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5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第 1 講|林慈信牧

師講授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第 1 講| 林慈信牧師講授

第1講 《系統神學導論》簡介

  我們現在開始來閱讀伯路易或伯克富(Louis Berkhof,1873 - 1957)的《系 統神學導


論》(Introductory Volume to Systematic Theology /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Theology)。

  伯克富是二十世紀上半(1931-1944),在美國密西根州加爾文神學院系統神 學的教授。
他在 1930 年代完成他的《系統神學》和《系統神學導論》。《系統神 學導論》這本書英
文版大概 200 頁。後來《系統神學導論》與《系統神學》分開 出版,結果《系統神學》
這本暢銷全球,翻譯成各種國家語文;《導論》倒被人 忽略了。近年,二十一世紀,
《導論》部分再次與系統神學合併訂裝出版,所以 我們就從這本《導論》開始,來看這
位二十世紀面對自由派神學、積極維護真理 的改革宗神學家,怎麼樣來組織「系統神
學」的「導論」,以及在「系統神學」 本身中,怎樣論述「神論」、「人論」、「罪
論」、「基督論」、「聖靈與救恩論」、「教 會論」等等。

  我們的進度不會很快,因為這本書沒有中文譯本,所以我將一面看英文,一 面用華語講
出,讓我們一方面學習系統神學,一方面也走過這本名著一遍。
一、大綱介紹

  我們先看《系統神學導論》這本書的詳細大綱,各位手中的這份大綱將會比 書中本身的
目錄更加的詳細。

  《系統神學導論》又分兩部分:上半是講「教義神學」或「系統神學」的觀 念和歷史,
也就是從早期教會,到中古時期,到中世紀宗教改革,到宗教改革後, 最後到現代的自
由派神學和巴特的新正統神學,他們對「教義神學」或「系統神 學」的觀念和歷史。這
本書的下半是講「神學的基本原理」。這裡有個拉丁文 ‘principia’ (單數,複數是 
‘principium’), 意思就是「最基本的原則」。

  我們很快地走過這大綱的標題,先來看這本書的上半,「教義神學的觀念和 歷史」 
(The Idea and History of Presentation of Theology)包括甚麼?
  第一章講到「神學系統表達的不同名稱」(Names Applied to the Systematic
Presatation of Theology),就是這門學習的本身有不同的名稱。
  第二章「經訓和教義的本質」( The Nature of Dogmas),英文用到單數的 
“Dogma”和複數的“Dogmas”。“Dogma”這個字的中文非常不好翻譯,通常我們
在 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翻譯。在這本書的第二章,我把它翻作「經訓(聖經的教訓) 和
教義」。
  第三章是「教義神學的觀念」( The Idea of Dogmatic Theology),甚麼叫做教 義神學
呢?
  第四章是「教義神學的任務、方法和分題」( The Task, Method, and Distribution of
Dogmatics)
  第五章是「教義學的歷史」(History of Dogmatics),就是過去兩千年來,曾 經有過
哪些比較有名的系統神學著作,是那些人寫的。

  以上就是這本系統神學的上半。
  下半呢?是「神學最基本的原理或原則」,又分成以下幾章:

  第一章是「基本原理或原理這個觀念」( Principia in General),無論是神學的 或其他
學科的。
  然後第二章,這裡有一半是講「宗教」或是「信仰」。我們「神學」之所以 有,就是因
為我們有我們的信仰。「宗教」這個詞,在過去,二十世紀的佈道復 興運動之前,不是
負面的,就是「人的信仰」的意思。
  第三章是「啟示」(The Principium. Cognoscendi Externum [Revelation]),這 是「教
義」的另外一個原理。我們會解釋甚麼叫做「外在知識論原理」。「宗教」 是我們的信
仰,「啟示」是從神而來的。
  第四章是我們最關心的「聖經的默示」( The Inspiration of Scripture)。
  第五章是「教義內在的原理」,就是聖經是神的話、是神所默示的,人是以 信心領受的。
這裡的信心還不是「救贖論」裡面的悔改、信主、得救的信心;這 裡的信心只是很概括
性的一說,人的信仰必須有神從上而下的啟示,人以他的悟 性、感情、意志、全人來領
受。神學一定要考慮到「神的啟示」和「人的信心」。
  以上就是整本《系統神學導論》的內容。

二、名詞介紹

  我們回到大綱的第一頁,我把系統神學前面用的一些英文字列了出來,希望 讓各位有一
些的概念和印象。
  ‘dogma’ (聖經裡的經訓和教義)。
  ‘dogmas’ (各種不同的教義組織起來)。
  ‘doctrine’ 、 ‘doctrines’ (也是教義的意思)。
  以上三者,按上下文的應用而作翻譯。
  ‘dogmatics’ 或 ‘dogmatik’ 或 ‘dogmatic theology’ ,「教義學」或「教義神 
學」,也就是我們所指的「系統神學」。不過歐洲的德國和荷蘭比較喜歡用「教義 神
學」多過「系統神學」。
  ‘theology’ 神學。
  ‘systematic theology’ (系統神學) 。 ‘systematic’ (系統的)來自 
‘system’ (系 統)。伯克富說,「系統神學」或「神學」是一門科學(science)。
「科學」(science) 這字來自拉丁文「知道」,其實就是一門專門知識、一門學問的意
思。 
  ‘Encyclopaedia’ ,這字不是《大英百科全書》的意思,但卻是有「百科」的 意思。
一般我們用在 ‘Theological Encyclopaedia’ (神學百科),就是指「聖經研究」、
「釋經學」、「聖經神學」、「系統神學」、「教會歷史」、「護教學」、「教牧神
學」、 「宣教學」,這些科目的總和。

  下面有幾個字 , ‘analytic’(分析的)就是化整為零; ‘Synthetic’ (歸納 的)就是
化零為整。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我們用思考去閱讀任何的資料,我 們都在做化整為
零和化零為整的工夫的。 ‘analytic’ 就是把一件事情分析,很有 趣的,人類分析得越細,
最後就越抽象,越用普通的觀念來理解它; ‘Synthetic’ 就是歸納,我們越是化零為整,
就越分得細。很奇怪,為甚麼?因為人的理性是 墮落的,所以我們需要回到聖經,讓聖
經來光照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分析和分化, 才會被聖靈聖化。這我們慢慢來談。

  ‘speculative’ (猜測的)。我們一般用這個字是負面的,但也可以正面的來使 用。
伯克富偶爾會正面的用這字。我們篤信聖經的基督徒肯定不願意用哲學猜測 的方法來建
立我們的信仰、來建立我們的神學。因為我們相信聖經是神的話,不 光是說聖經是我們
信仰的內容、是信仰的最高權威,我們怎麼來建立一套系統的 信仰、系統的神學呢?這
方法的本身,絕對是不可以離開聖經、憑人獨立的理性 去猜測的。所以「猜測」這字,
我們往往是負面的來使用,因為猜測就是人的理 性離開聖經,獨立自主的來猜、來思考
「真理是甚麼?」 、 「世界上有上帝嗎?」、 「有永生嗎?」 、 「人有自由意志嗎?」
不要說,只有自由派的神學家才會用哲學 猜測的方法;我們敬虔、基要、愛主、保守的
教會,往往也用了很多哲學的猜測; 最反對哲學、神學的教會,也會用猜測的。只要我
們的心裡不是徹底的更新變化, 我們就會採取猜測的方法。

  下面 ‘Encyclopedic’ (神學百科的)我們講過了。
  ‘principium’ 是拉丁文「基本原理」的複數,單數是 ‘principia’。
  下面我們講 ‘Principle in Religion or Theology’ (宗教或神學的原理),一個 是「本
質上的原理」( the principium essendi, principal essential), 神學的根源,就 是上帝。

  對不起,這裡又是德文,又是英文,因為伯克富是荷蘭人移民美國,所以神 學界是通用
德文的,但偶爾他又要用上一段荷蘭文,然後用專有名詞,雖然神學 的經過兩千年,還
是有些拉丁文留下來的。
  下面一個是「知識論的原理」(the principium cognoscendi, principal cognoscenti),
就是我怎麼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憑甚麼知道我所相信的。系統神 學就是講我相信甚麼?
聖經教導甚麼?我憑甚麼知道我所相信的是真理呢?我 們相信聖經的、基要的、敬虔的
基督徒,對我們來說, 「知識論的原理」,就是神 的「特殊啟示」 (God’s special
revelation),就是聖經本身。聖經告訴我們,我們 信甚麼,而且聖經告訴我們,我們為
何信我們所信的。

  下面, ‘externum’ 和 ‘internum’ 就是英文的 ‘external’ 和 ‘internal’,外在 的
和內在的意思。

  然後就是 ‘seat of religion’ (宗教的所在)。我再說, ‘religion’(宗教),這 個字
不一定是負面的。然後, ‘seat’ (座位); ‘seat of religion’ 的意思是,宗 教來自
我們人性的哪一個部分?

  下面有三個詞, ‘intellect’ (理性)、 ‘will’(意志)和 ‘feelings’(情感), 一
般的說法是這三個加起來就是人的「靈魂」。另一個字 ‘Heart’(心),有時候 是指我
們的「感情」,有時候是指我們的「理性」、「意志」、「感情」的總合,就 是人的
「內心」、我們的「靈魂」的意思。

  ‘theological’ ,其實就是「神學的、神學性的」意思,但伯克富往往把這字 作為「以
神為中心的」意思,就是 ‘theocentric’ 或 ‘god centric’。

  伯克富會評論很多的神學家,特別是自由派的,像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是在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之 後,
第一位的現代神學家,他也是自由派神學的開山祖。我們為甚麼在基要派的 學習中,要
讀這麼多自由派的神學呢?這是為了要黑白分明,為了要知道我們所 信的是甚麼。所以,
我們需要知道過去兩百年或五百年曾經發生過甚麼事,教會 曾經出現過哪些錯誤的教導;
然後,在糾正這些錯誤教導的時候,我們對我們所 信的聖經真理會有更鮮明的體會。

  順便一提,當我們在說「現代神學」( Modern Subjective Theology)的時候, 一般就


是指十九世紀的現代派、自由派、新派的神學。士來馬赫之後有立敕爾 (Albrecht
Ritschl,1822-1889)。這兩位是最早的自由派神學家。當然到了二十 世紀初,我們就
不能不提巴特(Bart,1866-1968), 這在書中提了很多,包括講 到德國、荷蘭的自由派
當中有一派「倫理派」(Ethic)。

  下面有 ‘General Revelation’ (普遍啟示)和 ‘Special Revelation’ (特殊啟 示) ,


聖經就是神所默示的。默示這字是 “inspiration”,這是抽象名詞,假如我 們說聖經是神
所默示的(inspired),我們不可說, ‘The Bible is God’s inspiration.’ ( ‘God’s
inspiration’ [神的默示],這是指神怎麼寫成聖經) ;我們必須說, ‘The Bible is
inspired.’ 是人被神默示,人寫完了的這本書,每一句都是「神的話」。

  ‘reasoning in a circle’ 就是「循環論證」、或「圓周思維」。
  然後是 ‘attributes’ (神的屬性)。我們讀完《系統神學導論》後,就會進到 「神
論」。在「神論」裡,我們要講到「神的屬性」(The Attributes of God)。同 樣的,在
聖經末世論的時候,我們也要講到「聖經的屬性」(The Attributes of
Scripture)。 ‘attributes’ 同義詞就是 ‘perfections’ (完美性)或 ‘virtues’ (優
點)。 講到「神」、講到「神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完美性」或「屬性」。
  下面有四個字,我們可以說這四個字就代表了「普遍啟示」的四種屬性,也 代表了「聖
經」的四種屬性,他們分別是 ‘necessity’ (必須性) 、 ‘authority’ (權 威性) 、 
‘perspicuity’ (清晰性) 、 ‘sufficiency’ (充分性、完備性,或足夠性)。

  最後,自從加爾文以來,除了「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經是我們的最高權威, 也是必須
的、清晰的、足夠的」以外,加爾文特別強調:當神默示聖經,聖經寫 完了,聖靈並沒
有就此停了他的工作。我們可以這樣說,當聖經寫完,墨水一乾, 聖靈就做這樣的事情,
拉丁文 ‘Testimonium Spiritus Sancti’ ,英文是 ‘the internal witness of the Holy
Spirit’(聖靈內在的見證),意思是人在讀聖經的時候,特別 是重生的人,聖靈在我們
裡面為聖經作見證,與聖經同作見證。 ‘internal testimonial’ ,我自己的理解, 
‘internal’ 有兩重的意思:一重是聖經在我們心中 作見證,好叫真信徒確實知道聖經是
神的話,是無謬無誤的,是最高的權威。

們為甚麼知道?因為聖靈在我們的心中,與他的話同作見證,為他所默示的道作 見證。
聖靈是為聖經作見證的,也是為基督作見證的。這是另一重。

三、簡介,甚麼是系統神學、聖經神學?

  在介紹了一些名詞,還沒有進到系統神學本身之前,我先做個簡單的介紹。 「系統神學
是甚麼?」 1971 年時我進 Westminster seminary(西敏寺神學院)的 時候,我的老師傅
蘭姆(John Frame)對我說,總的來說,系統神學就是整本的 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
六十六卷,所教導的是甚麼?整本聖經關於某一件事所 作的教導是甚麼?我們都知道系
統神學一般是包括了「聖經論」、「神論」、「人論」、 「罪論」、「基督論」、「救
恩論」、「聖靈論」、「教會論」、「末世論」。所以不光是 摩西五經,不光是保羅書
信,整本聖經關於一個題目所教導的是甚麼?這就等於 伯克富講的 ‘dogma’(經訓和
教義)。

  我們今天神學界,特別是改革宗的神學界,自從 1893 年,霍志恒(Geerhardus Vos)
被委任為普林斯頓神學院(當時還是保守的、純正信仰的)的聖經神學教 席(the
chairman of Biblical Theology)以來,到今天已經一百二十多年了,除了 書卷的原文解
經和研究以外,我們的神學分為「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 「甚 麼叫做聖經神學」?
「聖經神學」就是神在他啟示的歷史裡,不同的時代(摩西 時期、挪亞時期、亞伯拉罕
時期、大衛時期、先知時期)和所有的時期,總的來 說,他啟示了甚麼。所以聖經神學
肯定是用啟示歷史的不同時期來分題的。

  系統神學不是。系統神學把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神學歸納起來,我們論六 十六卷的聖
經所教導的是甚麼,關於人、關於神、關於罪、關於救恩、關於耶穌 基督、關於聖靈、
關於教會、末世等等。信仰純正的系統神學,肯定是相信聖經 的。他的大前提一定是相
信聖經是神的話,聖經本身每一句話都是神的話。不錯, 聖經有他歷史的漸進性
(progressiveness),但聖經也有他的統一性的(unity)。 所以我們讀系統神學,假如
不先相信「聖經是神的話,都是神所默示的,他的話 前後不會矛盾的」,我們就會很快
的墮進新派的、不純正的系統神學裡。而我們 在這個課程裡,會對照信仰純正的和信仰
不純正的兩種系統神學,這樣我們的信 仰就會有更鮮明的體會。

  下一堂,我們就直接進入系統神學導論的第一章了。

第一講之問題與回答:系統神學的重要?改
革宗系統正確?|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一講之問題與回答:系統神學的重要?改革宗系統正確?

Q1:聖經的教導是很明白、很清楚、很直接、很具體的,不像神學裡面的一些名詞那
麼抽象。所以我想問的問題是,系統神學為什麼是重要的呢?

A1:首先,聖經裡面不都是具體的。

 你覺得很具體嗎?耶穌在約翰福音講的「光」、「真理」,一點都不具體,非常的抽象;
保羅講「稱義」、「挽回祭」,一點都不具體的。這聖經裡面顯然有「詩歌」,很具體
的;有「禱告」,詩篇裡面很多;有「比喻」,耶穌講很多的比喻;同時有很多教義性
的教導,也有歷史的記載,所以具體(或直接)跟抽象,不要把它對比成聖經是具體、
神學是抽象。這是新派神學的玩意兒,我們基要派不要落到那個陷阱裡面。
 第二,沒有錯,話說回來,神學裡面有許多抽象名詞是聖經沒有的,這個東西我們要處
理。

但我們不要說聖經具體、神學抽象。我們說,神學家用的名詞是聖經沒有的。沒有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學家。我們最基要的、最敬虔的傳道人或基督徒,傳福音的時候說:
「哎呀,我們基督教不是一個宗教,我們是講耶穌基督與個人關係的。」對不起,「個
人關係」這四個字,是聖經沒有的,是抽象的。是不是?聖經沒有「關係」這兩個字-
有的話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都在用很多聖經以外的名詞。神學家用得比較多,因為
他們是面對哲學的;但是不要說只有他們用,我們就不用。我們一說「個人關係」,背
後都是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一大堆都不是我們純正信仰的東西。

 那我們怎麼面對這麼多的名詞呢?加爾文曾經有一句話說:「聖經以外的名稱可以用,
但是要用得吝嗇,用得少。」加爾文一點都不是一個猜測性的哲學家,他是為了教會正
統、純正、敬虔的信仰,才用這些名詞,為的是要駁斥一些錯誤的教導。

 但我們還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怎麼看待,神學家用這麼多的名詞是聖經沒有的?
這些名詞,一般都有發明這些名詞或使用這些名詞的人的意思,他為什麼要使用這個名
詞?比方說「知識論的原理」、「外在的」、「內在的」,肯定他們有他們的意思的。
這個意念,「什麼叫做原理?」,「什麼叫做系統神學?」,這個概念本身,我們要從
聖經來檢討它,來審判它。

弟兄姊妹們,你我不可能不用聖經以外的字的。不然的話,你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只
要背誦聖經就好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從早上到晚上背誦聖經而生活的。你出去搭「地
鐵」(MRT),「地鐵」這個字聖經沒有的;你去買「票」,「票」這個字聖經沒有的,
對不對?

那我們怎麼生活呢?我們是要把聖經所教導的世界觀活出來。這裡就牽涉到一個問題:
聖經本身所處理的,不僅僅是人如何得救、得永生,人如何過聖潔的、討神喜悅的生活。
聖經絕對教導我們人如何得救,聖經絕對教導我們人如何過聖潔生活,但聖經不僅僅教
我們個人怎樣過聖潔的生活。 聖經是講神如何做王統治全世界的。既然神是王要統治全
世界,神就要管哲學,要管神學-不論是哪一派的神學,包括我們信仰純正的神學。神
要管我們如何用詞啊!我們可不可以用「系統神學」這四個字呢?我們可不可以說聖經
是「有機的統一性」?可不可以說聖經是「歷史的漸進性」?我們保守的基督徒都說,
「我們要用歷史文法(grammatical-historical)來解釋聖經」,「歷史文化」這個詞聖經
沒有的;「我們要用上下文(context)來理解聖經」,「上下文」這個字聖經沒有的,
但我們都在用,對不對?所以我們用每一個字都要問,聖經怎麼看,這樣的用法對嗎?
因為不光聖經要管我們怎樣用這個觀念,新派神學家也會曲解這個字,或者用另外一個
方法來用的。所以我們用的語言要有「聖經整體的教導」,即用「聖經的世界觀」、
「聖經的語言觀」,來審核我們的「用詞」,特別是「用詞所指的觀念」是什麼。
剛才是回答我的問題。我的問題是:神學家用的名詞是聖經沒有的。

 第三,現在回答你的問題,既然神學家這麼抽象,系統神學為什麼重要? 因為:第一,
當我們讀聖經時,我們沒有一個人是中性、中立的(neutral),我們沒有一個人是不帶
著有色眼鏡來讀聖經的。不過,但願我們的有色眼鏡是聖靈的光照和我們的順服。我們
每一個人都出生成長在某個時代、某個文化、某個地方,所以你來讀聖經跟我來讀聖經
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按照我們的文化來讀聖經,每一個人會不一樣,但是真理是不變
的。

 系統神學為什麼重要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我們高度的自我認識,知道原來我是帶
著這些有色眼鏡來讀聖經的。然後,我們又要分辨錯誤的、異端的、新派的神學是什麼?
然後回到基要派我們所講的有道理嗎?我們所講的是不是真的是來自聖經?新派攻擊我
們時,我們怎麼反駁?我們用哲學、用邏輯來反駁嗎?我們的方法本身對嗎?這些都是
系統神學要討論的問題,特別是導論的部分。

 我們沒有一個人是沒有帶著有色眼鏡來讀聖經的。簡單來說,我們沒有一個人是沒有神
學的。

什麼叫神學?

 就是整本聖經所教導的是什麼。自從你懂事以來,自從你接觸過聖經,你就對聖經是什
麼、聖經教導什麼有最初步的理解:「聖經分舊約、新約兩部分…」,這就是你的神學;
我是指,在認識耶穌基督前,你說:「聖經是有很多故事的」,這就是你的神學。後來
你信主了,每一卷書慢慢去讀,你就對聖經逐步地有更多的理解,你的神學,你對神對
神的話的認識,就更豐富了;後來你對保羅書信(羅馬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特
別去研究過,你對「保羅神學」又更加豐富了,所以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是沒有神學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對聖經的理解。

我們的神學可能很粗略:「聖經是一大堆故事」;可能是不正確的:「聖經只是故事而
已」;可能很正確但很簡單:「救恩是出自耶和華,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藉著信」-
你就知道這麼多,很正確,但不是很豐富;可能你的神學很豐富但不正確,就好像當代
很多「福音派」的老師們,他們的神學很豐富,引經據典,巴特(Karl Bart,1886-
1968)說什麼、莫特曼(Jurgen Moltmann,1926-)說什麼、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說什麼…等等,但是他們的信仰是不純正的,很可惜的,他們
的神學院還是叫做「福音派的神學院」。所以你的神學可能是很豐富,但是不純正;你
的神學可能是很純正,但不是很豐富。

但願我們的神學又純正又豐富。為什麼呢?
 因為,特別是做傳道、長老、執事、教主日學的,我們的弟兄姊妹,不論是最基要的、
對外接觸最少的教會,我們的這個頭腦要是沒有徹底被聖靈光照成聖的話,最保守的教
會都會出產最自由派的神學家。馬來西亞、香港是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大陸在未來肯定
也會是個很好的例子-現在已經在發生了。我再說一次:最敬虔、最屬靈、最愛主、最
多禱告的教會,往往是出產生新派神學家最好的溫床。士萊馬赫就是個例子:第一個自
由派神學家就是從「敬虔主義」出來的。

 現在我們可以評論一些已經回天家的神學家:楊牧谷博士,他是最好的例子:最保守的
教會怎麼會出產這麼一個自由派新正統的神學家?可能你根本不知道甚麼叫做新正統,
可能你也察覺不到。怎樣察覺?你要挖掘他背後的前提。最敬虔、最愛主的教會裡的弟
兄姊妹,都是有頭腦的,特別是受過一點教育,或者去讀書的。假如我們不提供正確的、
本著聖經的、以神為本的、完全相信聖經的神學,假如我們不提供完全本著聖經的純正
教導的話,我們聰明的青年人會看書的、會看電影的,存在主義、尼采、祈克果是多年
來,中國大陸、臺灣最影響大學年齡青年人的哲學,這個不需要人去教的。我們有責任
去牧養這些基要、純正、保守、愛主教會裡的年輕人,或者其他年齡的人。

所以,系統神學為什麼重要?其中一個重要是在於「維護真理」。

真理不僅僅是耶穌是唯獨的救主這麼簡單的;真理也包括:「聖經是神的話」,「神用
了人的語言來啟示他自己」。二十一世紀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語言的意義是滑落的
(slippery)」。你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說,你們在解釋聖經;聖經本身是用人的語
言,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寫的,是人的語言,又不是中文或英文,又是這麼古老
的文字;而且語言隨著年代、隨著人的使用,意義會變的。你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一百年前,人們說耶穌行了神跡,那不是真的啦,是假的,這是十九世紀的「自由派」
的說法。廿世紀用另外一套很微妙的,「巴特的新正統」;廿一世紀用最新「後現代」
的方法,不直接攻擊聖經,而是兜一個大圈後,把你的東西相對化:你有你的宗教很好,
我有我的「靈修生活」(spirituality)-那不是指我們基要派講的靈修生活。各位看過一
些書嗎,叫做《與神合一》,還有一本叫《與神對話》1、2、3 三卷,那些都是「新紀
元」異教的書,他們標榜的都非常屬靈:「與神對話」,誰不願意與神對話?

所以我們要知道,早期的十九世紀現代主義怎麼攻擊聖經?後來的廿世紀受過存在主義
影響的「新正統神學」怎麼攻擊聖經?或者怎麼暗地裡的(undermined)把聖經本質上
的權威拿走?他拿走了你還不知道,因為他們講的話聽起來很正統。後現代的廿一世紀
則耍了你一下,就把你的聖經、你的信仰相對化了。我們怎麼面對? 沒有錯,我們必須
繼續傳講真理。傳講真理之餘,還要指出當代的思想最重要的要害在哪裡。

 箴言 26 章 4-5 節,新譯本:
4. 不要照著愚昧人的『愚妄』回答他,免得你『像』他一樣。
5. 要照著愚昧人的『愚妄』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箴言 26 章 4-5 節,和合本:
4.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
5.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究竟聖經要我們做什麼?要,還是不要?答案:也是要,也是不要。

 第 4 節,「不要照著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你不要跟著對方的思維方式和哲學觀來
回答他,不然你就跟他一樣了;不要用他的邏輯、他的科學觀、他的考古觀來回答,不
然你就和他一樣了。我們有我們的世界觀,我們有我們的知識論。

第 5 節,「要照著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這像什麼呢?比方
有人要離婚,是不合聖經的離婚,他(她)其實已經決定好了,不過他要傳道人給他合
法化,“蓋個圖章”。所以你須要做什麼?你要給他看到,離婚是多麼恐怖,會帶來什
麼禍害,對孩子們會帶來什麼長期的傷害…等等;你照著他的愚妄回答他(她),按他
(她)的思路,指出這個思路會跑到什麼地步。就是說,你要揭露、暴露他(她)的前
提(presupposition),跟他(她)的含義(implication)或者是帶來的結果;我們要照
著愚昧人的愚妄回答他,意思就是:要揭露、暴露出他思想背後的世界觀。

 系統神學有正反兩面。一方面我們要宣講真理,真理是不變的;但是我們面對這麼多不
同的錯誤,人的獨立、抵擋上帝的思想,我們一方面要揭露他們,照他們的愚昧給他們
看出,但是又不要跟著他們的愚昧來走。方法要從聖經來,但是我們指出他們的含義。

Q2:今天許多人說,系統是人造的,不是從神而來的,各個宗派都有系統,為什麼唯
獨「改革宗」或「長老宗」的系統是正確的呢?第二個問題,今天有人說,聖經中沒有
一致性的原理能被你歸納出,成為一個人造的系統,怎麼回應他們?

A:這裡有兩個有關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有這麼多神學系統,我們如何確定改革宗或
者是任何一派的神學是正確的?

我是熱愛改革宗神學的。但是,打死我都不會說, 改革宗神學是絕對真理。聖經是絕對
真理,不過,我們相不相信聖經本身是前後不矛盾的呢?

假如我們相信聖經是沒有矛盾的,是統一的,是前後一致的,那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事
系統神學的研究。在保守派裡面,系統神學不外三、四種而已。改革宗的、路德宗的、
亞米念的、時代論的,大概是這幾種。所有相信聖經是無誤無繆的,完全是神所默示的,
都是我的弟兄姐妹,或者說,都在正統的大家庭裡面。
 正統的意思,就是相信聖經是無誤的。有人說,你是不是用《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來
作標准?當然是!只不過,《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只是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第一章比
較長的注釋就是了。這個對「聖經的默示是無誤」的信仰老早就有的:教父時期,奥古
斯丁,然後馬丁路德、加爾文他們都相信這一點的。假如我們相信聖經是統一的話,我
們都是在邁向聖經本身的系統。比方說我是屬於 PCA(美國其中一個改革宗長老會), 
我身為自己宗派的牧師,我需要公開承認(subscribe):
(1)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無誤的;
(2)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就是我們改革宗的信仰),是聖經裡所教導的教義系統的一個
正確(準確)的總結(The WCF contains the system of doctrines taught in
Scripture.)。
(3)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跟大小教理問答包含了聖經所教導的教義系統。然後我們說,威
敏斯特信仰告白是我們的標準。當我們說「標準」的時候,是指「次要標準」,聖經是
「最高標準」。我們已先說了:第一,我們相信聖經是無誤的,是神默示的;然後,我
們這個傳統、這個宗派的信仰告白,絕對是人的產品,是人的努力去歸納聖經裡面所教
導的。

 弟兄姐妹,我不是一出生就是長老會的。我出生在一個非長老會、非改革宗、時代論、
亞米念、三元論的一個背景,香港的一個很敬虔的神學院,所以我不是生下來就是改革
宗的。但是後來我發覺,我找到的這套系統(改革宗),還沒有比這套更好的,假如將
來有一套別這套更好,我會去採納它。 我採納這套是因為它比較靠近聖經,不是因為它
是絕對真理。假如將來有人修改改革宗神學,使它更符合聖經,我當然要修正過的那一
套。不幸的是,二十世紀的改革宗人士,越修正越像新正統,越像後保守派、自由派,
或後保守派、後福音派(post-liberalism or post-conservative evangelicalism)。這是第
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聖經是沒有系統的,所以我們的「系統神學」是人推敲出來的。假如我
們說,聖經是沒有系統的,人推敲出了系統,這恰恰是伯克富的立場,但是他並不是說,
這樣說就表示系統神學沒有價值。我會比較微妙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今天 2009 
年,提出這種論說的神學家,他們的思想很微妙,講得不好聽是陰險。怎麼說呢?

 後現代的哲學,特別是「解構主義」要人類做一件事情,要全人類放棄宇宙有真理這個
觀念。其實,1790 年代,康德已經要我們這樣做了,所以十九、廿世紀的哲學,大家都
打敗仗,向康德低頭:宇宙沒有真理,不可能從理性和科學找到真理;那,要講真理、
永生、自由意志嗎?可以,那是因為我們有實際的道德需要才講的。但是有瞭解構主義
以來,他們就用了一個觀念來取代真理。 他說你不要再講什麼「真理」,什麼「聖經是
絕對真理」,你要說:「宇宙裡面裡有很多故事(stories),很多敘述
(narratives)」。

 後現代的哲學要全人類用「敘述」、「故事」的觀念來取代「真理」的觀念。
他不要你再去想有沒有「人的理性」可以理解的「真理」,或者「絕對真理」。他要你
說:你的生命是一個故事,我的生命是一個故事,基督教信仰是一個故事-當然,這個
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叫「大故事」(grand narrative),「故事前的故事」
(meta 
narrative),「敘述前的敘述」。他用這種很微妙、很美的說法,把「真理」、「絕對
真理」、「命題式的真理」、「教義性的真理」這個觀念,完全要

在教會中消滅。所以當他們說聖經是沒有系統的、是人推敲出來的時候,正統神學也可
以這樣說:「聖經裡面有材料,我們整理出來就是系統神學」,這是荷蘭人伯克富他們
的說法。但那是 1930 年代寫的書,今天我們要面對後現代的「解構主義」,我們要堅持
真理這個觀念不可以扔掉。

 今天, 人不僅僅攻擊聖經不是絕對真理,他要把絕對真理這個觀念整個扯下來,不論是
科學家講的絕對真理,所有哲學所講的真理,他都要扯下來。剩下什麼呢?剩下什麼都
沒有,所以叫做「解構」。這個是二十一世紀最新的哲學。很不幸的,福音派神學院的
系統神學家,不斷地傳遞這些;還有新舊約聖經的教授,不斷地用這種大前提來解釋聖
經跟基督教信仰。

 我們相信聖經本身有一個系統,不是改革宗的系統,不是時代論的系統,不是亞米念的
系統,聖經本身有一套系統。我這套是不是靠近聖經這一套呢?我們就要開心見誠地來
討論。我們要把改革宗、路德宗、時代論、亞米念…等等,都放到聖經的面前來討論。
當我們討論的時候,就發覺我們討論的不僅僅是「教義」跟「教義」之間的不同,也要
討論「解經學」的原則。

 沒有錯,「解經學」也有不同的學派,不要以為聖經科的老師,只要他從蘇格蘭、英格
蘭什麼地方回來,有個博士學位,他就可以教導你,把你以前的有色眼鏡脫掉。然後
「讓聖經親自說話」(Let the bible speak for itself.)。弟兄姐妹,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他們沒有這麼天真。

 今天大部分的福音派裡面,至少一半的聖經教授-我是指號稱福音派比較有學術認可的
神學院裡面,他們都在教導某一些學派的「釋經學」。是的,他們要你解釋一段聖經,
其實他在背後教你的方法,甚至乎有些地方也標榜他。我不是指神學家,是指在教會裡
面推動歸納式查經法的一個機構,它本身背後是一大堆的新派神學,但他是用最保守的
材料來推動他們的機構。

沒有「解經法」是中立的。所以我們開宗就承認,我們的解經法首先相信聖經無誤,聖
經的默示,聖經的統一性,聖經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舊約的主角是耶穌基督,新約
的主角是耶穌基督。
 沒有一套「釋經學」是中立的。所以人是要歸納真理成為系統的。那些攻擊系統神學的
神學家,他自己有一套,只不過不是每一位系統神學家對你都很誠實就是了,很多系統
神學家是不誠實的。他們在教會、退休會、培靈會講的是一套,關起門來在神學院的課
堂裡講的完全是另外一套。他們可能是華人有名的牧師的兒子(我至少可以講出三個人,
都是有名的牧師的兒子,不是一個)。所以,我是在講這個大趨勢,不是一、兩個神學
家的問題。他們在培靈會裡面會講很簡單的一段聖經,幫助弟兄姐妹更愛主;但是到了
神學院關起門來的時候,他就告訴你,你以前的那些假設都是錯的,要重新來過。

 那學生就問:「老師,什麼才叫做對的解釋聖經的原則呢?」(老師答:)「哎喲,你
們一年級不要問這麼多問題,你們到四年級就知道了!」你到了四年級,或到了一年級
結束的時候,就會恍然大悟,成千上百的神學生會有上述的說法。這不是虛構的,真的,
包括西方白人,還有東方亞洲,(恍然大悟的說):「哦,我明白了,聖經是有錯
的!」

這種錯誤的恍然大悟,正在發生在全世界許多「福音派的神學院」裡,成千上百、讀完
一年兩年的神學生。所以我說,那些最反對系統神學的,無論他是陰險的神學家或者是
反對神學的老傳道,他們都有一套的。只不過老傳道那套是保守的,神學家那套很多時
候是不誠實的。

 各位可以把我所講的拿出去檢視一下,假如有機會的話,你至少可以翻一翻這些當代的
福音派神學院的教授他們寫的書:究竟他們相不相信聖經的統一性、默示,和無誤?假
如他真的相信的話,他這個信念,對聖經的默示、統一跟無誤,怎麼樣用在他們的神學
方法上?怎麼用在解釋聖經、怎麼用在他們的護教上?你會覺得,一方面聽起來又很純
正,一方面聽起來又怪怪的。

 我但願你聽完我的神學課程的時候,你覺得林牧師講的沒有什麼新東西嘛,講來講去就
是這些老東西。假如你聽完我的課,兜了一個大圈以後,你覺得只不過是「古舊福音」
而已嘛。那就感謝主了。假如你聽完我的東西,有新鮮的東西,真的是新的,跟「基要
信仰」不同的話,那我就有問題了。

耶利米書 6:16 說,我們要「訪問古道」,找舊路(seek the old paths)。我們要很小心,


真理本身是老舊的,是不變的。所以,我講完一大堆「新派神學」,最後我表達我的立
場就是「基要派」的話:我是基督徒嘛,你不是嗎?我是保守基要的基督徒嘛,你不是
嗎?難道你要我的信仰變質嗎?你懂我的意思嗎?所以,你聽完之後沒有新鮮感,這是
對的,不過,你會聽到很多的名詞,但是背後的骨幹假如不是「古舊的福音」的話,那
我就有問題了,或者你聽錯了。
 聖經是有一套系統的。這套系統需要靠我們去推敲,這沒有錯,但不表示說我們推敲出
來的東西就沒有用。只要有教會認可,對弟兄姐妹的造就是有幫助的,對他傳福音、護
教是有幫助的,對理解當代的文化思潮是有幫助的。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第 2 講| 林慈信牧
師講授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2講 教義神學的觀念和歷史

I. 「神學系統的表達(神學系統的呈現)之不同名稱的應用」 (Names Applied to the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Theology, p. 15.)

  好, 現在我們進入系統神學導論的第一章「神學系統的表達(神學系統的 呈現)之不同
名稱的應用」( Names Applied to the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Theology)。關於這
方面,有不同的名稱的。是一些什麼呢?

  第一段:「主後的第一、二世紀,教會好像很少或根本沒有企圖用一套有系 統的方法去
整體的表達(聖經中)神話語的教義真理。」

  下面有一段話,伯克富是這樣說的,我個人是覺得有更好的方法來表達,不 過他是這樣
說的:

  「人的思想是願意看到真理的整體性,這種的願望是壓不住的(Yet the urge of the


human mind to see the truth as much as possible as a whole could not long be
suppressed.)。上帝給人理性(Man is endowed with reason),而人的理性不會滿 足
於一堆支離破碎的真理。人想要看到真理間之間彼此的關係,好對它們有更清 楚的認識。
所以,人會情不自禁的把看似沒有關係的真理聯繫起來,把它們分類、 整合,好叫人看
到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會裡面常常會有人反對:為什麼需要有聖經真理或聖經教義的『系統化』 呢?今天
的教會也不例外,好像有些人心中有一種恐懼:我們越是把聖經真理系 統化,我們就會
離聖經的真理越遠。其實,這個危險是不存在的,只要我們的系 統不是建立在一些錯誤
的哲學基本原則上,而是建立在聖經本身的永恆原則上, (這種掛慮是不必要的)。」

  「神肯定地是看真理是一個系統,而神學家的責任就是要效法上帝怎樣思維 真理來思維
(to think the truths of God after Him)。 我們必須不斷地努力,好像 上帝看真理的這樣
來看真理(There should be a constant endeavor to see the truth as God sees it)。雖
然,很明顯的,這個理想是超過我們人現今的狀況所能掌握的。」 這段話是來自巴文克
(Cf. Herman Bavinck)。

  我再說一次。這裡,伯克富說:頭兩個世紀,教會沒有系統神學,但人情不 自禁地要把
真理系統化。我們很怕嗎?我們怕系統化的時候就離開聖經嗎?不要 怕,只要我們系統
的原則,是來自聖經,就不用怕了。這是整本書的第一段。

我們讀神學的時候,並沒有用伯克富的這本《系統神學導論》做教科書。我的「系 統神
學導論」,是傅蘭姆(John Frame)教的。我想,假如今天我們可以改良一 下的話,我
們會這樣說:

  「是的,頭兩個世紀,教會並沒有系統神學(好像我們今天的系統神學教科 書這樣)。
但是,聖靈在每個世紀、每個時期、每個時代都在光照教會,這是第 一。聖靈從來不會
在地上沒有見證人的(The Holy Spirit is never without a witness),

這是正統神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第二,聖經本身,有它『有機(就是生命) 的統
一性』(organic unity),因此,讀聖經的人,早晚會把聖經裡的真理總結起 來。」

  假如我們用這個觀點來看,聖靈不斷地光照教會,然後,聖經本身是統一的, 我們會發
現伯克富所說的不是絕對真理,是不是?第一段,我就已經修改了,感 覺有更好的表達
方法。因為我是 1971 年進神學院的,這本書是 1920-30 年代的 講課,可能是他的學生幫
他抄下來的,中間已經經過了 30、40 年。

  好,第二段:

  「其實教會從來在這方面沒有延遲的。從第三世紀開始,我們就看到一些著 作,要把真
理系統化。這些不同時代的著作,他們的目標都是相似的-雖然他們 的書名可能不一樣,
每一本書的特性也不一樣。頭一位寫系統神學的早期教父(或 至少是早期教父的其中之
一)是俄立根(Origen),他這本書叫做 “Peri Archon” , 我把它翻譯為『原理』,就
是『最基本的原則』。」
  「今天我們手上只有這本書的片段,不過這本書,由 Rufinus 翻譯成拉丁文 (大概是第
四世紀翻譯的),拉丁文書名是 “De Principiis” ,就是『原則』的意 思, 『最基本的
原則或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s)。 」

  「俄利根(Origen)的『最基本的原理』的意思,就是,『我們信仰裡最基 本的教義和
最重要的教條』 (fundamental doctrines and leading articles of the faith)。 」這是第一
位,俄立根。

  「教會歷史裡面第二位寫系統神學的是拉克坦諦(Lactantius),書名是《關 於神的教
導的書》 (Divinarum Institutionum Libri VII.)。其實這本書是一本很文雅 的護教書。」

  第三位是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在第五世紀(主後四百多年) , 「寫了一本 
“Enchiridion”,意思是「手冊」( Handbook)。這本書的內容是講什麼的呢?就是 
“信、望、愛”。」奥古斯丁是用“信、望、愛”來歸納他的系統神學的。

  「其實,這本書就是使徒信經的解釋。奥古斯丁在這本書裡面,高舉神主權 的恩典,和
耶穌基督救贖的大工,也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的捨命。這本書在教會中, 幾乎與使徒信經
一樣,一直那麼地有權威性的。」也就是說,一千多年來,天主 教很尊重奥古斯丁,特
別是他這本《信望愛》的系統神學手冊。

  「在教父時期最後,大馬色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寫了一本《正統信 仰的準確
解釋》(Accurate Exposition of the Orthodox Faith)。這本書就比較像系 統神學了,他
的標題是第一,神和三位一體;第二,人的被造和人的本性;第三, 耶穌基督和祂的道
成肉身、死和降到陰間;第四,耶穌基督的復活和作王,還包 括神學的其他部分。」

  我們再溫習一下。第一位是俄立根,第二位是第四世紀的拉克坦諦 (Lactantius),第
三位是奥古斯丁,第四位是大馬色的約翰。這四本是教父時期 或者頭五六百年的系統神
學。

  現在我們進到中古時期(the Middle Ages)。中古時期,我們可以說有兩種 的神學書籍。


 「中古時期的神學書,就沒有那麼認真地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上。他 們往往都是在評論較
早的教父們講過的話。其中一類的書,叫做 “Sententiarum” (神學的句子、名句)。
這種書,就是收集了很多教父們講過的話。」

 而今天,這書的中文版已經出版了幾本,叫《古代基督教聖經注釋》 ( A NCIENT C
HRISTIAN C OMMENTARY ON S CRIPTURE ) , Thomas Oden 是它的主編,意思就
是「古 典聖經注釋」,或者「早期教父的聖經注釋」 。這些注釋,你讀的時候,不會感
到 很滿足的,因為都是支離破碎的,因為他的用意不是要給你一節一節的聖經很統 一的
解下去。他的用意就是關於某一段聖經,某一些教父講過什麼。
  「這種收集,按照神學的標題來收集,就是 “Sententiae” 。其中最有名的一 位,就是
倫巴得的彼得(Peter the Lombard)的《名句》(De Libres Sententiarum)。 不過倫
巴得的彼得不單單是收集,他也有自己創作的一些著作。後來,就有一些 “Summa” ,
這就比較像系統神學了。其中最重要的 “the summae” ,就是阿奎 那(Thomas
Aquinas)的系統神學。」所以,有倫巴得的《名句》,還有阿奎那 的系統神學 “the
summae” 。順便一提,阿奎那的系統神學,目前已經在臺灣陸 續出版了,所以我們也
可以看得到這些天主教時期的書。

  第三段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系統神學至少有三本,一本是莫蘭頓 (Melanchton,
馬丁路德的同工)。他的書叫做 “Loci Communes Rerum
Theologicarum” (Common-places of Theological Matters,《神學題目的一些共通 
點》 ) ,其實是來自莫蘭頓的羅馬書教課講義。還有一些其他的路德宗神學家,也 用 Loc
i(焦點,或共通點)來做他們的書名。慈運理(Zwingli)也寫了一本《真 假宗教的評
論》,可能是改革宗神學的第一本系統神學。然後第三本,當然就是 加爾文的《基督教
要義》了。」所以,宗教改革時期,有莫蘭頓,有慈運理,有 加爾文。

  「宗教改革之後,『神學』這個名詞就開始被使用。很多時候,神學這個詞 前面會加一
個形容詞,比如說 “Didactica theology”(教導的神學或經訓的神學), “systematica
theology” (系統神學), “theoretica theology” (理論神學), “positiva
theology” (正面神學), “dogmatica theologica” (教義神學)等等。」

  「在加爾文寫完《基督教要義》之後,歐洲的不同神學家就開始寫系統神學。 到了施萊
馬赫(十九世紀的時候),他的系統神學叫做 “Christian faith” (基督 教的信仰)。」

  「所以,今天,我們在西方的神學界,大概會用兩種名詞:教義神學(Dogmatic
theology),在歐洲,德國跟荷蘭比較普遍;或者是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 
在美國比較普遍。」好,這是第一章。接著我們來看第二章。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

A. 「教義」這名詞(The Name ‘Dogma’. )

  1. 這個字的起源和意思(Derivation and Meaning of the Term.)

  「 『教義』(dogma)這個字來自希臘文的動詞 “dokein” 。這個字根是什麼 意思呢?
可能是指:『對我來說』(it seems to me),『我的意見是』(I am of the opinion)。
除了這個以外, “dokein” 的意思是有肯定性的: 『我已經達到一個結 論』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我肯定地相信』 (I am certain),『這是我的 信念』 (it
is my conviction)。所以不單是我的意見,而且是我的信念。」這個肯 定,這個確定性,
就是 “dogma” (教義)這個字裡面很重要的意思。是的, ‘dogma’ 、 ‘dogmatic’ 
這個字,中文也可以用負面的『武斷』來翻譯。

  「 “dogma” 這個字,就是好像一個很明顯的真理,或者是一個正式的典章; 或者是
一個很有根據的信條。不光是教會裡面有 “dogma” (教義),科學、哲 學、政治都有
他們的 “dogma” ,都有他們不變的大前提、原則或者教義的。」 比方說美國很多的政
治要理,叫做 ‘doctrine’ 。過去的小布希總統有一些戰爭的 原理、攻擊其他國家的原
理叫做 ‘the Bush doctrine’ 。所以政治上也用 ‘doctrine’ (教義)這個詞的。

  「所以,現代新派的神學家,很多時候他們批判 “dogma” (教義)這個觀 念,因為
他們做了一個錯誤的假設。他們錯誤的以為,教義和宗教信仰是完全不 一樣的。其實,
所有的 “dogma” (教義或基本原理)都有權威性的。當然,不 同的學科、學派,其權
威的來自是不一樣的。科學的原理,也有他們的權威性 (axiom)。 」比方說幾何中有一
些 “axiom” (公理) ,例如:三角形的三個角加 起 來是 180 度,你是不能夠去證明的,
你就接受就是了。「哲學上也有一些的  “dogma” ,邏輯的規則就是這一些。政治的 
“dogma” ,也有從政府而來的權威。 宗教的 “dogma” (教義)的權威,就是來自神
的啟示。 」

  2. 這個字在聖經裡的使用(The Biblical Use of the Word.)

  好, 現在我們來看聖經怎麼用 ‘dogma’ 這個字。「我們可以從舊約翻成希 臘文的七
十士譯本(就是希臘文的舊約),還有新約聖經,看到 “dogma” (教 義)這個字是怎
麼用的。」

  「其中一種用法是指『皇帝的諭令』或『政府的諭令』 (governmental decrees): 以
斯帖記 3:9;但以理書 2:13,6:8;路加福音 2:1」 (這很明顯,該撒發諭令[ dogma],
要人口統計);「使徒行傳 17:7 。」

  第二,「有兩處的經文是指摩西律法裡的典章規條(Mosaic ordinances):以 弗所
書 2:15;歌羅西書 2:14;使徒行傳 16:4。」所以,神學 ‘dogma’ (教義) 這個字的本
身,不是聖經沒有的。只不過有的時候,我們的聖經翻譯本沒有將這 個意思凸顯出來。

  我們來看「以弗所書 2:15」,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 法上的規
條」,為要將兩下借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歌羅西 書 2:14」 ,又
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他撤去, 釘在十字架上;
「這些都是跟一些權威性的典章有關的。」
  還有「使徒行傳 16:4,這裡是講到使徒與長老們在第 15 章耶路撒冷會議開 會的決定」,
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 守。

  「聖經不是沒有教義或者規條這個觀念的。使徒行傳 16:4 這個用法是特別 重要的,因
為它指著教會的決定。這就讓我們神學上使用教義這個觀念有一個基 礎了。」

  是的,「在耶路撒冷會議並沒有定出一些新的教條或教義。但是,耶路撒冷 會議的決定,
肯定對教義是有涵義的、有意義的。耶路撒冷會議的決定也是帶有 從神而來的權柄的
(clothed with divine authority)」,因為使徒們是耶穌基督親自 差遣的,所以他們的決
定是帶有神的權柄,「而且是要教會去遵守的,就是說對 教會有著絕對的約束性
(absolutely binding on the churches)。它不僅僅是使徒跟 長老們的一些勸告、輔導,
教會可以聽,也可以忽略。不是的。乃是在教會的身 上,加了一個要順服的負擔,是他
們需要順服、遵守的。」

  「這段經文就告訴我們,宗教教義(religious dogma)是教會來正式定義的, 而且教會
正式的宣告這些是有從神而來的權柄的(religious dogma is a doctrine officially defined
by the Church and declared to rest upon divine authority)。 」我們 在講教義的觀念,
教義是教會正式定下的,有來自神的權柄的。

  3. 這個字在神學上的使用(Various Uses of the Term in Theology.)

  「在神學的歷史上, “dogma” 這個字是怎麼使用的?當然, “dogma” 這 個字有的
時候可以比較鬆散的使用的。」剛才我們說過,有的是講到摩西的律法, 有的是指該撒
的諭令。

  「但是,假如是比較精準地用 “dogma” 這個字,就要從教父時期來看。最 早的教父
們,當他們講到基督教信仰的真理之時,他們會說,這些真理就在教會 的“dogmata” 
(就是不同的教義裡)可以看到。」

  「到了中古時期,什麼叫做 “dogma” 呢?」因為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權威越 來越大,
所以「對天主教教會而言:教義就是一個啟示的真理(a revealed truth), 是由無謬誤
的教導權威來定義的(which has in some way been defined by an infallible teaching
authority) 」, 這個無謬誤的權威,就包括教會的傳統,他們認為 教會和聖經的權柄是
同等的,「 然後提供給信眾來接納(and as such is proposed to the acceptance of the
faithful)。 」這裡,聖經和信徒之間,隔了一個帶有權柄的「教 會的教導」或者「教導
的教會」 (the teaching church) ,就是指教皇跟主教他們所 決定的傳統。

  「然後這種的真理,不一定是在聖經裡啟示的,可能是口傳的傳統。」天主 教很重視,
除了聖經以外還有口傳的傳統。口傳的傳統由誰來定呢?由教會來定。 所以天主教除了
聖經以外,還有口傳的傳統。「最重要的是教會來宣告這些口傳 的傳統是神所啟示的,
加在教會身上,所以信徒必須要守(the Church declares it to be revealed, and imposes
it as such upon the Church)。 因此,教義的權柄基本上 是在教會(Thus it is really
made to rest on the authority of the Church)。 」

  不過,「宗教改革的領袖們,在這方面是完全的反對。」他們提出一個新的 看法。

  我們再說一說, 「宗教的教義是由教會來定的神的真理(divine truths),因為 它來自
神的話(the Word of God),所以被視為權威。」不過天主教把教會的權 柄,定到與聖
經同等,其實就是比聖經更高了。因為他們認為,哪一些聖經書卷 和口頭傳統是神所啟
示的呢,這個由教會來定;就等於我們今天由福音派的神學 家來定是一樣的。這是不對
的。人的權柄高過聖經,這個是我們常常要提防的。

第 3 講 教會史上對教義的看法| 林慈信牧師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3 講 教會史上對教義的看法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

A. 「教義」這名詞(The Name ‘Dogma’. )

 3. 這個字在神學上的使用(Various Uses of the Term in Theology.)(續)

 好,上一段我們講到, ‘Dogma’ (教義)這個觀念。在中古時期,已經由教會來定
「什麼是教義」、「什麼是神所啟示的」,特別是口傳的傳統。宗教改革時期,他們就
離開了這種教會壓抑下來的權柄。他們是這樣看的:

 什麼是教義呢?「教義,就是神在祂的話語」(聖經)「裡清楚啟示的各項真理
(divine truths, clearly revealed in the Word of God),然後由一些有能力解釋真理的教
會,把它組織起來(formulated by some competent Church body)」。聖經中所啟示的
真理,教會把它組織起來,「而且教義之所以被認為是帶有權威性的(and regarded as
authoritative),是因為它是來自聖經的( because they are derived from
the Word of God)。」意思就是說,任何一條教會的教義,它在怎麼樣的程度上符合聖
經,就有什麼程度的權柄。我再說一次:神學教義在什麼程度上符合聖經,就有什麼程
度上的權威。

 「因信稱義」很清楚的來自聖經,這是信義宗、改革宗、浸信會、弟兄會、時代論、靈
恩派都相信的,很明顯的是來自聖經,來自於羅馬書、加拉太書、哈巴谷書、創世記 15:
6 等等。所以,教義的權柄在乎它是否來自聖經。

 「是的,雖然神學家(宗教改革的神學家)認為教義是很穩固的,而且是有持續的權威。
但基督教的神學家從來不會說,教義是無謬誤的。(Though they ascribed to them a
great measure of permanence and stability, they did not, and do not now, regard them
as infallible.)」所以假如有神學教授說,「聖經不是無誤的,神學才是無誤的話」,他
就已經離開了最基本的「馬丁路德、加爾文時期的神學」了。教義、神學是不可能無誤
的,我們之所以離開天主教,就是因為我們相信只有聖經是無誤的,聖經是最高的權威。
所以神學的教義,必須要伏在聖經的權威底下,不論是那一套的神學。

 好,現在我們繼續來看,在教會歷史上怎麼用 ‘Dogma’ 這個字。現在我們來到新派
神學了。我們跳到 19 世紀,士萊馬赫(Schleiermacher)。「士萊馬赫就做了一個很基
本的改變,因為他把教義的來源,從客觀的啟示轉到主觀的來源。

他認為,教義的來源是基督徒的經驗。」這種說法,在華人教會裡面,第一位致力於將
它普遍化的,就是香港中國神學院的余達心院長,他把士萊馬赫的神學來源不斷的教導。
所以假如你是中神畢業的,看你是跟哪一位教授學的系統神學,假如你是跟余達心的話,
你肯定會說神學就是宗教經驗的反省。這是士萊馬赫、新派神學的說法。假如你當時
(80 年代)是跟著陳若愚教授,你對系統神學的定義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中神的做法,
是一個教授帶一班走過系統神學的所有課程。這是士萊馬赫對神學的來源,他的看法。

「他認為」,什麼是神學、什麼是教義呢?「教義就是教會的宗教經驗的內在意義(of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s of the Christian community)的理性化表
達。」我再說一次。他說宗教的來源是基督教的經驗。什麼經驗呢?不僅僅是個人的,
而且是整個教會的宗教經驗。「這個經驗(或者這個意識)理性化了,特別是由教會批
准了的理性化的表達(he saw in them the intelectual expressions, authorized by the
Church),就是 “dogma”。」

 順便一提,士萊馬赫說,宗教的來源就是人(包括教會)感覺到,我是完全依賴著宇宙
裡某一種的「無限的」。再說一次,人絕對感覺到,他依賴著宇宙的「無限的」。那你
說,「『無限的』什麼?這個句子好像還沒講完?」講完了,就是無限的。無限的是什
麼?哦,你叫他是「上帝」也可以,你叫它是「自然界」、「宇宙」也可以。士萊馬赫
是一位泛神論者,他認為上帝跟宇宙,基本是同一碼事。所以對士萊馬赫來說,基督教
信仰的來源,就是人的感覺-不是來自神,而是來自人;不是客觀,而是主觀;不是啟
示,乃是宗教經驗;不是來自神客觀的啟示,而是來自人的宗教經驗,不論是個人的,
還是集體的。

 好了,士萊馬赫之後,另外一位神學家,也是新派的,「立敕爾(Ritschl),他努力地
要把神學講的比較客觀一點,但是其實也是一樣很主觀的。」立敕爾的說法很簡單,什
麼是教義呢?「教義,就是教會信仰科學化的肯定(scientific affirmations of the faith of
the Church),教會信仰的科學化的宣告。不過,」這裡所講的,教會的信仰,其實我
們應該改一個字,改成教會的“信心”。「他不是說,教會信什麼信條」,然後科學化
的表達。不是的。「他是指教會的信心是教義的來源;也就是說,跟士萊馬赫所講的宗
教經驗是一樣的。」很明顯的,立敕爾的信心,也不是來自神的啟示,是來自人的。總
的來說,自由派的神學,他們認為宗教信仰的來源是來自人,不是來自神,不是來自神
的啟示。

 「現在我們要來看一位福賽斯(P. T. Forsyth)。有人說,他是巴特之前的巴特主義
者」,就是他比巴特更早,但是他所講的就很像巴特的新正統神學。他怎麼說的呢?什
麼是教義啊?「他說,教義,就是最後的啟示(像一顆種子,原則上的)開始發芽的宣
告(final revelation in germinal statement);或者說是,神偉大的作為被宣告為真理
(God’s act put as truth)。」這句話是很重要的:神的作為用真理來表達。「上帝在
聖經裡所啟示的祂的偉大救贖作為,這是教會的根基、信仰的根基,就是教義
[dogma](The fundamental redemptive acts of God, revealed in the Bible [and
therefore expressed in words], constitute the dogma)。」

然後,Forsyth 說,「另外一個教義,就是 “doctrine” 。」記得嗎?剛才我在講這些生
字的時候,我說 ‘dogma’ 跟 ‘doctrine’ 都翻成「教義」,在 Forsyth 這裡,這兩個
字我們都用了。第一種的教義(dogma),就是神的偉大的作為,這個是教會信仰的根
基;第二種教義(doctrine),「就是神所啟示的偉大作為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ealed dogma)。」因此,這不是教會的根基,而是教會的產品。

 再來一次。他的意思是說,聖經裡面告訴我們神的偉大的作為,那個是教義,這是我們
信仰的根基。聽起來很正統的,等一下我來解釋一下,很陰險的;聽起來很正統的,你
只要稍不留意的話,就全部照收了。他說,教義, ‘dogma’ ,是聖經裡面所啟示的神
的偉大作為;然後,教會去解釋這些偉大的作為‘dogmas’,那就不是我們信仰的根基
了,那是教會的產品,是人做出來的,人推敲出來的。

我為什麼說這個很陰險呢?我先把我們的批判說出來。因為聖經,沒有錯,是宣告神的
偉大的作為,但是聖經裡面,神、聖靈自己就已經解釋了祂的作為的意義。假如我們只
知道 2,000 年前有一位羅馬的罪犯釘十字架,人家稱他作猶太人的王。你聽來聽去就不
懂為什麼這個就是「凡信靠祂的就得永生,罪得赦免的救主,彌賽亞」?對不對?聖經
本身已經解釋各各他山上,這位所謂罪犯的死是麼意思。是三位一體的第二位-神子-
來到地上,代罪、贖罪的大功。所以聖經本身,就在解釋神的偉大救贖作為的意義。這
個是新派,特別是新正統神學的技倆(tactics)。他們的技巧就是說:「哎呀,你們不
要老是搞系統神學,什麼教義、教義,聖經不是搞教義的,聖經是搞上帝偉大的作為,
上帝偉大的事件(event),然後,後來的人就推敲推敲,推敲出了一些教義出來。」這
個聽起來很屬靈,其實他對聖經本身是什麼,就已經打了大大的折扣了。

 沒有錯,聖經本身是講神的作為,這個我們完全接受。但是,神所作的,神說話解釋;
神所說過的,神又用偉大的作為來顯明。比方說,耶穌基督說,我是世上的光,祂叫生
來瞎眼的人看見;耶穌基督用五餅二魚餵飽了 5,000 人,還要加上婦女跟孩子,耶穌第
二天說,你們為什麼又為了餅來找我,我就是生命之糧啊!你要求那個不朽壞的餅啊,
靈糧啊,天上的糧等等。耶穌所作的,耶穌說話解釋。神所作的,神說話解釋。而整本
聖經最偉大的作為,就是道成肉身,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而關於這個最偉大的
作為呢,神事先在舊約說了話、預言、預表、預備;新約聖經是事後解釋、宣告、說明。
是不是?神的偉大作為,在聖經本身就有它的解釋的。我們不能說聖經是具體的,然後
神學是抽象的,是後來人的解釋。聖經本身,整本羅馬書、以弗所書,都是在解釋耶穌
基督十字架跟復活的意義的。所以我會這樣說,「聖經本身就有教義」。我跟伯克富有
點不一樣,我願意說,「聖經本身就有神學或教義,因為聖經有它教導性和教義性的部
分」。

