理方面而有,就是真實有勝義有。真實有勝義有是同
一意義,破除真實有就是破除勝義有。無違害識分有尋思及無尋思無違害識。「現起」,從應
成來說,是持色之識就是量,自續否定應成安立。自續稱說假如被無明煩惱熏染的眾生,
不管見到什麼都是從境上那方面有,現起有自性有自相;現起的相不存在,就是沒有。如
果這法是存在,必須如同現起一般,現起有自性有自相,從各自法的那方面有。因此,現
起的應該是存在是有,不然法就是不存在;現起是一種相,存在又是一種,那肯定此法是
不存在的。真實有勝義有如現起般不符,另有一種法去執著,就是實執勝義執,超出這種
現起有自性有自相的相,從他那方面有,那就是真實有相勝義有相。
因此自續安立所遮所破,不是由於無違害識前現起一般增上安立,從境上存在的原理而
存在就是實有。如果有這樣的實有,一切法都變成無分無支分,那麼實有勝義有變成獨立
存在的意思。這種所遮除的就是空性安立不是真實有的所遮,在意識尋思當中可以現起,
可以了解到,不是眼識前現起空性的所遮所破;為什麼根識前不能現起,卻並未交代清楚
只有在智慧藏論師有部著作中;「空性的所遮,不會在根識前現起」。空性的所遮真實有、勝
義有,為何不能在根識前現起呢?因為根識不管見到何物,都會見到分及支分的相。所以
根識所見是分與支分之相,不會見到無分的獨立體。因此,我覺得這是他們所遮的真實有、
勝義有,不能在根識前現起的原因。他們所安立的真實有勝義有對空性的所破,好像就是
無分及支分的獨立體一樣;無分及支分的獨立體是眼識無法見到,眼識只能見到分的聚合
體,因此所破所遮真實有和勝義有,眼識前不會現起。
對這種實有執,他們以幻師用木石所變的象馬為喻。如同觀眾都會見到從他那方面有的
象馬,不需經由尋思分別之後,立名而有,他們都會有自主的從他那方面現起的感覺,所
有的境都是從自己方面有。幻師所變化的象馬,也會現起從他那方面有。象馬不是不存在的,
自己根識前所現是木石現起的象馬相讓我們見到,但是如同象馬現起般是不存在的。眼識
見到象馬是受幻師熏霧所染見到的相,若不受幻師熏霧染到就不會見到,見到的還是木石
好比有無漏智的佛陀,在一切智前不會見到真實有勝義有,因為離了有漏的雜染;有漏的
無明熏染,就會見到真實有勝義有。如見到幻師的象馬一樣真實的執著。凡夫不了解無真實
有、無勝義有,就會見到真實有勝義有的相。幻師也會見到所變象馬真實有的相,但不會執
著,因為他了解自己幻化的。現証空性的聖者,在後得位他們尋思分別,會現起真實有勝
義有的相,他們不會執著,他們了解如同現起般是不存在,不是真實有勝義有。
自續以此譬喻,善巧地解釋真實有勝義有。一般法如同現起般從他那方面有,自性有自
相有,如同現起般應該是存在的,超出這界限,還要執著另外有法,那就是執著真實有勝
義有。如果不是從他那方面有,不是自性存在,自相存在,那就不應該有。如同見到藍色雪
山,或行車時樹木往後移,這不是他那方面有,可以肯定它不存在,這是錯亂識。如膽病
人看到海螺是黃色,黃色海螺從他那方面是不存在的,海螺是白色,見到的眼識是錯亂識
顛倒識。因此從他那方面現起什麼相,我們認為是存在的,所以安立有的話,就是從境方
面有。有人問;對花色繩子誤以為蛇,這種尋思分別心,同對蛇生起蛇覺的尋思分別心,
都以同樣心識安立蛇,為何花色繩子不是蛇呢?他們的回答:因為花色繩子境上無蛇,從
他方面無蛇;蛇的境上從他方面有蛇。一個是境上有,一個不是境上有。所以安立一切是從
境上有,從他那方面有自主的相。
自續以離一離異因破真實有勝義有。如苗及苗的顏色,從境上存在理由而有,不是以無
違害識前現起增上安立,如果是真實有的話,應該是一的實有,不是兩個;如是異的實有
那就變成互不關連。以這樣破苗及苗的顏色,不是真實有,不是勝義有。勝義有就是無違害
識前現起增上安立境上存在原理,不具分及支分的獨立體,但這種獨立體是不存在的,一
切事物都具有分及支分。苗及苗的顏色如果是真實有,應該從境上不共存在原理而有,應
該是獨立實有不相關連的異體;如果是一,應該是獨立的一體,就不應該有兩個法,但我
們見到苗及苗的顏色是分及支分,怎麼會有無分及無支分存在呢?同樣以瓶及瓶的支分來
