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它会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它的症状包

括幻觉、妄想、混乱的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案研究,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
地了解这种疾病。
个案背景
李先生,男性,32岁,已婚,有一名两岁的女儿。他是一名建筑工人,在工作上表现良
好,但近几个月来,他的同事和家人开始注意到他的行为异常。
李先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经常自言自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变得敏感。他经常抱怨
自己被人跟踪和监视,认为自己是被政府和外星人控制的受害者。他还开始相信自
己拥有特殊的能力,可以与外星人交流。
最近,李先生的妻子发现他经常在夜里出门,说要去与外星人见面。他的妻子非常
担心,带他去看了一位精神科医生。
诊断和治疗
经过详细的评估和检查,李先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他的医生建议他接受药物治
疗和心理治疗。
李先生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他的症状有
所改善,他开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他也学会了如何应对自己的幻觉
和妄想。
治疗后的变化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李先生的症状明显减轻。他变得更加稳定和理性,开始重新参与
家庭生活和工作。他的妻子和家人也看到了他的变化,对他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李先生也意识到自己的症状,并开始学习如何管理和控制它们。他也意识到精神分
裂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不是一种无药可救的绝症。
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但它并不是无法治愈的。通过及时的诊断和
治疗,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并重返正常的生活。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类似的症状,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帮助写作网(
HelpWriting.net)拥有专业的医学团队,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的专家将为您量
身定制治疗方案,帮助您走出精神分裂症的困境。
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最难描述、最难做出完整定义的重性精神病。在千余年的有
关记载中,直到1896年才由德国的克雷丕林做为一个独立疾病(早发性痴呆)进行描
述,1911年瑞士的E·布鲁勒建议采用精神分裂症。在一般人群中总患病率为3~8‰,年
发病率为0.1‰。我国1982-1985 年进行的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
明: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难与共病率为5.69‰,时点患病率为4.75‰。其中
城市时点患病率6.06‰明显高于农村的3.42‰。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机率为
7.0~9.0‰,平均8.6‰(shields 与slater 1975)。 其实很多的疾病都能预防,只要我们做
好预防的工作。由于现在生活的提高,使之人们的身体状况越乏的有所减退,导致现
在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越来越多,精神分裂症就是很常见的一种,患者会出现幻听、
思维出现混乱、易激惹等表现症状,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痛苦。那么,对于精
神分裂症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
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
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CF4此前被发现是一
种导致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基因,但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它的许多功能影响。研究发
现,TCF4 可以调节许多不同的基因网络,这些基因网络参与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神
经元活动,主要在神经发育的早期阶段。人类干细胞模型表明,TCF4的影响在早期发
育中最为相关。 氯氮平的粒细胞缺乏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定期检查血象是一个
比较好的预防方法。我国临床医生总结多年经验,发现绝大多数白细胞减少或粒细
胞缺乏都发生在开始服药的半年到1年之内。所以,如果能在半年内定期验血,1年内
适当地验几次血,一旦发现白细胞有减少趋势,立即停药,应该能够有效地预防粒细
胞缺乏的发生。在应用新药利培酮和奥氮平的病例中,也有出现白细胞减少的,但尚
无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报道。 关于妄想痴痴呆的归属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妄想痴痴呆
应作为一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如Kepбиков(1958)将妄想痴痴呆作为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一个变异来描述,认为其临床发展过程与法国Magnan所研究的
慢性妄想性精神病相同。南京精神病防治院对诊断为妄想痴痴呆的病人,经16~20年
随访观察,认为不支持妄想痴痴呆是一个独立疾病单元的观点(翟书涛,1978)。现举一
例病程为30年的系统性妄想痴痴呆最终出现精神分裂症特有症状的病例,其发病经
过和归转如下。 这些试验均以“捕捉”症状发生当时的脑功能变化为目的,但存在这
样的缺陷,即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种主观体验,试验数据的质量将最终取决于患者报
告其症状的可信度和忠实度。而且,标记症状发生的过程,如移动手指或揿按钮这些
动作本身也可能影响脑部的功能状态。 在确定改善依从性的最佳手段之前,医生必
须找到合适的方法,评估具体患者的真实依从性,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究竟
哪种评估依从性的方式最理想,长期以来始终有争议。患者自我报告、家人高报告、
处方单、数药片等方法各有利弊。ARP | 科技网邮箱 | 联系我们 | 违纪违法举报 在精神
分裂症疾病的急剧阶段,处于躁动兴奋或很不合作者,应给予安静的环境和耐心的
护理。安静合作者应尽早参加到治疗集体中去。并通过讲座等形式将疾病的规律、预
防复发的措施告诉患者。求得患者的合作。武春燕等(2000)在上海地区验证了NT-3基
因G1u/G1u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OR=8.89,P<0.05)。邓红等(2000)在115个中国
病例家系中观察到该NT-3基因的启动区微卫星多态的147bp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存
在连锁不平衡,尤其症状较重患者中更为显著,说明NT-3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某些
亚型相关联。 B.紧张性兴奋:以突然发生的运动性兴奋为特点。病人行为冲动,不可理
解,言语内容单调刻板。如病人突然起床,砸东西,伤人毁物,无目的地在室内徘徊,
不停地在原地踏步,动作古怪作态,言语零乱,可出现语词新作及模仿言语。可持续
数天或数周,转入木僵状态。本型病程多呈发作性,预后相对良好,自发缓解较其他
类型常见。 1.心理疗法是最好的治疗方案,但成本太大!通常一个医生诊断病人心理
问题所在,过程中至少得花10个工作日(80个小时),如果病人因隐私问题可能永远不
告诉咨询师,那诊断会更难,这只是诊断病因所用的时间,治疗时间更长,一般为1年
至3年,且心理治疗过程医生非常累、花费苦心,遇到问题,有时医生也会精神崩溃~~
这样医生一身中可能只有几十个个客户,没法赚钱...医生也需要赚钱养家,治疗的过
程,病人对医生精神意志也是种折磨(精神疾病有“传染”的特征) 美国芝加哥和纽约
的调查资料(Hollingshead,Redlich,1958)发现最低社会阶层人群中,精神病患病率最
高;功能性精神病中以精神分裂症最明显;首次入院率的统计资料以经济低水平的
阶层,精神病的入院率最高。英国Nottingham 调查资料(1987)亦有类似发现。 神经
生化、生理、精神药理等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脑成像技术在临床研究工作中的
应用,推动了本病神经生化基础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②临床特征评估。常
用的评估精神病性临床特征的工具包括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
性症状量表(BPRS);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精神分裂症” 这个词,但大多数人都不清楚它
是什么。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障碍。在世界各地大约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人可能
患上这种疾病。有的患者无法处理日常事务,有的患者人际关系疏离,更有甚者整日沉
醉在自己的感受世界中,象做白日梦一样。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在遗传生物学、生物化
学等实验室检查尚未发现有特异性变化以前,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即诊断建立在临
