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3卷 第1期

第2 集宁师专学报 vol.
23 No.
1
2
001年3月   Joum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
1

汉语词义演变中扩大缩小转移的模式
宋彩霞
(内师大中文系2
000级研究生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00
00)

  内容提要 扩大、缩小、转移是词义演变的三种模式‚本文针对词义演变纷繁复杂
这一实际情况‚从词义的指称范围变化这一角度‚用逻辑的方法对这三种模式‚尤其是
对于“转移”作了深入的分析。
关 键 词 词义演变 逻辑分类 转移
分 类 号 H0
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ISSN1
009-7
171(2
001)0
1-0
038-0
5)

  词义变化的逻辑分类法是由新语法学派的赫尔曼·保罗在《
语言史原理》中首先提出的。
他将词义演变分为扩大、缩小、
转移三种类型‚从词义的指称范围的改变这一角度说明词义
的变化‚
比较准确、恰当‚
覆盖面很广。但词义演变的情况极其复杂‚究竟什么是扩大、缩小、
转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尤其是对于转移的分歧很大‚逻辑分类本身也未对其作出明确的界
定。本文试对汉语词义演变中的这三种模式作一些分析‚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词义的扩大
所谓意义的扩大是指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外延扩大‚即旧意义相当于种概
念‚而新意义则相当于属概念。也就是说变化后的词义的指称范围大于并包含原先的词
义指称范围。词义扩大的模式可以用图表示:
           (图一)虚线圆表示原来的词义 a 指称的范围‚实线圆表示
演变后的词义 b 指称的范围‚b 的范围包含 a 的范围。也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a<b。a 与 b 一般是种与属或部分与全
体的关系。
二、词义的缩小
缩小与扩大恰好相反。所谓意义缩小就是指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即旧意义相当于属概念而新意义则相当于种概念。它是指演变后词义指称的范围小于并
包含在原先词义的指称范围之内。词义的缩小可以用图表示(图二):
           虚线圆表示原来的词义 a 指称的范围;实线圆表示演变后
的后词义 b 指称的范围‚b 的范围包含在 a 之内。缩小可
以用公式表示为:a>b。a 与 b 一般是属与种或全体与部
分的关系。
三、词义的转移
在扩大、缩小、转移这三种演变中‚转移占的比例最大‚情况也最复杂。本文用较多的
篇幅着重讲转移‚试图说明自己的见解。

