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 冯长春

摘  要: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重写音乐史”
争鸣、音乐史学理论的探讨与新方法的实践、史料建设与文献研究、音乐家研究、音乐创作研究、
音乐专题史研究、区域音乐史研究以及较为活跃的批评与商榷等主要方面引人注目。此外,研究
中出现的“厚近薄现”的整体学术态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视野收缩乃至学术转向,值得反思。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述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21)06-0180-20
收稿日期:2021-06-11           DOI:10. 13812/ j. cnki. cn11-1379/ j. 2021. 06. 024
作者简介:冯长春(1971— ),男,汉族,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言:
“反思”与“重写”中的新起步 学家戴鹏海先生在1988年率先提出“重写音乐
从1958年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国近现代音乐 史”的口号。戴鹏海认为:

史编写组 的成立及其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国 对于音乐界来说,
“重写音乐史”早就应该提
近现代音乐史学迄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 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且这个任务也许比文学界
历程。六十余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走过了 更为紧迫,更为艰巨,更需要认真对待。之所以紧
“大干快上”的草创与奠基,也经历了此后的曲 迫,是因为至今所见到的“音乐史”不过是“运动
折乃至禁锢,最终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新 史”或其“改良”版本;之所以艰巨,是因为音乐界
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新时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 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远远比文学界深重;之
史学是在反思历史和“重写音乐史”的争鸣与 所以要认真对待,是因为至今这种清除影响的工作
实践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对历史的反思,不仅 远远比文学界落后,遇到的阻力也远远比文学界顽
是对“文革”十年“极左”思潮的批判,而且是 固、强大。③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先天不足”的起步和新 ①1958年,以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为
时期“左”的史学观念的存续做出了整体性的 主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组和以上海音乐学院部分师生
为主的“中国现代音乐史”编写组分别成立。翌年,前者完成
解剖与省思,特别是20—21世纪之交“重写音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共五编,未定稿)和三百余万字的
史”争鸣的兴起,极大地促动了这一学科更为深 史料集;后者完成《中国现代音乐史(1919—1949)》(共四编,
刻而广泛的回顾和反思,最终形成一股引发音 未定稿)。这两部日后成为反思与批评对象的史稿标志着中国
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诞生。
乐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在
②1988—1989年,
《上海文论》以专栏形式推出9辑关于
这一史学思潮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下,中国近现代 重新审视现当代中国文学史及其写作的讨论文章,提出“重写
音乐史学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学术面貌。 文学史”口号,对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潮影响、以政治史统摄
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强调文学史书写
应关注文学本体及多重视角与方法的运用。
一、
“重写音乐史”争鸣 ③戴鹏海:《两点质疑—致成于乐先生》,《人民音
受文学界“重写文学史”②的影响,音乐史 乐》,1988年,第11期,第10页。

- 180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戴鹏海的上述呼吁是在一篇就江文也历史 影响做出了整体性的批判,因此,在21世纪初的
评价问题与赵沨商榷的“公开信”中顺带提出, 十余年间,针对戴鹏海两文和“重写音乐史”论
加之翌年政治环境对学界的影响,因此“重写 题,除却汪毓和的回应和反批评文章⑥外,中国
音乐史”的口号在当时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与 近现代音乐史学界不少学者纷纷加入这场久违
呼应。十余年后,戴鹏海又连续撰写两篇长文, 的音乐史学争鸣。⑦各抒己见的思考与史学观念
专就“重写音乐史”问题做出论述,从此掀起了 极大地活跃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学术氛
一场历经数年的学术争鸣。 围,争鸣的焦点与范围也由戴鹏海文章指出的对
作为亲自参与1958—1959年中国近现代音 “左”的史学思维的反拨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
乐史稿的编写者,2001年戴鹏海发表《“重写音 延伸到史料建设、历史认识、音乐史观与音乐史
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从第 学观、音乐史教学等关涉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本国人编、海外版的抗战歌曲集及其编者说 可谓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界的一
起》一文,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从学科奠基以 场思维大练兵。
“重写音乐史”作为21世纪以来
来即存在的“左”的思想的消极影响做出了深 具有重要影响的一股音乐史学思潮,对中国近
刻的反思与批评: 现代音乐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果不讳言事实就应该承认:起步于50年代
后期的中国现代音乐史编写工作,并不是自发的个 二、音乐史学理论的探讨与新方法的实践
人行为,而是在“大跃进”的高潮中有组织、有领导 21世纪以来,在“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语
地进行的集体行为,因此也就不可能不受到当时在 境中,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理论与方法的

全国占主导地位的“左”倾指导思想的严重影响。
④戴鹏海:《“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
接续“重写音乐史”论题,2002年戴鹏海 话题—从第一本国人编、海外版的抗战歌曲集及其编者说
发表《还历史本来面目—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 起》,
《音乐艺术》,2001年,第1期,第67页。

的“个案”系列之一:陈洪和他的〈战时音乐〉》 ⑤戴鹏海:《还历史本来面目—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
“个案”系列之一:陈洪和他的〈战时音乐〉》,
《音乐艺术》,
一文,结合作者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与
2002年,第3期,第79页。
认知的心路历程,对这一学科做出了更为深刻 ⑥参见汪毓和:《关于“重写音乐史”—读〈“重写音
的史学批判:
“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深感在20 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之后》,
《音乐艺
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时段中,被歪曲了的历 术》,2001年,第2期;《关于“重写音乐史”问题的几点感想》,
《黄钟》,2002年,第3期;《站在历史的坐标上—谈“重写音
史真相严重存在。”⑤
乐史”中音乐史教学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音乐周报》,2003
上述两文带有鲜明的“檄文”色彩,尽管其 年3月7日、3月14日,第6版;等文。
主要内容是以对李抱忱和陈洪两位音乐家的历 ⑦代表性文论有冯文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两个
史评价作为个案研究,但文中提出的许多微观 传统并存与古今衔接问题》,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1期;冯灿文:《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继续深入地研究中
与宏观的音乐史学问题却发人深省,涉及史料
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艺术》,2002年,第1期;梁茂春:《重
的发掘与解读、史观的反思与批判、史学观的
写音乐史—一个永恒的话题》,
《黄钟》,2002年,第3期;
检视与探索等诸多方面。由于戴鹏海的史学批 居其宏:《音乐史的“重写话题”与当下语境》,
《音乐周报》,
评不仅直指学科奠基时的“史稿”问题,同时对 2003年3月7日、3月14日,第6版;戴嘉枋:《用宽宏的目光看

存在上述问题的汪毓和先生《中国近现代音乐 待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
《音乐与表演》,2003年,第1
期;陈聆群:《从“重写文学史”到“重写音乐史”》,
《黄钟》,
史》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更是对中国近现代音
2004年,第1期;等等。更多文献参见冯长春主编:《“重写音乐
乐史学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左”的史学思维的 史”争鸣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

- 181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探讨和实践,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长期以 毫无疑问,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分
来,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基本理论的思考 期问题,将会随着历史的不断叠加出现新的认
与研究是相对薄弱的。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识与划分依据,因此,这一问题仍将是未来中国
学理论的思考,主要集中在音乐史观的探讨、中 近现代音乐史学经常反刍的话题。
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口述音乐史的理论与 (二)音乐史观、史学观与音乐史学方法论
方法、
“音乐上海学”研究等几个方面。 音乐史观、音乐史学观与音乐史学方法论
(一)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分期 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多年来持续反思的问
汪毓和认为,学界通常将鸦片战争至1949 题,但这一时期的相关专论却并不多见。值得一
年视为近代音乐史范畴,1949年后则为现代音乐 提的是,居其宏立足“史料”和“史实”问题,强
史,以往关于近现代音乐的历史分期主要是依 调指出“史实第一性”原则既是历史研究的基本
据社会政治史的断代,有必要从音乐文化自身发 方法,也是历史解读的唯一依据,唯有如此才能
展的规律审视历史分期问题,但依然可以有不 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音乐史学研究。⑫此外,
同观点、不同的历史分期依据。⑧直到今天,有 居其宏关于音乐历史本体论的专论也是这一时
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问题基本如汪毓和 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所述,主要还是以社会政治的历史分期作为参 作者站在历史哲学高度,从历史存在论、历史认
照,同时也出现了其他重新进行历史分期的视 识论和历史阐释学三个维度,结合中国近现代
角和观点。如明言认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历史转 音乐史研究的个案分析,对音乐历史本体论问
型始于20世纪初,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应该 题做出了深入的论述。⑬此外,冯长春从“音乐
主要集中于20世纪的百年间。着眼于百年音乐 观的开放与重塑”、
“音乐史观的反思与求正”和
叙事,他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又分划为五四新 “音乐史学观的解构与重构”三个方面,对新时
文化运动的“万象更新”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 期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观念更新加以回
1976年的“一元笼统”时代、1977—1989年的“思 顾与论述,认为观念更新始终是音乐史学研究

想解放”时期和1989年后的“多元并存”时代。 明 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⑭
言从20世纪中国音乐的文化属性角度对中国近 相比其他历史学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
现代音乐史的重新分期,尽管其中或有值得继 在基本原理问题研究方面一直比较滞后,期待
续探讨之处,但新音乐史的起步始于20世纪初 这一研究领域能有更多成果出现。
并以此作为断代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 ⑧参见汪毓和:《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概
对此已颇有共识。凌瑞兰持与明言相似观点。 况》,
《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1期。
⑨参见明言:《百年奏鸣—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研究的
她认为,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音乐历史分 若干问题》,
《黄钟》,2004年,第4期。
期的依据,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转型主 ⑩参见凌瑞兰:《音乐本体的历史分期—论中国近现代
要发生在20世纪,应将20世纪中国音乐史视为 音乐史历史分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⑪参见程兴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
一个整体,不宜继续使用“近现代音乐史”的称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谓。⑩程兴旺则认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分 ⑫参见居其宏:《“史实第一性”与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期存在诸多分歧,主要在于“中国音乐通史整 《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
⑬参见居其宏:《历史本体论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
体依据的共识度不高”
“音乐性与大历史性的纠
究》,
《音乐研究》,2014年,第3期。
结”以及“术语概念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历 ⑭参见冯长春:《新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观念的
史分期的共识形成有待于上述问题的解决。⑪ 更新与实践》,
《人民音乐》,2009年,第6期。