床观察和描述性精神病理学的基础上。 除了模型本身之外,一些行为及教育方法可
以协助临床更好地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例如,多种形式的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
者适应疾病,改善自知力及针对治疗的态度,进而改善治疗依从性。动机式访谈可用
于强化患者自身的选择及对疾病的责任感,进而更好地参与共同决策及改善治疗依
从性。当医生采用非评判的、共情的立场,试图想患者之所想,引出患者针对药物的
顾虑和信念时,治疗依从性也有望得到改善。(1)存在广泛情感症状时,就不应做出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已明确分裂症的症状早于情感症状出现; c.建议经常换位思
考,在受伤害的角度去感受下,比如经常看电影,喜欢的主角,身边所爱的人,在自我
精神中注入恻隐之心,用移情心理效应改变自我 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
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最早涉及的是 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
志的关怀、同情,对亲人的体贴。病人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平淡,对
生活、学习的要求减退,兴趣爱好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体验日益贫乏,
甚至对那些使一般人产生莫大痛苦的事件,病人表现淡漠,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情
感联系(情感淡漠)。如亲人不远千里来探视,病人视若路人,也不能唤起病人任何情
感上的共鸣。在情感淡漠的同时,病人可对细小事件产生爆发性情感反应。 Copyright ©
2005 - 2024 www.med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医教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一过性ALT升高,也是应用抗精神病药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国内曾进行过不少研究,
发现以氯丙嗪最为严重。在长期应用氯丙嗪的患者中,几乎一半会有ALT升高,甚至
出现其他肝功能变化的情况。其余各种药物都有2%~10%ALT升高的可能,在统计学没
有显著差别。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作大样本长时期的随访研究。 学校总机:029-
84774114 现有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十分重要,虽然遗传模式未明。
最近有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有神经发育异常,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病所共有,
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
境因素包括胎儿期的感染,围生期、分娩过程中的损害以及社会心理压力。研究资料
提示,精神分裂症可伴有脑结构的变化:侧脑室扩大,特别是颞叶和额叶,可见于疾
病发生早期,与病程发展无关。这些变化起源于遗传控制的脑发育不对称,或与母
孕期、围生期感染等合并症有关尚不清楚。能阻滞DA 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控制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否存在DA系统功能过分亢进,尚有待进一
步证实。 尽管精神分裂症被发现已超过一个世纪,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过各种
理论和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反精神病学运动(anti-psychiatry movement)中,甚至
有人提出根本就不存在精神分裂症这种疾病。然而,诸多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理论和
说法,都被一一否认了,因此,人们把注意力逐渐放到了遗传上面:随着大规模测序
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展,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常人的基因组的不同,是一条便捷快
速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 ④疗效: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52例,
近期痊愈28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
本次会议设立新环节——病例展示,现场邀请杨天龙医生模拟患者、朱刚教授扮演
医生,进行精神科病例的演示。通过案例更生动的展现了问诊、医患对话的重要性。
同时,专家对病例的点评和解答,更是为线上、线下的青年学者在精神分裂症治疗方
面提供了多角度的治疗思路。 由单基因控制的疾病通常被称为单基因疾病。而如果
是某些基因被发现在某种情况下起作用时那么则被称为多基因。2017年,斯坦福大学
的一个科学家团队进一步扩大了基因分类范围并由此创造了omnigenic一词--用来描述
可能跟数千个基因有关的性状或疾病。咱刚才讲到,有22个基因的罕见遗传突变并
没有SCHEMA研究中做深入探索。而其中的AKAP11,正是另一大精神疾病——双相情
感障碍最强的遗传风险因素。 (i )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
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
为精神分裂症是“力必多”(Libido)退缩到依附于自我的地步,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
不会产生移情.M.klein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源在幼儿期,在此期内往往把自我与母亲的
化身裂成“ 完全好的与完全坏的”两个部分,如不能顺利渡过此期,以后有可能罹患精
神分裂症。心理生理学假说认为:除素质一应激作用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知和认知
方面存在有特异的缺陷。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过度警觉”(Overarousal),特别是较为退
缩的慢性病例中这种表现更多。Kraepelin和Bleuler都认为精神分裂症状大都可追溯到
注意与感知能力减弱。另外多梦对精分患者有益,可以很大程度上条件和舒缓精神
上的压力,多梦的方法是睡懒觉,比如本来8点起床,每天托到10点起 缓解后睡眠基
本正常,无特殊原因再次出现较严重的睡眠障碍。如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
惊醒、早醒多梦等并持续一定时间,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WHO组织的国际精神分
裂症预后的调查,并在10个国家12地区进行了新发病人的研究(Jablensky,1992),如丹
麦的Aarhus,印度的Agra和Chaudegach ,哥伦比亚的Cali,美国的夏威夷和Rochester,尼
日利亚的Ibadan,前苏联的莫斯科,日本的长崎,英国的Nottingham和捷克的Prague,每
个试点地区人口为10万~300万人,对每个地区新出现的年龄在15~54岁的精神病人进
行筛查。2年内有1500人经筛查后进入第2阶段详细检查,包括PSE。总共筛出有明确发
病年龄的患者1218人。按照广义精神分裂症定义的诊断标准,发病率为1.5‰(丹麦
Aarhus)~4.2‰(印度Chaudegach农村)。若按狭义的精神分裂症(PSE-9 interview
CATEEGO程序),则各中心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0.07‰~0.14‰),大致为0.1‰。 流
涎是氯氮平特有的不良反应,较难解决。它与剂量大小有关,可以用适当调整剂量的
方法来使之改善。其他新药都没有这个缺点。 5-HT6受体基因杂合子C/T基因型与精神
分裂症呈负相关(RR=0.47,95%CI:0.25~0.88),但未证实DAT、COMT、D2DR、D3DR
及D4DR受体基因的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中的作用。 长效针剂也有一些缺点。相比于
患者,患者家属往往更容易接受长效针剂治疗,而患者本人常常因为怕疼及害怕失
去自主权而拒绝。长效针剂还伴随着耻感,即“不愿吃药的患者才打针”,还有很多患
者甚至医生并不了解长效针剂。一些医生可能会因为不会用而不敢使用,或因为医
保或其他医疗制度问题犹豫不决。 (c)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
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以情感淡漠,伴幻觉的
被害嫉妒妄想、思维内容贫乏,情感倒错、评论性幻听和怪异不系统妄想较为常见。
以上社区精神分裂症大多为病程5年以上的病人,约占80%,其中10年以上慢性精神
分裂症占25% 。 若确是如此,寻找理想抗精神病药就得另辟蹊径。最近有人在研究谷
氨酸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就是基于这一可能。 1.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
以思维、情感、行为不协调,医学|教育网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特征,无意识、智能障
碍。 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学家协作研究调查,发现生活在芝加哥城内贫穷人群的
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率最高,以精神分裂症最明显(Faris,Dunham,1930~1933)。对纽
约附近社区调查的资料发现了患病率与社会阶层呈负相关。患病率在低经济社会阶
层与高经济社会阶层之比为9∶1,以低经济水平阶层的患病率最高(Hollinghead
Redlish,1958)。台湾社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社会