 好了,剛才我們在講的是 Forsyth 這位“巴特前的巴特”的教導。「現在我們來看巴特
本身。」卡爾・巴特(Carl Barth)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今天福音派神學院
的神學教授,差不多很多都向巴特下拜的。他們認為,除了三位一體以外,巴特是歷史
上最偉大的神學家。我們到書店可以買到一本巴特的《羅馬人書注釋》。假如你在基督
教書店,在新約注釋那裡的書架上,拿到巴特的羅馬人書注釋;或者圖書館裡面,你在
新約羅馬書的注釋那個書架上,撿到巴特的《羅馬人書注釋》,那個是放書的人放錯了。
那本根本不是羅馬人書的注釋,那本是按照存在主義的哲學,重新地表達基督教信仰的
宣告。是的,他是按照羅馬書編排下來的。你一讀,你就會感覺到:第一、跟所有其他
我讀過的注釋書不一樣;第二、哇,巴特的文筆是迷人的美,“迷人的美”。

 所以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的院長余達心教授,那位院長,大概兩年前,2007 年,在中神
的院訊(Bulletin)、通訊裡面,他拍了一個照片。他自己讓學校拍的,所以代表了學校
跟他的立場,登在神學院的院刊上。這個照片的標題是:「最影響我們院長的一些書」,
一本是巴特的《教會教義學》;另一本是應該是祁克果的《存在主義哲學》,再來一本
是潘霍華,另外有一些是華人的知識份子,就是二十世紀非基督教知識份子的著作。那
個書架上沒有一本是福音派的。這個是香港最有影響力的神學院的院長,他自己的宣告,
最影響他人生的書籍。
巴特的書是迷人的美的,所以我跟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大陸知識份子傳福音的時候,
或者是跟他們交談的時候呢,我會說,「你信耶穌之後,拜託拜託請你不要做一個基督
教的存在主義者」。也就是說,過去二十年的「文化基督徒」(所謂文化基督徒,就是
中國大陸研究基督教的學者們),翻譯成中文的,在國內出版的、或者在香港出版的這
些書籍,98%-99%,都不是福音派的。但是,好像巴特這種作者,他們的文筆是迷人的
美。

 我們來看巴特是怎麼說,什麼是教義?「教義,就是教會的宣告(He
defines“dogma” as Church proclamation),在什麼程度上與聖經同意為神的話的宣
告(so far as it really agrees with the Bible as the Word of God)。」這裡有一個 
‘as’ :聖
經「被以為是」神的話。你聽起來很正統的。他說,教會所宣告的,與「被認為是神的
話的聖經」,在程度上達到真正的一致的,那個就是教義了(《教會教義學》,卷一,
308 頁)。另外一個地方,304 頁,他是這樣說的,「教義就是教會的宣告同意聖經所
見證的啟示(the agreement of Church proclamation with the revelationattested in Holy
Scripture)」,聽起來很屬靈。或這樣說,教會所宣告的,與在聖經裡所見證的啟示一
致,這個就是教義了。也就是,我們教會所講的是不是同意聖經所見證的神的啟示呢?
假如是的,那個就是教義。

 聽起來好像沒有問題,其實呢,他動了一個「手腳」。什麼手腳呢?就是他沒有說聖經
是神的話(the Bible is the word of God)。在其他的巴特的著作片段,他說,「聖經是
『成為』神的話的」(the Bible as the word of God)。神的話是上帝的大能,好像壓迫
你,向你的挑戰的這樣子。就好像剛才 Forsyth 說,聖經是什麼?是神的大能的作為。聖
經是人對神這個大能的作為、對神的啟示的「見證」。所以巴特的書裡面常常用聖經
(Bible)這兩個字,也說聖經是 ‘ “as” the word of God’。「但是他的意思不是說聖
經就是神的啟示,而是說:聖經是對神的啟示的『見證』,對神的啟示的『記錄』。」

 那你說,我們基要派相信不相信聖經是神啟示的見證、記錄啊?相信!但是我們要繼續
多講一句話:「聖經是神的啟示的見證和記錄,但是聖經也是神的話」。後面這句話,
「聖經是神的話」,是巴特派不願意講的。所以我們基要派常常被巴特派的神學家迷惑
了。他講來講去,兜了個大圈,他就是不說聖經是神的話。他說,聖經是神的話或者神
的啟示的「見證」,神的話或者神的啟示的「記錄」。講完了,他就不再講聖經是神的
話的。巴特說,「教義就是教會宣告聖經裡所見證的神的啟示是什麼」。

 好了,「那些眾多的教義(Dogmas)呢?」他是分的: ‘dogma’ 和 ‘dogmas’ 。
第二個層次的教義,就是「那些教義性的命題(doctrinal propositions)」。什麼叫
命題?「就是教條,我們所謂的真理。命題是教會所承認(propositions acknowledged
and confessed by the Church),而且保存在教會的信條裡(deposited in the Church
Symbols),但它們只有相對的權威。」

 再來一次。第一層的教義, ‘Dogma’ 是「教會的宣告」,是同意聖經所見證的啟示。
「然後,人把它寫下來」,當作命題、當作教條、當作信仰告白的時候,也就是這些 
‘Dogmas’ 是人的話。是的,是教會所承認的,不過只有相對的權威。「它們是人的
話——不過,是出自神的話的人的話(They are the word of man which comes out of
the Word of God,)。是的,人應當尊重,但只是人的話(worthy of veneration and
respect indeed, yet only the word of man)。」

你說,我們基要派承認不承認教義是人的話?我們承認啊!「但是,他們不是信心的對
象,只是信心的表達(They do not constitute the object (like “dogma” ), but only the
expression of faith.)。」這聽起來很謙卑的:「教義不是我們所信的,只不過是我們所
信的表達」。他從頭到尾,就把「聖經本身是神的話」這個真理抽空了。就有點像什麼
呢?沒有咖啡因的咖啡,它裡面沒有的。聖經不是神的話,聖經是見證神的大能的作為,
教會宣告。當日神怎麼大能的宣告,今天我們也大能的宣告。不過我們參考聖經。聖經
是人寫的,是人的話。這說法是有錯的。

巴特是承認、接受高等批判的,巴特是接受十九世紀那些「批判聖經」、「不信聖經完
全是無誤」的那些理論的。所以他說,「聖經只不過是人對啟示的見證」。這說法是錯
誤的。「不過,你從讀這個有錯的聖經裡面,神可能,哇,又來電了,大能的又來在你
的生命中做作為,你有了這個神的來電,你去宣告,那個就是『第一層的神學』了,你
再把他寫下來,就是第二層的『理性神學』」。總之講來講去呢,聖經不是神的話。很
微妙的。

 最後一位,「Micklem,他說:教會(就是基督教信仰)最基本、最獨特的教義,不是
抽象真理,乃是神偉大的作為(The fundamental and distinctive dogma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are not in terms of abstract truth, but in terms of the mighty acts of
God.)。」很重要的,這個是很普遍的看法:基督信仰的教義不是抽象真理,而是神偉
大的作為。「福音故事必須要有的部分,那就是教義;假如你把這個故事解釋了,那個
就是神學了(That which form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gospel story is dogma; that
which 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is theology.)」,是第一等的。

 我說了再說,他們老是把神的作為、啟示放在一個很高的地位,但是那個本身沒有真理
的。一講到真理、教義就是抽象的、人為的、有錯的。講來講去,聖經本身不教導我們
什麼真理,只是教導告訴我們神偉大的作為。所以你用這種的聖經觀去讀聖經、從聖經
去講道,同你拿論語、四書五經、伊索寓言來講道是一樣的。都是古書,只不過是你讀
的時候神來電,你就可以宣告了。
第4講 教義形式的三個特點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4講 教義形式的三個特點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

A. 「教義」這名詞(The Name ‘Dogma’. )

 B. 「教義」的一些特點(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Dogmas’.)

 我們這一節要解釋第二章的 B 部分「教義的一些特點」(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Dogmas’)。教義形式的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教義的內容來自聖經(their
subject-matter is derived from scripture);第二個特點是,教義是教義反省的結果
(Dogmas are the fruit of Dogmatic reflection);第三個特點是,教義是某一個教會傳
統正式鑒定的(Dogmas are officially defined by some competent ecclesiastical
body)。

 我們開卷就說明,我們相信正確的神學教義的內容一定要來自聖經的。「有些人說,
『教義就是信仰的內容』(Dogmas is the substance of the Christian faith.),但是這樣
講太籠統了。我們也要考慮到另外的因素,教義有它正式的特性(official
character)」,就是教義是由某些教會正式鑒定的,「教義是從神的話而來的」,教義
來自聖經,「但是來自聖經的教義不是狹義的教義(Dogmas are truths derived from the
Word of God, but the fact that they are so derived does not yet make them dogmas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word.)。儘管教義所代表的真理是聖經裡面有的,但聖經裡面是
沒有教義的(There are no dogmas as such in the Bible, though the doctrinal teachings
which they embody are found there.)。」我覺得這種的分辯是不需要的。所以,伯克
富也不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他也受到當時哲學的影響。他說,聖經裡面是沒有教義的,
「要等到教義被教會正式的定義出來,並予以採納,才算是教義(Dogmas these
become dogmas only when they are formulated and officially adopted by the
Church.)。」而我所說的教義是跟著范泰爾的護教學,是更徹底的改革宗。
 這裡我們說,教義有三個特點:第一, 它的內容(subject-matter)來自聖經。第二, 教
義是教義反省真理的結果。第三, 教義是某一個有能力的教會團體來鑒定、採納的。

 1. 教義的內容來自聖經(Their subject-matter is derived from scripture.)

「聖經是神的話,是祂救贖的啟示,是為了所有後人而寫的。聖經告訴我們,神偉大的
救贖作為。同時,聖經也提供我們一個可靠的、對這些事件、這些作為的釋。」這很重
要,這是正統的說法。聖經裡面記載了神偉大的救贖作為:摩西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在
西奈山上,神頒布十誡;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所以,我們可以說聖經是神話語的啟
示,也是事實或事件的啟示。而這些話和事件都有其真理的重性。」換句話說, 都是教
義的材料和來源。

 「因為,聖經裡上帝的作為和這些事情的意義,肯定需要用人的語言來表達(the
meaning of the facts can only be expressed in words)。」你假如要瞭解摩西帶以色列
人過紅海的意義,總要用話語來表達嘛。「所以,聖經裡的話語和事件都有教義性的重
要性,且給我們教義的內容(subject-matter)。好像福賽斯(Forsyth)、巴特、布特曼、
邁克林(Micklem)這種神學家,他們的意見、他們的理論就是,神在聖經裡真正的啟示,
只是限於那些偉大的救贖作為(the real revelation of God in Scripture only in the mighty
redemptive acts of God)。」伯克富說,「這樣的說法就等於否認聖經的每一部分都是
神的話。」再說一次,假如你認為聖經裡面神的啟示只不過是那些偉大的作為的話,等
於不承認聖經每一個部分都是神的話。

 「同時,這種的神學家還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除了神自己用話語來解釋、來形容
這些作為(一方面形容,一方面解釋),我們無從得到這些作為的可靠資料。」我們怎
麼知道神的偉大作為?是祂自己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要把這些具體的作為或事件,
跟抽象的教義分開。上帝是用話來告訴我們祂所做的。

 所以,「這個觀念就是說:只有上帝的作為視為真理的時候,才算是教義、有權威的話
(only the acts of God put as truth, form the real foundation for dogma(s))。其實,把
聖經裡面形容事件的話和解釋事件的話分開,這是沒有根據的,這是不可以的。」你不
可以把聖經裡形容神的作為的話和聖經裡解釋神的作為的話,分成兩種。(這些)都是
神的話,完全都是聖經所默示的。「特別是把後者(就是把聖經裡解釋教導的部分)
「當作是次等權威。」

伯克富說,「按照我們宗教改革以來的觀念,聖經沒有教義,但是有教義所代表的、所
化身的、所表達的教義真理(the Bible does not contain dogmas, but does contain the
doctrinal truths which they embody)。」我個人不贊成這樣的說法。我會直截了當的說,
聖經裡面有教義,那些關於神的作為的解釋就是教義。我不會和伯克富一樣,兜圈子來
分辯。
「天主教認為教義是什麼呢?就是神的話所包含的真理,不論是寫下來的,或者沒有寫
下來的。意思就是說,聖經和傳統--是教會提供給會眾來相信的(proposed by the
Church for the belief of the faithful)。」天主教認為聖經是什麼?他們相信不相信聖經
是神的話?相信。不過,他們也相信口傳的傳統也是神的話。他們相信不相信聖經是神
的啟示,是無誤的?相信。不過他們同時相信口傳傳統也是神的啟示,也是無誤的。

「梵蒂岡第一次會議(1870 年)宣告,教會需要相信的所有真理(就是說屬神的大公教
會的信仰),不論是聖經或者傳統所傳下來的在神的話語裡面的信仰,是教會不論是以
一個嚴肅的判斷、或者教會用它一般的普世性的教導權威,提供給信眾來信的(all those
things are to be believed with divine and Catholic faith which are contained in the Word
of God, written or handed down, and which the Church, either by a solemn judgment,
or by her ordinary and universal magisterium, proposes for belief as having been
divinely revealed.)。」我們要信它是由神而來的啟示。所以,就是說,聖經和傳統要由
教會來整理, 不論是教會的判斷或者是教會的教導權柄。這點很重要,天主教認為,教
會有權柄告訴你,聖經和口頭傳統教導什麼,你就要相信。

「基督新教當然不會這樣把聖經和傳統並排而列。基督新教相信,教義裡面的真理,要
麼是聖經裡面明文、清楚的教導,或者明文說明的(contained explicitly in Scripture or
are deduced from it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這是我們基要派相
信的。下面一句話是我們基要派少去思考的。其實我們在都做這件事情的,可是我們很
多時候不承認。「教義就是聖經明文宣告的真理,或者是用合理的方式,從聖經所講的
推斷出來的。」比方說,我們不鼓勵基督徒吸煙或者鼓勵基督徒不吸煙,而聖經裡面並
沒有煙草這兩個字。我們是從聖經的一些原則,比方說,我們的身體是神的殿,不要讓
別人絆倒等等原則,合理的推論出來的。

「教義畢竟不僅僅是重複聖經所講的。」我知道有些很愛主的傳道人,有些人能夠編講
章,從頭到尾,每個字都是來自聖經的。但是如果我們要造就教會的話,光是重複經文
是不夠的。教義不僅僅是背頌聖經,「還要很謹慎的」--是的,我們人都會有錯--
「去組織聖經裡面的教導或者經訓。所以,教義的內容是來自聖經、
神的話。假如不是來自聖經、神的話,就不是教義。」

 所以,羅馬天主教把聖經和傳統並列,而我們基督教不贊成。我們說,聖經是最高權威,
不過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會組織它,也會作出一些合理的推論。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過去兩百年來,「自從十九世紀初以來,自由派的神學提供另外一種教義來源的說
法。施萊馬赫,現代神學之父,說,教義的內容不是來自聖經,而是來自基督徒的經驗,
或者是意識。他說,教會的信條就是我們很敬虔的感覺,不過用言語去表達、觀念化它
(conceptions of pious feeling set forth in language)。如果這樣說,神學教義就不再是
神和祂的旨意,這些真理的宣告,不再是關於神和祂的旨意的真理的表達(Statements
of the truth respecting God and His will),而是不斷在變化的人的經驗的表達而已。」

 Mackintosh(在《現代神學的種種》[TYPES OF MODERN THEOLOGY]中)很正


確地說,假如施萊馬赫的話有意義的話,對他來說,教義就是我們感覺的表達,而不是
在講論神(If words mean anything, doctrine is for him a statement about our feeling,
not about God.)。《現代神學的種種》--是 Mackintosh 在三十年代,跟伯克富差不
多年代,寫的一本很重要的書。我在大學跟新派的神學家讀現代神學的時候就讀過這本
書。「所以,對施萊馬赫來說,問題不是教義是否為客觀的真實,而是教義是否正確地
表達我們感覺不同的狀況。」

「Edghill 說,施萊馬赫認為,教義是用來表達一些不斷變動的多元的生命。」簡單地說,
施萊馬赫的看法:我們的信仰(religious belief)是沒有固定權威的,是我們心中的感覺
或者教會的感覺。他認為:教義不是客觀的,是主觀的;不是從神而來的,是從人而來
的;不是啟示,是人的感覺。

 「立敕爾也換湯不換藥。他認為教義的起點是神在基督裡的啟示。這裡的起點是什麼
呢?」伯克富在他的書裡有一段德文,我請教了懂德文的年輕神學家為我翻譯成了英文,
這段話是來自「Kaftan 的 “DOGMATIK”,第 2 頁:『教義是從神的啟示興起,且根據
福音的基礎,教義是與教會的信心和信仰告白相符合的(The starting-point herewith is,
that the dogmas arise from divine revelation and on evangelical grounds, that they
correspond to faith and the confession of the church.)。』」這是關於立敕爾的啟示觀。

 伯克富批判他說,「很明顯的,當立敕爾講到上帝在基督裡客觀的啟示時,他又放了
『教會的信心』在上帝的啟示跟神學家之間。而他說,當這個信心表達在教會(作為教
會的象徵),並不是客觀的信仰,而是主觀的信心。」再說一次,神在基督裡啟示了。
然後,教會有它主觀的信心,神學家來整理這些主觀的信心。所以跟施萊馬赫沒有什麼
兩樣的。只不過立敕爾很喜歡掛一個口號--「科學性的整理」--而已。

「立敕爾甚至不認為這個信仰是在理性上瞭解神話語的啟示(he does not even


conceive of this faith as an intellectual apprehension of the truth revealed in the Word
of God),而是信靠一種生命上的、實際上的與神的啟示的一種關係(practically
conditioned spiritual relationship to its object)。信心所認識的知識是經驗性的,而不是
理性的。人不可能認識神,除非神在我們的信心中反映出來(Man cannot know God,
except as He is mirrored in faith)。」讓我解釋一下,這意思是說,人不能夠認識神,
只能夠當神啟示的時候,然後在我們信心中反映出神來。弟兄姊妹,我們正統的基要的
信仰不是這樣相信的。
 我們正統、純正的信仰是說:神,這位高高在上的、永恆無限的神、創造天地的神、超
越時空的神,祂具體地--具體這兩個字是范泰爾的字,是所有新派神學不願意用的-
-進入到時間、空間。祂不僅僅是作了一些神話式、大能的作為,而是具體地進入了時
間空間說話,道成肉身。因此,我們透過認識神的啟示,就「真正地」認識神。你是這
樣相信的嗎?你相信你認識聖經、認識基督,就真正地認識神,不僅僅是感覺。當然,
我們不會用邏輯來說服別人相信「聖經是神的話,基督教是真的」。但是你是真正的認
識神--透過聖經、透過耶穌基督,來認識神。對不對?

 新派的神學要你這樣說:其實我們不是真正認識神自己,只不過是認識神的啟示罷了。
他們的意思是說,我們要謙卑一點,因為有誰可以認識神自己啊?神是全然他者(Holy
Other);神是高高在上的;神是在時間、空間以上的,所以我們人是不可能用我們的理
性跟經驗去認識神自己的;我們只能夠透過祂的啟示去認識祂的啟示。我再說一遍,我
們只能夠用祂的啟示去認識祂的啟示。

純正信仰、正統的福音派是說,我們透過神的啟示認識神自己。你豈不是這樣相信的嗎?
還是,你說,神這麼高高在上,我只不過認識祂的啟示而已。至於認識神,真正認識耶
穌基督,那太遙遠啦!你是這樣領受十字架上的救恩的嗎?當然不是嘛。當你伸出信心
的手來,接受主耶穌作為你個人的救主的時候,你當然不會在你中間隔一層說:「十字
架的道理,啊,那是神話,是兩千年前的,聖經只是一種錯誤的記載,我不是真正認識
十字架上的耶穌的,我只是認識十字架上的見證。不過呢,在我心中感覺到非常的舒服,
神的大能改變了我,所以我就當它是真的嘍!」你當然不是這樣相信的嘛,對不對?這
樣,誰會有得救的確據?我們是藉著神的啟示、聖經的啟示、聖經裡面關於耶穌的作為,
真正認識了神自己,而不是僅僅認識神的啟示。

 新正統的神學要要你說,你不能真正地認識到神,你只是認識了神的啟示罷了。所以,
他們說聖經是神的啟示的見證。不過,當你讀聖經的時候,神會再來電,讓你「啪」一
下,你就認識神了。不過,這只是一下子而已。過去了,又沒有了。因為理性上是不可
能認識神的。大能的神,是永恆的現在,全然的他者,來電的一刹那,連拍照都來不及
的。你一拍照就是在用人的話、用人的象徵來表達,是有錯的。

回到剛才立敕爾的論點。他說,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是一些實際經驗上的,所以「教義不
是我們信心的物件,而是信心的表達。信心變成了教義的來源。」 多年來,我們正統的,
特別是改革宗的信仰不是這樣看的。當我們說,威敏思特信仰告白或者芝加哥聖經無誤
宣言等等說,「聖經是無誤的」,或者說「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我們就相信聖經是這
樣教導的。對不對?當然這句話本身,假如聖經裡面有說,提摩太後書 3:16,「聖經都
是神所默示的」,就很簡單了。但假如我們說「聖經是逐字默示的」,聖經就沒有這樣
一句話,我們就要從聖經總結回來。我們是相信這些信條的。當然,我們信它跟信聖經
不一樣,因為聖經是最高的權威。但是在聖經是最高權威的大前提之下,我們是相信這
些信條的。比方說,我們相信耶穌百分之百是神,百分之百是人,道成肉身。我們都是
這樣相信的,對不對?聖經裡面沒有百分之百這幾個字,但聖經是表達了耶穌基督是完
全的神,完全的人,所以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位耶穌,是神、也是人。那是奧秘(我們說
是最大的奧秘)。這些是我們相信的,所以是我們信心的物件。不過,當然它是次等的,
聖經才是最高的。

十九世紀的新派神學家要你說,這些只不過是信心的表達。

二十一世紀的後自由派(Post-liberalism),像 Linbeck,他們又更加的微妙一點。他們
說,是的,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是神人二性的,而這是基督教,或者一種部落、一種群體
(Community)所定下來的信仰。他們就這樣把信仰、教義的權威性拿走了。

 我有一位人文主義的非基督徒的姨丈姨媽,有一次我們講到有一位要被按立作牧師了。
他們(很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就說,是的,你就要被你的群體合法化了(legitimized
by your community)。他們會用社會學來解釋。

 而現在的後自由派和後保守福音派就會這樣說:你們的〈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威
敏斯特信仰告白〉,是你們這個部落(tribe)所相信的。言下之意就是說,這不是絕對
真理。我們當然說威敏思特信仰告白不是絕對真理,但是它表達了聖經所教導的,我們
就信它是聖經真理的歸納、總結。

 而這些後保守派,所謂福音派的老師,他們又不承認他們的神學方法是一個學術部落的
一些遊戲規則。他們專門攻擊保守純正的信仰,說我們是部落群體的信仰。他們不願意
誠實面對自己的學術遊戲規則,就是蘇格蘭、英格蘭、美國、德國的神學遊戲規則。

 你聽懂了沒有?「聖經是最高的權威」,不要被別人嚇壞了、迷惑了後,說,這只不過
是我們教會的信仰而已。你若扔掉了它(聖經是最高權威的信念),就會自己標榜是一
個自由的思想家、自由的信仰者。這是中了新派、自由派的毒。

 今天,福音派面對的挑戰就是這些。一方面,我們要承認聖經裡的教義是教會裡所承認
的;同時我們堅守,只要這些教義是表達了聖經所教導的,我們就有義務去相信它。

第5講 教義的三個特點(續)| 林慈信牧師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5講 教義的三個特點(續)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


 A. 「教義」這名詞(The Name ‘Dogma’. )
 B. 「教義」的一些特點(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Dogmas’)(續)

 1. 教義的內容來自聖經(Their subject-matter is derived from scripture.)


(續)

 上一段我們講立敕爾(Ritschl)對教義來源的看法。我們看到,對他來說,信心不是我
們的思想去認識神的話裡所啟示的真理,乃是主觀的信心。「人不能認識神,除非神藉
著信心反映出來,而這種實際上的,就是非理性的知識,就在教義上表達出來。因此,
教義不是我們信心的物件或者是內容;」不是的,是信心的表達,這是自由派神學對信
心的看法。「信心成為神學或者教義的來源。」

 「這就是說,黎赦爾的神學是拒絕、否認了宗教改革時期的教義觀。宗教改革的教義觀
(就是我們的教義觀)乃是說,我們把聖經裡面的真理整理出來,叫做教義。」他們不
是的,他們說,教義是信心的表達。「所以,黎赦爾的教義觀,是從基督徒的信心那裡,
用一些比較猜測性的方法去決定教義的內容。這一派的其中一位學者 Lobstein 說:教義
就是基督教的信心的科學化的解釋。」

 「荷蘭有一派的叫做倫理派,也是差不多的。這一派有一位叫做 D. Chantepie de la
Saussaye(法文名字),他的講法跟立敕爾派差不多的。這荷蘭文翻成英文是這樣說的:
教義是在生命之後,也是透過生命而興起的(Doctrine arises after and through
life. ),」聽起來很美的…,「就是當這個真理成為人靈魂裡的生命時,人思考反省真
理之後所結出的果子,(It is the fruit of the mind reflecting on the truth, when that truth
has become life in the soul.)。」聽起來好像,上帝的話語在我們心裡面成為生命。

「另外一位 Is. Van Dijk 是這樣說的:假如我們要對教義下定義的話,教義就是透過人理


性的語言,來表達一種教會生活裡面有的一種關係,這種嘗試的結果就是教義(If we
had to give a definition of dogma, we would do it as follows: Dogma is the fruit of the
attempt to express a certain relation of the life of the church in the language of the
intellect.)。」

 2. 教義乃是教義式反省的結果(Dogmas are the fruit of dogmatic reflection.)

 好,剛才我們講教義的內容肯定要來自聖經,不然的話不配稱為教義。現在我們從第二
個角度來看。是的,教義的內容來自聖經,來自神的話。第二,教義乃是因為我們面對
聖經,做出教義式的反省,結果就有教義了。「我們在上帝的話裡面所啟示的真理,做
出反省(but obtains them by reflecting on the truths revealed in the Word of God),然
後結出的果子就是教義。」

 下面這一段是伯克富所講的,講完之後我會給它一個更好的解釋。他說:「基督徒的意
識,不單單是領受真理,且心裡面有一種壓不下去的渴慕,要重新表達聖經的真理,同
時要看到聖經這個偉大的統一性。(The Christian consciousness not only appropriates
the truth, but also feels an irrepressible urge to reproduce it and to see it in its grand
unity.)是的,是理性帶領著這一種反省,但是,這種反省並不完全是理性的,也是用上
我們道德的意志和情感。因此,人的悟性、人的意志、人的情感(知、情、意),就是
全人,都用上了。所有他靈魂的能力和他裡面的生活,都貢獻於最後的教義的結果。而
且不單是個別的基督徒,而是整個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之下,來做這種反省的工作。只有
一個屬靈的人,才適合做這種教義反省的工作;而他必須要與所有的眾聖徒交通、合作,
才能看到真理的整合、整體性。當聖靈帶領教會來反省真理的時候,這個真理就會在教
會的意識裡成型,慢慢地結晶,成為一些教義上的觀點和宣告。如此,教義的形成,就
不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下面還有一段等一下我們再講。

 前面這一段,他說基督徒情不自禁地要把真理整理成為系統。我覺得伯克富這裡還是受
了一些理性主義的影響。我想,我的老師傅蘭姆(John Frame)會這樣來講:聖經是神
的話,神的話有祂的權能(authority and power);而聖經裡神的權能、權柄,不僅僅
是管理我們得救和成聖的,不僅僅是管理我們靈修那個層面,也管理宇宙人類所有的專
業、所有的行業,宇宙人類裡所有的社會、民族、國家,我們人生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所以,當我們人去讀聖經的時候,解釋神的話(聖經)和應用神的話是同一碼事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the same thing)。

現在讓我解釋。我們在讀歸納式查經法的時候,我們都就知道查經法有三個步驟:第一
是觀察,第二是解釋,然後是應用。傅蘭姆在這裡要表達一個要點:解釋和應用是同一
碼事。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每一個人都來自某一些的文化背景,我們都有生活上不同
層面的責任和需要。好,我們現在來到聖經面前。聖經是神的話,是創造天地的主的話
語,而聖經的權柄是要管理、要牽涉到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層面、所有的行業和專業的。
所以,我們接觸到神話語的時候,就馬上接觸到神話語的能力。而神話語的能力,可能
審判我們,可能賜福給我們。我們現在暫時不談審判的那面。當神話語的權能發揮出來,
我們也降服在神話語的權柄之下,這就是應用聖經。正確的解釋聖經,同時是順服聖經
怎麼發揮神話語的權柄。所以,讓神話語的權柄發揮出來--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思
想。不論什麼行業、什麼民族、什麼層面,當神的話語發揮出來,來管理、改變我們的
時候,這個就是聖經的應用。聖經的應用不僅僅是我們絞盡腦汁解釋了經文之後,我們
再來幾個小小的應用,說,這個禮拜,我們要怎麼怎麼做。不是這麼簡單的。解釋聖經
和應用聖經是同一碼事,因為真正的、正確的解釋聖經,就是讓聖經來管理我們、來改
變我們--在每一個層面、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民族。
為什麼我把這一段插在這裡,因為這裡的題目是:教義乃是教義反省的結果。是的,沒
有錯,我們讀聖經,需要反省。反省什麼?反省聖經的權柄怎麼發揮,怎麼發揮在我們
身上、在我們的教會、在我們的社會,在我們的生活。所以,解伯克富《系統神學》1:
導論(上) 林慈信導讀釋聖經和應用聖經是同一碼事。教義就是應用聖經的結果。甚至
乎,我們可以說,教義就是應用聖經的一種(The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ripture)。那你說,我以為系統神學是解釋聖經。是的,我們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
解釋和生活拉在一起,解釋和現實拉在一起,解釋和聖經在我們生活每一個層面的權柄
拉在一起。解釋聖經不僅僅是一個理性上的遊戲,不僅僅是一個思想上的遊戲。真正的
解釋聖經,就是讓聖經的權柄發揮出來,就是我們降服在聖經的權柄之下。而聖經的權
柄,絕對不僅僅限於我們個人的成聖--那個個別的與主的關係。聖經不僅僅是講這些,
聖經是天地的王怎麼來管理全宇宙祂的曉諭。

好,下面,伯克富繼續講,他說教義是教義反省的結果。他說:「教義的形成,不是短
暫,也不是簡單的過程。往往都是由一些長期的神學爭辯所決定的。而這些爭辯,往往
不太造就信徒的靈命。因為他們常常有一些人為的、一些的敵對、一些的衝突。」但是
這些教義的爭辯--比方說,在教會歷史裡面,頭兩個世紀最重要的爭辯,就是諾斯底
主義。這個跟我們今天完全是有關係的,我們不要以為以前的歷史只是在圖書館裡面,
堆滿了灰塵的書裡面的內容。不是的。諾斯底主義就是我們今天新紀元運動背後的一個
思想。這是一個爭辯--諾斯底主義。所以,早期的教父在第二世紀就站起來反對諾斯
底主義。到第三、第四世紀,亞流派,結果亞他那修站起來宣講《尼西亞信經》:維護
三位一體,耶穌基督完全是人、完全是神。後來奥古斯丁跟伯拉糾的爭辯乃是說:救恩
完全是出乎神的恩典,人人的好行為是沒有貢獻的。馬丁路德的爭辯是:人的得救不是
靠守聖禮。天主教不可能把救恩掌握在他們的手上,一滴一滴的頒發給信徒;神的恩典
是藉著信心直接領受的。我們因著信,上帝把耶穌基督的義歸算給我們。這些諾斯底主
義、伯拉糾主義、天主教,跟馬丁路德等等,都是神學的爭辯。這些的爭辯是很重要的,
因為這樣子,我們就注意到這些辯論的題目是什麼,是什麼問題。

「這是很重要的,我們除了知道這些神學爭辯是爭辯什麼之外,還要知道究竟它的要害
點在哪裡(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of the greatest importance, and serve to focus the
attention sharply on the question in debate, to clarify the issue at stakes,)。」比方說,
我們現在在講《系統神學》的導論:「神學的本質就來自聖經,又是經過反省,又是由
教會來通過」--聽起來好像很枯燥。但是這個要害點在哪裡?要害點就在我們今天的
神學生、神學院信仰的變質。「所以我們抓到神學爭辯的要害點在哪裡之後,要把一個
個問題不同的層面都顯露出來,然後指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to bring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a problem into the open, and to point the way to a proper solution.)」今天
的教會,其實面對著過去所有神學的爭辯,我們是欠他們的債的。因為他們幫助我們,
在瞭解真理上有所進步--今天我們不需要再辯論三位一體,不需要再辯論耶穌是神、
也是人,不需要再辯論因信稱義…等等--很可惜,今天我們要爭辯聖經是無誤的,這
個是很可惜的,因為這些問題以前都處理過的。所以我們要瞭解過去的教義歷史,這是
很重要很重要的。

「希伯爾格(Reinhold Seeberg)告訴我們,教義形成的不同的層面(或者教義爭辯)
是很重要的,他說,『教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上的結構。(Dogma is an
exceedingly complicated historical structure.)它有不同的構成部分;它在來自各方各面
的反對聲音中形成,它又因為各種道德上或者靈修上的需求、刺激,又加上外在的,不
論是來自政治的或者教會的一些處境來形成。然後,它又會戴上不同神學潮流的色
彩。』」是的,教義有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反對聲音,又因為教會的需求,道德上、靈
修上的需求而形成。伯克富繼續說,他說,在教會歷史中,「不是每一段歷史都適合這
種教義上的反省跟形成的。」

 怎麼樣才是一個形成教義的好的土壤呢?他說,「要陳述教義,需要有很深的靈命,需
要有宗教的(就是在主裡面的)熱誠,需要教會願意服在聖經的真理之下,需要有一種
熱愛、去追求聖經真理更多的亮光,讓真理照在各方面,有各種的含義;需要有很殷勤
的解經的功夫,也需要有建構的能力,就是有思考的能力。」再說一次,教義的形成,
需要深的靈命,向主的熱誠,願意服在聖經的權柄下,熱愛看見真理和它各方面的含義,
殷勤的解經,還有建構思想的能力。我們今天廿一世紀的西方教會,是面對一種思想沒
落的世界潮流。所以,不要看我們現在有互聯網,有各種各種的東西,不論中國、美國,
人都能上太空了,科學很發達。其實,人類的思考能力是在下降的。

 「不但如此,還有冷酷的理性主義,還有一種只是注重感情的、情緒的敬虔主義,這些
都是對教義的形成有害、沒有好處的。1938 年時,伯克富就說了,我們這世代有各種的
哲學的猜測,有各種心理學的分析,這些都取代了真正的教義研究。所以,對形成教義
是非常不利的。很少人注意到,好好地反省上帝的話所啟示的真理是多麼的重要。」我
們今天的世代就是這個樣子。其實我想,特別是美國福音派,這些的批評是很適合的。

 我們人必須要把我們的思考,帶到耶穌基督的寶座上,讓耶穌基督奪回我們的思想,來
順服祂。這種的觀念,其實教會普遍是反對的。「普遍來說,教會不贊成、不鼓勵人把
人的思考、人的價值觀、大前提,帶到神的話語下面,向基督降服,讓耶穌基督把人所
有的心思奪回,這樣子來尋求神論、人論、罪論、救贖論、生死的觀念。我們把我們所
有的思想都降服在神所默示的話語的權柄下,而不是降服在有錯的人的理性的發現
上。」就是說,今天人寧願聽專家的講說,而不寧願把人的思考伏在聖經跟主耶穌的主
權之下。這個是 70 年前寫的,今天豈不是變本加厲嗎?教會裡面充滿著世俗心理學的輔
導,充滿著廣告學、市場學的教會增長理論,牧師們都可以去拿一個教牧學博士,大部
分都是在教你怎麼用廣告學…等等。再加上,解經跟神學上的世俗觀念。所以,反過來
說,我們需要降服在聖經的權柄之下。
 3. 教義是正式地由某一個有能力的教會團體來定義的(Dogmas are officially defined
by some competent ecclesiastical body.)

 這一點,可能是我們華人或者是中國教會比較陌生的。他這裡說的是,教會必須有能力
去鑒定聖經真理,把它組織起來,寫成信條,教導傳道人跟信徒們。我們華人教會跟著
某一些的西方福音派,認為教會存在的目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傳福音。很抱歉,宗教
改革以來,不是這樣看的。教會存在的目的:第一,是敬拜神;第二,宣講、教導神的
話,造就眾聖徒;第三,傳福音。也就是朝上、朝內、朝外的。假如我們把所有的精力
都放在傳福音那方面,教會是長不大的。舉個例,比方說宣教,我們以為宣教就是被差
派出去,就是傳福音的。其實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宣教士只要帶領一個人、兩個人、
三個人信主,那裡就有教會了。宣教士的任務就是要教導、造就這些信徒,讓教會長大,
好叫更多的基督徒在那個文化裡面,成為能教導、能關懷、能治理教會的領袖或者是僕
人們。是不是?而且,不但是敬拜、教導,還有傳福音。教會開始存在了,教會必須要
有足夠的能力(competence)去分辨真理。這是以弗所書 4:11-16 保羅所說的:祂所設
立的有使徒跟先知(那是啟示性的),然後呢,有教師、有牧師和傳福音的,為要成全
聖徒,各盡其職,好叫教會長大起來,滿有基督的身量,能夠分辨是非,不隨便的搖動。
所以,教會的成熟是我們每一位信徒的責任,特別是傳道人跟長老的責任。因為,教義
是由教會來鑒定的。所以,教會必須要投資在純正信仰,但是又能分辨真理的神學教義
上,好叫傳道人、長老、執事、信徒們都能夠長大,能夠分辨真理。

 我再說。所以,教義是來自神的話,經過反省,然後由教會整體的來鑒定而
定義。這樣子,教義就形成了。關於第三點,我們下一節繼續。

第五講之問題與回答1:三位一體、預定與
自由意志、教會靈恩化|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五講之問題與回答1:三位一體、預定與自由意志、教

會靈恩化
Q1:最近美國又有些人開始說,三位一體的教義不是絕對的。因為教義不是絕對的,
是有偏差、有誤的,所以從聖經來反省三位一體的時候,聖經並沒有教導三位一體這樣
的教訓。他們說,三位一體不符合邏輯,聖父是上帝,聖子是上帝,聖靈也是上帝,但
只有一位上帝,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A:你知道是哪些人在講嗎?

Q:聽說有一本書叫 “ The Shack” (小屋,按:此書非常的後現代,雖然也講十架神
學,但不信三一神的十架拯救,不接受基督為我,只講基督與我。它所講的十架神學,
是因受苦稱義的人學。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人生只有悲苦和絕望,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公義,神也不是榮耀、公正的)。

A1:好,沒有錯,教義不是絕對的。你說,最近美國有人在講三位一體,首先教義是
不符合邏輯的,然後聖經也沒有講,是嗎?一個是不符合邏輯,一個是聖經沒有說三位
一體--教義不是絕對的,聖經又沒有講三位一體,它又不符合邏輯。

沒有錯,教義不是絕對的。但是看你這句話是用甚麼聲調來表達。「教義不是絕對的,
你扔掉它就好了。」「傳統的聖詩不是絕對的,扔到垃圾桶、放到博物館。」你可以這
樣來講,教義不是絕對的。或「教義不是絕對的,最重要是耶穌與個人的關係,神學是
沒有用的」,你也可以這樣來講。或者你可以這樣說,「是的教義不是絕對的,唯有聖
經才是絕對的。」雖然我們不是天主教,不會把教會傳統與聖經並列。但是聖靈不是從
來不光照教會。在不同的時代,聖靈的確有光照教會,所以特別是大公教會,就是當時
全世界的教會聯合起來,所定的教義,是不容我們後人、今天的基督徒來忽視的。這就
是為甚麼我們教會必須要成熟。

 不成熟的說法就是我們不要讀這麼多的神學,直接敲耶穌的門就可以了。這是天安門事
件之後海外中國大陸很有名的基督徒領袖(按:指遠志明牧師),所講的話。他讀了神
學等於沒有讀,只是讀了老子兩年,所以結果就說老子跟聖經是並列比較的,「我們要
直接敲耶穌的門,兩千年的神學都不要了」。這是極度不成熟的看法。歷史上這種的人
被稱為「復原主義」(Restorationism)。就好像啟示錄寫完之後就等到你出生,中間甚
麼事都沒有發生過,或等你教會的牧師傳道人領袖出生,然後中間是空白的。

 不是的,聖經寫完之後,聖靈沒有停止工作的。聖靈沒有賜下新的啟示,(我們不是極
端的靈恩派,認為聖靈繼續賜下新的啟示),聖經是寫完的,但是聖靈繼續光照教會、
帶領教會進入到真理。在這裡面,教會怎麼回應聖靈之光,有錯誤的、有不順服的回應,
也有好的、順服的回應。所以教會整理出,比方說三位一體,是因為當時有亞流派。亞
流派是第三世紀下半。在亞流派之前兩三代,就有教父俄利根。俄利根可能是當時最聰
明的牧師,他在埃及教義學校當院長,他讀了很多的哲學的,是非常聰明又熱愛哲學的。
他也不甘心基督教被學術分子所鄙視,他要把基督教帶到學術界知識分子的殿堂裡。結
果他為了時髦,為了向知識分子傳福音,就曲解了聖經,也把基督教的教義給曲解了。
俄利根之後兩三代,就是亞流。所以三位一體的問題是教會裡面某些的傳道人過分的注
重哲學,而曲解了聖經之後,引致異端的興起。亞流就是不相信耶穌是神。結果教會的
傳道人起來反省三位一體的教義。

沒有錯,三位一體是不符合人的邏輯,這理由我們基督徒都會說、都會掛在我們的嘴邊,
「那是我們的理性有限。」是的,沒有錯。但是範泰爾會說:「是因為我們的理性有限,
而且是墮落的。」所以墮落的理性肯定想不通,「怎麼三又是一,一又是三呢?」其實
我們搞不通的三位一體,是解決了希臘哲學的「一而眾,眾而一」(One is many. Many
are one.)的問題。今天我們在這裡不去解釋這個問題。

 沒有錯,邏輯是不可能解釋三位一體的。那是因為邏輯不是上帝發明的。邏輯是罪人發
明的,他的名字叫做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他不是基督徒,他是異教希臘很有名的哲
學家。邏輯不是上帝發明的。上帝的邏輯是要來審判亞裡士多多德的邏輯。而我們基督
徒信主之後,心意更新變化。聖經所宣告的,你說,三位一體,聖經沒有講。好,聖經
有沒有講父神是誰?有。聖經有沒有講耶穌是誰?有,耶穌「與父原為一」(約 10:30,
子與父本質上相同);「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正是父獨生
子的榮光…」(約 1:1,道與神面對面地交談,道的本質就是神,道就是子)。聖經裡面
有沒有講聖靈是神?有啊。聖靈說,聖經說,神說,都是同等的。你的身體聖靈的殿
(林前 6:19)、是神的殿(林前 3:16-17;林後 6:16)、是主的殿(弗 2:21)。

父神是神,聖經有講的。聖子是神,聖經有講的。聖靈是神,聖經有講的。很明顯的,
父不是子,因為父向子講話,子向父講話,不是自言自語。

子跟靈也不一樣。主耶穌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
你們同在。…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
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 14:16、26)「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
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約 15:26)所以靈不是子,靈也不是父,是父和子
差遣的。父不是子,子不是靈,靈不是父,聖子耶穌受洗的時候,聖父說:「這是我的
愛子,我所喜悅的」,聖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太 3:16-17),這些都是聖經有
的。

 父是父,是子之父,子是父懷中的獨生子,父在永恆裡是子之父,不是我們地上的父子
關係,是在永恆裡的,不是父親有一天起來說,我生了孩子,就生了。不是這樣子的,
不是這碼事的。「太初有道」,就是子是沒有開始的,在起初就已經無始無終的在永恆
裡存在。子是子,不是女兒,是父的子,所以耶穌說:「我的父,你們的父;我的上帝,
你們的上帝」。耶穌說:「我是父的獨生兒子,你們都是收養收納的、撿回來的」。子
是父之子,是永恆裡為父之子。這些聖經有沒有講?有啊。
聖靈由父而出,由子而出。這些都有聖經的根據的。加起來就三位一體了。你不喜歡三
位一體這四個字沒有問題。這四個字是聖經沒有的。三位一體(the Trinity)是特土良
(Tertullian)開始用的。你不用這四個字沒有問題,不過講起來就要囉嗦一點,就是
「父是神,子是神,靈是神。父不是子,子不是靈,靈不是父。父就是父,子就是子,
靈就是靈。父是子的父,父在永恆裡是子的父。子是父的子,子在永恆裡是父的子。靈
由父、由子而出。但是一位神的三位。而父子靈每一位都有神的屬性。每一項神的屬性
都包含了其他的屬性」。你要講這麼多話,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三位一體。每一句話也都
是聖經裡面有教導的。所以說「三位一體不是聖經裡的真理」,是很幼稚的說法。

 這等於也說,「因信稱義」這四個字聖經裡沒有。是,但是聖經裡面有說,「神的義,
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這就是因信稱義。還有,「完全墮落」這四個字聖
經裡沒有的。但聖經說:「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本為可怒之子」(弗 2:1、3)、
「所有的義都像汙穢的衣服」(賽 64:6)、「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耶 17:9),這就是
完全墮落的意思了。所以聖經沒有明說那句話,不等於聖經沒有講。

 三位一體不符合邏輯,那是因為我們的邏輯不靈光,而且是墮落的罪人發明的。難道聖
經是反邏輯嗎?我沒有這麼說,我是說,神的邏輯是超過人的邏輯。神的邏輯分兩種:
一種是神自己是怎麼想東西,那是我們不能透知的;另一種是神啟示我們要怎麼思考的,
那是聖經有的。我們要相信神是創造萬物的、是超乎時空,且神具體的來到這個世界上,
所以我們會認識神。

所以,對三位一體的教義,我並不稀奇美國有基督徒或自認是基督徒的反對聲。今天美
國是耶穌基督真理的光照得最不光亮的地區之一。我是住在美國的。美國的教會是最軟
弱教會的地區之一。你說,哪裡照得比較亮?非洲照得比較亮。有些國家有百分之八十
是基督徒。是,你把那些掛名的、民間宗教的減掉,還有百分之六十。

 那美國的福音派教會裡面的青年人,百分之九十一是不相信宇宙裡面有絕對真理的。我
們不是亂說的,是《鐵證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的作者
麥道衛(Josh McDowell)研究出來的,而且這是 2002 年的數字。美國是一個全球耶穌
基督教會最弱的一環之一。比美國更弱的就是加拿大跟歐洲。所以我們亞洲、非洲的基
督徒們要興起。

 比方說,2008 年(按:全球聖公宗前途會議 Global Anglican Future Conference,簡稱


GAFCON)八間美國保守派教會離開了所屬的聖公會,因為聖公會按立了同性戀教區主
教(按:2003 年,按立羅賓遜 Gene Robinson)。聖公會是主教制的,這些教會就投奔
非洲尼日利亞某一個主教收養他們,尼日利亞主教就派一個美國主教來作宣教士主教
(missionary bishop),意思就是說,今天非洲教會在真理上比美國強又站得穩。這是
很好的一個例子。我們中國家庭教會有一天要向美國傳道的。那日子已經到了。中國、
韓國、非洲、某些南美洲的教會,我們要成為全球耶穌基督教會的榜樣、帶領大家走過
廿一世紀。

我不是說美國沒有好的、愛主的基督徒。我也不是說美國沒有少數幾間好的神學院。但
美國有很多很爛的出版社,他們只會把獎章貼在一本書的封面上,然後台灣跟香港的出
版商就搶著翻譯他們的書。其實不過是廣告費花得多一點而已,也有的獎牌是他們自己
造出來的。所以在教義上,美國發生這種的事情,不稀奇。你可以看著未來的十年,每
一項基要的教義都會在美國有反對的聲音。

神是無所不知的。這些事也都老早就有了。1994 年 IVP Academic(校園團契出版社)
出版了 “THE OPENNESS OF GOD”(《神的敞開性》)。比方說,你去輔導一位犯
癌症的、快要死的人,他說,「他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你說,「是的,明天對你來
說是敞開的、是未知的。但你知道嗎?對上帝來說,明天在某一個程度上也是敞開的、
也是未知的。」就是上帝不是無所不知的,這是「開放神觀」(open view of God)。
這麼大膽的話是誰說的?克拉克·賓諾克(Clark H. Pinnock)。他是加拿大浸信會的神
學家,以前是很保守的神學家 1977 年出版過 “A DEFENSE OF BIBLICAL
INFALLIBILITY”(《聖經無謬無誤的辯護》)。可是變變變,到今天,他說,神不是無
所不知的。

還有,「教會太注重贖罪救恩了(too atonement),不要講這麼多贖罪」,這話也是某
一個離開正統的神學家講出來的。因為從康得、士萊馬赫、巴特,很多代下來,一直演
變到了今天,福音派的招牌已經被別人搶去了。所以我們真正相信聖經默示無誤的要聯
手起來。可能我們在某些的問題上還是不同意,比方說,有三元論的、有二元論的;有
的是滴水禮的、有的是浸水禮的;甚至有的是講預定論的、有的是講自由意志的;但是
所有相信聖經無誤的必須站在同一陣線。

 各位,我們正在被邊緣化。剛才我講的不過是福音派和自由派的;還有更邪惡的,就是
自由派最兇惡的動機就是要把我們正統的基督教邊緣化成為異端,要把異端的諾斯底派
(Gnosticism)說成是基督教。這是自由派神學正在做的,所以「說三位一體不是基督
教的教義」等等,我不覺得稀奇,因為美國增長得最快的就是異教(paganism),就是
約翰福音寫的時候的那些異端--不相信耶穌是道成肉身的諾斯底派--今天正是自由
派神學家裡面最時髦的一個趨向。

所以我們要研究早期教義史,包括諾斯底派、亞流派,也就是在啟示錄寫完的那兩百年
的教會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今天那些異端正在復活,且早晚吹到我們的教會來。中
國大陸的人很聰明的,今天紐約出版了甚麼書,明天在北京就有人在讀了。所以不要以
為這些都是外國發生的事。中國是對西方思想最敏感的國家之一。當然是少數人,但是
這些人讀了之後就開辦神學課程,因為是在知名的大學裡開課的,當然就很多人、甚至
傳道人為了進修就跑去讀了。這所造成的影響不可謂之不大。
Q2:長老制和改革宗聚會強調預定論的教義,反對這教義的也從歷史中找到他們的依
據,他們說預定論是到奧古斯丁,主後四百年,才被接納的。第一到第三世紀的時候,
是比較強調人的自由意志,不強調神主權的恩典。在方法論上他們說的,也符合了信徒
的經歷,就是有一些人會不信主。然後他們也說,如果教義是需要群體的接受,不相信
預定論的,也是有很大部分的教會接納這觀點,然後它也是符合理性和聖經的依據。這
按照老師剛剛說的,歷史、經歷、教會的接納、理性、啟示,他們似乎都找到依據,如
此我們要怎麼樣來看這個事情?

A2:假如是提出人的自由意志,說這是符合基督徒的經歷,首先我們就來談基督徒的
經歷。基督徒的經歷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沒有人願意辭職,從寶座上跳下來,除非聖
靈感動我們,否則每個人都想做自己的主宰、自己的上帝。這正是自由意志論說背後的
真相。為甚麼這麼吸引人?因為我們不要從寶座上下來,乃是想自己做主。這自由意志
其實不是在討論:人是不是自己選擇信耶穌?討論的是:人是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這
是第一件。

你說,第一到三世紀比較強調人的自由意志。我大概懂他們的這些方法論,其實跟我們
的很像,所以我們要從他們的內容來批判。他們的內容講的自由意志,其實在歷史上我
們知道的自由意志的爭辯,不是在講自由選擇,而是在講人的自主。也就是說,反對預
定的人,(我不是講一般那些不加思索、話放在嘴邊說我不喜歡預定的人;我是指那些
經過思考、而反對預定的人),他們知道箇中問題,但是不願意把人的獨立自主放下。

 第二,關於神的主權、神的預定、神的揀選,聖經是明明教導的。而自由意志是聖經沒
有的。特別是自由意志所代表的獨立自主的觀念,聖經有(例如:任意而行、妄自尊大、
任意妄為、自高自大),就是罪的定義,是被責備的。自由意志,假如是指人的獨立、
離開神,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的話,這剛好就是罪的定義。有的時候我講完神學之後,
有些學生說,我還是相信自由意志。對的,人是很固執的,人是寧願自己作主的。耶穌
基督、保羅絕對教導預定,摩西五經中也一大堆預定、揀選的經文。你從創世記到啟示
錄慢慢讀,那裡有說人是完全獨立自主的。

我再說一次,真正的亞米念主義或伯拉糾主義所講的自由意志不是講今天你選擇穿白衣
服,明天你選擇穿黑衣服。不是這個意思。好,我選擇信耶穌,連加爾文主義也相信是
你自己要選擇信耶穌的。辯論不在這裡。辯論是在:他們說,人的每一個動作是完全沒
有任何先決的因素的(no predetermined factor),譬如:「我現在把一支筆拿起來,這
個動作是一點都沒有別的因素影響的」。這是一個很荒謬的說法。第一,我這個人是活
的、不是死的;第二,我看的見這支筆;第三,我的手可以拿起這支筆;第四,有光線
使我看見這支筆;第五,這筆是有重量的,要是空的,我就拿不起來;還有,我喜歡、
我決定拿這支筆。這喜歡和決定的背後就是我整個人一生的個性等等。一個人拿起一支
筆來,這個小動作本身的背後就有一大堆先決的因素的。自然界的人類就是活在這些很
複雜的因素的互動網裡面的。所以亞米念所講的這個自由意志,不是這麼簡單的在講一
個人選擇信耶穌或不信耶穌。不是的。他是在講:歷史上人類的每一個動作是沒有任何
預先決定它的因素的。各位,人類沒有一個法庭是用這種的自由意志觀來審核、審判被
告的,上帝也不是這樣審判人的。所以亞米念自由意志觀的背後是一個完全猜測的、人
類法庭都不用的一個觀念,是完全的虛幻。

 好,你說,你對亞米念這麼兇,你公道嗎?好,請你參看一本書,這本書名是《我為甚
麼不是加爾文主義者》(WHY I AM NOT A CALVINIST.),是由艾斯博瑞大學和神學院
(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就是亞米念主義的大本營,一位亞米念神學家和一
位大學教授聯手寫的。他公開的承認他們亞米念主義的背後就是「自由意志觀」
(libertarianism);我把它翻成「隨意自由意志觀」、「隨意觀」,就是人的選擇是沒
有任何先決的條件或因素的。所以,我這樣說好了。今天有很多採取這些方法論的,他
們總稱為「後保守福音派」,就是要把宗教改革以來,堅守真理、駁斥自由派,與自由
派爭辯的這種精神,完全打掉。他們說:「戰爭已經打完了(The war is over.),你還
要打自由派幹嘛?自由派跟福音派、跟基要派,都是在堅持真理。自由派有自由派的說
法,基要派有基要派的說法,其實你們都是在講理性上的真理,都沒有道理。其實真理
是全體所肯定的,是部落的宣告,不是相對的。」他們就是要把整個教會解釋真理、反
省、建立教義,然後排除異端的任務,包括過去的歷史,和現今的,都打掉。這是「後
保守福音派」正在做的。他打倒這些之後用甚麼取代呢?他不會告訴你的。為甚麼?當
然是用最新的神學學術了。其實就跟天主教的做法換湯不換藥一樣。天主教是把教會的
傳統提到聖經這麼高,今天的神學家是把神學的最新潮流提到聖經這麼高。但他們一而
再使用的口號都很相似的。所以我們不能正面的去駁倒它,我們要抽他們的底牌--他
們正在做甚麼?他們怎麼看教會過去的歷史?他們用的神學大師是誰?他們的方法論是
來自哪些思想家?--才能釜底抽薪。今天的基督徒比六十年前宋尚節博士時代難得多
了。因為宋尚節時代的自由派是很明顯的--聖經錯了,神蹟沒有發生的,耶穌搞錯了
--你一聽就知道是錯的;今天的,你一聽聽不出甚麼來的。他們甚至會用歸納式查經
為招牌,建立一個基督的事工,但背後都是新派神學。就是這麼的陰險的,但正發生在
我們周圍。

Q3:我問的問題是有關一些傳統教會的一些變化,我是說一些長老會的長老已經比較
靈恩化,據說他們也允許自己去參加、甚至允許教會裡的人去參加靈恩派的培訓班。這
些培訓班是以聖經教導的方式去吸引人,然後我就覺得很不可思議,為甚麼傳統的長老
教會會對這些很寬容,然後自己也開始接受。要怎麼解釋、要怎麼面對這種現實呢?

A3:首先,我要先表態我對整個靈恩運動的立場,然後再回答這個問題。我不認為世
界上每一個靈恩的信徒和傳道人都是異端。但是靈恩運動裡面有很多的危險,也有很多
的靈恩派絕對是解經解錯的。但我不會說每一位靈恩的牧師都把聖經完全解錯。所以,
對一般的靈恩派,(因為我也認識一些溫和的靈恩派教會),我是屬於同情他們的批判
者或批判他們的同情者。請參考巴刻寫的《活在聖靈中》,這是非靈恩派評論靈恩派最
中肯的一本書,再沒有更溫和的批判靈恩派的書了。 一個教會是傳統的,不論哪個宗派,
(總之不是神召會),她的領袖們帶著信徒去靈恩的培訓班,最妥當的方法就是換招牌,
就是從某某宗派換成葡萄園或某某宗派。這是最誠實的作法。要不,這就證明唐崇榮牧
師為甚麼常常很激烈的批判靈恩派。唐牧師批評靈恩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動機,是因為
他們分裂教會。這當然不是唯一的一個批判,只是其中一個。唐牧師喜歡這樣看一個運
動--他喜歡看一個運動長遠的影響是甚麼。神召會在 1950 年代的確是分裂教會的。但
今天神召會,也就是靈恩派的第一個逼迫運動,已經成為福音派的一部分。你知道新加
坡的一個神學院其中一個神學教授是完全不贊同那種 “love Singapore” 的靈恩運動的
(美其名,說是合一運動)。靈恩派有很多種的,有些是比較像我們福音派的。

假如說一個傳統非靈恩的教會願意基本上全盤的接受靈恩派的話,假如整個宗派都在換
的話,最好換一個名字。我並不反對靈恩運動在全世界存在。我是美國公民,我相信宗
教自由,解錯聖經的人或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人都有權力活在地上,信奉他們的宗教。但
不等於我要參加他們的宗教。我不認同也不支持我的會友去參加他們的活動,但是我們
要有一種和平並存、成熟的看法。假如有一些的運動是來改變一個教會的話,講得不好
聽的,就是搶羊;講得好聽的,就是轉宗教信仰(conversion),轉教,改教,(轉
會)。所以最好的做法是非靈恩和靈恩和平共存。很不幸的,贊成靈恩的、鼓吹教會變
成靈恩的,遠超過非靈恩的跑到靈恩那邊搶他們的羊。我不是說只有靈恩的來改變我們,
但事實上是如此的。 你看我好像站在一個超然的地位,冷酷無情的觀察,但是教會歷史
告訴我們一些東西,我們是要去思考的。很多時候我們活在一個情況裡,假如一個教會
她的整個的方向都改了,她又不換招牌,而你的信仰是屬於那個教會原來的標籤所代表
的,無論是哪個宗派,假如是這樣的話,歷史上告訴我們很機靈的作法:一種是呼籲教
會悔改,一種是經過長期的互動交通,而教會已經走向另一個方向、跟你所信的是很明
顯、激進的不同的話,其中一個最可行的做法,就是流淚低頭離開,而不是拿著旗子、
喊著口號離開。我覺得人生的年日很短暫,我不太願意長期花我的精力在教會的內戰。
假如有一段時期,兩三年,你本身就是領袖之一,你總得對你所在教會負的責任有所交
代。你不是說,今天我不喜歡靈恩,我明天就走了。沒這麼簡單,你又不是剛剛信主的,
你在教會有一些責任。所以可能經過一段時期,你能夠做的,你謙卑的、有愛心的、溫
柔地去做,做完之後,安安靜靜地流淚低頭離開。

介紹一本書給大家看,可能已經絕版了,但圖書館裡可能會有的,《眾目睽睽下的今世
教會》(THE CHURCH BEFORE THE WATCHING WORLD),薛華(Francis August
Schaeffer)寫的。薛華這本書是寫給我所說的這些宗派誕生的 1971、72 年。當時我們
這個改革宗的長老會(PCA)是從美南長老會分出來的。薛華是為經過了三十多年呼籲
美南長老會回到聖經的權威失敗的這一批長老會教授而寫了這本書。他說,你不要像 193
0 年代基要派這樣的喊著口號的,你要低頭流淚的離開。是的,真理是要持守的,但愛
心也要持住。就是你不要老是去弄斷那些跟你信仰一樣、但不願意去離開那教會的弟兄
姊妹與你的情感。所以事情有兩方面,一方面你怎麼看一些你覺得是錯誤的信仰;第二
是你怎麼去看那些跟你是同道、但他不願意離開的那個教會。那個問題可能更複雜。所
以兩層的問題:真理和愛是要並重的。

我知道、也承認,很快的將來或日子已經到了,今天非靈恩的教會已經是基督新教的少
數。我不會覺得讓這個數字決定我怎麼生活,反而我會歡迎那些在靈恩教會耗了多年之
後肚子餓的羊,我們來做一些跟進的工作。一個沒有系統教導神的話語的教會,早晚羊
會去找別的地方吃草。我不是說靈恩教會不教導神的話。有一些是非常注重解經講道的,
像葡萄園的母會,你去早堂敬拜,跟別的靈恩派教會的聚會沒有兩樣,有說方言、祈禱
醫病的;但其他堂則是去餵飽羊的。所以,我不是說每一個靈恩派教會都是那樣,因此
我們要分辨。但是,的確有很多的弟兄姊妹在這種情況之下是飢渴的。最後我說一句話,
假如你我是基要派的信仰,但你我不懂得怎麼跟靈恩派的人講話的話,那你在主內的朋
友一定會很少的,現在已經是了。

 我沒有說所有靈恩派都是純正的;我也沒有說所有靈恩派都是異端。有一次我從馬來西
亞坐飛機要到新加坡,隔壁是基督徒旅客,我事後才感受到他的靈恩。他問我是做甚麼
的?他馬上就寫,你要去新加坡,你要認識這個人,他就把他的朋友介紹給我了。他們
很樂意幫助人的,熱愛工作(love working)的專業人士。

我們要學習他們做得對的地方,不是他們的信仰。其他方面,他們的確是有些事情做得
比我們好、比我們強的。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和學習,他們做對的是甚麼,我們就能夠成
長。我們自己要學功課。

我們不鼓勵弟兄姊妹參加靈恩的聚會,但是不能說全部靈恩派都是異端。那個姿態很重
要,就是說有些地方我們是可以合作的,就像我們跟世人一樣。我住在美國,假如你要
反對同性戀的婚姻,當然是跟靈恩派合作,要不你還能跟誰合作?當然,首先是靈恩派,
然後才是新派,然後才是佛教、摩門教等。我們活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裡面,誰是你的同
伴?在公民的道德上,靈恩派還是跟我們最靠近的,對不對?所以為甚麼我們要讀系統
神學呢?我們在教義上要層次分明,有些東西是完全不能妥協的,你總不能認為魔鬼教
是你的弟兄姊妹啊。我們所在的世界是有魔鬼教、有異教的、搞藝術的。這是中學生就
懂得的。但是在一些比基督教更廣的範圍裡面,他們(靈恩派)可能是我們最靠近的夥
伴。可能有一天你到荒郊野嶺去宣教,你的孩子病了,是靈恩的醫師來醫你的孩子。可
能有一天你的女兒嫁給了靈恩派的執事。我們要思想這些問題。這個世界在變,而他們
人數比我們多,所以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會通婚的。是不是我們要好好的想一想?是的,
真理上我們不妥協。我們也不要我們的信徒去參加他們的聚會,但是我們要正面的表達
我們活潑的敬拜、充滿信心的禱告,我們也要好好的系統教導真理。

第五講之問題與回答 2:教義與生活|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五講之問題與回答 2:教義與生活

Q:您曾經講到,教義、信條都是非常的重要,我們也認同這一點。但是這些反對在教
會裡推廣教義的人士,他們又有另一種看法或者一種觀察,就是看到那些非常重視教義
的教會,他們的信徒的信仰生活,在實踐當中卻常常跟他們的信仰會有隔離。就是,雖
然他們有純正的信仰,但是在信仰生活當中卻出現教條化,或者律法化,或者說缺乏信
仰的活力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如何來看待這件事情呢?