- 182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三)口述音乐史研究 加以厘清,认为“口述音乐史是现当代音乐史和
随着新史学理论、口述史理论在国内的进 音乐口述史双重概念下的子概念”。⑱正如以往
一步引介,口述音乐史引起音乐史学界的重视, 学界曾将ethnomusicology译为“音乐民族学”或
以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曾集中发 “民族音乐学”,汉语称谓略有不同,但其指向
表了部分学者关于口述音乐史的认识与见解。 的学科内涵并无二致;同理,是否有必要对“口
事实上,口述音乐史并不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与 述音乐史”和“音乐口述史”这两个“所指”并无
方法,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和近现代音乐 本质区别的概念进行层级分划,值得更为冷静
史研究中都是较为普遍和常见的方法与实践, 的思考。
当然,由于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口述音乐史 作为口述音乐史的实践成果,这一时期也
料的采写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旨归。总体来 出现了几部关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学术
看,有关口述音乐史的探讨主要聚焦于口述音乐 著作,如罗小平、冯长春编著《乐之道—中
史的界定与性质、意义与作用、采写与运用等几 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⑲,杨晓主编《蜀中
个方面,⑮如梁茂春和丁旭东近年来围绕这些问 琴人口述史》⑳ ,黄卫星著《史诗〈东方红〉创
题所发表的系列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谢嘉幸、 作者口述史》㉑,陈荃有编著《音乐学人冯文慈
国曜麟在《两种史实—音乐口述存在的价值 访谈录》㉒等。此外,刘红庆著《咬定青山—
与意义》⑯一文中,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中“视界 董维松传统音乐研究之旅》㉓《耀世孤火—
融合”
“效果史”理论作为支撑,提出应对既往 ⑮代表性文章有臧艺兵:《口述史与音乐史:中国音乐史
“历史事件”,即“第一种史实”和“口述记忆及 写作的一个新视角》,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梁茂春:《“口述音乐史”漫议》, 《福建艺术》,2014年,第4
过程本身”,即“第二种史实”加以明确的区分。 期;单建鑫:《论音乐口述史的概念、性质与方法》, 《音乐研
进一步而言,如果承认“第二种史实”的历史意 究》,2015年,第4期;丁旭东:《现代口述历史与音乐口述历史
义及其史学价值,那么,
“音乐口述史”作为音 理论及实践探索—全国首届音乐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综述与
思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梁茂春:《“口
乐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就理当可以确立。我们 述音乐史”十问》,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谢
知道,在伽达默尔看来,真正的历史是在诠释中 嘉幸、国曜麟:《两种史实—音乐口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刘蓉:《口述史在中国
不断叠加和延展,没有所谓绝对真实和一成不
当代音乐研究中的实践性价值—以“当代陕西作曲家群体研
变的历史。因此,不管“口述音乐史”是否能够 究”为例》, 《交响》,2015年,第1期;等。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也遑论学界对 ⑯谢嘉幸、国曜麟:《两种史实——音乐口述存在的价值
与意义》,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此尚存多大分歧,上文关于“两种史实”之思考
⑰冯长春:《口述音乐史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学
的价值就在于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对“口述音乐 术论衡》,2017年,复刊第九期。
史”这一对象做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这是近 ⑱丁旭东:《谈谈口述音乐史的几个问题—基于与梁茂
春教授的对话》, 《黄钟》,2017年,第3期,第30页。
年来关于“口述音乐史”研究中最具理论价值的
⑲罗小平、冯长春编著:《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
文献之一。无独有偶,冯长春在《口述音乐史与 名家访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⑰一文中也借鉴伽达默 ⑳杨晓主编:《蜀中琴人口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13年。
尔解释学理论,提出口述音乐史所具有的“重
㉑黄卫星:《史诗〈东方红〉创作者口述史》,北京:清华
建音乐历史景观”和“在效果史中理解历史”的 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史学意义。此外,相关讨论文章中似乎也出现了 ㉒陈荃有编著:《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2017年。
概念界定上的有意区分,有的文章将“口述音乐 ㉓刘红庆:《咬定青山—董维松传统音乐研究之旅》,
史”和“音乐口述史”并用,也有文章试图对此 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 183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赵宋光中华音乐思想立美之旅》㉔ 和《俯首鼎 响,最早提出“音乐上海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是



和—李凌中国新音乐事业开拓之旅》 《惊日 上海音乐学院的洛秦和汤亚汀两位学者。洛秦

响鞭—施万春音乐民族化探索之旅》 等著 认为,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音乐上海学具备建立
作中,使用了大量作者采集的音乐家口述史料, 的充分条件,具有“上海作为城市音乐研究的典
从而增强了这些传记色彩著作的可读性与可信 型案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核心论题
度。事实上,重视对老一辈音乐家口述史的采 之一”等重要学术意义。㉗汤亚汀结合本人关于
写,为将来的音乐史研究留下宝贵的口述史或 “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史学研究,对“音乐上海
口述史料,是当前口述音乐史的理论与实践中最 学”这一研究领域及其观念与方法做出了深入
具学术意义的核心所在。 的阐释,㉘ 其相关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
(四)音乐上海学研究 意义。此外,近年来由洛秦及其博士研究生为主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新方法的有效实 体的研究团队,在音乐上海学领域取得了丰硕
践,比较突出的是音乐人类学方法与城市音乐 的成果,同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也持续出版
文化历史研究的相互结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了一批与音乐上海学相关的学术著作,相关论
是以“音乐上海学”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及 述详见后文。
其学理阐释的相关文论。受“上海学”启发与影 “音乐上海学”的理念及其 现实成果在
㉔参见刘红庆:《耀世孤火—赵宋光中华音乐思想立美 学界产生了令人瞩目的范式效应,
“音乐北京
之旅》,济南:齐鲁书社,2011年。 学”
“音乐哈尔滨学”
“音乐苏州学”等的相继
㉕参见刘红庆:《俯首鼎和—李凌中国新音乐事业开拓
提出不可谓不是一种学术效仿。当然,某一城
之旅》,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
㉖参见刘红庆:《惊日响鞭—施万春音乐民族化探索之 市、某一地区的音乐文化及其历史是否足以成
旅》,济南:齐鲁书社,2014年。 为一个具有“学”之意义的研究领域,尚值得加
㉗参见洛秦:《“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
以深入探讨与切实研究。
义》,
《音乐艺术》,2012年,第1期。
㉘参见汤亚汀:《〈上海工部局乐队史〉写作三题:
“音乐上
海学”的阐释、建构与隐喻》,
《音乐艺术》,2012年,第1期。 三、史料建设与文献研究
㉙陈聆群:《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中国近现 正如陈聆群所说:
“抓紧做好基本史料的
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
《黄钟》,2002年,第3期,第12页。
开掘、收集、整理、研究和汇编,尽可能建立起
㉚如《萧友梅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萧友梅全集》,上
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赵元任:《赵元任全集》 一套文、谱、音、像、图、物俱全的‘立体化’的史
(含音乐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俞玉姿、李岩主编: 料体系和教材,只有做到了这一工作,才谈得上
《陈洪文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四川音
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建设成一门成熟的学
乐学院、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编:《王光祈文集》(含音乐
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马思聪全集》 科。”㉙应当说,21世纪初十余年的中国近现代
编辑委员会编:《马思聪全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音乐史史料建设离上述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但也
2007年;《江文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江文也全集》,北京: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除不少音乐家之音乐作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等等。
品和音乐文论的选集、全集相继出版外,㉚一些专
㉛陈正生辑录:《〈申报〉音乐资料选辑之一:上海音乐学
院部分》(上、下),
《音乐艺术》,2001年,第2、3期连载。 论的发表也值得重视,如陈正生辑录《〈申报〉
㉜陈聆群:《洋务人士笔下的西方音乐》,
《音乐艺术》, 音乐资料选辑之一:上海音乐学院部分》(上、
2001年,第4期。
下)㉛,陈聆群《洋务人士笔下的西方音乐》㉜,
㉝芮文元:《吴伯超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儿童专业音乐学
校—“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中央音乐学院学 芮文元《吴伯超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儿童专业音
报》,2003年,第2期。 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钩沉》㉝,

- 184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刘再生《王光祈致李华萱书信五则新浮现— 术意义。此外,蒋英著《清末民初贵州学堂乐歌

李华萱〈音乐奇零〉一书初探》 ,冯长春《一 考》㊿一书对新见乐歌史料做出了较为深入的
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史料—陈洪〈绕 考察与论述,有学者评价其“是一部难得的中国

圈集〉解读》 ,翟颖慧《不该被忘却的音乐理 近代音乐专题史和区域史研究的创新之作”。 1
论家——陈原音乐史事考》㊱,李静《晚清报刊 有关上海国立音专及相关音乐家史料研究
上的音乐书籍史料—中国近代稀见音乐史料 的代表性文论主要有:王勇《萧友梅在莱比锡的

钩沉》 ,戴微《一份珍贵的民国音乐史料— ㉞刘再生:《王光祈致李华萱书信五则新浮现—李华萱
㊳ 〈音乐奇零〉一书初探》,
《音乐研究》,2007年,第4期。
〈第二次国乐演奏大会特刊〉》 ,晋瑾《沧海遗
㉟冯长春:《一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史料—陈洪
珠  蓝田埋玉—张定和重庆时期音乐作品史
〈绕圈集〉解读》,
《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料梳理》㊴,郇玖妹、刘再生《近代歌剧〈岳飞〉 ㊱翟颖慧:《不该被忘却的音乐理论家—陈原音乐史事
及其剧本初探》㊵,丁汝燕《我国首部抗战歌剧 考》,
《交响》,2009年,第3期。

的“复活”—〈流亡曲〉发掘纪实兼及对刘雪 ㊲李静:《晚清报刊上的音乐书籍史料—中国近代稀见
㊶ 音乐史料钩沉》,
《人民音乐》,2014年,第3期。
庵音乐创作现象的思考》 ,等等。上述文论大
㊳戴微:《一份珍贵的民国音乐史料—〈第二次国乐演
多为作者亲自发掘史料并对此做出了深入的解 奏大会特刊〉》,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读和阐释,涉及书报史料钩沉和音乐作品发掘 ㊴晋瑾:《沧海遗珠  蓝田埋玉—张定和重庆时期音
等主要方面。 乐作品史料梳理》,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㊵郇玖妹、刘再生:《近代歌剧〈岳飞〉及其剧本初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史料建设与文
《音乐研究》,2015年,第5期。
献研究具有一定的集中性,特别是在学堂乐歌
㊶丁汝燕:《我国首部抗战歌剧的“复活”—〈流亡曲〉
和上海国立音专及相关音乐家的史料研究方面 发掘纪实兼及对刘雪庵音乐创作现象的思考》,
《音乐研究》,
具有代表性。 2016年,第1期。