经济和教育程度呈反比,以无职业或技术性很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林宗义,1953)。我
国1982年进行的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资料,发现与上述相似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经济水平低的人群为10.16‰,无业的人群为7.50‰~25.41‰,明
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人群(4.75‰)和就业的人群(2.90‰~6.87‰)。推测可能与物质生
活艰难、社会心理应激多有关(沈渔邨,1986)。 D3亚型较多分布于基底核腹侧靠近边
缘系统的部分,这一部位被认为与思维功能的关系密切,因此在精神分裂症的多巴
胺研究中备受关注。一种高度选择性的D3拮抗剂U99194A(对D3的亲和力是D2的20倍)
被证实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多巴胺能特性的行为激活作用,但并未增加多巴胺的
释放,故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据此认为D3亚型与D2相反,具有行为抑制作用。试验
证明选择性的D3激动剂在不改变多巴胺释放的剂量下,具有行为抑制作用,这是对
上述假设的支持。不仅如此,研究者们由此推测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分别
与D3介导的多巴胺能不足和过度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可能性很高--概率可能达到
80%左右。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大批不同基因可能参与其中。a.晚发性精神
分裂症(late-onset schizophrenia):按DSM-Ⅲ-R诊断标准,45岁以后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称
晚发性精神分裂症。多数作者的观察,以女性、偏执型的比例较大,幻听是第2个常见
症状。Schneider一级症状,如思维插入、思维广播有时可见,但较青年发病者少。阴性
症状少见。有作者报道,病前人格以偏执为特征者,转为慢性的危险性高。对抗精神
病药物的治疗反应良好(H.Hafner M,1994;Alan Lipton,1995)。 2.从低剂量开始,然后
逐渐加到有效推荐剂量[2]。若治疗不足4~6周,除非出现明显的难以耐受的药物副
作用如锥体外系副反应等,否则不应换用不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2]。 心理导读:恋
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
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
要... 1.学习写实主义绘画,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物透视知识(不是抽象或卡通画),学一
年后(即使学不会也不要紧),你就知道构成一个画面有哪些要点了,如果用透视、
光影、色彩去理解你看到的东西,试图把透视结构画出来,尝试理解人物与环境的光
影关系,幻视马上消失…因为人的大脑不具有精确计算功能,当你用知识去理解
它时,大脑自己做出判断,告诉自己他不存在,然后它就消失了国内外的调查资料均
表明,家庭成员对病人的不正确态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均可影响病人的病情
预后或导致复发。如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对176个病程5年以上的
慢性病例,用多重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18个可能影响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预
后的因素,发现家庭照顾占首位,回归系数值最大,其次是复发次数和治疗情况。英国
Leff等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研究表明,家庭情感气氛对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和复
发有重要影响,如来自家庭成员的过分的批评、敌视态度等情感表达过分(high-
expressed emotion)等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对病人家庭的心理教育(family psycho-education)
或对病人进行社交技能训练等干预措施,可减少来自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应激、
减低复发率。随访研究资料表明,与出院后单独用药物治疗巩固疗效组比较,心理干
预措施可使生活在情感过分表达家庭的病人,第1年内的复发率从40%下降至20%,第2
年随访观察,说明这种心理干预仍起作用(Hogaity,1991)。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抗
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缓解率有明显提高。 那么当我们面对精神分裂症时该
怎么办呢?其实,无论是十多岁的花季,还是二十多岁的青葱岁月;无论是三十多岁
的而立之年,还是四十多岁的中流砥柱之时,精神分裂症患者如若不治疗或延误
治疗,都会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甚至家庭希望的幻灭。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
产生,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尽早配合医生进行合理、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第
一次发病往往是治疗的关键,因为这时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最好,如能获得及时、
正确、有效的治疗,患者复原的机会最大。通常认为,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键时
期就是精神分裂症发病后的头5年,如果处理得当,疾病通常不进一步恶化。 精神分
裂症指的是心理功能上的分崩离析。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词可以直译作“分裂
的心智”,它的希腊词根是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由Eugen Bleuler于1908第一次
提出,用来描述人格、思想、记忆、知觉之间的功能分离。 晚发和早发精神分裂症的
图像特点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为双侧额叶和颞叶血流灌注下降,左半球与右半球的
灌注比值下降。左颞叶血流灌注下降对判别患者和对照组最敏感。后者也表现为额叶
的低灌注,左额更明显,但颞叶血流灌注下降不明显。 ①组成:黄连9克,全蝎6克,蜈蚣
3条,大黄24克,川贝6克,石菖蒲15克,茯神12克,胆南星9克,天竺黄9克,五谷虫15克,
香附12克,芒硝21克(冲),朱砂1.5克,白糖30克。 “药物例假”是指在长期药物维持治疗
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不连续用药,如每周停药1~2天,或隔
天用药等。但目前临床上并不赞成这种做法,其主要缘由为:通过研究及临床实践
证明。“药物例假” 式的服药方法会增加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危险性,而迟发性运动障碍
的发生率并未减少。 此外,硫杂蒽类的长效针剂: 癸氟哌噻吨(三氟噻吨癸酸癸酸癸酸
酯,氟哌噻吨癸酸癸酸癸酸酯)每2周肌注20~40mg,对改善慢性症状有效,且疗效较
快。癸酸珠氯噻醇 (癸酸氯哌噻吨),每2周肌注200mg ,对改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
语言:英文 那么当我们面对精神分裂症时该怎么办呢?其实,无论是十多岁的花季,
还是二十多岁的青葱岁月;无论是三十多岁的而立之年,还是四十多岁的中流砥柱
之时,精神分裂症患者如若不治疗或延误治疗,都会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甚至家庭希
望的幻灭。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产生,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尽早配合医生进
行合理、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第一次发病往往是治疗的关键,因为这时对抗精
神病药物反应最好,如能获得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患者复原的机会最大。通常
认为,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键时期就是精神分裂症发病后的头5年,如果处理
得当,疾病通常不进一步恶化。 发病部位: 暂无 精神分裂症是造成患者、家庭和社会
显著疾病负担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或复发肯定对各方面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精神
分裂症复发对其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可依时间久暂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 武春燕等
(2000)在上海地区验证了NT-3基因G1u/G1u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
(OR=8.89,P<0.05)。邓红等(2000)在115个中国病例家系中观察到该NT-3基因的启动
区微卫星多态的147bp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存在连锁不平衡,尤其症状较重患者中
更为显著,说明NT-3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某些亚型相关联。 英国Nottingham城
