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5

最新封面报道|王滨落马

2022年02月11日 08:50

长期经营政商关系圈,浸淫于香港资本市场,八面玲珑,上下其手,终难收场

  文|财新周刊 王端 尉奕阳(发自香港) 吴雨俭 于宁

  中国香港最繁华的商业区铜锣湾,中国太平大厦门口,戴着蓝牙耳机的保安在不停地巡
逻。

  这里曾是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下称“太平集团”)的总部,目前该集团部分部门仍在这里办
公,而集团的新总部位于香港烟火气浓重的港岛东区北角。

  太平集团是中国惟一一家管理总部在境外(即香港)的副部级中管金融企业,在数年前号
称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却面临水落石出的尴尬。在原董事长王滨治下,太平集
团在香港资本市场的“投资”,正是藏污纳垢的重灾区。

  2022年1月8日午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王滨被查的消息。就在前一天的周五,
王滨从中国人寿集团正常下班,周四还出席了集团的党委会。但近期刚见过他的市场人士向财
新形容:“感觉这次王滨精神不佳,整个人都比较蔫儿,和往常神采迥然不同。”

  王滨现年64岁,被查时掌舵中国的保险“航母”中国人寿集团,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在业
内素有低调、八面玲珑、交际广阔之名。在任职中国人寿之前,王滨担任太平集团的“一把
手”六年之久,也是该集团所谓“跨越式发展”的缔造者。然而,自2018年9月从太平集团离任
后,王滨就一直被实名举报。王滨被查的传闻有近两年之久,直至外界开始相信他会从中国人
寿安全退休时,调查却骤然坐实,他成为2022年首位落马的副部级金融中管干部。

  王滨在2021年11月就到了央企“一把手”63岁的退休年龄。对王滨的退任审计原本也在进行
当中,但他想按时退休的申请报告一直未获批准。部分原因是对中央金融机构的巡视还在进行
中:2021年10月12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入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为期两个多月,目前巡
视的反馈意见尚未出炉。还有部分原因是王滨任内推进的中国人寿参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下
称“华融”)重组项目,要到年底才能完成。不无巧合的是,公布王滨被查的时间,也放到华融
完成重组后的1月8日,即华融完成重组、1月5日复牌后的周末。

  围绕王滨因何被查,外界一度有很多猜测。但诸多线索表明,他的问题主要出在任职太平
集团、交行副行长等时期的经历,特别是在太平集团担任“一把手”期间,并聚焦于太平集团在
香港的投资平台太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太平金控”)异常的投资黑洞上。
  从账面上看,近年来太平金控给太平集团带来了数十亿元亏损,而有知情人士透露,实际
造成的损失目前估计有两三百亿元。这一黑洞无法掩盖下去,引发了有关人士对王滨的实名举
报。

  目前,除了宣布王滨因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有关部门尚未通报此案的调查进展。

  财新在采访中获知,王滨涉案金额颇为巨大,家中还被抄出大量金条,但详细案情还需以
日后通报为准。

  财新根据公开信息和大量采访,梳理了太平在香港资本市场多条脉络,发现王滨与“山东
高速系”、景百孚的“嘉年华系”、张伟的“中科创系”,以及袁海波等资本玩家多有交集,而王滨
也与因严重受贿等罪已被判处死刑的华融集团前董事长赖小民等人过从甚密,由此揭开一些中
资金融机构在香港不走正道、翻云覆雨的地下江湖,其本质是利用掌握的金融资源大搞利益输
送、个人得利,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额损失。

“跨越式发展 ”的背后
  2011年10月,太平集团被列为中央管理企业。2012年,太平集团与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
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一起,正式升格为副部级央企,成为20多家副部级金
融央企的成员。

  在金融圈相对低调的王滨,正是得到这次机会,转投保险业,由交通银行副行长升任中国
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连升两级后一举跻身副部级中管干部。

  2018年,王滨更进一步,调任中国保险业“国”字头金字招牌中国人寿出任“一把手”,一大
原因是当时对他在太平集团执掌六年评价正面。这也是他津津乐道的业绩:自2012年至2018
年,前三年在王滨领导下,太平集团实现了“三年再造”的跨越式发展,2014年总保费收入、总
资产、净利润相比三年前均实现翻番,奠定了太平人寿“千亿俱乐部”的地位。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滨的问题也主要发生在太平集团。

  此前已有所暴露的,是王滨在太平集团的用人上存在一些争议,在屡次巡视和审计中均有
披露和处罚。“当年他从交行去了太平保险后,动作比较大。太平保险子公司的‘一把手’被换了
不少。虽然他的外部口碑很好,但实际上太平内部的老保险人对他的印象一般,可谓在用人方
面饱受诟病。”一名寿险业人士告诉财新。

  更要害的问题发生在保险资金运用上。多位业内人士均称,王滨离开太平去国寿不到一
年,就被实名举报指出太平集团的资产质量以及王滨本人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据财新多方了
解,相关问题主要发生在太平金控。太平金控是太平集团在香港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主体,其
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

  香港是太平集团起家的大本营。与其他三家中管保险集团相比,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太
平,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其基于历史发展的各类海外业务——太平集团源自太平保险、中国保
险、民安保险三大品牌,1956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停办国内业务,专营
港澳和海外保险业务,为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服务、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
王滨因何被查,外界一度有很多猜测。但诸多线索表明,他的问题主要出在任职太平集团、交行副行长等时期的经历,特别是
在太平集团担任“一把手”期间,并聚焦于太平在香港的投资平台太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异常的投资黑洞上。图为中国太平保险
集团的总部旧址,目前仍有部分部门在此办公。该大厦以集团名称冠名,地处香港核心商圈铜锣湾。图 / 尉奕阳

  1999年,所有境外国有保险机构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原中国人民保险(集
团)公司将境外业务及相关资产和负债剥离,并组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其所有境外
营业性机构的最终控股公司。该公司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
班子”的管理模式,合称为中保集团。

  2001年,中保集团以太平保险的品牌在境内复业,太平财险、太平寿险、太平养老和太平
资产相继开业。“太平系”在境内的品牌进一步得到延伸,内地逐渐成为其发展的重心,业务规
模获得长足增长,很快远远超过了香港。

  2009年5月,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集团公司,与此同时由太平
集团全资所有的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也更名为太平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太
平资产(香港)”)。

  2011年,王滨任中国太平集团董事长后,除“三年再造”目标外,2013年的另一件大事,是
完成了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将集团持有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未上市资产和负债,注入旗下在
港交所上市的太平控股(00966.HK),其中就包括太平集团的境外综合投资平台——太平金
控,而太平资产(香港)也由此并入。

  在2013年之前,太平集团在内地和香港开展资管业务的主体,分别为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
司(下称“太平资产”)和太平资产(香港)。目前,太平集团拥有前者80%的股份(另外20%
为比利时富杰保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全资拥有后者。

  除太平资产(香港)外,太平金控还下设太平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太平融资有限公
司、中国保险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太平信托有限公司、太平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太平金融期货
(香港)有限公司、Taiping Assets Management(Cayman)SPC等机构,业务范围涵盖证券经
纪、资产管理、企业融资、财富管理、研究咨询、信托、财务等。

  不过,太平集团在历年的财报中并未披露太平金控或是太平资产(香港)的具体业绩。但
受益于内地快速增长的保险资产,太平集团在内地的资管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均远远超过太
平金控在香港的表现。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0年八年间,太平资产和太平资产(香港)营运的资产管理
规模从1881亿港元增长至10604亿港元;其中2017年,两者管理的资产规模为6350亿港元,同
年太平金控披露其管理的资产规模突破千亿港元。

  轰轰烈烈的规模增长运动中,真实的资产质量却被小心地包裹起来。

中国太平借他人之手,斥资百亿买下位于香港北角京华道18号的甲级写字楼,作为集团的新总部。图/尉奕阳

  2014年—2016年,太平集团在财报中取消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单独披露,将其与太平控股本
部、太平电商、太平投资控股、太平金控一道,纳入“其他”项一道统计;2017年—2020年,太
平集团又重新调整口径,将资产管理业务单独立项披露数据。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时间节
点:

  一是在2015年,太平集团的综合财务表现中,“其他”项的净利由盈转亏,从2014年的0.29
亿港元下降至-4.18亿港元。根据财报,这里的“其他”项主要包括中国太平控股本部、资产管
理、太平电商、太平投资控股、太平金控等公司的经营成果以及合并调整。

  二是在2019年、2020年,此时王滨已赴中国人寿任董事长,罗熹接任了太平集团的董事
长,“其他”项的净利开始出现大幅下跌:2019年亏损13.2亿港元、2020年亏损继续扩大至43.9亿
港元,成为拖累业绩的“罪魁祸首”(注:2020年中国太平的经营净利为104.6亿港元、归母净利
为65.5亿港元)。

  根据注释,此时的“其他”项主要包括控股公司、太平金服、太平投资(香港)、太平金控
等公司的经营成果以及合并调整。但太平集团并未披露该项的具体减值情况。

  2021年半年报最新数据显示,太平集团的“其他”项继续亏损12.5亿港元,同期减亏60.4%。

  近日,接近监管的知情人士告诉财新,在王滨离任后发现,太平集团估计实际亏损近300
亿元,这远远超出年报披露的数据。而多年来之所以可以如此“粉饰”报表,是将大量原本应该
以市值反映的不良资产以表外基金等方式藏了起来,并“搞定”了评估师、审计师、托管银行等
相关机构,遂以可调整的估值报告代替了盯市报告,瞒过了监管机关和市场的眼睛。这也是不
少中资金融机构利用现有游戏规则,在香港资本市场常用的腾挪手法。

  此外,太平集团在香港的委托投资也出现经年未解的纠纷。经财新多方核实,自2015年开
始,太平控股曾委托工银国际在香港管理约50亿至60亿港元资金,当时在双方协议里有涉及本
金和收益方面的约定条款,但中英文协议的版本不太一致。后来投资股票出现巨亏,亏损逾
30%,发现资产组合中绝大部分标的都是“垃圾股”,有些公司甚至现已退市或正被清盘,操盘
的基金经理也被怀疑存在不当行为。因结论不明,相关人士至今一直未能获准离开工银。针对
协议条款及双方责任,太平和工行长期存在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与解决方案,此事暴露出的风
控漏洞在太平和工行内部均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复杂、敏感。莫不是和王滨案相关?”一位市场人士如此问。

  而在王滨任内,太平集团从通过可疑之手在香港购买办公楼的曲折安排,到在资本市场上
与各类“壳王”“壳后”频繁交易,卷入不少问题项目,更令人疑窦丛生。

假张伟之手百亿买楼
  2016年底,香港老牌地产商恒基兆业地产拟出售北角京华道18号全栋商厦。到2017年10
月,项目声称获得多家财团洽购,当中以中资保险机构呼声最高,洽购价近110亿港元。

  当时《香港经济日报》引述消息人士报道,中国太平有兴趣将此作为集团的新总部。但在
2018年1月,恒基兆业地产意外公布,以99.5亿港元的总价将大楼售予繁胜集团。
  交易的意外有二:一是按照当时恒基兆业发言人所说,以总楼面面积32.98万平方呎计,呎
价超过3万港元(约合每平方米楼面价32.5万港元)。而当时区内拥有海景的商厦成交呎价仅约
1.4万港元。即使考虑到因为全栋商厦供应少,业主出售一般会有溢价,这一交易价格也颇昂
贵。

  美联工商铺营运总监兼商业部董事翁鸿祥向财新表示,当年的交易发生在香港写字楼投资
市场高峰期,现在再卖到每呎3万港元的单价比较困难。

  他估算,目前此类楼盘市价最多约为2.2万至2.4万港元/呎,较高峰期回调两至三成;若对
比同样位于北角的嘉华国际中心,它与京华道18号同为甲级商业大厦,但楼龄更长,目前的市
场估价在1.7万至1.8万港元/呎。

  意外之二就是这单交易的对象——“名不见经传”的繁胜集团,而且当时市场上写字楼成交
额达百亿级别的大交易并不多见,繁胜似是凭空冒出做成巨额交易。据财新查阅香港工商资
料,交易发生之时,繁胜集团仅有一位名叫张伟的董事。

  张伟何许人也?他和妻子王涛均是香港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与王滨一样,张伟也
来自黑龙江。

  《证券时报》曾引述张伟的过往言论,他自称16岁当兵,入伍后看到连长书架上的商业书
刊,萌生经商兴趣。26岁退伍后,他携2000元到深圳,从保安做起,白手起家。2004年,张伟
创立中科创集团,进入担保行业,2008年开始布局金融创新领域。而2021年深圳市中级人民法
院的判决书称,张伟利用中科创非法集资149亿元。

  一位认识张伟夫妇的人士称,王涛毕业于山东石油大学,毕业后到深圳经商,非常努力,
赚了些钱,还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他俩认识,是因为王涛委托张伟追债,张伟在台前,但王
涛是主事的,在香港负责投资。因为她能融到钱,很多‘仙股’上市公司的老板都围着她‘卖壳’。
给王涛提供融资的有许多内地大金主,其中就有太平集团。”

  “王涛很能干,香港的中资圈没有不知道她的。”有香港市场人士如此评价。

  张伟是深圳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旗下的中科创资本是深圳一家私募基
金,在香港资本市场异常活跃。中科创资本以“投行+投资”的商业模式,服务于那些想在港股
IPO却乏人问津的公司。
  这类模式在香港亦非孤例,香港本地精品投行尚乘集团(AMTD)也以此谋生。概括而
言,服务商先以投行身份参与企业上市的新股承销,待上市后为这些公司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包括资金托管、股权质押等,服务商还可能将这些企业提供的资金和股权再拿去投融资,周转
资金,将自身管理的资产规模“滚雪球”般扩大。

  此类企业多为中小盘股,其中不乏中国内地的地方性银行。中科创资本曾在中原银行
(01216.HK)、九台农商行(06122.HK)、甘肃银行(02139.HK)、天津银行(01578.HK)
等多家银行担任港股上市的基石投资者,这些IPO与华融、中民投等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譬如九台农商行上市,中国华融的间接子公司Suhang Investment以及中科创资本,就以基石身份
合计认购约9.6亿港元新股,占当时发售股份总额的约31.9%。

  2019年4月,张伟因涉黑被深圳市公安局调查。2021年11月26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
布消息称,该院对张伟等19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二审宣判。该院以组织、领
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强迫交易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诈骗
罪、敲诈勒索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容留他人吸毒罪、行贿罪判处张伟无期徒刑,剥
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罚金1217万元;其余18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
刑2年至25年,并处没收财产或罚金。

  在这一黑社会性质组织中,除张伟外,另有两名中科创的员工亦担任重要角色,其中一人
为中科创的法务。这一组织中,还有一名骨干成员在澳门开设赌厅。“张伟黑白两道通吃,但
他也试图把两边业务划分得比较清楚。”有相关人士告诉财新。

  上述人士说:“张伟在深圳有一辆深港两地牌照的车,接待人非常方便,因此结识了北京
的一些关系,王涛也帮他们理财,但最终有些人的钱拿不回来了。张伟被抓后,王涛在香港待
了一段时间,后来跑到国外。”

  香港北角京华道18号写字楼,正是由张伟先买下,再转售予太平集团旗下的太平信托。当
时这笔百亿元大交易的公布颇令市场“亢奋”,但回头看交易过程不乏蹊跷。

  一个名为“深圳张伟案”的微博账号曾转载题为“王涛口述”的系列文章,提及张伟、王涛夫
妇二人在2018年1月,协助太平信托购买了京华道18号整栋物业,作为太平集团在香港的总
部。

  但是,太平集团作为央企,买总部写字楼为何要让一家民企中科创出面交易?张伟的发家
主要是通过“黑白两道”来做民间借贷生意。他出面花百亿元买楼,是否存在着资金“洗白”的情
况?种种疑问都有待进一步的调查。而太平和中科创都未披露,转让持有大楼的繁胜公司股份
的价格。
  “当时太平集团曾在香港市场公开招标买楼的这笔贷款,作为央企,按揭成数很高。”香港
一名银行高管说,“如果是央企或国企买楼,一般都是报批董事会后,成立项目公司后直接
买,太平集团的这次操作令人感到奇怪。”

  据财新了解,王滨离任后,继任者也曾着手调查买楼一事。

  而张伟在香港资本市场中的足迹,也透露出他与太平集团及一些所谓隐形富豪的合作关
系。

  2019年,经营内地商业地产开发的港股公司嘉年华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自2017年6月起
认购了威廉金融控股旗下4只并购基金,该批基金在2018年已需作投资亏损拨备5.8亿港元,而
威廉金控的大股东正是中科创金控。此外,包括中科创资本等中科创旗下4家公司,亦未偿还
嘉年华9亿港元按金、贷款及利息。

  嘉年华国际的实控人是内地发迹、此后纵横股海的隐形富商景百孚,此人也与王滨、赖小
民有着不浅的交往。“这些人好像一筐螃蟹,互相咬合,互有关联。”一名市场人士形容。

输血景百孚
  王滨执掌太平集团期间,与一些港股资本市场的猎手掮客们屡有往来,明显有迹可循的包
括在内地开发商业地产、在香港手持数家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商人景百孚。

  景百孚1970年出生,现年52岁,原名景源,山东烟台人,早年为IT设备经销商,同时涉猎
房地产。

  2001年,他入股中国首家IT上市公司福建实达集团(600734.SH),成为该公司董事长。
2007年,实达集团因连续亏损,在A股被“披星戴帽”成为有财务和退市风险的ST股。同年,37
岁的景源改名景百孚。

  2010年,景百孚转战香港,数年内迅速入手三只壳股,并将名下科技、地产、餐饮等资产
注入其中。他曾以9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位列2018年“胡润富豪榜”第427位。

  和部分富商一样,景百孚热爱游戏人间,曾被香港媒体拍到和影星刘嘉玲的亲密合照,也
曾被拍到他与另一香港资本市场资深玩家、人称“交际男”的黎亮一起,与一众女星举行盛大的
游艇派对。黎亮2021年初因涉毒在内地被拘留。

  但中国内地的金融市场环境,在2017年后发生巨变:“明天系”肖建华归案、华融赖小民被
查、中民投资不抵债,往日的资本掮客们纷纷倒台,高负债企业陆续爆雷,景百孚也迅速遭遇
债务危机,旗下的北京地产开发公司在2018年9月遭法院查封冻结资产。2019年初,景百孚的
个人财困波及他持有的香港壳股,相关公司股价皆断崖式下跌。

  景百孚控制的三家港股上市平台分别为嘉年华控股(00996.HK)、仁天控股
(00885.HK)和仁天控股的子公司企展控股(01808.HK)。它们“盘子”小、股价低,是港股市
场中典型易被操控炒作的“细价股”。虽然这些公司中有景百孚注入的内地业务,但也只是起到
勉强符合港股监管要求的作用,遵守上市公司必须有持续经营业务的规定。景百孚利用上市平
台,一方面为这些内地业务融资,一方面协助各路有需要人士,在香港资本市场尽施“财技”。

  三家公司中,仁天控股的股价长期只有“1分钱”,市值仅1.1亿港元,更是在一年半前,因
被债权人追债起诉,而遭香港法庭颁令清盘,并停牌至今,公司目前仍处于破产程序中。嘉年
华和企展的股价也长期不足0.1港元/股,市值分别仅约8000万和7000万港元;股价亦不时大幅
起落,甚至出现过大股东股票质押融资爆仓被强平,而导致股价暴跌,其中嘉年华亦正被清
盘。

  有熟悉港股的人士对财新称,景百孚常利用这些上市公司在市场上融资腾挪,例如通过发
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为自己和不同人士提供过桥融资,甚至倒卖壳资源等。“景百孚经常在
中资机构圈里借钱,我觉得风险太大不敢借。”香港一家金融机构的主管说。

  根据上述三家公司的上市公告和港股中央结算系统披露,景百孚和这三家公司,与太平集
团旗下的上市平台——太平控股之间皆有纠缠。

  2015年8月14日,嘉年华国际曾宣布发行合计2亿美元的有抵押可转债,太平控股旗下的太
平信托就出资2500万美元认购。2017年11月14日,企展披露称景百孚和其所持4家离岸公司,
在太平证券(香港)皆设有证券户口。太平信托和太平证券(香港)都是太平金控的子公司,
太平金控是太平控股旗下以资管为主的非保险金融业务平台。

  景百孚原本并未将自己所持港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存放于太平集团,但在2017年7月31日,
企展控股披露他拥有的两家离岸公司Luck Success和Sino Wealthy,向中国保险集团财务有限公
司(下称“中保财务”)寻求股权质押贷款,抵押物正是企展的股票,而提供贷款的这家中保财
务,正是太平金控旗下的香港持牌放债公司。

  这两家离岸实体持有企展总股本约38.72%的股份,并将总股本约27.03%的股份用于抵押融
资。这批股票被存放在景百孚于太平证券(香港)开设的账户中,而景百孚此前存放它们的地
方,是香港“壳后”朱李月华旗下的金利丰证券。

  太平控股和景百孚的关系,并不仅限于输血融资。2017年11月,企展曾宣布有意收购“太
平证券(香港)有限公司”50%的股权,该券商是太平金控的全资子公司。

  这笔交易原定作价近2.3亿港元,但太平控股方面并不会收到现金回报,而是反过来参与企
展的定增并认购其可转债。根据当时披露的交易方案,企展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分为两部分:一
是向太平证券(香港)定向增发近1.31亿股新股,股份价值近1.44亿港元;二是通过向太平证
券(香港)发行可转债,抵付近8600万港元的剩余价值,这笔可转债可兑换企展约7818万股股
份。

  若两部分交易都完成,将形成企展持股太平证券(香港)50%、太平证券(香港)持股企
展19.90%的交叉持股局面;假设可转债被完全行使转化成股份,则太平证券(香港)对企展持
股量将增至28.41%。

  企展为何要收购太平证券(香港)的股份,而且只收购50%,并未构成控股?太平证券
(香港)又为何要持有企展的股权,有何价值?

  太平证券(香港)并非一家实力雄厚的券商,其本身只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证券交易
牌照”(一号牌),属于单一经纪业务,没有增值服务。根据企展当时的交易公告,该券商的
收入、税后利润和净资产,分别约为6322万、2389万和3.83亿港元,体量有限,服务的主要大
客户也不乏问题企业。

  翻查港股中央结算系统,以2017年11月14日企展宣布收购计划之日为例,太平证券(香
港)当时持仓第二大和第三大的公司,分别为光汇石油(2017年10月起停牌,2020年破产)和
中滔环保(2016年被沽空机构质疑财务造假,2021年被清盘),比例各自为21.74%和15.83%;
而第一大仓位,就是接近四成的企展控股。

  另据太平控股官方网站介绍,太平证券(香港)的前身为新世纪证券有限公司,是1980年
受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委托创建,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券商,是首家入驻香港市场的中资券商,
当时的注册资本为10亿港元,此后两度更名,直到2009年后期才启用现名。
2021年10月12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入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为期两个多月,目前巡视的反馈意见尚未出炉。2022年1月8
日午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王滨被查的消息。

  企展同样是一家主营业务规模有限的公司,明面上维持其合规上市地位的持续经营业务是
软件供应服务,为公司贡献绝大部分收益,但业绩乏善可陈。收购太平证券(香港)前,2017
年上半年,企展收入仅1.3亿港元,归属主要股东净亏损6167.6万港元,单位价值每股亏损0.12
港元,公司当时总资产仅约4.1亿港元,其中流动资产高达3.3亿港元,几乎全为应收账款、抵
押存款、现金等可短期快速变现的现金类资产;非流动资产也主要为少量厂房等。

  企展在2017年的上市公司公告中称,收购太平证券(香港)是为了把握香港证券市场的发
展潜力,并与其原本软件服务产生协同效应,拓展金融科技业务。但设计如此迂回的非现金交
易结构,构成双方互相持股,究竟哪方得益?企展所谓的业务展望又是否可靠?

