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V100R009C10

产品描述

文档版本 02
发布日期 2019-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9。 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
播。

商标声明

和其他华为商标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本文档提及的其他所有商标或注册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注意
您购买的产品、服务或特性等应受华为公司商业合同和条款的约束,本文档中描述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服务或
特性可能不在您的购买或使用范围之内。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华为公司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默示的声
明或保证。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
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邮编:518129

网址: http://www.huawei.com
客户服务邮箱: support@huawei.com
客户服务电话: 4008302118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前言

前言

产品版本
与本文档相对应的产品版本如下表所示。

产品名称 产品版本

OptiX RTN 380H V100R009C10

iManager U2000–T V200R018C60

读者对象
本文档主要适用于以下工程师:

l 网络规划工程师
l 硬件安装工程师
l 安装调测工程师
l 现场维护工程师
l 数据配置工程师
l 系统维护工程师

在阅读手册之前,读者应当熟悉数字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

符号约定
在本文中可能出现下列标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符号 说明

用于警示紧急的危险情形,若不避免,
将会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害。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前言

符号 说明

用于警示潜在的危险情形,若不避免,
可能会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
害。

用于警示潜在的危险情形,若不避免,
可能会导致中度或轻微的人身伤害。

用于传递设备或环境安全警示信息。若
不避免,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数据丢
失、设备性能降低或其它不可预知的结
果。 不带安全警示符号的“注意”不涉
及人身伤害。

用于突出重要/关键信息、最佳实践和小
窍门等。
“注意”不是安全警示信息,不涉及人
身、设备及环境伤害信息。

通用格式约定
格式 说明

宋体 正文采用宋体表示。

黑体 一级、二级、三级标题采用黑体。

楷体 警告、提示等内容一律用楷体,并且在内容前后增加线条
与正文隔离。

“Terminal Display” “Terminal Display”格式表示屏幕输出信息。此外,屏


格式 幕输出信息中夹杂的用户从终端输入的信息采用加粗字体
表示。

修订记录
修改记录累积了每次文档更新的说明。最新版本的文档包含以前所有文档版本的更新
内容。

产品版本(V100R009C10)-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本文档是V100R009C10版本资料第二次发布。

文档更新位置 文档更新说明

全文 修改已知Bu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前言

产品版本(V100R009C10)-文档版本 01 (2018-10-30)
本文档是V100R009C10版本资料第一次发布。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v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目录

目录

前 言.................................................................................................................................................... ii
1 产品介绍........................................................................................................................................... 1
1.1 网络定位........................................................................................................................................................................ 1
1.2 产品规格........................................................................................................................................................................ 4
1.3 站点配置........................................................................................................................................................................ 7
1.3.1 1+0 站点...................................................................................................................................................................... 8
1.3.2 2+0 站点...................................................................................................................................................................... 9
1.3.3 1+1 站点...................................................................................................................................................................... 9
1.3.4 CCDP 站点................................................................................................................................................................ 11
1.3.5 XPIC 站点................................................................................................................................................................. 12
1.3.6 多方向站点............................................................................................................................................................... 13

2 功能及特性..................................................................................................................................... 16
2.1 AMAC.......................................................................................................................................................................... 17
2.2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 19
2.3 自动发信功率控制...................................................................................................................................................... 20
2.4 波道配置...................................................................................................................................................................... 21
2.5 以太网供电功能.......................................................................................................................................................... 22
2.6 MPLS/PWE3 处理功能............................................................................................................................................... 23
2.7 以太网处理能力.......................................................................................................................................................... 24
2.8 QoS............................................................................................................................................................................... 26
2.9 CPRI/OBSAI................................................................................................................................................................ 28
2.10 时钟............................................................................................................................................................................ 30
2.11 保护............................................................................................................................................................................ 30
2.12 网络管理方式............................................................................................................................................................ 31
2.13 快速部署.................................................................................................................................................................... 32
2.14 易维护........................................................................................................................................................................ 32
2.14.1 免接触维护............................................................................................................................................................. 32
2.14.2 设备级运维功能..................................................................................................................................................... 34
2.14.3 分组业务运维功能(TP-Assist)......................................................................................................................... 36
2.15 安全管理.................................................................................................................................................................... 39
2.16 设备防盗.................................................................................................................................................................... 40
2.17 节能............................................................................................................................................................................ 41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目录

2.18 环境保护.................................................................................................................................................................... 41

3 产品结构......................................................................................................................................... 42
3.1 系统结构...................................................................................................................................................................... 42
3.2 业务信号处理流程...................................................................................................................................................... 44
3.3 接口.............................................................................................................................................................................. 46
3.4 SFP+/SFP 模块类型.....................................................................................................................................................53
3.5 指示灯.......................................................................................................................................................................... 55
3.6 标签.............................................................................................................................................................................. 57

4 网络管理系统................................................................................................................................. 60
4.1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60
4.2 Web LCT...................................................................................................................................................................... 61
4.3 U2000-T........................................................................................................................................................................63
4.4 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系统......................................................................................................................................... 64

5 技术指标......................................................................................................................................... 66
5.1 射频指标...................................................................................................................................................................... 66
5.1.1 微波工作模式和业务容量(以太网业务)........................................................................................................... 66
5.1.2 微波工作模式和空口容量(CPRI 业务)...................................................................................................................73
5.1.3 微波工作模式和空口容量(OBSAI 业务)................................................................................................................76
5.1.4 频段........................................................................................................................................................................... 79
5.1.5 接收灵敏度............................................................................................................................................................... 79
5.1.6 失真灵敏度............................................................................................................................................................... 81
5.1.7 收发信机性能........................................................................................................................................................... 82
5.1.8 调制解调器基带处理性能 ...................................................................................................................................... 84
5.2 可靠性预计指标.......................................................................................................................................................... 84
5.2.1 设备可靠性预计指标............................................................................................................................................... 84
5.2.2 链路可靠性预计指标............................................................................................................................................... 85
5.3 以太网接口性能.......................................................................................................................................................... 85
5.4 CPRI/OBSAI 接口性能............................................................................................................................................... 87
5.5 整机性能...................................................................................................................................................................... 89

6 附件................................................................................................................................................. 92
6.1 Power Injector...............................................................................................................................................................92
6.2 分光器.......................................................................................................................................................................... 93
6.2.1 功能特性................................................................................................................................................................... 93
6.2.2 接口........................................................................................................................................................................... 94
6.2.3 标签........................................................................................................................................................................... 96
6.2.4 技术指标................................................................................................................................................................... 97
6.3 合路器.......................................................................................................................................................................... 98
6.3.1 设备类型................................................................................................................................................................... 98
6.3.2 功能特性................................................................................................................................................................... 98
6.3.3 接口........................................................................................................................................................................... 98
6.3.4 标签........................................................................................................................................................................... 99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目录

6.3.5 技术指标................................................................................................................................................................. 101


6.4 天线............................................................................................................................................................................ 101
6.4.1 设备类型................................................................................................................................................................. 102
6.4.2 功能特性................................................................................................................................................................. 103
6.4.3 工作原理(碟型天线和宽波束天线)................................................................................................................. 104
6.4.4 工作原理(平板天线)......................................................................................................................................... 105
6.4.5 天线口径................................................................................................................................................................. 106
6.4.6 技术指标................................................................................................................................................................. 106
6.5 U 盘............................................................................................................................................................................ 106
6.6 WLAN 模块............................................................................................................................................................... 108

7 线缆............................................................................................................................................... 111
7.1 室外网线.....................................................................................................................................................................111
7.2 室外尾纤.................................................................................................................................................................... 113
7.3 XPIC 线缆.................................................................................................................................................................. 114
7.4 RSSI 接口线缆........................................................................................................................................................... 115
7.5 电源线缆.................................................................................................................................................................... 115
7.6 RTN 380H 保护地线..................................................................................................................................................116

A 附录.............................................................................................................................................. 117
A.1 端口环回能力............................................................................................................................................................117
A.2 遵循标准....................................................................................................................................................................117
A.2.1 ITU-R 相关标准.....................................................................................................................................................117
A.2.2 ITU-T 相关标准..................................................................................................................................................... 119
A.2.3 ETSI 相关标准....................................................................................................................................................... 120
A.2.4 CEPT 相关标准......................................................................................................................................................124
A.2.5 IEC 相关标准......................................................................................................................................................... 124
A.2.6 IETF 相关标准....................................................................................................................................................... 126
A.2.7 IEEE 相关标准.......................................................................................................................................................127
A.2.8 国家相关标准........................................................................................................................................................ 127
A.2.9 其他相关标准........................................................................................................................................................ 128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1 产品介绍

关于本章

OptiX RTN 380H(简称RTN 380H )为10GE大容量E-band全室外微波传输设备。

说明
RTN 380H有两种类型:系统板为MXUI5的RTN 380H,系统板为MXXI5的RTN 380H。系统板为
MXXI5有两种工作模式:普通模式和增强模式,当工作在普通模式时,其功能特性和系统板为
MXUI5的RTN 380H完全一致,通常情况下工作在增强模式。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档描述的RTN
380H指系统板为MXXI5的RTN 380H。如需了解系统板为MXUI5的RTN 380H,请参看《RTN
380H V100R007C10 产品文档》。

1.1 网络定位
RTN 380H应用于移动通讯网络或者专用网络,提供10Gbit/s大容量的微波回传或者汇
聚链路,也可以代替光纤传输分布式基站BBU(Baseband Unit)与RRU(Remote Radio
Unit)之间的CPRI/OBSAI信号,实现RRU拉远。
1.2 产品规格
RTN 380H的产品规格不仅能够满足E-band大带宽的应用场景,而且在可维护性方面具
有独特的优势。
1.3 站点配置
RTN 380H支持级联功能,因此站点配置除了最基本的1+0配置外,还可以组成2+0配置
和1+1保护配置。

1.1 网络定位
RTN 380H应用于移动通讯网络或者专用网络,提供10Gbit/s大容量的微波回传或者汇
聚链路,也可以代替光纤传输分布式基站BBU(Baseband Unit)与RRU(Remote Radio
Unit)之间的CPRI/OBSAI信号,实现RRU拉远。

RTN 380H兼有E-band微波设备和全室外微波设备的特点:
l RTN 380H作为E-band微波设备,工作在71~76GHz/81~86GHz E-band频段,与常
规频段(6GHz~42GHz)的微波设备相比,具有大容量、站间干扰小、频谱资源
丰富的特点,因此可以为市区内密集的基站提供回传网络,特别是为汇聚站点提
供大容量回传链路。RTN 380H还可以作为城域以太光网络的补充,在光纤铺设困
难的区域提供以太网业务的大带宽微波传送链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l RTN 380H作为高集成度的全室外微波设备(Full Outdoor,简写为FO),与传统


的分体式微波设备相比,RTN 380H将微波设备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室外机盒
中,能够实现零站址安装。因此,可以向运营商提供低建网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全
室外微波传送解决方案。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RTN 380H有几种主流应用:
l 为无线分布式基站中的BBU和RRU之间提供微波链路传输CPRI/OBSAI协议数据,
最多可支持3路CPRI/OBSAI业务传输,代替光纤传输分布式基站BBU(Baseband
Unit)与RRU(Remote Radio Unit)之间的CPRI/OBSAI信号,实现RRU拉远。如
图1-1所示。
l 为3G/LTE提供大容量微波回传链路,尤其在光纤铺设困难的市区密集部署基站提
供大容量微波链路。如图1-2所示。
l 为3G/LTE回传网络中汇聚站点提供1+1保护的10GE空口容量微波链路。如图1-2所
示。
l 通过EPLA功能与OptiX RTN 900的常规频段组合,提供Super Dual Band微波解决
方案,可实现10 GE的大带宽,长距离与高可用度的回传链路。通过Super Dual
Band relay,能将E-band频段微波链路距离扩大至3倍。如图1-3所示。
l 支持作为主设备,通过EPLA功能与RTN 320/RTN 380H组合,提供全室外Super
Dual Band微波解决方案,实现零站址,大带宽,易部署的回传链路,应用于无机
房或者室外机柜的末梢站点。如图1-4所示。
l 支持作为主设备,与第三方常规频段的微波链路组合,RTN 380H可将报文调度给
第三方的常规频段微波链路,实现可利旧的Super Dual Band解决方案。

图 1-1 RRU 拉远解决方案

RTN 380H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BBU

RRU

图 1-2 大容量微波回传与汇聚链路解决方案

GE

NodeB
GE
BSC

1+1

10 GE 10 GE Regional Backhaul
Network

RNC
10GE
Macro cell

RTN 380H

Radio chains and/or radio sub-rings

图 1-3 与 RTN 900 配合提供 Super Dual Band 解决方案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RTN 380H

RTN 900 IDU

ODU

微波链形或者环形子网

图 1-4 与 RTN 320/RTN 310 配合提供全室外 Super Dual Band 解决方案

1.2 产品规格
RTN 380H的产品规格不仅能够满足E-band大带宽的应用场景,而且在可维护性方面具
有独特的优势。
RTN 380H的主要规格如表1-1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表 1-1 RTN 380H 简介


项目 性能

微波类型 l 传输基于Native Ethernet的IP微波。


l 传输承载CPRI/OBSAI业务的微波。

频段 71~76/81~86GHz

波道间隔 l 普通模式:250 MHz,500 MHz,750


MHz,1000 MHz,1500 MHz,2000
MHz
l 增强模式:62.5 MHz,125 MHz,250
MHz,500 MHz,750 MHz,1000
MHz, 1500 MHz,2000 MHz

调制模式 l 普通模式:BPSK,QPSK,16QAM
Strong,16QAM,32QAM,
64QAM,128QAM,256QAM
l 增强模式:BPSK,QPSK,8PSK,
16QAM,32QAM,64QAM,
128QAM,256QAM,512QAM,
1024QAM

容量 l 空口最大带宽:10 Gbit/s
l 空口最大业务吞吐量:10 Gbit/s
l 交换容量:42 Gbit/s

射频配置方式 l 1+0配置
l 2+0配置
l 1+1 HSB保护配置
l CCDP配置(普通模式)
l XPIC配置(增强模式)
l 多方向配置
说明
l 当配置XPIC,CCDP,1+1保护与2+0时,
每个站点需要两个RTN 380H设备。
l 当传输CPRI/OBSAI业务时,RTN 380H不
支持1+1保护配置。

波道配置方式 l ACAP
l ACCP
l CCDP

AMAC 支持

ATPC 支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项目 性能

Super Dual Band l 支持作为从设备和RTN 900配合组成


Super Dual Band解决方案。
l 在增强模式下,支持作为主设备和
RTN 320/RTN 310配合组成全室外
Super Dual Band解决方案。
l 在增强模式下,支持作为主设备和第
三方常规频段微波链路组成Super
Dual Band解决方案。

PLA/Super EPLA 支持

业务接口 l 传输以太网业务时,支持3路10GE
SFP光接口,1路GE电口与1路P&E接
口,其中2路10GE SFP接口也可采用
GE电模块。
l 传输CPRI业务时,支持3路CPRI接
口。
l 传输OBSAI业务时,支持3路OBSAI接
口。

业务类型 l Native Ethernet业务:E-Line和E-LAN


l PW承载的Ethernet业务:E-Line、E-
Aggr、E-LAN(VPLS)
l CPRI业务,支持Option 2~Option 7共
6种CPRI速率。
l OBSAI业务,支持1.536 Gbit/s和3.072
Gbit/s 2种OBSAI速率。

QoS/HQoS 支持

MPLS Tunnel 支持

PWE3 支持

时钟特性 l 支持时钟源:
– 微波链路时钟
– 同步以太网时钟
l IEEE 1588V2时间同步
l ITU-T G.8275.1时间同步

供电方式 支持以太网供电与DC供电,通常与RTN
B20/B21 PI配合使用。

机盒尺寸(高 x 宽 x 深) 320mm × 265mm × 95mm

天线 提供碟型天线和平板天线:
l 碟型天线:0.2m、0.3m和0.6m
l 平板天线:0.3m
l 宽波束天线:0.3 m x 0.077 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图 1-5 外观图

图 1-6 接口示意图

在维护舱中有NMS/RSSI接口和USB接口。USB接口可用于连接U盘或者WLAN模块。

1.3 站点配置
RTN 380H支持级联功能,因此站点配置除了最基本的1+0配置外,还可以组成2+0配置
和1+1保护配置。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1.3.1 1+0 站点
1+0站点提供一个方向的一条微波工作链路。
1+0站点配置时,天线采用单极化天线,RTN 380H和天线采用直扣式安装方式。

图 1-7 1+0 站点的典型配置(传输以太网业务)

图 1-8 1+0 站点的典型配置(传输 CPRI/OBSAI 业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1.3.2 2+0 站点
2+0站点提供一个方向的两条微波链路。
2+0配置时,两个RTN 380H安装在一个射频信号合路/分路器(以下简称合路器)上,
合路器和天线之间采用直扣式安装。
说明
当2+0配置时,RTN 380H必须采用平衡式合路器。

图 1-9 2+0 站点的典型配置(传输以太网业务)

说明

l 传输以太网业务时,通常情况下,在2+0站点中两个RTN 380H设备通过10 GE/2.5GE的光口级


联实现配置物理链路聚合PLA(Physical Link Aggregation)。
l 传输CPRI/OBSAI业务时,两个RTN 380H分别通过CPRI/OBSAI接口接入CPRI/OBSAI业务,
不需要级联。

1.3.3 1+1 站点
1+1站点提供一个方向上的由一条工作链路和一条保护链路构成的微波链路保护系统。
RTN 380H只支持1+1 HSB微波链路配置。
1+1站点中,两个RTN 380H安装在一个合路器上,合路器与天线之间采用直扣式安
装。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说明
当1+1配置时,RTN 380H必须采用非平衡式合路器。

