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2

第1章 雷达基本原理

1.1.绪论
■电磁波的应用:通信,导航(定位),雷达
雷达的作用是对目标的探测、定位和跟踪。

■雷达:利用电磁波的二次辐射、转发或固有辐射来探测目标,获
取目标空间坐标、速度、特征等信息的一个无线电技术学科。

实现这种技术的设备称为雷达站或雷达机,简称雷达。

radar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探测和测距)的缩写。

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目标的位置,又称为“无线电定
位”,是一种传感器。
■雷达目标(target):
飞机、导弹、云雨、冰雹、人造卫星、宇宙天体…

舰船、航标、岛屿、岸边…

山川、森林、地形、建筑物、工事、车辆、兵器、炮弹、人员…

目标总是处于杂波背景中。
■目标观测性能:观测范围,精度,分辨力,…
■影响目标观测性能的主要因素:
信号的功率、频率,信号形式与信号处理方式,
设备性能,气象条件,杂波,目标特性,…
雷达观测图像
ATLAS船用雷达图像
ATLAS船用雷达图像
SPEERY船用雷达图像
SPEERY船用雷达图像(叠加电子海图)
上海长江长兴岛江段VTS图像(去掉跟踪标志)
■雷达的优点:与光、声相比,作用距离远、精度高、方便灵敏。
■雷达的发展史:
1886~1888年:海因里奇•赫兹(Heinrich Hertz)验证了电磁波的
产生、接收和散射。

1903~1904年:克里斯琴•赫尔斯迈耶(Christian Hulsmeyer)
研制出原始的船用防撞雷达并获得专利。

1922年:M.G.马可尼(M.G.Marconi)提出一种相当实用的船用
防撞测角雷达的建议。

1935年:英国人和德国人第一次验证了对飞机目标的短脉冲测距。

1937年:罗伯特•沃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设计的第一部
可使用的雷达在英国建成。
1938年,英国开始用沃森─瓦特设计的雷达组建世界上最早的防空
雷达警网。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已在东海岸建立起了一
个由20个地面雷达站组成的 “本土链”雷达网。
在第二年夏天抗击的纳粹德国大规模空袭英国的 “不列颠战役”中,
英国正是靠 “本土链”为每次德国人来空袭时赢得了20分钟宝贵的
预警时间,以约900架战斗机抵挡住了德国2600余架飞机的进攻。
1939年:第一部实用的舰载雷达装设在美国战舰“纽约”号上,对
飞机的探测距离为85海里。
1941年12月:已生产100部SCR-270/271陆军通信兵预警雷达,其中
架设在檀香山的一部雷达发现了入侵珍珠港的日本飞机,但将该反
射回波信号误认为是友军飞机而贻误了战机。

20世纪30年代,除英国、美国外,法国、苏联、德国和日本同时致
力于雷达的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帮助下,美国在雷达方面的研制大大
地超过了德国和日本,并在保证同盟国的胜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微波磁控管的研制成功和微波技术在雷
达中的应用,使雷达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
由于二次大战中雷达所起的作用很大,因此出现了对雷达的电子对
抗,研制了大量的各种频段的对雷达进行电子侦察与干扰的装备,
并成立了反雷达的特种部队。
我国雷达的发展:
50年来,我国已研制、生产了几百个型号几万部各种陆、海、空军
用和军民两用雷达,初步建立了国土防空雷达情报网、航天测量控
制网、对海雷达情报网、防空高炮及地空导弹电子系统、雷达敌我
识别系统以及气象雷达探测网等。
雷达门类较多,发展历程不尽相同,起步有早有晚,仿制和自行设
计互有交叉。

为常规武器配套的雷达一般是仿制与自行设计并举,新体制的雷达、
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激光红外雷达和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
等则是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行设计研制开发而
成的。
从我国雷达技术和产品发展总体来说,大致经历了修配、仿制、自
行设计和发展提高四个阶段。
修配阶段(1949年~1953年)

1949年5月,我军接管了国民党的雷达研究所,以开创基业和
修配美、日旧雷达为主要标志。

仿制阶段(1953年底~60年代初 )

苏联援助的100多个项目中雷达占了7项,新建了雷达、指挥仪生产
厂,后又与苏联签订了有关协定,开始仿制苏式雷达产品。仿制出
了警戒雷达、炮瞄雷达、舰用雷达、机载雷达、指标仪、制导雷达
和末制导雷达等。
自行设计阶段(60年代初期~70年代中期 )

首次自行研制的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的测角精度达到了0.2密位,圆
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的测控任务。

研制成了大型超远程跟踪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和超视距试验雷达。

与此同时,一批为武器配套的雷达也自行设计研制出来了,它们有
机载火控雷达、导弹制导雷达、轰炸瞄准雷达、多普勒导航雷达、
测距雷达、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和轰炸雷达等。

军民通用的气象雷达、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等
发展提高阶段 (70年代中期以后)
研制成功多种新型雷达:
机械扫描和相控阵体制的三座标国土防空雷达
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
机载多功能轰炸雷达
舰载相控阵三座标雷达和舰艇综合火控雷达系统
炮位侦察校射雷达
敌我识别雷达
天气雷达,
近程远程交通管制雷达
着陆雷达
成像雷达
开发单脉冲跟踪体制、脉冲压缩体制、多普勒体制、相控阵 体制
和成像体制等技术。
开展机载预警雷达的研制。
80年代以后,已有数十种雷达出口。
航海雷达需船检认证,要求完善维护和修理能力。