  香港壳股市场常用“干净”来形容企展这样旧业务简单、易变卖处置,且市值体量小的上市
公司。

  “主要想法是怎么盘活太平证券这部分业务,当时上面都在讲各个牌照资源要用好,太平
证券当年没什么业务,想通过借壳上市把这块业务做起来。”一位接近太平集团的人士向财新
说。一名曾接近太平控股的人士称,王滨当年还曾有意推动太平金控上市。

  “每一次买卖壳,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一名熟悉香港壳股市场的人士称。

  上述人士称,企展和太平证券(香港)的交易模式,是典型的“配股加发行可转债”模式,
多见于港股壳交易,它有可能在技术层面上避开强制收购或披露等要求,但能否成功的关键还
是在于能否通过监管审查。

  “如果是小公司一下子收购大体量的公司,一定会立刻被监管盯上,所以有些买家会细水
长流,一点一点收购,通过配股或发可转债,慢慢增加买主在壳里的持股。”一名熟悉香港企
业融资的人士解释。

  然而,这笔交易最终未能成行。太平证券(香港)的股权交易计划宣布于2017年11月,王
滨则在2018年9月从太平转任中国人寿。这单交易拖沓一年半有余,在2019年7月正式宣告以失
败终止。

  王滨为何要令一家金融央企与景百孚这样的资本玩家合作?一位金融圈人士对财新形
容:“王滨找的合作对象,要么是能帮他个人赚钱的,要么是能让他升官的,或是能帮他自保
的。正常的好公司或许一条也做不到。”

与 “妖股 ”共舞
  2018年4月赖小民案发,曾令内地市场得以窥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香港的运作乱局和风
控崩坏,例如以过桥贷款、股权或债权认购等不同方式向各类问题公司提供融资,关系人
在“垃圾股”的狂欢里分赃。“太平系”也蹚了这摊“浑水”,与其有关联的“妖股”“壳股”不在少数。

  “这就是香港的一类金融生态。‘国’字头公司那么多,资金来得容易,而市场优质投资标的
有限,要生存还得有个人玩猫腻的空间,就会选择和这类公司往来。但这种关系是以风险投资
的名义,还是以友商互助的名义,很难一概而论。”一名曾代理香港壳股运作的业者对财新
说。

  翻查过往记录,“太平系”作为投资方输血的其他可疑公司,较为典型的案例之一是港股代
码为“412”的上市公司,它现名中国山东高速金融集团(下称“山高金融”),是山东大型省属国
企山东高速集团在香港的金融业务平台。这家上市公司30年来多次易主,且5度更名,20余年
来更是在港股坊间一直有“妖股”之称,大比例合股与供股等影响股票价值和有损投资者利益
的“财技”不断。

  在王滨执掌太平控股时期的“412”,就经历了5年内3度更名易主,从“汉基控股”改为“中国
新金融”,再改为现名“山高金融”。历史资料显示,太平与“412”的公开关联披露于“中国新金
融”时期。2015年10月13日,太平控股旗下太平信托认购了该公司50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
2016年4月,太平和中国石化合资的太平石化金融租赁,又与中国新金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保险和融资租赁等领域达成优先合作关系。

  虽然5000万港元对于当时资产规模逾4000亿港元的太平集团微不足道,但这笔资金到底是
太平信托自己的投资,还是作为他人资金的代持方,尚不明朗。

  若对这笔投资稍加细看,亦不难发现疑点。太平信托当时的认购价为0.68港元/股,较中国
新金融宣布认购前10个交易日的均价略微溢价0.7%。虽然看似是以市价认购,但中国新金融当
时的股价却有虚高之嫌。

  以每股有形净资产(NTA)作为参考,该指标常被用于初步评估上市公司股价的合理价
值。根据“中国新金融”披露计算,公司截至2015年9月30日时的NTA约为0.057港元/股,对比之
下,太平信托是以近11倍的溢价认购。

  市场亦会用市净率(P/B)来估值这类业绩受无形资产影响较大的金融投资公司。当时中
国新金融的每股净亏损为0.0209港元,每股净资产仅约0.136港元,但太平信托的认购价为0.68
港元/股,市净率估值高达近5倍,相当于用5倍的溢价去购买亏损的资产,同期港股较大型和主
流的本地金融投资租赁公司,市净率通常约为1倍甚至更低。

  倘若再深究中国新金融这家公司的背景,不难发现其背后有香港“壳王”、中南证券创办人
庄友坚的身影。他曾将这只“壳股”卖给福建侨商邱伟铭家族,并引入曾任光大银行副行长、海
航资本控股副董事长,以及在中国人民银行锦州分行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任管理职位的吉可
为,出任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

  吉可为入主后,将其私人持有的一家金融租赁公司注入壳中。而根据中国新金融当时的披
露,公司通过太平信托认购可转债所得的款项,正是用于吉可为这家私人金融租赁公司的增资
扩股和营运资金。

  除中国新金融外,太平信托还曾在2015年7月,认购了中国智慧能源(01004.HK)发行的
2000万美元可转债,该公司从事证券投资、皮草交易和采矿等业务,这笔交易发生在认购中国
新金融可转债3个月前。

  中国智慧能源也是庄友坚旗下“中南系”的壳股之一,其股东也包括中国新金融,以及曾帮
助央企中电投集团在港借壳上市的内地资本猎手黎亮。

  这笔可转债的认购兑换价为1.0891港元/股,较当时中国智慧能源的股价折让约一成。但若
以上述两种估值方式评估这笔投资,同样可发现太平信托是高溢价认购。该公司当时每股净亏
损0.0047港元,NTA仅约0.0107港元/股,可转债兑换价的市净率估值却高达9倍。
  不无巧合的是,山东高速与中国智慧能源还有联系,山东高速集团原董事长孙亮曾任中国
智慧能源的董事局主席。

  1958年5月出生的孙亮是山东烟台人,2018年6月24日上午他还在济南参加央企助力山东新
旧动能转换的座谈会,下午山东省委组织部就发布山东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其中有一条是,现
任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邹庆忠,拟任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正式的交接
在2018年7月4日完成,在山东高速当了近十年“一把手”的孙亮就此退了下来。

  一位接近山东高速的人士称:“尽管孙亮是刚过了60岁生日,属于到点退休,但是任免来
得很突然。据称是与山东高速给恒大地产贷款太集中有关。2017年恒大引入战略投资者,山东
高速豪掷230亿元,成为中国恒大(03333.HK)第二大股东,同时它还给恒大提供了其他融
资,总计数百亿元。”

  也正是在孙亮主政下,山东高速从2016年9月就开始入股港股壳公司“412”,即中国新金
融,并在2017年末实现控制,将其更名为“山东高速金融集团”。

  山高金融的一大热衷业务,就是投资高息债券并为高杠杆房企提供融资。一家上市房企老
总称:“山高给很多房企贷款,利息一般在12%—15%。”

  据香港金融圈人士称:“卖壳给山东高速的原中国新金融老板邱伟铭,曾经帮恒大融了很
多钱,作为中介费,许家印给了他一套香港价值数亿元的豪宅。”

  2017年8月16日晚间,中国智慧能源发布公告,宣布孙亮获任董事会主席,当时59岁的孙
亮还在担任山东高速董事长。中国智慧能源的股价从2017年底开始大涨,2018年5月1日涨至最
高价1.4港元,此后持续下跌,如今只有0.04港元。

  除上述案例外,“太平系”在二级市场颇多投资亏损严重。譬如2017年3月2日,太平控股下
的太平金控以约1.3港元/股的价格,斥资约2.08亿港元于场外认购了先丰服务集团
(00500.HK)约1.6亿股股份,较该公司当日1.02港元/股收盘价溢价逾27%。

  先丰服务是一家全球安保、物流和保险公司,创办人为美国知名私人安保公司黑水
(Blackwater)的创办人Erik Prince。太平目前仍未减持,但先丰的股价已较当时市价跌逾
31%,较太平的认购价跌逾46%。
  2017年11月20日,民营企业保利协鑫(03800.HK)旗下的协鑫新能源(00451.HK)亦宣
布,获得太平金控斥资80亿港元,认购公司的可转债和定增新股,可转债的价格未予披露,新
股认购价经计算约为0.522港元/股。以80亿港元及不超过30%占股来计算,代表太平金控对协
鑫新能源的估值超过230亿港元,但公司宣布获投资之日的市值仅为116亿港元,意味着太平金
控给予协鑫新能源的预期估值溢价1倍。

  但到王滨在2018年9月离开太平时,协鑫新能源的股价在约一年内已下跌46%;若按当前
最新股价计算,则已跌逾67%,公司还一度因流动性紧张而导致债务重组。而所谓的保利协
鑫,现与央企保利集团并无关系。香港市场有不少此类和知名大企业故意撞名的机构,目的正
是以此借光,迷惑市场。

藕断丝连袁海波
  王滨落马亦牵连他人。华谊腾讯娱乐有限公司(00419.HK,下称“华谊腾讯娱乐”)执行董
事兼首席执行官袁海波,在2022年1月8日前后突然失联。

  “本来约好了吃饭都没现身。”两位与袁打过交道的人向财新透露,“袁与王有过资金往来,
听说是借过钱给王滨的亲属,因此被叫去问话。”

  2022年1月19日,财新向华谊腾讯娱乐位于香港金钟的办公室查询,只有一名会计出面回
应称对此不知情。1月21日,公司通过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仅强调,“当天,可与袁先生取得联
系”。

  “袁是在北京被叫走的。”上述与袁有过接触的人士说,“出事前他有预感,还和别人说过要
有事了。”

  公开资料显示,华谊腾讯娱乐主营电影、电视剧等内容投资及制作、对国际娱乐公司进行
并购和资源整合,以及健康管理服务。公司主要股东为华谊兄弟(300027.SZ)及腾讯
(00700.HK)。华谊兄弟原本想以此作为国际化的发展平台,但于2021年初基本上已经退出。
  据华谊腾讯娱乐年报,截至2020年底,华谊兄弟持股18.17%,袁海波持股17.76%,腾讯持
股15.68%。香港资本运作高手、另一位“壳王”高振顺亦为主要股东之一,持股9.35%。

  港交所股权披露平台显示,华谊兄弟2021年已经减持套现到持股5%,而港股上市规则
下,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时无须强制披露。

  现年59岁的袁海波,除了挂帅华谊腾讯娱乐,还是地产投资管理公司民生国际
(00938.HK)的独立非执行董事。2005年,袁海波曾被北大青鸟集团聘为高级副总裁,主要分
工管理下属房地产、文化传媒等产业。在圈内,他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北湖9号高尔夫会
所的老板。

王滨被查时掌舵中国人寿集团,在业内素有低调、八面玲珑、交际广阔之名。之前王滨担任太平集团的“一把手”六年之久,也
是该集团所谓 “跨越式发展”的缔造者。然而,自2018年9月,王滨从太平集团离任后就一直被实名举报。

  北湖9号坐落在北京朝阳区来广营,官网介绍自称是北京五环内惟一一家集餐饮、社交、
高尔夫、休闲功能于一体的顶级多功能商务区,其高尔夫会所被称为“世界上最奢华”的会所之
一,每位会员都配有两名球童和私人助理,会所内还设有专门针对高尔夫运动理疗的水疗中
心,并拥有全亚洲惟一由英国职业高尔夫球员协会(PGA)认证的高尔夫学院。

  华谊腾讯娱乐虽然“名头”大,但同样被市场看作是一家“壳”公司,曾经在资本大佬间多次
流转。2005年,阿里影业原主席董平将其创立的公司保利华亿50%的股权,注入高振顺持有的
友利控股(00419.HK),实现借壳上市,该公司随后改名为“华亿新媒体”。2007年11月,中国
互联网通信领域早期的企业家田溯宁,通过旗下中国宽带产业基金将其收购,随后公司改名
为“华亿传媒”。

  “当时,该公司拥有旅游卫视的独家广告经营权,我们认为电信业会走下坡路,所以投向
影视传媒。”一位接近宽带资本的人士称,“2009年,还拉过李泽楷、李东生等入伙投资。但是
股价表现不太好,这两家后来都卖掉了。”宽带资本亦为田溯宁创办的科技行业私募股权投资
基金。

  2010年,袁海波接手该公司,2012年底更名为“中国9号健康”,称将重心从传媒业转至安
老、医疗及健康业务。

  2014年3月,中国9号健康与太平人寿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太平人寿的保险产品客户提供健
康管理平台,如果平台符合太平人寿的要求,到2014年底,太平人寿将用该平台为1000万客户
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其中至少5%是使用收费服务的客户。也就是说,中国9号健康可能在年内
收获50万健康管理的付费客户。

  但是,健康管理付费殊为不易,袁海波又将目光转向影视投资,第一步是先把北湖9号从
上市公司剥离。2015年5月18日,停牌逾五个月的中国9号健康复牌,拟以16.5亿港元出售北湖9
号俱乐部及其毗邻土地的发展及经营权予永恒策略(00764.HK),然后再从永恒策略租用,前
5年的租赁费为90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袁海波先售后租,换回了一大笔现金。当日,中
国9号健康股票大涨88%。

  2015年12月,中国9号健康配售新股,华谊兄弟、腾讯、云锋基金三巨头,连同另外3家投
资控股公司合计出资5.47亿港元,认购合共68.38亿股公司股份,占扩大后股本的50.65%,当时
的配股价仅为每股0.08港元。华谊兄弟、腾讯、云锋基金分别持有18.17%、15.68%以及5.12%
的股权。2016年4月,中国9号健康更名为华谊腾讯娱乐。

  袁海波如何能把这真正的三巨头“整合”在一起?他的操作被市场人士称为“高人之作”。
2019年7月,袁海波的自愿披露显示,他持有公司15.67%的股份。
  2020年底,华谊股份开始退出并套现,华谊兄弟上市三年来(2018年—2020年)总计亏损
61亿元,急于获取投资收益。2021年1月的文件显示,华谊以每股0.11港元均价,总共减持了
17.78亿股,套现近2亿港元,已将股份减持到5%,此后减持无需强制申报。
  2021年3月16日,华谊腾讯娱乐发布公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辞任华谊腾讯娱乐董事
会主席、执行董事职务,由袁海波暂代公司主席职责。这或许也标志着王中军的正式退出和完
成全部套现。

  回顾华谊腾讯娱乐的股价走势,在2015年底被各巨头入股前,股价曾被多次炒高,一度高
见每股1.86港元左右,这也是公司股价风光的一年,但入股之后几乎一路下跌。截至2022年1月
26日,华谊腾讯娱乐股价收报0.177港元/股。
  除了华谊腾讯娱乐,袁海波还曾是另外两家名不见经传的香港上市公司超人智能
(08176.HK)以及信恳智能(01967.HK)的主要股东。

  2018年5月,袁海波曾以7.5港元/股,增持超人智能4500万股,持股约占9.45%。但仅在同
年9月,就以7港元/股减持了3000万股,并减持到需要披露线以下。这家公司“玩者众多”,亦见
到了高振顺和华融身影。

  2017年,华融入股该公司,一度最高曾持有该公司24.8%的股份,入股价格曾高到平均每
股超过13港元,截至2022年1月26日,该公司每股0.39港元。赖小民于2018年4月被中央纪委通
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同年10月被“双开”。袁海波的增减持时间点,也引发联想。

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王滨生于1958年11月,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后在西南财经大学和南开大
学分别取得在职硕士、博士学位。他早年先后在黑龙江省商业厅、体改委员会工作,后任黑龙
江省政府办公厅副科长,并做过副省长秘书。

  一位王滨的哈尔滨老乡说:“老领导退下来后,把王滨推荐到当地人民银行,由此进入金
融口。”

  1990年9月,王滨任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办公室副主任;很快调至北京,担任中国人
民银行办公厅秘书处正处级秘书、处长。

  王滨在央行只待了两年半,1993年12月参与筹备组建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历任筹备组办公室负责人、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江西分行副行长、江西分行行长。

  在农发行待了六年后,2000年1月,王滨转至交行,在交行的12年不是在上海总部,而是
主要在北京。他先是担任交行北京分行副行长,2002年到天津分行担任行长,2002年底即回到
交行北京分行担任行长。2005年5月,王滨升任交行副行长,同时兼任北京管理部总裁,仍在
北京。

  在此阶段,他与此前被查的中信银行前行长孙德顺在交行北京分行共事,也与被查的交行
前董事长胡怀邦共事,共同编织在京城的关系网,为下一步的晋升铺好了路。

  2011年10月,太平集团被列为中央管理企业,隔年3月16日正式升格为副部级央企。

  机会到来,王滨从银行业转投保险业。2012年3月,王滨由交通银行副行长升任太平保险
集团“一把手”,一举跻身副部级中管干部。“几乎等于连升两级。当然,太平相对体量小,他这
样升,当时也说得过去。”一位接近王滨的人评价说。其时,担任保监会主席的是项俊波。

  “王滨是典型的金融政工干部,特别善于‘活动’,也精于‘活动’,这可从他的履历窥见一
斑。”一名接近王滨的人士说,“王滨一心想向上走,仕途上很有追求。”

  调任太平以后,王滨长期在香港工作,由此建立了新的朋友圈。“王滨的朋友圈非常杂,
因为他是靠着自己逐步建立关系往上爬的,非常用心地在经营这些关系。”不过,与王滨有接
触的多位人士也指出,“比起举止张扬的赖小民,王滨要更低调、谨慎和克制一些,管理经验
上也要显得专业一些。”

  同为金融圈中人,王滨和赖小民建立了互惠互利式的交往。比如赖小民的亲属安排在太平
和之后的中国人寿工作;而王滨的弟弟王强在华融“两进两出”。

  一位华融前高管称,王强2009年9月加入华融,曾任中国华融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后到
香港担任华融国际的总经理,但与时任董事长关系不好后离开。“之后出去混了一两年,2016
年后回到华融金控当副总、总裁,又到了华融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任总经理。在赖小民案发
后,原本不能轻易离开,是在王滨的协调下,王强得以顺利脱身。”

  再及资本市场,“王滨认识的人太多了,什么饭局都敢去,什么三教九流的人都敢接触。
作为香港为数不多的中管干部,我们常开玩笑,你真是深入群众啊。”一位香港金融人士说。

  在香港工作期间,有太平集团的人士称,王滨常常上半天班,下午就不见踪影。据称,他
与一些知名的港澳赌场人士也颇为熟稔。

  如前所述案例,王滨与香港市场常见的资本玩家都建立了或深或浅的联系。

  “这些大鳄‘十处打锣九处在’,什么案子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原因在于,为了腐败而搭
建了复杂的长链条产品,这些人就相当于腐败产品的供应商,一旦打造好平台,就可以流水线
式跑业务。”一名市场人士观察说。

  2018年9月,王滨再进一步,从太平集团调任最大、最强的保险集团中国人寿集团“一把
手”。一位金融界资深人士称:“我们都以为他要退休了,没想到能去中国人寿,又干了三年。”

  “可见他的背景有多深厚,这与他多年来深耕的‘朋友圈’不无关系。”一名与王滨打过交道
的人说。

  在中国人寿工作期间,王滨一般上午10点多到办公室。初来时,他尚有“再造人寿”的雄
心,但很快随着太平集团的旧账被翻出,王滨也变得尤为低调谨慎,除了在中国人寿大力推动
第三大投资平台国寿投资,并未再提重塑中国人寿的计划,反而使得中国人寿的运作相对平
稳。

  值得注意的是,据多位相关人士透露,当太平集团继任董事长罗熹被调往人保集团任董事
长,原总经理王思东继任太平集团董事长之后,组织上曾请中国人寿推荐干部,王滨就力荐了
自己在交行时期的老部下、时任国寿副总裁的尹兆君。2020年12月,尹兆君出任太平集团的总
经理。

  “王滨的作风比较跋扈,有很多整人和控人的手段,上任后调整了很多干部。”一名国寿人
士说。

  在用人问题上,国寿集团有高层领导对王滨也多有批评,甚至在系统大会上不乏公开相
怼,这在国寿内部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

  而王滨的种种运作,看似一时得计,实际都违反了党纪与规矩,也为其最后落马埋下了伏
笔。

  武晓蒙、周文敏、王婧对此文亦有贡献

版面编辑:刘潇
社论|妇女权益的底线是免于恐惧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期待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有助于清除歧视和侵害的土壤,为女性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自2021年12月24日到2022年1月22日,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85221人参与,意见多达423719条,是同时
期征求意见的公司法(修订草案)参与人数的100多倍。图/人民视觉

  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引发广泛关注。自2021年12月24日到2022年1月22日,妇女权益保障
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85221人参与,意见多达423719条,是同时期征求意见的公司
法(修订草案)参与人数的100多倍。如此热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
薄弱。现实确实严峻。江苏徐州八孩母亲被拴铁链事件令人悲愤,她被拐卖的惨史和受虐待的
遭遇,击穿了人类良知的底线,令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感到羞耻。

  妇女权益保障不是一时兴起的话题。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已届3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中
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亿万妇女意气风发地建功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然而,不
容否认,妇女权益被侵犯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社会中有形无形的歧视,如同一座座高山般的壁
垒,将众多女性挡在机会之外。积极争取自身做什么的权利,是妇女权益保障的一个方面,更
重要的还在于女性要拥有不做什么的自由,须有免于恐惧的保障,人身安全无虞。保障妇女合
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要令女性免于恐惧。妇女权益保障的立法诚然重要,更重要
的是实施效果。我们期待修订后的这部法律有助于清除歧视和侵害的土壤,为女性全面发展创
造必要条件。

  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共九章六十一条,修订草案修改四十八条、保留十二条、删除一条,
新增二十四条,修改后共九章八十六条,力度颇大。修订草案回应了就业性别歧视、性骚扰等
痛点、难点问题,给予细化保护规定,并进一步强化了制度刚性。不过,也应看到,无论是人
格权益,还是财产权益,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纸面的法条成为深入人心的律令,还有漫
长的路。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
不育妇女;禁止拐卖、绑架妇女;禁止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但是,这些规定显然并未形
成强有力的外在约束,遑论入心入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浓厚的重男轻女观念,摧残行为代代相因。在当代中国,女性境
遇虽有显著改善,但是,那些限制妇女权益保障的桎梏并未根除。拐卖妇女曾经泛滥,有的大
案涉及几百人;家暴乃至闹出人命的事件屡见不鲜;性骚扰几乎无处不在;在职场上,对女性
的歧视性认知或者物化观念可谓根深蒂固。

  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制定政策,最终都要靠纠正针对妇女的腐朽理念。当前,部分女性
积极争取权益,并公开表达诉求,一些人看不惯,有人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有人则抓住个别
偏激言行,认为女性权益保护是搞特殊化,对男性构成反向歧视。这实在是言过其实了,无视
广大妇女权益的真实状况。妇女权益保障不是过头了,而是远远不够,这是全社会不得不直面
的现实。

  独木难支。妇女权益保障法是全面保护妇女各项合法权益的基本法,要真正将各项权益落
实到位,还有赖于其他法律法规的合力支撑。诸如劳动法对妇女劳动权益的细化,再比如近期
讨论较多的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罪的刑罚要不要提高。保障妇女权益的精神应该贯穿于所有相
关法律之中,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即便表面上的一视同仁,实际上也可能导致男女不平等。
比如,法律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然而,如果缺乏具体的细化举措,这一合
理规定难以落地,尤其是在农村。

  保护妇女权益,离不开全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以妇女生育为例,在鼓励生育的大背景下,
女性的工作压力自然增加。当前急务不应止于鼓励,还要从国家层面给予多层次的必要支持,
以免将女性生育的压力落到企业和个人肩上,结果就是妇女在企业中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必将面对种种更加森严的壁垒。格外值得关注的残障女和智障女特殊群体,要防止她们沦为生
育工具的惨剧。解决特殊群体的问题,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有关团体和组织等认真履职,也需
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强化问责也是妇女权益保障的应有之义。一些地方干部根本不把保障妇女权益放在眼里,
把家暴等行为仅仅视为家务事,甚至阻挠解救拐卖妇女的执法行为。修订草案明确,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未及时制止或者未给予受害妇女必要帮
助,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受到处分。对失职行为的公正公开的处罚和问责,是妇女权益保护最
好的晴雨表,下一步应当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法律即为《婚姻法》。借助强大的行政和社会动员能力,中国政
府努力提高妇女地位。然而,由于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保障妇女权益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如今,中国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侵犯妇女权益是与这一崇高
目标背道而驰的。妇女权益保障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真切的反映。徐州八孩铁链女事件
再次表明,保障妇女权益,首先要从她们免于恐惧做起。

  (本文为即将于 2022年 02月 14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 06期 社评 )

版面编辑:刘春辉
【编辑絮语·凌华薇】中资金融机构的香港教训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是主动融入国际资本市场,还是陷入腐败链的利益江湖?

2017年7月29日,北京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金融展上,中国华融展台。时任华融董事长赖小民。2020年8月,因涉案超17亿,华
融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一审被判死刑。图/视觉中国

  本期值班主编 凌华薇

  近些年来,某些“国”字头金融机构背靠国家信用,在境外市场以最高信用等级发债,受命
进入香港,本是为繁荣而来,却抗拒着融入国际资本市场、遵守国际规则如尊重法治、公司治
理清明、真实信息披露、避免个人与机构的利益冲突等基本要求,其个别负责人和江湖中
的“壳王”“壳后”、资本大鳄们厮混在一处,为什么?