A:很重要的問題,所以請你重頭再講一遍。很長,但很重要。

Q:我只是說,那些反對在教會裡推廣教義的人,他們有這樣的觀察,就是那些持守純
正信仰教義的教會裡信徒的(信仰)生活卻非常缺乏活力,或者是走向冷漠,甚至律法
化。怎麼來看待這件事情,或者怎麼來調和這件事呢?

A:是。首先這個問題背後的假設,就是:這是強調教義的教會獨有的問題,這是第一點。
他是把這個強調純正教義的教會裡面的兩個現象對立起來:一個是強調純正的教義;第
二是生活與教義不調和、不一致。簡單的說,是律法主義,或者是虛偽。

 首先我們要更廣地來看,就是說,我們所信的和我們所做的不一致,其根本的問就是罪,
或者說肉體的敗壞。罪和肉體的敗壞,絕對不是純正信仰、強調教義的教的專利品。那
些反對教義的教會,他們也有一套教義的,不過他們不稱為教義而已美南浸信會是最好
的例子。美南浸信會是反對教條的,但是他們網站的宣言裡面,說完反對信條之後,馬
上就來三段的信條,不過他們不叫「信條」,叫「見證」。所以,反對教義或不反對教
義的教會都有教義。

 第二,每一種的教會,假如面對聖經的教導的,都要承認我們的成聖是絕對的不完全、
非常多的虧欠,所以純正的信仰要加上純正信仰帶來的悔改——我的意思是說經常的悔
改。沒有一個教會應當宣稱,有了純正的信仰,就肯定有完整的、聖潔的生活。完整的、
聖潔的生活就是不斷的悔改,不斷地讓聖靈工作,這是聖靈工作所帶來的。不過,不純
正的信仰或者反對信仰帶來的禍害,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剛才我說,這個問題背後的假
設是:把純正信仰或者強調教義的教會,本身的教義和本身的生活對立起來。那我們說,
這是每一位基督徒,每一個教會都要承認的:沒有一個教會是完全的。
 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問,究竟我們對「聖潔」或者「信仰與生活一致」的定義是什麼?
「什麼叫做虛偽,什麼叫做真誠」?假如我們很簡單地去看那些強調信仰的教會,他們
的信仰和生活的話,很容易的我們會落入一種錯誤的思想,就是說:我們對什麼是虛偽,
什麼是信仰和生活一致的標準,講到最後是我們自己、個人來定的,其實也不見得是來
自聖經。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的沒有愛心、不誠實…等等,但是這標準是從哪裡來的?真
的是從聖經來的嗎?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再說回來,與這些強調保守信仰的教會不同的至少有兩種(可能不止兩種的教會):

一種是信仰不純正的:自由派的、新正統的,甚至乎異端的。新派的和純正信仰的教會,
因為是人,和強調純正信仰的教會一樣,按照神的普遍恩典,他們既然是人,都會做出
好行為來的;其實純正信仰的教會也並不是沒有好行為。但是,只有那些信神和神的話
語,且依靠聖靈、照神的話語吩咐去做的 1,在神面前才算是好行為 2。假如信仰是不純
正的,認為基督教信仰只不過是做好人,是道德的重整,甚至乎稱義不是因著信心、是
因著愛等等,他們所帶來的好行為,在上帝面前是沒有價值的 3。因為好行為不能用上
帝和上帝的律法以外的標準來衡量 4。在海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慈濟。每一次有天災人
禍,他們回應救濟的工作,一定是比基督教快的,但不等於說他們的好行為在上帝面前
有什麼價值,這方面我們要研讀羅馬書 2:12-16。

另外一種是反對教義或者是刻意忽略教義的教會。這些我不是指新派的教會,我是指傳
福音的、讀經禱告的教會,但是他們是不注重教義,甚至乎反對教義,或者說覺得教義
的地位是不重要的。其實他們也有他們的教義。然後每一個教會,他們的生活是否符合
神的話語,都是靠神的恩典。

還有一點,是的,強調純正信仰的教會有律法主義這個問題,絕對有。其實這個批判還
不夠嚴重。我們應該這樣說,純正教會的問題,其實我把它說廣一點好了,在每一個基
督徒的心靈深處,都有一些黑暗的角落;這些黑暗的角落是「律法主義」(legalism),
也是「無律法主義」(antinomianism)。

「無律法主義」有兩種:一種是「神學上的無律法主義」:「我們不在律法之下,是在
恩典之下」--羅馬書 6:14 下半節,我們就在那裡大作文章,說我們不在律法之下,在
恩典時期;還有一種是「生活上的無律法主義」:這又分很多種,一種是「放縱情欲」,
另外一種就是「有愛就可以啦」、「你跟耶穌的關係好就行了,就不再考慮謹守神的律
法」。

再回來,每一個基督徒心靈的深處都有黑暗的角落,這些黑暗的角落同時是「律法主
義」和「無律法主義」。這是改革宗神學很重要的一種智慧的貢獻。 我再說一遍,在每
一個基督徒的心靈深處,都有「律法主義」和「無律法主義」同時存在著的一些黑暗。
我們先從「無律法主義」講起。「無律法主義」就是說,教義不重要,神的律法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個人與主的關係。持這種說法的教會、傳道人,或者信徒們,其實他對我與
主的關係有特定的定義的,並不是沒有的。有的在上一代的,「我與主的關係」意思就
是說,每天、一個禮拜七天靈修;有了西方美國的影響的話,可能是在教會很忙碌地、
很積極地事奉。什麼叫「我與主有很好關係」?我不是說我與主有很好的關係不重要,
但是「我們與主有很好的關係」,要有合乎聖經的定義才行,不然的話,是「無律法主
義」。 說「律法不重要,教義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與主的關係」,這些人(就是不注重
律法的人),他心靈不滿足的。你不能夠沒有律法、沒有律例,去與耶穌基督發生親密
關係的。真正的情況乃是說,這些說只要和主有好的關係的人,這種的基督徒他不知不
覺地,就發明一些聖經裡沒有的律法,吩咐自己跟別人去遵行。

剛才我說了,「無律法主義」和「律法主義」是同時發生的。歸根究柢,「無律法主
義」和「律法主義」只不過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表現而已--這個問題是不信
(unbelief),沒有信心。

所以,正確的道路不是「無律法主義」,不是說「我們現在不在律法之下,在恩典之
下」;也不是「放縱情欲」;也不是「只要有愛心」、「只要與神的關係好了」就好了。
不是這個,這個不是正路。

「律法主義」也不是正路。什麼是「律法主義」呢?律法主義,就是在神的律法以外定
一些的規條,來約束眾人的良心,這個就叫「律法主義」。比方說,我們沒有一個基督
徒會鼓勵人抽煙的,抽煙是不健康的,你可以說不合乎基督徒體統,可以說是很壞的見
證,也可以說是絆倒人…等等。但是假如我們說,那個人吸煙,他不可能是重生得救的
基督徒,那個就是律法主義了。我們鼓勵基督徒不抽煙,因為對身體不好、身體是聖靈
的殿、會絆倒別人,那都是哥林多前書有的原則,我們去應用。但是你如果說,「那某
某弟兄抽煙,他怎麼可能是重生的基督徒啊」?你這樣說的時候,你就是在約束人的良
心。每一個時代的教會,都會創新的定一些新的律法,來約束人心的,除非我們走正路
(等一下我們講什麼是正路)。看到沒有,「我們和主的關係好就好了」,後面我們就
懂得怎麼去論斷別人。這個論斷背後的標準,往往不是神的律法。

 所以,正路是什麼呢?正路,乃是謹守律法和篤信福音(律法使人依靠福音,福音顯出
律法的崇高),就是律法與福音並重。這個才是正路。

 什麼叫律法與福音?就是說,耶穌基督為我們一生無罪地謹守了律法;第二,耶穌基督
為我們違反律法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耶穌基督復活了,差遣聖靈到凡是信祂的
人的心中,好叫我們有意願,也有能力去遵守主的律法。

主耶穌說,「你愛我嗎」?「你們若愛我,就遵守我的命令」(5 參約 14:15-
24,15:10)。所以,福音是什麼呢?福音是:第一,神的律法不能輕慢。這是福音的一
部分。新約從來沒有批判舊約的十誡,新約所批判的都是那些曲解律法的「律法主義」,
而不是「律法」本身--「律法是神的旨意,神要我們做什麼(律法)」(羅 2:18);
「律法是屬乎靈的」;「律法是聖潔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善的」(羅 7:1
4、12);耶穌說:「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律法的一點一畫都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參太 5:17-196)所以,正路是律法與福音,不是律法主義。

剛才我講的,應該多加一兩點。律法主義是在聖經以外定一些規條,是上帝沒有定下的,
來約束人遵守。還有,當然就是說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內心,只靠著自己(羅 9:30-32; 
何 10:137)、不是靠著神(林後 3:58);或者是跟從人的遺傳、傳統,而不是跟隨聖經
(神的話);這些都是主耶穌、保羅很明顯指責過的律法主義。

正路不是律法主義,正路是律法與福音。律法與福音不是律法主義;律法主義是在聖經
以外定一些規條,包括注重外表、不注重內心等等。

真正純正的信仰,乃是不斷地宣講、教導律法 9。你說,但是這些傳講純正信仰的教會,
他們會友的生活不像樣。(我的回應是:)教會是為不像樣的人而設的。假如有一間教
會每一位會友都像樣的話,你去就變成不像樣了。沒有一個人不是罪人。是,我們是蒙
恩的罪人,我們是不斷被聖靈成聖的罪人。教會的垃圾筒一定是滿的,地毯一定是髒的,
一定是有污點的。因為有人嘛!有人的垃圾筒就會滿的,有人的廚房跟衛生間都要洗嘍。
我是用例子來說明我們屬靈的情況就像要清空的垃圾筒和要清潔的房子一樣。所以,純
正信仰的教會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宣講和教導神的律法和福音,同時不斷地呼籲和實踐
認罪悔改。我舉個例子:

比方說,蠻多的傳統的長老會,我想路德宗應該也不例外,在主日崇拜裡,開始的時候
有宣召、唱詩、禱告等等,過了開始的一兩首詩歌以後,他們會頌讀十誡,或者牧師讀。
我聽過一位老牧師,他就像父親跟孩子們講話,很溫柔的聲音這樣讀著十誡,然後就有
一段認罪悔改的項目。這項目可以用唱詩;可以用公禱,可以用私禱;可以用牧師或教
會寫的特別的起祈禱文或啟應文;可以安靜,可以讀經。所以,有禱告,有認罪--禱
告可以用唱詩、用讀經來表達。可能做完之後,再來一段安靜的默禱。然後帶領聚會的
牧師或長老會結束這一段認罪,然後從聖經裡面宣讀一段,或者會眾唱一首詩歌也可以,
宣告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公義的,必赦免我的罪,洗淨一切的不義。這樣
每次的崇拜、認罪,每次的崇拜承認神的赦罪之恩,因此感恩快樂。傳統的來說,之後
教會會讀〈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它的意思是說,是的,這是福音,我們
是罪人,主耶穌基督救我們。這個星期天我們再一次地說,主耶穌是我的救主,祂赦免
我的罪;不但如此,我們所信的,這位耶穌基督,這位赦免我的罪的耶穌基督是誰?祂
是三位一體父子靈的第二位--我信聖父,我信聖子,我信聖靈。然後這一段就結束了。

所以,在主日崇拜有認罪悔改是很重要的,曾幾何候我們把這個項目拿走了,可能是無
律法主義的神學導致也不一定(我沒有研究過那個歷史)。但是認罪悔改是很重要的。
我的意思是說,福音是拯救你的;拯救你的,是十字架的福音。使你我每一天成聖的,
是同一個十字架的福音。

所以,呼籲弟兄姐妹回到十字架面前是必須要做的,這是純正信仰的一部分。沒有人能
夠擔保宣講純正信仰,弟兄姐妹就一定會遵守神的話語,沒有人可以保證一點的。但是,
假如不傳純正信仰的話,或者不呼籲弟兄姐妹、會友常常回到十字架面前的話,就保證
我們的生活不符合神的旨意。因為合乎神的旨意不是人憑空想出來的,肯定是要根據、
要回應神的話,回應神的典章律例,神純正話語的規模。所以,不純正的信仰和純正的
信仰,按照梅欽(J. Gretchen Machen),他寫的一本《基督教與新神學》,最近新的
版本叫做《基督教真偽辨》(CHRISTIANITY AND LIBERALISM),他說不純正的(就
是自由派)的信仰,簡直是另外一種的宗教。所以我們要純正的信仰加上純正的生活。

純正的生活要包括悔改。很多保守信仰的,也就是我們改革宗信仰的姐妹教會,他們不
強調悔改,因為他們不相信基督徒常常犯罪,他們不相信基督徒會常常犯罪,因為他們
在神學上是無律法主義的。所以就很自然地造出另外一些律法出來,約束人來遵守。

 所以,我們在什麼是正路這方面,盼望我們去找這些舊路--宗教改革和清教徒的舊路
--律法和福音。律法與福音絕對不是律法主義。但是,無律法主義帶來的禍害是很大
的,律法主義帶來的禍害也是很大的,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所以我們兩方面都要歸正,
都要回到神的話。

我想,這些的原則,肯定是要三個月到六個月反復思想,因為我們很容易墮入這些很流
行的想法,「哎呀不要緊嘛,講這麼多神學幹什麼,與主有好的關係就好了」,那這個
本身就是律法主義的一種,很可能是,除非你想通了什麼叫做與神的關係好。


1
腓 2:13,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亞 4:6,萬軍之
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約 17:17,求你用
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

2
羅 3:20-28,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
罪。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
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
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
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
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既是這樣,哪裡能誇口呢?
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嗎?
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加 2:16,
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
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 3:11,沒有
一個人靠著律法在神面前稱義,這是明顯的;因為經上說,義人必因信得生。加 3:24,
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雅 2:17、22,信
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雅 1:25,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
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太 3:8,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
的心相稱。太 7:19-20,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
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加 5:22-23、25,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
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
當靠聖靈行事。弗 5:9,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腓 1:11,並靠著耶
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太 5: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
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彼前 2:12,你們在外邦人中,
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或作:眷
顧)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3
加 2:21,我不廢掉神的恩;義若是藉著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

4
可 10:18,耶穌說: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羅 3:10,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何 4:1-6:4,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神。…因為人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
如速散的甘露;賽 64:6,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
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創 17: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我是全能的
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雅 2:10,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
眾條。羅 4:15,因為律法是惹動忿怒的。羅 5:20,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羅 10:
5,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羅 9:31,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
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羅 8:3-4,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
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
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腓 3:9,我們得以在基督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
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羅 9:32,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
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羅 11:6,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
典就不是恩典了;弗 2:9,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5
約 14:15-24,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
我的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道。
約 15:10,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
愛裡。約一 5:3,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並且他的誡命不是難守的。
來 8:10,主又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
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來 10:16,主說:那
些日子以後,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寫在他們心上,又要放在他
們的裡面。

6
太 5:17-19,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
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所以,無論何人廢
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
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參:羅 10:4,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
信他的都得著義。加 3:24,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
因信稱義。路 10:25-28,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
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
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
就必得永生。太 22:36-40,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
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
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加 5:14,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
這一句話之內了。羅 13:8-10,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
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
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加 6:2,你
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7
 羅 9:31-32,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他
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何 10:13,你們耕種的是奸惡,
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因你倚靠自己的行為,仰賴勇士眾多,…

8
林後 3:5,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什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

9
羅 2:18,既從律法中受了教訓,就曉得神的旨意,也能分別是非(或作:也喜愛那美好
的事)。林前 9:21,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徒 1
8:38-39,弟兄們,你們當曉得:赦罪的道是由這人傳給你們的。你們靠摩西的律法,在
一切不得稱義的事上信靠這人,就都得稱義了。
第6講 補充材料1&教義的定義| 林慈信牧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6講 補充材料1&教義的定義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


 B. 「教義」的一些特點(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Dogmas’)

 1. 教義的內容是來自聖經之「補充材料」:

今天早上我們發了一些講義。我們先來溫習一下昨天所講過的。第一段是新的材料,讓
我來解釋一下。

 a. 上帝與上帝的話

 因為,伯克富在他《系統神學導論》的第一段就講,人的理性是喜歡整理聖經的材料的。
我覺得可能有更好的方法來開始神學導論這個課程,所以我就說了:「解釋神的話和應
用神的話是同一碼事」(傅蘭姆[John Frame])。在講這句話之前,我想我們再要有
一個更好的開始,就是認識甚麼是「上帝與上帝的話」?

讓我來解釋這裡的七點:
 (1) 上帝的話,就是上帝親自在說話。(God’s Word is God Himself speaking.)上帝
的話不僅僅是白紙黑字,上帝的話有上帝自己的臨在,自己的同在。上帝的話就是上帝
親自在說話。

 (2) 三位一體的第二位,特別有「道」(Word)的名稱。而道,也就是子顯明父。就是
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有「道」、「說話」、「話語」的特別名稱。

 (3) 人接觸到神的話,就接觸到上帝自己的同在和祂的權能。上帝的話是帶有祂自己親
自的臨在和祂的權能的。
 (4) 其實,人被造之後,亞當、夏娃首先聽神說話,才自己說話的。到了神審判亞當和
夏娃的時候(創三章),魔鬼(蛇)根本沒有資格開口。但是人先聽了上帝的話,才自
己說話的。說話是上帝賜人的恩賜,或者說,說話的能力是上帝借給人的。(Paul D.
Tripp, “WAR OF WORDS: ”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Your Communication
Struggles.)

 (5) 上帝的權能(上帝話語所表達的權能)涵蓋了宇宙所有的範圍,包括所有的學科、
行業、人生所有的層面,也包括所有的民族、社會。

 (6) 上帝的話(上帝所啟示的話、向我們講的話),乃是祂在永恆裡就計畫好要說的話。
就是說:上帝有一個永恆的計畫,然後祂在時間、在空間、在歷史中,說了祂計畫好要
說的話。

 (7)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上帝的話,就是祂「約」裡面所講的權威性的話語。上帝是
「恩典之約」約裡的主宰,祂在約中掌權,上帝是立約、守約的上帝。然後,祂的權柄
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處境的角度、準則的角度、存在的角度),這個我們就暫時不談
了。

 上帝的話是上帝親自說話,臨到我們,在約裡面,講出祂永恆裡計畫好要說的話--就
是祂要作我們的救主。

 b. 解釋上帝的話和應用上帝的話是同一碼事

 好,現在我們從人的角度來看,人怎麼來到上帝話語的面前?

歸納法的查經法,常常教導我們查經有三個步驟:「觀察」(observe)、「解釋」
(interpret),和「應用」(apply)。

其實,事情是否這麼簡單呢?人是從很具體的背景(我們的學科、閱歷、個性、需要、
不同的責任等,我們都有自己的背景),帶著這些背景來到聖經面前的。所以,沒有一
個人是在真空裡讀聖經的。但是,聖經本身是有神的同在,又有神的權柄的話語。因此,
一個具體的人帶著他的背景,一接觸到上帝的話,上帝話語的權能就發揮出來。這權能
發揮出來的效果,可能是審判,或是賜福,要看人是不是願意順服在神的話語下面。

 經歷到上帝話語權能的發揮,就是「應用」(application)聖經!從人的角度來看,
「應用」就是遵守上帝的話;從神的角度來看,「應用」就是神的權能統治我們,祂的
能力發揮出來。
 我們如何經歷到上帝話語權能的發揮呢?我們可能順服聖經,或不順服。不論順服或不
順服,都是對上帝的話作出了回應。換言之,無論順服或者不順服,守約或者背約,都
是上帝話語權能發揮的處境(或場合)。

 因此,「解釋(認識)聖經」與「應用聖經」是同一回事。因為當我們來到聖經面前的
時候,神就要發揮祂的權能。問題只不過是,我們對聖經的回應:是守約(順服)的,
還是背約(不順服)的。

 下面我們再重複這些的要點。我們來看:

 c. 系統神學是應用上帝的話 (SYSTEMATIC THEOLOGY IS APPLICATION.)

 (1) 我們所有的思維、言語、行為,都是在上帝面前,或者說都是在上帝的面光之中作
的(before the face of God, 拉丁文:Coram Deo)。因此沒有“中立”的思維,言語,
行為。

 (2) 而系統神學與查經一樣,不可能是在真空裡進行的,肯定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
(或語境)進行的。

(3) 聖經是上帝的話,帶有權威。它在每一種處境(contexts)裡,都帶有絕對的權威,
包括學術上的(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生活上的(婚姻與離婚、墮胎、核戰、基
因工等);文化上的(不同社會、國家、民族)。

 (4) 當我們讓上帝的話語發揮它的權能的時候,就是真正「應用」了上帝的話。

 (5) 所以,系統神學就是「應用」神的話--將聖經的權威性教導應用、發揮在不同的
處境裡。 我們說過,

什麼是系統神學呢?

 系統神學,就是研究整本聖經對某一些問題的教導是什麼。假如系統神學和聖經研究、
解經來比較的話,我們可以說,系統神學是應用聖經的一種方法。或者我們可以說,所
有的系統神學都是倫理學,因為我們都是在回應整本聖經、神的約文(covenant
document)在曉諭什麼。我們不可能對上帝的話中立的。

系統神學(教義)面對聖經的時候,要麼就是守約,要麼就是背約,包括我們在學術上
的方法、動機、態度。不單是我們心靈說「主啊!我在這裡,求祢教導我,憑祢旨意
行」;不單是一種禱告;在我們的學術方法上,都是事先要有一種守約的心態。
 系統神學(教義)就是「問,整本聖經上帝在曉諭甚麼」?

 d. 對補充材料的一些說明

 這是前面在整本書第二章第一段(II. B. 1.)我盼望補充的一些材料。

然後,第 2 頁下面,我也列出了「I. 神學系統的表達之不同的名稱」。

最後,有幾句話,「什麼是系統神學?系統神學就是研究整本聖經對某一個題目所教導
的是什麼。」

 整本聖經不止是一卷書,所以我們必須要對書卷有所理解,然後要整合、歸納、總結我
們對不同書卷,甚至不同時期的書卷,把它們所教導的歸納起來,我們就問整本聖經所
教導的是什麼。

 用這個定義的系統神學有 John M. Frame(傅蘭姆,我的老師),還有他的學生 Wayne
Grudem(古德恩,也是我的學兄),他的英文著作有 “SYSTEMATIC
THEOLOGY” (《系統神學》,更新傳道會),還有 “BIBLE DOCTRINE”。中文把 
“BIBLE DOCTRINE” 的濃縮版翻成《聖經教義與實踐》,有三本,是香港基督徒學生
福音團契出版的。

 這三本的中文翻譯版,邀請了不少香港各神學院的教授,作了一些回應文章,也印在這
三本書裡面,為了要把這書的教義處境化,結果這些文章大部分是要推翻原著作者所講
的。因為香港是一個非常後現代的城市,香港的神學家很多都受了後現代的哲學、神學
的訓練,所以由他們來批判 Wayne Grudem,並不中肯。Wayne Grudem 是一位浸信會、
對靈恩不完全拒絕(比較寬)的改革宗神學家。

所以我說,我們讀到這種書籍,是否應該懷疑出版社這種做法是否有違反職業 道德。我
的意思是說,一本正統歸正(改革宗)、不過對靈恩派有點同情的書,加上一大堆、很
多、十幾二十篇唱反調的回應文章一起出版,究竟是要讓讀者讀到回應作者的立場而遮
蓋了原著作者的立場,還是讀者還有可能去認識原著作者的立場?這究竟會貶低原著作
者的地位嗎?我認為回應文章不應該喧賓奪主。

不過,《聖經教義與實踐》那本書也是用了 John M. Frame 對系統神學的定義,用這樣
一種心態來閱讀最好。就是:原著作者的那些文章要用一種讀系統神學的心態去讀;回
應文章用另外一種心態來讀。這些回應文章給了我們一種 90 年代香港後現代神學思潮的
一個描述,但不要把它看作這本書的補充。倘若你要看香港神學如何走樣,這回應文章
是很好的當代神學歷史書。你看這些回應文章是哪一所神學院、哪一位教授寫的,你會
很吃驚那些神學院的教授這樣來表達他們非常後現代、攻擊傳統、攻擊絕對真理的這種
思潮。香港只不過是一個子,馬來西亞、新加坡,任何地區都有同樣的問題。

 2. 教義乃是教義式反省的結果(Dogmas are the fruit of dogmatic reflection.)

我們昨天已經講完了「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之「教義的形式


(特徵)」的 1. 教義的內容是來自聖經的。2. 教義是教義反省的結果。 這一點我們昨天
下午說,其實歷史上的教義爭辯對我們都是有好處的,因為每一個真理都有不同層面的
問題。我們要看清楚這些不同的層面,這次爭辯的要害點在哪裡,然後我們要極力去看
出這個出路在什麼地方。所以這些的爭辯,其實我們應當感激它們,我們欠它們的債,
因為教會借著研究這些爭辯,在認識真理上是有長進的。

我們講了五、六堂課,各位已經發覺好像每一個要點、每一個主題都要講一講:中古時
期阿奎納怎麼看?現代時期施萊馬赫(現代神學之父)怎麼看?立敕爾(Ritschl,自由
派)怎麼看?巴特(新正統)怎麼看?老是要問他們怎麼看…為什麼?這樣子會幫助我
們更清楚的把真理或純正信仰襯托出來。假如我們把這些篇幅都刪掉,那也就是《基督
教教義概要》和《基督教神學概論》這類的書。正面的教導教義是非常好的、最基本的
教義教導的方法。不過,我們假如要在信仰上再進一步紮根,作為人的師傅,在教會裡
面要擔任教導的話,你就不可不去瞭解施萊馬赫怎麼說?立敕爾怎麼說?巴特怎麼說?
還有更新的,我在課堂上偶爾都會講一講,最近的福音派是怎麼說…?這樣子你把它反
過來的時候,我們對純正真理的認識就會更加的鮮明,襯托的更加明顯。

 1. 教義的來源是聖經;然後,2. 教義是教義反省的結果;3. 教義是由某一個有能力的教
會團體正式鑒定的。我們在這裡開始:

3. 教義是由某一個有能力的教會團體正式鑒定的(續)
 (Dogmas are officially defined by some competent ecclesiastical body, p. 24.)

 「教義形成的最後一步,就是由某一些教會官方去接納,然後加以鑒定。這種教會正式
的行動是需要的。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同意這一點。當然這個權威的輕重,天主教
和基督新教是不一樣的。甚至現代的新派的神學家都同意,教義是有群體性,也有權威
性。施萊馬赫說:『甚麼是教義呢?只有那些由教會接納的宗教真理才算是教義
(dogmas)。』立敕爾派的 Lobstein 說:『教義,從歷史上準確的去看,就是一些有能
力的(competent)權威--教會或者其他的權威(他說的是教會加上政府,因為有些地
方是政教合一的,比方德國),定下來的信條。』」 「那我們要問,是哪一些教會、團
體,有資格、有權利、有能力去決定基督徒徒應該信什麼呢?自由派神學到了 1890 年代,
哈納克(Harnack,20 世紀初,也就是巴特之前,也可以說是他的老師)認為:只有普
世大公的教會會議(ecumenical council)代表全世界的教會,才有資格訂信條的。所以
他認為基督新教不可能有教條的。他說,基督新教把教會的合一破壞了,所以不可能有
合一的教條。哈納克這樣的說法是很極端的。」

「宗教改革的教會(意思是路德宗、改革宗…等等)並不是這樣看的。改革宗的教會認
為,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是很完整的代表了耶穌基督的教會。」

 再說一次:第一點,每一個教會只要有教會的標記--第一,忠心的宣講「神的話」;
第二,忠心的施行「聖禮」;第三,忠心的施行「管教或者懲戒」--它都是一個在地
上完整的代表耶穌基督教會的教會。

 「因此,每一個地方的教會有教導的權力、權柄,去決定在這個教會裡什麼是教義、什
麼是必須相信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假如這個地方的教會是與其他類似的教會組織成一個更大的團體的話,那很
自然的,這個地方的教會就會把教義的問題讓一個比較大的大會(或者公會,或者總
會)去決定了。當然,由(全世界)普世大公教會會議所定出來的教義,是最能夠滿足
教會的這種群體意識。可是我們不可以說,只有大公教會的信條才是信條。」

 順便一提,我們基督新教和天主教還有東正教,都承認〈尼西亞信經〉、〈迦克頓信
經〉,還有之前的〈使徒信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基督教承認的。我知道很多時候某
一些福音派,他們是因為沒有機會接觸到「早期教義史」,本著他們愛主、愛聖經的心,
他們就說教條不重要,「我們只要耶穌基督、只要聖經就夠了」。其實聖經寫完之後,
還沒有天主教、教皇出現之前,就有了〈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頓信
經〉,這些都是純正、正統信仰的表達,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的。早期「教義史」本身,
就是整整一門三到四個學分的神學課程。

 「那我們要問,這些大公會議、教會訂這些教條或信經的權柄是怎麼樣的權柄呢?天主
教和基督教在這方面就完全不一樣了。天主教認為這些信經或教條是有絕對的權柄的,
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是上帝所啟示的真理,」(請記得,他們認為上帝的啟示包括口傳的,
不單單是聖經本身,教條也是上帝所啟示的真理。)「而且它們是由教會無謬誤的去瞭
解,然後提供給信眾去相信的。」

「所以,羅馬天主教的信眾(會友)有兩重的任務:第一,他們有義務去相信這些教條
是真的;第二,他們有義務去相信這些教條是(基督教、天主教的)神的啟示的一部
分。」不但是真的,更是從上帝而來的,包括那些口傳的傳統,包括那些教皇和大公會
議所決定的,都是神的啟示。因為神的啟示包含了口傳的傳統。

「在這裡,教會所作的宣告肯定是有了一個優先的地位。聖經和教會傳統(包括那些會
議的決定等等)都是信心的、比較遠的、間接的準則,而直接的、最靠近我們的信心的
準則就是『教導的教會』(the teaching Church)」,或者反過來說『教會教導的權
柄』。說是說聖經和口頭傳統,其實是誰把聖經和口頭傳統帶給我們的呢?就是教會無
謬誤的「教導的權柄」(拉丁文是 magisterium,意思是教權,教會教導的權柄,而且是
絕對的權柄)。是誰把聖經和口頭傳統傳遞給我們的?是無謬誤的教會,就是所有的主
教和教皇;還有,是誰把這個聖經本身設立的?就是教會,教會鑒定聖經的正典。

「所以信心是什麼呢?就是默信(implicit acceptance),乖乖的、默然地領受『教會教
導的權柄』(the ecclesia docens (the priesthood))所教導的。因此,「教義的權柄」
其實就是「教會的權柄」。」這個權柄是絕對的,因為教會是無謬誤的。(以上是天主
教的看法。)

「宗教改革的基督新教教會是不同意這一點的。」

第7講 教義的鑑定與必須性| 林慈信牧師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7講 教義的鑑定與必須性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續)

 B. 「教義」的一些特點。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Dogmas’.) (續)

 3. 教義是由某一個有能力的教會團體正式鑒定的。(續)
 (Dogmas are officially defined by some competent ecclesiastical body, p. 24.)

 上面我們說,天主教認為教會的權柄是絕對的,因為教會是無誤的。「宗教改革以來,
基督新教的看法顯然是不一樣的。什麼是教義(a doctrine)呢?什麼是教條(a
dogma)呢?它什麼時候才在教會裡面有權柄地去約束信徒呢?就是由教會接納,而教
會說這些的真理教義是有權柄的,是因為這些教義是建立在上帝的話(聖經)的基礎之
上的。」或者這樣說:任何一條教義,在什麼程度上是符合聖經的,就在什麼程度上帶
有權威;在什麼程度上,某一條的教義是缺乏解經(聖經)支持的話,在那個程度上那
條教義的權柄就削弱了。教義能夠約束我們的心,是因為它是聖經的教導;假如不是的
話,它就沒有或者減少了很多約束基督徒良心去相信的權柄。
 「從內容來看,教義的權柄來自上帝無謬誤的話語--聖經;但是從外表(形
式)來看,教義是來自教會,是由教會鑒定的。」

 巴特呢?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巴特對教義的看法:「巴特是 1919 年寫完他的那本《羅馬
人書注釋》。巴特說,什麼是教義(dogma)呢?教義就是教會的宣告(Church
proclamation)。教會的宣告在什麼程度上同意聖經所見證的啟示,這個就是教義了。
(According to him dogma, in the singular, is Church proclamation in so far as it agrees
with the revelation attested in Scripture.)」

 「而上帝的啟示,就是聖經所見證的啟示,不僅僅是顯示一些真理,更重要的,上帝的
啟示是一個信息(a kerugma, a Greek word meaning a message or a proclamation),
是一個宣告(a herald’s call,好像欽差大臣為皇帝傳聖旨),是一個上帝的吩咐(a
divine imperative),是上帝催逼人必定要回應的(which calls for a response on the
part of man.)。」巴特寫的文字都是很生動的。

「這種宣告,這種催逼性的呼籲,上帝昔日曾經這樣呼籲過」,聖經是這些呼籲的見證,
「今天的教會要重新這樣的去做宣告。(That kerugma, that behest, must be made
contemporary in Church proclamation.)」

「因此,這種教會的宣告、宣講,不可以把上帝介紹為一個信心的客體(an object)-
-我們來論述上帝;不是的!上帝不是客體,而是主體(a subject),上帝向人說話,
人要回應。(Hence this should not introduce God as an object about which man must
speak, but as a subject which addresses man, and to which man must  respond.)所以,
假如教會這樣宣講的話,它就是同意聖經裡面所見證的啟示,它就是教義了。(And in
so far as it does this, and is therefore real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revelation attested in
the Bible, it is dogma.)」

「教會所宣講的是靠近、好像原來的啟示,但是肯定不是完全地去重複原來的啟示。所
以當教會所宣講的,同意上帝的啟示的話,那就是上帝在現今這個刹那向罪人講話,所
以它就有權柄了。(Church proclamation is an approximation to the original revelation,
and not a perfect reproduction of it; but in so far as it does agree with it and is therefore
really God speaking to sinners in the present, it is clothed with divine authority.)」

 「這種的宣講、這種教義不是眾多的教義(dogmas),因為那些眾多的教義、教條、
神學,不是上帝在講話,是教會在講話,所以這些教條只有很相對的權柄而已。(The
dogma so conceived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dogmas (plural), in which it is not
God who speaks, but the Church, and which for that reason have only relative
authority.)」
 「這些是教條或者教義的命題(proposition),是教會所承認、所定出來的,這些是人
的話,不過是從上帝的話出來,不過是人的話。(They are doctrinal propositions
acknowledged and formulated by the Church, the word of man which comes out of the
Word of God.)」

 「而教會用這些教條來向不同的時代的人講話…等等。(In them the Church of the past


speaks to present generations, and passes on or reproduces the truth of God's
revelation in so far as it has learned to understand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oly
Spirit.)」

 巴特的文字是迷人的美,他說上帝的啟示是神親自向人講話。你不要把上帝說成好像哲
學研究的對象、一個課題,不是的!上帝是親自講話的,就很像我們講上帝的話就是上
帝親自說話。很像的,但似非而是,似是而非。你不要說,上帝的啟示是啟示真理。改
革宗的巴刻(J. I. Packer)對巴特的批評是這樣說的,他說,「不是的,巴特錯了; 
“God told us things” (神告訴我們一些事情的),意思就是說,神是向我們啟示了真
理(truth)的;神是向我們啟示了教義(doctrine)的;神是向我們啟示了一些概念、觀
念、命題(proposition)的。」

 不是嗎?「耶穌是救主」是一個命題、是一個教義、是一個真理。巴特說: 「不是的。
基督教不是教義(doctrine),不是命題(proposition);基督教是生 命,是神的大能來
跟我們說話;聖經只不過是見證神的說話,而不是神的話本身。」

 巴特從來都不會說,聖經是神的話的。你讀來讀去,你讀到他講到聖經,好像他說聖經
是神的話;不是;「聖經『為』(“as”)神的話」,不是「聖經『是』 (“is”)神
的話」。當聖經表達了當時神“來電”、講那些大能的話的時候,在那個程度上,聖經
就見證了神的話。而當你讀聖經、或者聽牧師講道的時候,又“來電”了,“啪”一下,
神又來跟你有一個大能的作為的相遇的時候,那個就是神的話,但是那個神的話並不能
被書寫下來的。聖經不是神的話;教條也不是神的話,不是啟示。所以,巴特是反對命
題式的啟示,當然他就反對命題式的神學或教義。

再說一次。我們昨天說過,聖經是神大能作為的「啟示」加上神對祂大能作為「解釋」。
也就是說,神所做過的事,神說話來解釋;神所說的話,祂用祂大能的作為(包括神跡、
道成肉身…等)來顯明。神所做的,神會說;神所說的,祂會做、來顯明。巴特就是不
要「神所說的」這一部分。結果,他所講神所做的就是空的,是完全空洞的一個觀念。

 假如不是聖經告訴我們,無謬誤的告訴我們,神做了什麼,我們從何認識神的作為呢?
所以巴特是按照康德、施萊馬赫和祈克果的哲學,就搞出一種的啟示觀,是空的。聽起
來很好聽,好像喝汽水一樣,你喝完沒有營養的,除了糖漿以外。神大能的作為,大能
地做了事,好像火山爆炸一樣,然後聖經是這個火山爆炸、大能作為的記錄。聖經是神
啟示的記錄,神啟示的見證,而不是神的話本身;神的話是不能抓住的,不能成為一個
客體、一個東西的。所以,不論是聖經,或者是教條,都是人的話,不是神的話。

「我們再回到 19 世紀初的施萊馬赫和立敕爾,他們也不願意接受宗教改革所講的--教
會的教條是有權柄的,雖然他們有的時候表面上好像願意同意。」

「他們覺得,教會教義的權柄,這些都是錯誤的思想,來自基督新教的經院主義
(Protestant Scholasticism)。」經院主義就是說,光是講理性、光是講神學、哲學。
他們說,基督新教的經院主義,差不多完全毀掉了宗教改革的工作,宗教改革這條船差
不多沉掉了,就是因為這些經院主義者這麼注重理性。

 你看他們怎麼批判理性主義、教條主義。他們說,不是的,「教條不是來自聖經,教條
是來自基督徒的意識,來自基督徒的經驗,來自基督信仰的宗教經驗。(For them
dogmas are not derived from Scripture, but from the Christian consciousness, that is,
from religious experience or from the Christian faith.)」

 「這些教條為什麼有權柄呢?都是因為教會的群體意識或者經驗(施萊馬赫),或者是
由教會和國家定下來的(立赦爾派的 Lob-stein)。(They are clothed with authority
only because they are sanctioned by the commu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urch
(Schleiermacher), or by that of Church and State combined (Lob-stein).)」

 「不但如此,這種教條的權柄不是準則(要人順服),只不過是真理的內在勢力的表達,
只不過是靈和能力的彰顯(but is merely, as Lobstein calls it, “a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rinsic force of the truth, a demonstration of the spirit and of power.”)。」(哥林多
前書 1、2 章)。他們說不是準則,不是規條,是真理的能力和靈的彰顯。

「這樣,教條就沒有了法規的性質了,只不過是教會信仰的表達,所以教會不可能再施
行懲戒。(Hence it is also regarded as a serious blunder to ascribe a legal character
to the Creeds, which embody the dogmas of the Church, and to regard them as a
possible basis for disciplinary action.)」教會不可能再審判一個牧師,他是不是傳異端
…等等。難怪這些(懲戒的)事情,一百年來很少發生過。最後一次、很重要的發生過
的一次,是在 1880 年代,美國長老會審核一位協和神學院的老師,因為他是自由主義的。
到了 1920 年代,40 年之後,梅欽(保守的)被逼離開普林斯頓神學院,不是審核他,
而是趕走他。

 所以我們華人教會現在聽到這麼多西方教會的歷史,說到其實教會是需要鑒定教條、教
義的,就反映出大部分中國(華人)教會,容許我這樣說,是很貧乏的。我們還沒有成
熟到一個地步,意識到每一個教會、宗派,都需要鑒定我們所相信的。
 我不是說我們沒有教條,可能我們都有一些信仰宣言,但是意識到你我是教會人
(churchman),我們要努力地讓教會邁向成熟,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去反省聖經教導
的是什麼,然後又要面對兩千年來教會所講過的,不論是純正的、不純正的,去反省、
去對照,然後我們寫出當代的信息,我們當代要宣講、要相信的是什麼。

 我的博士論文和神學碩士論文所研究的,是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的趙紫宸、吳雷川等等神
學家。趙紫宸是從大概 1917 年開始發表文章,我研究的是到 1937 年為止的這二十年,
他完全是一位儒家學者和自由派神學家,他不相信耶穌基督是神,他說耶穌是其中一位
救主,所以真正的事實是人自己救自己的。我是指早期的趙紫宸;後期的趙紫宸是一位
巴特主義者,1943 年之後。

不過,我為什麼會研究趙紫宸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五四運動(1915-1927),五四
時期,中國知識份子面對國家的危機,特別是文化思想的危機,五四運動演變到 1922-
1927 年又有幾次的非基督教運動,當中國的知識份子尋找救國之道、又同時攻擊基督教
的時候,誰來代表基督教回應知識份子的挑戰呢?答案,就是自由派的教會和神學家:
趙紫宸、吳雷川、徐寶謙、劉廷芳等。(宋尚節、王明道、倪柝聲等都還沒有出來傳道,
一直到 1926 或之後,而那時五四時期差不多快結束了。)

所以,趙紫宸是沒有一套基於聖經的真理可傳。但是他給我們一個典範就是為教會努力。
怎麼樣為教會努力?怎麼樣建立本色化的中國教會呢?很有趣的,他說,要建立本色化
的中國教會,就要好好的翻譯兩千年來教會西方的經典著作。那你說西方的東西跟建立
本色化的教會有什麼關係呢?他就看到了,教會要有根的,這個根是來自普世大公教會。
當然聖經是最基本的,但因為他是自由派的,他不講那方面,他就講普世大公教會。而
我們是福音派的,我們相信聖經的權柄,跟趙紫宸最根本上是不一樣的。但是他所講的,
要瞭解到兩千年普世教會的信仰,介紹到中國,然後再反省、再建造我們自己的神學,
是必須要走的路。我們福音派不能讓其他的--在大學裡的、研究院的、研究中心裡的
研究員--代表、代替我們做這件工作。純正信仰、保守信仰的也要做這件事情。

 下面我們來到第二章(II)C的部分。我們講完了教義有來自聖經、有反省、有教會鑒
定等等,而教會權柄又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現在我們來看,為什麼需要有教義?

C. 為什麼需要有教義?
(The Necessity of Dogmas, p. 26.)

 我們還沒有講第一點「反對教義的聲音之前」,我們先說一說,伯克富說,「現今的世
代是非教義、去教義、不要教義的年代。(The present age is an undogmatic age.)」
(他是 1930 年代講的,70 年後的今天,這句話好像很新鮮的。)
 「教會裡面很明顯的,有一些人是厭煩教義,厭煩把聖經真理系統地去組織起來的。所
以,19 和 20 世紀,很少系統神學的著作出現,而很多的書是講『宗教的歷史』(宗教
的進化)、『宗教哲學』,還有『宗教心理學』。(There is a manifest aversion, not
only to dogmas, but even to doctrines, and to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doctrinal
truth. During the last half a century very few dogmatical works made their appearance,
while the market was flooded with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這個是 1930 年代寫的,今天我們可以多加一個『宗教社會學』。

 「很多人常常宣告『基督教不是教義,基督教是生命』。」這句話誰講的?是倪柝聲講
的嗎?不是,是巴特講的(在他的《羅馬人書注釋》第二版,1923 年)。聽起來很屬靈
的:「基督教信仰不是教義,是生命」!「所以,我們只要分享基督的生命就好了,我
們信什麼是不重要的。所以不斷有人呼籲要有一種『沒有教義的基督教』。(The
assertion is often heard that Christianity is not a doctrine but a life, and that it makes
very little difference what we believe, if we but share the life of Christ. There is an
insistent cry, especially in our own country, for a Christianity without dogmas.)」

21 世紀後現代的西方教會有一種正在浮現中的教會,“the emergent / emerging


church” (新興教會),這是一個新的運動(ECM)。他們裡面有一些牧師,就是主張
反對有絕對真理這個觀念,不但是反對教義,還要反對有絕對真理的(注:如麥拉倫
(Brian D. McLaren),《新品種的基督徒》(A NEW KIND OF CHRISTIAN),臺北:
校園)。所以,在最近的幾年來,伯克富說,「教義性 的講道是人不喜歡聽的。在很多
教會圈子裡面,都避免有教義性的講道。(Dogmatical preaching is not in favor and is
therefore avoided in many circles.)」

「很多保守派的基督徒,他們都想要完全是經驗的講道」;這個很像 21 世紀的後現代世
界,但伯克富在 1930 年代就講了。「而自由派的信徒,就喜歡聽道德的講道、倫理的講
道或者社會的講道。(Many conservative Christians clamour for purely experiential
preaching, while others of a more liberal type greatly prefer ethical or social
preaching.)」

我們就要問,「為什麼人們對教義這麼反對?」

 1. 為甚麼人們對教義這麼反對?
 (CAUSES OF PRESENT DAY OPPOSITION TO DOGMAS. )

下面伯克富就開始解釋為什麼:「特別是西方教會、社會,有這麼強的反教義的精神。
答案是:我們要從康德開始看。」
 我們昨天也講過康德,讓我先來講一兩句關於康德的(,然後下一節再繼續伯克富的
話)。

 康德相信人的理性和人的經驗(也就是人的理性和人的科學),是不可能去認識「事物
的真相」( “the thing-in-itself” , 德文是 “das Ding an sich”)的。人的理性和科學只
能夠認識到事物的外表:你可以衡量一個東西的重量,它是用什麼物質做的,它的形狀、
外表、功能…等等。但是每一件事情的真理、它的本質,它在宇宙裡的地位和目的,就
不是科學和理性可以找到的了。所以,科學和理性不可能給我們關於上帝的「理論知
識」(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意思就是說,你不能講關於上帝。

 你要講關於上帝、自由意志、永生、愛的話,你要在理性跟科學以外的另外一個範圍,
就是真理與道德的範圍去講。也就是說,人們講到上帝、永生、自由、愛,要在理性跟
科學不通用的範圍裡面講。在中國,這個範圍叫做「彼岸」,而理性、科學這個範圍叫
做「此岸」;在海外,「此岸」就叫做「現象界」(the phenomenal realm, the
phenomenal world),而「彼岸」就叫做「真理界」(the noumenal realm,我直接翻
譯康德的詞)。

但是,當我們講到真理、上帝的時候,你不要以為這位上帝真的存在的,好像我們的理
性、科學可以掌握到上帝真的存在的。不是的。這些都是因為人類有倫理的需要,所以
造出來的。理性和科學本來就知道這些都是神話而已。不過,社會道德很需要這些的觀
念,所以我們在道德的層面來談。 就像基督徒傳福音的時候說,「理性、科學是問
“how” 的問題--東西是怎麼運作的,而我們的信仰是講“why” --生命為什麼存
在」,我們就中了康德的詭計。我們以為很屬靈,其實我們就完全跟從了 19 世紀的世俗
思想--就是「真理是找不到的」。

第 8 講 康德與知識論| 林慈信牧師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8 講 康德與知識論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續)


 C. 為什麼需要有教義?
(The Necessity of Dogmas, p. 26.)
 1. 為甚麼今天人們對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這麼反對?
 (CAUSES OF PRESENT DAY OPPOSITION TO DOGMAS. )

 上一節我們說,「為什麼過去兩百年這麼多人反對教義?」我們說,「這個
反對教義的聲音,首先要從康德的哲學開始理解。」

 講到康德,我們要給各位一些背景資料,盼望各位留心地聽,做一點筆記。

a. 康德

 我們已經說了,康德說,宇宙分兩個範圍:一個是「現象界」(此岸),第二個是「真
理界」(彼岸)。

在現象界,我們用理性和科學來認識事物,但是只認識到事物的外表。我們從觀察事物、
作科學研究,可以得到一些印象;這些印象就變成觀念,我們可以從理性來分析這些印
象成為觀念。這些都是認識事物的外表。所以,我不是真正認識這個瓶子,我是認識這
個瓶子對我來說的「印象」、對我來說的這個現象;我不是認識這個瓶子本身,我是認
識這個瓶子的現象,或對我來說的印象是什麼。

「真理界」是講事物的真相的:上帝、永恆、永生、自由、愛、倫理等等。這些觀念是
真理的觀念,但是,是超過理性和科學所能夠掌握的。所以,在真理界,你不能用理性
和科學來尋找上帝、自由、愛等等,你要用一個東西叫做「道德的命令」或者「絕對的
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s)。

 什麼叫「絕對的命令」?簡單來說就是愛。因為人是需要一些倫理的準則,社會需要倫
理的準則、需要一些審美觀的標準:有些東西對你來說是對的,有些東西對你來說是美
的,這些都不是邏輯和科學來鑒定的。所以,在樓上的「真理界」裡面,有一個比較實
際的理性;樓下「現象界」的理性和科學叫做「純理性」或「理論的認識」(theoretical
knowledge);樓上的是「真理、美」這個範圍。所以康德說,我把宗教以理性來限制
(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reason),我也把理性用宗教來限制。

 他講得很客氣,他說,理性和科學用宗教來限制--就是說,我們承認科學和哲學不談
事物的真相(就是不變的真理),我們只是談事物的外表。理性由宗教來限制;宗教也
是被理性所限制的(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就是按照康德說的,
宗教也不談科學的事情,不談身體復活、神跡…那些是不可能的;不過,在真理界,我
們相信永生、身體復活,那不是因為它是通過我們的理性的,而是因為那些是在真理和
倫理的範圍。
這裡所討論的是「知識論」的問題。什麼叫「知識論」呢?「知識論」就是:我憑什麼
知道我所知道的。這是哲學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哲學裡面有好幾個重要的問題:一個
是宇宙的真相、事物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叫「形而上學」(神學、人類學、宇宙論,
和本體論);第二個是我憑什麼知道我所知道的--這個就是「知識論」(認識論)(;
按:第三個是我應該怎麼作--就是「倫理學」)。

 b. 知識論

 我們基督徒和傳道人是需要認識到「知識論」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們常常被非信徒質問,
「我們的信仰是否迷信,是否不科學,是否不合乎邏輯」?這些問題的背後就是在挑戰
我們基督徒,「說基督徒是沒有知識論的」--就是沒有一個足夠的、充分的知識論-
-「你們都是迷信的;而我們理性和科學都知道上帝不存在(至少不能證明上帝存在),
神跡是不可能發生的,那你們基督徒是憑什麼說,聖經裡面這麼多神跡、神成為人、身
體復活等等是真的呢?」這個背後是知識論的問題:你憑什麼知道你所知道的。

 現在我先來講基督徒「聖經的知識論」,然後我們來看「康德的知識論」是從哪裡來的;
從康德,我們再講那些新康德主義等等,講今天為什麼人厭煩教義。「所以,厭煩神學
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背後有一大堆的哲學問題要處理。」

我們先講「聖經的知識論」。基督徒憑什麼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呢?首先,我們知道什麼?
我們知道關於神、關於自己、關於宇宙這三方面(所有知識大概可以分為這三方面:關
於神、關於人、關於宇宙)。我們憑什麼可以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呢?是因為神是無所不
知的。神不單單如此,而且祂所知的盡都透知:每一根頭髮祂都數過,麻雀掉下來祂都
知道,祂都計畫好。

 我用英文說一次:「神是無所不知的」(God knows everything.),「祂所知的盡都透


知」(God knows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每一根頭髮的 DNA 祂都清清楚楚地
知道。當然祂計畫好、預定好了一切,祂也知道一切。

 那你說,這麼無情的上帝,人就沒有自由、也不需要信耶穌了?不是的。假如你不相信
上帝預定了一切事情的話,你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相信宇宙所有的事情,包括你自己生
命中發生一切的事,都是偶然的。宇宙裡面每一個東西、每一個人都是在亂碰,不過有
些人喜歡美其名曰「自由意志」。很好聽的。真正背後的真相就是亂碰。宇宙是亂撞的
(chaos,chance)。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隨己意行、做萬事的(弗 1:11)。(請你等一等,忍耐一下。你
不要說,非基督徒不買這套!我知道非基督徒不買這套的,這是講給基督徒聽的!我們
先搞好我們信的是什麼。)神知道一切,祂盡都透知。所以神的知識泉源是無限的、無
底的寶藏。
我們用電腦的方法來說,上帝的資料(data)不但是無限的,祂也用無限多種語言來整
理宇宙中無限的知識,就是祂所知道的知識。在這個無限、無底的知識泉源中,上帝選
擇了計畫好要向人類啟示一小部分(就是聖經所記載的)。

 上帝是永恆的,祂是超乎時間,是創造時間的;上帝是無限的,祂是超乎空間、創造空
間的,不過祂也在空間的每一個角落。上帝是永恆的、無限的。這一位超乎時間、空間
的神,進入到祂所創造的時間、空間裡面來啟示祂自己。

 這是康德、巴特所不願意承認的,所有現代神學(康德之後)都不願意承認的。這個
「全然他者」(wholly foreign),完全在宇宙以外的上帝,怎麼可能真真正正地進入到
宇宙、歷史裡,顯示祂自己呢?而這恰恰是聖經所宣告的,不是一種存在式的,啪一下,
來電一下就走了,就像鬼一樣。不是的,祂是具體的,在宇宙裡面,約書亞吩咐日頭停
留,月亮止住,日頭和月亮就停了一天(書 10:12-13);具體地用洪水滅了人類,包括
了全地球,就是包括了全地球。耶穌來,祂是神,祂也吃過東西、哭過、死了、復活了,
祂真的是神在這宇宙中道成肉身。上帝具體地(「具體」這兩個字,是從康德之後所有
的哲學家、神學家都不願意承認的)在時空裡面,真正地啟示了祂自己。

因此(這兩個字很重要),你我有可能真正的認識上帝,認識祂的啟示、祂的旨意。真
正的,不是假的!真的認識上帝和祂的旨意,真的認識自己,真的認識宇宙。

我們憑什麼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因為神無所不知,祂決定了要啟示,祂也具體地啟示了。
現在,我們有普遍啟示、又有聖經,所以我們可能認識上帝、認識自己、認識宇宙。當
然,這個可能性在乎我們被聖靈重生、光照等,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理性
不單是有限的,而且是墮落的。有的基督徒頂多願意承認我們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
很多基督徒不願意承認我們的理性是墮落的,很多的神學家都不願意承認我們的理性是
墮落的,需要神來改造。

 上面我們說,我們「知識論」最高的原則,也就是說,宇宙裡面最高的真理是一位三位
一體、又真又活的、有位格的上帝,也是一位無所不知,而且無所不計畫,又自我啟示
的上帝。

我再說一次:我們「知識論」背後的根基就是那位三位一體、又真又活的、有位格的上
帝,不是一個無情的「命」,而且祂計畫好一切,祂進到宇宙裡面啟示祂自己。聽起來
好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在主日學大概都知道這一類的真理。是啊,基要真理是很簡單
的,複雜的是我們而已,特別是世俗的哲學。這是聖經的「知識論」,其實也是聖經的
「形而上學」:宇宙之上有一位上帝,但是上帝也貫乎宇宙每一個角落,貫乎我們眾人
之中(弗 4:6)。所有世俗的哲學都不接受這一套的,所有世俗的哲學要問的問題是:我
怎麼找到真理,或者我怎麼找到知識、倫理的根據。當然,你還可以加「我怎麼找到美
的標準,政治、社會的一些合理的基礎」…等等。聽起來很好聽。

柏拉圖等等,他們是在尋找真理--宇宙裡面絕對的真理。所有不願意降服在聖經之下
的人,當他們說「我尋求真理」的時候,他們背後有一個假設就是:我可以找到的,而
且我可以掌握這個絕對真理的。你把這個假設說穿了,就是說,人假設他是無所不知的,
因為他說我要找絕對真理;當你找到絕對真理的時候,你就比絕對真理更高了,你就是
無所不知的了。(你們可能要做一點筆記,以後再想一想這個問題。)

 人是上帝造的,人是有限的,我們的理性和科學是有限的;不但如此,我們是墮落的,
我們的理性是被罪污染的。但是人--自從柏拉圖、老子、孔子以來--我們都嘗試不
要上帝、不要上帝的啟示,離開上帝,獨立地、自主地、自己靠自己地來找到真理。而
這個「自主」(autonomy)恰恰就是亞當、夏娃犯罪的最核心的意義。自主,我來做上
帝,我來決定怎麼樣找真理,我來決定怎麼去找宇宙的真相,我來決定怎麼樣去鑒定倫
理的標準…等等。

 所有世俗的哲學、倫理都是建立在這個假像、虛幻的原則之上,就是:我是上帝,我來
決定--至少我是一切真理的審判官。因此,以人的自主作基礎所建立出來的哲學,肯
定是抽象而不具體的。

 剛才講這一段是范泰爾(C. Van Til)想出來的。范泰爾是 20 世紀中期改革宗的護教學


大師,歸納了很多神學的觀念,所以范泰爾比伯克富更加想通了一些問題。所有人類的
哲學,不論古今中外,只要不是合乎聖經的,就是說只要他不願意先假設神存在、神也
計畫了宇宙的一切,神也進入到歷史、宇宙中啟示;只要你不假設這一套,你就是假設
宇宙是亂七八糟的、是偶然的;然後人在這個亂七八糟的宇宙中是自主的、獨立的;然
後在這種情況下,人來尋找真理,結果肯定是抽象的。

 我來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們要找所有生物、所有活的東西的真理--絕對的、最高的
那個類別、原則,然後再下來怎麼分類。好,現在你有一條狗叫做 Fido,這條狗是北京
狗,是你的狗,所以你很習慣牠怎麼舔你的手的那個感覺,牠的毛是什麼顏色,牠摸上
去是什麼感覺,你給牠洗澡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牠的聲音…等等。這是 Fido,你的狗,
一條狗。Fido 是北京狗,你一說到北京狗的時候,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北京狗,Fido 
獨特的個性就沒有了。而北京狗是狗,你一講到狗的時候,就包括狼狗、其他狗,北京
狗那個獨特性就沒有了。這就叫分析(按:這應該叫歸納),你把一件事分析分析。狗
是哺乳動物,你一講到哺乳動物就包括牛啊、馬啊、別的動物,狗的特性就沒有了。你
再上去是動物,動物包括很多;動物再上去是活物,活物再上去,上到最後呢?--我
是指非基督徒的哲學,最後就叫做 “being” (存有),或者叫做 “form” (柏拉圖說,
這叫「形式」)。
 為什麼從 Fido 這條狗,到了北京狗、狗、哺乳動物、動物等等,你越分析它,就越不具
體呢?因為這種思考方式,從來不預先的相信「宇宙有一位神,祂創造萬物、預定萬
物」。你從人獨立的思維開始,你這樣推理推上去肯定是空的。 反過來說,你不是這樣
推論這條狗,而是去分析它--你就解剖,你看到很多的血和肉等等;再分析下去是細
胞,再分析下去是分子,再分析下去原子;原子裡面不知道是什麼在跳來跳去(那一刹
那,那個量子在哪裡,你不確定--按照物理學「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園子裡面的電子很快的跑來跑去,你不能
抓住它的。為什麼這條好好的狗,你往下分析,分析到最後就是一堆的分子;你往上分
析,分析到最後就是一個空空的存有(being)或形式(form)的這個觀念。

 為什麼這麼抽象呢?就是因為你不預先相信宇宙裡面有一位三位一體的神,祂預定一切、
創造一切。祂既然創造一切,就創造一切的動物,一切的哺乳動物,一切的狗,一切的
北京狗,包括你這條 Fido。你從上而下、從上帝而往下推的話,就很具體。

 我知道這個說服力不強。為什麼?因為人不要上帝嘛,當然說服力就不強了。只有聖靈
才能夠說服他們。但是,假如不是以上帝從上而下的話,你也可以好像柏拉圖以 
“being”(存有)這樣下來,是空洞的。因此,為什麼我們愛主的基督徒從來不去讀哲
學的?你聽到哲學會頭疼的,你覺得很抽象、很頭暈。你這種「覺得很抽象的感覺」是
對的,它抽象,就是因為它不符合聖經。不過我現在解釋給你看,他們是如何地不符合
聖經。

 當一個「世界觀」或者「知識論」不符合聖經的時候,他一定要造出一些「世界觀」來
解釋萬物。柏拉圖的做法就是設定一個 “being” (存有)或 “form” (形式),一個
最高的、沒有位格的真理。“form” (形式)在哪裡呢?是在前世(他們相信輪迴的)。

 現在我們跳到 17 世紀末,法國的笛卡爾(Rene Descartes)。柏拉圖在古代,笛卡爾
在現代,他們都是理性主義者。笛卡爾也相信宇宙裡面有一些最高的觀念。不過,它們
不存在於前世,而在人的思想中。你的思想裡面有些東西叫作數字、數目、時間、空間、
形狀、重量等等。所以當你看一個瓶子的時候--首先是一個、不是兩個,這是數字;
然後瓶子是什麼形狀、顏色、重量,而這些都是你本來就有的觀念。是甚麼顏色的混和,
是哪一種色彩,還有重量多少,你心目中已經先有了這些觀念,所以當你分析外界事物
的時候,你就按照你已經有的觀念(時間、空間、形狀…等等)來分析它。假如你把笛
卡爾這種觀念再推一步,就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分析這些東西分析到最後就
是時間、空間、形狀等等的一個樣品(specimen)。所以你真正知道的不是這個瓶子,
你腦袋裡真正知道的是形狀、顏色、重量…等等,而不是這個瓶子,它只不過是個樣品。
講的很抽象對不對?就是跟柏拉圖那個 “being” 一樣的,古代的和現代的是換湯不換藥。

 然後,你也可以去作科學的分析,那是另外一種,是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科學主義),
也就是往下挖,好像把 Fido 這條狗分析到最後,就是原子。在現代的哲學就是洛克
(John Locke)和休謨(David Hume)。洛克說:我所知道的就是外界的現象,我可以
摸到它,知道它的重量…等等。到了休謨,他就把洛克的理論更推進一步。

 我再說一次,霍布斯把笛卡爾再推一步,休謨是把洛克再推一步:今天蘋果從樹上掉下
來,下午三點鐘;昨天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下午三點鐘;前天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下午
三點鐘。那你可不可以做一個結論:每天下午三點鐘就會有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呢?或者
你做一個比較合理的結論:這是地心吸力(萬有引力)。

休謨說:不是的。你不可以看到蘋果掉下來三次,你就做一個結論說是萬有引力
(gravity, gravitation);你要說的是蘋果掉下來了三次,或者你說蘋果掉下來一千次、
一億次、一億萬次,但你也不可說是萬有引力--因為,宇宙沒有因果的,沒有更高的
原則,只有現象。 今天這個蘋果在這一秒鐘掉下來,或者麻雀掉下來。你從科學主義推
下去,都是現象、都是個體的現象;你從理性主義推到最後,都是一些觀念、抽象的觀
念。

 康德要把這兩種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合起來,就是把人的獨立自主更徹底
地表達出來。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真理再也找不到了。是的,我們先用經驗主義去觀
察萬物,觀察它們的形狀、顏色…等等,然後在腦袋裡用理性過濾一下,結果出來的是
觀念。康德說,你們不要這麼自信,其實理性主義也錯的,經驗主義也錯的,因為你們
都要找到我憑什麼知道我所知道的。

康德說,你們不要再問這個問題了,你只要問認知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你不要再找知
識的絕對標準,你只能夠形容認識事物的過程。所以,康德把「知識論」降格了,他把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合起來,然後也推翻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結果剩下什麼呢?剩下「理性」和「科學」知道事物的外表;「宗教」、「倫理」的範
圍是不符合「理性」和「科學」的,就是說人是不可能認識上帝的。剛才我們說,因為
上帝無所不知、啟示了祂自己,所以我們可以真正地認識祂。但是康德說不可能,在這
外在的宇宙是不可能的。下一節我們再繼續。

第 9 講 反對教義的原因|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9 講 反對教義的原因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續)

 C. 為什麼需要有教義?(續)
(The Necessity of Dogmas, p. 26.)

1. 為甚麼今天人們對教義這麼反對?(續)
(CAUSES OF PRESENT DAY OPPOSITION TO DOGMAS.)

