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21 年第 6 期总第 200 期

也谈中国戏剧学科建设:
一个不同的国际视角 ①

沈 林*

内容提要:中国戏剧学的成果显示,中国学者在学科初创期即视戏剧为独立学问,其历史文
献编纂和演出资料整理的方法、路径与西方戏剧学发轫期的工作十分接近。他们有一分材料
说一分话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今日中国的欧美戏剧研究仍然常常沿用文学研究
的题目、路数,而中国本土传统戏剧研究每每有媲美欧美“剧场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原因不
在于有没有掌握新的理论,而在于掌不掌握一手的资料;不在于执着古 / 今、中 / 西、纸上 /
场上的二元对立,而在于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和辩证方法。
关键词:西方剧场研究 中国剧学传统 二元对立 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52 文章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0549(2021)06-0026-09
DOI:10.13917/j.cnki.drama.2021.06.002
Abstract:A cursory examination of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er scholars’ work indicates
that, from the early years of the last century, in their conscious pursui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ey have shared with their European counterparts an orientation
towards historical inquiry, a stress on documentation, and a keen interest in performan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ir legacy, Chinese studies of indigenous performance cultures have
been capable of bringing forth result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aterwissenschaft, while Chinese
studies of Western theater and drama are prone to following the old paths of literary studies. The
cause of the former’s supremacy over the latter lies in securing first-hand data instead of seeking
succor from imported theories, in exercis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instead of embracing entrenched 
binaries such as old/new, page/stage, or Chinese/Western, that have come to both define and
confine the way theater studies are conducted.
Keywords:Theaterwissenshaft,Chinese Theatre Scholarship,Binary,Dialectics

2018 年以来,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戏

﹡ 沈林,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教授。
① 本文系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
金”资助课题“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戏剧学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YLKY2019)的阶
段性研究成果。

26
《戏剧》2021 年第 6 期

剧学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其中宫保荣《从欧美戏剧学科的建立看戏剧研究的本
质—兼谈中国戏剧学科的建设》[1]、李亦男《德语国家剧场艺术学概览》[2]、
魏梅《由德国戏剧学反思中国戏剧学学科建设》[3] 都以西方戏剧学科的发轫与
发展为参照,思考中国戏剧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李文和魏文详尽介绍了德国大
学里戏剧作为独立学科的创建过程。宫文则不仅论及德国的情况,也介绍了法
国、英国和美国戏剧学科建立的大致进程。上述三文分别介绍总结西方“戏剧
学”的发展轨迹和最新动态,
归结起来是强调戏剧研究要将戏剧从文学剥离,

注意力转移到演出上来,若非如此戏剧学难以自立。也有学者根据自己对西方
戏剧学的认识,
推论中国仍未建立“戏剧学”
,并指出有三方面的原因:
缺少介绍
戏剧学及其学科性的理论著作,戏剧学依附戏剧文学系并和文学纠结,没有形
成体系化的研究方法。[3] 笔者认为将中国戏剧学放在西方戏剧学背景下考察,
对于促进中国戏剧学的发展,特别是辨析中国戏剧学的特点,纠正其错误,发扬
光大其成绩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不揣浅陋,循着几位同行的思路,结合
自己对西方戏剧学的一得之见,研究一下他们的结论,以便进一步开阔自己视
界,改造自己的学习。
如 宫 保 荣 所 言,在 西 方,戏 剧 早 在 亚 里 士 多 德(Aristotle,公 元 前 384-
前 322)时 即 被 纳 入 诗 学 范 畴,获 得 了 文 学 的 正 统 地 位。之 后,罗 马 的 贺 拉
斯(Horatius,公 元 前 65— 前 8 年)的《 诗 艺》[4]、法 国 新 古 典 主 义 的 布 瓦 洛
(Boileau,1636-1711)的《诗的艺术》[5]、黑格尔的《美学》[6] 等,都延续了将戏
剧作为文学论说的传统。在西方大学中戏剧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收在诗学和美学
范畴下,
常常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被讲授和研究。
所以,
在西方,
“剧场艺术学这门
学科建立的基础,就是有意要与文学研究‘划清界限’”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
中国,剧作者和剧作“由于封建社会‘正统文学’观念所拘囿,
《艺文类聚》
《四
库全书》概不著录,一般学者更不屑一提”;戏剧更从未登入诗书礼乐的大雅之
堂。[7](P2)既然在传统中国,戏剧从来就未被收入文学门,
“划清界限”即属多余。
王国维的中国戏剧学发轫之作《宋元戏曲考》[8],开篇伊始就声明:
“世之为此
学者自余始……古人未尝为此学。”
王国维对作为这门新学问的研究对象的戏剧有清晰定义:
“然后代之戏
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始全。”[8](P29)可见,王国
维的戏剧学并非聚焦剧本,即戏剧文学,而是关注动作和歌唱,并特意强调“言
语”
“动作”
“歌唱”
“故事”诸因素缺一不可。这样,它“把戏曲从传统的诗歌中
[9]
分离出来”,换言之,从文学中分离出来,而视其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宋元戏
曲考》问世后,获得国内多位学界巨擘的激赏,傅斯年、梁启超、钱基博、郭沫若
[10]
先后肯定其为中国戏剧学的开山之作。 王国维的学术创新为学界承认,是因
为凡新学科的建立均有赖于提出别的学科或不能或不屑于回答的新的、独特的
问题。学科建设得好不好,取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谈论有别于文学研究