  它们和外资往往大有隔膜,因为外资大机构通常有着成熟、严谨的风控机制,与它们各方
面的需求格格不入。另外,无论是赖小民还是王滨之流,本身都并非国际人才,不通英文,还
视供职外资机构的国际化人才为“假洋鬼子”,虽然偶尔也会一掷千金挖一两个来装点门面,却
与这种只遵国际规则、不通所谓体制内“游戏规则”的国际人才缺乏共同语言,无法有效交流。

  而江湖中人却不一样。他们深谙权力的价值,非常懂得内地干部的含金量,对后者曲意逢
迎自不在话下;他们多是从内地过去的隐形富豪,懂得怎样浸入式体验港岛的纸醉金迷。于
是,在中国A股市场绝不敢公然出现在垃圾股股东名单里的这些金融央企,其个别负责人到了
香港后,迅速放飞自我,成了资本玩家的座上宾,花天酒地中难以自拔,投资业务则不断卷入
买壳、炒作小票甚至妖股、一地鸡毛的丑闻。

  简单而言,这些内地国有金主,变成了香港资本市场底层江湖的“冤大头”,绝非偶然,也
不能简单用“被围猎”来形容,而是他们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内在驱动力,双方可谓一拍即合。正
如本期杂志封面报道所言,这个江湖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的非主流部分作为工具,为腐败分子们
提供了一整套洗钱与利益瓜分的流水线。不受制约的权力与不遵守法制的资本相结合而迸发的
严重腐败,这是市场经济最坏的一种版本。

  目前对这类金融机构存在监管真空。香港监管部门对此类现象高度观察已久,腹诽颇多,
但对于这些身份特殊的金融央企,却总感觉似乎投鼠忌器、无从下手。包括四大在内的外部审
计师,往往也受到种种掣肘而无法施展。而对内地监管机关而言,香港业务和机构行为本不在
其监管范围之内。内地有关部门近年来想针对中资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和真实价值的摸底统计,
几次都不了了之。这些机构利用表外资产藏污纳垢、弄虚作假,冰冻三尺已非一日之寒。

  老一代中资金融机构如中银香港,做到了香港银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未爆出过如此丑闻。
但近年来新进者类似华融赖小民和太平王滨的做法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能不引发重视。无论
是赖小民还是王滨,最后风险暴露、被彻查,基本是靠体制内的结构性力量得以修正,有很大
的偶然性,但从制度层面的反思还远远不够。中资金融机构需要洁身自好,应该主动遵守而非
破坏香港资本市场规则,建立严格的风控制度,尤其是有效的“一把手”监督机制,是第一步。

凌华薇

版面编辑:刘春辉
最新财新周刊|金融数字化转型行至深处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最新的监管指引强调风险防范、金融科技治理和伦理建设,重在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
题,促进金融与科技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更深度融合

随着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入,数字鸿沟、隐私侵犯、技术排斥、算法歧视等科技伦理问题逐渐引起监管部门关注。图/视觉中国

  文|财新周刊 刘冉

  岁末年初,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密集发文,聚焦金融科技发展和银行业保
险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未来几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2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下称《2022年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金融科技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这是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二份阶段性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
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下称《2019年规划》),首次从央行层面对中
国金融科技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参见本刊
2019年第42期《详解金融科技顶层设计》)。《2022年规划》进一步提出,要推动中国金融科
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

  “央行及时编制第二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并在2022年伊始公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光大科技创新总监兼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金融科技50人论坛”青年学者王硕告诉财新,第一阶
段的规划明确了金融科技的基本定义,肯定了金融科技的积极意义,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金融
科技“四梁八柱”,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上述目标已基本实现,金融科技正在成为驱动金融变革
的重要引擎;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阶段规划重在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推动
金融科技健全治理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金融与科技更深度融合。

  2022年1月中下旬,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
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
具体包括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
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在此之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已于2021年12月29日公布《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
首次以行业共识的方式发布保险科技领域中长期专项规划。银保监会于2021年12月30日公
布《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下称《外包监管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
构将外包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这些文件出台的共同背景是,进入“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浪潮已势不可挡,数据成为新
的生产要素,亟待加快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为探
索“第二发展曲线”已经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多有突破,但无序扩张竞争亦带来风险隐患。可以
说,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已行至深处,亟待进一步的监管指引。

  与《2019年规划》相比,着眼于未来四年的《2022年规划》和《指导意见》更强调风险防
范、金融科技治理和伦理建设。据财新统计,《2022年规划》中“伦理”出现17次,“科技治
理”出现8次,而这两个词在《2019年规划》中分别仅出现2次和0次;在《指导意见》中,“数据
治理”一词出现13次。

  《2022年规划》还提到多项此前未曾提及的技术。例如,区块链、场景感知、增强现实
(AR)、联合建模、图计算、数据可视化、匿踪查询、去标记化、量子技术等。

  当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监管规制。对此,2022年2月8日公布了
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
出,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其中,在稳步推进金融科技
标准建设方面,包括加强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标准研制
和有效应用,深入实施金融科技发展指标评价标准,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标准体系建设
等。

全面数字化转型挑战
  近几年,在自身发展需求和互联网金融的“夹击”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
赛道,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催化了银行保险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
(参见本刊2021年第10期《银行数字化起跑》)。

  但正如《2022年规划》所言,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容忽视:数字化浪潮下
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区域间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大型
互联网平台公司向金融领域无序扩张造成竞争失衡,大小金融机构间数字化发展“马太效应”尚
待消除,技术应用百花齐放而关键核心技术急需突破。

  《2022年规划》的六大发展目标之首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深化”;《指导意见》更是明
确要求全面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这意味着,所有金融机构都要数字化转型,且覆盖
金融机构内部各业务条线和前中后台。

  大型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起步更早、更有实力加大投入。不过一位大型金融机构的
战略负责人表示,大型机构在转型中亦面临一些困境,一是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在建设与数字
化转型相适配的敏捷、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上面临较大挑战;二是大型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
方面投入巨大,建了很多系统,但也形成了竖井式的“数字烟囱”,如何打破数据孤岛、把“数字
烟囱”和业务相结合,是一道难题;三是大型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多、体量大,其整体的顶层规
划设计难度要远远高于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平衡好存量和增量、当前和未来,也是挑战。

  与大型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更大。王硕认为,相较大型银行、险企已在多
维度开展科技赋能,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地方银行,处于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转型的初期,
还在单一维度争取突破。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向财新坦言,部分西北、东北地区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目前还在业
务系统信息化的过程中。

  多位中小银行负责人告诉财新,数字化转型须跨越业务、运营、中后台等不同条线开展顶
层设计,建立支持数字化变革的组织架构。例如,在公司层面设立金融科技发展委员会,建立
主导金融科技发展及应用的部门或团队,构建项目主导的敏捷组织,支持内部团队孵化裂变;
在各层面形成鼓励创新的制度。

  “说到底,银行想要推进数字化转型,还是需要‘一把手’推动,才能打破各个部门的壁垒。
”一位东南省份中小银行行长说。
  “很多中小银行都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但数字化转型不是出台一个文件就能实现
的,关键是要看怎么落地,涉及全行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规划、人才招聘、资源整合等。
”王硕表示。
  相较于资金、技术、场景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人才不足才是中小银行转型金融科技的
最大掣肘,“引不来、留不住”是很多中小银行尤其是东北、西部等地中小银行面临的尴尬现
状。

  “即便是大型机构,想要找到具有全局视野和丰富经验、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高水平复合
型人才,也非常难。”前述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负责人表示。

  《指导意见》提出,将数字化转型情况纳入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评分。对此,
多位银行科技部人士解释,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细分指标一直都在“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
评级评分”的范畴内,只不过目前尚未单独归纳为“数字化转型情况”一项,未来可能会有更详细
的整合。

发力点:产业数字金融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最初是从零售领域开始的,目前数字化程度已经较高,接下来的发力
重点将更多转向对公领域,即《指导意见》提出的“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打造数字化的
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推进
企业客户业务线上化。

  金融机构面向产业客群建立开放平台,利用科技手段推动金融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
合,把金融服务内嵌其中,是目前监管部门鼓励的方向。

  王硕认为,在新的监管前瞻性引领下,“金融+科技+产业”将继续协同,促进全产业链协同
发展的金融产业互联网将迎来大发展。

  产业数字金融尤被寄望破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2022年规划》提出,发挥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的“雷达作用”,捕捉小微企业更深层次融资需求,综合利用企业经营、政务、金
融等各类数据全面评估小微企业状况,提供与企业生产经营场景相适配的精细化、定制化数字
信贷产品。

  王硕进一步解释,银行对公业务中,“发票贷”“税金贷”等小微贷款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和标
准化;供应链金融中的一部分上游业务,如供货商贷款也已标准化;但大部分小微企业贷款要
实现标准化还有很大难度,比如针对旅游行业和钢铁行业的贷款,客户群体、风险表现完全不
同。因此,银行应结合产业集群特点、行业细分特点和地域特点等,为行业客群和网点客户经
理定制数字化工具助手。

  近两年,多家大中型银行都在发力线上小微快贷、供应链金融等业务。一家股份行相关负
责人向财新介绍,该行切入蒙牛集团的产业链,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客户,为上千家蒙牛上游
的牧场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发放用于添置奶牛、储备过冬牧草的贷款,授信、风控等流程都是
在封闭运行的系统上通过移动端完成。

  “做这类业务需要为客群量身定制开发系统,然后开展培训、对接,虽然开始只有投入而
无产出,一旦系统用上了,最大的好处就是客户黏性强。”前述股份行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
这类利用金融科技的平台化业务占比将逐渐提升,逐步替代传统的对公业务。

  王硕认为,要推动产融结合,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一定要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地域优势和
产业优势。

  19家民营银行之一的蓝海银行首席信息官田涵勇称,该行持续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服务小微
企业。例如以票据业务为突破口,依托“票据+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与各相关行业渠道合作,
推出了全线上智能化银票秒贴产品“银贴宝”,致力于让票据贴现像转账支付一样方便快捷。截
至2021年12月末,该行已服务小微企业4万余户,平均票面金额100万元。下一步,蓝海银行将
继续深耕产业互联网领域,目前已经与山东省内的一些优质企业客户探索构建新的业务模式。

  “新网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始终保持在1%,原因是我们在利用金融科技推动对公业
务经营方面,走了一条与其他银行不同的路。”四川新网银行副行长刘波向财新介绍,该行的
小微企业客户主要是掌握核心企业订货单和供货单的上下游企业,而合作的核心企业则是中
粮、中国移动、王老吉、东方雨虹、北新建材等国企或上市公司。例如,中国移动的某经销商
为了订一批手机需要银行贷款,只需要借200万元、用40天,其他银行要求最低贷款1000万元
且需要贷满1年,并且不支持提前还款;而新网银行可以做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放款,可随借
随还,经销商实际付出的实际利率成本很低。

  《2022年规划》对于支撑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手段有详尽表述:充分发挥区块链技
术低成本互信、数据不可篡改、信息可追溯的优势,通过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
手段,为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等参与主体多、验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长的金融场景提供底层
基础支撑。

探索数据有序共享
  “数据对于金融业至关重要。”中韩人寿首席战略官刘大勇称,以保险业为例,目前的保险
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保险公司想要运营得好,核心就是要降低运营成本,这就需要更精准的
销售,而精准销售需要多维度的数据。

  过去几年,金融业已经历了对数据的“跑马圈地”阶段,疯狂“采数”“存数”已成常态,风险不
容小觑。在近期发布的几份政策文件中,数据合规、安全共享屡屡被提到重要位置。

  2022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完善
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并列出具体在金融等重点领域,“促进
商业数据流通、跨区域数据互联、政企数据融合应用”。

  《2022年规划》则强调要推动数据有序共享。在技术方面,应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
习、差分隐私、联盟链等技术,探索建立跨主体数据安全共享隐私计算平台;在管理方面,探
索建立多元化数据共享和权属判定机制,明确数据的权属关系、使用条件、共享范围等,通过
模型计算、模糊查询、智能核验等方式实现跨机构、跨地域、跨行业数据资源有序共享。

  《指导意见》在数据能力建设方面,详细阐述了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增强数据管理能力、
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提高数据应用能力四个具体要求。

  一位大行创新部负责人坦言,在数据积累方面,急需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出台数据合
规共享的行业标准,“否则我们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王硕指出,虽然目前监管部门已经做了一些前瞻性引领,但在数据共享的使用规范和行业
标准方面,市场期待更为具体的文件出台;例如,行业普遍关心的多头授信、黑名单等数据的
共享机制。“数据要素的生产、流转、应用规范和行业标准,都需要监管政策引导、行业自律
组织持续完善,这也是金融科技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位接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人士向财新表示:“市场对于数据合规共享的需求很大,
行业协会也在密切关注。”
  王硕认为,由于数据合规安全要求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要求,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
隐私计算技术,或成为2022年金融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之一。

筑牢风险防火墙
  “由于近年来金融行业创新带来的一系列行业巨变,我们感受到监管部门对于创新带来的
风险心存忧虑,现在创新应用产品的申报标准更强调普惠性及稳定性。”一位金融机构相关业
务人士表示。

  该人士分析,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项风险,尤其是由于技
术创新引发的风险很难被预知,如新的模型和算法,甚至是新的云环境、分布式架构下的技术
安全漏洞等,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成为监管部门和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

  《2022年规划》和《指导意见》对于风险防范都着墨颇多。《2022年规划》提出要“筑牢
金融与科技风险防火墙”,防范外部云服务缺陷引发的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划定金融机构与
数字渠道合作方的安全基线和责任边界;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防范以“科技创
新”之名模糊业务边界、层层包装产品等行为;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和承诺声明,强化从业机构
创新风险管理主体责任,从源头防范金融与科技融合潜在风险。

  《指导意见》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严守底线”,有效防范化解数字化条件下的各
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具体而言,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战略风险、创
新业务的合规性、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外包风险等管理,同时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强化
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对于风险防范,王硕提出:一是监管沙箱,先小规模试点探索试错,合格后再出箱应用;
二是逐步探索,先应用于低风险业务,再到中高风险业务;三是准备好风险缓释措施,如提前
预估业务规模,做好压力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监管部门格外关注银行保险业的外包风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
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一依赖;坚持管理责任、核心能力不外包原
则。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外包监管办法》的答记者问中透露,近年来,部分银行保险
机构对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不力,因而导致的业务中断、敏感信息泄露等事件时有发生。此
外,部分领域外包服务提供商高度集中,形成行业集中度风险。

  一位大型金融机构创新部负责人告诉财新,有些中小金融机构与外包公司合作时,名义上
是“外包”,实际上中小银行的风控等核心环节是外包公司把控的,“这是监管部门要杜绝的,此
前的联合贷模式就是因中小银行的风控掌握在互联网平台手中而遭诟病”。

  此外,上述大型金融机构创新部负责人表示,外包行业良莠不齐,有些中小型外包公司在
科技能力、员工稳定性和道德水平方面都存在短板。

  财新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多起银行的外包公司员工倒卖客户信息的案例。例
如,2019年,建行永州分行外包人员崔某,利用建行永州分行信用卡征信查询客户经理陈某的
用户名和密码,查询外地个人信用报告3678笔,并以10元/份的价格通过无业公民吕某卖给小
额贷款公司,以此非法获利约36780元。

  对于外包公司行业集中度风险,一位金融科技公司高管表示:“大型银行的信息化系统都
是整体自建,仅向金融科技公司采购个别业务模块;但一些小银行本身就处于信息化初期阶
段,业务量有限,这么小的外包单子要分给多家外包公司做,也很困难,行业集中度风险自然
就高,监管的目的就是要分散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院郑忱阳近期撰写的报告指出,《外包监管办法》对外包依赖度更大的中小
金融机构以及风控、声誉、资质较差的小型外包服务厂商影响较大,部分实力不够、风险频发
的小型科技公司或面临淘汰,而集中度较大的科技巨头也将告别“赢者通吃”时代,部分中小金
融机构的外包合作链条有断裂风险,需要及时调整外包合作模式。
  《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业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尤其是关键领域要做到自主可控。但多
位金融机构人士坦言,中小金融机构自主可控的能力还存在短板,“完全自建不太现实”。

  王硕认为,中小银行可以考虑“自建+采购”相结合的方式:涉及风控等核心业务要自主可
控;偏产品化的模块、工具,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采购后做一些定制化的本地化适配改
造,这样更符合银行自身现有的资源禀赋情况。“完全从0到1的自主创新,中小金融机构无法
承担巨额研发成本,而且也没有重复建设的必要。”

  田涵勇表示,蓝海银行的重要业务系统均为自主建设,并通过与行业优秀的金融科技公司
合作,快速提升该行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

强化金融科技伦理建设
  《2022年规划》的亮点之一是,正式提出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并分别从宏观体系、金
融机构、自律组织和从业人员层面,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在宏观体系层面,要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原则,
加快出台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伦理制度规则,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
技伦理治理体系。

  在机构层面,《2022年规划》明确金融机构履行金融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探索设立企
业级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建立金融科技伦理审查、信息披露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前预防、
有效化解金融科技活动伦理风险,严防技术滥用。

  行业组织在金融伦理治理方面的角色,被寄予厚望。《2022年规划》要求行业组织发挥自
律功能,研究制定金融科技伦理自律公约和行动指南,前瞻研判金融科技伦理挑战、及时预警
金融科技伦理风险,筑牢金融科技伦理自律防线。从业人员则要自觉遵守金融科技伦理要求,
抵制违背金融科技伦理要求的行为。

  随着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入,数字鸿沟、隐私侵犯、技术排斥、算法歧视等科技伦理问题逐
渐引起监管部门关注。

  2021年9月3日,在中国服贸会期间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科技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
司副司长李兴锋发表演讲指出,科技伦理建设已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成为新时期国家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金融业要聚焦当下科技伦理突出问题,加快制定金融领域科技伦理
标准规则、行动指南和自律公约,建立伦理审查、信息披露等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随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也在几次公开讲话中建议,从业机构应积极参与制
定并严格落实金融科技伦理相关标准规则和自律公约,探索建立金融科技伦理审查、信息披
露、教育培训、监测预警、风险处置等工作机制,把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权责清晰等科技伦
理要求贯彻到业务规划、技术应用、产品研发等金融科技活动全过程,坚决杜绝“算法”变成“算
计”、“套餐”变成“套路”等伦理失范现象。

  在地方层面,深圳和浙江已率先在金融科技伦理建设方面作出一些探索。2020年12月,深
圳市成立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并发布《深圳市金融科技伦理宣言》,以构筑防范重大金融风
险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2021年3月,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发起成立金融科技伦理(专业)
委员会,并发布《浙江金融科技伦理七倡议》,包括关注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尊重人的主
体性和社会共同价值,增强数字服务包容性等。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进一分析指出,强调金融科技伦理,意味着金融科技不能滥用技
术,金融机构要严于律己,履行社会责任。“当然,金融科技伦理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衡量
的标准是什么、工作机制是什么、适用场景是什么,还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

版面编辑:刘春辉
专栏|对“稳经济”应抱什么期望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纵使政府有稳定经济的意愿,且政策亦有所放松,但2022年中国GDP增速还是会比较慢;主要看基建和
制造业投资反弹能否抵消房地产和消费的负面影响

2022年增长的亮点应在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出口会延续2021年的增长势头,但具体表现要看全球经济增长。图/IC PHOTO

  文|陈昌华
   Aletheia Capital中国策略分析师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定调为“稳定”后,市场便开
始期待新一轮刺激政策出台。笔者将在文中探讨一下已出台和可能出台的相关政策。

  货币政策将较明显转向宽松。从2021年12月开始,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一次,一年期贷款市
场报价利率(LPR)降了两次;从10月开始,新增社融总额连续三个月高于2020年同期,扭转
了前几个月的跌势;基于中国CPI还处于可控水平,因此央行有空间采取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以
稳定经济,中国的长期利率(十年期国债利率)从2020年底3.3%的高峰降至2.7%左右,亦反映
了此势头。

  在2007年、2012年和2017年这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的年份,银根都比较松,新增社
融占GDP之比也明显高于上一年。2021年新增社融占GDP之比为27.4%,接近过去十年的平均
水平,低于2020年四季度的34.3%,这主要因为2020年四季度央行开始收回在年初因应疫情而
释放的流动性,也令2021年银根显得紧张。该数据在2022年应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流动
性会从紧到松。

  从过去几个月的数据看,债券发行是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新增来源,而银行中长期贷款,包
括企业和个人,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这一轮货币政策宽松的最大得益者应是基建投资和
部分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大型工业项目。基建投资在过去几个月有见底迹象,但增长还是十分
弱。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虽然发债带来的资金较多,但卖地收入在2022年并不乐观,这对基
建融资是个负面因素,因此纵使基建投资会反弹,预计也只是微弱的反弹,2022年增速也是个
位数。

  由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保持了“只住不炒”的基调,因此房地产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居
民在合理购房前提下较易取得按揭贷款,或在不出现“烂尾楼”的前提下容许开发商较大自由地
调动资金,又或在条件许可下放松一些城市的限售等。但现在看,全面性的房价上涨和房地产
景气度上升,并非中央鼓励的。

  多年来的低生育率,也对房地产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中国适婚年龄的人口已从2010年的高
峰4.4亿人降到2020年的约3.9亿人;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这个年龄层的人数将少于3.5亿
人。如果适婚人数减少,住房需求肯定受影响。

  城镇化水平回落也是抑制住房需求的因素。2016年新增城镇人口逾2600万,但到2021年只
有1200多万。当然,2020年后新增城镇人口较快下跌或受疫情影响,但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
展,有条件离开农村的人多已进入城市,很难期待再次的大规模进城潮,那么房地产投资也会
出现增长放慢甚至总量下降。

  鼓励消费增长和升级,应是推动内循环的重要一环,但尚未看到新政策。这并不十分奇
怪,笔者曾在2021年12月初的专栏《2022年投资主题》中提到,如果中国的抗疫政策不出现较
大的放松,消费要出现较明显的提振比较困难。但在当下疫情没有被遏制、中国在2022年有这
么多大事要办的前提下,也不能期望政府的防疫政策出现很大松动。

  现在看,2022年增长的亮点应在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出口会延续2021年的增长势头,但具
体表现要看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能做的并不多。2022年制造业投资的动力主要来自自主创
新和进口替代方面。这方面的推动工作,不管是否要“稳经济”,都一直在做,当然在稳经济的
宽松政策背景下可能做得更多。这应是前景较能看好的一个领域。

  总而言之,纵使政府有稳定经济的意愿,且经济政策亦有所放松,但2022年中国GDP增速
仍会较低。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中国2022年的GDP增速从5.6%调低至4.8%。现在看来,
这并非没有可能,主要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反弹能否抵消房地产和消费的负面影响。

版面编辑:刘春辉
最新财新周刊|当孩子挤满儿童精神科病房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应对中国青少年抑郁,药物治疗为何成为现实中最主要且几乎惟一的方案?

2021年11月18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诊区人头攒动,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候诊。图/范俏佳

  文|财新周刊 赵今朝 范俏佳,戴凡恺(实习)

  入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下称“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一楼门诊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孩
子、家长以及医护人员在走廊上穿梭。

  “(医院)哪里都没什么人了,这儿还有这么多人!”有护士经过时嘟囔了一句。下午门诊
出诊截止时间是四点半,随着医院叫号屏幕不断滚动翻页,时间已过两个小时,这里的医生还
在持续加号。

  曹庆久便是其中一位。全国总共不到500位儿童精神科医生,他是其中之一。对他来讲,
儿童门诊加班已是工作常态,早则七八点收班,晚则过了凌晨,疫情之后几乎都是如此。

  曹庆久感觉,因抑郁症状来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占门诊量的70%。1月29日当日,他接
诊的14个孩子中有9个都因为严重抑郁症状,不能上学而来就诊。

  不仅门诊如此,住院儿童青少年的绝对数也在明显增多,一床难求。曹庆久回忆,十几年
前他做住院医师时,病房中患抑郁症的孩子约占三分之一,而现在已经直逼三分之二,甚至一
些13岁以上的青少年因儿科病房爆满只能收入成人科。

  抑郁症(即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简称MDD)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


属于重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以情绪低落、认知抑制、精神运动性迟滞为主要症状,可伴有焦
虑,自杀观念和行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及睡眠、食欲紊乱,躯体不适等躯体症状
群,部分患者自知力受损。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
将青少年划为抑郁症防治重点人群,在列人群还包括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从业者。

  曹庆久任职的北大六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
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于1992年的儿童病房是全国最早收治各类精神障碍儿童的专科病
房之一,现有床位60张。

  2021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的话题登上微博
热搜,截至目前,阅读总量已达1.6亿次,而后在媒体中掀起了一阵讨论的“热浪”。
  与公众一片哗然的反应不同,听闻这一数字,几乎所有受访心理精神专业人员均表现平
静,并直言“并不意外”,该数据摘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2020)》(下称《报告》),反映的不是经临床诊断报告的抑郁障碍患病率,而是经
量表测量出的某一时段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研究使用的量表侧重测试消极情绪的发生和快感
的缺失。

  “我们只是圈出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并可能转化为抑郁症的群体,要确定谁是真正患病的
人,需要精神科结构化的访谈和规范化的诊断工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
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解释道,对“24.6%”最直接的理解是,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24.6%的
人存在值得关注的抑郁情绪。她也是《报告》的副主编。

  《报告》称,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
出率为一成,初中阶段抑郁为三成,高中阶段抑郁已爬升至四成。

  《报告》所用“抑郁”应定义为一种抑郁情绪或抑郁状态,并不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临床诊
断情况。“我们所报告的24.6%,要与过去的监测值对比才有意义,这肯定不是抑郁患者的比
例。”陈祉妍介绍,当青少年受试者抑郁情绪严重程度超过跨年龄总人群(包括青少年、中青
年、老年的跨年龄人群)80%受试者水平,即被划定为处于抑郁状态;同理,“严重抑郁”则是
指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超过总人群中95%的受试者。

  历时性对比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恶化的趋势本身较轻微。《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
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检出
率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但是,对抑郁症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全社会今非昔比。“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刻板印象早已
打破。前述数据向社会传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每四个孩子就有一个处于情绪低谷。这
种情况由来已久,随着家长、学校、研究者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青
少年抑郁的干预和治疗需求如决堤洪水扑面而来。

孩子抑郁了
  2021年10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发布会,发布题为
《心之所想:促进、保护和关爱儿童心理健康》的年度旗舰报告,40多年来,该系列报告首次
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并指出,据估算,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
WHO定义的精神疾病,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我报告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
趣。

  疫情期间,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巨大冲击,在中国,有更多的孩子涌入儿童青少年精
神病门诊室和住院病房。

  “从门诊就诊的孩子来看,因抑郁情绪来就诊的孩子确实比过去多,尤其疫情以后感觉到
增多得还是比较明显。”北大六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提到。

  当沉默的阴影向孩子缓慢逼近,儿童精神科医生是最早感知到变化的人群之一,“忙不
完”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2020年恢复儿童心理门诊后,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
心理科主任刘华清原本半天10个门诊号,到现在增长到25甚至30个,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半一
直到晚上七八点。

  据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介绍,医院一般要求16岁以下患者收入儿科病房,现在儿科病房
已经住满,床位非常紧张,一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只能住在成人病房,而抑郁症治疗中心的五个
病房里,尤其是女病房,还有很多十四五岁的患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邱昌建提到,与三年前相比,现在他出半天门诊,抑
郁孩子绝对数几近翻了番。

  新冠疫情成为情绪问题的催化剂。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谭淑平认为,疫
情压力传导到个体,亲子冲突在居家隔离期间加剧,线下交流、活动等缓解压力的手段减少,
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因抑郁前来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数量爆发式增长。

  就在儿童基金会当天的发布会上,北京安定医院首席专家郑毅介绍了国内首个全国性的儿
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勾勒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的初始轮廓:在6
—16岁在校学生中,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抑郁障碍(包含重性抑郁障碍
MDD、心境恶劣、躁狂症)位于中国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前列,发病率为3.2%,其中重性抑
郁障碍发病率为2%。