 好,現在我們回到 C. 教義的必需性這邊。我們再問:1. 為什麼今天這麼多人反對教義?

 康德認為,「那些超乎現象界的東西--神、自由、愛等等--人是不可能有『理論的
認識』(theoretical knowledge)的」。「人是不可能從理論上認識這些超乎理性的東西
的,包括關乎神的事。(He deni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ose
things that transcend the phenomenal world, and therefore also of such knowledge of
divine things.)」剛才說過了,這些都是真理界的東西,你用理性、科學是抓不到的。
我們基督徒常常就跟著他們跑了,說:「是啊,是啊,科學只不過是研究外界的事物是
怎麼運作的,宗教是研究宇宙是哪裡來的,人是哪裡來、往哪裡去的,那是 “Why” 
(為什麼)的問題」,我們就中了康德的計了。就是說,在理性和科學以外的東西,我
們不可能去分析它,而有一些真正的認識的。

「他這種的哲學(知識論),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立敕爾(Ritschl)則是一種新的康德
派(康德之後第二代)。所以,關於神學、關於教義、關於怎麼用理性去認識神,就不
可能了」,特別是「不時髦」(過時)了。

康德這樣子把宇宙破碎了之後,黑格爾就再來一個“空中樓閣”。好,我們看伯克富怎
麼說的。伯克富(Systemic Theology,26 頁下)說:「黑格爾抱怨,為什麼我們這一
代人(就是大概 1800 年這一代),對教義這麼沒有興趣?我們需要用「猜測性的哲學」
(speculative theology,就是很純、很玄的哲學),來重新建造基督教的教義。」伯克
富說,「黑格爾有一點像第二世紀的諾斯底派一樣;他的假設乃是說:假如我們可以證
明,基督教其實真真正正是一種哲學,這樣子的話,在知識份子中間,基督教就會受歡
迎的。所以他說,真的哲學,只要你很一致地推論下去,真的哲學必然地導致教會所相
信的教義。因為,基督教的教義只不過是猜測的哲學真理,
用圖畫、用象徵來表達而已。」

 再來一次:黑格爾說,「我們要用猜測性的哲學來建立教義;我們要證明基督教是真正
的一種哲學,這樣知識份子就會歡迎它。真正的哲學肯定會帶來一個結論,就是教會所
相信的東西(the tenets of the Church),因為教會所相信的東西,只不過是用象徵、圖
像、比喻來表達哲學所猜測的真理罷了(speculative truths in pictorial form)。所以,
我們只需要把基督教教會的信條,拆掉那個外表,這樣子它裡面那個核心的哲學真理就
會被釋放出來,大家就會看到了。」

「這種嘗試,其實等於是把上帝福音的愚拙,變成世界的智慧(這是諷刺的說法),肯
定是失敗的。所以,黑格爾的跟隨者有所謂左派或右派之分,左派的(Strauss and
Biedermann)就看到:當你把基督教的外殼剝掉以後,你剩下的東西就很少了;而那個
所謂哲學的核心,跟聖經所啟示的是兩樣的。因此,這種黑格爾派的做法,(如 Kaftan 
所說),最後就讓整個教義系統瓦解了( “the breaking-up of dogma” )。」

我用我的方法來解釋一次。黑格爾說,是的,康德把宇宙分成「此岸」跟「彼岸」;但
是黑格爾不甘心,他說宇宙裡面有『絕對真理』,哲學可以猜測、假設,可以設定這個
真理的,這個真理就是『精神』,就是中國大陸所講的「唯『心』主義」,那個『心』
(mind)字,德文是 “Geist” 或者是 “spirit” (精神)。宇宙裡面有一個絕對的精神。
不過,我們也知道,宇宙是多元的,是在變化的,所以這個精神也在變,所以正反合、
反合、反合……。(馬克思只不過是把這個倒過來,從「唯物」的角度來講而已。黑格
爾的「唯心」跟馬克思的「唯物」都是辯證的。就是說,他們先接受宇宙裡面唯一不變
的東西就是--變。)好,這個正反合、反合…反合到最後,就是基督教。或者是後來
希特勒拿去用,「正反合,反合…反合到最後,就是德意志,我們的民族」。所以,希
特勒說,殺掉猶太人是合理的,因為德意志就是歷史發展的最高峰。

 康德很誠實、很徹底地以『人的自主』把真理的可能性拆掉了。黑格爾是空中樓閣,任
意地搞了一個『絕對真理』出來。你用這個絕對的哲學的觀念,來解釋基督教肯定是不
行的。首先,它就「不像(不是)」聖經裡所講基督教。

剛才我們講的是黑格爾,「現在我們來看康德的影響,特別是新康德派的立敕爾這一派,
就是『新派』、『自由派』的神學。伯克富說,(says Dr. Orr on The Ritschlian
Theology, p. 33f.),康德為立敕爾提供了一套『知識論』,剛好就適合立敕爾來用。什
麼『知識論』呢?就是:『我們所認識的只不過是現象的知識。因此,上帝是不可能被
我們認識的。』(That our knowledge is only of phenomena; that God is theoretically
incognoscible (unknowable).)」

 我先停一下。我們正統的基督新教的信念是,上帝是我們不可能透知的——祂是無所不
知的,對不對?但是既然上帝啟示了自己,具體地在歷史中啟示了自己,上帝是可知的。
這個「不可透知」和「可知」是兩個不同的英文字。不可透知是“incomprehensible” 
,人是不可能掌握上帝,不可能把上帝包在自己的腦袋裡面的。但是上帝是可以認識的,
因為祂啟示了自己。

「立敕爾派的神學是說:『我們只能夠認識現象,上帝是不可能被人的理性去認識的;
而我們相信神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有一種實際的判斷,而不是一種理論的判斷。』」就
是,我們不是在理論上證明神存在,而是因為我們需要祂,我們的價值觀需要上帝,所
以我們就假設祂存在。這些思想就是立敕爾覺得自由派神學最基本的假設原則。

「這樣看來,當然立敕爾派的(洛兹 Lotze、赫爾曼 Herrmann、哈納克 Harnack、薩巴


蒂爾 Sabatier…等),也就對基督教教義沒有很大興趣的,因為神是認識不了的。最後,
有一位神學家叫做 Dreyer(德雷爾),他的書叫做 “Undogmatisches Christentum” 」
(德文;中文是《非教義性的基督教》;英文是 “Nondogmatic Christianity” ),「他
呼籲:第一,要成立一種『沒有教義的基督教』(聽起來很合乎我們敬虔派的)。他說,
古代的教義都是帶著他們當時那時代的觀念形式——就是古代的教義都帶著古代文化的
思維模式的。所以,當現代時期,人們的宗教觀已經起了一個基本改變的時候,這些形
式、這些古代的教義就成為障礙了。」這就很像很多《舊約》的聖經學者,包括我的母
校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 Peter Enns(彼得·恩斯),就是被逼辭職的那一位《舊約》教
授,他寫的書 “Inspiration and Incarnation: Evangelical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Old
Testament” 。(其實,更早一點是狄拉德 Raymond Dillard,我的希伯來文老師,他寫
的有校園出版社出版的《21 世紀舊約導論》。從這本書開始,我母校的舊約系就走樣了,
信仰變質了。)Peter Enns 說,我們必須要正視《舊約聖經》是用當時古近東的方法來
表達神的啟示。那古近東是用什麼方法表達呢?用神話。巴比倫、迦南人都有他們的創
造神話和洪水神話…等等。換句話說,聖經是不是神話呢?Peter Enns 就不說了,其實
他的答案很明顯的就是「是」。這個是三、五十年前,自由派神學經過「高等批判」的
洗禮來批判聖經的說法,竟然有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舊約老師和他的學生們,現在用這
個方法來質問傳統的福音派信仰。

 回到我們剛才所說的 Dreyer。歷史上沒有新的事情(日光之下無新事),最新的 Peter
Enns,回溯到上一代的高等批判,一直到 Dreyer(大概一百多年前),他們都在講同樣
的話:「第一,古代的教義是用古代文化的思維模式建構的,這些在今天宗教觀改變的
現代,已經成為障礙了。第二,最重要的,因為教義本身威脅人的自由和獨立,而人的
自由和獨立,對基督教信仰是必須的。」

 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在香港開的神學會議,教授們演講之後,在問題解答討論的環節,
有一位女神學生(可能是自由派神學院的學生)說,「喔,我以為基督教就是你想要信
什麼就信什麼,你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有這種神學生的,認為「基督教所信的就
是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又有一次,我講完「預定」的時候,我「偷聽」到第一排的
兩個學生在談話,他說:「哼!我還是相信自由意志!人是不肯放下自己的獨立和自由
的,除非聖靈開恩光照我們。」

這裡,Dreyer 所說的是,「我們不要教義,教義是古代的神話,而(第二)教義阻礙了
我們基督教信仰的發展。因為我們基督教要發展,必須要獨立,要自由。」就好像這些
舊約學者,他們不信聖經,而說學術專家就是最高權威。自由嘛,要離開聖經的自由。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保守的信徒很怕聽這些舊約教授講課的。他們說,你們都不懂舊約!
你知道嗎?創世記不是講創世的,你們都錯了!創世記是講先祖的歷史的。哪裡來的?
《恩怨情仇論舊約》(李思敬,香港:更新資源)的第 1 章就講這個,不是嗎?創世記
不是講創世的,是講什麼的?意思就是說,你從第 12 章開始讀就對了,前面那些就不談
了。還有上一代寫的《清晨的眼睫-聖經之卷首語》(唐佑之,香港:證道,1975),
創世記第 1 章,朦朦朦朧地,很美的,迷人的美,好像霧一樣的。講完第一章以後,你
不知道上帝有沒有創造宇宙?是不是 6 天創造宇宙?不講了,因為那根本不是創世記的
動機、寫作的原意。

學者在學術上的獨立和自由,取代了聖經的權威,是我們當代華人福音派教授所發明的
方法嗎?不是,老早康德時候就有了,康德之前就是這樣子的。你要瞭解過去 240 年的
「舊約研究」,就是從威爾豪生(Wellhousen)的《底本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J、E、D、P 四底本),或者之前,一直到現在。你必須要瞭解:240 年來
(1770 年代到今天)的「舊約研究」;或者 200 年來的「新約研究」,就是專家的權威,
取代了聖經的權威。那專家的權威,背後就是人的獨立自主的思想。而福音派曾幾何時,
是全盤照收了世俗的、康德後的「獨立自主的思維」。

 好,剛才我們在講的是 Dreyer,他說教義是威脅到人的自由,是威脅到基督教信仰的發
展。下面又有兩位新派神學家:「Kaftan(喀夫旦)和 Lobstein(勞勃斯坦),他們都同
意 Dreyer,他們都說:是的,教義對信仰是障礙;不過,我們考慮到它們的必須性,所
以不如我們來寫一些新的教義好了。」

另外一位,「Ernst Troeltsch(特爾慈),他的結論是:一個基督新教的教會教義已經不
再存在了(an Ecclesiastical Protestant system of dogma no longer exists),所以,基
督新教的教會假如要找一個合一(union and cohesion)的基礎的話,要在教義以外另外
去找」,比方說我們這個團體的精神。就是說,有些神學家就完全不要教義了,假如要
的話,就是比較空洞的,就是說要新的,因為「以前那種太武斷啦」,「這些是基督新
教的經院主義,太過武斷了;我們現在要的,是合乎今天時代精神的一種教義」。

與此同時,伯克富繼續講,「還有宗教的自由思想者,他們也是非常不喜歡教義的,因
為教義威脅到他們的宗教自由、在教會裡面的自由。所以他們說:我們才是真正維護宗
教改革的精神的,因為宗教改革所講的就是個人判斷的自由、宗教自由。」所以,這些
宗教改革之後的都錯了,你們把這麼多教義定出來,就威脅到個人的宗教自由。所以我
們這種自由派才是宗教改革真正的繼承人,真正的後裔。

這種說法常常聽到,現在又轉到了新正統的說法,好像《加爾文神學》(林鴻信,臺北:
校園)這種書裡面,他們就從新正統的角度來解釋加爾文,就是要把加爾文講得很好聽,
沒有什麼武斷的教義必須要你接受。
「因為有這種的新派的、自由派的信仰,因此敬虔主義就有一種從相反方向來的反動。
『敬虔主義』(Pietists,也就是我們基要派),往往是對宗教裡面所有的理性活動都是
反對的,而高舉經驗、情感--唯有人的經驗才是表達我們信仰的生命的,所以他們呼
籲基督徒要逃避教義爭辯的糾纏。我們要退修到人的心裡面這個堡壘,這個就是我們人
的宗教情操之所在。」

「而這種敬虔主義出口到美國的時候,又多加了一個同伴,就是『活動主義』
(Activism):你信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忙碌地在主的事工上服事。所以很多的美
國基督徒太忙,忙在教會的服事活動中,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去研究、去學習真理,他們
在生活中就等於是實用主義(practical pragmatists)。什麼叫實用主義?就是只對宗教
的即時收益有興趣,因此他們常常是教義文盲。(They are interested only in a religion
that promptly yields tangible results. Their knowledge of  dogmas has been reduced to
a minimum.)」

 19 世紀的威廉·雅各(William James)和 20 世紀的杜威(John Dewey,胡適先生的


老師),這些人都是絕對不相信聖經真理的。他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導什麼真
理,而是提供一個環境給小孩子長大,他自己會發現真理的。

 我們常常以為,西方美國的教育不是填鴨式的教育,所以讓我們的小孩子發揮他們的潛
能不是更好嗎?但是美國教育背後的那種實用主義,是堅決地不相信世界裡有絕對真理
的。演變到今天 21 世紀,或者到 1980-90 年代,演變出一種叫做「價值觀辨析、價值觀
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我們不教倫理準則,我們作的是幫小孩子澄清他已經有
的倫理準則(values clarification),澄清自己的價值觀。這樣搞下去,當然小孩子一定
不會作出一個結論,就是聖經是真的。人是墮落的,他肯定會反對基督教、反對聖經,
或者是接受異教,或者東方宗教,或者什麼都不信。

我們福音派的『活動主義』或『實用主義』,以為什麼都不需要,什麼神學都不需要,
只要服事主,跟神有好的經驗就好了。我們沒有看到,這些的背後其實都是一些相對的
思想。順便在這裡一提,我們很多這些反對神學敬虔的教會的做法,背後都是很玄的哲
學。雖然我們沒有讀過什麼哲學,雖然我們是反對哲學的,但是反對哲學的敬虔派或者
反對教義的一些文人,他背後都是教義、都是哲學,不過它是「反對哲學」的哲學、
「反對思想」、「反對神學」的哲學而已;而且我們也說不出他是哪一派,但是他不是
沒有哲學、沒有神學的。事情是沒有那麼簡單的!

 因此,今天西方教會就處在一種『聖經文盲』的狀態。我看過電視的常識測驗比賽節目。
兩隊都是大學生,代表兩個大學。講到《舊約聖經》那一段,或者《新約聖經》那一段
的五個問題,每一個問題,兩方面都答不出。很簡單的,四福音的名字、使徒的名字等
等,都答不出。就是今天教會內外是普遍的聖經文盲。為什麼?不重要啊,聖經不重要,
教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跟主的關係。所以教會也不去好好教導教義。
本來基督徒可以好好讀一些很扎實的希伯來書、羅馬書、舊約歷史、神學,那些應當讀
舊約歷史、希伯來書的信徒,現在受了基督教書廣告的影響和洗腦,大家、全世界都一
起去讀《標杆人生》。《標杆人生》對初信的基督徒是有好處,不過它裡面有些曲解就
是了(我不談它裡面那些扭曲)。我們花很多時間去讀幼稚園的東西,而聖經裡面好好
的書卷不去讀,並且牧師要好好地跟著《標杆人生》去講那七篇道的,為什麼呢?因為
出版社的廣告吩咐你這樣做的,就這麼簡單,因為這本書前面有一個金牌。我現在不討
論這本書好還是不好,神學正確不正確,我討論它深淺的程度。為什麼?因為美國人不
要教義的,所以只要你告訴我一兩點;不是每天的靈糧(daily bread),是每天的餅乾
碎,或者是切得放在粥裡面一小塊一小塊的油條,一點點。不是每日靈“糧”,不是糧
食,只是麵包干而已。這是我們今天的情況。

所以,我們大喊「教義不重要」,其實天下沒有新的事情,老早就有這些人就在講了。
結果是(我再說一次,我常常說的,我昨天已經說過):很敬虔的愛主而忽略神學的教
會,歷史證明:這些保守的教會,往往是產生「最極力反對聖經之自由派神學家」的溫
床。常常發生的,為什麼?因為在這些敬虔愛主的教會裡的青年男女不是笨蛋,他們會
讀書的,他們會思考問題的。假如教會不供應教義上的教導、護教的策略的話,他們就
去外面去找--這是不需要找的,就吸收了世俗的一些觀念。常常發生的。施萊馬赫就
是這個例子,他本身是德國敬虔派教會出身的。
 (In fact both Pietists and Activists often claim that Christian people should disengage
themselves from the complexities of present day doctrinal systems and return to the
simplicity of the Apostolic Age, and preferably to the words of Jesus, who did not
concern Himself about dogmas. Many other anti-dogmatic tendencies might be
mentioned, but these are sufficient to give us at least some understanding of present
day opposition to dogmas.)

好,剛才我們講了「反對教義的一些原因」;下一節我們要講「為什麼教義是必須要有
的」(2. DOGMAS ESSENTIAL TO CHRISTIANITY.)。

第 10 講 教義的必須性和三要素|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0 講 教義的必須性和三要素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續)


 C. 為什麼需要有教義?(續)
(The Necessity of Dogmas, p. 26.)

2. 教義對於基督教信仰是必須的?
 (DOGMAS ESSENTIAL TO CHRISTIANITY, p. 28.)

 現在我們來到這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教義對於基督教、對於我們基督教信仰是『必
須的』,是本質上的必須品。(Dogmas are essential to Christianity.)連施萊馬赫跟立
敕爾這種的自由派神學家都會覺得如此,雖然他們宗教的基礎是主觀的(神祕主義和道
德主義 mysticism and moralism),但他們都認為教義是必須的。我們來看有幾個理由,
為什麼教義是必須的:(why Christianity cannot dispense with dogmas.)」

a. 聖經表達的是真理,對我們信仰是必須的。
b. 教會若要合一的話,在教義上必須是合一的。
c. 教會要盡上她的本份的話,教義上也必須要合一。
d. 教會在世界上的地位,要求她有一個合一的見證。
e. 經驗告訴我們,教義是不可以沒有的。
 a. 聖經表達的是真理,對我們基督教信仰是必須的。
 (Scripture represents the truth as essential to Christianity.)

「有人這樣說,『基督教不是教義,是生命』,聽起來很敬虔的」,這是巴特(Karl
Barth)的話,「對很多人很有吸引力,但是這是個非常危險的、錯誤的說法。」二十世
紀的梅欽(J. Gresham Machen),威敏思特神學院的創辦人,他寫了很多書,其中一
本「《基督教與新神學》(Christianity and Liberalism)」,目前中文新版的翻譯本書名
是《基督教真偽辯》。「梅欽說:基督教是一種生活方式建立在一個信息上。福音就是
神在基督裡的啟示,而這個啟示是以真理的形式臨到我們的。」

 「真理已經被啟示了,不僅僅是在基督和祂的救贖大功,而且是在聖經裡對這些(基督
和祂的大功)的解釋。就是說,真理不僅僅是十字架,是十字架在整本聖經、從舊約到
新約是怎麼被解釋的。人要來到基督面前,降服自己,信靠祂,而在聖靈中得到新的生
命(重生)的話,必須要對福音的資訊有一個正確的瞭解,然後以信心來領受這個信息
的。領受在聖靈中新的生命,不是靠什麼樣的神秘經驗,或者是恩典,比方說透過聖禮
灌住在我們心中。不是的! 也不是靠著道德的重整,可以得到這個生命。得到這個生命,
是需要有知識的,要有所認識的。

『這就是永生』,耶穌說,『認識父--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父所差來的耶穌基督』
(約 17:3)。」
「保羅說:神的旨意乃是『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理』(提前 2:4)。傳道事工的偉大
目標,就是信徒能夠在信心上達到合一,認識神的兒子,長大成人,滿有祂的身量(弗 4
:12)。」

「彼得說:『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
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彼後 1:3)。」認識神,認識基督神的兒子。「所以要得到基
督裡的生命,必須要信靠基督,我們要信靠那位自我啟示的基督(as He has revealed
Himself),而信靠祂當然就包含了認識聖經所記載的那些救贖的事實。」就是主的降生,
死和復活等等,「基督徒必須正確的瞭解這些事實的重要性;假如我們要在信仰上同歸
於一的話,在這些最基本的真理認識、認同和表達上必須是合一的。」

 「耶穌基督為祂的門徒禱告說:『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然後,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約 1
7:17、20-21)。所以,屬靈裡的合一和領受神的話,是一件事情的兩面。」

 「保羅也這樣說:『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弗 4:13),
聖經並沒有給我們一種印象說:教會可以隨便的忽略真理,也就是聖經所啟示的真理。
耶穌基督非常注重真理的,『要教導一切祂所吩咐過的』(太 28:20);『聖靈乃是真理
的靈』(太 28: 20; 約 14: 26; 16: 1-15; 17: 3, 17)。」

 「保羅和眾使徒們也是很嚴謹地注重真理的(羅 2: 8;林後 4: 2;加 1: 8,3: 1;腓 1:15-


18;帖後 1:10;2:10、12、13;提前 6:5;提後 2:15,4:4;彼後 1: 3、4、19-21;約
一 2:20-22,5:20)。所以,假如我們認為真理不那麼重要,因此而忽略它的話,我們就
會發現我們基督教的信仰所剩下的成份就不多了,我們的基督教信仰就被沖淡了大部分
了。」

 b. 教會的合一,要求教會必須在教義上合而為一。
 (The unity of the Church demands doctrinal agreement.)

 「聖經教導我們,耶穌基督的教會應當同歸於一,同時教會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 3:15,4:13)。在以弗所書 4 章,保羅強調神的教會要合一,而這個合一的理想就
是說:教會的信徒們在認識神的兒子上達到同歸於一,在 4:14 更強調『使我們不再作小
孩子…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而這是保羅對當時的以弗所教會的勸導。」

 「他跟腓利比教會說,他們需要同有一靈(成為一靈)來站立得穩,為福音的 “信仰” 
(faith)--所信的--來努力或爭辯。(stand fast in one spirit, with one soul striving
for the “faith” of the gospel.)這裡的 “Faith” 就是 “信仰” ,可能就是指猶大書 3 節,
『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 “真道” 竭力的爭辯』, “真道” 其實英文是 “faith”。」
 「保羅也在哥林多前書 1:10 勸他們要說『都說一樣的話』,『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
意,彼此相合』(all speak the same thing, and that there be no divisions  among
them.)。因此,加拉太書 1:8-9 這樣說:若有人傳的福音與保羅不一樣,他就應當被咒
詛,甚至於那傳異端邪說的要被驅逐(提多書 3:10-11,棄絕他)。保羅在提摩太前書 6:
3-5,也作出非常嚴厲的審判,『若有人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
乎敬虔的道理,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紛
爭、毀謗、妄疑,並那壞了心術、失喪真理之人的爭競。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
路。』」

 「所以在認識真理上的合一,很明顯的,對教會的健康(好處)是極度重要的。假若教
會裡信徒們的信念是不一樣的,那簡直就是種下不合、衝突和分黨、分裂的種子(the
seeds of discord, strife, and division)。這樣不但不能夠造就聖徒,使教會得著好處,
也不能讓在教會在服事主和事奉上有效。因此我們若要為教會合一努力的話,我們不可
以滿足於一個最低的、共同的信仰。或者說,讓我們忘記教義(不要理睬教義),照樣
可以一起同工、生存下去;不可以這樣的!(nor to say, Let us forget about doctrine,
and get together by working together.)」因為教會的合一不是在福音事奉上合一,乃是
在真道上合一。

 c. 教會若要盡她的本份的話,必須要在教義上合一。
 (The duty of the Church requires unity in doctrine.)

「自然而然地,教會若要合一,必須要有共同所承認的信仰(a common confession)。


這表示:教會必須鑒定,而且表達她是怎樣理解真理的。在教義上合一,意思就是包含
教會必須認信(confess,就是承認、相信)一個共同的教義。我們不能說,教會一方面
需要神學,同時又否認她需要教義。教會除非很清楚表達她的信仰內容,否則她不可能
在世界上扮演好她的角色(執行好她的職責)。」

「耶穌基督的教會,神指派她作真理的保存者、真理的維護者、真理的見證人。所以,
教會若要盡忠完成她的呼召,她必須對真理有很具體的、很明確的瞭解。牧師們和傳道
們,必須要守住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 1:13),也要為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或信
仰)竭力的爭辯。假如大家都沒有同意什麼叫『純正話語』和甚麼是教會的信念的話,
那怎麼能作成這些工作呢?」

「教會必須常常糾正錯誤、責備,甚至有時候要管教、驅逐某些人離開教會。教會假如
要很勤勞地,很有效地這樣做的話,必須要認識真理,所以也必須要有判斷真理的標準。
歷史清楚的告訴我們,教會若要判斷異端的話,她必須要有一個官方正式的標準,而除
非她自己有一個聯合的陣線,不然的話,不可能向外有一個聯合的、有效的、大有能力
的見證。」這是教會的義務。
 d. 教會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告訴我們,必須要有聯合的見證。
 (The position of the Church in the world calls for a united testimony.)

「對其他教會或對世界來說,每一個教會都必須要公開的宣告她所教導的。假如我們把
我們在地上的物質財產,交托給某某人,(比方說銀行),當然我們要知道這個(銀行
或)人的信念和品格,值不值得信賴。所以,假如我們要求教會給我們屬靈的指導,或
者給我們的小孩子屬靈的指導的話,我們豈不更應該知道教會的品格和信仰嗎?不但如
此,一間教會要知道另外一間教會的立場是什麼,這樣才知道教會與教會之間要不要有
來往、合作,甚至於聯在一起成為宗派。耶穌基督的教會不可以隱藏她的身份,所以假
如教會在這方面失敗,而沒有清楚表達她的信仰的話,就等於隱藏耶穌基督的身份。」

 e. 經驗告訴我們,教義是必須的。
 (Experience teaches that dogmas are indispensable. )

「每一個教會都有她自己的教義,就算那些公開反對教義的教會,其實他們都有教義
的。」剛才我說過,美南浸信會反對信條,但是她有三個『宣言』,叫做『見證』
(testimony)。「所以,當有人說我要一種沒有教義的基督教的時候,這句話本身就宣
告了一個教義。他們肯定在信仰的事情上,有清楚的信念,也對這些信仰定下某種的權
柄,雖然不一定是公開的,也不一定很誠懇的、坦誠的承認。所以,歷史很清楚證明,
就算是二十世紀反對教義這個立場本身,也不是反對教義本身,乃是反對某些的教義,
或者某一類的教義,就是現代神學家不喜歡的那些教義。」我甚至可以說,反對改革宗
教義的,大有人在。就是說,他們反對教義,其實骨子裡,是反對一個強而有力的一套
教義。「一個沒有教義的教會將是一個沉默的教會,這本質上就是矛盾的。一個沉默的
見證,就一點也不是見證,就不能作任何的見證。」
 好,這一段我們講到「教義的必須」。基督教本身就是真理,教會必須要守住,而且要
表達這個真理是什麼。

 D. 教義的要素。
 (The Elements Involved in Dogmas.)

現在我們來到第二章的最後一個部分,就是「教義有三個要素」:1. 群體的
要素;2. 傳統的要素;3. 權柄的要素。

 1. 群體的要素。(THE SOCIAL ELEMENT.)

「教義(特別是教條)肯定不是個別基督徒的產品,一定是整個教會所作出來的決定。
信徒能夠有把握地表達真理,肯定是要跟眾聖徒聯合、相交才能夠表達的。這種的群體
性有它相對的重要性,但卻是絕對必須的。個人的意見,無論多正確和多有價值,都不
能構成基督教教義。(Personal opinions, however true and valuable they may be, do
not constitute Christian dogmas.)有些極端的人士,他們反對這種群體的教義;認為:
我們必須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所以讓每一個人自己決定什麼是真理。每一個人自己
建立自己那一套的真理系統,不要關心其他人的觀念。」

 我先停一下。究竟基督教信仰是不是這樣子搞個人主義的?我這樣回答好了:第一,每
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上帝的。從這個角度,也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信仰是所謂
的個人主義。每一個人的良心要面對上帝,可是我們的信仰本身,既是個人的、也是群
體的。神是與約裡面的人立約,也是與約裡面每一個人立約。所以,基督教不是搞西方
現代世俗個人主義的,當然基督教也不是堅持每一人都要吃大鍋飯,這兩者都不是聖經
的教導。

「連施萊馬赫(Schleiermacher)和立敕爾(Ritschl)、哈納克(Harnack)等等,都承
認教義有它的群體性。…」當然,我們附帶一句話就是,今天的「後自由派」(Post-
liberalism)認為神學就是群體的信仰,就是她把從聖經而來的權威性拿走,所以教義變
成「只不過是群體的信仰」,那就成問題了。但是建造在聖經根基上的信仰宣告或者是
信條是有它的群體的。

 2. 傳統的要素。(THE TRADITIONAL ELEMENT.)

「教義是有它的傳統性。… 我們的禱告、默想、教義上的研究、增長,都是與歷代的教
會--在他們的團契中,進行的。… 現代的自由派神學,很願意跟過去的歷史一刀兩斷。
不錯,有一些的自由派神學還是稱讚教會裡的信條(或信仰告白),不過他們是稱讚這
是歷史上的文獻,但是他們拒絕承認這些歷史上的信條對現今有什麼教義上的價值。」
這聽起來好像是福音派的基督徒啊!無論是福音派、新派的,我們都覺得這些是已經很
老舊的東西,跟今天沒有什麼關係的。

「另外,一些基要派(Fundamentalists)又常與自由派手攜手,高喊自由派的口號:
『我們沒有信條,只有聖經!』(No Creed but the Bible!);」我們只信聖經的,沒有
信條的。「他們卻忘記這樣做的時候,其實就是與過去歷代的教會一刀兩斷,不願意從
宗教改革的教會,學到一些寶貴的功課,作為我們屬靈的財產,也是否認聖靈在過去曾
經帶領過教會。」這個是基要派。

 「自由派(Liberalism),就更加厲害了,它是與聖經本身一刀兩斷!而聖經應該是我
們所有教義的來源。… 到了十九世紀,自由派(新派)神學更受到歷史學、語言學,或
者是語言研究的影響。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教義,既不是來自先知,也不是來自耶穌
基督。也就是說,有些人批評聖經裡面一些的教義,根本不是耶穌基督要教導的;這樣
子就等於拒絕聖經是神的話,完全不尊重聖靈的帶領,或者說他們認為一些教義不是聖
經裡面有的。同樣的道理,假如這些教義是聖經裡面所歸納出來的,(雖然聖經沒有明
文的這樣說),那麼拒絕歷史上的教義,其實就等於拒絕承認聖靈在過去帶領著教會思
考教義。… 」

 3. 權柄的要素。(THE ELEMENT OF AUTHORITY.)

除了有群體性(社團性)、傳統性(就是歷史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最後還有權柄的要
素。

「當宗教改革的教會說,他們的教義是正式的教義的時候,他們也同時宣告了這些教義
是建立在神的權柄之上。因此,眾人都必須要承認、遵守的。羅馬天主教教導的是:教
會的權柄是絕對無誤的。… 而基督新教不是這樣。我們相信教會在為真理作定義的時候,
可能會有錯誤。假如一項教義是不符合聖經的話,就沒有權柄的。就是這種教會的權威,
今天就有很多人來反對。」

「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都認為教義的權柄是來自上帝,也特別是來自聖經(這是基督教
的看法)。無論是天主教或基督教,都承認真理是有它客觀的標準,教會需要降伏、信
靠和服從。」

「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和自然神論(Deism),就推翻了他們所謂的
『中古時期的宗教權威』(medieval principle of religious authority),這樣子,人的理
性就成為了標準了,人自己就是權柄。」

「施萊馬赫和立敕爾也是把人的經驗--教會主觀的經驗,當作是權威。所以真正的權
威是在人的宗教意識。… (Barth rejects both the Roman Catholic and the modern
liberal conception of dogmas. He ascribes absolute authority to dogma (singular), since
it agrees with revelation, and relative authority to dogmas, that is, to the doctrinal
propositions formulated by the Church, in so far as they spring from the root of
revelation.)」

 好,我們就講到這裡。

最後一點是說,教義有它的權威。但是這個權威是來自教會的權威;而教會
的權威是服在聖經之下的。教義有它的群體性、歷史性和權威性。
第 10 講 問題與回答 2:農村教會的教導、聖
經譯本、後保守派、 新馬的福音派與福音堂、
新加坡教會、教會內部的強化|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0 講 問題與回答 2: 農村教會的教導、聖經譯本、後保

守派、 新馬的福音派與福音堂、新加坡教會、教會內部的

強化

Q1:現在中國家庭教會有哪幾種神學思想,看到許多地方都是受靈恩運動的 影響而建
立的教會。(A:我沒有這麼多的接觸,但是我可以同意你的說法。) 是否一直還在走平
和靈恩派的路線呢?(A:那些教會應該是。)當怎樣去教 導今日的教會,特別是農村教
會?

A:家庭教會肯定有好幾條不同的路線;或者我這樣說好了,家庭教會的神學思想,大
概有好幾種不同的營養來源(材料來源):西方的靈恩派是一種、臺灣和 香港的溫和靈
恩派,或者說激進福音派,還有介於靈恩、福音之間的也蠻多的。 至於神學上,比方說
用三一神學院作例子--我是指芝加哥三一神學院,就是「時 代論」跟「改革宗」合作
的這種神學院影響,也是蠻普遍的。

  我的感覺是:一位年輕的,三十、四十歲的家庭教會領袖,我是指城市裡的 家庭教會領
袖,很可能,一個個人是接受五到七種不同來源的神學材料。不曉得 各位同意不同意?
所以,很多老美到中國,說:「唉,你是我的同工。」誰說他 是你的同工?他是七個差
會的同工。你走了之後,下禮拜就有別人去找他了。他 家裡 CD 一大堆的,來自各方各面
的,臺灣的、香港的、新加坡的、澳洲的、美 國的等等。所以,家庭教會的思想,就跟
台港教會的思想一樣,是一個「神學超 級市場」。目前是在一種混亂和醞釀的時期。怎
麼樣去教導今天的教會?我想都 是老路--教導、解經的講道、正統的教義。

Q2:改革宗長老會的神學思想在中國哪些城市中能夠找到這樣的教會?
A:假如各位是在找教會的話,我也不太願意去推薦一些所謂改革宗的教會。因 為改革
宗神學在海外華人的傳播是非常艱難的(特別是北美)。但是在中國大陸 某一些圈子裡
面,改革宗神學被某一些人熱烈地接納,甚至他們會模仿某一類的 講道、講台的風範
(按:唐崇榮牧師);而他們特別在地方教會,就是在自己教 會的同工們的關係上是非
常差勁的。

  有一次,我跟一對很重要的年輕夫婦吃飯,這位弟兄在出版一些福音派書籍 上曾經做了
很大的努力。我不曉得為什麼,我去找他們主要就是鼓勵他們,沒有 什麼特別的事。我
覺得他們是很重要--在天國裡面。我就講起我十多年前,四 十歲出頭的時候,我怎麼
樣在大教會裡當主任牧師多麼地自卑,多麼地沒有安全 感,後來神怎麼樣讓我看到祂的
愛等等。那位太太就哭了起來。為什麼?原來從 來沒有一個改革宗的人,會這樣分享自
己的軟弱。她看見過的國內的改革宗人士, 都是凶神惡煞的、都是在地方教會裡面吵架
的。所以我也曾經寫過,最近這兩年 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疏解誤會,欣賞寶藏〉,怎麼
樣在華人教會推薦改革宗神學, 裡面我就提到改革宗人士蠻多持有十字軍心態(對的都
是我的,錯的都是你的,這種的十字軍的心態)。所以,改革宗在中國的發展,目前是
需要更多「恩典」 (就是恩慈、溫柔)的流露。所以,改革宗的教會在哪裡建立呢?現
在,其實也 越來越多的省份,不僅僅是大家都知道的溫州,沒有那麼簡單;溫州人也不
都在 溫州。所以,這個蔓延得很快,重要的是需要有恩典的調和。

Q3:林牧師,請問有哪些現代譯本可以取代《和合本聖經》?目前我們只鼓 勵用為參
考的,環球聖經工會的《聖經新譯本》 , 《當代聖經》,國內在用,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NIV。

A:是的,取代不取代一般都是由群眾決定的。其實,今天的《和合本》已經有 修訂版。
《和合本修訂版》跟《聖經新譯本》,它們就越來越像,也是彼此在吵。 你抄我的,我
抄你的,越來越像。聖經公會說,新譯本很像和合本;然後和合本, 聖經公會就要修改,
結果修改得很像新譯本。所以這個差距越來越少了。兩本都 是絕對可以採用的。

  《當代聖經》不是翻譯本,是意譯(paraphrased)。《當代聖經》 (The Living
Bible)的翻譯者泰勒博士(Dr. Kenneth N. Taylor),當時他為什麼翻譯當代聖 經呢?
是為了他家裡的孩子們(小學生),用來作家庭靈修用的。所以,讀起來 很順暢,但是
不能把它當作聖經譯本來用;絕對不能用它當作查經、研經的版本。 《現代中文譯本》
(Good News Bible)也是如此。當代聖經就更加地鬆散,比 現代中文譯本是更加鬆散的。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一向是我最喜愛的聖經。大概我不太習 慣


讀 1611 的《欽定版》(King James Bible),所以我也沒有花一段時間用 “NEW KING
JAMES BIBLE” 作為我的靈修聖經。
  NIV 出版之後,當然我就跟其他人一樣,就用了 NIV。直到最近這五年,我 發現 NIV 的
出版社,特別在英國,有一些在神學上的變質。也就是說:早晚這 個 NIV,特別是 TNI
V(Today’s NIV),特別英國版的,就會有一些女權運動的 色彩來改變他們對經文的
翻譯。當然,你不會馬上看到很離譜的東西,比方說,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
帝”就翻成“亞伯拉罕與撒拉、以撒和利百加,和 雅各和利亞和拉結的上帝”,奴僕不
算,呵呵。因為這種的說法已經出現在一些 禱告文裡面了。不在聖經,但是在一些禱文、
禮儀上。所以這種趨向是必然的。 而 NIV 是花最多廣告費的,所以是最廣傳的。你打開
任何基督教的批發的書目 的話,NIV 的篇幅是最多,NASB 的最少。NASB 也有它的 upd
ated addition。

  我認為,目前 NASB,還有比較新的 ESV(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這兩本是我會


採用的。因為我手上的是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宗教改 革研讀版),跟
那個新譯本的《聖經研讀版》很像。那本環球聖經公會的新譯本 的《聖經研讀版》是 
“THE NIV 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宗教 改革精神的研讀
版),我用的是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宗教改革研讀 版),很像的。因
為我用的這本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是 ESV 的,所以 我目前是在讀 ESV 
的聖經。不過,我也非常喜歡 NASB,我只能這樣說,好。

Q4:請牧師可否再講解什麼是“後保守派”?

A:後保守派,其中一個論點就是:同時批判基要派和自由派。他們自命超越了 保守
(就是基要派),也超越了自由派,很超然的。他們也會非常沉迷於一些非 福音派的解
釋。比方說,他們會採取新正統對加爾文的解釋,他們說這個才是真 正地對加爾文的解
釋。他們會偏向於用新派的材料來教導他們的學生,所以,逐 漸地,他們的學生或者是
會友,就淡忘了保守派的聖經注釋、參考書、神學教科 書等等。他們會說伯克富,就是
我們這幾天在用的教科書“過時啦”,沒有人讀 這本書的。他們會這樣的。所以,他們
不一定是用一些信念來表達他們的信仰, 他們是用他們的姿態和選材料來表達他們的信
仰。

Q:可否舉例現今在新馬一帶有哪些教會是後保守派?這些教會現在的信仰立場 是什麼?

A:我想後保守派目前主要是在神學院的課室裡面傳播,多過在教會。我已經說 過了,
後保守派的講員到教會講培靈會的時候,你一點都看不出的,一點都看不 出的;很簡單
的查經或者解經講道,非常容易聽的。所以,他們是刻意不表態的, 除了在神學院的課
堂裡面。所以,有的時候連教務主任、院長都不知道他們在課 堂裡面什麼的。他們可以
說,我相信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然後在課堂裡面講的 是另外一碼事,所以,很難抓到。
要仔細地去接觸每一個神學院的每一位講師, 你才能夠清楚明瞭。而這個是一個比較新
的趨向。
Q5:福音派與新馬一帶福音堂有什麼關係和差別?福音派的信仰立場思潮是 否在新馬
一帶各教會都有?新馬一帶多屬哪一類的福音派?

A:首先,在新馬一帶(我是指不包括東馬)的這種福音堂是英國的弟兄會 
(Brethren)。他們沒有牧師,他們是由長老來治理教會的。他們的神學立場是 時代論。
弟兄會是時代論的發源地,是 1827-1831 年,他們的領袖是達秘(Darby)。
  香港的福音堂,比方說般含道福音堂、九龍城福音堂、什麼什麼福音堂,這 些是 1960 
年從各大浸信會分裂出來的青年人起家的。另外,平安福音堂又是另 外從 1970 年開始,
吳祖光牧師等等在牧區傳道之後興起的三十多家的平安福音 堂。喜樂福音堂又是另外一
個福音堂。那喜樂福音堂、平安福音堂跟那些地區的 福音堂,都不是新馬這一帶的弟兄
會的福音堂。所以,新馬這一帶有正正式式是 英國弟兄會來這邊開拓的弟兄會--不過
他們名稱叫福音堂;香港的三類福音堂 都不屬它的。我不是說香港沒有「弟兄會」的教
會,但他們不稱為「福音堂」。

  然後,假如你去美國看,有些教會可能中文翻譯成福音堂(英文可能叫做 Bible
Church,或者是什麼什麼 Chapel),這種很可能是帶有弟兄會的色彩,也 是時代論神學
的。但是,他們不一定是英國弟兄會差派到美國開拓的教會。因為, 愛爾蘭的時代論,
在 1870 年代傳到美國的時候,首先影響的是長老會。所以結 果,過去 140 年來,不僅僅
是有其它獨立教會的時代論的教會,長老會也有時代 論的。新馬也不例外。比方說,美
國的時代論的大本營--Dallas 神學院,他們 的教授們所開的教會,有的叫作 Believer
s’ Chapel(信徒的福音堂),或者是在普林斯頓大學附近也有一家「什麼什麼 Chape
l」。這些都很像弟兄會,都是時代 論,但是他們不屬英國的弟兄會,是美國自己的發展。

  福音派的信仰立場跟思潮是否在新馬一帶各教會都有?簡單的回答,「是 的」。
  新馬一帶多屬哪一類的福音派?那要看你是哪一個時代。

  19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大概一直到 1995 年之前,新加坡神學院的 學生吃午飯
之後,不光要洗碗,還要用手洗衣服的。早上 6 點鐘有早禱會,還有 個人靈修。早餐是
十分鐘,然後又要打掃之後才上課的。(前新加坡神學院)麥 希真院長最有名一個字的
勸勉就是「忍」:你到教會作個當窮傳道,忍!教會沒 有冷氣,住在閣樓,37 度,忍!
太太,忍!孩子,忍!所以,新馬一帶的,不 論是大宗派的,或者是獨立教會,這一種
的也相當於 60 年代香港的建道神學院、 播道神學院,和 1980 年代的海外神學院。我也
是那種神學院長大,不過我們沒 有講這麼多「忍」。我們的女校長跟教務主任是容許戀
愛跟結婚的。我們是非常 開明的一個很保守的神學院。所以,一直到 1995 年之前,新馬
這一帶,我會用 「基要派」和「敬虔派」來形容新馬這一帶的福音派。因為當時只有兩
派:「自 由派」的神學跟神學院,以及「基要派」的神學跟神學院。旗幟分明,很容易
區 分的。
  但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跟北美洲不一樣的地方是:「 聖公會」 、 「衛理公會」, 跟「長
老會」--在美國這三個宗派是極度的新派。我所屬的長老會是從其中一 種的長老會分
出來的。新加坡不一樣,新馬除這三大宗派外,你可以再加上「信 義宗」,也就是他們
共同辦同一間神學院的四大宗派。他們的新派神學在過去(我 是指 1995 之前),大部分
是由西教士神學教授為代表。我不是說沒有中國華人 的新派神學家,但大部分新派神學
家是來自歐美的宣教士。好了,慢慢宣教士回 國了,新的一個潮流是靈恩派。所以,新
馬這一帶的大宗派受靈恩運動的影響, 可能多過目前受新派神學的影響--至少這個普
遍性,靈恩的影響好像是多過自 由派的神學,照我很粗略地觀察。

  那新馬一帶現在的福音派又屬哪一類呢?假如從過去五十年的歷史來找標 籤的話,我會
說目前新馬蠻多的這些著名的福音派神學院的畢業生是「新福音派」。 但是,我們看見
有一些很顯著的現象:某幾位的傳道人或者神學畢業生,是在走 後保守派的路線;也就
是說,有幾位的新馬,包括吉隆坡一帶,有一些傳道人是 以很低調的姿態,很努力地在
傳播「自由派」神學、「新正統」神學、「後現代」 思想,或者說特別是刻意地用後現
代的方法來表達他們的信仰;簡單地說,也就 是「沒有絕對真理」。他們中間有少數會
來找我喝茶、談話。為什麼呢?因為他 們欣賞我這個老古董是有根的。他們直接說的。
他說:「你的老師范泰爾講錯話 了,我們不同意你們的老師范泰爾所持的立場的,但是
我很欣賞你有根。」我是 代表加爾文清教徒;他可能也欣賞路德宗的牧師等等--代表
馬丁·路德的(假 如有的話)。但是這個(自由派)是少數;不過他們的影響力是長期
的。

  新馬一帶我也說過,也是出產「非正統」的新派神學家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塊 土地。不過
這些新馬出產的新派神學家,目前大部分都不居住在新馬。所以,目前的信仰立場思潮
主要是「新福音派」,也就是說,把福音派的招牌搶走的那一 類。不過目前他們的姿態
比較低調。然後有一些重要的傳播者是「後保守福音 派」。

Q6:現在新加坡兩個很出名的教會 New Creation 跟 Harvest City,它們走 的是哪一個


路線?

A:現在新加坡這些巨型教會走的就是最新的、第三到第四波的靈恩派。除了他 們注重
「靈恩的現象」以外,可能他們其中另外一個不一定是用神學思想表達的 重點乃是「教
會合一」。所以,你不跟他們一起去參加什麼遊行運動的話,他們 會說:「你不愛新加
坡嗎?我們愛新加坡!」你懂嗎?所以,這個教會合一,可 能也是他們向非靈恩教會有
意無意或有意有欲所施的另外一種的壓力。所以我已 經說過了,非靈恩派的保守派的我
們,可能目前就是基督新教的少數,我們要接 受這個事實。不過,誰說純正信仰一定是
大多數的?誰說純正信仰就一定是「當 權派」呢?聖經從來沒有保證這一點。所以有時
候教會要走過很乾旱的季節。剛 好最近我靈修在讀耶利米書,讀得很爽,盼望各位也去
讀一讀。耶利米書或者先 知書或者詩篇不要這樣讀啊,「神啊,我們在巴比倫,想到耶
路撒冷就哭了。」 巴比倫就是新加坡,耶路撒冷就是北京或者溫州或者河南,不能這樣
讀的,不能 用民族主義的有色眼鏡讀聖經的。耶路撒冷是代表教會。所以當神在責備以
色列、 猶大的王的時候,我們要做的那個應用乃是:今天有形的教會,耶路撒冷或者是 
猶大、以色列被放逐,就是教會被上帝遺棄,成為與世界一樣。耶利米書好像非 常地適
合今天的教會。

Q7:有人說,在這個世代不缺少神學家,但我們需要有佈道家。所以,牧師 你看法是
覺得應該是…?因為我們處的這個世紀不是加爾文或者是馬丁·路德 的時代,可是我們
需要有佈道家的這個世代出來。還有第二就是,因為聖經的 知識我們懂得很多、豐富很
多,但是我們要更加加強的就是遵守真理,還有就 是這一方面要加強、還有要實踐的,
我們應該要如何的做…?