27
学科前沿

的戏剧学的创立和发展,首先要谈论的就是戏剧学研究什么不同于以往文学
研究的问题,开辟哪些未开垦的处女地。慕尼黑大学戏剧系主任巴尔梅(Balme
Christopher),在其被国内言及的德文版和修订英文版《剑桥戏剧学指南》(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 中,将戏剧学研究领域划分为三个方
面:一为戏剧的历史;二为戏剧的理论(审美);三为戏剧的文化。[11](P1) 不论在西
方还是中国,戏剧史研究都是历史最长、成果最多的领域,从篇幅考虑,本文先
结合中西戏剧研究中这一领域的一些例子,管窥蠡测国际背景前中国戏剧学的
成就。而将戏剧理论与戏剧文化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另撰专文论述。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戏剧学中的历史研究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
位。西方戏剧学者的开山之作也往往是戏剧史研究。欧洲在 20 世纪最初几年
就陆续将与古代戏剧研究相关的资料汇集成书。笔者求学时比较熟悉的有卷
(Materialien zur Kunde des älteren
帙浩大的《英国古代戏剧赞助人资料汇编》
Englishschen Dramas)[12]。其中比利时鲁汶大学弗耶哈(Albert Feuillerat)编纂
的《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宫廷演乐局相关文件汇编》(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Office of the Revels in the Time of Queen Elizabeth)[13],内容涉及伊丽莎白时代宫
廷演剧的方方面面,从制作成本到烛火钱,为研究当时的戏剧提供了宽广的基
础。又如英国公务员钱伯斯(E. K. Chambers),早在 1903 年便出版了两卷本《中
世纪的舞台》(The Medieval Stage)[14],1923 年又出版了四卷本《伊丽莎白时代
的舞台》(The Elizabethan Stage)[15]。同类研究从 20 世纪初一直延续,从未中断,
形成了英国旧戏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最近国内同行常常言及的德国戏剧学,
其早期代表人物的著作也不乏戏剧史研究。被视为德国戏剧学开创者的马克
斯·赫尔曼(Max Herrmann),1914 年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戏剧史—《中世纪至
文艺复兴的德国戏剧史研究》(Forschungen zur deutschen Theatergeschichte des
Mittelalters und der Renaissance)[16]。无独有偶,我国王国维的开山之作也属于戏
剧史研究领域,与西方戏剧学发轫期的这些研究工作在对象、方法和路径上如
出一辙,并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甚至远及日本。京都学派第
二代重要代表人物青木正儿延续王国维对宋元戏剧的研究,写成了《中国近世
戏曲史》[17] ①和《元人杂剧序说》[18] ②,为我们所熟知。西方当前对于戏剧学的经
典定义,不论是“权威的德国《戏剧百科词典》”[19],还是巴尔梅《剑桥戏剧学指
南》[11](P1),都将戏剧史研究放在至为重要的位置。上述这些东方和西方戏剧史学
者的研究,从对象到方法,之间并无本质区别。我们可以说,中国戏剧学在历史
研究的这个方向暗合了西方戏剧学,至少在这一点上很难说中国没有形成西方