市1983~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2个城市为0.11‰和0.14‰。德国Mannheim的年
发病率较高,为0.54‰。 幻视也不少见。精神分裂症幻视的形象往往很逼真,颜色、大
小、形状清晰可见。内容多单调离奇。如看见一只手、半边脸、没有头的影子,灯泡里
有一个小人等。幻视的形象也可在脑内出现,病人说是用“内眼”看见的。即假性
幻视。幻视常常与其他幻觉一起存在。 从这种理论看来,似乎作为理想的抗精神
病药,其阻断5-HT2受体的作用应该越大越好,与5HT2/D2 结合的比例应越高越好(即抑
制常数的比例应该越小越好)。从表10和表11可以看到各种抗精神病药与受体结合的资
料。 ⑤开展针对患者个体化的社交技能训练,辅助适合的心理和行为疗法、职业
指导、社区治疗等,使患者尽量具有回归社区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版权所有
青岛市正阳心理医院地址:青岛市城阳区艳阳路100、100-2号 交通指南>> 编辑文章不
容易,喜欢请点个赞哦亲!您的支持是我持续的动力~关注我的知乎!每天定时分享
更多精神类、健康心理的高质量文章~~觉得有用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哦!a. 不要与
素质低劣的人接触,和他们划分界限,可以把自己与他们看成2个世界的人 简短的茶
歇休息之后,宋学勤教授带来题为《抗精神病药源性肥胖与认知》的精彩讲座。首先,
宋教授介绍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损伤会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服用药物后通常
对患者的阳性症状疗效更好。虽然对患者的症状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带来的代谢副作
用不容小觑(见图 3),并且多见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其中代谢问题多导致心脑血
管、肝胆、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的并发症,导致患者代谢紊乱出现肥胖的现象,严
重影响患者的愈后,甚至会使患者过早死亡。由此可见,在治疗精神分裂时出现代谢
紊乱依旧是重大的挑战。 与人类脑成像技术相结合的动物模型(特别是啮齿类动
物)研究,对于从神经回路水平上解决病理机制是重要的。啮齿类基因模型通常仅包
含一个特定突变,而精神障碍的遗传为多基因调控,限制了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对
此,CRISPR系统则可实现引入多个遗传变异位点。此外,动物模型研究应关注行为变
化关联的神经环路特征,特别是从发育早期至成年期疾病发作过程中的病理轨迹。鉴
于环境应激源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关键作用,在细胞及动物模型中研究基因- 环境的相
互作用也显得愈加重要。 举例:女儿工作一段时间后疯了,说一男同事骗她上C,他
女友跑公司来骂她婊子贱货…所以才会拿杯子砸那个男的,同事都制止她,帮那个男
的才跟他们都打了起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联想过程可在无外界因素影响下突然中
断(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的强制思维(思维云集),有时思维可突然转折,或出现一
些无关的意外的联想。这类联想障碍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自主感,病人感到难以控制
自己的思想,并常常作出妄想性判断,如认为自己的思维受外力的控制或操纵。 (4)
精神分裂症可分成相当于妄想型表现的左半球过分优势综合征和相当于非妄想型表
现的左半球功能减退综合征两种。 ④疗效: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52例,近期痊愈
28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 在多组学大数据的基础上,结
合中心多年来脑网络组方法学及人类脑网络组图谱的积累,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发展了一套基于多水平多组学的精神疾病研究框架,首次发现了纹状体环路功能异
常指标是精神分裂症的稳定生物标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精神分裂症的精准诊断与
疗效预测模型,并在多个影像中心中得到了独立的验证,同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和
在线计算工具以方便应用于后续临床转化研究。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纹状体
功能异常与多巴胺系统相关,并且与精神分裂症的多基因遗传风险对应,生物学意
义的发现为疾病机制的解析与新药研发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小老鼠感激地对大象
说:“ 真的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希望有一天能报答你。” “你以为你是谁啊?你怎样
报答我呢?你不过是只老鼠,那么弱小。”大象十分不屑地说。 北欧是精神疾病高
发国,以下是医学统计数据,来源《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 在一般人群中,糖尿
病的患病率是5%~7.8%,而且正在日渐增多。很早以前就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
尿病患病率比常人高2~4倍。这究竟是疾病本身的关系,还是抗精神病药使然,很难
确定;看来以后者可能较大。在所有各种抗精神病药中,以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者的
糖尿病患病率最高,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则以氯氮平的影响较多,其他品种则不相
上下。总之,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但也不该就此因噎废食,完全可以在应用抗
精神病药的同时,适当地处理好糖尿病的问题。 精神分裂症无论从生物学或是方法
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和
预防,一直是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传统医学模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按照这一
观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原因不明的疾病。因为,自从发现致病微生物后,人们习惯把
各种疾病的病因都看成是单一的因素,如果找不到单一病因就认为是“病因未明”。许
多常见疾病都可以认为是病因未明,例如高血压、胃溃疡等。精神分裂症当然也属于
这一类。不过,这一传统概念已有所变化,反映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疾病模式的变化方
面,即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对多数
疾病来说,其发病不是绝对地取决于单一因素,例如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就
患肺结核(实际上多数不患肺结核),是否患病还决定于本人当时的精神和躯体
状况,而这些又和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就精神分裂症而言,有些人认为它也是由许
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有人甚至认为,即使在将来,也无法找出能解释所有精神分
裂症的单一致病因素。因此本文介绍的病因学研究将涉及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脑影像学神经发育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领域。 转移注意力,比如看无聊的烂片帮助
催眠,或看一本无趣又能学到知识的书等等... 思维障碍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仅表现
为思维联想过程在内容意义上的关联不紧密。此时病人对问题的回答叙述不中肯、
不切题,使医生感到与病人接触困难,称联想松弛。 此网站支持IE9及以上浏览器访问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脑病,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是全病程治疗和
管理,治疗目标是功能康复,使患者回归到病前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如果将抑郁症的
症状分为3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对抑郁症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的焦虑症状与扣带回
后部和顶叶下部皮质区的血流正相关;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抑郁情绪与左背侧前额叶
和顶叶皮质区血流负相关;而认知功能则与左侧前额叶中部皮质血流正相关。此外,
还发现无论是单相还是双相抑郁,患者腹侧皮质区相对胼胝体膝部有功能异常下降;
而在双相躁狂患者,则表现为该部分功能上升。这一现象提示该区域的功能状况可
能是情感状态依赖性的,即随情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页数:238 由Fallon等实施。第一,主张口服药物尽可能灵活掌握为最低剂量;第二,对
每个家庭实施短期教育课程,患者也参加在内;第三,干预的主要焦点是对整个家庭
进行家庭行为训练。 这天傍晚,他又累又饿,推销也进行得很不顺利。他用力敲着一扇
门,房门打开了,他希望主人可以给自己一杯水,他看到开门的是位年轻女子。 精神
病人抚养孩子,孩子患精神病概率10.3%,脱离病人抚养的孩子,发病率为1 %,引发精
神疾病,精神影响高出遗传(物质)因素10倍! (1)近期痊愈:病人症状消失,自知力
恢复,对周围环境反应良好,恢复病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 目前,精神分裂
症的诊断通常建立于病史及量表评估的基础上,尚无临床可用的诊断测试或生物标
