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一场: 9:20—10:30

黄道炫:
华北根据地有线通讯的使用,
战场指挥……
孙扬:
共产党是一个国家化的政党
论证:国际统一战线是否真的落实了,从英国这个地方看
运用多国的/盟军的资料
无政权无后方远离中央,游击队怎么生存
香港处于一个地理叠合区,
香港的城市化程度不高,建设用地不多
日本把香港作为后方,后勤、卫生、物流……
游击队负责破坏,并且与英国合作,但是国民党施压,一年就搞不下去了
与美军合作,提供坐标,营救飞行员
国际统一战线不是虚的,日本就是被这样打败的,前方不断东进,蛙跳战术,后方切断…

吴敏超:
题目理解:温州,三次沦陷,挺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积极的态度+过?是包含了多少的无奈?

点评:
历史学成果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不是否定旧史学,也不是否定现代化的社会科学,史无
定法,还是要根据对象找出合适的方法呈现,
通讯设备会不会有缴获?
香港的敌后抗战确实是不一样,人力、物力、财政是怎么解决的?这点很重要
日记既是个人的历史,又是时代的历史。可信度比较高。世家是否再出现?中华传统文明
是否还是需要这些世家去传承?银行当时的经营方式,金融问题?温州分行与浙江总行的
关系?

在史学大众化的浪潮下,史无定法会有新的活泼的方式。
通讯会不会征用地方的?
敌后不仅只有陕甘宁、华北,还有江南、华南,甚至还有香港、台湾。国际统一战线对敌
后有什么利?

中央军的纪律是很不错的,但是杂牌军就不一定,尤其以川军整体形象最差。川军的贡献
让这一段历史记忆抹去了。

日记中的一个人物对当时的时代有什么思考?
这个游击队的特征或许是最特殊的,国际化最明显,在既不贫穷也不弱的地方扎根
在战乱的时代,人生最大的哲学就是活着,战争磨平了原本的差距,历史学要怎么去表达
文学家能表达地淋漓尽致,展现人生的起伏开合,能不能开一个头,让历史学家的表达更
加生动?

某部队用什么通讯(电话、电报)有没有首长的个人偏好?资料很难,电话它几乎没有记
录。电报也受天气、地形等等的影响,但电话由要有一个自己的稳定的控制区域,通讯是
一个体系,再傻的指挥员一般不会只保留一种通讯,还会有人力通讯。搞电话的那一批人
文化水平可能是要比搞电报的那一批人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回忆录,目前一本。

第二场:10:40—11:50
贺江枫:
阎锡山与蒋介石相比,经济实力不足。同时,他又缺乏一些专门的人才,津海关的税又有
一部分抵出去还款。此时有“南北之争”,阎锡山有成为下一个“中央”的企图。阎锡山
打下济南后,野心进一步扩大,企图接手整个山东的海关税。——阎锡山自身资源不足以
支持他的发展,列强与各军阀处于一个相互影响的地步。

姜涛:
计量分析

陈默:

点评:
阎锡山的整个税收/财政收入的架构、结构
三头并进:扎实史料研究、学术史研究(最终目标是什么?概念、理论的提炼和概括)、
理论方法。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这或许能使学术研究有一个根本的推进。

除了这一个名簿,是否还有旁证?孤证?当时的条件下,编纂的名簿是否有“注水”的问
题。
学术史的研究中,官方/政治影响是很重要的。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和影响。

阎锡山是占了整个富饶的地区,华北地区,还有出海口,但是财政这么严重?为什么一定
要到中原大战才开始想办法接手海关?
地缘、血缘、学缘三大关系影响,那划分派系要怎么去划分?还有以后效忠的军队也会影
响?不能以行伍出生去评价军队的水平,因为行伍出身他有实战经验,黄埔出生会比较年
轻——最后军事现代化要怎么去界定。

方向感。完全可以从外国的那个海关总署(被刺杀那个)入手
那个名簿上来就要点名它自己的局限性说清楚。
文献综述、学术史是真难写……

第三场:14:00—15:10
赵诺:
北方局的主要领导撤出来的,成建制的成体系的较少。
宋弘:
中央希望建设一个集体主义的部队,大家发展时各自发展,但是在考虑问题时互相考虑到
但是理论上也不见得双方放弃了本位制度。
金伯文:
根据地的主义:理论层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基层(教材……)、生活(婚姻
……)
根据地是有广泛的学习氛围,扫盲…… 最终要把主义渗入生活
中共式的民主,在选举会上让民众感受到自己参与了,不同于西方。把学习、抗战、民主
反蒋独裁相融合,向百姓宣传。
集体主义光荣化。
一边动,一边宣传,让你觉得你的动是光荣的。中国根据地不是先宣传,再去动员。所以
民心与民力的调动几乎是一起进行的。

点评:
八路军也曾有“路条”限制,就是老百姓在山上砍柴,砍完之后到县城去卖。起初老百姓
不知道,路过关卡的时候,不放行。老百姓在旁边抱怨,其中一个长官说:“你在说什
么?!”老百姓就安静了。然后就在旁边看着,看到所有没有路条的人都没过,就走了。
其一:百姓接受平等;其二:是不是存在武力压迫?

