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會員專區


人物

【鏡相人間】殺害2個小孩之前 單親媽媽殺子案

8年來, 小穎始終獨自一人照顧2個小孩。 示意畫面,圖非當事人。 (東方IC)

發布時間 2022.11.07 05:58


更新時間 2022.11.07 05:58

記者| 簡竹書

攝影| 杭大鵬

鏡相人間 新冠肺炎 殺人 憂鬱症 單親


2年多前的那個史上最長寒假,1名單親媽媽殺了自己的2個小孩後,自殺獲救。
她只吞了10來顆精神科用藥,又年輕貌美,網友質疑她假自殺,目的是甩掉2個

小孩去談戀愛,也有人爆料她軟爛不求上進,法院判決書更指她「泯滅人
性」。

只是,記者走訪了單親媽媽住家附近的店家,得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說法。不

過網路上所言全屬虛構嗎?似乎也不盡然。真相是什麼?我們只能盡力從第一
手訪談,加上筆錄、精神鑑定報告等各種文件,試著盡可能接近事實。

隔著透明壓克力板,這位重刑犯朝我走來,坐下。她身形瘦小,約莫150公分,口罩

之下是一張年輕清秀的臉。她拿起話筒。

我問她有否收到我的信?「有,我有在寫回信,可是還沒寫完,寫到媽媽那裡我

就…」意思是停住了。她又說,這裡作息規律,已經開始下(監獄)工場。她走路與
說話都略快,看得出是個急性子。

2020年2月,新冠疫情初起,全球恐慌,在那個史上最長寒假的某一天,一則悲劇新

聞沒有受到太多矚目,新北市一名單親媽媽在汽車旅館勒斃2個小孩後自殺,媽媽獲

救,小孩卻走了。

單親媽媽一審被判死刑,法官指她行徑冷血、泯滅人性,「不判處其死刑,有違天
理,不足以彰顯公義。」二審判決也寫,單親媽媽固然經濟狀況不佳,卻不思尋求協

助來改善經濟,反而執意殺害孩子,泯滅人性,判無期徒刑。三審維持無期徒刑。

長期失眠 罹患重鬱症
怎樣的母親,會狠心一次殺了2個親生小孩?單親媽媽小穎(化名)同意我們查看她的

卷宗。案發時,小穎還差1個月才滿30歲,女兒8歲,兒子6歲。她是典型的年輕單親
媽媽,18歲從高中美容科畢業,就讀某技術學院,1年後休學,休學原因寫「經濟困

難」,學費1年10萬元,她覺得昂貴又不值得。小穎從高中一年級就申辦就學貸款,

直到讀完大一,19歲就欠下27萬元學貸。

她到通訊行工作,認識男友,21歲懷孕,發現時已3個月,有了胎形,小穎不忍墮

胎,未婚生下1女;隔年又懷孕,是兒子,男友再次希望墮胎,但這次發現已6個月,
小穎在回覆我的信中解釋:「拿掉可能母胎俱殞,所以仍保住了胎兒。」2人在小穎家

人要求下登記結婚,但小穎始終住在娘家。

二十多歲的小媽媽哪裡懂帶小孩?幸而母親幫忙照顧,但兒子出生後3個月,母親心肌

梗塞驟逝。兒子愛哭,小穎怕吵到家人,搬離娘家在外租屋,先生依然未同住。隔

年,先生提議離婚,說好小孩皆由小穎扶養,承諾每月付2萬元扶養費,小穎同意。那
時,先生已與另一女子又生了孩子。

這便是小穎成為單親媽媽的過程。依卷宗看來,從小孩出生至案發前,小穎8年來皆一

個人獨自育兒,當一審死刑出爐,從辯護律師、立委、甚至女星隋棠都替單親媽媽發
聲。但很快地,一篇貼文在網路廣為流傳,指單親媽媽不願積極找工作、整天睡覺、

讓小孩吃泡麵,且勒斃小孩後,自己卻只吞了4顆安眠藥。風向瞬間逆轉。

真相到底是什麼?也許可以從那些安眠藥說起。卷宗顯示,27歲那年,小穎因失眠至

診所就醫,經診斷為憂鬱症。她持續看診,但就診紀錄斷斷續續,有時間隔3個月甚至
半年。依後見之明,探視小穎時,我詢問她的就醫歷程,她說:「看了1年多就停藥,

因為覺得有好一點,而且1次要330元,很貴。」妳不知道自行停藥很危險嗎?「對

啊,隔1年又復發。」其實只隔半年,2019年8月,她再次到另一間診所就診,這次,

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
那是案發前半年。她的生活逐漸失序,從工作、感情到日常生活,所有狀況像串通好