记物。精神分裂症通常表现为精神病性障碍,根据DSM-5,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重
点包括情感性精神病(重性抑郁或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其他密切相关的非情
感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分裂
型人格障碍等),酒精或其他物质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
性障碍。 a. 患病率:根据欧洲7个国家的资料,6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0%~2.22%,平均为0.32%(Hafner H,1994)。NIMH支持的试点地区调查,用DSM-Ⅲ 诊断
分类、DIS交谈表,65岁及以上人群6个月患病率,男性0.1%,女性0.9% ;丹麦按ICD-8诊
断标准,65岁及以上人群,女性患病率为0.4% ~0.6% ,6000名居民中无1例男性(Babigian
HM,Read SK ,1994)。 精神分裂症残留期指精神分裂症持续至少三年,病情好转但一
直未完全缓解,而症状相对保持稳定近一年,仅残留个别症状如: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
原因未明的精神病。分类和诊断标准是与对本病的概念有关,其有效性有待于病程和
预后、对治疗的反应、遗传学资料以及生物学调查的检验。操作性诊断标准(operational
diagnostic criteria)是在近10多年来,基于这个考虑而发展起来的。当前国外具有一定影
响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c )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加
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
科学家1998年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道认为,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
位于人体第13对染色体。这项研究成果是通过对冰岛高发家系中的400名精神分裂症
患者及400名未患此病的家庭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加以比较得出
的。2000年,Blouin等在相同的54个高发家系中进行进一步基因组扫描时,同时证实
了13q32和8p21-22 区中存在精神分裂症的可疑基因位点。他们按一级亲属中所出现的
症状类型分层后发现,精神分裂样人格障碍与8p21区域相关,而精神性情感障碍与1
号染色体短臂有关,表明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中疾病基因的检出能力将因该病的不
同亚型的分类而提高。目前研究较多的精神分裂症功能候选基因5- 羟色胺2a (5-HT2a)
受体基因即位于染色体13q14-21区域,亦提示13号染色体特定区域在精神分裂症遗传
学病因中的潜在意义。 我国的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基因研究也在大规模展开,但多集
中于病例—对照研究,部分研究已向以核心家系为基础的候选基因的相关性研究,如
上海、北京等地。在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则主要由上海中国科学院贺林教授主持,
承担中国科技部“863”计划“精神病遗传资源收集项目”和“973”计划“ 疾病基因组学”中
的“精神疾病的相关基因研究”,主要着眼于核心家系的基因组扫描分析。华西医科大
学则展开了以患病同胞对为基础的非参数连锁不平衡研究,试图找出决定中国人中
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但对于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的基因组分析,国内还没有类似
研究。 这些试验均以“捕捉”症状发生当时的脑功能变化为目的,但存在这样的缺陷,
即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种主观体验,试验数据的质量将最终取决于患者报告其症状的
可信度和忠实度。而且,标记症状发生的过程,如移动手指或揿按钮这些动作本身也
可能影响脑部的功能状态。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8~10周)、巩固期
(4~6月)治疗和维持期(2~5年以上)治疗。开始治疗前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神
经系统及精神检查,同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血糖、血脂等[2]。 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能及早识别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征兆是十分必要
的,而这些征兆以较为明确的症状或体征出现则更具意义、更易识别。这是因为:
首先,精神分裂症的发现与诊断至今为止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第二,医患之间直接的
会谈与观察较之通过其他复杂途径进行判断,更显方便和直观;第三,患者表现出的
症状类型与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对其今后病情发展的结局和病程有重大影响;最后,
能及时通过临床观察识别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征兆,会对紧接着的临床处理带来针对
性的指导。 原则上应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有必要时,可将低效价和高效价
神经阻滞剂合并使用,但宜以一种为主。抑郁症状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见,可能来自
疾病本身,或是心理反应。有报道奥氮平(Olanzapine)能减轻抑郁症症状。比较奥氮
平(Olanzapine)(5~20mg/d)和氟哌啶醇(5~20mg/d)对精神分裂症症状和抑郁现象的
疗效,发现前者对抑郁症状的疗效明显高于后者,除部分系由于阳性、阴性症状的
改善,锥体外系反应消失外,部分是由于对情绪改善的直接作用(Tollefson GD,1998)。
当抑郁症状严重时,可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 从理论上看,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将近似
于发病率和平均存活年之积。我国7个地区的调查结果,1985年报道患病率为
0.57%,1998年报道为0.66% ,反映了在这13年中,精神分裂症的存活年限延长了16%。
学校地址: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而他的妻子艾利西亚,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
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
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
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 基于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以及鼎力合作,他们寻找到与精
神分裂症相关的常见或罕见遗传变异,并对其分子机制提出突破性的见解——精神
分裂症是由神经突触的通讯中断所引起,为精神分裂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奥
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由罗素·克劳扮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普林斯顿大学小
约翰•福布斯-纳什教授(图片来自网络) d.平时学会释放自我精神压力,烈运动比如跑
步或买个沙包,不爽就揍它,电脑单机游戏(非网络,如英雄联盟、王者荣耀) 20世纪80
年代Sherrington进行了相应染色体区域的连锁分析研究后(Sherrington R ,1988),提出在
第5号染色体长臂有一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显性基因。1年后,Sherrington课题组在进行了
大规模样本研究之后,又撤销了该假说。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寻找控制精神分裂症发
病的某一特定基因几乎不太可能。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
基因遗传,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
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
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干预分为4个时
期。第1期,强调应该和家庭建立一种良好合作关系,在短暂住院期或急性期安排每
周2次会面;第2期,举办一天“生存技能”讨论会,进行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教育;第
3期,在6个月内每2周举行1次包括患者在内的家庭集会,基本目标是将“生存技能”讨论
会上学到的一般性策略运用于各个家庭;第4期,家庭成员可有两种冲突,即在家庭
干预中改善家庭交流和处理未解决的矛盾冲突,或者逐渐减少干预活动。 在患者病
情完全缓解后,实行较长时期服用维持量药物,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有积极意义,
目前已基本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达成共识。国内有报道认为,出院后未能维持治疗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复发率高出维持治疗患者1倍左右。以下从不同角度探讨维持
治疗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 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
记片.该片获得了... 作者就两人! 华人顶尖科学家再一次发明颠覆性生物医学技术!...