“转生”是不是不太恰当?“转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干部
流动(被迫)很正常。
百团大战就有配合,解放战争时配合更明显。
部队要怎么扩充?怎么让冀中的百姓成为一二〇师的兵源?
一旦上升到主义这个层面,就有强制推行的意思在了。主义是不是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基础
和生活相契合,不能超越现实社会

历史研究要高级,何为高级?每一个名词要有自己的内涵。新民主主义的核心又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要扩充无产阶级自己的队伍。)

第四场:15:20—16:30
赵峥:
体育与身份认同
足球作为体育课开始在地方传播——学校作为足球最重要的推广工具
共产党的现代性在第一代领导集体中西式体育中体现
作为了一种军事体育
强民足球队 的崛起与客家人认同加强
全面抗战后,梅县成为广东的大后方,加以国家战时体育政策,
改革开放后梅县足球又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足球不单纯是一个体育事业的发展
地方社会性的粘合剂

陈海懿:
国民政府企图通过国联解决满洲问题、一二八。
日本以推出国联为要挟,让国联搁置满洲问题
是以推出为策略,上限是让国联搁置,下限是不让国联做出实际的限制。
以退为进的策略最终确实得到效果,将国联报告书疯狂后拖

徐一鸣:
无政党、无政治……
无差别掩埋尸体?连日本人都埋了
大体上保持了自己只为慈善的初心
是怎么做到各方面都愿意让他去掩埋尸体?
它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组织,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掩埋工作有详细记载。

点评:
日本和中国当时大战略的对立。中国要把日本侵略国际化,要让第三国介入。日本要强调
中日冲突只是两国的问题,不具备国际性,应该由两方自己解决。

把足球作为一种西式体育?
后人的判断要考虑当时的语境。

在足球之前,梅县更流行什么?足球出现后与传统的体育运动是一个什么关系?
体育运动究竟带来了什么?竞赛到底带来什么?竞赛到最终是不是最终都起到了强化民族
主义和地方认同,是不是带来了更多的冲突?
理性的理解——在既有条件下做出抉择。理解当时为什么抉择,理解性同情。

足球从来就不是足球。在英国,足球是抹平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怎么让一个世代为工人
的家庭满足,让他看球,如果让一个工人买一张较贵的球票,目的达到了。当足球走出英
国以后。在中国,竞争,国家颜面。
用多方的资料,要均衡。

圆桌讨论及闭幕式:
用日记做研究,研究生活用日记挺好,研究战争就可能更需要档案。或许档案比日记好用
很多。日记它带有情感,带了几分,是否有夸张?日记与各方资料的结合。

中共现代性的问题?怎么去说明这个问题?要讲中国式现代化,就可能需要搞清楚。中共
领导人没有把电话、电报做得比国民党好,这是为什么?这是经济或其他困难?或是领导
人?
资料实在不足,换角度

议题的寻找?按兵种……在抗战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新技术要运用,但是会不会要有“旧
技术”的临时复兴,(驿路),新旧技术融合。不仅仅在战争中,是否会运用到生活中?
国民党都记在地方与军队矛盾,共产党记好的,忠义?被选择过的历史?

即便像九一八,也还有研究的地方。比如:九一八爆发后,似乎没有列强指责日本,反而
很高兴。而蒋政府对治外法权的强硬态度也激化列强的不满。重大的历史问题,在大量材
料公开后,慢慢研读,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阐释?
抗战史的东西大概率是要往前或者往后推,不能自陷阵地。全面关注

要关注一个深层事实。知识结构决定你能把多少东西联系起来。
史料批判和辩证意识,这本是一个最基本的意识,好不容易解封一个中共的档案,一拥而
上,有多少批判?一种“反逆”的精神。
关怀问题。你的问题和老一辈真的是一样的吗?现代与不现代?

做历史研究,更倾向于呈现一个结构,呈现一些意义。但是社会公众和媒体需要这些东西
吗?需要细节,生动的呈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思乡这些作为日常的问题,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吗?以往侧重于战略、政治,但百姓身处战
争年代,他们是从一个体验的角度在生活。即“日常史”
题目的小与大结核?——小为什么一定要与大结合呢?细节不是人民所需要的吗?

You might also like