RTN 380H的1+1站点配置有两种典型场景:
l 分光器模式1+1站点
l LAG模式1+1站点

分光器模式 1+1 站点
分光器可以提供分光功能。分光器接入GE光信号,进行分光处理后分别发送给主备网
元。主备网元间通过1+1级联线缆互传1+1保护协议等信息。如图1-10所示。

图 1-10 1+1 站点典型配置(使用分光器)

LAG 模式 1+1 站点
两个RTN 380H可以与OptiX RTN 900或者支持LACP协议的客户设备配合实现1+1保
护。主备网元间通过1+1级联线缆互传1+1保护协议等信息。与OptiX RTN 900的IDU配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合时,RTN 380H可以通过室外网线连接到OptiX RTN 900 IDU的以太网接口。如图1-11


所示。

图 1-11 1+1 站点典型配置(与 RTN 900 配合)

说明

1+1保护配置时,主备RTN 380H可以通过COMBO接口或COMBO(e)接口级联。

1.3.4 CCDP 站点
CCDP站点是一种特殊的2+0站点。该站点提供的两条微波链路的频率相同而极化方向
正交。仅当RTN 380H工作在普通模式时支持CCDP配置。
CCDP配置时,两个RTN 380H安装在一个极化合路器(以下简称OMT)上。OMT与天
线之间采用直扣式安装。两个RTN 380H之间需要通过COMBO口或者COMBO(e)口
级联,用于传递时钟信号。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图 1-12 CCDP 站点典型配置

1.3.5 XPIC 站点
XPIC站点是一种特殊的2+0站点。该站点提供的两条微波链路的频率相同而极化方向
正交,并通过XPIC功能抵消两条微波链路间的干扰。RTN 380H在增强模式下才支持
XPIC配置。
XPIC配置时,需要使用双极化天线。两个RTN 380H安装在一个极化合路器(以下简称
OMT)上,OMT与天线之间采用直扣式安装。两个RTN 380H的XPIC接口通过XPIC电
缆相连,传输XPIC信号,COMBO(o)或者GE(o)接口通过光纤相连,传输XPIC管
理信号和时钟信号。
通常情况下,在XPIC站点,两个RTN 380H设备可以耦合物理链路聚合PLA(Physical
Link Aggregation),从而将两路微波聚合成一条大带宽的以太网逻辑通道并实现对微
波链路保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图 1-13 XPIC 站点典型配置

1.3.6 多方向站点
多方向站点提供多个方向的微波链路。
多个RTN 380H级联配置的多方向站点,需要通过以太网业务接口将设备级联,以实现
多方向的微波链路。这种情况下,通常只用来配置2×(1+0)的站点。2×(1+0)的站
点中,两个RTN 380H背靠背连接,可以通过设备内置的交换单元,独立完成以太网业
务的交换和调度。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图 1-14 2×(1+0)多方向配置(传输以太网业务)

说明
传输CPRI/OBSAI业务时,两个RTN 380H分别通过CPRI/OBSAI接口接入CPRI/OBSAI业务。

多个RTN 380H与OptiX RTN 900 IDU配合组成多方向站点时,RTN 380H可以通过室外


网线连接到OptiX RTN 900 IDU的以太网业务接口。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1 产品介绍

图 1-15 多方向站点的典型配置(与 RTN 900 混合组网)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2 功能及特性

关于本章

RTN 380H提供灵活丰富的功能特性,

2.1 AMAC
自适应调制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MAC)是一项根据信道质量自动调整工作模式的技
术,包括自适应调制模式(AM),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C)两部分功能。
2.2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
XPIC是配合CCDP使用的一种技术,两项技术相配合,可以在同等信道条件下将传输
容量提高一倍。
2.3 自动发信功率控制
ATPC技术能使发信机的输出功率在ATPC控制范围内自动跟踪接收端接收电平的变
化。该技术能够降低对相邻系统的干扰和残留误码率。
2.4 波道配置
RTN 380H支持ACCP(Adjacent Channel Co-Polarized )、ACAP(Adjacent Channel
Alternate-Polarized )和CCDP(Co-Channel Dual-Polarization)三种波道配置方式。
2.5 以太网供电功能
RTN 380H具有一个P&E(Power Over Ethernet)端口,可以作为受电设备支持以太网
供电。
2.6 MPLS/PWE3处理功能
RTN 380H支持MPLS交换和Ethernet PWE3技术,可以实现电信级的分组业务传送。
2.7 以太网处理能力
RTN 380H提供Native以太网业务与PW承载的以太网业务的处理能力。
2.8 QoS
RTN 380H提供流分类、流量监管、拥塞避免、队列调度和流量整形等QoS功能。
2.9 CPRI/OBSAI
RTN 380H支持透明传输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OBSAI(Open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协议报文。
2.10 时钟
RTN 380H时钟性满足移动通信网络的时钟传送需求。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2.11 保护
RTN 380H提供微波链路保护和以太网保护。
2.12 网络管理方式
RTN 380H支持多种网络管理方式,并提供完善的网络管理信息互通方案。
2.13 快速部署
RTN 380H采用多种技术手段降低设备部署的工作量以及对工程人员的技术要求。
2.14 易维护
RTN 380H支持免接触维护与强大的设备级运维能力。
2.15 安全管理
RTN 380H和网管系统配合,通过多种方式防止非法登录和非法操作,保障设备管理的
安全。
2.16 设备防盗
设备防盗功能是指网管通过密钥对设备进行身份鉴别,有效防止设备被非法盗取。
2.17 节能
RTN 380H采用了多种节能技术以降低设备的能耗。
2.18 环境保护
RTN 380H按照环保要求进行设计,产品符合RoHS和WEEE标准。

2.1 AMAC
自适应调制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MAC)是一项根据信道质量自动调整工作模式的技
术,包括自适应调制模式(AM),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C)两部分功能。

AM
采用自适应调制时,在相同的波道间隔下,调制模式不同,微波的业务容量也不同,
调制模式越高,传送的业务容量越高。

l 在信道质量良好时(如晴天),设备采用高调制模式,尽力传送更多的用户业
务,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频谱利用率。
l 当信道质量恶化时(如雷雨、大雾天气),设备采用低调制模式方式,传送可用
带宽内的高优先级业务,如果空口容量不足导致某些低优先级队列拥塞,则这些
队列的部分或全部业务就被丢弃了。这样可以提高链路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高优
先级业务的链路可用性。

以太网业务通过QoS技术调度到不同优先级的队列中。各个优先级队列中的业务通过队
列调度算法传送到微波端口。当调制模式切换时,如果空口容量不足导致某些优先级
队列拥塞,这些优先级队列的部分或全部业务就被丢弃了。

RTN 380H使用的AM技术有如下特点:

l 普通模式下,AM可使用BPSK/QPSK/16QAMSTRONG/16QAM/32QAM/64QAM/
128QAM/256QAM多种调制模式。增强模式下,AM可使用BPSK/QPSK/8PSK/
16QAM/32QAM/64QAM/128QAM/256QAM/512QAM/1024QAM多种调制模式。在
不同的带宽下,支持的调制模式不一样,AM支持的调制范围也会不一样。
l AM实际使用的最低调制模式(也称为Reference Mode或保证容量调制模式)和最
高调制模式(也称为Nominal Mode或全容量调制模式)可以设置。
l 切换AM调制模式时,采用Step By Step的方式逐级进行切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l 切换AM调制模式时,发送频率、接收频率和波道间隔都不会改变。
l AM切换是无损切换(Hitless switch)。当调制模式或者带宽下切时,在丢弃低优
先级业务的同时,高优先级业务不会因为模式切换产生损伤,切换速度满足
100dB/s信道快衰落的要求。

AC
AC是AM的增强功能,即当最低调制模式设置为BPSK,信道质量恶化时,设备先通过
AM功能逐级切换调制模式到BPSK模式后,通过AC功能还可以将波道带宽切换到低一
级,降低信道质量恶化对信号的影响。
l 只有当最低调制模式设置为BPSK时,在调制模式调整到BPSK时,才能支持波道
带宽的切换。
l 当信道质量恶化时(如雷雨、大雾天气),设备从高到低逐级切换波道带宽,降
低信道质量恶化对信号的影响。
l AC切换是无损切换(Hitless switch)。当带宽下切时,在丢弃低优先级业务的同
时,高优先级业务不会因为带宽切换产生损伤,切换速度满足100dB/s信道快衰落
的要求。
说明
RTN 380H在普通模式下,支持如下几种AC切换:
l 当波道带宽为2000MHz时,支持2000 MHz->1000MHz->500MHz。
l 当波道带宽为1500MHz时,支持1500MHz->750MHz。
l 当波道带宽为1000MHz时,支持1000MHz->500MHz->250MHz。
l 当波道带宽为500MHz时,支持500MHz->250MHz。
l 当波道带宽为750MHz时,不支持AC切换。
RTN 380H在增强模式下,支持如下几种AC切换:
l 当波道带宽为2000MHz时,支持2000 MHz->1000MHz->500MHz。
l 当波道带宽为1500MHz时,支持1500MHz->750MHz。
l 当波道带宽为1000MHz时,支持1000MHz->500MHz->250MHz。
l 当波道带宽为500MHz时,支持500MHz->250MHz->125MHz。
l 当波道带宽为250MHz时,250MHz->125MHz->62.5MHz。
l 当波道带宽为125MHz时,125MHz->62.5MHz。
l 当波道带宽为750MHz时,不支持AC切换。

AMAC 示意图
图2-1描述RTN 380H调制模式和波道带宽随天气变化的逐级切换方式,以及对业务吞吐
量与业务可靠性的影响。图中示例以普通模式为例,保证容量调制模式为BPSK,最高
容量调制模式为64QAM,波道带宽为500MHz。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图 2-1 AMAC 示意图

64 64
QAM 32 16 16 16 32 QAM
QAM QAM QAM 16 QAM
QAM QAM
Strong QPSK BPSK BPSK QPSK Strong
BPSK

@500MHz @500MHz

@250MHz
Receive Signal Availability

64 QAM 99.92%

32 QAM
99.96%

16 QAM 99.99%

16 QAM Strong 99.995%


Low-priority
Low-priority
service 99.998%
QPSK service

BPSK High-priority 99.999%


service
Time

2.2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
XPIC是配合CCDP使用的一种技术,两项技术相配合,可以在同等信道条件下将传输
容量提高一倍。
CCDP传输是指在一个信道中采用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传输两路信号。理想情况
下,CCDP的2个同频微波信号是正交信号,二者之间不会发生干扰,接收机很容易恢
复出这2个信号。但在实际工程条件下,无论两个信号的正交性如何,总是要受天线
XPD和信道传输劣化的影响,无法避免的会存在信号之间的干扰。为了抵消这些干
扰,就需要使用XPIC技术。XPIC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极化方向上接收
信号,并将二者进行一定处理,从而从被干扰的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其工作原理
图如图2-2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图 2-2 CCDP 波道配置方式(使用 XPIC 技术)


Cross
interference

f1
Service Service
H
Cancellation signal
V
Service f1 Service

Cross
interference
Service signal
H: horizontal polarization direction
V: vertical polarization direction

每个XPIC站点需要配置两个RTN 380H,两个设备的XPIC口通过XPIC线缆连接,以便
相互传输XPIC抵消信号,两个设备COMBO或者COMBO(e)口通过线缆连接,相互传输
XPIC管理信号和时钟信号。

2.3 自动发信功率控制
ATPC技术能使发信机的输出功率在ATPC控制范围内自动跟踪接收端接收电平的变
化。该技术能够降低对相邻系统的干扰和残留误码率。
发送端发射功率与接收端接收电平的变化关系如图2-3所示。

图 2-3 RSL 与 TSL 的变化关系


TSL/RSL

TSL

Up-fading

2dB
门限中心值 RSL
2dB
Down-fadin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2.4 波道配置
RTN 380H支持ACCP(Adjacent Channel Co-Polarized )、ACAP(Adjacent Channel
Alternate-Polarized )和CCDP(Co-Channel Dual-Polarization)三种波道配置方式。

ACCP 波道配置
ACCP是指邻信号同极化,指两个相邻信道均采用相同极化方向电磁波传输信号的配置
方式。如图2-4所示。

图 2-4 ACCP 波道配置

ACCP
f1 f2

H H

ACAP 波道配置
ACAP是指两个相邻信道中分别采用不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传输信号的配置方式。如图
2-5所示。

图 2-5 ACAP 波道配置

ACAP

f1

f2

CCDP 波道配置
CCDP波道配置是指在一个信道中同时采用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传输信号的配置方
式。如图2-6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图 2-6 CCDP 波道配置


CCDP
f1

2.5 以太网供电功能
RTN 380H具有一个P&E(Power Over Ethernet)端口,可以作为受电设备支持以太网
供电。

以太网供电原理
以太网供电是指通过以太网网线供电,一根室外网线同时接入以太网业务信号和直流
电源,从而减少电源线缆布线,简化安装操作。
RTN 380H通常与Power Injector(简称PI)配合实现以太网供电功能。如图2-7所示。

图 2-7 与 PI 配合

P&E口

P&E口

注入
Power
injector

电源 GE信号
信号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以太网供电拉远距离
以太网供电距离是指以太网供电设备P&E输出端口至受电设备之间的距离。如图2-8所
示。

图 2-8 P&E 供电距离

通常情况下,P&E供电距离取决于受电设备功耗、以太网供电设备类型与供电模式
(强制供电或协议供电)等因素。

当以太网供电设备为RTN PI(Power Injector)时,PI仅仅对GE信号和电源信号进行耦


合处理,对GE信号不做再生和增强处理,因此从客户侧设备到受电设备之间的网线总
长(图2-8所示L)不超过100米。

2.6 MPLS/PWE3 处理功能


RTN 380H支持MPLS交换和Ethernet PWE3技术,可以实现电信级的分组业务传送。

表 2-1 MPLS/PWE3 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 描述

MPLS 建立方式 支持静态LSP


Tunnel
承载方式 l 以太网接口
l 微波接口

保护 1:1 MPLS Tunnel APS

OAM l 支持符合ITU-T Y.1710和Y.1711标准的


MPLS OAM
l 支持符合ITU-T Y.1731标准的MPLS-
TP LSP OAM
l 支持LSP Ping/LSP Traceroute

Tunnel数量 最多支持512条静态Tunnel

PWE3 ETH PWE3 封装模式 l Raw模式


业务 l Tag模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功能特性 描述

业务类型 l E-Line
l E-Aggr
l E-LAN(VPLS)

建立方式 静态PW

控制字 支持

PW数量 最多支持512条PW

保护 l 1:1 PW APS
l 1:1 PW FPS

OAM l 支持符合ITU-T Y.1710和Y.1711标准的


PW OAM
l 支持符合ITU-T Y.1731标准的MPLS-
TP PW OAM
l 支持VCCV
l 支持PW Ping/PW Traceroute
l 支持业务故障智能诊断

MS-PW 支持

带宽设置 支持

2.7 以太网处理能力
RTN 380H提供Native以太网业务与PW承载的以太网业务的处理能力。

表 2-2 以太网业务处理能力
项目 性能

业务接口 l 2路10GE光接口,支持SFP/SFP+光模
块,也可支持GE SFP电模块。
l 1路COMBO接口,可作为GE/10GE光
接口,支持SFP光模块。
l 2路GE电接口,其中一路提供以太网
供电功能。

端口属性 l 10GE光接口仅支持全双工LAN模式。
l GE电接口支持10M/100M/1000M的全
双工和自协商模式
l GE光接口支持1000M的全双工和自协
商模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项目 性能

以太网业务类型 l Native Ethernet:E-Line、E-LAN


l PW承载的Ethernet:E-Line、E-
Aggr、E-LAN(VPLS)

最大帧长度范围 1518字节~9600字节

VLAN l 支持满足IEEE 802.1q/p的VLAN标签


的添加、删除和交换,并根据VLAN
转发报文。
l 支持根据端口TAG属性(Tag/Hybrid/
Access)处理报文。
l 支持的VLAN ID范围:1~4094。

QinQ l 支持S-TAG标签的增加、交换和删
除,并根据S-VLAN转发报文。
l S-VLAN ID范围:1~4094。

MAC地址 l E-LAN业务支持MAC地址自学习能
力,支持SVL/IVL两种学习方式。
l 支持MAC地址过滤功能(即MAC地
址黑名单功能)。
l 支持设置静态MAC地址转发表项。
l MAC地址表容量为16K(包含静态表
项与黑名单)。
l MAC地址老化时间可配置。

生成树 支持仅采用CIST(Common and Internal


Spanning Tree)的MSTP协议。协议功能
与RSTP等效。

LLDP 支持Nearest bridge组播模式的LLDP。

链路聚合组(LAG) 支持以太网端口之间、微波端口和以太
网端口之间组成LAG保护组。

LPT 支持简化LPT功能。当微波链路故障时,
会自动关闭和微波链路关联的以太网端
口。

QoS/HQoS 支持,参见2.8 QoS。

流量控制功能 支持符合IEEE 802.3x标准的流量控制功


能。
说明
RTN 380H仅支持接收流控帧,不支持发送流
控帧。

以太网OAM 支持符合IEEE 802.1ag和IEEE 802.3ah标


准的以太网OAM功能。
支持符合ITU Y.1731标准的丢包、时延和
时延抖动检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项目 性能

以太网性能监测 l 支持符合IETF RFC2819 建议的RMON


性能监测。
l 支持端口流量和带宽利用率的实时和
历史统计。

同步以太网 支持。

带宽通告 支持。
与ATN系列产品配合组网,支持通过Y.
1731报文实时报告空口带宽容量,ATN
设备可根据带宽变化调整整网的流量分
配。

ERPS 支持符合G.8032 v1/v2标准的以太网业务


环网保护,支持在单环网络、多环互连
网络上实现环路保护。

说明

l E-Line业务是指以太网专线业务,RTN 380H支持的E-Line业务最大个数为512。支持的业务类型:
l 对Native Ethernet业务,支持基于端口、基于端口+VLAN和基于端口+QinQ的专线业务。
l 对PW承载的Ethernet业务,支持基于端口和基于端口+VLAN的专线业务。
l E-Aggr业务是指以太网汇聚业务,RTN 380H支持多条UNI向一条PW汇聚的E-Aggr业务和多条PW
向一条UNI汇聚的E-Aggr业务。RTN 380H支持的E-Aggr业务的最大数目为128。
l E-LAN业务是指以太网专网业务。支持的业务类型:
l 对Native Ethernet业务,RTN 380H支持基于802.1d网桥、802.1q网桥和802.1ad网桥的专网业
务。RTN 380H支持的E-LAN业务最大个数为8。
l 对PW承载的Ethernet业务,RTN 380H支持基于VSI的专网业务(VPLS),最多支持8个
VSI,逻辑端口总数最大为1024。