A:是,問得很好。今天究竟需要更多的神學家,還是佈道家?我們對聖經的知 識不缺
少,但是缺少的是怎麼應用跟活出來。我同意也不同意。同意的地方是我 絕對同意我們
要活出我們的信仰(這是我們信心的果子)。但是,我覺得說今天 需要更多神學家,還
是佈道家呢?這種的問題是不必要的。我們不可能在這兩者 中去選擇,特別是佈道家是
逼不來的,是上帝興起的。神學家的信仰變質不變質, 也要靠聖靈的保守。

  我會這樣說,你可以分辨出改革宗有不同的聲音的。我這個聲音是這樣說的: 今天,從
改革宗的角度來看,當代教會需要什麼?我會說,需要成熟的教會,裡 面有能教導、能
關懷輔導的、能傳福音、能治理的領袖們--不論是領薪水的、 還是不領薪水的,不論
是按立的、不按立,不論你叫他作牧師、傳道、還是長老 --能教導、能治理、能關懷
或者是輔導、能傳福音的或者是宣教的。教會(就 是地方的教會)不強,你談什麼神學,
談什麼佈道運動都沒有用的。
  好,他們向一萬人、十萬人傳福音。都信主了。他們要加入怎麼樣的教會? 所謂福音派
的教會啊!加入一些講台很弱的、又沒有微笑歡迎新朋友的教會嗎? 還是加入一些嘻嘻
哈哈、很歡迎新朋友的,但是沒有內涵的教會嗎?你懂我的意 思嗎?所以,真正我覺得
長期來說,不論什麼年代、什麼季節,地上需要的就是 忠心宣講、教導、關懷、傳福音、
忠心治理的、被治理的教會。所以我們需要的 是更多的合乎聖經的,也在神學上長進的
傳道、長老、執事、主日學老師、青少 年導師等等,聖樂或者是敬拜小組或者是司琴等
等。每一個項目,我們華人教會 都沒有人手過多的現象,是不是?真的能教導的傳道人,
真的能教導跟治理的長 老,真的能關懷的執事,不是光是關門、開會、辯論的那些長老、
執事、傳道人。 真的在做事,關心人的長老、執事、主日學老師等等,每一條道路都缺
人,是不 是?我想中國大陸也不例外,甚至迫切性更高。所以,我目前自己花的時間,
都 在一些城市裡,裝備領袖、信徒們能夠教導。

  假如有人有異象開拓教會或者更新教會,很好。有人願意宣教,很好。我只 能夠說…有
人說我所做的就是好像農夫從田裡面把那些還沒有洗乾淨的白菜拿 出來賣,還是臭臭的
菜,加肥料都還沒有洗乾淨的,這是第一個層次的最基要的 教導。用科技研究來說是最
基本的學習(pure science 或 basic science)。但願神 自己興起,在教會裡與教會外,
能教導,能關懷的神的僕人。

  當然,神學院也需要有正統、大發熱心的、愛人的教授們。我受清教徒的影 響,多過受
後期慕迪到 Billy Graham 大型佈道會的影響。我看清教徒他們是致力 於要把教會牧養得
好。然後,神按照祂自己的美意跟時間表,會賜下「大悔改的 復興」或者「悔改的大復
興」——我是指教會內部的悔改(不是外面的人悔改信 主),大發熱心,你就不愁有沒
有從外面的人進來信耶穌。教會著火,就會有人 好奇來看她燒。 “If you are on fire for
God, somebody will come and watch you burn. ” (你是被神點著了,著火了的話,就
有人來看你燒的;有草就有羊來吃 的。)所以,內部的強化到底還是最智慧、最老、最
成熟的做法。

  當然,內部強化,我也不要走那種狹隘的、以前的「基要派」的道路。我的 意思是說,
你看我每次都在批判康德、施萊馬赫、巴特等等,但是我的用意不是 說因此你就不要理
睬這些了,把哲學的書都扔掉。不是。你要好好研究,知道人 們虛幻的錯誤在哪裡;注
意你的會眾,幫助他們,要有愛心、溫柔去鼓勵他們。 我只不過是把最基本的,一些一
塊一塊的思想傳遞給各位,你們還要加上愛人的 心,關心人的心去觀察、觀察、觀察…

第 11 講 教會或神學派別的名詞簡介|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1 講 教會或神學派別的名詞簡介

 我們學習神學的過程中,早晚會碰到很多的專有名詞,特別是教會或者是神學上派別的
名詞。比方說有一些是跟我們距離比較近的,例如:基要派、敬虔派、福音派。還有,
我們相信宣教,我們相信敬虔是必須的,甚至我們相信護教也是必須的。所以,基要派、
敬虔派、福音派、宣教運動、護教運動這些詞,是跟我們比較靠近的。我想,重視與神、
與主耶穌基督有好的關係的基督徒,對這幾個名詞都會願意認同的。

 然後,另外有一些的名詞,比方說,康德、自由派、存在主義、新正統,這些名詞我們
比較陌生,我們心中對他們的認同,也是有一層隔膜。

最後,第三種名詞是似是而非的,就是說,又好像願意認同,其實有它微妙陰險的地方,
就是「新福音派」,還有「後保守福音派」,甚至還有一種叫「後自由派」的,聽起來
跟我們福音派好像又很像的。
 這些名詞都代表著一些對信仰很具體的看法。所以,今天我們在這堂很快的,大概用十
到十一個名詞,來走過兩千年的教會歷史。我們不是順著時間的次序來讀的,我們是順
著一種很自然的身份認同的次序來看。

第一,我們是「基督新教」或「基督教」。

 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東正教」。為什麼呢?三個原因:

1.      我們相信「唯獨聖經」。

「唯獨聖經」是信仰上權威的問題。天主教把教會,特別是教皇的地位放在與聖經同等,
也就等於說在聖經以上的一個地位。我們是基督新教的,因為我們相信唯獨聖經,聖經
是我們最高的權威。任何的教會,包括天主教都不能夠取代聖經這個最高的、唯獨最高
的權威。

2. 我們相信「唯獨信心」。

 這個「唯獨信心」,並不是說我們得救唯獨的盼望、唯獨的根據是信心。不是的,我們
得救唯獨的盼望和根據,是耶穌基督,祂的恩典,神的恩典。信心是什麼呢?信心是講
神的救恩(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怎麼樣臨到我們的--這個是講到救恩途
徑的問題,不是根據的問題。我們說「唯獨信心」,我們是「唯獨藉著信心」(through
faith),而不是靠著信心。聖經裡有時候是說「出於信心」,但這個「出於」,不是指
靠著信心,而是指藉著信心得救、稱義。也就是說,我們不認同天主教,認為信心還要
加上行為,特別是聖禮,才被上帝接納。我們不是說信心不要加上行為。我們乃是說信
心加上行為人才稱義,那就表示說這個行為或聖禮在神面前是有功勞的,這個是我們不
認同的。信心也沒有功勞,何況是行為。

3. 我們相信「唯獨基督」。

 「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徒 4:12)也就是說,耶穌基督是神和人之間唯一的中保。聖徒(聖人)不是。

天主教的聖徒,最高的那位,就是馬利亞。天主教有幾百上千的聖徒。這些聖徒就很像
佛教的菩薩。菩薩是什麼?菩薩跟聖徒一樣,在生前賺的功德多到有餘,別人可以拜託
他,去借用他的功德,去拜託馬利亞拜託耶穌或拜託神來可憐我們。我們說,不是的。
我們得救(稱義)跟成聖的功勞,完全來自耶穌基督。所以我們是基督新教,有這三個
原因。
所以,假如說「我們是基督新教,不拜馬利亞」,這並沒有把事情的真相講出來。我們
不拜馬利亞的理由:是因為馬利亞跟我們一樣,是沒有功勞的,特別沒有剩餘的功勞讓
我們去借、去用,來到神的面前。我們神人之間的中保,唯獨是耶穌基督。我們說,
「我們沒有教皇的」。是的,為什麼呢?我們不相信教皇的權柄可以與聖經的權柄一樣。

 我們說,「我們是基督徒,我們沒有彌撒的」,是什麼意思?彌撒是天主教徒要靠它一
次一次的得到一點點的救恩。我們說不是,救恩是藉著信心而來的。 在這方面,剛才我
們先講了我們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東正教徒;但是在第二、第三、第四這三方面,我
們又要考慮到兩千年的教會歷史是我們的遺產。

第二,我們是相信「三位一體」的。

 我們相信聖父是神、聖子是神、聖靈是神,神只有一位;聖父在永恆裡是子之父、子在
永恆裡是聖父之子等等。這些跟天主教就完全一樣了。除了一點,聖靈由子出,是東正
教不承認以外(聖靈只由父所出,不由子出);天主教跟我們在這一點也是一樣的(聖
靈由父和子所出)。因此,

第四,我們是相信「聖而公教會」(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或「大公


教會」)的。

「大公教會」的『大公』,英文是 “Catholic” 或者是 “Ecumenical” 。 “Catholic”
在這裡不是指「天主教」; “Ecumenical” 在這裡也不是指「普世基督教
(WCC)。“Ecumenical” 這個字就是「全世界的」意思; “Catholic” 同樣,也是指
「大公的」、「普世的」意思。

 我們相信聖靈從來沒有「沒有見證人的」,就是從來沒有一段時期,聖靈是沒有見證人
的。我們相信聖而公的教會。

 現在回到第三點,但是。

第三,但是我們同時堅持要有「正統」的信仰。

 而「正統」這個字 “orthodox” ,恰恰是「東正教」的名字。但我們不是指東正教的意
思。「東正教」那個『正』字,就是 “orthodox”(「正統」那個『正』字)。
 我們說,「我們是正統」的意思,乃是說,「我們相信聖經的默示、聖經的權柄」,
「我們相信聖父、聖子、聖靈」,「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是唯獨的救主」等等。

這些正統信仰,在某一些新派的教會裡面,也有基督徒跟傳道的人相信。「正統」意思
就是說,在歷年來必須要有的、最起碼的基督教的信仰或信念,這叫正統。
第五,我們是「福音派」。

 這個詞是最麻煩,最頭痛的。我們來看四方面:

A. 我們先來看歐洲對 “Evangelical”(福音派)這個字的用法,特別是德文,還有西班
牙文。

 舉個例:假如今天我們到菲律賓,有人問你,「你是基督徒嗎」?你說,「我是」,他
說,「你是天主教徒哦」,你說,「我不是天主教的」,他們就會說,「哦,你是福音
派的(Evangelical)」。這意思就是說,你是基督教的,不是天主教的。所以, 
“Evangelical” (福音派)這個字,在西班牙文和西班牙文文化的世界裡,就是指「基
督新教」。 德文也是一樣。所以,當新正統的巴特寫一本書叫 “EVANGELICAL
THEOLOGY”(《福音派神學》)的時候,他的意思不是我們所說的福音派,他的意思
就是“Protestant Theology”(更正教、基督新教神學)的意思。所以,在德文的世界
裡,“Evangelical” 這個字也是指「基督新教」。所以在美國有個宗派叫 
“EvangelicalLutheran Church” (福音路德宗,福音信義宗)。它這個福音,就是指
「基督新教」、「基督教」信義宗的意思。

 所以,這對我們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卻讓這個名詞的所指,弄得非常混亂。

 B. 現在我們來看 “Evangelical”這個字,在過去三百年是怎麼用的。

我們知道在 1730 年代,英國、還有北美洲(當時還不叫美國),發生過大復興,其中一
位比較有名的領袖(不是唯一的,但是其中一位的領袖),就是約翰·衛斯理。好,這
個運動慢慢結束了,衛斯理兄弟也去世了,他們有第二代的傳道人和信徒,還有第三代、
第四代的,比方說就包括了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就是一生致力推翻
奴隸制度的那位英國國會議員。他是衛斯理復興運動的果子,可以說是第二代或第三代。

 英國的聖公會,包含了一些很像天主教的,燒香點蠟燭、跪在聖像面前的那種,也包括
一些糊裡糊塗的、懵懵懂懂的中間派;也包括一些衛斯理所影響過的,火熱愛主、讀經
禱告、傳福音的。最後那一派就是受到衛斯理時期的復興影響的、英國聖公會的傳道人
或者基督徒,就叫做 “Evangelicals”。這是英語世界 Evangelical 這個字的用法。

 再來一次:德文 “Evangelical” 就是「基督新教」;西班牙文 “Evangelical” 就是
「新教」;英文 “Evangelical” 就是指「衛斯理時期復興結下來的果子」,就是第二、
三、四代的傳道人和基督徒,他們被不是福音派的聖公會分子稱為福音派(the
Evangelical Party)。因為英國是政教合一的,英國的聖公會的元首就是皇帝或者女皇,
所以當他們說 “the Evangelical Party” (福音派)這個所謂黨派的意思時候,他們的意
思不單單指教會裡的 “the Evangelical party” 那個福音派,也指國會裡的福音派,包括
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要推翻奴隸制度的那位國會議員。這是第二種
用法。現在來看第三種:

 C. 很明顯的,到了 19、20 世紀,英國這樣用 “Evangelical” 這個字的時候,美國也有
它的發展。

 在 19 世紀,我給大家簡單的一個粗略的定義。(這個是在 C 跟 B 之間,我應該多加一
項。)美國在 19 世紀, “Evangelical” 福音派就是指長老會、公理宗、衛理公會和浸
信會,大概是這個意思。我舉個例,比方說基督教青年會(YMCA,1840 年代在英國和
美國創辦的)。19 世紀的青年,如果你要加入 YMCA 作會員的話,他要求你必須是福音
派教會的教友(a member of an evangelical church),它大概意思是說,你應該是長老
會、公理宗、衛理公會、浸信會的會友的意思。很廣泛的用法。

 但是到了 20 世紀,(下面我們會解釋的),有了自由派和基要派之爭的時候,簡單的說,
基要派輸掉了大的教會、宗派、神學院,和宗派下面的差會,都落在了自由派的手上。
所以到了 20 世紀 1940 年代的時候,福音派是誰呢?福音派就是那些在基要派跟自由派
之爭中,被逼趕出來或是自己自動退出的,他們重新組織成為福音派。但是在 1940 年代
之後的福音派,是沒有一個宗派作代表的。福音派可以指聖公會、路德宗、改革宗、長
老會、公理宗、浸信宗、衛理公會、神召會、靈恩派、獨立教會、貴格會、門諾會(就
是重洗派)等等,這些宗派裡面都有福音派。

那什麼叫福音派呢?最早的定義就是跟自由派爭辯的「基要派」,但是他們被逼或自願
離開了,所以現在福音派的象徵人物只有一位,就是葛培理(Billy Graham)。所以,對
福音派最粗略的定義,就是「任何喜歡葛培理的人」(Anybody who likes Billy
Graham.)。當然這是開玩笑的,但是它也不是沒有意思的,因為這就代表著福音派是
沒有一個正規教會組織的。

 到了 1970 年代,以 1976 年做為一個里程碑。1976 年一位美南浸信會的會友,Jimmy
Carter(吉米·卡特)當選成為總統了。他是近代歷史上第一位自稱、自認重生得救的
基督徒當總統。那一年,《新聞週刊》(Newsweek)就稱 1976 年為「福音派之年」
(the year of the Evangelical)。福音派開始從極度的政教分離,搖身一變成為跟左翼
政治競爭的一個政治壓力團體。我再說一次,本來(基要派)是對政治不聞不問的,突
然之間有了 Jimmy Carter,也有些人組織了一些壓力團體。壓力團體是民間的,不是一
個政黨,但是它會支持某個政黨的某一位候選人。

比方說,支持 Jimmy Carter,或者 2004 年支持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等等。福


音派從來就沒有一個教會宗派的基礎,雖然它有一些聯會,但是從政教分離又變成參與
政治。在過去 30 年來,我說,「我們這些美國福音派常常行事為人非常差勁」(We
behave badly.)。比方說遊行抗議的時候,某些極端分子會拿著些牌子說,“上帝恨惡
同性戀者”,而且是用非常貶義的一個同性戀標籤-- “Godhates fags.” 。所以,最
近有人特別是 D. G. Hart(威敏斯特以前的圖書館館長),他寫了一本書,說「福音派死
了」,這個名詞已經沒有用了,它從來就不是一個真正合一的運動,從來就是一個鬆散
的,從路德宗、荷蘭改革宗和長老會,到靈恩派、獨立教會,極端分子都被稱為福音派。
所以這個名詞是不太有用的。

社會學家在 1990 年代初,給福音派一個定義,有四個特徵:第一是「注重禱告」,第二
是「注重讀經」,第三「注重悔改、信心得救」,第四是「注重傳福音」的。這是個非
常膚淺的定義,因為福音派絕對不僅僅是指禱告、讀經、信主、傳福音,我們福音派有
兩千年來的聖經的、還有早期教父的正統的傳統。我們又經過了宗教改革,相信因信稱
義,擁有這麼豐富的神學傳統,包括清教徒的、很多敬虔的,跟宣教的運動等等。所以
說福音派就是禱告、讀經、信主、傳福音,這就算是福音派了,這是外人,社會學家給
我們定的。

 D. 最後,我們是福音派。

 福音派這個名詞不單是太過籠統、空洞,甚至因為政治參與的緣故,被污染了。不但如
此,而且福音派裡面本身就起了變化。1943 年 NAE(美國全國福音派協會)成立,當時
「福音派」和「新福音派」是同義詞。新福音派就是主張不要這麼狹隘,我們還是可以
堅持我們正統的信仰,但是留在一些比較新派的大宗派裡面,繼續傳我們的福音。所以
當時不同的地方,只是你留在大宗派、還是不留在大宗派。

 1947 年富勒(Fuller)神學院成立了,當時他們是非常正統的信仰,他們是改革宗的,
但也有改革宗浸信會的神學家,比方說卡爾·亨利(Carl Henry),就是《神、啟示、
權威》的作者。所以,1943 年到 1947 年,說自己是新福音派,只不過是說在姿態上不
要狹隘,要接納那些留在大宗派的牧師、傳道人跟信徒,還有要向西方或者全球文化進
軍,要改變文化,要從事護教等等。所以這是很正面的一種姿態。

 1965 年,同一間的富勒神學院的院長哈柏(David Allan Hubbard),就接納他的好朋


友,也就是創辦人的兒子丹尼爾·富勒(Daniel Fuller)作教授。丹尼爾·富勒去了德國
留學回來之後,就不再相信「聖經無誤」。所以從 1965 年開始,富勒神學院還是自稱是
福音派。到了 1970 年代,他們也願意用 “New Evangelical”(新福音派)這個名詞,
特別是相信「聖經無誤」的,就指富勒是「新福音派」。

所以,「新福音派」,到了大概 1975、1976 年之後,就是指那些不堅持「聖經無誤」,
但自稱是「福音派的福音派」。我再說一次,不堅持、不相信聖經無誤,或者他也不說
自己不相信,但是覺得「聖經無誤」這個名詞是歷史的包袱,非常的不方便。約翰·斯
托德(John Stott)是其中一位這樣的新福音派,他是非常不喜歡「聖經無誤」這個名詞
的。巴刻(J.I. Packer)是非常堅持用「聖經無誤」這個名詞的,兩位都是福音派的聖公
會的神學家:斯托德就不信聖經無誤,他不相信、也堅持地獄是真的;巴刻是堅持的相
信。所以到了 1965、1975 這段時期,「新福音派」就是指那些不相信聖經無誤的福音派。

最後,到了 2000 年代(現在),我們有些新福音派,簡直是不相信上帝是無所不知的,
也說福音派太過注重十字架的救贖,應當在多元的宗教世界裡面,尋覓人類的和睦、和
平;也就是說,不要堅持絕對真理(淡化神學教義),這些可以叫「後保守福音派」
(post conservative evangelical, post-evangelical),或者叫「正在浮現中的教會」
(the emergent/emerging church,新興教會運動,如:Stanley J. Grenz、Roger E.
Olsen)。

 所以福音派本來在 1940 年代之前,跟基要派是同義詞;到了 1965 年之後,有些福音派
不再相信「聖經無誤」;到了 70 年代,他們就自稱為或被稱為「新福音派」。新福音派,
比如說富勒神學院,保持他們這種不相信聖經無誤的姿態,已經 40 多年了。所以今天你
去加州,假如你要買一些非福音派的書,富勒神學院的書店是一個非常好的去處。我也
需要買非福音派的書,最新的、新派的、後現代的、天主教的在講什麼,最好的去處就
是富勒神學院的書店。假如你要買一些達拉斯神學院教授最新的聖經注釋書,你就休想,
不要去那些地方買了,他們是不會放在書架上的。威敏斯特最保守的那些神學家的著作,
除非放在教會歷史、清教徒那一欄,或者是教牧學博士必讀的補習神學課程裡面,有些
最淺的;不然的話,他們的主流是已經把歷代的基要派,包括改革宗、包括時代論,都
排除在整個主流福音派之外。簡單的說,40 年代之前的福音派這塊招牌,被搶走了。

第 12 講 教會或神學派別的名詞簡介(續)|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2 講 教會或神學派別的名詞簡介(續)

 我們上一節說,我們是誰?我們的身份是什麼?第一,我們是「基督新教」,不是天主
教;第二,我們是相信「三位一體」的;第三,我們是「正統」的信仰,當然這個正統
的定義是說我們的教義、信仰都是來自聖經;第四,我們相信聖靈在每一個時代還是有
它的見證人,所以我們是屬於「普世大公教會」的;第五、我們是「福音派」的,這個
是指「我們來自衛斯理時期的復興」,或者我們是「不認同自由派神學」的。可是這個
標籤越來越混亂。簡單的說,這個招牌已經被搶奪去了,是指那些「不信『聖經無誤』,
但又自稱為福音派的」,這是我們今天 21 世紀真正的情況。

第六,我們是「敬虔的後代」,或者說「敬虔運動」的後代。

 一般翻開教會歷史教科書,我們會讀到「敬虔主義」,就是指「德國的敬虔主義」(大
概是 1720 年代開始的)。但是,假如我們對歷史有更深的認識的話,我們會發覺:

 假如我們不算馬丁·路德跟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敬虔運動的話,在宗教改革之後第一波
的「敬虔運動」,就是鼓勵信徒讀經、禱告,來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的運動(我是指鼓勵
教會裡面的信徒讀經禱告,來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的這種敬虔運動),就是英國的清教徒,
1555-1710 這段時間。

 誰是清教徒?清教徒就是第一批向英格蘭傳十字架跟悔改福音的傳道人,這是最簡單的
一個定義。或者說,清教徒就是加爾文的學生,回到英國,成為第一批傳十字架悔改純
正福音的傳道人。所以,清教徒差不多百分之百是改革宗,不過有一部分後來成為浸信
會或浸禮宗的發起人。

 這種的熱誠,傳十字架悔改福音的「清教徒運動」,後來就傳到荷蘭,所以「荷蘭的敬
虔運動」是第二波。「荷蘭的敬虔運動」在荷蘭被稱為第二次宗教改革,這是他們當時
的名稱,或是後人給他們的名稱。

荷蘭的這種敬虔講道後來就傳到德國。所以我們所認識的「德國敬虔運動」,其實是從
英國跟荷蘭傳去的,(是第三波),它的根是改革宗神學。不過後來到了德國的時候,
就開始有了點反神學的滋味。

 又從「德國的敬虔運動」,就是有些「莫拉維弟兄會」影響到約翰·衛斯理,所以敬虔
運動的第四波是「衛斯理」。

第五波叫作「凱錫克」(Keswick)。Keswick 就是我們的培靈傳統,屬靈高原。到了凱
錫克,我們就不再追下去了,敬虔運動可以一直追下去,有很多波的。但是我們的確是
這個傳統的後代,就是基要派、福音派大部分都是認同「敬虔運動」的。

第七,我們是「復興」、「復興運動」的後代。

「復興」分為兩種。我們比較認識的是第二種,我們稱它為「復興主義」或是「佈道運
動」。它的代表人物有芬尼、慕迪、葛培理,這是我們中國跟華人教會比較熟悉的復興。
這種復興是向外的,簡單的說,不是復興,是佈道,是呼籲教會以外的人來信耶穌。但
是我們看到大型佈道會,有的時候幾百、幾千人信主,我們就說感謝主,復興來到了。
這很多時候是我們福音派對這個詞的用法。

 很不幸的,福音派弟兄姊妹很少認識到「復興」其實還有一種更豐富的定義跟用法,就
是第一種的復興。這是以 16、17、18 世紀為代表,就是以宗教改革、清教徒,還有衛斯
理時期的「大覺醒」(great awakening)、「大復興」為代表。這個復興是教會內部的
會友認罪悔改,然後這個悔改在教會裡面發展、蔓延出去。這種悔改一旦成為運動的時
候,每一次(就是 16、17、18 世紀),有眼光的人就看到:是的,悔改來到了,聖靈
特別賜下悔改的恩賜,所以我們要做什麼呢?我們要在神學教育,就是在訓練傳道人的
事上,要有所更新。

 神學教育跟悔改是有關的,不是沒有關的。你有沒有注意到,許多神學院是由佈道家或
復興領袖創辦的,從富勒神學院的富勒先生,就是當時最有名的電台講道者;到葛培里
(Billy Graham),是哥頓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董事會主
席;到王永信牧師也創辦神學院,唐崇榮牧師也創辦神學院。不是偶然的。為什麼大型
佈道家、奮興家會創辦神學院?就是說,當你看到許多弟兄姐妹悔改的時候,你馬上要
問一個問題:誰來牧養耶穌基督的羊?我們需要新的整整一代、敬虔又有學問的傳道人。
所以,比較古老的復興,是從悔改到神學教育的更新,這也包括教義上的更新;也包括
聖樂,就是聖詩歌詞或甚至乎音樂的更新;也是社會服務的更新。

我們是這兩種復興運動的後代。不過,我們很多時候只認識到第二種,而不認識第一種。

第八,我們是「宣教運動」的果子。

其實「宗教改革」本身,加上「清教徒運動」,都是「宣教運動」。因為,歐洲本身跟
英國人,還沒有大批的認識十字架跟悔改的純正福音,他們還沒有清楚地悔改信靠耶穌
基督。所以宗教改革,就是歐洲跟英國人向歐洲和英國人宣教。至於海外宣教,是因為
有了宗教改革、清教徒運動、荷蘭敬虔運動、德國敬虔運動…等等,歐洲跟英國人他們
的教會有了一定的基礎,海外宣教運動就很自然地在神的時間表裡興起了。

我們是屬於「第三世界」的,不論是中國、印度、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的教會,都
是 19 世紀英國、歐洲、美國等等宣教士所結的果子和他們果子的後代,所以我們肯定相
信宣教是必須的。

 不過,第 19 世紀的「宣教運動」,和與它有關的「復興主義運動」,是反神學、反神學
院的,所以宣教運動帶來的是「聖經學校」的興起。「聖經學校」就是指中國(1949 年
之前),和臺灣、香港(1940 年代到大概 70 年代初),這些中學畢業四年的神學士本
科這種的聖經學校;或者是初中畢業、加上高中程度三年的聖經學校。這些是 19 世紀宣
教運動,傳到中國所設立的神學教育的模式。當然有例外的,大專畢業之後的這種神學
院,以燕京大學的宗教學院為代表,大部分當時(1949 年之前)以自由派的神學家為主;
不完全都是,但大多數的教授是。

好,我們是宣教運動的果子,但宣教運動帶來一種反神學院,以「速成班」作為培訓工
人的主要方法,帶來這些文化的包袱。

第九,我們是「基要派」。

基要派這個詞至少有兩個定義,或甚至三個。

 第一,有人說什麼是基要派呢?基要派就是「發脾氣的福音派」。它的意思是說,「基
要派就是對某些事情氣憤的福音派」(Fundamentalist is an evangelical who is angry
about something.)。向什麼東西氣憤呢?當然就是「自由派神學」了。所以,
在 1920、30、40 年代,基要派就是在美國大的宗派裡面與自由派抗爭的傳道人領袖,這
是第一個定義。

 第二個定義:因為在 1920-40 年代,基要派被逼得離開了大宗派,大宗派就落在了自由
派領袖的手上。所以,基要派裡面有一類的牧師和領袖,他們就主張「分別出來」。這
個「分別出來」有兩層的意義:第一層就是從大公教會、就是公會、大宗派分別出來。
這些從大宗派分別出來的有長老會,比方說美國當時有正統長老會,馬上就分裂成兩派:
第一派是「正統長老派」(OP, Orthodoxy Presbyterian);第二派就是我們所聽過的
「篤信聖經長老會」(BP, Bible Presbyterian)。當時 1936 年就分成了兩批,「正統長
老會」跟「篤信聖經長老會」(OP 跟 BP)。基要派從大宗派分出來還有浸信會。在臺
灣這派叫作浸宣會(浸信宣道會),在美國本土叫作 “Conservative Baptist
Association” (保守浸信會聯會)。到了 1970 年代,有聖公會分出來的 “Anglic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北美安立甘教會)。然後,信義宗,特別是路德會-密蘇
里總會(Lutheran Church- Missouri Synod),在 70 年代是保守派、基要派把自由派趕
走的,這是很少的、很例外的一個例子。

 所以,基要派:第一,是與自由派抗衡的;第二大部分,大部分是被逼趕出來的,有一
些是很例外的,是路德宗趕走自由派的。出來之後,他們當然不認同這些「普世教協」
(WCC,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美國國家教協」(NCC,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的自由派所控制的「教會合一運動」。在他們這一派,(從大宗派分出來
的),又有一派相信要有「第二層的分離、分別出來」:就是說,我們不單單要同自由
派劃分界限,我們也要和所有跟自由派有關係的人(福音派)劃分界限。舉個例:

 比方說,有些基要派會這樣說:葛培理從 1950 年代,大概 1957 年到了他很有名的、大
型的、長期的紐約佈道會之後,他就常常跟一些天主教國家元首,還有新派宗派的領袖
來往。所以,葛培理是歷史上兩千年來,不但是向最多人傳福音的一個佈道家,也是跟
最多國家元首握過手的基督徒。他是美國十個總統的好朋友。他去世之後,不可能再有
一個佈道家或教會領袖是跟十個總統友好…。總統打仗或有什麼大的決定,馬上會請葛
培理(Billy Grahm)飛到白宮跟他禱告過夜;然後第二天才宣佈決定的,這種情況常常
發生。所以這派比較基要的基要派,他們認為,我們要跟葛培理劃清界限,因為他跟天
主教、州長、市長、新派的教會來往得太親密了。所以基要派有兩種:一種是不認同自
由派跟自由派教會;第二種是不單單不認同自由派,也不認同那些跟自由派有關係的福
音派,這是第二種的基要派,就是兩重的分離。

第三,基要派被美國的媒體、新聞界打成無知的、愚蠢的、狹隘的、歧視的、有種族歧
視的井底蛙。這是自從 1925 年的那個「猴子法案」(Scopes Monkey Trial,有一位很
優秀的、知名的律師維護創造論與進化論爭辯)以來,美國的媒體一直把基要派或福音
派打造成是無知的、愚蠢的、沒有教育的、沒有文化的、沒有閱歷的、狹隘的、偏見的、
種族歧視的,現在又多加兩個標籤,就是恨同性戀的、而且是奪權的--因為現在福音
派強起來了。若沒有福音派,小布希第二次重選可能選不上。所以,這些是自由派跟非
信徒一直給基要派的一些負面的描述。到今天還是如此,特別是 2004 年小布希第二次當
選後,就有很多記者跑去訪問福音派教會。他們搞不清你們這些無知的、狹隘的,本來
都是從小農村出來的、從山洞裡跑出來的野人(我是指美國山洞 Hill Village),你們怎麼
可能有這麼大的政治意識、策略,還有成績呢?所以 2004 年之後,電視、報紙等等,刊
登了很多次什麼是福音派。他們都是一些戴著有色眼鏡,但是又要擦乾他們眼睛來報導
福音派的,很有趣的一種現象(從 2004 年到現在 2009 年),甚至乎以色列國家的記者,
也跑來美國,看福音派是怎麼一回事。當然中國大陸也不例外。有一些來看完之後,就
悔改接受耶穌基督作個人救主的,也有的。 好,所以,基要派:第一,是「反自由派」
的;第二,是「分別出來」(有兩層的分別);第三,是被描述為無知、狹隘的;第四,
基要派是相信護教的必須性的。

 在 1957 年,巴刻寫了一本書叫作《基要主義與神的道》(FUNDAMENTALISM
AND THE WORD OF GOD)。為什麼巴刻當時寫這本書呢?現在這本書的中文版不太
容易找得到,但是有本英文的 “TRUTH AND POWER” 可以說是這本書的新版,可惜
沒有中文版。為什麼巴刻寫《基要主義與神的道》這本書呢?因為當年葛培理到英國佈
道,很顯然英國人第一次搞清楚自己信主得救了,聖公會的主教當然是非常眼紅不高興。
所以有一位主教寫了一本書,叫作 “ ‘FUNDAMENTALISM’ AND CHURCH OF
GOD”(《所謂「基要主義」與神的教會》。這本書是非常強力的攻擊福音派或基要派
的一本書,特別是說「福音派是分裂教會的」--聖公會的教友現在都不愛聖公會了,
都跑去聽葛培理佈道了,都講什麼重生得救了。

巴刻當時是一個青年的聖公會牧師(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那是 52 年前,才 30 歲吧),
他就寫了一本書來回應那位主教的《所謂「基要主義」與神的教會》,這本書名字叫作
《基要主義與神的道》,與前面那本書名字很像的。就是說:不是的,假如基要派是指
狹隘無知的話,我不是基要派的;但是假如基要派的意思乃是指「我相信聖經是最高的
權威」、「我相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我相信信心與理性之間的關係是:信心就是
信聖經為最高的權威,理性不是我信仰的最高權威」的話,那我絕對是基要派。這是那
本書的整個立場,就是基要派不一定是無知狹隘的,基要派的定義就是聖經是最高的權
威。

 還有在〈信心跟理性關係〉這一章,就反映出基要派的第四個定義,(第一是反對自由
派;第二是分別出來;第三是被形容為無知狹隘;)巴刻這本書就暗示著:基要派是相
信護教的必須性的。換言之,基要派是相信:我們建立在聖經基礎上的信仰,是經得起
理性或者知識份子的考驗;我們的信仰是經得起理性的考驗,是經得起知識份子的攻擊
的。當然,基要派的護教又分好幾個派:有前提派、證據派、古典派。前提派就是我們
宣講真理,然後要揭露對方的前提;證據派就是拿出一大堆的證據;古典派就拿出一大
堆邏輯的論證。總的來說,基要派不都是反理性,不都是反神學,不都是不理睬哲學的。
基要派裡面包含了對哲學有很深度的認識,同時在神學教育上站得很穩,然後反攻那些
反對聖經的知識份子的。這個是基要派傳統的一部分。

 我們再回到 1920、30 年代,基要派與自由派抗衡那段歷史。當時的領袖是梅欽(J.
Gresham Machen),就是威敏斯特神學院的創辦人。梅欽所帶領的,或者說所象徵的
基要派運動,包含了這些維護信仰的改革宗的(也就是威敏斯特神學院的創辦人),也
包含了災前被提的時代論者(就是篤信聖經長老會的創辦人)那個群體,也包含了其他,
不一定是改革宗、不一定是災前被提者,就是一般的,可能是凱錫克的,講培靈,屬靈
高原的。這個是基要派。所以,基要派包含著一些對理性的攻擊很敏感,要反攻的;包
含了一些反理性的、只是注重培靈的凱錫克的;也包含了一些神學教義上是時代論的,
這整個是當時基要派的大家庭。最後,我們是「認信福音派」的。

(為什麼會有《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呢?就是因為 1965 年之後,富勒神學院不再堅持
「聖經無誤」,所以有一批人[大部分是改革宗,也包含時代論領袖],1978 年就發起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到了 1996 年,就是 1978 年《芝加哥無誤聖經宣言》出版經過 18 年後,有了「成功神
學」、「市場學」進攻教會的時候,同一批領袖就發表了《劍橋宣言》,他們自稱為
「認信福音派聯盟」,意思就是說,我們還是保留福音派這個標籤,但是我們說明,我
們的信仰是有內容的,我們宣告宗教改革的那「五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
獨恩典、唯獨基督、唯獨為了神的榮耀)。

 所以我們的福音派傳統是很豐富的,有很豐富的復興的定義、有很強的神學教義上的基
礎、有很火熱的宣教的和敬虔的傳統。
第 13 講 教義之權柄的要素:理性主義、經
驗主義、自然神論、康德、新派、巴特| 林
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3 講 教義之權柄的要素: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自然神論、康德、新派、
巴特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續)

 D. 教義的要素。(The Elements Involved in Dogmas.)(續)

 3. 權柄的要素。(THE ELEMENT OF AUTHORITY.)(補充)

 人本的宇宙觀(世界觀)

 我們昨天說,凡不按照聖經的「世界觀」(即這世界有神。神創造天地,神是天地的主
宰。神是無所不知的。祂啟示了自己,所以我們能認識祂…)所建立的哲學,肯定是抽
象、空洞的。(在第 8 講)我用一隻狗作例子,這只狗叫 Fido,牠從北京狗,到狗,到
動物,到活物,到 being(存有),是越分析越抽象,越解剖也是越抽象的。這是以人自
己的理性,這是以人自己的科學來作萬事萬物的標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在古希臘的哲學中,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就把宇宙分為「物質」與「形式」這兩個範圍
(當然中間還有很多層次)。這就是以人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宇宙觀。「形式」
(form)、「存有」(being)這些很抽象的境界,其實是虛無的;把物質分析下去,也
是沒有「存有」(being)的。

到了中古時期,(宇宙)就分為下面的「自然(界)」與上面的「恩典(界)」,總之
宇宙是支離破碎的,人不可能在整個宇宙裡面具體認識神、認識自己、認識宇宙。

人文主義到理性主義、經驗主義
到了現代期,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humanism)開始,到了 17、18 世紀,
特別是 1670-1800 年這段時期,有兩種的人本哲學和宗教改革抗衡。「人文主義」是 16 
世紀「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裡面的一種運動,我們今天不去談它;「人文主
義」或「文藝復興」就帶來 17、18 世紀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笛卡爾)和「經
驗主義」(empiricism,或譯作「實證主義」,洛克、休謨)。把「理性主義」和「經
驗主義」(科學)歸納起來,我們可以稱之為「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

 我再說一次。16 世紀有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17 世紀末到 18 世紀,有「啟蒙運
動」。「啟蒙運動」裡面最重要的兩種哲學,就是:(1) 「理性主義」,以法國的笛卡爾
為領袖;和(2)「經驗主義」,以英國的洛克和後來蘇格蘭的休謨作為代表人物。「理
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知識的標準所建立的哲學或「知識
論」(就是我憑甚麼,知道我所知道的)。

 「理性主義」、笛卡爾,和古希臘的柏拉圖,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笛卡爾說,我們的理
性,我們的頭腦裡面本來就存在一大堆清楚的觀念(the discrete ideas),如時間、數
目、形狀、重量、顏色…等等,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瓶子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看到這些
觀念:形狀、顏色、重量、容量、數目(一個)等等的樣品。所以,後來霍布斯
(Hobbes)就說,「是啦,宇宙裡面所有東西都是歸於一的。」歸於甚麼呢?歸於這些
觀念。「其實,你真正看到的不是這個瓶子,是瓶子帶來的那些觀念:形狀、顏色…等
等。」所以,其實日光之下沒有新事。就好像 Fido 這條狗,歸納到最後是:「活物就沒
(東西)了」。

 同樣的,笛卡爾認為,其實人的知識是源自自己理性裡面的一些觀念,所以,甚麼是正
確的知識呢?就是那些符合自己原有觀念的,就是正確的知識。這是「理性主義」。

 中古時期也有這類的「理性主義」,如安瑟倫的「證明神存在」的方法,就是這一類的
理性主義。你要聽一次嗎?你可以證明神存在的,你知道嗎?從無生有的,很靈光的。
聽完會說,“哇!這麼靈光、這麼厲害的啊!” 我們來一次,這是理性主義的中古時代
版本。現在請你想像宇宙裡面有一個活物、存有者(being);你不可能想像出一個比它
更偉大的存有者(conceive of a being greater than which nothing can be
conceived)。好,你想像你腦子裡面有一個存有者,宇宙論裡面沒有任何的存有比它更
大的。這是第一步。

第二,好,這個存有者,就是宇宙中沒有一個比它可以被想像為更偉大的存有者,現在
存在於你的思想中了。這是第二步。

 第三,假如這個存有者,(就是宇宙中沒有別的存有者可以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這個存
有者),只是存在於你的理性,而不存在於外界的話,它就不是那個宇宙裡面(沒有另
外一個存有物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那個最偉大的存有物了。這是第三點。第二
點是這個存有物存在於你的腦袋裡。第三,假如它不存在於外界的話,它就不是宇宙裡
面(沒有一個存有比它更偉大的、)最偉大的存有物了。

 三 A,因為宇宙裡面最偉大的,就是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存有物,
應該是又存在於你的思想,也存在於外界的!

第四,因此,宇宙裡面存在著一個存有物,(就是宇宙裡面沒有一個能比它想像為更偉
大的存有物),同時是存在於你的思想,也存在於外界的。這是第四。

第五,因此,神存在。

搞通了沒有?我再來一次。變魔術一樣,把上帝變了出來,對不對?
 第一,想像一個存有,宇宙裡面沒有一個存有物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你想一
想,有一個這麼偉大的…偉大到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
的。)

 第二,現在這個最偉大的,(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這個存有),就
存在於你的思想裡了。

 第三,只存在於你的思想裡,但是不存在於外界啊?只是在你思想,不存在於外界,那
它就不是最偉大的。因為最偉大的,(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存有),
肯定是又在你思想,又在外界,才叫做最偉大嘛!

 第四,因此,那個(不可能被想像為更偉大的、)最偉大的存有物,肯定是又存在於你
思想,又存在於外界的。

第五,神存在。就是那個被想像不可能被想像為有別的東西比它更偉大的,是存在的。
又在你思想裡,也在外界。

靈光嗎?最後一點,神存在。第四點是那個又存在在你理性裡面,又存在在外界的那個,
就是宇宙裡面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那個存有物,是存在的。在你理
性裡,也在外界!三 A 是假如它只是存在於你的腦袋,不存在外界,它就不是最偉大的,
不是被想像為最偉大的,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的,一定是裡外都有的,
才叫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想像為比它更偉大。所以,第四,那個沒有甚麼可以被想像為
比它更偉大的東西,是存在的,在你的理性,也存在於外界,就是上帝囉!所以,第五,
上帝存在。

 有說服力嗎?在今天的後現代是沒有說服力的。在 17、18 世紀是有說服力的。
 假如你相信,人的理性是決定甚麼事情存在還是不存在的話,這就是很合理的。也就是
說,假如你認為,人的理性能取代上帝,作為決定甚麼是真理、甚麼是真實的話,這個
論證是合理的。但是,首先你要假設,人的理性取代了上帝。

 笛卡爾的「理性主義」不完全是這種,但是換湯不換藥。你想到的東西是存在的。

「經驗主義」是反過來的。經驗主義就是:今天蘋果掉下來,明天蘋果掉下來,前天蘋
果掉下來,結論是有三天有三個蘋果掉下來,而不是說有萬有引力。因為你只看到外表
的印象,你不可以因此而做些結論說宇宙裡面有定律,有因果關係。剛才我們所講的是
洛克到休謨。洛克說:人只能看到外表的印象;然後,休謨說,「是啦,根本沒有因果
關係,宇宙裡面的東西都是偶然的,科學不可能作出定律的。」

康德就把這兩派合併起來了。

 自然神論
 好,沒有講康德以前,我們在神學書本裡常碰到一個詞叫「自然神論」。「自然神論」
不是「自然神學」,也不是「自然啟示」,這三者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甚麼叫「自然神
論」呢?「自然神論」的意思是,當理性主義進到教會裡(人的理性抬頭了),要推翻
上帝權威,就建立一套神學叫「自然神論」(Deism)、「自然宗教」(natural
religion)。「自然神論」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和人類,然後,上帝創造了人就完了。
我的意思是說,他們認為,基督信仰的內容就是上帝創造了,完了。沒有墮落,沒有罪,
沒有救恩,沒有地獄,只有天堂,大家就按照神的規矩,彼此相愛,大家都上天堂的。

 我們先講一講「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就是任何東西是真的話,就一定
是合乎理性的。

 好,宗教改革很系統的解經,帶來一個結論是:上帝的啟示是合理的(reasonable);
「系統神學」嘛,整套聖經真理是一致的。但是「自然神論」把系統神學、正統神學再
推一步就錯了。「自然神論」為甚麼說上帝創造了宇宙之後,就任憑宇宙按照自然定律
去運作,沒有罪,沒有墮落,沒有救恩,沒有地獄?因為,神的啟示必需、也必然是合
乎理性的,所以聖經裡面那些不合乎理性、不合乎邏輯的部分,都要刪掉。

 美國寫《獨立宣言》和憲法的起草者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就是一位自然神論者。
佛蘭克林也是自然神論者。他們不是正統的基督徒,他們是自然神論者。所以,你今天
看到美鈔上寫著 “In God We Trust” (我們信上帝),是甚麼意思?那個 god,是哪一
個 god 呢?是聖經的上帝,還是自然神論中那位不會行神跡的、上帝的啟示必然要服在
邏輯的規律之下的那個上帝呢?並沒有說清楚。美國就是偏偏不說清楚,因為美國是自
然神論者與基督徒合作起家的。「自然神論」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把某一些教會的牧師
傳道人、神學家,就帶進「理性主義」--「敬拜理性,理性為偶像」的這個死胡同裡
面去了。

「理性主義」是 1710 年代開始的,剛好清教徒也是 1710 年結束的(最後一位自稱清教
徒的牧師 1710 年去世了)。我們可以說(不是我說的),1710 代表著(標誌著):正
統的基督教信仰,在西方失去了它領導文化的地位的開始。就是 1710 年「自然神論」興
起以來,基督教信仰就不再像宗教改革時期,也不再像清教徒時期那樣,成為主導英國、
歐洲和美國的文化思想的力量。那個地位失去了,而「自然神論」是一個催生者,它不
是唯一的因素,但是它是個催生者。

 康德肯定人的自主

 「自然神論」就帶來休謨的「懷疑主義」,就是蘋果掉下來,並不證明萬有引力,只證
明若干個蘋果掉下來而已。這樣子就導致康德(1724-1804)成為一個分水線,把前面
這些「理性主義」、「自然神論」和「經驗主義」,歸納成為一個把人的獨立、人的自
主(autonomy)推到最徹底的地位。

 我們發了一份材料就是簡河培的《現代神學論評》英文版的第一章,這裡,大家好好地
回去讀一讀,我們在這裡不會講解。因為這一章在目前的版本(台北改革宗翻譯社)是
沒有翻譯的,我們盼望將來他們出第二版的時候,會把原著的第一章放進去。

 (這一章就告訴我們康德的重要性。)康德說,人類要從他武斷的教義(dogmas)的
睡覺中要睡醒(Man must be awaken from his dogmatic slumbers.)。啟蒙運動就是要
把人從他的教義的武斷中喚醒。人類成熟了,我們要徹底地以純理性來思考。

 康德是個非常理性的人,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他那個小小的大學城--哥尼斯堡
(Königsberg)。有人說康德的生活的紀律準到一個地步,那些在一條街上打掃家裡的
家庭主婦和工人說,康德一定是每天同一分鐘經過這裡的,所以你看到康德經過你的門
路,你調一下手錶就對了,是這麼准的。康德真的是搞理性的一個人。而且他的理性,
是影響到他的信仰的。

 你知道當時大學都是政府辦的,政府又是支持路德宗(信義宗)的後盾,所以所有教授
的薪水,不論神學或任何科,都是政府發的。大學理所當然有信義宗的崇拜聚會。所以
康德穿著他的教授袍子排隊進教堂的時候,一到門口他就溜走了。他不信這套東西的。
他是一個要把理性推到最貫徹的邏輯結論。所以他說,知識論(就是我憑甚麼知道我所
知道的)這個問題太落後了,不要再問了。我們要問人是如何認識事物的。答案是,你
先有經驗主義那一步,就是有很多印象,然後理性把它觀念化,把印象變成觀念,結果,
人就有一些的所謂理論或者理論的知識,或者分析過的知識。但是這些分析過的理論知
識,就是理性和經驗帶來的知識,只是形容事物的外表,不形容事物的內在意義。你要
找每一件事情內在意義嗎?好,請你到二樓,就是「真理界」,那裡面理性跟科學不管
用,只是有道德、倫理(categorical imperative)、道德的命令管用。

 所以,康德一來,人就再不可能認識神。因為神不是在理性、科學範圍裡面的一個存有,
神不是在理性、科學範圍裡可以認識到的。所以,神簡單來說,是不能認識的。「不
過」,我們也相信神存在--這個「相信」,不是在理性、科學那個層面的意義,用後
來的神學家的講法就是,以「信心」的意義。就是說,神是在「真理界」、「倫理界」
那裡存在的,祂是我們所有倫理、原則的歸依…為甚麼呢?雖然祂不是能夠證明的,你
不可能證明神存在的,但是社會倫理需要有一個神、有一個道德標準,所以你就為了實
際的需要、實際的判斷、「實際的理性」,而不是理論的理性、「純粹的理性」,你必
須相信神存在,相信宇宙裡面有自由意志、有愛、有倫理的規則。我們搞哲學的都知道
這些是假的,是神話,不過,不要說得這麼大聲,社會需要這些倫理的東西。所以康德
也寫這個《實踐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批判的意思就是分析,
即實踐理性的分析。就是說,人是需要有審美觀的,需要有宗教倫理的,所以,神存在
的。他(康德)一張嘴講兩種話。從理性、科學那個範圍來看,神是不存在的。但是宇
宙的真正意義是存在的,因為人需要倫理。所以神是存在的。

康德以後,理性和科學就只限於研究事物的外表,宗教信仰就歸在「真理界」或者「彼
岸」,因此,施萊馬赫(1768-1834,德國神學家,不過他長期住在巴黎)就這樣說,
基督教信仰的真義不是從上帝從上而來的,而是人來的;不是客觀的啟示,而是主觀的
人的宗教經驗。不是從上而來的客觀啟示,乃是從人出發的主觀的宗教經驗。他就把整
個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內容,從神移到了人。

黑格爾就不甘心這樣子把基督教搞得這樣主觀,所以他就說,不是的,基督教可以被證
明,成為一個真的哲學,要從理性的角度來建立絕對真理,建立基督教。結果是空中樓
閣。黑格爾硬要建立絕對真理,而他所建立的絕對真理,就是正反合辯證裡面那個
「正」,或者叫「精神」。但是就算是黑格爾要建立一套真理、精神,這個也是能變的,
正反合反合反合…等等。

 新派自由主義神學

 所以哲學裡有康德把宇宙分裂,人不能再認識神;黑格爾搞一個不能被證明的空中樓閣、
虛空的神;祁克果就乾脆向黑格爾反叛說,我不來這套甚麼絕對真理,我需要知道的是
現在,在這個時刻,我要決定作一個真的人。我要決定面對我人生的真相,就是焦慮、
絕望等等。這是十九世紀的三個很重要的思想派別,帶來的是現代新派,就是「自由主
義神學」:有施萊馬赫的、有立敕爾的、有哈納克的。哈納克已經到了 1900 年代,這是
施萊馬赫之後差不多一百年。既然神這個觀念只是為了我們的倫理,而不是因為祂真的
存在,所以基督教是甚麼呢?哈納克說,「上帝是我們的父帝,我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彼此相愛,大家活到永恆」,這就是基督教。所以當我們唱那個〈快樂頌〉(Joyful,
Joyful We Adore Thee),音樂是貝多芬寫的,詞是哈納克這種的自由派神學家寫的:
上帝為父,基督為兄,所有彼此相愛,都是屬上帝的。就是一種「普救論」。

 巴特新正統神學

巴特是向這種的 19 世紀末的自由派的反動、反抗。巴特說不行,不能如此主觀,我們要
回到神的話裡面,去「聽」祂的話,聽起來好像培靈會,其實他說的「神的話」並不是
具體存在於歷史跟宇宙中的。他說的那個神的話,是存在於一個好像康德所說的「彼
岸」、「真理界」、或者存在主義所說的「一刻」那裡的。

 下一節我們繼續講巴特,然後二十世紀的神學。

第 14 講 教義之權柄的要素:巴特新正統神
學和二十世紀神學|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4 講 教義之權柄的要素:巴特新正統神學和二十世紀神學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續)

 D. 教義的要素。(The Elements Involved in Dogmas.)(續)

 3. 權柄的要素。(THE ELEMENT OF AUTHORITY.)(補充)

巴特新正統神學

 好,現在我們來看,康德怎麼影響到巴特;巴特(Karl Barth,1886-1968)怎麼樣吸收
了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施萊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還有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的思
想。我們所發的這分《現代神學論評》(修訂版:認識現代神學 )的第一章第 9 頁下半
一段,可以說是總結了巴特和二十世紀神學的一些特點。

 假如各位去圖書館、書店找到一本書,比如《二十世紀神學評論》(Stanley J. Grenz
& Roger E. Olson),他們會給你很多的思潮,講來講去是:巴特的神是非常的超越的,
田立克的神是非常臨在的,那是因為寫書的人是新福音派的,他不相信聖經無誤,特別
不要用這種神客觀的命題的啟示角度來解釋基督教信仰。所以,一個在真理上妥協的作
者,是不可能透視十九、二十世紀的神學的,所以你讀來讀去,你抓不到痛癢了。

 我們來讀這一段,看簡河培怎麼說?「上帝被隔離到『真理界』(就是被隔離到彼岸),
乃是當代二十世紀神學的普遍主題。存在主義裡面的自由(就是這一刻我的焦慮、我的
決定)比以前更加重要。早期巴特的著作稱神為『完全的他者』(the wholly other),
不能好像事物一樣,不能好像『客體』(object)一樣來被解釋的。」他說,上帝不是一
個東西,你不可以把上帝當作一個物件、一個客體(object)來研究的。「這些都使上帝
更加地隔離。」 他的意思是說,上帝是主體(subject)。他不說上帝是主觀。他說上帝
是主體;主體比主觀好聽得多了。記得嗎?康德說,人不可能在理性與科學的範圍內去
認識神,就是說人不可能認識主,客觀地來認識神;而認識神都是主觀的,都是為了倫
理道德的緣故。巴特說,你不要把上帝當作一個客體(object)、一個東西。你要把上帝
當作一個主體(subject)。

「新正統分辨『歷史』(Historie)與『歷史』(Geschichte)」 ,也就是說,第一個
「歷史」(Historie)就是「此岸」的,第二個「歷史」(Geschichte)就是「彼岸」的。
而上帝是在「彼岸」那個「歷史」(Geschichte)的範疇裡面,在基督裡向人啟示的。

「布特曼就分辨了『歷史中的耶穌』和『我們宣講的基督』。」一個是此岸的,一個是
彼岸的。或者用康德的詞彙來說,是「現象界的耶穌」與「真理界的基督」,「都是隔
離上帝的重現。」

 「這種對上帝啟示的相對主義,帶來從『人性』看聖經。」就是說,上帝的啟示不是絕
對的,而是相對的,所以我們要從人的角度來讀聖經。「巴特對啟示來了一個新的定義:
啟示是『神與人的相遇』。真理界(就是彼岸)僅僅是接觸到現象界(此岸),而沒有
進來的」,上帝不是真的進來到宇宙歷史;耶穌基督不是真的道成肉身、進入到歷史向
我們講話,為我們成就十架上的救恩的;真理界僅僅地接觸到現象界,沒有進入。「莫
特曼的『希望神學』完全懷疑現象界歷史是否將在末世結束,但是又說到真理的未
來。」就是說,將來有一個真理界(彼岸)的未來,但是那個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現象界
要接觸的,就是他不相信耶穌基督將來要進入到宇宙裡面改變歷史。

 好,這是巴特一切的特點:神啟示,但是這個啟示,它不是真的在歷史中的啟示。用范
泰爾的說法,「巴特的神是『全然的他者』,他不是具體的啟示,他只不過是碰一碰而
已。」

 布倫納(Emil Brunner),是跟巴特一樣的,不過他們在普遍啟示那方面有爭辯,所以
最後他們兩位就分家了。不過加起來,他們兩位的思想就叫做「新正統神學」。

二十世紀神學
 二十世紀除了受康德、「存在主義」的影響以外,二十世紀又興起了「語言分析學」;
這個帶來的影響就是,人類所講的一切話都是「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s)。語言
是一套遊戲,人們加上了一些遊戲規則。所以什麼叫「神」呢?神就是「關於神的言
說」(god talk)。廣東話「你在講甚麼話嘛?」,就是說你講的都是廢話。他沒有說廢
話;廢話是要到後現代的解構主義,才說是廢話的。他們說,這是一些遊戲規則,人間
按照遊戲規則所玩的 “god talk” 遊戲,很明顯的,這個就帶來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主
義」。

其實 1936 年開始就有「後現代主義」這個詞,但是「解構主義」大概是 1970 年,德希
達(Jacques Derrida,或譯作「德里達」),還有其他的哲學家,他們認為,宇宙裡是
沒有客觀的真理、沒有意義的,只有主觀的解釋。

 好了,在這麼多,特別是巴特「新正統神學」的影響下,福音派裡面就興起了「新福音
派」。我再說一次,新福音派就是同情「新正統」,而離棄「聖經無誤」的,就是新福
音派。我們在華人的書籍裡面,有一兩本書是有代表性的:一本就是香港中國神學院余
達心院長的《荒漠行》,這本書是余達心博士,早期、很早的,甚至還沒有讀神學之前
就寫的。這本書是「對存在主義思想的禮贊」(celebration of existential
philosophy)。

 當時,在 1970 年初,有改革宗的「威敏斯特神學院」,有芝加哥佈道會的「三一神學
院」,有加州的富勒神學院(富勒當時已經是新福音派了)。另外有一些不屬於這三家
神學院的,比方說屬於加州三番市的美國西岸「美國浸信會神學院」(American Baptist
of the West),「美北浸信會西岸神學院」的蘭姆(Bernard Ramm)。蘭姆的中文著
作,就是翻譯成中文的著作,叫《基督教釋經學》(PROTESTANT BIBLICAL
INTERPRETATOIN)。這本《基督教釋經學》的作者,在 1970 年代,還帶著一種檢討
的姿態,來討論巴特的新正統主義。所以你假如讀《基督教釋經學》,他的材料很豐富
的,他給你走過兩千年的釋經學的歷史,很好,很重要。同一位蘭姆,到了 1980 年,他
出版了一本書,叫做 “BEYOND FUNDAMENTALISM” (超越基要主義),這本書是
他全盤地宣告:他認同巴特的新正統主義,是一本信仰的告白。

 同時在 1980-1981 年,余達心博士在華福中心的《今日華人教會》雜誌,有兩年時間,
介紹了很多新派神學家。同時代《今日華人教會》的總編輯,在這本雜誌的封底,最後
那一頁,或者是在裡面,加插了一些的海報,都有一些很重要的現代神學家,就是新派
神學家很漂亮的名句。也就是說,在王永信牧師所帶領的「華福中心」,在八十年代,
有兩年的時間是大力推廣「新派神學」的,因為這些文章都是禮贊,很少批判。這是一
個很自然的現象,我們聽起來不需要驚奇。因為請記得,在 1965 年之後,富勒神學院已
經不再堅持聖經無誤。余達心博士是富勒神學院的畢業生。後來在英國拿他的博士學位,
同時還有溫偉耀博士,還有其他很多香港的神學家,今天也不都在香港的神學院任教。
 所以,80 年代是香港的教會圈子被喚醒的一個時代。《今日華人教會》雜誌,還有《教
牧分享》雜誌,還有那本英文雜誌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普世華人,
我最多是投稿在這本雜誌的),當時華福中心扮演的角色,就是把新的觀念帶給華人的
教牧和教會領袖。但很不幸的,在整個喚醒的過程裡,華福中心幾個大將都被送到富勒
神學院讀博士。他們說是送去宣教學院讀,不是送去神學院;宣教學院是保守的。我也
在宣教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我也接觸了很多新的觀念。我自己是堅持改革宗的聖經無誤
的立場,跑去這種神學院教書的。所以,我對這些華人年青的領袖們,是有直接的接觸,
他們都在我的課堂上課的,就是華福中心那幾個大將。

 余達心博士介紹「新派神學」,和蘭姆(Bernard Ramm)寫的《超越基要主義》,差
不多是同時代的,(已是 29 年前發生的事),所以到了今天 2009 年,我們可以回顧巴
特和福音派的關係。是什麼關係呢?1998 年《威敏斯特神學院院刊》,刊登了一篇瑞典
大學神學家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說明了我一直以來懷疑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論是
我們改革宗的范泰爾批判巴特,或者是新派的(就是我以前在大學裡讀的那些攻擊基督
教的新派)神學家批判巴特,就是從最改革宗到最新派的神學家,都承認巴特是受到了
康德、施萊馬赫、祁克果,還有其他的,還有中間還有其他幾個(如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等等)的影響的。這個是不容置疑的。

 范泰爾寫了一本書叫《新現代主義》(THE NEW MODERNISM,新的自由主義,見補


充材料 14B)。巴特讀到之後說:「費城有一個頑皮男孩,他所講的巴特,我不認識
的」。

這是巴特說的。巴特說:「范泰爾批評我,這個『我』,我跟本不認識」。但是這本書
《新現代主義》(THE NEW MODERNISM)幾百頁裡面,至少有幾百次引用巴特的著
作。不是一兩句憑空批評他的,是一點一點地去批評他的。

 我說,范泰爾從「神本」的神學去批判巴特的這種說「《聖經》不是神的話,神的話不
是《聖經》,神的話是超然的,《聖經》是人寫的有錯的」…等等;這種的對巴特的分
析,非基督徒都同意的。當然,非基督徒不會說他是錯的,非基督徒是描述巴特的神學。
但是范泰爾並沒有對巴特不公道的。不過,新福音派,就是那些放棄了「聖經無誤信
仰」的新福音派,搖身一變,成為敬拜巴特為偶像的信奉者。

這樣說並不過分,因為假如我今天在香港任何一家神學院講課(差不多是任何一家,
除了一兩家以外,真的很基要派的,比如浸信會神學院以外,或者是教牧,牧職神學院,
吳祖鯤牧師這種的神學院以外),你差不多在任何一間神學院教書,你批評巴特的話,
馬上就會有教授說,請問林慈信,你讀過巴特的《教會教義學》幾遍啊?幾頁啊?你懂
巴特多少啊?你讀了多少啊?他們都會馬上站起來維護巴特的。但是他們這樣維護巴特,
馬上就拒絕范泰爾的批判,包括新加坡的神學院的教授跟研究生。因為他們認為,三位
一體神以外,巴特是最偉大的神學家。我不是隨便講的。你去讀很多福音派--特別是
福音派支持巴特的,你就會讀到。

當然巴特最強烈的支持者是 Thomas F. Torrance(托倫斯)。Torrance 是蘇格蘭長老會
的,也是中國宣教士的兒子。所以,Torrance 寫的一些結論,都是聽起來很像改革宗的,
但是他裡面那個知識論是空的。然後,不論是美國的,美國的富勒神學院多年來的教會
歷史教授布羅米利(Geoffrey W. Bromiley),是把整套巴特的《教會教義學》,十幾本
德文的,翻譯成英文。所以,在 Torrance 和 Bromiley 這種神學家的帶領之下,福音派神
學家一個一個地向巴特投降。

我說,他們的理性是不誠實的。因為我沒有進神學院以前,我就讀過關於巴特的分析,
是從非基督徒或是極度新派的神學家讀的。Claude R. Welch 和 Van A. Harvey,這些都
是新派神學裡面的大師,我在賓州大學宗教思想系就讀他們的課。他們就告訴我們,你
要瞭解巴特,就算新正統的神學家,比方說,蘇格蘭比較傾新正統的長老會的神學家 H.
S. Mackintosh,1930 年寫的 “TYPES OF MODERN THEOLOGY”(《現代神學種類
或模型》),他就是從康德,講到施萊馬赫、祁克果,一個一個的講到巴特的,這個是
不容爭辯的。就是福音派支持巴特的神學家不肯好好地讀哲學史,結果,他們就把巴特
奉為全人類歷史最偉大的神學家。

 所以目前,你假如進絕大部分福音派神學院,你是讀不到對巴特最中肯的介紹的,更別
說批判了。這不光是華人的神學界,美國的福音派神學界就是如此,歐洲更不用說了,
老早了,絕大部分的神學家,不是接受巴特,就是接受巴特後面的布特曼(Rudolf
Bultmann)、田立克(Paul Tillich)、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等等,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神學遊戲規則。范泰爾的這本 “THE NEW
MODERNISM” ,很不幸出版社又沒有把它再版,我們也沒有翻成中文。所以我們只有
這一點點的《現代神學論評》的第一章,還有第二、三章,可以供各位作一個大綱式的
瞭解。

 所以,自從巴特以來,神學家的共識至少有兩個;就是福音派向自由派投降的時候,有
兩個大前題:

 第一,人是不可能通過理性、科學來認識上帝的。我們基要派也不相信人靠著自己理性
而不靠上帝啟示可以認識上帝,但是上帝的啟示是聖靈會來光照人的理性,再造、改變
我們的理性,我們是可以真正地認識神,和認識祂差來的耶穌基督的,這就是永生(約
翰福音 17:3)。人是不可能通過理性、科學在這個範圍內認識神的。這個是康德給我們
的「遺產」。

 第二,《聖經》不是神的話語;神的話不是《聖經》--神的話比《聖經》更偉大;神
的話是祂的作為,是祂戲劇性大能作為的事件,而不是命題式的啟示。所以,今天我們
福音派最暢銷的解經書,《讀經的藝術》(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它的緒論裡面就說了,你不要以為聖經是《神主席語錄》(the Quotations of Chairman
God)。這是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的教授戈登·費依(Gordon Fee),和哥
頓神學 院的道格樂斯·史都華(Douglas Stuart)合寫的;我是直接引用他的話,就好像
《毛語錄》一樣,你不要以為上帝說,「喂!你們地上的人聽著,你要背我的教義(命
題)一二三四五六七,一直到七七七七…為止。」意思是說,上帝不是用命題式來啟示
的。上帝沒有啟示教義、真理,上帝只是用文化、歷史來啟示祂自己。就等於巴特
(派)所講的,神的啟示是作為、事件,而不是真理、教義、命題。這是目前大部分的
非改革宗的「聖經神學」所強調的,已經強調了快 70 年了。大概 1940 年代開始,巴特
的神學已經很被接受了。所以,聖經學者都用受巴特、布特曼等等影響的方法來研究聖
經。