- 38 -
逻辑分类法将词义演变的方式分为扩大、
缩小、
转移三种类型‚
但对于“转移”语言学界尚
未形成定论‚
一直存在争议。那么究竟什么是转移?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各家著说。
1、
“转移”是在逻辑分类中提出的‚那我们先来看逻辑分类方案本身是怎样界定“ 转
移”的。在许多论著中‚讲述这三种演变模式时‚都是先讲了扩大与缩小:扩大是外延的扩
大‚缩小是外延的缩小。然后讲转移:凡引申的意义既不属于扩大‚又不属于缩小的‚都可
以认为是转移。剖析这样的划分‚我们发现对于转移的划分是不符合基本的逻辑原则的。
逻辑划分的原则之一‚是从某一角度给一类事物划分小类‚每次划分的标准必须同
一‚
不得随意改换标准。逻辑分类方案中的扩大是外延的扩大‚缩小是外延的缩小。显
然‚扩大和缩小的划分是以概念的外延为标准的。但是‚转移是根据什么标准划分的呢?
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根据外延标准划分的。我们看到的转移‚是在逻辑角度用外延标准无
法进一步分类的情况下‚把不能用扩大、缩小分析的现象都包容起来的问题仓库。同时‚
我们看到逻辑方案中给转移下了一个由负概念构成的定义---“凡引申的意义既不属于
扩大‚又不属于缩小的‚都可以认为是转移”。根据逻辑定义的原则‚定义一般必须采用肯
定形式‚因为否定的定义既不能揭示概念的内涵‚也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转移的定义是
一个用否定形式下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只能知道转移不是什么‚而不能知道转移
究竟是什么。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看出‚逻辑分类方案本身违背逻辑定义原则‚给转移下了一
个没有确定内涵的定义‚没有告诉我们转移究竟是什么。
2、
“转移究竟是什么?
”尽管逻辑方案本身并没有能够予以界定‚但我国语言学界在词
义演变规律的探讨方面通行的说法‚仍是这种从西方引进的词义“扩大、缩小、转移” 的三
种演变方式说。许多论著中都有介绍‚但又各有不同的概括‚例如:
(1)伍铁平编写的《
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是这样概括的:“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概括反
”①
映的本来是甲类客观事物‚演变后变为概括反映乙类事物‚词的指称对象不同的。
(2)孙良明《
词义和释义》: ”②
“转移是指由甲义转为乙义‚前后平列关系。
以上两种观点比较接近‚都概括出了词义甲-→乙的转移‚明确了指称对象不同‚这
是可以肯定的方面‚因为既然是“转移”‚词义所概括的对象必然发生转化‚出现转移前后
甲、乙两个对象。同时‚第(2)种观点指出转移前后的词义处于“平列关系”‚这样演变前后
的词义之间就排除了象扩大、缩小那样存在包含的关系。事实上‚转移后的意义与前义是
不可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若有‚根据我们前面对扩大、缩小的分析‚这样的演变
就应属于扩大或缩小‚这是这个观点的严密之处。但以上两个观点有着相同的缺陷:没有
在论述中反映出转移前后的词义一定具有着联系性。词义在演变过程中‚无论是扩大、缩
小‚还是转移‚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根据、变化的过程和轨迹。无论我们是否探究到了
一个词的演变脉落‚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转移前后的词义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但这
一点在以上观点中并未指出。
(3)蒋绍愚先生将义素分析法引入逻辑分类方案‚对转移重新作了解释:
“保留原有的
”③
若干义素‚但中心义素改变‚这就是词义的转移。
(4)苏宝荣、宋永培合著《
古汉语词义简论》:
“词义的‘转移’是各个义素所处地位的变
化‚即‘重心的转移’” ④

- 39 -
(3)、
(4)两种观点又具有相似性‚它们都用“义素”来分析词义的转移。所谓“义素”即
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蒋先生的观点认为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发生了变化‚失去一些要
保留一些要素‚而且词义的重心---既中心义素改变‚这样的变化就是转移。这一观
素‚
点充分表现出了转移前后词义上的联系性‚这是符合语言实际的。这样重新解释转移‚在
某种程度上明确了逻辑分类的界限‚但面对错综复杂‚源远流长的古汉语词义系统‚重新
解释后的转移仍无法解释一些词义变化。例如我们在讲转移时常用的例字“涕”便不能用
此方法分析。涕:目液-→鼻液‚其中心义素“人体分泌的一种液体” 不变‚限定义素“目”
变为“鼻”‚中心义素没有改变‚那么‚它不是转移;限定义素改变了‚而非增加或减少‚所以
它也不是扩大或缩小。由此我们看出‚用义素分析法来重新解释的转移仍存在缺陷。
(5)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
“所谓意义的转移或易位就是由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引起
” ⑤ 并举了一些例子‚如“ 山脚”、“ 心腹” 等。笔者以为比喻
的名称的转移‚即比喻和借代。
和借代仅是词义引申‚演变的两种途径而已‚对于词义转移这个演变结果而言‚达到其的
途径很多。例如人们的思维、认识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词语间相关词的相互影响等等‚都
会导致词义发生转移。而将词义的转移认为就是比喻和借代‚未免有失偏颇。
综上所述‚逻辑方案本身对转移的定义以及以上五种观点都各有其不足之处。那么‚
究竟什么是转移?和前面分析扩大与缩小一样‚我们也试图用指称范围的变化来分析转
移。
转移和扩大、缩小一样‚也是指称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指称范围转移而
意义上仍有联系。所谓指称范围转移是说演变前后 a‚b 两个词义不但不像扩大、缩小那
样存在包含关系‚而且一般说来也没有重合的部分‚至于 a‚
b 意义上有联系则有许多不同
的情况‚但这种联系都是某一语言社会的成员可以联想到‚可以接受的。转移用式子表示
就是 a-→b。转移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类:
1、单纯转移 即某一词义的演变仅仅是由转移构成的。这或者是词义的一个环节转
移‚或者是两个甚至更多的环节转移了形成的。单纯转移按演变前后意义间联系的情况‚
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演变前后的 a‚
b 词义的指称范围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指称范围 x‚即 a‚
b 被包含在 x
b 与 x 一般是种与属的关系‚也有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有的是科学
里。a‚
的、严格的‚但更多的是某一语言社会可以接受的日常观念罢了。这一模式可以用图表示
为(图三):
           “脚”就是严格的从整体中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例
子。“脚”原指小腿‚《
说文》:“脚”‚胫也。
” 到了中古“ 脚” 的
意思成了“足”‚发生了转移。若将人的下肢看作一个整体