2.8 QoS
RTN 380H提供流分类、流量监管、拥塞避免、队列调度和流量整形等QoS功能。

QoS让通信网络在不同需求下能保证提供不同的可预期的带宽、延迟、延迟抖动、丢包
率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使用户或应用的请求和响应满足可预知的服务级别。

QoS 性能

表 2-3 QoS 性能列表

项目 性能

简单流分类(DiffServ) l 支持四个DiffServ域。
l 支持根据C-VLAN优先级、S-VLAN优
先级、IP报文的DSCP值或MPLS报文
的EXP值映射到PHB服务等级。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项目 性能

复杂流分类 支持在端口上根据MAC地址、VLAN
ID、VLAN优先级、IP地址、DSCP、协
议类型、端口号和ICMP类型等进行流分
类。

ACL 支持基于复杂流分类的ACL。

流量监管 支持基于复杂流分类的CAR,支持设置
CIR、PIR、CBS、PBS。

拥塞避免 l 微波端口和以太网端口均支持尾丢
弃。
l 微波端口和以太网端口均支持
WRED。

队列调度 l 以太网端口和微波端口均支持八个优
先级队列调度。
l 可以对每个以太网端口和微波端口灵
活设置队列调度方式,队列调度方式
有SP、SP+WRR和WRR。

流量整形 l 支持出端口队列流量整形和出端口流
量整形。
l 支持设置PIR与PBS,PIR设置步进为
64kbit/s。

HQoS l 对QinQ NNI端口,支持QinQ的优先级


队列、QinQ队列和出端口三级调度。
可以进行QinQ队列、QinQ、出端口三
级限速。
l 对UNI端口,支持VUNI Egress的优先
级队列、VUNI Egress队列、VUNI
Egress组、出端口四级调度。可以进
行VUNI Egress队列、VUNI Egress、
VUNI Egress组、出端口四级限速。
l 对MPLS NNI端口,支持PW、MPLS
tunnel和出端口三级调度。可以进行
PW队列、PW、MPLS tunnel、出端口
四级限速。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图 2-9 QoS 典型应用模型


分组交换
Ingress Egress

拥塞避免 队列流量整形 队列调度


缓冲队列
门限

...... ...... ...... ...... ...... ...... ...... ......


简单流分类 复杂流分类 流量监管
DiffServ 流
转发 端口流量整形

...
映射
令牌
桶 调度 令牌
CAR 桶

...
CoS x
丢弃
...

CoS z

图 2-10 HQoS 典型应用模型

2.9 CPRI/OBSAI
RTN 380H支持透明传输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OBSAI(Open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协议报文。
RTN 380H可以代替光纤传输分布式基站BBU(Baseband Control Unit)与RRU
(Remote Radio Unit)之间的CPRI/OBSAI信号,实现RRU拉远,如图2-11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图 2-11 RTN 380H 替代光纤实现 BBU 与 RRU 拉远方案

RTN 380H传输CPRI业务时:
l 提供3路CPRI业务接口,传输CPRI业务时,不支持以太网业务与OBSAI业务。
l 支持如下几种CPRI业务速率类型:
– option2:1228.8 Mbit/s
– option3:2457.6 Mbit/s
– option4:3072.0 Mbit/s
– option5:4915.2 Mbit/s
– option6:6144.0 Mbit/s
– option7:9830.4 Mbit/s
– 2*option 5:2*4915.2 Mbit/s
l 支持同时接入不同速率的CPRI业务,接入的CPRI业务总速率不超过微波空口容
量。

RTN 380H传输OBSAI业务时:
l 提供3路OBSAI业务接口,传输OBSAI业务时,不支持以太网业务与CPRI业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l 支持如下两种OBSAI业务速率类型:
– 1536 Mbit/s
– 3072 Mbit/s
l 支持同时接入不同速率的OBSAI业务,接入的OBSAI业务总速率不超过微波空口
容量。

2.10 时钟
RTN 380H时钟性满足移动通信网络的时钟传送需求。

项目 性能

时钟工作模式 l 跟踪
l 保持
l 自由振荡

时钟源 l 微波链路时钟
l 同步以太网时钟

SSM协议/扩展SSM协议 支持。SSM信息可通过以下方式传送:
l 微波链路
l 同步以太网

IEEE 1588V2时间同步 支持四种模式:


l OC
l BC
l TC
l TC+BC

ITU-T G.8275.1 支持T-BC模式。

2.11 保护
RTN 380H提供微波链路保护和以太网保护。

表 2-4 保护方案

保护对象 保护方式

微波链路 l 1+1 HSB,支持设备级


保护。
l PLA,支持微波链路级
保护和设备级保护。

Ethernet业务 LAG(包括以太网链路和
微波链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保护对象 保护方式

Native Ethernet网络 ERPS(包括以太网链路和


微波链路)

MSTP保护(包括以太网
链路和微波链路)

L2VPN网络 MPLS MPLS tunnel 1:1保护

PW PW 1:1 APS/FPS

2.12 网络管理方式
RTN 380H支持多种网络管理方式,并提供完善的网络管理信息互通方案。

网络管理方式
RTN 380H支持多种网络管理方式:
l 使用iManager U2000 Web LCT对本地网元或远端网元进行单站管理。
l 使用iManager U2000对传输网络中的所有OptiX RTN网元和华为光传输产品进行网
元集中管理和传送网络的统一管理。
l 通过SNMP可以查询和设置网元的多种通用信息和业务信息(即支持SNMP Get/
Set)。
l 使用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登录并管理网元。笔记本电脑可通过网线或者
WLAN连接网元,在支持的浏览器(IE9及以上版本)中输入网元的IP地址,即可
进入网元管理界面。当采用网线连接网元时,还可以支持访问并管理远端网元。
(仅限主控为MXXI5的RTN 380H)

管理信息互通方案

表 2-5 DCN 网管信息互通方案

项目 规格

DCC通道 微波端口 微波帧中自定义的3个DCC


字节。

带内DCN通道 微波链路 通过VLAN标识带内DCN


通道,带宽可设置。

以太网接口 通过VLAN标识带内DCN
通道,带宽可设置。
说明
以太网接口作为1+1级联口
时,也是通过带内DCN传输
网络管理消息。

网管接口 支持1路以太网网管接口。

网络管理协议 HWECC协议 支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项目 规格

IP协议 支持

L2DCN协议 支持

2.13 快速部署
RTN 380H采用多种技术手段降低设备部署的工作量以及对工程人员的技术要求。
RTN 380H从设备形态、规划、安装和调测等方面进行了快速部署的设计。
l RTN 380H是全室外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安装在塔上,实现零站址。
l 支持DC供电,也支持以太网供电功能,能与RTN B20系列PI配合,实现DC供电或
者P&E供电,灵活部署。
l 瞄准镜辅助天线对调,提升安装效率。
l 通过WLAN模块实现免接触管理单站网元。

2.14 易维护
RTN 380H支持免接触维护与强大的设备级运维能力。

2.14.1 免接触维护
RTN 380H通过WLAN模块提供免接触维护功能。
RTN 380H安装WLAN模块后,可通过Web LCT近端免接触维护网元。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图 2-12 免接触维护示意图

WLAN module

Web LCT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图 2-13 WLAN 接入互动过程

广播SSID(可选)

搜索并选择SSID

自动分配IP地址

输入WLAN密码,接入网络

通过验证,笔记本接入网络

基于SSL协议登录网元,进行
管理查询操作

Web LCT通过WLAN接入网元后,可以进行网元相关配置操作,也可以浏览网元告
警,Web LCT还可以浏览性能和日志等信息,为调测和维护提供便利。

2.14.2 设备级运维功能
RTN 380H支持丰富的维护特性,能够有效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
RTN 380H设备支持主要运维功能如表2-6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表 2-6 设备级运维功能
功能分类 功能描述

管理与监控 l 支持通过iManager U2000–T对微波传


送网络和光传送网络进行网络层面的
统一管理,支持端到端创建和管理业
务。
l 提供丰富的设备告警和性能事件。
l 支持RMON性能事件。
l 支持端口流量和带宽利用率的实时和
历史统计。
l 支持基于端口流分类和出端口优先级
队列的拥塞丢包统计。
l 支持通过端口镜像观测和分析某个端
口的以太网报文。
l 支持抓取特定以太网报文的包头获取
报文头部数据。
l 支持设备温度查询功能。
l 支持对微波发射功率、接收功率、信
噪比和空口误码计数等重要无线传输
性能指标的监控和图形化显示。
l 支持频率扫描功能,可以诊断出波道
是否存在同频干扰和邻道频率干扰。
l 支持一键式故障定位信息收集功能。
l 在站点维护时,支持通过WLAN接入
Web LCT。
l 支持U2000查询站点信息,如站点类
型,供电方式,塔高度等,并支持导
出功能。

诊断测试 l 支持微波端口PRBS测试。
l 支持CPRI/OBSAI端口的PRBS测试。
l 支持模拟以太网测试仪进行丢包、时
延和吞吐量测试。
l 支持业务端口、微波端口的多种类型
的环回功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功能分类 功能描述

分组业务OAM l 支持符合IEEE 802.1ag和IEEE 802.3ah


标准的以太网OAM功能。
l 支持符合ITU Y.1731标准的丢包、时
延和时延抖动检测。
l 支持符合IETF RFC 5357标准的
TWAMP Light功能,支持作为反射端
响应发起端的测试报文。
l 支持符合ITU Y.1711标准的MPLS
OAM功能和LSP Ping/Traceroute功
能。
l 支持符合ITU Y.1711标准的PW OAM
功能和PW Ping/Traceroute功能。
l 支持符合ITU Y.1731标准的MPLS-TP
LSP OAM和PW OAM功能。

数据库管理 l 支持通过iManager U2000–T远程备


份/恢复网元数据库。
l 支持通过U盘备份/恢复网元数据。
l 支持微波链路对端网元备份/恢复网元
数据库。

网元软件管理 l 支持通过iManager U2000–T远程加载


网元的软件和数据,提供完善的网元
升级方案,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快速
升级。
l 支持通过U盘升级网元软件。
l 支持NSF功能,在主机软件软复位
时,以太网业务不中断。
l 支持热补丁功能,可以在不中断业务
的情况下,升级运行中的设备软件。
l 支持软件版本回退功能,可以在软件
升级失败时,恢复系统原先的软件版
本,从而恢复系统原来的所有业务。

2.14.3 分组业务运维功能(TP-Assist)
基于分组传送网络面向网络化、业务化和智能化的运维趋势,华为公司基于TP-Assist
解决方案,打造了一套全新的运维体系。该运维体系贯穿了从网络规划到故障定位的
整个运维流程。
RTN 380H支持分组业务运维功能如表2-7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表 2-7 分组业务运维功能(TP-Assist)
运维阶段 功能 描述

端到端配置 端到端分组业务配置 l 支持Native E-Line/E-


LAN业务的端到端配
置。
l 支持MPLS tunnel和PW
业务的端到端配置。

告警随业务部署 l 支持随Native Ethernet


端到端业务自动配置
ETH-OAM,支持连通
性检测及告警上报。
l 支持随MPLS tunnel端
到端业务自动配置
MPLS-TP OAM,支持
连通性检测及告警上
报。
l 支持随ETH PWE3端到
端业务自动配置ETH-
OAM,支持连通性检
测及告警上报。

测试验收 业务通断测试 l 支持Native E-Line业务


和E-LAN业务的一键式
通断检测。
l 支持MPLS tunnel承载
的E-Line业务的一键式
通断检测。

业务性能测试 l 支持Native E-Line业务


和E-LAN业务的一键式
丢包、时延和时延抖动
检测。
l 支持MPLS tunnel承载
的以太网业务的一键式
丢包、时延和时延抖动
检测。
l 支持模拟以太网测试仪
进行丢包、时延和吞吐
量测试。
说明
对于负载分担的LAG场
景下,免仪表测试的吞
吐量只是单链路吞吐
量,并非LAG组的吞吐
量。
l 支持IP报文染色统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运维阶段 功能 描述

故障定位 端口IP Ping l 支持UNI端口的近端


Ping响应。
l 支持UNI端口的远端
Ping响应。

端口监视 l 支持以太网端口信号丢
失告警
l 支持以太网端口自协商
失败告警(半双工模式
告警)

业务环回检测功能 l 支持专网业务的环路检
测。
l 支持环路业务端口自动
关断功能。

业务故障智能诊断 l 支持业务路径上软件、
硬件、配置的一致性检

l 支持业务路径上零流量
点、拥塞丢包点的检查

性能统计 l 支持基于端口、DS
域、流分类、VLAN、
UNI端口业务流、
PW、Tunnel和出端口
队列的实时和历史性能
统计。
l 支持基于流分类、PW
带宽和出端口队列的拥
塞丢包统计。

性能监控 l 支持基于DS域、
VLAN、VUNI、PW和
出端口队列的流量越限
告警。
l 支持端口带宽利用率越
限告警。
l 支持基于流分类、PW
带宽和出端口队列的丢
包越限告警。
l 支持基于端口、DS
域、流分类、VLAN、
UNI端口业务流、PW
和出端口队列的零流量
告警。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2.15 安全管理
RTN 380H和网管系统配合,通过多种方式防止非法登录和非法操作,保障设备管理的
安全。

硬件安全技术概述
RTN 380H采用的硬件安全措施:

l 微波接口:采用FEC编码方式和基带时域自适应均衡器,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
力。侦听者在未同时获悉编码细节和业务配置的情况下,无法还原数据帧内容。
l 模块化设计:控制单元和业务单元、业务单元和业务单元之间相互隔离。任一单
元发生故障, 故障都能得到很好地隔离,将对系统其它单元的影响降到最小。
l CPU流量控制:为避免CPU受到过多的协议报文冲击,对送给CPU处理的数据流
量进行分类和控制。保证CPU在受到攻击时,仍能够正常工作。
l 管理接口控制:维护舱保护盖在管理接口不使用时关闭,避免非法接入。

软件安全技术概述
设备处理的数据分为两类:O&M管理数据和业务数据。数据在相互独立的物理通道上
各自传输,相互独立,某一种数据异常不会影响其他类型的数据。基于此业务特点,
可将设备业务划分为两个平面:
l 管理平面
管理平面提供设备接入与设备管理功能。比如接入设备的账户及密码管理、设备
组网的通信协议、设备告警上报等。管理平面提供的安全特性,分别能够达到设
备安全接入、集中管理及全方位安全审计。
l 数据平面
数据平面负责处理进入设备的业务数据流,根据硬件转发表项对业务数据报文进
行转发。数据平面安全性,一是防止用户业务报文被恶意窃取、修改、删除等,
使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二是保证硬件转发行为可控,防止转发
表项被恶意攻击篡改,保证设备转发平面稳定可靠运行。

RTN 380H提供的安全功能如表2-8所示。

表 2-8 安全功能列表

所属平面 功能名称 描述

管理平面 账户及密码管理 设备维护账户的管理与存


本地认证与授权 账户合法性校验与授权

RADIUS认证与授权 集中式远程账户合法性校
验与授权,降低账户维护
成本

安全日志 账户管理相关的活动记录

操作日志 非查询类的设备操作记录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所属平面 功能名称 描述

SYSLOG日志管理 日志离线存储的一种标准
解决方案,有效解决设备
存储空间不足问题

TCP/IP协议栈防攻击 具备基本的TCP/IP防攻击
能力,比如错误的IP报文
攻击,ICMP的ping和Jolt
攻击,Dos攻击等

访问控制列表 具备基于IP地址和端口号
的访问控制列表能力

SSL/TLS加密通信 具备SSL3.0/TLS1.0/1.1/1.2
能力,能够提供基于安全
证书的安全加密管道

SFTP服务 提供了SFTP服务

OSPF路由协议 提供了OSPFv2,具备标准
的MD5认证

NTP协议 提供了NTPv3,具备MD5
认证和权限控制

SNMP管理协议 提供了SNMPv3,具备安
全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

U盘接入控制 支持通过认证文件鉴权U

WLAN连接控制 l 支持WLAN密码接入和
WLAN加密
l 支持SSID隐藏设置
l 支持WLAN接入时间设

l 支持WLAN接入MAC
地址白名单设置

数据平面 流量控制 端口流量控制。抑制广播


报文,丢弃未知单播和组
播报文,使用Qos限制业
务流量

错报丢弃 丢弃各种不合法的错报。
比如长度小于64字节的以
太报文

2.16 设备防盗
设备防盗功能是指网管通过密钥对设备进行身份鉴别,有效防止设备被非法盗取。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2 功能及特性

用户可通过U2000创建自己的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载到设备上,私钥用于网管对设
备进行鉴权。公钥一旦加载到设备上,设备即启动防盗控制功能,除非网管以私钥对
设备进行解锁。

防盗机制
l 当设备DCN通信正常,可通过U2000对设备进行在线防盗管理,即防盗使能或者
防盗解锁。
l 当设备DCN通信异常,通过Web LCT进行离线防盗管理,如库房的设备防盗功能
配置。
l 对于主设备,防盗措施支持两种:不允许修改配置或者限制空口带宽为7Mbps。
– 当主设备被盗后,在其他非法地方默认可以使用7天(此时间可配置),超期
后空口业务带宽限制为7Mbps,但DCN通信正常。
– 当主设备和网管脱管后,默认可使用7天,超期后空口业务带宽限制为
7Mbps,当DCN通信恢复后,业务将自动恢复正常。
说明

l 不支持从U2000网管导出私钥,确保设备防盗功能的安全性。
l 在网络中部署防盗功能时,必须部署U2000网管异地容灾双机备份,否则一旦网管故障后,
导致网络中所有网元进入“被盗状态”,将直接导致现网业务全部中断。