  这项研究于2012年底启动,按照全国东西南北中地域分布,研究团队选取了北京、湖南、
辽宁、四川、江苏等五个中心合作完成课题,收集了169所学校1764个班级72107名参与者数
据。研究材料收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儿童行为问题量表(CBCL)初筛;第二阶
段,专业医生对筛出的参与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对抑郁发病最终数据)一点也不意外。”研究主要参与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
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认为,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部分的数据很符合国际流行病学情况,一般
情况下,6—12岁的儿童抑郁症的患病率是1.42%—2.9%,12—18岁青少年是3.4%—8.9%。但研
究只反映了在校学生的部分情况,不包含失学青少年儿童与高三年级的在校学生。因此,崔永
华强调,实际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会比研究结果更高,因为患抑郁症的孩子最突出的表
现之一便是“不愿意上学”。

  崔永华表示,临床观察到的情况远比数据更为严重。按照一个门诊单位半天计算,三年
前,他可能会诊断出1至2个抑郁的孩子,现在至少诊断出4至6个。

2022年1月29日下午五点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一楼门诊室外,叫号屏幕不断滚动翻页,距下午门诊出诊结束已过
一个小时,医生还在持续加号。图/赵今朝

  新冠疫情是一个重要节点,引起全世界对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
更广泛地步入大众视野。曹庆久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时,明显感觉青少年抑郁的话题“越来越
受到关注”。

  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是否上升?访问数名权威儿童精神科医生后,财新得到一个
一致的答案——从发病率的角度来说,缺乏基线数据对比,但临床感受是,到精神病医院来看
病、住院的患儿绝对数比以前明显增加。与此构成戏剧化对比的,是干预与治疗资源不足。

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 500名
  1月29日下午,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特需诊室外人头攒动,徘徊在门前的家长面露愁容,
换了一茬又一茬。在门诊见到曹庆久时,他面色疲惫,此时已接近晚上7点。位列全国儿童精
神科“头部”阵营,目前北大六院共有20余位儿童精神科医生,在全国是儿童精神科医生最多的
医院。但由于诊疗资源和患者“双集中”,曹庆久提到,儿童精神科医生门诊最晚可以工作到下
半夜。“一方面病人绝对数很多,另一方面医疗资源跟不上。”曹庆久感叹道,与庞大的需求人
群相比,中国儿童精神科诊治资源可谓匮乏。

  按《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分为三类:心理咨询师只能咨询,不能诊断
和治疗;心理治疗师可以在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但不能诊断和开处方药。而曹庆久这类精
神科医生是服务链条的核心,兼顾诊、疗双重功能,既可以咨询、心理治疗、开药,也能下诊
断。

  儿童精神科创建于1984年,中国儿童精神病学创始人陶国泰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儿童
精神病学中心,到今日,国内这一学科虽有所发展,但由于缺乏服务提供者,患有精神障碍的
儿童仍无法获得治疗。

  在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有多少呢?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一篇《The scarcity
of child psychiatrists in China》的研究给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答案——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人数不
足500人,且分布极不平衡,优质儿童精神科医生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大三甲医院。在
一些偏远市和县,甚至没有一个正规的儿童精神科医生。

  500人,这仅仅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的估计数字,到现在,曹庆久的执业证书专业仍归类在
精神科,全国尚无统一的儿童精神科医师职业认证体系。

  患者和医生数量悬殊。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大约2.7亿0—15岁儿童青少年。
以上述17.5%数据为计,中国有超过4700万儿童青少年因罹患精神障碍而需要专业治疗,这意
味着大约每10万名患者才配备一名专业医生。这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去甚远,例如在美国,14岁
以下人口为约6000万,专职儿童精神科医生有8000多名。

  “由于培养周期很长,近年来医生队伍并未有一个很大的扩增。”曹庆久提到。以北大六院
为例,普通精神科医生拿到博士学位后,还需要在儿童精神科工作一年,考核合格后,才能成
为儿童精神科医生。

  最令刘华清感到痛心的是,由于儿童精神科“不赚钱”,一些优秀的同行甚至转行到其他科
室,这一领域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稀缺且宝贵。

  受儿童发育影响,儿童精神科病人的症状表现不典型,加上不同的家属对儿童的症状看法
不同,需要仔细全面的病史采集及认真的精神检查,儿童精神科病人就诊时间通常是成人精神
科病人的数倍。曹庆久提到,儿科门诊从下午看到晚间的门诊量与成人门诊一下午相差无几,
但单个病人门诊收费标准一致。

  按现有的医院激励机制和医保支付方式,郑毅表示,与一般的儿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相
比,儿童精神科医生知识要求更高,培训时间更长,耗费精力更大,社会待遇却比较差,“这
是大问题,付出多、风险大、收入低”。

  为了提升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进行探索,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
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60%的二
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
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曹庆久认为,增设门诊是很好的形式,但“目前这些(数量的)人能不能完成,能不能达
到要求?”前述《行动方案》的限期已至,郑毅坦言,落实差距很大,他反问道:“你到二级以
上综合医院问问,有儿童心理精神科吗?”

  邱昌建认为,理论上,绝大部分精神卫生机构都应该有一个针对儿童青少年服务的设计,
不过现有各机构服务能力同质化、同步化的提升仍需要时间。

  有限的资源和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日趋激烈,直接后果就是曹庆久门诊室前排长龙,
线上预约系统一放号便“满员”,越来越多的孩子迫于挂不上号的现实,只能被“挤到”成人精神
科。“很多患者来医院也是失望。”受限于时间、精力和资源,有精神科医生自己对医院能提供
的医疗服务质量也很不满意。

药物何以成为仅有的选择
  林红从业近20年,2009年北大六院开办中德系统式家庭治疗培训,林红开始系统性接触家
庭治疗,并成为一名家庭治疗师。

  “家庭治疗针对青少年很有效。”林红认为,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成年
前,人与家庭的关系更紧密,家庭良性的改变对人的影响很大。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成人和儿童抑郁症治疗差异巨大,儿童药物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表现都比成人更差,心理治疗是轻度和中度抑郁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刘靖解释,对于中度,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儿,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抗抑郁药起
效比心理治疗快,疗效也往往比较好。

  但对抑郁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患儿,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首推
心理治疗,包括个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家庭治疗等。
刘靖提到,中国由于心理治疗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对抑郁症孩子,抗抑郁药使用比较普遍,轻
度抑郁症孩子可能也会予以药物治疗。

  精神和心理难以真正分开,目前在中国所有精神科里面,心理治疗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
质量堪忧。谭淑平提到,即便他所在的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挂号难度比精神科难得
多,“一些三四线以下城市情况更糟糕”。

  绝大部分儿童精神科医生虽然受过相对系统的心理治疗培训,但并不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刘华清说:“我是一个儿童精神科医生,同时受过相对系统的心理治疗培训,可以做(心理治
疗),但是因为患儿太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做。”以北大六院为例,林红提到,精神科门诊半
天14个号,每个病人问诊20分钟,有限的时间只能诊断病情和调整用药方案,医生几乎无暇开
展系统性心理治疗。

  单个治疗师能提供的心理服务非常有限。谭淑平提到,真正有效的心理治疗大部分需要一
对一,人力成本极高,一小时只能看一个患者。也就是说,一个心理治疗师,半天仅能接诊4
个患者。更关键的是,一次治疗对患者效果有限,需要长期进行,最少6至12次。这意味着,
一位心理医生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治疗二三十例患者。

  心理治疗在消耗大量人力资源的同时,却面临收费少、时间长、收入低的“窘境”,难以给
医院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心理科的地位经常被边缘化。

  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收费有明确规定。根据2021年5月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
卫健委以及北京市人社局的通知,团体心理治疗价格为每人每次42元,个别心理治疗单次价格
为147元,家庭心理治疗单次价格为267元,治疗行为由获得专业认证资格的心理治疗师或者接
受过相关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实施,且后两者治疗时间单次不可以少于60分钟。

  “物美价廉”的心理科有难言之隐。林红提到,在公立医疗机构,心理治疗的收费普遍过
低,且需求旺盛,但接受过规范培训、有足够心理治疗胜任力的医生又非常稀缺,导致供不应
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病人虽多,但既耗时耗力不赚钱、活儿还不容易干好,这就造成公立医疗
机构对心理科建设投入普遍不足,特别是对心理治疗服务提供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很不够。

  财新发现,即便是在国内顶尖精神专科医院,心理治疗门诊室的基础设置配备和布置也并
不完善,一些诊室内仅安放着一张长桌和两三张独凳,与普通诊室并无二致。有心理治疗师
说:“专业的心理治疗室至少要有一张舒适的沙发。”

  这是心理治疗在院内处境的真实写照。“你看哪家综合医院心理咨询和治疗不是半死不
活?”有心理治疗师表示,医疗机构不重视、不愿意投入建设的直接后果就是,真正优秀的人
才留不住。

  提供心理行为问题疏导和咨询的咨询师同样缺乏。“我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地域严重不平
衡。”陈祉妍提到,有信心说,北京有相当一部分靠谱的心理咨询师,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
省份,很难找出一个。

  陈祉妍曾接诊过一个从西部某省到北京做心理咨询的孩子,当时孩子父亲在交谈中透露,
来之前曾在当地找过心理咨询师,这名咨询师小有名气,身兼多个学会头衔。但“从孩子提到
的交流内容看,虽然据称接受的是认知治疗,但咨询师提供日常开导式、执行解决式建议居
多,比如多爬山、想开点等,而最基本的认知治疗原理都没有介绍。”陈祉妍提到,事情发生
在至少五年以前,当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中在该省一个注册专业人员都没有,现在已经有
所增加。

  曾有在其他医院住过院的孩子告诉林红,当时在某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时,按治疗方案要
求,他需要定期接受病房配置的治疗师提供的心理治疗服务,但他认为治疗师只是为了完成自
己的工作,而他也只是为了配合治疗师完成综合治疗方案的工作而已——“我清楚,这对我没
用”。

  林红坦言,中国现有的心理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而生病的孩子往往又非常敏
感,当意识到治疗不足够专业和有效,会产生“没有谁能帮得了我”的消极想法,从而抗拒后续
治疗。

  林红曾到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进修,很羡慕其闭环的治疗体系——医院会团队作战,每个
团队配有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职业指导师等,在每周例行午餐会上,团队
成员会有针对性地交流病人情况。比如当精神科医生提到某病人服药依从性不好,心理治疗师
会提出技术性的解决建议,并在后续心理治疗中留意跟进这一问题。

  这一协同作战模式在国内只能是纸上谈兵。“医生做了诊断说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病人问
找谁,找谁都排不上号。”儿童精神科医生往往陷入两难——把病人推荐到院外机构做心理治
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且“院领导不高兴”,但院内转诊很难,医院现有的心理服务资源根本无
法消化更多的病人。

  前述心理治疗师表示,国内的诊疗仍是盲人摸象,精神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缺乏沟通,甚至
相互排斥。王刚提到,长久以来,精神科医生与心理治疗师都是独立治疗,尤其在门诊治疗中
更是没有太多交流,协同实践中各自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熟悉自己在协同实践中的分工与责
任,打好配合。这就导致,除了药物,医生几乎没有更可行的方案可以推荐给青少年病人。

医院之外
  医院之外,一些被防治体系遗漏的孩子正在走向抑郁的更深处。在医生们看来,这类悲剧
本可以避免。

  郑毅对2004年天津一起少年自杀事件记忆犹新。13岁的天津少年张某某在网吧连续玩游戏
36个小时回家后,第二天一早以上学为名出家门,随后乘坐电梯上楼,从24层高楼跳楼自杀。
事后,张某某的父母将《魔兽争霸》经销商神州奥美网络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事后调查表明,
张某某自杀并非一种非理性冲动。在老师眼中,这位初二学生爱玩,但不淘气。去世前一个月
的考试中,成绩大幅下滑。自杀前,张某某在楼顶上留下的遗书,成为破解少年跳楼之谜的重
要依据。

  张某某写给父母的遗书行文间充满了挫败感——“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
好的垃圾。”原本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成绩开始下滑,出现失眠、焦虑、紧张等状况,甚至
因为记忆力下降、听不懂而不间断拒绝上学,开始在家玩电子游戏。

  当时对照遗书分析完,郑毅便觉得张某某主要不是网络游戏害的,而是抑郁症害的。被家
长认为是网络成瘾的孩子,最后有一部分会被诊断为抑郁。而沉迷手机、电脑只是孩子缓解抑
郁症状的一种行为表现。
  “如果真正网络成瘾,他会从网络中得到快感,乐在其中,但这个孩子思路不一样,他自
责,认为自己是垃圾和废物,连游戏也玩不好。”郑毅说,当游戏网络仍没有唤起孩子的兴趣
和动力时,医生应介入治疗,但实际的帮扶迟了,“悲剧发生了,孩子自杀了”。

  郑毅提到,抑郁的孩子自杀前往往有很多异常现象,甚至向家长和老师释放过明显求助信
号,然而家长不但没有引起重视,反而用错误的言行指导孩子,比如“你就是思想太软弱”“道德
感不强”等,结果让孩子觉得很悲哀,甚至绝望。

  一如前述案例,家长的观念和态度往往成为孩子就诊的阻碍。首次接诊时,林红一般会问
家长,他们觉得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带孩子来。很多时候得到的回复是觉得孩子没什么,但老
师觉得他老是捣乱,让带来看看,或是孩子自己提出要看医生。当诊断出孩子有心理问题时,
家长会很生气,难以接受——“怎么会有问题呢”。

  林红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症状明显受妈妈情绪影响,但医生建议妈妈就诊时,妈
妈会回答“没事,我扛得住”。这是最让她苦恼的反应,家长对治疗、对疾病的抗拒,他们甚至
不觉知自己“病了”。

  抑郁症最危险的后果就是自杀,不积极治疗,社会负担沉重。据WHO2017年的统计数
据,全球约有3.22亿抑郁症患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排第二,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
疾病负担源。林红援引的一项美国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过去12个月内,27.3%有自杀企
图,9.6%有自杀计划,10.8%有自杀行为。

  2018年11月《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指出,自杀同时也是当下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有将近一半发生在抑郁症患者中。2018年WHO特别强调要关注“不断变化世界中年轻人的心
理精神卫生问题”,当时统计结果显示,青少年疾病负担排名中,抑郁症位列第三,自杀是15
—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因。到2021年,自杀降为该年龄段第四大死因。
  青少年自杀往往可能就是一个冲动。郑毅提到,对比各年龄段人群自杀率,青少年阶段是
个高峰,而因抑郁实施自杀的人群中,青少年成功率最高。多名医生提到,自杀具有一定传染
性,要警惕青少年自杀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一些处于精神障碍康复期
的孩子回归社会后选择自杀,即“抑郁康复后自杀”。郑毅解释,在病情严重时期,孩子对面
子、前途等问题都不考虑,一心想着治病,康复后反而产生紧张和害怕情绪,一是担心同学和
老师歧视,二是恐惧上学后又面临一大堆困难。“干脆开学前先结束生命,这是不应该发生的
悲剧。”郑毅说。

  曹庆久提到,住院期间一些孩子脱离原有环境后情绪很快改善,但回到家和学校后,又再
次复发,“康复期的孩子缺乏缓冲性的环境来修整和适应”。

  “到最后,家长也很难看到这是病。”林红指出,很多家长舍不得给孩子时间治疗和康复,
甚至孩子已经不得已休学回家后,家长要么催孩子赶快回学校,不要耽误学习,要么责怪孩子
懒散,强行要求其在家制订学习计划,“这些对康复是很不利的”。

  为了回避责任,一些学校甚至要求家长开复学证明,由医生来说明孩子没有自杀风险。
“医生可以判断病情,比如是不是抑郁症,或抑郁症现在处在缓解阶段,但医生无法预测未来
发生的事情。”陈祉妍提到,这背后显示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并未打通,如果打通,青少年就
医流程衔接到复学应该有统一的标准规范。

  郑毅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患者及家庭的病耻感太重
了,没有把抑郁当作一个疾病去好好管理”。为什么抑郁康复后要医生开证明才能复学,而感
冒发烧,甚至严重的躯体疾病治愈后都不需要特殊证明。

  在忙于“迎战”的儿童精神科医生看来,抑郁症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也是儿童心
理健康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但非常不幸的是,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会环境对此都重视不足,行
动乏力。“(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高、危害性大,但可预防、可治疗,我们为什么不去
关注它呢?”曹庆久反问道。

版面编辑:刘春辉
最新财新周刊|需求制约经济复苏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供给约束逐渐消退,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就业持续承压,通胀略有回升,需关注春节后基建投资的
发力程度

从近期经济运行和PMI反映的情况看,供给冲击正在逐步缓解,在稳增长政策的带动下,企业预期也得到一定提升,需求收缩
再度成为影响经济短期走势的关键。图/视觉中国

  文|财新周刊 于海荣

  岁末年初,西安、天津等地出现新一轮疫情,导致2022年1月中国经济扩张步伐明显放
缓。

  近日公布的2022年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49.1,低于上月1.8个百
分点,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回落1.7个百分点至51.4。两大行业PMI双双
回落,拖累1月财新中国综合PMI降至50.1,低于上月2.9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微弱扩张。

  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PMI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制造业PMI录得50.1,较上月下降
0.2个百分点,但仍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下降1.7个百分点至50.3,综
合PMI产出指数下降1.2个百分点至51.0。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1月制造业和服务业景气度均下降,国内市场需求低
迷,海外需求大幅下滑,就业持续承压,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企仍是隐忧,服务业市场乐观情绪
下降。局部疫情导致相关防控措施加强,对生产、运输、销售环节有所制约,“需求收缩、供
给冲击、预期转弱”之下,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凸显。2022年,政策定位仍需以稳为主,优化
结构,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支持小微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增强
政策可预期性。

景气度下降
  2022年1月,两个制造业PMI虽然分处荣枯线两侧,但均呈下降态势,分项指数走势也大致
相同。

  两个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有回落,其中财新中国制造业这两个指数均跌
破荣枯线,录得2021年9月以来最低,统计局这两个指数则录得三个月新低;两个就业指数均
在收缩区间继续下降;两个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回升至三个月以来最高,全
部处于扩张区间;两个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也均回落,并处于收缩区间,其中财
新中国制造业这两个指数三个月来首次落入收缩区间,显示企业补库存意愿受到价格回升、需
求趋弱的制约;两个生产经营预期指数均有回升。

  不同的是,财新中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收缩区间降至20个月来新低,统计局制造业
新出口订单指数则在收缩区间略有回升。

  中金公司宏观研报称,从1月制造业PMI看,供给限制缓解的作用边际下降,需求仍显低
迷,但预期改善幅度较大,节后基建发力可期。

  两个生产指数双双回落,但统计局制造业生产指数仍处于扩张区间,显示生产短期内有一
定支撑。中金固收团队认为,一季度除了部分行业受冬奥等因素影响生产受限,多数行业生产
约束继续减弱,短期工业生产受到外需、低库存、能源价格上涨叠加稳增长预期下工业品价格
反弹等因素支撑。

  相比之下,需求回落幅度更大。统计局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已连续六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为
历史最长时间,其中外需略有修复,内需成为主要拖累。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中,则是新出口
订单指数降幅更大,显示外需恶化速度快于内需。

  在连续下行两个月后,1月价格指数全面回升,但明显低于2021年均值,这与近期全球原
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以及国内稳增长预期下部分价格上涨有一定关系。多家机构
预计,短期工业品价格反弹或使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回落速度放缓,但不会
改变下行方向,1月PPI环比或转正。

  从企业规模来看,分化继续加剧。1月大型企业PMI上升0.3个百分点至51.6,中型、小型企
业PMI则分别下降0.8、0.5个百分点,录得50.5和46.0。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这种
分化来自驱动力的差异,大型企业景气度上升与原材料补库存有关,中型企业景气度可能受地
产销售再度下行拖累,而小型企业景气度下降受出口影响,1月小型企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
回落2.7个百分点,仅为40.3。

  两个服务业PMI分项指数走势也基本一致:两个新订单指数、就业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
数均呈放缓态势,其中统计局服务业新订单指数、就业指数均持续处于收缩区间,财新中国服
务业就业指数五个月来首次处于收缩区间;两个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均有回升,且
均处于扩张区间。

需求不足是主要制约
  2021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1%,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但两年平均增速只有5.1%,以及四季
度仅增长4%,为2020年下半年以来最低,显示中国经济尚未从疫情后完全修复,下行压力不
减。

  2021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
压力。从近期经济运行和PMI反映的情况看,供给冲击正在逐步缓解,在稳增长政策的带动
下,企业预期也得到一定提升,需求收缩再度成为影响经济短期走势的关键。
  2022年春节各地继续倡导“就地过年”,随着防疫措施更加精准化,出行人次同比明显增
加,不过,春节消费复苏仍然乏力。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月7日,春运共计发送旅客
5.39亿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42.8%,但不足疫情前2019年同期客流的四成。文旅部数据中
心的统计则显示,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减少2.0%和3.9%,按可
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的73.9%和56.3%。

  据猫眼专业版统计,虽然电影票价上涨,但正月初一至初六,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下降
23.1%,观影人数则下降29%;网联平台的统计也显示,春节假期处理的跨机构网联支付交易
笔数和金额同比虽有增长,但增速均低于元旦期间,均反映出消费较为低迷。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防疫放松和疫情好转,并未促进春节消费的恢复,提
振消费进而发挥其稳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仍任重道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投资被视为重要抓手。中央层面,2021年12
月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地方层面,多数省份政府工
作报告中设定的投资增速目标高于经济增长目标,希望抓住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
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作为重要资金来源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月已发行近6000亿
元,远高于2021年。

  华泰证券固收研报称,在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的号召下,2022年各地重大项目开工早于
上年约一个月,加之2021年四季度专项债券发行约1.2万亿元,部分结转至今年,与提前批专项
债发行相叠加,可以保证年初基建资金无虞,一季度基建投资大概率提速,但全年基建投资增
长的空间仍取决于财政预算安排规模、城投融资条件松紧等。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建筑业PMI下降0.9个百分点至55.4,出现季节性回落,显示基建投资
发力仍然有限,不过,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明显上行。郭磊认为,这一迹象能否
对应春节后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将是宏观面的重要观测线索。

版面编辑:刘春辉
专栏|美欧通胀前景不同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美国和欧元区都面临通胀高企的局面,但应对新冠疫情采取的财政货币支持措施不同,导致美国通胀前
景更糟

尽管许多西方经济体通胀水平正处于数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但不同地区情况不尽相同。对美国通胀的担忧正蔓延至全球各个市
场,欧洲政策制定者应静观其变,做好手头事。图/视觉中国

  文|让 ·皮萨尼 - 费里
  布勒哲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法国总统经济顾问

  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2021年12月攀升至5%。谷歌搜索数据显示,德国民众
对“通胀”的搜索量增加了3倍,法国则激增10倍。乍看起来,欧洲似乎和大西洋对岸、通胀率已
达7%的美国一样,面临驯服通胀猛兽的难题。

  欧央行确实与美联储一样,没能及早意识到价格飞涨的趋势,但美国和欧元区通胀形势不
应混为一谈,美国通胀前景更糟,原因有三。

  首先,美国政府为应对新冠疫情开启了大规模财政刺激,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通过发
钱、追加失业福利、减税、债务减免等手段,向美国家庭和企业提供了高达2.5万亿美元的资金
支持,这一规模相当于美国疫情前GDP的11%以上。

  如此大规模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缺失的社保“减震器”,但有些矫枉过正。
正如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所言,过多的财
政支持会造成严重失衡。鉴于新冠疫情前美国失业率已处于历史低位,产出居于高位,刺激政
策带来的额外需求没有可能得到满足。

  相比之下,欧洲的政策应对既慷慨、又节俭。法国总统马克龙2020年3月宣布启动大规模
带薪临时休假,政府为休假员工的工资埋单。马克龙明确表示,国家将“不惜任何代价”担负起
保护劳动者的职责。并非所有欧洲领导人都作出这样的表态,但几乎所有欧洲政府都采取了同
样立场。欧元区一度没有预算约束,欧央行帮助各国政府分担了成本。

  法国带薪临时休假政策最高曾覆盖了40%的劳动力,但最终成本只相当于GDP的1.4%。随
着疫情形势好转,人们重返工作岗位,带薪临时休假人数迅速减少。整体来看,法国支持家庭
和企业的总财政成本相当于GDP的3%—4%。

  换句话说,与美国不同,欧洲并未不加区别地对疫情引发的经济问题砸钱。居民收入得到
保护,而非人为增加。这让欧洲未像美国那样出现大规模的需求过剩。
  第二,欧洲带薪临时休假制度保留了劳动关系和相关的就业保障,欧洲国家扮演了保险公
司的角色,保护工人和雇主免受重创。因此,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过后,欧洲劳动力市场基
本上没有受到影响。而美国正在面对近300万劳动者在新冠疫情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严峻现
实,需求过剩的同时,还要应对供给约束。

  虽然欧洲也有许多人在考虑跳槽或转行,许多公司招不到人,但是,这与直接退出劳动力
市场有天壤之别。回过头看,欧洲社会模式更有效地确保了劳动力持续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第三个原因是美联储采取的新战略。2020年8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转向平均通胀目
标制,即为了更好实现充分就业,可以容忍通胀水平在一段时间内高于目标。这样大胆的思路
本应与负责任的财政政策相配套,但美国国会和总统在财政政策上立场不同,美联储近期不得
不急转弯,收紧货币政策。

  欧央行也面临一些掣肘,比如意大利公共债务占GDP比率已经跃升至155%,一旦欧央行逐
步开始退出购债计划,投资者可能不会继续投资意大利政府债券,但至少欧洲央行没有自加一
道限制。

  十年前,欧洲在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续欧债危机中的应对是灾难性的。如今,部分得益于
更有效的社会模式和更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欧洲在应对新冠疫情引发的危机方面比美国做得
更好。