一般,一個接一個發生。這些資訊,法院的卷宗裡都有,包括判決書、從檢警到法院

的筆錄,最重要的,還有2份精神鑑定報告,記者便是在精神鑑定報告中,看到了許多

判決書上沒有提到的內容,包括小穎的特殊成長歷程。

不論在法庭應訊、或寫給我的信,小穎不時會提到父親,不過,當她說「父親」時,

指的一定是繼父。記者一共探視她2次、通信往來1次,每次她皆提起繼父:「他是全

世界最好的男人!」「他超級疼我,視如己出,把我當親生的,從來沒打過我,只有

唸一下那種。」案發後,繼父常與二姊一起到看守所看她,「他每次來,結束後我回

到舍房就哭到不行。」在他面前會哭嗎?她搖頭:「不會,我會忍住,不能讓他難

過。」

案發前半年,小穎就因育兒及經濟拮据等多重壓力,再次至精神科就診。 示意畫面,圖非當事人。 (東方


IC)

那生父呢?她不情願地開口,說生父住在看護之家,她每年去探視一次,「但他在那

裡會打人、動手,所以又轉到另外一家。」生父一惹事,小穎就得收拾,例如2019
年,她就在臉書寫:「他捅了婁子,我去收,不是因為他是我生父,沒養過我們,只

是因為不希望他去傷害到別人。」

繼父其實是小穎母親的第一任丈夫,當年他們生了2個女兒,沒有男丁,婆家有意見,

只好離婚。幾年後母親與另一男子結婚,生下哥哥及小穎,但,這男子會家暴,不時

毆打小穎的母親、哥哥,幸而還不至於對小穎施暴,可小穎經常目睹家暴,總是不斷

哭泣,有一次,甚至目睹生父拿摔破的瓷碗割母親的臉。

生父後來犯罪入獄,母親終於得以離婚,第一任丈夫接納了母親及後來的二個小孩,

一家六口團圓同住。對這個新家,小穎顯然十分感謝,精神鑑定時,她就表示搬到新

家後全家相處和睦,她回覆我的信上,也寫著十分感激繼父,「讓我們可以脫離家暴

的陰暗」。

經濟拮据 三人一碗麵
她氣生父不負責任又家暴,多年後,她自己也倉促地成為人母,她又是個什麼樣的母

親?那篇網路瘋傳的貼文形容,小穎的臉書常充斥母愛,現實生活中卻經常只讓小孩

吃泡麵。法官則在判決書中寫到,小穎雖經濟困難,但並未到負債累累的程度,很多

比她更辛苦的人都走過來了。

為了釐清這些,記者走訪小穎住家附近的店家,某間小吃店的店員甲回憶:「她經濟

比較困難,都點一些最便宜的,滷肉飯、麵、滷蛋,有時候小孩會在旁邊吵說:『媽

媽我想吃豆干』她就說:『今天先不要吃。』有一次還點一碗麵3個人一起吃。她比

較矜,每次來都很憂鬱,可是我問她怎麼了,她都說沒有啦。」甲像是懊悔地說:

「有時候我們有糖果餅乾,都會給她的小朋友吃,我知道她很辛苦,但我不知道她是

辛苦到這種程度,如果知道,盡量幫助她都沒關係。」
小穎一審被判死刑,藝人隋棠不平地在臉書上發文,卻很快遭到網友出征。(翻攝隋棠臉書)
甲又說:「她有時候情緒起伏比較大,會凶小孩一、二句,小孩很皮時叫他們坐好,

但不會歇斯底里大吼。2個小孩很可愛,嘴巴也很甜,都會打招呼叫阿姨、叔叔。」甲
似乎猜到我想釐清什麼,補充:「2個小孩很天真無邪,不知道媽媽心情不好,來這裡

都是笑笑的,看起來滿開心,完全不壓抑,如果是長時間受到媽媽不好的對待,或者
如果是不好的媽媽,小孩應該會很壓抑,但他們不會,很正常很活潑,不是會看臉色
的,才會因為嘻嘻哈哈被媽媽罵。」