2.17 节能
RTN 380H采用了多种节能技术以降低设备的能耗。
l 设备设计方案采用简洁化设计。
l 选用高效率的电源模块。
l 选用低功耗的器件。

2.18 环境保护
RTN 380H按照环保要求进行设计,产品符合RoHS和WEEE标准。
l 在包装设计方面,RTN 380H提供了必要的包装,且设备与附件的包装后体积不超
过包装前体积的3倍。
l 产品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拆卸方便的要求,所有有害物质都易于分解。
l 所有大于25g的单个机械塑料部件都按ISO 11469和ISO 1043-1至4标识。设备的所
有部件及其包装都按标准标识以便于循环利用。
l 插头、连接头都易于找到,且可用普通、简单的工具进行操作。
l 设备的粘贴标签等粘贴物易于去除。一些标识性信息如丝印是刻印在机盒上的。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3 产品结构

关于本章

产品结构主要包括系统结构、业务信号处理流程、外部接口和指示灯含义等。

3.1 系统结构
RTN 380H的内部只包含一个逻辑单板,在网管上显示的为MXXI5,逻辑槽位为1。
3.2 业务信号处理流程
以一路P&E信号为例,描述RTN 380H的各个功能单元对信号的处理。
3.3 接口
RTN 380H设备主要包含4个业务接口、XPIC接口、一个天线接口以及一个维护仓。
3.4 SFP+/SFP模块类型
10GE口与COMBO口支持多种类型的SFP+光模块和SFP模块。
3.5 指示灯
RTN 380H设备主要有业务接口指示灯、USB状态指示灯和系统状态指示灯。
3.6 标签
机盒上有铭牌、合格证、静电保护、辐射警示、接地点、高温警示等标签。应了解这
些标签的含义并按标签指示操作,以避免人身伤害或损坏设备。

3.1 系统结构
RTN 380H的内部只包含一个逻辑单板,在网管上显示的为MXXI5,逻辑槽位为1。
RTN 380H的内部单板根据逻辑功能划分为多个单元。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系统框图

图 3-1 RTN 380H 系统框图


OptiX RTN 380H

MXXI5

-48V DC 电源单元 给各个单元 XPIC信号


提供电源
天线
基带处理单元
P&E信号 GE信号 以太网业 GE 总线 复接 Modem 射频处理
业务接口 务交换单 单元 单元
GE信号 单元
单元 元
CPRI/OBSAI信号
CPRI/
OBSAI信号 控制信号

给各个单元
时钟信号 时钟单元 的时钟信号

U盘或者 USB接口
WLAN模块
主控单元

NMS接口 RSSI测试电平
RJ45接口 信号
RSSI接口

功能单元
功能单元 说明

业务接口单元 传输以太网业务时:
l 接入以太网业务信号
l 对以太网信号进行串并变换
l 完成帧定界、前导码处理和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校验
l 将电源信号发送给电源单元
传输CPRI/OBSAI业务时:
l 通过CPRI/OBSAI接口接入CPRI/
OBSAI信号
l 对CPRI/OBSAI信号进行串并变换

以太网业务交换单元 l 对以太网业务信号进行VLAN标签处

l 对以太网数据帧进行QoS处理
l 实现业务调度和协议处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功能单元 说明

基带处理单元 l 由复接单元完成业务信号与微波帧信
号之间的映射/解映射
l 由复接单元完成微波帧中的开销字节
的提取,并传送给主控单元
l 如果配置了XPIC组,Modem单元通过
XPIC信号对中频信号进行交叉极化干
扰的抵消处理
l 由Modem单元完成信号数字的调制和
解调
l 由Modem单元完成FEC功能
l 由Modem单元完成D/A或者A/D转换

射频处理单元 l 在发送方向上,完成信号的变频和功
率放大,将射频信号发送给天线
l 在接收方向上,对射频信号进行隔
离、滤波,通过下变频和放大后,将
射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主控单元 l 通过控制总线控制和管理其他各个单
元的运行状态,并收集告警和性能事

l 处理网络管理消息
l 处理U盘内的数据信息
l WLAN接入信号处理

时钟单元 l 提取时钟信号,并给其他单元提供时
钟信号
l 接收1588 V2协议报文,并进行协议处
理,实现时间同步

电源单元 l 接入-48V DC电源信号


l 以太网供电电源处理
l DC/DC变换并为各单元供电

3.2 业务信号处理流程
以一路P&E信号为例,描述RTN 380H的各个功能单元对信号的处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图 3-2 信号处理流程
OptiX RTN 380H

电源单元

业务总线 业务总线 调制信号 射频信号


基带处理单元
以太网业 以太网业
P&E业务 复接 Modem 射频处理
务接入单 务交换单
信号 单元 单元 单元
元 元

表 3-1 发送方向信号处理流程
序 功能单元 信号处理说明

1 以太网业务接入单 l 接入P&E信号
元 l 将P&E信号分离为以太网业务信号和-48V电源信号
l 将电源信号传送给电源单元
l 从以太网业务信号中提取出以太网帧

2 以太网业务交换单 l 对以太网帧进行二层协议与QoS处理
元 l 将处理后的业务信号传送给基带处理单元

3 基带处理单元 l 接入来自以太网业务交换单元的业务信号
l 将以太网业务信号和微波帧开销组成微波帧
l FEC编码
l 根据当前信道质量选择合适的调制模式
l 完成信号的调制与D/A转换
l 将调制信号发送给射频处理单元

4 射频处理单元 l 通过上变频和放大,将调制信号直接转换为射频信号
l 通过波导将射频信号传送给天线

表 3-2 接收方向信号处理流程
序 功能单元 信号处理说明

1 射频处理单元 l 对射频信号进行隔离、滤波
l 对信号进行下变频和放大处理
l 将调制信号发送给基带处理单元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序 功能单元 信号处理说明

2 基带处理单元 l 接收来自射频处理单元的调制信号
l 完成信号的A/D转换
l 完成信号的解调
l FEC解码
l 提取微波帧中的开销信号与以太网帧
l 将以太网帧信号发送给以太网业务交换单元

3 以太网业务交换单 l 接收来自基带处理单元的以太网帧信号
元 l 根据业务配置与二层协议对以太网帧信号进行处理
l 将以太网业务发送给以太网业务接入单元

4 以太网业务接入单 将以太网业务进行并串转换后发送出去

3.3 接口
RTN 380H设备主要包含4个业务接口、XPIC接口、一个天线接口以及一个维护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接口位置

图 3-3 接口位置示意图

维护舱内有USB接口、RSSI接口和NMS接口。当设备运行后,关闭维护舱保护盖。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表 3-3 接口描述
序号 物理接口名称 逻辑接口名称 接口描述 连接器类型

1 10GE1~10GE2 1- l GE/10GE光接 SFP光/电模块与


MXXI5-5(10GE1)/ 口 SFP+光模块
1- l GE电模块
MXXI5-4(10GE2)
说明
当采用GE电模
块时,需要配
合防水套筒,
当网线等于或
者长于2米时,
还需要配套信
号防雷器,以
便保护设备。
l CPRI/OBSAI业
务接口

2 COMBO 1- 多功能复合光接 SFP光模块与SFP


MXXI5-3(COMBO 口,可通过软件设 +光模块
) 置为其中一种接口
类型:
l 以太网业务接
口:GE/10GE
光接口
l PLA级联接
口:GE/2.5GE/
10GE光接口
l 1+1HSB级联接
口:GE光接口
l CPRI/OBSAI业
务接口
l XPIC级联接
口:GE光接
口,当和PLA
配合使用时,
还可以支持
2.5GE/10GE光
接口。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序号 物理接口名称 逻辑接口名称 接口描述 连接器类型

3 COMBO(e) 1- 多功能复合电接 RJ45连接器


MXXI5-6(COMB 口,默认为网管接
O(e)) 口,也可以为GE
业务接口,也可以
设置为1+1 HSB级
联接口或XPIC级
联接口。
说明
l 维护舱内也有
一个NMS接
口,但COMBO
(e)接口支持
防雷功能,日
常维护优先推
荐使用COMBO
(e)作为网管
接口。

4 P&E 1-MXXI5-2(P&E) 以太网供电接口, RJ45连接器


可同时接入FE/GE
电信号与电源信
号。

5 XPIC - XPIC信号接口, CSFP模块


可传输XPIC抵消
信号。

6 USB接口 - l 可以插入U盘, USB连接器


备份网元数据
或者升级软
件。
l 或者插入
WLAN模块,
通过WLAN网
络可以接入
Web LCT。

7 RSSI/NMS接口 - 维护舱内RSSI与 RJ45连接器


NMS接口复用一
个RJ45接口。
l RSSI接口:通
过万用表测试
该接口的电压
值计算出RTN
380H的接收信
号电平。
l NMS接口:传
输网管信号。

8 保护地接地点 - - M5螺钉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序号 物理接口名称 逻辑接口名称 接口描述 连接器类型

9 天线接口 - l 连接天线或者 153IEC-R740,可


合路器 与UG387/U-R740
l RTN 380H支持 对接
自适应极化方
向。

10 PWR - -48V DC电源接口 圆形防水电源连接


说明 器
l 支持DC和P&E
1+1备份供电,
设备默认采用
DC供电,P&E
作为备份电
源。当DC电源
故障,自动切
换到P&E供电
模式。
l PWR接口用于
通过电源线缆
给设备提
供-48V电源信
号。当RTN
380H与供电设
备距离超过100
米时,需要通
过PWR接口供
电。

说明
不使用的接口需要安装防护盖。

10GE 接口
10GE1~10GE2可用作以太网业务光接口,也可用作CPRI/OBSAI业务光接口,最高速
率可达10Gbit/s。10GE1~10GE2接口支持SFP/SFP+光模块。
每个光模块左侧接口(TX)为发送端口,右侧接口(RX)为接收端口。如图3-4所
示。

图 3-4 SFP/SFP+光模块的前视图

TX RX

10GE1~10GE2接口支持的光模块类型因接口传输业务类型而异,详见3.4 SFP+/SFP模
块类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COMBO 接口
COMBO接口是一个多功能复合光接口,可以配置为GE业务接口、CPRI接口、OBSAI
接口、PLA级联接口与1+1级联接口,最高速率可达10Gbit/s。

COMBO接口支持的光模块因接口功能而异,详见3.4 SFP+/SFP模块类型。

P&E 接口
P&E接口是以太网供电接口,可传输FE/GE电信号与电源信号,用于连接PI。

P&E接口连接器为RJ45。

图 3-5 RJ45 前视图

1 2 3 4 56 7 8

表 3-4 接口管脚信号定义

管脚序号 P&E

信号 功能

1 BIDA+/BGND 双向数据线A(+)/电源地

2 BIDA-/BGND 双向数据线A(-)/电源地

3 BIDB+/-48V 双向数据线B(+)/-48V

4 BIDC+/BGND 双向数据线C(+)/电源地

5 BIDC-/BGND 双向数据线C(-)/电源地

6 BIDB-/-48V 双向数据线B(-)/-48V

7 BIDD+/-48V 双向数据线D(+)/-48V

8 BIDD-/-48V 双向数据线D(-)/-48V

COMBO(e)接口
COMBO(e)接口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电接口,通常情况下默认为网管接口,由于支持
防雷功能,因此日常维护推荐使用COMBO(e)接口为网管接口。接口信号定义如表
3-5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表 3-5 NMS 接口信号定义

管脚序号 信号

1 发送数据(+)

2 发送数据(-)

3 接收数据(+)

4 保留

5 保留

6 接收数据(-)

7 保留

8 保留

配置1+1 HSB时,COMBO(e)接口可以作为1+1 HSB级联接口。COMBO(e)接口也


可以作为GE业务接口。1+1 HSB级联接口和GE业务信号接口信号定义一致,如表3-6所
示。

表 3-6 1+1 HSB 级联接口管脚信号定义

管脚序号 COMBO(e)

信号 功能

1 BIDA+ 双向数据线A(+)

2 BIDA- 双向数据线A(-)

3 BIDB+ 双向数据线B(+)

4 BIDC+ 双向数据线C(+)

5 BIDC- 双向数据线C(-)

6 BIDB- 双向数据线B(-)

7 BIDD+ 双向数据线D(+)

8 BIDD- 双向数据线D(-)

USB 接口
USB接口可连接U盘可用于升级软件和维护备份数据。也可以连接WLAN模块,通过
Web LCT接入网元。

RSSI 接口/NMS 接口
RSSI接口与NMS接口管脚信号定义如表3-7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表 3-7 RSSI/NMS 接口信号定义


管脚序号 信号

1 发送数据(+)

2 发送数据(-)

3 接收数据(+)

4 接地

5 保留

6 接收数据(-)

7 RSSI测试电平信号

8 保留

3.4 SFP+/SFP 模块类型


10GE口与COMBO口支持多种类型的SFP+光模块和SFP模块。
当接口传输不同的业务数据时,支持的光模块类型不一样。
l 当传输CPRI/OBSAI业务时,10GE口与COMBO口支持的光模块速率一致。
l 10GE口作以太网业务接口时,支持GE/10GE速率光模块和GE电模块。
l COMBO作以太网业务接口或者XPIC级联接口时,仅支持GE SFP模块。作PLA级
联接口时,支持GE/2.5GE/10GE SFP+/SFP模块类型。

表 3-8 SFP+/SFP 模块类型


模块类型 模块部件编 波长与传输 CPRI业务 OBSAI业 以太网业务
码 距离 速率 务速率 速率

SFP 34060290 1310nm, option2: / 1000Base-


10km 1228.8 LX
Mbit/s

SFP 34060321 850nm, option2: / 1000Base-


0.5km 1228.8 SX
Mbit/s

SFP 34060327 1310nm, option3: 1536.0 /


2km 2457.6 Mbit/s
Mbit/s

SFP 34060336 1310nm, option3: 1536.0 /


15km 2457.6 Mbit/s
Mbit/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模块类型 模块部件编 波长与传输 CPRI业务 OBSAI业 以太网业务


码 距离 速率 务速率 速率

SFP 34060365 850nm, option4: 1536.0 2.5GE


0.3km 3072.0 Mbit/s
Mbit/s 3072.0
Mbit/s

SFP+ 34060607 850nm, option5: / /


0.12km 4915.2
Mbit/s
option6:
6144.0
Mbit/s

SFP+ 34060517 1310nm, option5: 3072.0 2.5GE


2km 4915.2 Mbit/s
Mbit/s
option6:
6144.0
Mbit/s

SFP+ 34060528 1310nm, option5: 3072.0 2.5GE


10km 4915.2 Mbit/s
Mbit/s
option6:
6144.0
Mbit/s

SFP+ 34060618 850nm, option7: / 10GBase-SR


0.1km 9830.4
Mbit/s

SFP+ 34060713-0 1310nm, option7: / 10GBase-SR


01 1.4km 9830.4
Mbit/s

SFP+ 34060599-0 1310nm, option7: / 10GBase-


02 10km 9830.4 LR
Mbit/s

SFP+ 34060986 1310nm, option7: / /


10km 9830.4
Mbit/s

SFP+ 34060987 1310nm, option7: / /


1.4km 9830.4
Mbit/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模块类型 模块部件编 波长与传输 CPRI业务 OBSAI业 以太网业务


码 距离 速率 务速率 速率

SFP 34100099 / / / 10/100/1000


说明 BASE-T(X)
配套防水套
筒的编码为
14990484,
配套防雷器
的编码为
19020323。

说明
每种SFP+/SFP光模块类型的具体指标请参见5.3 以太网接口性能与5.4 CPRI/OBSAI接口性能。

3.5 指示灯
RTN 380H设备主要有业务接口指示灯、USB状态指示灯和系统状态指示灯。
RTN 380H的指示灯都在接口内侧,主要用于安装、调测与维护时观测设备运行状态。
其中STAT灯透过维护舱面板,可以直接观察到。

图 3-6 指示灯位置示意图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表 3-9 指示灯状态含义
指示灯 状态 含义

业务口指示灯 GE业务口 亮(绿色) 端口连接正常,并


且没有收发数据

闪烁(绿色) 端口正在接收或发
送数据

灭 端口未连接或不正

CPRI/OBSAI业务 亮(绿色) 端口正常。



亮(红色) 端口异常。可能原
因:
l 光模块速率跟网
元速率配置不一

l 光功率异常

闪烁(红色) 端口有光信号,但
是无业务数据传
输。

灭 l 端口未连接。
l 端口没有配置
CPRI/OBSAI速
率。

系统与链路状态指 运行状态 亮(绿色) 设备工作正常,并


示灯(STAT) 且空口业务通畅。

亮(红色) 硬件故障(如设备
启动失败或者上报
HARD_BAD告
警)。

灭 设备未上电。

link状态 闪烁(红色) 设备工作正常,空


口业务中断。

亮(绿色) l 微波链路连通,
没有设置网规应
收功率
l 微波链路连通,
设置网规应收功
率,接收功率与
应收功率差值在
3dB以内。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指示灯 状态 含义