  正如经合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布恩近期向欧元区各国财长所建议的,欧元区没有
理由收紧财政政策,现阶段也没有理由通过快步加息来抑制主要由能源价格上涨驱动的通胀。

  尽管许多西方经济体通胀水平正处于数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但不同地区情况不尽相同。对
美国通胀的担忧正蔓延至全球各个市场,欧洲政策制定者应静观其变,做好手头事。

版面编辑:刘春辉
回溯|一周回溯(《财新周刊》2022年第06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2月4日至6日,习近平同来华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国际
贵宾一同出席北京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为他们举行欢迎宴会,并开展系列双边会晤。

  2月5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后的首个比赛日,首金由挪威选手特蕾丝·约海于格在越野滑雪
女子双追逐赛中获得;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决赛,中国队以2分37秒348的成绩拿下中国代表团本
届冬奥会首金。

  2月6日,女足2022亚洲杯决赛,中国队逆转韩国队,时隔16年再次获得亚洲杯冠军。中国
女足队长王珊珊当选本届亚洲杯MVP(最有价值球员)。

  2月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在其父乔治六世国王
病逝后登基。

  2月7日和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先后前往俄罗斯和乌克兰访问,斡旋俄白危机。

  2月7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会晤到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双方重点讨论了如何应对俄罗
斯与乌克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

  2月3日,获得连任的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宣誓就职,开启第二个7年任期。80岁的马塔雷
拉曾任意副总理、国防部长与宪法法院法官等职,2015年1月首次当选总统。

  2月5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他和妻子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并确认感染的是奥密
克戎毒株。

  2月6日,洪都拉斯总统希奥玛拉·卡斯特罗称,她当天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丈
夫、洪都拉斯前总统曼努埃尔·塞拉亚1月10日曾表示,他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

  2月3日,美国总统拜登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最高头目阿布·易卜拉欣·哈希米·库莱希在
美军2日晚于叙利亚西北部进行的一次袭击行动中自杀身亡。

  2月5日,美联储任命鲍威尔为临时主席的决定生效,这将使其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第一个4
年任期结束后可以继续履行职责,并等待国会参议院对其被提名连任的批准。

  2月5日,奥地利《新冠疫苗接种义务法》生效,规定奥18岁以上的成年人有接种新冠疫苗
的强制性义务,孕妇和有医疗豁免的人除外。未按法律要求接种疫苗的人将面临罚款。

  2月8日,欧盟委员会公布筹划已久的《芯片法案》,希望通过增加投资、加强研发,扩大
欧盟芯片产能在全球市场占比,并防止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

  2月8日,针对美国商务部宣布将33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未经验证清单”,中国商务部
表示坚决反对,并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回到合作共赢的正确轨道上来。

  2月6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市长吉姆·沃森宣布,由于大量卡车司机连日举行抗议示威活
动,对渥太华市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全市进入紧急状态。

  2月7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原党委书记、行长杨
小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月7日,鉴于广西百色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急升,百色市采取全员居家隔离管控措施,
同时实行全市范围内交通管制,原则上车辆和人员不进不出。

  2月7日,江苏徐州公布“丰县生育八孩女子”调查进展,涉事女子身份已经公安部门调查认
定。纪检监察机关正在对此事中涉嫌失管失察失职渎职等问题的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2月6日,针对“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货源紧缺”一事,北京冬奥组委回应,正在协调相
关方面,加大对冰墩墩的供应。

  2月8日,针对美国宣布价值1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此
坚决反对,美方应立即撤销上述对台军售计划,停止售台武器和美台军事联系。

  2月3日,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宣布,蔡斌将出任中国女排主帅。55岁的蔡斌是
中国排坛著名教练,曾于2009年出任过中国女排主教练,但执教不到一年因为战绩欠佳离任。

  2月7日,据中国作家网消息,中国新时期文学重要代表性女作家张洁因病于1月21日在美
国逝世。她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无字》《祖母
绿》等。

版面编辑:刘春辉
前瞻|MWC连续第二年恢复线下举办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将在2月28日至3月3日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图/视觉中国

  文|财新周刊 曾佳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下称MWC),将在2月28日至3月3日于西班牙


巴塞罗那举办,这也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通信行业展会第二次在新冠疫情时期谨慎地恢复面对
面活动。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由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主办。以往每年2月下旬,各国手机厂商、软
件商、电信运营商等大小企业代表,以及通信领域专家会齐聚巴塞罗那,展示推介最新的产品
和技术、讨论交流产业发展趋势和挑战。近几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主题都聚焦于5G技术和
人工智能,部分议程也触及金融科技、数据隐私等话题。

  2022年,来自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企业、1000多名发言人共计约5万人将现场参
会。已确认出席的欧美通信及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Facebook母公司Meta、爱立信等。中国
的华为、中兴、小米等公司的展台也将照例亮相会场。

  本届展会虽然已经是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自疫情暴发以来二度恢复举办,但预期规模仍然远
远不及疫情之前。2019年的大会吸引了198个国家和地区近11万与会者。2020年2月,面对欧美
的第一波疫情迅速升温、各国纷纷出台旅行限令,多家欧美头部通信公司先后决定放弃参展。
在距展会开幕只剩两周时,主办方被迫宣布大会停办一届,这也是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办30余
年来首次被取消。

  2021年6月,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时隔近两年半重新登台,但整体规模有所缩减,并采用了
实体与虚拟展厅并行的方式。参展企业共计1000家左右,现场与会人数降至3万,会场内执行
全程佩戴高防护级别口罩、每72小时进行一次新冠病毒检测、定期测量体温等严格的防疫措
施。三星、索尼、诺基亚等知名展商仅以线上方式参与展出,令该届展会气氛较为低迷。

  2022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将进一步扩大线下参会规模,防疫规则也略有放宽。除了出示
新冠检测的阴性证明,与会者也可以选择提供疫苗接种或者新冠感染康复的证明文件。但参会
人员仍需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并且佩戴口罩。

  尽管各国仍在疫情阴影的笼罩之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是为数不多率先恢复大规模线下办
会的全球性展会之一,这也部分得益于南欧国家积极寻求重振本地旅游业的努力。据西班牙
《国家报》估计,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能创造1.4万个临时工作岗位,并为巴塞罗那贡献4.92亿欧
元的经济效益。
  但整体来看,国际会展产业的复苏进程不甚乐观。另一场重磅会议——俗称“达沃斯论
坛”的世界经济论坛自2020年1月最后一次举行实体大会后,已多次推迟线下会期或者调整会
址。根据主办方现阶段的方案,达沃斯论坛疫情后的首场线下年会有望在2022年夏季重启。

版面编辑:刘春辉
国风|阿斯利康员工涉骗取医保基金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国家医保局1月29日称,近期已联合公安部对阿斯利康中国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下一步将联合公安部、国家卫健委在全国范
围内对篡改基因检测结果骗取医保基金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图/视觉中国

  文|财新周刊 刘登辉 滑昂

  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员工涉嫌篡改肿瘤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骗取医保基金,涉案犯罪嫌疑人已
全部被批捕。国家医保局1月29日称,近期已联合公安部对阿斯利康中国有关负责人进行约
谈,下一步将联合公安部、国家卫健委在全国范围内对篡改基因检测结果骗取医保基金行为开
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

  2月10日晚间,“深圳医保”微信公众号通报称,2021年7月,深圳市医疗保障局根据举报线
索,核查发现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涉嫌欺诈骗保,后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联合深
圳市公安局等相关单位进行专案查办。经缜密工作,成功破获该案件,打掉一个涉嫌篡改肿瘤
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骗取医保基金的诈骗团伙,抓获涉案人员17名,全部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
施。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查办理当中。

  总部在英国伦敦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1993年进入中国,目前在国内有近2万名员
工。2020年其中国区收入53.75亿美元,占其全球的五分之一,也是在中国收入最高的外资药
企。

  一名从事医保稽查工作人士告诉财新,基因检测专业性强,用普通临床知识很难判断报告
真假,日常稽查中肿瘤药物适应证用药合规情况也会核查,但一般不会怀疑此类报告的真实
性,除非出现大量雷同情况,或接群众举报,否则很难发现。其表示,此种情况需借助专科专
家判断报告真实性,若很难辨别伪造痕迹,只能对特定时间段和地区产生同种类型基因突变的
癌症人群进行合理怀疑,对待遇享受人分别问询,查阅各自病案资料进行鉴别。

  在国内,药品能否医保报销,要看相应适应证是否进入限定的支付范围。这一规则主要是
确保基本定位,防止临床过度用药带来基金浪费,引导临床规范用药。在2021年医保基金使用
监管条例实施后,超适应证将面临医保拒付,患者只能自费或通过其他途径支付。

  通过伪造、篡改处方或篡改肿瘤患者基因检测结果等手段,意味着可将医保药品中尚未纳
入报销范围的适应证,进行“超适应证报销”。

  用这种方式骗保并非孤例。仅在2020年11月,四川省雅安市医保局就曾通报2起伪造基因
检测报告骗保的案例,所涉药品均为阿斯利康已纳入医保目录的肺癌药品奥希替尼。

  目前,国家医保局并未披露此次阿斯利康涉嫌篡改基因检测产品所涉及的药品信息。据了
解,2021年阿斯利康主要的抗癌药产品中,除奥希替尼,另一国家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抗癌药奥
拉帕利片,其支付范围亦有适应证限定带胚系或体细胞BRCA突变要求,且存在未纳入医保范
围的适应证。

  医保作为最大的支付方,对于创新药的销售极为重要。以奥希替尼为例,2018年被纳入医
保后,销售额从2017年的约6亿元增至2018年的约25亿元,并在2019年增长到36.3亿元,在2020
年增长到60.5亿元。

版面编辑:刘春辉
心智|任务太多怎么减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插画|董必奇

  文|倪考梦
  安人心智特约作者

  任务管理对于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手头积攒许多任务后,要对它们进行评估,进而分类
和分级。艾森豪威尔矩阵最有效,我将任务分为必做的和可选的,高价值和低价值的,由此形
成四种组合。

  从安全(need)角度,任务可以分为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主线任务是必要任务,必须完
成;若不完成,会有安全风险。支线任务是可选任务,可做可不做;若不完成,也不会有安全
风险。

  从自由(want)角度,任务可以分为高价任务和低价任务。高价任务就是做了以后回报高
的任务,物质回报较高,或者有意思(愉悦)、有意义,且有心流体验等。低价任务就是做了
以后回报低的任务,就是物质回报较低,或者没意思(愉悦)、没意义,且没心流体验等。

  1.PP任务,有必要且值得做的任务。这是高价值的主线任务,应该构成我们人生的主体部
分。个人健康、家庭生活、工作创业等重点任务属于这个范畴。

  2.XP任务,不必要但值得做的任务。这是高价值的支线任务,可做可不做,做了可以赚经
验值。理论上说,你可以做的XP任务近乎无限,几乎所有的学习和社交任务都属于XP任务。

  3.PX任务,有必要但没价值的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重复性的,或者相对难度不大,当然
偶尔也有那种被甩锅的很难的工作。

  4.XX任务,不必要且没价值的任务。它们不是你的主线更不是你的支线,完全就是来干扰
和分散你注意力的。

  任务评估之后,还可加以优化:

  1.前置。迟早要做的任务,不如早做。PP任务是我们的主线任务和重点任务,要优先执
行。只要条件允许,就要提前执行,在开始之前开始。如果遇到多个PP任务,要择优择难,挑
那些高回报和高难度的来做。

  2.删除。PP任务和PX任务是必要的,不可删除。XX任务是不必要且没价值的,可以直接
删除。XP任务作为不必要但有价值的任务,删减时会稍微复杂一点。有不少工具可供参考:
  奥卡姆剃刀原则:能简必简、能减必减。

  麦吉沃恩的德雷克法则:任何事情,只要不是那么确信,就断然拒绝。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个任务如果当前做用处不大,就先舍弃。

  塔勒布的黑天鹅法则:一切可能导致负面黑天鹅事件,或者诱发爆仓点的行为,都要避
免。

  3.延后。生活中还有许多任务根本看不清楚属于哪类,需要时间的沉淀来看清楚、分清
楚。因此,延后的基本方法是慢决策,让时间做出筛选。

  4.外包。PX任务有毒,但不得不做。应对PX任务,若无法拖延,就只能外包。为了有效外
包,就要培养团队。必须说明,PX任务是相对的,一个任务的价值因人因时而异。

  5.整合。有部分PX任务不能删除,不能延后,也不能外包,它们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当你
不得不做的时候,可以试着将这些任务和其他任务组合起来,降低成本或者提升价值。

  并联:两个相关任务同步进行。

  并联要求我们一心多用,同步处理多个不冲突的任务。研究发现,人脑的默认状态都是多
任务处理,即便是在有意识状态下,也有能力同步处理两个任务,但是,单一神经通路无法处
理多任务,而且频繁切换任务会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建议把一些感觉通道不同、难度不同的
任务并联,大小组合、难易组合都是常见的方式。切勿把相同通道的任务组合在一起。

  串联:把两个相关任务连接起来。

  比如先阅读后写作。串联要求我们一心一用,按照特定顺序连续处理多个任务。实践证
明,若想通过串联任务来提高执行效率,收获较好的迁移效应,必须考虑三个原则。

  首先是“最大启动原则”,即前面任务应当最大程度地助推后面任务的实现;其次是“最小切
换原则”,即后面任务应当最大程度地延续前面任务的状态;最后是“先易后难原则”,即前面的
任务难度要略低于后面的任务。一方面,轻松任务的启动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困难任务的收
益通常更高。

  经过上述的几轮操作,我们手头的任务被初步分类并优化,这时候我会使用日程管理软件
来记录和保存任务,管理不同时间、项目的任务清单。这里的主要经验包括:

  1.任务分类。所有任务必须被归类,归到特定的项目。为了降低给任务分级的工作量,我
们可以直接对项目进行分级,PP、XP、PX等,纳入的任务就自动视作相应类型的任务。

  2.时间设置。新添加的任务,被归好类后,一般软件都是默认为无时间标签的,等于是处
在延后处理的状态。设置时间有两种做法:重复提醒和定时提醒。

  3.每日计划。每天都提前查看明天的任务,对任务清单进行改造。包括三步:

  精简任务。删除已经过期不再可行的任务,延后暂时不打算执行的任务,整合部分相关任
务,外包可以外包的任务。

  细化任务。对剩下的任务具体化、细化为NCNA模式,即下一个场景及其对应的下一步行
动。比如说,“日记”会被改为“写某月某日日记并反思某某问题”。

  排序任务。对细化后的任务进行排序。总体原则为,先单人任务后多人任务,先深度工作
后浅薄任务,先专注后发散,避免过早陷入群体和碎片中去。

  更多精彩请阅读: 【专题】心智

版面编辑:刘春辉
天眼|谷爱凌大跳台夺冠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图|视觉中国

  2022年2月8日,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北京2022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
中国选手谷爱凌夺得冠军。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谷爱凌在比赛中发挥出色,凭借成功完成偏轴
空翻转体1620度的高难度一跳,以188.25分的成绩为中国代表团拿下本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
牌,这也是她自己获得的首枚冬奥会金牌。

版面编辑:刘春辉
回声(《财新周刊》2022年第05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benwhu: 不建立公平、法治、透明的市场,稳住的都是投机倒把之徒。

  《当下更须重视外资》

  齐思乐: 比“房间里的大象”更危险的,是监管对其视而不见。

  《中国期市“房间里的大象”》

  珝珝: 手机不是汽车,手机每年更新换代,但很多人买汽车是要开十年的。

  《华为怎样造车》

  Galvina: 大企业通过信单拉长应收账款周期,再让中小企业用信单去融资,又要分润,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监管之外的“类票据”江湖》

版面编辑:刘春辉
读周刊看视频(《财新周刊》2022年第06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补贴时代即将结束,新能源汽车如何驶入产品驱动时代——@《财新周刊》《新能源汽
车:越过拐点》,相关视频:新能源汽车何时取代燃油车

  市场对2022年新兴经济体增速预期与疫情前大致相同,但债务高企、供应链重构、人力资
本累积受阻等不利影响或将在更长时间内显现——@《财新周刊》《新兴市场的近忧远虑》,
相关视频:分析:2022年全球市场会是“新兴市场之年”

版面编辑:刘春辉
财新视听内容精选(《财新周刊》2022年第06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财新时间】 热话冬奥: 亦远亦近 30年

  盛开体育CEO冯涛,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谈中国体育产业发展

  【看见】张艺谋谈冬奥会开幕式国旗入场创意

  只有自信了,才能呈现出自然、轻松、快乐的状态;这个瞬间,看似没有什么伟大的表演
感,但是最直抵人心

  【看见】私人保镖炼成记

  私人保镖行业合法化是近十年的事情,负责培养和输送职业保镖的培训学校对于行业规范
化、市场化尤为重要  

版面编辑:刘春辉
答疑(《财新周刊》2022年第06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联系编辑部:邮箱 newsroom@caixin.com或电话( 010) 8590 5000

  北京读者 石毅:

  年初以来,动力煤价一改此前下跌态势,重拾上涨,原因何在?

  本刊产业新闻部:

  据一德期货统计,2月8日,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每吨报价1150元—1200元,较2022年
初上涨四成左右,这是煤价连续第六周上涨。

  一名煤炭咨询机构分析师称,近期港口煤价走高的直接原因是北方港口库存持续下降,垒
库情况不及预期。港口煤炭库存下降,一方面由大秦线山西煤调入量减少所致,另一方面印尼
煤进口到岸仍然处于真空期,虽然印尼煤出口已于2月解禁,但错过了中国采购期,即期现货
量较少。

  与此同时,在需求端,为配合冬奥会和全国两会能源保供,电厂垒库需求较强。此外,自
2月以来,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导致煤炭日耗水平维持高位。
  1月底至今,煤价继续上涨,但在动力煤期货上调保证金的措施下,期货价格已现微跌态
势。

  近期,政策层接连出台稳价措施。2月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会议,安排稳定煤炭市场价格
工作,并约谈部分煤炭企业。参会企业人士透露,会议提出具体稳价目标:5500大卡动力煤坑
口价格稳定在700元/吨以下,港口价格稳定在900元/吨以下。

  关于后市,市场观点认为,煤价拐点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中信期货2月8日研报指出,春
节过后,煤炭市场将步入淡季,需求维持短时内高位后将逐渐回落,预计2月煤价将在需求旺
季尾声和供应结构紧平衡的博弈中呈现区间震荡的走势。

版面编辑:刘春辉
编辑更正(《财新周刊》2022年第06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本刊2022年第4期,第58页第一段第一句应为“??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将
参加全部7个大项共109个小项中的104个小项比赛”,第62页“那些奥运遗产”小标题下第一段第
四行“,当然??”删除;2022年第5期,第73页所涉上海期货交易所镍金属期货合约应为“沪镍
2202合约、2203合约”。特此更正。
版面编辑:刘春辉
版权页(《财新周刊》2022年第06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版面编辑:刘春辉
最新财新周刊|钢铁碳达峰稳节奏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钢铁行业纠偏“运动式减碳”,将碳达峰时间表从2025年推迟至2030年

钢铁行业实现“双碳”,关键在于提高能效、产能产量双控,同时将高炉逐步转向电炉。但行业体量大、企业多,达到目标需要
时间。

  文|财新周刊 罗国平

  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的碳达峰时间表延长五年。

  2022年2月7日,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
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相较于2020年12月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指导意
见》正式版将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表从“力争2025年”改为“确保2030年前”,强调“资源供应稳
定”,删除多项具体指标,调整碳达峰节奏。

  2021年12月,国家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首次将包括钢铁业在内
的国内全部原材料工业整合起来进行规划。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认为,其后发布的
《指导意见》即相当于“十四五”规划在钢铁工业领域的专项指引性文件。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2021年3月曾透露一份颇为进取的“碳中和、碳达峰”(下称“双碳”)目
标:钢铁行业要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相比这些口径,
《指导意见》措辞明显松动,留给企业的达峰时间从四年延长到九年。多名行业人士告诉财
新,这与国家强调避免“运动式减碳”的提法一致。

  2021年下半年,政策层对“运动式减碳”“碳冲锋”开始纠偏。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
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双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
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

  钢铁行业在中国是仅次于火电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源,也是第一大工业碳排放源,占中国
碳排放总量约15%。2021年,中国粗钢产量10.3亿吨,占全球的54%。

  减碳一事势在必行,但在南钢金贸钢宝首席期现分析师蔡拥政看来,目前钢铁行业对“双
碳”的认知、技术储备、人员配备都还不足,中小型钢厂尤其挑战。减碳需要积累,因此放缓
进程有其必要性,有助于行业与目标合拍,也可防止产业链剧烈波动。

  业内普遍认为,钢铁纯粹碳达峰并不难,短期内控制产量即能让降碳立竿见影;但长远
看,碳达峰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行业转型升级过程。“双碳”目标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通过自
我加压、提质增效、坚决转型,引导行业从大走向强、走向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三条腿”走路:提高能效、产能产量双控(下称“双
控”),同时调整工业流程结构,将高污染的高炉逐步转向电炉炼钢。但钢铁行业体量大、企
业多,从全行业角度,达到哪一个目标都需要时间。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指出,钢铁业“双碳”过程还需要配套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宏
观政策从研究制定到落地执行,每个环节都须做实。碳减排的底线,应是经济运行平稳、安
全。

17个月 “双碳 ”路
  从2020年9月中旬中国向世界承诺实现“双碳3060”(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起
算,迄今钢铁行业对“双碳”的认知只有17个月。

  《指导意见》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出炉于“双碳”目标提出仅三个月后,即2020年12月;几乎
同期,国家工信部首度对外提出要压减2021年中国粗钢产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曾公开介绍,碳达峰与粗钢产出量具有极强的相关性,钢铁行业的
碳达峰时间主要由粗钢产量的峰值决定。根据模拟测算结果,2021年—2060年累计减碳贡献
中,粗钢产量下降这一因素贡献最大,贡献率可达约45%。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加7%
至10.65亿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产量数据同比下降3%至10.3亿吨,实现既定产量压
减目标。

  与此同时,由于电力需求高涨,2021年上半年,部分省份开启错峰用电;能耗是2021年控
碳的主要手段之一,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1年上半年地区能耗“双控”完成情况,能耗“双控”压
力叠加供电紧张,当年9月开始,多省份“拉闸限电”,“一刀切”式对工业停产限产。中国经济增
速也在2021年四季度走低。

  供需阶段性错配,煤价成为其中受影响的典型样本。2021年10月中旬,环渤海港口5500大
卡动力煤曾疯涨至每吨2600元,较年初涨超350%。国家发改委多番强行行政干预,才得以打
住上涨行情。(参见本刊2021年第43期《煤价“急刹车”》)

  不只是煤价,2021年5月,因压产消息迟迟未落实,钢市也曾走出“过山车”行情;再至下半
年压产逐渐执行落地,钢价长时间高位运行。(参见本刊2021年第21期《钢铁“过山车”》)

  “‘运动式减碳’造成市场心态预期不稳定,下游承压,给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副作
用。”徐向春如此评述。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应统筹稳增
长和调结构,把“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时间表、路线图、
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12月上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
调,2022年经济工作应“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与上述政策面调整一致,《指导意见》正式版将碳达峰时间延长五年,措辞更为务实。王
国清告诉财新,目前已发布一系列有关减碳的顶层文件,“双碳”政策目标导向是稳妥有序、安
全降碳,防止过度反应,以此避免对行业、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

  她认为,如果给予钢铁行业碳达峰留的期限太短,企业研发以及生产设备的替换、更新、
升级压力都会很大。因此《指导意见》态度柔和,给企业应对留出了更多操作空间。

碳达峰多管齐下
  节能、控产、转向电炉炼钢,是钢铁行业碳达峰最可行的路径组合。

  多名人士称,目前钢企可以主动做的是节能降碳,通过提高现有生产工艺效率,辅之技术
进步,通过智能燃烧、废物利用、提高自发电率等方式,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以及碳排
放;与此同时,提高铁矿品位,多用球团矿、少用烧结矿。

  “现在最现实的,是把能效提起来。”接近中钢协的一名人士称。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
过去50年,钢铁行业吨钢能耗降低61%,能源强度尚有15%—20%的下降潜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曾公开介绍,通过更好的节能装备、技术、工艺,以
及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的节能生态,能够进一步减少碳排放。蔡拥政则对财新举例称,南京钢
铁即在推进智慧工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细化管理水电气人工辅料,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除此,公司工厂的顶棚还装上了太阳能光伏。

  政策层希望头部企业起到“头雁效应”。宝武清洁能源技术总监饶文涛曾对外透露,宝武实
现“双碳”目标主要在四大方向:节能(极致能效、近终形制造)、冶金资源循环利用(废
钢)、氢冶金(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以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宝武集团把极致能效作为“排头兵”,最先启动。所谓“极致能效”,即利用余温、余热、余
能,副产品资源回收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整个钢铁工艺减碳3%—5%;排在极致能效之后
的是废钢利用,还可实现减排10%—20%。

  氢冶金指在高炉/竖炉喷吹氢气,用氢气替代部分或全部焦炭还原铁矿石。氢冶金虽是热门
探索工艺,不过这一路径所需材料、工艺复杂,氢气制储运安全问题大,成本也高,规模化运
用尚需时日,未来将主要为碳中和目标服务。如根据宝武集团规划,富氢碳循环高炉以2035年
为节点启动,氢基竖炉、CCUS则要到2035年至2050年间。

  实际上,在中国当前资源结构、流程结构的限制下,中国钢铁行业产量达峰即意味着碳达
峰。也就是说,只要行业能控制住产量,实现碳达峰并不难。

  因此钢铁行业大方向仍是继续“双控”。国家部委近年多番表态要严禁新增产能,严格产能
置换。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再明确:到2025年,粗钢产能只
减不增。