接著來了店員乙,是比甲資深的員工,認識小穎的時間較久,乙一開口就說:「她對

小孩很好耶,很疼小孩,她很可憐好不好!聽說她以前還有媽媽幫忙,媽媽過世後就
沒人幫忙顧小孩。前幾年她帶小孩來時,還有辦法喝個紅茶、湯、吃個嘴邊肉跟燙青
菜,後來真的沒錢,有時一人點一碗滷肉飯,加一份豆干,3個人加起來不到100

元。」

疼惜兒女 上學親接送
乙大概也是看到網路上說小穎不顧孩子,同樣主動澄清:「之前選舉,我問她會不會
去投票?她說不會,因為不干她的事,我說要投啊,為了小孩子、下一代,她一聽就

說那她要去投票,你懂嗎?如果不在意小孩的人不會這樣。」小穎是在地人,案發後
鄰里議論紛紛,但多半是罵小穎狠心,店員乙緊張地交代我,千萬別寫出店名。

店員丙又更資深,可惜那天我們沒碰到,丙曾在案發後和一名老客人聊到,案發前那
一陣子,小穎確實有些改變,比較沒耐心,會凶小孩,但以前很少如此。

站出來替小穎說話的,還有孩子幼兒園的2位老師。幼兒園老師婉拒我們約訪,但曾接

受司法鑑定團隊的訪談。鑑定報告中,一名老師表示,就擔任母親而言,小穎是稱職
的母親,老師甚至以「非常優秀」形容。老師回憶,小穎投注在小孩的心力相當多,
不僅永遠親自接送小孩上、下課,當幼兒園有活動,例如校外教學、班親會,小穎幾
乎都會請假參加。至於小孩,老師形容:「女兒個性樂觀、兒子活潑助人。」孩子的
父親呢?老師們印象中只看過一次。

小穎離婚後成為中低收入戶,幼兒園學費全免,但需預繳,學期中才退款。老師說,
小穎在經濟最捉襟見肘時,曾詢問能否晚點繳學費,但最後仍準時繳交,一次也沒有

遲繳過。

一位老師甚至說,在經濟能力還行時,小穎有時買小孩的早餐會買太多,老師要她別

買這麼多,她只說:「可是小孩說想吃啊。」對照卷宗,小穎的二姊也曾唸小穎不善
理財,有時會亂花錢,但從二姊的形容可發現,小穎「亂花錢」同樣是花在孩子身

上,例如替孩子買了好幾個書包,外觀都嶄新。

當時,小穎的財務狀況可能還沒太糟。孩子出生後,她24小時照顧,據小穎的說法,

即使兒子生病住院,仍只有她一人照料,前夫探視孩子1年不到5次。直到2個小孩都
上幼兒園,小穎才得以外出工作,貼補家計,她到附近美髮院擔任助理,月薪2萬3千

元,她還有能力替自己、也替小孩買儲蓄險。

難題接踵 生活壓力大
我們找到這間美髮院,老闆仍是同一人,一聽到我們想採訪,他神情沉重,但表示願
意受訪。「她在我們這裡工作有1年多吧,早上10點到晚上8點,我這裡有兒童區,每

天下午4、5點二個小孩下課,她一起接回來,先吃飯,吃完飯在兒童區玩,下班再一
起回家,假日小孩也可以在兒童區待一整天。二個小孩都很乖。」

「她工作態度滿積極的,笑臉迎人,也不會偷懶,該做的都會做,甚至會幫別人。」
可是網路上寫她常整天躺在床上不動?「那是後期吧,我也看出她不太對勁,輔導過
她2、3次,跟她聊,她才講出來,說前夫沒給錢了,她壓力大。有哭啊,但她不會在
別人面前哭,很堅強,聊的時候她才哭。」
小穎回覆記者的信長達11頁,提及對家人的感謝及抱歉,最後提到,從沒將孩子當成沉重負擔,而是甜蜜的負
擔。(簡竹書攝)
小穎回覆記者的信長達11頁,提及對家人的感謝及抱歉,最後提到,從沒將孩子當成沉重負擔,而是甜蜜的負
擔。(簡竹書攝)

「她滿省的,不會亂花什麼錢,也不常出去玩,像她這個年紀的一般都很愛玩。她滿
拮据,有時候3個人吃一個便當,小孩先吃,沒吃完她才吃,我也常跟她講幹嘛只買一
個便當。」