闪烁(绿色) 微波链路连通,接
收功率与应收功率
差值大于3dB

USB接口指示灯 WLAN模块 亮(绿色) WLAN模块已识


别,可正常工作。

亮(红色) WLAN模块故障。

闪烁(绿色) WLAN链路正常。

灭 l WLAN模块未插
入。
l 无法识别插入的
WLAN模块。

U盘 亮(绿色) U盘备份或者恢复
完成。

闪烁(绿色) 正在进行U盘备份
或者恢复。

亮(红色) l U盘故障。
l U盘备份或者恢
复失败。

闪烁(红色) 硬件故障,初始化
U盘失败

灭 l U盘未插入
l 无法识别插入的
U盘

说明
网元通过U盘加载数据后,会自动复位,复位期间,所有指示灯熄灭。完成复位后,观察系统指示灯
可以了解网元状态信息。

3.6 标签
机盒上有铭牌、合格证、静电保护、辐射警示、接地点、高温警示等标签。应了解这
些标签的含义并按标签指示操作,以避免人身伤害或损坏设备。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标签位置

图 3-7 标签位置

说明
高温警示标签:当环境温度超过55℃时,设备表面温度可能会超过70℃。如果在这种环境下接触
设备,则需戴防护手套。

铭牌标签

图 3-8 铭牌标签示意图

表 3-10 铭牌标签参数

标签信息 含义

OptiX RTN 380H 产品名称

ITEM:52451240 产品编码:用于识别产品型号

-48V;3A 电源额定值

P&E or DC 采用以太网供电方式或者DC供电方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3 产品结构

标签信息 含义

T/R SPACING 收发频率间隔(GHz)

Tx:Lo,71.0–76.0GHz 发射状态信息:
l Hi:发射频率高站
l Lo:发射频率低站
发射范围:
l 高站发射频率:81.0–86.0 GHz
l 低站发射频率:71.0–76.0 GHz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4 网络管理系统

4 网络管理系统

关于本章

这一部分简要介绍网络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及组成该解决方案的各种NMS软件。

4.1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针对电信网络的各个功能域和客户群,华为公司提供符合TMN要求的传送网络管理解
决方案。
4.2 Web LCT
Web LCT是运行在PC上的本地维护终端。
4.3 U2000-T
U2000-T是对华为公司固定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的网络级网管系统。
4.4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内置在网元上的网络维护终端。

4.1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针对电信网络的各个功能域和客户群,华为公司提供符合TMN要求的传送网络管理解
决方案。

方案包括:

l iManager U2000 Web LCT本地维护终端


Web LCT是Web的本地维护终端,支持以单站方式和Hop方式管理本地网元和远端
网元。
l iManager U2000–T统一网络管理系统
iManager U2000–T是网络级管理系统,支持同时管理华为公司的RTN、PTN、
MSTP和WDM等传送网设备。
l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支持在PC机上通过浏览器(IE9及以上版本)管理本地
网元和远端网元。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4 网络管理系统

图 4-1 传送网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4.2 Web LCT


Web LCT是运行在PC上的本地维护终端。
Web LCT提供网元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通信管理、安全管理等网
元层功能。
Web LCT还提供HOP管理,可以直观显示和管理一跳微波链路两端的信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4 网络管理系统

图 4-2 网元管理器界面

图 4-3 HOP 管理界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4 网络管理系统

4.3 U2000-T
U2000-T是对华为公司固定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的网络级网管系统。

U2000-T通过拓扑管理功能,展示网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纤缆连接关系。如图4-4所
示。

U2000-T提供网络层级别的告警、性能、存量和安全管理以及各种业务的E2E配置管
理。如图4-5所示。

U2000-T内嵌的网元管理器支持对拓扑图上各个网元进行网元级管理。如图4-6所示。

图 4-4 U2000-T 拓扑管理界面

图 4-5 U2000-T 端到端业务配置界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4 网络管理系统

图 4-6 U2000-T 网元管理器界面

4.4 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系统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内置在网元上的网络维护终端。
当PC机通过WLAN或者网线连接内嵌有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的网元时,可在IE9及
以上版本的浏览器上访问并管理网元。
网元和PC机之间支持两种连接方式:
l 使用网线连接
当使用网线连接时,系统不仅支持近端网元管理,也支持对端网元的管理。
l 使用WLAN连接
当使用WLAN连接时,仅支持近端网元的管理。
PC机与网元连接后,通过在浏览器(支持IE9及其以上版本)输入网元IP地址可进入网
元管理界面。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网元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通信管
理、安全管理等功能。管理界面如图4-7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4 网络管理系统

图 4-7 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系统界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5 技术指标

关于本章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RTN 380H的技术指标。

5.1 射频指标
射频指标介绍和微波相关的各种技术指标。
5.2 可靠性预计指标
可靠性指标包括设备可靠性指标和链路可靠性指标。可靠性主要通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体现。可靠性预计指标符合BELLCORE TR-332标准。
5.3 以太网接口性能
以太网接口性能符合IEEE 802.3建议。
5.4 CPRI/OBSAI接口性能
CPRI接口性能遵循CPRI 6.0标准。OBSAI遵循OBSAI标准。
5.5 整机性能
整机性能包括产品尺寸、重量、功耗和电源等各方面的性能。

5.1 射频指标
射频指标介绍和微波相关的各种技术指标。

5.1.1 微波工作模式和业务容量(以太网业务)
这一部分详细列举RTN 380H传输以太网业务时支持的微波工作模式与业务容量。

传输以太网业务的微波工作模式和业务容量

表 5-1 微波工作模式和业务容量(传输以太网业务)(增强模式(非 XPIC))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62.5 BPSK 44~54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QPSK 89~110

8PSK 134~165

16QAM 179~221

32QAM 225~278

64QAM 270~334

128QAM 316~389

256QAM 362~446

512QAM 380~468

1024QAM 422~520

125 BPSK 91~112

QPSK 183~226

8PSK 277~341

16QAM 369~455

32QAM 463~571

64QAM 555~685

128QAM 649~800

256QAM 741~914

512QAM 835~1029

1024QAM 854~1054

250 BPSK 188~231

QPSK 378~466

8PSK 568~700

16QAM 759~936

32QAM 949~1170

64QAM 1139~1405

128QAM 1329~1639

256QAM 1519~1874

512QAM 1709~2108

1024QAM 1804~2225

500 BPSK 380~468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QPSK 762~940

8PSK 1144~1411

16QAM 1528~1884

32QAM 1910~2356

64QAM 2292~2827

128QAM 2675~3299

256QAMb 3057~3770

512QAMb 3439~4242

750 BPSK 576~711

QPSK 1154~1423

8PSK 1732~2135

16QAM 2310~2849

32QAM 2888~3562

64QAM 3466~4274

128QAM 4044~4988

256QAMb 4622~5700

512QAMb 5201~6414

1000 BPSK 775~955

QPSK 1553~1915

8PSK 2330~2874

16QAM 3173~3913

32QAM 3886~4792

64QAM 4663~5751

128QAM 5440~6709

256QAMc 6219~7669

1500 BPSK 1131~1395

QPSK 2263~2791

8PSK 3396~4189

16QAM 4530~5586

32QAM 5663~6984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64QAM 7039~8681

128QAM 8212~9998

256QAMc 9062~9998

2000 BPSK 1372~1692

QPSK 2845~3508

8PSK 4269~5265

16QAM 5693~7021

32QAM 7118~8778

64QAM 8541~9998

128QAM 9965~9998

说明

l b:波道带宽为500MHz和750MHz时,仅在AMAC使能的情况下,RTN 380H才支持256QAM
和512QAM。
l c:波道带宽为1000MHz和1500MHz时,仅在AMAC使能的情况下,RTN 380H才支持
256QAM。

表 5-2 微波工作模式和业务容量(传输以太网业务)(增强模式(XPIC))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125 BPSK 81~101

QPSK 167~205

8PSK 251~309

16QAM 335~413

32QAM 419~516

64QAM 504~621

128QAM 588~725

250 BPSK 164~203

QPSK 331~409

8PSK 498~615

16QAM 665~821

32QAM 832~1027

64QAM 999~1233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128QAM 1166~1439

256QAM 1333~1645

500 BPSK 350~432

QPSK 702~866

8PSK 1055~1301

16QAM 1408~1737

32QAM 1760~2170

64QAM 2113~2606

128QAM 2466~3041

256QAM 2819~3476

750 BPSK 537~663

QPSK 1078~1330

8PSK 1618~1996

16QAM 2158~2661

32QAM 2698~3327

64QAM 3238~3993

128QAM 3779~4660

256QAM 4319~5326

1000 BPSK 718~886

QPSK 1437~1773

8PSK 2158~2661

16QAM 2877~3549

32QAM 3598~4437

64QAM 4318~5326

128QAM 5038~6213

256QAM 5758~7102

1500 BPSK 1116~1376

QPSK 2235~2756

8PSK 3354~4137

16QAM 4473~5516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32QAM 5591~6896

64QAM 6711~8277

128QAM 7830~9656

256QAM 8948~9998

2000 BPSK 1352~1668

QPSK 2708~3340

8PSK 4063~5011

16QAM 5612~6922

32QAM 7017~8653

64QAM 8420~9998

128QAM 9824~9998

表 5-3 微波工作模式和业务容量(传输以太网业务)(普通模式)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250 BPSK 183~226

QPSK 379~467

16QAM Strong 613~756

16QAM 774~954

32QAM 924~1139

64QAM 1119~1380

128QAM 1269~1566

256QAMa 1452~1791

500 BPSK 375~463

QPSK 775~955

16QAM Strong 1252~1544

16QAM 1579~1948

32QAM 1886~2326

64QAM 2264~2792

128QAM 2617~3227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Native以太网吞吐量(Mbit/s)

256QAMa 2962~3654

750 BPSK 565~696

QPSK 1163~1435

16QAM Strong 1881~2319

16QAM 2372~2926

32QAM 2832~3493

64QAM 3399~4192

128QAM 3892~4800

1000 BPSK 754~930

QPSK 1553~1915

16QAM Strong 2509~3094

16QAM 3165~3904

32QAM 3779~4660

64QAM 4535~5593

128QAM 5191~6402

1500 BPSK 1132~1396

QPSK 2330~2874

16QAM Strong 3764~4642

16QAM 4749~5857

32QAM 5723~7058

64QAM 6804~8390

128QAM 7788~9604

2000 BPSK 1371~1691

QPSK 2823~3481

16QAM Strong 4664~5752

16QAM 5753~7095

32QAM 6868~8469

64QAM 8241~9998

128QAM 9435~9998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说明
a:仅在AMAC使能的情况下,波道带宽为250MHz和500MHz时,RTN 380H才支持256QAM。
说明
在16QAM Strong模式下,频谱模板符合ETSI EN 302 217-2-2 Class 3等级。
说明

表格中的吞吐量指标是基于以下条件:C-tagged以太网帧,帧长度为64Bytes~9600Bytes。

5.1.2 微波工作模式和空口容量(CPRI 业务)


这一部分详细列举RTN 380H传输CPRI业务时支持的微波工作模式与业务空口容量。

CPRI 业务所需空口容量
RTN 380H支持6种速率等级CPRI业务,每种业务所需的业务空口容量不一致。

表 5-4 CPRI 业务所需空口容量


速率等级 业务速率(Mbit/s) CPRI传输模式 所需空口容量
(Mbit/s)

option 2 1228.8 Compress 1116

Transparent 1239

option 3 2457.6 Compress 2099

Transparent 2468

option 4 3072 Compress 2591

Transparent 3082

option 5 4915.2 Compress 4066

Transparent 4926

option 6 6144 Compress 5049

Transparent 6155

option 7a 9830.4 Compress 7998

2*option 5b 4915.2 Compress 7990

说明

l a: 当RTN 380H传输option 7的CPRI业务时,仅支持压缩模式。


l b:RTN 380H在增强模式下支持传输2路option 5的CPRI业务,仅支持压缩模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微波工作模式和 CPRI 空口容量

表 5-5 微波工作模式和 CPRI 空口容量(增强模式)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CPRI业务空口容量(Mbit/s)

250 64QAM 1124

128QAM 1311

256QAM 1499

512QAM 1686

1024QAM 1808

500 8PSK 1116

16QAM 1488

32QAM 1860

64QAM 2232

128QAM 2605

750 8PSK 1674

16QAM 2232

32QAM 2790

64QAM 3349

128QAM 3907

1000 QPSK 1507

8PSK 2261

16QAM 3015

32QAM 3768

64QAM 4522

128QAM 5276

1500 BPSK 1133

QPSK 2267

8PSK 3402

16QAM 4536

32QAM 5670

64QAM 6805

128QAM 7939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CPRI业务空口容量(Mbit/s)

2000 BPSK 1365

QPSK 2732

8PSK 4099

16QAM 5466

32QAM 6832

64QAM 7999

表 5-6 微波工作模式和 CPRI 空口容量(普通模式)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CPRI业务空口容量(Mbit/s)

250 64QAM 1120

128QAM 1270

500 16QAM Strong 1252

16QAM 1579

32QAM 1885

64QAM 2262

128QAM 2615

750 QPSK 1164

16QAM Strong 1879

16QAM 2371

32QAM 2830

64QAM 3396

128QAM 3887

1000 QPSK 1552

16QAM Strong 2507

16QAM 3162

32QAM 3775

64QAM 4530

128QAM 5185

1500 BPSK 1132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CPRI业务空口容量(Mbit/s)

QPSK 2328

16QAM Strong 3760

16QAM 4743

32QAM 5715

64QAM 6794

128QAM 7777

2000 BPSK 1371

QPSK 2820

16QAM Strong 4658

16QAM 5745

32QAM 6858

64QAM 7999

说明
在16QAM Strong模式下,频谱模板符合ETSI EN 302 217-2-2 Class 3等级。

当RTN 380H传输多路CPRI业务时,由于需要一定的保护开销,其实际需要的空口容量
会略大于每路CPRI业务所需的空口容量之和。因此当多路CPRI业务所需空口容量之和
与微波链路提供的空口容量相近时,可通过网管下发CPRI业务配置来检测规划的微波
工作模式是否满足需要。

说明
当传输多路CPRI业务时,多路CPRI业务标准容量之和不能超过8Gbit/s。

5.1.3 微波工作模式和空口容量(OBSAI 业务)


这一部分详细列举RTN 380H传输OBSAI业务时支持的微波工作模式与业务空口容量。

OBSAI 业务所需空口容量
RTN 380H支持2种速率OBSAI业务,每种业务所需的业务空口容量不一致。

表 5-7 OBSAI 业务所需空口容量

业务速率(Mbit/s) OBSAI传输模式 所需空口容量(Mbit/s)

1536 Transparent 1546

3072 Transparent 3082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说明
OBSAI业务只支持透传模式。

微波工作模式和 OBSAI 空口容量

表 5-8 微波工作模式和 OBSAI 空口容量(增强模式)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OBSAI业务空口容量
(Mbit/s)

250 512QAM 1686

1024QAM 1808

500 32QAM 1860

64QAM 2232

128QAM 2605

750 8PSK 1674

16QAM 2232

32QAM 2790

64QAM 3349

128QAM 3907

1000 8PSK 2261

16QAM 3015

32QAM 3768

64QAM 4522

128QAM 5276

1500 QPSK 2267

8PSK 3402

16QAM 4536

32QAM 5670

64QAM 6805

128QAM 7939

2000 QPSK 2732

8PSK 4099

16QAM 5466

32QAM 6832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OBSAI业务空口容量


(Mbit/s)

64QAM 7999

表 5-9 微波工作模式和 OBSAI 空口容量(普通模式)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OBSAI业务空口容量
(Mbit/s)

500 16QAM 1579

32QAM 1885

64QAM 2262

128QAM 2615

750 16QAM Strong 1879

16QAM 2371

32QAM 2830

64QAM 3396

128QAM 3887

1000 QPSK 1552

16QAM Strong 2507

16QAM 3162

32QAM 3775

64QAM 4530

128QAM 5185

1500 QPSK 2328

16QAM Strong 3760

16QAM 4743

32QAM 5715

64QAM 6794

128QAM 7777

2000 QPSK 2820

16QAM Strong 4658

16QAM 5745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波道间隔(MHz) 调制模式 OBSAI业务空口容量


(Mbit/s)

32QAM 6858

64QAM 7999

说明
在16QAM Strong模式下,频谱模板符合ETSI EN 302 217-2-2 Class 3等级。

当RTN 380H传输多路OBSAI业务时,由于需要一定的保护开销,其实际需要的空口容
量会略大于每路OBSAI业务所需的空口容量之和。因此当多路OBSAI业务所需空口容
量之和与微波链路提供的空口容量相近时,可通过网管下发OBSAI业务配置来检测规
划的微波工作模式是否满足需要。

说明
当传输多路OBSAI业务时,多路OBSAI业务标准容量之和不能超过8Gbit/s。

5.1.4 频段
RTN 380H工作于71–76/81–86 GHz频段。

表 5-10 频率信息

频段 T/R间隔 低站发射频率(GHz) 高站发射频率(GHz)


(GHz) (GHz)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71– 10 71.0 76.0 81.0 86.0


76/81–86

5.1.5 接收灵敏度
接收灵敏度体现了产品抗衰落的能力。

表 5-11 接收灵敏度的典型值(增强模式)(非 XPIC)

项目 性能(波道间隔)

62.5M 125M 250M 500M 750M 1000M 1500M 2000M


Hz Hz Hz Hz Hz Hz Hz Hz

RSL@ BER=10–6 (单位:dBm)

BPSK -82 -79 -76 -73 -71 -70 -68 -67

QPSK -80 -77 -74 -71 -69 -68 -66 -65

8PSK -74.5 -71.5 -68.5 -65.5 -64 -62.5 -60.5 -59.5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项目 性能(波道间隔)

62.5M 125M 250M 500M 750M 1000M 1500M 2000M


Hz Hz Hz Hz Hz Hz Hz Hz

16QA -73 -70 -67 -64 -62.5 -61 -59 -58


M

32QA -70.5 -67.5 -64.5 -61.5 -59.5 -58 -56 -55


M

64QA -67.5 -64.5 -61.5 -58 -56 -54.5 -52.5 -51


M

128QA -64.5 -61.5 -58 -54.5 -52 -50.5 -48 -47


M

256QA -60 -57 -53 -49 -47 -45 -42.5 -


M

512QA -56.5 -53.5 -49.5 -45.5 -42.5 - - -


M

1024Q -53 -50 -46 - - - - -


AM

表 5-12 接收灵敏度的典型值(增强模式)(XPIC)
项目 性能(波道间隔)