关于学堂乐歌研究的代表性文论主要有: ㊷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献—纪念〈中国
音乐改良说〉发表100周年》,
《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
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献—纪念
㊸张静蔚:《张謇与学堂乐歌》,
《音乐研究》,2003年,
〈中国音乐改良说〉发表100周年》㊷、
《张謇与 第3期。
学堂乐歌》㊸,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 ㊹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
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 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
《音乐研
㊹ 究》,2006年,第2期。
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 ,刘再生《我国近
㊺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
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 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
《音乐研
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㊺ ,张 究》,2006年,第3期。
乐《此匪石非彼匪石》㊻,陈聆群《从新披露的 ㊻张乐:
《此匪石非彼匪石》,
《音乐研究》,2007年,第4期。
㊼ ㊼陈聆群:《从新披露的曾志忞史料说起》,《音乐艺
曾志忞史料说起》 ,孙继南《中国第一部官方统
术》,2009年,第1期。
编音乐教材—〈乐歌教科书〉的现身与考索》㊽、
㊽孙继南:《中国第一部官方统编音乐教材—〈乐歌教
《李叔同—弘一大师音乐行止暨研究史料编 科书〉的现身与考索》,
《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
年(1884 —2010)》㊾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钱 ㊾孙继南:《李叔同—弘一大师音乐行止暨研究史料编
年(1884—2010)》,
《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第1期。
仁康编著《学堂乐歌考源》是这一研究领域最
㊿蒋英:《清末民初贵州学堂乐歌考》,北京:中国社会科
重要的学术成果。书中对392首学堂乐歌的曲调
学出版社,2015年。
来源、词曲作者信息、历史影响等内容做出了深 1 参见陈永:《学堂乐歌研究的创新之作—评蒋英〈清
入翔实的考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 末民初贵州学堂乐歌考〉》,
《人民音乐》,2016年,第9期。

- 185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留学生涯》 2 ,孙海《萧友梅留德史料新探》 3, 关学院音乐家研究存在不够重视或有欠客观的


4
张雄《国立音专校史资料释读四则》 ,黄旭 现象,因此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起
东、汪朴《萧友梅留日年份、回国日期及参加清 来,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
5
廷—旧资料重读与新史料初探》 ,冯长春 一 —“革命音乐家”
“左翼音乐家”等的研究
《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管窥—从萧友梅有关 则显得相对弱化。这种视野上的转向当与“重
6
音乐教育的几项提案说起》 ,谷玉梅《萧友梅 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影响不无关系。
7
与〈交通大学校歌〉考》 ,徐天祥《关于〈复兴 “五四”以来具有学院背景的新音乐家或
8
国乐我见〉的作者问题》 ,等等。上述文献史 国乐家,都在音乐史家的笔下得到了不同角度
料的发掘与研究,对陈洪、萧友梅等音乐家的 的审视,前者如对萧友梅、黄自、青主、谭小麟、
认识带来新的思考与历史评价。 马思聪、唐学咏、丁善德、李树化、吴伯超、刘
需 特 别 关 注 的 还 有 张 静 蔚 编《搜 索 历 雪庵、陈田鹤、杨仲子、李抱忱、程懋筠、江文
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一书。该书收 也等的研究, 61 后者如对王露、刘天华、朱英等
录自1898—1949年重要音乐文论110篇,附录“学 2 王勇:《萧友梅在莱比锡的留学生涯》, 《音乐艺术》,
堂乐歌曲目索引”列出清末至五四运动近1  300 2004年,第1期。
3 孙海:《萧友梅留德史料新探》,《音乐研究》,2007
首学堂乐歌曲目索引,是一本具有重要实用价 年,第1期。
值的文献史料集。此外,张静蔚近年来着力于近 4 张雄:《国立音专校史资料释读四则》, 《音乐艺术》,
2007年,第3期。
代音乐图像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如对1926—1937
5 黄旭东、汪朴: 《萧友梅留日年份、回国日期及参加清
年间《北洋画报》刊载有关音乐的照片的整理与 廷—旧资料重读与新史料初探》, 《音乐研究》,2007年,第3期。
解读。 9作者将收集到的五百余张照片从音乐教 6 冯长春:《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管窥—从萧友梅有关
音乐教育的几项提案说起》, 《音乐与表演》,2007年,第1期。
育、音乐歌舞演出、民族音乐、音乐家、音乐文论 7 谷玉梅:《萧友梅与〈交通大学校歌〉考》, 《交响》,
等几个方面加以分类论述,从而对20世纪二三十 2009年,第1期。
8 徐天祥:《关于〈复兴国乐我见〉的作者问题》, 《音乐
年代的音乐生活做出了管窥式探析。张静蔚对近
与表演》,2012年,第3期。
代音乐图像史料的收集与研究,集中体现于由他 9 参见张静蔚:《阅读〈北洋画报〉感悟音乐历史》, 《天
编著的《〈良友〉画报图说乐·人·事》和《〈北洋 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60 张静蔚编著:《〈良友〉画报图说乐·人·事》,上海:
画报〉图说乐·人·事》两书。60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上
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四、音乐家研究 61 如汪毓和:《不断向民族文化传统贴近—试论江文也
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 《人民音乐》,2000年,第11期;赵后
音乐家研究向来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起、蓝南:《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者—杨仲子先生
的重心。这一阶段的音乐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 生平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廖乃雄:
《从物我、今古、中外的交汇与冲突看青主》, 《中央音乐学院
下几个音乐家群体。
学报》,2001年,第4期;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 《音乐研
(一)学院音乐家研究 究》,2004年,第4期;向延生:《李抱忱与英文版〈中国抗战
所谓“学院音乐家”,是指具有专业音乐教 歌曲集〉》,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不要遗
忘老音乐家杨仲子》, 《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黄旭东:
育背景或曾在高等音乐院系从事音乐活动的音
《“我们要有与国立音专共存亡的决心!”—记抗战前期萧
乐家,这一音乐家群体—特别是以国立音专 友梅的得力助手陈洪先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
为代表的职业音乐家,曾一度被冠以“学院派” 第1期;汤斯惟、张小梅:《重庆时期的陈田鹤—纪念抗战胜
利70周年暨陈田鹤逝世60周年》, 《人民音乐》,2015年,第10
并遭到不公正的历史批判,本文所谓“学院音 期;汤斯惟:《重庆时期的李抱忱音乐教育思想探析》, 《音乐
乐家”不带有任何偏见色彩。正是由于以往对有 研究》,2017年,第6期;等文。

- 186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的研究。 62 这些研究,有的是针对新见史料的 孙继南《对黎锦晖历史评价的再认识》 76 、明言


有感而发,如汪朴《唤醒沉睡史料 还原先辈原 《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
貌—从发现萧友梅留德期间的一篇报告说 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77 、夏滟洲
起》 63 、黄旭东《中国现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新 《“改造国民性”黎锦晖的音乐理想与创作实
发现—尘封69年、出自萧友梅手笔的珍贵文 践》 78 、褚灏《“爱”和“美”的教育—黎锦晖
献面世》 64 、戴鹏海《事实胜于雄辩— 新见 的音乐教育思想》 79 、冯春玲《黎锦晖流行歌曲
萧友梅珍贵历史文献读后》 65 和居其宏《萧友 62 如刘北茂口述、育辉整理: 《刘天华后期的音乐活动》
(上、下), 《人民音乐》,2000年,第11、12期连载;杨和平:
梅“精神国防”说解读—兼评贬抑“学院派”
《论我国近代艺术家王露的音乐贡献》, 《音乐研究》,2003
成说之历史谬误》 66 四文,即是对新发现萧友梅 年,第2期;何平:《谈吕文成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史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贾崇:《朱英的音乐思
想与创作》, 《音乐艺术》,2009年,第2期;等文。
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长养成班
63 汪朴:《唤醒沉睡史料 还原先辈原貌—从发现萧友
理由及办法》一文的解读及相关展开性论述; 梅留德期间的一篇报告说起》, 《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有的是在既有历史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 64 黄旭东:《中国现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新发现—尘
封69年、出自萧友梅手笔的珍贵文献面世》, 《中国音乐学》,
如李淑琴《马思聪创作道路的确立及相关背
2006年,第2期。
景》 67 、冯长春《黄自是否了解西方现代音乐理 65 戴鹏海:《事实胜于雄辩—新见萧友梅珍贵历史文
论》 68 、向延生《“学院派”的首领—黄自— 献读后》, 《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66 居其宏:《萧友梅“精神国防”说解读—兼评贬抑“学
黄自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影响》 69 、李岩《纪念 院派”成说之历史谬误》, 《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程懋筠的理由及问题的评判》 70 等文;也有部分 67 李淑琴:《马思聪创作道路的确立及相关背景》, 《中央
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文章是为纪念相关音乐家而作,如戴鹏海《为了
68 冯长春:《黄自是否了解西方现代音乐理论》, 《中央音
不该忘却的纪念—吴伯超先生百年祭》 71 、明 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言《今日君又来—为纪念刘雪庵诞辰100周年 69 向延生:《“学院派”的首领—黄自—黄自对20世
纪中国音乐的影响》, 《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3期。
而作》 72 、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 73 、赵仲
70 李岩:《纪念程懋筠的理由及问题的评判》, 《天津音乐
明《世纪人生  百年学问—为缪天瑞先生百 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1 戴鹏海:
岁诞而作》 74 等文。关于学院音乐家的研究文献 《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吴伯超先生百年
祭》, 《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
颇为丰富,此处恕不赘述。 72 明言:《今日君又来—为纪念刘雪庵诞辰100周年而
(二)“时代曲”音乐家研究 作》, 《交响》,2005年,第4期。
73 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时代曲”创作曾在其风靡时期的20世纪
2006年,第3期。
三四十年代即遭到“左翼音乐家”和“学院音乐 74 赵仲明:《世纪人生 百年学问—为缪天瑞先生百岁
家”不约而同的批判,此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关 诞而作》, 《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
75 孙继南: 《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于“时代曲”作曲家的研究也一直存在“有色眼
出版社,2007年。
镜”问题。进入20世纪以来,历史的视野终于回 76 孙继南: 《对黎锦晖历史评价的再认识》,《人民音
归原色,特别是对黎锦晖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 乐》,2002年,第4期。
77 明言:《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
有的井喷式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继南
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中央音乐学院
《黎锦晖与黎派音乐》 75 一书,本书是迄今为止 学报》,2001年,第2期。
78 夏滟洲:《“改造国民性”黎锦晖的音乐理想与创作实
关于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研究最为全面而深入
践》, 《交响》,2003年,第1期。
的学术著作,对黎锦晖以及时代曲研究这一领 79 褚灏:《“爱”和“美”的教育—黎锦晖的音乐教育
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文论还有 思想》, 《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