航海雷达要求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标准、IEC标准和国家标准。

航海雷达还多为引进组装或部分国产化。
信息技术和军用、民用的要求促进了现代雷达的发展。
信息及其相关技术:
集成电路,计算机,信号处理,…
数字化技术
雷达在社会秩序与安全等方面的作用…
课程内容:
船舶导航雷达
自动检测,自动跟踪,多传感器融合
脉冲压缩
脉冲多普勒雷达
动目标显示雷达
相控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
现代雷达:多功能,多用途
1.2 雷达探测目标的方法
一、利用目标的电磁波二次辐射现象探测目标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遇到任何电性能与传播介质有差异的物体都
会产生二次辐射现象。
二次辐射是物质分子的等效电偶极子受电磁波强迫振动产生的。
目标各点产生的二次辐射电磁波与原来的电磁波相互干涉叠加,产
生反射、散射、 绕射三种情况。
反射——如果目标受到照射部分的尺寸远大于电磁波波长,且其表
面非常平滑,电磁波传播方向改变,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散射——如果目标尺寸远大于电磁波波长,但其表面粗糙,各单元
的二次辐射指向不同,强度与分布又极不均匀,具有随机性质。
绕射——如果目标尺寸远小于电磁波波长,使电磁波连续弯折绕过
目标,朝其背后继续传播。
谐振——当目标尺寸与电磁波波长相比拟时,特别是当目标是一个
导体,其指向与电磁波的电场矢量相平行,相当一个电偶极子在
电磁波强迫振动下产生的二次辐射,形成特殊的天线效应。
对一个复杂目标来说,反射、散射、绕射、“谐振”二次辐射可能
同时发生,但有主次之分。
对大量目标来说,往往散射是主要的。
除了完全绕射情况之外,反射、散射、“谐振”二次辐射都可以
用来发现目标。
主动雷达(active radar):雷达向空间发射无线电波,利用后向
散射探测目标,也称为有源雷达。
为了探测目标,必须在振幅、频率、相位上采取某种调制方式,把
发射波和反射波区别开来,以便在漏入的发射波背景中识别出回
波信号。
二、利用目标应答器转发无线电波探测目标
目标上装设雷达应答器(radar transponder)或雷达信标(racon
-radar beacon)。
目标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触发下,转发无线电波。
雷达通过接收转发信号,探测目标。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增加雷达探测距离,提高获取目标信息的可靠性。
应答器或信标可用编码等方式转发补充信息,如目标属性信息、目
标参量信息。
三、利用目标的固有辐射
被动雷达——雷达不发射电磁波,只接收目标固有的电磁辐射波,
也称为无源雷达(passive radar)。
1.热辐射——任何超过绝对温度零度的物体都产生热辐射。
热辐射的强度既决定于温度又决定于目标的物理特性。因此,被动
雷达可以区别具有不同温度的目标,又可区别具有相同温度但有
不同物理特性的目标。
接收热辐射的被动雷达多工作在厘米波、毫米波或红外线波段。
2.喷气机或火箭发动机、核爆炸、雷电火花等辐射长波的电磁波。
3.装设在目标上的各种无线电装置,各自发射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
例:风云一号多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MVIRS)的10个 通道:
通道号 波长(微米) 主要用途
1 0.58-0.68 白天云层, 冰,雪,植被
2 0.84-0.89 白天云层,植被,水
3 3.55-3.93 火点热源,夜间云层
4 10.3-11.3 洋面温度, 白天/夜间云层
5 11.5-12.5 洋面温度, 白天/夜间云层
6 1.58-1.64 土壤湿度 冰雪识别
7 0.43-0.48 海洋水色
8 0.48-0.53 海洋水色
9 0.53-0.58 海洋水色
10 0.90-0.965 水汽

视场范围为1.2微弧,星下点分辨率为1.1公里,扫描速度为每秒6条
扫描线,每条线有20480个象素点。
半主动雷达——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装置分别设置在两个地点。
如导弹控制雷达,发射装置设在地面上或舰艇上或飞机里,接收装
置按设在导弹里。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照射敌方目标后,目标反射
的电磁波被导弹的接收装置接收后,根据反射波的方向,控制导
弹击中目标。
如双基地雷达,收发分置距离可与探测距离相比。接收机静默,便
于抗后有源干扰、抗反辐射导弹和抗隐身。
采用各种吸波(或透波)材料和涂料;
采用独特的多面体外形。地面或机载雷达探测角大
都处于飞机轴平面的正负30内,大部分表面倾角
大于30度,将雷达波偏转出去;
机身表面和转折处设计成使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
的几个窄波束;
F-117A的RCS值只有0.001、 座舱盖接缝等处设计成锯齿状嵌板,使其反射波不
0.01平方米(沿方位),比 会形成另外的波束。
飞行员还要小。
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进气口降低发功机排气温度,
采用V形尾翼埋入式武器舱、可伸缩天线。
1.4 雷达测量目标距离的方法
一、基本原理
雷达测距的物理基础: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等速直线传播。
主动雷达根据反射波相对于发射波的时延来测量目标距离。
令 tR为电磁波往返传播引起的时延;
c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速度,数值为3108m/s;
目标的距离R为:
1 ct
R= 2 R

在主动雷达中,为了测定时延tR,必须采用调制波。
脉冲调制:直接测定反射脉冲相对于发射脉冲的时延。
频率或相位调制:借助于测定同一瞬间的反射波与发射波的频移
和相位差,测量时延 tR值。
1s相当于150m。
二、脉冲法测距——幅度调制
雷达周期性发射脉冲,目标的后向散射回波脉冲相对发射脉冲的时
延取决于目标的距离。
原理图示:
发射脉冲
目标1 目标1 目标2
目标2
接收脉冲

边扫描边跟踪(TWS)雷达
收发共用天线 Tracking while scan
脉冲周期间角度间隔:
脉冲周期T=1ms
天线转速=24 360°/min
= T = 0.144 °
三、调频法测距
1.调频连续波测距

频率计 发射机

放大限幅 混频器
接收机

混频器得出的差频信号频率值与回波延时有关。

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利用在时间上改变发射信号的频率并测量接
收信号相对于发射信号的频率的方法来测定目标距离。其发射频
率与接收频率的相对关系不仅可测量目标距离,而且还可测量目
标径向速度v。
相位调制连续波雷达系统
发射信号ft 回波信号fr 回波信号fr
f
线性调频信号频率 f0

Tm
2

发收差频信号频率
fb

在上升段:
f f  2 R  8fR
ft  f0  t fr  f0  t   fb  ft  f r 
Tm 4 Tm 4  c  Tm c
 2R 
T 
8fR  m c  在下降段可得相同结果。
f bev     fb
Tm c  Tm 
 
1.5 雷达测量目标角度的方法
雷达的方向性图为尖锐的瓣形。
一、基本原理 由天线扫描机构将波束旋转至目标方
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的等速直线传播特性;向,使接收的目标回波达到最大值,
天线的定向辐射与接收。 则此刻天线波束的指向即为目标方向。
雷达测角有振幅法和相位法。
目标的角坐标数据即可由天线旋转角
二、振幅测角法: 确定。
1. 最大值法 零度起点可规定为真北向或船首向等。