由胫 a‚足 b‚股 c 三部分构成‚那么脚的意义发生了这样
的转移:胫 a-→足 b‚如图四所示。这一演变用式子表示
是“脚”(人下肢的)(大腿以下脚以上的)(部分)→(人下肢
的)(小腿以下的部分)。可以看出‚演变前后只有一个义素
发生了变化(转移)‚是单纯转移。
“百姓”的转移也属于这一类型。“ 百姓” 在上古是对贵族的总称。《诗经·小雅·天

- 40 -
保》:
“群黎百姓。
”郑玄笺:
“百姓‚百官族姓也。
”战国以后‚用为平民的通称。《
墨子·辞
          过》:
“当今之王‚……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衣食之才”。“百姓”的
意义从“百官” 转移为“平民”。若将“人” 看作整体 x‚它包括有官
职的人 a 和无官职的人 b 两大部分‚“ 百姓” 进行了 a→b 的转移‚
如图五所示。这一演变用式子表示“ 百姓”:(人)(具有)(一定官
职)→(人)(不具有)(一定官职)。可见‚义素中的一个环节发生变
化‚导致整个词义从整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向另一部分。
至于“涕”‚则是严格地从一种现象转移为同类的另一种现象。“涕” 在先秦指眼泪‚

诗经·卫风·氓》:
“泣涕涟涟”。《
诗经·陈风·泽陂》:
“涕泗滂沱。
”毛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
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泗”。汉代以后“涕” 才有了鼻涕的意思。王褒《 ” 可以看
“涕”演变前后指的都是人体分泌出来的液体‚是同类现象‚只是源出不同。用式子表
出‚
(人泪腺分泌的)(液体)-→(人鼻腔黏膜分泌的)(液体)。这一演变是由前后
示是“涕”:
词义间一个义素发生转移造成的‚所以是单纯转移。
前面说过‚这类转移中更多的是不严格或不够严格的种与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下
面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
“党”有一个意义是指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
我们看“党”。在古代‚ 楚辞·离
骚》:
“惟夫党人之偷兮‚路幽昧以险隘”。“党”在现代汉语里指政党‚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产生的一种政治组织。它和上古的“党”不但属差不同‚种概念也不同。不过‚政党也是人
们结成的某种集团‚因此‚如果不追求科学的分类‚“党” 在转移前后的词义可以看成同一
类别的两种现象。
             (3)上面讲的这种单纯转移比较少‚更多的是另一种。
这些单纯转移演变前后的意义 a、b 虽有联系‚但却不从属
于一个更大的指称范围。这或者是因为没有一个包括 a、b
在内的类别‚无法把它们同归一类;或者是人们强调 a 与 b
的差别‚不把它们看作同类现象中的两种现象。这种转移
可以用图六来表示。这类单纯转移可分为以下几种:
A.指物与指人的转移:
“兵”在上古指兵器。《
说文》:“ 兵‚械也”。《左传·安
革 之战》:“ 擐甲执兵”。《荀子·议
兵》:
“兵不刃血‚远迩来服”。后来引申为执兵器之人‚即士兵‚战士之意。《
段注》:“用器
之人亦曰兵”。(三篇上)。“兵”的词义由指“兵器”到指“执兵器的人”‚是由指物转移到指
人。
“东宫”本指封建社会太子居住的地方‚词义转移后指“太子”。如《
诗经·卫风·硕人》:
“卫侯之妻‚东宫之妹”。毛传:
“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
“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
子”。这是移物于人的例子。
B.由指行为到指行为主体的转移:
“走”在古代的基本意义是“跑”。《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后来演变为行走的走。这是转移‚情况比较简单。在古汉语里“走” 还引申为被驱赶而跑
左传·襄公三十年》:
着的人‚仆人。《 “吏走向诸朝”。《 “走‚走使之人也”。
经典释文》注作:

- 41 -
“走”的意义由行为“跑”‚转移为具有这一行为的主体“跑着的人”。不难看出‚“跑” 与“跑
着的人”虽有联系‚却是无法划为同类现象的。
C.由指“行为”到指这种行为具有的性质、特征。
说文》:
我们先看“乳”字。《 “人及鸟生子曰乳”。本指生殖。《礼记·月令》:“(季冬之
日)雁北飞‚鹊始巢‚雉句隹‚鸡乳。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艹
甾 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

“乳‚生也”。这是本义。“乳”在古代还常用来形容哺乳期的动物‚这是意义的
马贞索隐:
转移。《庄子·盗跖》:
“案剑目真目‚声如乳虎”。“ 乳虎” 是指哺乳期间的母虎。这一演变是
由说明生育的行为到说明生育的性质、特征。词义经过这样的演变‚前后显然不能算同一
类现象了。
以上分析的均为单纯转移‚下面我们再看另一类转移。
2、复合转移 这种转移是词义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环节是
转移‚但另一个却是扩大或缩小。可是从整个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指称范围的变化总体表
现为转移‚应该属于转移一类中。
A、转移并扩大
“寡”在古代有一个意义指无夫的老年妇女。《
墨子·辞过》:
“振孤寡”。后来引申为妇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女死了丈夫这种状况‚如《 “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演变前后都与
妇女有关‚是意义上的联系。但是演变前适用范围是老年妇女‚演变后适用范围是一切已
婚妇女‚这是扩大;而演变前指称的是人‚演变后指状况‚则是转移。整个意义经过上述变
化指称范围不同了‚可是没有包含关系‚应看作转移。
B、转移并缩小
“臭”字在上古最常见的用法是名词‚当气味讲。《
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
阑”。大约在汉代以后‚“臭” 引申出一个意义“专指气味的难闻。
” 成了形容词‚发生了转
昌言·理乱》:
移。仲长统《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
” 具体地说‚这一演变从指称的是对象
(名词)到指称的是性质、特征(形容词)‚是转移;从适应范围包括好闻的与难闻的气味只
指难闻的‚是缩小。
复合转移由于包含扩大与缩小‚固而不可能有演变前后的词义同属一个更高一层的‚
更大的指称范围的。

[注释:]
①伍铁平《 3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2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孙良明《 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
词义和释义》第6
③张希峰《 哲社版)1
评古汉语词义演变的逻辑取向》东北师大学报《 992年第二期
④苏宝荣、宋永培《 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古汉语词义简论》第6
⑤张永言《 1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词汇学简论》第6

[参考文献:]
①郭锡良等《
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
②王力《 9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79年版
③王力《 9
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80年版
④贾彦德《
汉语义位演变中扩大缩小转移的模式》《 1
语文研究》99
6.3

- 4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