- 187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创作的历史思考》 80 等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黎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


锦晖做出了新的历史评价。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作曲家
此外,曾在时代曲、戏曲音乐创作方面留下 的作品,这种现象在21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
不少作品的作曲家许如辉,在许文霞的系列研 艺术歌曲研究中得以改观。较具代表性的成果
81
究 后也逐渐引起关注。 是关于马思聪、陈田鹤、丁善德、冼星海、何安
(三)近现代音乐学家研究 东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研究, 85 大都从音乐
21世纪以来,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学家的研 分析和史学评价的角度分别对他们的艺术歌曲
究依然主要集中于代表性人物王光祈,其中涉 作品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尽管其中有些作
及王光祈留德原因、音乐文论以及他与德国汉 品因为艺术质量等原因没有得到传唱,但它们
82
学界的考辨等主要方面。 王勇《一位新文化斗 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却不能忽略,比如至今仍有
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析—王光祈 很多人不知道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了不少艺
83
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 一书是这一时期 术歌曲作品,而这些作品基本都不是在延安创
较为全面研究王光祈的学术著作,对王光祈留 作完成。值得一提的还有,李岩撰文对民国音乐
德缘由进行新的考证,对其西文著述做出了较 史的“现代性”问题加以重新审视,文中对陈歌
为全面的论述。此外,钱仁康和陈永分别撰文 80 冯春玲:《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历史思考》,
《星海
对音乐学家杨荫浏与音乐史家叶伯和的音乐贡 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1 参见许文霞:《我的父亲许如辉与中国早期流行歌
献及史学研究做出了富有见解的述评。 84 有关
曲》,《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许如辉与上海流行
中国近现代音乐学家与音乐学术史的研究有待 歌曲— 
一个人的流行音乐史迹追记》,《星海音乐学院学
于学界做出更为全面与深入的研究。 报》,2008年,第1期;《许如辉与中国现代戏曲音乐》,
《中国
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史学研究,往往 音乐学》,2004年,第2期;等文。
82 参见宫宏宇:《王光祈初到德国》,
《黄钟》,2002年,
与近现代音乐创作研究相互关联,由于侧重点
第3期;《王光祈与德国汉学界》,
《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
的不同,部分研究成果详见下文。 2期;李岩:《王光祈书、文、事考》,
《音乐探索》,2003年,第
3期;罗天全:《论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
《音乐
探索》,2003年,第1期;王勇:《还历史一段真相—关于王光
五、音乐创作研究
祈留德原因的重新考证》,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
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不同,音乐创作及各 期;等文。
种体裁代表性作品的历史研究,在中国近现代 83 王勇:《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
音乐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意义,这一领域研 析—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上海:上海文艺音
像出版社,2007年。
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在于音乐史学界一再
84 参见钱仁康:《我所知道的杨荫浏先生》,《音乐艺
加强的音乐史研究必须投向音乐本身之学术观 术》,2007年,第4期;陈永:《对叶伯和的再认识》,
《音乐艺
念的促动,另一方面也与不少从事音乐作品分析 术》,2007年,第4期。
85 参见任秀蕾:《〈雨后集〉试析》,
《黄钟》,2005年,第
专业的学者对中国近现代优秀音乐作品的关注
2期;倪瑞林:《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创作》,
《音乐艺术》,2005
与兴趣有关。 年,第4期;居其宏:《论陈田鹤20世纪30—40年代的艺术歌曲
(一)声乐作品研究 创作》,
《音乐研究》,2011年,第5期;刘聪:《我最爱光明和太
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创作,一直是中国近 阳,但我一样地爱月亮—论冼星海的艺术歌曲创作》,
《乐
府新声》,2009年,第3期;胡娉:《冼星海〈古诗十首〉创作研
现代音乐创作中数量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其
究》,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冯长春、崔慧子:
中的精品至今还在传唱,一些已经不再为人所 《何安东五首艺术歌曲研究》,
《音乐与表演》,2015年,第3
知的作品也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期;等文。

- 188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辛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现代技法分 为是“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与先驱者”。 91
析成为其主要论据之一, 86 这一作品的技法风 唐学咏是留法归国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在
格问题近年来也逐渐引起学界的研究兴趣。 1931年出版、包括四首钢琴曲在内的《学咏钢琴
近代流行歌曲(“时代曲”)创作在21世纪 散曲集》以往不被学界所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
以来愈来愈引起学界的兴趣,这也与打破长期 三年级学生宋歌的论文 92 使这部中国人创作、出
以来论及流行歌曲即“谈黄色变”的禁锢有关。 版的第一本钢琴曲集走进学界的视野。此外,江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黎锦晖、陈歌辛、刘雪庵等 文也、汪立三、桑桐三位作曲家富有民族风格
87
作曲家的流行歌曲作品研究。 这些着眼于具体 与现代气息的钢琴音乐创作,通过一些从事音
作品及其音乐分析的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中 乐分析和钢琴艺术研究的学者的论述, 93 进一
国近代流行歌曲创作的特点、艺术价值以及相关 86 参见李岩:《独上高楼— “民国·乐史”的现代性及前
作曲家的历史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 世今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87 参见彭丽:《黎派音乐再认识—关于黎锦晖的十本
亦有学者对中国大陆近代流行歌曲对港台现代 歌集》, 《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徐天祥:《何日君再
流行音乐的影响做出了深入的论述。88 来—当代(近现代)中国音乐关键词系列之二》, 《天津音乐学
院学报》,2005年,第2期;项筱刚:《〈何日君再来〉与中国流
除上述两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外,另有部分
行音乐之关系—在纪念刘雪庵百年诞辰研讨会上的发言》,
论文对一些作曲家比较有历史意义的代表性 《人民音乐》,2006年,第6期;冯春玲:《黎锦晖的流行歌曲
声乐作品进行回顾与分析,如对李叔同“清凉 创作》, 《音乐研究》,2007年,第2期;贾崇:《陈歌辛流行歌曲
创作初探》, 《音乐艺术》,2015年,第3期;等文。
歌”、萧友梅《别校辞》、江文也的“圣咏”曲 88 参见项筱刚:《民国时期流行音乐对1949年后香港、台
集、陈田鹤作品和声的民族风格、吴伯超抗战 湾流行音乐的影响》, 《音乐研究》,2013年,第1期。
89 参见蒲方:《论江文也宗教作品的音乐风格》, 《音乐与
时期创作于桂林的歌曲作品以及吕骥的《抗日
表演》,2000年,第3期;周畅:《吕骥的〈抗大校歌〉〈开荒〉和
军政大学校歌》《凤凰涅槃》等作品的研究。 89 〈凤凰涅槃〉》, 《音乐研究》,2002年,第3期;王震亚:《谈吴
其中,孙继南对李叔同经典作品《清凉歌集》的 伯超的音乐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金
桥:《萧友梅的早期音乐创作》, 《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
研究对于了解李叔同晚年思想以及为其词作谱 《从〈别校辞〉说起》, 《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孙继南:
曲的唐学咏、刘质平等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均有 《中国佛法歌曲经典—弘一大师“清凉歌”初考》, 《中国音
乐学》,2006年,第1期;计晓华:《延安鲁艺时期的合唱作品研
较为重要的史学意义;蒲方的研究则表明江文也 究》,《乐府新声》,2007年,第4期;江江:《陈田鹤民族风格
的圣咏歌曲创作代表了中国近代宗教音乐创作 的和声》, 《人民音乐》,2015年,第10期;等文。
90 参见孟文涛:《中国近现代歌曲创作史中一个特殊仅见
的最高成就。值得一提的还有,结合具体作品分
事例—试议萧友梅与易韦斋合写歌曲中的词曲结合问题》,
析,孟文涛撰文对萧友梅与易韦斋合作创作大 《黄钟》,2005年,第2期。
91 参见吴晓娜:《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
量歌曲中的词曲结合乖张拗口问题提出批评,90
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初的钢琴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
所见颇具新意。 报》,2005年,第2期。
(二)器乐创作研究 92 参见宋歌:《中国第一部钢琴曲集—简评唐学咏的
〈学咏钢琴散曲集〉》,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关于中国近现代器乐创作研究的成果主要
93 参见王文俐:《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技法》,
集中于钢琴音乐、小提琴音乐和管弦乐作品研 《黄钟》,2001年,第2期;代百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究三个方面。 汪立三钢琴曲〈#F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
《黄钟》,2004年,第2期;廖红宇:《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中国
1934年齐尔品在上海国立音专“征求有中 传统音乐因素》, 《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郑英烈:《民歌
国风味钢琴曲比赛”活动中,老志诚以《牧童之 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的巧妙结合—贺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
的地方〉创作60周年》, 《音乐艺术》,2007年,第4期;张瑞蓉:
乐》获二等奖,就创作时间而言,这一作品比贺 《汪立三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因素》,《音乐研究》,2008
绿汀的《牧童短笛》早两年,因此,老志诚被认 年,第4期;等文。