① 《中国近世戏曲史》首次为弘文堂 1930 年出版。


② 《元人杂剧序说》首次为弘文堂 1937 年出版。

28
《戏剧》2021 年第 6 期

那样系统的戏剧学。①
德国大学的戏剧研究者在 20 世纪初主张将戏剧与文学剥离,成为独立的
学科,戏剧学侧重的戏剧史与文学史有何不同就成为重要问题。时隔 100 年,巴
尔梅说,今日戏剧学“不再完全等同于剧本研究”,而是要“同时包容不同文化
历史语境中的演出活动”,也就是说,戏剧学应该特别关注演出史。我们今天的
戏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讨论所强调的恰恰是演出的历史和理论。而这也正是
老一代戏剧学者视同其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戏剧本为上演而设,
非奏之
场上不为功”,周贻白如是说。从他 1936 年《中国剧场史》和《中国戏剧史略》,
经 1945 年《中国戏剧小史》
、1953 年《中国戏剧史》
、1958 年《中国戏剧史讲座》

1960 年《中国戏剧史长编》,直至 1979 年《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这个主旨贯
[20]
穿周贻白戏剧史研究的始终。 所以说,中国戏剧学并未将戏剧混同于文学,中
国传统戏剧学者是怀着高度的学科自觉意识,将戏剧演出(剧场)史研究和文
学史研究区别对待的。
同时,戏剧演出(剧场)史无论是创榛辟莽的过去,还是独辟蹊径的今天,
都有赖于新材料的发现,这是源头和根本。治戏剧演出(剧场)史没有新史料,
新对象、
新范畴、
新方法都无从谈起。
问题是材料从何而出。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
考·序》中所言“……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
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
百年……”[8](P3) 王国维,以及后来的周贻白、张庚、庄之拂,直到今天的戏曲史家,
一直致力于剔抉爬梳演文献,搜集整理古本戏曲,发掘勘探旧戏台,所做的是人
弃我取的工作,是将过去文人士大夫瞧不上眼的、私塾洋课堂摒除于外的所谓
不正经玩意儿引上文化庙堂。正是这样的戏剧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为戏剧学
自立门户奠定了基础。他们编纂书写包括演出在内的戏剧史,很大程度上还是
依靠,或者说不得不依赖,包括剧本在内的文字资料,即文献意义上的文学。戏
剧演出(剧场)史可以不专注文学研究,但不可能摒弃语文学研究。我们或需提
醒自己,把剧本视同文学体裁和把它视为演出资料,代表了不同的研究路径和
观察角度。为戏剧研究解下过去厚重的文学(修辞学)研究传统的包袱的时候,
不能忘记剧本及其他文字资料,常常是过去演出的唯一记录。被奉为经典的那
些剧本,不仅仅表达所谓跨越时空的恒久人生体验,同时也记载了过去某个时
刻的舞台状况。先行者们搜集的文本当然不是活色生香的即时演出,但它们是
过去活色生香的演出的吉光片羽。作为言谈者和论理者的我们需要提醒自己,
早期戏剧学家编辑考订的包括旧剧本在内的文献,不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
它们是昔时的粉墨春秋、曾经的唱念做打的返照和回响。中西方众多学者不约