优点:测角简单,回波信号强,易实现平面位置显示图形。
缺点:测角点的幅度变化率低,测角准确度不高,不能瞬时判定目标的运动
方向。
2.最小值法
天线方向性图为相切的双瓣形。
旋转波束使零发射线对准目标,目标回波信号达到最小值,此刻天线波束旋转的
零发射线角度即为目标的角坐标数据。
特点:测角点的幅度变化率大,测角准确度较高。
信号较弱,测角时信号丢失,又使测角准确度受到影响。
目标偏离零发射线的方向不易判定,因而也难瞬时判究目标运动方向。
3.等信号法
由两套相同的天线组成部分交叠的双瓣形方向特性图,目标回波由两个天线
轮流接收。
旋转波束使两个信号相等时,即双波束交叠中心指向目标,由此指向确定
目标的角坐标数据。
优点:准确度较高,信号较强,且能瞬时判定目标运动方向。
圆锥扫描自动跟踪雷达

波束旋转轴
波束轴向

用顺序波瓣法测角。
雷达波束的旋转轴对
准目标时,得到等幅
脉冲序列。

当目标偏离等信号轴时,要获得误差信号,至少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圆锥扫描
周期。因此存在获取误差信号的时间长,对快速目标测角误差大,而且还存
在着敏感于因目标有效反射面积随机变化等因素而引起的回波信号振幅起伏
和易受敌方角度欺骗干扰等缺点。
4.比较信号法
利用两套完全相同的天线,组成部分交叠的双瓣形方向特性图。
测定角坐标时旋转波束大体指向目标,由两路特性完全相同的接收
通道分别将两天线接收的信号同时放大处理后,比较两路输出的
信号电压uo1和uo2,由偏离等信号线的偏离角γ的特定函数关系γ=f
(uo1/uo2),确定γ值。
优点:同时波瓣法测角测角精度高,速度
快,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设备比较复杂。
只需要比较各波束接收的同一个回波脉冲,
可测定角坐标,而且可瞬时测知目标的运
动方向。——单脉冲雷达。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和信号有两种用途,
一是用来测定目标距离,二是用来作为角
误差信号的相位比较基准。差信号的相位
则表明了目标偏离天线轴线的方向。
三、相位测角法
用两个相距为b,特性完全相同的天线,接收来自远处目标的电波,
A1、A2两点所收电波的相位差为:

 = 2b
 sin
为波长
目标的方位为

 = arcsin  
 2b
b
A1 A2 优点:天线方向图不必尖锐,
天 线波束也不必旋转;
接收机 鉴相器 接收机
缺点:为了保证测定相位差
角度变换 的精度,电路和结构都要求
较严,而且随着角数据θ的
增大,准确度下降。
1.6 雷达测量目标速度的方法
雷达测定目标相对速度的原理是多普勒效应。
雷达发射非调制的连续波,遇到运动目标后,反射信号的频率发
生了变化。
如目标朝雷达方向运动,则回波信号的频率增加。如目标背离雷
达运动,刚回波信号频率减少。该多普勒频移,决定于下式:

2
f d  vr

接近为正,远离为负。
1.7 雷达的基本组成
雷达体制繁多,组成方式各有不同。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脉冲法测距、最大值振幅法测角、显示平面
位置的主动雷达。
1. 雷达的基本组成
天线系统

发射机 接收机

显示器 数据处理机

数字化终端
2. 雷达发射机的基本组成
(1)单级振荡式发射机
发射机
电源、控制、
保护电路

预调器 调制器 振荡器

天线
定时器 显示器 接收机
开关

天线控
航海雷达(船用雷达):
制系统
调制器:开关控制储能放电
振荡器:磁控管
天线开关:铁氧体环形器
天线控制系统:方位数字信号,电机控制
触发电路 调制器 磁控管振荡器

磁控管是一种电子管(具有特殊结构的二极管),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阴极、阳极块及振荡系统、微波能量耦合输出系统和磁系统。

灯丝引线 谐振腔 氧化物


阳极块 护扳 敷层 多孔表面 绝缘垫圈

输出端
螺旋热线丝

钼质极芯
阴极 耦合环 阴极支架
脉冲调制器:

产生具有一定脉冲宽度、一定重复频率、一定幅度和功率的周期性
矩形高压调制脉冲。
对具有大空度比的脉冲发射机采用基于能量储存原理的方法进行工
作。
在脉冲间歇期,储能元件把电源送来的能量储存起来;在脉冲期储
能元件再把所储存的能量放出去。
间歇期的能量储存将电源功率降低到振荡器平均功率值。

1 2
限制器
K
磁控管
电源
调制器 储能元件 振荡器
脉冲间歇期,TX-HV通过R1/2对C1-4充电;当触发脉冲加到调制
开关(MOS场效应管Q1-4)时,电容对脉冲变压器的初级线圈放
电放电,升压后将6 kV 到8 kV的高压加到磁控管阴极上,使磁控
管振荡,产生发射信号经铁氧体环形器(收发开关)送往天线。
RFC接收并处理
SPU 的 GAIN、STC
和TUNE控制信号用
以控制调制板 MD 、
中放板IF、电源
PWR (RF) 板和 MIC
的限幅器 TR 。
RFC还把方位信号、
首线信号和TUNE
IND电压、磁控管电
流、电源电压等各
种监测数据 发给
SPU板。
(2)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特点: 复杂波形发射机

频率稳定度高 主振
波形 天线
放大式
发射相参信号 产生器 开关
发射机
适于频率捷变
适合产生复杂信号波形 控制与 稳频
定时器 振荡器

信号 接收机
处理器

输出
采用频率合成的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触发脉冲fr=F/n

分频器 多级
调制器 发射信号至天线
÷n 放大链 f0=(Ni+M)F
F
基准频率 F 倍频器 MF 上变频
振荡器 ×M 混频器
相参振荡电压
F NiF fC=MF
N1F
. 控 稳定本振电压
谐波 .
. 制 fL= NiF
产生器 NkF 器

适合于捷变频,中频频率为MF。
射频功率放大链的组成:

要求81dB的放大量

32dB 24dB 32dB


20mW 第一级 第二级 定 向 2.5MW
速调管
4s 行波管 行波管 耦合器 0.8s
环流器 环流器

调制器 调制器 调制器

定时器 预调器 预调器


L波段的相控阵T/R模块:
功率放大器
功率的空间合成。 1
5
接收信号经移相器
预放大器 2 环形器
送射频合成网络。 至天线
7
3
6
4
射频 移相器
移相器
信号 T/R开关
低噪声 限幅器
放大器 T/R开关
移相
控 逻辑 T/R
制 逻辑


3. 雷达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雷达的超外差接收:

接收机 低噪声 高 中频 视频
混频器 检波器
保护器 频放大器 放大器 放大器

本振
高频部分

接收机:超外差(限幅器、混频器、对数中方、视放+反海浪、
反雨雪、噪声抑制、反同频干扰、增益调整、调谐。。。)
1.8 船舶导航雷达的工作体制(S波段和X波段)
非相参脉冲雷达:脉冲之间相位随机,磁控管振荡器频率不够稳定。
最大值法测角:
天线转速:10转/分钟~25转/分钟
S波段:3GHz 发射峰值功率:3kW~25kW
X波段:9GHz 重复频率:500Hz~3000Hz(随机抖动)
(9410MHz) 脉冲宽度:0.05s~1.2 s
触发脉冲

视频回波

发射功率不变,有的天线转速有两档,脉冲宽度和重复频率可随距
档调整。
V 正向肩峰
1

0.9

0.1
0 t
tl te 反向肩峰




1

Tr
方位信号产生器产生天线扫描的同步信号。
方位信号可为多比特的数字信号,但由于编码器复杂,很少采用。
通常采用增量式。
方位信号包括增量方位脉冲和指北脉冲(首向信号)。
差接与放 整形 Is
大 Ic
Z

方位码盘

Is

增量脉冲数反映方位 Ic
的数字量化精度,决 Z
定了可分辨的最小方
位角度(即方位量化 Ip
单元)。
N
为使电路简便,通常天线在每圈扫描中产生几百个增量脉冲,
但在显示器内通过锁相倍频电路,将每圈的增量脉冲数提高到
4096以上。
例:360到4096的倍频。

锁相环(如4046)
360
鉴 低通 压控 4096
相 分频器
器 滤波器 振荡器
÷45
×512

分频器
÷512
天线(辐射器):波导隙缝天线旋转驱动系统(电机,电机保护与
驱动电路,变速装置);
方位编码器;
参考方位标志产生器;
天线座等。
LA

λg/2 λg /2
波束宽度(半功率点宽度)为θA=kλg /LA ,k为与旁瓣电平有关
的系数,λg 为波长,LA 为水平口径。
例:
ARPA—Automatic Radar Plotting Aid
TT—Target Tracking
处理机(RPU-013 )由SPU板、雷达电源板和接口板组成。
SPU板:雷达控制,视频放大,雷达图形和图像显示,LAN,
ARPA ,视频标绘(video plotter )。
由主 CPU、ARPA CPU和DRW CPU组成。
ARPA:雷达信号处理(目标检测与跟踪,雷达控制)
1.9 雷达观测性能

(1)最小距离(盲区)
最小距离是指,对于一定截面积的目标,在1.5或0.75 nm 量程下目
标回波斑点能与代表雷达天线位置处的点相区分时,目标所处的
最近距离。
最小距离主要取决于脉冲脉宽、天线高度、天线方向性图和信号处
理(如main bang suppression抑制和数字量化)。

A

hA
hT
(2)距离探测范围
电磁波能探测到多远?
影响因素:地球曲率;大气折射。
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沿着地球表面的切线作直线传播(视距传播)
时,雷达探测距离的极限值为水平直视距离。这一距离和雷达天
线高度(hA)、目标高度(h0)以及地球的半径(RE)有关。

Rh  RE  h A 2  RE2  RE  h0 2  RE2  2 RE  h A  h0 

hA h0
RE
负折射

无折射
正折
临 射


超折

在相同的雷达天线高度和相同的目标高度情况下,出现正折射时,
观测距离将增加;

出现临界折射和超折射时,观测距离将大大增加;

出现负折射时,观测距离将减小。
折射情况视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通常计算常以标准大气折射为
准。
标准大气:地面上大气压力为101325Pa,温度为15℃,相对湿度60
%;高度每增加100m压力减小1200Pa,温度则降低0.65℃,相对
湿度在整个对流层内,即11km范围内假定不变。
在这种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地球等效半径为8400km,为实际地球
半径的4/3。于是,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的雷达探测距离为

Rh nmile   2 R E   
h A  h0  2.2 h A m   h0 m  
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雷达探测距离比无折射的直视距离增加了
15%。

Rmax  2.2   
9  25  17.6nm
(3)最大作用距离
目标可检测的最大距离。
最大作用距离既取决于雷达本身的内在因素(如发射功率、天线增
益、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指标),又与外界因素(如目标反射性
能、电磁波传播条件等)密切相关。
雷达最大作用距离是以接收机噪音背景中能区分出远处目标所反射
的微弱信号为条件确定的。
接收机噪音具有起伏特性,目标反射性能也有闪烁特性,都具有随
机性质。因此,最大作用距离应该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自由空间的雷达最大作用距离——雷达方程
自由空间是指均匀的,不吸收电磁波,而且没有其他目标来影响
的空间。

R
1
 PT D A2 T 2  4
Rmax f   
 64 Pr min 
3

式中:PT—雷达发射的功率;
DA—雷达天线方向性系数;
GA —雷达天线增益; 天线增益GA= DA , =0.9~0.95
λ—雷达工作波长。
Prmin —接收机门限功率(灵敏度)
σT—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雷达截面积
投射到目标的能量,不能全部反射到雷达天线上来,其中一部分被
目标吸收,其余能量散射到空间。由于实际目标的外形很复杂,
从目标各个部分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互相干涉,使得各个方向所散
射的能量不同。

为了计算和测量上的方便,通常采用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来表
示目标散射性能,用符号T来表示。
由于反射信号的功率通量密度与目标相对于接收处的方向有密切关
系,甚至方向稍有变化,反射功率就有显著变化,特别是目标或
雷达处于运动状态更是如此,所以复杂目标的反射性能总带有闪
烁特性,反射功率总在起伏变化中。
目标有效散射面积的数值是由大量测量取其统计平均值所决定的。
某些目标的雷达截面积(m2)
雷达目标 雷达截面积 雷达目标 雷达截面积
小型船舶 150 中型船舶 7500
大型船舶 15000 巡洋舰 14000
拖网渔船 750 快艇 100
人 0.8 战斗机 3~5
中型轰炸机 7~10 远程轰炸机 15~20