我們改革宗講,舊約的主題就是「約」:神是立約守約的神,以色列是要敬拜信奉這位
立約守約的神的;他們也講的,不過他們講的時候不是說:《聖經》裡面的神從永恆裡
面進入到歷史、時間,來啟示祂是立約守約的主、祂是信實憐憫的主,所以以色列人就
理所應當要悔改信奉祂、敬拜祂,服事祂。不是的。他們說,神是立約守約的主,祂以
大能的手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與他們立約,他們作祂的子民,祂作他們的上帝,這些
是以色列當時「信仰群體的宣告或宣講(kerugma)」,就是說我們在討論的這是不是
宇宙的絕對真理,我們在討論是當時人是怎麼信的、怎麼講的。

 所以他們講得來,很像很像純正的信仰,但是他們說,這是當時的人所信所講的。這個
是 1941 年到今天,「聖經神學」給我們的一個傳統,因為已經寫了(我想)幾百本書都
有了。這種聖經神學,與霍志恒(Geerhardus Vos)的《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天道)是完全兩碼事的;但是聽起來很像很像很像,但重點是,上帝沒有
命題式的啟示。

所以,這些信奉巴特為「三位一體之第四位」的神學家(我這個是半開玩笑、也半認真
的),他們就會非常地不喜歡《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他們說:「請你們基要派不要
再講上帝的命題式啟示了。上帝的啟示不是命題,是事件、是作為、是祂自我的顯
現。」簡單說,上帝的話裡面沒有話的了,都是作為的了。這個是我們目前的情況。

 到了後現代的興起之後,這種的思想又進一步,或又跌一步:聖經裡面有很好的、偉大
的故事;宇宙沒有真理的,只有故事,只有敘述。所以,講道只要講故事就好了。所以
你等於從四書五經、伊索寓言拿一個故事,然後來重現這個故事,跟從聖經裡找一個故
事是一樣的,因為反正都是故事。不過,聖經的故事是最偉大的,是所有故事背後的故
事,最偉大的故事前的故事、故事後的故事(Metanarrative, the narrative that’s
behind all narrative, Grand narrative),敘述前的敘述,敘述背後的敘述。
 那我們今天已經經歷過兩百年的康德、自由主義、巴特、新福音派、後現代神學,最後
的就是「後保守福音派」,就是把這一切都吸收的所謂福音派神學家,我們應當稱他們
為「後保守福音派」,他們拒絕與自由派打仗,但是他們絕對會與「相信聖經無誤」的
保守派打仗。可能你們聽不到,因為一般都在神學院的課堂裡面打。所以,畢業出來的,
回到中國的,一個一個變成新派。我是指,昨天還是保守基要派的傳道人,在海外讀完
神學回去,就說聖經是有錯的。這個正在發生在我們的眼前,發生在我們這個城市。而
這個不是一個希奇的事,因為他們的老師的老師,就是我母校目前的最後被逼走的老師。
所以這個不希奇的。

我們要做的,除了批評以外,就是要好好抓緊我們的「聖經觀」。我舉個例子,讀舊約
聖經,你好好地讀楊以德的《舊約導論》和種籽出版社艾基新(Gleason Archer)的
《舊約概論》。兩本,一本是改革宗的,一本是時代論的;一本是前提派的,一本是證
據派的。你加起來,就有一個很穩妥的對舊約的背景認識。加上新譯本的那本研讀版,
給我們舊約背景很多的指導。因為你們隨便買一些舊約注釋或背景的教科書,結果很容
易會成為「新福派」,或者是「後保守福音派」。

第 15 講 教義與教義學的關係|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5 講 教義與教義學的關係

 我們現在就回到伯克富的《系統神學》導論。我們昨天已經講完了第 II 章,現在我們開
始講第 III 章「教義神學的觀念」,在課程大綱(DETAILED OUTLINE)目錄裡面第 4 頁。

III. 教義神學的觀念。(The Idea of Dogmatic Theology.)

 A. 教義與教義學的關係。(The Relation of Dogmas to Dogmatics.)

 然後,1,各種教義…等等。

「當我們討論教義的時候」,就是我們相信的各項教義的時候,「很自然地,我們就要
問:各種『教義』與『系統神學』的關係是什麼?」『系統神學』也可以稱為『教義神
學』或『教義學』,所以,「『教義神學』和『教義』的關係當然是很密切的。」

 「『教義神學』(dogmatics)是來自單數的 ‘Dogma’(教義)這個字,而不是複數
的‘dogmata’,就是說:教義神學所研究的,不僅僅是處理特定的一些個別的教義,
且是教會所相信的整體的教義(with the dogma of the Church as a whole)。最普遍的
觀點乃是說:教義學的內容就是教義(dogma)。所以,我們可以說 dogmatics(教義
學)就是系統地來處理聖經裡的教義真理;或者這樣說,就是(處理)教會所承認、相
信的聖經教義真理。」再說一次,系統神學所研究的就是教會所認信的、聖經裡的教義
真理。

 「系統神學看教會的教義是一個整體,不單是合乎聖經的,而且是帶有教會的印證的。
不過,在現代神學,施萊馬赫的觀點就不一樣了。他不承認教義神學是來自聖經的,不
過他承認教義是教義神學的內容。但是那內容不是來自聖經;教義神學就是在某一個歷
史時刻所相信的教義的學問。(According to him dogmatic 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the doctrine professed by a Christian Church at a given moment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當然,他所說的教義都是講宗教經驗的。

「立敕爾的觀點也差不多。」

「Kaftan(喀夫坦)說」(書上是德文,我找人翻譯成英文): “Dogmatics therefore
deals with a given object, with Christian truth, which the church,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divine revelation, believes and confesses.”;翻成中文就是「:『教義學所處理的
就是某一個東西、某一個實體,就是基督教真理;也就是說,教會建立在神的基礎之上,
因為神啟示的緣故,所相信、所承認的這些真理。教義學就是研究這些的。』」

好了,下面我們來到哈納克,就是 1900 年前後後期的自由派。但是,「哈納克說:『教
會的說法,在教義與教義學之間的關係上,其實是不誠實的。』他認為,歷史證明教義
其實是神學的產品。所以教會隱藏了它(指教義)的真正的來源。我們(教會)則說,
教義的來源是神所啟示的真理,因此是神學研究最基本的需要。(按:有了教義,才有
神學研究。)」他說,不是的,是倒過來的,是有了神學研究,才有教義的。

 然後,我們來看 Forsyth(福賽斯),這個巴特前的巴特派。「Forsyth 說:『教義就是
最後的啟示在一些原則上的宣稱。就是上帝的偉大作為被宣稱為是真理;』…神學就是
正在形成中的教義。…教義就是福音的骨髓,是神啟示的核心,因此是在聖經裡面
的。」(「教義的發展是通過教會的神學研究,這是根本。『神學是試探性的教義;教
義是選擇性的神學』(Theology is tentative doctrine; doctrine is selected theology.), 
這與巴特的看法有很明顯的雷同。」)

 好,我們講到這兒,都是要準備講巴特的教義觀。巴特怎麼說呢?「巴特說:教義
(神)學不是眾多教義的學問(the science of dogmas),而是那一個教義的學問(the
science of dogma);教義(神)學就是去研究 ‘dogma’ (教義)怎麼樣跟聖經裡所
見證的神的啟示是同意(互相吻合)的。因此,教義(神)學是要研究、是要檢視教義
的。」下面這段很重要。「巴特不相信 ‘Dogmas’ (眾多的教義)是教義(神)學的
內容,雖然藉著教義(神)學去瞭解它們是很有幫助的。」我再說一次,巴特認為:教
義(神)學不是眾多教義的學問,乃是那個聖經所見證的神的啟示;就是我們要看 
‘dogma’ (教義)是否同意那個見證。

 講來講去好像很混亂,他為什麼要這樣兜圈子呢?我直截了當地告訴各位好了:巴特不
相信「命題式的啟示」。記得嗎?(巴特說:)「啟示是神偉大的作為;聖經不是神的
啟示,是啟示的記錄。」巴特不相信命題式的啟示,因此他也不鼓勵命題式的教義
(神)學。既然聖經不是命題式的啟示,而是那些非命題式的啟示的記錄或見證。啟示
不是命題的。啟示是神大能的作為,是神的吩咐,神的呼籲;不是命題,不是教義。因
此,教義神學也不是以命題作為內容的。

 好,我們接下來看。巴特認為 ‘dogma’ (單數的教義, 就是聖經所 “見證” 的真理)
--是信心的對象;就是說,我們要相信「神的啟示」。什麼意思呢?不是相信聖經裡
面的字句,而要相信神偉大的作為,我們要回應,當神壓迫我們、挑戰我們的時候,我
們要相信那個。但是巴特說,他不相信 ‘dogmas’ 、 ‘doctrines’ (眾多的教義,就
是我們信條裡面所列出的教義),那些不是我們信心的對象,那些是教會信仰的表達。

 再來一次。基督徒要信什麼?(巴特說,)要信神的啟示、信神大能的作為,不是信聖
經的字句,不是信聖經的真理。因此,巴特不相信我們基督徒應當去相信教會的教條、
神學或教義,因為那些不是信心的對象,而是信心表達的方法。所以,基督教,自從宗
教改革以來,常常強調教義是命題式的真理;他說,這個是基督新教經院主義的產品,
不是加爾文…等等的意思。

 再來一次。巴特說,聖經本身不是講命題的,聖經是神的作為、神的呼召、神的挑戰;
聖經是這些呼召、作為、挑戰的見證而已;是人寫的,有錯的。因此,我們的信心是要
信神的作為,而不是要信聖經裡面的字句,也不是信神學或者教會所寫出來的信條。那
個神所啟示的 ‘dogma’ ,那個抓不到的大能的東西,是我們信心的對象;而人寫出來
的、教會所寫出來的神學、教義等等,不是要你去信的,它是表達了你的信仰,而不是
要你去信的。因為他就是要繞過聖經是有命題式的教義,然後教義就是把聖經裡的真理
整理出來,他就是不要這個,所以他要兜圈子說:我們信的是神的啟示,(不是聖經,
是神的啟示),就是聖經所見證的那個啟示。然後,神學、教義等等不是要你去信的,
是表達你的信心。你假如認為 ‘dogma’ (教義)是要去信它的話,例如:長老會牧師
都相信並承認《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在聖經的權威下,是表達了聖經所教導的教義的
一個總結,每個長老會牧師都簽這種的信仰立場;巴特說,這些東西是基督教經院主義
(就是理性主義的產品),而不是路德、加爾文的產品。

 請記得巴特是康德和祈克果之後一位偉大的神學家,所以他的思想是絕對受了康德和祈
克果的影響的。巴特是一位存在主義者的神學家,所以他說,加爾文不是這樣硬邦邦的,
加爾文也是活在上帝的面光中,經歷到上帝偉大的作為,經歷到上帝這個信息;不過加
爾文之後的「加爾文主義」就把加爾文所經歷到的上帝的大能作為,弄成了硬邦邦的理
性的教義。言下之意就是說,你要瞭解加爾文的話,最好跟巴特的解釋,你不要跟《威
敏斯特信仰告白》、清教徒、系統神學的教科書,這些都是字句,是加爾文死的;加爾
文活的乃是說,你面對面來領受神大能的作為、大能的呼籲或挑戰。所以,巴特不但把
他的存在主義讀進去他的聖經觀或啟示觀,巴特也把他的存在主義讀進去加爾文;加爾
文,在巴特跟新正統神學家的筆下,被塗(抹黑)為一個存在主義者。而加爾文主義,
就是後來的改革宗,包括《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則被塗(抹黑)為與這種「活的存在
主義式」(與神在生命中相交的存在主義)相反的、冷酷無情的、理性的經院主義。

 我再說一次,因為巴特對聖經的看法是負面的:聖經不是神的話;神的話是大能有
力的。巴特對聖經的看法是負面的,對神的啟示是正面的,為甚麼呢?因為他背後有存
在主義:人抓不到真理,真理都是要靠經驗的。因為他對聖經是負面的和對啟示是正面
的,他把這兩個對立起來,因此他對加爾文主義、系統神學的看法是負面的,但是他又
製造出一個稻草人,就是存在主義式的加爾文。他對加爾文是正面的,大概身為改革宗
牧師的他,也不敢反對加爾文;這個就成為今天福音派或者研究加爾文的學者的共同看
法:加爾文的靈命是很活潑的,他是一個存在主義者,他是跪在上帝面前,在祂的面光
之中,來寫他的神學,來作他的解經的。加爾文死後,Theodore Beza(伯撒,或希奧
多·貝賽),和後來德國的、荷蘭的改革宗神學、聖約神學、清教徒的甚麼、《威敏斯
特信仰告白》,都把加爾文弄成叫人死的字句,這就是他們所謂「基督新教經院主義」
(protestant scholasticism)的意思。

 我說,這個是一個全球性的加爾文研究圈子的大陰謀,他把加爾文說成一個存在主義者、
巴特主義者。所以,我們可以聽到一些神學教授說:你要瞭解加爾文嗎?最好就是要讀
一讀巴特跟托倫斯(T.F. Torrance,就是最捧巴特的神學家)怎麼看加爾文,不然的話,
你們不可能瞭解加爾文的。因為你們都是受了基督新教經院主義的毒,所以你們不瞭解
加爾文。你們都用了加爾文主義系統神學的有色眼鏡來讀加爾文。加爾文其實不是這樣
子的,他是一個個人的信徒,跪在神的面前,站在神的面光之中,以敬畏的心來講神恩
典的福音的。

這樣的說法,其實是要吸引你去研究巴特的神學,其實是帶你離開加爾文的原意。你真
的翻看加爾文的書,他並沒有把在神面光之中的這種敬虔和系統的教義對立起來。這些
在他裡面是完全整合的,他是以敬畏禱告的心來處理教義,他的教義又影響到他的解經。
所以,他的解經、牧會,他的個人的敬虔,跟他的教義是一塊的。這個不是存在主義的
信仰觀。因為存在主義是不承認這種命題式一條一條的教義的;這(命題式的教義)在
加爾文的書裡是有的,但不等於說他不敬虔。你寫系統神學,像伯克富這樣子,一條一
條寫下來,不等於說在神面前沒有活潑的靈命。有活潑的靈命不表示你不可以寫很系統
的教義神學。
 這是一個導論,「教義與教義學」,我們講了施萊馬赫、立敕爾、哈納克、Forsyth(福
賽斯),還有巴特的觀念。

 下面我讀一些標題給各位聽。1. 為什麼我們有不同的教義呢?是因為信仰群體,就是教
會的需要所產生的。2. 神學研究很多時候是幫教會的忙,來形成教義的。3. 系統神學或
教義神學,其內容的核心就是教會所承認的教義。這是教義與教義學之間關係的三大點:

 1. 教義是因為教會的需要,是從基督教會的共同信仰所產生的。
 (DOGMAS ARISE OUT OF THE NECESSITIES OF THE BELIEVING
COMMUNITY.)

「Seeberg(希伯爾格)反對哈納克的看法,他是這樣看的:教義的形成的確是神學
的產品,但教義的內容來自基督教會的共同信仰。…」

「而 Rainy(雷尼)比較偏向改革宗的立場,他首先指出:眾多的教義是來自聖經。…教
義不單是因為人的理性(believing mind)的需要…也是因為教會的需要。因此,在甚麼
樣的情況之下會有教義的形成呢?就是在歷史上有些的時段是有很激昂的屬靈生命,有
很普遍的、很誠懇的對真理的反省,有很深刻的宗教的經驗。教會深深的去思考聖經中
的真理,然後因為有教義上爭辯的壓力,教會又學習怎麼更清楚地去看到聖經的真理。
這樣,某一些的信念就慢慢成為教會整體所擁有的,就是說教義就慢慢屬於整個教會,
教會就有一些普遍的意見(communis opinio, common opinion)。--這樣,教會就很
願意去承認這些經過了反省所承認的(教義),而且教會情不自禁地要表達他們的信仰。
真理只有來自這些信心、靈命的反省才能構成信仰告白,這信仰告白是植根於教會的生
命和經驗,因此能夠掌握教會。也只有從這種活生生的土壤萌芽出來的教義,用 Rainy 
的話來說,才算是「人對神的話的迴響」(the human echo to the divine voice) 或「人
對神信息的反應」(the human response to the divine message)。」所以,教義不是
一個神學家自己在房子裡想出來的東西,是因為時代的需要,有教會的反省、有爭辯、
有靈命的復甦而形成的。

 2. 神學往往可以幫教會的忙。
 (THEOLOGY MAY AND HAS FREQUENTLY SERVED AS AN AUXILIARY IN
THE FORMATION OF DOGMAS.)

「當我們否定教義是神學的產品時,我們並不需要閉著眼睛,因為事實是:在教義伯克
富《系統神學》1:導論(上) 林慈信導讀(dogmas)的形成上,教會是受惠於神學的。
…因為,神學家往往是教會的釋經家歷史家跟系統神學家等等。作為屬靈的領袖,他們
很自然地指出一個方向,怎麼去形成教義(dogmas)。…然而,它(神學在這一領域上
的工作)並不提供教義的內容,而是僅僅幫助教會形成和定義她的教條。很自然地,神
學在教義的形成上有提攜之功,讓它更有系統。」

 我在這裡停一下。中國跟華人的教會,大概沒有意識到,一個教會的宗派,需要有:不
單單是訓練傳道人的老師們。一個教會群體,比方說一個片、一個面,或者說一個宗派、
一個團契,是需要有足夠的同工去解釋聖經、去做「教會歷史」跟「系統神學」的研究,
好叫教會得到這些幫助,但是最後的責任是落在眾教會的肩膀上,不是落在個別的神學
家的身上。

 我們作一個很個人的應用,好嗎?因此,各位來讀神學應該不是為自己讀的。所以你選
讀什麼神學、去哪裡讀神學,應該不是因為你的需要--我在舊約特別弱,所以我要去
讀舊約;我在教會歷史特別弱,所以我要去讀教會歷史…。這不是一個成熟的看法。不
是因為你的需要,也不是因為你的喜好;是因為你是教會的僕人,你讀了聖經科、神學
科、歷史科、護教等等,你是為了更多地貢獻於你自己所屬的教會或者是宗派,好叫這
個教會或者是宗派能夠藉著你的幫忙,(是幫忙而已。你不是主導,教會才是主導。什
麼才叫教會,就是眾教會合起來),好叫你能夠以幫助眾教會去解釋聖經,去表達教會
的信仰,去維護真理。所以,我們是為了教會讀神學,為了教會教神學,為了教會寫神
學的,而不是為自己的。光是有個人的呼召而去讀神學,是不足夠的。假如我們只有個
人的呼召,然後讀神學的話,我們要慢慢成熟長大,看到整個神學學習的過程是為了教
會。因此,讀神學的不可能不愛教會的、作神學的不可能不愛教會的。你可能因為愛教
會而責備她,但是你的心是為了這個教會。是的,你是這個教會的批判者、評論者,但
不要忘記了,你還是這個教會的成員,甚至乎還是這個教會的牧者之一。

 3. 系統神學的核心內容就是教會所承認的教導。
 (DOGMATIC THEOLOGY FINDS THE NUCLEUS OF ITS SUBJECT-MATTER
IN THE DOGMAS OF THE CHURCH.)

 「…因為神學家畢竟是教會的成員,所以,教會所信的信仰,肯定對你來說,是你喜歡
的、且要接受的指導。…」神學家、牧師們、傳道們,當然我們會很喜愛我們教會的信
仰,「但是你的學習、研究的不可以僅僅限於自己教會的信條你要讀聖經,要有解經、
聖經神學、教義歷史」,我在伯克富的文字裡面多加一句,也要參考眾教會、眾宗派的
信仰,「好叫真理能更加地彰顯。」所以,「你這樣整合了一個系統」,是要來呈現給
教會、來告訴教會、來幫助教會。

下一段我們就要來到 B. 教義神學的定義,或者是教義神學研究的內容(The Object of
Dogmatic Theology. (Its Definition))。這裡我們會從奥古斯丁開始來看。很有趣的,歷
代的系統神學,他們的標題是什麼,系統神學研究的是什麼?我們今天都理所當然地認
為,系統神學就是研究神論、聖經論、人論、基督論、救恩論、聖靈論、教會論、末世
論。這個不是理所當然的。早期教會到今天,走過很長一段路。下一節我們來看。
第 16 講 教義神學的目標(定義)|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6 講 教義神學的目標(定義)

III. 教義神學的觀念。(The Idea of Dogmatic Theology.)

B. 教義神學的目的(教義神學的定義,或者是研究的內容)。
(The Object of Dogmatic Theology. (Its Definition))

 在這一節,我們要來看「教義神學」(或「系統神學」)的定義。我們先來看早期的基
督教神學認為系統神學是研究什麼的。

 1. 早期基督教神學對教義神學的觀念。
 (THE CONCEPTION OF THE OBJECT OF DOGMATIC THEOLOGY IN EARLY
PROTESTANT THEOLOGY.)

 我們先來看奥古斯丁。「奥古斯丁認為教義神學就是處理神、世界、人和聖禮。」他的
救恩論就包含在聖禮論裡面了。

 「倫巴德的彼得(Peter the Lombard)」,就是寫那些名句的那一位,「認為基督奧秘


的身體(就是教會),就是神學的內容。」

「Hugo of St. Victor 認為,上帝救贖的大功就是教義神學的內容。」

 阿奎那(Thomas Aquinas)就比較豐富一點。「阿奎那說:神教導我們神學,神學講
論神,神學也引我們到神那裡。( “Theology is taught by God, teaches God, and
leads unto God.”)」我再說一次。神學是由神來教導的,就是來自神;神學講論神
(teaches God);神學引我們到神那裡。

 到了宗教改革的時候,因為天主教太過強調天主教徒只要默信(簡單的說,迷信),盲
從地跟從教會的教導,這就是信心了。所以到了加爾文的時代,他們特別要強調,我們
要知道、我們要認識:我們所信的是誰?我們所信的是什麼? 所以什麼是神學呢?「宗
教改革家認為神學就是『認識神』(the knowledge of God ),或者是『關乎神的學
問』(the science concerning God)。後來有些人就嘲笑這種定義,『神學就是認識
神』,他們說:我們地上的人不可能對神有一個完美的、完整的認識的。改革宗的神學
家,當他們說神學就是對神的認識(the knowledge of God)的時候,他們會做出一種分
辨:第一種認識,就是『原有的知識』(the archetypal knowledge),是神自己對祂自
己的認識,神怎麼認識祂自己,這個是『原本的知識』;第二種認識,就是『複製的知
識』(the ectypal knowledge),這個乃是因為神自我啟示了人可以得到的知識。」

 我再說一次。這兩種知識:一種是神怎麼認識祂自己;第二是因為神啟示了祂自己,人
能夠怎麼樣認識神。范泰爾就會說:神怎麼認識自己,我們是不可能認識的。我們只能
在這方面身為神的形象,可以有一種「類比的知識」(analogical knowledge),「類
比」這個字就相等於「神的形象」那個字。

「但是,當時的改革宗神學家認為,第二種的『複製的知識』(ectypal knowledge)是
可能的,因為上帝啟示了祂自己,祂自我啟示了。所以,十七世紀有些神學家,他們會
這樣說,神學的目的是什麼,有三點:第一,『使人得救的真信仰』(True religion
unto salvation);第二,『在基督裡為神而活的生命』(The life for God in Christ);
第三,『討神喜悅的事奉』(The service of God that is well-pleasing to Him)。…」 再
來一遍。神學教導什麼的?就是認識神、關於神的知識是什麼?就是第一,怎樣相信以
致得救;第二,怎樣在基督裡為神而活;第三,討神喜悅的侍奉。所以你看十七世紀,
無論是英國的清教徒,還是荷蘭、德國的改革宗,他們看神學就是「如何得救」,「如
何培養靈命」,「如何服事神」的學問。

 「總的來說,改革宗喜歡說『神學就是認識神的知識』,不過一般來說,他們後面會多
加一些字,比方說,『神學就是關於神和屬神的事情的學問』(theology is the science
God and of divine things);或者說『神學就是關乎神和神與宇宙之間的關係的學問』
( theology is the science God and his relation to the universe);或者說『神學就是關
於神祂自己的學問和神怎麼樣與祂的受造物發生關係的學問』(theology is the science
God as he is in himself and as he is related to all his creatures)」:神自己是誰,祂與
受造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神學就是研究這些的。所以,當我們說認識神的時候,我們
指「認識神和祂的啟示」,或者「認識神和屬於祂的事」,或者「認識神和祂與宇宙的
關係」。

我在這裡多加幾個定義:清教徒會這樣說(應該是 William Perkins):「神學就是怎麼
樣永遠蒙福生活」(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living blessedly forever),如何永遠過
蒙福生活的學問。這句話當然就假設了神存在、神已經啟示了祂自己、神指示人如何過
蒙福的生活,神學就是研究這些的。所以,其實改革宗一直以來,都是注意到神學和敬
虔之間的關係的。

 2. 現代主觀神學對教義神學的新觀念。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ONCEPTION IN MODERN SUBJECTIVE
THEOLOGY.)

 「但是,到了康德…康德認為人是不可能有對上帝的理論的知識,理性的知識的。所以
他說,假如神學是研究神的學問,這就是不可能的。宗教裡的學問,只可以用實際的理
性,不可以用純理性;而教義裡一切的命題,都是不能用理性去證明的,只能用信心去
領受。…還有施萊馬赫說,『神學就是基督教信心的學問』(Dogmatics as “the
science of the Christian faith”),他所謂的信心不是憑著超自然啟示的真理和事實,而
是憑著主觀的宗教經驗。」

我們跳到二十世紀。

經過了康德、施萊馬赫、新派神學、自由派神學之後,到了二十世紀,「因為宗教或者
是信仰,都被看為是主觀的,所以,到了二十世紀神學的定義是什麼呢,神學的定義就
是『宗教的學問』(the science of religion),就是『宗教研究』;或者是『基督教的宗
教的研究』(the science of Christian religion)。當他們說宗教(religion)的時候,他
們是指『主觀的感覺』。也就是說,神學是研究什麼的?神學是研究人類生活裡面有這
種宗教的現象。」所以,他們的「宗教」觀念都是從「沒有神跡、沒有神」的這個假設
去研究、去定義的。「神學是研究宗教的,宗教就是人類生活的那個層面,就是他跟一
個神明的關係的那個層面是神學要研究的。因此,就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去研究『宗教的
歷史』、『宗教的哲學』和『宗教的心理學』。」當然,近年來還有『宗教的社會學』
等等。

 我想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國內的一些研究所,還是一些國外大學所附屬的神學院,有些
神學院不叫神學院的,叫「宗教研究所」(或者說 school of religion)。因為他們要做的
是要研究宗教,研究基督宗教。臺灣只有一所,就是中原大學的宗教研究所。國內可能
有十幾所,國外西方的大學很多都有神學院,但他們的神學院往往是用一種「宗教研究
所」(graduate school of religion)這種形式出現的。我自己所讀的大學賓州大學,附近
有一間聖公會的神學院,後來關門了,與波士頓的合併了,但是大學的文理學院有一系
叫「宗教思想系」(Religion Thought Department),我就是在這個宗教思想系裡修
「舊約」,它不叫「舊約」,叫「古代近東」;我修了「十九世紀的宗教思想史」,就
是施萊馬赫這些的東西;我修了「美國基督教史」,特別是所謂異端的、旁門的;另外
就是「基督新教史」,我學了好幾科。這些老師就是把基督教當作一個人類的宗教來研
究的。

 到了我讀博士班的時候,我所讀的是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我是歷史系的。
我是很怕讀博士的時候被這些不信的教授逼迫我的信仰,以致論文不通過,所以我是躲
在歷史系的。但是天普大學有一個非常出色的「宗教系」,這個宗教系裡面有一位姓傅
的,是研究佛教的;有一位義大利籍的美國教授是研究「存在主義」和「禪宗」的(就
是嬉皮士時代很喜歡研究禪宗);有一位敬虔主義的研究員,我就是跟這位教授讀「敬
虔主義」,他是一個很愛主的教授;有一些世界上很出名的自由派神學家,如:Paul
Van Buren(寫過《四福音的世俗意義》 “Secular Meaning of the Gospel” ),以及專
門研究中古時期、宗教改革重洗派的,很專門的,有各種各樣的教授,這就是一個典型
的宗教研究系。

天普大學本來有一所神學院, “Conwell School of Theology” ,浸信會的,後來就跟哥


頓神學院(Gordon 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合併,所以 Conwell 這個神學院就
不存在了;剩下的教授就與這個大學的「宗教系」合併了。所以,不論我讀本科,還是
博士班的學校,都有「宗教系」,或者是「宗教思想系」。他們的目的不是訓練傳道人,
他們的目的是研究宗教。

 你說,他們不信耶穌基督的,不信聖經的,為什麼還要研究宗教呢?你不能這樣問的。
因為你要瞭解到西方整個學術界,在宗教改革的時候已經有人文的各科--有歷史,有
哲學,有希伯來文,也有希臘文。到了宗教改革重新發現福音的時候,受到馬丁路德、
或者加爾文影響的大學,當然慢慢就會有一所一所神學院出現了。但是一直以來,文科
是包含了哲學,跟早期、中古時期、古代的研究的。特別經過了康德、施萊馬赫的影響
(就是說人是不可能找到真理的),宗教系當然就研究人類宗教的現象,包括宗教的歷
史(宗教的進化)、宗教的心理學、宗教的社會學、宗教的哲學。所以,受到這種宗教
研究影響的神學院,比如富勒神學院,它是一所學術程度很高的,慢慢慢慢地「護教
學」這門就不見了。變成什麼呢?變成了「宗教哲學」,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要來批判
別人的哲學,我們來研究西方歷史兩千年來的哲學,和基督教的神學是怎麼樣跟哲學互
動的。中文應該有一本他們教授的書,“Philosophy and Christian Faith”,(《基督教
與西方思想》卷一,科林·布朗 Colin Brown,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那個系列
裡有一本是富勒神學院的教授
寫的。他的寫法,等於我在大學裡讀哲學、讀宗教思想史一樣,就很負責任地排列兩千
年來的哲學跟神學,他大部分是以正面的、友善的態度來處理世俗哲學的。

 所以剛才我們在講,自從康德以來,神學的定義慢慢變成是宗教的研究,而宗教這個詞
其實在康德之前,就是在路德、加爾文的時期,宗教這個詞是正面的:不只是指人類的
宗教現象;宗教這個詞就是敬虔的意思,比如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這本書,英文叫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 。 “Institutes” 這個字就是教訓、指導的意思。
“Christian Religion” (基督宗教)的意思是怎麼做一個敬虔的基督徒,所以 
“Religion” 這個字是指信仰,是指敬虔。所以,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 不
是「基督宗教的研究」,乃是「基督徒敬虔的指引」的意思。但是,經過了康德、經過
了巴特之後,整個神學研究的內容就是「人類的宗教現象」,所以它只是一種形容式的、
描述式的,而沒有正面的指導教會的作用;他把基督教說成是人類眾多宗教之一種,沒
有它的「獨特性」。

 3. 近年來對教義神學的客觀性的體認。
 (RECOGNITION OF THE OBJECTIVE CHARACTER OF DOGMATIC
THEOLOGY IN RECENT TIMES.)

「近年來,有一些改革宗神學家想要重新去建立神學的客觀性」,「比方說賀治
(Charles Hodge)」,19 世紀普林斯頓神學院的改革宗神學家。「他說,神學要研究
的就是『《聖經》裡的真理和事實』(the truths and the facts of the Scripture)。神學
家要作什麼?要收集這些事實跟真理,證實他們(authenticate),重新排列他們,來表
達他們之間有機的、自然的關係。」

 我們在讀神學院時,1970 年代威敏斯特神學院,必讀的系統神學教科書就是賀治的
《系統神學》三卷。我每次讀到那裡的時候,我都感覺到有種不舒服,為什麼「神學就
是排列聖經裡的事實」?首先感覺到很像「實證主義」,第二又很像證據派的「護教
學」。的確是的,賀治是受到這種哲學影響的;後來,范泰爾也會批判他。

 同時代,在荷蘭的凱波爾(Abraham Kuyper),凱波爾是荷蘭的首相,也是系統神學
家,他說這個定義是不對的。「凱波爾和巴文克」,就是 100 年前、1900 年左右的神學
家,「他們說,我們反對你的說法,我們反對你說『神學家需要證實聖經裡面的事實』
(The theologian must authenticate the truths and facts of the Scripture);人哪裡有資
格爬到《聖經》以上,去證明《聖經》裡面的事實呢?凱波爾是這樣說的,神不是我們
神學研究的一個直接的物件(God cannot be the direct object of scientific study)。他
就分兩種:一種就是『神學是研究 “神” 的學問』(Theology as the knowledge of
God);第二就是『研究 “神的啟示” 的學問』(theology as a science, which finds its
object in the divine Self-revelation)。」

 再來一次。神學,第一是「研究神」,第二是「研究神的啟示」。總之,「神」是神學
研究間接的比較遠的物件或者內容,《聖經》或者「神的啟示」是神學研究的直接的內
容。我想,這些很細的分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我們是透過研究「神的啟示」、「《聖
經》的啟示」來認識神的。

「後來,還有巴文克等其他的一些神學家都對系統神學有不同的定義(Bavinck defines
Dogmatics as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總的來說,改革宗認為,神學就是「關於神的學問」(the science concerning God)。


所以,神學的物件就是:神學是「研究神」--那位在祂的話語裡面自我啟示的那位神
(him as he has revealed himself in his words)。所以,神學首先假設了:第一,神已
經啟示了自己,讓人能夠認識祂;第二,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的,因此是可以領受和
明白這個神的真理的;第三,人裡面有一個願望,去把這些真理系統化,好叫我們看清
楚神與祂所造的宇宙的關係。
第 17 講 神學的科學性,教義(神)學在神
學百科中的地位|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7 講 神學的科學性,教義(神)學在神學百科中的地位

禱告:天父,感謝祢,祢自己的真理不改變,祢的恩典在我們身上也是足夠我們所用的。
今天早上我們繼續來,求祢施恩給我們,也保護我們每一位所代表的家庭和教會。求主
供應他們的需要,好像祢供應我們的需要一樣。今天是屬於主祢的,求主祢潔淨我們被
祢所用。奉耶穌的聖名求,阿們!

III. 教義神學的觀念。(The Idea of Dogmatic Theology, p.44.)

我們講到「教義的本質(特質、特點)」、「教義的必須性」;然後從「教義」已經進
入到「教義學」或「教義神學」,我們上幾節講到「教義學的目的」是什麼?然後這一
堂開始,就要講「神學是不是科學(science,或者是一門專門的學科、知識)」?最後,
「教義神學在神學百科中的地位」,也就是說「教義神學(系統神學)跟神學院其他科
目的關係是什麼」?

C. 神學為『科學』(一門專門知識)(其定義)。
(Theology as a Science. )

 1. 神學的科學性被拒絕。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HEOLOGY DENIED.)

a.拒絕的基礎。
 (The ground for this denial.)

 首先,神學可以當作一門的科學、一門的學問來看嗎?自從新派神學、自由神學和
19、20 世紀的哲學興起之後,「當然神學已經不像中古時期在大學裡面的地位-- 
“theQueen of the sciences” (眾學科以上的女皇)。」

 b. 對這種拒絕神學家的反應。
 (Reaction of theologians to this denial, p.47)

 2. 維持神學的科學性的可能性。
 (THE POSSIBILITY OF MAINTAINING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HEOLOGY.)

a. 從一個角度來看是不可能的。
 (From one point of view it is impossible.
 為什麼會有人說神學不是「科學」 呢?首先,「科學」(science)這個字就是「專門學
科」的意思。很明顯的,就是一般科學的學習方法是要先觀察,然後歸納,問題是:神
是不能觀察的,神本身就是在科學研究的範圍以外。

 b.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可能的。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it is possible.

 各位知道,在歐美的大學裡面,都還是有宗教研究所。神學或基督教的神學憑什麼還能
夠在大學裡占有一席呢?伯克富給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他是這樣說的:

「既然,神學所處理的內容是神自己的啟示;那其他的學科呢?也是嘛!(If the matter
with which theology deals is given by revelation, so is, strictly speaking, also the matter
which the other sciences build into a system.)」他說,科學所處理的內容,也是神所
啟示的,意思就是指「神的普遍啟示」。沒有什麼學問不是人回應神的啟示:要麼是
「聖經啟示」,要麼就是「普遍啟示」。

 (他說,)「人的理性不可能是人的知識的來源,人之所以有知識,是因為神存在神的
啟示。人的理性只不過是一個工具,人用它掌握這些知識的來源,來分析、分類、系統
化。(Reason cannot be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this matter, but only as the
instrument by which it is grasped, analyzed, classified, and systematized.)」

 我們看到歐洲、德國、荷蘭,荷蘭人到了美國的改革宗神學家,在二十世紀要處理這些
問題,就是說神學從什麼角度上,還才可以算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呢?為什麼我們讀完神
學,可以拿學士、碩士等等呢?肯定因為這門學問至少有它自己的、專門的--我們可
以這樣說嗎?--遊戲規則或學習的規則。我覺得,我們今天有更妥當的方法解決這些
問題。

我已經講過,我的老師傅蘭姆(John Frame),他說,「神學就是認識神和關於神的知
識(Knowledge of God)」。所以,所有的神學,不論是解經、系統神學、或教會歷史,
都是我們面對聖經--這個神立約的約文--的回應。我們回應神的約文;我們以守約、
順服的態度,來回應神的約文,這就是認識神(Knowledge is covenant response to
God’s covenant document)。神給我們的聖經,是祂與我們立約的條文。認識神就是
回應神所定下來的約,是以守約、順服的心,這個叫做順服神。

 當然,這個包含了要用上我們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但是,我們不願意,只用理性來說,
這個(理性)是唯一讀神學或者是認識神的方法。同樣的,我們也不願意說,認識神絕
對不是理性的範圍,不論我們是敬虔派,或者是新正統派、靈恩派…。

 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把「人的理性」和「人的經驗」(或人的內心,你叫它情感也好,心
也好,靈也好,直覺也好,信心也好),我們怎麼樣把「人的理性」和「理性以外的人
的其他部分」,至少這兩方面,很妥當地把它們的地位放得對,然後又讓我們對解經和
教義的學習,有一個正確的,就是合乎神心意的看法?

 我再說一次。我們不要作理性主義者。理性主義者就是說,任何事物必須要理性批准才
算是合理的。這個是理性主義早期新派神學的說法。但是,我們又不要說理性是不管用
的。在認識神的事情上,講我們要完全用經歷,不論是貴格會、敬虔派那種內在的光,
靈恩派的那種聖靈的權能,新正統的那種神與人的相遇,諾斯底派的那種神秘的知識…
我們又不要走那條的路。那條路,簡單把它籠統的歸納,就是神秘主義。我們不要走理
性主義,也不要走神秘主義。我們怎麼樣才有一個對聖經的一種正確姿態,就是說:既
盡心、盡性,也盡意、盡力來認識神,來愛祂呢?

 到目前為止,我的老師傅蘭姆是這樣說的:「神學就是認識神。認識神就是解釋祂的話
和應用祂的話,而解釋和應用是同一回事。因為我們沒有人可以面對神的話來解釋它,
而不同時有神的話語的權能發揮出來的。」

 這我再說一次。我們面對神的話,我們讀它、解釋它,馬上上帝話語的權柄、它的能力
馬上就會發揮出來的;而神的話語的權柄是要發揮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人類的每
一個民族文化,還有不同的學科和行業的。神的話語的能力、神的話語的權柄,要來管
理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民族、每一個行業和專業,這個就是應用聖經。這是
第一。這是傅蘭姆的定義,至少我對他的瞭解,我會這樣來表達。

認識神就是要透過祂的話,讓祂的話來管理我們,這樣才算是順服立約;而順服立約對
傅蘭姆來說,就是認識神的定義。 可能我們需要一點思考,把這幾個觀念連在一起,然
後消化。

 我再說一次好了。對神的知識(Knowledge of God)絕不僅僅是理性整理出來的一大堆
資料,但是也不能說成是神秘主義那種說不出來的經歷。認識神就是面對祂的話、這個
約文,來順服祂。認識祂、敬畏祂、敬拜祂、順服祂、為祂而活、愛祂、宣講祂、宣揚
祂,這叫認識神。所以,我們的院長常常說,「神學就是讚美學」(theology is
doxology),神學肯定要帶來敬拜讚美的。
神學不僅僅是理性,也不僅僅是經歷,是全人來認識神,敬畏祂,敬拜祂,順服祂,遵
行祂的話。我們最重要的是面對著神的話,才能夠學習怎麼樣認識祂,敬畏祂,遵行祂
的話。當我們面對神的話的時候,神的話有神的靈在和神的權能;神的話就是祂自己在
講話,有祂的能力跟權柄的。因此當我們面對著神的話的時候,祂的權能就發揮在我們
身上--在約裡面發揮在我們身上,就是說神要管我們,我們要順服他的話。

當我們順服在神的話語的管理之下,我們按照聖經的要求來思考,我們按照聖經的要求
來生活,按照聖經的要求來敬拜,按照聖經的要求來宣教…的時候,這個才算是真正的
應用神的話。

應用神的話不僅僅是,「啊,我現在讀完這段聖經了,我現在正在找婚姻的伴侶,這段
話對我找伴侶有什麼幫助啊?我今天正在鬧情緒,這段經文對我的憂慮有什麼幫助?」
我們不能夠這麼夠狹隘的來看甚麼是應用神的話。

應用神的話,就是祂的話語來管理我們每一個層面,不單單是情緒,不單單是所謂尋求
神的旨意,是神的話應用出來、發揮出來,來管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會、我們的文
化、我們的專業或者是學科。

 我說過了,聖經不僅僅是教導我們如何得救、成聖,這個的確是聖經核心的教導;但是
聖經是要管理我們每一方面的。所以,當神的話語的權能發揮出來,管理,我們又順服,
那就是應用神的話了。

假如我們不順服呢?我們不順服、不守約,還是在回應神的話,還是在應用神的話——
不過那是曲解跟誤用神的話。神的話語的權柄仍然是發揮出來的,不過那種權柄是一種
咒詛、審判的權柄,或者是離棄我們、任憑我們的權柄,還是神的話在發揮作用。好,
這個問題在問題解答時,盼望大家會跟進一下。

下面這一段,伯克富是講神學(教義神學)在神學百科裡的地位。

D. 神學(教義神學)在神學百科裡的地位或歸屬。
(The Enclopaedic Place of Dogmatics, p.48)

 他是這樣說的:

 1. 系統神學(教義神學,就是在教義這方面)是屬於哪一類。
 (THE GROUP OF STUDIES TO WHICH IT BELONGS.)
 意思就是說,當時在歐洲或者美國早期歷史比較悠久的神學院,「除了有教義神學(就
是系統神學)以外,比方說,還有另外一科叫做『象徵學』(Symbolics)。」

甚麼叫做 “Symbolics” ? “Symbol” 的意思就是「信條」。所以,除了『系統神學』
以外,他們還有一科「教『信條』」,比方說荷蘭的改革宗,他們會有另外的科目講解
《海德堡信仰告白》、《多特信條》等等;長老會的教會就會多開一門講《威斯敏斯特
信仰告白》等等。除了「系統神學」跟教「信條」以外,「明顯的還有『教義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Dogma)和、『倫理學』(Ethics)、『護教學』(Apologetics)『論
證法』(Polemics)。」

 伯克富就把系統神學放在這個教義的幾個學科裡面。然後下面有兩段講:

 2. 教義學與護教學的關係。
 (THE RELATION OF DOGMATICS TO APOLOGETICS.)

 3. 教義學與倫理學的關係。
(THE RELATION OF DOGMATICS TO ETHICS.)

 讓我在這裡用范泰爾跟傅蘭姆的想法,來取代教科書裡面的這段。因為我們經過了三天
的學習,聽了很多從康德、施萊馬赫,一直到巴特的,對每一個問題的看法。在這方面,
我們可能開始有一點的接觸了。至於伯克富當時的一些辯論,可能對我們沒有最直接的
關係。畢竟我們在華人的神學院裡面能夠開系統神學,從頭到尾講完已經不錯了。還要
討論什麼系統神學裡面再分一個教條學等等,再討論他們之間的關係,好像很奢侈。

不過我會這樣說,剛才我們已經用過傅蘭姆老師的一個詞,就是「應用」
(application)。(假如我們說,「聖經研究」、「聖經神學」、「解經」;)假如我
們說,「聖經科」就是包括「聖經的研究」、「背景的研究」、「解經的研究」、「聖
經神學」。假如我們說,「聖經科」是從事解釋聖經的話;那麼「系統神學」(教義神
學)就是在講如何使用、應用神的話。

其實我猜想,我們一般學生看到神學的百科有「舊約系」、「新約系」、「系統神學」、
「教會歷史」、「護教學」,還有多方面的「教牧神學」:「講道學」、「宣教學」、
「聖經輔導」、「青少年事工」、「宣教」等等,我們就會說,「聖經科」和「神學
科」是解釋神的話:「聖經神學」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神在每一個階段啟示了什麼;
「系統神學」就是從一個整全的(西方用邏輯的)這個角度,來看聖經教導了什麼。所
以,這些都是解釋神的話。然後,實用的「教牧神學」--如何講道、宣教、輔導、敬
拜,甚至是「護教」,這些就是應用神的話了。
 我想,我們面對神學的這麼多科目,一般都會這樣分的:「聖經科」和「系統神學」是
解釋神的話;「教牧神學」加上「護教學」是應用神的話。所以,很多平信徒來神學院
修夜校或者是延伸制課程,他們首先先抓所有的應用,他們說,我們不要理論,我們要
怎樣應用神的話,所以修了很多靈命操練、個人佈道、如何查經、如何輔導、怎麼樣作
青少年工作…等等。我們思想裡面,很自然分「理論」和「實際」。不過,既然「聖經
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都是有益的」,所以我們們也選很多「聖經科」,剩下的
「系統神學」不讀的,能夠避免就避免。(坦白說,「教會歷史」和「系統神學」是全
世界不同國家的神學院、不同的學生,畢業之後馬上忘記的頭兩門:第一是「教會歷
史」,第二是「系統神學」。多年來是如此。我特別是教這兩科的。所以,我有權來作
一點抱怨。)總之,《聖經》是「聖經科」。「系統神學」是比較理論一點來解釋神的
話。不過我們真正要的是,讀完聖經之後來應用神的話。

傅蘭姆說,不是的,系統神學就是應用神的話。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其實剛才我們講過的,就是說,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對神的話的範圍看得太狹窄了。我
們以為神的話就是教導我們個人如何得救,個人如何過一種討神喜悅的生活,就講完了。
問題是,從改革宗、從「聖約神學」的角度來看,沒有錯,清教徒拼命地講「得救的確
據」、「成聖的工夫」、「稱義」、「成聖」。但是,從整個改革宗,以「神的主權」
為最高的原則,以「神與祂的子民立約」為主題的這種改革宗神學,我們說「聖經就是
天上的王的曉諭,天上的王所發出的諭令,來跟他的子民立約」。所以,這個「約的條
文」(聖經),肯定包含神的恩典、救恩的應許,也包含祂身為天上的王和盟約之主宰
的吩咐--就是恩典與律法、應許與律法;這些是聖經所包含的,這些是約文所包含的。
而神透過這個約是要管理全宇宙、全人類,不論是什麼行業,不論是什麼學科,什麼文
化,或者是生命哪一個層面。

 既然系統神學就是要研究:聖經關於神、人、罪、耶穌基督、聖靈、救恩、教會、末世
--整本聖經教導的是什麼--既然系統神學是要研究這方面。這個就是讓(這位立約
守約的)神的主權,發揮在我們對祂的認識,對祂的話的認識方面。

 不但如此,「系統神學」可以加上「護教學」。為什麼我們這幾天,一開一個題目就講,
施萊馬赫這樣說,立敕爾這樣說,哈納克這樣說,巴特這樣說…;然後,我們改革宗凱
波爾這樣說,巴文克這樣說,范泰爾這樣說,最後伯克富這樣說…。為什麼我們要做這
樣多的工夫呢?因為,系統神學一方面要研究整本聖經關於這些題目的教導是什麼,你
也可以加新的題目:基因工程、核子戰爭、墮胎…,這些都是系統神學可以研究的題目;
不但如此,一般來說,傳統的系統神學,同時將聖經的教導與世俗哲學的看法做一個對
照。這個是改革宗這種護教精神的系統神學的做法:世俗的哲學對神、人、基督怎麼看?
當然還有自由派的、非福音派的看法怎麼樣?我們再回到改革宗其他的福音派的看法是
什麼?
很不幸的,很多福音派的老師,他們教「系統神學」時,就是做了這個工夫:新派的怎
麼說,路德宗怎麼說,改革宗怎麼說,時代論怎麼說,亞米念怎麼說,靈恩派怎麼說…,
好了,然後就完了。學生問老師,你的看法是什麼?哦,是了,路德宗怎麼說,改革宗
怎麼說,時代論怎麼說,亞米念怎麼說,靈恩派怎麼說…。老師你的立場是什麼?再來
一遍,路德宗怎麼說,改革宗怎麼說…。這個是發生在成千上百的神學院裡,不論是華
人的,還是外國人的。這是因為很多的神學院,已經放棄了,在伯克富的書裡面講到的,
就是教會要有認信、要有立場的。假如神學院是屬於教會的話,神學院的教授是要有立
場的。

 好,系統神學是什麼?一方面,研究聖經對這些題目的教導;第二,把聖經的教導與世
界的知識、世界的學問相對照。真理,假如用錯誤(世上的小學、異端等等)作為一個
畫框子襯托出來,就會更加的鮮明。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這兩天讀到的一段話,希波爾
格(Seeberg)說,「教義的爭辯是有用的」?

 我們不要學很多的宣教學老師或者是牧者們說,「教義的爭辯沒有用的,系統神學都是
在搞那些的爭辯的事情。我們真正要的是與神有好的關係,教會能夠有活潑的靈命就好
了」。不是的。我們要對「福音是什麼?」、「聖經講的是什麼?」,有更深的認識的
話,我們需要看不同的學派,然後讓聖經的真理襯托出來。

 你說,「我們的解經的方法也是相對的了」,是嗎?這也是爭辯之一。所以,你對「解
經的看法是什麼?」,也需要從教義的爭辯之中,再襯托出我們多年來福音派所共同認
同的。那個就是我們在系統神學或神學裡面,解經法那一塊的做法。解經學也要去處理
不同的、非正統的問題。

第 17 講 問題與回答 1 :神的話是絕對的,
是倫理應用上沒有例外的意思嗎?巴特派和
敬虔派的與神相遇、教義形成與釋經之原則
的相同與不同、理性在認信過程中的角色、
有不完美的教義系統比沒有好。|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7 講 問題與回答 1 :
神的話是絕對的,是倫理應用上沒有例外的意思嗎?
巴特派和敬虔派的與神相遇、
教義形成與釋經之原則的相同與不同、
理性在認信過程中的角色、有不完美的教義系統比沒有好。

Q:聖經裡有上帝不同的誡命,不過有一些實際情況,這些所謂絕對的誡命會有衝突。
我們如果要跟從比較高的那個誡命,那麼其他比較低的誡命還算是絕對的嗎?所謂上帝
的話是絕對的,是不是說上帝的啟示,或說聖經裡所有的誡命應當都是絕對的?所謂的
絕對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例外?有例外的時候還算絕對嗎?

A:我介紹一本書給各位參考好了,因為倫理學一講起來就是很長的,就是一個課程:
《信望愛》,周功和老師,華神出版的。這是一本改革宗的倫理學教科書。

Q:第一個問題就是卡爾・巴特,他提出這樣一個名詞:與神相遇。那麼其實在「敬虔
派」裡面我們也常常會談到與主相遇。那麼「卡爾・巴特」談到的與主相遇跟我們談到的
與主相遇有什麼本質的不一樣?

A:我們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談論,你可能第二個、第三個問題是不同的。
 「敬虔派」的與神相遇,比方說在禱告和屬靈經歷裡,是指人的,不論是感情或者
是經歷方面的,對神有一些體會。當然,敬虔派比較注重非理性那邊的,總的來說是指
人的靈魂或者內心。靈魂這個詞一般是包含了理性和非理性的。

再來一次。這幾句話裡面最主要的那個詞是「人」。敬虔派與神的經歷是在人的靈魂裡,
特別是感情那邊的經驗,人的經驗。講起來好像很簡單,大家都知道。

 「巴特派」的與神相遇,不是我們一般講的人的經驗。第一,他把人的部分,用了海德
格(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義來重新解釋過人,他用「存在」的觀念,是跟我們一
般所謂的情感、理性不一樣的,這是第一。第二,他的與神相遇是在一個「原始歷史」
(Wahre Geschichte),或者是「救贖歷史」(Heilsgeschichte)。總之,是 
“geschichte” (康德所講的彼岸),而不是 “historie” (康德所講的此岸)。

 再來一次。巴特的神人相遇,第一,人這邊,不是在一般「人的情感」,而是在「存
在」(existence)的層面。這個是一個非常玄的一個觀念,不過在我們的《現代神學論
評》有提到了。第二,神人相遇,是在彼岸,也就是康德所講的真理、倫理那邊,而不
是在我們一般所謂理性、科學(理性、科學包含了情感),也就是不在此岸的。所以,
巴特所講的神人相遇,是一個特別玄而迷人的美的一個觀念;跟敬虔派講的比較浪漫的,
不論你浪漫到哪裡,還是人的經驗這個範圍裡面,就是人可以經驗得到的,是不一樣的。
Q:我們討論到教義的形成過程。跟我們在不管是個人還是教會也好,我們在釋經過程
當中所得出這種釋經的原則,跟教義形成的原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A:我不知道沒有聽對你的問題。釋經的過程所用的原則,跟教義形成的過程所用的原
則,是不是有不一樣?其實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解經,應該是正確教義所必經之路;
就是說,教義就是經過解經,然後總結聖經所講的。我們盼望教義所用的解經基礎不是
斷章取義的,而是以文法、歷史的方法。所以,教義建立在解經。

解經至少必須要謙卑的服在兩千年教義的共識之下。今天所謂福音派的解經跟教義,他
們都喜歡創新,所以彼此的順服這種精神是很少見的。總的來說。原則應該是一樣的。

 最後,可是解經跟教義隨著學術的專門化,他們又發展出不同的遊戲規則。所以聖經科
講聖經科的,神學和歷史教授講他們的,結果就吵起來了--從 1970 年代開始一直就吵
到今天。所謂吵的意思就是說:解經,會用原來的原文、文化、歷史背景,而最新的計
量就是語言學;神學那邊,會參考不同時期的哲學思潮--最新的哲學思潮就是後現代
的解構主義。所以,他們各用專家的權威,結果專家跟專家之間,是沒有一個更高的裁
判的、法庭的。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第一章第十段告訴我們,所有宗教爭辯的最高裁判員,乃是聖經
中說話的聖靈。這個恰恰就是今天神學院教授們所應該承認的原則(不過,就算承認了,
他也不實踐,甚至乎實際上是不承認的)。

 不過,不論是解經或神學(教義),應該是同一個原則,就是:應該回到神的話語面前,
以受教的心來看神教導了什麼。不同的,只不過是解經是用一章一卷作單位,系統神學
(教義神學)是用專題作單位。

Q: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思考到,既然教義不單單是理性整理出來的資料,那麼我們今天
來領受神的恩典是透過信心--不管是得救還是成聖,聖經告訴我們說人得救和成聖都
是因著信、始於信、本於信。那麼信心又是神所賜的,人在其中是毫無功勞。那麼信心
又與理性是在不同的範疇裡面,是兩個概念。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理性在我們整個信
仰的認信過程當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或者說做到什麼程度是恰到好處,不極端?

A:你從頭再讀一次好吧?中間有幾句話很重要的,請各位同學聽清楚,別人在問什麼
問題。

Q:首先我提出前提:我們得救、成聖都是本於信,因著信,那麼信心又是人所賜的,
人毫無功勞。同時信心和理性又不屬於同一個範疇,教義又不是單單理性整理出來的一
個結果。那麼對於這個角度來說,理性在我們的信仰認信過程當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或者說做到什麼程度是恰到好處?
A:我們先看這個問題前面兩段的斷言,然後再看這個問題本身。前面一段就是說我們
得救跟成聖都是本於信,也始於信,而這個信心是神所賜的。我完全阿們,這段沒有問
題。

第二段,信心和理性是屬於不同的範疇,這個恰恰就是康德的說法,跟聖經有 180 度的
不同。傳統的基督新教,就是從馬丁路德、加爾文以來,認為信心是什麼呢?信心,我
們伯克富《神學導論》的最後那段是講信心--不是講因信稱義得那個信心,是講在神
學的過程裡面,信仰認知的過程裡面那個信心。當然是同一個信心,不過是從教義認知
的角度來看。一直講到最後,或講到宗教那段,「信心是用上了我們的理性、意志、情
感的」。總的來說,「是用上了我們整個靈魂的」。

 不論是康德、康德影響之下的自由派(包括新正統),或者是基要的敬虔派,我們都是
有意無意的犯了這個錯誤,把理性和信心放在不同的範疇。敬虔派否認理性,強調超越,
比方說超越魂到靈的境界,信心是靈,那邊才是人與神、人去認識神、人與耶穌基督交
通的地方。理性屬於魂,是神秘主義、敬虔派這邊的說法。康德這邊,他不是直接這樣
說,他把信心說為是一個實踐的判斷(practical judgment),立敕爾也是。但是到了祁
克果的時候,他們就說,「信心是一個信心的跳躍」,就是說「是超乎理性的」。這個,
你必須要瞭解康德,才能瞭解祁克果;瞭解祁克果,就瞭解巴特。

 哲學和科學就是人用自己的理性和經驗(empirical research,實證,實實在在地做科學
的實驗);這個是一個範疇,能夠幫助我們明白事物的外表。信心、宗教、道德等等,
(康德不用信心這個詞,而用其他的詞,宗教、道德,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是在理性
和科學的範圍以外的,理性和科學是分開的。

 我們福音派的基督徒傳福音的時候,也同樣中了康德的計,就是說哲學、科學,特別是
科學,是講「事物是如何發生的」(How is thing happen?)。但是信仰,我們所信的耶
穌基督聖經,是講 Why,「宇宙為什麼存在?」「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種理性或者
是科學、哲學與信心的分割,恰恰就是十九世紀所有哲學的共識,差不多所有的哲學跟
神學的共識。

 不是的。正統的基督教,甚至乎包括某一些天主教,正統的信仰乃是說,什麼是信心?
或者我這樣說好了,既然信心是神所賜的,我們就從聖靈的工作這個角度來看信心。

信心如何包含了知、意、情? 信心完全是聖靈所賜的。那聖靈做了什麼呢?