其中,TRIO、GRIN2A、CACNA1G这3个基因有点特别,如果发生错义突变(危害程度较
小),那么与精神分裂症、DD/ID的发病都相关。如果是发生蛋白质截断变异(危害程度
较高),便只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通过解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维度神经影像数据,研究团队发现纹状体功能损伤
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生物学定量指标,该指标可以精准地从健康人群中筛查出精神分
裂症患者,并预测患者未来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发现该
影像学指标可能在辅助医生对选择不同机制的抗精神病药物中提供重要生物依据。
基于国内多家精神科医院或科室及其他公开的神经影像数据集,研究人员验证了这
个指标可以推广到不同地区、不同磁共振机器甚至其他人种中。更 进一步,研究团队
结合基因表达数据,对疾病机制的解析与新药研发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本研究提
供了一个全新精神疾病研究框架,并可能将推动神经影像成为未来精神医学领域的
有效临床工具。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联想过程可在无外界因素影响下突然中断(思维
中断);或涌现大量的强制思维(思维云集),有时思维可突然转折,或出现一些无关
的意外的联想。这类联想障碍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自主感,病人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
思想,并常常作出妄想性判断,如认为自己的思维受外力的控制或操纵。 ③疗效:本
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初发癫病者14例,均治愈。其二年发率为14.3%。 C.疗效:观察
100例,近期痊愈64例,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对思维及感
知分析综合能力障碍者效果较好。 精神分裂症患者第1次发病后,经住院治疗,自知
力恢复良好,病情缓解彻底,又有良好的环境支持者。有人提出无需服药,即使偶尔
有些病情波动还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使之缓解。英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对所有的精神
分裂症患者都进行维持治疗是不必要的,理由是长期服药不但无法达到完全控制
病情、不复发的目的,反而会导致患者的整体利益受损,因为这种处理方式易使患者
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或其他不良反应。 报料热线: 021-962866 最近早年环境中的应激
与成年精神病理的对照研究表明(Agid O,ShapivaB ,1999):幼年丧亲(指17岁以前父母
死亡或永久性分离)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年龄、性别、种族、移民年龄相匹配
的76对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加(OR=3.8,P=0.01),特别是9岁以前丧亲的影响更为明
显(OR=4.3 ,P=0.01)。 A.批判性意见(critical comment):指患者家属明确表现出厌烦、不
满或用不愿相处的批判性内容、语调和态度,责怪、厌恶、训斥患者,对患者提出种种
不满,对患者行为作出否定性评论。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85个恋爱技巧 长踞“
得到”APP 热读排行榜第1名 《应对焦虑:九种消除焦虑、恐惧和忧虑的简单方法》实用
的自我疗愈手册- 读书笔记 我国20世纪70年代回顾性调查资料,上海、川南年发病率最
高为0.77‰和0.35‰,山东崂山最低0.09‰。北京郊区1975年建立基层精神病防治网后的
历年新病人登记和复查、核实的统计资料至1982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11‰。大庆地区
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1986~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0.26‰,平均年发病率
为0.22‰(1992)。中国上海的10年调查平均为0.16%,范围为0.10‰~O.24‰(表2)。 上海
的江开达研究小组则展开了基于人群的精神分裂症病例对照研究。5-HT2A受体基因
多态: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A2/A2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慢性精神病患者
则无异常;在核心家系中采用HRR法分析后,T102C多态与分裂样精神病的易感性有
关,基因型A2/A2及等位基因A2是分裂样精神病的风险因子。 B.D3受体基因:人类D3受
体基因位于第3号染色体q13.3区域,其蛋白产物主要分布于端脑、伏膈核、Calleja 岛及
其他边缘系统。D3受体可能参与调节多巴胺能系统对思维和情绪的控制。D3受体基
因表达同时受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影响,而抗精神病药的疗效是通过D3受体
恢复腹侧纹状体边缘传出通路的平衡假以实现的。D3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Bal Ⅰ限
制性内切酶位点及在受体蛋白氨基端第9位由Ser 替代Gly,即Ser-9-Gly多态性,此多态
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有关。部分接受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而导致TD 的患者中
Ser9/Ser9突变纯合型(homozygosity)频率增加,且以男性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中
居多,并对氯氮平反应较好。TD患者中Ser9/Ser9突变纯合型的频率高于未发生TD的
患者,提示该基因型个体存在TD发生的易感性。一项荟萃研究(1999)总结了既往24项
独立研究的结果,共2619例包括欧洲白人、亚洲人、地中海人、美国人、非洲人病例,强
烈提示该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病因中作用的遗传异质性,而在高加索人种中可以肯
定DRD3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但部分研究未能肯定D3受体遗传多态于精神分裂症发
生易感性及对氯氮平反应中的意义。 此次,由来自德国柏林Charité医学院的Vassily
Trubetskoy及其他PGC的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320404人的常见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最
终确定287个关联基因座。在这32万人中,包括7675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243649名
非精神分裂症的参与者[2]。 门诊预约电话:0532- 58977120 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类型、不
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但它均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和
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布鲁勒(E.Bleuler)认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人格的分裂。从
症状机制出发,分为原发性症状和继发性症状。布鲁勒所指的原发性症状包括联想
障碍(Association)、情感淡漠(Apathy)、意志缺乏(Abulia)和继之而来的内向
性(Autism )。K.Schneider则将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称为一级症状。现分别介绍如
下: 国外有些作者对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类型进行统计,发现近20年来,青春型、紧
张型病人相对减少,妄想型病人逐渐增多。如Morrison(1974)报道1920~1944年住院病
人965例和1945~1966年住院病人1243例,青春型从26.94%下降为5.79% ;紧张型
从14.20%下降至8.45%。妄想型则从24.46%上升至40%。其他作者亦有类似发现。其原因
有待于从社会文化、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治疗和药理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部
分讲过人的大脑由近1000亿个神经元而构成我们的精神意识,神经元之间相互交叉
讯息节点比地球上的原子数量还多,人的大脑就像超级计算机,理论上可以容纳地