對照卷宗,資料顯示案發前小穎暴瘦,從37公斤瘦到僅剩34公斤,看來除憂鬱症所
致,或許也跟經濟拮据有關。

剛離婚時,前夫依約每月給2萬元扶養費,但後來減為1萬5千元,越給越少,且不時
遲延,小穎常得一再催促,經常處於拿不到扶養費的焦慮中,最後幾個月甚至沒拿到
錢,她氣得傳LINE給前夫:「你們要逼我走上絕路嗎?還是要我去做酒店?」前夫也

非惡意,他與後來的女友又生了2個小孩,自身壓力也不小。但,小穎不免更難熬了。
案發前半年,事情更是接踵而來,她與交往2年的男友分手,情緒低落,工作也不順,
與店內一名設計師吵架後離職,但,要再找到能接送小孩的工作談何容易,她失業好

一陣子,只好又回美髮院。多事之秋,偏偏特別需要錢,女兒被牙醫告知需根管治
療,費用數萬元,小兒子則有弱視傾向,需要長期治療。

她第一次爆炸是案發前3個月,某天早上,美髮院發現小穎沒來上班,電話也不通,轉
而聯繫小穎的哥哥,哥哥衝回家,發現妹妹用工業用膠帶封住口鼻。那天,小穎先吞
了幾顆安眠藥,再封口鼻,旁邊留有她用注音符號寫給子女的紙條,大意是:「寶貝
們,媽咪如果沒有再醒來…打給二阿姨,電話是XXXX。」卷宗並補充,小穎原本是寫
前夫的電話,後來劃掉了。

案發前,小穎就多次向前夫表示快活不下去,也曾對哥哥透露自殺念頭。我問小穎,

案發前只有封住口鼻那一次自殺經歷嗎?她點頭,「會擔心自己做傻事,因為常有那
種念頭,但會想到小孩怎麼辦?前夫萬一沒把小孩帶走怎麼辦?所以沒做。」

小穎原本與子女住小套房,後期存款所剩無幾,恰好哥哥、嫂嫂想搬家,2家人決定一
起租屋,分擔房租。小穎解除所有保單,拿回約10萬元,預付兄嫂5萬元房租。本以
為2家人能互相照應,幾個人生經驗尚淺的年輕人哪裡明白,同住容易因生活習慣差異
而產生摩擦,何況小穎有重度憂鬱症,常失眠,兄嫂的2個小孩又還小,難免會哭。

病況惡化 蒙自殺陰影
憂鬱症持續惡化,後來她甚至無法工作,只好再次從美髮院離職。「我常常一整天不

出房門,是房門喔,不是家門。我不敢出去面對他們(家人),我看到任何人都怕,
包括看到自己的小孩都怕。」她也知道自己不對勁,幾次央求前夫把小孩帶走,無奈
前夫另有2個小孩要顧。卷宗顯示,她也問過哥哥,但哥哥也有2個幼兒。
小穎說:「我還有google寄養家庭、社會局,google過好幾次,可是寄養一個小孩
要2萬多元,我去哪裡生這麼多錢?」不只如此,想將小孩安置在寄養家庭,需符合一
些要件,小穎可能不符。

出庭時,小穎表示 自己長年獨自承受育兒重擔,連小孩生病都只有她一人在照顧。示意畫面,圖非當事人。
(東方IC)

送人領養呢?她嘆,說得容易做得難,「沒有人想當現成的爸媽,他們不可能視如己

出,沒有人可以讓我放心,聽過太多虐待的,我連保姆都沒請過,貴又不放心,有證
照的保姆都可以把小孩虐死了,我只有住在小套房時,曾有半年請樓下鄰居當保姆,
她很疼我小孩,沒收錢幫我照顧,其他時間我從沒請過。我…我沒有想到最後會變成
這樣…」儘管已過2年,她的病情也穩定許多,一提到小孩,小穎就忽然猛掉眼淚。

看來,網路流傳的那篇貼文並沒有太扭曲,小穎搬來與兄嫂同住後那短短3個月,她經
常關在房內不敢出門,自然無力再悉心照料小孩。只是,貼文者所見所聞,恰是小穎
一人獨自育兒長達8年後,憂鬱症最嚴重之時。

筋疲力盡 離家釀悲劇
悲劇像設定好的炸彈,一分一秒倒數計時。小穎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照顧子女,一部分

