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历史

邓雨牧 黄楚云 张德慧


如何定义历史?
1. 过去发生的事实(真实存在),可称为历史事实。
2. 人们知道的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对已知事情的评价。(主观存在)
3. 历史学,人们通过掌握的历史记录,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推测之后得
出的结论。(无限接近历史事实,但终究不是历史事实。)
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产物
- 艺术(带历史属性的)
电影、电视剧、纪录片
- 文学(起源于历史的)
小说
接下来....
1. 历史的范围 2.重要发现 3. 符号=历史? 4.历史与伦理道德

5.历史=客观? 6.历史意义 7.历史=感性?or理性?

8.一定正确?被推翻过? 9.历史的记录
01
历史的范围
有何能被归为历史? 1. 文字记载的
历史的范围是什么?2. 口头流传的
3. 历史遗迹
神话
- 许多民族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头的
- 而中国神话,是古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想象,例如:
●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

许多历史无从得知,所以人类自行想象给予自然和社会一个
开始的源头

神话包括历史 、历史不一定包括神话
正史

1. 史官记载
● 比较大的事件、与著名人物相关
2. 给帝王看:
● 军国大事
● 朝廷变故
● 总结的历史经验
野史
- 私人撰述的史书或流传于民间的史书
- 未经过官方审核
- 根据传闻、神话编写
- 原始、原汁原味

三大特点:
1. 所记的史料多出于闻见
2. 记事较少忌讳
3. 体裁没有局限
佐证
1. 对一些帝王避讳的事情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 唐玄宗
《开天传信记》《开元天宝遗事》
2. 在一些记录不完善的历史上,野史对于正史的佐证
- 是先有野史,才有正史
《史记》
《春秋》、《战国策》

不一定真实
=历史的一部分(正史是大餐的话,杂史便是开胃小菜以及饮料)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历史为一面镜子,现代的许多管理学经验、人情世故以及自然规律等都可以从历史当中找到答案。
1. 以史为鉴
- 学习过去 → 总结过去 → 避免再次发生
- 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
2. “传承”正确的观点、做法
-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历史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的某些特殊方面被记录和保留了下来,而另外一些方面却从历史记录中消失了或被删除了?

有人说“告往知来”“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意义。但是这又何其之难。一方面,这几千年来的 东西,历史学能接触到的太少太少,多
少史料文物都被埋在 时间的尘埃里。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 树叶。如吕思勉言,“欧人东来以后,我 们应付他的方
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又是如何呢? ”

但是,同一个人打交道,不知道他的 过去,往往都要吃 亏,更何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 历史学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在解


决“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基础上展望“将来有可能会怎 样”。就算是老子的 “自知者明”前面,也是一句 “知人者智”。

那么历史学的意义,仅仅在于此吗?

中国历史的博大,很大程度上 归功于有着世界前列(是不是第一不知道)的修史 传统。从那些泛黄的、影印得歪歪斜斜模糊不清


的故纸堆里,可以考 证出一个又一个 鲜活的历史画面,复原祖先 们一幕又一幕或悲或喜的 过往。也正是如此,才有了 电视上一批
批可能被“戏说”的历史剧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历史桥段。中国的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 场战争,挖掘下去。

“历史并不是告诉你未来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未来不应该做什么。”
都是谁在记录
历史呢?

历史一定是客观的吗

历史既以前所发生的事情本身是客观的。但研究历史出来的书籍和观点都是主
观的,因为历史书是为了政治服务,会参杂一些主观的思想,目的也许是为了想
要左右民众的思想。
被记录历史一定是正确的吗?
历史虽然确实存在,但永远无法被精确
描述。

由当事人脑内残存的片段 +构思构成。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编撰者所处朝代对以前的历史资料的看法或者整理。
历史中惊人发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好 不好

-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线 - 美洲原著民的殖民统治和烧杀掠夺
- 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 3000万-1亿(1492) → 80万(2018)
岸 - 奴隶制(黑奴)
→ 国际物质贸易的蓬勃兴起 → 对资本主义的
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打破了美洲原始孤立的状态
- 烟草、咖啡和可可豆等新商品的发现
历史有被推翻过吗?
历史有被推翻过吗?有
千年以来,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日期,历史上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是公元 79 年 8 月
1 24 号。通过考古的发现一点点抽丝拨茧,这个曾经是被认为是板上定钉的历史被考古
改变了。

18世纪以来,学者开始对庞贝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
的证据表明火山爆发是在秋天,和8 月 24 号这个历史记载并不吻合。

- 比较直观的是一些尸骨上残存的衣物比较厚重,还有尸骨上的毛皮帽子,这些
不象是8月夏天的,更象是秋天的穿戴。
- 庞贝出土陶罐的里面还有葡萄汁,学者发现这些葡萄汁还没有发酵。而当时罗
马葡萄的采摘季节一般在9月到10月的第一个星期。

—维苏威火山爆发毁灭庞贝城的时间认定
历史有被推翻过吗?有

2
考古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的车辙痕迹的绝对年代不
晚于距今4200年。这很可能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双
轮车”车辙痕迹,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相比,
将我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的发现将中国用车历史
提早500年
小总结
推翻历史记录很难,要想确定一
些特定的日期或事件大多只能
依靠历史记载。
大多历史被推翻是由于新的发
现。
符号可以是历史吗?
符号
我们先定义一下符号作为讨论的出发点:符号
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古埃及的壁画上刻着一串串“符号”他们都有
着自己的想要表达的意思,组成在一起便可以
告诉我们古埃及曾经发生过什么。

所以符号即是历史--它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
是记录我们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
历史与伦理道德
历史与伦理道德
侵略中國≠進入大陸 历史事实的扭曲与篡改会令被篡改的
历史幻象引导“不正确”的社会舆论,
会产生“恶”的价值观导向。也失去了
侵略华北≠进出华北 对善恶标准的衡量,导致道德观念与社
会发展的要求差之千里,甚至背道而
驰。
南京大屠杀≠占领南京
历史与伦理道德
- 辛追夫人(公元前217-公元前168年)
- 出土时:
1. 裹了20层衣服,浸泡于透明棺液之中
2. 皮肤光滑有弹性
3. 头发、眼睫毛保存完整
4. 内脏器官完好
5. 血管内含有残留血液
6. 胃中138颗甜瓜子
- 墓穴被挖掘后,现正公开展出,这是
道德的吗?
→ 历史是矛盾的
理性?感性?有什么历史人
物改变了历史的发展?
重要人物 – 秦始皇

● 秦朝开国皇帝
● 实质上:中国的开国皇帝
● “百代都行秦政法”
● “废分封,设郡县,修驿道” → 中央集权帝制 →
千古一帝
● 第一个君主专制制度
《晋书》 唐朝 房玄龄

《宋书》 南梁 沈约

我们如何评价“历史都是由胜利
者书写的?”

所谓胜利者写的历史,应该是指二十四史这类由
官方编撰的史书,我们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那
就是,“前一朝代的史书都是有后一朝代的史官
所编撰的”。
问题

1. 如果两位历史学家对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观点,我们如何得知谁对谁错?

2. 历史学家在诠释知识是,是否一定会收到相关文化环境的影响,无法避免主观偏见?

3. 用今时今日的看法批判历史事件是否有失公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