小型潜艇(出水面) 140 潜艇驾驶室(出水面) 1


电磁波传播条件对雷达作用距离的影响
距离探测范围;地面反射造成的垂直波束分裂;损耗。
最大作用距离受到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射所决定的最大探侧距离的限
定,最大探测距离应是最大作用距离的极限值。
电波传播条件影响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第二个因素是水面或地面对
电磁波的反射现象。
雷达天线所辐射的波束遇到比较平滑的水面和地面会产生镜面反射,
这时目标处的场强是直射波和反射波的叠加。目标高度不同,直
射波和反射波的相位差不同,叠加的场强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弱。
由目标反射的电磁波,在雷达天线口处,也是由直射波与水面或
地面的反射波相叠加。
垂直波束分裂示意:
距离分辨力
雷达的距离鉴别力(Range resolution)表示区分相同方位的两个相
邻目标的能力。距离鉴别力的指标是以能够区分方位相同距离略
有不同的两个相邻点目标的最小间距来表示。
雷达距离鉴别力越高,越容易在距离上把两个相邻目标区分开来,
雷达图象越清晰。

脉冲宽度对 波形失真展宽
应的距离 对应的距离
距离(时间)

光点半径对应
的距离
方位分辨力
雷达的方位分辨力(Bearing resolution)表示区分距离相同但方位
略有不同的两个相邻目标的能力。
雷达方位分辨率指标,是以能够区分相同距离的两个相邻点目标的
最小夹角来表示。
测量精度
方位精度
方位测量精度基本上取决于天线的波束宽度。
方位常常相对天线的北向而言,这样雷达安装时真北线的校准是确
保方位测量精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要使目标方位测量的误差最小,应当选择合适的量程使目标处在屏
幕上雷达图像显示区的尽可能远的位置。
距离精度
距离测量基本上有两种方法:固标圈和活标圈(VRM)。固标圈在
屏幕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显示出来,只能粗略地测量目标的距离。
活标圈的半径可以增大或减小,使得标志线内切目标边沿,就能更
精确地测量目标距离。
 假回波
偶尔回波出现的位置并没有目标存在,或回波消失的地方却可能有
目标。如果能够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就能判别出假回波。典型
的假回波有如下几种:
多径回波
当发射脉冲遇到大船、桥梁、防波堤等固定物体而产生反射的时候,
就容易出现多径回波。在显示器上,可能会在两倍、三倍甚至更
多倍于目标的实际距离处观察到二次、三次或更多次的回波,详
见下图所示(该图示例中,雷达装设在本船上,本船船体和目标
船体之间易产生多次反射回波)。改变增益或适当地调整A/C
SEA控钮能够减小或消除多径反射回波。
真回波

目标
本船 多径回波
旁瓣回波
旁瓣电平:-23dB(+/-10°内), -30dB(+/-10°外)
雷达每次发射脉冲时,都会有些脉冲能量会从波束的两边辐射出去,
称作“旁瓣”。
如果有目标在旁瓣和主瓣上都能被探测到,旁搬回波就会以相同的
距离出现在真回波的两侧。
通常只能看到近距离和来自强目标的旁瓣回波。
细心地调整增益和适当调节A/C SEA控钮能够减小旁瓣回波。
虚像
近处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可能会在两个位置上看到回波显示。其中
一个是直接来自目标的真回波;另一个是附近大物体的镜像效应
引起的虚假回波。
例如,如果雷达靠近大的金属桥,屏幕上就可能会看见这样的虚
假回波。
目标船

本船



假回波
目标镜像
1.10 雷达的频率
从本质上讲,雷达工作波段的范围在电磁波频谱中没有根本限制。
雷达已采用的工作波段是从大于100m(短波)至小于10-7m(紫外
线)。
任何频段的雷达的基本原理均相同,但具体的实现方法却各异。实
际上,目前大多数雷达都工作在微波波段。
1.高频(HF,330MHz):超视距
2.甚高频(VHF,30300MHz)
3.超高频(UHF,3001000MHz)
4. L波段(1.02.0GHz):远程对空警戒,空管,200nm。
5. S波段(2.04.0GHz):船用雷达
6. C波段(4.08.0GHz)
7. X波段(8.012.5GHz):船用雷达,其他民用雷达,武器控制
8. Ku、K和Ka波段(12.540.0GHz):近距离高分辨力
9. 毫米波波段(40GHz)
毫米波技术应用范围极广,在雷达、通信、精密制导、遥感、射
电天文学、医学、生物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10. 激光频率:精确测距,成像,环境监测,云层高度、对流层风速、大气
温度、臭氧层分布和环境监测等卫星遥感。
1.11 雷达的用途与分类
一、军用雷达 有下列主要类型:
1. 预警雷达(超远警戒雷达) 这种雷达用于发现洲际导弹,以便
尽早发出警戒。其特点是作用距离远达数千公里,测定坐标的
精度和分辨力不高。
天波超视距雷达(OTH)是靠电波在电离层折射的方法观测目标的,
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可通过改变发射角(应小于25,通常低
于5)和发射波束的频率来控制。
2. 搜索和警戒雷达 这种雷达用于发现飞机。作用距离一般在100
km以上。测定坐标的精度和分辨力也不高。中程警戒雷达一般
有360的警戒空域。
——配置在沿海、边界线以及国土纵深地区,用于探测远距离的敌
方飞机、导弹、舰艇。按探测距离分有:
近程警戒雷达,探测距离200~300千米;
中程警戒雷达,探测距离300~500千米;
远程警戒雷达,探测距离500~4000千米;
超远程警戒雷达,探测距离4000千米以上。
第一代对海兼低空警戒雷达

对空兼对海警戒搜索和目标指示
多功能雷达
对空对海警戒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
警戒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
J-231中程警戒雷达及对消前后图像
脉冲多普勒体制
相控阵体制雷达的预警机
向天线和飞机共形的方向发展
岸基预警机、预警直升机、预警飞艇、舰载预警机
KJ-2000预警机由俄制轰炸机IL-76改装而
成,其机身安装了由以色列Elta公司研发
的费尔康相控阵雷达。
3. 引导指挥雷达(监视雷达)
用于歼击机的引导和指挥作战。
特点:对多批目标能同时检测,能测定三个坐标参量,测量精度和
分辨力较高,尤其是测定目标间相对位置的数据精度高。