責任自然落到同住的嫂嫂身上。嫂嫂自己的小孩更小,壓力不免跟著增加,居住空間
又小,經濟窘迫的2家7口人擠在屋內,年輕人又衝動,一吵架就在臉書貼文。

就在那個令全台父母筋疲力竭的史上最長寒假,2020年2月11日,原訂的中小學開學
日,孩子們仍在家中,嚴重失眠的小穎嫌嫂嫂講話太大聲,讓她無法入睡,但那是白
天。嫂嫂深感委屈,何況她也很疼愛小穎的2個小孩,常幫忙照顧,小穎卻在臉書抱怨
她。嫂嫂自覺被當成免費保姆還被嫌,隔天忍不住在臉書抱怨。小穎憤而帶著孩子離

家,深夜才在哥哥勸說下返家。

嫂嫂滿腹委屈,半夜再發文抱怨小穎鬧自殺又離家。隔天2月13日,嫂嫂退還小穎3萬
多元的預付房租,示意她離開。筋疲力盡的哥哥也在臉書貼文,大意是妹妹將自己的
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晚上6點,小穎再次拎著行李帶小孩離家。

小穎投宿汽車旅館,深夜小孩入睡,她自覺無家可歸,萬念俱灰,決定帶著小孩走。
她拿枕頭悶小孩,小孩掙扎,她狠不下心,放棄。哥哥發現她沒回家,急得頻頻傳訊
息,說若不回訊就要報案,小穎才回覆表示沒事。

小穎後來接受鑑定時說,第一次動手不成後,原本想退房帶小孩回去,但後來看到嫂
嫂又貼文:「你們3個可不可以消失在我的世界。」

從用詞看來,嫂嫂顯然也瀕臨潰堤。只是,多事鄉民紛紛留言,用詞尖酸,更有人罵
小穎是「不要臉的人」。偏偏小穎就是忍不住一直去刷嫂嫂的臉書,且一一查看每則

留言,情緒更加被刺激。
案發那天,小穎吃完藥又喝了威士忌。示意畫面。(pixabay)

二天後的傍晚,小穎再次決定帶小孩一起走。行李中有憂鬱症藥物,夜晚,她哭著將
安眠藥磨成粉,放入果凍中餵小孩,等待藥效發作期間,她自己也吞1、2顆安眠藥,
接著開始喝威士忌,一邊喝,又忍不住不斷重複觀看嫂嫂的臉書與留言,感覺耳邊似

乎一直有人說著臉書上的文字,她不停地哭泣。喝完一瓶迷你瓶威士忌,小孩熟睡,
她一邊哭,一邊用傍晚騎車買回來的童軍繩先勒女兒,女兒反抗了一下,她仍未鬆
手,勒斃女兒後,她再勒斃兒子。

便是這段行凶過程,讓法官認為她泯滅人性。只是,檢警偵訊時,小穎卻表示自己當
時意識清醒,沒有服用任何藥物,很清楚自己在殺人。她並未提及勒小孩前,已先吞
了1至2顆安眠藥、又喝威士忌。

不知她當時是忘了,或刻意不提。那時她一心求死,卷宗顯示,她被送醫救活時嚷
著:「為什麼要救我?」後來警方偵訊,問她為何想帶小孩一起走,她答:「我不想
留他們在世界上,因為我覺得活得很累。」開庭時,小穎也主動問法官:「可以直接
判死刑嗎?」法官問她原因,她答:「因為不想活了。」最後法官問她有無要補充
的,她又說:「希望判刑不要拖太久。」

服藥飲酒 意識不清楚
那夜,小孩斷氣後,深夜11點41分,她傳訊息給前夫:「我走了,去陪孩子們,不然

他們黃泉路上會很孤單。」11點52分,她以手機轉帳6萬元給二姊,那是她僅剩的所
有存款。

接著她吞了一些藥,又喝另一瓶迷你瓶威士忌。藥物數量,她幾次說的都不太一樣,
可能自己也忘了,以偵訊時為例,她是說4顆安眠藥、加上其他抗憂鬱與抗焦慮藥物共
9至10顆。她開始昏睡,前夫近凌晨4點才看到訊息,立刻打LINE給小穎,打了幾通她
都未接,後來改撥手機,小穎終於接電話。前夫叫她別開玩笑,小穎說自己沒開玩
笑,前夫頻頻追問她人在哪裡,小穎說了汽車旅館名稱。前夫趕到時,小孩已死亡,