① 中国学者在西方研究趋势的影响之下,也曾指出戏剧史写作的多重困境。参见王建《戏剧
史的困境—试论戏剧史写作的可能性》,
《戏剧》,2009 年第 4 期。

29
学科前沿

而同地投入了类似的戏剧演出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成果斐然。其中,盎格鲁—撒
克逊系列戏剧学本科生比较熟悉的单卷本史料集,当推纳格勒(A.M. Nagler)
剔抉爬梳西方文字资料编辑而成《戏剧史资料汇编:二十五个世纪的三百种舞
(A Source Book in Theatrical History: Twenty-five Centuries of Stage
台基本文献》
History in More than 300 Basic Documents and Other Primary Material)[21]。学
生一卷在手,可以概览西方两千五百年戏剧演出的历史。更专业一些有如英
语旧戏研究常备的工具书,哈佛大学哈贝奇教授(Alfred Harbage)1940 年编
(Annals of English Drama 975-1700:
纂 的《975—1700 年 英 语 剧 目 存 轶 总 录》
An Analytical Record of All Plays, Extant or Lost,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 and
Indexed by Authors, Titles, Dramatic Companies, Etc.)[22]。该目录按作者、剧名、
演出者等编目。类似的工作,在我国则有如昆曲度曲家、戏曲史家庄一拂编纂的
《古曲戏曲存目汇考》[7]。其中收录戏文、杂剧、传奇凡四千七百五十余种,蔚为
大观,戏剧史文献的搜集整理,东西方戏剧学者如出一辙。
研究昔日演出(剧场)史时,中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投射到文本
之外的物质遗存。两边都借重考古成果。与前辈学者的工作相比,今天的戏剧
研究引证考古发掘的相关成果显得别开生面、多有创树。王国维有生之年若目
睹戏剧出土文物,是一定会将他首先倡导的“两重证据法”用于他创立的戏剧
学研究的。山西师大古代戏曲文物研究所黄竹三《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23]、
《戏曲文物研究散论》[24]、车文明《20 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25]、冯
俊杰《戏剧与考古》[26] 以及廖奔《戏曲文物发覆》[27]、周华斌《中国戏剧史论
考》[28],这些以及其他诸多专家的专著,以戏曲文物和戏曲文字资料相互验证,
无疑发扬光大了王国维的学术传统。在西方,对古希腊罗马戏剧进行所谓戏剧
学意义上的研究,恐非过去传统大学“古典学”涵盖的内容。但,一些英美学者
虽然彼时未戴戏剧学家桂冠,却于古剧场考古取得了成果。阿勒戴斯·尼柯尔
(Allardyce Nicoll)即为其中翘楚,其《西欧戏剧理论》[29] 已成为我国戏剧专业
重要参考书。此公初在大学教授英语文学,1933 年任耶鲁大学戏剧系主任暨戏
剧史论教授,
“二战”后创立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学院,最大成就是对英国戏剧
(A History
史的研究和著述。他于 1920 年代出版的《英国戏剧史 1660—1900》
of English Drama 1660-1900)[30] 和《英国戏剧:从源头到当下》
(British Drama:
An Historical Survey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Time)[31],即充分利用
了当时可用的剧场考古成果,使用了大量古剧场和古代舞台插图,与我们对早
期戏剧研究者的想象—他们只关注戏剧文学—相去甚远。他们和我国当代
戏剧学者在研究方向、关注点、方法上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金耀章(主编)
《中国京剧史图录》[32]、廖奔《中国戏剧图史》[33]、刘彦君《图说中国戏曲史》[34]、
谢涌涛、高军《绍兴古戏台》[35]、叶长海《插图本中国戏剧史》[36] 等。目前我国
专业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戏剧教学日益重视视像资料的使用,今后戏剧出版的图