說,我們根識見到瓶及瓶的支分,能見到方位、支體的分別,不會見到無分及無支分的獨
立體,因為有分及支分的現象,它們不是一。由此可以破除真實有、勝義有的一。如果不是
一,就是異體了。苗和苗的顏色,瓶和瓶的支分,如果不是從境上不共存在原理而有一個
真實有的一,為何不是勝義有的異呢?如果是勝義有的異體,那瓶子不需依瓶的支體,苗
不依苗的顏色,互不關連才對。苗生起不需依種子,瓶子不需支體有瓶子,因為它們是真
實有勝義有的異體。異體不需相依,看到苗不算是看到苗的顏色,看到苗的顏色不算看到
苗,因為是各自獨立的異體。
經過分析苗瓶,不是真實有的一,也不是真實有的異,破除一和異的存在。如果不是實
有的一及異,那應該是不存在,因為世間人都認為是一或異。由於這個原因,可以証成瓶
和瓶的支分不是真實有的一,也不是真實有的異;但我們見到瓶就見到瓶的支分,見到瓶
的支分了解是瓶,有相互關連。因此可以証明瓶及瓶的支分不是真實有勝義有,不是勝義
的一,不是勝義的異,非一非異,由此破除真實有勝義有。自續派以非一非異理由,破除
真實有勝義有。
一般也會用緣起因,因為是緣起,不是真實有勝義有。唯識以下是因果緣起,並非細微
的緣起;自續安立緣起,是支和有支,分和有分;支要依有支,有支依支;分依有分,有
分依分的這種緣起,他們無法如應成安立境和有境,命名處和假名安立,及因果之間的緣
起法則。自續安立果依因而生,因不需依果(應成立因由果顯,因果相互觀待。如母子,生
子方為母),因有緣起關係。安立瓶是有支,瓶口、底等是支,有支必須依支,相互依存;
分與有分之間也是緣起關係,所以自續安立一切都是緣起法,都是相依緣起存在,依緣起
可以破除實有。自續派主要以緣起因破除真實有勝義有,比唯識以下各部對緣起安立更進
一步,以無真實有,無勝義有証得佛果位。
自續有隨瑜伽行派及隨經部兩派,瑜伽行派承認心外無境,安立三乘見解不同,聲聞以
無獨立實體我証得果位,獨覺依無外境証得果位;依無真實有、無勝義有可以証得佛果位。
隨經部不承認無外境,以人無我法無我証得果位。人無我是無獨立實體的我,二乘以此証
得果位;大乘依無真實有無勝義有法無我証得果位。自續所安的人無我法無我,以所遮來
安立;針對補特伽羅不是獨立實體有,是人無我;補特伽羅不是真實有勝義有,這是法無
我;在一個法上都有人無我法無我。沒有獨立實體的我,沒有獨立實體的法,是四宗共同
修的。唯識加上無外境、二取空。自續又安立無真實有無勝義有。應成所遮所破的,就是自續
以下安立的有自性有自相。
自續也是依據般若經,承認般若經是了義經。自續既然承認般若經是了義經,為何仍舊
安立有自性有自相,也同樣的安立緣起;既是緣起那來有自性有自相,從自己方面有。這
不是奇怪嗎?應成是依緣起因安立無自性無自相,不是從自己方面有。
開始從最下部至自續,都是有自性有自相,要破除這個主張,安立無自性無自相,是有
點困難的,很難被接受。但當了解什麼是自性自相,會不會有自性自相,產生了疑惑,經
過思惟觀察,很容易遮除了有自性有自相,成立了一切法是無自性無自相。因此,從下部
次第學起,不會害怕落入斷邊,因為對業果前後世的安立,有強烈的認同。如果從應成直
接進入,對緣起性空不能了解,誤認為一切都不存在,很容易落入斷邊。
應成不立現量色法的自相及自性,依三摩地王經說,如果根識對境是現量的話,聖者何
苦修道(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也說: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為,所修聖道復何用,
愚人為量亦非理)。根識的現量是不能安立的,如果眼識是現量,應該見到色自相自性究
竟的性質,見到色的法性,那麼聖者何必修道呢?因為凡夫的根識可以現量啊。那麼畜生
也有六根識,也應該見到法性。既然凡夫及畜生都可以見到法性,聖人何必辛勤修道,証
明一切法的法性呢?因此眼識不是現量的,不能見到法性的究竟性質。看到色法是有,但
不是自相有自性有,是錯亂識。受到無明習氣污染的識,都是錯亂識,見到從他那方面有