一种可移动式堆积多波束中程 中程全相参的三坐标对
对空监视雷达。 空情报雷达
4. 制导雷达
与炮瞄雷达同属于精密跟踪雷达。但对付的目标是飞机和导弹。在
测定敌方目标运动轨迹的同时,引导我方导弹命中目标。
特点:跟踪多个目标,分辨力高,作用距离比炮瞄雷达较远。
5. 炮瞄雷达
能精确地跟踪目标,连续地测量一
个运动目标的坐标,并将数据传
递到指挥仪来带动火炮瞄准射击。
特点:测量精度高,自动化功能强,
自控系统动作迅速从而能对付高
速目标,作用距离只须大于火炮
有效距离和满足射击的准备时间
即可,一般为几十公里。
6. 战场监视雷达
对战场上的人员、车辆和舰只等移动目标进行近距离探测,定位和
识别。测定弹着点的修正射击参数,或测定敌方炮弹轨迹。
采用动目标技术。
主要使用厘米波段。远程20~30千米范围(人员7千米距离内),
雷达安装在车辆上。中程8~10千米范围(人员5千米以内)。近
程0.5~3千米范围,可安装在三角架上工作。还需与其它侦察手
段配合才能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特点:雷达的精度和分辨力高,机动性强,作用距离不远。
7. 截击雷达
装备在歼击机上,用于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搜索发现敌机,并测定
敌机坐标以便瞄准射击。由于歼击机是受地面引导指挥雷达引入作
战空域的,因此截击雷达无须很大作用距离,但精度和分辨力要求
很高。
空空:搜索、截获、跟踪、自动锁定、测距
空地:地形测绘、等高面测绘、地形跟随(回避)、下降、测距、
导航
地形跟随与火力控制雷达
空空:多目标跟踪
空地:地形
8. 轰炸瞄准雷达
装备在轰炸机上,确定投弹位置,将飞机自身的速度、高度及风速
等参数进行综合计算,以确定投弹时机。
其它专门用途的雷达,如机上测高雷达,机尾防护雷达,盲目着陆
雷达,舰上对空搜索雷达,海面警戒雷达,核爆炸监视雷达等等。
机载雷达──为空空导弹、火箭和航炮等提供目标数据的截击雷达;
为瞄准轰炸地(水)面目标、制导空地导弹和为领航提供目标信
息的轰炸雷达;
提供地(水)面目标的位置和地形资料的空中侦察与地形测绘雷达;
观测气象状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保证准确和安全和安全飞行
的航行雷达等等。
采用合成孔径技术从空中侦察地面目标并绘制图像的侧视雷达。
综合多种雷达作用的多功能机载雷达。
雷达系统的的造价往往占飞机总造价的1/4─1/3。
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无线电高
度(计)、护尾告警。
军用机载雷达将会发展成一个以微波雷达为主体、集多频段探
测器为一体,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综合系统;
将是一个低截获概率的能探测隐身目标的探测系统;
将具备自适应对抗各种人为电子干扰、抗击反辐射武器和高功
率束射武器能力的探测系统;
将具备远距离识别非合作目标、二维高分辨能力的探测系统;
将是一个利用机身和机翼外表仿形安装的共形阵探测系统或敏
感蒙皮系统。
舰载雷达

VHF(70-93MHZ)
这种低频雷达的
波束宽,精度低
对海/对低空
但对空距离长,
搜索雷达
大约250公里

130/100毫米舰炮炮瞄雷达
相控阵三坐标中
火控雷达
程对空搜索雷达
当前雷达面临着所谓“四大”威胁:快速应变的电子侦察及强烈的
电子干扰;具有掠地、掠海能力的低空、超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
使雷达散射面积成百上千倍减小的隐身飞行器;快速反应自主式
高速反辐射导弹。
应减少雷达信号被电子环境监测器(ESM)、反辐射导弹(ARM)
截获的概率,使雷达信号更难于被这些装置发现和跟踪。
正在研究雷达三超技术(超低副瓣、超宽带、超高分辨)。
雷达波段向两端扩展,即从米波延长到短波,从微米波扩展到毫米
波、红外、可见光波段。
雷达应保证实时、可靠地从极强的自然干扰(杂波)和人为干扰中
检测大量目标。由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从很低值(“隐身”目标)
到相当高值(大舰只、大飞机或强杂波)的范围内变化,所以还
要求雷达有很大的工作动态范围和很高的虚警鉴别力,即使在多
目标(如群目标袭击)环境中亦如此。
应当采用目标分类和威胁估计,并将被处理的数据有效地传送给电
子计算机和终端录取及显示装置,且要简便易行。
在现代雷达应用中,由于作战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之快速反应能
力的要求和系统综合性的要求,雷达必须具备多功能和综合应用
的能力;要求雷达与通信、指挥控制、电子战等功能构成综合体。
二、民用雷达 有下列主要类型:
1. 船舶导航雷达 又分船用与岸用两类,用于船舶定位、航行避碰
和狭水道导航、盲目进出港、水上交通管理、调度、监视、报警
等。
2. 空中交通管制雷达 用于机场的空管系统,指挥飞机起飞着陆、
监视、调度等。

GJL-861交通管制雷达

797系列S波段近程航管雷达。
3. 机载导航及防碰雷达
装设在飞机上,用于能见度不良情况下的导航和防碰,测定飞机速
度、高度,避开雷雨区等。
4. 测地雷达
装于飞机或人造卫星上,用来观测地形、地貌,又可作为探测地球
资源,保护森林资源的一种遥感设备。
5.探地雷达(GPR)
以地下不同介质的电磁性质的差异为物理前提的一种高频电磁技术。
探地雷达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的无线电磁波,频率一般在1MHz~
1GHz之间,另一个天线接受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着通过介
质的电特性以及几何形态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回波的双程走时、
幅度以及波形资料,从而推断介质的结构。
6. 气象雷达
用于观测云、雾、雨、雪、雹、闪电、台风等气象的参数分布、变化状况,以及
观测测候器的飞行高度、方向,从而测定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参量,
以便预测天气形势。

测雨雷达:利用无线电波在云雨中散射的原理,探测降水。
测风雷达:在地面追踪大气中飘移的反射体,以接收其所反射
的无线电波,或接收空中探空仪上回答器发出的无线电波,
用以测量高空风向、风速。
多普勒雷达:按无线电波的多普勒效应,研究大气中,特别是
云雨中粒子运动等的特性。
气象多普勒雷达能收到的回波强度以外,还有回波的位相差异,
不仅能了解云雨区的位置和强度,还可以进一步得到云雨区
中的风场的情况。
中小尺度天气预警:警戒强风暴强对流天气,增强防灾抗灾能
力。
我国将很快布设多普勒雷达替换(一次、二次)常规天气雷达
中国民航目前在68个机场安装了气象雷达,其中多普勒气象雷
达9部。
X波段常规天气雷达

719系列X波段天气雷达 二次测风雷达 一次测风雷达


X波段全相参双线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

雷达探测:降水位置和强度分布
多普勒雷达技术:风速风向和流场;晴空风切变
双线偏振技术:气象粒子形状和相态
双线偏振
差分强度 判别气象粒子类型
相关系数 降水
差分相位 冰雹
退极化比 雪
多普勒天气雷达
低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