  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中国钢铁需求接下来是否再增长、粗钢产量是否已在2020年达
峰,业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多名行业人士认为,一方面,人口增速下滑,房地产整体走
势下行;但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拉动基建发展,工业用钢需求也有望增长,且在鼓励减少钢铁
出口、增加半成品进口。因此,在需求增长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一味压产,或将导致市场阶段
性剧烈波动。

  2021年的压产主要根据环保评级分派减量任务。徐向春认为,未来产量调控或将更为精
准,并根据经济形势相机而动。《指导意见》即称,接下来要坚持总量调控和科技创新降碳相
结合,同时研究落实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产能利用率等为依据的差别化调控政
策。
  产量压减同时,要有序发展电炉钢。《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
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在现有约11%的基础上再提高4个百分点。

  根据殷瑞钰的介绍,2021年—2060年钢铁行业累积减碳量中,流程结构变化可贡献约
38%。
  中国发展电炉钢的主要瓶颈在于废钢资源。每吨废钢可生产约0.9吨粗钢。2020年,中国废
钢供应量约2.6亿吨;2018年至2020年间,中国废钢供应量年增量在2000万吨左右。冶金工业规
划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废钢资源供应总量将达到3.4亿吨。

  加上电力资源及价格制约,中国电炉钢成本比长流程的转炉炼钢高,因此长流程占比较
高,这也是制约行业减碳的主要因素之一。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中,长流程工艺占比90.8%,
远高于同期欧盟的57.6%、美国29.4%的水平。

  长流程炼钢,即铁矿石经“高炉-转炉”变成钢铁,其间需要焦炭作为还原剂、动力煤作为燃
料,因此冶炼环节碳排放较高。长流程生产1吨钢,约排放2—3吨二氧化碳,而短流程排放低
于1吨。

  唐山一家钢企负责人告诉财新,其所在公司已经在做转向电炉钢的准备。未来废钢资源量
增加、价格下降,电炉将有成本优势;届时高炉不仅成本高,排放也高,可谓“费力不讨好”。

  《指导意见》将“鼓励业内兼并重组”提至基本原则中,优先级明显提升。徐向春认为,兼
并重组有助于优化产能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工艺流程,以及共享技术、管理等,最终助
力减排。

  在部分企业看来,部分高端市场还有空间,产品结构调整也是企业减排的现实路径之一。
如风机的主轴轴承钢仍依赖进口,而仅此主轴轴承就占到风机成本约5%。沙钢一名人士指
出,做精、做细仰赖技术与资金,从这一角度看,未来或可看到重组兼并加速。

  不过多家小型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产品升级换代,对于缺乏技术支持的小型钢厂并不容
易。高端产品尽管附加值高,但往往应用场景少、市场需求较小,且高端市场本身竞争也不
小,要想建立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圈,需要时间,也需要资金。

确定与不确定
  面对已经确定的“双碳”目标,企业面临着政策、技术、市场等多重不确定性,头部企业在
积极布局,资金有限的中小钢企进退两难,多采取观望态度。

  减碳背景不只是中国国内“双碳”目标强压,欧盟碳边境关税调节机制(CBAM)有望在
2023年试运行、2026年正式运行,也在倒逼中国钢企转型,否则未来产品将无竞争力可言。
  中国钢铁行业的复杂之处不只在于总量大,还有企业数量太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全国
目前有5000多家钢厂,其中具有冶炼能力的有500多家。

  头部企业紧跟形势、率先表态。2021年1月,中国最大钢铁央企宝武集团宣布要在2023年
实现碳达峰;3月,河钢集团推出更紧张的时间表,要在2022年实现达峰;5月,鞍钢集团宣布
要在2025年达峰。

  具有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型国有企业,已在试点氢冶金、直接还原
铁、欧冶炉、微波烧结等各种工艺,同时推动产学研结合,研发新工艺。不过王国清强调,不
应忽视部分创新性强、机制灵活的中小型企业的力量。

  以氢冶金为例,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统计,宝武集团之外,入局的大型企业还有鞍钢集
团、河钢集团、酒钢集团、建龙集团等;与此同时,中小型民企京华日钢、明拓集团等,也在
探索这一工艺,争取未来的生存空间。

  不过整体而言,蔡拥政认为,中小型钢厂在减碳上进退两难:推进减碳,怕人才资源、技
术资源和财力跟不上;不推进,又怕后期政策有压力。多维度评级、差别化控产下,中小企业
压力更大,反复停限产也会影响生产和规模效益。

  面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多家民企人士告诉财新,钢厂不会主动去迎合碳达峰,但强制
政策也会被动接受。当下,多数民营钢企主要在抓利润,稳定规模,首先保住自身不被淘汰,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在扩大规模、走装备大型化——即把握当下确定的事情。

  “都在等政策,都在观望,小企业不敢上,因为下一步政策不明朗。”一名在小型民营钢企
负责节能的人士说,“减碳,究竟怎么减?从哪一个角度来减?是按吨钢能耗,还是按排放总
量?或是按产能规模?总得让企业更明白一些。”

  “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还将被纳入碳市场。徐向春认为,碳市场在中国刚开始实行,执
行还需碳核算、碳配额发放等市场机制完善的过程,企业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碳核算也是新课题,关键是要摸清家底、找到未来发力部位,即摸清企业总的碳排放量是
多少、主要排碳环节在哪里、一年哪个环节排多少,哪些环节有改造提升空间。

  前述唐山钢企负责人指出,多数钢企在接受相关知识的辅导与培训,但队伍建设、碳核
算、碳交易等工作相对容易,待有顶层设计以及行业标准,企业行动自然会加快。减碳真正的
短板在技术进步,而民企研发能力有限,因此整体相对谨慎,以避免盲目投资。

  事实上,多数钢企现在正挣扎于实现超低排放,如再不停歇地减碳,加上当前减碳成本高
昂,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司长吴险峰1月10日在中钢协会议中透露,截至当时,有23家钢
企、1.45亿吨产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225家钢企5.36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
改造;至2022年底前,仍有超过4.2亿吨粗钢产能待改造,任务仍较艰巨。

  而在2021年四季度,由于成本压力较大,钢企效益普遍下滑。如宝钢股份(600019.SH)
当季净利明显缩水,约为20亿—24亿元,仅占全年利润10%左右,以上限计算,四季度净利环
比减超六成、同比减少五成;西北部钢厂如西宁特钢(600117.SH),则当季预计亏损4.7亿
元,由盈转亏。

版面编辑:刘春辉
最新财新周刊|折叠屏手机起风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折叠屏手机是过渡性还是划时代的产品形态?安卓阵营厂商借此争抢高端市场,苹果何时出手?

  文|财新周刊 翟少辉,周蜜(实习)

  过去两个月,OPPO、华为、荣耀相继推出折叠屏手机。一名接近vivo的人士告诉财
新,vivo的折叠屏产品业已准备就绪,最快2022年3月底前发布。这意味着,除了苹果,主流手
机品牌齐聚折叠屏赛道。

  2007年,苹果iPhone横空出世,一块多点触控的液晶直屏一举替代全键盘功能机,拉开了
智能手机时代帷幕,成为此后15年的主流产品形态,只不过是屏幕尺寸越来越大、屏占比越来
越高。近年来,手机产品日益同质化、市场规模增长滞缓,厂商在比拼堆料之外,苦于跳出窠
臼,寻找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品类。2022年春节期间,各家折叠屏手机一度脱销,令业内外聚
焦:手机界的新路线来了吗?

  折叠屏手机实际不是新概念,2018年10月,柔宇科技抢先发布应用自家柔性屏幕的首款折
叠屏手机,但因各种质量问题销量惨淡;三星、华为等手机大厂则在2019年初的世界移动大会
(下称MWC)上高调展出折叠屏产品。但放眼全球,2019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仅50万部,占
智能手机出货量的0.03%——两年后,这一比例也就提升至0.62%,未成气候。

  不过,市场预期2022年的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可能在2021年860万部的基础上翻番增长,据
市场咨询机构Counterpoint预测,2023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或可达到2570万部,按此测算市场份
额亦将接近2个百分点。

  许多手机厂商视此为新的机会。相较前一轮折叠屏手机动辄一两万元的高价,如今新品起
步价普遍下探到万元以下,甚至低至7000元档位,以吸引消费者尝鲜。财新记者近日走访多家
手机门店,发现华为P50 Pocket、荣耀Magic V、OPPO Find N等折叠屏手机均需预约购买,不
乏消费者进店询问。据OPPO公布数据,Find N发布不到一个月,全网预约量破100万部。以面
板供应链分析见长的市场调研机构DSCC判断,2021年四季度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增幅迅猛,
攀升至380万部,同比增长450%。

  群智咨询副总经理陈军认为,厂商备货偏谨慎,不敢有过多库存,是近期折叠屏手机“一
机难求”的主要原因,“因为包袱太重了”。技术层面,当前折叠屏手机的屏幕、铰链、盖板等关
键零部件均较三年前明显提升,但零部件良率偏低、成本居高不下。一名手机行业分析师推
断,以近期发布的多数折叠屏手机来看,仅硬件成本就在4000元以上。

  除了硬件桎梏,当前折叠屏手机的应用生态也不完善,适配应用较少,即便有些App能够
切换到大屏,但存在黑边等缺陷。“现在是安卓阵营厂商力捧折叠屏手机,但软硬件生态远未
达到主流水平,都只是试水。”一名手机行业资深人士对财新称,苹果也在储备折叠屏手机技
术,“也许苹果加入能迅速催熟供应链,大家都会动起来”。

  一名曾就职于多家头部手机大厂的研发人员对财新直言,业内亦有其他较早从事折叠屏手
机研发的厂商,仍对市场需求判断谨慎,迟迟没有推出产品。他认为,折叠屏手机夹在小屏的
智能手机和大屏的平板电脑之间,定位略显尴尬,仅能锦上添花,难以成为又一个划时代的产
品形态。“折叠屏手机恐怕还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未来还应有其他新的形态突破”。

冲刺高端市场
  中国安卓厂商积极推出折叠屏产品,意在冲刺久攻不下的高端市场。

  中国手机高端市场此前多年被苹果、华为占据。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2020年上半
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的智能手机市场上,华为、苹果分别占有44.1%、44%的市场份额。
华为受到美国制裁,高端芯片供货受限之后,其拱手让出的手机市场份额大部分被苹果吸纳。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苹果在中国整体手机市场的份额升至25%,居
于首位。

  Canalys研究分析师刘艺璇对财新分析,随着品牌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小米、OPPO、vivo
等中国手机厂商进军高端市场本是合理路径。而华为退出带来的意外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速了
上述厂商布局高端市场的节奏。

  据财新了解,vivo不会为其折叠屏产品新设品牌,而是将其纳入现有定位高端市场的旗舰
系列产品线。该做法在安卓阵营中具有代表性。前述接近vivo的人士称,vivo希望通过折叠屏手
机产品,进一步强化其旗舰系列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形象。据Counterpoint报告,在500美元至599
美元价位,vivo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9月的10%上升至2021年9月的20%。

  智能手机厂商无一例外地将折叠屏手机定位为跃升高端市场的切入点。国金证券研报称,
尽管在智能手机整体市场的渗透率偏低,折叠屏手机在10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的渗透率在2021
年已达到10%。

  刘艺璇认为,直板手机在迭代和更新上的竞争已趋白热化,但折叠屏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形
态。“这可能是安卓阵营最近一两年与苹果打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赛道。”她指出,多家厂商近期
集中发布折叠屏产品,除了产品研发节奏和产品线因素,亦是为了主动错开苹果iPhone发布周
期,以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折叠屏手机也暗藏了厂商们寻找收入增长点的野望。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触及“天
花板”,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局。IDC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连续下
滑10.5%、7.5%和11.2%,在2021年仅实现1.1%的微弱增长。安卓阵营厂商希望折叠屏手机能带
动新一轮消费,做大市场“蛋糕”。

  目前在全球市场,三星折叠屏手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1年,三
星在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达88%。

  在中国市场,依靠库存芯片勉力维持的华为折叠屏手机仍占一席之地。据IDC统计,2021
年,中国市场的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150万部,华为、三星折叠屏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
为49.3%和28.8%;2021年3月推出首款折叠屏产品的小米占13.2%;12月中旬发布首款折叠屏产
品的OPPO,亦收获6.1%的市场份额。

  荣耀CEO赵明在2022年1月初的折叠屏手机发布会上称,希望荣耀Magic V推动折叠屏手机
进入主力机时代。他认为,2022年将是折叠屏市场快速放大的一年,未来直板手机和折叠屏手
机或长期共存、并行发展。

技术准备就绪
  一名使用过多款折叠屏手机的业内人士坦言,早期的折叠屏产品存在折痕明显、铰链异响
等诸多问题,“体验着实吓退了一波用户”。

  “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TCL华星一名技术人员告诉财新,三年前,行业仍处
于“为技术找应用”的状态,一切都在磨合。随着产品迭代,手机厂商、面板厂商及行业相关方
都在不断优化,折叠屏手机的整体结构、弯折半径、信赖性等明显提升。多名手机业人士均
称,近期的新款折叠屏手机已折痕相对轻微,几无铰链异响,足够日常使用。

  手机能够折叠,关键在于屏幕柔性。柔性屏主要通过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面板实
现。与传统LCD(液晶)屏幕相比,OLED屏幕最大特点在于无需背光,直接使用自发光材
料。刚性OLED屏幕与LCD屏幕一样,均使用无法弯折的玻璃基板。柔性屏则在OLED技术的基
础上,进一步将玻璃换成了柔性材料,实现了可卷曲、可折叠。

  2019年,手机厂商在柔性屏上几乎仅有三星一个选项。如今,京东方、TCL华星、深天
马和维信诺等多家面板厂商都具备了柔性屏生产能力。据财新了解,京东方已向华为Mate
X2、荣耀Magic V等多款折叠屏手机供货;TCL华星则向小米和联想旗下摩托罗拉等品牌供货
折叠屏。

  不过,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指出,尽管中国柔性面板近年发展很快,但当
前全球手机柔性屏仍有70%左右由三星提供。在柔性屏的产能和技术方面,其他厂商与三星仍
有较大差距。

  除了柔性屏,实现手机可折叠的关键零部件还包括盖板和铰链。铰链的设计在折叠屏手机
翻转的手感、屏幕折痕,以及折叠状态下的整机厚度上扮演关键角色,是多家手机大厂与合作
供应商争相专利布局的关键领域之一。目前,能够有效改善折痕问题的水滴形铰链设计,已被
华为、OPPO和荣耀等多家厂商使用。

  盖板方面,目前折叠屏手机使用的两类方案为CPI(聚酰亚胺薄膜)、UTG(超薄玻
璃)。CPI具有硬度低、有折痕、透光率低等缺陷;UTG则更不易产生划痕和折痕。目前,CPI
主要为过渡方案,各大手机厂商正在向UTG切换。

  目前,上述材料均主要由日韩及美国企业供应,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2021年9月,长
阳科技(688299.SH)在上交所投资者互动平台称,公司CPI薄膜正处于中试阶段,下半年将重
点加快客户验证及改进。凯盛科技(600552.SH)在2021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UTG一期项目
已具备供货能力,二期项目正有序推进。长信科技(300088.SZ)亦称,公司UTG业务已小批
量出货。

  多名手机业人士均称,凭借水滴形铰链方案和UTG盖板的使用,OPPO Find N几乎无痕。


“技术总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但是我们可以说,折叠屏手机走向大众,技术已经不是障碍了。
”一名业内人士认为。

等苹果大风
  折叠屏手机走向市场,当前仍面临硬件成本高企、软件生态不完善等严峻挑战。

  一名电子行业分析师对财新介绍,目前折叠屏手机部分零部件仍良率较低,以UTG盖板为
例,目前行业良率不足30%,工艺上存在瓶颈。据国金证券研报,OPPO Find N仅铰链成本就
超过600元。
  折叠屏面板成本在整机成本中占比超过20%,是折叠屏手机上成本最高的硬件。前述TCL
华星技术人员也告诉财新,目前,折叠屏结构复杂、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良率较低。除了
加大投入,TCL华星正通过产线优化以及扩大与国内供应商的合作等方式,尝试控制成本。

  一名面板行业人士告诉财新,业界一条稳定生产的刚性OLED屏幕产线良率已达80%—
90%,但部分近年新入局厂商的柔性屏产线良率却不足30%。在柔性OLED领域遥遥领先的三
星,柔性屏良率最高能到70%—80%。

  软件层面,折叠屏手机系统和应用的适配亦是难题。一名手机大厂系统UI设计师对财新指
出,切换至内屏(大屏)时的应用优势——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特殊大屏应用场景——应是折叠
屏手机的核心卖点。例如,展开内屏后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应用程序,或是完整地展示一页演示
文稿。

  以荣耀Magic V为例,荣耀在发布会上介绍称,经过专门优化的微信,可以依托大屏下的
应用分屏功能,同时实现聊天和阅读微信公众号等功能。不过,在发布会后的展示环节中,这
一功能尚未实装。一名展台人员解释称,上述功能仍需等待微信完成升级才可以实现。

  前述手机系统UI设计师坦言,手机厂商自家的定制系统以及自研应用程序,尚可独立完成
针对折叠屏产品的优化,但第三方应用仍要依靠开发者配合。“现在出货量还太小,有些软件
公司愿意拨出经费和人力来配合,有些就根本不在乎。”他对财新介绍,目前手机厂商重点推
动头部应用的开发者完成针对折叠屏的优化。包括视频软件在内的一些原本就拥有平板版本的
应用程序,优化亦相对容易。“但还是有大量应用没有做优化,或者只是简单按比例调整了界
面的大小。”

  这或是苹果迟迟不推折叠屏手机的原因之一。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副总监Ville-
Petteri Ukonaho对财新分析,从策略角度看,苹果通常要求其产品与服务实现同步,因此不允许
为追求新形态产品而牺牲应用程序上的体验。他认为,由于折叠屏手机屏幕尺寸与直屏手机存
在显著差异,苹果可能需要先推出新的开发者工具,以帮助大量现有软件实现适配。

  陈军亦称,苹果通常一个项目需要达到数千万量级才会去做,目前全球折叠屏供应链尚无
法支撑这样规模的量级。此外,苹果亦需要更多时间调试软件,提升用户体验。

  市场期待苹果下场。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在2021年5月预测,苹果可能会于2023年推
出折叠屏手机。Counterpoint认为,若苹果2023年之前推出折叠屏手机,或将形成折叠屏手机进
入主流市场的拐点,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组件产量和规模。

  “通常,苹果进入任何新领域,都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Ukonaho认为,苹果对于供应链最
大的贡献,是可以显著拉升供应商在相关领域的投资,而这也会同时使行业内其他厂商受益。

  苹果对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比如其自研手机芯片,就带动了自研芯片能力成
为手机厂商冲击高端策略的标配之一;在个人电脑(PC)领域,苹果基于Arm架构自研M1芯
片,亦已带动Arm阵营芯片厂商——比如高通——发力PC芯片。

  陈军认为,2021年以来,折叠屏手机风起,相关供应链投资较热,发展速度很快,本土供
应链企业的逐步量产,将成为折叠屏手机价格下降的重要推手。他判断,2022年折叠屏手机价
格有望降至5000元档位,此后两年甚至有可能达到3000元以下。

  价格因素有望拉动规模上量,进一步带动产业链正循环。比如5G手机,2018年初上市时价
格动辄过万元,出货量寥寥;随着各大手机厂商激烈竞争,5G千元机出炉,5G手机市场放量
增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5G手机出货量2.66亿部,整体市场占比高达
75.9%。
  文中嵌入视频为: 【华尔街原声】三星发布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lip

  视频说明: 2020年2月11日,三星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折叠屏手机
Galaxy Z Flip,这是三星第二款折叠屏手机,较第一款Galaxy Fold有很多改进;手机定价1380美
元。
版面编辑:刘春辉
最新财新周刊|携程自救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新冠疫情走到第三个年头,旅游市场剧烈萎缩,跨界者入局分羹,在线旅游平台充满危与机

  文|财新周刊 孙嫣然 贾天琼

  2022年以来,极具传染性的新冠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席卷全球,一直坚持动态清零
抗疫策略的中国面临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这注定虎年春节仍是“非必要不出行”。国家交通运
输部2月6日称,春节假期预计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1.30亿人次,比2019年同
期下降69.2%。

  新冠疫情迄今已到第三个年头。跨境游封冻,国内游梗阻,旅游行业在阴霾下挣扎。1月
24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收入仅恢复至2019年的一半左
右;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则预计,2021年全球旅游业因疫情造成的损失将达2万亿美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OTA(在线旅游代理商)平台,携程难独善其身,甚至危机重重。2020
年,其净营收同比下滑49%至183亿元,净利润由2019年盈利70亿元转为亏损32亿元,其中国
际市场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3%下降至7%,机票、酒店两大核心业务收入下滑近半。2021年前
三季度艰难复苏,扭亏为盈2.84亿元,营收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6.07%,但四季度又被新一波
疫情重锤。

  透过携程,可以看到旅游市场“蛋糕”在急剧萎缩,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巨变:生活服务电商
平台美团,通过其主营的“本地生活服务”持续导流酒旅(酒店、旅行)板块,以“流量+低价”打
法持续侵入携程领地;阿里巴巴旗下综合性旅游出行服务平台飞猪,更是背靠阿里体系的流
量、资源扶持,以百亿补贴、低价酒店等手段,试图争夺出行用户。

  面对美团、飞猪的冲击,尤其是在酒店、机票核心业务上不断蚕食市场份额,携程不敢掉
以轻心。据Fastdata报告,2020年,以GMV(商品交易总额)为口径统计,“携程+去哪儿”市占
率约58%,较2019年上半年提升不到3个百分点;美团市占率从2019年上半年的5.5%迅速提升
到18.9%,飞猪市占率则有所下滑。

  对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来说,当前如何在有限的旅游需求和跨界流量竞争中保住市场地位,
挺过疫情下的亏损重压,这场挑战不亚于十年前那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危机。

  53岁的梁建章,1999年创立携程,以机票、差旅预订业务起家,短短六七年拿下中国OTA
市场一半份额;但到2013年前后,去哪儿的机票比价、同程的低价景点门票、艺龙的酒店等垂
类竞争对手纷纷冲击携程的老大地位。2007年赴海外留学的梁建章不得不回归携程,杀伐决
断,在2014-2015年间先后抢入同程、途牛、艺龙股权,合三家之力夹击去哪儿,最终从百
度手中拿下去哪儿,结束混战,由此也埋下了“垄断”的伏笔。近一年来,“二选一”、平台反垄
断、并购经营者集中未申报等问题,成为携程多只未掉下的监管“靴子”。

  从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角度看,新冠疫情放大了流量饥渴,居高不下的抽佣比例和流量成
本,促使它们在OTA平台之外分散渠道风险,寻求成本更低的流量形态。这松动了携程长期搭
建的供应链壁垒。“在新形势下,携程必须延伸产业互联网价值,简单交易撮合的价值已经被
挖掘得相对饱和,如果给用户和商户两端带来的价值不断萎缩,价值壁垒就不足够高。”北京
执惠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照慧认为。他的观点在业内有一定代表性。

  相对于美团、飞猪等平台外延式横向扩张模式,作为旅游行业在线垂直平台,携程的流量
主要来自内生性模式。梁建章想尽办法寻找流量,从携程自身平台到抖音、快手,亲自下场直
播吆喝带货;与此同时,调整产品流量分配机制。据携程副总裁孙天旭介绍,疫情常态化后,
人们的旅行习惯动态调整,携程更重视对度假团建、亲子游、周边游等核心需求的布局。而过
去,流量基本倾斜在远途旅行等高价值产品上。

  1月2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适时启动入境旅游促进行动,
给“冰封”已久的旅游行业带来一丝重生希望。随着国内外抗疫模式动态变化,世界何时、何
地、如何恢复流动仍难预测。谁能在行业低谷化危为机,谁才能抓住旅游行业复苏的春天。

新冠重锤
  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中国国内各地封锁,用户纷纷退订,酒店业跌入至暗时刻。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酒店及旅游地产事业部董事总经理周涛对财新回忆称,酒店行业出租率
在2020年一季度跌入谷底,1月还有50%—60%的出租率,2月即跌到10%以下。“当时很多酒店
在2月关店,直至4月中旬重新开业。”

  到2020年10月,酒店业一度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2021年7月以来局部地区疫情散发,使
当地酒店出租率从90%重新降到个位数,到10月时整体出租率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六、七
成。

  “一有疫情,当地人员就有流动限制,生意就做不了。”一名杭州民宿业人士对财新称,疫
情以来,其经营的民宿物业中有四处已经关店,现存各岗位按比例裁员至70%左右。租金成本
高是民宿倒闭的主要原因,旅游景区民宿的租金成本占运营成本一半以上,“2021年我们那里
的民宿基本换了一茬”。

  头部酒店的经营状况也不乐观。2020年,锦江酒店(600754.SH)、首旅酒
店(600238.SH)营收下降均超过三成;首旅酒店在2021年前三季度扭亏,录得1.25亿元净利
润,而锦江酒店同期净利润同比下降67.84%。

  周涛指出,疫情停业考验酒店及时调整成本支出的能力,正常年份的人工成本、能源成本
分别占总收入约30%和8%,因此能否通过精简人员、安排休假以及分层、分区域规划通风系统
等措施降低成本很重要。疫情之下,已有不少酒店倒闭,“关闭或至今未重开起来的酒店预计
有数万家”。

  携程在疫情前已完成旅游行业的全面布局:主站凭借在中高端酒店资源和商旅用户粘性方
面的稳固优势,服务高净值人群;去哪儿持续以低价为核心打法;海外市场则由天巡和
Trip.com把守。
  住宿预订是携程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约四成,贡献利润大头。2021年前三季度,酒店订
单锐减,携程的住宿预订佣金收入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9.07%。