是自相有自性有。除了聖者的根本智及佛地外,其他都是錯亂識,都會現起從他那方面有
所以不能安立根識都是具量的。因此,其他宗派都說應成沒有現量識。(因此應成不立宗,
沒有共許的有法為所依。就以對方所立宗而遮其所破。)
應成依三摩地王經所說,根識都不是具量的;應成對根識現量的安立,如眼識見到色法
(感受境)不欺誑,是具量的,而對色法有自相有自性,從他那方面有,那是錯亂的。如
耳識聞聲是具量的,持聲無常的耳識,不是持聲音,也不是持聲音有自相有自性,從他那
方面有。感受境是聲無常,是不欺誑的,因此又是量,又是錯亂識,這二者不相違。見到色
法的現前識,對色法有自相有自性,從他那方面有,混為一體而見到,就像水混入牛乳一
樣,是錯亂識;眼識持色法是不欺誑,但認定從他那方面有,對色法有自相有自性,是錯
亂識。所以應成安立量,是根識所持的感受境不欺誑,識對境是量,只是持色而已。世間人
所見到色法,不會認為有自相有自性,不會以為是現量,所持只是量。所以對下部認定的
根識現量,從他那方面有,有自相有自性,違越世間的共許。世間人眼識見到色法,對色
是量,這是正確的一種色;如見到一個人,認定那是人,是不欺誑的。因此所謂的量是不
欺誑的,並不是錯亂識就不是量,錯亂識是凡夫無明污染識,無法見到真實。所以應成對
其他宗派說:你們是以宗派的見解,以有自相有自性來安立量,違越世間共許;我們是以
世間名言共許不欺誑的安立量。佛陀也說:世人說有我也說有,世人說無我也說無,不與
世間諍。所諍的不是世間言說境。
應成以根識感受境不欺誑的稱為量;下部以「心不欺誑」,要心証得境(自証分,隨瑜珈
自續派、唯識與經部派等)。應成則不以為然,世間人也不會以自証、証自証來區別量與非
量;世間人說具量士夫,認定他們是不欺誑的,所以稱為具量士夫。我們觀察現於根識前
是不是自主的他那方面現起,有自相、有自性?如果有一境不需依識而從他那方面現起自
主的相,那就不必依量與所量而有法存在;有法的定義是量所能緣之法。這是大家共許的。
色法的存在,是根識所能緣之法,境必須依具境(補特伽羅)才能安立它的存在。下部以
不依心識而能自主的現起自相,認定從它那方面有,不是矛盾嗎?
持色法的現前量與持聲無常的比量,是如何安立呢?瑜伽行自續派、唯識、經部(自証分
有別於以上二宗)都安立有自証分。如眼識見到色法的同時,有一識就見到眼識見到色法
色法的存在是緣色法的眼識來安立,由自証分來安立眼識亦存在。如夜睡夢的夢境,第二
天醒來仍能憶起,這是依念力記住,是由自証分直接了解夢境,間接了解夢識。自証分是
眼識往外見到色法,另一面往內見到眼識見到色法,同時產生,這就是自証分。如燈亮時
光能除暗讓色現起,讓燈自己也顯現出來,所以有自証分存在。眼識見到色法,以後仍能
憶起,就是自証分。他們這般安立是因為不了解細微的緣起法則。
應成不承認有自証分,應成以眼識不但見到色法,而且見到色法現起的相分以及空間距
離;如見到杯,同時見到杯的相分、位置等,見到杯自然見到這些。同樣的,夢中見到大象
的夢識是錯亂識,見到大象的相分是不錯亂的。這是應成不共的見解。見到雪山是藍色,下
部說是顛倒識;應成對見到藍色雪山是顛倒識,但藍色雪山相分與眼識的距離,是具量的
不顛倒的。應成對感受境有無顛倒,全視境有無顛倒而決定。眼識見到境的相分以及距離,
是不顛倒、是具量的,以感受境來安立量與非量。如所謂的具量士夫,要看最主要事做好,
假如一個人大事無法做好,只能做些小事,我們不會稱他具量士夫。世間人安立量與非量
應成也是如此安立。同樣對實有執是顛倒錯亂的,對相分與距離空間,是不顛倒、是量。
不需自証分之理,依相分可以憶念以前所見,這是緣起相依法則。依憶念境的相分,可
以生起識(具境),依識可以生起相分(境),境與具境是相互觀待的緣起法則。如眼識
曾見某種瓶大小形狀顏色,以後遇到類似瓶子,能憶念某時曾見過;或想起瓶子,就連帶
想到瓶子的大小形狀顏色,就有這樣密切的關聯性。除了根本智以外,一般人都能依念力
由具境生起境,由境生起具境,因為是量。這是應成不共的見解。又除了根本智以外一切識,