- 189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步确立了它们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价值与 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民国时期的中国歌剧
意义。 创作做出了深入的论述;后者则分别从中国歌
中国近现代小提琴音乐的研究,依然主要 剧音乐剧的创作、表演、歌剧文学、理论思潮、
集中于马思聪的部分作品,其中既有偏重对具 生存现状等主要方面加以深入的历史梳理与总
体作品的技法描述,也有侧重风格分析与历史 结,是全面了解中国歌剧音乐剧历史发展的重
94
评价的概括性阐释。 此外,也有学者对20世 要学术文献。
纪二三十年代包括小提琴音乐创作、小提琴音 值得一提的是,刘再生依据所见黄源洛歌
乐教育在内的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做了较为全 剧《秋子》简谱本,对中国近代第一部成功的大
95
面的概括性梳理与论述。 歌剧作品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对其
管弦乐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中所占比 历史影响与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103 2015年,随着
重较小,因此相关学术研究也相应较为少见, 《秋子》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成功复排,该剧进一
为数不多的几位留下管弦乐作品的音乐家— 步引起学界的关注。
如萧友梅、黄自、江文也、冼星海、马思聪等人 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往往成为
的创作通常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一阶段比较有 音乐专题史研究的组成部分,如“文革”时期的
代表性的研究是梁茂春和王沥沥分别对萧友梅 音乐创作,相关成果详见后文。
的《哀悼进行曲》和冼星海《中国狂想曲》的研
究。梁文指出,创作于1916年的《哀悼进行曲》 六、音乐专题史研究
96
是中国近代第一首管弦乐作品; 王文认为《中 21世纪初十余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国狂想曲》是一部充分利用中国民族音乐元 94 参见张积良:《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曲式结构的边缘
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李秀敏、胡天
素、充满中国情愫但却在创作技术上存在缺陷
虹:《对马思聪〈春天舞曲〉的音乐分析》, 《乐府新声》,2003
的遗憾之作。 97 年,第2期;周临舒:《马思聪〈思乡曲〉创作中民族化的表现手
(三)歌剧创作研究 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等文。
95 参见钱仁平: 《1919—1937年间的中国小提琴艺术》,
与前述管弦乐创作一样,歌剧艺术在中国
《交响》,2000年,第2、3期连载。
近代音乐创作中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因 96 参见梁茂春: 《中国第一首管弦乐—萧友梅的〈哀悼
此相关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进行曲〉及其他》, 《音乐研究》,2008年,第2期。
97 参见王沥沥: 《一部充满中国情愫的遗憾之作—谈冼
居其宏、满新颖分别对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研
星海的〈中国狂想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究。居文指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是一 98 参见居其宏: 《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
个由“表情歌唱”到“歌剧雏形”,走向“戏剧 晖儿童歌舞剧》, 《音乐与表演》,2004年,第1期。
99 参见满新颖: 《初显端倪的歌剧思维—论黎锦晖的
性”并逐渐确立“戏剧品格”的过程; 98 满文认
歌剧观》, 《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
为,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创作中表现出对音乐原 10 0 参见满新颖:《是歌剧还是话剧—论〈扬子江暴风
创性和歌舞剧戏剧性的努力追求。 99 此外,满 雨〉作为“新歌剧”的名与实》,《音乐研究》,2007年,第3
期;《冼星海的“中国气派”歌剧—对〈军民进行曲〉的再认
新颖还撰文分别对聂耳《扬子江暴风雨》和冼
识》,《音乐研究》,2009年,第5期。
星海《军民进行曲》两部作品的歌剧品格加以 101 满新颖: 《中国近现代歌剧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辨析。 100 集中论述中国近现代歌剧历史发展的 社,2012年。
102 居其宏总编撰: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合肥:安徽文
是满新颖《中国近现代歌剧史》101和居其宏担任
艺出版社,2014年。
首席专家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 103 参见刘再生: 《歌剧〈秋子〉文本分析及其他》, 《音乐
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丛书。 102 前者对自明清以来 研究》,2010年,第2期。

- 190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的整体进步,是与专题史研究的拓展与丰富分 要的移民和文化“飞地”城市,不少苏俄音乐家
不开的,这一特征又是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 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究队伍的进一步壮大,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发 在广州乃至受殖民统治的澳门也都有俄国音乐
展密切相关。概括而言,专题史研究的收获主要 家的重要活动。 108 刘欣欣、刘学清著《哈尔滨西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洋音乐史》 109 一书是近年来关于中俄音乐文化
(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研究 交流研究的一部专题史著作,史料丰富,具有较
近现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主要 为重要的史学价值。
集中在晚清至民初来华外国音乐家的音乐活 104 参见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
动,他们有的为早期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 创》(上、下),
《音乐研究》,2007年,第1、2期连载;《传教士
与中国音乐:以苏维廉为例》,
《黄钟》,2008年,第1期;《杜
了重要贡献,有的为西方音乐文化在华传播起 嘉德的乐理书系列与西洋乐理之东传》,《音乐研究》,2009
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有的则在音乐史上留 年,第1期;《传教士与晚清时的中西音乐交流—花之安与他
下了富有中国色彩的新音乐作品。 的〈中国音乐理论〉》,
《黄钟》,2010年,第1期;《基督教新教
传教士与中国音乐—以李太郭为例》,
《中国音乐》,2013年,
最为突出的是关于来华传教士的音乐活动
第1期;《“他者审视”:明末至民国来华西人眼中的中国音乐》,
研究,宫宏宇的丰硕成果具有代表性。 104 他的研 《音乐研究》,2014年,第4期;等文。
究聚焦于明末至民初来华传教士对西方音乐文 105 参见林青华:《清末比利时人阿里嗣的〈中国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施咏、刘绵绵:《〈圣
化的输入、对早期学校音乐教育的贡献以及对
诗谱·附乐法启蒙〉探源、释义与评价》,《天津音乐学院学
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介绍与传播等主要方面,这 报》,2006年,第1期;李云:《赫德爵士与中国音乐的西传》,
些研究成果包括其中的大量史料对于了解西方 《乐府新声》,2007年,第3期;叶键、黄敏学:《18世纪西方
传教士的中国音乐研究及其学术史影响》,
《音乐研究》,2012
音乐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引入以及中国近代音乐
年,第3期;等文。
文化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从其他 106 参见李岩:《耒维思(John Hazedel Levis)沪、平演讲
105
学者的相关研究 可以看出,这一研究领域引发 暨音乐会溅起的微澜余波》,
《人民音乐》,2001年,第11期;
《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中央音乐学
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成立后
院学报》,2001年,第1期;〔德〕Christian Utz(思想悟子):
西方音乐家在华音乐演出与相关活动也是中外 《十二音音乐在上海的诞生—论作为作曲家、教育家和教
音乐文化交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对克莱 师的沃尔夫冈·弗兰克尔》,张漪译,杨燕迪校,
《音乐艺术》,
斯勒、齐尔品、弗兰克尔、斯特洛克等音乐家在 2004年,第3、4期连载;孙海:《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106
译读随感》,
《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刘红梅:《亚历山
华活动的研究, 这些音乐家为20世纪二三十 大·斯特洛克在上海的音乐活动研究—以〈字林西报〉为主
年代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新音乐文 要资料来源》,
《音乐研究》,2017年,第1期;等文。
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此外,陶亚 107 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1年,第197页。
兵在其《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一书中,通过
108 参见丁汝燕:《苏石林与中国声乐教育》,
《人民音乐》,
“猎奇”
“求知”
“认同”三个不同文化认知阶 2006年,第8期;胡雪丽:《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
段的厘定,107对明末至清末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王
岩:《论俄(苏)歌曲对我国抗联歌曲的影响》,
《人民音乐》,
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2011年,第7期;黄萍:《“海派”钢琴音乐文化的“黄金十年”
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与查哈洛夫》,
《交响》,2016年,第4期;孙兆润:《“中国声乐
其次是关于苏俄音乐家在华音乐活动的研 的奠基人”—苏石林史料新解》,
《人民音乐》,2016年,第7
期;戴定澄:《夏理柯及其澳门关联钢琴作品》,
《星海音乐学
究。近代以来,苏俄音乐家在中国专业音乐教
院学报》,2017年,第2期;等文。
育、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领域都留下了深深的 109 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北京:人民音
足迹,特别是在上海和哈尔滨这两个当时最重 乐出版社,2002年。

- 191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再次是关于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研究。众所 朱小田先后发表《太平天国音乐史事探索》117 和
周知,近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明治 《太平天国音乐文化述论》 118 两文,结合当时所
维新以来西方化之后的日本音乐、音乐教育对 见文史资料,对太平天国的音乐文化与历史做了
晚清以来中国新音乐文化肇始的深刻影响,因 概要性的论述。21世纪以来,刘巍先后发表《太
此这也是长期以来音乐史学研究的焦点。汪毓 平天国音乐典官制度解析》 119 《太平天国宗教
和撰文对日本早期学校歌曲之于中国早期军队 音乐的异化研究》 120 《太平天国风琴含义的史
歌唱活动的影响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110 冯 事探索》 121 《太平天国宗教音乐专用语释疑》 122
长春则对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文化变迁之于清末 《太平天国宗教赞美诗表现形式的史料甄别》123
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111 《太平天国宗教音乐伴奏乐器史实解析》124《太
此外,亦有学者专就近森出来治在清末的音乐 110 参见汪毓和:《日本早期学校歌曲对中国早期军队歌唱
112 活动的影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教育活动加以介绍与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
111 参见冯长春:《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文化变迁对清末中国
高婙著《留日知识分 子对日本音乐理念的摄
音乐文化的影响》,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取—明治末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一 112 参见吴艳辉、宋博媛:《清末日本人教习近森出来治音
书,对清末学堂乐歌时期日本音乐理念的影响 乐教育活动述评》,
《人民音乐》,2016年,第8期。
113 参见高婙:《留日知识分子对日本音乐理念的摄取—
做出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论述。113
明治末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复次是关于中韩音乐文化交流研究。梁茂 2009年。
春较早对近代中韩音乐交流做出探索性的研 114 参见梁茂春:《中韩音乐交流的一段佳话—音乐家
究,代表性成果是对在华韩国音乐家韩悠韩的 韩悠韩在中国》,
《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韩悠韩的歌
114
一部特殊的韩国歌剧》,
剧〈阿里郎〉—  《中央音乐学院学
系列研究, 涉及对韩悠韩在华音乐活动、歌剧 报》,2006年,第1期;《让音乐史研究活起来—关于音乐家
创作等主要内容。期待中韩音乐文化交流领域 韩悠韩的研究》,
《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等文。
能够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 115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13年。
需要提及的是,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
116 参见杨匡民:《冼星海抗日救亡歌声响彻缅甸—缅甸华
(修订版)115对近代以来中西、中日之间的音乐文 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
化交流均做出了较为概要的论述,也是近年来关 期;周广平:《〈黄河大合唱〉在海外华人音乐活动中的地位和
作用》,
《交响》,2006年,第1期;等文。
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117 陈聆群:《太平天国音乐史事探索》,
《音乐学丛刊》,
最后是中国音乐在海外的传播研究。相比 1981年,第1期。
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在 118 朱小田:《太平天国音乐文化述论》,
《中国音乐学》,
海外传播研究显得较为薄弱,这与近代以来中 1995年,第3期。
119 刘巍:《太平天国音乐典官制度解析》,
《交响》,2009
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不对等现象不无关系。可资 年,第3期。
一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冼星海的抗战歌曲在海 120 刘巍:《太平天国宗教音乐的异化研究》,《音乐研
116 究》,2009年,第4期。
外华侨中的影响之研究。 中国近现代音乐在
121 刘巍:《太平天国风琴含义的史事探索》,《交响》,
海外的传播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
2010年,第1期。
面,期待这一学术领域能够进一步引起学界的 122 刘巍:《太平天国宗教音乐专用语释疑》,《交响》,
重视。 2010年,第3期。
123 刘巍:《太平天国宗教赞美诗表现形式的史料甄别》,
(二)太平天国音乐史事考
《交响》,2011年,第2期。
受史料局限,关于太平天国音乐史的研究 124 刘巍:《太平天国宗教音乐伴奏乐器史实解析》,
《星海
一直较为薄弱。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陈聆群和 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 192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平天国〈三一颂〉再研究》 125 系列文章,对太平 辛亥革命时期学堂乐歌的启示》 128 一文,从美学