  携程的另一主营业务交通票务收入占比也在四成左右,但毛利低,主要作用是为酒店、门
票导流。以机票为例,一名航司人士对财新介绍,2016年,中国民航局将机票手续费由提点改
为每张定额收取,由此OTA从机票上赚钱主要靠增值服务。“疫情前,一张机票平均毛利只有
25元,可能都够不上系统成本。”
  疫情暴发后,中国民航局从2020年4月提出“五个一”政策(一家航司一个国家只允许运营一
条航线、一周开一班),国际航班整体较疫情前大降九成,回国票价“水涨船高”。但国内航司
销售的国际机票全部采取直销模式,且售价不能超过全价。国内机票受疫情波及,客座率严重
下滑,不少航司推出随心飞套餐,仅需三四千元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无限次飞行。2021年前三
季度,携程交通票务业务仅恢复至疫情前的51.41%。

  旅游度假业务主要来自旅游团,受防疫政策影响最直接,萎缩也最严重,2021年前三季度
仅恢复到疫情前的不到四分之一。2021年12月17日,国家文旅部再次暂停中高风险地区的省
(区、市)跨省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进出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中国香港、澳门除
外)的相关业务也暂停至2022年3月15日。

  “只要一个城市出现疫情,基本影响全国旅游业,各地政府会发布旅游限制,而且景区为
了不担责,还会层层加码。”一名旅行社人士对财新称,由于2021年7月底局部疫情暴发,多地
发布跨省游限制。“整个暑假基本没有生意,‘十一’期间人流还可以,之后因为疫情持续散发,
到现在都没什么游客。”

  2021年,差旅需求转向内循环,携程的商旅业务收入逆势增长,达到2019年同期的
111.11%,收入占比亦从疫情前不到5%提升2个百分点。
  2021年4月,携程赴港二次上市,以每股268港元发行价募资83亿港元。上市一个多月后,
股价站上每股322港元高位,后持续下跌,迄今已跌去近三成。携程美股价格在2020年疫情暴
发之初跌至2015年以来的最低点21.63美元,后在2021年3月反弹至44.57美元,至今又跌回
33.05%至29.84美元。

腹背受敌
  2017年以来,美团、阿里不断加码在线旅游业务,挟自身平台流量加入战局。而2020年新
冠疫情暴发后,供应商对订单需求更为迫切,不再捆绑携程一家,谁能带来更多流量、促成订
单,就与谁合作。

  据港股上市招股书数据,携程有超过20%的机票用户会在15天内预订住宿。不同于携程以
机票导流的传统OTA模式,美团2014年搭建酒旅供应链及该新业务板块,是从外卖流量口切
入。在收购大众点评后,美团原本从线上到线下的导流能力与成熟内容社区相结合,平台流量
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幅降低了酒旅业务的获客成本。据国盛证券研报,2019年美团单个用户获
客成本为4.7元,同期携程为31.4元,是美团的6.7倍。“美团酒旅的BD(市场经理)和外卖业务
拓店用的是同一个团队。这些员工常年走街串巷,也熟悉城市里的小酒店。”一名OTA行业人
士对财新称。

  据移动互联网数据监测机构Trustdata,以间夜量为口径统计,美团酒旅在2019年下半年酒
店订单市场份额达到51.7%,累计间夜量近4亿,这一数字超过了携程、去哪儿、同程旅行三
家“携程系”总和。不过上述OTA人士分析称,美团酒旅份额集中在低星酒店市场,低客单价、
低利润率。据光大证券研报,2020 年美团酒店平均ADR (已售客房平均房价)每间夜为174
元,相比ADR 约400元的携程来说仍有较大差距。

  从薄利的低星酒店入局后,美团自2020年7月以其赖以发家的团购模式加上直播导流等新
形式,向携程的中高端酒店核心领域发起冲锋。美团2021年一季度财报披露,“到店、酒店、
旅游业务”录得收入65.84亿元,同期国内酒店间夜量突破1亿,高星酒店占比达16.7%;到2021
年前三季度,该业务板块收入增长至2019年同期的150%。

  携程在商旅管理市场居领先地位,高星酒店覆盖全且订单量大,相对供应商议价能力强;
此外,部分单体高星酒店本身库存量不高,一般不愿为了增加合作方而多负担运营成本。但疫
情给美团打开了机会之窗,传统OTA的交通票务尤其机票业务下滑严重,对住宿、景点业务的
导流作用大为削弱;而疫情下的外卖需求却逆势增长,外卖的高频特征提升了对酒旅的导流价
值。
  “阿里系”飞猪平台则在疫情期间推出百亿补贴计划,首期从酒店产品开始,覆盖100个城市
的10万家酒店,之后覆盖到交通出行、景区门票产品。在飞猪上,香格里拉、汉庭等酒店,迪
士尼、故宫等景点门票曾出现罕见低价。据飞猪披露,百亿补贴上线十天,酒店预订增长超过
150%。飞猪方面告诉财新,百亿补贴已于2021年结束。
  2021年7月,阿里将饿了么、高德地图和飞猪整合为生活服务板块。一名资深OTA人士对
财新称,飞猪的优势在于体系内资源多、流量大,旗下App都能提供流量入口,比如钉钉用户
也是商旅业务客群。

  整体来看,供应商最终选择入驻哪家OTA,是对佣金、客群和转化率综合考虑的结果。前
述OTA人士介绍,供应商通常会先上几个OTA平台,再投放一些广告,逐渐找出哪些平台能带
来更多订单。目前看来,商务型酒店适合携程,美团客群仍集中在单价低产品上,而容易出内
容的度假型产品可能在飞猪上卖得更好,小型民宿则在小红书上营销更精准。

争夺流量
  2020年3月,梁建章开始向旅游直播主播方向“转型”,装扮成唐伯虎、白娘子、包青天等角
色表演跳舞、Rap、越剧等“非专业”才艺,颠覆了人们对CEO的想象,一时热度空前。他对财
新称:“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没什么生意,所以不得不全力以赴去做一些直播,为旅游目的地
带货。”

  如今,梁建章已经很少亲自参与“Boss直播”。携程的直播团队从第一场的两三人拓展到20
余人,除了团队直播,还引入了商户自播。携程披露,2020年Boss直播突破50亿元GMV,2021
年再创下25亿元战绩,合作过全国80%以上的酒店品牌;超过3000家旅业商家累计开播上万
场,商家自播的月度订单量2021年增长了350倍。

  不过,多名行业人士指出,各家平台直播的GMV虽然亮眼,但预售产品退改政策灵活,还
须挤一道核销率的水分。据携程披露,2021年直播预售产品的平均核销率超过30%。

  “商家尝试参与到OTA的直播或内容生产,进行多渠道的营销探索。他们关注的不只是交
易额本身,还有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前述资深OTA人士指出,有民宿在头部主播带货之
后,大量用户自发生产内容,很长一段时间仍持续带来订单。

  高星酒店有更多品牌上的顾虑。周涛表示,高星酒店在参与平台直播营销时,要进行收益
管理,注重综合出租率与客房单价的综合效果,还要考虑品牌价值是否受损。“有时候一个酒
店把单价做下去了,再要做回来就很难。”

  直播带货通常以低价为卖点。比如梁建章的第一场直播,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将原价一晚
3000多元的酒店以两晚2888元售出,折价过半。孙天旭坦承,直播间低价会对酒店日常原价售
卖造成冲击。携程通过加大对日常产品的营销力度,让商户的综合收益足以抹平直播低价带来
的损失。她举例,亚特兰蒂斯酒店在2020年4月—10月间的ADR较2019年疫情前增长了30%。

  直播是短时间内促销,内容社区则是长期的营销渗透。携程将原有内容社区升级,改版上
线“星球号”——类似“小红书+淘宝”结合体——商家可在携程平台自建官方网店,附加短视频、
直播等形式进行销售、推广。当前几家OTA均已拓展出自己的旅游内容板块。但携程在用户印
象中的交易平台角色仍很难改变,相较纯内容社区平台的引流劣势明显。前述OTA人士
称:“要让用户在没打算立刻预订机酒的情况下打开携程,还是比较困难的。”

  内容平台正从流量切入,反向打造旅行交易闭环。在小红书上,用户已经可以直接预订住
宿。商家绑定有赞、小猪民宿等三方平台后,可以在小红书专业号上加设小程序,从而实现预
订功能。小红书并不从订单中抽佣,设置小程序的门槛是3万元的广告流量费用,并提供对应
的内容优化、图片设计等运营支持。抖音2020年在商家个人主页新增旅游入口,添加门票、酒
店等第三方预订功能,并在2021年5月开始内测一款名为“山竹旅行”的产品。

  “小红书和抖音还在犹豫。”前述资深OTA人士称,因为目前旅游行业还很不景气,这些内
容平台并不急于踏入OTA领地,与携程、美团等头部平台正面竞争。但一旦疫情过去,旅游行
情爆发性反弹,竞争对手必将蜂拥而至。
  携程怎么办?梁建章告诉财新,携程要突出自己的差异性优势,更专注地做“游”,内容更
结构化。“我们不是说给你推几个视频,我们会问你有多长时间?或者你想跑多远?有几个人
出游?我们可以按照不同条件搜索,更精准、高效。”

  另一个重点是提高转化。孙天旭称,携程做内容一开始看重的就是转化率。“任何品类的
电商与纯内容平台相比,从DAU(日活)到曝光量肯定都不占优,但在同等曝光的情况下,我
们的转化率更好。”携程披露,2021年7月,有30%访问过携程社区内容的用户会在一个月内下
单,星球号部分头部品牌的内容转化率可维持在10%—20%;截至2022年1月,44%的用户观看
Boss直播后,会在24小时内下单直播间商品。
  携程强调,交易平台的用户天然有着更高的消费意愿。去哪儿网与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在
使用OTA时,四成用户虽有预订的想法但不确定具体的产品。内容营销的目的是让这部分本就
会打开携程的“老用户”,产生更高的“拔草”意愿,刺激消费需求、带来订单增量。携程披
露,2021年,在官方直播间下单的用户中,钻石及以上高等级会员占比超20%,总体复购率达
到51%。

  疫情期间营收微薄,但携程仍维持了较高的研发费用支出,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投入技术
和研发67亿元。梁建章称:“旅游内容推送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位,技术上还要更加准确、匹
配度更高。”

  携程的流量更多来自平台内部挖掘。疫情期间,携程在流量采购上的支出大幅降低,从
2020年初至2021年三季度末,携程的营销费用支出共计80.39亿元,而此前2019年一年就是
85.04亿元。借力微信流量入口的同程在疫情期间保持盈利,其综合获客成本仅为携程的三分之
一。2021年三季度平均月活2.77亿人中,微信小程序贡献了79.6%。

博弈供应商
  疫情放大了商家的营销需求,拓展单量是燃眉之急。比如高星酒店流失了大量团队会议订
单,对个人散客的拓客需求直线上升;但现金流的吃紧,让各类商家对OTA抽佣成本更为敏
感。这些因素,正在动摇携程一直引以为傲的供应链优势。

  而对上游供应商的强势议价地位,实际源于平台的市场支配能力。在互联网平台强监管形
势下,2021年10月,度假服务平台“周末酒店”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举报携程“二选一”,称其合
作酒店被携程要求下架,否则将被取消特牌并限流。

  不过从公开信息看,截至目前,携程并未领受并购申报、反垄断等相关调查或处罚。前述
OTA市场流量竞争格局的演变,也正在对携程的市场“龙头”地位形成挑战。
  一名旅行社人士对财新称,疫情以来,携程对其所在地区一日游团的抽佣比例,从2019年
的9%涨至15%;同为“携程系”的去哪儿,也在2020年内从抽拥4%提至8%。同期其他主要OTA
并未提价,抽佣比例多在10%以下。该人士还称,2021年以来,携程多次通知提高服务费用
率,并增收每年1万元的系统使用费。

  疫情期间,携程对旅行社、民宿等不同业务抽佣政策不同,总体维持在9%—15%左右。前
述杭州民宿人士抱怨:“提成如果交得低了,在携程上根本就没有曝光机会,也就没有生意。
”一名大理民宿业主表示:“在携程平台入驻三个月,只带来20多个订单。因为做的时间短,没
有积累下来好评,排名在几百、几千页之后,要买曝光的话成本将从15%提高到30%—40%。”

  前述旅行社人士称:“商家在携程上赚不到钱,之所以还愿意做,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流量
大,一般超过六成订单都来自携程;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携程带来订单后,我们会加客人微
信,后续可以绕过携程去推新产品。”

  不过从2019年起,不少酒店和旅行公司已经转型微信小程序或社交电商,自建会员渠道以
避开OTA平台的高额佣金和流量费用,或是向没有平台费用门槛的纯内容平台转移。

  携程近来发力的内容营销,也并未成为商家的优先选项。一名入驻星球号的旅行社人士对
财新介绍:“携程建了内容辅导群,会发一些热门话题的预告和写作建议。但官方账号基本都
是自说自话,很少有商家专门为了携程去写作、拍摄,都是先做小红书、抖音和视频号等,然
后再转发到‘星球号’来。”更关键的问题是,商户在携程平台上做内容,产生的交易仍是在携程
平台上,绕不开佣金。

  内容平台的转化率,除了与平台调性相关,还考验商家自己的运营能力。前述大理民宿业
主表示,在均未购买流量的前提下,小红书带来的订单量,仅次于经营多年的微信公众号。
“好的产品在小红书上是能够获得流量的,而且除了运营人力,几乎没有平台成本。”
  但前述杭州民宿业主认为:“打造自有渠道或私域流量基本不可行,不可能靠这个吃饭。
大部分民宿的营销能力没这么强,产品本身也不足以成为小红书上的网红产品。”

  携程强调,其一站式流量能为商家带来更高的营销效率。孙天旭称,平台的营销工具,能
为商家提供会员制度设计、订单来源分析等代运营支持。“单品牌去做营销,ROI(投资产出
比)大于等于1的,不是太多。”前述资深OTA人士也认为,“现在单店去做营销推广,转化成本
还是很高,平台的存在仍有其意义。”

  周涛认为,“相对具备品牌优势的连锁酒店集团和民宿,应当首先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营
销,建立会员系统、官网等自主渠道。部分单体酒店或小型民宿,拓客能力不及预期,对OTA
仍有依赖。”

  “目的地”是旅游行业多年来强调产业资源整合的一个提法,在疫情期间的本地、短途游趋
势下,愈发受到行业重视。携程2020年前往旅游目的地做直播,2021年推出的星球号引入当地
商户、文旅部门等线下主体,2022年推出“超级周边游”营销品牌,以城市为圆心300公里内旅游
资源进行整合,均意在促进目的地周边消费,提高单一热点带来的综合收益。刘照慧认为,目
的地目前仍有动力在携程做营销,“可将用户从线上导流至目的地,并在到达目的地后连接当
地产品和资源,串联起线上线下的双份流量”。

  钱童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中嵌入视频为: 【华尔街原声】万豪CEO:美商务旅行短期内很难恢复

  视频说明: 2021年9月,万豪国际酒店集团(Marriott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托尼·卡普亚


诺(Tony Capuano)称,德尔塔变异毒株对员工重返办公室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差旅出行也
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版面编辑:刘春辉
随笔|带一本书去巴黎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林达带着法国作家雨果的伟大作品《九三年》游历巴黎,这段游历成了一本书,叫《带一本书去巴
黎》。十多年后,我响应她的动议,也带了一本书来到这里

  文|张冠生
  文字工作者


  201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五十周年。双边议定的庆祝活动中,有个论坛年会,以“丝绸之路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永恒通途”为主题,是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
馆举行。

  会议邀请函说,将有中、法、德、英、波兰、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会,
讨论“丝绸之路与物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与精神文化交流”“16世纪以来的中法文化交流”“中法
友好关系与中法文化特性”等话题。

  八千五百公里,十小时又二十分钟。这是当年北京到巴黎的国航航班航程。飞机轰鸣升空
的一刻,打开《《罗曼·罗兰文钞》(1982年版正编续编合集),目睹作者画像和他的《精神
独立宣言》手稿笔迹,思绪回到上世纪70年代中原地区黄河边上那间小屋,那盏油灯,这本
书。

  书中,罗曼·罗兰的童年——在巴黎东南的奥克赛,他的祖父家,“蜜蜂在嗡鸣,含有脂汁
的枞树在灿烂的阳光下传出庄严的乐声。”(156页)

  他的少年——“经历一种可怕的人格涣散的危机??命根子从故乡尼埃弗移植到巴黎的柏油路
上。”(189页)

  他的青年——在信中对友人说:“我没有一天不上卢浮宫去??既成了‘伦勃朗迷’——又成了
希腊迷。我给希腊艺术陶醉了,四周堆满了古书和复制品。我沉湎于柏拉图的著作中。”(286
页)

  他的暮年——“我们已经攀登了艺术的高峰,目前正处在衰落的前夕。这类说法是从开天
辟地以来就有的。在每一个世纪中,人们都感叹:‘什么都给人说尽了,咱们生得太晚了。
’”(467页)
  四十年前抄录,四十年后重温。虽说太晚,还是可以说:巴黎,我来了,带着一本书。

  入住酒店后,闲看论坛年会议程,意外发现闭幕式演讲程序中有我的名字。出发前,我知
道自己的任务是协助中方团长准备讲稿,哪知还有我的节目?半点准备也没有。

  幸亏还有一两天时间,幸亏罗曼·罗兰是法国人,幸亏有当年的抄录体验,幸亏驻地距先
贤祠和塞纳河畔的旧书市不远,还有时间去看看,帮助我把当年经历和当下巴黎联结起来,把
书的命运和家国命运沟通起来。仓促应对之间,不致完全失态。


  1966年春,我读小学五年级,想到六年级就有历史课、地理课,特别期待。想象中,书里
天高地阔,世界神奇。盼着暑假里拿到新课本,先睹为快。

  春夏之交,社会骤乱,学校停课,不能读书了。街头大喇叭里广播的内容,语气很严正,
给人出大事的感觉。不久,街上有了大标语??小小年纪,不明白其中意思。脑子里拼贴鬼故事
画面,怎么也拼不出来。直到看见图书馆贴封条,周遭喊声惊天动地,才多少有了直观感受。

  当时很多书被贴上“毒草”的标签,禁止阅读,或锁进仓库,或焚毁化浆。理由也说明白了
——“知识越多越反动”。
  直到中学毕业,也没有读上几本该读的书。毕业后去农村,离书就更远了。虽然自觉无
知,想看书,却不容易找。偶尔碰上个残本,封面封底都飞了,前面被撕去几十页,后面没有
结尾,书角卷着,还是繁体字。连蒙带猜看到底,到底不知书名。

  一位小学同学,因身体原因留在城市。他喜欢看书,手边总有几本。每次见面,就从他那
里借一本,带回农村看,下次返城归还。一次带回了《罗曼·罗兰文钞》,新文艺出版社1957
年出版。封面朴素到家,内蕴山呼海啸。

  村舍里,油灯下,大光明世界突然降临。伏尔泰、斯宾诺莎、李卜克内西、卢森堡、茨威
格、托尔斯泰、高尔基??名字一个个跃出纸面,更有“和平的祭坛”“人类的解放者”“欣悦的灵
魂”“北方纯洁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文字意象。感觉中,自己被一个光柱瞬间罩住。远处很黑,
很冷,身边很亮,很暖。

  太吸引人了。语言之上,还有思想。时而狂飙突进,时而润物如酥。
《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 著,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2年。

  若莱士,一位人道主义者,罗曼·罗兰赞叹他:“一切禀赋中最根本的是能做一个人——不
是属于一个职业、一个阶层、一个派别或一种思想的人——而是一个完人,和谐而自由。他那
包罗万象的天性不能做任何事物的奴隶。他既不受党派专制的影响,也不受无政府主义的指
使??他有力量在万物中洞悉人性的因素,而这种普及众生的同情对狭隘的否定和偏激的肯定都
是格格不入的。一切不能容忍别人的现象都使他感到恐怖。”

  读到第200页,类似光照也出现在罗曼·罗兰笔下。“阳光从三扇窗子中倾泻进来,绵厚的窗
帘使阳光柔和了??她的眼睛是蓝灰色的;一块黑头巾包住了向后梳的白发。她微笑着,默不作
声,显得沉静而灵敏,她向我悄然走来,握住我的手;那清澈的目光透视着我,并不看到心中
的污垢,而能荡涤尘怀,直抵灵魂深处。这纯净无瑕的人??”对这位女性,罗曼·罗兰称作“用深
情护卫我生命的友人”,“精神上的忠实伴侣,我的第二个母亲”。

  给予罗曼·罗兰精神光热的,是这位母亲。把我罩进光柱的,是聚在罗曼·罗兰笔下的知识
分子群体。有些段落,我曾经可以背诵。所以,一字一句抄录,应该说是当时力所能及的最佳
阅读方式。

  于是,准备好纸和笔,开始抄录这本书。

  当时有一种新出的碳素墨水,黑色,感觉比传统蓝黑墨水高级,也耐久,就专门去买来,
专用于抄书。一瓶用完,再买一瓶。抄完《罗曼·罗兰文钞》,接着抄《罗曼·罗兰文钞续
编》。

《罗曼·罗兰文钞续编》,罗曼·罗兰 著,孙梁 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印数1—10,500册,定价0.95元。

  从“文钞”到“续编”,两本书,内文整五百页,将近四十万字。字里行间的关切、见识、情
感、襟怀,人性充沛,神性昭明,多少改变了一点我那几年里懵然、漠然、不思其然的混沌状
态。

  白天里,整个人属于田野劳作。挖河,送粪,平地,播种,耙田,插秧,除草,收割,打
场,扛包??顺天时,忙四序。每天收工后,吃过晚饭,点燃油灯,铺开纸笔。动笔瞬间,全身
心已归罗曼·罗兰。


  闭幕式的演讲,我讲述了当年抄书的经历。

  十多年前,好友林达带着法国作家雨果的伟大作品《九三年》游历巴黎,这段游历成了一
本书,叫《带一本书去巴黎》。在中国,这本书如同她以前的著述一样,拥有广泛的读者。

  十多年后,我响应她的动议,也带了一本书来到这里。我带的是《罗曼·罗兰文钞》。

  四十年前,在中国中部地区一个村庄,在激情和迷惘混杂的知青生活中,一盏油灯照明,
我曾把这本书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抄录一遍。一个书荒年代的中国青年,向遥远的法国文化表
达敬意, 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
  雨果的一句“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只读一次,就刻在了
心间。人道主义成了我的大学论文主题。

  罗曼·罗兰的名篇《超越混战》,激扬着人类一家的理念。那是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古
老思想在法国思想界发出的现代回响。

  近百年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共产党宣言》来到这里,则是法国革命的政治理念在
古老而求新的中国大陆激荡出的回声。

  如果能把更多来巴黎的中国人所带的书聚在一起,将能荟萃一个涵盖文学、艺术、政治、
哲学、宗教、法学等领域在内的人文图书馆,构成一个中法思想交流、文化融汇的独特存在。

《罗曼·罗兰文钞》,罗曼·罗兰 著,孙梁 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5月第1版,印数1—10,000册,定价0.95元。

  这一存在的源头,上溯两百年,可以找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学说和思想影响。上溯两
千年,可以找到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学说和思想影响。

  当年,伏尔泰在他书房里挂起孔子肖像的时候,可能已经注定,他将融汇中法思想文化资
源,融汇东方西方文化精神,向东方、向中国、向孔夫子的后代作出文化思想的回馈。

  当年,中国知青在书荒年代偷偷阅读法国名著的时候,似乎也注定了我们在纪念中法建交
五十周年的时候,沿着“思想丝绸之路”来到巴黎,和伏尔泰的后代一起铺开一段新路。

  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有个百年背景。整整百年之前,“一战”爆发,人类历史上破天荒地把战
争打成世界规模。一次不够,续以“二战”;“二战”不够,转为“冷战”。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类宿
命般地寻求和平发展之路,包括中国知识分子在内。

  中华民国宪法起草人张君劢先生曾在“一战”前线实地考察,为结束战争翻译《全民族战争
论》。费孝通先生曾为国际社会人类学奉献经典著述,1943年,他在“二战”东方战场后方写下
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这是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多少
会发生彷徨的一个课题:我们是维持着东方的传统呢?还是接受一个相当陌生的西洋人的态
度?东方和西方究竟在什么东西上分出了东和西?这两个世界真是和它们所处地球上的地位一
般,刚刚相反的么?它们的白天是我们的黑夜,它们的黑夜是我们的白天?它们的黑暗时代是
我们的唐宋文采,它们俯视宇内的雄姿是我们屈辱含辛的可怜相?历史会和地球一般有个轴心
在旋转,东西的日夜、东西的盛衰是一个循环么?我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光明?”