對自己的現分是量,此識對最主要感受境不欺誑的是量,所以能憶念。中觀自續派清辨論
師,不安立相分也不安立自証分,所以對憶念力亦未說明;下部其它各宗派不依自証分無
法安立憶念力。
下部安立自証分,以一識能向外看,同時向內看,應成則舉例破之,如刀鋒不能自割,
指不能自指。中論及入中論以金剛屑因破四生,以苗芽為例,破自生是佛教共同承認的,
但自續以下以安立他生,所以破他生是內外道,月稱菩薩在入中論有很詳細的說明。因為
種子(他)生芽,他們均安立有自相有自性的「他」生果。如果有自性的他就不需依其他的
法,有自性的果與因就無關,那麼火燄也能生黑暗,種子也不必依水土陽光等。有自性的
自不能生,有自性的他不能生,自他共亦不能生,無因生是邪見。
應成破除自續以下的他生。內教雖然一致否定一切法從自生,但是自續以下安立他生,
其目的是為安立一切法有自性有自相。如苗芽是從自己異體的種子(他)生起,幼兒是從
異體的母親(她)生,所以是他生。應成破除他們不以苗芽從種子生為滿足,還要尋找假
義(他),再從假義安立他生,這種他生是不存在的。世間人共許苗芽從種子生,不會去
尋找苗芽從自生或他生,這是違越世間名言量。自續等以宗派見解增上安立,再去尋找是
自生或他生,無非是為了安立有自性有自相,從自己方面有的見解。應成以多種理由說明
尋找假義找不到;自續以下認為一切法要有自性有自相,不然是不存在的。以補特伽羅我
來說,是依五蘊安立,在尋找假義時找到,識是補特伽羅我。補特伽羅我是假名,識是實
質有,假必依實,不然如龜毛兔角。他們不敢承認應成安立的唯名言有。應成認為在五蘊中
尋找補特伽羅我是找不到的,那是徒勞的,僅僅依五蘊安立假名有,五蘊也不是實有的。
世間人也是未經思察安立補特伽羅我,並不是在五蘊中尋找之後安立。斥自續等不以名言
為滿足,還要從假義中去尋找實有的東西,顯然違越世間名言共許。佛陀說:「世間說有我
說有,世間說無我說無,我不同世間諍」。世間人說苗芽從種子生,不會思惟分別自生他生;
世間人也不會說我在五蘊的那一蘊,他們滿足名言有。所以應成以不堪忍正理觀擇,而破
除下部所安立的有自性有自相。
他生以種子(他)生芽為例,應成以緣起破除苗芽自性生。苗芽不是自性生,因為是緣
起,苗不是從他方面有,因為是緣起;緣起因很重要,所以稱為緣起因王,證明一切法無
自性,不是從他方面有。經由緣起破除有自性、有自相,從他那方面有。緣起是相互觀待,
所以不是有自性,不是從他那方面有;苗芽必須依水土等其他法而有。如從自己方面有,
就不必依其他法,依其他法就不是自己方面有。苗芽依其他法而有,所以無自性無自相。
假設境是有自主的相,那何必觀待其它法。存在的必須依量及所量,所以不依其它法,
而從它那方面有是不可能的。由於無明習氣產生有自相、有自性,從它那方面有,這是錯亂
識。如果能夠了解根識所現,與法性究竟性質是不相同的,那麼對日常生活中,根識對境
所生的貪瞋痴,了解是無明實執,自然會減弱、消除。
根識所持感受境不欺誑的是存在的,是緣起假有的,如夢如幻,是空無自性的,如電視
上銀幕所現。因此我們常觀空性,思惟細微緣起,對煩惱可以連根拔除;有人認為觀想空
性,不能對治煩惱,這實在是對空性未進入扼要。
應成破除人我、法我,就是破其自性執;了解補特伽羅我無自性,就是人無我,了解其
法無自性,就是法無我。應成認為下部安立無獨立實體的我,那是比較粗分的,要証得解
脫,必須証得無自性的補特伽羅我;僅僅依無獨立實體的補特伽羅我,無法証得解脫;不
能破除從自己方面有的我,無法斷輪迴根本,龍樹菩薩說:有蘊執必有我執。有了個從自
己方面有的我,又會生起煩惱。所以只了解無獨立實體的我,只是枝斷根未斷,仍將生死
輪迴。
應成安立補特伽羅我不是從自己方面有,如果有的話,從五蘊中尋找人我,應該找得到
才對。補特伽羅我是依五蘊安立的假名,並不是從五蘊實有安立;如果是從自己方面有,
就不必依五蘊安立而有個補特伽羅我。
觀察補特伽羅我,如果是五蘊,應該在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中。色蘊有肢體及五