30
《戏剧》2021 年第 6 期

像丰富精美程度媲美欧美也是指日可期的。
回想提倡“剧场艺术学”和“剧场学”的学者们反复强调的观点,即中国戏
剧学仍然没有跳出文学研究窠臼,还没有摸到学科门径,综上所言,我们是否可
以提出一个修正。确切地说,现实中多见的是中国的欧美戏剧研究者仍然在沿
用文学研究的题目和方法,而戏曲研究者每每有可以媲美欧美的“剧场学”研
究成果。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并不在有没有掌握新的理论,而在于掌不掌握一
手的资料。戏曲研究者拥有丰富的一手资料,欧美戏剧研究者缺少一手资料;戏
曲研究者具备阅读和阐释一手资料的能力,而不少欧美戏剧研究者仍然不具备
阅读和阐释一手资料的能力。而这还仅仅是就文献资料而言,至于现场演出,由
于戏剧演出媒介和方式的限定,绝大多数国内的欧美戏剧研究者根本没有观摩
现场演出的机会,只好望洋兴叹,而戏曲工作者则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巴尔
梅总结西方戏剧学科的新变化和新动向时,提出“今日戏剧学不再完全等同于
剧本研究”,而是“兼收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演出活动”[19](P12)。就这一点而言,
中国戏剧研究与西方不仅仅是早已接轨,甚至可以说已然同流。
同戏剧形式研究和审美理论相比,资料整理和编辑容易被视作饾饤獭祭,
繁而寡要,而建构理论则是治学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搞创作,没了理
论简直像身体丢了魂魄、警车没了警笛、商铺缺了幌子、部队倒了旗帜。这一取
向的背后是认识事物时常取的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就近的例子有史
和论、形式和内容,往远说有独守象牙塔还是走上十字街头、为人生的艺术还是
为艺术的艺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两分法之外还有辩证法。史与论,戏
剧史文献与戏剧理论(审美)并非天然是一对矛盾,只是治学的不同侧重,而
且两者往往相辅相成。
《宋元戏曲考》立论独出机杼也是由材料新颖别致所决
“凡诸材料,皆余所蒐集;其所说明,亦大抵余之所创获也。”[8](P3) 迄今未
定的:
有之论立足于迄今未见之材料,自然遗世而独立。
《宋元戏曲考》根据史料勾勒
了戏剧从“叙事体”到“代言体”的发展轨迹,并提出“代言体”为戏剧的基本
形态,这就是处理史和论之间辩证关系的佳例。还可以从巴尔梅称为西方戏剧
学正宗题目的莎士比亚戏剧再举一例。歌德对哈姆雷特命运的精妙比喻,怀有
凌云心的橡树籽落入了小花盆,催生了后来一种无视剧场演出的对莎士比亚
的纯文学解读,即至今中国戏剧学院考试必有的“人物分析”。但是,此后年月
里,德国戏剧学者首开莎士比亚时代剧场研究。路德维希·狄克(Ludwig Tieck)
1836 年完成了莎士比亚时代伦敦“幸运”剧场的重建蓝图,1889 年慕尼黑搭建
了莎士比亚样式的伸出舞台,100 年后的 1988 年海达-威登布瑞克市(Rheda-
Wiedenbrück)还先于伦敦南岸复建了一座小型“环球剧院”。这种求实风气所
及,德国莎士比亚研究者许金(Levine L. Schucking)从昔日剧场条件角度,对
新古典主义评论家曾经指出的莎士比亚剧作情节枝蔓脱臼、人物性格前后矛
[37]
盾的问题,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新的解释。 他以及受他影响的英美教授如斯托

31
学科前沿

尔(Elmer Edgar Stoll)、布莱德布鲁克(Muriel Clara Bradbrook)推想:当年莎


士比亚立身露天高台,举手投足往往高蹈嚣张,而不顾场面是否中规中矩;他吟
诗诵赋每每顿挫铿锵,力图营造逼人的气势和动人的效果,而不计较个别词句
是否经得起案头推敲;他三面围着观众,不像斯坦尼隔着第四堵墙,哥们儿近在
身旁,偶尔要信口开河,姐们儿楼台凝眸,难免要炫耀身姿,而不大在意“贯穿
动作”;他看重即时的剧场效果,要让普通观众为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热泪滚
滚、为演员的生动鲜活拍手叫好,为此甚至不惜牺牲情节的完整、行动的合理。①
但是,这些研究者说,而且说得很对,这正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同于纯文学的地
方。这些德国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者汇集文献资料,复原古代剧场,但并
不满足于罗列资料,而是在意历史真相,追求合理的解释。简而言之,他们所代
表的传统戏剧研究,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
昔日演出不能得见,他们提供的不过是可以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昔日戏剧
遗存的舞台角度。他们只是要我们认识到,今日纸上的之乎者也背后是昔日场
上的唱念做打,今日浪漫主义者推崇的伟大诗人当年是江湖戏子,今日现实主
义文学分析之下动机不可考、心理不可寻的人物,是按照当时观众喜好、遵从当
时舞台形式打造出来的舞台形象。一批日耳曼语文学教授,之乎者也的学究,却
提倡唱念做打,而自己又唱念做打不得,其意义何在?意义就在于要我们认清,
戏剧不光是之乎者也,也是唱念做打;要我们在了解唱念做打之后,对之乎者也
产生一种不同以往的认识。这种对戏剧的认识不是非文学即剧场,而是既文学
也剧场;不是要么纸上,要么场上,而是既非单纯纸上,也非单纯场上。这种对戏
剧的认识,其对象不仅仅是空洞洞无所指涉的字眼,也不单单是赤条条来去无
牵挂的肢体。这些学者所代表的戏剧历史研究采用的多是辩证的方法。