小穎昏迷,經急救醒來。

這段過程,讓鄉民認定小穎是假自殺,否則怎會只吞4顆安眠藥,又告知前夫自己在何
處?後來檢方訊問,小穎的回答是,不太記得前夫有打電話來,吞下安眠藥後的記憶
已很模糊。警方在旅館房內發現一把水果刀,是小穎離家時所帶出,小穎說本打算用
這把刀自殺,但吃藥配酒後,卻昏睡了。

想自殺,卻接了前夫電話,還告知所在地,最後也沒用水果刀自殺,確實難以理解。
只是,服用安眠藥若超過平時的量又未能就寢,便有可能產生夢遊、行徑奇怪等異

狀,患者事後卻毫無印象,相關案例早已屢見不鮮,這些是服用著名安眠藥「史蒂諾
斯」後的可能副作用,史蒂諾斯因此被列為第四級管制藥品。記者查詢小穎服用的安
眠藥名,顯示其含有與史蒂諾斯同樣的關鍵成分。
對此,鑑定報告中恰有一段類似內容,小穎曾向鑑定人員提到,有次睡前服用加倍的
藥物,後來竟出現「斷片」,隔天兒子告訴她,她前夜吃了兒子的食物,但她對此毫
無記憶,十分驚訝。

對於小穎確實想自殺這一點,小穎的哥哥、二姊倒是從未懷疑。那夜,她忽然轉帳6萬
元給二姊,凌晨2點多,哥哥急忙LINE她:「妳錢轉給姊做什麼?」似乎猜到小穎心
思。

從資料看來,兄妹倆儘管不時吵吵鬧鬧,感情依然緊密,案發前2個月,哥哥曾受傷住
院,小穎就去醫院照顧,那幾天小孩無人接送,最後竟是由8歲女兒去接6歲弟弟下

課。哥哥顯然也極疼愛小穎,也因為一直擔心妹妹又自殺,連帶讓妻子、小穎的嫂嫂
感到壓力甚大。

多重困境 解讀大不同
案發後,廖蕙芳是小穎的第一個辯護律師,她形容第一次看到小穎的印象:「瘦瘦小
小的,比我還瘦小,這麼瘦小的年輕人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

晤談後,廖蕙芳以「多重困境」描述:「她到後期是失業的,我們一般人失業都會焦
慮了,她又是單親媽媽,本來就很難,又憂鬱症,你有沒有發現她惡性循環耶!我們
一般遇到的困境可能1個2個,這案子是所有的困境都在她身上。」

廖蕙芳至今記得判決書裡這些話:「被告(小穎)跟死者是親生子女的至親關係,且
是單親家庭,被告本應善盡為人母的職責,悉心將小孩照顧長大成人,被告僅因一時

生活不順遂…」長達8年的獨自育兒壓力,被法院解讀為「一時生活不順遂」,廖蕙芳
形容:「被告所有的困境,法院都沒有在看,反而用被告的困境來指責被告。」
一個事實,二種解讀。單親是雙倍的重擔,法院卻解讀為更該因此悉心照顧子女。連
小穎的經濟困境,法院也持不同觀點。案發前小穎失業,又拿不到前夫的扶養費,還

被告知子女各需要一筆不小的醫療費;此外,她每月還有近3千元的學貸,她還了10
年,餘額仍有10多萬元。走投無路下,她解除所有儲蓄型保單,才有些現金。但,法
院卻因此解讀她並未負債累累,許多人比她更慘。

小穎經濟壓力大,花費卻極自制,信用良好,卻因此被法院解讀為並未負債累累、許多人比她更慘都走過來
了。 示意畫面,圖非當事人。 (東方IC)

恰好,專家鑑定報告也對小穎的經濟狀況做了分析,卻是完全另一種解讀。紀錄顯

示,小穎有6張信用卡,但每月刷卡金額甚低,有些月分甚至是零,且「均全額繳清無
延遲紀錄」,鑑定報告因此特別提到,小穎儘管經濟困難,「並沒有養成刷卡養債的
習性」。
辯護律師李晏榕說,人們指責小穎為何不將小孩送人領養,然而8歲與6歲的孩子在台灣要找到收養家庭,難度
極高。

法官難以理解的,也許還包括育有2個幼兒、學歷又不高的單親媽媽,求職有多難。小
穎的二審辯護律師李晏榕就說:「小穎講過一段經歷,那時她剛從美髮院離職,騎著
摩托車沿路找工作,早餐店她沒辦法去,因為要送小孩上學;她也有看到泡沫紅茶店
徵人,但需要週末排班。」小穎找過最有可能勝任的,是一間公司的行政助理,「只
需要隔週六上班,一個月2天,但週末要找8小時的臨托保母,行情是2千500到3千