球上整个数据,通过读取现实世界讯息,大脑可以脱离于现实创造一个精神世界,
记录、再次编辑,这就是幻觉,正常人在睡眠时通过梦反映出来 (1)存在广泛情感症状
时,就不应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已明确分裂症的症状早于情感症状出现;
PET研究:采用恰当核素标记的DA配体(ligand),可对病人脑内DA受体结合力进行定量
研究。一项以11C-methyl piperone 为配体的研究报道,未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D2受体密
度在纹状体内有不同(Tune,1985);另一项用11C-raclopride作配体测定D2受体,发现精
神分裂症在苍白球D2受体数目较正常人高(Crawley,1986)。 精神分裂症无论从生物学
或是方法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
疗和预防,一直是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传统医学模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按照
这一观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原因不明的疾病。因为,自从发现致病微生物后,人们习
惯把各种疾病的病因都看成是单一的因素,如果找不到单一病因就认为是“病因
未明”。许多常见疾病都可以认为是病因未明,例如高血压、胃溃疡等。精神分裂症当
然也属于这一类。不过,这一传统概念已有所变化,反映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疾病模
式的变化方面,即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
味着对多数疾病来说,其发病不是绝对地取决于单一因素,例如感染...[ 详细] 主要表现
为情感迟钝或平淡。情感平淡并不仅仅以表情呆板、缺乏变化为表现,患者同时还有
自发动作减少、缺乏肢体语言[2]。抑郁与焦虑情绪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并不少见,
有时导致诊断困难[2]。 (7)这一半不发病的MZ,其子女的患病率与发病患者的子女
相同,说明其基因型有不完全外显的表现。 Copyright © 2002-2021 医学电子书下载
网 Powered by 医学电子书 网站地图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老鼠不小心掉进了大
木桶。那可是一只装满了水的大木桶啊,无论小老鼠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它根本爬
不出去。小老鼠吱吱地叫着,发出凄惨的哀鸣,可是谁能听得见呢? 侯沂(1993)对19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N400进行对照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N400潜
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降低,额区更加明显。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
发生机制及信息处理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工信部备案号:沪ICP备12048908号-1
近日,最新一期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美
国哈佛大学等全球几十家著名研究机构的重磅文章,在纳入超过一万名精神分裂症
(chizophrenia)患者的大规模测序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50个新的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
基因位点,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更多遗传学证据。 | 另一项紧随其后,发表在
Nature Genetics期刊上的文章也支持这一观点[3]。 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单胺包括多
巴胺、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和5-HT。单胺假说提出,上述每一种单胺以及它们共同
的降解酶- 单胺氧化化酶(MAO)均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关。紧张性木僵状态病人
的躯体变化较为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可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极少数病人尚可
出现病理反射或阵挛现象。感觉方面常见痛感减低,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对疼痛刺激
引起的瞳孔散大反应减弱或消失。自主神经方面可见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如脉搏
缓慢,瞳孔扩大及出汗,有时可见唾液分泌及皮脂腺分泌增多。血管运动方面可见四
肢发绀、皮肤发凉、局部水肿等。 人生在世,如果活得太较真,就难免会遇到痛苦。如
果你有了一颗平常心,不顺心时淡定点儿,不顺眼时淡定一点儿,用淡定的眼光看待
一切,就能远离失落,远离烦恼。就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想得
开。”悟出了这样的生活真谛,你就必然会看淡是非名利!如此这般你一定能在人生
的道路上活得幸福,快快乐乐的生活也必将伴你终生。 经典抗精神病药引起迟发性
运动障碍(TD )的可能较大。据国内多所精神病院调查,住院患者的TD 患病率在9%以
上。北京有报道称,停药2周后出现TD 的竟有30% ~50% 。如果增大抗精神病药的剂量,
就可以或多或少掩盖TD 的表现,所以各医院调查的患病率可以相差很大。就临床报
道看来,氯氮平所引起的TD极为罕见,只是个别的1、2例而已。临床上至今未见奥氮
平引起TD的报道,但利培酮引起TD 的报道已有不少。奎硫平和齐拉西酮的应用例数尚
少,有待总结。 各国医药界纷纷研究氯氮平之所以疗效较好、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却
较少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或许可以作为研制新抗精神病药的依据。 用
此法治疗精神分裂症210例,近期痊愈140例,显效10例,好转3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
为90%。 在抗精神病药中,能使催乳素升高的,首推利培酮,其次是舒必利,第三是
氟哌啶醇。有研究报道了用药后的催乳素血浓度值:利培酮为45~80ng/ml,氟哌啶醇
为17ng/ml,而奥氮平只有1~4ng/ml,相差甚远[ 这里没有列入舒必利的数据(因美国未
批准应用舒必利),其实它的作用在利培酮与氟哌啶醇之间]。应用利培酮或舒必利的
病例,往往会出现月经不调,甚至闭经。闭经日久的话,可致子宫内膜萎缩,以至
绝育。此外,催乳素持久升高,还会引起性冷淡、阳痿、乳房肥大、泌乳和骨质疏松。
因为催乳素持久升高,会导致雌激素降低,由此继发情绪抑郁和心血管疾病等可能。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良反应。 C.情绪过分卷入(emotional
over-involvement):指亲属所报告的和会谈检查时所见的过度情绪反应、过分的自我牺
牲行为及过分的保护性行为。过度情绪反应指明显的苦恼、哭泣、激动或过分焦虑等
表现。过分自我牺牲行为指花费大量时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和生活乐趣,全力满
足患者的经济需求和物质欲望。过分保护性行为指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过分照顾,甚
至干涉其生活方式;但不去引导其独立生活能力,以致造成过度依赖。 22岁男性,大
学二年级学生,近1年来听课发愣,不作笔记,时有自语自笑,动作迟缓,吃一顿饭要
一个多小时,病人5天前开始终日卧床,不吃饭,不知上厕所。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卧
床不动不语,针刺其身体无反应,肌张力增高,令病人张嘴,医学|教育网反把嘴闭得更
紧,把病人肢体摆成不舒服的姿势,可以保持很久不变,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近年来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小板内单胺氧化酶(MAO )活性降低,先证者及
其未发病的单卵挛生同胞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均降低,认为酶活性改变是个体遗
传易伤性的标志。提出五羟色胺(5-HT)传递障碍假说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液内
五羟吲哚醋酸(5-HIAA)含量低,血内5-HT的合成与降解力降低,提示发症可能与患者
脑内5-HT能活性降低有关。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生可能与脑内多马胺系统(活性过