天国音乐文化做出了进一步较为具体的研究。通 和美育的角度,指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
过大量史料的考证分析,作者指出,以往史料中 美的品格是辛亥革命时期不少学堂乐歌广为传
常见的太平天国之“风琴”实为“八音盒”,而非 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刘莎《辛亥革命时期乐歌
可供演奏之用的“脚踏风琴”,在太平天国存在 中的女性解放》 129 一文,着眼于辛亥革命后女权
较为普遍的咏唱赞美诗的活动,其中《三一颂》 思潮的兴起,结合对当时乐歌中女性主题与乐
为必唱,其歌词存在不同版本之“异化”,所用伴 歌表现形式的考察,对乐歌之于当时女性解放
奏则是箫等中国民间乐器,作者认为这是“太平 的社会启蒙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毛翰《辛亥
天国在中西音乐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 革命:歌中的狂欢与感伤》 130 一文,则从音乐文
时至今日,学界依然难以发现太平天国宗教 学的角度,对辛亥革命成功后较有社会影响的
仪式的乐谱,这成为太平天国音乐史研究的一个 《光复纪念》等十余首乐歌进行了简要的考证
瓶颈。上述研究或许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但 和论述;冯效刚《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新音乐
却为太平天国音乐史事研究做出了重要的推进。 的影响》 131 一文,从新音乐与新思潮两个重要方
(三)辛亥革命与音乐文化研究 面对辛亥革命之于此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深刻
广义而言,
“辛亥时期”是指19世纪末资产 影响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回顾;田可文、李俊《辛
阶级革命到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有关 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 132 一文,从音乐
这一时期的音乐历史研究通常被分割为“学堂 教育与学堂乐歌、西方音乐传入汉口、戏曲演出
乐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两个互为关联的 的鼎盛、电影音乐的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兴起
时段。事实上,清末的学堂乐歌编创与新式学校 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成立后武汉音乐文化的
音乐教育的兴起,均为“辛亥时期”音乐文化的 变化与发展;夏滟洲《“改造国民性”:梁启超
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展》 133 一文,认为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与此有地缘关系 梁启超的美育思想在辛亥前后经历了“救国”向
的《黄钟》杂志于2011年开辟专栏,发表了系列
125 刘巍:《太平天国〈三一颂〉再研究》, 《星海音乐学院
音乐史学文章。其中,汪毓和《从一个侧面谈时 学报》,2010年,第4期。
代生活文化的相互联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 126 汪毓和: 《从一个侧面谈时代生活文化的相互联系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感》,
的影响—“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感》126一文,
《黄钟》,2011年,第4期。
认为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全面 127 居其宏:《从革命军中一哨兵到音乐改良掌舵人—辛
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其革命精神与 亥革命与萧友梅的音乐生涯》, 《黄钟》,2011年,第4期。
128 汪义晓:《音调是可以独立审美的—辛亥革命时期学
影响至今仍是一笔取之不竭的宝贵遗产;居其
堂乐歌的启示》, 《黄钟》,2011年,第4期。
宏《从革命军中一哨兵到音乐改良掌舵人— 129 刘莎:《辛亥革命时期乐歌中的女性解放》, 《黄钟》,
辛亥革命与萧友梅的音乐生涯》 127 一文,将萧友 2011年,第4期。
130 毛翰:《辛亥革命:歌中的狂欢与感伤》, 《黄钟》,2011
梅这一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建立与发展的标志
年,第4期。
性人物置于辛亥革命这一时代转折的政治文化 131 冯效刚: 《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新音乐的影响》,《黄
背景中加以审视,认为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萧 钟》,2011年,第4期。
132 田可文、李俊: 《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
友梅的人生道路和音乐生涯,其音乐改良主张
《黄钟》,2011年,第4期。
及实践则又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发 133 夏滟洲:《“改造国民性”:梁启超美育思想在辛亥革命
展方向;汪义晓《音调是可以独立审美的— 前后的延展》, 《黄钟》,2011年,第4期。

- 193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救人”的转变,在美育思潮的初兴中具有引领 相对于不断发现的新的抗战音乐史料而
134
意义;项筱刚《辛亥革命前后的音乐观念》 一 言,有关抗战音乐文化的历史研究有待进一步
文,从新音乐、音乐教育、军歌与学堂乐歌以及 拓展与深入。
中西关系几个方面,对辛亥时期新的音乐观念的 (五)“文革”音乐文化研究
兴起及其内涵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李岩《音 “文革”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关
135
教争执—以辛亥前后“音乐教育”为例》 对 “文革”时期音乐文化的历史研究在21世纪初
辛亥前后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和乐歌编创 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文
中所引发的新旧音乐思想的冲突加以论述,指 革”中的“样板戏”
“语录歌”
“战地新歌”等音
出不能对“西化”与“本位”两种文化观念的交 乐创作以及无处不在的“极左”音乐思潮,成为
锋做出“先进”与“落后”的简单化历史评价;甘 “文革”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136
子超《论粤剧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一文,从 关于“文革”时期的音乐文化研究,戴嘉枋
粤剧参与辛亥革命的缘由、粤剧参与辛亥革命 的系列论著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多篇为“革命
的方式两个方面,对粤剧在辛亥革命中所扮演 样板戏”的专论,分别对“样板戏”中的音乐改
的文化角色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揭示了传 革以及《沙家浜》《红灯记》等作品的创作特征
统戏曲艺术在历史转折时期所具有的社会功 加以音乐分析。 140 关于“语录歌”研究,梁茂春
能;冯春玲、冯长春《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 对“语录歌”现象及其代表人物李劫夫作品的
137
觞—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 一文,从对封 研究具有代表性; 141 关于《战地新歌》的研究则
建音乐文化的批判、新式学校音乐教育兴起、西 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 142 毕竟其中少量作品至
方音乐理论的主动引介、音乐形态的转型、新音 134 项筱刚:《辛亥革命前后的音乐观念》, 《黄钟》,2011
乐家群体的成长、融入新文化运动的新音乐几 年,第4期。
135 李岩:《音教争执—以辛亥前后“音乐教育”为例》,
个主要方面,对辛亥时期新的音乐文化的全面 《黄钟》,2011年,第4期。
发展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136 甘子超:《论粤剧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黄钟》,
2011年,第4期。
总体来看,有关辛亥时期的音乐历史研究, 137 冯春玲、冯长春: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辛
仍需将其置于宏大的长时段历史叙事中,才能 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 《黄钟》,2011年,第4期。
138 参见林路: 《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救亡歌咏运动》, 《黄
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面 钟》,2000年,第4期;王小昆:《桂林版〈扫荡报〉与抗战音
貌及其本质。 乐文化》,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壮声破敌
奴肝胆—试论桂林抗战歌咏运动的特点与历史经验》, 《黄
(四)抗战音乐文化研究
钟》,2005年,第3期;李莉、田可文:《“国共合作”中的武汉
抗战音乐史研究一直是专题史研究中的一 抗战音乐活动》, 《黄钟》,2005年,第3期;等文。
139 陈志昂:《抗战音乐史》,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年。
个重要领域。21世纪以来,关于战时大后方音乐
140 参见戴嘉枋:《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上、下),
活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丰富了抗战音 《黄钟》,2002年,第3、4期连载;《论“交响音乐” 〈沙家浜〉的
乐文化的历史内涵。较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对国 音乐创作》, 《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钢琴伴唱〈红灯
记〉及其音乐分析》, 《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等文。
统区救亡歌咏运动,特别是武汉、桂林等地抗 141 参见梁茂春: 《论“语录歌”现象》(上、下), 《黄钟》,
战音乐活动的研究。 138 此外,陈志昂《抗战音乐 2003年,第1、2期连载;《歌曲的“异化”—论李劫夫的“语
录歌”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史》 139 是一部较为全面研究抗战音乐历史发展 142 参见戴嘉枋: 《复苏与再沉沦—论“文革”期间〈战
的学术著作,书中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日音 地新歌〉中的歌曲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
4期;冯志平:《〈战地新歌〉初步研究》, 《音乐研究》,2004
乐活动做出了深入的论述,关于国统区抗战音 年,第1期;魏军:《战地新歌:文革音乐的历史转型》,《黄
乐活动的介绍则显得较为薄弱。 钟》,2009年,第3期;等文。