125MH 250MH 500MH 750MH 1000M 1500M 2000M


z z z z Hz Hz Hz

RSL@ BER=10–6 (单位:dBm)

BPSK -79 -76 -73 -71 -70 -68 -67

QPSK -77 -74 -71 -69 -68 -66 -65

8PSK -71.5 -68.5 -65.5 -64 -62.5 -60.5 -59.5

16QAM -70 -67 -64 -62.5 -61 -59 -58

32QAM -67.5 -64.5 -61.5 -59.5 -58 -56 -55

64QAM -64.5 -61.5 -58 -56 -54.5 -52.5 -51

128QA -61.5 -58 -54.5 -52 -50.5 -48 -47


M

256QA - -53 -49 -47 -45 -42.5 -


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表 5-13 接收灵敏度的典型值(普通模式)
项目 性能(波道间隔)

250MHz 500MHz 750MHz 1000MHz 1500MHz 2000MHz

RSL@ BER=10–6 (单位:dBm)

BPSK -74 -71 -69 -68 -66 -65

QPSK -71 -67.5 -66 -64.5 -62.5 -61.5

16QAM -65.5 -62.5 -61 -59 -57 -56


Strong

16QAM -63.5 -61 -59 -57 -55 -54

32QAM -61 -58 -56.5 -54.5 -53 -52

64QAM -58 -54.5 -53 -51.5 -49.5 -48

128QAM -54.5 -52 -50 -48 -46 -45

256QAM -50.5 -48 - - - -

5.1.6 失真灵敏度
失真灵敏度体现了产品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RTN 380H的凹口深度满足ETSI EN 302 217-2-1中要求。
表5-14描述了产品在1000M/128QAM微波工作模式下的产品抗多径衰落能力。

表 5-14 抗多径衰落性能
项目 性能

1000M/128QAM W-曲线 参见图5-1

1000M/128QAM 色散衰落储备 32dB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图 5-1 W-曲线
45

40

35

] 30
B
d
[
th25
p
e
e
d MIN
h20
tc NON-MIN
o
N15

10

0
-540 -480 -420 -360 -300 -240 -180 -120 -60 0 60 120 180 240 300 360 420 480 540
Signature Width

5.1.7 收发信机性能
收发信机性能包含最大/最小发射功率、最大接收功率和频率稳定度。

说明
RTN 380H发射功率的实际值与网管设置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3dB。

最大发射功率

表 5-15 最大发射功率典型值(增强模式)

调制模 最大发射功率(dBm)

62.5M 125M 250M 500M 750M 1000M 1500M 2000M
Hz Hz Hz Hz Hz Hz Hz Hz

BPSK 18

QPSK 18

8PSK 16

16QA 15 14
M

32QA 14 13
M

64QA 14 11
M

128QA 13 10
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调制模 最大发射功率(dBm)

62.5M 125M 250M 500M 750M 1000M 1500M 2000M
Hz Hz Hz Hz Hz Hz Hz Hz

256QA 13 10 -
M

512QA 11 - - -
M

1024Q 10 - - - - -
AM

表 5-16 最大发射功率典型值(普通模式)

调制模式 最大发射功率(dBm)

BPSK 18

QPSK 18

16QAM Strong 16

16QAM 14

32QAM 13

64QAM 11

128QAM 10
说明
当AMAC使能时,最大发射功率为8dBm。

256QAM 8

最小发射功率

表 5-17 最小发射功率(增强模式)

调制模式 最小发射功率(dBm)

BPSK~1024QAM -2

表 5-18 最小发射功率(普通模式)

调制模式 最小发射功率(dBm)

BPSK~256QAM -2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最大接收功率

表 5-19 最大接收功率(增强模式)
调制模式 最大接收功率(dBm)

BPSK~128QAM -23

256QAM -25

512QAM~1024QAM -26

表 5-20 最大接收功率(普通模式)
调制模式 最大接收功率(dBm)

BPSK~128QAM -23

256QAM -25

频率稳定度
频率稳定度:±5 ppm

5.1.8 调制解调器基带处理性能
调制解调器基带处理性能描述了FEC编码方式和基带时域自适应均衡器的性能。

表 5-21 调制解调器基带处理性能
项目 性能

编码方式 LDPC(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编码
说明
Strong模式也是采用LDPC编码方式。Strong
是指FEC纠错能力程度。Strong只是在相同调
制模式下,增加编码冗余度,提升可靠性。

基带时域自适应均衡器 支持

5.2 可靠性预计指标
可靠性指标包括设备可靠性指标和链路可靠性指标。可靠性主要通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体现。可靠性预计指标符合BELLCORE TR-332标准。

5.2.1 设备可靠性预计指标
设备可靠性反映了设备自身的可靠性。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表 5-22 设备可靠性预计指标

项目 性能

MTBF(hour) 50.47×104

MTBF(year) 57.62

MTTR(hour) 1

可用度 99.99980%

5.2.2 链路可靠性预计指标
链路可靠性反映了一跳微波链路的设备可靠性,是设备可靠性的整体表现。

表 5-23 链路可靠性预计指标

项目 性能

1+0配置 2+0配置 1+1保护配置

MTBF(hour) 16.43×104 8.2×104 30.88×104

MTBF(year) 18.76 9.38 35.25

可用度 99.99940% 99.99878% 99.99968%

5.3 以太网接口性能
以太网接口性能符合IEEE 802.3建议。

光接口性能
接口符合IEEE 802.3建议。表5-24~表5-26描述了其主要性能。

表 5-24 GE 接口性能

项目 性能

1000BASE-SX (0.55km) 1000BASE-LX (10km)

模块编码 34060321 34060290

标称波长(nm) 850 1310

标称比特率 1000Mbit/s 1000Mbit/s

光纤类型 多模 单模

传输距离(km) 0.55 10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项目 性能

1000BASE-SX (0.55km) 1000BASE-LX (10km)

工作波长(nm) 830~860 1274~1360

平均发送光功率(dBm) -10.0~-2.5 -9.5~-3.0

最小灵敏度(dBm) -17.0 -20.0

最小过载点(dBm) 0 -3.0

最小消光比(dB) 9.0 9.0

表 5-25 2.5GE 接口性能


项目 性能

4.25G多速率 6.144G多速率 6.144G多速率

模块编码 34060365 34060517 34060528

标称波长(nm) 850 1310 1310

标称比特率 4.25Gbit/s 6.144Gbit/s 6.144Gbit/s

光纤类型 多模 单模 单模

传输距离(km) 0.3 2 10

工作波长(nm) 830~860 1261~1360 1261~1360

平均发送光功率 -9.0~-1.5 -8.4~0.5 -8.4~0.5


(dBm)

最小灵敏度 -15.0 -13.8 -13.8


(dBm)

最小过载点 0 0.5 0.5


(dBm)

最小消光比(dB) 3.0 3.5 3.5

表 5-26 10GE 接口性能


项目 性能

10GBase-SR 10GBase-SR 10GBase-LR

模块编码 34060618 34060713-001 34060599-002

标称波长(nm) 850 1310 1310

光纤类型 多模 单模 单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项目 性能

10GBase-SR 10GBase-SR 10GBase-LR

传输距离(km) 0.1 1.4 10

工作波长(nm) 830~860 1261~1360 1261~1360

平均发送光功率 -5.0~-1.0 -8.2~0.5 -8.2~0.5


(dBm)

最小灵敏度 -11.1 -10.3 -14.4


(dBm)

最小过载点 -1.0 0.5 0.5


(dBm)

最小消光比(dB) 3.0 3.5 3.5

GE 电接口性能
接口符合IEEE 802.3建议。表5-27描述了其中的主要性能。

表 5-27 GE 电接口性能
项目 性能

标称比特率(Mbit/s) 10(10BASE-T)
100(100BASE-TX)
1000(1000BASE-T)

码型 曼彻斯特编码信号(10BASE-T)
MLT-3编码信号(100BASE-TX)
4D-PAM5编码信号(1000BASE-T)

接口类型 RJ45接口

5.4 CPRI/OBSAI 接口性能


CPRI接口性能遵循CPRI 6.0标准。OBSAI遵循OBSAI标准。

CPRI/OBSAI 接口性能
RTN 380H通过SFP光模块提供CPRI/OBSAI接口。不同的SFP光模块提供不同性能的
CPRI/OBSAI接口。表5-28~表5-29描述了其中的主要性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表 5-28 CPRI/OBSAI 接口性能 I


项目 性能

接口速率 1.2288 Gbit/s 2.4576 Gbit/s 3.0720


Gbit/s

模块编码 34060321 34060290 34060327 34060336 34060365

传输距离 0.55 10 2.0 15.0 0.3


(km)

标称波长 850 1310 1310 1310 850


(nm)

最高速率 1.25 Gbit/s 1.25 Gbit/s 2.67 Gbit/s 2.67 Gbit/s 4.25 Gbit/s

光纤类型 多模 单模 单模 单模 多模

工作波长 830~860 1274~1360 1274~1360 1274~1360 830~860


(nm)

平均发送光 –10.0 -9.5~-3.0 -9.5~-3.0 -5.0~0 -9.0~-1.5


功率 ~-2.5
(dBm)

最小灵敏度 -17.0 -20.0 -18.0 -21.0 -15.0


(dBm)

最小过载点 0 -3.0 -3.0 0 0


(dBm)

最小消光比 9.0 9.0 9.0 8.2 3.0


(dB)

说明
OBSAI业务接口采用2.4576 Gbit/s与3.072 Gbit/s速率的光模块。

表 5-29 CPRI 接口性能 II


项目 性能

接口速 4.9152 Gbit/s 与6.1440 9.8304 Gbit/s


率 Gbit/s

模块编 340606 340605 340605 340606 340607 340605 340609 340609


码 07 17 28 18 13-001 99-002 86 87

传输距 0.12 2.0 10.0 0.1 1.4 10 10 1.4



(k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项目 性能

接口速 4.9152 Gbit/s 与6.1440 9.8304 Gbit/s


率 Gbit/s

标称波 850 1310 1310 850 1310 1310 1310 1310



(nm

最高速 6.144 6.144 6.144 10 9.8 10.313 10.313 9.8



(Gbit/
s)

光纤类 多模 单模 单模 多模 单模 单模 单模 单模

工作波 830~ 1274~ 1274~ 830~ 1274~ 1274~ 1274~ 1274~


长 860 1360 1360 860 1360 1360 1360 1360
(nm

平均发 -9.0 -8.4 -8.4 -5.0 -8.2~ -8.2~ -8.2~ -8.2~


送光功 ~-1.0 ~-0.5 ~-0.5 ~-1.0 0.5 0.5 0.5 0.5

(dBm

最小灵 -11.1 -13.8 -13.8 -11.1 -10.3 -14.4 -14.4 -10.3


敏度
(dBm

最小过 -1.0 0.5 0.5 -1.0 0.5 0.5 0.5 0.5


载点
(dBm

最小消 3.5 3.5 3.5 3.0 3.5 3.5 3.5 3.5


光比
(dB)

5.5 整机性能
整机性能包括产品尺寸、重量、功耗和电源等各方面的性能。

机械性能
项目 性能

尺寸(高×宽×深) 320mm x 265mm x 95m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项目 性能

重量 7.5 kg

功耗性能
项目 性能

典型功耗 79 W

电源
项目 性能

DC供电 电压范围 –38.4 V ~ –57.6 V

供电距离 ≤ 300m (采用4mm2的电


源线)

P&E供电 供电模式 Force供电模式

电压范围 –38.4 V ~ –57.6 V

供电距离 ≤ 100m

电磁兼容性
l 通过CE,VCCI,IC和RCM认证
l 满足ETSI EN 301 489-1标准
l 满足ETSI EN 301 489-4标准
l 满足CISPR 32/EN 55032标准
l 满足CISPR 24/EN 55024标准
l 满足VCCI V-3标准
l 满足ICES-003 Issue 6标准
l 满足AS/NZS CISPR 32标准
l 满足IEC 61000-6-1/EN 61000-6-1标准
l 满足IEC 61000-6-3/EN 61000-6-3标准

防雷
l 满足IEC/EN 61000-4-5标准
l 满足ITU-T K.21标准
l 满足ITU-T K.44标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5 技术指标

安全
l 满足IEC 60825标准
l 满足IEC 60215标准
l 满足IEC 60950-1标准
l 满足IEC 60950-22标准

环境
RTN 380H是在室外环境使用。

表 5-30 环境性能
项目 性能

主要参考标准 运行 满足EN 300 019-1-4(Class


4.1)标准

运输 满足EN 300 019-1-2(Class


2.3)标准

存储 满足EN 300 019-1-1(Class


1.2)标准

温度 运行 -33°C ~ +55°C

运输和存储 -40°C~ +70°C

防护等级

相对湿度 5% ~ 100%

地震 满足ETSI 300 019-2-4标准

机械应力 满足ETSI EN 300 019-2-1


标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6 附件

关于本章

提供RTN 380H的所有附件的详细描述。

6.1 Power Injector


Power Injector(简称PI)采用直流或者交流输入电源,并通过以太网线给RTN 380H同
时传输GE以太网业务和电压。
6.2 分光器
分光器提供分光功能,安装在室外分纤箱内,适用于室外环境。RTN 380H通过与分光
器配合,可以实现1+1 HSB保护功能。
6.3 合路器
合路器是射频信号合路/分路器的简称,用来将两个RTN 380H安装到一个天线上。本文
描述的合路器特指和RTN 380H适配的合路器。
6.4 天线
微波设备采用天线发射和接收电磁波。RTN 380H支持宽波束天线,抛物面天线(又称
为碟型天线)和平板天线。
6.5 U盘
U盘提供导入或者备份网元数据和软件更新的功能。
6.6 WLAN模块
RTN 380H配备的WLAN模块用于Mobile LCT或者Web LCT通过WLAN接入网元,进行
免接触配置或者维护。

6.1 Power Injector


Power Injector(简称PI)采用直流或者交流输入电源,并通过以太网线给RTN 380H同
时传输GE以太网业务和电压。
RTN 380H目前配套三种类型的华为PI,其规格如表6-1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表 6-1 PI
型号 OptiX RTN PI-DC OptiX RTN PI-AC OptiX RTN PI-DC
B20 B20 B21

外观形态

应用场景 室外(挂塔位置不 室外(挂塔位置不 室外(挂塔位置不


宜过高) 宜过高) 宜过高)

尺寸 250mm×180mm×52 250mm×180mm×52 250 mm×154.5


mm mm mm×35 mm

重量 3.0kg 3.0kg 1.8kg

电源输入 直流供电:–38.4 交流供电:90V AC 直流供电:–38.4


V ~ –57.6 V ~264V AC,频率 V ~ –57.6 V
45Hz ~65Hz

P&E接口数量与模 1路,仅支持P&E1 1路,仅支持P&E1 1路,Force模式


式 Out Only与Force模 Out Only与Force模
式 式

DC输出口 1路DC输出口,支 1路DC输出口,支 不支持


持与P&E输出进行 持与P&E输出进行
切换 切换

每种类型PI的详细描述请参见其相应的《产品概述与安装指南》。

6.2 分光器
分光器提供分光功能,安装在室外分纤箱内,适用于室外环境。RTN 380H通过与分光
器配合,可以实现1+1 HSB保护功能。

6.2.1 功能特性
分光器主要通过光分路器实现分光功能。

功能特性
分光器将一路GE光信号均分为两路。
其原理如图6-1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图 6-1 分光原理图

光信号
当前主
RTN 380H
RX
分光器
TX
当前备
RTN 380H

l 在发送方向将一路GE光信号均分为两路,分别发送给主备RTN 380H。
l 在接收方向接收到来自当前主用RTN 380H GE接口发送的光信号。(此时备用
RTN 380H的GE接口不会发送光信号。)

安装方式
l 室外墙壁上
l 抱杆(30mm-120mm)上
l 铁塔上

6.2.2 接口
分光器的接口主要分布于室外分纤箱的配线区。

面板与结构图
分光器带防护盖设计,以便适用室外环境。如图6-2~图6-3所示。

图 6-2 分光器机盒外观图(正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图 6-3 分光器机盒外观图(底部)

说明
通常情况下,当分光器和RTN 380H配合使用时,不需要接地。

分光器内部结构如图6-4所示。

图 6-4 分光器内部结构图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接口
配线区的三个接口主要用于连接设备和光分路器。每根纤缆上的编码和标签用于标识
连接关系。如图6-5所示。

图 6-5 线缆连接关系图

表 6-2 线缆连接对应关系

线缆编号 标签 连接器类型 描述

101 M-Rx LC/UPC 连接主用RTN 380H


GE接收端口

201 M-Tx 连接主用RTN 380H


GE发送端口

102 S-Rx 连接备用RTN 380H


GE接收端口

202 S-Tx 连接备用RTN 380H


GE发送端口

IN2 C-Rx 连接客户设备的GE


接收端口

IN1 C-Tx 连接客户设备的GE


发送端口

配线区连接尾纤的适配器具有防反插功能,安装时仅需按照标签指示安装尾纤。

6.2.3 标签
分光器机盒上有三个标签:分纤箱标签、光分路器标签和机盒接地标签。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图 6-6 分光器标签示意图

6.2.4 技术指标
分光器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环境指标和整机性能指标。

表 6-3 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光纤传输模式 单模

工作波长 1310nm/1490nm/1550n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项目 指标

工作带宽 1310nm±40nm/1490nm±10nm/1550nm
±40nm

分光比 均分

插损 ≤3.8dB

工作温度 -40°C ~ +65°C

存储温度 -40°C ~ +70°C

工作湿度 ≤95% (+40°C)

大气压力 70KPa ~ 106KPa

防护等级 IP55

尺寸(高×宽×深) 296mm × 238mm × 70mm

重量 3.6kg(含箱体)