  不妨说,中法建交五十年来的宝贵实践,是在从正面回答费先生的问题。


  似乎是抄书之举得到了奖赏。《多雪的冬天》《落角》《叶尔绍夫兄弟》《你到底要什
么》《州委书记》《解冻》《人·岁月·生活》《新阶级》《第三帝国的兴亡》??都是那段时间
读到的。限于知识储备,限于阅历尚浅,不是都能读懂,眼界却毫无疑问地打开了。那是一个
在过去所受教育的过程中从未想象、也无从想象的世界。

  多年后,知道了这类书统称“灰皮书”和“黄皮书”。沈昌文先生是当年拟定这些书稿选题的
参与者之一。听他说,当时有个说法叫“废物利用”,意思是找些靠边站的外文专家,用其所
长,在“外国政治学术著作办公室”领导下,翻译外文书。他当年联系了大批名家,提出了种种
书目,才有当年一代知青地下流传的启蒙读物。

  《罗曼·罗兰文钞》及“续编”即将抄毕,碳素墨水用光了五六瓶,准备收手时,另一本书来
到手边。它有个特别长的书名——《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
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11月初版,封底印有“内部读物”,正文六百多页。翻
开前,没有打算抄它。开卷一刻,想法变了。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 编,商务印书
馆,1971年11月第1版,印数1—15,100册,定价2.50元。

  “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巴斯噶)

  “慈悲与同情是人的最高贵的品质。”(莎士比亚)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

  “自由平等是富庶的基础。”(孟德斯鸠)

  “人道是我们永久的目标,我们要促进人道的发展。”(歌德)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50后,有机会读到这样的文字,能有共鸣,不能算太晚,不能不
说幸运。我第一次感觉到,灵魂是实在存在的,而且在发烫。对于一个亟待自我启蒙的务农青
年,这才是应该读的书。这是罗曼·罗兰文字和思想的扩展,这本书集结起的思想者群体,比
《罗曼·罗兰文钞》壮观得多,象征着这世界的庄严和浩瀚,见证至为尊贵的人类精神资源。

  大概是在1976年,开始抄录这本“言论选辑”,每天一段,直到1977年底恢复高考,刚刚过
半,就把这本书带到了学校。课上课余,继续其事。

  感谢这本书,衔接起一段知青岁月和大学时光。油灯变成日光灯,村舍变成校园教室,农
民变成学生,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则恒久如故。

  用空的碳素墨水瓶继续增加,钢笔尖上的金属在纸上长年打磨,磨出了一个微小平面,能
在较厚的纸面写出类似毛笔的效果。一位同班友好发现,要求“获赠”,换给我更好的笔,代为
打磨。两年过去,笔尖上又有了毛笔效果。纸寿于金石,这是真的。只需抄几本书,就能亲
证。

  大二那年,我抄完了这本逾45万字的文集。这是我进入80年代的重要精神准备。大三下半
期,人道主义成了我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完成本科学业,应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启蒙。这个漫长
的过程,是一次波澜壮阔的人类精神长廊游历,从农村到都市,从20世纪到21世纪,迄今仍在
持续。直到现在,如果一个人一定要选择一种主义,我愿意选人道主义。


  老话说: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不问”的道理,应该是本不用问。春种秋收,时节到了,
不求自来。当年抄书,只为喜欢,只为抄着高兴,为读得细致,一晚一晚,一年一年,没有附
带的想法,连种瓜得瓜也没有想。

  回国途中,想到这些,实在感谢林达。没有《带一本书去巴黎》,我去巴黎也会带着书,
但很可能不是《罗曼·罗兰文钞》。那样,还能草成急就章吗?闭幕式演说可怎么交代?不敢
想。

  谢意在心,默存多年。2021年末,林达偶然看到了“急就章”文字,很认真地表示:没有抄
过《九三年》,却抄过另一本书,《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
义人性论言论选辑》。

  这可真要拍案惊奇了。这么熟悉的朋友,从未就此交流,居然在同一年代抄过同一本书。
虽说那时还不认识,凭着这份书缘,早就在一个频道上了。想到这里,起了贪念:会不会再碰
上抄过这本书的人?汉语读者这么多,再有十个八个,应该不算奢望。如果能有一日聚到一
起,每人手持一本,会是怎样一种场面?如果聚在我希望的地方,那就是奢望中的奢望了。

  打算为此多存几本。孔网上有些存货,多数价格不算贵,赶紧下单。几天后,陆续收到。
书的来处,有吉林长春二道区、四川成都金牛区、山东济南历下区、河南新乡红旗区、河南新
乡西牧村??书封面的印章,吉林省交通学校、国营第五一四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河南省新乡
地区师范学校??书的包装,多数很用心。有的用现成的硬纸盒,有的用废旧纸盒裁剪粘贴成专
用纸盒,有的或是纸盒不凑手,用硬纸做出专用包角,护住书的四角,再覆以气泡专用材料。

  买书的人,寄书的人,中转快递的人,山南海北,素昧平生,很可能此生仅此一次交道,
但都在为书的流转、思想的传播付出一份劳作。他们被书串联起来,共同完成了这世间不可欠
缺的一种文化仪式。我希望参与这一仪式的所有人都知道,这本书1971年第一次印刷时,出版
者提示“读者使用时加以批判”。约十年后,书中几乎所有作者的代表作汉译本都得以在中国出
版、再版,成为我们汲取人类文明经验的重要文本。

  对此,罗曼·罗兰百年前早有预见,他说:“我知道文字一旦发表了就会自动流传”,“智力
的共和国正在一天天趋向于扩大自己的疆界。最伟大的智者懂得怎样把分散或潜伏在全人类性
灵中的宝藏拥抱并融合在一个雄健的人格中。”
版面编辑:刘春辉
专栏|邮票上的老虎何以愁容满面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中国野外虎因栖息地丧失数量稀少。尽管国家早有禁令,作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现实中的虎始终面临
被商业利用的命运

  文|莽萍
  学者

  壬寅年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发行后,邮票上的老虎被网友吐槽“满脸愁容”,还上了热搜。有
的网友说,老虎皱眉耷脑,一脸苦相;有的说,看起来病恹恹的,一点儿也没有上山虎的威
武。

  设计者冯大中回应:“动物也有喜怒哀乐,画虎要破解这个密码,力求传达出一种精神情
感。”有网友认同画家的说法,认为邮票上老虎所传达的哀伤情感“真实反映了老虎的忧
虑”,“老虎生活压力太大,负担太重”。

  由于栖息地丧失,中国野外虎的数量极为稀少,华南虎已经野外灭绝,东北虎也不乐观。
据动物学家特别是虎豹专家多年调查,2019年,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只有27只。与此形成鲜明对
照的是,人工圈养繁殖的东北虎数量庞大,根据公开的保守数据,2010年已达到6000只。十几
年过去,现在人工繁育的东北虎又增加了多少?壬寅年到来,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华南虎已经
繁育240多只,全部生活在动物园里。而在俄罗斯,从1970年到2005年间,野外老虎数量增长
了十多倍,约有428—502只。俄远东南部几乎所有适宜的林区都有老虎的存在,约80%俄罗斯
老虎栖息于保护区之外。

  据王丁等《科学国家队为虎助力》一文,我国东北虎极度濒危的主因,是栖息地破坏、人
为干扰和盗猎威胁。森林中过度的经济活动,包括森林砍伐、道路建设、农田开辟,以及林中
的养参场、林蛙场、采集松子野菜等,都可能导致东北虎生存危机愈发严重,被经济活动掏空
的破碎森林无法成为老虎的生存之地。

  盗猎威胁是老虎生存日益艰难的另一因素。盗猎者在森林中设置钢丝套、兽夹,捕杀野
猪、狍子等有蹄类动物,直接导致老虎猎物减少,食物链断裂。老虎没吃的,怎么生存繁衍?
据刘通《幻想解决不了问题》,中俄边境线附近是盗猎者下套频密的地方,志愿者曾在数年时
间里清除成千上万钢丝猎套。据2019年《北京科技报》报道,近20年来,至少有七只野生东北
虎死亡,其中六只被猎套套死,气管、食管均被猎套勒断。清理猎套仍是护命野生动物必做的
功课。

  野外生存不易,圈养在人工环境下的老虎生存似乎更难。数千只人工繁育虎,大都被关在
动物园、养殖场,甚至马戏团里。在野外,一只东北虎的活动范围通常在400平方公里左右,
雄虎的活动范围更大。但在动物园里,由于场地受限,人们看到的老虎通常萎靡不振。

  据“动物园观察”调查报告,在大部分动物园里,圈养虎的动物福利甚为不足,展示老虎的
活动环境差,相当部分笼舍窄小枯燥,缺乏隐蔽处和室外场地;散养环境下的老虎常常被成群
饲养,虎作为独居动物,身心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动物园和各类野生动物园通常会过度繁殖老
虎,而虎的寿命受商业因素影响大。各种营利性项目,如合影拍照、活体动物喂虎等,对老虎
造成多层面的伤害。相较动物园里的虎,马戏团驯养的虎更加困顿,它们通常被关在仅可容身
的铁笼中。幼虎被过早与母虎分离,受到的伤害很严重。

  老虎是颇为常见的表演动物之一。无论是表演过程中的鞭(棒)打威吓,还是驯虎的伤
害,如拔牙、剪爪、饿饭体罚,以及恶劣的后台环境等,都会对老虎造成极大伤害。长春东北
虎园曝出“虐虎拍照”事件后,人们才知道,要让游客安全地骑在老虎身上,老虎要遭受长期残
酷殴打和折磨。据兽医意见,通过殴打,迫使老虎做出拜年、踩球、钻火圈等高难动作,不合
乎老虎的身体解剖功能,对老虎身心都是戕害。为了供游客拍照,老虎的爪都被生生剪
掉,“这种断指疼痛是最高级别的疼痛,即使日后伤口愈合,残留在趾端的骨残片也会一直产
生痛觉。”
  正因为动物表演对野生动物的严重伤害,现在已有41个国家立法禁止马戏团使用动物,近
400个城市做出禁止动物表演的规定。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园按照住建部叫停动物表
演的意见,取消了动物表演。但是,一些野生动物园和民间马戏团仍在进行动物表演活动。

  目前,全世界的野外老虎约有近4000只,我国人工繁育的老虎远超出世界现存野生老虎数
量,有的马戏村一个村就养虎300只。2014年,《南方日报》一则 “广东雷州10只老虎被屠 500
元/斤”的报道令人震惊。虎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99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禁止犀牛
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然而,现实中老虎仍面临着被商业利用的命运。

  虎命如此不堪,岂能让人轻松?

  文中嵌入视频为: 拯救野生虎

  视频说明: 中国野生虎仅剩20余头,保护和数量恢复工作困难重重。(拍摄于2010年02
月)

版面编辑:刘春辉
专栏|传承忧患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巨额资产要么无人可传,要么传而不安——家业传承的遗憾和败笔不能简单归咎于认知和能力,其背后
有着客观无奈和人性弱点

企业家常常面临的困局是,富可敌国的巨额资产,要么无人可传,要么传而不安。图/视觉中国

  文|于永超
  北京市未名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开年之际,香港知名家族的遗产之诉又掀波澜,花甲古稀之年的兄弟姐妹对簿公堂,不禁
令人感慨豪门传承之艰。企业家往往不乏创造商业帝国的智慧,却常在家业传承上屡屡留下遗
憾和败笔。这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企业家的认知和能力。究其根源,背后有着客观的无奈和人
性的弱点。

  企业家常常面临的困局是,富可敌国的巨额资产,要么无人可传,要么传而不安。

  独子家庭别无选择。如独子对父业无兴趣,或者经商能力欠缺,甚至是“败家子”型富二
代,面对家企传承,两代人都很为难。近若干年火热起来的全球代孕潮,不能不说有继承人需
求推波助澜的因素。于是,便出现在了一个男人在幼儿园门口,同时接自己的蓝眼睛弟弟、黑
眼睛儿子和棕眼睛孙子的奇观。而代孕妈妈或将获得监护权,成为家族财产受损的隐患。

  多子家庭也未必多福。以上提及香港知名家族兄弟的案例历经十年,纷争不断,就是典
型。若干年前,另一家香港地产豪族掌门人过世之后,经历了长兄被绑架、身患抑郁症,兄弟
争斗、二哥锒铛入狱,亲人反目、卷年迈老母入局的起伏动荡,家族企业集团一度内忧外患,
商业帝国大厦岌岌可危。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内地一家知名地板企业家族中,弟弟不依约轮换
董事长职位,遭遇同胞哥哥联手母亲争夺控制权,亲情被撕裂,家族企业一度危机四伏。纵观
天下兄弟阋墙事,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法定继承的结果,就是企业财富在法定继承人之间碎片化,企业控制权也将一并化整为
零。而这期间讼争总是难免的。经典如影视界的某企业上市未果、创始实控人身故,留下一段
姑嫂控制权之争和一笔2亿元的夫妻债务;又如,游戏新贵实控人英年早逝,股权法定继承给
未成年的孩子,最终由前妻对孩子行使监护权从而主政公司,网间还流出另有非婚生幼子争产
的传闻。企业法定继承留下的始终是遗憾。

  那么,通过遗嘱进行继承安排,是不是就能如愿安心了呢?固然,专业规范的遗嘱能解决
遗产的归属无争议,但好的遗嘱也不乏败笔。一位企业家就曾将家族企业的控股股权遗嘱给儿
子持有,寄望于儿子担负起家族兴旺的大业。不想儿子无意执管企业,将企业放手给小股东经
营,从此开启甩手掌柜模式。幸运的是小股东仁厚治业,企业得以阶段性繁荣;不幸的是企业
家的儿子从不行使股东权利,从不参加企业股东会,致使企业权力机关陷于瘫痪,最终企业解
散。继承家业,承而不营,被动也败家。

  子承父业之困局并非难解之题,关节点就在于传承安排的边界不清,给人性的弱点留有了
任性的空间。家族企业传承,是一项从计划怀胎就要开始的、长期的、物质与文化双核并举的
系统工程。子承父业,未必是惟一的选择。

  家有独生子女的企业家,宜应根据子女的兴趣、品行、能力,量才而传。对于不适宜承继
企业的,不妨锁定和储备未来20年至30年的安全成长性资产,让他们在保持品质生活的条件下
去做喜欢的事情,成就人生的梦想。股神巴菲特的大儿子就从泥土中找到了价值,做一个快乐
的农场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三代出贵族。在财富基础之上成就艺术、成就哲学、成就修
养,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

  不建议多子女的企业家由子女共同承继企业。太多的家族企业兄弟姐妹“共治”,最后走向
了“互治”,纷争是大概率的结果。一般情形下优选的安排,是传承的资产各自独立,比如有的
只传企业,有的只传资金。即便是各自持有企业,也要避免相互持股。香港前财富巨人的长子
传企业、次子传资产的安排至今安稳如初,着实是经典之作。分而传之,边界无交叉是一种理
想的传承模式。家族财富,未必要有围墙,但一定要有篱笆。

  对于婚龄子女或者已婚子女,家企财富的传承是一道高分必选综合题,考验一个家族的德
风、文化和智慧。在日本,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家族企业,会有一种女婿入赘的制度,将企业
传承给女婿,但女婿必须改姓妻子姓。这一制度有效延续了家族企业。日本至今薪火相传着很
多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与日本的传承文化密不可分。如何解决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婚姻思考,
持续保证家族和睦和谐,基业长青,家族信托、家族基金会和股东互保,都是有效的制度。

  家企传承历来都在考验着中国企业家的智慧。尊重社会规则和底层逻辑,关注人性的现
实,人得其位,财得其所,心得其愿,必是家和业兴。

版面编辑:刘春辉
荐书|公共卫生史的启示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审视这两个世纪以来的恐慌,我们最应吸取的核心教训是:如果我们希望有所改变,那就得看清楚事件
演变的全过程,学会判断何为利用恐慌,何为滥用恐慌

在任何一个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其实都不仅仅只是为了防治疾病本身,它还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命政治”。图/视觉中国

  文|维舟
  作家、书评人

  新冠疫情暴发已两年有余,如今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意识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在不
知不觉中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即便有朝一日回归常态,也不大可能完全像疫情之前那样
了。伴随着疫情防控的一整套做法,将渗透进入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一直伴随着我们。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种“公共卫生的政治”是相当陌生的。毕竟,就在一百多年之
前,传统时代的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像预防传染病这样的事完全只依靠社会自发完
成;但在近代西方则兴起了一种“卫生的现代性”,致力于控制、改变公共卫生环境来确保社会
肌体的健康。这不仅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角色,使公共卫生成为衡量文明和现代性的标志,还由
于对这一项社会工程的投入而带来一系列的技术变革,特别是实验科学、医学警察和统计分析
的发展。

  在任何一个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其实都不仅仅只是为了防治疾病本身,它还意味着一
种全新的“生命政治”:对民众健康负责、推动政治体系的改变,最终确保社会更有效地运作。
到了如今的风险社会,这还意味着由一小群随时待命的专家迅速控制和排除潜在的风险,实
现“在流动中管理”。

  从这一意义上说,面对疫情,我们所需要考虑的并不仅仅是疫情会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以及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还应当思考疫情终将过去,但它能留下什么。事实上,在一个风
险社会里,风险已经不是生活的“异常”,而是随时需要应对的概率事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
情,重要的不是出了事后如何解决问题,还得建立一套常态化机制,不断调适,具备一种冗余
能力,以便在遭遇新的危机时随时可以沉着应对。
《公共卫生史》
乔治·罗森 著 黄沛一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年8月

  这是公共卫生史开创性的教科书级著作,全面综述了公共卫生兴起的社会背景及欧美各国
在实践上的差异,明确指出“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医学是一种社会事业”,进而强调作为社会
事业的公共医学,也在召唤相应的社会变革。

  根据这一历史回顾,公共卫生在启蒙运动(1750—1830)时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以
一种理性乐观的精神推行社会进步的理念。这不仅仅是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预防疾病的有效技
术手段,也是因为当时迫切的社会现实:随着人口的急速城镇化,拥挤、肮脏的居住环境却导
致工人的健康和福利恶化了。这样的社会现实与盛行的经济自由主义哲学之间的巨大反差,促
使人们注意到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必要性。各国卫生法的颁布和实施,最终都促使复杂的城市
工业化社会从无序管理转向高效管理。

  虽然公共卫生本身是一场现代革命,但其内在贯注的信念则与古罗马一脉相承——公共福
祉是最高的法律。换言之,它实际上是进步主义社会变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的
是能更好地提升公共福祉。作者本人对这一持续进步的可能充满信心,但随着近些年进步主义
的衰退,今天的西方人已很难将不断进步视为理所当然。事实上,随着风险社会的成形,我们
当下可能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恐慌帝国:传染病与统治焦虑》
白锦文 编 何文忠 蔡思慧 郑文慧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

  这是一本论文集,但有相同的主题:在近代,由于传染病的暴发,一个相互联系的跨国网
络如何作出反应,由此引发的恐慌又如何暴露一个国家管理体系的缺陷;也正因为这样的危机
空前显示原有的规则已难以应对,新的临时性政策才随之创制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像
社会运行机制获得了“免疫”能力自我更新,最终达到更健康的新状态。

  在19世纪,交通、信息等世界性网络已逐渐成形,这给了人们空前的自信,但说来讽刺的
是,也使他们陷入空前的脆弱境地。因为正是借助这样的网络,霍乱等传染病乃至由此而来的
恐慌情绪才能迅速传遍全世界。与此同时,当时世界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检疫的随意性法律
框架意味着对传统病的应对还远未标准化。这又召唤各国为此鼎力合作,由此催生出世界卫生
组织的前身。

  从1894年暴发于香港的鼠疫来看,传染病在无意中充当了试纸的作用,相当于是一次阐明
社会价值与制度实践基本模式的自然实验。这一点,一次次被历史所证实。

  正如本书中所言,审视这两个世纪以来的恐慌,我们最应吸取的核心教训是:如果我们希
望有所改变,那就得看清楚事件演变的全过程,学会判断何为利用恐慌、何为滥用恐慌。
《传染病与人类历史:从文明起源到21世纪》
约书亚·S.卢米斯 著 李珂 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5月

  本书因得到张文宏推荐而出名,也确实很值得一读,尤其是从流行病发展的视角来解读这
些疫病如何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冲击,又如何由此改变人类自我认识和人际互动方式的。在写
法上,它无疑效法了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有力地指出这些传染病也曾是历史的主角。

  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传染病其实是一个选择机制,触发人类群体的遗传结构变化,进
而促进人类自身进化。就此而言,没有必要无谓地恐惧,因为它们不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
历程,将来也不会消失。对社会而言,传染病产生的很多深远影响与其说是疾病本身造成的,
倒不如说是人类对疫病的恐慌引发的——鼠疫横行的时代,人们不顾一切地寻找替罪羊;艾滋
病的流行,又使欧美人改变了对待医疗隐私的方式。

  虽然当下大部分重疾都已经可以得到预防或治疗,但作者质疑,“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是
否在技术上已经进步到我们不再容易被新的流行病消灭,或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呢?”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战胜传染病就似乎已成定局,但时至今日,传染病仍是全
球第二的死亡原因,且是50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使我们未来免遭新的流
行病威胁,相反,有所预见和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流行病的故事:从霍乱到埃博拉》
索尼娅·沙阿 著 苗小迪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年11月

  虽然书名是“流行病的故事”,但在英语里,一般是以epidemic来指“流行病”,而pandemic是
指大范围传染的大疫情。因此,本书和《传染病与人类历史》所探讨的有所不同,并非指人类
如何应对各种疾病本身,而是试图找出大疫情流行的普遍模式,从而更好地予以应对。

  霍乱是世界性跨国网络形成后第一种广泛流行于全世界的传染病,但也正因为它暴发、传
播于公共卫生状况不良的城市,因而人们长久以来深信,干净整洁的富裕发达社会不可能再暴
发这样大规模的传染病,直到艾滋病这种新流行病打破了“后传染”时代的美梦。通过检视从霍
乱到埃博拉的几次大疫情,作者的结论是:未来的疾病大流行极有可能不可避免,而且导致人
类处于这种险境的条件,其实都是现代性的产物。考虑到这写于新冠疫情前夕,不能不说她极
富于预见性。

  书中也预先发出警告:大疫情“可能带来的特殊心理体验,它们更可能在人类之间引起猜
忌和不信任,以至于在损坏人体的同时,必然也会摧毁人与人的社会联结”;因而应对疫情并
不只是公共卫生的挑战,也是重大社会挑战。如何才能应对好?本书给出的答案是:谦卑地向
历史学习,因为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其实历史上就曾有过,因而,早先的范式可能带来新的启
发。

版面编辑:刘春辉
逝者|为国际法留下中国印记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2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2月14日

史久镛(1926—2022)国际法学家

史久镛(1926—2022)国际法学家

  文|杨赟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讲师,国际法博士

  2022年1月18日,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院长、外交部终身法律顾问史久镛去世,享年96
岁。

  史久镛1926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庶家庭,中学开始入读国际学校,之后顺利考入上海圣约
翰大学。1945年,联合国成立。史久镛在大学校园中看到了《联合国宪章》的文本,“各国主
权平等”“不得使用武力”“不得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令他极为振奋。他决定学习国际法,维护国
家主权,实现世界和平。

  1949年,史久镛怀揣着“学法救国”理想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1953年,朝
鲜战争结束。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事迹令史久镛心潮澎湃,正在读
博士学位的他尽快踏上了归国旅途。

  28岁的史久镛归国后第一份工作,是到南京中等师范学校教授世界历史。当时新中国成立
不久,外交工作繁忙艰巨,急需外语流利、专业功底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史久镛
很快被调到北京外交部工作,专门从事国际法相关问题研究。正当他打算大展一番拳脚,却
因“文革”导致工作全面停滞。在他调至外交学院的日子里,由于没有接受过苏联“国际法”的训
练,不能参加教学工作,只得从事条约法、国际法史等教材写作。

  为了适应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外交工作的需要,1973年,史久镛从江西“五七
干校”被紧急调回北京。他此时已47岁,匆匆抖落身上的尘土,便一头钻进国际问题的研究
中。1980年,史久镛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法律顾问,参与处理的第一案就是“湖广铁路债
券案”。针对棘手的“国家主权豁免”问题,史久镛以深厚的英美法功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参与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为中国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上世纪80年代,中英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任务艰巨。史久镛作为法律顾问全程参与谈
判,并就“主权治权不可分割”“一国两制”的制度构想提出了专业而富有远见的意见。在香港是
否应当作为单独关税区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的问题上,史久镛力排众议,作“万言书”力陈
香港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必要性。他的观点被部分人视为“卖国”,甚至有人当面嘲讽“李鸿章的外
交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中央最终采纳了史久镛的观点,事实也证明了他对中国“复
关”“入世”谈判之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精准预测。无数次彻夜谈判、字斟句酌、灵活与坚守的精确
把握,才换来了《中英联合声明》以及三个附件的最终出台。

  1986年11月,史久镛以亚洲地区最高票当选为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后于1990年担任委员会
主席,世界开始熟悉这张中国面孔。作为新中国首位国际法院法官,倪征即将结束九年任期,
谁来接替他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史久镛并没有参与竞争,当得知自己被外交部提名时,他感
到非常意外和惊喜。1993年11月,史久镛在法官选举中,获得了安理会15个理事国全票、联合
国大会160多票,在第一轮投票时便以高票当选。曾有日本大使问到他:你们中国得票那么高
究竟送了多少钱?史久镛笑答:我们从不贿赂,完全靠国家的威望得到支持。

  1994年,史久镛正式就任国际法院法官。等身的诉讼材料堆满了办公室和家中书房,案件
的复杂让他不分昼夜工作。国际法的精妙随着岁月沉淀愈发清晰,史久镛畅游其中乐此不疲,
并笑称,“当时法官的年纪都比较大,68岁也不算老。”

  2003年2月6日,史久镛当选为国际法院院长,也是这个机构自1946年创立后迎来的第一位
中国籍院长。院长的选举完全在15位法官内部进行,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获得同行的认可,证明
了史久镛的人品、学识和威望。当选后的他充分展现了院长的魄力,将积压十年未审结的案子
在八个月内审结。他针对巴以冲突发表重要咨询意见,被阿拉伯国家的大使誉为“英雄”。在担
任院长的三年间,他共主持审理案件16项,创下了国际法院历任院长的效率之最,至今无人超
越。

  84岁的史久镛在工作中几次晕倒,不得不向法院提出辞呈,告别工作了16年的国际法院。
回国后的史久镛仍未停下脚步。2010年6月,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向史久镛发出聘书,聘请
他担任外交部终身法律顾问。作为顾问的史久镛仍旧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即使已90岁高龄,
仍手拿放大镜,一字一句研读材料,逐句逐段审核文稿,提出务实有效的法律意见。2018年12
月,史久镛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评“外交领域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版面编辑:刘春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