元,一個月要5、6千元,但她月薪才2萬6千還是2萬8千元,還要扣掉房租跟其他開
銷。」

憂鬱標籤 社會難諒解
李晏榕又說:「她的故事裡還有個問題,台灣人對憂鬱症沒那麼了解,大家會覺得你
委靡了幾個月,夠了吧,要不要振作?但當她還在發病期,一直叫她振作對她反而是
壓力。」
小穎IG的最後一則動態,她模擬已逝母親的語氣,發簡訊給自己。(翻攝IG)

何止一般台灣人不理解,卷宗顯示,案件審理時,小穎就醫的精神科醫師出庭,證稱

小穎罹患重度憂鬱症,檢察官卻問:「是不是只要按時服藥並定期回診,她的鬱症就
可以緩解或獲得控制了?」

小穎為什麼罹患憂鬱症?是因為獨自育兒的壓力、離婚、還是母親驟逝?小穎的IG至

今未關,她的動態很少,5年來共僅33則,最後一則是2019年7月、案發前半年多,
照片是一則簡訊的截圖,簡訊寫:「○○○(小穎姓名),你不必一直堅強。我知道

有很多負擔讓你失望,但你不應該單獨承受。有很多人愛你,願意分擔你所承受的負

擔,雖然你看不到我,但我就是其中之一。」署名是「媽媽」。

那時母親已過世5年,應是小穎仿照母親口吻,發簡訊給自己。照片下方的貼文寫著:

「…誰能夠告訴我『沒事,我還在,而且會一直在。』媽,我好想妳…」
獨自育兒之艱辛,長年呼籲成立「育兒支持團體」的立委王婉諭很有感:「我第3胎是

雙胞胎,還在坐月子,先生就外派,我一個人帶4個孩子,那1年非常、非常辛苦,1

個孩子去上學,另外3個沒上學時,光是要去接上學的孩子,就不知道怎麼辦。有時連
出門買菜都不容易,我沒有辦法帶著4個孩子買菜,靠住附近的家人幫忙。」她回憶那

段時間:「只要孩子上床睡覺,低潮就來襲,甚至會哭,覺得好無助。但即使要去看
身心科都沒有時間,你要怎麼帶著孩子出門看醫生?」

立委王婉諭說,台灣的育兒問題一直不被正視,政府提高生育率的方法向來僅有補貼,成效有限。

王婉諭說,小穎的事件反映了長久以來的育兒及生育率議題,「並不是說她的行為是

可接受的,而是這是系統性的問題,我們必須面對。」她表示,要政府增加預算恐有
難度,她建議從現有資源著手,「我們其實有《家庭教育法》,每個縣市有家庭教育

中心,只是功能不彰,如果家庭教育中心辦活動時,能把住在同樣地區的家長媒合起

來,組成育兒支持團體,寒暑假你顧一天、我顧一天,壓力跟經濟負擔都會減輕很
多。」
 

邊緣智力 量刑未參酌
除了單親的育兒壓力、失業、憂鬱症,小穎還有一個未被注意的特質:智能位於「臨
界值」。案發後,小穎曾進行2次魏氏成人智力測驗,俗稱智商,第一次為78,第二

次76。智能障礙的標準是70以下。

智力位於臨界值,代表什麼意義?今年7月,廢死聯盟曾針對小穎的案件舉辦座談會,

台大法律系教授謝煜偉提到,日本近年有本暢銷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作者
是一名精神科醫師,「他觀察一些犯罪少年,發現他們有非常高的比例,智力測驗數

值落在灰色地帶、臨界值,他們的情緒反應、認知,以及對事物的僵固程度、處理與
反應程度,在常模下跟一般人有些差異。」

多年來小穎的人生像駛進漫長隧道中,看不到盡頭。示意畫面,圖非當事人。 (pixabay)
小穎恰是臨界值。謝煜偉說:「她的智能落在灰色地帶,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

突發狀況的反應、以及如何尋找合法的替代行為,跟智能100上下的人差異在哪裡?
是很重要的,可惜一、二、三審的判決都沒進一步說明,只說沒有落在70以下。」

謝煜偉表示,這與司法量刑時「可責性」的判斷有關,「為什麼她會在那個情境下走

不出來,眼睛只看到要將2個孩子一起帶走?或許啦,這需要進一步鑑定,但有沒有可
能是這個原因,使她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沒辦法像我們一樣求助、或轉個彎。她的思