 第一,聖靈藉著神的話語(聖經),光照我們的理性。這個光照的結果,我是指真的有
信心這個結果,就是人的理性,從自主的、世俗的想法,降服在神的話語面前。所以這
個理性跟一般的哲學、神學不一樣,剛好跟一般的哲學、神學是相反的。這裡所講的理
性是在聖靈的光照下,降服在聖經的權柄、神的權柄下面,這是第一點。

第二,聖靈使人的意志降服在神的面前,不單是理性,也是全人的,放棄自主,降服在
耶穌基督跟聖經的權柄之下。好了,既然人的意志被改變,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完全的
改變,以至於願意降服在神的面前;這個意志,就願意甘心情願的、出自內心的來信靠
耶穌基督。

 第三,人的理性和意志既然願意順服神的話和神自己,情感也跟著來了,從以前的敵視
或漠不關心,進入到愛慕神或神的事情。所以信心就是對聖靈工作的回應。聖靈的工作,
包括光照理性、降服意志、轉化情感。

因此,信心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第一,信心乃是對神的話(聖經),包括各種不同
類型的文體,做出正確的、順服的回應。聖經所發出來的應許,信心要抓住;聖經所發
出來的警告,信心要有警惕;聖經所發出來的吩咐,信心說我要遵守;聖經所記載的歷
史敘述,還有教義上的教導,信心說我願意相信;聖經所發出來的安慰,信心得到安慰。
信心就是對神的話的各種各樣的,不論是安慰、應許、吩咐、教導,完全的接受,而且
是喜悅的接受。就是說,是「的,這是為我而講的」;「是的,這是給我的應許」;
「是的,這是給我要遵守的」等等。這是信心的一部分。

 所以,信心就是知道,信心就是認識(Faith is knowledge)。這個特別是宗教改革以來,
跟天主教不一樣的地方。天主教也是把信心跟理性分開的。我們唱「我知道我信的是誰,
也知道有把握的知道完全能夠保守交托給他的直到那日」。「我知道我信的是什麼,信
的是誰」,所以,信心是認識,信心包含了理性的認識。只不過這個理性的認識,是已
經過了聖靈的光照,已經降服在神面前的那個理性,簡單來說,是聖化的、成聖的理性。

這是第一部分:信心是什麼?信心是對神的話的降服。這第一個信心的定義比較多講了
一點理性跟認知。

 下面第二部分,信心乃是英文 “embrace” (擁抱)這個字,就是說接受耶穌基督,進
入到我們生命中,作我的先知、祭司和君王;我們一般簡單的說,就是作我個人的救主,
但個人的救主就包含了祭司、先知和君王的。

 所以,信心從來就不僅僅是頭腦上的知識,信心也不排除理性的活動。信心是理性和意
志一同的工作:理性說抓住神的應許,順服祂,順服祂的話;意志是降服在神的面前,
接受耶穌基督,讓他來作生命的王;情感是跟著來的一個果子。所以,信心和理性不是
兩個範疇;反而我們說,理性、意志、情感是信心裡面的三個範圍。
 我們對信心的定義要廣一點,因為我們多多少少都受了存在主義的影響。我們都聽過
「信心的跳躍」,你不一定要讀過祁克果、尼采的書,也聽過信心的跳躍,現在牧師、
傳道都掛在嘴邊的。有些改革宗的講道,甚至乎很喜歡用存在主義的這種觀念,來表達
他的改革宗神學,就是說常常給各位感覺到要跳躍,要面對一個危機,然後做出一個決
定。

 所以,理性在教義或者信仰的認知過程中扮演什麼地位?首先在聖靈面前降服,然後要
瞭解「信道是從聽道而來的」。什麼叫做「『聽』道」?『聽』就是聽明白了,然後就
信了。『聽』這個字在福音書裡面往往與『信』是同義詞。不過,「『信』道是從
『聽』道而來的」,這個『聽』很明顯的就包括瞭解。所以,我們絕對不同意天主教那
種「盲目的信心」,我們也不認同存在主義的「信心的跳躍」,雖然祁克果和潘霍華被
很多福音派的神學家認為是很偉大、很偉大的,挑戰我們過委身生活的思想家,但是
「信心的跳躍」這五個字是非常誤導的。

沒有錯。正統、正確的信心,肯定有它的奧秘,肯定是超越了理性,超越了情感,超越
了意志。連人的跳躍,只不過是人而已。

 沒有錯。信心是超越我們的理性,信心裡面包含了奧秘,因為我們信心的物件是神,無
論你怎麼跳躍、跳躍,都不能夠完全掌握、認識祂的。信心是神所賜的,信心裡面有奧
秘的成分,但是我們是經過悟性、情感、意志的動作--就是理性的理解,情感的愛慕,
意志的降服--我們是經過理性、意志、感情,然後到那個奧秘的神的面前。但是,這
不是一個存在主義、巴特式的相遇,是一個清楚有把握,就是有權威的認識(clear
and certain knowledge)。

 信心經過了理性的理解,意志的降服,情感的愛慕,結果是什麼?耶穌基督說的:「認
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 17:3)。
「『認識』神」,這個『認識』不是跳躍而來到一種超現象界的相遇;也不是一種超魂
而靈界的,那也等於是一種跳躍。

 我們承認,信心裡面必須要面對奧秘而敬拜詫異,但這個是我們面對那位真正啟示了自
己的神而發出的敬拜、讚美和詫異。所以,我們在信仰認知過程,我們不能說,我們只
認識神的啟示,沒有認識神本身罷了。 反過來說,正統的信仰說,我們透過神的啟示,
真正的、清楚的認識神。是的,我們的認識是有限的,我們也不完全順服聖靈的光照,
但是我們的那個認識是真正的、清楚的、有把握的,而我們不會停留在說,這只不過是
一個信心的跳躍所帶來的認識,而是真的認識。我覺得,聖經從頭到尾講敬畏神、認識
神,你就按照字面去解釋,就是認識祂,而不僅僅是認識祂的啟示,是透過認識祂的啟
示來認識祂。
Q:我們最後作了一點總結。首先,透過這幾天我們回顧教義形成的歷史,和反對教義
的歷史,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教義是必須的。我們也透過分析思想教義形成過程當
中,諸多的複雜元素來看,教義其實是不可能完美的。我們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在
今天這個時代裡面,擁有不完美的教義,比沒有教義要好很多。(眾笑)

A:有一次有兩個星期的密集課程,有一位同學也是這樣做了結論:有教義,就是每一
位自己有一套教義系統,比沒有教義系統好。

首先,沒有一套教義系統是完美的;世界上不存在這樣的系統--除了聖經裡面那套教
義系統。我不同意伯克富這點,他說聖經裡面的不叫教義,叫做聖經;然後,經過反省
過濾後才叫教義(dogmas)。(這說法,)我是不同意的。

 我認為,聖經本身有一套教義系統,你我可以研讀聖經而找到它、愛慕它、順服它、宣
講它、維護它。聖經裡面本身有一套教義或真理系統。當然,你我這一套,比方說我的
是屬於范泰爾那一派改革宗的,跟伯克富的很像,但差一點點,肯定不是絕對真理。我
的教義系統,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加上范泰爾的護教學,加上傅蘭姆的解釋等於應用…
等等,加起來絕對不是絕對真理。但是,我有把握說,到目前為止,我相信這個是聖經
所教導的。當我說這句話的時候,當然是以一位改革宗長老會、某某宗派的牧師講的。

那有另外的浸信會,看法是不一樣的,弟兄會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凡是接受聖經是神所
默示的,是無謬無誤的,都是我的主內弟兄姊妹,都是敬虔的、正統的。但是我們對教
義的解釋,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去整理組織聖經裡的教導,至少結出來的結論會不一樣。
我從來就沒有說改革宗是十全十美的,不可能的。沒有一套教義真理是完全的。

 有一次在美國洛杉磯美國世界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好久以前,


1980,早上上課之前,我跟一位加拿大人外國人吃早餐。他說,我每天都讀倪柝聲。假
如倪柝聲跟我不同意的話,倪柝聲是對的,我是錯的。假如我說,我每天都讀威敏斯特
信仰告白,假如我跟威敏斯特信仰告白不同意的話,威敏斯特信仰告白一定是對的、我
就是錯的話,這我們就有這種偶像敬拜的嫌疑。

 宗教改革,除了那「五個唯獨」以外,其中一個口號就是「不斷的改革」。但是我目前
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我是因為找到沒有更好的(但是不完美的)教義系統,所以,我以
一個完全陌生人,去申請加入我目前所屬的宗派。我不是因為我是長老會的,我就推崇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我是找到了這個信仰系統之後,我去問人,「要怎麼樣參加這
個宗派的(牧師)?」「哦,你先要成為會友,之後要考一大堆試。」「怎麼樣成為會
友呢?」「你要找附近最近的教會。」是哪一家呢?我就去找,完全不認識的。那並不
是表示我的宗派是完美的,絕對不是。我的宗派只有 36 年的歷史,雖然在這 36 年,大
部分時間都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宗派,但是我們有很多的缺點。所以你從來不會聽到我為
我的宗派,賣一些很熱烈的廣告。我所宣講的是我的神學,但是我絕對不會推崇我的宗
派。因為宗派,也就是形成教義的那個團體,絕對不是完全的。但是是的,有教義比沒
有教義好。

現在我來作個廣告,下面是廣告。1974 年,我開始接觸到「中國宣教史」和「中國
教會的興起」(是指 19 世紀到 20 世紀初)。教授要我讀 1877 年 5 月在上海召開的第一
次(中國)全國宣教大會(Gen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之後,我的興趣就來了,又去翻 1890 年第二次,1907 年第三次(紀念馬禮遜來華 100 
周年大會),1922 年全國基督教大會(National Christian Conference),也是五月在
上海。

 我就發覺,從 1877 年開始,在中國特別努力去推動宗派跟宗派之間的合作,是改革宗
的宣教士。荷蘭改革宗在美國,美國的荷蘭改革宗到中國的宣教士。英國或美國的長老
會或公理宗。改革宗、長老會、公理會都是改革宗的。改革宗這個名詞是指荷蘭跟德國
的改革宗。長老會是指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改革宗。公理宗是指英格蘭的改革宗。他們只
有一些不是很大的區別。

 他們在廈門的宣教士,就到了一個程度,他們就決定要開始一個不是…你想想是不是很
荒謬?在廈門的美國的荷蘭的改革宗,而且還有兩大派(就是美國的荷蘭改革宗、荷蘭
改革宗),還有些小派,這不是很荒謬嗎?從荷蘭到了美國,到了廈門,開一個廈門的
美國的荷蘭的改革宗。然後,又有別於英國的長老會在廈門,或者是美國的長老會,還
有分美國南北、澳洲的長老會…很荒謬嘛!所以他們說,我們來中國要開的是中華基督
教會。所以,他們這些改革宗、公理宗、長老會的宣教士,就自動自發的放棄他們國家
那個會籍。這是很大的革命性的行動,長老會的會籍不是那麼簡單就放棄的,不像其他
的宗派。他們在英國、美國的老闆當然就不高興,他們就組織了一個當時在福建廈門的
中華基督教會區會。我繼續再讀這好幾次的會議記錄,看到改革宗的人士是最致力於宗
派和宗派之間的合作的。那一次的合一,就是後來 1927 年,中華基督教會那個大的宗派
成立的第一步,逐漸的,慢慢慢慢,很多地方把這長老宗、改革宗都改成中華基督教會。
所以,到了 1927 年,全國性的宗派成立,就沒有那麼困難。

 下面是廣告。為什麼改革宗的宣教士比其他神學系統的宣教士更努力去推動教會合一呢?
你不要說你們改革宗專門是搞自命清高的東西,歷史告訴我們的是剛好相反的。我這樣
去解釋(當然這個是老王賣瓜,因為長老會絕對不是完全的):就是因為我知道我的信
仰是建立在:第一,《聖經》的默示與無誤;第二,《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和《威敏
斯特大小要理問答》,跟《敬拜指南》和《治會章程》…等等。我知道我信的第一是
《聖經》,第二是改革宗這套的「信條」。因此,我就馬上知道,我跟那些保守的信聖
經的浸信會,有百分之多少是相同的;我跟那些亞米念的衛理公會,在哪些方面是相同
的;我跟弟兄會,在哪方面是相同的。當然有不同啦。不過,我跟那些自命是改革宗,
其實是巴特派的、後自由派的、後保守派的,我們的不同是多過相同的--雖然大家都
是長老會。
 所以,在 19 世紀初(當時還沒有 1877 年全國宣教大會),比方說 1844 年吧,美國的
YMCA(青年會)成立了。青年會當時要求這些男孩,都要是某某福音派教會的會友,
才能做會員的。他所謂福音派就是指長老宗、公理宗、浸信會跟衛理公會。我的意思是
說,自從 1820 年代以來(就是芬尼佈道的那個年代以來),長老會、公理宗、衛理公會
跟浸信會,都已經有一段合作的歷史。不論是聽芬尼講道,或後來聽慕迪講道,最後就
是聽葛培理(Billy Graham)講道了,在這個之前,就是 1740 年代,懷特・腓特在美洲講
道。所以長老會、改革宗的大圈子裡,從來就有一大批人習慣跟公理宗、浸信會跟衛理
公會合作的。

到了中國,你想這些宣教士,不論是改革宗、亞米念的、浸信會的、聖公宗、路德宗跟
時代論的,他們的家庭,特別是太太跟孩子們,到夏天的時候去哪裡避暑跟度假呢?肯
定是同一個地方嘛。他們的孩子去哪裡讀英文的寄宿學校呢?肯定是同一些宣教士的孩
子的學校嗎!你長老會宣教士的兒子病了,霍亂或什麼大病,很可能是安息日會或浸信
會的醫生來醫你的孩子的,對不對?所以,在整個宣教的過程,很明顯的,宗派之間一
定有一些…有些是被逼的,你的孩子病了,你神學禁地的醫生來醫好你孩子的病,甚至
孩子們通婚,對不對!很實際的。所以,我說,因為長老宗的改革宗是對自己的信仰是
整理得特別的細。改革宗神學,你不要說他是最完美的神學,不過,它確是最龐大和最
精確的系統,不論你同意它還是不同意它。所以,整理這麼多的事情之後,我們就應該
懂得去跟其他派別合作,在哪一個層面合作。

 比方說我在美國,當我們基督徒,我現在不講長老宗了,就是福音派的基督徒,不論浸
信會的、長老會的、什麼會的,當我們要遊行示威或者是向政府抗議,要求政府給我們
一些比方說反對墮胎或反對同性戀婚姻的法律的時候,你跟誰一同合作搞這些活動呢?
肯定是摩門教,還有天主教。因為他們都是非常維護傳統家庭的,這些都是合理的。因
為,我們不是在討論聖經真理的教義系統。我們在一個國家裡面,誰是跟我們在這方面
是同路人?肯定是摩門教--當然他們是異端--但他們是最維護家庭,活得最有榜樣
的。不過,有些地方的摩門教還是多妻制,那是題外話。

在一個宣教工場,假如我們要做一件事情,比方說要分發聖經(和合本),當然可以跟
浸信會、聖公會一起合作的。浸信會就堅持要有「浸字版」的,所以他們就多花費了一
點印刷費,所以和合本有「浸字版」的。除了這個以外,有「上帝版」跟「神版」。印
刷聖經、蓋基督教的醫院,肯定是超宗派的事情,對不對?所以沒有錯,有(不完美
的)教義系統比沒有(教義系統)好。有了教義系統的下一步,我們就要思考跟其他的
教義系統是怎麼樣的合作。

 1877 年那一位從美國到廈門的荷蘭改革宗宣教士,發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演說。這一位
宣教士,後人紀念他,在廈門鼓浪嶼有一所私立女子中學叫毓德女中(毓德女學)。毓
德女中就是紀念這位泰馬鉅牧師(Rev. John Van Nest Talmage)。Talmage 這位宣教
士,發表了一份演說,他說,中國的宗派怎麼可以減到最少,同時鼓勵中國本色教會興
起?他裡面就做了這個見證,就是說他們怎樣放棄了自己的會籍,開始了一個廈門的中
華基督教會的區會。裡面有一句話,他說,「我們要按照聖靈給我們的光照去做。然後,
同時求聖靈給我們更多的光照。」就是說,假如我們可以先放棄了公理宗、長老宗、改
革宗之間的隔閡的話,那下一步是什麼呢?就是讓聖靈光照。

 當然,我們不可以放棄信仰,問題是當時也有自由神學的影響,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
是,神已經給了亮光,我們要去用行動來回應(Act on light given)。所以,我個人是屬
於這一派的,就是說,我個人是屬於那些相信聖經是無誤的衛理宗、弟兄會、浸信會等
等都是我主內正統的弟兄姊妹。這個正統的意思,就是相信《聖經》的默示,也是敬虔
的後代、宣教運動的後代等等。不表示說我們不會批判他們神學的某一方面,但是他們
不是我們的敵人,是家裡的人。

 我盼望各位看到,這個消化的過程是值得的。剛才,一個人寫了一些,然後小組討論,
兩個組一起,盼望不僅僅完全不是借題發揮,乃是面對這些題目,作出傅蘭姆說的「應
用」(application)。我們沒有一個人不承認這個的對不對?都是在這個題目的大前提
下去應用。所以,似乎好像比較乾燥的系統神學的導論部分的導論,其實跟我們的教會
生活是有關係的。

禱告:天父,求祢繼續帶領我們的思考。感謝主,我們兩千年來先聖先賢留下一些智慧,
給我們參考,使我們再深入思考祢的話是怎麼教導的。給我們屬天的智慧,我們特別需
要主祢自己給我們的智慧,聖靈自己給我們的恩膏。同時呢,主我們也感謝祢,我們可
以在一個群體裡一起來學習。我們知道反省祢的話是一生的過程,不過我們畢竟願意在
主祢的教會裡面服事,求主祢就賜下能力,賜下我們當傳講的信息。給我們非常美好的
午餐的交通,不但是為了食物獻上感謝,也為了預備食物、還有各方面在背後服事的同
工們獻上感謝,好叫我們能夠享受、學習、交通和食物。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阿們!

第 17 講 問題與回答 2:有關後現代、後自由
和後保守派。教會應該如何看其他宗派的教
義?有關解經法、聖經的解釋?有關聖經無
誤的教義。|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7 講 問題與回答 2:有關後現代、後自由和後保守派。
教會應該如何看其他宗派的教義?有關解經法、聖經的解釋?
有關聖經無誤的教義。

Q:從這幾天聽到的信息,我們清楚了自己的信仰,還有通過了認識「唯獨聖經」、
「唯獨基督」、「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和「唯獨榮耀(歸與上帝)」,我們更清
楚了自己的宗派。還有通過了認識這些不同的神學看法,我們知道我們所瞭解得不夠,
所以需要多一點的補充,以便幫助我們辯道。我們有三個問題想要問牧師:第一個,牧
師可否大略地解釋一下「後現代」、「後自由」和「後保守派」之間的一些主要內容。

A:「後現代」、「後自由」,還有「後保守」。

「後現代」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 1936 年在法國,但是比較重要的是大概 1970 年代德
希達(Jacques Derrida,或譯作「德里達」),還有另外一位,傅柯(Michel
Foucault),至少是這兩位法國人,還有其他的美國人等等,他們的主要思想稱為「解
構主義」。

 「解構主義」基本的思想乃是:「文本死了」,「作者死了」,「讀者死了」。

文本的意思乃是說,任何能夠被解釋的東西。「文本死了」的意思是說,每一個文本-
-比方說一段聖經--是沒有穩定意義的。任何一句話,不論是聖經,還是其他東西
(思想、知識、世界),它都是沒有穩定的一個意義的(不穩定性和無常性)。所以,
世界上只有各解釋者的解釋。就是對這個文本的解釋是沒有意義的。“No meanings,
only interpretations.”,這叫做「文本死了」,就是你找不到這段經文的原本意思是什麼
的,只有多種的解釋就是了。(按:這觀念來自尼采的知識論:尼采以世界為文本,說:
「沒有真理,只有解釋」[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權力意
志》481 ]。

沒有純粹客觀的真理;知識要經過解釋才存在,所以解釋可以無限。未被解釋過的是無
意義的。)

 第二,「作者死了」,意思是說:作者寫完文本之後,就已經和文本分開了。所以,你
今天要找到作者原來的意思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解釋,沒有意義,因為連作者的原意
都不可能找得到。作者已經成為眾多解釋者之一。作者跟我們一樣,都是解釋者--因
為文本已經沒有了,文本原來的意義已經沒有了。

第三,「讀者也死了」。我在讀這段經文,我是不存在的。我們每一個讀者,「我」是
不存在的。是誰在讀這個文本呢?是我們社會上的「語言結構」。比方說,我住在美國,
所以我的語言結構就是美式英文。那麼,我們的語言結構怎麼去瞭解文本,怎麼去解釋
它呢?比方說:「我是好牧羊人」。什麼叫牧羊人呢?牧羊人,英文是 “shepherd” 。
「我-是好牧羊人」, “I am a good shepherd.”。牧羊人是什麼意思呢?總之,牧羊人
這個字,不是字典裡其他所有字的意思。每一個字的意義不是字典所有其他字的意義。
是什麼?不知道,說不出,總之不是其他字的意義。第二,這個字的意義是指向(point
to)所有其他字的意義。那是什麼呢?說不清。其實,當我聽到 “shepherd” 或者看到
這個字的時候,

我在腦袋裡有一個聲音就是 “shepherd” 或者牧羊人,這個聲音就連帶著牧羊人的這個
意義在裡面。這個是隨意的?是社會告訴我這樣做的。你每次看到這個字,聽到這個聲
音,就會聯想到這個意義。你可以不叫他做牧羊人,你可以叫他狼狗、老虎,農夫也可
以,為什麼叫牧羊人?沒有什麼為什麼,只不過是社會的習慣而已。所以,每一個字都
是隨著文化社會的習慣而改變,它們都是社會的建構(social construct),沒有意思的;
你隨時可以改換字的意義。

 比方說,美國總統有一次說,我沒有跟那個女人發生關係,因為他那一天是操縱了全國
甚至全世界的電視媒體,所以「發生關係」這四個字當天就給他定義了。他明明是撒謊,
但是因為他在那一天用了媒體,控制了媒體,所有他就給這個字的定義都改了。剛才我
們在說:字是社會的建構。(我們還沒有講完。)其實語言是政治奪權的工具。當我們
把這些字拆開(解構主義,就是你把它解構、拆開)的時候,你看到的是白人、男人怎
麼剝削女性跟有色人種。解構主義背後,有一種好像馬克思主義這種的社會批判的,所
以,整個解構主義是極度陰險的,它只有拆毀,沒有建造的,拆完了,就沒有了(只剩
下虛空、虛無)。

 當然,後現代不僅只限於解構主義。解構主義肯定對解經學帶來很大的衝擊,所以有一
些神學教授都投降了,有一些還在抗衡。

後現代文化裡面還有其他的重要思想,其中一個就是「新紀元」(New Age)。其實,
「新紀元」就是印度教、 道教、 佛教…等等的「東方宗教」,加上聖經時期的「諾斯底
主義」,再加上西方埃及、希臘、羅馬的「邪教」(paganism)之總和。這些加起來就
是「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簡單地說:上帝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宇
宙就是上帝。上帝、人和宇宙是同歸於一,就是同樣的東西。比方說,夏威夷的火山,
那不是女神的廟宇,那就是女神的身體。宇宙、自然界和神是同一碼事。上帝就是自然
界。就好像施萊馬赫所說的:人依賴那個宇宙的、無限的。那個「無限的」是什麼?可
能是神,可能是宇宙,隨你選。神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迪士尼曾經有一部電影:〈獅子王〉(The Lion King),裡面有首歌(the Circle


ofLife)生命的循環/生命的圓圈,這剛好說明新紀元的思想:神、人、宇宙都是在同一個
圈子裡。你有沒有發覺,最近不論是青年人跳舞的舞,還是專業舞蹈的舞,他們跳起來
人都很像動物的。人像貓,像老虎等等,這正說明人跟動物之間的界限正在被刪除。你
說,進化論不是在講這個嗎?沒有。這個是更勝一籌的,神、人、宇宙是在一個水平上。

 我們相信聖經的,我們說:神創造人,神創造宇宙。所以,人和宇宙都是被造的;神是
創造者,是不一樣的,是在質上面不一樣的。新紀元運動就是要把神、人,甚至男、女
和動物的界限全部除掉。所以,一步一步的,同性戀是第一步;後面,西方社會還有很
多,要把所有的界限都除的--男跟女之間,人跟動物之間的界限都要除掉。這是後現
代。面臨這種「全盤意義」(meaning)上的拆毀,「後自由派」是一個比較溫和的自
由派,

他會和保守派做朋友。因為 60、70 年代是西方自由派教會人數不斷減少的一個年代。所
以到了 70 年代,我發覺比方說香港的自由派的神學院會跟保守派的神學院作朋友的。以
前是自由派看不起保守派(或基要派),後來自由派倒要跟保守派做朋友了,因為他們
有些宗派,10 年減少 100 萬會友。比方說聖公會、美國聯合長老會等,曾經有一段時期,
10 年減少 100 萬,你多幾個 10 年,就整個宗派沒有了、都完了。不過他們錢是有的,因
為有很多寡婦留了很多的遺產。

 「後自由派」其中一個信念就是:教義是甚麼呢?教義就是一個信仰團體所定下的信仰。
我們在講教義的時候,我們曾經講過,一方面內容是來自聖經;第二是經過反省;第三
是由一個教會團體所鑒定的。「後自由主義」相信教義是教會所鑒定的,但是他就不講
教義的來源是聖經。這是它其中一點,所以他們可以批判我們相信或者是承認《芝加哥
聖經無誤言》,說,「這個是你們的部落、你們的團體相信的東西」;這相當於把真理
相對化。

 「後保守福音派」,也是要跟「自由派」作朋友的。他(自命為福音派)會說,「以前
『基要派』和『自由派』之爭是不必要的。戰爭已經結束了,不要再打仗了。自由派和
基要派,你們要講的,你們過去都是『為了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理的根據』、』
什麼是知識的根據』爭辯,其實根本不需要爭辯的。你們為了『真理的根據』,即『知
識論的憑據』來爭辯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他們在後現代的這段時期,對真理的意義
也是採取一些非常微妙的、滑落的(slippery)處理方法。總的來說,就是宇宙裡面沒有
絕對真理就是了,真理是找不到的。

Q:剛才我們提到說教義沒有一套是完全的,對嗎?。

A:教義沒有一套是完全的,是十全十美的。對的。

Q:教會對於其他宗派的教義的看法應該是怎樣的?應該客觀、主觀,還是應該保持中
立的立場?
A:教會對其他教會的教義的看法是什麼呢?有一些教義,明顯的是不屬於福音派的大
範圍裡面的,等一下我會讀給你聽一個,是典型的巴特派的聖經論和宣言,發表在 1967 
年美國大宗派聯合長老會的一個信仰宣言。我們就把這個範圍縮小一點,我們就講基要
派、福音派。比方有些教會是不相信預定論的,有的教會是不相信嬰孩洗禮的,有些教
會是靈恩的,有的教會是婦女能站講台的。教會對其他教會或宗派的這些教義怎麼看呢?
我想教會必須要鑒定一個最起碼的、正統的範圍。

 我個人的範圍是:《聖經》的默示和無誤。這是比較嚴謹的一條分水線,比如《芝加哥
聖經無誤宣言》、《威敏斯特信仰告白》第一章…等等。在這個範圍裡面,比方說一個
很保守基要的浸信會,和一個很保守基要的長老會,他們在嬰孩洗禮這方面是不同意的,
在浸跟滴這方面是不同意的。

我所屬的宗派的章程序言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每一個教會或宗派,他們怎麼樣接
納會友,他們的條件(就是他們的信仰),可能是過分的松,或者過分的緊。他們這樣
定這些條件的時候,是沒有濫用其他教會的自由的,只不過誤用了自己的而已。它的意
思乃是說,有些教會的信仰可能過分的嚴謹,可能過分的鬆散,但是每一間教會是教會。

有些教會是完全離經背道的,或者是我們不能夠認同的,但是在我們能夠認同,相信聖
經默示的這些教會裡面,每一間教會是教會,每一個宗派都有他的權利和自由來定它的
教義的。

 當我們說,每一間教會是教會的時候,我們就是說,有一些真理,比方「聖經默示」、
神是三位一體」、」主耶穌是唯獨的救主和神人二性」,這些是不得妥協的、這些是最
基本的。但是正統的、敬虔的教會還有一些教義問題,是 2,000 年之後的今天還沒有解
決的。

在這些問題裡,(我說),先是有聖經默示、三位一體…等等的這些基要真理,我們是
同意的。然後,在這些我們不同意的地方,我們就需要彼此的尊重和欣賞。當然我們但
求聖靈給我們更多的光照,有一天某一些的爭辯也會化解的。不過我想有一些是幾百年
還沒有化解的,比方說「預定」、「婦女的地位」、「洗禮是滴,還是浸」,還有「嬰
孩的洗禮」、「靈恩」…等等,還有幾個可能是需要很長時間,可能有一些就是不能解
決的了。

我是美國其中一個改革宗長老會宗派的牧師。我相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無誤的。我
也接納《威敏斯特信仰告白》,也承認它是總結了聖經裡面所教導的教義系統。所以,
教會要承認、鑒定教義。然後,每一個牧師、傳道、會友,自己承認普世教會裡面,我
所屬的教會裡面的部分所相信的。然後我們盡可能地找共通點,跟其他的宗派建立友誼
關係或者是合作,就是說有不同的層面。因為我知道我信的是什麼,所以我知道我跟浸
信會什麼是相同的,跟弟兄會有什麼是相同的…等等。就是教義有不同的層次,有的你
假如不相信,就不是基督徒了,比如說你不相信「神是三位一體的」,那就是異端了。
如果你不相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無謬無誤的」,我會說你就不是一個正式的、正
統的福音派。不是每一位福音派牧師都敢這樣說,因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福音派顛覆
的時期。

但是在正統福音派的圈子裡,我們要學習彼此地去瞭解、欣賞、尊敬,甚至是合作。大
家能分辨這些不同的層次嗎?

Q:最後一個問題是:之前有提到解釋和應用是同一碼事。可是在解經法當中,解釋只
有一個,應用卻有很多種,請問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A:是的。我想傅蘭姆的意思並不是要說解釋和應用一樣都有多種的。他在那裡其實是
要逼我們想一個問題,絕對不是要說聖經有很多的意義的意思。他要說的是,我們不是
在一個真空裡面解釋聖經的。而正確的解釋必須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裡面解釋和應用。

 我再說一次,正確的解釋聖經,不是在象牙塔裡面搞學問;正確的解釋聖經,是面對時
代的需要解釋聖經。從這個角度來說,解釋跟應用是同一碼事。假如你不喜歡這句話不
要緊,這句話又不是聖經的章節。它的意思是說,他盡可能把所謂理論和實踐拉在一起,
所謂解經和神學,跟本色化、處境化、應用拉在一起。你不喜歡他這樣的表達方式不要
緊。

Q:但是這樣對聖經的解釋,會不會變得受到環境和倫理的影響?

A:對聖經的解釋,會不會受到人的環境的影響?答案是從來就是。我可以告訴你,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是在什麼環境下產生的。當然我們到目前還沒有找到一份比它更
好的,但是你說它不受環境的影響,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人對聖經的解釋,都是帶著我們的文化背景,帶著我們的生活不同層面的責任,帶
著我們的需要,帶著我們的行業或者是學術專科的背景來讀聖經的,是不可能沒有這個
的。但是我們可以越來越靠近聖經的原意,99%靠近聖經的原意。

所以,我們願意留一個空間說:我們任何一派對聖經的解釋不是完全的,但是同時按照
神給我們的,我們所領受的,我們就盡力地向基督的羊群宣告,這是耶和華所說的。一
方面我們要勇敢去傳神的道;一方面我們謙卑說,我們還是有受教的心來到神的面前。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進神學院,很明顯地我們的視野會越來越寬。但你的視野寬,不要
把你的立場寬到一個地步到連不是「聖經默示無誤」的那種信仰,你也吸收當作是正統。

我們要看不同派別對聖經的解釋、對神學的解釋。我們需要知道。
Q:我要問的這個問題第一天有問過。就是有些福音派的學者說,聖經中並沒有明文規
定「聖經是無誤的」、「聖經是無謬的」,這樣歸納的教義是屬於宗派的(按:宗派這
字不準確,應該說是神學派別的),所以不能用來區分「福音派」或「非福音派」。
(對這樣的說法如何看待?)

A:好,首先有兩個問題。(可能你還沒有問完,但已經有兩個問題出來。)第一,聖
經沒有明文說它自己是無謬無誤的。沒錯,「無謬」(infallible)、「無誤」
(inerrant),這字聖經裡是沒有的;第二,這個是一些人為的,所謂一些派別(不是宗
派)或者神學的學派所定出來的。因此,首先不應該當作是絕對真理;第二,更加不應
該用它作分水線來定誰?

誰是正統的?好,我們一步一步來。

 第一,聖經沒有講它是無誤無謬的。我同意,聖經有很多東西都沒有直接講的。聖經從
來沒有說耶穌基督是神人二性的;聖經從來沒有說三位一體,沒有(這個字)的。從無
創造,有沒有直接講?好像有。「祂從無有創造」,這個是有的;「按照神的形象創造
人」,這個是有的。「子是沒有開始的,父在永恆裡就生子」,這句話是沒有的…等等。
很多基本的教義,都是聖經所教導的教訓的總結和歸納。好了,那我們怎麼看無謬和無
誤呢?

 在 1965 年(富勒神學院不承認「無誤」)之前,「無謬」這個詞包含「無誤」的意思。
不過,隨著新正統神學在歐洲的影響,歐洲的神學家,包括改革宗的,都不太喜歡用
「無誤」這兩個字。那麼,今天(就是 1978 年以後),為什麼要用「無誤」這兩個詞?
就是因為有人不承認,我們才會強調。

不承認什麼呢?現在我們要講「無誤」這個詞,真正的要害點在什麼地方?你記得我們
講到「神學的爭辯」,除了把這個問題分成不同的部分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找到它的要
害點。「無誤」的要害點就是「命題的啟示」。 什麼叫命題的啟示?就是上帝用人的語
言來默示,來自我啟示。我們人的理性(當然是被聖靈光照的理性)可以理解神的真理,
成為命題,成為不同的教義,或者是真理,或者是主題(命題,Proposition)。「聖經
的無誤」,背後就是說,聖經的「字」和聖經的「命題或觀念」是無誤的。

「無謬」這個詞,在 1965 年之前,就包含了在「字」、在「命題」上完全的正確。但是
不單單是如此。在 1965 年以前,「聖經的無謬」就等於是說「聖經是不可能有錯誤的」。

現在有一些福音派神學家,從富勒神學院開始,不再承認聖經是沒有錯誤的。所以,爭
辯的要害點,(我這樣表達好了),就是說:上帝在祂啟示的過程上,上帝對語言是否
完全掌權?
 我再說一次,「神是不是語言的主宰?」(“Is God totally sovereign over
the language?”)
或者我們再推一步,「上帝是不是語言的創造主?」既然上帝的確是語言的創造者,和
語言和語言這個範圍(語言學所研究語言這個範圍)的主宰,那麼當聖經說,「祂說有,
就有,命立就立」、「祢的道就是真理」…等等的時候,聖經講到「神的真理」的時候,
這個真理(truthfulness)、神的真理性,肯定包括在語言範圍裡面的真理,或者是無誤,
或者說在語言範圍裡面的主權。

 范浩沙寫了一本書,范浩沙是一位很精彩地分析後現代神學的一位福音派神學家。他在
美國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播道會的福音派神學院任教。但他也不喜歡用「聖經無誤」這兩
個詞,他說,「無誤不夠廣,我們要從一個『審美觀』的角度來看。」

我會這樣說,其實聖經裡神的話,的確除了在語言上是無誤以外,它也是最美的,也是
最有能力的。但是,我們最好不要把神在語言方面的主權(就是無誤),和神在審美這
個範圍的主權(就是聖經是最榮耀的、最聖潔的…等等),混為一談。神的話(就是那
位在宇宙中掌主權的主宰的話),在語言這個範圍,就是無謬無誤;在審美、非語言的
範圍,就是最榮耀、最聖潔、最美、最能夠改變人生命、最有大能的話語…等等。假如
把無誤和美、榮耀、改變人生的能力…等等,把它們當作都是在真理的範圍裡面,那真
理和無誤這兩個字,它們原來的意義就會被沖淡。

你懂我的意思嗎?假如你問聖經在字,在邏輯上有沒有錯?答案是沒有,是無誤的。然
後你問,神身為聖經的作者是不是全宇宙最偉大的藝術家?我說,「是,祂是全宇宙最
偉大的詩人、最偉大的箴言、諺語的作家、最偉大的歷史家…等等。」我們分開來講,
每一項歸根結底就歸到神的不同屬性。你不要把神的真理性和聖潔性混為一談。我感覺
到目前這些願意維護聖經,抗衡後現代的神學家,在這一點上它的立場越來越不堅定。
(按:神的屬性,從神來看,是單純的,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也是不相牴觸的;
但從人的有限來看,人需要分開來個別的了解。)

 好,下面一段,就是「聖經無誤」是由一個群體所鑒定的,因此不能用來當作分水線。

其實,說這句話的人,大概就已經是一個「後自由派」者,他已經相信信仰就是由不同
的群體所鑒定的。說這種話的人,一般心裡有個兩難:第一,他的神學訓練,比方說是
英國、德國、蘇格蘭,那些新派神學或者大學訓練出來的,他首先把真理相對化了,把
神學相對化了,說所有的神學都是由不同的群體所定出來的。但是,他們又不甘心被定
為「非福音派」,不甘心被打為「自由派」、「後自由派」、「後保守福音派」。他們
堅持拿著「福音派」的招牌,所以這些受最新教育的神學教授們,一方面堅持自己是
「福音派」,甚至會堅持說「同意《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等等」,但是他們所謂的
「認同無誤」跟我們所講的是不一樣的。首先,他不放棄福音派的身份,但是他又要在
福音派裡面,打倒「相信聖經無誤」這個立場。
 我再說,我們的標籤被人家搶奪了。被什麼樣的人搶奪呢?是如何搶奪呢?他又要說自
己是福音派,然後又要把「聖經無誤」這個立場(簡單地說就是「基要派」的立場),
打倒說,這只是一個部落或群體所鑑定的。那他自己的那一套是不是屬於部落和群體的
呢?他就不說了。這樣,這些「後自由」或「後保守」的人士,就可以登上「福音派」
的舞臺。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把「相信聖經無誤的」、「相信逐字默示」的這些信徒,打
到邊緣地帶。

 簡單地說,以後福音派的神學院就要以「不信聖經是無誤」的「後保守福音派」為主流。
昨天「相信聖經無誤、逐字默示」的那些教授,就不成氣候了。這個是我們目前 21 世紀,
在福音派神學院裡正在發展的一個趨向。他們會說,「是的,『聖經無誤』只不過是一
個群體鑒定的。那麼不信聖經無誤是不是群體鑒定的?他們就不說了,他們自己的底牌
就不肯露出來囉。所以,很多的、很美的一些說辭,假如不是在攻擊「聖經的默示和無
誤」,就是在指責「改革宗」。

 我特別指出「改革宗」,不是說我們感覺到自己受過分的迫害,其實是因為改革宗有一
個最龐大的、最強的教義系統,所以肯定是受最多人的攻擊,或者最容易受攻擊的。怎
麼樣去攻擊呢?他們就說,不要搞什麼教派啦、神學啦、教義啦,那些都是部落或群體
所搞的東西。聽起來好像有一個更高的、很公道的、普世的標準,其實他們攻擊保守派
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部落或群體的說法。簡單地說,就是「後現代主義」影響之下的
「後自由派」或「後保守福音派」,總的來說,他們不相信宇宙有絕對真理;或說,假
如有的話,也是找不到的。

(我不知道講完以後,你的問題處理了沒有。你的問題現在顯露了兩條線:一方面是聖
經沒有無誤的這兩個字;第二是「聖經無誤」是由一個群體所鑒定的,不能用來作為福
音派或非福音派的分水線。)

Q:這樣的神學家會這樣回應:他們說我相信世上是有絕對真理的,聖經裡也有絕對真
理,例如:「神是愛」、「耶和華是神」,這就是絕對真理。但是,聖經無誤或無謬並
不是從聖經而來的。這是因為我們要抗衡那些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義。所以,這
個教義(聖經無誤的教義)不是無誤的,也不是最高的權威。所以,我們不應該執迷或
者迷信於這樣的教義。

A:他這裡的論調,乃是說:我是相信絕對真理的,比方說,「耶和華是神」、「神是
愛」。這些例子剛好就是不碰到「神跟神的話在理性上掌主權」的那個範圍的,這恰恰
就是新正統(這 100 年)以降,喜歡強調的:「基督教不是教義,是生命」。這不是倪
柝聲講的,是巴特講的,「基督教不是教義,是生命」。

 然後,他會說,「聖經無誤」是針對一個時代的需要,沒有錯,就是針對他們。假如我
跟那個教授談話,我就會說,就是針對你,你們這些不承認聖經無誤的人,才會有《芝
加哥聖經無誤宣言》出來啊。意思就是說:我們相信聖經無誤的,仍然會堅持。在這個
世界,是應當分辨正統與不正統的解經、正統與不正統的教義的。我們承認,正統與不
正統的解經與教義的那條界限,是越來越含糊,很難定,但是我們繼續要努力去定。

 「聖經無誤」是針對一個時代的,我承認。「基要派」也是針對一個時代的。「反對聖
經無誤的福音派」也絕對是針對一個時代(是故意背叛基要派傳統的)。說這種話的人
大部分,第一是來自信仰很保守的,至少比較封閉的教會;第二,曾幾何時受了一些啟
蒙--這些啟蒙可能是來自一些信仰保守,甚至是改革宗引用很多哲學的講員,或者乾
脆就是讀了一些新正統,或者是存在主義的書。

我再說一次。我現在正在形容一個保守派的教會,如何去培育一些自由派的神學家出來。
首先,這些青年人一般來自保守的背景,然後曾幾何時,聽到一些很刺激的,理性上很
豐富的,常常引用哲學、藝術各種專家的名句,甚至乎是改革宗的,可能是佈道家,可
能是護教家…等等。不是這條路的話,或者就是走另外一條,就是直接跑到非正統的。
一般來講,先有一些似正統而非的書籍,比方說潘霍華的書,或者是盧雲默想的書,這
是最近 2、30 年人們比較多看的書。然後,他慢慢就感覺到以前少年、孩童時期的教會
太落後了,太無知了、太狹隘了,現在我要跟著這些講員所指向的一些方向,跑去世界
一流的高等學府去拿博士學位。不拿博士學位,也至少要讀這類思想家的書。所以他們
回過頭來看,就是說:以前你們這些都是相對的。

我承認,我從頭就講過:教義不是絕對的。但是為了教會的健全和成熟,教義在面
對不同時代的「錯誤思想」或者「世俗思潮」的時候,是必須作出回應的。沒有錯,
「聖經無誤」這四個字是聖經裡面沒有的。但是你說「聖經無誤是不是誤的呢?」當然
不是。只有聖經才是無誤的。「聖經無誤」這句話就表示「聖經無誤這個教義」本身也
不是無誤的。

當然,聖經是無誤的。我的意思是說,《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這份材料也不是無誤的,
只有聖經才是無誤的。對不對?《威敏斯特信仰告白》、《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都
不是絕對無誤的,因為是人寫出來的。只有聖經是神所默示的。但是,這樣說的時候,
並不等於說它沒有價值。這只不過說明,《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是某一個年代,1978 
年,堅持上帝的話在「理性」或者「命題」這個範圍裡面仍然是掌主權的這一批的領袖
們(包括改革宗的,包括時代論的),他們的聯合宣告。

 那所謂的「不承認聖經無誤」的福音派,就是「搶福音派招牌」的那些福音派(搶招牌
派),他們也有他們的宣言的,比較出名的是 “The Evangelical Manifesto” (福音派
宣言)。所以,他們也有他們的群體,也有他們的不絕對的。也就是說,他們絕對不是
從一個絕對超然的立場,來看聖經無誤不是無誤。他們本身的立場是不穩的。所以,就
好像美國的律師和律法一樣,攻擊對方的不合理比證明自己是無辜的容易。這是現代西
方法律的遊戲規則,很不幸的,是非常不公義的。所以,他們會說,我是相信絕對真理
的。恰恰有一件事是很方便他們的,因為《使徒信經》是沒有「聖經論」的。一開始就
講我信聖父,但這不表示「聖經論」就不重要。因為這個知識論和聖經默示這些重要的
課題,的確是要到 17、18、19 世紀,就是笛卡爾、休謨、康德、施萊馬赫的這個年代、
這 200 年,才開始重要起來。那在這段時代的開始,1947 年就有了《威敏斯特信仰告
白》。

 是的,是從某一個的文化處境,不是絕對的,那又怎麼樣呢?不絕對,不等於沒有用。
從不絕對下來有要保護教會,讓教會成熟(的目的)。比方說,假如說這種話的人是一
個長老會的牧師。其實,華人不同的國家都有這種牧師的,他是改革宗這個大圈子裡面
的某一個宗派的牧師,他總要自稱自己是長老會或改革宗的牧師,他也要保護他自己的
群體的。我現在暴露他們的做法:他們一般就是自稱自己是教會領袖(Churchman)。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余達心牧師在《中國神學研究院院刊》裡面登了一篇文章,他
的意思大概是今天我們講太多的「靈命塑造、靈命操練」(spiritual formation),不如
我們回到古老的「成聖」(sanctification)這個詞好了。

我知道,余達心牧師(多年來我們也是朋友)是一個存在主義迷,和絕對是一個巴特主
義者。怎麼一個存在主義迷會搖身一變又講「成聖」,不要講最時髦的「靈命操練」呢?
我對這種文字的理解,乃是說,這些的自命改革宗,或者在改革宗宗派裡面,或者在所
謂改革宗長老會的大學裡拿博士學位的這些學者們,他們心裡面有一個人格分裂的:一
方面,他要承認他是基督教某一個宗派的牧師,他要站講台的,他要講培靈會的。所以,
他講培靈會的時候,他肯定要想到該怎麼樣幫助弟兄姐妹更愛主,更認識聖經;另外一
方面,他的理性告訴他,這套「基要派」的東西都是過時的,「聖經無誤」這些東西是
垃圾。我們要用更微妙(sophisticated)、更高等、更時髦的方法來詮釋我們的信仰。

 簡單地說,他們在寫書或者在神學院的課堂裡講的是一碼事,向教會講的又是另一碼事。
所以,在培靈會或者是主日講台,很多的神學家懂得怎麼保護自己。有些神學家不懂得
怎麼保護自己的,主日講台一講,一、兩篇下來,下面的青年人就差不多要扔聖經了,
就是以後就不要再聽你講道了。這種情況目前我已經接觸到了,目前就是這個樣子。

第 17 講 問題與回答 3:軟性的道和實用主義
叫人不懂思考|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7 講 問題與回答 3:軟性的道和實用主義叫人不懂思考。
如何面對不同派別的人和知道他們得不得救?預設應用神的話的人是認識神的。

Q:(這裡還有幾條問題我還沒有處理的,我沒有忘記。請問牧師:)應用神的話語與
方法論,和講道要生活化有什麼差別?因為今天有很多講道人常用「如何,然後應用:
方法有一、二、三…」,這種軟性的道聽多了,造成許多信徒在聽一些稍微需要思考的
道的時候,往往就昏昏欲睡。這些所謂方法論、生活化、實用主義與人本有什麼不同?

A:答案是沒有什麼不同。

 在 1916、1917 年,新青年雜誌就登了胡適先生的《白話文的芻議》,在那段時間,胡
適也講「少討論一些主義,多解決一些問題」(實用主義),這是美國教育理論裡面,
最影響教育界的理論,就是杜威(Dewey)的理論。

 這種「如何建立親密的婚姻關係:一、二、三、四」,那篇道其實是來自世俗的心理輔
導材料。不過它可以裝飾、加一些經文。我常常會聽到這種道的--很不幸是常常。我
以為這個沒有那麼常常,但是教會也不懂得分辨。某某博士、某某老師是中學、大學的
教授,或者某某輔導中心的輔導員、主任,就請他來主日站講台。在最保守、最基要派
的教會裡面,你就聽到這些根本跟聖經沒有關係的道理。傳道人也不例外。

「聽多了這種軟性的道,就造成不懂得怎麼思考。」是的。今天不僅僅是福音派的講道
是這樣子(這背後的就是後現代的,文本死了,宇宙沒有真理,只有故事,只有敘述)。
所以,講道就以敘述一個故事來再次活現聖經裡面的故事。總之,以聽眾的文化處境,
來主導講道的內容。這個是今天的神學院裡面教導傳道人怎麼講道的一些理論、一些方
法。

 也就是說,有的神學院根本不再教導「釋經講道」的,就教你講故事,教你去找《心靈
雞湯》那種的故事。這種故事肯定是扣人心弦的,一聽,眼淚都要掉出來的。也就是我
們常常在電郵上收到那些的故事、幻燈片啊--我常常收到那種東西,每個禮拜都有
「好心人」寄這些東西給我。然後又有好心人寄給我一個沒有一隻腳的、一隻手的,兩
個怎麼會跳芭蕾舞的,叫全世界都感動啊--這種幻燈片,我常常收到。這不是壞事。
只是這個跟我們教會有責任去傳的真道的關係是否那麼密切,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自從 1980-1982 年,我就注意到了,今天人類所面對的--面對什麼?面對全人類閱讀
分析能力的下降--從美國開始。不要以為美國是一個教育水準很高的國家。美國是一
個很文盲、野蠻的社會,就跟羅馬帝國亡了之後,羅馬帝國邊界的那個蠻族的地方一樣。
不同的是我們有武器,可以從聖路易一發就發到伊拉克某一個建築物的二樓、三樓;不
同的是我們有互聯網;不同的是我們隨時可以撒謊說某個國家有武器…等等,然後可以
開戰。
今天我說這些話,說「美國是野蠻的國家」的話是誰講的?不是我講的。是 1982 年我開
始注意到《時代週刊》、《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告週刊》--就是最自由派的、最藐視基
督教的雜誌,都在講這些東西的。不要以為只有我們基要派的在罵人,不是的。那些非
常攻擊基督教的有(見)識人士,都看到這一點。而基督教裡面講得比較多這方面的,
可能早期是寇爾森(Chuck Colson),就是尼克遜水門事件之後,坐監後得救的那位。
我說他是今天美國最聰明、頭腦最精的平信徒基督徒。他不是神學家,但是頭腦很清楚。

 今天我們是在一種好像漢朝之後的中國,好像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全球都是。雖然我
們有互聯網,有火箭,可以送我們到月亮,甚至更遠的地方,但在人類思考、閱讀、分
析(analysis)、重組(synthesis),這些從古典、從古希臘就教導小孩子的東西,是
(水準)下降的。

當然,美國不是沒有一些高水準的大學。有的,東方人(就是韓國人,華人)、猶太人、
印度人,占了很多的成數,包括一些比較有機會的白人。但是你要去看美國那些兩年制
的大學(community college),簡直跟高中、初中沒有兩樣。以前我們高中畢業要讀大
學,當然已經讀過微積分、三角、生物一年、化學一年、物理一年。這些的科目,就是
中學水準的數、理、化、生、代數 2、幾何,還有微積分,現在正在兩年的大學從頭講起。
大學生連拼字都拼不准的。香港也是一樣。香港是用廣東話寫中文的。廣東話中那些口
語化的字,都出現在大學生的論文裡面的。香港只不過是全世界最後現代的城市之一而
已。所以,用香港、美國來作例子,就是告訴我們:今天全球人類閱讀的能力正在下降。

 17 世紀的英國清教徒和北美殖民地清教徒的孩子們,小學就要背《小要理問答》的,不
是《兒童信仰問答》,不是協傳培訓中心(Partners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Sdn.
Ltd.)出版的那本《簡明要理問答》,那是 19 世紀才寫出來的。17 世紀就要背了:

“what is the chief end of man?”(人生最高的目標是什麼?)“The chief end of man


is toglorify God, and to enjoy Him forever. ”(人生最高的目標就是榮耀神,永遠享受祂,
以祂
為樂) ;

“What are God’s eternal decrees?” (神的永恆的預旨、計畫是什麼?)“God’s


eternal decrees are creation and providence.” (神永恆的計畫就是創造和護理);
「耶穌基督的三重身份是什麼?」就是先知、祭司和君王…等等,一百零幾條,每一個
小學生都要背的。

 當時他們進到大學之後,一定要讀的是拉丁文。所以你看,後來到了 20 世紀,巴刻
(J. I. Packer)的書、斯托得( John Stott)的書,寫得很精的,對不對?因為他們頭腦
裡面,已經受過拉丁文的訓練,每一個字都沒有廢話的。我們今天,謝謝杜威、胡適先
生的實用主義(或作實驗主義),搞到我們不懂得怎麼讀書、怎麼思考。不光是新加坡。
對不起,我來新加坡、馬來西亞,其中的一個娛樂就是跑到大眾書店(popular
bookshop)去找中學生補習考試的課本,就是預備考試的練習本,我去找還有沒有歷史
的補習。因為我十年前來看,不是沒有,是放在最下面最底層的架子,上面都是化學,
那些戴著厚厚的眼鏡的十多歲的小姑娘在看,歷史只有東南亞歷史,這麼薄薄的一本,
沒有人碰的。

 不論是東南亞、香港、美國,最基本的人文,就是馬丁路德、加爾文都接受過的人文教
育,如何讀書、思考,是今天普世所需要的。假如教會看到這一點,能夠從教導孩子,
從如何讀書、讀聖經開始,那麼我們就像當年愛爾蘭的修道士一樣,站在文明的前面,
而不是後面。教會站在文明的後面太久了,我們是可以(、也應該)急起直追的。

 我們成年人可以急起直追的。你自己先讀《兒童信仰問答》,先讀《小要理問答》。先
好好扎扎實實讀一些書,比方說巴刻的《認識神》,比方說《磐石之上》,比方說《活
在聖靈中》,比方說《傳福音與神的主權》,這些都是很有名的一些書。但是你不要把
它們當作娛樂週刊來讀,你要慢慢一個字一個字的推敲,然後好好地放在心上。

 這樣子,我們自己的水準要提高,然後我們不要把青少年當作是笨蛋來看待。我每次看
到這些很後現代的青年人、中學生、大學生,我把他當作一個很聰明的人來問他問題。
比方說,有些青年人的父母親說,「哎,他們對福音、對歷史沒有興趣的啦。」我就會
問:「你們朋友之間,對信仰所發出的問題是什麼?」他們就呱啦呱啦地講出來了。他
們不是沒有腦袋的。然後,我們盡可能地介紹一些有份量的書給他們。我看孩子,少年
人是有頭腦的,上帝造我們不是笨蛋,不是後現代的媒體說的那樣「我們是笨蛋」。美
國的電影、美國的流行音樂,就把我們當作笨蛋、頭腦完全空的來對待。不是所有的,
某一些的最新的敬拜讚美詩也沒有兩樣。我只是說某一些,因為有一些當代的敬拜讚美
詩歌是很有神學水準的,比我們所唱的水準高得多。但是有一些簡直就是很空洞的,重
複一些。不過我們也在重複我們的短歌。所以不要全盤地批判敬拜讚美。總之,我們自
己對我們的會友,對我們團契的弟兄姊妹,對我們的少年人,不要把他們當作是笨蛋,
水準是可以提高的。

 唐崇榮牧師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他說:「我的講道是向教會裡面最高水準的 20%講的。
然後,我是期待他們把另外的 80% 拉上來的。」假如我們的講道永遠是向最沒有水準的、
屬靈的胃口又沒有開、又不懂思考的那 20%的人去講,教會就會永遠像搖籃班、幼稚園。
但假如你向那些認真的人傳的話,好了,有的人就會說:「林牧師,我聽不懂ㄟ,我要
睡覺了。」那你就說:「是了,你看,他講的這些是多麼好的事情!上帝讓你看原來基
督教還有這麼多東西,是需要我們要花時間去學習的。」你要這樣回應嘛!你不要這樣
說:「是哦是哦,他的東西很難懂哦,你講得對哦。」你要這樣回應:「是的,原來我
們還有很多東西要追的,一起來好不好?我們一起來,每個禮拜讀,認識神半章,來討
論好不好?」這樣子就好了嘛,對不對?這樣我們就把其他人拉上來了。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全球性的文明危機。我不是指一個教會、一個國家、一個派別。
我們要謝謝美國把這個笨蛋文化傳到全世界。香煙的廣告在美國是禁止的,在印尼在其
他國家就到處都貼滿了。在美國,不可以向小孩子推銷香煙的。可到了印度,一個戴著
太陽眼鏡的女明星,就站在中學外面向學生發免費的香煙。我們美國是最懂把最邪惡的
文化向外面推銷的,都是為了錢。而在教育文化方面,政府又不花錢。

我是生活在美國五十個州裡面,在教育上面花錢花得最少的其中一州,就是加州,排到
第 45 到 50 這麼低的,就是用每一個小孩來計算的。你看到加州有很宏偉的科技、電影
明星等等,但是真正花在公立學校裡面的花費,用人口來計算的,是全美國最低的州之
一。所以,我們是最懂得把這些腦袋空空的文化往外銷的。所以我們要(懂得)拒絕,
不是所有從美國來的東西都是好的。當然我所帶來的改革宗書籍是例外。為什麼要帶呢?
因為是例外,很難找得到的。你一般看到的東西都是比較空洞的。(好,你知道,你問
一個問題,我就會講到一個小時的哦?!)所以,這種方法論、生活化,不是不需要生活
化,但是你先要有神的道,就是我們對整本聖經所教導的是什麼,我們要掌握;從舊約
看耶穌基督,從新約看耶穌基督,把人帶到十字架面前,然後再來講應用,還不遲。

清教徒的應用跟我們的應用是不一樣的。不是說你跟你太太的溝通要怎麼做,星期一晚
上,你跟你太太去麥當勞買一個雪糕筒、去聊天;星期二,不要忘記帶你的老大去踢足
球;星期三,你要跟他踏自行車。不是這樣子的。清教徒的講章裡的應用部分,都是刺
透我們的良心的。這種書籍中文不是沒有的。鍾馬田的所有的書籍都是一樣的。鍾馬田
寫的《登山寶訓》(The Sermon on the Mount)就是這樣的,你去讀一讀,你就可以知
道「什麼是刺透良心的講章」。

Q: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那些不同派別的人?這些派別跟救恩有關係嗎?

A:很好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怎麼對待不同「派別的人」?而不是怎麼面對不
同的「派別」,你要問的是如何面對不同派別的“人”。然後,派別跟救恩有關係嗎?
對嗎?

好,很好的問題。(請坐。這是第一個問題對不對?還有第二第三。)

你這個問題就注意到,我這幾天表達的是一個正統的信仰,怎麼面對不同的「派別」,
我沒有說明怎麼面對不同「派別的人」。

 人是人。人是神所造的,按著祂的形象造的人。摩門教的人是人。同性戀者是人。他們
是罪人,我們也是罪人。他們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我們也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所以
凡是人,我們必須要以他有神的形象這種的尊嚴去對待他,不等於說我們要同意他的說
法。假如我們全世界的人都要同意他們的說法,每天跟他們一起坐巴士,坐地鐵的話,
我們才能交朋友,那麼我們連到修道院都做不了這些事的,對不對?所以,每一個人有
他的尊嚴,因為他是神造的,不等於說我們需要跟他們發生很密切的同工關係。

 我個人的看法是:每一個宗派或者是教會,或者用中國的說法是每一個片,都需要有自
己信仰的立場。

當然問題就來了。這個片、這個宗派裡面就起了一些分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教
會中有些領袖推動靈恩神學,那怎麼辦呢?當然,最好的方法是由負責的同工,也就是
宗派的領袖或者教會的牧師,跟眾長老們一同來決定,我們今後要走的路線是什麼。假
如這個決定作不了的話,有可能最後的選擇就是你離開教會,去另外一個信仰(比較
上)跟你比較合得來的教會。

我再回到你的問題:怎麼對待這些不同派別的人。我喜歡這個問題最明顯的是:怎麼對
待新正統,或者是後保守福音派這些的教授、教會領袖…等等。我會同樣地說:用神的
形象來作一個共通點。

 最後一個問題是:派別跟救恩的關係是什麼。我是屬於改革宗的。我相信神自己知
道誰是得救的。所以我不能說所有自由派和新正統的都是不得救的。我從來不會說巴特
是不得救的。這不是我要講的話,不是我要想的問題,也不是我能知道的。除了摩門教、
耶和華見證人那些是很明顯的,因為他們傳的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信仰。

在天主教跟基督教、甚至東正教這個大範圍裡面,我們可以指出哪一些教會,他們的立
場是離經背道的(apostate)。我再說一遍,我們要指出教會裡面哪一些神學立場(就
是派別)是離經背道的,甚至乎我們指出哪一些神學家的哪一方面的論點是離經背道的。
一般來說,我們就講到那裡為止。就是說,你看我們從「我們是誰」,昨天的第一點,
我就說了,我們跟天主教不同的是第一、第二、第三:我們相信「唯獨聖經」,教會不
能夠搶奪聖經的權柄;「唯獨信心」,行為不能給我們什麼功勞以致得救;「唯獨基
督」,聖人是沒有功德可以讓我們借來用的。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我們的立場是什麼。

在主耶穌基督還沒有回來之前,教會不斷地需要被管教的(discipline)。離經背道的信
仰是需要被教會正式的去管教的,講得更嚴肅一點是懲戒。很不幸的,我們對教會的管
教事工,從來就覺得很陌生。所以,結果就是(在教會中),神學生或神學老師跟老師
在爭辯。因此我看到這個缺點,所以我自發地去申請加入了一個有神學立場,也就是認
信的宗派。認信的意思,就是說有信仰宣言的。(我的宗派的信仰宣言,就是《威敏思
特信仰告白》。)所以假如有一天,我得到一個結論--我今天不再是加爾文主義者了,
我今天已經不再信加爾文五要點了,已經不再相信人是完全墮落的、救恩完全是神的主
權和恩典…等等(比方說,假如有一天),如果我的立場變得這樣子的話,我有義務去
告訴我的區會,我的立場已經改變了。那他們可能就會來教導我、輔導我、管教我,或
者最簡單的是我自動離開我那個長老會,去參加一個信仰比較鬆散的長老會,是可以不
相信預定、也可以做長老會牧師的;就是我應該有這種良心,假如我已經不再認同我宗
派的信仰的話,我應該離開。

我說這些就是說:我勸基要派、敬虔的弟兄姊妹跟傳道人,不要把神學立場和救恩掛鈎,
畢竟誰得救是上帝的事情。除了一種情況可以問某某人得不得救,那是我們是不是要接
納某某弟兄姐妹要不要受水禮?有沒有資格領聖餐?可不可以參加我們教會作我們教會
的會友?在這些情況下,牧師、傳道或長老有責任去審核某某人的信心跟悔改,從人的
角度來看他的得救是不是真的。

除了那個以外,我們寧願說某某人的信仰,在這幾點是有問題的;某某神學教授已經不
是屬於歷史上的基要派了,為什麼,一、二、三、四,把它說清楚。而不是說他是異端;
他是不得救的,因為這些詞太籠統了,用起來其實對於我們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幫助。寧
願說明,他們在哪方面信仰是走樣的。

同樣的,某某弟兄姐妹跌倒了,當然我們也不需要把人家的醜聞到處去宣揚。但是,假
如你要說明某某弟兄不得救了,那你要說明為什麼不得救。他不是一個得救的,你憑什
麼來說他是不得救的?除非你是教會的傳道或長老,你需要作出這個判斷。加爾文說,
教會要作出一個有愛心的判斷(charitable judgment or judgmental charity);意思就是
說,某某人心裡相信,口裡承認,而他沒有什麼大醜聞這類的罪,以致影響到整個教會
在社會上的名聲,你就接納他;沒有受過水禮的,就給他施行水禮,成為一個能夠領聖
餐的會友。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問他的信心,按照我們的判斷,從最好的角度來看,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在罪證不足的情況下被假定為無罪的權利),他的信心是
否是不是存在的、而且是真的。我有回答你的問題嗎?可以來跟進的。

Q:你從來沒有否認巴特是不得救的?