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形成的散射原理对大气三维风场进行连
续探测的多普勒相控阵雷达。可连续获得大气水平风、垂直
风及温度廓线。
* 大气边界层科学研究
* 大气环境污染的研究
* 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 极地气象气候的研究
* 航空机场的业务应用
* 中尺度危害性天气研究
* 战场应用及紧急事件的反应
* 城市气流模式的建立
* 近海和舰船平台上应用
* 风能研究应用
• X和C波段的多普勒气象雷达测定从大气中的雨、冰或其他碎片散
射回来的回波来探测湍流、风切变、微下冲气流 。因其波长较
红外和激光长许多倍,受大气影响小得多。
• 集红外、微波及激光于一体的多功能雷达,提高低空风切变探测
的性能,还能探测出雾、暴雨及晴空湍流。
• 雷达气象学是利用气象雷达,进行大气探测和研究雷达波与大气
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和天气学共同研究
的一个分支。
• 雷达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三部分。基础
理论:大气结构、云和降水粒子等对雷达波的散射、衰减、信号
脉动、偏振等。
此外,还有用于跟踪卫星,协助卫星通信;探测流星遗迹,以便实
现流星通信;监测汽车、火车车速,防止车辆碰撞等各种民用雷
达。

机械点头式测高雷达 公路交通微波测速雷达

料位仪
三、用于科学研究的雷达
有以下几方面:
1. 用于研究天文学的雷达 因为来自宇宙天体的各种电磁波中,能
够透过大气层的波段,即所谓无线电“窗口”,恰恰是雷达波段。
因此就可应用被动雷达探测宇宙天体,从而在射电天文学中发挥
作用。射电望远镜实际就是一种被动雷达体制。另一方面,也可
利用主动雷达观测月亮、太阳、金星、土星、流星、人造卫星等,
在观测星体表面、外层结构、精测距离及运行轨迹等方面发挥很
大作用,从而促成“雷达天文学”的出现。
2. 用于字宙航行的雷达 在征服宇宙空间中,雷达应用十分广泛,
如精测飞船位置,指挥飞船登月,协助飞船会合等等。在飞船上
装有应答器时,雷达可测距地球8亿千米的飞船位置。
雷达除按用途分类之外,还有下面一些分类方法:
1. 接工作波段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
达、激光雷达,或按下节波段划分方法中的S波段雷达、X波段
雷达、Ku波段雷达…。
2. 接信号形式分:有连续波雷达、脉冲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脉
冲压缩雷达、噪声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等等。
脉冲多普勒(PD)雷达——对雷达信号脉冲串频谱单根谱线滤波
(频域滤波),具有对目标进行速度分辨能力的雷达。
PD雷达具有脉冲雷达的距离分辨力和连续波雷达的速度分辨力,有
更强的抑制杂波的能力,因而能在较强的杂波背景中分辨出动目
标回波。
高PRF的PD雷达其PRF足够高,对所有感兴趣的目标速度都能不模
糊地测量。可以不模糊地测量的最大多普勒频移。低PRF的PD雷
达为PRF足够低、可不模糊地测量距离的雷达。
PD雷达具有俯视功能的火控雷达,还具备空对空搜索、目标锁定、
地形测绘,多目标同时追踪能力。
脉冲多普勒(PD)雷达
雷达的距离分辨力取决于信号带宽。在普通脉冲雷达中,雷达信号
的时宽带宽积为一常量(约为l),因此不能兼顾距离分辨力和
速度分辨力两项指标。
采用宽脉冲发射以提高发射的平均功率,保证足够的最大作用距离,
而在接收时则采用相应的脉冲压缩法获得窄脉冲,以提高距离分
辨力
发射波形往往在相位上或频率上进行调制,接收时将回波信号加以
压缩,使其等效带宽B(或用f表示)满足B=f 1/。脉冲压
缩按发射信号的调制规律(调频或调相)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
(1)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2)非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3)相位编码脉冲压缩;
(4)时间频率编码脉冲压缩。
超宽带(UWB)雷达的主要特征为具有很宽的带宽和相当好的距离
分辨力。它通常的定义是相对带宽FBW大于25%的雷达。利用其
超宽带特性和高分辨力特性,可获得复杂目标的精细回波响应,
对目标识别和目标成像极为有利。此外,超宽带雷达可增强RCS
和改进对杂波的抑制,从而提高探测目标的能力。
冲激脉冲波通常是利用极高速开关产生极高峰值功率(几GW)的
极窄脉冲宽度(0.1ns~几纳秒)的波形,其频谱范围接近直流至
几兆赫兹。通常采用类似于只有一个或几个周期的正弦波来构成
脉冲宽度极短的UWB波形。
3. 按角跟踪方式:有圆锥扫描雷达、隐蔽锥扫雷达、单脉冲雷达
等。