- 194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今还在传唱。关于音乐与音乐家的大批判以及 教育发生质的跃升的标志,师范院校和综合大
“文革”时期的所谓音乐理论研究,是“极左” 学中的音乐教育亦为近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思潮最直接的反映,作为“文革”亲历者的 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也包括教会大学的音
黄晓和、梁茂春、蔡良玉等学者的相关回忆性 乐教育活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
文论以及孙继南对刘质平“文革”日记的解读, 的进展。 151 此外,延安鲁艺音乐系和香港中华音
对此做出了最好的揭示。143 此外,戴嘉枋和项筱 143 参见黄晓和: 《关于“无标题音乐”大批判的前前后
刚分别对“文革”时期的“知青歌曲”和几部电 后》,《人民音乐》,2006年,第5期;蔡良玉、梁茂春:《“文
革”中的一场音乐闹剧—回首“批判无标题音乐”事件》,
影音乐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144 这是以往研 《音乐探索》,2006年,第4期;梁茂春:《论“文革”中的音乐
究所不曾关注的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关于“文 大批判》, 《黄钟》,2007年,第1期;蔡良玉、梁茂春:《一本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西洋音乐简史〉— “文革”时期撰
革”时期以“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为代表的
写〈西洋音乐简史〉回顾》, 《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
音乐教育的研究,145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段历 《“文革”时期对西方音乐的批判—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史的极端特殊性。 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极左典型》, 《黄钟》,2007年,第3期;孙
继南:《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
(六)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研究
解读》, 《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2期;等文。
有关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44 参见戴嘉枋: 《乌托邦里的哀歌— “文革”期间知青歌
20世纪上半叶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又以学堂 曲的研究》, 《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项筱刚:《戴着
枷锁歌唱—论“文革”时期几部电影音乐创作》, 《人民音
乐歌时期音乐教育家和近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
乐》,2009年,第8期。
研究为主。 145 参见盛露露: 《“文革”时期的专业音乐教育—中
李叔同研究一直是有关20世纪早期音乐教 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的建立及其前前后后》, 《音乐与表
演》,2008年,第3期。
育家研究的重点领域。孙继南先生多年来持续 146 参见孙继南: 《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
着力于李叔同研究,他认为,清末内忧外患的社 实践》,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47 参见戴嘉枋: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音乐观及其学堂
会现实和明治维新后日本音乐教育的发达,对
乐歌创作》, 《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杨和平:《李叔同音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 乐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
作用,
《音乐小杂志》的创办、乐歌的编创及其 148 汪洋: 《中日维新时期的音乐教育观比较》, 《中国音乐
学》,2009年,第4期。
回国后投身音乐教育,无不体现了其“先器识而
149 陈晶: 《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上海
“育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146 此外,戴
后文艺” 圣玛利亚女校音乐教育研究》, 《黄钟》,2013年,第1期。
嘉枋、杨和平分别撰文对李叔同的音乐观、学 15 0 参见缪天瑞: 《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的音乐理论家丰子
恺老师—纪念丰子恺老师逝世三十周年》, 《天津音乐学院
堂乐歌创作及其音乐教育思想加以研究。 147 毫
学报》,2004年,第4期;《致力办学的音乐理论家吴梦非老
无疑问,近代日本音乐教育的发展、早期在华教 师—纪念吴梦非老师逝世二十五周年》, 《天津音乐学院学
会学校的音乐教育,都对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 报》,2005年,第4期;褚灏:《养成“健全人格”造就“艺术的
人生”—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研究》,2007年,
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汪洋《中日维新
第4期。
时期的音乐教育观比较》 148 、陈晶《圣玛利亚女 151 参见陈聆群: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创业的十年》,
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上海圣玛利亚女 《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孙星群: 《国立福建音专史要》,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祁斌斌:《由<女高师
校音乐教育研究》 149 两文分别从比较研究和个 周刊>再识女高师音乐系》, 《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李方
案研究的角度涉及这一论域。此外,缪天瑞和褚 元、周琼: 《近代“教育新潮”与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灏分别撰文对丰子恺和吴梦非两位早期音乐教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袁昱:《近代教会大
学音乐教育管窥—以燕京大学音乐系为例》, 《星海音乐学院
育家的音乐思想与教育实践加以研究。150 学报》,2013年,第4期;陈洁:《上海美专音乐史》:南京:南
专业音乐院校的出现是中国近代高等音乐 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论著。

- 195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乐院这两所具有特色和特殊意义的音乐教育机 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52
构,也引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 关于中国现当代音乐思潮研究,主要集中于
音乐教育家的群体研究引起学界的持续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音乐民族化思潮、
视,其中以杨和平关于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 工农兵音乐思潮、关于抒情歌曲的批评与批判、
153
群体和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的研究为代表。 “拨乱反正”时期的音乐思潮等方面。159 特别值
这样的研究可以发现和总结近现代音乐教育家 得一提的是居其宏、乔邦利《改革开放与新时期
的群体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关系,对于近现代中 中国音乐思潮》 160 一书,该著对改革开放后近30
国音乐教育的整体审视带来新的视角。 年间具有影响的音乐思潮以及不同音乐思潮之
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 间的分歧与纷争,做出了全面的论述与剖析,是
154
(1840—2000)》(修订版) 一书是这一研究领 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音乐思潮发展的重要文献。
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该著以编年史体例对一 (八)音乐批评史研究
个多世纪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做出了全面 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音乐
而深入的梳理,其中收入史料850条目,图片202 批评的展开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新旧音乐文
帧,另附史料选录、条目与人名及图片的索引, 152 参见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 《音乐研
究》,2008年,第4期;汪毓和:《对香港中华音乐院的调查和
是一本史料丰富翔实、不可多得的中国近现代
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音乐教育史工具书。 153 参见杨和平: 《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
(七)音乐思潮研究 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年;《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自1985年张静蔚先生发表《近代中国音乐 社,2012年。
思潮》一文始,音乐思潮研究逐渐成为中国近现 154 孙继南编著: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
2000)》(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代音乐史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代表性成果
155 参见冯长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粹主义音乐
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 思潮》,《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新音乐的理论基
关于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主要反映在 础—以救亡音乐思潮为背景》, 《音乐研究》,2006年,第3
期;《分歧与对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学院派”的批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想主潮的研究,涉及
判与论争》, 《黄钟》,2007年,第2期;《两种新音乐观与两个
国粹主义音乐思潮、救亡音乐思潮、科学主义音 新音乐运动—中国近代新音乐传统的历史反思》(上、下),
乐思潮、新音乐运动、不同新音乐思想之间的 《音乐研究》,2008年、2009年,第6期、第1期连载;《“土嗓
子”与“洋嗓子”的对唱—20世纪中叶的中西唱法论争》,
分歧、声乐领域里的“土”
“洋”唱法论争等主 《黄钟》,2010年,第3期;以及冯长春、冯春玲:《中国近代科
要方面。 155 聚焦研究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的学术 学主义音乐思潮探析》, 《黄钟》,2009年,第3期;等文。
156 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
成果是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 156 一
版社,2007年。
书,全书对20世纪上半叶具有重要影响的音乐 157 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思潮做出了深入的梳理与阐释。值得一提的是, 社,2009年。
158 居其宏:《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音乐思潮研究》,北京:
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157 一书同样具有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音乐思潮研究的性质。此外,居其宏著《音乐界 159 参见冯长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农兵音乐
思潮》, 《音乐研究》,2016年,第6期;《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
实用本本主义音乐思潮研究》158 一书对“实用本
塑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音乐民族化思潮》, 《交响》,2016
本主义音乐思潮”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间 年,第3期;《建国十七年关于抒情歌曲的批评与批判》, 《星海
的兴起、发展与嬗变做出了深入而全面的论述, 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拨乱反正”时期主情音乐
思潮的兴起》,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等文。
与前述有关近代音乐思潮研究的两本著作一 160 居其宏、乔邦利: 《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音乐思潮》,
样,对于深刻理解当时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 196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化之间的思想冲突,还是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学 近代音乐音响出版物是了解当时音乐创
术批判,抑或是不同音乐观念之间的交锋与商 作、表演与音乐生活的生动史料,以往关于这方
榷,都反映了音乐批评对于音乐文化发展所带 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老歌”等热点,近年
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重要影响。因此,音乐批 来唱片中的抗日救亡歌曲也逐渐引发学界的研
评与音乐批评家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 究兴趣,如对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林唱片公司
史学中的一个具有学术增长点的领域。明言在 所发行唱片中的抗日救亡歌曲的研究。 166 希望
21世纪初发表的系列论文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代 对近现代有声音乐资料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引起
161
表性成果。 着眼于音乐批评视角,作者将近代 学界的重视。
音乐史上具有影响的一些音乐家视为早期音乐 (十)音乐社团研究
批评家,对他们的音乐批评观念与实践加以论 近代大量新型音乐社团组织的成立为西方
述与总结。同时,明言出版《20世纪中国音乐批 音乐的输入与传播、社会音乐生活的丰富和音
162
评导论》 一书,对20世纪音乐批评史做出了全 乐美育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领域的研
面的梳理与阐释,对于了解20世纪中国音乐思 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对青木关国立音乐院
想的发展、嬗变亦不无裨益。 “山歌社”、天津音乐学会、杭州“春蜂乐会”、
此外,由众多学者集体撰写、梁茂春主编的 北京“西乐社”与“爱美乐社”、中国教育音乐促
163
《中国音乐论辩》 一书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 进会、中央大学“白雪国乐社”、江西省推行音
产生重要影响的音乐论辩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梳 161 参见明言:《为“新民”而“新学”、
“新音乐”—学堂
理与论述。该著既具音乐思潮研究的性质,也是 乐歌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
《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作
为新音乐批评家的王光祈—纪念王光祈诞辰110周年》,
《音乐
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史的一个缩影,值得重视。
探索》,2002年,第1期;《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刘天华—为纪
(九)音乐出版物研究
念刘天华逝世70周年而作》,
《交响》,2002年,第1期;《作为新
作为文献、史料的载体,音乐出版物研究也 音乐批评家的青主》,
《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作为新
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音乐批评家的萧友梅》,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贺绿汀—对贺绿汀部分音乐批评文论
其中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近代音乐期刊,
的历史批评》,
《交响》,2004年,第3期;等文。
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162 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北京:人民音乐出
作用。比如,上海国立音专的《乐艺》《音》、江 版社,2002年。
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的《音乐教育》、国民 163 梁茂春主编:《中国音乐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
社,2007年。
政府教育部的《乐风》、
“国立礼乐馆”的《礼
164 参见向延生:《江定仙与〈乐风〉月刊停刊风波》,
《中
乐半月刊》等。相关研究 164 和多年来的中国近代 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胡天虹:《评上海国立音专之音乐
音乐史研究表明,这些不同办刊主体与主旨的 刊物》,
《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国华:《缪天瑞与〈音乐
音乐杂志,是我们了解当时音乐历史发展的重 教育〉》,
《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刘佳:《20世纪40年
代的一场“礼乐建设”—〈礼乐半月刊〉研究初步》,
《音乐研
要窗口。
究》,2017年,第6期;等文。
音乐学术著作是中国音乐学术史的重要组 165 参见修海林:《近代中国音乐史学科起步阶段的探索性
成部分,特别是五四后若干中国音乐史著的出 成果—叶伯和〈中国音乐史〉述评》,
《中国音乐》,2014年,
版,揭橥中国音乐史学史的发端。就此而言,修 第3期;《“历史中的传统”与“传统中的历史”—童斐〈中乐
寻源〉述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海林对叶伯和1922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和童
166 参见卢映雪:《民国时期出版唱片中的抗日救亡歌
斐1926年出版的《中乐寻源》的述评式研究 165 具 曲—以百代和歌林公司为例》,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
有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史书写的意义。 年,第2期。