A:我從來沒有講過巴特是不得救的。沒有錯。

Q:那麼,他是神的僕人嗎?再者,神學家都是神的僕人嗎?

A:請問神的僕人的定義是什麼?你的意思是說他的信仰正統呢,還是他有沒有資格作
牧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啊?什麼叫神的僕人?

Q:不是說他有沒有資格作牧師,而是說他有沒有在神裡面看到自己的使命,他當要做
的。

A:他有沒有看到神的使命,知道他當要做的?

Q:還是說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
A:我們這些敬虔的、基要的信徒和教會,我們對「神的僕人」,跟「神的僕人的呼召
和使命」,我們先假設了一點,我們才會發出這個問題。我們假設我們信主、悔改是真
的;然後在某一個時段,我們領受了呼召;然後,經過這個呼召的認可,還有裝備,有
一天我們就被教會承認是神(順服)的僕人了。這個是我們在基要敬虔的圈子裡面的習
慣。(按聖經:萬物都是神的僕人、神的器皿,但分貴重和卑賤、榮耀和憤怒、順服和
瞎眼的。包括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亞述[是神怒氣的棍,手中拿神惱恨的杖]、東風、
日頭、饑荒、瘟疫、旱風、霉爛、蝗蟲、螞蚱、疾病…都是神的僕人。)

 好了,那我們要問,巴特是不是神的僕人?我們要看他有沒有神的呼召?那我不知道,
但我差不多可以擔保巴特是一個很虔誠的信徒。「信徒」這兩個字是指「他自稱是信
徒」。

 新派的神學家有很多是很敬虔的,當然也有一些是很放縱的,例如保羅・田立克是搞婚
外情的等等。但巴特是一個很虔誠的一個人,他是瑞士的德文改革宗的牧師。他神學畢
業之後在一個小地方牧會多年,研究聖經。他是不是神的僕人,至少要分兩到三個層次
來討論:第一,他是不是神在永恆裡看他是忠心的僕人?這沒有人知道;第二,他心裡
有沒有感覺到神的呼召?有使命感?肯定有,不然他不會寫那麼多的教會教義學,因為
他是某某宗派裡的被按立的牧師和神學教授;第三個層次,從我們基要派、人的標準來
看,他是不是一個「我們認為是神的僕人」的神的僕人呢?這個我們可以作出評論。因
為他的信仰不正統。你懂嗎?

 神怎麼看,我們不知道;他自己怎麼看,大概可以知道的;然後我們怎麼看呢?我說了
再說,他是一個很誠懇很虔誠的人,他是德國改革宗宗派的牧師;他的信仰,從范泰爾
保守派來看,是不符合聖經,因為他受了很多的康德、施萊馬赫、高等批判和祁克果的
影響。所以,要分三個層次來看。當我們常常把這三個層次混為一談的時候,就把事情
說得不夠準確。(第二點?)

Q:(第二點就是)他是有神的呼召,神的使命才寫那麼多的教義。每一個神學家都寫
很多的教義,(A:沒錯),那麼從這一點來分析,他也是神的僕人了?

A:所以,我們讀了很多這些囉囉嗦嗦的伯克富的話,他說,你要從教會的歷史來看教
義,你要從社會學來看教義,從心理學、從宗教經驗的現象來看。這些囉囉嗦嗦的理論
不是沒有用的。你從宗教的現象來看,他宣稱自己是一個很虔誠的主耶穌基督的門徒,
有神的呼召,作傳道人,而且忠心地在牧會。你懂嗎?你從外表的現象來看,他是非常
虔誠的傳道人。(好了,不要再問這個問題了。)

Q:認識神就是應用神的話。我的問題是說:一個人會應用神的話,就會認識神嗎?
A:嗯,很好,認識神就是應用神的話。一個會應用神的話的人是什麼意思?(我的意
思)傅蘭姆的意思不是指你讀過基督教教育的,你懂得怎麼應用神的話;你懂得每一次
主日學,頭五分鐘有茶點,有破冰遊戲,然後你問一些問題;每次準備課程的時候,你
可以寫出來:今天我教主日學,學生應該知道一、二、三,能夠做一、二、三,能夠…
等等。好,這個叫做「教育學教導你怎麼應用神的話」。我不是指這個。 我是指:一個
應用神的話的人,是懂得讓神的話的權柄來管理他的生命的。簡單的說,一個應用神的
話的人,就是一個謹守神的話、遵行神的話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是的,一個遵行神
的話的人--我們(也有一句話沒有講出來,就是)已經假設一個從心裡面發出這個遵
行神的話的意願、從心裡面來誠懇地遵行神的話的人,是一個認識神的人。

 因為,認識神不僅僅是我們屬靈經歷的總和,也不僅僅是聖經、神學的知識。認識神就
是認識祂的話裡面,祂怎麼啟示祂自己;然後用順服的心來回應--包括遵行、敬拜、
敬畏、愛慕…等等。所以,一個真正應用神的話的人,是一個真的認識神的人。 所以,
應用神的話,我們要講得清楚是什麼意思;認識神,我們要說清楚是什麼意思。

 那麼,關於認識神是什麼意思呢?最好的扼要的定義,是在巴刻的《認識神》的第二章,
「認識神的人」那一章,這是最短的了。當然,可以發揮得很長。比方說,傅蘭姆的
《認識神的知識論》的第一章,「神的主權是什麼?」,就發揮得很清楚。那是從上和
下來看怎麼叫認識神。認識神祂完全的、從各方面來看的主權。不過,巴刻的《認識
神》的第二章,就夠我們去好好地消化,來活出來了。

第 18 讲 教义神学与护教学的关系|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8 讲 教义神学与护教学的关系

在教义学,神学百科里的地位。我们现在来到第二个题目,就是教义神学,也就是系统 
神学,教义神学与护教的关系(Systemic Theology, p. 49) 。

 伯克富说:教义神学与护教学的关系,或者护教学是什么,神学家从来就没有一个共识。

有些人认为,护教学要放在解经那边,有些人把它放在实践神学那边。一般来说,护教
学被 认为是系统神学的一部分。比方说,有人说护教学是系统神学的导论部分。有一个
很好的例 子,就是章力生教授的《总体辩道学》的第一册里面,有系统神学导论的部分。
系统神学跟 护教学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
 在系统神学与护教学的关系这个题目上,施莱尔马赫也是离开了传统的看法的。他认为,
 护教学是一门―导论‖式的学问,对整个神学的系统是很基本的。因此,护教学不仅是
系统神 学之前的导论,甚至是解经神学前面的导论。他认为护教学是要用理性的论据来
证实基督教 信仰的学问,这就是护教学:The science that is devoted to the vindication
of Christianity as a whole by means of rational argumentation.

 伯克富的批判是,他认为施莱尔马赫这样定义护教学是与他的神学不一致的。因为,他 
觉得哲学本来就应该从神学摒弃出去,因为神学只不过是人的感觉的一种理性的表达而
已。 但是,现在他又用了一个哲学的方法来给神学奠定根基,所以护教学甚至被称为基
要神学。 下面,伯克富会提到其他的神学家。

 我们现在跳过一段,我们来看一些改革宗的神学家怎么样看:什么是护教学,护教学与 
系统神学的关系。有凯伯,有巴文克等等,他们都不接纳施莱尔马赫的看法。这些神学
家为 什么反对施莱尔马赫呢,有三点:第一,护教学,顾名思义是一个维护、辩护、防
守的学问, 不是进攻的。假如用哲学去解释基督教的话,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建构的、正
面的学问,建构 一个从哲学资料来的独立的系统。就是说,假如我们是用理性的论据来
证实基督教,是不是 从守化为攻(建立),从哲学来建立基督教的信仰系统呢?第二,
按照施莱尔马赫的看法, 护教就在四个神学部门之前,就是解经神学、系统神学、历史
神学、教牧神学等等。所以, 神学按照施莱尔马赫的看法,神学就必须建立在人的理性
建造的基础上了。再说一次:假如 护教学是用人的理性的论据来证实基督教的话,那整
个神学的系统是否就要靠人的理性来奠 定根基呢?第三,按照这种看法,神学就不再是
独立的,因为神学的基本原则就来自纯粹理 性,这样跟神学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这些系统神学家,荷兰的改革宗神学家,认为护教学和系统神学是相关的。他们不认同 
施莱尔马赫的说法,他们的说法好像有点像,但是不一样。荷兰改革宗神学家认为,护
教学 就是证实基督教的真理系统,同时,与错误的哲学和科学所来的攻击相对照。…
vindicating the system of truth over against the attacks of false philosophy and
science,就是面对错误 的哲学和科学来的攻击,与攻击对照,来证实基督教的信仰系统,
而不是靠人的理性来反攻 或者回应从人的世界上来的理性、哲学、科学来的攻击,面对
这个回应建立一个基督教的真 理系统。一方面,他不要把护教学的地位放得太高,一方
面又不要放得太低,not overrate or underrate apologetics,也不要忽略护教学,也不要
看护教学只不过是有实际用途的学问。

 很多基要派神学院一讲到护教学就是分辨异端,这个是实用的护教学。护教学本身是把 
系统神学反过来,面向世界的哲学和科学。当然,宗教一般是在宣教学那边讲的,不过
道理 是一样的。系统神学就是正面的诠释我们所信的是什么,正面的把它讲出来。护教
学就是把 它倒过来讲,既然我们相信神存在,三位一体,祂是创造主,神按照祂的形象
造人等等,那 我们怎么批判中西、古今中外的哲学还有科学(我会加上还有艺术、心理
学等等)。所以, 护教学不要被忽略,也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分辨异端这么简单。乃是
说,护教学有一个很卑 微、但是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了辩护教会的教义,提防所有对
教会教义的攻击,这样做是要有原则的去做,而且是一种 constructive 建构的方式去做,
而不仅仅是有什么争议、流行 的问题来,我们就怎么应对,不是的,而是有一个建构的。
建构什么呢?反过来说,就是系 统神学。

这是我加上去的一句。是要建立一套系统,面向世界上的哲学,还有科学的。  我下面加
上一段补充:既然如此,既然护教学要面对世界的哲学、科学等等,那护教学 要不要面
对世界上的神学和圣经研究呢?答案是绝对要的。我想我在前几天曾经讲过一次。 我所
接受的神学教育是这样教新约、旧约的科目的:比方说《福音书》,当时是四个学分, 
很重的一门功课,由三位教授一起来教。学期一开始,一位老师就上来说,这个学期我
们有 这些的测验或者功课,要你把四福音写大纲,什么时候交。然后呢,在这门功课里
面,我们 要求你对某一些福音书的经文,要 从希腊文翻译成英文。所以,英文圣经要读
一遍,写大纲, 希腊文的圣经选了一些材料,要从希腊文翻译成英文。因为在读福音书
之前,已经读了一年 的希腊文。好了,这些讲了之后就不再讲了,回去做功课,到时候
要测验了。现在另外一位 教授,这位教授中文的书籍有《预言释微》(香港﹕天
道)Philip E Hughs。他就上来给我 们讲两百年来的,对四福音的圣经批判理论。就是把
新派神学的圣经批判走过一次,给我们 知道历史上,还有当今最新的争辩是哪些,考试
要考的,这大概用了两三个礼拜。现在呢, 葛理齐(Richard Gaffin),中文书籍有《圣
灵降临的剖析》,他就上来讲施洗约翰和耶稣基 督所宣讲的异同,然后是耶稣基督所讲
的天国,那个是他的主题,天国的定义从希伯莱文、 希腊文、新旧约之间来看,天国是
什么,天国什么时候来,来了没有,还没有来,天国的信 息的内容是什么。这段的讲课
要打开希腊文读重要的经节。他所教导的都是来自改革宗的大 师,比方说我们看的这本
《圣经神学》,今天中文版已经再版了,这一类的解经或者圣经神 学大师。意思就是说,
我们所读的圣经课,包括要读圣经,包括要知道新派神学怎么对待圣 经,然后我们刻意
地从保守学者那里找资料,来整理圣经的主题。换言之,我们读新约圣经 是有护教精神
的。 

连读宣教学都是这样的。宣教学当时应当是院长教的,他会有一段宣教学的圣经神学基 
础。这个圣经神学是讲什么的,从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开始,神怎么看人类,然后,神
在挪 亚洪水的时候怎么看人类的,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其实是对列国外邦人的应许,万
国因主耶 稣得到福气。这样走,走到摩西时期,还有对弥赛亚的预言;耶稣基督来,道
成肉身,天国 的谜是什么,跟外邦人的关系。所以从创世记,走到使徒行传。然后,肯
定地,在课程里面 有一段是讲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宣教观。意思就是说,读宣教学你不
能不面对基督教教协 (WCC)的兴起。因为 WCC 就是教会新派的合一运动,是讲宣教
的,而且是从纯正的宣教 运动演变出来的。所以从 1910 到 1948 年(1948 年是 WCC 成
立那一年) ,然后 48 之后世 界上重要的宣教观念是哪些,比方说讲到 1973 年的时候,
已经讲到耶稣基督是众多的救主 中的一位而已了。这些来龙去脉是什么,我们要知道,
才开始讲其他的事情。就是说每一个 学科,都要批判历史上在这个范围里面不正统的、
离经背道的一些教训。系统神学更不用说 了,大家已经尝到味道了。光在导论里面,每
一次讲一个题目,施莱尔马赫怎么说,黎敕尔 怎么说,巴特怎么说,还有路德宗怎么说
等等。然后,会有改革宗的立场。所以,新旧约圣 经从护教的精神,系统神学从护教的
精神。还有,护教学从护教的精神。什么意思呢?就是 护教学也有我们不认同的做法。
所以要把历史上不同的学派列出,比方说阿奎那跟约瑟夫· 巴 特勒这种,是从人所认识
到演绎到人所不认识的上帝,这叫做护教。我们与非信徒要建立一 个共同的基础。这样
对吗?是不是过高地估计人的理性呢?

所以,连护教学都要护教的;教 牧神学也要护教。  所以,护教学是什么呢?我这样说好
了,无论是施莱尔马赫或者这些改革宗的神学家, 他们会说,护教是系统神学,或者说
是全盘神学的导论,这样说的是正确的。范泰尔会这样 说,护教就像探子——约书亚派
两位探子去窥探敌人的地方的情况。是的,护教学就是要窥 探那些敌对圣经的说法,它
背后的基本哲学前提,敌对圣经信仰的―科学‖前提。下面你可以加上心理学的,还有
其他学科的等等。我们对真理的认识需要有错误的教导来做背景,这样 真理就被衬托得
更加的鲜明。所以,我们读系统神学需要忍耐,需要时间,看这些自由派的、 巴特派的
看法,然后回来看正统的,无论是路德宗的、改革宗的。我们不断地从事护教,这 个是
我所接受的神学教育,不论哪一个科目都是本着护教精神来学习的。那当然,不论哪一 
个科目,也为了教会的好处,以教牧的心肠来读的,或者是以培养灵命长进的心态来读
的。 这两者是不冲突的。犹大书告诉我们,我们要为一次交托信徒的―真道‖竭力地争
辩,真道的 英文是 faith(信仰),为信仰而争辩。

我们继续看下去,下面一段是教义神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与教义学最靠近的一门学问就 
是神学的伦理学。在宗教改革之前和宗教改革时期,很多神学家其实把伦理学放在系统
神学 的里面。有好几位 17 世纪的神学家把伦理学当作是系统神学的下半部。比方说,威
斯敏斯 特的小要理问答,或者是大要理问答,还有阿姆斯·伊恩(?)所写的《系统神
学》。大、小 要理问答是这样说的:圣经主要是教导什么的呢?圣经就是教导我们应当
信什么,就是关于 神我们应当信什么。第二,神要求我们所尽的本分是什么,简单地说
就是真理和本分,或者 真理与义务,truth and duty。讲到本分(义务)的部分,一般是
用十诫作为总纲,有的时 候加上主导文。真理,我们应当相信什么,关于神、人、罪、
救恩、基督与圣灵。然后,神 要我们如何生活,先要解释清楚律法的功用是什么,然后
十诫是教导什么的,再加上如何祷 告。所以,刚才我们说到 17 世纪的神学家,就把伦理
学放在系统神学的里面,当作下半部。

 当然,早于 17 世纪,已经有神学家把伦理学当作一个独立的学科,因为这样就不必在 系
统神学的课堂里,只花一点点时间讨论伦理,讨论十诫。1577 年,宗教改革时期,已经 
有一本改革宗的伦理学出版。不过当时这种把伦理学和系统神学分开并不是很普遍。不
过, 在系统神学的书里,作者往往把教义和伦理的材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后来慢慢地伦
理学就分 开了。这样的做法好像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其实造成的祸害很大。因为这样做
的时候,伦理 学很容易从它神学或者说宗教的基础偏离了。
 在 18 世纪的哲学的影响下,基督教伦理学慢慢就失去了它的神学本质了。在康德的哲 学
里,宗教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而不是伦理建造在宗教或者信仰的根基上。施莱尔马赫、
 黎敕尔,赫尔曼等等,这些新派的神学家认为,伦理是从宗教分开的,伦理需要有一个
独立 的本性。

 我在这里举个例,说明伦理学是怎么样与神学分家,怎么样受了世俗的伦理学的影响。 
在香港浸会大学里,有一位宗教伦理学教授,他也写很多很受欢迎的伦理书。他会这样
看伦 理,其中一点就是说,在哲学界里面,伦理学会分两种学派:一种是看这件事情对
还是不对; 另外就是做这件事情带来什么后果。这个是伦理学里面两大学派。假如我们
纯粹用哲学而来 的伦理分类法,来面对基督徒或者圣经要处理的难题的话,是不足够的。
你光是把一些难题, 不论是堕胎、核战、基因工程等等,你光问这件事情对不对,然后
这些事情有什么后果,是 不够的。傅兰姆那种三个角度的看法——宇宙观或者处境的角
度,准则的角度,还有动机的 角度,才够我们来面对伦理。所以,市面上有很多的伦理
书籍,它可能把一件事情的正反两 面说出来了,很好,很重要,但是可能不足够。因为
它背后的教义架构不够强,所以可能在 表面上给你看到一些事情的负面。当然,有些事
情是圣经明文禁止的,那就很简单,我们可 以做出一些结论。不过,它背后的理论架构,
必须要从圣经神学还有系统神学来建立,而圣 经神学里面最基本的伦理架构就是十诫。
我们说十诫里面包含了所有问题的答案的最基本的 原则。所以,伦理学也必须要从神的
律法和福音,就是整本圣经来建立基础,不可以完全随意地去哲学的伦理学那里,去建
立理论的基础。一个很好的尝试,改革宗的尝试,就是周功 和博士的《信望爱》这本书,
这是本伦理学的书。

[补充材料:神学生必读书目] 

从今天开始到下次我们见面,我会陆续发一份东西,叫《神学教育典范》 :神学生必读 
书目。这次发的是第一部分,今天早上修改过的。这份就是介绍我认为信仰稳妥的书籍。
今 天发的第一部分里面有圣经翻译本和研读版,有如何查经的书;圣经入门,就是旧约
导论、 新约导论,不多,不过里面有很多评论。有一本很重要的,就是《圣经词典》。
最后是《主 题汇析》 。 《主题汇析》就有点像《经文汇编》,但它不是《经文汇编》。
《经文汇编》就是比 方说―爱‖这个字那里出现过,从《创世记》哪里出现,这样一直
排到《启示录》。《主题汇析》 不是从 ABCD 排,或者是用笔划来排,是用系统神学的
大纲来排。比方说启示论:普遍启 示、特殊启示;神的不可传递属性:无限、不变、无
所不能等等;神的可传递属性……这样 排下来。它是用教义来排整本书的先后次序,而
每一个教义就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排 有关的经文,有关的经文,不是字有没有出
现。当然,大部分是那个字出现过的。中文(华 文)的,把所有经文都打出来的,这本
叫做《主题汇析圣经》。

 另外,我要介绍的是《圣经新词典》,我今天把电子版带来了给各位看。《圣经新词
典》 有印刷版,两本厚厚的书,多年来我是这样给它宣传的。我说,假如你去沙漠里,
除了圣经 以外只能带一样东西,你就带《圣经新词典》就好了。比《圣经注释》更重要,
因为每一个 字,不光是历史、地理的名词,不光是人名,每一卷书卷当然有很好的介绍。
不但如此,它 有一些教义的名词,它是用圣经词典的方法来给我们定义的。我再说一次,
《圣经词典》的 意思就是,某一个字在圣经里面,《旧约》怎么用的,就是希伯来文这
个字怎么用的,《新约》 希腊文这个字是怎么用的,这个是《圣经词典》。一般来说,
你会找到一些历史、地理的名 词,约书亚、约亚敬等等,你都找到了,它就告诉你那个
王是怎么样一回事。但是这本不同 的是,这本是有教义性的文章的《圣经词典》。这个
就不多了,而且这些教义性的文章都是 由一些大师写的,这些大师都写过一本书来讲这
个题目的,它来浓缩这个文章。等一下我们 再详细介绍,这是不可多得的参考材料,假
如到国外直接买工具书,我会推荐这本。另外一 个最新出版的,就是新译本的研读版,
这两个合起来就足够给我们好好准备讲章跟教导的材 料。

 总之,今天要发的有圣经的译本,研读版,如何查经,如何释经,圣经词典,圣经入门,
 还有圣经手册,主题汇析。半年之后,我会给各位第二部分,有圣经注释,还有第二、
三、 四部分。还有就是系统神学,有总论的,有专论的,神论、人论、基督论等等;有
教会历史, 教义历史,护教学,圣经辅导,敬拜,宣教,从护教批判西方思想,从护教
批判中国思想等 等。  这些是这一份书目的大纲。我本来就有的,不过需要给各位一个 upd
ate,考虑到最新 出版情况的一些修订。原来的版本还包括了神学院和出版社的名字,这
些都需要修订。我这 份东西是四年前写的。我另外还有一份东西,是改革宗的书目。这
两份不一样的。改革宗的 书目就是,我知道的改革宗的书我就列出来了。这份是加上了
评论,就是从改革宗的角度来 看,我会推荐哪些书是神学生应该在三四年里面都接触过
的。当然,书目里面 95%以上是 改革宗的书。其实,还需要做另一个书目,就是神学生
不能不知道的书,那个就不一定是改 革宗的了,甚至新派的都有。应该有几种书目,一
种是我推荐的必读的,另外一种是不可忽 略的,那个立场就很宽的,第三种就是所有改
革宗的书。第二种的书目我还没有做,盼望各 位有了信仰立场,自己去多看书,多接触。

第 19 讲 教义学的任务|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9 讲 教义学的任务

下面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题目,就是《系统神学》或者《教义神学》的任务是什么?下面
有一 些现代神学家对《系统神学》任务的看法: (Systemic Theology, p. 53)

IV. The Task, Method, and Distribution of Dogmatics


A. The Task of Dogmatics
a. 施莱马赫。Schleiermacher‟s Conception.

施莱马赫说:《教义神学》它的任务就是形容、描述教会的一些宗教经验或者是教会宗 
教的感觉。所以,施莱马赫对《系统神学》的任务的看法完全是主观的。

接下来,有一些自命是正统信义宗(路德宗)的 Erlangen School。 Erlangen 这个地方的 
神学家,他们就觉得施莱马赫太过主观了,需要尽可能找到《系统神学》的客观基础。
这种 客观的基础不仅仅是来自个别的经文,乃是圣经的教义、真理整个的系统。

这个是个很好的提醒。我们基要派相信每一段圣经都需要去学习,没有错,但是不能够 
仅仅是支离破碎的经文的教导,是要把它建立成一个教义系统的。

所以,Erlangen 的神学家,其中一位叫 Hofman,他的方法是这样说的:《系统神学》 
从基督徒个人的经验为起点,然后进一步来理解基督教教会的经验(就是从个人经验进
入到 教会经验,也就是说信条里面所表达的)。最后从教会的信条进入到这些教条背后,
支持这 些教条的圣经的经文。这个是一个很有趣的对《系统神学》的看法。 其实,伯克
富的意思是这样说的,伯克富的《系统神学》里面讲很多敬拜是怎么说,然 后正统改革
宗怎么说。

其实伯克富有另外的一本书,很少人知道的,就是他对《系统神学》 不同的教义背后所
提出的支持经文,是另外出书的。照我知道目前可以从网上买到电子版, 书本本身只有
旧书摊或者网上卖旧书的地方才能够买到。《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就有很多的 经文根据。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下面我们要讲荷兰的伦理派 Ethicals,他们对系统神学的起点就是说:信徒与耶稣基督 的
交通,在教会里的交通,这个生命是系统神学的起点。教会要对这种的生命做出反省,
这 样子,教义就兴起了,就浮现了。所以,教义神学就是要描述在某一个时代教会的生
命。就 是说,教会里信徒与耶稣基督交通的生命。这个是荷兰的一派。

上面所讲的就是施莱马赫,然后施莱马赫对他反动的路德宗,然后是荷兰受了施莱马赫 
的影响所做出的一种定义。

b.荷蘭倫理派。Ethicals of Netherlands

下面我们很快看一看黎敕尔学派的看法:系统神学就是 ―the scientific expositio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Lobstein)是这样说的:(系统神学就是)基督教信仰的科学解释
(大家 知道科学这个字就是“学问”的意思)或者说―the science of Christian faith,基
督教信仰的学 问或者科学。但是‗信仰‘这个字不是指我们所信的‘教义’,乃是指信心。
所以黎敕尔学派虽然 盼望从施莱马赫派里面的主观跳出来,但最后讲到教义的内容,还
是讲个人的信心或者教会 的信心的时候,其实他的内容仍然是主观的。其中黎敕尔派中
的一位 Kaftan,他认为教义学必须要呈现(present)信心,也就是说信心所包涵的知识
内容。信心就是当人领受圣经 里面,所给我们的神的启示的时候,领受启示的信心,
《教义学》要表达这种的信心。信心 的确是建立在一些真理上。而我们为什么介绍这些
信心和真理呢?是因为他们对宗教信仰者 有实际的好处。

我随便在这里提一提,Ritschl 说信心是建立在真理上,但是我们为什么认为这些真理是真 
理呢?是因为他们“有用”,所以 Ritschl 这种的自由派神学,他最基本观念就是价值:
一件事 情伦理的价值。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圣诞节时喜欢唱一首诗歌《圣善夜》O
Holy Night。 它里面有句话说: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道成肉身,and then the Soul found
it‘s worth,人的 灵魂就找到自己的价值了。这种“价值”的观念——人找到自己的价值
——总之圣经里面的教 义,对我做人有什么价值?这个是真理判断的标准。这是个自由
派的看法。耶稣基督道成肉 身来到世界上,不是要我们知道人有多崇高的价值,而是我
们多么毫无价值;然后神来救赎 我们,我们才有真正的价值,恢复到神原来创造我们的、
祂的形象的价值。所以信心的内容 毕竟还是由人来筛选,来判断有没有实际的价值的。
刚才讲的是 Kaftan。

下面另外一位 Ritschl 派别的。他说信心是《教义神学》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教义神 
学》的来源;也就是说福音乃是《教义神学》的来源。好, Lobstein 是这样说的,他
说:―信 心是什么呢?信心就是教义神学合理的来源、纯粹的来源。不过,条件必须是
信心是以神圣 的因素合而为一,这样子才是合理教义神学的来源。‖《教义神学》的来
源就是那个信心, 它已经领受了内化了的福音永恒的实质,或者是由信心神秘的能力领
受、掌握的福音。你听 他讲的信心都是非常主观的,什么神秘的能力,什么领受福音,
与神圣的因素的合一等等, 然后《教义学》的材料就是来自这些。简单地说,教义学的
来源是信心,而不是神的启示。

 这个其实跟施莱马赫没有什么两样。今天香港的一些重要神学家仍然是这样教导的:
《系 统神学》就是基督徒对宗教经验的反省,而不是对神启示的真理的整理。这不论是
施莱马赫 或者黎敕尔派,他对系统神学的任务,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定义。

下面我们要看一位德国的神学家,也是历史学家特洛尔奇(Troeltsch)的看法。

c. 特洛尔奇的看法 The View of Troeltsch. 

我们讲完了自由派施莱马赫跟黎敕尔了,而特洛尔奇是这样说的。他说,我们应该给系 
统神学更加客观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从宗教历史的角度来看。所以我们要看世界的
‘宗教 史’,然后来看‗基督教‘宗教 史’。所以第一件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基督
教宗教在全世界 人类宗教里面是最高的,要研究不同宗教的历史。然后你就会看到某一
种的标准(准则)会 浮现出来。就是说在人的宗教意识里面,有一些先验的一些准则,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基督 教其实是世界上最崇高的宗教。第二,我们来看基督教真正的
意义,这样我们会看到,基督 教的本性是不断有新的解释的,所以对基督教的本质的观
念会不断的改变。

下面他好像又说得很正统的:基督教宗教的信心,就是相信人的重生。人本来是与神隔 
离的,人的重生是需要认识到神在基督里面给我们的认识才重生的,这样重生的结果是
与神 合一,然后在神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很世俗化的观念),有一种的社交或者交通。
第三, 特洛尔奇说,我们要解释基督教的内容,也就是说要整理出神论、人论、救赎论
等等,按照 从世界宗教那些比较出来的宗教核心的意义,来解释神论、人论、救赎论等
等。伯克富说, 这样做没有脱离施莱马赫的实验主义,也没有带领神学回到圣经里面那
个客观的基础。

d. The position of Schaeder

下面一段是对 Shaeder 的批判(d. The position of Schaeder),我们就略过它,我们最 


后来看巴特的看法。

e. 巴特的看法 The Barthian View

巴特认为系统神学的任务是什么呢?是一种科学的考验(the scientific test)。考验什 么?


考验基督教会‗关于神的论说的语言‘(the language about God) ,教会里面独特的关
于 神的语言,《系统神学》就是要测试这些语言。因此,《系统神学》的任务就是要测试
教会 ‗论 说神的语言‘,要肯定、确认这些语言是与上帝所启示的是同意的。

这里是很微妙的一种说法。请记得神的启示是超理性的,是在彼岸的,是抓不到的,是 
大能、是相遇、是事件。《系统神学》是什么呢?《系统神学》是要测试教会的宣讲,
教会 讲到神的时候,是不是符合神的很主观的、很存在式的那个启示?这个是《系统神
学》要做 的。

巴特在《活动中的神》(God in Action)这本书的 53 页他这样说:―教义神学必须要测 
试(检试)教义是单数的教义,要确定教义是符合教义的对象(Dogmatics must test
dogma [not dogmas] to see that dogma corresponds to the true object)。就是说,
《教义学》是要 解释教义的正确观点。不但如此,要“carry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entire Church‘s language, concepts, phrases, and way of thinking
in the present”:《教义学》就是 要全盘去检视教会的语言、观念、用词和思维方式。”
巴特是不接受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的 说法。不接受什么说法呢?《教义学》只不过是神
的启示的众教义、众真理的结合、重复, 然后重新再写。就是说,上帝一次过所启示的
真理,把它整理重复等等。巴特是不接受这个 定义的。因为他本身就不接受圣经是神的
话,所以你把圣经里面,人写的话再整理一次,好 像这种神学的功夫是不符合巴特那种
对上帝启示的那种很崇高,但是又摸不到边际的那种观 念的。

刚才我引用的是《教会教义学:神的话语的教义》,第 15 页,就是第一本的《教会教义 
学》。他另外写的一本书叫做《我信》(Credo)第三页,是这样说的:“Dogmatics
endeavors to take what is first said to it in the revelation of God‘s reality and to think it
over again in human thoughts and to say it over again in human speech”。他说,教义
学就要试图去把在 神的真实的启示(超越的启示)的时候,向教会所讲的,尝试再次去
思考,用人的思想来思 考,用人的话来重说。To that end dogmatics unfolds and
displays those truths in which the truth of God concretely meets us,所以既然这个是这
个目标,教义学就展示、显现那些神 的真理具体的与我们相遇的时候那些的真理了。It
articulates again the articles of faith,是 的,教义学是重新宣告信条的不同条款。It
attempts to see them and to make them plain in their interconnection and context ,教
义学是要把不同的教条的之间的关系要说清楚。 When necessary it enquires after new
articles of faith,所以有需要的时候,教义学会寻求 是不是需要写新的信条;ie, articles
that have not up to now been known and acknowledged,即到目前为止教会还没有承认、
还没有发现的一些信条。”

再来一次。他说:―教义学就是要把神的真实性的启示,用人的思想来思想,用人的话 
来说。‖这种的说法就是告诉你神的启示不是思想,不是言语。有人问什么叫做命题试
的启 示?巴特是一而再地反对命题式的启示,启示就不是命题。不过人把启示这个大能
的作为、 大能的神的真实,用人的思想来思考,用人的话语来讲。当然第一步就是圣经。
第二步是教 会的讲道或者宣讲。第三步就是系统神学。这些都是以人的话去整理,去重
新的现神在彼岸 的启示。所以,我们要了解巴特的神学观,最基本的起点,就是教会的
宣讲(Church proclamation)。

 究竟巴特讲的教会宣讲是什么呢?他说:教会所讲的话不都是教会的宣讲。我们在教会 
里向神的祷告、唱诗、信仰的承认,都不是教会宣讲。教会的团契活动也不是教会是宣
讲。 就算是我们教导青年人的教导,也不是教会的宣讲。因为我们是需要 ‘教导’的。
既然是需要‗‘教导’,就不是叫人决定在神面前回应了。他把‗‘教导’、 ‘内容’和
‘决定’分开的。你只要是用人的 字、人的话,教导、敬拜,这都是人为的,都是人的。

 Theology cannot claim to be such proclamation(神学一定不仅仅是这个层次的宣讲),


 though it is also language about God to men。是的,这种的教导、敬拜、祷告等等是讲
论 神的语言。“Proclamation is its presupposition, its raw material and its practical
goal, not its context or its task. ” 他说,当我们祷告、敬拜、教导的时候,那种教会宣讲
是我们的大前 提,是我们的原始材料,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这个教会的宣讲和我们的敬
拜、祷告等等是两 码事。我们一般的论说内容,不是来电似的教会宣讲。因此,教会宣
讲是什么呢?“ proclamatioin also means to speak about God, but in it “is concealed,
as the meaning of this action, the intention to speak the word of God Himself. ” 教会宣
讲的确是论说上帝,在 教会宣讲里面隐藏的一个用意,就是讲出上帝的话语的本身。

所以你看,讲来讲去,我们的祷告,我们的敬拜,我们的神学教导,都不是讲出神亲自 
说的话,那个是叫做教会宣讲,就是再次实现神起初那个来电。你要把这两个分开你就
懂它 在讲什么的。教会的宣讲就是启示的重现;而我们今天的祷告、唱诗、教导都不是
那个。但 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有可能再来电,就可能有宣讲了,有神再来一次的相遇。
所以,speaking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in it God Himself will be the speaker。所以我
们教会一般的,不 论是教导、敬拜、祷告等等,的确是论说神,但是我们论说神的时候,
期待在我们的论说中, 神亲自成为讲话的那一位。就是神再来电的意思。
“Proclamation is human language in and through which God Himself speaks”:宣吿是
人的话语,但是在人的话语里面神亲自说话, 透过人的话语,神来说话。透过人的语言,
神说话(就是再来电),like a king through the mouth of his herald,就好象国王透过他
的钦差大臣,他的先锋来宣讲。When human language about God is proclamation, it
rains this claim, it lives in this atmosphere of expectation. 所以当人的语言,关于神的语
言论说是宣告的时候,他就会宣称是神在说话。 他也在这种期待神说话的里面生活。

Dogma is Church proclamation in as far as it really agrees with the original revelation
attested in Scripture, in which God is, of course, the speaker. 教义在什么程度 上是这种
的宣讲呢?那要看教义是不是与原来圣经所见证的,原来神的启示同意的。因为这 个在
圣经所启示的神的启示里,当然就是神亲自在说话。问题是我们今天的神学是不是符合 
原来的那个超然的启示。It is revealed truth, and therefore quite different from dogmas 
这 种神亲自的讲话,是启示真理,但是跟我们众多的教义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些众多的
教条, are mere doctrinal propositions formulated by the Church, therefore the words of
men.都 是人所做出的教义性的命题,是教会所定的,因此只不过是人的话。听起来是很
敬虔的。神 学都是人为的,我们要的是神的话,我想敬虔派、聚会所都会这么的祷告:
“ 主啊我们今天 不要听到人的话,要听到祢亲自的说话。”  刚好是跟 Barthian 是不约而
同的。我们没有想到 聚会所或者敬虔派神学已经给新正统用更微妙哲学方式已经表达了。
我们要说:―神啊!愿 意祢今天籍着圣灵所启示、所默示的话语,再一次的由传道人解
释给我们听,神啊,圣灵求 祢光照我们好叫我们明白你话语所教导的,叫我们心中喜乐
地去接受。这个不是 Barthian 派,这是正统派。Barthian 不是这样讲的,这两个是不一
样的。总之我们要很小心用'启示' 这两个字。我们下一堂再继续。

  第 19 讲问题解答 巴特与真理|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19 讲问题解答  巴特与真理

刚才我们讲的是《教义神学》施莱马赫有他的定义,只不过人的经验的再整理。黎敇尔
的也 是信心的整理,不过那个整理是用人的价值判断去筛选的。巴特就讲到《教义神
学》是要符 合神原来的那种启示真理,因为不论是神学、祷告、讲道,假如只是教导命
题的话,那就不 是启示,教导就不是宣讲,命题就不是启示,神学就不是真理或者启示。
他把这两个分开的。 但是当你宣讲的时候,你要期待有一刹那神要再来启示,再来跟我
们相遇,这是目标。同时 就是因为神曾经来过电,所以我们继续地在这里讲、讲、讲,
期待有一天神再来电,再次来 电。这个是上面所讲过的,然后我们也讲过系统神学跟伦
理学的关系。有什么问题吗?

Q1: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巴特。巴特有没有解释,他怎么知道给他那个来电就是
神 本身?他有没有解释? A:巴特有没有解释那个来电、那个启示、那个相遇、那个大能、
那个作为,就是上帝的作 为呢?是来自上帝呢?从康德开始所有的神学、哲学家都承认,
从理性跟科学,就是从人的 经验来说,神是掌握不到的。所以经过了康德、施莱马赫后,
神就是那位无限者。用巴特的 话来说神就是‘全然祂者’。上帝完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另外一种的、另外一个的、另外一位 的‘全然祂者’。所以,但是这位和人类、宇宙这
么不同,这么高,这远的上帝,又怎么来呢? (他们说)你不要看教条,不要看圣经这
些人的字。神是用直接的,现在一刹那的,戏剧性 的大能的作为来的。那个来自哪里?
这个来自祁克果。所以巴特他绝对不会用理性来证明, 这位来电者,就是上帝。这是不
可以用理性证明的。当 你问你怎么知道的?这就是知识论嘛! 康德老早打倒这个认知识
的合法化,你不可能去证明的。因为上帝、永生、爱、自由……这 些是彼岸的。所以你
不能问,如何证明来电者是上帝,因为这根本是宗教界不能,康德也说 不容许宗教界去
做的。所以在康德的这个破碎的宇宙观里面,人就不问这个问题了。他就用 一个很微妙
的方法兜回来,说:“是的,在这个大能、相遇的事件中,上帝就来了,上帝就 讲话
了。”  换句话说,巴特这种存在主义式的神学,是不可能满足人的理性的需求的。当然,
 人的理性需求都有问题的,因为人要把自己当做是真理裁判官,要用理性来审判上帝,
这个 本身就不对。但是巴特这种跳跃也不对。我们要说上帝在宇宙历史中,祂具体的启
示过,祂 曾经来过,祂的名字是耶稣基督。所以当人被圣灵重生光照的时候,是可以认
识到原来这个 启示者是上帝。巴特是在康德之后,跟着康德说,人是不可能在理性的范
围去证实上帝,理 论上的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上帝根本就
不是像我们所讲的在 那个历史界里面,道成肉身,向我们启示的;上帝是在那个更高层
的历史那边向我们启示的。
Q2:跟进一个问题,这个样子好像巴特不相信重生的人有圣灵的内住,因为他的信心的
跳 跃来电有点像是圣灵感动,圣灵又回去了,然后又再过来…….

A:刚好不是的,问题是巴特好像不相信圣灵的重生跟内住,不是的。他相信圣灵的重生
和 内住。你提出任何一点正统福音派的信念,巴特都承认的。所以他的书叫做《教会教
义学》。 当然他对圣灵内住的解释,首先耶稣基督是谁?他本身就跟正统不一样,但是
他都用正统的 说法来讲的。但是当每一项教义背后的意义都不一样。目前我们比较普遍
看得到的是托伦斯 (T.F.Torrance),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的研究中心主任楊慶球的博
士论文,就是讲 Torrance 的神学,所以应该有中文翻译版的,应该是香港建道神学院神
学论文系列里面有楊慶球的博 士论文。我不能保证有中文,可能你去中神期刊里面能找
到一个摘要也不一定。论到 Torrance 肯定能找到一些中文的材料,了解他。

Q3:从巴特的神学思想来看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因为圣经本身新旧两约是 66 卷的
书, 然后成为正典的)既然他的思想是这样的,换句话说好像就是否认了全本圣经成为
文字正典 的重要性和经历性。

A:是的,巴特是接纳高等批判的(我们这两天没有好好讲什么叫做高等批判,总的来说
就 是圣经是有错的)。巴特是接受了康德、施莱马赫、高等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祁克 果的存在主义。还有那种的历史观(Historie and Geschichte)。这一切的一切都是
他的思 想背后的背景,包括高等批判。圣经不是神的话,圣经是神的话的见证,是神的
话的记录。 所以巴特会同意 19 世纪对圣经的批判的,就是说圣经有错的,是人写的。因
为重要的不是 圣经里面讲什么,是神有没有来电、自我的显示?其实这个也是今天圣经
学者,包括福音派 神学院圣经学者的共识,就是圣经是人写的,当然不是每一位圣经学
者都是巴特派,他不一 定讲到等神来电。但是他们跟巴特一样,背后是有 19 世纪的高等
批判的影响。对,真理要 有错误的衬托,这样真理会更鲜明的衬托出来。

Q4:请问这是施莱马赫的看法?还是伯克富的看法,还是牧师你的看法?

 A:是改革宗和时代论的共同看法,包括保守证据派,所有保守的,相信圣经无误的都
会这 样看。

Q4:刚才牧师你说到真理要有错误的教导才能衬托出真理?

A:我不是这样说。我是说真理要有错误教导的衬托,真理才更鲜明的显示。真理不需要
错 误的教导就可以衬托出来的,但是有了错误的教导,它会更鲜明的显示。

Q4:所以这就是改革宗跟………
A:改革宗跟一些福音派里面比较对神学跟护教学有研究的,都会看到这一点。我会说这
个 不是改革宗的专利品。你的问题是?

 Q4:就是更仔细的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A: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比方说:我们相信三位一体,你要了解三位一本的话,第一、你要
了 解诺斯底派,诺斯底派怎么样把神和天使一层一层的分离,结果耶稣基督就不是神,
连耶和 华都不是最高的神。为了抗衡诺斯底派,就有了爱任纽和特土良这些教父。他们
是反诺斯底 派的。但是他们又有一些地方,一方面很正确,一些地方不很纯正。演变到
俄利根的时候, 你也可以说他是反诺斯底派的。但是他就好像今天很多读饱了哲学的神
学家一样。他们尝试 用哲学来解释基督教。俄利根的学生的学生就带来的亚流派。当然
中间还有一些叫做神格唯 一派等等。结果就讲到耶稣基督不是上帝,祂是人,不过祂慢
慢―变‖成上帝。或者耶稣基督 本来就是上帝,祂来到地上他不是人,他是鬼,是飘飘
然的,好像是仙一样的。这个是因为 诺斯底派吗?最高的神不可能碰到物质的;或者是
另外一种的从亚流这边过来的,耶稣是人, 但是因为祂很属灵,所以祂变成神的儿子。
因此最后有尼西亚会议,还有亚他那修对三位一 体的解释。所以这个就给我们看到,我
们要研究两百年的历史,才了解为什么我们有三位一 体这个教义。从诺斯底派讲到三位
一体,像我们这种的上课,至少要讲一星期,这是一门科 目:早期教义。今天也是一样,
我们讲命题式的启示,因为有后现代派、后自由派、后保守 派,对语言给我们有很划落、
很不稳定的定义,所以我们怎么样重新地去解释清楚什么叫做 命题式的启示?那需要这
些的背景等等。

Q5:真理就是真理,但是因为我们有了解了这些错误的教导,我们要正确的来解释真理,
 对吗?

 A:真理是真理,是不变的。但是我们人,包括正统的神学是人。所以至少我们要这样
说: 每一个时代教会都需要为真理做出新鲜的诠释或者论说。要从头来过的,不能够说
真理是真 理,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再搞神学了,伯克富都已经搞好了。那是 70 年前的事情。
我们今天 面对人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正反两面同时说出。我给大家一个应用:我们传道
人在讲道的时候,最好心中同时有五六种的听众。这样子你那篇道的应用就会很丰富的。
比方说:有些人 是:哼,看你有什么好东西?我是理性主义者,我是怀疑神的存在。另
外一种,唉呀,我是犯了罪呀,神永远不会赦免我的,没有得救的确据的。第三种是不
冷不热的。第四种是正面 对着犹豫、危机等等,甚至乎自杀等等的危机。第五种是教会
里面很忙碌事奉,难得坐下来 听你讲几句的。有一种在等理想的婚姻对象,要寻求神的
旨意,对不对?有这么多种的,你 可以继续分类,对不对?有理性主义、有怀疑者、有
没有得救的确据的但是很热心的、有些 是对罪很敏感的、有一些是在危机状态的、有一
些是很热心事奉的、有一些在寻求神的旨意 的等等。你这篇道怎么样向这五种人同时讲
话?你就要想了,神的道是不变的,是稳定的。 圣经有单一的意义,你怎么去表达?向
这些五六种、七八种的人去解释。同样的,18 世纪 的理性主义跟实践主义对基督教的攻
击,和 19 世纪的康德、20 世纪的巴特、21 世纪的后 现代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表达的方
法、形式,外形会改变,真理不可以改变。那至于外形的 改变是不是等于真理的改变呢?
我会说坚决说不是的。

第 20 讲 教义学的任务和方法| 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2/26-creative-zhiyong-zhan-xietony.html

第 20 讲 教义学的任务和方法

我们继续来讲系统神学(或教义神学)的任务和方法。我们讲到系统神学的任务,讲完 
了施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黎敕尔(Albrecht Ritschl)、 Troeltsch(特
洛尔 奇)。我们上一节正谈论到巴特对教义神学的任务的看法(Systemic Theology, p.
57)。最后 一段是这样说的,他说:“教义呢,是教会的宣告。” 在什么程度上是教会
的宣告呢——就是 那种上帝的大能的宣告呢?就是说,当教义是符合圣经所见证的原来
的启示——也就是说上 帝乃是说话者那种的启示。教义是上帝所启示的真理,因此,是
跟众多的教义(Dogmas) 是不一样的,后者只不过是教会所鉴定的一些教义命题,因此
是人的话。

好,在 God in Action 第 53 页,巴特说,教义神学必须要检视教义(Dogma)——就 是
那个教会的宣称、宣告,好确定教义(dogma)是符合它的对象,就是说是符合神的启
示 的。下面一段是来自《教会教义学》The Doctrine of the Word of God 神的话的教义第
一卷 304 页, It is inquiry about the Word of God in church proclamation,教义学就是要
询问 在教会宣称里的神的话。三层,教义学是要在教会的宣称里找到神的话。It must be
critical inquiry as to the agreement of Church proclamation, not with any norm of
human truth or human value … but with the revelation attested in Holy Scripture,教义
学是要找在教会 宣告里的神的话,必须是一种批判性的(就是分析性的)询问,就是问
这个教会所宣称的, 是否符合……不是符合任何人间的标准或人间的价值,乃是说教会
的宣告是否符合教会所见 证的神的启示。很多层次了哦,教义神学要检讨教会所宣讲的
是否符合圣经所见证的神的启 示。因此,教义神学的目的,就是 Dogma(教义),就是
说它的目的就是让教会所宣告的, 符合原来的启示。巴特要提醒我们一件事:就是说,
the dogma after which Dogmatics inquires is not the truth of revelation, but it is on the
way to the truth of revelation(307 页),教义神学所询问的教义——这个教会的宣告,
不是启示里的真理,不过它是在达到启 示里真理的道路上。
 你看巴特所讲的话是特别的含糊,也是迷人的美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以为你的 
神学就是真理啊,不过不是这么简单,巴特不是敬虔派。他说,“the dogma after the
Dogmatics inquires”,教义学所寻找的 Dogma(教义)不是启示的真理,不过是朝着启
示 的真理去走的。分得清楚吗?好,我们把他归纳一次。神的启示,就是从那位全然他
者—— 摸不到的、认识不到的神,神的启示突然之间启示了。圣经呢,是见证这个原来
的启示。好 了,那什么叫做教会的宣讲呢?教会的宣讲就是再次实现这个神的启示。怎
么实现呢?大概 是透过祷告、读经、从事神学等等喽。这些的目的,就是要重现教义或
者教会的宣讲,而教会的宣讲,必须要符合圣经所见证的那个原来的来电式的启示。搞
清楚了吗?原来的启示是 彼岸的,圣经是此岸的。现在我们在教会里面所做的是此岸的
(包括教义神学), 但是我们 要问教会里面是不是也有神的原来的启示(彼岸的启示)
的重现,假如有的话,是否符合原 来的那个启示。现在我们在讲四个层次:神的启示-神
的话,这是一种,这是摸不到的,拍 照都来不及的;然后是圣经,圣经是有错的,圣经
像这个伟大的显现启示的见证。然后是我 们在我们的教会里,不论是教义神学等等呢,
也盼望有神的 Dogma 或者是 Church Procamation。神再次的来电,巴特是称作教会的宣
告,或者是 Dogma(单数的教义)。

 教会的宣告,就好像原来的启示一样,不是命题,不是教义,乃是神呼吁,神挑战,逼 
人来正视祂。这个是可想不可求的,但是我们要努力,好叫这个再次的发生。

好了,现在我们讲完巴特了。我们来讲改革宗对教义神学的任务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贺治(Charles Hodge)的看法。贺治说,教义神学的任务就是:“to set


forth in scientific form absolutely valid truth, and to embrace the entirety of Christian
doctrine。”  贺治是 19 世纪普林斯顿神学院系统神学的教授,他在那里教了 70 多年。我
们 可以说贺治是对 19 世纪美国长老会影响最深的神学家,而美国长老会是影响美国 19 
世纪社 会最深的神学。他说,教义神学就是要用科学的形式来呈现绝对合理的真理,也
同时领受基 督教教义的全部。你看,你感觉贺治的用词是高举科学、理性的。简单来说,
他有点象是证 据派的护教学。

巴文克(Herman Bavinck)是这样说,荷兰文,伯克富给我们翻译成英文了,
“Dogmatics has exactly the task to reproduce intellectually that content of revelation
that bears on the knowledge of God. ”  教义学的任务呢,就是要 reproduce,要重复的
产生,就是要用理性来 重造启示的内容。什么启示的内容呢?就是对认识神有关的启示
的内容。教义学呢,要以理 性来重新制造。也就是说,系统神学就是要把基督宗教里所
有的教义真理,做一个系统性的 表达,系统性的呈现,“to give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all the doctrinal truth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所以,“It may not rest
satisfied with a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at one time the content of the faith of the
Church, but must aim at absolute or ideal truth. ” 所以, 教义学不能够满足于某一个时段
是教会的信仰的内容。教义学的目的是“absolute truth or ideal truth”,乃是绝对的真理
或是理想的真理。“It is not a purely historical or descriptive science”,所以教义神学不
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学问或者是描述性的学问,“but one that has normative
significance”,乃是要表达有准则性的重要性,就是说它要找到这个绝对真理。“In the
task to be performed by Dogmatics we can distinguish three different phases”。在 要去
找到绝对真理的过程中,你可以说教义神学有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A Constructive Task。第一,就是要建构的任务。教义神学家基本上是处理他的 


教会所承认的那些 Dogmas(教义) ,“the dogmas embodied in the confession of his
Church”。就是说他的教会的信仰告白里的那些教义,然后去把它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系
统 的整体。他这样做的时候,要看到不同的神的真理的部分,它们之间是有生命关系的
(organic relations)。这种有机性的关系就是要把整体性呈现出来,要清楚的表达出来。
这不是那么 简单的事情,不仅仅是把真理用逻辑排列就好了,不仅仅的。很多的一些比
较一般性的、概 括性的真理,是需要再表达的,而它们之间的关联(the connecting
links)我们也需要去发 现或者提供,好叫教义与教义之间的这个有机关联性就很清楚的
呈现,甚至乎要找到一些新 的发展路线,也是与过去的神学架构是符合的。而教义神学
的内容是要来自圣经,不是来自 宗教经验,或者是信心,就好像施莱马赫
(Schleiermacher)与黎敕尔(Ritschl)说的;教 义学的内容也不来自历史,好像 Troelt
sch(特洛尔奇)所说的;或者来自教会宣告,好像 巴特所说的,不是的。教义学的内容
要来自圣经里的神的启示,就是圣经本身。这是第一, 我们要从圣经里找到这些真理,
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整体。

第二,A demonstrative and defensive task。一个表达和一个维护。他的意思就是说, 


神学家要表现这个整个的真理系统是他的。每一部分都是在很深的圣经土壤里面扎根的。
也 就是说,要显示每一条教义的圣经根据。因此,教义神学的确是在寻找绝对真理的,
它不可 能在某一项教义达到了绝对真理。你看,我们不会说系统神学是绝对真理,但是,
需要学习、 寻求、尽量的靠近绝对真理。不但如此,系统神学也必须要考虑到在历史上
神学是怎么偏离 真理,好叫这个真理能够更清楚的被突出出来。所有对教义的攻击,对
这个系统教义的攻击, 都需要把它排除,好叫教义真理那个真正的力量能够很清楚的表
现出来。

 第三,是一个批判性的任务。再来一次,第一,是什么?是建构,看到圣经真理之间的 
关系;第二,是为它维护而且要表达出来,这个是属于我的,因为它是我们用圣经来证
明这 些教义是符合圣经的;第三,是一个批判性的任务。 我们不可以好像哈纳克(Adolf
von Harnack)这样来假设:过去教会历史的教义发展 都是错误,因此他要重新来过。不
是的。这样做就等于完全不尊重圣灵在过去教会历史里的 引导,也是一种过分自信的表
达。一方面我们尊重教会历史里面的确有圣灵的引导,但是同 时,他也必须要对他自己
所提供的这个系统有批判性,要批判。也要承认教会在任何时期都 有偏离真理的可能性,
就是包括自己的神学系统。假如他看到连自己教会的教义,都可能有 错误的话,他必须
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弥补这些错误。而他假如看到有一些空档的话,他需要 提供所缺乏的。
他要用各种的方法,努力地去让系统神学这门学问有所进展。

好,下面我们就要讲到教义学的方法。

 我再重复一次。改革宗对系统神学的任务的看法,就是要把圣经各方面的教义整合起来,
 让人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圣经的根据,同时要排除错误的看法。我们承认教会
在过 去两千年有圣灵的引导,但是我们也承认,没有一个系统是完全的,包括自己的。
所以,需 要有批判的态度。一方面,我们有教牧的心态来欣赏圣灵的工作,同时我们要
批判任何一种 的系统。而这些系统假如有一些空档的话,尽可能去弥补它。

(IV. )B. The Method of Dogmatics (p. 59) 好,我们现在来看教义学的方法。这个


方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方法在不同时代学派都 有不同的含义。有的时候,这个方法就
包含了对研究系统神学的资格,或者是怎么样把系统 神学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门。不过,
严格来说,什么叫教义学的方法呢?它的意思就是说, 怎么样得到教义学的内容,也就
是说,教义学的来源(Sources),而怎么样能够确定这些内 容的来源。这两点就是我们
现在要讨论的。

首先,我们来看教义神学的内容的来源是什么?在历史上有三个不同的观点。第一,圣 
经就是教义学的来源。第二,教会的教导才是真正的教义学的来源;第三,基督徒的意
识, 乃是教义学的来源。圣经,教会的教导,基督徒的意识。

好,我们来看圣经。从最早的教会历史,圣经就被看为是神学的主要来源,或者是神学 
主要的原则。神的普遍启示(在自然界的普遍启示),常常被定为是一个次要的来源。
圣经 是首要的,普遍启示是次要的。B.B. Warfield,华特菲德,就是一直到 1920 年代还
在普林 斯顿的,贺智的继承人,他说“the sole source of theology is revelation”,神学
唯一的来源 就是神的启示。但是当我们考虑到,神其实是以各种方法来启示的时候,
Warfield 也看到 神的普遍启示真的是有效的,还有神的护理,还有基督徒的经验都是合
理的。这些都提供神 学某一些的资料。不过——下面这一段是来自 The Idea of
Systematic Theology 中的一篇文 章,《系统神学的观念》这篇文章,目前这本书还是可
以找得到的,Studies in Theology, 神学研究第 63 页——华特菲德是这样说的,“it
remains nevertheless true that we should be confined to a meager and doubtful
theology were these data not confirmed, reinforced,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surer
and fuller revelations of Scripture”他说,神的自然启示、神的护理和基督徒的经验,假
如不是有圣经的完整的启示去肯定,去补充的话,神学的基础 就会非常的薄弱。“and
that the Holy Scriptures are the source of theology in not only a degree but also in a
sense in which nothing else is. ” 他说,圣经是神的启示,不单单在程度 上高过普遍启示
等等,而且,圣经作为神学的来源是独特的。He would certainly call Holy Scripture the
fons primarius of theology。华特菲德绝对会说圣经是神学的主要来源。
还有其他一些改革宗的神学家,比方说 Turretin、凯柏(Abraham Kuyper)、巴文克 
(Herman Bavinck)、美国南部的 Thornwell 等等,他们就会说,圣经是神学唯独、唯
一的 原理,或者唯一的来源,也是唯一的准则,“the sole source and norm of
theology”。

好,圣 经是神学唯一的来源,唯一的准则。准则的意思就是说唯有圣经来检视任何一派
的神学。圣 经是神学唯一的来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教义系统必须建立在解经的
基础上。假如我 们引用哲学、引用普遍启示、大自然的美,比方说,你讲到人论的时候,
你请一位医生来告 诉我们,我们人体的构造是多么的微妙、多么的奇妙。这些是旁证,
但是主要的神学内容还 是来自圣经。神学的来源来自圣经,检视神学的原则来自圣经,
the source of content and norm of theology 是圣经。

当然,这些神学家的意思不是说,神学家不可能在神的普遍启示那里找到一些知识,但 
是,他们坚持自从罪进入到世界之后,人能够真正的认识神,就是说人假如能够透过普
遍启 示认识神的话,必须要从圣经的光照来认识普遍启示。因为,神原来的普遍启示已
经因为罪 的缘故被遮盖、被扭曲了。然后有圣经重新的发表,重新的纠正跟解释的。

我这里先停一停。伯克富说,神的普遍启示因为罪的缘故呢,obscured,被遮盖或者被 
含糊。我会补充一点。范泰尔会这样说,因为罪进入到世界,人对神的普遍启示的接收
和理 解是被扭曲了、被遮盖了。范泰尔会这样说,我想,很多神学家,包括巴刻,包括
伯克富都 没有看到这一点。范泰尔是这样说的。我先告诉大家是哪一篇文章,Nature
and Scripture 《自然与圣经》,来自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的教授们 1946 年出版的 The
Infallible Word《无 误话语》最后一章。范泰尔是这样说的。他说,自然启示(普遍启
示)有四个特点。这四个 特点恰恰就是圣经的四个特点,或者四个属性。第一,自然启
示是必须的;第二,自然启示 是从神而来,因此是带有权柄的;第三,自然启示是足够
的,足够什么?足够叫人无可推诿 的,不是足够告诉人如何得救;第四很重要的,自然
启示是清晰的、清楚的。在堕落之后, 自然启示仍然是清楚的,混淆的是我们。自然启
示在人犯罪以后,诸天仍然诉说神的荣耀; 关于神的神性和永恒,人所知道的,神仍然
把它刻在人的心版上,也借着受造之物叫人无可 推诿的清楚知道。所以,普遍启示在犯
罪以后为什么含糊,是因为人已经瞎眼,没有这个视 觉,而不是因为神的普遍启示不清
楚。今天诸天仍然诉说神的荣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