6.3 合路器
合路器是射频信号合路/分路器的简称,用来将两个RTN 380H安装到一个天线上。本文
描述的合路器特指和RTN 380H适配的合路器。

6.3.1 设备类型
合路器有两大系列:平衡式合路器和非平衡式合路器。

两类合路器的特点如下:

l 平衡式合路器将一路射频信号分路成两路功率大致相同的射频信号。
l 非平衡式合路器将一路射频信号分路成两路功率不同的射频信号
说明
发送方向也有和接收方向同样的衰减。

6.3.2 功能特性
合路器完成射频信号的合路和分路。

合路器的功能特性如下:

l 在发送方向,将两个RTN 380H的射频信号合路成一路射频信号,向天线发送。
l 在接收方向,将从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分路成两路射频信号,向RTN 380H发送。

6.3.3 接口
合路器的接口包括天线接口、主支路接口和副支路接口。

合路器的接口如图6-7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图 6-7 合路器的接口示意图

合路器的接口说明如表6-4所示。

表 6-4 合路器的接口说明
序 接口名 接口标 用途 接口类型
号 称 识

1 天线接 - 连接天线 153IEC-R740,可与UG387/U-R740


口 对接

2 副支路 STAND 连接副支路的RTN


接口 BY 380H

3 主支路 MAIN 连接主支路的RTN


接口 380H

6.3.4 标签
在合路器与合路器包装箱上,都贴有合路器标签,用于识别合路器的基本信息。
合路器的标签如图6-8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图 6-8 合路器的标签示意图

标签中各参数含义如表6-5所示。

表 6-5 合路器标签的含义

标签信息 标签内容示例 参数 参数含义

合路器名 - 表示部件为合路器

合路器型 ①:部件类型 C:表示合路器


号 C 80 B 03 R R C
1 2 3 4 5 6 7 ②:频段 合路器的工作频段
(MODEL
(GHz):80GHz

③:分支特性 B:平衡式
U:非平衡式

④:耦合量 03:分支耦合量为
3dB
06:分支耦合量为
6dB

⑤:天线接口 R:矩形波导
波导腔类型

⑥:RTN 380H R:矩形波导


接口波导腔类

⑦:接口代码 C:华为接口

合路器编 - 用于标识每一种合
码 52440759 路器的编码
(ITE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标签信息 标签内容示例 参数 参数含义

合路器序 2152440759BFCB480303 - 用于唯一的标识每


列号 个合路器
(S/N)

条码区 - 合路器序列号的条
形码

6.3.5 技术指标
合路器的技术指标包括电气指标和机械指标。

合路器的技术指标如表6-6所示。

表 6-6 合路器的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主支路衰减(dB) ≤6.0(平衡式合路器)
≤4.0(非平衡式合路器)

副支路衰减(dB) ≤6.0(平衡式合路器)
≤9.0(非平衡式合路器)

主支路平坦度 ≤1.0
(dB)

副支路平坦度 ≤1.0
(dB)

主支路和副支路的 l ≥25(平衡式合路器)
隔离度(dB) l ≥27(非平衡式合路器)
说明
配置1+1 HSB时,必须采用非平衡式合路器。

驻波比 ≤1.4

功率容量(W) 8

尺寸(高×宽× <330mm×190mm×410mm
深)

重量 ≤5kg

6.4 天线
微波设备采用天线发射和接收电磁波。RTN 380H支持宽波束天线,抛物面天线(又称
为碟型天线)和平板天线。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6.4.1 设备类型
RTN 380H支持碟型天线、平板天线和宽波束三种类型的天线。

碟型天线
碟形天线(dish antenna)即为抛物面天线。其外观如图6-9所示。

图 6-9 外观示意图

平板天线
平板天线尺寸小,效率高。其外观如图6-10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图 6-10 外观示意图

宽波束天线
随着网络规模逐渐增长,E-band微波设备越来越多的使用于市区加密站点建设中,并
大多部署在灯杆上。传统的E-band抛物面天线抗晃动能力小,大风天气中,常常会因
为灯杆晃动导致天线无法对准,从而导致微波链路劣化并使业务中断。

宽波束天线通常用于杆站,抗晃动能力强,能解决大风天气导致天线晃动而对微波链
路造成的影响。其外观如图6-11所示。

图 6-11 外观示意图

宽波束天线根据馈源接口又分为垂直极化方向和水平极化方向两种类型。

6.4.2 功能特性
微波天线实现RTN 380H的射频信号与大气空间的辐射电磁波间的转换。

l 发送方向上,天线将RTN 380H输出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具有方向性的电磁波,向空
间辐射。
l 接收方向上,天线接收空间的电磁波辐射,将电磁波聚焦并转换为射频信号,传
送给RTN 380H。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6.4.3 工作原理(碟型天线和宽波束天线)
碟形天线和宽波束天线的结构类似,均由天线反射面、天线馈源、天线罩和安装架等
组成。

天线的结构如图6-12所示。

图 6-12 天线结构示意图
3

3
2
2
1
1

4
4

碟形天线 宽波束天线

1. 馈源 2. 反射面 3. 天线罩
4. 安装架

天线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l 馈源
馈源的入口用于接入RTN 380H输出的射频信号,射频信号通过波导管传输到位于
反射面焦点处的馈源出口。馈源出口实际上是个二次反射天线,朝着天线反射面
辐射电磁波。
通过旋转馈源可以改变天线极化方向,天线的极化方向即天线辐射的电磁波的极
化方向。电磁波的极化方向是指电场的方向。对矩形波导,极化方向如图6-13所
示。

图 6-13 矩形波导的极化方向示意图
垂直极化 水平极化

电场方向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l 反射面
微波天线的反射面通常为旋转抛物面。反射面主要作用为反射电磁波,并提供方
向增益。
– 在发送方向,反射面将馈源辐射的电磁波进行反射,反射后的电磁波具有一
定的方向性。
– 在接收方向,反射面将较大面积内接收到的电磁波反射并聚焦到馈源出口
处。
l 天线罩
天线罩的主要作用是抗风、防雨和防冰雪。电磁波是可以穿透天线罩的。
l 安装架
安装架主要作用是将天线固定在抱杆上,并提供俯仰和水平的微调装置。

6.4.4 工作原理(平板天线)
平板天线由天线罩、阵列组件、天线背板、适配器和安装架组成。

平板天线的结构如图6-14所示。

图 6-14 天线结构示意图

3
1

4 2

1. 适配器 2. 阵列组件 3. 天线罩


4. 天线背板 5. 安装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天线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l 适配器
适配器用于天线与RTN 380H的天线接口进行对接。
l 阵列组件
阵列组件主要包括四个辐射阵列与一个功率分配器。
辐射阵列:它是在金属板上面开凿了排列有序的裂缝。每一个小裂缝就是一个缝
隙天线单元。辐射阵列将各个缝隙天线单元吸收来的电波信号耦合后传输给功率
分配器。
功率分配器:在发送方向上将来自RTN 380H的每一路信号功率分配给四个辐射阵
列,在接收方向上将来自四个辐射阵列的信号合为一路并传输给RTN 380H。
l 天线罩
天线罩的主要作用是抗风、防雨和防冰雪。电磁波是可以穿透天线罩的。
l 天线背板
天线背板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平板天线各个模块。
l 安装架
安装架主要作用是将天线固定在抱杆上,并提供俯仰和水平的微调装置。

6.4.5 天线口径
RTN 380H不同类型的天线口径不一样。

表 6-7 天线口径
天线类型 天线口径

碟形天线 l 0.2 m
l 0.3 m
l 0.6 m

宽波束天线 0.3 m x 0.077 m

平板天线 0.3 m x 0.3 m

6.4.6 技术指标
天线的技术指标包括电气指标和机械指标。天线的电气指标主要包括天线增益、半功
率波束角、驻波比和前后比等。天线的机械指标包括尺寸、重量、抗风和防冰雪性能
等。
华为公司为客户提供全系列的天线产品。具体的天线指标请联系华为公司获取相应的
技术文档。

6.5 U 盘
U盘提供导入或者备份网元数据和软件更新的功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功能和特性
RTN 380H配备的U盘只用于存储两类数据:设备软件与配置数据(含数据库、系统参
数与脚本)。
l 更换设备时,备份被替换设备软件、补丁包、网元数据库与系统参数,实现免重
新配置。
l 设备升级或者降级时,导入目标版本软件,实现通过U盘升级或者降级。
l 安全特性:
– 通过RTN.CER或RTNEXTRA.CER两个鉴权文件中存储的管理员级别的帐户和
密码(密码是进行过加密的)对U盘进行认证。
– 支持对U盘中的其他文件进行加密。
– 支持对U盘文件进行合法性校验。

应用场景
l 设备升级或降级:U盘只存储目标版本的软件。当U盘上线后,设备比较当前运行
软件与U盘中存储软件的版本,如果不一致,则自动从U盘下载软件,进行软件升
级或者降级操作。
l 更换故障设备:先将U盘插入故障设备,设备对U盘完成认证后,则导出数据至U
盘进行备份。更换新的设备后插入有备份数据的U盘,替换设备检测到网元数据、
软件与系统参数,则自动下载,恢复网元数据,免去重新配置。

加载原理
U盘的存储目录划分为多个区域,用于存放不同的数据:

说明
U盘的分区格式应为FAT32。
l 根目录:存放鉴权文件(RTN.CER或RTNEXTRA.CER)与策略文件
(USBSEC.CFG)。
说明

l 鉴权文件是一个存储了管理员级别的帐户和密码(密码是进行过加密的。)的文件,用
于设备对U盘进行认证。该文件需要由网管中心的系统管理员通过专用工具生成。
l 策略文件记录了U盘中可用文件列表和文件列表中每个文件的校验信息和加密参数。当
网元加载U盘中的文件时,会根据策略文件进行校验和解密。U盘中的文件如果不在策
略文件记录的文件列表中以及校验不通过或解密失败的文件均不能被网元使用。
l \pkg:存放主机软件

仅在升级主机软件的情况才需要在\pkg目录下放置软件,其他情况下该文件夹为
空。

l \patch:存放补丁软件
l \sysdata:存放系统参数
l \script:存放脚本
l \db:存放网元数据库
l \license:存放License软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l \Devicetype:存放设备类型参数

U盘上线后,设备会依次检测U盘各个目录存储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检测顺序如
下:
1. 检测根目录下的RTN.CER或RTNEXTRA.CER文件,如果有该文件,则该U盘通过
认证,否则不识别U盘。
2. 检测根目录下的策略文件,网元根据安全策略文件(usbsec.cfg)对U盘中的文件进行
完整性校验、解密处理。
3. 检测主机软件目录(\pkg)。如果软件版本与本网元不一致,则进行软件更新。
4. 检测补丁软件目录(\patch)。如果补丁版本和本网元版本不一致,则进行补丁加
载。
5. 检测系统参数目录(\sysdata)。如果有数据,则导入系统参数。
6. 检测脚本目录(\script)。如果有数据,则导入脚本数据。
7. 检测网元数据库目录(\db)。如果有数据,并且\Devicetype目录中的设备类型和
网元设备类型一致,则加载网元数据库。
8. 如果某个目录为空或者不存在,则跳过,按顺序检测下一个目录。如果检测到以
上目录均不存在,则设备将网元数据导出到U盘进行备份。
因此,U盘中与操作无关的目录需要清空,否则容易导致误操作。

说明
不同操作,设备读取数据的时间不同,可以通过USB接口或者U盘的指示灯状态进行判别操作结
果。

U 盘类型
RTN 380H提供U盘型号如表6-8所示。如果U盘需要使用其他型号和容量,请咨询华为
当地办事处获得认可。不符合要求的U盘可能会有兼容性的问题。

表 6-8 U 盘类型
序号 厂家 型号 容量

1 朗科 U208 4G Bytes

6.6 WLAN 模块
RTN 380H配备的WLAN模块用于Mobile LCT或者Web LCT通过WLAN接入网元,进行
免接触配置或者维护。

说明
WLAN模块不随设备发货,需要单独选购。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外观

图 6-15 WLAN 模块

规格

表 6-9 WLAN 模块规格

规格 描述

接口 USB2.0 高速连接器

尺寸(长×宽×高) 20 mm×14 mm×6 mm

无线模式 兼容IEEE 802.11b/g/n

无线速率 l IEEE 802.11n:最大150Mbps


l IEEE 802.11g: 最大54Mbps
l IEEE 802.11b:最大11Mbps

频率范围 2.4 GHz-2.4835 GHz

无线传输功率 最大EIRP功率:20dBm
l 802.11b:18 ±1dBm
l 802.11g:15 ±1dBm
l 802.11n:12 ±1dBm

接收灵敏度 l 130Mbps: -68dBm@10% PER


l 108Mbps: -68dBm@10% PER
l 54Mbps: -68dBm@10% PER
l 11Mbps: -85dBm@8% PER
l 6Mbps: -88dBm@10% PER
l 1Mbps: -90dBm@8% PER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6 附件

规格 描述

WLAN加密方式 WPA2-PSK

SSID设置 支持

WLAN使能状态设置 支持

WLAN密码设置 支持

跳频功能 支持。WLAN模块可自动选择质量好的
信道,也可支持手工设置信道。

最大传输距离 l 30m(笔记本电脑/手机)
l 70m(笔记本电脑+外置WLAN网卡)
说明
30m最大传输距离是基于手机或者笔记本与网
元之间无阻挡环境下,使用手机
(huawei8815)或者笔记本电脑(lenovo
Thinkpad X230)测试得出的。实际传输距离
可能与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不同而有
差异。
70m最大传输距离是基于笔记本与网元之间无
阻挡环境下,使用笔记本电脑配合外置
WLAN网卡(Tenda W311U+)测试得出的。
推荐使用发送功率为18dBm、接收灵敏度
为-86dBm,天线增益4.2dBi或者以上性能更
优的外置WLAN网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7 线缆

7 线缆

关于本章

该部分主要介绍RTN 380H使用的各种线缆用途、外观和连接关系。

7.1 室外网线
室外网线主要用于以太网接口的互连,其两端均为RJ45连接器插头。
7.2 室外尾纤
室外尾纤用于传输光信号,性能适用于户外环境。
7.3 XPIC线缆
XPIC线缆用于传送XPIC组中两个RTN 380H之间的参考中频信号,以实现交叉极化干
扰抵消的功能。
7.4 RSSI接口线缆
RSSI接口线缆用于RSSI测试时连接RTN 380H的RSSI接口和万用表。
7.5 电源线缆
电源线缆连接供电设备和RTN 380H,可直接引入-48V电源信号。
7.6 RTN 380H保护地线
RTN 380H保护地线连接RTN 380H的接地螺钉和室外接地点(如铁塔上的接地点),
使RTN 380H连接到室外地网。

7.1 室外网线
室外网线主要用于以太网接口的互连,其两端均为RJ45连接器插头。
以太网GE业务电接口支持MDI/MDI-X自适应,这种接口和MDI/MDI-X接口间既可以使
用直通网线,也可以使用交叉网线。现场做线时,通常推荐制作直通网线。

线缆图

图 7-1 网线线缆图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7 线缆

接线表

表 7-1 直通网线接线表

连接器X1 连接器X2 颜色 对应关系

X1.1 X2.1 白/橙 对绞

X1.2 X2.2 橙

X1.3 X2.3 白/绿 对绞

X1.6 X2.6 绿

X1.4 X2.4 蓝 对绞

X1.5 X2.5 白/蓝

X1.7 X2.7 白/棕 对绞

X1.8 X2.8 棕

外编织屏蔽层

表 7-2 交叉网线接线表

连接器X1 连接器X2 颜色 对应关系

X1.1 X2.3 白/绿 对绞

X1.2 X2.6 绿

X1.3 X2.1 白/橙 对绞

X1.6 X2.2 橙

X1.4 X2.4 蓝 对绞

X1.5 X2.5 白/蓝

X1.7 X2.7 白/棕 对绞

X1.8 X2.8 棕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7 线缆

连接器X1 连接器X2 颜色 对应关系

外编织屏蔽层

说明

l MDI接口与MDI-X接口间使用的网线为直通网线,MDI接口间、MDI-X接口间使用的网线为
交叉网线。两种网线只有接线关系是不同的。

7.2 室外尾纤
室外尾纤用于传输光信号,性能适用于户外环境。

纤缆图

图 7-2 纤缆图(单模)
Yellow Identifier

DLC/UPC DLC/UPC
Junction implement Blue
(With glue)(Black)

图 7-3 纤缆图(多模)
Orange Identifier

DLC/PC DLC/PC
Junction implement Gray
(With glue)(Black)

说明

l 当安装光纤时,连接器外面需要安装户外保护套。
l 纤缆两端的收发关系已对应,直接使用即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7 线缆

纤缆规格

表 7-3 光纤规格

连接器类型 纤缆参数

DLC/UPC 单模-GYFJH 2B1.3(低烟无卤)-7.0mm-2


芯-0.03m/0.34m-2mm-分支缆保护室外型

DLC/PC 多模-GYFJH 2A1a(低烟无卤)-7.0mm-2


芯-0.03m/0.34m-2mm-分支缆保护室外型

光纤有11种规格,最短的一种为2m,用于1+1连接。其他的有10种,长度范围在
10m-150m之间,用于传输GE/CPRI业务,可根据现场传输距离进行选择。

7.3 XPIC 线缆
XPIC线缆用于传送XPIC组中两个RTN 380H之间的参考中频信号,以实现交叉极化干
扰抵消的功能。

RTN 380H的XPIC线缆采用户外SFP高速传输电缆。

线缆图

图 7-4 线缆图
View A

2 2
1 1
A

1. SFP20公型连接器 2. 防护套

线缆参数

表 7-4 线缆参数

线缆名称 参数

SFP高速传输线缆 1m-SFP20M-CC2P0.5黑-SFP20M-低烟无
卤-防紫外线户外用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7 线缆