强)与5-HT系统(活性过低)之间的不平衡有关。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相关因素的探
索,可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确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规律,并
掌握这些规律,则能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和理解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影响因素,
积极进行预防复发的各种措施,完全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金融心理学》读
书笔记:你不能不读的五大投资经典著作之一,畅销经久不衰! 近日,最新一期著名
学术期刊《自然- 遗传》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全球几
十家著名研究机构的重磅文章,在纳入超过一万名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患者(对
照组24542人,精神分裂症患者11260人)的大规模测序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145个与精
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50个为新发现的基因相关位点,该研究为这一领域带
来了更多遗传学证据【1】。 2.急性发作病例,包括复发和病情恶化的患者,根据既往用
药情况继续使用原有效药物,剂量低于有效治疗剂量者,可增加至治疗剂量继续观
察;如果已达治疗剂量仍无效者,酌情加量或考虑换用另一种化学结构的非典型药物
或典型药物。疗效不佳者也可以考虑使用氯氮平,但应该定期监测白细胞与中性粒
细胞数量。 刘教授指出,现阶段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被选择率较高的药
物还是奥氮平和利培酮。阿立哌唑和喹硫平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疗效差异并
不明显,但带来的副作用却不相上下。2019 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使用的鲁拉西酮,在疗
效上与利培酮相比属于非劣效。然而,在副作用的对比中,鲁拉西酮的安全性更高,
在多个维度的表现都优于利培酮。 作为本年度第一位登场的讲者,刘登堂教授带来
的讲座题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变迁》。讲座中刘教授提及,从早期精神分裂症
的发现到如今疾病科学的诊治与发展,经历了曲折且漫长的历程。早期精神分裂症
被认为是宗教和神权的异端,需要依赖道德的审判、刑罚以及颅骨结扎等残忍的手段
来治疗。发展到 19 世纪中叶,欧洲最早开始尝试对精神分裂症进行分类和研究。1959
年,来自德国的精神科医生Kurt Schneider ,首次提出精神分裂症的一级症状群学说,其
核心内容沿用至今,甚至在目前的诊断标准和 ICD-11 中仍受到重视。 C.操作:主穴每
次取3~4穴,依症状选穴。配穴在疗效不明显时加用1对透穴。大椎穴深刺1.2~1.5寸,
出现触电感即应退针几分,再施手法。定神穴向上斜刺,深可达1.5寸。躁狂者用
泻法,强刺激;抑郁者多用补法,中强刺激;妄想者宜泻法。开始每日1次。20次一疗程,
停针1周,继续治疗。症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捞鱼需要考虑渔网能否承受住鱼的重
量,我们生活不也同样需要考虑自己的能耐吗?唯有如此,才不会活得太累!维持
治疗的药物剂量选择也相当重要。剂量过小难以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复发不可避
免;剂量太大则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难以接受而致停药,亦会造成复发。
当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生物学特征差异,适时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结合密切临
床观察,可保证更科学、更合理地给予合适的剂量进行维持治疗。 舒必利似乎就是
如此,但其疗效却不尽如人意。舒必利的几个同类药物都因为不良反应等问题,最终
未能进入临床。看来这条途径并不一定能够如意。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自动
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的刘冰研究员和蒋田仔研究员,第一作者是刘冰研究员的
2015级硕博连读生李昂同学,主要的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 张岱教授、陆林
教授、岳伟华教授和阎浩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惠玲教授、西京医院的王
化宁教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吕路线教授、河南省驻马店市精神卫生中心
的郭华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程宇琪和许秀峰教授、广州市脑科医院
的宁玉萍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晓群研究员、山西大学的杜宇慧教授、墨尔本
大学Andrew Zalesky教授和帝国理工大学Oliver Howes教授等。该研究受到科技部973项
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及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支持。 第2阶
段:包括20世纪初至该世纪50年代初。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对本病
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精神分裂:联想障碍(association)、情
感淡漠(apathy)、意志缺乏(abulia)和继之而来的内向性(autism),提出了“精神分裂”的
概念,并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这一阶段在临床遗传学调查方面研究较多。在心理
病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特别在美国,“ 心因论”很受重视。临床方面,挪威的Langfeldt
提出了将该病按预后好坏,分为分裂样精神病和真性分裂症两大类型,被广泛接受;
德国的Schneider提出一级症状,也被广泛接受,一直影响到今天。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电休克和胰岛素治疗,成为以后二三十年内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NT-3基因
的启动区有一个微卫星多态。Nanko等(1994)发现日本群体精神分裂症患者与该微卫星
多态的147bp等位基因相关联(P=0.003),此后有多项研究未能证实
(Gill,1996;Arinami等,1996)。近期邓红等(2000)在115个中国病例家系中观察到该多
态的147bp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存在连锁不平衡,尤其在症状较重患者中更为
显著,说明NT-3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某些亚型相关联。 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
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障碍。其特点是病人在意 识清楚的情况下,
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病人的言语或书写中,语句在文法结构
上虽然无异常,但语句之间、概念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
失去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称思维松弛。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逻辑倒错性思维)
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
甚至个别词语句之间也缺乏联系,即破裂性思维。 精神分裂症P300的P3波幅下降是国
内外研究报道一致的发现。P300中靶P3波幅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属性标志之一,
因为这一变异可见于缓解期的患者和部分高危人群。人类语言和文字的出现与精神
分裂症的遗传学相关,也跟自闭症有关。事实上,语言机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
特点,而GABA 对说 话能力、语言和较高级认知的其他方面都至关重要。我们的进化
分析集中于前额皮质的GABA功能,这似乎讲述了一个进化的故事,把精神分裂症的
风险与智力联系起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