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服務學習甲自主提案心得

學號:B10202029, B10202001
系級:物理一
姓名:陳柏安、林語浩

這學期的提案內容為志願遠距教學,實際上課次數為 9 週共 18 次(至目前為止),
每次約一至一點五小時,與表定差了一週,但由於改為兩人輪流上課,因此課程的安排較預
定多了一堂。截至今天為止物理及數學的進度皆已完成,惟剩下幾次習題課後過兩週即是學
測。
由於上課皆是使用螢幕分享而未有開啟視訊鏡頭,在上課過程較少與學生的互動,但
由於其中一位學生徐筠涵在上課時會有較多的回饋,因此在上課時較不需擔心節奏過快或過
慢。而與負責人徐佩琪接洽的過程了解到他們想將這個計畫更將系統化,但因後續會議時間
我恰好需參與 ICL 出訪而未有跟進。但以個人教學經驗而言,若行政方能夠更頻繁的跟進教
學進度的規劃及統整各個老師的回饋,在資源的分配上或許可以更有效率。其中更因為目前
108 課綱的調整使許多老師必須在沒有學測範圍的條件下根據學生的指示進行教學規劃,考
古題也不見得適用。此點也會在期末週結束後回饋予行政團隊。而以下將分為數學及物理兩
部份個別討論:

數學(負責人:陳柏安)

由於學生於報名此計畫時僅有 3~5 級分(滿分 15 級分),可以說明學生的數學程度


較差。而實際在教學過程中他們需要重新建構對三角函數、指對數函數的基本運算邏輯,也
無法在課程當中操作較複雜的例題,在短期內對於準備考試可能沒有辦法有明顯的幫助,但
在較為長期的學習應該可以重新認識一些非多項式函數的操作及核心概念。
另外由於楊黎安在計畫途中因申請特殊選才並未路去,因為心理因素中間有停課一陣
子,而可以感覺到對於數學邏輯的感覺有明顯的退步,在幾週後稍有改善但對於學測的準備
仍不是很理想。我認為這個計畫本意雖然市府到學生參與學測考試,但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
下,我們能做的最大努力是鼓勵他們在準備考試或學習過程中對數學仍保有一定程度的數學,
即便他們無法實際操作複雜計算,但可以欣賞數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意義。為了達到這個目標,
我在教學中嘗試使用了應用題及一些數學分析兩種途徑,而在教學反饋上只要分析並非「嚴
謹的數學」,改用例如函數、映射這些概念則會有相當好的反饋;應用題的部分可能因為生
活經驗不同(不知道循環利率、銀行利息),似乎沒那麼容易建立連結。
而此計畫作為志願教學服務,老師需要負責的對象為學生非家長,這點使教學安排上
有更多的自由,同時也較容易達到有效的溝同,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情況相對直接的告知他
們學習上的困難,而不用擔心點出這些缺失會接收到家長的抱怨。另外,教學過程中可以明
顯感受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文化及經濟資本的差異,對學習的想像相當不同。對於參與計
畫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而非單純享受知識或對世界感到好
奇。但如同學術街內部的資源分配,單純對於知識的好奇難以支持整體社會發展所需的產出,
而相對務實的想法及求學亦是必要。但若追求務實,三角函數、指對數對於一個一般的工作
似乎又並非必要。從這點可以感覺到雖然作為一位台大理工科學生會對 108 課綱的內容有所
批判,但對於整體社會發展似乎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及確保他們獲得必須的知識甚至是
工作技能(如閱讀素養、英文口說能力),而使他們不至於在學習複雜數學物理概念的過程
中受挫進而喪失學習的熱情。
綜合以上觀察,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觀皆是建立在社會資源的分配,包括家境、學校、
地域性等條件,而非全然根據自己的能力及天份。對於計畫初所提出的:希望能藉由服務學
習更了解自己與社會的互動可能,此計畫對我而言可以說是充滿啟發的一個機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