- 197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乐教育委员会等的研究。 16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与变迁研究》,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


168
戴俊超《现代中国音乐社团研究》 一书,该书 李岩《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
对1900—1949年间的重要音乐社团—特别是 音乐》,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研究》,陈晶
一些新型音乐社团组织,做出了深入的挖掘与 《上海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黄婉
论述,如“西乐东徂的新音乐社团”
“复兴乐教 《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
的音乐教育社团”“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音乐社 韩国离散族群为个案》,胡斌《文化认同与现代
团”
“文化团体中的音乐组织”
“侨民中的音乐 表征:百年上海古琴文化变迁》,张延莉《评弹
社团”等不同性质与类别中的大量音乐社团。从 流派的历史与变迁:流派机制的上海叙事》,宫
各种音乐社团的成立及其音乐活动,可以看到 宏宇《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西洋乐人、乐事考
近代中国音乐多元化的发展面貌,本书的出版 (1843—1910)》等。这些学术著作除集中于城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 市(上海)音乐文化研究的共同特点外,部分论
近代西式管弦乐队的成立也可视为是一种 著所显示出的音乐史学与音乐人类学方法的融
新的音乐社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 汇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学术特色。
的进展,如对上海工部局乐队、江西省推行音乐 167 参见戴俊超:《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历史活动回
169 顾》,《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李岩:《天津音乐学会成
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等的研究。
立旨趣及初期相应活动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4期连载;《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
七、区域音乐史研究 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杨
区域音乐史研究近年来引起中国音乐史学 和平:《“春蜂乐会”考》, 《交响》,2008年,第4期;梁茂春:
《三月春蜂酿蜜忙—论“春蜂乐会”的作曲家和艺术歌曲》,
界的重视,不少学者致力于通史性的地方史撰 《音乐与表演》,2013年,第2期;袁耀龙:《中国教育音乐促进
写,其中包括近现代音乐史内容,如杨和平《浙 会—近代北京音乐史中不应被遗忘的重要音乐组织》, 《人
民音乐》,2014年,第9期;郑体思:《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白
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170一书“近现代
雪国乐社》, 《音乐探索》,2001年,第1期;林媛:《执着与坚
浙江音乐”部分。此外,梁茂春关于港台音乐研 守— “江西声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北
究的论述,孟维平关于北京近代音乐文化发展 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等论著。
168 戴俊超:《现代中国音乐社团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
的研究,王岩与陈乃良关于哈尔滨流行音乐及
版社,2014年。
伪满地区音乐广播的研究,171葛涛关于唱片与近 169 参见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研究》,上海:上海音乐
代上海社会生活的研究, 172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
弦乐队研究:1934—1937》, 《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等
区域音乐史研究的专论。
论著。
如前所述,
“音乐上海学”的大量成果亦属 170 杨和平:《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上海:
区域音乐史研究的范畴,其中以近年来洛秦主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
171 参见梁茂春:《让音乐史研究更全面—关于台湾、香
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陆续推出的系列学术
港音乐研究》, 《音乐艺术》,2007年,第2期;武慧、孟维平:
著作为代表,如洛秦《海上回音叙事》,汪之成 《北京小提琴音乐发展史述略》,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
《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韦慈朋 年,第4期;孟维平:《北京是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最
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撰写
《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施祥生《沪剧:现代 体会》, 《人民音乐》,2013年,第12期;王岩:《流行音乐在哈
上海的传统戏曲》,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 尔滨的发轫》, 《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2期;陈乃良:《“愚
乐生活(1939—1949,1998—2005)》《帝国飞散 民与娱民”的电波—抗战时期伪满地区的音乐广播研究》,
《音乐研究》,2014年,第5期;等文。
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齐 172 参见葛涛:《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上海:上海辞
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 书出版社,2009年。

- 198 -
冯长春: 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

八、批评与商榷 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如何避免或冷或热的主观
健康的学术批评是推进音乐史学研究发 情感与客观驱动,以真正理性的学术心态面对各
展的重要催化剂。这一时期不少音乐史学批评 种文化性质的音乐的历史研究,当是中国近现代
文论值得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居其宏与赵 音乐史学界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又如,近年来
沨、孙慎关于《当代中国音乐》一书史实问题的 的整体学术态势出现“厚近薄现”现象,即近代音
173
诘辩, 黄旭东、向延生关于吴伯超历史评价的 乐史研究愈加丰富,现代音乐史研究则相对滞后,
174
商榷, 居其宏、刘再生、毛宇宽、李岩对刘靖之 一些以往颇受关注、成果频出的研究领域—如
《中国新音乐史论》一书及相关文论的批评以 “文革”音乐史研究则出现停滞现象。这种学术
175
及刘靖之的回应和反批评等。 转向与视野收缩,在将来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
上述音乐史学批评文章涉及音乐史实的考 史上当会成为一个值得反刍的史学话题。
证、音乐家的历史评价、音乐史观与音乐史学观 回顾中国近现代音乐学术史可以发现,音乐
的反思等诸多微观、宏观音乐史学问题。此外, 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既离不开社会思潮的推动,
前述有关“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争鸣中,也 也离不开自身的学术自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
有部分学者互有商讨,极大地活跃了近现代音 的发展同样如此。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史学研
乐史研究的学术氛围。 究,不仅需要聚焦每一段历史的横断面、凝视每
除上述八个主要方面的史学研究外,这一时 一个具体的音乐事象,还要从中国音乐大历史的
期也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下转第208页)
176
教材,如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173 参见赵沨、孙慎:《〈当代中国音乐〉的史学问题》, 《音
刘再生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 ,余甲方著 177 乐研究》,2000年,第2期;居其宏:《倡言秉笔直书,何不揽
镜自照—就〈当代中国音乐〉三处史实真伪答赵沨、孙慎二
《中国近代音乐史》178,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 老》, 《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赵沨、孙慎: 《几点说明》,
国音乐简史》(含近代史部分)179等。中国近现代 《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居其宏:《历史无情还多情—
就〈当代中国音乐〉史学问题再答赵孙二老》, 《音乐研究》,
音乐史教材的编写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具 2000年,第4期。
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待能有更多高质量 174 参见向延生:《音乐家吴伯超的“忘”与“记”》,《人
民音乐》,2005年,第1期;黄旭东:《如何正确地评价吴伯
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供师生们选择参考。
超—致向延生学兄》, 《人民音乐》,2005年,第3期;向延
生:《全面准确地评价吴伯超先生—兼答黄旭东先生》,
结语:学术转向与史学自觉 《人民音乐》,2007年,第6期。
175 参见刘再生:《论新音乐的历史观—兼评刘靖之著
综上所述,毫无疑问,2000—2017年的中国 〈中国新音乐史论〉》, 《人民音乐》,2000年,第3期;毛宇宽:
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成果 《关于新音乐的几个问题—与刘靖之商榷》, 《中央音乐学
院学报》,2000年,第4期;居其宏:《新音乐史家之胆、学、
数量抑或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 识—对刘靖之两篇文章的八点质疑》, 《人民音乐》,2000
展,不同历史点面的研究及其特色前文已大致 年,第8期;李岩:《对刘靖之“三模式”的商榷》, 《音乐与表
演》,2000年,第4期;刘靖之:《几点澄清—对〈中国新音乐
做出评述,其中的学术成就不再赘言。着眼于未
史论〉评论的响应》, 《人民音乐》,2004年,第10期。
来,关注既往研究中仍需做出进一步努力的方 176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
面,当是学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版社,2009年。
177 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不难发现,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社,2009年。
发生了学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转向。比如,红色音 178 余甲方:《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乐文化在这十七年的研究中失去了以往广受重视 179 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
的景象,而在近年来的音乐史研究中重新得到重 育出版社,2006年。

- 199 -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1 年第 6 期

田青意外发现了“因不会讲普通话曾被县剧团 曲演唱优良传统,逐步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

退回” 的石占明,推荐其参加全国首届“原生 歌唱发声和训练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民
态”南北民歌擂台赛,并一举摘得“十大民歌歌 族声乐艺术的学科内涵。中国专业民歌演唱作
王”的桂冠。之后,田青又推荐石占明到中央音 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特色鲜明的一个组成部
乐学院介绍自己演唱民歌的经验和方法。同年 分,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需要解
12月,石占明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江山如此 决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比如,民歌演唱中的唱
多娇—新年民族音乐会”,之后,进入二炮文 法选择问题,民歌演唱规范化和个性化相互关
工团,实现从民间歌手向专业民歌演唱家的身 系问题,专业演唱与民间演唱独立审美品格及
份转换。2006年,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 相互借鉴问题,多元审美语境下民歌演唱风格
大奖赛增设了原生态唱法组。
“原生态”民歌演 定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
唱再次受到重视,是声乐界对一段时期以来关 中国民歌演唱艺术及学术思想的日益活跃,另
于民族唱法质疑之声的积极回应,也代表了新 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时期专业民歌演唱艺术在多元审美驱动下的进 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当然,我们也
一步成熟。 有理由相信,上述问题一定会在不断发展中逐
步得到解决。随着民族声乐学科建设的不断完
结    语 善,专业民歌演唱艺术也必将在中国音乐表演
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 艺术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国音乐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方墨涵
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中国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
民歌演唱已成为国内声乐艺术领域成果最多、 术学一般项目“李焕之‘民族学派合唱艺术’理论
影响最大、民众接受度最高的音乐表演形式之 建构与创作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BD051)的
一。这种成就的取得,自然与民族声乐的学科建 阶段成果。
设密不可分。20世纪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家在借 ㉟雪明:《歌声飞“羊”—羊倌歌王石占明的故事》,
鉴美声唱法基础上,吸收中国民歌、曲艺和戏 《民族文学》,2005年,第1期,第13页。

(上接第199页)
视野和世界的眼光看待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漏万、遗珠之憾在所难免,祈请学界同仁与读
这将使我们的音乐文化胸怀更加宽广,中国近现 者诸君谅解。
代音乐史研究的视域也将更加开阔。 责任编辑:方墨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受课题要求和篇幅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所限,本文所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文献限于 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大
2000—2017年,此间学术成果数量之大,内容之 项目“中国专业音乐理论研究与应用未来发展”
丰富,绝非本文有限文字所可详述与评说,挂一 (项目编号:16JJD760001)的阶段成果。

- 20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