参考文献:
[ 1 ] 宫保荣 . 从欧美戏剧学科的建立看戏剧研究的本质—兼谈中国戏剧学科的建设
[J]. 戏剧,2018(4).
[ 2 ] 李亦男 . 德语国家剧场艺术学概览 [J]. 戏剧,2018(4).
[ 3 ] 魏梅 . 由德国戏剧学反思中国戏剧学学科建设 [J]. 戏剧,2018(5).
[ 4 ]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 诗学·诗艺 [M]. 杨周翰,译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5 ] 波瓦洛 . 诗的艺术 [M]. 任典,译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① 参见 Elmer Edgar Stoll. Art and Artifice in Shakespeare: A Study in Dramatic Contrast
and Illus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3;and Shakespeare Studie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in Method[M].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41; M.C. Bradbrook. Elizabethan Stage Conditions: A Study of Their Pla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 Play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32
《戏剧》2021 年第 6 期

[ 6 ] 黑格尔 . 美学 [M]. 朱光潜,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7 ] 庄一拂 .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8 ] 王国维 . 宋元戏曲考 [M]//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 9 ] 朱伟明 .《宋元戏曲考》的学术贡献与影响 [J]. 文献,1998(5).
[1 0 ] 叶长海 . 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读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J]. 戏剧艺术,
1999(1).
[1 1] BALME Christopher.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 2 ] BANG W. Materialien zur Kunde des älteren Englishschen Dramas[M].Louvain:
A.Uystpruyst, 1902.
[1 3 ] FEUILLERAT Albert .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Office of the Revels in the Time of
Queen Elizabeth[M].Louvain: A.Uystpruyst, 1908.
[1 4 ] CHAMBERS E. K. The Medieval Stag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03.
[1 5] CHAMBERS E. K. The Elizabethan Stag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23.
[1 6 ] HERRMANN Max. Forschungen zur deutschen Theatergeschichte des Mittelalters und
der Renaissance[M]. Berlin: Weidmann, 1914.
[1 7] 青木正儿 . 中国近世戏曲史 [M]. 王古鲁,编译 . 北京:中华书局,1954.
[1 8 ] 青木正儿 . 元人杂剧序说 [M]. 隋树森,译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1 9 ] 宫宝荣 . 从欧美戏剧学科的建立看戏剧研究的本质—兼谈中国戏剧学科的建设
[J]. 戏剧,2018(4).
[2 0] 周贻白 . 自序 [M]// 中国戏剧史 . 北京:中华书局,1953.
[2 1] NAGLER A. M. A Source Book in Theatrical History: Twenty-five Centuries of Stage
History in More than 300 Basic Documents and Other Primary Material[M].Annotated
edition. London: Dover Publications,1959.
[2 2] HARBAGE Alfred. Annals of English Drama 975-1700: An Analytical Record of
All Plays, Extant or Lost,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 and Indexed by Authors, Titles,
Dramatic Companies, Etc. [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40.
[2 3] 黄竹三 . 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 [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 4] 黄竹三 . 戏曲文物研究散论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2 5] 车文明 . 20 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 6] 冯俊杰 . 戏剧与考古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 7] 廖奔 . 戏曲文物发覆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 8] 周华斌 . 中国戏剧史论考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 9] 阿勒戴斯·尼柯尔 . 西欧戏剧理论 [M]. 徐士瑚 , 译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3 0] NICOLL Allardyce. A History of English Drama 1660-1900[M].Cambridge:

33
学科前沿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2.


[3 1] NICOLL Allardyce. British Drama: An Historical Survey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Time[M].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1925.
[3 2] 金耀章,主编 . 中国京剧史图录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 3] 廖奔 . 中国戏剧图史 [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
[3 4] 刘彦君 . 图说中国戏曲史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5] 谢涌涛,高军 . 绍兴古戏台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6] 叶长海 .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7] SCHUCKING Levin L. Character Problems in Shakespeare’s Plays: A Guide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ramatic[M].London: Geroge G. Harrap & Co. Ltd.,
1922.

(文字编辑 马 琳)

3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