精密跟踪雷达
4. 按天线扫描方法分:有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频扫雷达、
固定波束雷达等。
相控阵天线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排列而成,而各个单元的馈电相位是
由计算机灵活控制的阵列。
相控阵雷达具有波束捷变能力等独特的优点,可以增强发射功率、
天线增益和接收机灵敏度。
相控阵雷达集远程警戒雷达、引导雷达、多目标跟踪雷达、制导雷
达于一身,为具有诸如多目标跟踪、远作用距离、高数据率、自
适应抗干扰、快速识别目标、高可靠性以及同时完成目标搜索、
识别、捕获和跟踪等功能的多功能雷达。
相控阵天线的辐射元少的有几百,多的则可达几千,甚至上万。
每个阵元(或一组阵元)后面接有一个可控移相器,利用控制这些
移相器相移量的方法来改变各阵元间的相对馈电相位,从而改变
天线阵面上电磁波的相位分布,使得波束在空间按一定规律扫描。
无源相控阵:采用集中式接/发机和处理机,天线阵面集中馈电,
只改变阵元脉冲相位。雷达波束的形状固定,只解决快速扫描问
题。
全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每一个阵元直接接有一个固定的收发组件,
波束形状和方向都可控。
如果解决雷达信号远距离相控问题,便有可能把雷达的天线面阵分
散布设到全国,形成一个十分巨大的雷达网。
相控阵技术是提高雷达在恶劣电磁环境中对付快速、机动和隐身目
标的关键技术。
5. 按信号处理方式分:各种分集雷达(如频率分集、极化分集等)、
相参或非相参积累雷达、动目标显示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模拟
的或数字的雷达等等。
提高方位分辨力:一是波长更短,二是天线更大。
可利用雷达与被测物体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多普勒频
率,进行横向相干压缩处理,从而实现方位上的高分辨力。
提高横向距离分辨力:多普勒波束锐化(DBS)、侧视合成孔径雷
达(SAR)和利用目标转动的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
采用天线合成的方法来实现合成大孔径,即让雷达沿直线移动,并
在不同移动位置发射信号,然后对各处回波信号进行综合处理来
达到方位分辨。合成的重要条件是雷达与目标之间的相对运动。
如果让雷达不动而目标移动,那么同样存在相对运动,就是ISAR
(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在合成阵列里,在每个天线位置上所接收的信号,其幅度和相位都
被存储起来。这些被存储的数据经过处理,再成像为被雷达所照
射区域的图像。
——低分辨率系统(lkm~5km)用于全球覆盖大观测地带宽
度(>500km);
——中等分辨率系统(50m~500m)用于地区覆盖中等观测
地带宽度(100km);
——高分辨率系统(5m~30m)用于局部覆盖小观测地带宽
度(50km);
——点分辨率系统(1m~3m)用于小范围覆盖小观测地带宽
度(10km)。
SAR雷达可以通过移动真实的天线并聚积一系列沿航迹的回波来对
长达数公里的孔径进行合成。
在带状成像模式下,雷达波束只对平行于平台航迹的地形带进行扫
描,最大分辨率仅限于真实天线长度的一半。聚束(spotlight)
照射模式是在同一时刻将雷达波束瞄准相同的地形区域,持续数
十秒,从而获得优于1m的分辨率,但以牺牲覆盖为代价的。
将合成孔径与动目标指示(MTI)组合起来,实现雷达回波相位变化
相干测量,目标的径向速度就可根据径向多普勒频移导出。由于
MTI仅需要数十个脉冲来识别目标,而不是要求数千个来建立SAR
图像,它对处理容量的要求几乎不大。
采用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技术(IFSAR) 实现目标的三维测量。获得
干涉式SAR数据的方式有两种:在一架飞机上使用两副天线,或
者用一副天线进行重复轨迹飞行,以SAR相位测量来推断同一平
面的两个或更多SAR图像间的距离差和距离变化,从而产生地形
表面剖面图。
微波雷达仅仅可对树叶顶部成像,但是UHF雷达,例如美国海军P-
3C上的超宽带SAR可检测到树干和地下的人工目标。
雷达卫星——星载SAR(侧视Side-Looking)
2000年2月22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结束了9天的绕地飞
行,利用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完成了由美国防部国家测绘局和
美国家航宇局联合实施、耗资达3.64亿美元的一项全球地形测绘
计划———“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使命(SRTM) ” 产生大约
14300个网格单元,每个单元覆盖1°×1°区域,覆盖地球表面大
约80% 。
雷达遥感(微波遥感)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被动方式与
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类似,是由微波扫描辐射计接收地表目标的微
波辐射。电磁波波长一般较长,在1mm至1m之间。
合成孔径雷达涉及到侧视雷达系统、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雷达
图像的生成等诸方面。
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雷达技术则是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
图像处理方法和模型,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应用延伸和扩展。
合成孔径雷达测量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AR)
以同一地区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通过求取两幅
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取干涉图像,从干涉条纹中获取地形高
程数据。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D-INSAR)利用同一地区的两幅干涉图
像,其中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的两幅SAR获取的干涉图像,
另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后两幅SAR图像获取的干涉图像,然
后通过两幅干涉图差分处理(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响)
来获取地表微量形变的测量技术。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http://www.sandia.gov/RADAR/sar.html
A portfolio of fine resolution Ka-band SAR images:
part I
A.W. Doerry, D.F. Dubbert, M.E. Thompson, V.D.
Gutierrez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SPIE Defense and Security Symposium
March 28-April 1, 2005
.

A front-end RF converter added to Sandia's Ku-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llows operation as a Ka-
Band (35 GHz) SAR. Data is collected at ranges of 2
to 15 km, and processed into images in real-time.
干涉雷达技术直接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长白山地区三维地形提取
由ERS-1卫星相隔13个月的雷达扫描获得的
四个周期的干涉条纹,显示出火山口山顶
地面下沉。干涉色彩的每个周期代表沿卫
星方向地面移动所增加的半个波长。
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全天候、高分辨率的雷达成象和地形图
成象技术。为了产生度量到达角形式的第三维,飞机载有一部双
天线雷达。该雷达用于提取高度信息,允许进行地形重构影象。
从位置略有差异的传感器获取一既定场景的两张图象,例如从同一
平台上的两条天线或从同一雷达的分立通道,那么只要将对应的
影象分辨单元之间的相位差对准就会产生一个干涉条纹图,图中
的条纹间距取决于场景的几何条件、雷达波长和地形。如果几何
条件和波长已知,那么,就原理而言,可以通过干涉条纹图推导
地形状况,其清晰度和原先的雷达成象一样好。
通常SAR在带状图模式下或聚束模式下工作。在带状图模式下,分
辨率会受到限制,在聚束模式下,则覆盖面受到限制。
极化雷达技术提取目标特征参数及极化响应特征
6. 按测量目标参量分:测距雷达、测高雷达、两坐标雷达、三坐标
雷达、测速雷达、目标识别雷达等。

此外,按装置环境分,又有陆用、空用、海用、宇宙空间用或固定
装设、舰船装设、各种飞行器装设、人员便携等多种雷达。分类
方式很多,不再列举。
1.10雷达新技术

频率、波束、波形、功率、重复频率等雷达基本参数的捷变或自适
应捷变技术;
功率合成、匹配滤波、相参积累、恒虚警处理(CFAR)、大动态
线性检测器、多普勒滤波等技术;
低截获概率(LPI)技术;
极化信息处理技术;
扩谱技术;
超低旁瓣天线技术;
多种发射波形设计技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等。
新体制雷达:
无源雷达
双(多)基地雷达
相控阵雷达
机(或星)载预警雷达
稀布阵雷达
多载频雷达
噪声雷达
谐波雷达
微波成像雷达
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
冲击雷达
与红外技术、电视技术等构成一个以雷达、光电和其他无源探测设
备为中心的极为复杂的综合空地一体化探测网,充分利用联合监
视网在频率分集、空间分集和能量分集上的特点,在实现坐标和
时间的归一化处理基础上,达到互相补充和信息资源共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