根等,找不到那一個是補特伽羅我,到底手是我,眼是我呢,就有無數的我;同樣的,從
受蘊有時快樂的我,有時痛苦的我;其他蘊也是找不到;必須五蘊聚合有人的功能,安立
一個假名的我,所以我不是從自己方面有,不是有自性、不是有自相的。我的存在只是依五
蘊安立名言有,我只是安立假名處的五蘊上的唯名而有,我是依其他法觀待的緣起有,照
見五蘊皆自性空,五蘊也是無自性無自相的。
觀察外在的一切法,以車為例。車的存在,如果從它那方面有,應該可以找得到,我們
從車的零件、車輪、車體等各部分尋找,不會發現那一部份名為車,如果說車的聚合體叫車,
那麼把全部零件堆積一起,也無人說是車;而必須把零件組合之後,有了車子的功能,我
們才給它安立一個假名叫車,從尋找假義中是找不到的。所以車子是唯名言安立而有,車
不是有自性有自相的,不是從自己方面有。如房屋是在建築材料及人工等,因緣和合成為
世人共許的房屋之後,安立假名;如果在安立名處上尋找,是東面、南面,或是牆壁門窗
到底那一部分是房屋,也是無法找到。因此,存在的是緣起唯名言有,是如幻如化的。
了解細微的緣起法則,無一法是獨立自主的,都是相互觀待。無明是由顛倒識而產生,
執著有自性、有自相,從自己方面有,造業流轉受苦。體認無自性無自相,不是從自已這方
面有,依這種智慧,可以斷除愛自己瞋恨他人的煩惱根源,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經由這些道理,思惟人無我、法無我。從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開始學習,進一步觀
察無常一自主、獨立實體的我,諸法無自性無自相,體會可以証得涅槃境界。
對緣起法則生起決定解,因為緣起業果前後世均能夠安立。因緣起所以無自性空,因空
性了解是緣起,不墮斷常二邊,這就是了解應成最殊勝的見解;能生定解,就是最究竟最
殊勝的。以這種見解能証三乘果位,是三乘解脫的無二法門;如果不了解無自性無自相,
那麼了知解脫的邊都未能沾到。所以為了解脫,應該從多門去觀察,了解諸法無自性無自
相。不要以為一切法無自性,那麼,無自性就是無自性,反正諸法皆空,這未免太輕視了
應多思惟緣起法則,什麼是自性無自性,進一步了解空性義。
應成以破四立四,以八大立宗。一、破有自性有自相。二、破自續因。三、破自証分。四、破
四生。成立:一、有名言外境。二、即使無自証分,亦有不共的憶念生起規則。三、法我執為煩
惱障。四、三乘必須証得法無我,不然無法証得究竟果位。
我們從下部依次第學起,對有部經部的見解,了解之後產生了疑惑心,見到許多理論相
違無法安立時,就會進一步思惟觀察唯識安立,這時得到唯識見解。經由學習唯識見解,
會覺得很相應很殊勝,很廣泛的抉擇法的存在,掃除了以前的一些疑惑。但當你熟習唯識
的理論後,又覺得有些無法安立,生起許多疑惑。然後再思惟學習自續的論典,又會感覺
很圓滿,自然進入自續的見解。有的不經自續直接進入應成,因為唯識已經對廣行方面安
立很詳細,為了解深見就進入應成。經由應成的解釋,對唯識許多見解有疑惑都解決了。這
些都是依各自內心增長,有不同的層次。然後對應成空性的安立,唯名言有可以無違的安
立,並對緣起性空,生起決定信心。
下部有很多矛盾,安立不上,最主要原因都主張尋找假義時,必須找到(假名所依的事
皆可尋得)。加上他們承認緣起,又要安立有自性有自相,從自己方面有。緣起是互依的,
「此有故彼有」,無一法從自己方面有,就不會有自性有自相。了解緣起法,就不需尋找假
義安立。應成對緣起法有深入的理論,所以能安立不相違。依緣起對空性有不共的解釋。宗
大師說了解緣起是了解應成殊勝的因。
以上我對四部見解有何區別,從下部至上部,作一簡略講解。有了粗分的了解,對四大
宗派見解及修持,也會有點幫助。如果要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讀中論、迴諍論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