考比較線性,覺得自己好像只剩這個選項,光是她自己自殺,2個小孩留在這個世界很

可憐,只好帶他們一起走。她思路的模式及動機的形式,有沒有可能從臨界值的意義
去解讀出來?」

此案敏感,一位不便具名的精神科醫師對我們解釋,小穎智力雖未低於70,但精神醫

學上並非就此簡單一劃為二,而是將70至85之間稱為「邊緣智力功能」或「邊緣智力
障礙」,2014年國外學者Minna Peltopuro等人的研究便指出,相較一般人,邊緣智

力功能者的學習成就較低,工作技術能力較差,社會階層也較低,另外,情緒衝動控

制、注意力也較差。

「衝動」一詞,恰好也出現在小穎的智力測驗報告分析裡,報告分析,小穎在答題過
程中,「遇到困難的題目時,容易放棄,較不願多思考其他可能的答案。」「彈性轉

換的能力相對較弱。」此外,「衝動性較高。」

只是,從憂鬱症到邊緣智力功能,法官在確定小穎沒有智能障礙,犯案時也清楚知道
自己在殺人,不符合《刑法》十九條的減刑標準,便沒再細究。但,《刑法》另有五

十七條「量刑標準」,即判刑時該考慮的事項,包括犯罪動機、犯罪時所受的刺激、

犯罪手段、犯罪人的智識程度等。

單親父母 無制度支持
刑事辯護律師協會理事長林俊宏就指出:「最高法院早就有很明確的見解,說法院在
評估被告的精神狀態時,就算不符合十九條,也要依照五十七條,量刑時把心智狀態

考量進去,審慎量刑,因為量刑本來就要考慮到被告的所有狀況,自然包括精神狀

態、人格發展、智能狀態,這些會影響被告要不要做某些行為的決定。」

小穎不僅有重度憂鬱症,智能也處於邊緣智力功能,律師林俊宏說,即使未達減刑標準,法院判刑時也應依
《刑法》57條,將上述狀況考量進去。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林綠紅更是感慨:「如果是典型的個案,小孩顧得亂七八

糟,例如變得很髒、或身上有些不能解釋的狀況,現在公立幼兒園老師的敏感度很
高,很快就會通報,社會資源可以介入。這案子很反諷的是,她(小穎)把小孩顧得

太好了,狀況都沒有被發現。這個媽媽一直矜著,矜到最後,直到有一天幼兒園老師
發現媽媽本人不太對勁,才去通報。」可惜,細心的老師發現時已是案發前幾天。
但,通報就真能解決嗎?林綠紅說,目前的兒福政策是兒童盡可能與父母同住,除非
父母不適任,才進行安置,但小穎並沒有不適任,孩子恐難安置。她說,自己在案發

後也一直在思考社會安全網的漏洞,全案像另一種型態的「照護殺人」,「她並不是

沒有去問,但就是沒有人可以接手。現在單親父母這麼多,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制
度,當一個爸爸或媽媽無力負擔,走不下去時,有沒有辦法讓他休息一陣子、稍微喘

一口氣,像長照的喘息制度。」

無奈案件很快三審定讞,所有的討論只能戛然而止。律師愕然。至於小穎,案發後,
她因有強烈自殺傾向,被安置到急性精神科病房;後來轉到看守所,規律看診、服

藥,憂鬱症緩解,二審時她終於沒有自殺念頭,從希望趕快判死刑,改為請求從輕量

刑,只是,法院始終認為她「泯滅人性」。

定讞後,小穎從看守所被移監至女子監獄,在這裡,她將度過至少25年的漫長歲月。

無期徒刑假釋門檻是25年,但一般多半關30年以上才能假釋,意即出獄時她大約60

歲。刑罰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避免同樣悲劇?司法似乎並不探究。而就在截稿前一
週,新北市出現一則新聞,警方破門而入時,屋內一名6歲男童已死亡,媽媽經搶救挽

回一命,又是一件單親媽媽攜子自殺案。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生命
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

保障。

★《鏡週刊》關心您:安眠藥為醫師處方用藥,民眾若有睡眠障礙,應找睡眠或精神

專科醫師診治,積極找出病因,並依照醫師指示正確服用藥品。

★《鏡週刊》關心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侵害、性騷擾,請

立刻撥打110報案,再尋求113專線,求助專業社工人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