7.4 RSSI 接口线缆


RSSI接口线缆用于RSSI测试时连接RTN 380H的RSSI接口和万用表。

线缆图

图 7-5 RSSI 线缆图

RSSI测试
万用表

连接FO上的
RSSI接口

接线表
RSSI线缆只使用了2根线芯检测电平信号。

表 7-5 RSSI 线缆接线表


连接器管脚 信号

4 接地

7 RSSI测试电平信号

7.5 电源线缆
电源线缆连接供电设备和RTN 380H,可直接引入-48V电源信号。

线缆图

图 7-6 电源线缆图
连接器
线缆防护套

View A 0V电源地线(棕色)

-48V电源线(蓝色)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7 线缆

线缆参数

表 7-6 线缆参数
线缆名称 线缆参数 端子参数

室外电源线缆 电子电力线缆-600V/ 防水圆形连接器插


1000V-ROV-K-4mm2-黑色 头-2Pin-500V-30A-直
护套(芯线蓝/棕)-36A-屏蔽 母-4mm2(12AWG)-适配电
型户外电缆 缆外径9.7mm~12.3mm

7.6 RTN 380H 保护地线


RTN 380H保护地线连接RTN 380H的接地螺钉和室外接地点(如铁塔上的接地点),
使RTN 380H连接到室外地网。

线缆图

图 7-7 保护地线线缆图
1
2

1500 mm

1. 裸压端子-OT型 2. 接地夹底座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A 附录

A.1 端口环回能力
RTN 380H的不同端口支持的环回能力不一样。
A.2 遵循标准

A.1 端口环回能力
RTN 380H的不同端口支持的环回能力不一样。

表 A-1 端口环回能力表

端口类型 环回能力

微波端口 l 中频内环回
说明
波道带宽为1500MHz和2000MHz时,不支
持中频环回。
l 复接内环回
l 复接外环回

GE/10GE端口 l MAC层内环回
l PHY层内环回

CPRI/OBSAI端口 l 内环回
l 外环回

A.2 遵循标准

A.2.1 ITU-R 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ITU-R关于微波设备的相关标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表 A-2 ITU-R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ITU-R F.1093 Effects of multipath propagation o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line-of-sight digital fixed wireless systems

ITU-R F.1094 Maximum allowable error performance and availability


degradations to digital fixed wireless systems arising from radio
interference from emissions and radiations from other sources

ITU-R F.1102 Characteristics of fixed wireless systems operating in frequency


bands above about 17 GHz

ITU-R F.1191 Bandwidths and unwanted emissions of digital fixed service


systems

ITU-R F.1565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due to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services


sharing the same frequency bands on a co-primary basis with real
digital fixed wireless systems u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portions of a 27 500 km hypothetical reference path at or above the
primary rate

ITU-R F.1605 Error performance and availability estimation for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terrestrial fixed wireless systems

ITU-R F.1668 Error performance objectives for real digital fixed wireless links
used in 27 500 km hypothetical reference paths and connections

ITU-R F.1703 Availability objectives for real digital fixed wireless links used in
27 500 km hypothetical reference paths and connections

ITU-R F.592 Vocabulary of terms for the fixed service

ITU-R F.746 Radio-frequency arrangements for fixed service systems

ITU-R F.752 Diversity techniques for point-to-point fixed wireless systems

ITU-R F.758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eria for sharing between


the terrestrial fixed service and other services

ITU-R SM.329 Unwanted emissions in the spurious domain

ITU-R P.525 Calculation of free-space attenuation

ITU-R P.530 Propagation data and prediction methods required for the design of
terrestrial line-of-sight systems

ITU-R P.676 Attenuation by atmospheric gases

ITU-R P.837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for propagation modelling

ITU-R P.838 Specific attenuation model for rain for use in prediction methods

ITU-R P.836 Information on water vapour density

ITU-R F.5B313 Radio-frequency channel and block arrangements for fixed wireless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71-76 and 81-86 GHz band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ITU-R F.2107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fixed wireless systems operating


in frequency ranges between 57 GHz and 134 GHz

ITU-R SM.328 Spectra and bandwidth of emissions

ITU-R SM.1045 Frequency tolerance of transmitters

ITU-R SM.1539-1 Variation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out-of-band and spurious
domains requir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commendations ITU-R
SM.1541 and ITU-R SM.329

ITU-R SM.1541 Unwanted emissions in the out-of-band domain

ITU-R F.1519 Guidance on frequency arrangements based on frequency blocks for


systems in the fixed service

A.2.2 ITU-T 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ITU-T相关标准。

表 A-3 ITU-T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ITU-T G.664 Optical safety procedures and requirements


for optical transport systems

ITU-T G.8011 Ethernet over Transport - Ethernet services


framework

ITU-T G.8011.1 Ethernet private line service

ITU-T G.8011.2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ine service

ITU-T G.8261 Timing and synchronization aspects in


packet networks

ITU-T G.8262 Timing characteristics of synchronous


ethernet equipment slave clock (EEC)

ITU-T G.8264 Timing distribution through packet


networks

ITU-T G.8032 Ethernet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ITU-T G.8012 Ethernet UNI and Ethernet over transport


NNI

ITU-T Y.1730 Requirements for OAM functions in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and Ethernet
service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ITU-T Y.1731 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ITU-T G.8010 Architecture of Ethernet layer networks

ITU-T G.8021 Characteristics of Ethernet transport


network equipment functional blocks

ITU-T Y.1291 An architectural framework for support of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n packet networks

ITU-T K.20 Resistibility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stalled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centre to overvoltages
and overcurrents

ITU-T K.21 Resistibility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stalled in customer premises to
overvoltages and overcurrents

ITU-T K.27 Bonding configurations and earthing inside


a telecommunication building

ITU-T K.41 Resistibility of internal interfaces of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to surge
overvoltages

A.2.3 ETSI 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ETSI关于微波设备的相关标准。

说明
由于需要频谱许可和(或)不同欧盟国家(包括
BE/BG/CZ/DK/DE/EE/IE/EL/ES/FR/HR/IT/CY/LV/LT/LU/HU/MT/NL/AT/PL/PT/RO/SI/SK/FI/SE/U
K)对于频率使用场景的监管要求区别,FS在该设备上的功能为受限使用和投入运作。

表 A-4 ETSI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ETSI EN 300 385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standard for fixed
radio links and ancillary equipment

ETSI EN 300 386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equipment;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requirement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ETSI EN 301 489-1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ERM);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standard for radio
equipment and services; Part 1: Comm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ETSI EN 301 489-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ERM);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standard for radio
equipment and services; Part 4: Specific
conditions for fixed radio links and ancillary
equipment and services

ETSI EN 301 390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and


Multipoint Systems; Spurious emissions and
receiver immunity limits at equipment/
antenna port of Digital Fixed Radio Systems

ETSI TR 102 457 Transmission and Multiplexing (TM);Study


on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ed field in
fixed radio systems for environmental
issuesStudy on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ed
field in fixed radio systems for
environmental issues

ETSI EN 300 019-1-1 (Class 1.2)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 1-1: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Storage Class 1.2

ETSI EN 300 019-1-2 (Class 2.3)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 1-2: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ransportation
Class 2.3

ETSI EN 300 019-1-3 (Indoor Unit Clas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3.2)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 1-3: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tationary use at
weatherprotected locations

ETSI EN 300 019-1-4 (Outdoor Unit Clas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4.1)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 1-4: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tationary use at
non-weather protected location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ETSI EN 300 019-2-1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 2-1: Spec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tests; Storage

ETSI EN 300 019-2-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 2-2: Spec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tests; Transportation

ETSI EN 300 019-2-4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s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 2-4: Spec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tests; Stationary use at non-
weatherprotected locations

ETSI TR 102 489 Thermal Management Guidance for


equipment and its deployment

ETSI EN 301 126-1 Fixed Radio Systems; Conformance


testing;Part 1: Point-to-point equipment -
Definitions,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ETSI EN 301 126-3-1 Fixed Radio Systems; Conformance


testing;Part 3-1: Point-to-Point antennas;
Definitions,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ETSI EN 302 217-1 Fixed Radio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for point-to-point equipment
and antennas; Part 1: Overview and system-
independent common characteristics

ETSI EN 302 217-2-1 Fixed Radio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for point-to-point equipment
and antennas; Part 2-1: System-dependent
requirements for digital systems operating
in frequency bands where frequency co-
ordination is applied

ETSI EN 302 217-2-2 Fixed Radio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for point-to-point equipment
and antennas; Part 2-2: Harmonized EN
covering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2 of RED Directive for digital systems
operating in frequency bands where
frequency co-ordination is applied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ETSI EN 302 217-2 Fixed Radio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for point-to-point equipment
and antennas; Part 3: Equipment operating
in frequency bands where both frequency
coordinated or uncoordinated deployment
might be applied; Harmonized EN cove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2 of
the RED Directive

ETSI EN 302 217-4-1 Fixed Radio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for point-to-point equipment
and antennas; Part 4-1: System-dependent
requirements for antennas

ETSI EN 302 217-4-2 Fixed Radio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for point-to-point equipment
and antennas; Part 4-2: Antennas;
Harmonized EN cove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2 of the RED
Directive

ETSI TR 102 565 Fixed Radio Systems (FRS); Point-to-point


systems; Requirements and bit rates of PtP
Fixed Radio Systems with packet data
interfaces, effects of flexible system
parameters, use of mixed interfaces and
implications on IP/ATM networksReq.s and
bit rates of systems wit packet data
interfaces applying RIC-rates not covered
by PDH/SDH.

ETSI EN 300 253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Earthing


and bonding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ETSI EN 300 119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 for equipment
practice;

ETSI ES 201 468 Ver. 1.3.1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Additional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requirements and resisti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for
enhanced availability of service in specific
applications

ETSI TR 103 820 Fixed Radio Systems;Energy efficiency


metric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Point-to-
point fixed radio system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ETSI TR 103 053 Access, Terminals, Transmission and


Multiplexing (ATTM)Fixed Radio
Systems;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Signal-to-
Noise Ratio (SNR) and the Receiver Signal
Level (RSL) threshold in point-to-point
receivers; Theory and practice

A.2.4 CEPT 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CEPT关于波道配置的相关标准。

表 A-5 CEPT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ERC/REC 74-01 Unwanted Emissions in the Spurious Domain

ECC/REC/(05)07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arrangements for Fixed Service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bands 71 - 76 GHz and 81 - 86 GHz

ECC/REC/(02)05 Unwanted emissions

A.2.5 IEC 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IEC关于波导的相关标准。

表 A-6 IEC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IEC 60154-1 Flanges for waveguides.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0154-2 Flanges for waveguides. Part 2: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flanges for ordinary rectangular waveguides

IEC 60154-3 Flanges for waveguides. Part 3: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flanges for flat rectangular waveguides

IEC 60154-4 Flanges for waveguides. Part 4: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flanges for circular waveguides

IEC 60154-6 Flanges for waveguides. Part 6: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flanges for medium flat rectangular waveguides

IEC 60154-7 Flanges for waveguides - Part 7: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flanges for square waveguides

IEC 60153-1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Part 1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ing method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IEC 60153-2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Part 2 :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ordinary rectangular waveguides

IEC 60153-3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Part 3 :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flat rectangular waveguides

IEC 60153-4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Part 4 :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circular waveguides

IEC 60153-6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Part 6 :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medium flat rectangular waveguides

IEC 60153-7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Part 7 :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square waveguides

IEC 60215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radio transmitting equipment

IEC 60529 Degrees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enclosures

IEC 60825 Safety of laser products

IEC 6095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Safety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0950-2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Safety — Part 22


Equipment installed outdoors

IEC 60657 Non-ionizing radiation hazard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10


MHz to 300 000 MHz

IEC 60297 Dimensions of mechanical structures of the 482.6 mm (19 in)


series

IEC 60529 Degrees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enclosures

IEC 721-3-4 Classes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 Part 3: Classification


4K2/4Z5/4Z7/4B1/4C of groups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nd their severities -
2(4C3)/4S2/4M5 Section 4: Stationary use at non-weather protected locations.
(Outdoor Unit) Classes 4K2/4Z5/4Z7/4B1/4C2(4C3)/4S2/4M5

IEC 61000-4-2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Part 2: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Section 2: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Basic EMC Publication

IEC 61000-4-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art 3: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Section 3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mmunity test.

IEC 61000-4-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Part 4: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Section 4: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 Basic EMC publication

IEC 61000-4-5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Part 5: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Section 5:Sruge immunity test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IEC 61000-4-6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Part 6: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Section 6 conducted disturbances induced by radio-
frequency fields;immunity test

IEC 61000-4-2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Part 29: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Voltage dips,short interruptin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on DC input power port immunity tests

A.2.6 IETF 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IETF相关标准。

表 A-7 IETF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RFC 791 Internet Protocol

RFC 2819 Remote Network Monitor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RFC 1661 The Point-to-Point Protocol(PPP)

RFC 1662 PPP in HDLC-like Framing

RFC 2615 PPP over SONET/SDH

draft-ietf-l2vpn-oam-req- L2VPN OAM requirements and framework


frmk-05

draft-ietf-l2vpn-signaling-08 Provisioning, autodiscovery, and signaling in L2VPNs

RFC 4664 Framework for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2VPNs)

RFC 3289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for the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architecture

RFC 3644 Policy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nformation model

RFC 3670 Information model for describing network device QoS


datapath mechanisms

RFC 2212 Specification of guaranteed quality of service

RFC 2474 Definition of the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Field(DS Field)


in the IPv4 and IPv6 Headers

RFC 2475 An architecture for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RFC 2597 Assured forwarding PHB group

RFC 3140 Per hop behavior identification code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RFC 3246 An expedited forwarding PHB (Per-hop behavior)

STD 0062 An Architecture for Describing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 Management
Frameworks

A.2.7 IEEE 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IEEE关于以太网的相关标准。

表 A-8 IEEE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IEEE 802.1D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Bridges

IEEE 802.3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IEEE 802.1Q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IEEE 802.1ag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 Amendment 5: 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IEEE 802.3ah Media Access Control Parameters, Physical Layers, 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 for Subscriber Access Networks

IEEE 802.3x Supplements to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IEEE 1588v2 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A.2.8 国家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中国关于微波设备的相关标准。

表 A-9 国家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GB 12638-1990 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

GB/T 12640-1990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量方法

YD/T 508.1-1997 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抛物面天线技术条件

YD/T 508.2-1998 栅格抛物面通信天线技术条件

YD/T 684-1994 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抛面天线质量分等标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YD/T871-1996 电信管理网(TMN)通用网络信息模型

YD/T877-1996 电信管理网(TMN)通用网络信息模型

GB/T 13159-199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进网要求

GB/T 13503-1992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616-2009 数字微波接力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GB/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17626.6-1998

GB/T 6361-1999 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抛物面天线型谱系列

GB/T 9404-1999 微波接力通信馈线系统技术条件

YD/T 1153-2001 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抛物面天线辐射图包络的技术要求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4943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GB 7247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一部分 设备分类 要求和用户指南

GB 925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YD 2011-93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GB 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YDJ 26-89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设计规范

YD/T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A.2.9 其他相关标准
OptiX RTN 380H遵循的其他相关标准。

表 A-10 其他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 说明

EN 50289 Communication cables - Specifications for test methods

EN 50392 Generic standard to demonstrate the compliance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with the basic restrictions related to human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0 Hz - 300 GHz)

EN 62311 Assessment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related to human


exposure restrictions f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0 Hz – 300 GHz)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EN 50383 Basic standard for the calcul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strength and SAR related to human exposure
from radio base stations and fixed terminal stations for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110 MHz - 40 GHz)

EN 50385 Product standard to demonstrate the compliances of radio base


stations and fixed terminal stations for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the basic restrictions or the reference levels related to
human exposure to rat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110MHz-40GHz)-General public

EN 5502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Radio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 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IEC/CISPR
22:1997, modified + A1:2000); German version EN 55022:1998 +
Corrigendum:2001 + A1:2000

EN 5502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Immunity characteristics -


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EN 41003 Particular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to be connected to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EN 60215 safty requirements for radio transmitting equipment

EN 60825-1 Safety of laser products

EN 60825-2 Safty of laser products part 2:safty of optical fib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EN 6095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Safety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EN 60950-2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Safety — Part 22 Equipment


installed outdoors

EN 60529 Degrees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enclosures (IP code) (IEC


60529:1989 + A1:1999); German version EN 60529:1991 +
A1:2000

EN 61000-3-2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3-2: Limits — Limits


for harmonic current emissions (equipment input current< 16 A per
phase)

EN 61000-3-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 Part 3-3: Limits —


Limitation of voltage changes, voltage fluctuations and flicker in
public low-voltage supply systems, for equipment with rated current
< – 16 A per phase and not subject toconditional connection

EN 61000-4-2 CENELEC. EMC Part 4: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Section 2: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EN 61000-4-3 CENELEC. EMC Part 4: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Section 3: Radiated,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mmunity test.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产品描述 A 附录

相关标准 说明

EN 61000-4-4 CENELEC. EMC Part 4: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Section 4: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

EN 61000-4-5 CENELEC. EMC Part 4: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Section 5: Surge Immunity test.

EN 61000-4-6 CENELEC. EMC Part 4: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Section 6: Immunity to conducted disturbances induced by radio
frequency field.

AF-PHY-0086.001 AF-PHY-0086.001 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TM Specification


Version 1.1

AF-TM-0121.000 Traffic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MEF2 Requirements and Framework for Ethernet Service Protection in


Metro Ethernet Networks

MEF4 Metro Ethernet network architecture framework - Part 1: generic


framework

MEF10 Ethernet services attributes phase 1

MEF9 Abstract Test Suite for Ethernet Services at the UNI

MEF14 Abstract Test Suite for Traffic Management Phase 1

CISPR 22(2010) 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of radio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CISPR 24(201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Immunity characteristics -


Limits and methods measurement

CPRI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A common standard of the key


internal interface between the REC and the RE of the wireless base
station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